高中地理_地震灾害及其防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一上学期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6.2地震灾害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地震成因、分布特点及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震灾害数据,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数据整理分析能力。
3.设计地震应急预案模拟演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防震减灾措施,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作业布置旨在让学生们认真完成作业,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教师将对作业进行详细批改和反馈,帮助学生不断提高。
高一上学期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6.2地震灾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震的成因、类型及分布特点,掌握我国地震的主要分布区域及特点。
2.学会运用地图、资料等分析地震灾害的影响,掌握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的基本方法。
3.掌握防震减灾的基本知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培养在地震发生时的正确应对行为。
2.设计一份家庭地震应急预案,包括地震发生时的紧急避难路线、自救互救方法、必备物品准备等。
要求:内容具体、实用,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家庭成员共同参与。
3.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地震预警系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撰写一篇科普文章。
要求:文章内容包括地震预警系统的原理、应用、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字数在800字左右。
二、学情分析
在高一上学期的地理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地球的基本结构、地质作用等基础知识,为本章节地震灾害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地震现象充满好奇,但可能对地震的成因、危害及防震减灾知识了解不足,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拓展。此外,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可能存在逻辑思维不够严密、数据整理分析能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三节防灾减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19必修第一册
《防灾减灾》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各种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和危害。
2. 掌握防灾减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如应对自然灾害的措施和方法。
3.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安全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防灾减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 教学难点: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各种自然灾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 准备一些模拟自然灾害的道具,如地震锤、灭火器等。
3. 准备一些相关书籍和资料,供学生参考阅读。
4. 设计一些实际操作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防灾减灾的技能。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自然灾害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灾害可能带来的影响,并引出防灾减灾的重要性。
同时,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目标,即了解常见自然灾害的类型、成因和危害,掌握防灾减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 灾害类型及成因分析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常见的自然灾害类型,如地震、火山爆发、洪水、台风、泥石流等。
同时,分析这些灾害的成因和影响因素,帮助学生建立灾害风险意识。
3. 灾害危害及影响通过展示一些灾害造成的损失和伤亡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环境造成的危害和影响。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培养他们的灾害应对能力。
4. 防灾减灾措施在这一环节,可以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防灾减灾措施,如建立预警系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应急救援能力等。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5. 实践操作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操作活动,如模拟地震逃生、模拟台风应急处置等。
通过这些活动,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灾害应对能力。
《第三节 防灾减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防灾减灾》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防灾减灾的基本知识,理解灾害对人类的影响。
2. 掌握基本的防灾减灾技能,如紧援救援、火灾逃生、地震防护等。
3. 培养自我珍爱和关爱他人的认识,形成正确的灾害应对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习各种灾害的预防措施,掌握基本的逃生和救援技能。
2. 教学难点: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灾害的视频和图片,以便生动展示灾害的风险。
