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学与民间传说中的地狱诸生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基本常识------【十八层地狱】

中国文化基本常识------【十八层地狱】

中国文化基本常识------【十八层地狱】神话中惩罚死后灵魂的地方:十八层地狱,是中国神话中的地狱名称。

传说是用于惩罚各种鬼怪的阴间场所,环境恐怖阴森,比人间处刑犯人的监狱还要可怕万分,根据鬼魂生前所犯的罪状而接受不同程度的刑法,有下油锅、刀山火海、抽打折磨等。

阎王为地狱之首,属下的十八位判官分别主管十八层地狱。

十八层地狱最早来源于佛教的说法,佛教中所指的“十八层”地狱,并不是指地狱的一层层直到第十八层,地狱是不分层次的,而是按时间、受苦程度、区域大小来形容的,只不过世人误解而已,永不超生的地狱统称无间地狱,意指受苦无有间断,一秒都不能休息,永生受苦。

[第一层]拔舌地狱;凡在世之人,挑拨离间,诽谤害人,油嘴滑舌,巧言相辨,说谎骗人,死后被打入拔舌地狱。

小鬼掰开来人的嘴,用铁钳夹住舌头,生生拔下,非一下拔出,而是拉长、慢拽……后入剪刀地狱及铁树地狱。

[第二层]剪刀地狱;在阳间,若妇人的丈夫不幸提前死去,她便守了寡。

你若唆使她再嫁,或是为她牵线搭桥的话,那么,你死后就会被打入剪刀地狱:剪断你的十个手指!更不用说她的丈夫还没死。

[第三层]铁树地狱:凡在世时离间骨肉,挑唆父子、兄弟、姐妹、夫妻不和之人,死后便入铁树地狱。

树上皆利刃,自来人后背皮下挑入,吊于铁树之上。

待此过后,还要入拔舌地狱,蒸笼地狱。

[第四层]孽镜地狱;如果在阳世犯了罪,即便其不吐真情,或是走通门路,上下打点瞒天过海,就算其逃过了惩罚(不逃则好);还有那些畏罪潜逃之犯人,逃亡一生也终有死的那天吧?到地府报道,打入孽镜地狱:照此镜而显现罪状。

然后分别打入不同地狱受罪。

[第五层]蒸笼地狱:有些人平时总喜欢你家长你家短的,以讹传讹,陷害、诽谤他人;有点象人们常说的长舌妇。

这种人死后,则被打入蒸笼地狱,投入蒸笼里。

蒸过以后,冷风吹过,重塑人身,带入拔舌地狱。

[第六层]铜柱地狱:蓄意****(或为毁灭罪证、或为报复),放火害命者,死后打入铜柱地狱。

民间说的十八层地狱分别是指的什么?真的有地狱吗?

民间说的十八层地狱分别是指的什么?真的有地狱吗?

民间说的十八层地狱分别是指的什么?真的有地狱吗?中国古代特别讲究的阴阳学说,所以中国人把人类生存的空间分为天(阳)、地(阴),人分男(阳)、女(阴),时分白(阳)、昼(阴),天分日(阳)、月(阴)。

还有三界之说,就是天上、人间、地狱:认为人是有灵魂的,每个人有三魂七魄,作为阳气的魂和作为阴形的魄结合形成人,人死以后,神魂灵气归于天,精魄形骸归于地。

并将精灵世界分为三界:地上的人间,天上神灵的天堂,地下精魄的地府。

不同的信仰对地狱的理解会有所不同,但一般与人死后的灵魂会到地狱受审,等待轮回转世和受刑罚等事有关,地狱与痛苦的负面情绪有不可分割的联想,佛教认为地狱是没有喜悦的地方,在六道之中最痛的境界。

地狱道的是囚犯即罪鬼,这与鬼道中的鬼是不同的。

由于与痛苦有密切关系,顾有人用来指灾难后的情况如人间地狱。

分别有拔舌地狱,剪刀地狱,铁树地狱,孽镜地狱,蒸笼地狱,铜柱地狱,宝山,冰山地狱,油锅地狱,石压地狱等等18层地狱第一层,拔舌地狱;第二层,剪刀地狱;第三层,铁树地狱;第四层,孽镜地狱;第五层,蒸笼地狱;第六层,铜柱地狱;第七层,刀山地狱;第八层,冰山地狱;第九层,油锅地狱;第十层,牛坑地狱;十一层,石压地狱;第十二层,舂臼地狱;第十三层,血池地狱;第十四层,枉死地狱;第十五层,磔刑地狱;第十六层,火山地狱;第十七层,石磨地狱;第十八层,刀锯地狱。

十八地狱是以受罪时间的长短,与罪行等级轻重而排列,若随最短时间的光就居地狱之寿命而言,其一日等于人间三千七百五十岁,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年,经一万岁,也就是人间一百三十五亿年,才命终出狱,逐次往后推,每一地狱各各比前一地狱,增苦二十倍,增寿一倍,到了十八地狱时,简直苦得无法形容,并也无法计算出狱的日期了等我以后下去了,并且转了一圈,我上来再告诉你,我现在还不知道。

事先说明,我不一定能到那么深,我良民。

这世上真得有阴间吗?真的有牛头马面阎罗殿吗?这个问题不得而知。

中国文学中的鬼神文化第五讲

中国文学中的鬼神文化第五讲

《鬼文化》艾伦·C·詹金 斯[英国]著 郝舫等译) (上海文化出版社 1988年12月)虽然提 及的西方鬼文化不同 于中国幽冥文化,却 结束了禁鬼的历史。 而今,鬼话连篇,网 络充斥,最典型的就 是莲蓬鬼话,成为开 放性话题。
做鬼是中国人对生命死亡后的另一种安排,
在我们老祖宗的想法里,那不过是要去过 另一种日子,好像一次迁居,从阳间到阴 间,阳宅到阴宅,依然市井生活,有诉讼 官司,冤屈不平,有爱恨纠葛,坑蒙拐骗, 有食色性欲,有温良善恶。 那个世界和我 们的世界并行不悖,但有时也会活人见鬼, 那就要产生鬼故事了,所谓鬼故事,就是 人遇见鬼的故事,说的是鬼,讲的还是人。
《“有鬼无害”论》
1963年5月6日,上海《文汇报》,《“有
鬼无害”论》(梁璧辉)。 《“有鬼无害” 论》是直接从正面批“鬼戏”《谢瑶环》 的。这篇文章是江青首次行使她“争取” 到的所谓“批评的权利”后打响的第一枪, 也标志着江青在上海建立“基地”后,与 柯庆施、张春桥开始“协同作战”。 “鬼 禁”正式开始。 有人认为此乃文化大革命先兆,足见这鬼 在政治斗争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可谓史无 前例。
《李慧娘》
一九五九年,文章《不怕鬼的故事》反击国内 外反动派,《李慧娘》《谢瑶环》成了大毒草。
《李慧娘》:南宋末年,良家女李慧娘因战乱 流离,不幸被奸相贾似道掳于贾府,充当歌姬。 因喜欢上书生裴舜卿,被贾似道用剑刺死。而 裴舜卿也被诓进贾府,即将被杀害。蕙娘死不
瞑目,阴魂不散,决心伸冤雪恨。执仗正义的 明镜判官对慧娘的悲惨遭遇深表同情,准其暂 回人间,搭救裴舜卿,并以阴阳扇相赠,助她 破除难关。慧娘借助宝扇的威力,惩罚了敌人, 救出了裴舜卿,烧毁了 贾似道的" 半闲堂 " 。
不过与鬼亲见的情分虽然没有,兴趣却是

