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形态史观
欧洲文化史12(二十世纪的西方文化)
英国的阿诺德· 汤因比继承并发展了斯 宾格勒的观点。他的代表作是12卷的《历 史研究》。他把人类历史分为21种文明。 汤因比认为这些“文明”都要经过5个阶段, 即“发生”、“成长”、“破坏”、“崩溃” 和“死 亡”。他指出,“文明”的起源、生长、衰 落、解体有其原因和机制,文明的灭亡可 以用某种明智的、及时的措施来防范。这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欧美资产阶级对未来 的期望。
让· 保尔· 萨特(1905——1980)是法国哲学家 家、作家、无神论者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 他专门研究和阐明人的存在的哲学。萨特宣扬 人生的荒诞的:人生下来就遇到烦恼、忧虑、恐 怖、充满着痛苦,斗争、拼搏是徒劳的。人的力量 是微弱、渺小和整个社会的大机器相比显得太脆弱 了。萨特认为,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他说:“人 之初,是空无所有;只是后来,人需要变成某种东 西,于是人就按照自己的意志而造就他自身。” 萨 特的名言是“人命注定是自由的”。这为极端个人主 义和无政府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萨特还宣扬人的 超越自我。他认为人在做着自由的选择,而每一次 选择就是一次超越。这样人就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可 能进行着选择,来完成不断的超越。
属于后一种非理性主义的哲学流派有唯意志 论、生命哲学、现象学、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 义、分析哲学、法兰克富学派和实用主义哲学 等。唯意志论的代表人物叔本华和尼采;生命哲 学的代表是伏尔泰和柏格森;现象学的代表是德 国的胡塞尔;心理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 德;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是丹麦的克尔凯郭尔和 萨特;分析哲学的代表是罗素和维持根斯坦;法 兰克福学派的代表只霍克海默;实用主义哲学的 代表是杜维。在这些流派中,影响最大的哲学家 有叔本华、尼采、柏格森、弗洛伊德和萨特。
2.批判的、分析的历史哲学
批判的、分析的历史哲学以新的自然科学和新 的哲学观念为基础,对19世纪西方占统治地位的实 证主义史学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意大利的克罗齐认为,历史研究的目的不是复 制和再现过去,而是回答和解决现实生活所提出的 多种理论问题。 英国的科林伍德则提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的 口号,认为历史不是孤立的、个别事件的集合,而 是无始无终的过程,研究历史是要透过事件的表象 去辨析出其中的思想来。 批判、分析的历史学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有助 于人们思想的澄清和认识的深化。历史哲学从思辨 到分析的转变,使史学与哲学之间建立了一种更为 密切的关系,但同时,它也使历史似乎成了艺术和 哲学一类的东西,使它丧失了科学的地位。
文化形态史观下的史学巨著——评汤因比著《历史研究》
542021.05[摘 要] 《历史研究》一书是汤因比探究人类文明前景和命运的鸿篇巨著,他采用文化形态史观,不仅说明了文明是历史研究的单位,而且详细阐述了文明演进的内在机制。
《历史研究》发展了文化形态史观,突破了西方中心论的藩篱,给我们的历史研究带来诸多的教益。
[关键词] 文化形态史观 汤因比 《历史研究》 启示[中图分类号] I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03(2021)05-0054-04文化形态史观下的史学巨著——评汤因比著《历史研究》□ 周 荣湖北大学作者简介:周荣,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历史研究》是被誉为“近代最伟大的历史学家”汤因比的代表作。
汤因比在20世纪20年代初就拟出大纲,1927年才正式开始写作,1954年后第10卷杀青,汤因比的文化形态史观已经全部形成。
几年后,汤因比又增补了第11卷和第12卷。
该书内容宏富,论述精确,耗费作者四十年的时间。
因此,该书是汤因比精心架构和用力最深之作。
该书采用了文化形态史观来进行写作,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本文以文化形态史观为中心,对《历史研究》采用文化形态史观的原因、具体运用、产生的作用等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能对《历史研究》一书和文化形态史观有更深的认识,更好地推动历史研究的发展。
一、《历史研究》采用文化形态史观的原因汤因比为什么采用文化形态史观来写作《历史研究》?在本书的第十二部《西方文明的前景》中,有一段话为笔者提供了线索,其大意是这样的:汤因比从事这项研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反感西方人将西方社会等同于整个人类历史的观点。
他强调这种观点歪曲了历史事实,造成了自我中心主义的错觉,遮蔽其他文明的价值和意义。
要避免这种错误的观点,最好要“接受一个相反的假说,即任何一种社会类型的所有代表在哲学上是等价的”。
(汤因比,2016)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汤因比不赞同那种将西方社会(或者说西方文明)等同于人类文明的说法。
西方史学史名词解释简略版