2. 准备防灾减灾的相关书籍和资料,供学生阅读和讨论。
3. 准备模拟灾害的道具,如假人、模拟火灾现场等,以便进行实际演练。
4. 安排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了解基本防灾知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观看一段自然灾害的录像或图片,让学生感受自然灾害的严重风险,从而引出课题:防灾减灾。
(二)新课教学1. 认识常见的自然灾害通过观看视频或图片,让学生了解地震、台风、洪水、泥石流等常见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及风险。
2. 防灾减灾的重要性通过观看相关新闻报道及图片,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巨大风险,从而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有效减少这些风险。
3. 探讨应对措施引导学生讨论面对不同自然灾害时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如地震发生时如何珍爱自己、如何快速撤离等。
4. 小组活动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模拟不同的自然灾害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并学习应对措施。
5. 总结归纳教师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防灾减灾的重要性及应对措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防灾减灾工作。
(三)教室互动1. 提问与回答:教师针对新课内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2. 讨论与交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自然灾害的应对措施,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四)作业安置1. 预习下节课内容:学生自行预习下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2. 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或学校的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常见的灾害及其应对方法。
高中地理_地震的危害及防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授课时间:课型新授课执教人:学情分析报告一、学期主要工作目标和任务从高一下学期开始,学生开始进入高中学习的中间阶段,从应对高考的角度讲,学生开始进入快跑的阶段,逐步将自己的状态调整到高二和应对新课的状态上来。
学校适时地提出了“提前进入高二”的口号,并且专门组织了高一年级的教研组长到高二学习,并带回了高二的教材资料,开始为即将到来的高二复习进行准备和热身。
另一方面,这一届高一年级的地理学科由于进度较快,早在高一秋学期开学就进入了高考的一轮复习,是所有学科中进度最快,复习进程最长的学科,虽然我们目前就是在进行高考复习,但学生学习的状态与高二年级有较大的差异,紧迫感不强,被动学习的现象较为明显。
根据学校提出的“提前进入高二”的方针,结合高一地理组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了夯实基础,适当拓展,调整状态,稳步前进的方针。
一、上半学期主要工作回顾⑴组织组内同志深入学习教学规范,排查不足,制定整改措施,并结合新课程标准确定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⑵鼓励组内同志们对教学心得和经验进行总结和整理,落实论文和教研课题的相关工作;⑶加强对教学常规和教学“五认真”的检查和督导;⑷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高考改革的要求,积极改革,勇于创新,努力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新的训练模式;⑸落实学校提出的加强月考和周练的措施,加强对课堂教学和考试的反馈的检查和督导,及时发现问题和隐患并把它们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⑹参加全市高二年级的第一次和第二次调研考试,用调研考试检阅一轮复习的成果;⑹对高二的教学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提前展开高二复习的教学研究工作。
三、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⑹较为灵活的题目,要求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加以灵活运用的题目得分率不高,这反映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是以机械记忆为主,忽视了对知识的理解,而运用知识的能力更显得单薄。
在今后的教学中,在课堂上要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学习方法。
《第三节 防灾减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防灾减灾》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的灾害,了解灾害对人类的影响,掌握防灾减灾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灾害防范认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识别常见的灾害,了解灾害对人类的影响,掌握防灾减灾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他们的灾害防范认识和应对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灾害的图片、视频和案例资料,以便在教室上展示和讨论。
2. 准备一些常见的防灾减灾设施和设备,以便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了解。
3. 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案例分析的素材,以便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4. 安排一次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了解防灾减灾设施和设备的应用方法。
高中地理课程《防灾减灾》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起首,通过展示一些自然灾害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讨论这些灾害的特点和影响,并引出防灾减灾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通过视觉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灾害类型介绍:接下来,详细介绍常见的自然灾害类型,包括地震、火山爆发、洪水、台风、泥石流等,并分析它们的特点和影响。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各种灾害的基本知识,为后续的教学环节做铺垫。
