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大师舒伯特作品赏析精选版

合集下载

舒伯特《b小调第八交响曲》作品分析

舒伯特《b小调第八交响曲》作品分析

舒伯特《b小调第八交响曲》作品分析b小调第八交响曲《未完成》,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作于1822年,作者时年25岁,但直到43年后乐谱才被发现,并于1865年首次公演。

本交响曲唯有第一、第二两乐章拥有完整的曲谱,第三乐章只有九小节改编为管弦乐曲,其它部分仍停留在钢琴曲谱的形态,第四乐章则连草稿都没有。

但由于此曲的已完成部分乐章出彩,故在形式上虽然未完成,但实际上完整无缺,并因此引出许多穿凿附会的传说,影响颇大。

但第一、第二两个乐章无论在形式上或感情处理上,都能搭配得天衣无缝,整个内容至此已表达得十分完整,再加任何诙谐曲乐章或终乐章,均有画蛇添足的感觉。

所以,此曲在形式上虽然未完成,但实际上是完整无缺的,并因此而显得结构新颖,这恐怕是作者始料不及的。

此曲不仅是舒伯特交响曲中最杰出的作品,也是浪漫音乐的一部绝世佳作。

它抒发了作者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忧伤情绪充满了整个乐曲。

透明清纯、优美丰富的旋律,不加装饰和声和音色,这种作曲手法非常新鲜,这是此曲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交响曲之一的重要原因。

本曲未完成而终,这为它增添了许多穿凿附会的谣言传说,甚至有人将它杜撰成故事,拍成电影。

如此一来,此曲更是家喻户晓。

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b小调——3/4拍,这是比较简单的奏鸣曲形式,最开始没有引子,第一主题初由低音弦奏出富有暗示性的旋律,名指挥家温加纳形容为“好像是来自地底世界的声音”。

这段旋律,在第一乐章和第二乐章中都担任重要的角色。

这是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亮相,奏出一段极为低沉的下行旋律,包含了忧郁、压抑的情绪,又好像是作者在沉思,思考着一些不愉快的、难以解决或面对的事实……接下来弦乐器共同奏出较为急促的的十六分音符,营造出了一种紧张的气氛,并以此作为第一主题的背景。

在这种气氛的烘托下,木管乐器奏出了b小调的第一主题。

这个主题听起来带有淡淡的悲剧色彩,给人一种沉重的、抑郁的感觉,像是作者的脑海里此刻充满着对现实悲观的思绪……·圆号在第一主题的尾部吹奏出一个长音,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回响感。

浅析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小夜曲》

浅析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小夜曲》

浅析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小夜曲》1. 引言1.1 介绍《小夜曲》《小夜曲》是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的一首著名艺术歌曲,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歌曲创作于1827年,被收录在舒伯特的歌曲集《艾琳·赫珀》中。

《小夜曲》的曲调优美动人,歌词充满深情,表达了爱情的甜蜜与悲伤。

舒伯特巧妙地融合了歌曲旋律与歌词内容,使得整首歌曲既富有情感表达,又具有艺术品质。

作为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作之一,《小夜曲》展现了舒伯特对爱情和生活的独特理解,深深触动了无数听众的心灵。

通过这首歌曲,人们可以感受到舒伯特高超的音乐才华和对情感的敏锐捕捉,体会到他作品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和情感共鸣。

《小夜曲》不仅是一首美妙动人的音乐作品,更是舒伯特音乐创作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为后世音乐界留下了珍贵的财富。

2. 正文2.1 歌曲背景《小夜曲》是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创作的一首艺术歌曲,其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

舒伯特在创作这首歌曲时正值他音乐生涯的巅峰时期,他对音乐创作的热情和才华达到了顶峰。

在那个时期,舒伯特受到了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他开始了探索人类内心深处情感的音乐之旅。

在《小夜曲》中,舒伯特巧妙地融合了意大利歌曲的抒情风格和德国音乐的严谨性,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音乐语言。

他在这首歌曲中运用了流畅的旋律和丰富的和声,展现了他对音乐表达力量的独特理解。

这种独特的创作手法使得《小夜曲》成为了舒伯特音乐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舒伯特在创作《小夜曲》时受到了当时音乐界的影响,同时也展现了他独特的音乐天赋和创作才华。