第一章希腊史学荷马史诗荷马《奥德赛》《伊利亚特》特洛伊战争西方史学的开端希罗多德历史学之父《历史》第一部历史著作真实性艺术性修昔底德政治学之父《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政治军事史的典范真实性色诺芬杰出的军事家《长征记》可读性波里比阿罗马共和国的希腊史家历史学家中的历史学家《罗马史》眼界的开阔思想的深化方法的进步求真第二章罗马史学希腊史家:普鲁塔克罗马《希腊罗马名人传》传记体先河语言优美精神分析法阿庇安希腊史学家希腊文《罗马史》罗马通史社会经济背景客观公正珍贵史料阿里安罗马统治下的希腊政治家史学家《亚历山大远征记》拉丁史学:加图罗马史学奠基者《罗马历史源流》开创了拉丁文写罗马史的先例爱国史家《农业志》萨鲁斯特罗马三大史学家之一《喀提林阴谋》《朱古达战争》垂训凯撒政治家历史学家《高卢战记》《内战记》善于叙事文学价值高拉丁语典范李维罗马三大史学家之一《建城以来史》贡献:通史体例垂训思想文笔优美塔西陀罗马三大史学家之一《日耳曼尼亚志》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反对暴政歌颂共和痛恨暴君教育垂训写作技巧高超卢奇安罗马统治的希腊作家《论撰史》史学自身思考政治眼光表现才能史论第三章中世纪史学早期教会史学的兴起:阿非利加纳《编年史》教会史学第一位编年史家线性时间攸西比乌斯教会史学之父《编年史》最大一部《教会史》《殉道者传》圣徒传教会史学的定型:圣奥古斯丁基督教早期神学哲学政治思想集大成者《上帝之城》确立基督教的世界理论法国教会史学:格雷戈里《法兰克人史》蛮族王国的希罗多德宗教动机教会的丑陋面艾因哈德加洛林文艺复兴时期《查理大帝传》传记体所处时代受圣徒模式影响英国教会史学:比德《英吉利教会史》英国历史之父基督诞生之年为基准吾主纪年德国教会史学:鄂图《双城史》世界眼光德国史学奠定基础拜占庭史学:普罗科皮乌斯相信因果报应关心俗人历史《查士丁尼皇帝战争史》扩张史《秘史》私生活康尼娜女历史学家《亚历西亚德》歌颂父亲第四章文艺复兴史学文艺复兴从意大利获得突破:布鲁尼《意大利评述史》强调政治事件在原则上使用批方法的第一个历史学家马基雅维利佛罗伦萨政治思想家历史学家《君主论》人性恶不择手段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反封反神权圭恰迪尼政治活动《佛罗伦萨史》《意大利史》史料丰富垂训实用整体史观考古学与校勘学:比昂多《著名的罗马》《胜利的罗马》《复兴的罗马》考古学奠基之作中世纪概念洛伦佐-瓦拉《君士坦丁赠礼的伪证》历史是一切只是的根基与基础文献校勘学诞生文艺复兴的北上:法国:科曼第一位受到人文主义影响的历史学家《回忆录》出访意大利受益匪浅让-波丹《易于理解历史的方法》近代第一部真正的史学理论著作地理环境决定论进步史观英国:维吉尔英籍意大利人《英国史》真正近代意义上的英国史古典人文主义第五章理性及启蒙史学历史哲学的发展:伏尔泰法国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启蒙运动领袖理性主义史学奠基人历史哲学创其名《路易十四时代》批判神学史观近代社会文化史滥觞维科意大利近代历史哲学奠基人《新科学》历史发展三阶段孔多塞法国《人类文明进步史表纲要》科学推动社会进步康德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创立人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人类集体创造历史恶是历史进步的动力赫尔德德国《人类历史哲学思想》严格意义上第一个使用历史哲学概念的人文化史家肯定中世纪历史哲学名实兼具开浪漫主义史学先河三阶段黑格尔德国古典哲学唯心主义哲学发展顶峰历史主义思想《历史哲学》历史遵循不以人的意志位转移的客观规律发展的发展眼光法国史学的发展:孟德斯鸠法国三权分立《论法的精神》《罗马盛衰原因论》地理环境决定论理性决定论伏尔泰卢梭法国《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基础》《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浪漫主义之父不平等原因归结于经济英国三杰:休谟英国三大史家之一经验主义哲学集大成者近代不可知论创造者《英国史》《人性论》因果关系罗伯逊英国三大史家之一《苏格兰史》《查理五世在位时期史》《美洲史》理性主义者地理环境附注参考书目首创吉本英国三大史家之一《罗马帝国衰亡史》政治军事德国史学:哥廷根学派第一个具有近代意义的历史学派18C60Y-18C后30Y-19C30Y 理性主义结合浪漫主义历史连续性发展性原始史料收集分工合作批判史学奠定基础专业人才:加特勒施洛塞尔赫伦文化史兴起线索:希罗多德伏尔泰布克哈特对经济的重视:卢梭第六章十九世纪的西方史学关注感性,甚至模糊文学史学界限的历史学家:卡莱尔英国英雄崇拜论刻画心理不尊重史实《论历史》《法国革命史》米什莱法国梯叶里浪漫主义史学旗帜美文学《法国史》《少女贞德》复兴法国麦考来英国辉格派历史学家《英国史》《论历史》历史是叙述与思辨的结合梯叶里法国一生致力于史学改革阶级斗争之父《对英国的征服》《墨洛温王朝时代纪事》承认历史连续性的历史主义的发展:维科卢梭赫尔德黑格尔狄尔泰德国尼采齐名生命科学奠基人《哲学本质》发展新康德主义历史主义史学承认史诗,中世纪的历史性:赫尔德承认中世纪关于西方史学专业化进程[客观主义史学]:尼布尔德国政治史学家政治与史学求是态度的结合博学历史成为独立学科兰克德国兰克学派《拉丁和条顿民族史》历史科学之父如实叙述学生:吉泽布雷斯特:德国《德意志皇朝时代史》文笔优美科学性民族自豪感几个著名学派:边疆学派:美国特纳《边疆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性》美国特色希腊罗马研究的两位顶尖级人物:格罗特英国希腊史研究《希腊史》雅典民主政治的论述严格区分信史与神话传说蒙森德国罗马史研究《罗马史》1902年诺贝尔文学奖实证主义者:孔德法国实证主义师祖《论实证的精神》创造社会学布克哈特瑞士文化艺术史家实证主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化》文艺复兴的推动作用兰普勒希特德国文化史家实证主义研究人类生活全体偏爱运用心里规律解释历史被划到实证主义史学家范围《德意志史》政治史学派:强调政治结构的分析,将阶级斗争视为历史发展的主要内容和动力:梯叶里米涅法国政治史《法国革命史》历史连贯性基佐法国政治史发展梯叶里阶级斗争学说伏尔泰整体思想史《1640年英国革命史》法国历史学会梯也尔法国政治史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总统《法兰西革命史》解释能力强东方学的兴起:商博良法国埃及学之父第一位识破古代埃及象形文字结构破译罗塞塔石碑的学者罗林生英国亚述学楔形文字《贝希斯顿铭文》第七章二十世纪的西方史学文化形态史观:斯宾格勒德国文化形态史观创立者思辨历史学家《西方的没落》汤因比英国文化形态史观《历史研究》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挑战应战分析和批判的历史哲学:狄尔泰克罗齐意大利哲学家美学家文学批判家伦理政治史观绝对历史主义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意大利史》科林伍德英国历史哲学家考古学家分析批判历史哲学《历史的观念》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年鉴学派:贝尔法国年鉴学派综合史观首创者《历史综合评论》孕育是安放在传统史学营垒中的一匹特洛伊木马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费弗尔法国年鉴学派创立者之一1929 《为历史而战斗》认为历史就是人传统史学的批判精神总体史道路布洛赫法国年鉴学派创立者之一比较史学之父《封建社会》《法国农村史》布罗代尔法国年鉴学派第二代领袖《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法国史》三种时段理论主流学派。