3. 灾害预防措施:介绍一些常见的灾害预防措施,如建设防灾城市、加强灾害监测、制定应急预案等。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思考如何在平时生活中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预防灾害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安全认识和自我珍爱能力。
4. 灾害应对方法:介绍一些常见的灾害应对方法,如紧急撤离、自救互救等。
通过模拟演练的形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应对灾害的过程,提高他们的应对能力。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应对灾害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
高中生预防自然灾害安全教案及反思
高中生预防自然灾害安全教案及反思预防自然灾害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重视和关注的问题。
作为高中生,我们有责任学习并掌握预防自然灾害的相关知识,以确保自身的安全和他人的安全。
本文将提供一个针对高中生的预防自然灾害安全教案,并附上一些反思。
一、地震安全教育(1)了解地震的原因和特点- 地震是地球表面因板块运动产生的震动。
- 地震有震源、震中和震级等概念。
- 地震常造成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等灾害。
(2)掌握地震前、中和后的应对措施- 地震前:了解逃生路线,保持冷静并寻找安全避险点。
- 地震中:保护头部,躲避或避免高大物体,尽量不要用电梯。
- 地震后:注意余震,尽快离开危险地带,不要靠近建筑物。
(3)培养地震应急意识和技能- 进行地震演练,熟悉地震时的逃生动作和应对方式。
- 学习基本急救知识,如如何处理受伤等应急情况。
二、洪水安全教育(1)认识洪水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洪水是由于降雨、融雪或堤坝决口等原因导致地面积水过多。
- 洪水具有突发性和迅猛性,危害性较大。
(2)了解洪水预警信号和逃生指示- 掌握洪水预警信号的含义,并随时关注天气预报和相关通知。
- 熟悉洪水逃生指示,尽量不要在低洼地带或河岸附近逗留。
(3)学习自救和互救技能- 学会游泳,提高自己在洪水中的安全能力。
- 学习如何使用救生工具和布置求救信号。
三、台风安全教育(1)了解台风的特点和预警信号- 台风是由热带气旋形成的大规模风暴。
- 需要学会识别台风预警信号,并遵守有关部门的指示。
(2)保障居民生命安全- 确保住房结构稳固,定期检查屋顶、门窗等。
- 避免在外就餐或外出活动,及时关好门窗,确保人身安全。
(3)妥善保管财物- 在台风来临前,妥善处理室外物品,避免被风雨损坏。
- 对于易受影响的室内物品,进行妥善保护。
四、雷雨天气安全教育(1)认识雷雨天气的危害- 雷雨天气容易引发雷击、洪涝和风灾等自然灾害。
- 雷雨天气时,尽量避免室外活动,特别是在开放场所。
高中地理_地震灾害及其防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地震灾害及其防御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的成因及危害;2.了解地质灾害的关联性,理解监测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性;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能正确评价地质灾害和人类活动的关系;2.增强学生面临地质灾害时的应变能力;3.读图获取信息能力。
三、情感目标强化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使学生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课前准备】将学生分组,使搜集与地质灾害相关的各类资料。
新课导入:咱们之前讲海岸地貌的时候说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世界上有很多美丽的自然景观,但是美很难永存,这节课我们就讲一个悲伤的课题。
下面观看两个视频,《灾前九寨沟》《灾后九寨沟》。
西游记的拍摄地--诺日朗瀑布也从这样变成了这样。
是哪种自然灾害导致了这种变化。
--地震教学过程:我们主要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学习。
(1)地震灾害知多少(2)重新认知地震(3)震灾防御活动探究一:调查问卷调查目的:了解学生的地震基础知识及防范意识,并针对调查结果提出解决方案。
调查时间:2018年1月10日-1月13日调查对象:随机抽取枣庄十六中的300名学生调查方式:不记名调查问卷回收问卷:有效调查报告为298份调查结果显示:对地震的了解情况生活中的安全防震意识地震时应采取的紧急措施震后的自救与施救措施(2)重新认知地震跟着熊老师一起去山亭熊耳山参观学习。
第一展区:地震知识普及区(1)地震基础知识(观看录像)什么是地震?什么是地震构造?(找同学模仿导游上台回答)判读地震构造示意图?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震级和烈度(2)地震产生的原因世界地震、六大板块分布图(观看录像)(3)中国的地震灾害(4)地震的危害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交通中断、火灾、瘟疫、有毒物质泄漏牢记历史,别让灾难重演附件:问卷调查您好!我们是枣庄十六中高一的学生,现为做研究性学习课题需要您参与做一份地震灾害及其防御的问卷调查,感谢您的参与和配合!1)性别?A男B女2)你认为自然灾害跟人类行为有没有关系?A 有关系B 没有关系C 不清楚3)你认为目前学校有开设地理灾害教育选修课的必要吗?A 很必要,我想了解灾害知识B 无所谓,只要不影响学习就行C 无所谓,不过研究灾害应该不是我们的事D 没必要,我们这里不会有大灾4)(此题可以多选)你知道我们山东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有哪些?A 地震B 滑坡C 泥石流D 洪水E 风暴潮F 海啸G 旱灾H 台风I 寒潮J 虫害K 蝗灾L 鼠灾5)你个人或你家庭里是否备有防灾救急用品?A有B 有一点C 不知道D 没有6)请问你是否亲身经历过地震?A是B 否C 只看过相关报道7)请问地震发生时的感受A害怕B 没感觉C 镇定D其他8)当地震发生时你在学校上课,应如何避震A 向教室外跑B 听老师指挥C 蹲在地上D 跑向楼梯间9)地震时,为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首先要做的是A 切断水源B 切断燃气源C 关好门窗10) 你知道楼道里的消防用具怎么使用吗?A 知道,我练习过B 知道,我接受过指导,但没有实际操作C 不知道怎么用D 我不知道哪里有消防用具11) 以往你的灾害知识获得途径最主要是:A 地理课堂B 学校知识讲座或宣传C 报纸电视D 网络媒体E 其它12) 如果开设灾害知识选修课,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知识?A 人类与灾害的关系B 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C 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的巨大伤害D 政府对自然灾害的检测和防御E 个人在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13)请问地震发生后,如果你被建筑物压住了,你首先会怎么做?A尝试移开建筑物B 寻找水源和食物C 沉默的等待救援D大声的呼喊救命14)大震发生后,在空旷场地的人们能赶快回家么?A 能B 不能,避免余震发生15)在公共场所遇到地震怎么办?A 挤向出口逃离B 就近躲在大件商品或柱子旁,蹲下,保护好头部,震后迅速从楼梯跑到空旷场地再次感谢您的配合和参与!