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科学复习资料汇总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大全以下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的总结大全:
1. 古人类文化
- 石器时代的生活
- 装饰图案
- 造纸术的发明
- 古代书籍的制作和保护
2. 硬币的使用
- 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硬币
- 硬币的特点和用途
- 硬币的制作和保护
3. 物体的光学性质
- 透明、不透明和半透明物体
- 光的传播和反射
- 镜子和光的反射
- 光的折射和彩虹的形成
4. 物体的声学性质
-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 声音的高低和强弱
- 声音的音调和音色
- 声音的反射和回声
5. 植物的营养传输
- 植物的根、茎和叶的结构和功能 - 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 植物的水分吸收和运输
- 植物的养分吸收和传输
6. 空气的物理性质
- 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 空气的压力和压强
- 空气的膨胀和收缩
- 空气的对流和循环
7. 动物的群居生活
- 动物的生活方式和组成
- 动物的群体行为和交流
- 动物的合作和自然选择
- 动物的社会等级和分工
8. 生态系统的关系
- 生物与非生物的相互作用
- 生物的种群和生态位
- 生物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 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以上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的总结大全,希望对你有帮助!。
新改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与归纳(复习专用)

五年级学生对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这些认识来自于平时的生活经验或其他的书籍资料。他们了解 地球环境的某一方面为人类和其他生物提供了生存条件,但是他们还不能整体地认识地球的四大圈一一大气圈、水 圈、土圈一岩石圈和生物圈恰到好处地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对于海洋也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物、矿 产、能源等资源,海洋植物还是最主要的二氧化碳吸收者,知之甚少。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过《太阳、地球和 月球》单元,为学习本课打下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7、一与地面有一定的夹角(坡度)的面,叫作斜面。斜面有省力的作用,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斜面的坡度 越小,越省力。
3.1《地球一一宇宙的奇迹》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环境与我们》单元的第1课。本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阅读、交流等形式,了解地球为我们提 供的生存环境,感知地球是一个独特的星球,是宇宙的奇迹。以“地球有什么独特之处?”“它为人类和其他生命提供了 哪些生存所必需的条件?”问题的讨论聚焦话题,让学生列举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通过绘图梳理地球为我们提供的 生存条件,了解地球的四大圈一一大气圈、水圈、土圈一岩石圈和生物圈,恰到好处地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适宜的 环境。学生通过思考“我们要为宇航员保证哪些生存条件”,进一步感受地球是宇宙的奇迹,培养爱护地球,保护环 境的情感。
4、在轮上用力的轮轴用具有家用石磨、十字套筒扳手等,可以省力,且在轴不变的情况下,轮越大越省力;在 轴上用力的轮轴用具有竹蜻蜓、擀面杖、自行车的轮子等,可以省距离、速度快。
5、如果滑轮工作时只是转动,位置固定不变,这样的滑轮叫作定滑轮。如果滑轮随着被拉的物体一起移动位置 ,这样的滑轮叫作动滑轮。
6、定滑轮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的方向。
第一单元 (复习课件)科学五年级上册(苏教版)

探究二 光的反射例 2 探究光滑程度不同的物体表面对光的反射的影响。请 将下面的实验过程补充完整。(1)实验器材:两张相同材质的银色锡纸、纸屏、支架、手电筒等。(2)实验步骤:① 一张锡纸保持光滑平整,将另一张锡纸揉皱。②打开手电筒,将光束照射在光滑平整的锡纸上,用纸屏接收反射光。
三、光的反射 1.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会折返,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
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
2.物体的表面越光滑,反光效果越好。如镜面、玻璃 表面、抛光的金属面、平静的水面等,反光效果都很 好。3.月球本身不发光,当太阳光照射到月球上时,在月球表面发生反射,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一部分 光进入人眼,因此我们看到的月球是亮的。4. 公元11世纪初,阿拉伯科学家伊本·海赛姆认为, 光从太阳或 火焰等光源发出,照射到不发光的物体上,被物体反射后进入人眼,人因此看到了不发光的物体。5. 镜子是 生活中一种常见的反光物体,且反光效果很好。照镜子时,我们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1.彩虹是阳光照射到空气中的小水滴里,发生反射和折射形成的色散现象。从外圈到内圈彩虹的颜色 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2.科学家牛顿最早发现,用三棱镜可以将白光分解成红、橙、黄、 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说明白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3.将红、绿、蓝三种颜色的玻璃纸分别 蒙在三只手电筒上,打开手电筒,在白纸上分别照出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斑,将三种颜色的光斑互 相重叠,重叠光斑的颜色是白色。4.用圆盘做色光混合实验:将圆盘三等分,分别涂上 红、绿、蓝三种 颜色,快速旋转圆盘,此时圆盘呈现白色。
科学五年级苏教版知识点

科学五年级苏教版知识点科学是一门探究自然现象和规律的学科,五年级的苏教版科学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建立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以下是一些五年级苏教版科学的主要知识点:一、生物的多样性1. 生物的分类:了解生物的分类方法,包括界、门、纲、目、科、属、种。
2. 植物和动物的适应性:学习植物和动物如何适应其生存环境。
3. 生态系统: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二、物质的性质1. 物质的形态:固体、液体、气体的特点和相互转化。
2. 物质的性质:密度、硬度、弹性、导电性等。
3. 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三、力和运动1. 力的作用:推力、拉力、摩擦力等。
2. 运动的类型:直线运动、曲线运动、旋转运动。