简析汤因比的文化形态史观
n to it r e e r h,t ist n l z n n o a e iso i i i fh s o y r s a c re o a a y e a d a n t t t rg n,g o h, o do n r a u y c mp rn i e e tp ro f i i z to r wt c me wn a d b e k p b o a i g d f r n e idso v l a i n, f c i r v a st e g n r lr l s o h e e o me t o u n hit r nd p o i e h e a g ef rp o l O la n a o t t e s c e y o u n be e e l h e e a u e f t e d v l p n f h ma s o y a r v d s t e n w n l o e p e t e r b u h o it fh ma = i g ,wh c so r a i n fc n e i h o s fg o a ia i n i h rd n wa a s ns i h i fg e tsg iia c n t e c ur e o l b l to n t e wo l o d y . z
J n 2 09 u .0
简 析 汤 因 比 的 文 化 形 态 史 观
李 丹花 ,张
(. 西 师 范 大学 1广 历 史 文 化 与 旅 游学 院 ,广 西 桂林
勃
历 史学 院 ,河南 郑州 400) 5 0 1
510 ; . 州大学 404 2郑
摘要: 当代 杰 出的 史 学 家 阿 诺德 ・汤 因 比是 文 化 形态 史 学 的 集 大 成 者 。他 将 文 明作 为 历史 研 究 的 基 本 单 位 , 图通 过 对 不 同 试
斯宾格勒
斯宾格勒与文化形态学派一、斯宾格勒及其著作简介1、斯宾格勒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1880-1936年)是德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历史哲学家。
他出生于德国哈茨山巴的布兰肯堡,曾就读于哈雷大学、慕尼黑大学和柏林大学。
青年时代除了研究历史和艺术之外,他还对数学和博物学有浓厚的兴趣,所有这些使他的作品具有一种奇特的风格。
1904年,斯宾格勒在哈雷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成为了一名中学教师。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因健康原因未能被征召入伍。
在这期间,他隐居在慕尼黑的一所贫民窟里,在烛光下完成了《西方的没落》一书。
此书的出版给斯宾格勒带来了巨大的声誉,许多大学以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邀请他执掌教席,可都被他拒绝。
此后他一直过着一种近乎于隐居的生活,以历史研究和政论写作自适。
1936年5月8日凌晨,斯宾格勒因心脏病突发逝世。
2、西方的没落简介《西方的没落》是斯宾格勒最重要的著作,全书分为两卷,第一卷出版于1918年,第二卷出版于1922年。
此书,尤其是第二卷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普遍欢迎,也引起了读者和学术界的激烈争论。
它激烈的言辞、精辟的理论和独特的方法,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一直是一般公众或有关学者争论的热点。
在这里我们要关注的是斯宾格勒提出的“历史文化形态学”理论。
二、形成的背景1、学术背景: 20世纪以来西方学术传统的更新、学科自身的新陈代谢,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近代西方哲学方法论的历史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
2、社会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西方社会所出现的物质窘困与精神危机,竭力求索人类文明发展的奥秘,企图回答西方世界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
三、文化形态史观又称“斯宾格勒的历史哲学”,历史哲学的出发点是自然和历史的对立,斯把自然说成是已成的事物,是僵死的,机械的,无时间性的事物;他把历史说成是将成的事物,是生动的,有机的,时间性的事物。
从它历史哲学的观点可以看出斯的历史哲学本质就是生命哲学,说历史和生命一样是一种本能冲动,一种不受任何客观规律制约的盲目创造力量,这种哲学反应到方法论上,便是重直觉,意志,而轻理性。
文化形态史观与战国策派的史学
文化形态史观与战国策派的史学张和声斯宾格勒、汤因比的文化形态史观曾在西方名噪一时,本世纪四十年代初,几个中国学者首先向国内介绍了这种理论,并以此为依据对中外历史文化,现实政治大发议论,形成颇有影响的“战国策派”,从而在现代政治思想史和史学史上留下引人注目的一页。
对此派人物的是非功过,现代政治思想史的教科书早有定论,本文仅从史学史的角度,来考察一下他们是如何接受和应用“文化形态史观尸的。
一、斯宾格勒和汤因比有关文化形态学的论述文化形态史观又称为历史形态学,它从宏观的角度来研究人类历史,比较各个文化体系的异同,从中归纳出共通的形态和模式。
该学说的始作俑者是德国的哲学家斯宾格勒。
土917年12月,斯宾格勒抛出《西方的没落》一书,对近代以来以西方为中心的历史观发起了猛烈评击,以一种全新的体系重新评估世界历史。
他从文化的角度来立论,认为在世界历史上有八种自成一体的文化,即埃及文化、巴比伦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玛雅文化、伊斯兰文化及西欧文化。
每一种文化都犹如生命的有机体,必然要经历兴衰盛亡的生命周期。
在斯宾格勒看来,前七种文化已经死亡或僵化,西欧文化同样在劫难逃。
汤因比的《历史研究》继承并发展了斯宾格勒的观点,他把文化作为历史研究的基本单位,指出人类历史表现为若干种不相同的文明,各大文明都要经历发生、成长、崩解和死亡五个阶段。
