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城市经济
清明上河图与北宋社会

清明上河图与北宋社会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历史上一幅著名的绘画作品,描绘了北宋时期汴京(今天的
河南开封)繁忙热闹的城市景象。
这幅画作不仅展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丰富多
样性,还反映了北宋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发展的方方面面。
1. 背景和历史上下文
在介绍清明上河图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北宋社会的背景和历史上下文。
北宋
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该时期持续约300年(公元960-1127年)。
北宋以汴京为首都,在这个时期,商业经济和文化艺术发展达到了巅峰,并留下
了许多令人难忘的遗产。
2. 概述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由北宋画家张择端创作于12世纪初。
它描绘了汴京内外城市场、
街道、桥梁等地区繁忙而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
画中可以见到各种各样的人物、建筑物和交通工具,非常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北宋社会的方方面面。
3. 对画作的分析
清明上河图的详细描绘了商业贸易、农田耕种、手工艺品制作、官府机构等场景。
通过对画作中各个细节的观察和分析,可以了解到北宋社会经济发展的繁
荣状况,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城市建设和管理情况等。
4. 清明上河图对北宋社会的影响
清明上河图不仅是一幅艺术之作,它还承载了很多历史信息,并对北宋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幅画作反映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态、行业发展和城市文化。
它成为研究北宋社会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5. 结论
清明上河图以其丰富而细致入微的描绘赢得了广泛赞誉,并成为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闪耀着独特光芒的瑰宝。
通过欣赏这幅画作,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北宋社会的方方面面,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繁荣和充满活力的城市生活。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的经济与文化

北安市第四中学刘琳韬(此课选自统编版教材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如何带领学生学习北宋历史,让历史更贴近他们的生活,首先需要教师认真研读教材与相关历史文本,从中提取可以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切入点,进而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历史,了解中华文化几千年来的变迁,并且透过现象看本质,以史为鉴,学史用史。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一课主要介绍了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和发达的词曲文化,如果教师只是通过简单的描述性文字,让学生了解北宋的经济文化活动,势必会在学生心中形成扁平与刻板的印象,那么如何让这一课生动起来,让学生产生进一步了解北宋的兴趣呢?北宋时期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本册教材的封面就是《清明上河图》的一部分,画面中汴河拱桥上人来人往,各色人等纷纷登场,以此为切入点带领学生了解《清明上河图》全卷。
此画创作于北宋徽宗时期,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
画中约有800多人,牲畜60多匹,船只28艘,楼宇房舍30余栋,车20辆,轿8顶,树木170多棵。
此画人物、景物众多,却纷而不乱。
1.繁荣的都市经济教材封面只展现了《清明上河图》的一个片段,即使这样一个拱桥,上面也有卖各色商品的小贩,如卖鞋、卖绳的,商业气息浓厚。
透过这一个点可以展开全卷,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汴城郊外的风光、繁忙的汴河码头、热闹的市区街道。
每一个部分都充满了生活气息,体现了北宋都城东京经济的繁荣,慢慢展开画卷,师生共同欣赏,如汴河中穿梭往来的商船,首尾相接,满载货物,岸边拉纤的纤夫与卸货的劳力不停地忙碌着。
横跨汴河有一座木质拱桥,一艘大船正欲通过,有的忙着撑船,有的忙着放桅杆,感觉马上就要撞到桥了,邻船的人指指点点,桥上人也在围观大声地吆喝着。
从中我们一方面可以看出北宋漕运发达,来往商运货船络绎不绝,经济繁荣,另一方面可以看出当时造桥与造船业的发达。
《东京梦华录》曾记载:“其桥无柱,皆以巨木虚架,饰以撇,宛如飞虹”,故称虹桥。
综合探究四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教案)