3. 简单机械:杠杆、滑轮、斜面等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四、能量的转换和传递1. 能量的形式:机械能、热能、电能、光能等。
2. 能量的转换:如摩擦生热、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等。
3. 能量的传递: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等。
五、地球与宇宙1. 地球的结构:地壳、地幔、地核。
2. 自然灾害:地震、火山爆发、洪水等。
3. 太阳系:太阳和八大行星的基本知识。
六、科学探究方法1. 提出问题:学会如何提出科学问题。
2. 收集信息:通过观察、实验、阅读等方法收集信息。
3. 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或调查方案。
4. 实施计划:按照计划进行实验或调查。
5. 分析结果: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6. 得出结论:根据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结语通过五年级的科学学习,学生们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还能培养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这将为他们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学生们能够保持好奇心,勇于探索,不断发现科学的奥秘。
江苏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

江苏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江苏科学五年级上册的知识点涵盖了多个领域的科学知识,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知识点内容:一、植物的生长与变化1. 植物的生命周期:了解植物从种子到成熟植株的整个生长过程。
2. 植物的光合作用:学习植物如何通过光合作用制造食物。
3. 植物的呼吸作用:探究植物如何通过呼吸作用释放能量。
4. 植物的水分循环:理解植物如何吸收和利用水分。
二、动物的生命周期1. 动物的生长发育:观察不同动物的生命周期,了解它们的生长和发育过程。
2. 动物的繁殖:学习动物的繁殖方式,包括卵生、胎生等。
3. 动物的适应性:探究动物如何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三、物质的性质1. 物质的三态变化:了解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换。
2. 物质的密度:学习密度的概念及其在不同物质中的应用。
3. 物质的溶解性:探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
四、力和运动1. 力的作用:理解力如何影响物体的运动状态。
2. 重力:学习重力的概念及其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 摩擦力: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五、能量的转换与守恒1. 能量的类型:了解机械能、热能、电能等不同形式的能量。
2. 能量的转换:学习能量在不同形式之间如何转换。
3. 能量守恒定律:理解能量守恒的概念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应用。
六、地球与宇宙1. 地球的结构: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2. 太阳系:学习太阳系的构成,包括行星、卫星、小行星等。
3. 宇宙的奥秘:探究宇宙的起源和宇宙中的其他星系。
七、科学探究方法1. 观察与记录:学习如何科学地观察自然现象并记录数据。
2. 实验设计:掌握设计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 数据分析:学习如何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
通过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还能够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来主动探究科学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总复习资料

苏教版⼩学五年级科学总复习资料 科学虽然不是学习中的重要科⽬,但是对于⽣活却是很重要的,所以学好科学是很有必要的,下⾯是店铺分享给⼤家的⼩学五年级科学总复习资料,希望⼤家喜欢! ⼩学五年级科学第⼀单元复习资料 《⽣物与环境》 第⼀、⼆课: 1、种⼦发芽需要⼀定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充⾜的⽔分和适当的空⽓。
2、在种⼦发芽需要的条件中,光、温度、⽔等三个条件适合我们进⾏实验研究。
3、种⼦发芽实验采⽤的是对⽐实验的⽅法,需要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
第三课: 1、种⼦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长需要阳光。
2、植物的⽣长需要⼀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适应环境的改变。
说明植物具有⼀定的适应环境的能⼒。
3、植物⽣长需要⼀定的环境,植物⽣长的环境包括:⽔分、空⽓、适宜的温度、阳光、⼟壤提供的养料。
4、植物适应环境的例⼦: ①⾹蕉树⽣活在降⽔丰富的热带地区,所以叶⼦⾮常阔⼤。
②松树⽣长在降⽔相对较多的温带地区,所以叶⼦细长成针形。
③仙⼈掌⽣长在⼲旱的沙漠地区,所以叶⼦退化成了叶刺。
第四课: 1、蚯蚓喜欢⽣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2、各种动物都喜欢⽣活在⼀定的环境⾥,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3、动物适应环境的例⼦: ①候鸟(如⼤雁)为了找寻适合⽣活的环境条件会迁徙。
②青蛙为了满⾜⾃⾝对环境的需要会寻找地⽅冬眠。
③企鹅⽣活在极其寒冷的南极,所以它们⾝体的脂肪很厚,⽤来抵御严寒。
④猫、狗、狼等有⽪⽑的动物每年都会脱⽑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⑤天鹅等⽔鸟必须⽣活在湖泊、河流等有⽔的地⽅。
…… 第五课: 1、⽣物的⽣存除了需要⼀定的⾃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2、⾷物是动物⽣存最重要的需求之⼀。
3、⽣物之间像链环⼀样的⾷物关系,叫做⾷物链。
⾷物链中能⾃⼰制造⾷物的⽣物叫做⽣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制造的⾷物的⽣物叫消费者。
4、⾷物链通常从绿⾊植物开始,到凶猛的⾁⾷动物终⽌。
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必背知识点梳理

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必背知识点梳理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必背知识点梳理第1单元《光与色彩》知识点梳理第1课光源光源是能够自己发光的物体,例如太阳、电灯和蜡烛。
根据光源的特征,可以将其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自然光源是大自然中没有经过人类加工和改进的光源,例如太阳、雷电、XXX和发光水母。
人造光源则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而制造出来的光源,例如点燃的火把、油灯、蜡烛和各种电灯。
要判断一个光源是自然光源还是人造光源,需要看它是否经过人类的加工和改进。