这首歌曲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如今也被视为舒伯特音乐创作中的重要作品之一。

其深远的艺术价值和情感表达也使得它成为了音乐史上不可忽视的存在。

2.2 歌曲旋律特点《小夜曲》的旋律特点主要表现在其优美和流畅的旋律线条上。

舒伯特以简洁而不失深情的旋律,表现出了他对爱情的深沉思索和渴望。

整首歌曲的旋律线条十分优美,旋律跌宕起伏,情绪表达丰富多变,给人一种充满诗意的感觉。

问君能有几多愁赏析舒伯特《岩石上的牧羊人》

问君能有几多愁赏析舒伯特《岩石上的牧羊人》

问君能有几多愁赏析舒伯特《岩石上的牧羊人》1828年11月19日,舒伯特在维也纳与世长辞,享年31岁。

三十一年的短暂岁月里,他总共创作了一百四十小时的音乐。

如果从十三岁起开始创作到三十一岁辞世,也只有十八年的时间。

平均每年他要写出八个多小时的音乐。

在音乐史上,能用这样速度创作音乐的只有天才莫扎特了——巴赫、亨德尔、贝多芬、海顿这些如数家珍的名字远远不及。

而仅歌曲创作一项,舒伯特就写出了六百多首,毫无争议的“歌曲之王”。

料想舒伯特这样早逝又多产的作曲家,一定是会坚持创作到最后时刻。

若死神已经向他挥舞镰刀,他会不会感到些许征兆呢?他的天鹅之歌《岩石上的牧羊人》究竟会体现怎样的心境呢?音乐比起书画、雕塑更能展现“心声”。

有人说莫扎特一生不幸,但他从来不在音乐中流露半分。

傅雷先生就持这样的观点,他在《独一无二的莫扎特》一文中这样说:在这样悲惨的生活中,莫扎特还是终身不断地创作。

贫穷、疾病、嫉妒、倾轧,日常生活中一切琐碎困扰都不能使其消沉;乐天的心情一丝一毫没有受到损害。

所以他的作品从来不透露痛苦讯息,非但没有愤怒和反抗,连挣扎的气息都找不到。

后世单听她的音乐,万万想象不到他的遭遇;而只能认识他的心灵——多么明智、多么高贵、多么纯洁的心灵!傅雷先生这一观点并非独创,而是来自西方音乐评论家。

至少在1955年3月27日,他给自己的钢琴家儿子傅聪的信中附带了Camille Bellaique著的《莫扎特》一书中的段落:莫扎特的作品跟他的生活完全相反。

生活只有痛苦,但作品差不多整个儿只叫人感到快乐。

他的作品是灵魂的缩影……他从来没有把自己的艺术用来当作倾吐心腹的对象,也没有用自己的艺术给我们留下一个证据,让后人知道他的痛苦。

他的作品只表现自己长期的耐性和天使般的温柔。

他把自己的艺术保持着笑容可掬和清明平静的面貌,绝不让人生的考验打上哪怕一个烙印,绝不让眼泪把它们沾湿。

莫扎特从来没有把自己的艺术当做泄愤工具,来反攻上帝;他觉得从上帝那里得来的艺术应当用作安慰,而不是用作报复。

《舒伯特《悬崖上牧羊女》的音乐与演唱分析》

《舒伯特《悬崖上牧羊女》的音乐与演唱分析》

《舒伯特《悬崖上牧羊女》的音乐与演唱分析》一、引言舒伯特,这位音乐史上的巨匠,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深情的旋律,创作了无数令人陶醉的作品。

《悬崖上牧羊女》(Die Wanderer an der Steige)是他的代表之作之一。

此曲凭借其引人入胜的歌词与优雅的旋律相互辉映,展示出了无尽的深情与力量。

本文将围绕此作品,深入探讨其音乐构成和演唱分析,揭示其艺术魅力。

二、音乐分析1. 曲式结构《悬崖上牧羊女》是一首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艺术歌曲,其曲式结构优美、细腻。

这首歌曲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前奏、两段不同的乐章(或称节),以及结尾的回响部分。

整个曲目的曲式布局简洁明快,且蕴含深意。

2. 旋律特点舒伯特的旋律创作具有独特的魅力,他善于运用自然流畅的旋律线条,将情感融入其中。

《悬崖上牧羊女》的旋律优美动人,高低起伏,引人入胜。

其中,第一段的旋律充满浪漫的激情与情感的力量,第二段的旋律则更为悠扬动听,如同夜空中的琴声般轻柔婉转。

3. 和声运用舒伯特在《悬崖上牧羊女》中运用了丰富的和声手法。

通过丰富的和声色彩,将作品的情感推向高潮。

在整首曲目的各个部分中,舒伯特巧妙地运用了主和弦、副和弦以及各种和声转位,使得整首曲目在情感表达上更加丰富多样。

三、演唱分析1. 情感表达在演唱《悬崖上牧羊女》时,应将深情、激动、轻柔、委婉等多种情感贯穿其中。

例如在表现主人公孤独一人的情况下,应当体现出主人公的彷徨和失落;在描写羊群及山崖美景时,则应展现出牧羊女的欢愉与自由。

通过声音的强弱、快慢、抑扬顿挫等技巧,将歌曲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2. 技巧运用在演唱过程中,应注重运用正确的呼吸技巧、发声技巧以及音色控制等技巧。

例如在演唱高音部分时,应保持气息的稳定与流畅;在演唱低音部分时,则应注重音色的饱满与浑厚。

此外,还应根据歌曲的情感变化,灵活运用各种演唱技巧,使整个演唱过程更加生动传神。

3. 表演形式在演唱《悬崖上牧羊女》时,可结合表演元素,如手势、眼神、表情等,来更好地传达歌曲的情感。

浅析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旅》的音乐特征

浅析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旅》的音乐特征

浅析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旅》的音乐特征舒伯特(Franz Schubert)是19世纪奥地利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作品丰富多样,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他的歌曲作品。

《冬之旅》(Winterreise)就是他最为知名的声乐套曲之一。

这部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浪漫主义风格,描绘了一个情感丰富、充满痛苦和孤独的故事,而其中的音乐特征可谓是独具匠心,更是对于当时音乐风格的创新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一、情感的表达《冬之旅》的音乐特征之一就是情感的表达。

整部作品贯穿着浓厚的悲伤、孤独和绝望的情感,这与舒伯特自己的遭遇和心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作曲家在创作这部作品时正处于生命的最后阶段,他患有严重疾病,面临着贫病交加的困境,因此在作品中情感的表达更加深沉和真挚。

舒伯特通过歌词的选择和音乐的创作,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使得整个作品充满了悲情和绝望的氛围。

