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腹盆腔横纹肌肉瘤的CT与MR影像诊断
小儿横纹肌肉瘤的影像学诊断
小儿横纹肌肉瘤的影像学诊断高峰;唐文伟;李小会;韩素芳;赵萌;管红梅【期刊名称】《中国临床新医学》【年(卷),期】2013(000)012【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横纹肌肉瘤( RMS)的CT和磁共振成像( 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方法收集经该院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9例小儿横纹肌肉瘤,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其CT和MRI表现。
结果位于头面部者2例,腹腔内2例,盆腔内11例,四肢2例,脊柱旁2例。
胚胎型17例,腺泡型2例。
RMS影像表现为软组织密度或信号肿块,增强后明显强化,可引起邻近骨质溶骨性破坏。
结论RMS具有软组织恶性肿瘤的一般影像特征,但缺乏特异性,应结合患儿年龄及临床特征作出综合诊断。
【总页数】3页(P1173-1175)【作者】高峰;唐文伟;李小会;韩素芳;赵萌;管红梅【作者单位】210008 江苏,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放射科;210008 江苏,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放射科;210008 江苏,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放射科;210008 江苏,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放射科;210008 江苏,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放射科;210008 江苏,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放射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8【相关文献】1.儿童膀胱横纹肌肉瘤的影像学诊断 [J], 林明友;曾巨浪;唐震2.小儿盆腔横纹肌肉瘤的影像学诊断 [J], 薛潋滟;朱铭;孙爱敏3.小儿头颈部横纹肌肉瘤的影像学诊断 [J], 薛潋滟;朱铭;施美华4.膀胱横纹肌肉瘤的影像学诊断(文献复习及五例报告) [J], 刘明娟;方昆豪;邓星河5.VEGF及HIF-1α在小儿鼻咽部横纹肌肉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J], 李颖;姜岚;张可;任红波;僧东杰;陶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儿童恶性横纹肌样瘤的影像学特征
要 因血 尿 、腹部 包块 或腹 痛 就诊 。 肾 MRT发 生于 单 侧 肾脏 ,多 位 于 肾 中部 、侵 犯 肾盂 ;瘤 体 呈 类 圆形 或 不规则形 ,大小不等 ,就诊时多数瘤体较大 ,长径可 >10cm,异质性 明显 ,多伴有 明显囊变 ,可伴 出血 , 少 数 伴 有 钙 化 ;发 现 早 的 小 瘤 灶 质 地 相 对 均 匀 。
温洋 彭 芸
恶 性 横 纹 肌 样 瘤 (malignant rhabdoid tumours, MRT)是 罕 见 的 、高度 恶 性 的肿 瘤 ,预 后 差 ,组 织 学 上表 现为 “横 纹肌样 细胞 ”的弥 散增 殖 ¨ 。 MRT病 因 尚不 清 楚 ,但 与 分 子 遗 传 学 关 系 密 切 ,大 多 数 MRT存 在 22ql1.2.12.2染 色 体 位 点 上 肿 瘤 抑 制 基 因 hSNF5/SMARCB1/INI1 的 失 活 (缺 失 或 突 变 ) 1-6]。MRT多见 于婴 幼儿 ,首 先 被发 现 于婴 幼 儿
儿童腹部肿瘤影像诊断
• 肝血管内皮瘤, 良性, 有无需治疗自然消退的可 能,约有20%的婴幼儿伴有皮肤血管瘤
肝血管内皮细胞瘤
多发肝血管内皮细胞瘤
多发肝血管内皮细胞瘤, 男,12月
肝血管内皮细胞瘤, 女, 5周
肝血管内皮细胞瘤, 女, 5周
– MR表现 :为T1低信号和T2高信号的肾外肿块,冠 状位扫描可清晰显示肿块与肾脏的关系,MR最有 利于发现肿瘤侵入椎管内情况,对肿块包绕血管 也可很好显示
– DSA血管造影可见血管被推移,很难找到较大的供 血动脉。
神经母细胞瘤, 女,7岁
神经母细胞瘤, 女,7岁
神经母细胞瘤
神经母细胞瘤
神经母细胞瘤,女,1岁
• 中胚叶肾瘤又称间质性错构瘤。在镜下肿瘤由纤维性 基质伴发育不良的肾小管和肾小球组成
• 它是新生儿中最常见的肾肿瘤,是发生于1岁之内的良 性肾肿瘤, 3个月以下肾肿瘤几乎都是中胚叶肾瘤
• CT上表现为密度均匀的肾内大的软组织肿块,少数肿 瘤内可见致密的钙化。增强扫描肿瘤强化程度不如正 常肾实质,但在肿瘤内可见明显强化局灶性区域,尤 其是在延迟扫描中可见造影剂潴留于该区域中,可能 代表了发育不全的肾小球和肾小管,有一定分泌造影 剂的功能
肝间叶错构瘤
神经母细胞瘤肝转移,男,4Y
未分化胚胎性肉瘤
• 小儿第3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 • 5-10岁最常见 • 典型的影像学表现:肝脏内边界清楚的囊性
肿块,CT,MR囊性而超声是实性 • 可以因出血而见不同的成份 • AFP(-)
未分化胚胎性肉瘤
FNH
局灶性结节样增生
肝间叶错构瘤, 男,23月
胞肿瘤 • 儿童最常见腹部肿块—肾积水,并非肿瘤
儿童腹盆腔横纹肌肉瘤的CT与MR影像诊断
儿童腹盆腔横纹肌肉瘤的CT与MR影像诊断【摘要】目的分析儿童腹盆腔横纹肌肉瘤(rms)患者的ct及mr影像学表现。
方法收集3例腹盆腔rms患儿的临床ct及mr影像学资料,回顾分析其影像学特点。
结果 3例患儿的ct平扫均可见其腹盆腔内存在大软组织肿物,且肿块的密度不够均匀,相邻组织存在受压推移或者侵犯以及淋巴结远处转移等。
经增强扫描后,不均匀病灶存在轻中度强化,其中周边强化最为明显,患儿的动脉期病灶内存在较多的扭曲及增粗供血动脉影,而在延迟期时其斑块持续性地强化。
经mr检查其t1w1序列显示患儿的腹盆腔内存在低混杂信号的大体积肿块,且其t2w1序列主要表现为稍高信号,经增强扫描后未出现不均匀性的强化现象。
结论儿童腹盆腔rms属于间充质源性的恶性肿瘤,其ct以及mr影像学具有特异性表现,对于临床诊断和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影像学;横纹肌肉瘤;诊断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75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408-01横纹肌肉瘤(rms)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多见于2-6岁以及青春期,婴幼儿期的发病部位主要见于头部、颈部以及女性的生殖泌尿系统,而青春期患者多发于男性的泌尿生殖系统、四肢及躯干等,腹部横纹肌部位较为少见,临床相关影像学报道也较为少见。