此外,可见的“发光体”可以分为光源和反光物体。
在生活中,许多物体会发光,但要判断它们是否为光源,需要看它们是自己发光还是因为有其他发光体存在而发光。
第2课光的传播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这一点可以通过我国古代学者XXX发现的“小孔成像”现象得到证明。
当光线从门上的小孔射进来时,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
第3课光的反射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会折返,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几乎所有物体都可以反射光,但不同物体表面的反光效果是不同的。
表面越光滑,反光效果越好,例如镜子、平静的水面、玻璃表面和抛光的金属面等。
镜子是反光效果最好的物体之一。
潜望镜就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作的。
光从太阳或火焰发出,照射到物体上,被物体反射后进入人眼,人因此看到了物体。
第4课七色光太阳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
雨后彩虹的形成与阳光有关。
利用镜子、水雾和三棱镜可以制造“彩虹”。
光的色散原理是由英国科学家XXX发现的。
用三棱镜可以将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说明白光由这七种颜色的光组成。
第5课热传导热可以通过热传导从一个物体的某一局部传递到另一局部,或者通过接触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
在热传导的过程中,热可以从物体的高温局部传到低温局部,或者通过直接接触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
在固体中,热的传递方向是四面八方。
固体、液体和气体之间都存在热传导现象,也就是说,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通过直接接触高温物体让低温物体热起来。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全册知识点

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光与色彩一、填空题。
1、光源可以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节能灯的光源属于人造光源。
2、太阳、开启的电灯、点燃的蜡烛都是光源,它们能自己发光。
3、萤火虫、篝火等能够发光的物体都可以称为逊,物体发光需要能量。
4、光在空气或水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5、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的学者墨子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光从门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
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O6、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
7、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会折返,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
8、用两面镜子可以制作一个渣里镜。
9、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越光滑的表面,反射效果越好。
10、直立的两面镜子,夹角越小,镜子中物体的数量越多。
11、彩虹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的。
12、17世纪,英国科学家生顿在暗室中让阳光(白光)透过三棱镜折射到墙上,结果太阳光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而单纯色光经过三棱镜将不再分解。
13、白光是由多种鱼光组成的。
如果想得到某种彩色光,可以用这种颜色的玻璃纸把其他颜色的光过滤掉。
14、在晴朗无风的日子了,背对太阳,用喷雾器朝空中喷水,可以在水雾中看见彩虹。
15、中国古代学者墨壬发现了光从门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墙上形成景物的倒像,这种现象称为小孔成像。
16、照镜子时,如果我们衣服上有一个字母乍〃那么在镜子里看见这个字母的影像是(xue),这是由于镜子中的影像与实际物体是左右颠倒的。
17、能够发光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光源,太阳属于自然光源。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18、用三棱镜可以将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
说明白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
19、潜望镜是利用幽反射原理制成的。
越光滑的表面,反射效果越强。
20、像电灯这样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许多光源在发光时也在发热,如果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21、瀑布和喷水池上空有很多弥漫的小水珠,被阳光一照就会形成彩虹。
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整理(共21课)(2023新版)

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整理〔共21课〕〔2023新版〕第1课光1、自已可以发光的物体叫做光。
太阳、开启的电灯、点燃的蜡地都是光,它们能自己发光。
2、按照光的特征,可以将光分为自然光和人造光。
3、自然光是大自然中不被人类掌控与操作、没有经过加工和改进的光,比拟常见的有太阳、雷电、萤火虫、发光水母等。
人造光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科技的开展而人工制造出来的光。
按出现的先后顺序,人造光有点燃的火把、油灯、蜡烛,开启的电灯(白炽灯、荧光灯、发光二极管)等。
的4、判断某种光是自然光还是人造光,关键是判断某种发光体是否经过人类的加工与改进。
5、可见的“发光体”分为两类:光与反光物体。
6、生活中有许多物体会发光,判断物体是不是光要看物体是自已发光还是因为有其他发光体存在而发光。
玻璃幕墙和月亮发光是太阳导致的,水面发光是月光导致的。
所以,它们都不是光。
7、蜡烛发光过程:点燃烛芯,蜡油受热熔化,熔化的蜡油随着烛芯燃烧,发光发热,蜡烛变短。
8、细钢丝发光现象:通电时,细钢丝发热,逐渐变红发光。
9、光是一种能量。
从蜡烛和细钢丝发光过程中,我们可以知道光发光是需要能量的。
第2课光的传播1、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2、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学者墨子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光从门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
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第3课光的反射1、光线照射到物体外表后会折返,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
2、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
