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命题作文审题立意之我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命题作文审题立意之我见
我认为命题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除探究寓意法、增减信息法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明确重心法)
所谓“重心”是指命题作文题目中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也就是写作的重点。
偏正结构的题型,其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
考生在审题时要重点对表修饰或限制的“偏”
的部分进行深入思考,才可能使自己的立意不走偏。
【典例】题目: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感受,以“诗意地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诗意地生活”其表意重心在“诗意”上,所以审题时就要紧扣“诗意”二字,“诗意”是什么?“诗意”不仅是诗情画意,更是一种心灵的和谐,是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是一种乐观豁达的精神等。
那么,“诗意地生活”就是用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或乐观豁达的精神去面对生活。
如果考生眼睛只盯着中心词“生活”,而没有仔细思考修饰语(重心)“诗意”的含义,立意就会走偏。
(以问领想法)
“以问领想法”就是通过对题目进行不同角度的提问来打开思路的方法。
一般可针对题目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并自问自答。
“以问领想法”可使考生多角度地审视题目,发散思维,最终使中心论点周密而深入。
【典例】题目:《现代汉语词典》对“自然”的释义有:(1)自然界。
(2)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
(3)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
……
请以“在自然中生活”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审题指导】
对于这个题目,可以运用“以问领想法”,例如:“自然”指什么?“自然”不仅指大自然,还有“自由发展”“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等义,如果从这个角度立意,可以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说,我们要按照自己的个性来发展,成长中不能勉强自己,要顺其自然。
我们还可接着自问自答: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在“在自然中生活”?在自然中生活,必须不雕饰,不矫揉,不虚伪,不做作;在自然中生活,必须始终保持一颗闲适淡泊的自然的心。
我们为什么要“在自然中生活”呢?因为我们离不开自然,我们要关心自然,回归自然,享受自然,自然不仅是我们的生存环境,也是我们的精神依托。
这样立意就明显了。
(化意为象法)
有些命题作文题目或题目中的某个词语仅仅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这时,我们如果仅从抽象的概念出发来审题立意的话,就很难找到突破口。
只要我们化抽象的概念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事物或事例就容易多了。
此法称为“化意为象法”。
【典例】【审题指导】
“意气”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虽然题目中的提示已经给出了三个义项,但考生依然较难把握其立意。
是肯定还是否定“意气”呢?我们可采用“化意为象法”进行审题立意,将“意气”这个抽象的概念转化成许多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事物或事例等。
例如:为朋友两肋插刀是意气,勇斗歹徒是意气;苏武牧羊是意气,张骞出使西域是意气,项羽乌江自刎是意气;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意气,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意气,毛泽东的“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粪土当年万户侯”是意气等。
如此,我们下笔就有方向,同时,也便于行文。