民俗文学中的禁忌名词解释

民俗文学中的禁忌名词解释

民俗文学中的禁忌名词解释民俗文学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它体现了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历史、生活和审美情趣。

然而,在民俗文学中存在着一些禁忌名词,它们是因为一些特殊的历史、文化、宗教等因素而被视为敏感或不宜谈论的词汇。

本文将对民俗文学中的一些禁忌名词进行解释和探讨。

1. 鬼鬼在民俗文学中是一个常见而敏感的词汇。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鬼是指死者的灵魂。

由于死亡是一个人们常常不愿谈论的话题,因此在民俗文学中,鬼一词往往被避免直接使用。

相反,人们常常使用“阴间”、“饿鬼”等词汇来指代鬼魂的存在。

这种用词的变换,既是因为对死亡的敬畏,也是为了避免触动人们的情感。

2. 妖在民俗文学中,妖一词指代那些有妖精形象的神秘生物。

这些妖往往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和魔法,而且常常被描述成男性或女性的形象。

然而,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是复杂的,它既是人们幻想的对象,也是人们忌讳的对象。

因此,在民俗文学中,虽然妖是一个常见的主题,但人们常常避免使用直接的妖一词,而使用“神兽”、“仙女”等替代词汇。

这既是为了避免对神秘生物的直接揭示,也是为了遵循传统的价值观念。

3. 病病是民俗文学中常见的禁忌名词之一。

病是一种身体不适或生理功能障碍的状态,它常常被人们视为不幸和痛苦。

因此,在民俗文学中,人们一般不愿谈论病的话题。

相反,人们会使用“不舒服”、“有灾”等词汇来指代疾病的存在。

这种用词的变换一方面是因为对病的敏感和忌讳,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给人们带来不必要的情感压力。

4. 死死亡是民俗文学中常见的禁忌名词之一。

在中国文化中,死亡是人们最不愿谈论的话题之一。

死亡不仅意味着离别和痛苦,还意味着对生命的无望和不可逆转的现实。

因此,在民俗文学中,人们常常使用“离世”、“长眠”等词汇来代替死亡。

这种换词的做法既是对死亡的敬畏,也是为了避免给人们带来情感上的打击。

5. 禁忌禁忌是民俗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禁忌是指人们在特定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不可触碰或违背的规范和准则。

中国鬼神知识

中国鬼神知识

中国鬼神知识
中国鬼神知识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鬼神的知识体系。

中国人对鬼神有着深厚的信仰和研究,形成了独特的鬼神信仰系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鬼神被认为是超自然的存在,具有超凡的力量和智慧。

人们相信鬼神能够影响人间的命运和自然界的变化,因此常常会进行祭祀和供奉。

中国的鬼神分为多种类型,包括神明、山神、河神、土地神、家神、门神等。

神明是最高级的神,被认为是天地间最有权威和力量的存在,常常被供奉在庙宇中。

山神、河神、土地神等则是与自然地理环境相关的神,人们认为他们能够保护和管理自然资源。

在中国的鬼神信仰中,还有一些特殊的神灵,被认为是能够帮助人们解决问题和保佑平安的存在。

比如财神、福神、文昌帝君等,他们被认为能够带来财富、福气和智慧。

中国的鬼神信仰还包括一些恶鬼和邪灵的概念。

人们相信恶鬼和邪灵会给人们带来厄运和灾难,因此常常进行驱邪和祈福的仪式。

总的来说,中国的鬼神知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和信仰。

这些鬼神信仰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和价值观。

五代、宋文言小说中“鬼”的世界

五代、宋文言小说中“鬼”的世界

3
鬼的道德
虽然鬼的世界与人类不同,但在小说中,鬼的行 为也受到道德规范的约束,某些恶鬼的行为会引 发天谴。
鬼的世界观与价值观的体现
文学创作
五代、宋文言小说中大量描绘了鬼的世界和鬼的生活,这些描述 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鬼的认知和信仰。
社会文化
五代、宋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对小说的创作产生了影响,小说中的 鬼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价值观。
五代、宋文言小说中“鬼 ”的世界
汇报人:
2023-11-28
CATALOGUE
目 录
• 五代、宋文言小说中“鬼”的起源 与演变
• 五代、宋文言小说中“鬼”的形象 与特点
• 五代、宋文言小说中“鬼”的世界 观与价值观
CATALOGUE
目 录
• 五代、宋文言小说中“鬼”的分类 与表现形式
• 五代、宋文言小说中“鬼”的文化 内涵与意义
与妖的比较
与妖相比,鬼通常不被描绘为具 有动物特征的形象,而是更接近 于人类;而妖则常常被赋予了动 物或植物的特性。
3
CATALOGUE
五代、宋文言小说中“鬼”的 世界观与价值观
鬼的世界观
鬼的存在
01
五代、宋文言小说中普遍认为鬼是超自然存在,与人
类世界共存,具有独立的生存空间。
鬼的形态
02 鬼在小说中被描述为无形无影,但有时也被描绘为具
鬼的文化内涵
鬼的起源与演变
五代、宋时期的文言小说中,鬼的概念源自古代的宗教信 仰、民间传说和道教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鬼的形象和 内涵逐渐丰富和演变。
鬼的分类与特点
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学作品,鬼被分为不同的类型, 如鬼魂、妖鬼、精怪等。每种类型的鬼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和表现形式。

鬼道子文档

鬼道子文档

鬼道子1. 引言鬼道子是一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经常被提及的角色。

他们在民间传说和神话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常常被描述为能够与鬼魂沟通并施展法力的人物。

本文将介绍鬼道子的概念、起源、特点以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2. 鬼道子的概念鬼道子,也被称为道士、巫师或符师,是传统中国文化中一类特殊的角色。

他们被认为拥有超越常人的能力,能够驱鬼神、修炼符咒、施展术法等。

在中国古代及现代的许多文学、电影和戏剧作品中,鬼道子经常出现,并成为故事情节的重要推动力。

3. 鬼道子的起源鬼道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巫术和道教信仰。

在古代,人们相信鬼魂和神灵的存在,认为他们对人类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为了与这些超自然力量沟通,人们开始培养一些特殊的人才,他们被称为鬼道子。