他用古希腊罗马的历史特征来构造其文化演变的模式,认为希腊世界在文化上属于同一体系,各城邦的公民具有文化上的认同感,在政治上则处于分裂状态,各邦国之间竞争激烈,战乱频仍。
竞争固然能激发人的创造力,促进了文明的繁荣,但战争愈演愈烈,对社会的破坏也日益严重。
罗马的统一带来了和平与秩序,暂时延缓了文明崩溃的进程,但统一的代价也极其昂贵:连年征战已使各城邦国力虚耗,在大一统帝国僵死的制度下,人们生机勃勃的创造性受到窒息,整个社会逐渐失去活力,大一统帝国也势必难以维持长治久安的局面。
略论汤因比文化形态史观
文 明史 , 明是 多元等值 的。文 明是 一个整体 , 文 他们的局部 彼此相 依 为命 , 们 的社会 生活 的一切 方面 和一 切活动 都彼 此调 和成 为 他
一
个 社会 整体 , 在这 个整体 里 , 济的 、 经 政治 的和 文化 的因素 都保
2 文 明的运 动规 律
持着一 种 良好的平 衡关 系。 汤 因 比通过 历史分 析法 。 文明的运 动规 律做 了详 细的描 写 对 和论述 。他 认为 , 社会 历史是世 界不 同文 明从 起源 、 长 、 成 衰落 到
学 家 都把 民族 国家作 为历史 研究 的一 般 范 围 , 他认 为 , 该把 历 应
史现 象放 到“ 明” 文 中加 以比较 和考察 。 汤 因比一生 中著作颇 丰。 他既 是一 位历史 学家 , 又是 一位 哲 学家, 他十 二卷本 的鸿篇 巨著《 历史 研究 》 1 3 — 6 ) 誉 为二 (9 4 1 1被 9 +世 纪最伟大 的历史著作 , 思辨 的历史 哲学。他是 2 是 0世纪西方 思辨 历史 哲学和文化 哲学 的主要 代表 , 文化形 态史 学的 集大成 是 者。西 方人称汤 因比为 当代最 伟大 的历史学 家和历史思 想家 。
视野 的开 阔 , 使得《 历史 研究》 多元文 明观具 有普遍 性意义。 的 首先 , 明起源 于人对 环境 , 文 包括 物质环 境 和 自然环 境 , 提 所 出 的各 种挑 战进 行 了成 功的应战 。其次 , 明的 生长有 内 因和外 文
因, 包括 对物 质 挑 战的 征服 和精 神 的 自决 , 明生长 的动 力来 自 文 富有创 造力 的少 数人 , 通过 这些少 数人 带到大 多数 的普通 人来 成 古希腊 文 明的土地遭 受战火 的蹂 躏 . 在一 张便 笺上 写下 了一份 他 导报 》 者到 巴 尔干 半岛各 地采访 。 目睹这 片 曾孕 育 西方文 化 的 记
对汤因比的文化形态史观简析
对汤因比的文化形态史观简析作者:宋怡来源:《世纪之星·交流版》2016年第04期[摘要]阿诺德·汤因比是文化形态史学的集大成者,他把历史现象放到更大的范围内加以比较和考察,通过比较不同时期历史的特点来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他对西方文明的担忧是他研究历史的出发点。
[关键词]汤因比;历史研究;文化形态史观一、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1989年出生于英国伦敦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汤因比的母亲是一民历史学家并且小有名气。
在家庭氛围的影响下,汤因比从小就受到历史方面的熏陶,因此对史学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
作为当代杰出的历史学家,在文化形态史学领域,他的成就首屈一指。
他的成就颇丰,出版了《历史研究》一书奠定了他的历史地位,因此被看作“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他是西方思辩历史哲学家的主要代表。
汤因比在政治领域也曾有所涉及,他曾在英国的外交部担任过职务,并且也代表英国参加过两次巴黎和会。
扎实的历史学功底以及丰富的人生经历使汤因比对历史有了独到的见解。
中国人对汤因比并不陌生,而且很喜欢,因为当我们许多中国人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感到失望的时候,认为我们的文明已经开始走向衰落的时候,正是由于汤因比的出现,他对我们的文化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他理解中国人虽然对自己的文化有所失望,然而也不愿意起亦步亦趋的学习外来文化。
有别于以国家作为划分界限的管理,他的着眼点在与文明,从文明的层面划分历史范畴。
他说:历史研究可以自行说明问题的单位既不是一个民族国家,也不是另以极端的人类全体,而是我们称之为社会的某一群人类。
这为我们认识人类社会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当今世界的全球化进程已经无法阻挡,而汤因比的文化史观对于我们研究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他对中国的文化与历史表达了高度的赞赏,他期盼并且相信中国能够在未来的某个时期对世界的政治以及文明的统一发挥一个大国可以发挥的作用。
一、现代西方史学理论述介
• (1)汤因比承袭并发展了斯氏的“文化 形态史观”,认为从古到今出现过21种 文明,且已灭绝。(2)用文明循环的概 念来解释历史。(3)把历史发展归结为 “天才人物”的创造。(4)使用“挑战” 和“应战”的理论,来解释文明发生、成 长和崩溃的原因,并讨论人类未来的命运 问题。他的理论在西方虽有一定的市场, 并在政治生活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它 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是格格不入的。
• 3、年鉴学派-新史学的总体历史理论 •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历史。19世纪的历史是政 治史,是“英雄和英雄崇拜”的历史。进入20世 纪后,现实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史学跟不上这种 变化,引起不满,要求更新历史的观念和方法,建 设新史学。在这种情形下,产生了当代西方最有影 响的史学流派-法国的年鉴学派。1921年,法 国的两位历史学家费弗尔和布洛赫在斯特拉斯堡共 同创办了《社会经济史年鉴》杂志,后改为《社 会.经济.文化年鉴》。学派由此而得名。其主要 特征:(1)这个学派在理论上要求是“整体历史” 与
120世纪上半叶的思辨历史哲学历史形态学文化形态史观1918年一战结束在德国中学教师斯宾格勒发表了西方的没落震动了世界开创了思辨历史哲学的复兴
一、现代西方史学理论述介