“化意为象法”其实是一种联想发散思维法。
(一分为二法)
“一分为二法”是辩证法的一种,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对立的两个方
面,分析研究问题,既要看到它的这一个方面,又要看到它的另一个方面;既要看到正面,又要看到反面。
只有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才能正确地认识问题,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
这就是“一分为二法”。
【典例】题目:有些人只是在童年有过好奇心,有些人一生都保持好奇心。
质疑、发现、智慧、高尚、惊喜、欢乐、烦恼、平庸……这中间的每一个词都有可能像影子一样跟在好奇心的后面。
请以“好奇心”为题写一篇文章。
【审题指导】
对“好奇心”这个题目,我们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进行分析:既要看到“好奇心”的正面,又要看到“好奇心”的反面。
例如:是好奇心,让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是好奇心,让爱迪生不懈探索点亮世界的灯芯;是好奇心,让“嫦娥一号”遨游太空等。
这是“好奇心”
的正面: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另一方面,是好奇心,让鲁迅笔下的那些“竭力伸长脖子”
的看客丧失人格,甚至丧失了民族意识;是好奇心,让哥伦布打开了欧洲通往美洲的航路,人类的杀戮从此更疯狂等。
这是“好奇心”的反面:让人平庸,甚至酿成人类悲剧。
综合立意:好奇心是把双刃剑,它在推动人类世界或个人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世界或个人蒙上一层阴影,我们要学会使用这把双刃剑,趋利避害。
三、如何审题
既然审题如此重要,有这么多的作用,那么,如何审题呢?审题,就是在下笔前,对题目的含义和要求认真仔细地进行审查分析和研究,由此决定作文的体裁、选材范围、中心思想及写作方法等。
这个思考和领会题目的过程,就是审题。
审题是写作训练的第一步,而且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在这里,笔者结合近两年来全国部分省市的中考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的题目,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单个词的审题方法作文题目是一个词。
这种形式浅显而醒目,较为容易。
一般来说,学生写起这类的作文,不大会离题。
但大家知道,汉语的词,含义丰富,不少词语除了本义之外,还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所以,要使自己的文章在考场中取胜,还是要细致审题。
如2005年,浙江省宁波市的中考作文题目:《沟通》
从字面上理解,沟通,是交流信息,或者是使两方面通连起来的意思。
但如果局限于此,很难写出优秀的作文。
要写出优秀的作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从写作的内容看。
既可写“沟通”给我们带来的新变化,给我们带来的诸多便利,如人与人之间隔阂少了,友谊多了;或者是父母与子女的感情加深了;或者是老师与同学更加融洽了等等。
也可以写“沟通”中的种种反常行为:考试时相互对答案,竞选时为拉选票而相互利用等等。
甚至可以写写曲解“沟通”的一些现象:单位里一些人与上司沟通感情,目的是为了博得上司的好感,争取升迁。
同样,也可以写一些不同的人,如教师、学生、家长对“沟通”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心态等等。
第二,从写作的角度看,要注意新颖和深度。
要围绕“沟通”,多方寻找。
如什么是沟通?沟通后有什么好处?还可以再深入下去,穿越时空,与历史人物沟通,让自己的困惑和疑问通过历史人物的口作出回答。
这样的故事在我们的身边比比皆是,我们要充分地用事例为主题服务。
第三,在文体的选择上,以记叙文和议论文为主。
写作记叙文时,要选取具体的典型事例,通过外部环境的渲染,使主题更加突出。
写作议论文时,要注意先完善自己的观点,把沟通给我们带来的种种益处说透彻,从对比论证中得出观点。
通过这样的审题分析,相信学生不难写出优秀作文。
这类的作文,如2005年北京市的《开端》,漳州市的《盼》;2006年天津市的《生日》,吉林省的《真挚》,漳州市的《路口》。
要注意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
(二)短语的审题方法作文题目是一个短语,无论是考试,还是平时练习,这种形式最为常见,而且要特别注意,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偏题、离题的现象。