这些人通常接受严格的修行和训练,学习符咒、法术以及与鬼神交流的技巧。

4. 鬼道子的特点4.1 修行与训练成为一名合格的鬼道子并不容易,他们需要经历长时间的修行和训练。

他们通常会寻求有经验的老师指导,学习如何制作符咒、使用法器,以及与鬼魂进行沟通的技巧。

修行的过程中,他们需要保持清心寡欲,注重身心的平衡。

4.2 驱鬼神鬼道子通常被人们请来为家宅、庙宇或其他场所驱鬼神。

他们会使用各种法器和符咒,通过念咒和施展法术来排除邪灵和恶鬼。

鬼道子相信只有通过施展特定的法术,才能保护人们免受邪灵侵扰。

4.3 与鬼魂沟通与鬼魂的沟通是鬼道子的重要技能之一。

他们相信鬼魂有时会保留对过去生活的记忆,在某些情况下,他们能够帮助人们解决问题或提供有用的信息。

通过一些仪式和仪式用具,鬼道子与鬼魂进行沟通并获取所需的信息。

5. 鬼道子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鬼道子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他们不仅在民间传说和神话中被提及,还在古代的宫廷和寺庙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很多民间传统活动和节日中,鬼道子也经常出现,并为民众提供祈福和保平安的服务。

此外,鬼道子的形象也经常出现在中国文学、电影和戏剧作品中。

语文课外拓展知识

语文课外拓展知识

语文课外拓展知识语文这门科目,不仅仅是积累课本之内的知识,还要积累课外知识点。

你积累多少了有关语文的课外拓展知识点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语文课外拓展知识,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课外拓展知识中国文学【三教】儒教、道教、佛教【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三山】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五岳】〖中岳〗河南嵩山、〖东岳〗山东泰山、〖西岳〗陕西华山、〖南岳〗湖南衡山、〖北岳〗山西恒山【五湖】鄱阳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苏〗、洪泽湖〖江苏〗、巢湖〖安徽〗【四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三清】元始天尊〖清微天玉清境〗、灵宝天尊〖禹余天上清境〗、道德天尊〖大赤天太清境〗【四御】昊天金阙无上至尊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后皇大帝、承天效法土皇地祗【四大佛教名山】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安徽九华山〖地藏王菩萨〗【四大道教名山】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五行】金、木、水、火、土【八卦】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沼〗【十八罗汉】布袋罗汉、长眉罗汉、芭蕉罗汉、沉思罗汉、伏虎罗汉、过江罗汉、欢喜罗汉、降龙罗汉、静坐罗汉、举钵罗汉、开心罗汉、看门罗汉、骑象罗汉、探手罗汉、托塔罗汉、挖耳罗汉、笑狮罗汉、坐鹿罗汉【十八层地狱】[第一层]泥犁地狱、[第二层]刀山地狱、[第三层]沸沙地狱、[第四层]沸屎地狱、[第五层]黑身地狱、[第六层]火车地狱、[第七层]镬汤地狱、[第八层]铁床地狱、[第九层]盖山地狱、[第十层]寒冰地狱、[第十一层]剥皮地狱、[第十二层]畜生地狱、[第十三层]刀兵地狱、[第十四层]铁磨地狱、[第十五层]寒冰地狱、[第十六层]铁册地狱、[第十七层]蛆虫地狱、[第十八层]烊铜地狱【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四书】《论语》、《中庸》、《大学》、《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八股文】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六子全书】《老子》、《庄子》、《列子》、《荀子》、《扬子法言》、《文中子中说》【汉字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书法九势】落笔、转笔、藏峰、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竹林七贤】嵇康、刘伶、阮籍、山涛、阮咸、向秀、王戎【饮中八仙】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蜀之八仙】容成公、李耳、董促舒、张道陵、严君平、李八百、范长生、尔朱先生【扬州八怪】郑板桥、汪士慎、李鱓、黄慎、金农、高翔、李方鹰、罗聘【北宋四大家】黄庭坚、欧阳修、苏轼、王安石【唐宋古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十三经】《易经》、《诗经》、《尚书》、《礼记》、《仪礼》、《公羊传》、《榖梁传》、《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与许仙》【四大文化遗产】《明清档案》、《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经卷》【元代四大戏剧】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六礼】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义】风、赋、比、兴、雅、颂【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谋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五彩】青、黄、赤、白、黑【五音】宫、商、角、徵、羽【七宝】金、银、琉璃、珊瑚、砗磲、珍珠、玛瑙【九宫】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七大艺术】绘画、音乐、雕塑、戏剧、文学、建筑、电影【四大名瓷窑】河北的瓷州窑、浙江的龙泉窑、江西的景德镇窑、福建的德化窑【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八旗】镶黄、正黄、镶白、正白、镶红、正红、镶蓝、正蓝【八仙】铁拐李、钟离权、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色、声、香、味、触、法【五常】仁、义、礼、智、信【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九属】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五谷】稻、黍、稷、麦、豆【中国八大菜系】四川菜、湖南菜、山东菜、江苏菜、浙江菜、广东菜、福建菜、安徽菜【四大名园】颐和园〖北京〗、避暑山庄〖河北承德〗、拙政园〖江苏苏州〗、留园〖江苏苏州〗【四大名刹】灵岩寺〖山东长清〗、国清寺〖浙江天台〗、玉泉寺〖湖北江陵〗、栖霞寺〖江苏南京〗【四大名楼】岳阳楼〖湖南岳阳〗、黄鹤楼〖湖北武汉〗、滕王阁〖江西南昌〗、大观楼〖云南昆明〗【四大名亭】醉翁亭〖安徽滁县〗、陶然亭〖北京先农坛〗、爱晚亭〖湖南长沙〗、湖心亭〖杭州西湖〗【四大古镇】景德镇〖江西〗、佛山镇〖广东〗、汉口镇〖湖北〗、朱仙镇〖河南〗【四大碑林】西安碑林〖陕西西安〗、孔庙碑林〖山东曲阜〗、地震碑林〖四川西昌〗、南门碑林〖台湾高雄〗【四大名塔】嵩岳寺塔〖河南登封嵩岳寺〗、飞虹塔〖山西洪洞广胜寺〗、释迦塔〖山西应县佛宫寺〗、千寻塔〖云南大理崇圣寺〗【四大石窟】莫高窟〖甘肃敦煌〗、云岗石窟〖山西大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麦积山石窟〖甘肃天水〗【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岳麓书院〖湖南长沙〗、嵩阳书院〖河南嵩山〗、应天书院〖河南商丘〗【四大名绣】苏绣〖苏州〗、湘绣〖湖南〗、蜀绣〖四川〗、广绣〖广东〗【四大名扇】檀香扇〖江苏〗、火画扇〖广东〗、竹丝扇〖四川〗、绫绢扇〖浙江〗【四大名花】牡丹〖山东菏泽〗、水仙〖福建漳州〗、菊花〖浙江杭州〗、山茶〖云南昆明〗【十大名茶】西湖龙井〖浙江杭州西湖区〗、碧螺春〖江苏吴县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峰〗、信阳毛尖〖河南信阳车云山〗、君山银针〖湖南岳阳君山〗、六安瓜片〖安徽六安和金寨两县的齐云山〗、黄山毛峰〖安徽歙县黄山〗、祁门红茶〖安徽祁门县〗、都匀毛尖〖贵州都匀县〗、铁观音〖福建安溪县〗、武夷岩茶〖福建崇安县〗【十二生肖】〖中国〗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埃及〗牝牛、山羊、狮子、驴、蟹、蛇犬、猫、鳄、红鹤、猿、鹰〖法国〗摩羯、宝瓶、双鱼、白羊、金牛、双子、巨蟹、狮子、室女、天秤、天蝎、人马〖印度〗招杜罗神的鼠、毗羯罗神的牛、宫毗罗神的狮、伐折罗神的兔、迷立罗神的龙、安底罗神的蛇、安弥罗神的马、珊底罗神的羊、因达罗神的猴、波夷罗神的金翅鸟、摩虎罗神的狗、和真达罗神的猪。