• 1、20世纪上半叶的思辨历史哲学-历史形态学 -文化形态史观 • 1918年一战结束,在德国中学教师斯宾格勒发 表了《西方的没落》,震动了世界,开创了思辨历 史哲学的复兴。他认为 • 没有一般意义的历史,人类的历史是文化兴衰史。 历史研究对象即应为各种文化。他提出了一整套关 于世界历史或者说关于文化形态的理论。和他有相 似理论的是汤因比,英国史学巨匠,著有《历史研 究》,他的史学理论的核心是“文化形态史观”即 “历史形态学”。要点如下:
• 一些国家或地区:马克思主义史学取得历史研究 的主导地位,并对国际上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日益 深远的影响 • 当代国际上史学发展的总趋势与特点 • 趋势:(1)从研究个体和具体的转向研究普遍规 律,把历史学和社会科学都作为最终以人类为研 究对象的科学尝试(2)历史学家的视野在时间和 空间上扩展。 • 特点(1)从单项化趋势转向整体化
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史观
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史观
香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史观着眼于文化的历史演变及其功能的基础上,以跨时代的历史、政治、社会和经济对文化元素的作用为主线,提出了文化形态史的新理念,将文化研究从单纯的客观现象、静态思考方式转向了一种动态的、复杂的、人们活动主义的形式,他指出文化的发展和演变是由人们的信仰、价值观、决策决定的,是一种共同的行为表现,而非无意识的演化。
同时,他也强调文化形态的变化也可以被视为一种必然的过程,其内容在不同的时代中都会有所变化,不仅受时代和社会环境所影响,也受具体个体行为的控制。
形态史观重视文化当中传统价值观以及历史上各种形态元素,并尊重传统社会文化等各种因素,以透过历史表现文化当中形式的变化、发展以及其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
文化形态史观
文化形态史观是一种从文化形态的变迁出发,研究文化发展历史的方法论。
文化形态是指文化的外在形式,如文学、艺术、宗教、民俗等。
文化形态史观认为,文化的发展是由文化形态的变迁所驱动的,文化形态的变迁又是由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人的个性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文化形态史观是文化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它强调文化的实践性和多元性,注重文化的历史过程和变迁。
文化形态史观的主要任务是描述、分析和解释文化形态的变迁过程,探讨文化形态变迁的原因和规律。
文化形态史观的研究对象包括文化的各个方面,如文学、艺术、宗教、民俗、媒体、体育等。
文化形态史观的研究方法也很多样化,可以采用文献研究、考古研究、民俗学研究、人类学研究、历史学研究等方法。
文化形态史观的研究成果对于深入理解文化发展历史,揭示文化变迁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它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也为文化保护和传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文化形态史观是一种广泛的研究方法,它可以应用于各个文化领域,如艺术史、宗教史、民俗学、媒介史等。
文化形态史观的研究成果也是多样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文化的发展历程,揭示文化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文化形态史观名词解释
文化形态史观名词解释
文化形态史观是一种历史学理论。
最早提出这一理论的德国历史学家奥斯瓦尔德·施本格勒。
在他的《西方的没落》一书中认为,世界上有八种自成体系的文化,它们是埃及文化、巴比伦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墨西哥的玛雅文化、西亚和北非的伊斯兰教文化、西欧文化。
每种文化最初都是以青春的活力蓬勃兴起,在其出生的地方茁壮成长,发荣繁茂,然后枯萎凋谢,完成生命的周期。
后来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发展了这一观点,提出人类历史表现为若干可以说明问题的最小单位——“文明”,并且认为这些“文明”都要经过发生、成长、破坏、崩解和死亡五个阶段。
不过,可以用某种明智、及时的措施来防止“文明”的死亡。
汤因比认为历史上有过26种“文明”,现存只有5种,其中除西方基督教文明尚保持创造性活力外,其他4种文明即:东南欧和俄罗斯的东正教文明,北非、中近东和中亚一带的伊斯兰文明,印度次大陆的印度文明,中国、朝鲜、日本的远东文明已正在走向死亡。
这个观点实质上是在美化西方,贬抑其他各民族的文化成就。
文化形态史观对现代西方资产阶级历史编纂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文化主义思潮
第四章文化主义思潮文化是人类生命的精华和底蕴,表现着人类的生活意义和存在价值。
人类从野蛮到文明,靠文化进步;从生物的人到社会的人,靠文化教化。
从文化传统的根深蒂固性来说,文化更可说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生存的根。
历史的发展总是与文化的变迁相伴随。
特别是当发展深刻触及到人类生存的根基时,更会引起文化的激烈碰撞和变革。
所以,随着人们对文化价值的肯定,20世纪特别是近几十年兴起了全球“文化热”。
这种“文化热”又通过诸多理论形式表现自身,成为一种强烈的社会意识并转化为社会思潮。
一、现代西方文化思潮的几个主要表现形态1.文化形态史观20世纪以来,西方出现一个“文化形态史观”学派和思潮,主张以文化的新视角去重新理解历史。
它把文化(或文明)作为历史研究的基本单位,把人类历史看成是人类文化生、长、兴、衰的传记,并试图比较各种文化的兴衰过程,以此建构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图景。
首倡者是德国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代表作《西方的没落》(1918年)震惊了西方世界。
后由英国历史哲学家汤因比将文化形态史观发展到一个高峰阶段,他于1934年出版《历史研究》第1卷,后历时27年将全书12卷出齐(精编为两卷本),在全世界广为流传。