综合探究四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教案课题综合探究四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单元第四单元学科历史与社会年级八年级上学习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北宋城市发展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让学生初步尝试从不同种类的资料中获得信息,具有一定的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北宋都市生活的特点,了解《清明上河图》的价值,初步掌握看图探史的方法重点感受北宋城市商业街的街景和市民日常生活状态,知道宋代都市生活的特点。
难点初步掌握看图探史的方法,树立民族自豪感。
学法通过地图、图片、材料等的分析,学习知识,提升自己。
教法通过地图、图片、故事等素材来调动学生兴趣。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张择端(宫廷画家)创作时间?北宋(宋徽宗年间)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场景?东京及汴河两岸的风光从几个这一问题引起学生兴趣。
温故知新,不断培养学生正确阅读的习惯,掌握更多学习历史的方法。
讲授新课解读《清明上河图》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
其早年游学于汴京,后学绘画,宋徽宗(1101—1124)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
专工界画,特别擅长画舟车、街道、城郭、桥梁。
张择端的画别具一格,自成一家,非常有特色。
代表作有《清明上河图》《金明仔细阅读材料,找出关键句子,通过同伴合作交流,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获取、解读、分析信息的能力池争标图》。
场景一:市郊村野“市郊村野”呈现了一幅乡野风光,城郊行人匆匆、商贾往来的日常场景跃然纸上。
同时,通过对运炭驴队的描绘介绍了北宋都城东京周边地理环境特征,以及城市燃料的供给途径和来源。
运炭驴队的出现说明了什么?东京地处黄淮平原地区,周边无山,缺少可用作燃料的薪柴。
《宋史·食货志》中就记载“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由京西、陕西、河东运薪炭至京师……炭以秤计一百万。
《清明上河图》体现的北宋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简析

教学琐谈JIAOXUESUOTAN《清明上河图》体现的北宋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简析湖南省湘潭市湘机中学王文华【摘要】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真实生动地描绘了北宋汴京空前繁华的景象。
在这一幅极具历史价值的长卷中,我们可以窥见当时饮食出行、市场交易和各业活动的场景,也可获得街市、商业广告、税收管理、中外交流等历史信息。
北宋的确是中国古代商业高度繁荣的阶段。
商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城市的繁荣、科技文化的发展和民族的交融。
【关键词】《清明上河图》北宋城市经济《清明上河图》用细致入微的笔触描绘了北宋徽宗时代都城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作品以长卷的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方法,将复杂的景物,人物的多样姿态、神情、衣着、活动容纳于统一而富有变化的画面之中,体现了丰富的戏剧性和浓郁的商业气息。
一、打破坊市界限,出现热闹街市唐代实行坊市分区制。
都城长安划分为大大小小不等的一百零八坊与东西二市,“坊”是居民区,不得开设商铺,“市”是指定的商业区,所谓“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坊与市,都用高大的“坊墙”或“市墙”相互隔离。
官府对居民生活的管理,实行严格的晨钟暮鼓制度,黄昏开始至五更实行宵禁,违者“犯夜”,会受到拘禁。
市墙的四面有门,由司市负责掌管锁钥。
在市内,井字形的街道将市的排列分为九个部分,各市按照同类而聚的原则组织商业活动,若要在长安经商,必须在政府规定的活动范围内,摆上一个固定不变的摊位,才能出售经过政府批准的商品。
李白发出过“长安大道横九天”的感慨,从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坊市制的浩荡之势。
但它实质上是一种对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都加以限制的封闭性集中式管理体制。
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市民阶层的逐渐增多,这种管理体制给居民的生活和商品交易活动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已无法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至中唐时,扬州等大城市已开始突破坊市的严格限制,不少商人在坊内开设店铺。
北宋汴京人口超过100万,而当时欧洲最大的城市威尼斯也不过十万人口,城市的发展要求拆除坊市墙。
清明上河图——宋代城市文化的反映与表现