本研究回顾分析了3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腹盆腔rms患儿3例,1例为3岁男性患儿,病程为1周,体温为37.2℃,血常规检查显示血沉加快且白细胞上升,主要表现为黄疸、呕吐、腹痛;1例为5岁女性患儿,病程为2周,体温为38.1℃,血常规检查显示血沉加快且白细胞上升,主要表现为黄疸、呕吐、腹胀腹痛、胸闷;1例为7岁女性患儿,病程为4周,体温为38.3℃,血常规检查显示血沉加快且白细胞上升,主要表现为腹部隆起、呕吐、腹胀腹痛、胸闷等。
儿童腹盆腔横纹肌肉瘤的CT与MR影像学分析
儿童腹盆腔横纹肌肉瘤的CT与MR影像学分析冯永明;胡晓华;鲍健;钱斌;吴晶涛【期刊名称】《实用医学杂志》【年(卷),期】2011(27)19【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腹盆腔横纹肌肉瘤(RMS)的CT与MR影像学特征.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腹盆腔RMS患儿的CT与MR影像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其中行CT平扫10例,增强扫描6例;行MR平扫3例,增强扫描3例.结果:CT平扫均见腹盆腔内较大软组织肿物,密度欠均匀,部分有坏死区,邻近组织受压推移甚至侵犯、淋巴结及远处转移;增强后病灶不均匀轻中度强化,以周边强化明显,动脉期病灶内可见较多增粗、扭曲的供血动脉影,延迟期斑片状持续性强化.MR检查T1WI序列示腹盆腔内等低混杂信号巨大肿物,T2WI序列上以稍高信号为主;增强后呈不均匀持续性强化.结论:儿童腹盆腔RMS是一种少见的间充质源性恶性肿瘤,CT与MR影像学表现能为其诊断及鉴别提供有用的信息.%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T and MR imaging features of rhabdomyosarcoma (RMS) in abdominal and pelvic cavity in children. Methods The CT and MR imaging data of pathologically confirmed RMS in abdominal and pelvic cavity in 10 children were analyzed. 10 cases received CT scan, 6 cases received enhanced CT scan, 3 cases received MR scan, and 3 cases received enhanced MR scan. Results Large soft tissue mass in abdominal and pelvic cavity, density owe even, some with necrotic area, adjacent tissue were pushed or infringed were shown by CT scan. Lesions were noneven mild-to-moderate strengthening , the surround strengthened obviously byenhanced CT scan, more thick and twisted artery were founded in lesions internal in artery phase, and esions were patchy and continuous strengthening in delay phase. Huge equivalent and lower mixed signal mass were shown by MR T1WI sequence, and by T2WI sequence, a little high signal for the lord was found, and lesions were noneven and continuous strengthening by enhanced MR scan. Conclusions RMS in abdominal and pelvic cavity was a rare kind of malignant tumor from interstitial, and the CT and MR imaging can provided useful information for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for it.【总页数】3页(P3544-3546)【作者】冯永明;胡晓华;鲍健;钱斌;吴晶涛【作者单位】214023,江苏省无锡市,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225001,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影像科;214023,江苏省无锡市,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214023,江苏省无锡市,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225001,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影像科【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小儿腹盆腔横纹肌肉瘤的CT表现与病理对比研究 [J], 乔贵锋2.儿童盆腔横纹肌肉瘤CT 表现 [J], 陈伟纲;尤宇晴3.小儿腹盆腔横纹肌肉瘤的CT诊断 [J], 李文华;张永平;朱杰明;张玉珍;王秋艳4.儿童腹、盆腔横纹肌肉瘤的超声诊断 [J], 邹韧;徐斐燕;董南海;张建国5.儿童盆腔及泌尿生殖系横纹肌肉瘤的尿路造影和CT表现及诊断价值分析 [J], 吕星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骨肌病变]“横纹肌肉瘤”的MRI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建议收藏)
[骨肌病变]“横纹肌肉瘤”的MRI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建
议收藏)
横纹肌肉瘤
起源于横纹肌细胞或向横纹肌细胞分化的间叶细胞的一种恶性肿瘤,为儿童软组织肉瘤中最常见的一种,较少发生于成人。
【临床表现】
儿童常见的恶性肉瘤,四肢多见,表现为无痛性深部肿块,是较常见的恶性程度较高的软组织肿瘤。
【MRI表现】
(1)T1WI上肿瘤和周围肌肉信号相仿,均质,边界不清。
(2)T2WI上为较高信号,由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不一及出血坏死,信号混杂(图1)。
(3)有包膜处边界清楚,若侵犯周围组织或破坏包膜则边界模糊。
图1横纹肌肉瘤
A.轴位T1WI ;
B.轴位T2WI ;
C.冠状位T2WI,左侧臀部见T1WI 等信号,T2WI上为不均匀较高信号肿块,边界不清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依据定性诊断需依靠活检。
2.鉴别诊断纤维肉瘤:好发于30~55岁人群,女性略多于男性,表现为生长缓慢的无痛性、孤立性肿块,难与横纹肌肉瘤鉴别。
小儿横纹肌肉瘤应该做哪些检查?