3、不同物体外表反光效果是不一-样的,物体外表越:光滑反光效果越好,如镜子、平静的水面、玻璃外表、有抛光的金属面等。
5、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设计制作。
6、光从太阳或火焰发出,照射到物体上,被物体反射后进入人眼,人因此看到了物体。
第4课七色光1、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雨后彩虹的形成与阳光有关系。
利用镜子、水雾和三棱镜可以制造“彩虹”3、光的色散原理是英国科学家牛顿发现的。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复习要点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复习要点第1单元《光与色彩》1.(能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按照光源的特征,可以将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人造光源一般经过(人类的加工与改良的光源)。
2.蜡烛发光过程:点燃烛芯,(蜡油受热熔化),熔化的蜡油随着烛芯燃烧而(发光发热),蜡烛(变短)。
3.细钢丝发光过程:通电时,细钢丝(发热),逐渐(变红发光)。
4.光是一种()能量。
从蜡烛和细钢丝发光过程中,我们可以知道光源发光是需要能量的。
5.光在空气(同一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
6.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学者(墨子)发现光从门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
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它的原理就是(光沿直线传播)。
7.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会(折返),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
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
不同物体表面反光效果是不一样的,物体表面(越光滑反光效果越好),如镜子、平静的水面、玻璃表面、有抛光的金属面等。
8.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设计制作。
9.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用三棱镜可以将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
利用(镜子、水雾和三棱镜)可以制造“彩虹”。
生活中,雨过天晴,能看见彩虹的方向是(东方)。
10.光的色散原理是英国科学家(牛顿)发现的。
11.我们可以用(彩光手电筒)和(分色圆盘陀螺)来认识不同色光能混合成白光或其他颜色的光。
第2单元热传递1.热可以从物体的某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也可以通过接触,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传导)。
热传导时,热总是从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
2.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方向是(四面八方)。
3.固体、液体、气体之间通过(接触)都有热传导的现象。
也就是说固体、液体、气体都能通过直接接触高温物体让低温物体热起来。
4.(烙饼、量体温、电烙铁作画、吹头发、冷敷或热敷)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热传导现象。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知识点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知识点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的知识点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自然科学、生物、地理、物理等。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知识点:
一、自然科学基础
- 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 物质的属性:密度、硬度、导电性等。
- 简单化学反应:如氧化、还原等。
二、生物科学
- 植物的结构和功能: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 动物的分类: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等。
- 生态系统: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三、地理知识
- 地球的构造:地壳、地幔、地核。
- 地形地貌:山脉、平原、河流、湖泊等。
- 气候类型:热带、温带、寒带等。
四、物理科学
- 力和运动:重力、摩擦力、惯性等。
- 简单机械:杠杆、滑轮、齿轮等。
- 能量转换:电能、热能、机械能等。
五、环境科学
-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
- 污染的类型:空气、水、土壤污染。
-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六、科学探究方法
- 观察、实验、假设、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
- 数据收集和分析的基本技能。
- 科学报告的撰写技巧。
七、科学与社会
- 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 科学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 科学伦理和责任。
通过这些知识点的学习,五年级的学生们不仅能够掌握基础的科学知识,还能够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理解科学与社会的关系,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重点复习题[1]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重点复习题[1]](https://img.taocdn.com/s3/m/ad340d3e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60.png)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期末重点复习题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1、一天中,太阳位置的变化规律是(自东向西)。
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低—高—低)。
2、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是:(自西向东),影子的长短变化规律是(长—短—长)。
3、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4、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是(低—高—低)。
5(日晷)也叫(太阳钟),是测量时间的工具,是根据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制成的。
6、日晷有(赤道日晷)和(地平日晷)两种。
7、使用手掌日晷时要注意:面向(正南方),(掌心)向上,平端(横放)在胸前;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