清明上河图——宋代城市文化的反映与表现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描绘宋代都城东京(今北京)城市面貌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巨幅卷轴画,长达5.3米,高0.25米,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的极品之一。
清明上河图是以北宋郎官张择端创作,大约绘制于11世纪中叶,距今已有900余年。
这幅画所展现的人物、建筑、交通、商业等各个方面的生活形态和文化景观,都独具特色,并成为研究北宋城市文化、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等方面的重要资料和文化遗产。
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中,有一些方面的内容值得特别关注。
第一,清明上河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鲜活的宋代城市面貌。
在画中,东京城的城墙、火蕊、门楼、钱庄、牛车、船只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元素都可一一辨认。
虽然在现代社会已经出现了极其强烈的城市化,但是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都城在当时也是人口众多、市场繁荣、交通便利的大都市。
因此,探究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都市面貌,对于我们理解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面貌具有重要的价值。
第二,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人们生产生活重点表现了城市商业的繁荣和发展。
在画中,张择端绘制了一个龙虎山楼前的集市,这里摆满了橙子、鱼肉、鲜花等各种货物。
同时,商贾、画士、抄书、钱币、金银器、食品等文化和经济成分在画中也得到清晰地表现。
在这样一个经济生产高度发达的城市里,各种商品不仅有很高的品质,同时还有极高的交易速度,这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经济成就,更为城市商业繁荣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第三,清明上河图所呈现的人民生活及其文化特征也是研究宋代城市文化的重要内容。
在画中,能够看到诸多的商贾、百姓、锦衣卫、武士、和尚、道士等群体的生活与活动,在这里,每个阶层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印记。
比如,在一幅画面中,被绘制的文人雅士们身穿嵌着玉扣的官服,安坐于宫斗大厦的阁楼之上,观赏的则是他们同样享有爵禄或官职的小说、戏曲和书法作品。
在另一幅画面里,则是一群为红妆喜事所包围的新婚夫妇。
他们戴着花环、裹着体面的红缎袄、锦裤,身后跟随着一群开鼓作乐的伴郎和闺女。
《清明上河图》反映的世俗生活

《清明上河图》中反映的北宋城市居民的世俗生活在反映宋代社会生活和物质文明的广阔性与多样性等方面,《清明上河图》有着文字难以替代的文献史料价值,是了解12世纪中国城市生活的极其重要的形象资料。
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一幅精品画作,其画面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今开封)的日常社会生活与风土人情,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初城市建设的面貌,充分展现了开封当时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最繁华都市的特点,将中国城市建设的成就凝固于一刻。
整个画面气势恢宏,让人叹为观止。
本文就以《清明上河图》以此研究北宋城市居民的世俗生活。
1、有关世俗的解释①指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文子〃道原》:‚矜伪以惑世,畸行以迷众,圣人不以为世俗。
‛《史记〃循吏列传》:‚孙叔敖者,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
‛《都城纪胜瓦舍众伎》(宋.灌圃耐得翁)‚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与之丑貌,盖亦寓褒贬于市俗之眼戏也‛。
《香囊记〃辞婚》(明邵璨):‚只是这个人有些执古相,不通世俗。
‛②尘世;世间《庄子〃天地》:‚夫明白入素,无为复朴,体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间者,汝将固惊邪?‛《惜誓》(汉贾谊):‚方世俗之幽昏兮,眩白黑之美恶。
‛《与焦弱侯书》(明李贽):‚世俗俚语亦有可取之处:处贫贱易,处富贵难;安劳苦易,安闲散难;忍痛易,忍痒难。
‛《古屋》(王西彦)第四部七:‚一切世俗的享乐,一切所谓荣华富贵,我全看破了。
‛③俗人,普通人、一般人。
《南查清楚商还是南君书〃更法》:‚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
‛《孟子〃梁惠王》:‚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也。
‛《庄子〃天下》:‚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和彦猷晚宴明月楼》之一(宋苏舜钦):‚凭栏挥手问世俗,何人得到蟾蜍宫?‛《瞑庵杂识》卷二(清朱克敬):‚世俗以势利为是非,皆此类也。
‛④流俗;庸俗《王公墓志铭》(唐韩愈):‚公所为文章,无世俗气。
从《清明上河图》透视北宋的繁荣与危机