中国传说中的十八层地狱,哪些人会进去,每一层都有什么

中国传说中的十八层地狱,哪些人会进去,每一层都有什么

中国传说中的十八层地狱,哪些人会进去,每一层都有什么第一层:拔舌地狱,顾名思义,进入第一层地狱的人要被施以拔舌的刑法,主要针对那些生前喜欢挑拨离间,在背后兴风作浪的人。

他们到了这里后,就会被铁钳夹住舌头,然后使劲拉长,让他们感受到最大的痛苦。

第二层:剪刀地狱,这也是为下地狱的人专门制定的一种刑法,主要针对生前那些唆使寡妇再嫁的人。

对于古代而言,女子一生都要以丈夫为主,即使丈夫去世后也不能改嫁,会受到社会的谴责。

即便有的朝代允许女子改嫁,但这些女子都不为所动,一心为丈夫立贞节牌坊。

所以,那些唆使寡妇再嫁的人在这层地狱会被剪断十根手指,意为生前为别人搭线所受到的惩罚。

第三层:铁树地狱,这层地狱中是针对那些生前挑拨别人家中不和的人,他们会被挂在满是利刃的树上,受到利刃割皮的痛苦。

第四层:孽镜地狱,这个地狱跟上述的地狱不一样,他主要是让进入地狱的人通过镜子看到自己的罪行,然后找到相应地狱去领罚。

第五层:蒸笼地狱,这层地狱是让针对长舌妇所设的地狱,和第一层很像,所以这次地狱的人先受到蒸笼刑法后,还要到第一层地狱中去受拔舌之苦。

第六层:铜柱地狱,是针对生前故意纵火的人设的地狱,只要是生前故意纵火的人都会在这层地狱受到炮烙之刑。

第七层:刀山地狱,这层地狱的犯人要赤身爬上用刀堆成的山,主要是针对随意杀害动物亵渎神灵的人。

第八层:冰山地狱,凡是不孝敬父母的人都会进入这层地狱。

第九层:油锅地狱,这层地狱针对生前男子女子卖淫嫖娼的人。

第十层:牛坑地狱,凡是生前喜欢杀动物,或者屠夫都要进入这层地狱。

他们会在里面被牛角顶,直到肺腑被顶穿。

第十一层:石压地狱,生前打过胎抛弃过婴儿的人都要进入这层地狱,遭受巨石碾压之苦。

第十二层:舂臼地狱,是要惩罚那些生前浪费粮食的人,他们在这里会被重物碾压,受尽折磨。

第十三层:血池地狱,不孝敬父母,辱骂亲人的人都要进入这层地狱,他们会被投入血池中受尽折磨。

第十四层:枉死地狱,生前自杀的人都要进入这层地狱。

浅析中国文学中的地狱故事

浅析中国文学中的地狱故事
泉 , 里 等 , 地 狱 ” 一 称 谓 出 现 的 并 不 多 。 可 以 蒿 “ 这
看 出 , 国古 代 也 曾 广 泛 流 行 对 冥 府 的 信 仰 , 是 对 中 但
于 冥 府 的 概 念 是 模 糊 的 , 有 后 世 文 学 作 品 中 那 么 没
谢林 认为 : “一 个 民 族 只 有 当 他 能 从 自 己 的 神 话 上 判 断 自身 为 民 族 时 , 成 其 为 民 族 。 民 族 神 话 产 才 生 的时期 , 然不可 能是在 此 民族 已经 出现 之后 , 当 也 不 可 能 是 在 民 族 尚 未 形 成 , 在 人 类 集 体 之 中 不 为 还 人 知 的 成 分 的 时 候 , 族 神 话 的 产 生 必 须 是 在 民 族 民 形 成之 前 的 过 渡 阶段 , 就 是 快 要 独 立 和 形 成 之 也
有 赤 胫 之 民 。 《 传 ・郑 伯 克 段 于 鄢 》中 曾 记 载 , ” 左 郑
庄 公 的 生 母 武 姜 因 支 持 幼 子 段 夺 取 郑 国 政 权 而 遭 到 庄公 的流放 , 公 发 誓说 : 庄 “不 及 黄 泉 , 相 见 也 。 无 ” 意思 是说 , 非到 了黄 泉 , 则 绝 不 相 见 , 明古人 除 否 说
江 淮 一 带 民 间 对 死 后 世 界 的 认 识 。 】在 此 之 前 的 《山
念 , 是 所 谓 的 ‘ 位 文 化 ’, 是 毫 无 异 议 的 。 不 本 已 ”中 国早 已存 在 形 神 相 分 , 魂 不 死 的 观 念 , 灵 《史 记 ・太 师 公 自序 》载 司 马 谈 所 言 : “凡 人 之 所 生 者 神 也 , 所 托 者形也 … …形 神 离则 死 。死 者不 可 复 生 , 者不 离 可 复 返 。 4认 为 人 死 后 , 魂 离 开 躯 体 , 魂 生 活 的 ”¨ 灵 灵

古代文学中的恶鬼之地与邪恶生灵

古代文学中的恶鬼之地与邪恶生灵

古代文学中的恶鬼之地与邪恶生灵在古代文学中,恶鬼之地与邪恶生灵是常常出现的主题。

这些恶鬼之地和邪恶生灵的描写,不仅反映了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恐惧,也展现了古代文学中的一种审美追求和心理表达。

首先,古代文学中的恶鬼之地常常被描绘为阴森恐怖的地方。

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通过描写荒凉的草地、阴森的墓地和幽深的洞穴等场景,刻画了黛玉梦中的恶鬼之地。

这些地方给人一种阴冷、恐怖的感觉,使读者产生一种强烈的恐惧心理。

同样,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通过描写荒山野岭、破旧的庙宇和幽暗的山洞等场景,将恶鬼之地的恐怖氛围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描写不仅增加了故事的紧张感,也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邪恶力量的存在。