二、旋律的优美另一个突出的音乐特征就是旋律的优美。

舒伯特是一位极具旋律天赋的作曲家,他擅长创作优美动人的旋律,并且能够将旋律与情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冬之旅》中的旋律优美动人,富有旋律感和歌唱性,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套曲中的第一首歌曲《孤单的旅人》(Gute Nacht),其旋律优美动人,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悲伤和孤独,深深触动了人们的心灵。

整部作品的旋律始终贯穿着一种深沉而动人的情感,这也是舒伯特作品的一大魅力所在。

三、和声的变化《冬之旅》还在和声方面展现了舒伯特独特的音乐特征。

舒伯特擅长运用丰富的和声语言来表达复杂的情感,通过和声的变化来增强音乐的表现力。

套曲中的每一首歌曲都有着不同的和声特点,有的表现出悲伤的忧郁,有的表现出绝望和无奈,有的则表现出孤独和空虚。

这些和声的变化不仅丰富了作品的音乐性,同时也使得每一首歌曲都有着独特的魅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舒伯特通过精妙的和声运用,展现了他作为浪漫主义音乐家的独特风采。

四、节奏和形式的多样性舒伯特在《冬之旅》中还展现了对于节奏和形式的多样性的把握。

音乐大师舒伯特作品赏析

音乐大师舒伯特作品赏析
乎微乎其微。这么看来,他童年旳音乐启蒙教育是不够他 踏上音乐家之路旳。
1823年8月,他考进了皇家神学寄宿学校,并在皇家教堂童 声合唱团里唱歌。在那里舒伯特开始接触了莫扎特旳序曲 和交响曲。正是大量不断旳接触多种各样旳曲谱,以及经 常去歌剧院听歌剧,舒伯特开始为他旳后来旳音乐造诣打
下坚实旳基础。
在这首铿锵有力旳进行曲中,舒伯特利用他巧妙旳钢琴手 法,把军队中旳进行曲用音乐描写旳惟妙惟肖。一种用步 伐节奏写成旳乐曲,可在集体行进时演奏,用偶数拍子, 节奏明确,构造整齐,常为三段式,中段较为抒情,以取 得对比。
《魔王》
《魔王》是舒伯特采用十九世纪德国著名诗人歌德旳一首 同名叙事诗创作旳叙事歌曲。当初(1815 年)舒伯特只十 八岁,在爸爸所办旳小学里教书。
《鳟鱼》五重奏
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在他短短旳一生中,曾经创作完毕了 许多室内乐作品。舒伯特旳室内乐中,被以为艺术成就最 高旳是弦乐五重奏,而这首《鳟鱼》五重奏(OP.114 号),则是他全部旳室内乐作品中最著名、最受人喜爱旳 一首。因为作品旳第四乐章是根据舒伯特创作旳歌曲《鳟 鱼》旳主题而写成旳变奏曲,所以这部作品被世人称为 《鳟鱼》五重奏。《鳟鱼》五重奏写于 1823年,当初舒伯 特仅仅22岁。舒伯特经常徜徉徘徊在阿尔卑斯山区林木葱 翠旳山野之间,优美旳景色,清新旳空气,爽朗旳夏日时 光,为舒伯特带来了满怀旳青春欢乐。这些快乐旳回忆, 化作新奇明丽婉转旳乐思,出目前这部无比美妙旳钢琴五 重奏中。作为抒情诗人,肖邦更多旳是情感,舒伯特更多 旳是情趣。
逝世
在他旳创作旺盛时期,他旳健康恶化。 自从1823年起,
舒伯特就在和梅毒作斗争. 尽管有人提出其他旳病因,最
终旳病症很可能是伤寒症;他晚期旳病状与汞中毒旳病状

舒伯特降E大调即兴曲演奏分析

舒伯特降E大调即兴曲演奏分析

舒伯特降E大调即兴曲演奏分析1. 引言1.1 概述舒伯特降E大调即兴曲是舒伯特创作的重要钢琴作品之一,被誉为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即兴曲是舒伯特在1827年1月作曲的,是一首完全即兴创作的作品。

舒伯特在曲中展现了他的音乐才华和即兴创作的技巧,表达了深沉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这首即兴曲以其简洁而深刻的旋律、细腻而动人的和声、富有变化的节奏以及丰富的表达力而著称。

舒伯特通过这首曲子展示了他对音乐形式和结构的深刻理解,同时也展现了他对音乐表现力的敏感和超凡的艺术感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舒伯特降E大调即兴曲的曲式、旋律、节奏、和声以及表现力进行深入分析,探讨这首作品的演奏技巧、音乐性,并对整体结构进行总结,希望通过这篇分析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伟大的钢琴曲。

2. 正文2.1 曲式分析舒伯特降E大调即兴曲是一首典型的即兴曲,其曲式主要包括自由变奏曲式和自由发展曲式。

在整首曲子中,舒伯特通过不同的音乐元素创造出了连贯的音乐叙事,展现出了他丰富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曲式方面,舒伯特的即兴曲以自由变奏曲式为基础,即主题的不断变奏和发展。