从《清明上河图》透视北宋的繁荣与危机《清明上河图》,北宋画家张择端所作的风俗画,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被誉为“中华第一神品”,是北京故宫博物院镇馆之宝。
此画生动地描绘了九百年前的北宋徽宗时期东京(东京:北宋以开封为都城东京,又称汴京)市郊村野的美丽风光,车水马龙的的汴河码头、热闹非凡的市区街道以及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情况,是北宋时期社会现状、百姓生活的的真实写照,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自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以来,宋朝统治者致力于发展经济,推动社会进步,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社会风貌出现新气象。
《清明上河图》就像一部流动的历史,把当时的繁华景象徐徐展现在世人面前:鳞次栉比的楼宇间店铺林立,不管是茶馆、酒楼,还是当铺、作坊,人来人往,生意兴隆;川流不息的街道上各种各样的小商小贩沿街叫卖,招揽生意;络绎不绝的行人游客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整幅画卷灵动鲜活,栩栩如生,让人仿佛穿越时空置身其中,真切的感受到东京城内的市井喧嚣。
宋人孟元老见证了东京城的繁华,这样写道:“正当辇毂之下,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
”(意思是:天子脚下,太平盛世很久了,京城里人口密集,物产丰盛……全国各地的人都争相往京都汇集,世界各国的使者都和宋朝往来,汇集了四海的的奇珍异货,都在京城的集市上进行交易。
)(参见《东京梦华录》)可见,北宋徽宗时期的东京城作为全国的的政治经济中心,已经发展成为一座社会秩序安定,人口众多,商品经济活跃的大都会。
画家张择端则用他的画笔真实生动的还原了当时的繁荣盛景,让后人得以通过这幅五米多长的画卷重拾对昔日盛世的美好追忆。
追根溯源,这幅灵动的画卷透视出来的繁华离不开北宋经济的发展。
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
在古代,农业更是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农业发达就意味着经济发达。
细读北宋历史,不难发现,随着北宋对中原的再度统一,在稳定的社会秩序的保障下,我国农业出现新发展:耕地面积扩大,出现梯田、淤田(利用河水冲刷形成的淤泥所利用的田地)、沙田(海边的沙淤地)等许多新形式的田地;农业生产工具进步,农民广泛使用新式水车龙骨翻车、筒车、代替牛耕踏犁用于插秧的鞅马这种高效率的生产工具从事农业生产;宋真宗时大力推广从越南引进的耐旱、早熟的占城稻,提高了粮食产量;许多农业经济作物如甘蔗、棉花、茶树的种植面积也不断扩大。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城市经济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城市经济《清明上河图》⽣动记录了中国⼗⼆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民的⽣活状况。
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状况的写照。
中国⼗⼤传世名画之⼀的《清明上河图》,是⼀幅反应了北宋时期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的画作。
这部作品,也是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物。
清明上河图如果要研究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船舶臸造、桥梁建造等,都需要借助这幅图。
它全⾯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张择端(北宋)宣和年间任翰林待诏,擅画楼观、屋宇、林⽊、⼈物。
所作风俗画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刻画细致,界画精确,⾖⼈⼨马,形象如⽣。
唐宋城市考接下来,就请⼤家跟随⼩编⼀起,从《清明上河图》对北宋的城市经济做进⼀步的了解。
说到城市经济,不得不提起⼀个词——“坊市”。
“坊”是居民区,“市”是商业区。
唐代“坊市”在北宋之前的唐朝,居民区分为⼤⼩不等的114个坊,其中⾯积最⼩的坊只开⼀个坊门,⽽居中的坊东、西各有⼀个坊门,⾯积最⼤的坊是在东、南、西、北都开有⼀个坊门。
每个坊两个相对的坊门之间连接有道路,是坊内的主要街道,⼤坊的坊门间是两条相互交叉的⼗字街。
坊内这条横街和⼗字街以外的街道,称为“巷”或“曲”。
“坊”与“坊”之间,“坊”与“市”之间,都要⽤⾼⼤的“坊墙”或“市墙”隔开。
唐代长安城平⾯图唐长安就对居民⽣活实⾏严格的晨钟暮⿎制度。
每天早起鸣钟,各坊坊门随着城门同时开启,百姓可以上街活动。
每天⽇落⿎响,各坊坊门随着城门同时关闭,实⾏宵禁,禁⽌⾏⼈上街。
唐六典》记载:“凡市,违者称为“犯夜”,要受拘禁。
同样,“市”的聚散也依⿎钲⽽⾏,根据《唐六典》记载:以⽇中击⿎三百声⽽众以会。
⽇⼊前七刻,击钲三百声⽽众以散。
”唐朝主要有“东市”和“西市”两个商业区。
两市的四⾯都设有⾼⼤的“市墙”,与周边的“坊”隔开。
市墙四⾯设门,由司市掌管锁钥。
市内井字形街道将其分为九部分,各市按照同类⽽聚的原则进⾏商业活动。
从《清明上河图》和《东京梦华录》看北宋汴京的城市经济