8、(地球自转)是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9、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10、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地心说”),他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是围绕地球旋转,这样就形成了白天和黑夜。
11、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他认为不是太阳在运动,而是地球绕着太阳在旋转,昼夜的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12、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8点,那么,美国应该在(上午),德国应该在(中午),澳大利亚应该在(晚上)收看实况直播。
13、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太阳)的光。
14、月相变化的规律是(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蛾眉月)。
15、月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月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农历的一个月)。
16(昼夜的交替变化)会对动植物产生影响。
动植物、人体都有自己的(生物钟)。
三、问答题:(20)1、2008年8月8日晚上8点,在北京召开,想一想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观众应该在什么时间收看?(举出几个例子,不要求学生写具体发的时刻。
)2、写出你一天的作息时间是怎样安排的?你认为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
(根据学生的自己的实际情况)3、怎样用拳头测量太阳的高度?答:(1)左手握拳,举到和眼睛一样高。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下册)总复习资料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下册)总复习资料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下册)总复习资料江苏教育版小学五年级科学综述材料(第一卷、第二卷)[原创]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期末重点复习题山西新兴实验学校小学部董茂平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一.一天中,太阳位置的变化规律是(从东到西)。
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低-高-低)。
*2、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是:(自西向东),影子的长短变化规法律是(长-短-长)。
3、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4.一天的温度变化规律是(低-高-低)。
*5(日晷)也叫(太阳钟),是测量时间的工具,是根据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制成属于6、日晷有(赤道日晷)和(地平日晷)两种。
7.使用掌上日晷时,注意:面朝(正南),(掌心)向上,平头(水平)在胸前;早上用左手,下午用右手。
*8、(地球自转)是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9.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从西到东),地球自转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10、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地心说”),他认为(地球)是宇宙在地球的中心,太阳、月亮和星星围绕地球旋转,形成白天和黑夜。
*11、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他认为不是太阳在运动,但是地球绕着太阳旋转,昼夜的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12、2021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8点,那么,美国应该在(上午),德中国应该在中午观看直播,澳大利亚应该在晚上观看直播。
13.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亮反射的光。
*14、月相变化的规律是(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蛾眉(月亮)。
*15、月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月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农历的一月)。
1*16(昼夜交替)将对动植物产生影响。
动物、植物和人类都有自己的身体钟)。
第二单元灯光和颜色*1、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3.两千多年前,一位中国古代学者(墨子)发现,当光线通过窗户上的一个小孔进入时,它会在对面墙上形成一个外景的倒像。
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第一课搭建生命体的“积木”1.显微镜下观察手背皮肤和洋葱鳞片内表皮。
人体表皮是由许多不规则的组感构成的,细胞之间的界限不是很清晰,即没有细胞壁。
洋葱表皮是由多个近似于长方形的细胞构成的,细胞之间有明显的界限,即有细胞壁。
2.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手被皮肤和洋葱鳞片内表皮的相同点是都夏曲一个个小格子构成的。
3.这些在显微镜下向积木一样的小格子,就是组成生命体的细胞。
动物、植物、细菌等都是由细迪组成的。
级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病毒是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
4.英国科学家胡克是第一位发现细胞的。
5.植物、动物不同部位的细胞的形状和大小各不相同。
不同的人体细胞也有不同的形状和大小。
6.神经细胞是放射状,红细胞是双凹面圆盘形,白细胞是无稳定形状;肌细胞是纺锤形,干细胞和皮肤细胞是圆形,骨细胞是杆状,卵细胞是球形,短尖细胞是苏花至向施是逐。
7.无蓼/血施都非露小,寥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
但有些细胞很大,如动物的卵黄、鱼卵。
第二课微小的生命体1.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命体,它们没有头、脚、眼睛,也没有根、茎、叶,通常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楚。
2.1675年,荷兰人列文虎克第一次发现了微生物的存在,为人类敲开了微生物世界的大门。
3.微生物是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
4.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极广,空气中、水中、泥土中、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都生活着微生物。
有的微生物还能生活在其他生物无法生存的地方,如火山、岩石里。