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地理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学习自主性较差,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学为主线的“三主”原则,重视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而且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高中地理_自然灾害及其防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自然灾害及其防御》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自然灾害及其防御》是新课标在必修一《自然地理基础》中要求的内容,主要学习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以洪灾、地震为例掌握洪水与洪灾的联系,洪水形成的原因以及措施,地震的影响及其避灾措施,并且以此为基础学会分析其他相关的灾害。
本节在知识上并无难点,所以在这一节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更侧重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训练。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读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有强烈的好奇心,感性的东西对他们还是比较具有吸引力,因此应发挥地理学科的优势,运用图像教学和精美的课件设计,创设出浓郁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教学的优效性。
针对高一新生的特点,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为学生的自我表现意识提供适宜的舞台。
研究学生的认知结构、个性品质,心理习惯,多给学生锻炼、思考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课堂成为学生张扬个性、健康成长的沃土。
营造融洽的、安全的课堂气氛,提供条件促进学生自主合作积极地探究,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自尊感。
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的个性特点,设计问题,实现独特的表现,形成学生的自我独特感。
通过小组互助,认识自我,学会欣赏自我,将学生的表现欲转化为表现行为,通过成功表现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本节内容是对学生观察、对比分析、读图、总结归纳、信息认定整合评价能力的综合培养,鉴于高一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设置适当的台阶,完成知识和能力的综合与迁移。
通过设计精心的课件,情境设计和及时反馈为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学习和地理素质的培养搭建良好的平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突出地理本身的魅力。
引导学生增强学生防灾减灾的思想意识,加深对自然灾害危害的认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科学合理利用自然,谋求人地协调。
通过问题情境设计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三、教学目标1、运用材料,说明洪涝、地震的成灾原因。
《第三节防灾减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防灾减灾》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自然灾害的基本类型,掌握防灾减灾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自然灾害的基本类型及防灾减灾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自然灾害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2. 准备小组讨论的案例,设计小组讨论的问题。
3. 准备防灾减灾相关的实物模型或道具。
4. 安排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了解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首先,通过展示一些自然灾害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讨论这些灾害的危害性,并引出防灾减灾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通过视觉冲击,引发学生对自然灾害的关注,同时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不同类型的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泥石流等)进行讨论,了解它们的成因、特点以及应对措施。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同时为后续的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3. 教师讲解:针对小组讨论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进行详细讲解,包括各种灾害的成因、特点、危害以及应对措施。
同时,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防灾减灾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专业讲解,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各种灾害及其应对措施,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防灾减灾设施的建设情况,并分组进行模拟演练。
例如,针对地震灾害,可以进行楼道疏散演练;针对洪水灾害,可以进行河道清理等实践活动。