在演奏中,可以感受到主题的多次反复出现,并且在不同段落中被加以变奏和发展,增加了音乐的层次和变化。

曲中还包括了自由发展的部分,展示了舒伯特在演奏中的即兴创作能力。

在曲子的结构上,舒伯特采用了多样化的形式,包括重复、对位、对比等手法。

通过这些形式手法,舒伯特在曲子中创造了丰富的音乐情感和变化,使整首曲子更加富有戏剧性和张力。

舒伯特降E大调即兴曲在曲式上展现了丰富多样的音乐元素和变化,通过不同的形式和手法展示了舒伯特的音乐创作才华和即兴演奏技巧。

在曲式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首优美动人的即兴曲。

2.2 旋律分析舒伯特降E大调即兴曲的旋律是其整首曲子的灵魂所在。

在这首曲子中,舒伯特运用了丰富多彩的旋律线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旋律的走向多变,既有悲伤的抒情,又有欢快的跳跃,使整首曲子充满了变化和张力。

舒伯特《小夜曲》欣赏指南

舒伯特《小夜曲》欣赏指南

舒伯特《⼩夜曲》欣赏指南有关舒伯特《⼩夜曲》解读舒伯特艺术歌曲⼀、意境舒伯特的⼩夜曲在西⽅是⾸家喻户晓的⼩调歌曲,表现的是堕⼊情⽹的爱⼈在⽉光如洗之夜,穿过朦胧的森林去和爱⼈相见,⼀路⾛⼀路吐诉衷肠。

略带忧伤。

随着乐曲的发展,仿佛在我们眼前渐渐展开⼀幅优美的画卷,⾮常⾼贵、雅典、柔美、抒情。

建议⼤家最好⼀个⼈在⽉⾊下的窗前,⼀边欣赏⾳乐,对⽉独酌,让⾃⼰完全沐浴在浪漫的夜⾊中。

⼆、背景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1797-1828)在欧州⾳乐史上有“艺术歌曲之王”的称誉。

在他去世前半年所写的⼗四⾸歌,当属动⼈的绝笔,名⽈“天鹅之歌”,其中的第四⾸就是这⾸《⼩夜曲》,是在1828年采⽤德国诗⼈莱尔斯的诗谱成的。

三、结构和表达作为西洋乐曲体裁之⼀的“⼩夜曲”,都以爱情为题材,常⽤吉他或曼陀林伴奏。

乐曲开始,钢琴曲低声部⼀连串和弦式的⾳乐进⾏,就是模拟吉他伴奏的⾳型,⽤以衬托幽静深情的歌声。

”我的歌声穿过⿊夜轻轻飘向你……”,在钢琴上奏出的六弦琴⾳响的导引和烘托下,响起了⼀个爱⼈向他⼼爱的情⼈所做的深情倾诉。

随着感情逐渐升华,曲调第⼀次推向⾼潮,第⼀段便在恳求、期待的情绪中结束。

抒情⽽安谧的间奏之后,⾳乐转⼊同名⼤调,”亲爱的请听我诉说,快快投⼊我的怀抱”,情绪⽐较激动,形成全曲的⾼潮。

最后是由第⼆段引伸⽽来的后奏,仿佛爱情的歌声在夜曲的旋律中回荡。

乐句之间出现的钢琴间奏是对歌声的呼应,意味着歌⼿所期望听到的回响。

四、创作花絮⼀天,舒伯特的⼀个朋友为⼀位年轻姑娘⾊⽣⽇创造了⼀⾸短诗。

他请舒谱⽀曲⼦。

舒对这位姑娘⼀⽆所知,随便涂下⼀些⾳符给他的朋友,然后抱歉地说:“对不起,眼下我没时间写更严肃的东西了。

”他朋友把这⽀乐曲带回家,在钢琴上试弹了⼀下,⾮常喜欢它。

于是做了安排,请舒伯特在他们的⼀个朋友家⾥给⾳乐爱好者亲⾃演奏。

到了约定时间,所有的⼈都到了,惟独舒没来。

主⼈简直急疯了,派了舒的⼀个好友到全市的⼩酒店寻找,终于在舒的最爱去的地⽅找到了他。

舒伯特音乐作品赏析

舒伯特音乐作品赏析

舒伯特作品赏析弗朗茨·舒伯特(1797—1828)是19世纪初叶音乐名城维也纳,继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伟大音乐家后,出现的一颗灿烂的新星。

一说到他,大家自然会起那些脍炙人口的歌曲,如《鳟鱼》、《野玫瑰》等等,那动人的旋律,会自然地回响在人耳旁。

可对不了解舒伯特一生经历的人来说,是很难想象作曲家是在怎样艰苦环境中创作这些作品的。

他的一生,是简单而平凡的。

一生的贫穷同他的性格一样,清寡而内向。

但是舒伯特丰富的情感与思想,还有他的内心生活,却流露出他的别具一格与精彩。

他的一生,是充满艺术功绩、喜悦、欢乐与最深沉的哀伤的一生。

他的一生就是他的艺术,他的艺术就是他的一生。

看一看他最初的童年,就会发现:他的生命本身就是一种不间断的音符的表述,是一连串不停地插上幻想羽翼并借助超自然之力而飞翔的梦幻与创作。

舒伯特的周围以及他内心的一切除了音乐还是音乐。

正因如此,就让我们去认识我们初步认识一下这位伟大的作曲家吧。

一、创作历程舒伯特是18—19世纪以来第一个以优秀的歌曲创作而闻名于世的音乐家。

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共创作了600多首歌曲。

那首动人心弦的歌曲《纺车旁的玛格丽塔》是在他年仅17岁写出的;而《魔王》、《野玫瑰》等至今仍在世界上广为流传的优秀歌曲,是他18岁那年写成的。

据说,贝多芬临死前读了几首舒伯特的歌曲后,曾惊叹地说道:“真的,在这个舒伯特身上闪耀着神奇的火花!”舒伯特的歌曲感情真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词、曲、钢琴伴奏三者密切配合、水乳交融。