主要观点是:(1)文化是世界历史的基本现象。
历史是人类生命活动的展现和连续。
但如果这种生命活动没有文化的底蕴,那将与动物活动无异。
如两性关系抽掉人的情感,只是动物式的交配;吃饭如果只是为了活着,如同动物的谋食;住房只是为了栖身,无异于动物的穴居。
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把饮食男女这类人类机能同人类其他活动割裂开来并使它们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么这种活动就具有动物的性质。
”(《184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48页)但人类具有高于动物的认知、评价、审美(即真善美)的追求,使得简单的生命活动也具有丰富的、深刻的意义。
例如,两性关系融进了爱情、道德的内容,就衍化出许许多多的悲喜剧,成为千百年来文人描写的主题;吃不仅是果腹,而成为美食;住不仅是栖身,而成为艺术。
从文化形态史观探析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一次翻译高潮
60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0年第10期总第803期No.10,2020Total of 8031 文化形态史观文化形态史观是在20世纪占有重要地位的一种历史理论。
这是由德国历史学家斯宾格勒(Oswald A.G.Spengler,1880—1936)最先提出,随后由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Arnold J.Toynbee,1889—1975)深入发展的一套关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宏观分析理论。
其中汤比因在批判继承基础上形成的文化形态史理论,影响更为深远。
他认为应该对人类进行全方面的研究,并在其著作《历史研究》提出了文明兴衰的四阶段论,即每一种文明都要经历起源、生长、衰落和解体四个阶段。
西方的形态史观对中国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于20世纪40年代出现了以林同济、雷海宗为代表的“战国策派”。
雷海宗认为中国历史可以分为两大周,在他看来,外来文化的融入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再生,并进一步做出了比喻:“我们可说文化如花,其他的文化都是草本,花一度开放,即告凋死;中国似为木本花,今年开放,明年可重开,若善自培植,可以无限地延长生命”。
[1]可以看出,雷海宗强调了文明的可延续性,结合其对中华文明的解读,文明延续性的关键是要接受外来因子,不断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 文化形态史观与翻译2.1 文化与翻译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是一种符号或者象征系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而翻译则是语言间的转换过程,是促进文化间交流的过程。
文化想要广泛传播,翻译是重要的传播介质。
而翻译理论家一直将翻译的研究重点放在语言层面,直到20世纪70年代开始,翻译理论家开始关注翻译中的文化因素,而随着比较文学和翻译研究的发展,出现了一门新的翻译研究学派——翻译文化派。
巴斯奈特和勒弗维尔(Bassnett & Lefevere)提出要从广阔的历史文化角度研究翻译问题,1990年,二人合著出版了《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正式提出了“翻译的文化转向”的概念。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四种形态——文化形态学视域中的传统文化探析
形态 。 文 化 形 态 学 概 说
一
般认 为 , 周秦 以降 直 至 清朝 最 后 一个 皇帝
的客 观性 、 可认 知性 和可分 析性 , 我们就 可 以理解 事物 的“ 内部” 构及 其 功 能 。可 见 , 态决 不 等 结 形
于 教 科 书 意 义 上 的 “ 式 ” 其 本 身 就 是 形 式 与 内 形 , 容 的统 一 。l 从 形 态 学 的 角 度 审 视 中 国 传 统 文 ”1 化 , 疑 是 我 们 研 究 博 大 精 深 而 又 根 深 蒂 固 、 响 无 影 深 远 的 中华 文 明 的 一 种 独 特 视 角 。 这 种 研 究 有 利 于 我 们 简 化 复 杂 的 社 会 历 史 及 其 决 定 的 文 化 呈
利 于我 们具体 认 清 中 国传 统 文 化 的方 方 面 面 ; 国 内研 究 者则从 礼仪 文化 、 民俗 文化 、 地域 文化 与特 色 文化 等方面 对 中国传统 文化 进行 了分 门别类 的 细致 研究 , 而这些 研究 往往记 述有 余 , 概 括不 然 却 足、 推理 不够 。 由此 , 我们 主要借 用 斯宾格 勒 和汤
收 稿 日期 :0 O 1 — 9 2 1 - 0 2 作者简介: 王海 滨 , , 男 中共 中 央 党 校哲 学 教 研 部 博 士 研 究 生 。
找 出八 种 自成一 体 且 具有 独特 个 性 的文 化 系 统 :
埃 及 文 化 、 比伦 文 化 、 度 文 化 、 国文 化 、 典 巴 印 中 古
探究“文化形态史学”
探究“文化形态史学”一、文化形态史学的形成根源20世纪上半期,思辨历史哲学最典型的代表是所谓的文化形态史学。
文化形态史学,又称文明形态史观,它是一种采用宏观的维度研究的历史哲学,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把文化抑或文明作为历史分析的基本单位,对世界历史和现实中存在的文化或文明兴衰、演进的历程进行多层面、多视角的全面考察,其目的是通过对各种文化和文明特征的分析,而把握历史发展的全貌及其内在的规律性。
当然,其关注最核心的内容是各个民族不同文化的历史形态。
斯宾格勒和汤因比是文化形态史学的杰出代表。
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1917年)一书是当时最震撼西方人心灵的著作,反映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人对于乐观前景的破灭。
他的文化有机体论试图揭示的正是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古典、阿拉伯和墨西哥文化等7种文化兴衰的生命周期,从而找到贯穿其中的文明命运或有机逻辑。