设计意图:通过实地考察和模拟演练,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加深他们对防灾减灾设施和应对措施的了解。
5. 总结反馈:最后,进行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第三节 防灾减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防灾减灾》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常见的自然灾害及其风险,掌握基本的防灾减灾知识。
2. 树立防灾减灾认识,培养在紧急情况下沉着岑寂、积极应对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安全认识和自我珍爱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防灾减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 教学难点: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准确、果断地做出应对措施。
三、教学准备1. 搜集一些常见的自然灾害及其风险的案例和图片。
2. 准备一些防灾减灾的小道具,如灭火器、安全头盔等。
3. 制作教学PPT,用于展示自然灾害的种类、风险及防灾减灾的方法。
4. 邀请当地消防员或救护人员来校,为学生讲解实际操作技能。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观看一段自然灾害的录像或图片,让学生感受自然灾害的严重风险,从而引出课题:防灾减灾。
(二)新课教学1. 认识常见的自然灾害(1)图片展示:地震、海啸、台风、洪水、泥石流等灾害图片。
(2)学生讨论:如何应对这些自然灾害?(3)教师总结:这些自然灾害的共同点是突发性强、破坏性大,需要我们平时多了解、多掌握各种防灾减灾的知识和技能。
2. 讨论交流,总结经验(1)小组讨论:我们身边曾经发生过哪些自然灾害?我们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2)班级交流: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讨论效果。
(3)教师总结:在应对自然灾害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发现了不足的地方。
我们要继续总结经验,不息完善应对措施。
3. 学习防灾减灾知识,掌握基本技能(1)观看视频:各种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2)教师讲解:如何正确应用灭火器、如何正确逃生、如何正确救援等基本技能。
(3)学生练习:分组进行实际操作,教师指导纠正。
4. 制定防灾减灾计划,落实行动(1)小组讨论:如何制定本组的防灾减灾计划?如何落实行动?(2)班级交流: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讨论效果。
(3)教师总结:防灾减灾需要我们每个人都积极参与,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制定好计划,落实好行动。
高中地理_地震灾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节地震灾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地震构造图,简述地震的成因、地震的构造。
2.运用资料,区分烈度和震级,区分地震和地震灾害。
3.结合汶川地震的资料,分析地震灾害严重的原因。
4.通过学生展示,视频观看,掌握防灾减灾避灾救灾的措施。
树立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以正确态度对待地震灾害的发生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的课前预习,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能力;2、通过课前收集信息,课上展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知识的构建能力;3、通过地震演练,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即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正确态度对待地震灾害的发生,培养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掌握正确的防灾、避灾与救灾措施。
【学生学习效果测评】注重学生课堂学习的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
在保证学生学习过程的基础上实现学生课堂学习的高效。
一、学习过程测评表(过程性评价)学生学习过程评价量规表二、学习结果评价依据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课下实践活动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第三节地震灾害学情分析知识储备方面《地震灾害》是在已经学习了第一节寒潮与台风、第二节洪涝灾害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已经掌握了灾害类问题的学习方法。
在学习了岩石圈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对于地震的成因学生已经明白,对于这节课的重点地震灾害危害严重的原因和防震避灾的措施,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
学习能力方面随着学生年龄的成长,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通过前几个章节的学习,学生对地理学习方法有了基本了解。
地震灾害的重点是危害严重的原因和防震避灾的措施。
还需要加强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应对地震灾害的紧急避灾和自我保护能力。
以汶川地震这个具体的例子,一步步分析,从危害到原因再到措施。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以具体的实例,采取让学生课前查询,课上展示形式突破重难点。
第三节地震灾害学习测评结果及分析一、学习活动结果及分析1、课前查询分析几乎全部的同学都能按时、准确完成学习任务。
高中地理_地质灾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六、教学过程(一)激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1. 5.12汶川地震沙画视频,给学生观看。
【观看视频】5.12汶川地震沙画视频同学们,刚才视频中出现的是哪一种地质灾害?地震常见的地质灾害还有哪些?火山、滑坡、泥石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常见的地质灾害。
(二)自主学习提前一天发学案,要求学生完成其中的自主学习部分,并思考合作探究的题目,上课时对自主学习部分采用知识竞赛的形式检验自主学习效果。
课前自主预习案地震:(1)概念:地壳岩石在__________的作用下,地层发生_____或_____而引起的震动现象。