1、偏正短语的审题从语法的角度分析,偏正短语的中心词应是在后面的名词。
但从作文审题的角度分析,中心词只是规定作文取材的对象或者范围而已。
行文的着重点应放在前头的表示修饰、限制的词语上面。
换句话说,在前面表示修饰或者限制关系的词语,通常是“题眼”所在。
只有抓住“题眼”来组织材料,才能做到中心明确。
如2005年,上海市的中考作文题目:《充满活力的岁月》。
中心词“岁月”,在这里是年月,日子的意思。
应是规定行文的取村范围,必须跟人有关。
行文的重点应放在修饰语“充满活力”上面,这样取材范围就广了,如果要写自己或者某个同学的成长,可紧扣住“积极进取”来选材。
“成长”中那些令你“愉悦”的事情,包括得到帮助鼓励,提高了认识,体会到某种情谊,令你心里甜甜的,或是窃喜,或是惊喜……如果是写校园活动,可紧紧扣住“朝气蓬勃”,表现出学校活动的“丰富多彩”——学生的健康成长,群体的生动活泼,讴歌美丽的青春。
诸如“减负”后的球赛、歌咏、社会调查等方面,都可以写得有场面有气氛,还可点面结合,描写人物的活动。
如果写家庭,可扣住“洋溢欢乐”,表现出家庭的“和谐温馨”。
无论是哪个家庭成员,在相互关心、支持、鼓励下,取得了成绩;节假日、生日合家同庆,或全家出游,或下岗创业,或学业进步,都可以写得很精彩。
这种情况,在半命题中更是常见。
如2005年,重庆市的《家庭的(温馨、和谐、快乐、风波等)》,陕西省的《窗外的(风景、故事、人等)》,无锡市的《精彩的》,河南省的《最美丽的(心灵、语言、瞬间、画面等)》等等。
前面已分析了陕西省考生偏题的现象,现在我们就这个题目分析如何审题。
中心词或者说考生要补充的词语应是选材的对象,而重点应放在“题眼”“窗外”上面。
既然有个“窗外”,就应该有个“窗内”。
这就决定了这篇文章应该有个对比的写法。
其次,要抓住“窗外”与“窗内”的区别在于自由与不自由。
这样立意就广了:如果要表达“减负”的主题,就可以写操场上的活跃,或者同年人的自由,而自己只能坐在教室里没完没了地做题;如果要揭露腐败的现象,就可以写某位高官在铁窗内羡慕外面的自由生活,或者回想自己以前的“威风”;如果宣扬环保意识的,就可以选择被关在笼子的小鸟羡慕外面自由的天空,或者被关在笼子里的大蟒蛇或猫头鹰眼睁睁地看着外面的老鼠肆无忌惮却毫无办法。
这些都能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2、动词性短语的审题作文题目中有动词或者是动词性的词语,换句话说,就是可以充当谓语的词语,那么,这个词往往就是“题眼”,选材和立意,都围绕这个“题眼”来确定。
如2006年,陕西省中考作文题目:《和你在一起》。
对于这样的题目,明确作文标题中的“你”的所指非常重要,因为只有明确“你”的所指,作文才能有一个下笔的落点。
一般来说,既可以把“你”理解为具体的人、事、物、景等,也可以理解为抽象的理论、情感等。
这样,考生就可以选择了解最为清楚,理解最为深刻,感受最为强烈的“你”,来作为行文的对象。
但不管怎样,“题眼”是“在一起”,所有的材料,都应围绕“在一起”来组织,要写清“在一起”的表现和结果,特别要写清“在一起”时的感受,从而抒发真情实感。
这类作文,在半命题作文中也是很常见的。
如2006年,浙江省金华市的中考题目《生活因而精彩》。
对于这样的题目,补题是很重要的,要充分调动生活积累;考虑自我写作的特长:是长于叙述,精于描写,还是擅长议论;内容“熟”但要力避“俗”,力求选材的多样性。
要注意的是,作文的“题眼”是“精彩”,要努力拓展、挖掘“精彩”的内涵。
有位考生这样写道:
……宽容,你是一米阳光,消融了人与人的坚冰,让我的生活少了份淡漠,添了份真情,精彩!
……自信,你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让我的生活少了份伤感,增了丝希望,精彩!
……挑战,你是一抹烟花,点缀了我生活的星空,让我的生活少了份平淡,多了缕充实,精彩!
俯首仰首间,我终于恍然大悟,拥有了宽容,自信,挑战,我的生活必将绚丽缤纷,精彩无比!不是吗?
相信大家看到了我摘录的这几段文字,也会认为这是一篇“精彩”的作文。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作文题,在动词前面往往加上副词“又”、“再”、“也”等,这些词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如2006年,嘉兴市的中考作文题目:《也美丽》。
像这样的题目,应选择一些外表并不美,或者普通人看来并不美的事物。
然后写出独特的感受,让人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觉。
(三)完整句的审题方法作文题目是一个句子,一般来说,这种形式的作文题目较长,宜采用“切分法”。
就是根据题目中的“范围、题眼、数量、人称”等来分析题目中每个词的含义和要求。
如2006年,河南省的中考作文题:《长大的路上,他(她)牵着我的手》。
对于这样的题目,可以采用切分的方法,把题目切分为“长大的路上”、“他(她)”、“牵着我的手”三个部分。
“长大的路上”限定写作的范围,即所写的事件必须发生在“我”成长的过程中。