其次,古代文学中的邪恶生灵常常被描绘成形象丑陋、行为邪恶的存在。

在《西游记》中,作者吴承恩通过描写妖怪的丑陋形象和邪恶行为,塑造了一系列恶鬼生灵的形象。

例如,孙悟空与牛魔王的战斗中,牛魔王被描绘成一个凶恶狰狞的妖怪,他的外貌和行为都充满了邪恶的气息。

同样,在《水浒传》中,施耐庵通过描写李逵的凶狠面孔和残暴行为,刻画了一个邪恶生灵的形象。

这些描写使读者对邪恶生灵产生了强烈的厌恶和反感,同时也加深了故事的紧张度。

古代文学中的恶鬼之地与邪恶生灵的描写,不仅体现了作者对超自然力量的恐惧,也反映了古代文学中的一种审美追求。

在古代社会,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恐惧是普遍存在的。

通过描写恶鬼之地和邪恶生灵,作者能够引起读者的恐惧和兴奋,从而使作品更加吸引人。

同时,这种审美追求也体现了古代文学对于人性的关注。

通过描写邪恶生灵的丑陋和邪恶行为,作者试图探讨人性的复杂性和邪恶的存在。

这种审美追求使古代文学更加深入地反映了人类内心的恐惧和欲望。

然而,古代文学中的恶鬼之地与邪恶生灵并非只有负面的意义。

在一些作品中,恶鬼之地和邪恶生灵也被赋予了一种神秘和美的象征。

例如,在《红楼梦》中,黛玉梦中的恶鬼之地虽然阴森恐怖,但也富有一种诗意的美。

这种美不仅来自于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也来自于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聊斋志异》中的恶鬼传说

《聊斋志异》中的恶鬼传说
创作背景
蒲松龄生活在清朝时期,他通过收集民间传说、故事和亲身经历,创作了这部 充满奇幻色彩的小说集。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信仰观念, 也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正义的追求。
恶鬼传说在《聊斋志异》中的地位
恶鬼传说的定义
恶鬼传说是《聊斋志异》中一类重要的故事题材,主要描绘了各种凶恶、残忍的 鬼魂形象,以及他们与人类的互动和冲突。
04
恶鬼传说的文化内涵
反映社会现实
社会黑暗面的揭露
通过恶鬼形象,隐喻当时社会的腐败 、不公与黑暗。
民众苦难的写照
恶鬼作祟的故事,往往与民众的苦难 生活紧密相连,体现了作者对民间疾 苦的同情。
道德教化功能
善恶有报的观念
恶鬼传说通常包含善恶有报的观念,警 示人们要行善积德,避免作恶多端。
VS
家庭伦理的强调
操控人类
迷惑心智
恶鬼运用迷惑、诱惑等手段,使人类失去理智,从而受其操 控。
驱使作恶
恶鬼驱使受害者为其作恶,如杀人、放火等,以满足其邪恶 欲望。
制造灾难
引发疫病
恶鬼通过散播瘟疫、疾病等方式,给 人类社会带来极大的痛苦和损失。
制造天灾
恶鬼能够操纵自然力量,引发洪水、 震等天灾,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打 击。
形态夸张
通过对恶鬼形象的极度夸张,如巨大的身躯 、狰狞的面容等,强化其恐怖特征。
行为变形
恶鬼的行为常常超乎常理,如瞬间移动、穿 墙而过等,营造出一种神秘莫测的氛围。
恐怖氛围的营造
环境描绘
通过对阴森恐怖的环境的描绘,如荒凉的古庙、黑暗的夜晚等,使读者感受到一种压抑 的氛围。
音效运用
运用各种音效手段,如尖叫、哭泣、风声等,增强恐怖气氛,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 受。

带你了解影响了中国文化的鬼文化

带你了解影响了中国文化的鬼文化

带你了解影响了中国文化的鬼文化时间:2018-08-01 来源:作者:XQ中华传统文化之鬼文化也深深影响了日本等周围亚洲国家。

如日本百鬼夜行中的一目五先生,姑获鸟,天狗等都能在中国古籍中找到记载。

我国的鬼文化在原始社会的土壤中萌生,同时随着中国的历史发展也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变异、更新的过程。

中华传统文化之鬼文化也深深影响了日本等周围亚洲国家。

如日本百鬼夜行中的一目五先生,姑获鸟,天狗等都能在中国古籍中找到记载。

同时,据考证得知,日本有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来自中国,可见我国的鬼怪文化对周边国家鬼怪文化的影响之深。

似乎从人类蒙昧之初,“鬼”就在人们的想象中出现了。

鬼来无影去无踪,形象恐怖,魔力无穷,常常在夜间作祟捣乱,人们对它又敬畏,又恐惧。

鬼魂观念本是原始鬼神信仰和因果报应、生死轮回观念影响的结果,是虚幻、想象的产物。

但不知不觉中,鬼已经悄悄进入我们的生活,成为了一种文化。

“鬼”民俗文化戏傩“傩”是最早有关鬼活动的祭祀活动,由于鬼是人们臆想出来的东西,所以它出现之初,就被赋予了一定的神秘色彩。

傩,出现得很早,从汉文化看,大约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

其实质是一种驱鬼逐疫的巫术活动,进行时要设傩坛,舞者头戴面具,手执干戚等兵器,并不是发出阵阵喝声,表现驱鬼捉魔的内容。

我国最早的傩舞是古代的“方相氏舞”,表演者戴一种叫“黄金四月”的面具,在巫师的指挥下,用一系列捉鬼逐灾的舞蹈语汇,表现驱邪恶、保吉祥的思想内容。

傩戏这种古老的艺术,虽已日渐式微,淡至今在民间仍广为流传。

例如在我们湖南的郴州的“跳土地”,就是这种古老傩戏的演变和沿袭鬼食成都有“鬼饮食”,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一种食物,本身绰号就叫“鬼食”。

据说淮南王刘安在家炼丹不成,胸中烦闷,外出散心之时,见到八位老人鹤发童颜,健步如飞。

细问方知,食吃“鬼食”所致。

它通身洁白如玉,弹性十足、口感细腻,营养价值非常高,这种“鬼食”就叫豆腐。

为什么把豆腐叫鬼食呢?因为豆子榨出豆浆后,把豆渣拿出来称,却并不比原来用的豆子重量轻,所以古代人怀疑豆腐食豆子魂魄化成,故称为“鬼食”。

中国民间传说中十大鬼怪夜叉最恐怖

中国民间传说中十大鬼怪夜叉最恐怖

中国民间传说中十大鬼怪夜叉最恐怖中国民间传说中十大鬼怪中国的鬼怪杂乱无章,且大多部分不为人熟知,而且关于他们的传说很多,正邪都有,很难将其专门的分门别类,下面仅为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鬼怪。

米尔网 1、【龙女】贵主还宫,洞庭凝碧;柳生不在,谁会此意。

据唐朝李朝威的《柳毅传》和汉族民间传说:唐朝仪凤年间,书生柳毅从长安赴考落第回南方,途经陕西泾河北岸,路遇一年轻美貌的少女在河边牧羊,满面愁容,翘首南望,哀哀哭泣。