汤因比则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在《历史研究》一书中反思西方文明,并试图用挑战应战模式阐释27种文明产生和演进的基本规律。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形态史学超越了传统西方史学研究框架的限制,摒弃了历史分期的思想,从而打破我们自己国家和自己文化的局限,打破我们短暂的历史所造成的束缚,并采用学科交叉比较的方法,通过对文明进行整体性的研究,开创了宏观综合治史的先河。
可以说,文化形态史家的兴趣不在个别的具体事件,而在再三重演的图案。
他们已经从历史学家转型为历史哲学家,在历史研究的过程中探寻历史演进的可能性以及意义。
一般来说,理论的产生存在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文化形态史学的兴起也是如此,20世纪初期的社会条件推动着史学家反思现实并对历史进行重新解释。
首先,文化形态史学兴起的历史背景是西方文明面临的危机与重建的努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西方人开始反思资本主义世界内在矛盾的加剧,社会上一度流行带有末世论色彩浓厚的思潮,如穆西尔的精神颠覆论、舍勒的价值毁灭论、尼采的上帝之死论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形态史观一、文化形态史观产生的社会背景 .1、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了灾难2、自然科学的发展二、文化形态史观的基本理论(一)斯宾格勒文化形态史观(二)汤因比的文化形态史观(一)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史观斯宾格勒(1880——1936) . 德国人 .《西方的没落》《西方的没落》 1、文化是历史的基本单位、2、文明各不相同。
各种文化都是独特的、等价、的、自我中心的。
希腊古典文化、西方近代文化、阿拉伯文化、埃及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巴比伦文化、墨西哥马雅文化、俄罗斯文化 .3、文化是宿命的、 . 文化的生命周期——命定的、无法超越的。
. 都要经历从发生到灭亡的相同发展阶段 .4、文明是文化的归宿.每一种文化都要经历:前文化时期(500——900)文化早期(900——1500)文化晚期(1500——1800)文明时期(1800—)到2000——2200年,西方文化彻底瓦解。
(二)汤因比的文化形态史观 . 汤因比(1889——1975)汤因比( . 英国人 . 《历史研究》 . 斯宾格勒——文化的宿命 . 汤因比——人类文化的起源、生长、衰落、解体的原因和机制,强调人在文明发展中的主动性,力图找到解决西方文明没落的途径。
. 1、文明的四阶段理论 . (1)文明的起源——26中文明。
目前存在的:)西方基督教文明、东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东亚文明。
. 起源——具有创造能力的少数人、那里的环境不太有利也不太不利。
. “挑战和应战”挑战和应战” .(2)文明的生成——依赖于连接不断的挑战所)文明的生成引起的成功的应战。
挑战要“适度适度”适度 .(3)文明的衰落——不能对挑战进行成功的应)文明的衰落战。
是内因——少数创造者丧失了创造能力和自觉能力,蜕变为统治者,失去了群众的支持,导致社会统一体的瓦解。
. (4)文明的解体). 2、文明的可比性 . 一切文明都是平行发展的,各有各的成就,也各有各缺点和谬误,不存在文明发展的中心模式。
. 文明发展的时间长短不同 . 历史事实不同 . 各文明的价值大小不同. 3、宗教调节器(1)把宗教视为各种文明产生、发展、消亡的“生机源泉”(2)把世界文明发展的最终目的和归宿理解为是几大高级宗教的全教会社会的最后实现。
“宗教是历史的主角,文明是带动宗教前进的车轮。
”三、文化形态史观评析. 1、有价值之处(1)历史总体观(2)突出了人在文明发展中的作用(3)重视宗教的作用有合理的一面. 2、理论的误区(1)历史主观论、(2)英雄史观(3)用宗教来解释历史,未免本末倒置评汤因比及其《历史研究》:文明形态史观的兴衰启蒙时代以来的近代历史学,除了传统的考证与“以史布道”仍然延续、孤立的“国别史”、“王朝史”、“人物-事件史”依然不承认任何整体观念与宏观概括外,在承认世界性长时段宏观历史的人们中主要有四种视角:一、进化论的全球史观。
这是一种起源于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进步”观念的史学模式,其典型便是我们熟知的“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论。
不管是“五段论”、“三段论”,还是“单线说”、“多线说”,都是建立在人类社会整体进化的信念基础上的。
除传统马克思主义史学在这方面最突出外,从维科、孔多塞、特莱帕以来许多非马克思主义者也有这种阶段论的进化史观,当然他们不象马克思主义者那样主要以经济基础来划分阶段。
二、文化类型史观A。
作为文化类型学说,它与下面讲到的文化类型史观B一样,以共时态的各种“文化”横向并列否定了历时态的各种“社会发展阶段”的纵向演进。
但与B不同的是:这种史观主张“文化”有优劣之分,因而往往站在某一文化本位的立场,甚至从文化优劣论走向种族优劣论。
法西斯主义的“雅利安史观”与“皇国史观”即为其典型。
当代已不存在明显的种族优劣论史观,但文化优劣论以及以文化基因优劣决定各民族历史不同进程的文化决定论史观仍然流行。
三、文化类型史观B。
它也强调各种文化或文明的共时态并列而否定超文化的全人类社会发展“阶段”论。
但与文化类型史观A不同,它有文化相对主义的倾向,不强调文化有优劣或明确否认文化有优劣。
因此可能表达一种反种族主义、反特定文化本位主义的普世人文主义价值。
也正因此,它还可能认为(与史观A往往强调某一优秀文化之永恒活力相反)不同文化会有类似的“生命历程”,即都经过起源、繁荣、衰落与灭亡等阶段,而且其间有许多机制是各文化的生命历程中共同的或相似的。
与进化史观不同的是这里的文化生命历程并不具有“进步”的意义。
因而一种文化衰亡后如果有另一文化兴起,那也不意味着由落后向先进的演进,而只是生命周期的又一轮循环。
所以尽管各文化或“文明”在经验上存在着时序的先后,但“在哲学意义上”仍可以把它们都看作是共时态的。
四、非进化的“世界体系”史观。
这种史观以摆脱了“启蒙理性”而突出后现代价值观的“新马克思主义”或其他“新左派”史学为代表,它既否认社会阶段进化学说,也否认各文化间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异。