小儿横纹肌肉瘤应该做哪些检查?*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小儿横纹肌肉瘤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小儿横纹肌肉瘤检查项目有哪些。
以及小儿横纹肌肉瘤如何诊断鉴别,小儿横纹肌肉瘤易混淆疾病等方面内容。
*小儿横纹肌肉瘤常见检查:常见检查:肌电图*一、检查做血常规,肝、肾功能,尿液分析,骨髓穿刺等化验检查。
头颈部病变要做脑脊液化验。
儿童横纹肌肉瘤尚无特异性血浆或尿标记物。
免疫组织化学可利用针对骨骼肌以及生肌蛋白的抗体来显示肿瘤中横纹肌成分。
antidesmin、多特异性肌动蛋白(multispecific actin)、肌红蛋白D(myoglobin D,MyoD)都是最敏感的标记物。
vimentin、肌红蛋白、dystrophin、cytokeratin、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M和B、S100和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用来做进一步的鉴别诊断之用。
肌红蛋白D的表达在生肌前体转换为肌肉细胞中有重要意义,而在横纹肌肉瘤中这一过程是受到抑制的。
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PCR)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横纹肌肉瘤的诊断可达到分子遗传学水平,并对治疗有指导意义。
在腺泡型横纹肌肉瘤中发现2、13q35-q14基因位点中断,而在胚胎型横纹肌肉瘤中发现11号染色体上有肿瘤生长抑制基因。
脱氧核糖核酸(DNA)含量(或称倍体)也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Shapiro研究表明胚胎型均为高倍体,腺泡型主要为近四倍体。
37个无法手术切除的横纹肌肉瘤,8个二倍体的患儿全部死亡,而12个高倍体肿瘤中的10人存活(P0.0001),但结果缺乏进一步证明。
因为上述生物学、免疫学和细胞学诊断方法在预后判断以及治疗上的重要指导作用,外科医生必须获得足够多的肿瘤送检,以确保诊断的正确。
CT、MRI可以定位肿物和其向周围侵袭的情况。
骨扫描可发现骨病变,CT可见肝、脑、心和肺转移与否,头颈部病变要做CT或MRI检查,同时做脑脊液化验。
脊柱旁肿瘤可用MRI观察脊髓浸润情况。
[深度学习]“横纹肌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及鉴别诊断(建议收藏)~~~
[深度学习]“横纹肌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及鉴别诊断(建议收藏)~~~横纹肌肉瘤1【概述】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RMS)是儿童和青少年较常见的软组织恶性肿瘤,起源于将分化为横纹肌的未成熟间叶细胞,分为胚胎型、腺泡型、多形性型。
不同的组织类型与发病年龄及部位相关,胚胎型最常见,占总数的50%〜60%以上,占头颈部病例的74%,多见于4岁以下婴幼儿和儿童,好发于泌尿生殖道以及头颈部,如眼眶和脑膜;腺泡型以10〜20岁青少年多见,好发于四肢和躯干;多形性型见于中老年,好发于四肢。
发生于鼻腔鼻窦的横纹肌肉瘤较为罕见,仅占此部位肉瘤的1.5%,以青少年多见,也可见于成年人,12岁以上的患者中男性略多于女性。
2【病理】胚胎型横纹肌肉瘤的典型结构是在疏松黏液间质中分布小圆形或梭形未分化细胞,掺杂有少量圆形、带状或蝌蚪状横纹肌母细胞,部分胞浆内见横纹结构,它有两个亚型,分别是葡萄簇型和梭形细胞型。
葡萄簇型位于黏膜表面下,外生性生长呈葡萄状;梭形细胞型可见大小一致的嗜酸性梭形细胞紧密排列成束状或席纹状结构。
腺泡型主要由圆形、大的未分化梭形细胞组成,掺杂部分嗜酸性横纹肌母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沿纤维结缔组织和血管排列成腺泡状结构。
多形性型由体积较大、奇异的横纹肌母细胞构成,排列不规则。
免疫组化已成为较可靠的诊断方法,胚胎型横纹肌肉瘤的结蛋白、肌动蛋白和转录因子 MyoDl呈阳性。
3【临床表现】主要症状有鼻塞、流涕、涕中带血,侵犯鼻窦或颅底时出现头痛,侵犯眼眶时出现眼球突出、流泪、视力障碍等,体检发现鼻腔内暗红色或息肉样新生物,质脆,易出血。
梭形细胞型预后相对较好,其次是胚胎型,腺泡型预后最差,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是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
国际上按临床标准将其分为四期:I期:肿瘤局限,可完整切除,无区域淋巴结转移;Ⅱ期:肿瘤局限性浸润周围结构,或区域淋巴结转移;Ⅲ期:肿瘤已广泛侵犯周围结构,无法完整切除,有肿瘤组织残留;IV期:发生远处转移。
横纹肌肉瘤的诊断与鉴别
横纹肌肉瘤的诊断与鉴别一、概述二、临床表现横纹肌肉瘤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取决于肿瘤的发生部位和大小。
常见症状包括:1. 局部肿块:最常见的症状,通常是缓慢增长的。
2. 疼痛:肿瘤较大时可引起局部压迫症状,如疼痛或不适。
3. 功能障碍:肿瘤发生在运动器官时,可能导致相应部位的功能障碍。
4. 转移症状:如咳嗽、呼吸困难、腹痛、肿胀等。
三、诊断横纹肌肉瘤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
1. 临床检查:医生将根据病史和体格检查结果,对可疑部位进行评估。