从《清明上河图》和《东京梦华录》看北宋汴京的城市经济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北宋政权统治了一百六十七年(九六〇——一一二七年),在此期间,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一个发展比较突出的历史时期。
而要研究考察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对于北宋汴京(开封)城市经济的研究则又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
本文的目的,是想通过对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的研究,来考证距今近千年以前的北宋汴京的城市经济,以供研究北宋经济史者的参考。
一、《清明上河图》和《东京梦华录》在研究考察北宋汴京城市经济中的重要意义本文所要研究的北宋晚期汴京的城市经济,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
然而在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宝库中,还保存着象《清明上河图》和《东京梦华录》这样珍贵的历史瑰宝,它们描绘了北宋汴京各阶层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栩栩如生的画面,记录了当时商品经济发达的繁华景象,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形象史料和文献资料。
这里就来谈谈它们在研究北宋汴京城市经济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据这幅画后面保存下来的金代人张着的题跋说:“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也。
幼读书、游学于京师。
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
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
”这是现存有关这位画家最早的简要的记载。
元代杨准在至正十二年(一三五二年)的另一篇跋文中则说,《清明上河图》“卷前有徽庙标题”。
李祁的跋文也说:“静山周氏文府所藏《清明上河图》,乃故宋宣、政间名笔也。
”根据这些同时代人以及稍后的元朝人的题跋,可以肯定这幅画的作者张择端,是北宋末年人,曾在画院任职,擅长“界画”,特别善于画舟车、市街、城郭,桥径等,他在这幅画中所描绘的正是北宋徽宗赵佶政和、宣和年间(1111——1125)汴京城市的繁荣景象。
但画家所描绘的汴京城市的社会生活景象,究竟是当时汴京的什么地方呢?图中中心部位作者所精心刻划的那座大型木结构拱桥又是当年汴京的哪一座桥呢?弄清楚这一问题,对于进一步探讨《清明上河图》的主题思想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经济生活面貌,都有很大的用处。
特级教师纪连海: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的城市经济共41页PPT

辽西夏的崛起和强大
辽
辽
西夏
北宋
• 材料七:“夫一赐乐业,立教祖师,阿无罗汉,
乃盘古阿耽十九代孙也。……出白天竺,奉命而
来。有李、俺、艾、高、穆、赵、金、周、张、
石、黄、聂、金、张、左、白,七十姓等,进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西洋布于宋。帝曰:‘归我中夏,遵守祖风,留
遗汴梁。’”
——《重建清真寺记》
北宋时通东京各运河图
• 材料六:“诸门桥市井已开……酒店多点灯烛沽 卖,每分不过二十文,并粥饭点心。亦间或有卖 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更有御 街州桥至南内前趁朝卖药及饮食者,吟叫百端。”
• ——《东京梦华录》卷三,“天晓诸人入市” 条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的城市经济
• 1.经营场所:街市制代替坊市制 • 2.经营手段:招牌幌子 • 3.经营时间:夜市 • 4.经营理念:服务业
特级教师纪连海:从《清明 上河图》看北宋的城市经济
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
从《清明上河图》 看北宋的城市经济
北京师大二附中 纪连海
《清明上河图》中 船的钉接榫合结构
从《清明上河图》 看北宋的城市经济
北京师大二附中 纪连海
材料一: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 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唐六典》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的城市经济
• 1.经营场所:街市制代替坊市制 • 2.经营手段:招牌幌子 • 3.经营时间:夜市 • 4.经营理念:服务业 • 5.经营活动:八方辐辏 • 6.经营地域:“草市”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清明上河图》与北宋城市化