龙女得知她是洞庭龙君之女龙女三娘,嫁给泾河龙王的次子为妻。

龙女在泾河龙宫备受欺凌,还被赶出宫外到荒郊牧羊,风餐露宿,受尽折磨。

柳毅不觉义愤填膺,决意转道岳阳为龙女传递家书。

转自米尔军情网 柳毅一路奔波至洞庭,向龙王述说了龙女的遭遇,得知龙女在泾河受辱被欺,龙王不禁老泪纵横,被囚禁在洞庭的龙王小弟钱塘君得知其情况后十分愤怒,挣开锁链,化为赤龙,直奔泾河,杀死了泾阳君全家,接回了龙女。

龙女得救,深慕柳毅,愿意以身相许。

可是正直善良的柳毅却坚持“君子喻义不喻利”,便婉言谢绝,只身回家。

龙女便更加敬重他,追随不舍,几经周折,终于与柳毅结成美满夫妻。

2、【辟邪】云路万里,百邪不侵;西域来此,建旗羽林。

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种形似狮而有翼的神兽。

据传说,它象征着“仁”与“瑞”。

貔貅是龙王的九太子,它主食是金银珠宝,自然浑身宝气,因此深得玉皇大帝与龙王的宠爱。

不过,吃多了要拉肚子。

有一天,忍不住而随地便溺,惹玉皇大帝生气了,一巴掌打下去,结果打到屁股,貔貅的肛门就被封住了。

从此,金银财宝只进不出。

这个典故传开来之后,貔貅就被视为招财进宝的祥兽了。

米尔网 辟邪貔貅的习性懒懒地喜欢睡觉,每天最好把他拿起来摸一摸,玩一玩,好象要叫醒他一样,财运就会跟着来。

一角称为"天禄",两角称为"辟邪"。

3、【狐仙】月出皎兮,劳心悄兮;有意变化,君莫笑兮。

在中国北方有狐仙信仰,以乞求狐仙保佑食物年年不断。

万圣节中国古代有哪些类似的恶魔传说

万圣节中国古代有哪些类似的恶魔传说

万圣节中国古代有哪些类似的恶魔传说在中国的古代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些与恶魔有关的传说,虽然它们与万圣节的西方传统有所不同,但也表达了人们对于恶魔和邪恶力量的恐惧和避讳。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一些中国古代类似于恶魔的传说,以及其与万圣节的联系。

1. 蛇妖传说蛇妖传说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非常常见。

根据传说,蛇妖通常被描绘为一种妖魔化身,会伤害人们并带来厄运。

蛇妖有时会以美丽女子的形象出现,并试图迷惑男人从而控制他们。

这与万圣节中恶魔化身的概念有一定的相似性,尤其是他们都具有欺骗性和危险性的特点。

2. 妖魔封印传说妖魔封印传说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主题之一。

根据这些传说,邪恶的妖魔被封印在某个地方,以防止它们伤害人类。

这些妖魔可能是由于行为恶劣而被封印,或者是因为其邪恶力量太强大而被人们视为威胁。

这种传说中的妖魔与万圣节中的恶魔都代表了人们对邪恶力量的担忧,以及将其封印的努力。

3. 幽灵传说中国古代的幽灵传说也与恶魔传说有一定的联系。

根据这些传说,幽灵是死去的人的灵魂,但他们可能会变得邪恶并对活人造成伤害。

这些幽灵常常是因为遭受了极端的暴力或丧生原因而无法超越的怨恨所导致的。

这种与恶魔的相似性在于,它们都代表了邪恶力量和对人类的危害。

4. 狐仙传说狐仙传说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非常流行。

根据这些传说,狐仙是一种妖灵,它们可以变成少女的形象,迷惑男子并夺取他们的性命。

狐仙常常被描绘为具有强大的魔力和邪恶的特性。

这种传说中的狐仙与万圣节中的恶魔都有着类似之处,特别是它们具有诱惑力并对人们施加邪恶的影响。

虽然中国古代的恶魔传说与万圣节的西方传统有所不同,但它们都表达了人们对于邪恶力量的担忧和对神秘、超自然的恐惧。

这些传说提醒人们要警惕恶魔的存在,并努力防止其对人类造成的伤害。

正是通过这样的传说,人们将恶魔视为需要引起警惕、远离并最终被战胜的存在,与万圣节中防止恶魔侵害的理念相呼应。

无论是中国古代的恶魔传说还是万圣节的西方传统,它们都代表了人们对于邪恶力量的认识,并通过故事和仪式来驱逐或战胜这些邪恶。

形容地狱的元曲 -回复

形容地狱的元曲 -回复

形容地狱的元曲-回复题目:揭秘元曲中的地狱景象导言:元曲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其中关于地狱的描写是悬念多样、令人称叹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以“形容地狱的元曲”为主题,深入探索元曲中关于地狱的描绘,从细节入手,一步一步解析这一富有阴暗魅力的题材。

第一步:背景与来源地狱作为一种神秘而恐惧的存在,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想象的源泉。

元曲中的地狱描写,往往源于佛教的轮回观念以及民间信仰中关于死后世界的描述。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包括关汉卿的《汉宫秋》、《乐府杂录·四声杨柳枝》等。

第二步:细节描写的构建元曲中对地狱的描写在细节上极富创意与想象力,常用的手法包括色彩的描绘、地狱风景的描写、鬼物形象的塑造等等。

1. 色彩描绘:在元曲中,常用阴森的色调来描绘地狱景象。

例如,《乐府杂录·四声杨柳枝》中描述的“黄泉映碧霄,黑石笼红尘”就表达了地狱深沉黑暗的一面。

2. 地狱风景:地狱在元曲中常被描绘成一片荒凉、阴森的景象。

《乐府杂录·四声杨柳枝》中的“凭栏愁望,冷云色,黄槐草暗红墙蓺”描写了地狱中冷寂无生的景色。

3. 鬼物形象:元曲中对地狱中的鬼物形象描写独具匠心。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汉宫秋》中的“楚宫夜月轮,白波霜华清。

五更鼓,五更声。

天是阴河水是冰,几重相思几重心。

”这幅描绘地狱中苦海无边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地狱的恐怖。

第三步:惩罚与救赎地狱在元曲中不仅是一个恐怖而凄苦的地方,也是一个以惩罚和救赎为中心的舞台。

根据佛教信仰,人们在地狱中接受惩罚的同时也有机会通过痛苦来净化罪孽,最终得到救赎。

1. 惩罚的描绘:元曲中对地狱中的惩罚多种多样,从肉体痛苦到精神折磨都有所涉及。

例如《乐府杂录·四声杨柳枝》中描述的“千刀万剐断绝心肺,铁鞭打杀又打杀”揭示了地狱中的一种肉体惩罚。

2. 救赎的希望:地狱中苦海无边,但元曲中对救赎的描绘给予了读者一丝希望。

尤其是在关汉卿的《汉宫秋》中,通过刻画刘秀和王粲的爱情故事,道出了贪欲、义务等尘世众生的种种痛苦,以及通过苦难来净化心灵,最终寻求救赎的可能。

形容地狱的元曲 -回复

形容地狱的元曲 -回复

形容地狱的元曲-回复题目:揭秘元曲中的地狱地狱,作为人类在心中既熟知又陌生的地方,一直以来都是文学、艺术作品中的重要主题之一。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元曲正是其中一种以形容地狱为主题的文艺形式。