2. 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MRI等,可以帮助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和侵犯范围。
3. 病理学检查:通过活检获取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以确定肿瘤的类型和恶性程度。
四、鉴别诊断横纹肌肉瘤需要与其他软组织肿瘤、炎症性病变和良性肿瘤进行鉴别。
常见的鉴别诊断包括:1. 纤维肉瘤:通常发生在成人,肿瘤细胞呈纤维状排列。
2.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肿瘤细胞多样,富含血管。
3. 骨肉瘤:发生在骨骼的恶性肿瘤,可侵犯软组织。
4. 淋巴瘤:起源于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可发生在软组织。
五、治疗横纹肌肉瘤的治疗方案取决于肿瘤的类型、部位、大小和分期。
治疗手段包括:1. 手术治疗:广泛切除肿瘤,必要时进行淋巴结清扫。
2. 化疗:使用化疗药物杀灭肿瘤细胞,常用于术前、术后和辅助治疗。
3. 放疗:使用高能射线杀灭肿瘤细胞,常用于术前和术后辅助治疗。
4. 免疫治疗:使用免疫调节剂增强机体免疫力,对抗肿瘤细胞。
六、预后横纹肌肉瘤的预后与肿瘤的类型、部位、大小和分期密切相关。
总体来说,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预后较好。
然而,横纹肌肉瘤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治疗后复发和转移的风险较高。
七、总结横纹肌肉瘤是一种罕见的儿童和青少年软组织恶性肿瘤,其诊断和鉴别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
治疗方案个体化,结合手术、化疗、放疗和免疫治疗等多种手段。
尽管治疗效果有所提高,但横纹肌肉瘤的预后仍然不容乐观,需要密切随访和综合治疗。
儿童腹腔肿瘤的影像学检查及鉴别
化道 肿瘤 的发 现有 重 要 价 值 , 消 化 道 外 腹 腔 肿 瘤 对
的诊 断 帮助有 限 。
2 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无辐 射, 方便 、 捷、 且 快 安
成 像对肿 瘤 与大血 管 关 系进 行 系统 评 估 , 更 加 清 可 晰 显示肿 瘤 对 血 管 的 推 移 、 埋 和 侵 润 ; WI 于 包 D 对
像学 检查 及鉴 别 。儿童 腹腔 肿瘤 临床 上常 表现 为腹
部包 块 、 部 不适 、 腹 隐痛 等 , 分 可 并 发 急腹 症 。 影 部
结构 的 关 系 ; 据 C 根 T值 可 判 断 肿 瘤 的成 分 , 钙 如 化、 肪 、 脂 液体 、 软组 织等 ; 巴结 和远 隔脏 器是 否有 淋 肿瘤 转移 ; 强可 显 示 瘤体 是 否 强 化 、 增 程度 及 方 式 , 瘤体 的供 血情 况 ; 维重 建可 立体显 示肿 瘤 , 现腹 三 再 部 大血管 的空 间结 构 及 立 体走 向 , 明确 肿 瘤 与 大血
管 的空 间位置关 系 ; 对肿 瘤分期 、 治疗 方案 的制 定及
像 学 检查 对其 诊 断起 着 重 要 作用 , 但 术前 可 了解 不
小儿盆腔横纹肌肉瘤例解读
小儿盆腔横纹肌肉瘤例【关键词】小儿盆腔横纹肌肉瘤小儿盆腔横纹肌肉瘤极其罕见,因缺少对此类疾病的治疗经验,所以临床上极易误诊。
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小儿盆腔横纹肌肉瘤诊治的过程和效果介绍如下。
1 病历摘要患儿,男,16岁,学生。
于2006年3月初因“急性右下腹痛”在当地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拟“急性阑尾炎”,行剖腹探查+阑尾切除术。
术中发现腹腔内大量积血,延长切口探查发现盆腔内一巨大肿块,大小约10 cm×12 cm。
肿块表面局部破裂出血,肿块与周围粘连,肿块巨大无法切除,行局部止血+活检处理。
术后病理:盆腔横纹肌肉瘤-梭形细胞来源。
并经上海市肿瘤医院病理科专家组会议确认。
因小儿盆腔肿块巨大无法切除,又无特殊治疗手段,当地医院要求小儿出院而转来我院。
入院时患者全身条件较差,由担架抬入我院。
严重消瘦,贫血,不能进食。
因肿块巨大压迫膀胱、直肠,患者无法解大小便伴腹痛,腹胀。
查血常规Hb 8.9 g/L,血CEA 1.1 ng/ml,AFP 1.36 ng/L,CA199 0.1 u/ml,PSA 0.36μg/L均在正常范围。
由于患者全身条件极差,无手术切除的机会。
首先选择了伽玛刀治疗。
伽玛刀治疗3次后肿块缩小,患者能下床活动,能正常解大小便,并能进流质饮食。
伽玛刀治疗13次后复查MRI:盆腔内肿块中央大片状液化坏死,肿块缩小至7 cm×8 cm,膀胱充盈显见,直肠影显示。
拟伽玛刀治疗2个月后手术治疗。
于2006年6月再次入院。
复查MRI:盆腔肿块有增大趋势,腹腔内发现直径约5~9 cm大小的数枚转移灶。
X线胸片示:两肺见散在的多枚大小不等的转移灶。
患者有剧烈的腹痛,发热,胸闷,呕吐。
经上海多家市级医院会诊,均对此病无好的治疗方法,亦无手术指征。
参考横纹肌肉瘤治疗协作组(IRS)治疗经验,于2006年6月行VDC(V-VCR:长春新碱、D-ADM:阿霉素、C-CTX:环磷酰胺)+cDDP(顺铂)化疗方案。
小儿腹盆部横纹肌肉瘤的CT、MRI表现
小儿腹盆部横纹肌肉瘤的CT、MRI表现毛海英(吉林省人民医院放射科,吉林长春130021)[摘要]目的:分析小儿腹盆部横纹肌肉瘤(RMS)的CT/MRI特点,为临床提供影像学诊断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RMS 患儿的临床资料,结结该病的CT/MRI图像特征。