5.有些微生物并不微小,如蘑菇、木耳、银耳、灵芝等把它们归为微生物,是因为它们的生存方式与某些微生物相似。
6.制作“小水塘”:①在一个干净的广口瓶中加入三分之二的池塘水,加池塘水的目的是提供微生物。
②把一些腐烂的和新鲜的树叶、草撕碎后放入水中,再放进一把土。
加树叶、草和土的目的是给微生物提供食物。
③把瓶子放在有阳光的窗边,目的是给微生物的繁殖提供合适的温度。
@3周后用放大镜观察水里的变化,目的是给微生物留足大量繁殖的时间o7.一滴水中的微生物有:鼓蕖、草履虫、水蚤、钓钟虫、轮虫。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f103670d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4a.png)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单元一:科学探究的道路1. 科学家是谁- 科学家是一群对未知事物有好奇心并倾向于通过实验、观察和研究去探究真相的人。
- 科学家需要具备好奇心、刻苦精进、准确性和好奇心,他们能够发现新知识,并为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提供解决办法。
2. 科学实验的思路- 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有:假设、实验分析、结论。
- 实验分析中的活动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等。
- 假设是实验分析中的起点,而结论则是活动的结束。
3. 科学调查的方法- 科学调查有两种方法: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
- 实地调查指的是亲自前往实地进行观察和研究。
- 问卷调查指的是发放调查问卷,让被调查者回答问题。
单元二:植物的生存条件1. 不同植物的生长性- 彩色植物:生长较快,容易吸引昆虫来传粉。
- 落叶植物:受气温和日照时间等影响,将叶片脱落。
- 绿色植物:生长地点广泛,适应性强。
2. 生长因素对植物的影响- 太阳光:太阳光对植物生长的最重要因素。
- 空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氧气和温度等对植物生长都起着关键作用。
- 土壤:土壤中的水分、有机物和养分等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都有一定的影响。
3. 植物的繁殖方法- 有性繁殖:花粉经过传染到雌蕊上,受精后,花就会结出果实。
- 无性繁殖:植物不需要花粉和配子,就可以通过自身组织生长产生新的植株。
单元三:物质的组成和变化1. 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 针对不同物质,物质的三态可以是气态、液态、固态等。
- 物质状态的转化也有三种:凝固、熔化和升华。
2. 物质的成分及混合物- 物质可以通过物理手段或化学手段分离出不同的组成部分。
- 混合物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在一起,但仍可分离出各自的成分。
3. 物质的化学变化- 化学反应是指两种或多种物质之间的作用,形成新物质的过程。
- 物质通常可以通过电解、加热、灼烧等方式进行化学变化。
单元四:自然之风1. 风的成因和分类- 风是由于地球的旋转、温差等因素而产生的自然现象。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全册科学知识(完整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1、一天中气温随着太阳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太阳越(高),气温也越(高)。
2、(日晷)也叫太阳钟,是测量时间的工具,是根据(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制成的。
3、日晷有(赤道日晷)和(地平日晷)两种。
4、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5、[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形成)的现象。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一天),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6、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围绕地球旋转,这样就形成了白天和黑夜。
7、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不是太阳在运动,而是地球绕着太阳在运动,昼夜的形成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8、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太阳)的光。
9、月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月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农历的一个月).10、月球明亮部分的形象叫做(月相)。
月亮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变化,形成不同的月相。
11、月相的变化规律:从月初至月末依次是:(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残月、下弦月、蛾眉月。
12、(昼夜的交替) 变化会对动植物产生影响。
动植物、人体都有自己的生物钟。
13、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源有(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
光是沿(直线)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14、常见光源:(太阳)、(星星)、(萤火虫)、灯、蜡烛火等,月亮不是光源。
15、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的学者[墨子]发现(小孔成像)现象。
16、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
小孔成的像不仅(上下颠倒),而且(左右颠倒)。
17、当光线照射到(镜子)、幕墙、月亮的表面后会返回来,这种现象叫(反射), (潜望镜)就是利用了光的反射的原理。
18、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时会发生(反射),表面越(光滑),反射效果越好,(镜子)是最好的反光物体。
19、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直立的虚像,(大小)和实物相等。
20、(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第一章:生物的基础知识1. 生物的组成和特点生物是有机体,由细胞组成。
具有生命活动、繁殖能力和遗传变异的特点。
2.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
细胞负责生命活动,如营养代谢、传递遗传信息和繁殖等。
3. 细胞的分类和特点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其中,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真核细胞具有细胞核。
4. 细胞的多样性细胞的形状和结构多样,可分为椭圆形、长方形、星形等。
不同细胞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
第二章: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长发育1. 植物的基本结构植物由根、茎、叶和花等部分组成。