下面,我们将逐步探讨元曲中形容地狱的特征。

引子:地狱,作为阴间的一种存在,通常指代死后灵魂的归宿,众生之间轮回转生的场所。

元曲刻画地狱以人与魔神、荆棘、烈火和痛苦为主要形象,通过对地狱景象的描绘,进一步彰显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哲学思考。

第一部分:魔神与罪孽的世界元曲中描绘的地狱,常常以魔神为主要元素。

在《半夜雷轰大门》一剧中,作者将阎王府描绘成一个黑暗、可怕的魔神统治的地方,血池魔海中,无数幽魂丧失了幸福和生活的机会。

这样的描绘,为地狱赋予了强烈的恐怖、阴冷氛围,展现了人们对罪孽、恶行所造成的恐惧和警示。

第二部分:荆棘与痛苦的体验在元曲中,荆棘常常被用来象征地狱的痛苦和折磨。

比如在《朝阳宫词》中,悲伤的妃子因恩怨纠葛,死后被投进荆棘堆,她们的下场令人触目惊心,作者通过描绘荆棘刺破肌肤、污血四溅的场景,加强了人们对地狱恶果的警觉。

第三部分:烈火与灼痛的苦楚烈火是元曲中常用的地狱元素之一,它象征着地狱中的炼狱烈焰与痛苦。

在《北地王标》一剧中,王标作为奸臣,死后被投入火海烧炼,作者通过描绘熊熊烈火、烟尘弥漫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其被烧灼痛苦的场景,以引起人们对报应的恐惧。

结尾:地狱在元曲中被赋予了浓郁的宗教色彩、恐怖意象和道德教化的作用。

通过描绘魔神、荆棘和烈火等元素,元曲中对地狱的描绘既引起读者的恐惧和可怕,又暗示了人类道德伦理观念中对罪恶行为的警示。

地狱如同是人们自身罪孽的投射,在元曲中呈现出一种警醒和悔过的精神力量。

注:本文按照提供的主题和要求,以探讨元曲中形容地狱的特征为主线,最后总结出元曲中描绘地狱的目的和意义。

能否继续修改较好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学与民间传说中的地狱诸生摘要:在中国古代,“怪力乱神”被排除在官方话语体系之外。

但是,它们在我国传统文学以及民间传说中却占有重要地位。

地狱观念以及与之配套的地狱鬼神体系,都对我国传统文学与民间传说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道两家相互交汇的情况也体现在其中,佛家与道家的地狱诸神共同执掌冥界事务。

通过对其进行考察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文学受到的佛道两家的影响,也可以发现其中反映的深刻社会现实和蕴含的深广的思想内涵。

关键词:鬼神地狱民间传说传统文学一、引言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鬼神信仰可以说同人类文化一样古老。

原始初民无法解释超出其认识范围的诸种现象,便以神鬼之力来说服自己。

我们可以在神与鬼这对母题中窥见人类最初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以及认识自我、改变自我的蹒跚步伐。

孱弱的原始人面对大自然的伟力,惊恐之余更生崇敬之情;于是,宗教的雏形便在大自然的伟力与鬼神之名的基础上诞生了。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文化不断进步,宗教也不断完善,神与鬼在宗教中逐渐具体化、形象化。

他们的分工与职责也趋于明确,并且随着人类社会结构的扩展与完备而相应地扩展和完备起来。

地狱及冥界,在这样的发展中逐渐成为宗教体系不可分割的部分。

它既是人死之后的归宿之一,同时又承担着宗教惩恶扬善、清算人在世时是非得失的功能。

可以说,宗教对恶的威慑与惩治大都是靠冥界及地狱而进行的。

二、地狱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学与民间传说的表现地狱观念的出现,是宗教发展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无论何种宗教,地狱总是充满了恐怖色彩。

它不仅体现了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同时也是宗教对彼岸世界的一种构想。

中国传统的宗教观念,建立在佛道两家交融的基础之上。

道教虽然更注重此世的修行,却也设有一套完整的冥府机构。

佛家的“因果报应”、“善恶有报”等观念,则因佛教的兴盛在传统文化中生根发芽。

与“报应”等观念相应而生的地狱观念,便在传统文化中发展壮大。

“地狱”一词,由梵文naraka意译而来,又可译作“不乐”、“可厌”、“苦具”、“苦器”等,从其译名便可见其阴森恐怖的特色。

佛教中的地狱种类之繁多、名目之复杂,令人叹为观止。

但都是依据世人所犯下的罪行而制定的“对口”地狱,人世间任何罪行都难逃地的惩罚。

传统的宗教观念中最为流行的是“十八层地狱”这一观念。

十八层地狱,每一层都根据其刑罚命名,如“泥犁地狱”、“刀山地狱”、“铁床地狱”等等。

从这些名字中可以窥见其刑罚之严酷。

这样残酷无比的刑罚,是经过想象加工后形成的,在人间很难找到。

除酷刑之外,地狱中还有无比漫长的刑期。

依据《地狱经》:“第一层地狱以人间三千七百五十年为一日,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年,罪人在此的刑期是一万年,这还是阴间的年岁,换算成阳间的年岁,则等于一百三十五亿年……从第二层地狱开始,都要比前一狱痛苦二十倍,时间则翻两番。