它认为人类历史是个整体,提倡从全球角度看历史,但同时反对“进步”观念。
它或者把“世界体系”视为“中心”与“边缘”的对立结构,两者可能有道义上的善恶之别(“中心”不公正地压迫“边缘”),但没有进化顺序上的先进与落后之别。
或者连这种善恶对立也被解构与淡化,世界体系中各个部分的区别只被视为某种原因不明的长周期或超长周期(有时套用经济学的名词称为“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但其含意与经济学对该周期的理解风马牛不相及)循环带来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式的变化。
我们这里要说到的汤因比,以及他的这部鸿篇巨制的《历史研究》,就是上述第三种视角即“文化类型史观B”的最著名代表。
尽管人们的思想是互相影响的,上述四种史观的边界并不是绝对清晰。
例如汤因比虽然否认历史进化论,但他也曾表示过人类历史中存在着从局部的统一(分列的文明)向最后的大同(统一的全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这被苏联时期官方的《苏联历史百科全书》(СИЭ)判定为“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汤因比总的来说是反对文化有优劣并强调诸文明都不能避免“生命周期”的,但他早期对西方文明、晚年对“中国文明”都确曾另眼相看,特别是他晚年的“中国救世论”很让我们许多华夏子孙听得兴奋。
汤因比的文明分立论与“世界体系”理论在逻辑上有根本的冲突,更没有沃勒斯坦那种“中心”剥削“边缘”的观念,但他把某一时段上各民族或“文明”处境的巨大差异解释为“生命周期”中处于不同阶段,这与如今被炒得很热的弗兰克关于世界上发达部分与不发达部分的区别起因于各自处于“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上升期或下降期的说法,还是明显相似的。
因此无论从回应挑战还是汲取借鉴的角度,各种视角的史家都不能忽视汤因比,虽然他的那种史观如今已经不是最时髦的。
二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1889——1975)是当代影响最大的英国史学家之一。
他出身学术世家,其叔父阿诺德.汤因比就是牛津大学的经济学家兼历史学家,并以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著称,他对工业化时代的社会紧张关系深感忧虑,曾参与调解劳资纠纷,主张国家重视社会福利并反对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这对小汤因比后来形成对“西方文明”与现代性的批判立场有潜在的影响。
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专长希腊-拜占庭史与现代国际关系史,在这些方面有公认的学术造诣,但在此之外他更以知识渊博出名。
与叔父一样,他也不是个纯粹书斋型学者,他曾数次进入英国外交部工作,作为英国代表团成员参加过巴黎和会,搞过情报工作,当过《曼彻斯特卫报》的战地记者,还担任过英国皇家国际事务学会外交研究部主任与外交部研究司司长。
这些经历使他成为一个——借用以塞亚.柏林的话说——“刺猬”与“狐狸”兼于一身的人物。
汤因比的著作种类不算很多,但篇幅堪称等身。
他的《历史研究》开始酝酿于1921年,1927年起撰写,后因担任公职与时逢战争而断断续续,在1934———1961年间先后出版了12卷,但按其设想仍属未完之稿。
1946、1957年D.C.索默维尔将当时已发表的前10卷缩写成两卷的简本问世(后来的曹未风等中译本把它分成上中下三卷出版)。
到1966年,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汤因比在无法完成宏大计划的遗憾中以出版《变革与习惯》一书为这一著述工程作了总结,这时距他着手此巨著已有45年之久,缩写者索默维尔曾这样总结汤因比的心路旅程:“作者出生在维多利亚晚期的乐观主义时代,在壮年时期身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深深感到在他自己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和古代希腊社会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而他所受的主要教育又正是古代希腊式的。
这就在他的心中引起了这样的问题:文明为什么会死亡?古代希腊文明的命运是否也就是现代西方文明的命运?结果,他的探索便扩大到了包括所有已知文明的衰落和解体问题,以作为研究这个问题的佐证。
最后,他又进而研究文明的起源和生长,于是他就写成了这部‘历史研究’。
”显然,对当代“西方文明”深刻危机的忧患感带出的“文明为什么会死亡”问题是他写作的主要动力,而“文明的起源与生长”只是作为他探讨上述问题的陪衬而被提出。
这就使他的这部巨著在平静而冗长的叙述之下深藏着一种巨大的悲观与批判意识,而且越到他的晚年,这种悲观与批判意识越强烈。
而悲观与批判这两个方面又构成了一种深刻的紧张。
从他不厌其烦地强调文明的“生命周期”、把文明的“起源、生长、衰落、解体”四阶段乃至其主要机制(由“挑战——应战”机制产生文明,经历“混乱时期”达到“统一国家”、“统一和平”,由“有创造性的少数人”引导文明成长,而形成“统一教会”与“高级宗教”,但“有创造性的少数”在此过程中也蜕变成“统治者少数”,导致文明衰落,最后在“无产阶级”革命与“蛮族军事集团”的冲击下内外危机并发,文明解体、灭亡)都说成是各“文明”的共同命运看来,他的悲观是宿命论的、无解的——在这个意义上,他与他所不赞成的历史进化论实际都建立在某种“必然性”或“规律”的基础上,只不过后者的“必然性”是乐观的,而汤因比的“必然性”是悲观的。
然而另一方面,汤因比又力图通过批判找出一种“无解之解”,力图为他自己所处的“文明”,或至少(在该“文明”已不可救药的情况下)为人类找到一条摆脱宿命、免于灭亡之路。
从早期呼吁“西方文明”觉醒自救,到晚年寄希望于“中国文明拯救世界”,都是这种努力的反映。
这样一种宿命论的悲观与为摆脱宿命而进行的批判之间的紧张到他的晚年也未能缓解——而这恰恰是他的思想比那些轻易地开出救世药方的浅薄著述者及其大团圆式著作更深刻更耐人寻味之所在。
尽管如此,到其晚年时他还是开出了一些不成体系的药方:他认为在“自由”(美国式的)与“平等”(苏联式的)这两极之间以“民主”来协调是不可能成功的,只有“博爱”能调和“自由”与“平等”。
而博爱不能来源于人类本身,只能来源于上帝。
因此人类的前途在于摆脱“自然的法则”而回归“神的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