根负责吸收水分和养分,茎起支撑作用,叶进行光合作用,花负责繁殖。
2. 植物的繁殖植物可以通过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进行繁殖。
有性繁殖包括花的授粉和受精,无性繁殖包括分株、切割和扦插等方法。
3. 植物的生长发育植物的生长发育包括种子的发芽、幼苗的生长和树木的成长。
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植物可以不断生长和发育。
4. 植物的居群和生态环境植物生长在不同的环境中,形成不同的植物群落。
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适应不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
第三章: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1. 动物的体内结构动物的体内结构包括骨骼系统、肌肉系统、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等。
不同的动物具有不同的体内结构。
2. 动物的类群划分动物可以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
无脊椎动物包括昆虫、软体动物等,脊椎动物包括鱼类、鸟类等。
3. 动物的生活习性不同的动物具有不同的生活习性。
例如,食草动物以植物为食,肉食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雌性蜜蜂负责采集花蜜等。
4. 动物的保护意义动物对环境的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保护动物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和保护生物多样性。
第四章:物质的性质和变化1. 物质的分类和性质物质可以分为元素和化合物两种。
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化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元素组成的物质。
2. 物质的状态和变化物质存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科学上册期末重点复习题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1、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来,影子在(西边);中午太阳升到正南方,影子在(北边);傍晚,太阳从(西方)落下去,影子在(东边)。
2、太阳运动的规律是:(由东向西),太阳高度是(低—高—低)。
3、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是:(由西向东),影子的长短变化是(长—短—长)。
4、一天中气温的变化是(低—高—低)。
5、(早晨、黄昏)时,影子(长),说明太阳(斜射地面),此时温度(低);(正午)时,影子(短),说明太阳(直射地面),此时温度(高)。
6、很久以前,人们就注意到(太阳的运动)和(投影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人们就利用这个规律来(计算时间)。
当时的(计时工具)被称为(日晷)或(太阳钟)。
7、(太阳钟)是利用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制成的。
8、(日晷)由(晷面)和(晷针)两部分构成。
9、日晷有(赤道日晷)和(地平日晷)两种。
10、使用手掌日晷时要注意:面向(正南方),(掌心)向上,平端(横放)在胸前;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
1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12、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13、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围绕地球旋转,这样就形成了白天和黑夜。
14、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不是太阳在运动,而是地球绕着太阳在旋转,(昼夜的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15、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8点,那么,美国应该在(上午),德国应该在(中午),澳大利亚应该在(晚上)收看实况直播。
16、月球圆缺的样子叫做(月相)。
17、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太阳)的光。
18、随着月球围绕(地球)的公转运动,月相变化的顺序是(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蛾眉月)。
19、月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20、月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农历的一个月)。
21、动植物、人体都有自己的(生物钟)。
22、(昼夜的交替变化)会对动植物产生影响。
23、(白天),郁金香随太阳升起而(开放);(晚上),郁金香会(收拢花瓣)。
24、像郁金香这样会随着(昼夜的交替)而变化的植物还有:(牵牛花)、(合欢树)、(昙花)、(夜来香)等。
25、植物不仅会在不同季节里开花,有的还会在一天的固定时刻开放或闭合。
瑞典生物学家(林奈)根据这一现象编排了(花钟)。
26、白天活动的动物有:(公鸡)、(蝴蝶)、(蜜蜂)、(刺猬)等;夜间活动的动物有:(猫头鹰)、(蛾)、(蝙蝠)、等;(狗)白天、夜晚都活动。
27、调查夜间小动物的活动时要注意:(1)不伤害小动物。
(2)不惊动小动物。
(3)留下小动物活动痕迹。
(4)收集小动物留下的东西。
(5)不尝小动物留下的东西。
(6)调查后,恢复小动物原来的生活环境。
28、人们利用什么规律来制造不同形状的日晷?答:人们利用(太阳的运动)和(投影的变化规律)制造不同形状的日晷第二单元《光与色彩》1、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太阳)、(灯泡)、(萤火虫)等是光源;(月亮)、(镜子)不是光源。
3、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4、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5、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的学者(墨子)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光从窗户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
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
6、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所以小孔成的像(左右也颠倒)。
7、当光线照射到(镜子)、(幕墙)、(月亮)的表面后会(返回来),这种现象叫(反射)。
8、几乎每样东西都可以反射光,越(光滑)的表面,反射效果越好。
9、(镜子)是最好的(反光物体)。
10、镜子中的影像与实际物体是(左右相反)的。
11、两面镜子的夹角(越小),出现的影像就(越多)。
12、可以用两面(平面镜)制作一架潜望镜。
13、(万花筒)和(潜望镜)利用了(光的反射)的原理。
14、(凸面镜)中的影像是(正立)的,(凹面镜)中的影像是(上下颠倒)的。
15、(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16、(凸透镜)和(凹透镜)都是根据(光的折射)的原理制成的。