(2)成因分类:__________、__________和人工地震(3)地震构造: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和等震线(4)震级和烈度影响烈度的因素:震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5)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瘟疫(6)分布:两大地震带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2.火山(1)结构:__________、岩浆通道和__________(2)喷发物:_________(固体)、_________(液体)和气体(3)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3、滑坡和泥石流(1)概念:滑坡是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______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__________的特殊洪流。
(2)危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三)课堂互动探究【小组合作探究一】结合图文信息,说明汶川地震成灾严重的原因。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震中位于汶川县映秀镇,地震烈度可能达到11度,严重破坏地区超过10万平方公里,倒塌房屋多,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元。
6.3防灾减灾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6.3《防灾减灾》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二、学习目标1.知道防灾减灾的主要手段。
2.说出在面临自然灾害时宜采取的应对措施。
三、学业质量目标(一)基础目标1.知道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能初步具备防灾意识。
2.能够运用资料说明国家在防灾减灾方面所采取的多种手段。
(二)发展目标3.能够理解防灾减灾具有的重要意义,具有较强的防灾意识。
4.能够充分运用资料,针对不同的灾害说明自救和互救的方法,同时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
四、教材分析(一)地位分析本节内容为人教版(2019)地理1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三节防灾减。
教材在第一节和第二节分别讲述了常见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之后,在第三节安排了防灾减灾的内容。
对应课程标准要求,本节介绍了我国在防灾减灾方面的具体措施和取得的成就,并用举例说明的方式给出了面对灾害时的自救与互救措施,对于提升社会大众防灾减灾意识有重要意义。
(二)内容分析本节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防灾减灾手段,本部分内容主要涉及国家层面上防灾减灾的措施,尤其突出了我国在防灾减灾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二、自救与互救,本部分说明自救和互救的方法,同时结合案例,让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
为了强调认识灾害救援工作及其重要性,教材安排了题为“认识地震专业救援队”的“活动”。
“活动”在介绍我国的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及其在2001一2017年参与的地震救援行动的基础上,通过设计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说明地震救援的专业性、及时性和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五、学情分析本区域位于西南地质灾害多发区,学生对于干旱、滑坡、泥石流都自然灾害有一些了解,对地震、洪涝主要是通过新闻媒体、视频等做了了解。
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主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和了解的信息,进一步了解国家层面防灾减灾的措施,同时让学生认识如何科学的自救与互救。
学生在学习方面有较强的探究兴趣,有利于本节课的学习。
六、学习重、难点重点:了解防灾减灾的措施难点:了解我国防灾减灾的手段和个人自救互救的方法。
防灾减灾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1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6.3 防灾减灾》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本节所对应的内容要求为“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1.基本构成:本条标准中所对应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行为条件”是运用资料,“行为动词”为了解,“行为结果”是学生能够通过图文资料,了解避灾、减灾的措施。
2.符号意义:“自然灾害”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包括干旱、台风、地震等等;本节课所学内容主要是要让学生了解防灾减灾的内涵,防灾减灾是要采取各种预防措施来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其核心是“减”,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防灾减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教学资源开发:结合实际教学有效性,本节教学以“汶川大地震”救援为背景,探讨国家在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方面采取的措施,帮助学生认识防灾减灾的重要性,再以为家乡拟定灾害发生的应急预案模拟、地震模拟小活动重点探讨灾害发生时如何自救与互救。
4.教学方法: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的气象灾害、地震灾害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知识难度不大,因此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同时考虑知识容量,合理选择教学方法,所以本节内容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问题式教学法和活动教学法。