结果:8肿较大,位于膀胱直肠隐窝6,腹膜后2&CT 密度匀,2部见偏向性带、片状低密度区,1见斑片高密度区;期呈轻中度匀强化,边缘强化较中心显,期及期持续化&3瘤体见迂曲走行的供血,2部低密度区无显化。
MRI T1WI呈匀等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化匀&5例侵犯周围组织,2伴腹壁及大网膜转移,1伴淋巴结转移。
结论:RMS好发于15岁以内儿童,恶性程度高,腹盆部RMS早期可侵犯周围组织,病类型以胚胎型为主,影像学有一性。
[关键词]儿童;横纹肌肉瘤,胚胎型;盆腔肿瘤;腹膜后肿瘤;诊断显像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RMS)是一种临床少见的恶性肿瘤,好发于15岁以下儿童,占儿童恶性软组织肿瘤的4%~8%叫RMS的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可于疾病早期发生邻近脏器及淋巴结转移,严重威胁患儿的生命健康。
RMS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原发于腹盆腔及腹膜后间隙者少见&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2月我院经病理证实的8例RMS患儿的临床,结分析影像学特点,以期提高该病的术前诊断准确率&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8例中,男2例,女6例;年龄2~12岁,(5.3±1.2)岁;病程1~8&临床:腹部及4,腹、腹2,2&室检查:CA125阳性2例,WBC升高1例,ESR加快2例,AFP、CA19-9、CEA及0-HCG均正常。
本研究经我准,患儿&1.2仪器与方法①CT扫描:采用Siemens Somatom Perspective128CT腹盆腔平扫+增强。
儿童盆腔肿瘤的影像学检查及鉴别
多发性 骨纤 维异 常增 殖症 及 皮肤斑 片状 色 素沉着 为 最 常见 的症 状 ¨ 。
部、 盆侧 壁 、 前壁广 泛 的软组 织及 骨性 骨盆 。该部 腹 位发 生 的肿瘤 病理类 型复 杂 , 据组 织学 起源 , 根 主要 分 为 四个 基 本 类 型 :( ) 尿 生 殖 道 源 性 肿 瘤 : 1 泌
号 与肌 肉相 似 , 化 或组织 , 腔 内脂 肪 间隙模 糊时 , 盆 提示 肿物 向
膀胱 外 浸润 。B超可初 步判 断肿 瘤 的部 位 及 与周 围
种成 分 的组成 。影 像学 检查 虽不 能 准确 区分 各种组 成成 分 , 对术 前 分期及 术 后 随访却 有重 要意 义 。 但 24 单 纯囊 肿 . 卵 巢单纯 性 囊 肿 的影 像 学 表 现典 型 , 断并 不 困难 , 诊 主要 表现 为 圆形 或类 圆形囊 性 占
作者单位 : 10 1 成都 , 6 04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 院放射科 通 讯作者 :宁刚 ,ma :g6 1 6 .o E i n6 1 @13 cr l n
胎蛋 白( F ) 高 。未 成 熟 畸胎 瘤 可 向周 围浸 润 、 AP 增
播散 , 早期转移到腹主动脉旁淋 巴结 , 晚期经血液远
处播 散到 肝脏或 肺 内 。
2 3 混合 性 生 殖 细胞 瘤 . 约 8 的 生殖 细 胞 瘤 为 %
混合 性 , 由两 种 以上 生 殖 细 胞 来源 的恶 性 肿 瘤 组 即 成 _ 。有 报道 卵黄囊 瘤 成 分 最 多 见 , 8 . % l] 9 J 占 33 1 , 0 最 常见 的组合 成 分是 未 成 熟 畸 胎 瘤} 合 卵 黄 囊 瘤 。 昆
小儿横纹肌肉瘤CT及磁共振成像表现分析及比较
小儿横纹肌肉瘤CT及磁共振成像表现分析及比较张秀芸【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小儿横纹肌肉瘤的影像学表现,并探讨其与病理亚型的联系.方法选取32例该院2003年2月-2015年4月收治的小儿横纹肌肉瘤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比较.结果患者病灶位于盆腔19例(59.4%),其他发生于头颈部4例(12.5%),四肢、腹腔和脊柱旁都各为3例(9.38%).胚胎型(eR.MS) 21例,占65.6%,其次腺泡型8例(aRMS)占25.0%,多形型(pRMS)3例,占9.38%.影像学图像则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增强后强化,并可对周围骨质造成破坏与淋巴转移.不同病理亚型间CT及磁共振成像(MRI)表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横纹肌肉瘤CT与MRI结果与一般软组织恶性肿瘤的特性无异,可显示肿块的具体位置、大小以及转移;其常见的病理亚型是胚胎型,但不同亚型间的影像学结果差异不显著,临床上应结合具体的患儿情况作出诊断.【期刊名称】《中国医学工程》【年(卷),期】2016(024)008【总页数】4页(P47-50)【关键词】横纹肌肉瘤;儿童;CT;磁共振成像;病理亚型【作者】张秀芸【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放射科,山东济南25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0.44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 RMS)是好发于儿童的一种常见的软组织肉瘤,是儿童恶性肿瘤发病率的3%~5%[1-2]。
