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真实与文学的虚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的真实与文学的虚构
第一,这个问题事实上是一个关于历史哲学与文学哲学的问题,或者说是一个史学史与文学史的问题,从更大更广的范围看也是一个文化史的问题。这个问题从现实的方面来看它是考察现代人两种力量:即心灵和历史。为什么呢?因为在现代人日益个体化的当下,心灵力量里的想象力日渐被摧毁,人们日益服从盲目的现实的必然性,人们在看似丰富多彩的生活背后其实是过着一种狭窄、枯燥、贫乏与单调的生活。但是由于心灵具有里与生俱来的那种向往自由、自主的个性,(或者叫属性),总想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一些,从而使自我可以不断地从“生活自我”向“审美自我”转换,在生存中获得扩展,可以像春天里发芽的花草树木那样活泼泼在随着自然天性成长。因此,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文学虚构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
第二,历史与文学都是人类精神存在的基石。常言道:文史哲不分家,其实可以说一切人类的知识都是不分家的。那么单就历史来看,在历史长河里,人类的心灵在其中发现自身存在的河流,规划这条河流的两岸和决定河流的波浪节奏的,正是心灵的本身,只有这个条件下,心灵才将自身构成为“历史”。孔子曰“逝者如斯乎”?就是一种对历史的经验和感叹。正如康德希望人要从自然中拯救出来一样,西美尔则希望人要从历史主义中拯救出来。也就是说,历史实在论是值得怀疑和批判的。
第三,历史的真实,目标是对现实的忠实复制,是对事件如其实际发生的一种描写;而虚构则是一种非现实性的创作。“真实”和“虚构”的二元对立观很难让人信服,但是事实上,我们最终会发现,虚构与真实很难截然分开。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由于人类历史发展的本身决定的,因为没有任何概念框架能够提供对“现实实在”的一种详尽无遗的分类系统,而且每种形式的语言都是不完备的。如果我们承认这样一个前提,那么我们就能够接受和理解“文学虚构”是必然的,也就是说“文学虚构”是历史生成的。因此,在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上,真实与虚构存在着内在的一致性。即艺术与客观存在着内在的一致性。比如,一个人骑马正在射击,画像,比例问题。
第四,鲁迅在《小说旧闻钞》里就《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隋唐演义》、《聊斋志异》等古典小说,有这样的点评:“各种传奇演义,亦各有据。”他还点评西方《绿野仙踪》是一部“盖神怪小说而点缀以历史者也”。(即神仙如何变化飞升)。主基于这们的一种文学史观,鲁迅继续说“凡小说及杂剧戏文,须是虚实相半,方为游戏昧之笔,亦要情景造极而止,不必问其有无也”。比如《西游记》里描写孙悟空“一筋斗,十万八千里,势如飞。”
最后,我想念一段历史学家克罗齐在评《维柯的哲学》里的一段话:
缺陷经常出现在最富原创性、最有创造力的知识分子中,他们完成发现后,很少注意细枝末节,然而,缺乏创造力的头脑通常准确而有条理。深刻与精确并不总是齐头并进的。无论维柯多么缺乏精确性,他永远是深邃玄奥的。
这段话正如鲁迅所言:“事太实则近腐”。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希罗多德“历史之父”的代表作《历史》,是以希波战争为主题,但却组合了许多独立的传说故事。但是这些虚构的故事并不影响它的伟大,从而使这部历史作品具有极高的史学、文学、人类学的价值。
因此,最后我想说,真实不等于唯物,虚构不等于欺骗。历史的真实与文学的虚构都是我们人类应该珍视的精神品格,如果我们能完美地演绎二者,我们的心灵将是一部不朽的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