他的歌曲创作继承了前人的艺术成果,又把歌曲艺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并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所以,人们把舒伯特誉称为“歌曲之王”。

除了歌曲以外,他还创作许多器乐作品。

他的创作基本可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时期:1813—1817年在这一时期中,舒伯特首先在歌曲领域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歌曲半数是在这几年写出的。

这个时期他也创作了一些交响曲,但这些作品还不够成熟。

舒伯特艺术歌曲赏析--夜与梦(Nacht und Traume)

舒伯特艺术歌曲赏析--夜与梦(Nacht und Traume)

音乐艺术研究 Research on Music Art47舒伯特艺术歌曲赏析——夜与梦(Nacht und Tr ume)颜家佳 (贵阳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0)摘要:艺术歌曲是众多声乐作品种类里的一缕涓涓细流,她含蓄,优雅,富有丰富的色彩和强烈的生命力。

这些看似短小的作品里蕴含着精美的诗词:意境深邃而意味深长,曲调优美而让人流连忘返。

也因此有着极高的文学和艺术研究价值。

关键词:舒伯特;《夜与梦》她让演唱者必须去了解这些深沉的内涵,必须具备良好的声乐技巧和深厚的文学功底,同时,在音乐中,需要严格把握音乐的节奏和作曲家的创作风格。

而由于她诞生于欧洲,并主要在德奥地区发展形成,所以要求演唱者对德语这门语言必须非常规范和准确地掌握。

舒伯特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约630首歌曲,被誉为“艺术歌曲之王”,平均八九天就产生一首新歌。

“夜与梦”是这些美好音乐与诗词中的一丝芬芳。

“神圣的夜已降临,梦也如约而至,仿佛月光透过小屋,潜入人们寂静的心房。

它带着喜悦聆听着,呼唤着白昼的到来,来吧,神圣的夜!来吧,甜蜜的梦!”(华东师范大学 教授 曹金 译)这首由Matth äus von Collin的诗,F.Schubert作曲的艺术歌曲美妙的传递了这种浪漫的意境。

一、作品中的艺术性《夜与梦》(D.827)是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于1825年出版的一首优美的艺术歌曲,这是诗歌与音乐结合而共同完成的一种音乐体裁,她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它结合了优美的旋律和人声两个最具普遍感染力的音乐元素,使歌曲的表现力和欣赏性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同时,德国诗人马太 冯 科林的诗,具有叙述性朗诵的特点,也有利于歌词表现,使歌唱娓娓道来。

由于舒伯特生活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交接时期,因此,虽然他的交响乐风格继承的是古典主义的传统,但是,他的艺术歌曲和钢琴作品却完全是浪漫主义的。

他绝妙的抒情性使李斯特称他为"前所未有的最富诗意的音乐家"。

舒伯特艺术歌曲浅析

舒伯特艺术歌曲浅析

舒伯特艺术歌曲浅析舒伯特(Franz Peter Schubert,1797年1月31日-1828年11月19日)是奥地利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被誉为“艺术歌曲之王”。

他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艺术歌曲,也被称为德语艺术歌曲(Lied)。

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以其丰富的情感表达、简洁明了的旋律、精致的伴奏和深刻的诗意而闻名于世。

舒伯特一生共谱写了超过600首艺术歌曲,其中以德国作词家歌曲最为着名。

他以细腻而真挚的情感、对诗歌的理解和深刻的音乐才华,使得他的艺术歌曲成为了世界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很多作品至今仍被视为歌曲艺术的典范。

舒伯特通常是将诗人的作品重新诠释成音乐,他常常致力于挖掘诗歌中深藏的情感和内在的表达力,赋予音乐作品更加深刻的意蕴。

舒伯特与文学界知名作家弗兰茨·冯·斯赫伯尔(Franz von Schober)和雅各布·维尔克(Jakob von Wetzlar)等人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由此产生了《冬之旅》、《美丽的米勒尔》、《圣女贞德》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艺术歌曲。

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舒伯特对诗歌的理解和挖掘能力非常突出,他能够从诗歌中深刻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情感,将其转化为音乐中的动人旋律。

他的作品不仅在音乐上能够表达诗歌的意境,同时也能够深刻地诠释诗歌中所隐藏的感情。

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在旋律编排上非常讲究,他善于运用简洁明了的旋律将诗歌的意境完美地诠释出来。

他对于声乐的曲调和音乐伴奏的编排也非常独到,使得艺术歌曲在音乐形式上更加富有张力,引人入胜。

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对于情感的抒发非常自如,他能够用音乐的形式将诗歌所述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使得人们在欣赏他的作品时不仅仅能够感受到美妙的音乐,更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诗人所述的情感。

舒伯特最为人津津乐道的经典作品之一是《冬之旅》。

这部作品是舒伯特晚年创作的代表作之一,共有24首歌曲。

在《冬之旅》中,舒伯特以诗人威廉·穆勒的诗作为创作素材,完美地将诗人所述的孤独、悲伤、无助等情感融入到音乐中,形成了一部具有深刻人文主义内涵和情感表达的杰作。

舒伯特《未完成交响曲》赏析

舒伯特《未完成交响曲》赏析

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1797—1828)自幼学习音乐,13岁时便创作钢琴幻想曲,16岁时已经写出了包括《第一交响曲》在内的许多作品。