由于RMS具有高侵袭性与高恶变率,影像学资料与其他的恶性肿瘤无明显差异,因此临床诊断较为困难。
目前临床上缺少关于RMS的全身各部影像学研究,故本文选取了32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各部位小儿横纹肌肉瘤患者,对其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研究,旨在探讨小儿横纹肌肉瘤的影像学表现,以及其与病理亚型的联系,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32例本院2003年2月‐2015年4月收治的小儿横纹肌肉瘤患者,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或免疫组织检查证实,分为21例穿刺,11例手术。
横纹肌肉瘤的CT与MRI影像学表现探讨
•研究论著• 横纹肌肉瘤的C T 与 M RI影像学表现探讨
魏立豪,蔡煜芳,张晓辉,仝贺,尹克杰,陈萍,钟群
【摘要】目 的 探 讨横纹肌肉瘤(RMS) 的 C T及 MRI特点,分析不同病理分型之间的影像学表现。 方 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手术病理证实的2 0 例横纹肌肉瘤患者,15例(15/20)有 CT检查,12例(12/20)有 MRI扫描, 其 中 6 例同时具有CT及 M RI资料,观察病灶的位置、大小、数目、范围、CT及 M R平扫强化程度及均匀度、 囊变、坏死、出血、钙化、骨质破坏、转移及围血管征象,并比较不同病理分型间的影像学差异。 结 果 2 0 例病 例中,年龄中位数为24.5岁,均为单发病灶,病变位置在泌尿生殖系统25 % (5/20),腹 腔 15 % (3/20),头颈 部 45 % (9/20),四肢5 % (1/20),躯 干 10 % (2/20)。CT平扫密度不均匀占64 % (9/14),均为不均匀强化, 轻度强化占60 % (6/10),MRI平扫信号不均匀占64 % (9/12),动态增强曲线均为速升平台型(9/9)。病灶 内出现囊变坏死占75 % (15/20),出血占25 % (5/20),未见钙化,围血管征象占93 % (14/15),周围骨质破 坏 占 40 % (8/20),淋巴结转移占35 % (7/20),肺内转移及胸膜转移各1 例,肺内及肝脏转移有1 例。 结 论 R M S 是一种儿童及青少年男性多见,全身软组织均可发病的恶性肿瘤,不同病例分型间影像学表现为囊实 性肿块,增强扫描轻中度强化为主,动态增强扫描对病灶诊断有一定指导意义,多种影像学方法结合可以提 高诊断的准确性。
2例腹部横纹肌肉瘤的影像学表现
2例腹部横纹肌肉瘤的影像学表现[摘要] 目的探讨腹部横纹肌肉瘤的影像学表现。
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原发于腹腔横纹肌肉瘤的影像学资料并作文献复习。
结果1例CT表现为腹盆腔巨大肿块影,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邻近膀胱、直肠及子宫均为受压改变;MRI表现为腹盆腔巨大囊实性占位,T1WI及T2WI均呈混杂信号影,肿瘤内部有不规则坏死区;CT血管造影示病灶由降主动脉的小分支、肠系膜下动脉分支及双侧髂内动脉分支供血;CT灌注成像示病灶边缘呈中等灌注,内为坏死。
1例CT表现为左上腹实质性肿块,增强后呈轻度不均匀强化。
结论成人腹部横纹肌肉瘤罕见,CT和MR能显示腹腔横纹肌肉瘤的表现以及对邻近结构的侵犯情况。
[关键词] 横纹肌肉瘤;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磁共振成像横纹肌肉瘤是小儿常见的软组织恶性肿瘤,好发于2~6岁和青春期二个年龄高峰。
婴幼儿期多发于头、颈和女性生殖泌尿系统,青春期病例多见于男性生殖泌尿系、躯干和四肢。
腹部横纹肌肉瘤罕见,相关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报道较少,尤其发生于结肠者更为罕见[1-8]。
我院2005至2009年收治的有完整影像学资料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部横纹肌肉瘤2例,其中1例发生于结肠,另1例发生于肠系膜,现结合国内外文献复习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病例1女,53岁,以“绝经3年,下腹胀痛伴尿频4 d”入院。
双合诊盆腔触及较大囊实性包块,以实性为主,无压痛,活动差,表面欠光滑,子宫与包块粘连无法分清。
三合诊盆腔可及巨大包块,以实性为主,包块右前方似有囊性感。
血常规:白蛋白18 g·L-1,血红蛋白70 g·L-1,总蛋白63 g·L-1。
影像学检查:行CT平扫、增强、灌注成像和CT血管造影(CTA)及MRI平扫检查。
CT检查采用德国Siemens公司(Sensation) 64层螺旋CT,腹盆腔常规扫描参数,图像采集层厚5 mm,重组层厚5 mm及0.75 mm,行常规平扫和增强、延迟扫描。
小儿腹盆部横纹肌肉瘤的CT、MRI表现
38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6月 第4卷第12期者的病灶多数都位于接近中线脑深部,单发性病灶的分布部位以额叶、颞叶、胼胝体为主,多发性病灶分布部位集中于左侧额叶深部白质、胼胝体及脑干等接近中线的位置。
病灶呈现类圆形或不规则团块状,单发性病灶直径18~55mm,平均大小(42.1±10.2)mm,多发性病灶直径≤10mm,平均大小(7.8±0.6)mm。