5.育人价值:本节内容的教学主要是关注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同时也要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学生通过分析地震防灾减灾案例,根据不同灾害的特点和成因分析所应该对应采取的措施,归纳灾前、灾中和灾后的救灾重点,进一步认识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手段,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通过分析相关案例中不同自然灾害中自救与互救措施,制定切实可行的预案,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通过查阅资料,明确自己家乡常见的灾害类型,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培养人地协调观。
6.质量水平:本节内容属于地理必修一,所对应的学业质量水平为水平一、二,课标要求是“了解”,要求的水平层次低,应该注意把握课标下限但不封顶的原则,在教学中,注意相关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尽量达成标准的质量水平。
高中地理_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地质灾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地质灾害)教学设计一、学习内容分析(一)地位和作用《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选修五。
本节内容是在高二下学期学习的。
虽是选修内容,但作为必修教材必要的补充,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一方面地质灾害种类多样、发生频繁且强度大。
我国每年都要遭受严重的地质灾害损失。
学习灾害产生机制,了解地质灾害成因、特点与分布,对于防灾减灾,趋利避害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另一方面,这部分知识也是全国各地高考的重点考察内容之一。
(二)课标和课标解读课标要求:简述地震、泥石流、滑坡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课标解读:(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1.认知解读①知道(knowledge)地震、泥石流、滑坡的产生机制和发生过程;②领会(comprehension)理解地质灾害的链发、群发现象;③应用(application)根据某一地区自然环境特点,说明:1.泥石流、滑坡灾害多发的原因;2.结合地质灾害的发生机制,讨论世界上主要地震带分布的原因;④(分析analysis)结合高考材料分析题,分析特定区域滑坡灾害发生原因和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
⑤(综合synthesis) 通过案例和材料分析,总结高考常见题型的答题思路,学会同类问题的分析方法。
能从具体分析中总结出一般规律来,构建知识体系。
⑥(评价evaluation)学习地质灾害知识,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趋利避害、防灾减灾,从而达到人地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
2.情感、态度、价值观解读“多难兴邦”激励青少年现在要珍惜时间,珍爱生命,好好学习知识,未来振兴祖国。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三)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方法1.重点:深入了解泥石流、滑坡灾害的产生机制和发生过程;12.难点:结合一地自然地理环境,分析地质灾害的发生原因及造成重大灾情的原因。
3.突破方法:以视频和教材为基础,结合教材和老师的讲解与引导,使学生了解重点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地震』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地震』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区域认知:通过世界和中国地震带分布图,了解地震的主要分布区域。
综合思维: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要素,说明地震成灾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学科综合思维能力。
人地协调观:通过说明地震成灾及防灾,避灾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灾害观
地理实践力:通过地震体验,避灾疏散演练等地理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应对地震灾害的紧急避险和自我保护能力。
『导入新课』课前播放2012阳江市社区学校地震演练_高清
导课:我们知道,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
大自然不仅会给我们带来鸟语花香,有时也会带来深重灾难。
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从中我们可以学到哪些避震,防震知识呢?由学生自助探究,读图析图。
最后有两名学生去多媒体展示。
由学生读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展示出今天的学习计划
第一部分,世界及中国地震带的主要分布
由学生自助探究,读图析图。
最后有两名学生去多媒体展示。
教师:总结从图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不仅毗邻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而且又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所以说我国是一个多灾多难
的国家。
过度..........
那么大家又对地震知识了解多少呢?
同学们,认真研读学案并结合多媒体的动画演示。
理解有关地震的术语名词。
(接力赛)
震源,震源深度,震中,震中距,等震线
生:震源
生:震源深度
生:震中
生:震中距.........
过度 ........
大家知道吗?全球每年大概要发生500多万次地震,但绝大部分都是我们感觉不到了,极少数破坏性较大。
那么我们怎么衡量一次地震能量的大小呢?对…..是用震级和烈度来表示的。
那他们怎么区分呢?你们可以讨论讨论。
看看谁的表达更明确。
(随机提问)
生:讨论......
过度..............
对于地震灾害,我们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
面对地震,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灾害观。
生:阅读汶川地震实例材料。
分角色写出防震,避震措施。
记者采访:政府官员
记者采访:社会人士
记者采访:学校领导
记者总结:嗯,我的采访结束。
通过采访我们知道了,不同部门在灾害来临时所采取的防震,避震方式不同。
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在灾害中让我们尽可能的减少灾害损失。
好谢谢
过度 ........
面对地震,我们个人应该做什么呢?