读书笔记模板
目录
01
思维导图
02
内容摘要
03
读书笔记
04
目录分析
05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国宝
赵
书
陈寅恪
馬
演进
城市
發展
汴京
世紀
驢
中國
管理
贋
就業
車轎
城市交通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個體戶
創業
内容摘要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陈寅恪。本书以国宝《清明上河图》为对象,
自由就業:個體戶
與創業
市民文化:「瓦子」
及小說與說書
城市交通:車、轎、
馬、騾、驢與步行
儒、釋、道合
流
鬧市中趕科場
的讀書人?
和當時(十至十二
世紀)國外主要地
區城市發展的比較
公元九六〇—一一
二七年(十世紀中
至十二世紀初)的
汴京與中國城市化
《清明上河圖》的
啟示
作者介绍
这是《《清明上河图》与北宋城市化》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精彩摘录
这是《《清明上河图》与北宋城市化》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生
《考工記》規
定的傳統中國
城市的性質與
規劃
行政型城市的
代表—唐代的
長安
北宋新型城市
化的動力
北宋新型商貿
城市—汴京
飲酒與釀酒
汴河的運輸與旅遊
餐飲與茶館
百貨與醫療
自由的競爭: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探究四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教学设计

2.《清明上河图》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基本概念、创作背景和特点。
过程:
讲解《清明上河图》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和特点,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清明上河图》案例分析(20分钟)
3.情景模拟法:设计一些与北宋都市生活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体验北宋都市的生活面貌,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知和理解。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清明上河图》的高清图片和相关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作者、创作背景和特点。
2.教学软件应用:运用教学软件,进行案例分析、历史地图展示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3.网络资源利用: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清明上河图》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清明上河图》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清明上河图》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其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
强调《清明上河图》所反映的北宋都市生活在历史研究和文化传承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所学知识。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清明上河图》所反映的北宋都市生活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知识点梳理
本节课主要围绕《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探究四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展开,以下是本节课需要梳理的知识点:
-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的城市经济