”[1]64由此看来,下地狱即承受无穷尽的折磨与痛苦,因此“下十八层地狱”也成为民间一句恶毒的诅咒。

为什么如此恐怖的观念可以在传统文化中生根并发展壮大呢?笔者认为,这首先是因为封建社会腐朽黑暗,平民百姓往往无处申诉自己的冤屈,只能寄希望于死后的世界。

其次是佛教中报应观念的影响,表现在传统文学中为恶人死后无一不被打入地狱,受到严惩。

如明朝中期在江南一带产生的说唱形式“说因果”,其中的“念十王”便是这样的内容。

“念十王”说唱的主要是经书《十王卷》,同时也受到《因果经》的影响。

在说唱前,还必须要准备一幅三尺左右的立画,画面的主要内容是“十殿阎王”和十座地狱,画面恐怖狰狞。

“念十王”主要揭露了世间的十种恶人,他们死后均在地狱中受酷刑折磨。

这种说唱宣扬了“恶有恶报”的观念,同时对民众也起到积极的教化作用。

“念十王”直到清末仍流行于江南地区,同治年间毛祥林在其所著《对山书屋墨余录》中介绍道:“吴俗信鬼,病必延巫,谓之‘看香头’。

其人男女皆有之……其所最盛行者曰宣卷。

有《观音卷》、《十王卷》、《灶王卷》诸名目。

俚语悉如盲词,和卷则女巫搀入。

又,宣卷必俟更深,天明放散,真实鬼蜮行径。

”[2]值得注意的是,在传统文学和民间传说中,地狱不仅是恶人受罚之所,同时也是回报善人之地。

世人所为的一切善恶之事都逃不过地狱中诸神灵的眼睛。

因此,在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中,他们往往惩恶扬善、赏罚分明。

如清朝王士祯在其《池北偶谈》中记述的一件事:“顺治十年四月,泰安知州某于泰山下行,忽见片云自山巅下,云中一人,端然而立,初以为仙,及坠地,则一童子也。

惊问之,曰:‘曲阜人,孔姓,方十岁。

母病,私祷太山君府,愿殒身续母命。

母病寻愈,私来舍身岩,欲践夙约,不知何以至此。

’知州大嗟异,以乘舆载之送归。

”[3]这里的太山君即东岳大帝,是道教中地府的最高长官。

太山君因这个童子的孝心而免除了其母的病苦,并且救下了要应祷殒命的他。

可见其孝心感动了神灵,并且终因其孝心而得到善果。

这个故事对“孝”的褒扬,不仅体现了文人的价值取向,也反映了民间注重孝道的实际。

在我国传统文学中,只要提及报应必然会联系到地狱。

以“写人事”为主的各部名著中皆有这样的例子,更不用说《聊斋志异》这类以鬼怪为题材的小说了。

艺术根植于生活之上,由此可见出,地狱虽产生于宗教,但却在传统文学和民间传说中广为流行。

并且地狱被赋予了鲜明的价值取向,体现了人民大众的价值观念。

对于传统文学与民间传说而言,地狱中的一切往往是现实生活的投射或延续。

因此,地狱、冥界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文学题材,也为文人墨客和民间艺术家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

三、地狱诸神对中国传统文学与民间传说的影响佛教在汉朝传入中国后,逐渐开始本土化的进程。

历史上,虽然佛道两家常处于竞争状态,但二者的交流融合也是不争的事实。

这一点鲜明地体现在我国的传统文学和民间传说当中。

如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其中佛家与道家的神仙一同执掌天界,俨然成为统一的神仙体系。

同样,传统文学和民间传说中的地狱诸神也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

如前所述,道教以现世为主,不如佛教那样出世。

但道教也存在一套完整的地狱神灵系统。

佛教更不用说,其地狱诸神、凶煞鬼卒等完整地构成了一个森严庞大的地府管理体系。

传统文学和民间传说中的地狱诸神与天上诸神一样,既有佛家又有道家。

佛道两家的地狱管理体系,完全是依照封建社会的结构来建立的:都有一个最高的统治者,他们下辖着众多的协助其统治的官员,而官员之下又有众多走卒兵马。

这是地狱冥府的“权力阶层”,他们统治着地狱中的“民众”。

传统文学与民间传说中,地狱的最高统治者有两位,一位是佛家的地藏王菩萨,一位是道家的酆都大帝(与东岳大帝同源)。

二者共同掌管着冥界诸鬼神的生杀大权,同时也对人世间的诸事有所干预。

如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东窗事发”的传说,便讲的是地藏王将陷害岳飞的秦桧拿入地狱,治罪发落的故事。

这一传说之后成为传统文学很好的素材,仅元杂剧中名为《地藏王证东窗事犯》(一名《秦太师东窗事犯》)就有四种。

它不仅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秦桧这一陷害忠良的佞臣的痛恨,也暗示出人们对秦桧在昏君的庇护下安然无恙的无奈。

人们只能借虚构出来的另一个世界的最高权威来惩治这个世界中横行的罪恶。

这无疑也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无道,贪官佞臣的放肆横行。

地藏王菩萨与酆都大帝,虽为冥府最高统治者,但在民间他们的名号远远不及其手下阎王爷的响亮,人们也往往将阎王视为地狱的实际统治者。

在各种传统文学、民间传说中,阎王在冥府中手握重权,既决定人世间众生生死,同时又审判进入地府的每一个鬼魂。

人对阎王的印象是威严可怖的,如俗语云:“阎王叫你三更死,不会留人到五更。

”同时阎王又往往明察秋毫、铁面无私。

因此,在民间传说中,诸多在人世间清正廉明的官员死后便到地府高就,成为阎王。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北宋时期开封知府包拯,民间称其为“包青天”。

他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清官,他铁面无私、刚正不阿、不畏权贵,屡屡平反冤假错案。

在小说《三侠五义》中包拯审理“狸猫换太子”一案时,就有巧设阎罗殿,审出犯人口供的情节。

民间传说包拯有“游仙枕”可以入地府,更有他“日断阳间,夜断阴间”的说法。

在传统文学中,包拯作阎王后承续了其在阳间的作风,在阎罗殿里依旧铁面无私、惩恶扬善。

传统戏曲《铡判官》讲的就是包公下阴曹地府,铡了徇私枉法的阴间判官的故事。

可见,民众在这位清官身上寄托了对政治清廉、法律严明的渴望。

甚至在一个虚构的世界中也不忘将其作为清正廉明的典型,来维持这个虚构世界中的秩序。

值得注意的是,在传统文学和民间传说中,既有清明的阎王,同时也有许多徇私舞弊、贪赃枉法的阎王。

比如《聊斋志异》中的《席方平》。

席方平的父亲因其仇人收买了阴间的官吏,所以阳寿被削,在人间备受折磨而死。

席方平灵魂出窍,进入阴曹地府为父申冤。

然而,阎王收受了席仇家的贿赂,对席的鬼魂施以酷刑。

席方平声嘶力竭地喊出:“受刑允当,谁教我无钱耶!”[4]虽然他最终找到了二郎神告倒了阴间一众官吏,但阴司里这种黑暗无道还是让人读来心寒。

蒲松龄明为写阴司的黑暗无道,实则反映的是当时社会中官场的黑暗、官吏的腐败。

席方平在地狱中遭遇的一切,也是现实生活中无数老百姓在官府衙门中的真实遭遇。

一句“谁教我无钱”,实际是封建社会中平民百姓饱受冤屈、压迫后无奈的呼喊。

从上述分析看出,地狱诸神在我国传统文学和民间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他们既是人间管理体系的延伸,又寄托着人民大众对政治清明的渴望。

而地狱中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员,则是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

四、结语佛教与道教在中国都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又彼此影响、互补互融。

这在二者的地狱观念和地狱诸神的体系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鬼神精怪在我国古代官方话语中处于边缘,但在民间却随着佛道两家的传播发展而兴旺发达。

而知识分子、文人墨客也往往受其影响,选择鬼怪作为题材,创作出大量的脍炙人口的作品。

他们写阴间鬼怪之意往往不在文字表面,其笔下的地狱往往影射人间;其作品中的鬼神,往往有着这样那样的寄托。

由此也可以看出,宗教对传统文学的巨大影响,这值得我们继续努力挖掘。

参考文献[1] 马书田.中国冥界诸神[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2] (清)毛祥林.墨余录·卷二·巫觋[m].毕万忱,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3] (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十二·谈异三·泰山孝子[m].北京:中华书局,1982.[4] (清)蒲松林.二十四卷抄本聊斋志异·卷十九[m].济南:齐鲁书社,2006.(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