随后的几年里,舒伯特劳累于授课的同时,创作了他的《第二交响曲卜《第三交响曲》和闻名于世的歌曲《魔王》、《鳟鱼》、《死神与少女》等作品。

19岁起,舒伯特毅然辞去教职,专心于创作并且硕果累累。

但是这也使他穷困潦倒,备尝辛酸。

仅仅31岁,舒伯特便在贫病交加中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舒伯特是浪漫主义音乐艺术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之一。

他的作品曾经受到临终的贝多芬的赞许。

舒伯特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作品达1500余首之多。

其中仅独唱歌曲就有600多首,因此舒伯特也常被称为“歌王”和艺术歌曲创作的开拓者、集大成者。

舒伯特的钢琴作品和乐队作品中颇多优秀范例,他的交响曲堪称是19世纪抒情交响曲的典范。

《未完成交响曲》作于1822年,当时舒伯特25岁。

但是,这部作品的乐谱直到舒伯特去世后37年才被一位奥地利的指挥家发现。

顾名思义,《未完成交响曲》是一部并不完整的交响曲作品,大家都知道,交响曲一般都有四个乐章,而这部《未完成交响曲》只有第一和第二乐章有完整的曲谱;第三乐章只有几个小节为管弦乐曲,另外的部分仍然停留在钢琴谱草稿的状态;而第四乐章就连草稿也没有。

这部交响曲因为仅有两个乐章而被称为“未完成”交响曲(交响曲一般应有四个乐章),但是从作品的内容来看,“未完成”交响曲完全是一部完美无缺的作品,可谓…增之一分则多,减之一分则少”。

忧郁的沉思、诗意的气氛、丰富而优美的旋律、感人至深的意境充溢着整部交响曲,令人难以忘怀。

这也让这部《未完成交响曲》同那尊著名的雕塑“米罗的维纳斯”一起,成为世界艺术史上最著名的“残缺美”的代表。

舒伯特《未完成交响曲》,其革命的独创性和惊人的新颖性,是前所未有的创造。

舒伯特歌曲所塑造的浪漫主义幻想者的典型形象,在这部交响曲中生动地再现出来。

舒伯特在坚守经典音乐大师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同时,在音乐中开辟了一个新阶段:他是第一位维也纳浪漫派音乐家。

《舒伯特《即兴曲》Op.90的艺术特征与演奏技巧解析》

《舒伯特《即兴曲》Op.90的艺术特征与演奏技巧解析》

《舒伯特《即兴曲》Op.90的艺术特征与演奏技巧解析》一、引言舒伯特是古典音乐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作曲家,其《即兴曲》系列堪称他最具个人特色与音乐造诣的创作之一。

本文以舒伯特《即兴曲》Op.90为研究对象,将对其进行详细的艺术特征与演奏技巧解析。

二、舒伯特《即兴曲》Op.90的艺术特征1. 旋律的优美与抒情舒伯特的《即兴曲》Op.90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深情的抒情性为人们所喜爱。

在旋律的创作上,舒伯特运用了丰富的音乐元素,将传统的古典音乐与浪漫主义的情感表达相结合,使得整个作品充满了浓厚的个人情感色彩。

2. 和声与结构的创新在和声与结构方面,舒伯特的《即兴曲》Op.90展现了其卓越的创造力。

作品中的和声结构复杂多变,既有传统的和声运用,又有大胆的创新尝试。

同时,作品的结构布局也独具匠心,使得整部作品既具有古典音乐的严谨性,又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自由与灵动。

3. 情感表达的深度与广度舒伯特的《即兴曲》Op.90在情感表达上具有深厚的广度与深度。

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情感元素,从淡淡的忧郁到激昂的热情,再到温柔的哀愁,无不体现出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

这种情感的表达方式使得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

三、舒伯特《即兴曲》Op.90的演奏技巧解析1. 钢琴演奏技巧的运用舒伯特的《即兴曲》Op.90是一首钢琴独奏作品,因此钢琴演奏技巧的运用至关重要。

在演奏过程中,需要运用丰富的钢琴演奏技巧,如指法、触键力度、音色控制等,以表现出作品的优美旋律和丰富情感。

此外,还需要注意对作品节奏的把握,保持稳定的节奏感。

2. 音乐情感的表达在演奏舒伯特的《即兴曲》Op.90时,除了需要运用高超的钢琴演奏技巧外,还需要注重对音乐情感的表达。

这需要演奏者深入理解作品的情感内涵,通过音乐的表现手法将作品的情感传达给听众。

在表达情感时,要注意掌握好力度与速度的变化,以及音色的处理等技巧。

3. 作品结构的把握在演奏舒伯特的《即兴曲》Op.90时,还需要对作品的结构进行准确的把握。

舒伯特简介和他的部分作品赏析

舒伯特简介和他的部分作品赏析

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 ,1797.1.31-1828.11.19)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于1797年1月31日出生在维也纳贫困的小学校长家庭。

他从小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十一岁被帝国小教堂唱诗班录取,并住进神学院,成为该校乐队小提琴手,同时还担任指挥,这使他有机会接触维也纳古典乐派一些著名作曲家的名作,他1813年为该乐队创作了《第一交响曲》。

1813年因变声离开神学院,舒伯特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到父亲所在的学校里担任助理教师,同时继续创作。