三、 汴京的商人和行会组织
• 北宋汴京是全国商业中心, 不但有本地的坐 商, 而且有外地的客商。这些客商既有南方 来的, 也有北方来的;不但有本国的, 而且 还有外国的。《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正 在鱼贯而出东角子门的骆驼队, 就是来京做 买卖的北方客商。被称为沙漠之舟的骆驼, 结队而行, 正反映了通过这些北方商人的媒 介, 北宋与当时西北地区如西夏、西辽之间 的商业往来和经济联系是何等的密切。
二、汴京城内商业的户数、种类
• 北宋汴京商业手的户数, 据元丰八年(1085 年)的材料说, 当时加入行会组织的“ 诸色 行户” , 总共有六千四百多户。据《续资治 通鉴长编》卷二六二, 熙宁八年四月癸未条 所记载, 汴京至少有一百六十多个行业。这 充分反映了当时汴京城内商业的内部分工 已相当细致, 同时也表明了商品经济的发达。 而在汴京的一百几十个行业中,尤以酒楼, 各种饮食店, 瓦肆和妓院最为旺盛。它的发 达也是汴京商业繁荣的一个反映。
综上所述, 说明汴京是当时国内外 贸易的中心。
四、坊市分区制的破坏
• 随着汴京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商人社会 地位的提高, 从唐代末年开始动摇了的所谓 “ 坊市分区制” , 在北宋年间被冲破了。 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 汴京已经到 处设有商店, 商店都朝街巷敞开其门户。如 图中的旧京城内外, 到处店铺林立, 酒蟠招 展。不必说旧京城内是一家店铺连着一家 店铺, 就是旧京城外的汴河两岸也是店铺成 行, 兴旺非凡。由此说明当时汴京已不再存 在“ 坊市分区制” 了。
辽西夏的崛起和强大
辽
辽
西夏
北宋
北宋时通东京各运河图
北宋时期汴水运输量表
年代 汴水运输量 材料来源 马端临:《文献 通考· 国用考 三· 漕运》 马端临:《文献 通考· 国用考 三· 漕运》 《宋史· 卷三三 一· 孙长卿传》 宋太宗太平兴国 4000000石 六年(公元 981年) 宋太宗至道初年 5800000石 (公元995年) 宋仁宗时(公元 8000000石 1023年~ 1063年)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经济作文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经济作文
今天,我再次注意到了《清明上河图》,它是一幅很长的画,里面画的东西也很多,密密麻麻的。
我第一眼就瞧着了一条大河,河面上有好多船,船上载着货物,有粮食、布匹,还有许多我叫不出名字的东西。
岸边有许多人,他们在上货下货,也有人在吆喝叫卖,好不热闹!
画里有很多小店,店里摆满了数不清的东西。
有卖茶叶的,有卖花儿的,有卖首饰的,还有卖玩具的。
小店门口总是会站满了人,他们都在挑选自己喜欢的商品。
我看到了画中的人,他们穿着颜色鲜艳的衣服,脸上都带着兴奋的笑容,他们看起来很幸福,也很快乐。
我突然发现,画里也有许多人骑着马,马车也很多,街上还有许多行人,他们有的在一路急驰,有的在一起聊天说话,有的在疯玩。
我看着画,心里琢磨:北宋的经济一定很兴旺繁荣,人们的生活也一定很美好。
我真想回到古代,去亲眼看看那繁华热闹的景象。
画里有一家酒楼,叫“丰乐楼”,看起来很豪华气派。
楼上有许多人在喝茶聊天,我真想上去尝尝他们喝的酒。
画里还有一座大桥,叫“虹桥”,桥中间有很多行人熙熙攘攘,还有很多商人推着货物,十分热闹。
我紧紧地盯着画,仿佛自己走进了画里一样,我能闻到河边的水汽,能感觉到街上的热闹,也能听到人们的欢笑声。
《清明上河图》真是神奇无比的画,它让我一眼就看到了北宋的热闹繁华,也让我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
清明上河揭示的宋代社会生活与风貌

清明上河揭示的宋代社会生活与风貌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古代绘画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一幅描绘北方平原社会生活和城市景观的卷轴画。
这幅画作是由北宋画家张择端完成于公元1085年,在这幅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宋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文将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解读,探寻宋代社会生活和风貌的方方面面。
一、城市繁华与经济繁荣清明上河图以北方大城汴京(今河南开封)为背景,描绘了繁忙的市区景象。
可以看到,市街两旁的店铺林立,摆满了各种商品和货物。
清明时节,人们外出踏青购物,市场繁荣景象尽收眼底。
这反映了宋代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商业活动的兴盛。
二、农村田园与农业生产清明上河图中还描绘了农民在农田中耕作的场景。
可以看到农民们在田间忙碌,驮着背篓或驾着犁牛辛勤耕作。
画中还有一幕是渔民正在河上垂钓捕鱼,可见宋代农村生活以耕作和渔猎为主。
这些景象呈现出农村人们的朴实和对农业生产的依赖。
三、宫廷士人与文化生活除了城市和农村,清明上河图也描绘了一些宫廷场景。
例如,画中描绘了一群官员在城楼上观望,还有一幕描绘了皇帝游船巡游。
这些都揭示了宋代朝廷的壮丽景象和宫廷文化的繁荣,以及官员们享受闲暇时光的生活。
四、庶民百姓与日常生活清明上河图还生动地描绘了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场景。
可以看到,有的百姓在码头上贩卖货物,有的在街头巷尾交流聚会,有的正在田间地头劳作,各色人物在画中错落有致地展现出来。
这些细节描绘了宋代庶民百姓的普通生活,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五、社会阶层与差异清明上河图中通过不同人物的服饰和行为,清晰地展现了宋代社会阶层的差异。
可以看到,统治者和高级官员的衣着华丽,神态威严;而庶民百姓则简朴朴实,默默耕耘。
这种社会阶层的表达表明了宋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社会差异。
六、城市风貌与建筑特色清明上河图中的背景是城市的宏伟建筑,如宫殿、城门、庙宇等。
这些建筑展现了宋代城市风貌的繁华和建筑艺术的发展。
不仅如此,画中还描绘了城市的河道和桥梁,反映了当时城市的交通状况和水利工程的发展。
我对纪连海

