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保合同公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担保合同公证

担保合同公证系指公证机构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依照法定程序证明担保合同的签订和内容真实、合法的活动。担保合同是从合同,在实践中,主要常见于借款事务,一般与主合同一同进行公证,单独办理担保合同公证的较少见。

根据现有法律规定,担保的方式分抵押(主要适用不动产)、质押(主要适用动产或债权、权利)、保证(人的担保);其中保证又分连带责任担保及一般担保。担保合同公证与借款合同公证一样,公证处会对合同内容进行审查,即对双方权利义务的设定是否符合法律规定进行评价,即证明合同真实性、合法性,以便日后发生纠纷时,作为诉讼的有利证据。

此项公证有别于赋予债权文书强制执行效力的公证,它仅仅证明合同的真实合法,可以作为诉讼中的证据,在证据效力上享有公证的优势,但并不具有赋予债权文书强制执行效力的公证所特有的直接接受强制执行的效力。若您有此需求,请选择赋予债权文书强制执行效力公证事项作进一步的了解,但是,单独从合同无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必须与主合同一同办理。

所需材料

一、保证人

自然人:本人身份证、户口本。

法人: 1、营业执照副本、组织机构代码证原件(复印件加盖公章);

2、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复印件加盖公章;

3、法定代表人本人带身份证原件、公司公章到场;

4、工商局打印的基本信息表(要求体现股东,即出资人)、最新的公司章程(要求能体现公司权力机构);

5、股东会决议(最高权力机构是董事会的,提供董事会决议);

6、股东本人(最高权力机构是董事会的,则由董事本人)带身份证件法人股:股东公司营业执照原件、法定代表人本人带身份证原件、公章),面签股东会决议。

二、抵押人、出质人

基本材料同保证人(自然人提供财产抵押、质押的,需要自然人夫妻共同做出,夫妻二人到场,带二人身份证、户口本、结婚证),另需:抵押、质押物权利证明,比如:股权质押的需提交股权所在公司出具的股东名册,外加股权登记机关出具的权利证明(或凭证);

房产抵押的,需提交产权证。

其他提醒

担保物为夫妻共有的,必须夫妻共同到场签字。

合同公证书样本

合同公证书

()__字第__号

兹证明当事人___、___(应写明姓名、年龄、性别、职业、住址、民族等内容)于_年_月_日来到我处,在我的面前,自愿在前面的《___合同》上签字(或者盖章,同时应写明合同名称、合同编号、合同签订日期、生效日期等主要内容)。

经审查,___、___(当事人姓名)所签订的《___合同》符合《___法》和《____条例》(或者其他法律法规,列出名称及条款)第__条之规定,是合法有效的。

__市公证处

公证员:___(签名) _年_月_日

合同公证是最常见的公证行为之一。

由于合同种类很多,各种合同的情况各有特点,因此,就一般意义上说,办理合同公证应当注意的问题是:

当事人双方应当共同到公证机关办理公证手续。

当事人应当提供的主要文件包括:

①合同文本;

②当事人身份证明文件;

③涉及到所有权转移的合同应当提供有关证明材料。

公证机关应当审查合同的内容是否合法,有无重大误解等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况。

关于办理民间借贷担保合同公证的意见

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民间借贷活动日益增多。民间借贷对于缓解国家借贷资金不足的矛盾,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但也存在着高利贷、纠纷多等问题。为

保护合法的民间借贷活动,制止民间借贷活动中的各种违法行为,保护借贷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对公证的需求,公证机关可以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政策和当事人的要求,办理民间借贷合同公证。根据《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现就公证机关办理民间借贷合同公证的有关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公民之间、公民与非金融机构的法人及其他经济组织之间签订借贷合同,申请公证的,公证机关可根据《民法通则》和国家的有关政策规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给予公证。

二、公证机关办理民间借贷合同公证,应帮助当事人完善合同条款。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及违约罚则,做到合同真实合法,手续完备,证据齐全。

三、公证处办理民间借贷合同公证,一般应要求借款人提供担保,担保的具体形式,可由当事人协商约定。

四、民间借贷合同经公证机关公证后,借款人到期不偿还借款(包含利息)时,公证处可以根据出借人的申请,出具强制执行证书,由出借人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五、过去司法部的有关规定与此相抵触的,按本《意见》执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