3.2 两种检查方式的影像特征MRI影像特征:显示68例患者病灶多数位于额叶、颞叶、胼胝体及临近脑膜,有5例患者的影像呈现团块状强化,一侧边界显示模糊,平扫T1WI呈现稍低或等信号,T2WI呈现高或稍高信号。
CT影像特征[5]:所有病灶均有一定程度的水肿,增强后病变均明显强化,强化后信号普遍均匀,只有部分病变呈现点状坏死,所有病灶均未出现钙化现象,平扫时呈现高或略高密度。
本次研究发现,接受MRI与CT检查后,两者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4.12%、82.35%,提示MRI诊断准确率高于CT。
综上所述,在进行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临床诊断时,可以将MRI检查方式作为首选方式,必要时可以结合CT进行诊断。
【参考文献】[1]蔡东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磁共振成像的影像诊断及病理特点[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8,19(02):176-177. [2]姜宇,周仁华,李晶.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影像学特征[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8,31(01):26-28. [3]滕振杰,张丹丹,吕佩源.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影像学研究进展[J].疑难病杂志,2017,16(08):861-864.[4]陈晓琳,边艳珠,胡玉敬,等.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18F-FDG PET/CT影像学特征[J].河北医药,2019,41(22):3433-3436.[5]敬丹涛,李丹.CT联合MRI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中的诊断效能及影像学特点研究[J].贵州医药,2019,43(09):1469-1471.当前时代背景下,各种肿瘤的发生率较高,较大程度的威胁着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
小儿腹盆腔横纹肌肉瘤的CT表现与病理对比研究
小儿腹盆腔横纹肌肉瘤的CT表现与病理对比研究乔贵锋【期刊名称】《医学影像学杂志》【年(卷),期】2016(026)009【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腹盆腔横纹肌肉瘤( RMS)的CT表现特征及与病理学分型的相关性,提高其诊断水平。
方法对10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小儿腹盆腔RMS的临床病理资料及CT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6例腹腔及腹膜后RMS,5例CT表现为腹盆腔边界清楚巨大软组织肿块,最大径12~19cm,1例为边界不清多发结节状团块融合;平扫6例密度均低于肌肉,4例均匀,2例内部可见不规则片状更低密度坏死区;增强后动脉期5例肿块内部可见迂曲肿瘤血管,静脉期6例均为肿瘤内部不均匀片絮状强化。
4例膀胱RMS CT均表现为膀胱腔内低于肌肉密度葡萄簇状软组织肿块,膀胱壁不规则增厚,增强后肿块中度均匀强化,并可显示膀胱壁以黏膜下层增厚为主,其中2例合并膀胱外盆腔肿块。
10例病理类型均为胚胎性RMS,其中4例起源于膀胱的RMS分属葡萄簇状亚型,余6例为梭形细胞型。
结论小儿腹盆腔RMS 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并可初步反映其病理分型。
【总页数】4页(P1722-1725)【作者】乔贵锋【作者单位】河南省洛阳市第二中医院影像中心河南洛阳 471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814.42;R738.7【相关文献】1.小儿腹盆腔横纹肌肉瘤的CT诊断 [J], 李文华;张永平;朱杰明;张玉珍;王秋艳2.小儿腹盆部横纹肌肉瘤的CT、MRI表现 [J], 毛海英3.小儿腹盆部横纹肌肉瘤的CT、MRI表现 [J], 王帅4.小儿腹盆部横纹肌肉瘤的CT、MRI表现 [J], 王帅5.腹盆腔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CT表现与临床病理特征 [J], 刘显旺;刘宏;薛彩强;李昇霖;邓娟;魏晋艳;周俊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腹盆腔横纹肌肉瘤的CT与MR影像诊断
【摘要】目的分析儿童腹盆腔横纹肌肉瘤(rms)患者的ct及mr影像学表现。
方法收集3例腹盆腔rms患儿的临床ct及mr影像学资料,回顾分析其影像学特点。
结果 3例患儿的ct平扫均可见其腹盆腔内存在大软组织肿物,且肿块的密度不够均匀,相邻组织存在受压推移或者侵犯以及淋巴结远处转移等。
经增强扫描后,不均匀病灶存在轻中度强化,其中周边强化最为明显,患儿的动脉期病灶内存在较多的扭曲及增粗供血动脉影,而在延迟期时其斑块持续性地强化。
经mr检查其t1w1序列显示患儿的腹盆腔内存在低混杂信号的大体积肿块,且其t2w1序列主要表现为稍高信号,经增强扫描后未出现不均匀性的强化现象。
