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
摘要:为了进一步了解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和比较研究方法,对“西方体育文化”“中方体育文化”产生的背景和发展进程的差异,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结果认为:“中西方体育文化”产生背景以及发展有很大差异,儒教为中国正统的传统文化, 所以形成了一种蔑视竞争意识和抑制竞争能力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心理结构, 但在强化与优化人体的生命功能方面有独特的价值。西方文化是以“海洋文化”为主要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 西方体育体现出来的是个性的强化和发展, 追求的是完美的物理机械运动, 展现的是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干的一种体育文化形态。
关键词:西方体育文化;中国体育文化;背景;差异
我们的学习生活中经常会提到“文化”。“文化”之大,它能容下世界;“文化”之小,人人能言。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确定,“文化”的核心是人的问题,因为只有“人”才能打造出不同的“文化”层次。对古代希腊奥林匹克遗址的考察可知,真正的体育是脱胎于战争,是“仪式化的战争”,与游戏无关。体育作为竞争载体,从生存到从社会生产关系中脱胎,便成了一种仪式,是一种社会意识的表现。体育的内在张力是它极其简洁地浓缩着人类竞争的天性,它与游戏相似,却有本质的区别。从历史的演变中我们可以发现,体育源起于当时社会、生活中的“文化”。同样是对“神”的崇拜,古希腊产生了“神人共乐”的古奥运会,我国则诞生了养身性质的“类”体育。
尽管人们生活在不同的地域环境,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却在不同人的“物化”力量下,形成了今天如此灿烂的体育文化,这就是我们看到的西方体育和东方体育。
1.中西体育文化产生的背景不同
中华民族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孕育了自己古老而文明的传统文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儒家思想体系主张:“中庸、和为贵, 要求人们舍功利取仁义, 安于现状, 不为人先。重群体, 轻个体。行为要和谐统一、礼让、重文轻武。”儒家思想是当时的一种官方思想, 以保证统治者的稳定为目的, 所以儒教为中国正统的传统文化, 是世界文化潮流中的一个独立发展的文化系统, 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广泛的渗透性和强大的内在制约作用。它几乎影响到人们所有的行为选择和准则, 因而全面地制约着中国传统武术的目的、地位、作用、内容以及方式方法。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中国武术带有明显的农业社会的烙印。由于人们习惯于安静、和谐及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 而不热衷于带有冒险、冲突和对抗性质的竞争活动, 所以形成了一种蔑视竞争意识和抑制竞争能力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心理结构, 但在强化与优化人体的生命功能方面有独特的价值。
与之相反, 西方文化是以“海洋文化”为主要特征。在以“海洋业”为主的商业社会里, 西方人主张竞争、冒险、征服自然、改造自我。在这种文化背景的影响下, 西方人不喜欢平静、安逸的生活方式, 而热忠于具有竞争性、征服性、冒险性的活动。这种思维
模式引导希腊人对竞技的狂热, 使希腊人不断追求强壮的身体, 发达的肌肉, 技艺、技巧的完美, 速度和力量的结合。在这样的背景下, 西方体育体现出来的是个性的强化和发展, 追求的是完美的物理机械运动, 展现的是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干的一种体育文化形态。
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发展, 中西体育文化交流虽然也在不断加强, 但交流的内容大多停留在物器技术层面, 许多深层次的问题, 如心理价值观、思维方式, 彼此之间还有待于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思维的基点是“天人合一”, 其影响也毫无疑问地渗透到武术中来。如体现在武术中的“天人合一, 形神兼备”、“内六合, 外六合, 内外相合益处多”、“以心会意, 以意调气, 以气促形, 以形会神”等。中国传统养生术以及一些传统拳术和功法练习则要求与自然环境、季节、气候、时辰相对应, 这也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和谐发展的观念, 反映了中华武术追求身与心、机体与自然, 以及自身机体平衡协调发展之整体效益的价值观。与之相反, 西方哲学更讲究天人相对、天人有别。突出表现在西方竞技体育更强调人与外界的对立与抗争, 对内无限挖掘人体的潜能, 注重对人体的骨骼、肌肉、关节以及动作技术细微的研究, 对外则表现为“更高、更快、更强”, 不断向自然界和人体极限挑战, 以期通过人的肢体和肌肉活动来塑造完善的身姿和强健的体魄。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 儒家思想是中国社会的正统思
想, 受其影响武术不但要求强身健体、防身自卫, 而且更强调武术的教育功能。它要求在练习武术的过程中参悟人生哲理,培养品德, 提高人的精神修为, 达到“德”与“艺”的统一, 如“武德比山重, 名利草芥轻”,“以和为贵”,“重义轻利”。这与西方竞技体育的激烈竞争对抗, 惊险刺激, 功利性强的文化意识截然不同。
2 中国文化提倡集体主义,西方文化崇尚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是中国文化的一种普遍性品格。在灾难面前,中国人民同舟共济、友爱互助,这种思想情感生发于传统的群体意识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我国传统文化观念认为:一个人应该以大局为重,有信仰、讲道德,一个群体更应该与国家、集体保持一致,遵守共同的伦理道德,传统的群体观念、整体观念在中国人这里上升为“集体主义原则”,中国人的“大我”、“小我”观念已内化成一种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基本价值尺度。在“5·12”抗震救灾中,中国人民表现出的关爱互助精神正是集体主义原则的体现。再有,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所展现出的集体力量更让西方人吃惊,几千名演员像一个人一样演奏,像一个人一样舞动,整齐划一,协调有序⋯⋯有人感慨说几千名鼓手协调一致,其实质就是把个人看成是群体中的一员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特质,也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的重要原因之一。西方文化的总体特征,是建立在个人主义的文化基础之上的。注重把个体作为研究社会问题的中心,离开了个人就谈不上什么价值。这种“个人本位”思想影响了体育的各个方
面。拿美国社会来讲,篮球巨星迈克尔·乔丹简直成了美国体育精神乃至美国民族精神的象征。可见美国体育文化的价值观是把个人放在中心位置,注重“唯我”,充分肯定运动员个人的顽强奋斗及其价值,体现了典型的个人主义特征。[ 1 ]用罗伯特·贝拉教授的话说:西方文化最核心的东西就是“个人主义”,最高境界就是“有我之境”。表现在体育活动中,西方人偏爱那些体现个体“力”的竞技项目,如田径、游泳、五项竞技、角斗等。西方人这种注重个体价值实现的个性确实为个体潜力的发挥创造了条件。但由于过分推崇自我,又容易滑向只顾自己、不管别人,将个人凌驾于集体和社会之上的极端;也容易导致个人对家庭责任和义务的淡漠;甚至会为个人的私利而不顾国家之利益,导致社会、国家凝聚力的削弱。
3. 中国文化重德讲礼,西方文化重利重法
中国文化高度重视伦理规范与道德教化,形成了以“重德”、“明礼”为主的伦理型文化。礼仪文化渗透于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自然也体现在中国体育运动之中。不仅在_体育指导思想中渗透着儒家仁爱、调和、大同和严格的等级观念,而且还进一步将体育纳入道德教育之中,把体育视作一种培养人遵从礼仪、维持情操的手段和体现“德”、“礼”的方式。因此,中国传统体育竞赛的目的不是为了创造新的成绩,争取更大的胜利,而在于通过比赛来增进友谊,遵从礼的规范,实现道德的升华。比如:中国文化中包含的宽容、谦虚、忠诚等内涵在武术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习武之人均强调“德艺双修”、“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