1814年10月19日为歌德的诗《纺车旁的格丽卿》谱曲,舒伯特的这第一部歌曲杰作,打开了他创作灵感的闸门。

仅1815年一年,舒伯特就写了144首歌曲,其中10月的一天就写了8首歌曲。

除歌曲外,他还创作了1部交响曲,2部弥撒曲和其它作品。

1816年,他辞去教师的职务,专心从事作曲。

由于没有固定收入,生活比较贫困,在他的一些作品里也常常反映出苦闷和压抑的情绪,尽管这样,他还是满怀热情地创作了大量的歌颂民族解放斗争的优秀作品。

长期的困苦生活,使舒伯特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1828年11月19日,年仅三十一岁的舒伯特在维也纳溘然长逝,他被人们崇敬地安葬在贝多芬墓旁。

舒伯特的创作生涯虽然很短暂,却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音乐财富,600多首的艺术歌曲,为世界音乐宝库增添了耀眼的光辉,在音乐史上被誉为“歌曲之王”。

其最有代表性的歌曲有《魔王》、《野玫瑰》、《圣母颂》、《菩提树》、《鳟鱼》、《小夜曲》、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冬日的旅行》等;另有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它作品。

被称为“歌曲之王”。

被人所津津乐道的是他那首最著名的第八交响曲“未完成”,只有2个章节,许多人试图续写,但都不尽如人意,不得不承认,它的“未完成”也许比完成更接近完美的形态。

《舒伯特《悬崖上牧羊女》的音乐与演唱分析》

《舒伯特《悬崖上牧羊女》的音乐与演唱分析》

《舒伯特《悬崖上牧羊女》的音乐与演唱分析》一、引言舒伯特,这位音乐史上的巨匠,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深情的情感表达,创作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作品。

其中,《悬崖上牧羊女》就是他的一首代表作品。

这首歌曲以其深邃的意境和动人的旋律,成为了无数歌唱家和音乐爱好者的心头好。

本文将对这首歌曲的音乐特点和演唱技巧进行详细分析,以期为读者提供更深入的理解和欣赏。

二、音乐分析1. 曲式结构《悬崖上牧羊女》的曲式结构简洁明了,主旋律线条流畅,情感表达自然。

全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子和主歌,第二部分是副歌。

在曲式布局上,舒伯特运用了传统的歌谣体形式,同时又在旋律和和声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2. 旋律特点舒伯特在创作《悬崖上牧羊女》时,运用了富有浪漫主义特色的旋律线条。

整首曲子旋律悠扬,宛若涓涓细流,又似悠扬的笛声。

在主旋律中,舒伯特运用了大量的跳进和滑音,使得整首曲子充满了动感和张力。

同时,他还巧妙地运用了和声的变化来丰富音乐的层次感,使整首曲子在听觉上更具深度。

3. 和声运用在《悬崖上牧羊女》中,舒伯特充分展示了他的和声创作才能。

他运用了丰富的和声色彩来表现不同的情感。

在主歌部分,和声较为简单纯净,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而在副歌部分,和声则更加丰富多变,使得整首曲子在情感表达上更具张力。

此外,舒伯特还巧妙地运用了平行和弦、转位和弦等手法,使得整首曲子的和声更具层次感和立体感。

三、演唱分析1. 音域与音色《悬崖上牧羊女》的音域适中,适合各种类型的歌手演唱。

在音色上,这首歌曲要求演唱者具有清晰而富有感染力的中音区音色。

同时,在副歌部分需要表现出较高的音域和较强的爆发力。

此外,演唱者还需要通过音色变化来表现歌曲中的不同情感。

2. 技巧运用在演唱《悬崖上牧羊女》时,演唱者需要运用多种技巧来表现歌曲的情感和意境。

例如,在演唱主歌部分时,应运用柔和的音色和细腻的情感来表现牧羊女的柔情;而在副歌部分则需要运用较强的气息控制和爆发力来表现歌曲的激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yjyuuy
1797年1月31日,舒伯特出生于维也纳近郊的里希田塔 尔。他父亲弗朗茨· 西奥多· 弗洛里安(Franz Theodor · Florian)是一个莫拉维亚农夫的儿子,是一个教 区学校的校长。他的母亲伊利莎白· 维兹(Elizabeth Vietz) 在结婚前是一个女仆。舒伯特连他在内共有15名兄弟姊妹, 不过这15人当中,有10名在出生后不久就病死。他们的父 亲是一位知名的教师,同时也是一位业余音乐家,将自己 的音乐知识都传授给了儿子。

另一方面舒伯特却又名声在外。特别是沃格作为歌唱 家不遗余力地演唱他的作品。在他去世前,出版商们才对 他的作品感兴趣。在他生前已经有大约100首作品被出版 。 这个数字与他的总共600首歌曲比起来只是很小一部分, 但和当时的许多其它作曲家相比,已经很多了。
yjyuuy
9

音乐成就: 舒伯特的创作生涯虽然很短暂,却给后人留下了大量 的音乐财富,600多首的艺术歌曲,为世界音乐宝库增添 了耀眼的光辉,在音乐史上被誉为“歌曲之王”。他为不 少诗人如歌德、席勒、海涅、穆勒等的作品写了大量歌曲, 把音乐与诗歌紧密结合在一起。他的歌曲中既有抒情曲、 叙事曲、充满战斗性的爱国歌曲,也有源于民间音乐的歌 曲,其中重要的有《魔王》、《鳟鱼》、《菩提树》、 《美丽的磨坊少女》、《野玫瑰》、《流浪者》(2首)、 《致音乐》、《迷娘之歌》、《牧童的哀歌》、《战斗中 的祈祷》、《剑之歌》、《战士之歌》等 , 主要歌曲汇 有3部歌曲集 :《美丽的磨坊少女》、《冬之旅》和《天 鹅之歌》。5yjyuFra biblioteky
1808年8月,他考进了皇家神学寄宿学校,并在皇家教堂童 声合唱团里唱歌。在那里舒伯特开始接触了莫扎特的序曲 和交响曲。正是大量不断的接触各种各样的曲谱,以及经 常去歌剧院听歌剧,舒伯特开始为他的后来的音乐造诣打 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他的天赋引起了当时顶级作曲家安东尼奥· 萨列里 的注意,萨列里决定教授他作曲和音乐理论。舒伯特早期 的室内乐很有特点,后来人们知道他家在周日和节假日经 常演练弦乐四重奏,他的两个兄弟拉小提琴,他父亲大提 琴,舒伯特自己拉中提琴。这正是他后来为之谱曲的业余 合唱的雏形。
yjyuuy
2