对地震,目前我们还不能准确做出预报。
长期的观察研究表明,地震前会出现一些前兆。
能够提醒人们提高警惕。
师:那你对地震前兆了解多少呢?我们一会会派出一名小记者,进行采访哦。
校园记者:
生:.....
校园记者:嗯,通过采访,知道了同学们对地震前兆知识了解的还真不少。
这样我们就可以在生活中及时发现异常现象,做出正确判断。
好谢谢。
师:知道的还真不少。
当地震真的发生时,我们又在教室里上课。
这时,我们应该怎们科学避震呢?我们来一次实战演练。
大家准备好了吗?
生:做好准备
师:拉响警报
生:迅速躲避书桌及墙角
师:随机采访
过度
师:带领学生找出家庭活命三角区
师:播放地震自救和互救视频,让学生看后反思。
并能说出视频中主要环节
生:讨论总结
过度.....
当地震发生后,我国政府会在第一时间指导受灾应急预案,我们人民子弟兵,也会第一时间到达受灾现场进行抢救。
期间出现了许许多多,感人的瞬间。
让我们铭记这一刻,铭记希望。
这是本节课小结内容
请同学们把本节课学习、体验到的知识制成防震避灾手抄报,到你所居住的社区进行义务宣传和讲解,提高广大居民防震避灾的意识和应对地震的技能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地球的板块构造学说。
对地震发生的原因,分布有一定的了解。
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掌握了中国的地形地貌的知识,就不难理解我国的地震灾害频发。
在课堂上借助视频教学,简单易学,形象化且容易接受。
对于地震的成因,将结合多媒体的动画演示,学生更容易接受。
【效果分析】
本节课本着尊重现实,从实际出发。
通过借助科技手段,运用多媒体
教学。
讲解可能发生在身边的自然灾害。
视频具有易学易懂的特点。
学生容易掌握和运用。
听过实际模拟演练,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更深刻的理解面对地震发生时应对措施。
感觉效果良好。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
根据2017新课标要求学习。
旨在通过对地震灾害的了解,认识,能够达到防灾,避灾的目的。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自然灾害中的地震灾害分布,成因。
本节课和日常生活联系密切,以前只是零散的出现在教材中,现在集中讲解。
有利于学生对自然灾害的进行系统的认识和学习。
能够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防灾避灾的措施。
【测评练习】
汶川地震发生前,当地群众对于地震的警惕性较低,没有了解地震来临时的应急避震和逃生方法。
当地政府应急预案还停留在书面上,未能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震后汶川以及附近诸县城建筑几乎都化作废墟,特别是一些学校。
中小学、幼儿园学生伤亡数量特别多。
地震发生后不到半个小时,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民间组织迅速行动起来,开展抗震救灾工作
2008年6月18日,中国国务院正式颁布《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
建对口支援方案》,从而加快灾区灾后恢复重建。
结合汶川地震实例,作为政府部门、社会人士、学校领导应该采取的防灾减灾措施?
假如你是政府官员:
假如你是社会人士:
假如你是学校领导:
【课后反思】
1.教学流程:视频导入——观看地震模拟演练,学生易学掌握
2.精彩的瞬间:结合地震模拟演练,学生能够在观看后学习和模仿,教学效果都非常好。
3.不足:学生在躲避过程中,躲到了门口。
门窗是地震发生时的死亡线时候。
个别学生掌握不是很清晰
4.出乎你意料的事:有学生在回答地震灾害时候,能够明确说出地震云等知识。
说明课下用功夫预习了
5.如果重新上这节课,我会把未曾处理好的细节,再想想,处理好。
6.通过提问和模拟演练,学生内容的掌握很好。
情感和方法的教学目标,也基本达到。
7.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多持肯定态度,但是细节还有不足。
【课标分析】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地震』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区域认知:通过世界和中国地震带分布图,了解地震的主要分布区域。
综合思维: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要素,说明地震成灾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学科综合思维能力。
人地协调观:通过说明地震成灾及防灾,避灾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灾害观
地理实践力:通过地震体验,避灾疏散演练等地理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应对地震灾害的紧急避险和自我保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