“他(她)”可以是爸爸、妈妈,也可以是爷爷、奶奶,还可以是其他给过“我”无私关爱的人,要理清“我”和“他”的人称关系。
“牵着我的手”,是谓语,也是上面我们分析过的“题眼”,是文章应着力表现的内容。
“牵手”,可以理解为肌肤相亲的手拉手,也可以理解为“帮助”和“关爱”。
所以,写作时,要重点表现“我”是怎样在“他(她)”的牵手中长大的,在长大的路上,“他(她)”给了“我”哪些无私的帮助和关爱。
这种情形,在半命题作文中,也是很常见的。
如2006年,厦门市的中考作文题:《那一次,我尝到了的滋味》。
同样,我们运用切分法进行审题:首先,补题的词语,规定了文章的取材范围,这就需要考生选择一些自己印象深刻的事。
而“那一次”则限定了文章的时间范围,即应该是过去的事。
“我”表示人称。
“尝到”是“题眼”所在,应着力表现的地方。
从题目看,“那一次”也应该是第一次,所以尝到的滋味,应该是有刻骨铭心的感觉。
所以,对于完整句的审题,关键在于找“题眼”。
找准了“题眼”,就是抓住了文章的重点,就能围绕“题眼”进行选材,从而做到中心明确,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一般来说,“题眼”就在于“谓语”或者是“修饰语”上面,前文已经分析了,这里不再重复。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谓语是判断动词,那么,“题眼”往往在宾语上面。
如2005年,重庆市中考作文题目:《那是一首歌》,2006年,宁波市的中考作文题目:《是一把双刃剑》,都是这种类型。
(四)象征义的审题方法作文题目中的某些词语明显的不是要求写它的本义,而是要求写出它的比喻义,或者是象征义。
这样的作文题目也是值得推敲的。
如2005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作文题目《从“头”说起》。
在这里,“头”可以是指人的头部,也可以指成功的领路人;可以指开始,如果没有好的开头,不可能有好的结果;也可以指智慧,做事要有头脑,也就是要有智慧,否则事情将会是一团糟。
又如,2005年,陕西省的中考作文题目:《跨越那道“山”》。
这里的“山”,肯定不是实在的山,而是指困难、障碍等等。
像2005年,重庆市的《那是一首歌》,吉林省的《初中,一首难忘的歌》,威海市的《点亮心灵的灯》,宁波市的《是一把双刃剑》。
2006年,无锡市的《门其实开着》。
都是这种类型,这里就不一一阐述了。
总之,作文的审题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本文仅就一些普通常见的方法进行论述。
相信学生们只要在平时的训练中多加注意,掌握作文的审题技巧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三、立意
(明末清初学者王夫之说过: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审题只是明确写作方向,而立意往往决定着文章的成败)
1.什么是立意
立意是一篇作品所确立的文意。
它包括全文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构思设想和写作意图及动机等等。
(学生齐读)即:写本文的目的
2.立意的要求:(教师解说)
正确明确深刻新颖
3.立意的技巧
a 变换视角《珍惜》(实、虚)(顺、逆)
从“实”立意:珍惜环境;珍惜土地;珍惜水资源;珍惜粮食;珍惜动物;珍惜鸟类;珍惜植物;珍惜朋友……
从“虚”立意:珍惜荣誉;珍惜幸福;珍惜感动;珍惜灵感;珍惜诚信;珍惜创新精神;珍惜美好的情感;珍惜纯真的友谊;珍惜锻炼的机会;珍惜自己的思想;珍惜现在;珍惜每一天……
顺向立意:珍惜友谊;珍惜生活;珍惜事业;珍惜文物;珍惜文明;珍惜文化遗产……
逆向立意:珍惜失败、珍惜挫折、珍惜磨难……
(逆向立意,反弹琵琶,容易写出新意,让人耳目一新。
但要言之成理)
b联想想像《绿色》
自然的绿色:
主观色彩:心灵的绿色、绿色食品、青春、希望、绿色军营、生机……
c 展现个性(张扬个性、写出独特体验)
d 聚焦时代(学校、家庭、社会折射的时代风貌)
四、练兵场
1.《我想握住你的手》
2.《翅膀》
要求:两个题目任选一个,写成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体裁不限。
解析
《我想握住你的手》
“我”、“ 你的手”:要求写的是“我”和“你”的关系。
“你”: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也可以是作品中的形象,亦可是拟人化的事物。
“想”:说明还只是一种渴望,还没有实现。
为何产生这种渴望应做重点写。
“握手”:表示两人的最后结局,“我”渴望中的最后结局,象征和解、求助、鼓励、崇拜等。
《翅膀》
本义:是昆虫、鸟类的飞行器官,昆虫、鸟类依靠翅膀从一个点快速地到达另一个点。
引申义:让人自由、超越,给人力量的事物,也可以称翅膀。
如:信念、梦想、希望、亲情、音乐、文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