17、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明镜片叫(凹透镜)。
18、(凸透镜)有(放大)作用;(凹透镜)有(缩小)作用。
19、(凸透镜)能使光线(聚焦),(凹透镜)能使光线(发散)。
20、(凸透镜)能使物体在屏上成倒立的像;(凹透镜)不能。
21、放大镜和老花镜的镜片都是(凸透镜);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凹透镜)。
22、(水滴)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体,与凸透镜相似,所以是天然的(放大镜)。
23、用一个凹透镜,一个凸透镜做成的望远镜看到的是(正像)。
24、用两个度数不同的凸透镜做成的望远镜看到的是(倒像)。
25、彩虹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的。
26、空气中的(小水滴)使阳光发生折射,形成(彩虹)。
我们可以(背对着太阳)喷水制造彩虹。
27、白色的太阳光由(七种单色光)构成;在一定条件下,七色光又能合成(白色光)。
28、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暗室中,让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到墙上,结果太阳光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
29、阳光可以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
30、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
如果想得到某种(彩色光),可以用这种颜色的玻璃纸把其他颜色的光(过滤)掉。
第三单元《电和磁》*1、一个简单电路要由(电源)、(导线)、(用电器)、(开关)四部分组成。
*2、连接灯泡的导线两端应分别接在电池的(正极)和(负极)上,形成(电流)的通路,灯泡才会亮起来。
*3、开关的作用是(决定是否让电流通过)。
*4、只能使用(电池)实验,不能从插座接电。
*5、利用(电池、导线、小灯泡)组合成一个(检验器),检验连接在两条导线间的物品能否使(电流)通过。
*6、(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7、常见的导体有:各种金属(金、银、铜、铁、铝等);酸、碱、盐的水溶液(硫酸、盐酸等);人体;大地;自然界的水;盐水;湿木头*8、常见的绝缘体有:塑料(塑料梳子);橡胶(橡皮);玻璃;陶瓷;干燥的木头;木铅笔等。
*9、避免触电的方法有:(不要在电线上晾晒湿衣服)、(不要在高压线附近放风筝)、(不要用湿毛巾擦电器)、(不要把几个电器插在一个电源插座上)。
10、通过(连接一个简单电路),看小灯泡亮不亮,判断电线是否连着。
利用这个检测器可以检测暗盒里的电路。
*11、探测暗盒里的电路时,小灯泡不亮——电路不通;小灯泡亮了——电路通了;小灯泡变暗了——电路通了,但增加了用电器;小灯泡变亮了——增加了电池。
*12、常见的磁铁有(环形磁铁)、(马蹄形磁铁)、(条形磁铁)、(菱形磁铁)等。
13、磁铁有两个(磁极),指向北的一端叫做(北极),用(N )表示;指向南的一端叫做(南极),用(S )表示。
*14、磁铁的性质有:(磁铁能吸铁)、(磁性可以传递)、(磁铁两极的磁性最强)、(磁极可以指示南北方向)、(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等。
*15、(指南针)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战国的时候被称为(司南)。
*16、用(磁铁)在缝衣针上沿(同一方向)摩擦几十次,就做成了(指南针)。
17、消去缝衣针磁性的方法有:(用木棒敲)、(在火上烤)、(与大磁铁放在一起)18、指南针总是一头指南,一头指北,是因为: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地球的北极)吸磁铁的(N端),(地球的南极)吸磁铁的(S端)。
*19、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有:(磁性黑板)、(磁带)、(磁卡)、(软盘)、(带磁性的冰箱门)、(门吸)、(磁性铅笔盒)等。
*20、在通电状态下具有磁性的装置叫(电磁铁);它由(电池)、(导线)、(铁钉)三部分组成。
*21(电磁铁)的制作方法是:把导线按照一个方向缠绕在大铁钉上,再接通电路。
22、给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切断电流后(磁性消失)。
*23、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池的数量)、(线圈的匝数)有关。
*24改变电磁铁的(电池正负极方向)或(绕线方向),可以改变电磁铁的(磁极)。
*25、电磁铁和永久磁铁的相同点是:(都能吸铁)、(都有磁性)、(都有磁极)、(都能指示方向)。
*26、电磁铁和永久磁铁的不同点是:电磁铁的(磁性)、(磁力大小)和(磁极的方向)可以控制和改变,磁铁却不可以。
*27、电磁铁的应用有:(电铃)、(电动机)、(电扇)、(电磁起重机)、(电话)、(磁悬浮列车)。
第四单元《呼吸和血液循环》1、因为运动时身体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养料,所以运动会使(心跳)和(呼吸)迅速加快;休息后心跳呼吸又会慢慢恢复。
*2、心跳、呼吸的快慢和(运动的剧烈程度)有关。
3、人在安静状态下,一般每分钟呼吸(20次)左右,心跳(80次)左右。
*4、呼吸器官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5、呼吸让我们吸进富有(氧气)的空气,呼出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
*6、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来比较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呼出的气体)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
7、我们要呼吸是因为:人体必须利用大量的(氧气)把一切营养物质转化为可供人体直接吸收的东西,同时需要把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及时排出体外。
*8、(肺)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进行交换的重要器官。
肺活量越大,呼吸功能越强。
*9、一次用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就是你的(肺活量)。
10、测肺活量的方法:深吸一口气吹大一个气球,测气球最宽处的周长;或将装满水的塑料瓶倒立,吸一口气后用吸管向水里吹气,排出的水量就是肺活量。
11、肺活量大对健康的好处是:能为身体提供足够多的(氧气),能够胜任比较大的体能消耗任务。
*12、保护呼吸器官的方法有:(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呼吸富含氧气的空气)、(扫地前洒水)、(预防呼吸道传染病)、(不要吸烟)。
*13、(心脏)和(血管)是人体的血液循环器官。
14、心脏的形状像(桃子);大小和自己的(拳头)差不多;位于(左胸部),在胸骨后面,肋骨内侧。
*15、(心跳)就是心脏的(收缩和舒张)。
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我们就会感觉到一次心跳。
*16、每分钟的心跳次数和脉搏次数(相同)。
*17、(心脏)是人体的(“泵”),推动血液在血管里不停地循环流动。
*18、(血液)相当于(“运输兵”),人体通过血液循环,把肺吸进的(氧气)、小肠吸收的(养料)带给身体各部分,又把身体各部分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运走,交给肺和排泄器官排出体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