结论儿童腹盆腔rms属于间充质源性的恶性肿瘤,其ct以及mr影像学具有特异性表现,对于临床诊断和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影像学;横纹肌肉瘤;诊断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75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408-01
横纹肌肉瘤(rms)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多见于2-6岁以及青春期,婴幼儿期的发病部位主要见于头部、颈部以及女性的生殖泌尿系统,而青春期患者多发于男性的泌尿生殖系统、四肢及躯干等,腹部横纹肌部位较为少见,临床相关影像学报道也较为少见。
本研究回顾分析了3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腹盆腔rms患儿3例,1例为3岁男性患儿,病程为1周,体温为37.2℃,血常规检查显示血沉加快且白细胞上升,主要表现为黄疸、呕吐、腹痛;1例为5岁女性患儿,病程为2周,体温为38.1℃,血常规检查显示血沉加快且白细胞上升,主要表现为黄疸、呕吐、腹胀腹痛、胸闷;1例为7岁女性患儿,病程为4周,体温为38.3℃,血常规检查显示血沉加快且白细胞上升,主要表现为腹部隆起、呕吐、腹胀腹痛、胸闷等。
1.2 方法患儿均接受ct及mr平扫以及增强扫描。
ct扫描仪应用西门子emotion6螺旋ct扫描仪进行扫描,管电流为350ma,管电压为120kv,层厚为7.5mm,螺距为1:1,患儿予以静注造影剂25s 之后进行动脉扫描,在48s之后进行门静脉扫描,在120s之后行延迟期扫描。
患儿的mr扫描选择西门子1.5t扫描机进行,以自旋回波(即t1wi)以及快速自旋回波(即t2wi)序列进行成像,其中,层厚为7.5mm,设置间隔距离为7.5mm。
在进行增强扫描时,先用压力注射器以2ml/s的速度经患儿的肘部浅静脉注射15ml造影剂,并于25s、40s以及55-60s进行三期扫描。
2 结果
2.1 影像学表现 3例患儿经ct平扫显示其腹盆腔内均存在较大的软组织肿物,且密度不均匀。
患儿存在相邻组织推移,且有明显占位效应;动脉期内存在较多的扭曲及增粗供血动脉影,在延迟期表现为斑片状的持续强化,且范围逐渐扩大,而其中间坏死区内未见
强化。
经mri检查显示,盆腔内存在巨大团块状的异常信号影,且信号不均匀,其t2w1表现为稍高信号,而t1w1表现为等低混杂信号,经增强扫描后未出现不均匀性的强化现象。
其中,1例的病灶面积为6cm×8cm,肿物边界不清晰,存在分叶状的变化,并可见坏死区。
明显侵犯肠管以及膀胱等;1例的病灶面积为5cm×11cm,肿物边界不清晰,可出血征象。
明显侵犯临近骨骼;1例的病灶面积为13cm×16cm,肿物边界不清晰,存在肿瘤坏死,病灶为不规则强化。
明显直肠以及膀胱受压移位。
2.2 手术病理患儿均于全麻下实施剖腹探查,并行肿瘤切除术,肉眼可见肿块呈暗红色或者灰白色,有包膜且质地较嫩,1例存在腹腔出血。
经光镜显示患儿的肿块主要是有弥漫型的细胞所构成,且表现为小圆形或者梭行。
经免疫组化检查显示患儿的sma、cd99及myod均为阳性,2例msa为阳性,1例des为阳性,ae1/ae3及lca均为阴性。
经病理确诊为腹盆腔rms。
2.3 预后手术后3例患儿均接受化疗,术后6月内1例复发,2例未见复发或者转移。
3 讨论
rms组织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软组织肉瘤,源自非节段性胚层中的间叶性横纹肌母细胞,其免疫组化表现为中间丝化以及未分化的肌肉细胞蛋白呈阳性。
rms可分为腺泡型、胚胎型、多形型以及混合型四种类型,本组患儿均为胚胎型,经镜检显示肿块均是由弥漫性的异型细胞所构成,主要表现为小圆形或者梭形,核深染,且容易观
察到核分裂,经免疫组化检查显示其myod、sma以及cd99均呈阳性,则提示肿瘤源自横纹肌。
rms的早期症状不明显,因此,发现肿瘤时其体积已经比较大,甚至占据了整个盆腔。
根据本研究显示以及相关研究资料表明,腹盆腔rms经ct平扫可表现出等或者低欠均匀密度肿块或者混杂密度的肿块,其病灶边界通常欠清晰。
且病灶内多无明显的钙化,部分可存在坏死或者出血。
经增强扫描可表现为轻中度的不均匀强化,且周边强化尤为明显;动脉期内存在较多的扭曲及增粗供血动脉影,在延迟期表现为斑片状的持续强化,且范围逐渐扩大,而其中间坏死区内未见强化;病灶容易推移或者侵犯周边的直肠、膀胱、肠管等组织,表现为区域淋巴结以及肺组织等发生远处转移。
经mr 检查,t1w1表现为等低混杂信号,而t2w1表现为稍高信号。
当存在坏死时,患儿的t2wi信号区将更强,而当存在出血时,t1wi及t2wi均表现出明显的高信号,且经增强扫描表现为肿块不均匀并且持续性强化。
总之,儿童腹盆腔rms的早期症状无特异性,发现时多为晚期,其预后效果较差,经ct以及mr检查可有效明确患儿的瘤体部位、大小、范围密度、周边关系以及是否有转移灶等,利用增强扫描可明确肿物的血供状况。
一旦经影像学检查显示腹盆腔大体积肿物,且病灶无脂肪组织及钙化,经增强后呈现轻中度的不均匀强化,且以周边最为明显时,应警惕rms,以便及时治疗,改善患儿的预后。
参考文献
[1] 杜隽,王谦,仲卿雯,等.儿童盆腔及泌尿生殖系统横纹肌肉瘤的超声诊断[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8,10(2):121-123.
[2] 小儿横纹肌肉瘤:影像学表现与评价[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9,15(5):462-467.
[3] 唐浩,胡桂周,陈卫国,等.腹盆部横纹肌肉瘤的ct表现(附5例报告)[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2(5):791-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