“歌曲之王”奥地利作曲家弗朗兹·舒伯特于1797年1 月31日出生于维也纳近郊的一个教师家庭。由于家境贫寒 ,年仅十一岁的舒伯特进入了当时一个供给食宿的教会儿 童合唱团。在那“地狱”(舒伯特语)般的生活里,舒伯特 历经了艰难和困苦。然而,凭着个人的努力和对音乐的强 烈热爱,他却掌握了许多音乐技能和理论,同时,还接触 到了许多著名的音乐家,特别是维也纳古典派音乐家的作 品及演奏。其中最使他敬仰和崇拜的是贝多芬。1813年, 舒伯特到父亲所在的学校里担任了教师,但他并不喜欢这 个职业。1818年,二十一岁的舒伯特终于辞掉了教师的职 务,开始专心从事作曲。他一生从未任过公职,也没有得 到过王公贵族的帮助。他只是通过自己的作品在艺术家中 结交了许多患难与共的朋友。舒伯特一生贫困,没有结婚 。1828年11月19日,年仅三十一岁的舒伯特,由于贫病交 加,在维也纳的哥哥家中与世长辞。
音乐大师舒伯特作品赏析
yjyuuy
1
舒伯特简介:

弗朗茨· 泽拉菲库斯· 彼得· 舒 伯特 (德文: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1797年1月31日- 1828年11月19日)是奥地利作曲 家,他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 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 乐的最后一位巨匠。
yjyuuy
7

逝世 在他的创作旺盛时期,他的健康恶化。 自从1822年起, 舒伯特就在和梅毒作斗争. 尽管有人提出其它的病因,最 终的病症很可能是伤寒症;他晚期的病状与汞中毒的病状 相似,而汞恰恰是19世纪早期被用来治疗梅毒的药物;无 论如何,没有足够 的证据来作出确定的诊断。他于1828年 11月19日死于维也纳,哥哥费迪南德的公寓里,卒年31岁。 根据他的要求,死后被葬在其崇拜了一生的偶像贝多芬的 墓边。1888年,舒伯特以及贝多芬的坟墓被迁到了维也纳 中央公墓,与小约翰•施特劳斯以及约翰内斯•勃拉姆斯的 墓为邻。 1872年,弗兰克 舒伯特的纪念碑在维也纳的中央公园 被建立起来。
8

yjyuuy
后人评价:

后人笔下的舒伯特通常是一个怀才不遇的天才,他的 作品未能得到广大观众的重视。确实,舒伯特的伟大作品 , 如交响乐 ,并未产生重要的影响,歌剧也没有突破。造成 这个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自己并未如莫扎特和贝多芬 那样积极主动地设法在公众场合展现自己。直到1827年才 在朋友们的劝说下开了个人音乐会,而且取得巨大成功。
yjyuuy
4

从五岁开始,舒伯特就随父亲开始学习,六岁时开始进入 学校上课,他的音乐的启蒙也从那时开始。父亲教导他小 提琴的基础。当他七岁时,师从霍尔泽教堂的乐队长--迈 克尔· 霍尔泽,学习音乐。可是霍尔泽根本教不了他,要 教的内容他早就会了。所以上课的内容变成了聊天,或者 经常就是霍尔泽目瞪口呆地看着舒伯特,吃惊的说不出话 来。小舒伯特从一名学徒工那里学到更多的东西。那个学 徒工曾带他去临近的一个钢琴仓库,给他以比他贫穷的家 庭所能给予的更好的乐器练习机会。他的早年教育更显不 足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在那个年代,一个作曲家如果自己不 是一个在公众面前的出色的演奏家,那他成名的机会几乎 微乎其微。这样看来,他童年的音乐启蒙教育是不够他踏 上音乐家之路的。
6
yjyuuy

在1813年底他离开了寄宿学校,同时为了避免服役便去了 他父亲的学校作为底班的教师。此时他的父亲也与一位来 自近郊丝绸商人的女儿再婚。其后的两年里年轻的舒伯特 忍受着繁杂的工作,但他也不觉辛苦。尤其是萨列里一直 对他单独教授作曲。可以说萨列里是教他时间最 长也是对 他最有影响的老师。在1815年,尽管有教课的工作,还要 找萨列里上课,以及生活的很多杂事,但是他的产量高得 让人难以 置信。降B大调第二交响曲完成了,紧接着第三 号D大调。他又写了两首弥萨曲,第一首仅用了六天。三 首歌剧完成和另外两首, 还没有完成。 另外还有一部弦乐 四重奏,四部奏鸣曲,及零散的钢琴曲,以及146 首歌曲。 有些歌曲还很长。他光10月15日写了8首歌,10月19日7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