我对纪连海我对纪连海《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城市经济》一课的评价山东高密教育科学院王宗宾(超级教师)这几天,连续看了几遍纪连海老师的《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城市经济》,开始觉得也没什么出奇的地方,录音的效果也不很好,但连看几遍后,觉得纪老师的课堂很有些独到的地方,能上百家讲坛,也非浪得虚名。
纪老师这节课上了60分钟,台上的学生,台下的老师,都听得非常认真,是什么东西吸引了在座的师生,除了大家公认的纪老师知识渊博外,还有哪些东西在吸引着学生?这几天一直在思考着这一问题。
通过跟老师们的讨论,我个人因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纪老师开始讲课时,先放了一段音乐,在音乐声中,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听课老师有一种“望峰息心”之感,迅速地进入到学习情景中。
讲课时,话筒出了一点问题,声音很小,这本是个容易造成尴尬、冷场、卡壳的事,但被纪老师轻描淡写地化解了,在服务员调试话筒时,他对学生说:只要学生能听到就可以了,下面听到听不到没关系。
这句话引来学生的一片笑声。
此事虽小,但如果没有对课堂的熟练驾控,可能很难做到这一点。
通过这个小插曲,也不难看出纪老师的自信,正是有了自信,才有了课堂上的自如、自在,这一点应该值得我们每一个历史老师学习,不管讲什么课,都应该充满自信,自信一种“场”,虽无形,但可以影响到别人,我们都有这样的常识,当我们低头不看别人时,如果有人注视我们,我们也可以感觉得到,自信也是这样,你的自信也可以影响到学生。
我们走上讲台,就应该有一种“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用你的自信去影响你的学生,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自信的教师,才能培养出自信的学生。
他也有自己独特的处理新班级的方式。
他没有介绍《清明河图》在绘画史上的地位,也没有介绍它对历史教学的影响(因为这个问题将在下面主要讨论)。
相反,他介绍了这幅画在数学史和造船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并展示了两幅图片作为证据,一幅是15档算盘,另一幅是榫结构的船,这些在教科书中没有被学生触及,而关于清明节欣赏江画的一般性文章也没有介绍类似的情况。
清明上河图:宋代社会面貌的历史考察

清明上河图:宋代社会面貌的历史考察一、背景介绍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绘画作品之一,由北宋时期的画家张择端创作于12世纪初。
它以河南开封为背景,展现了当时宋代社会的繁荣和庶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幅作品成为了我们了解宋代社会面貌的重要窗口。
二、旧有社会秩序与阶级结构1.宋代社会基本构造:士人、农民、手工业者、商贾等不同层级的人群。
2.文官与武将:文官拥有高 social 状态,担任政府职务;武将在军事中具有优势地位。
3.士人文化:儒学教育兴盛,科举制度带来士人阶层的崇高地位。
三、都市发展与生活方式1.都市经济:开封作为当时中国最大都市之一,拥有繁荣的商业街区和繁忙的集市。
2.城市文化:书院成为知识传播中心,士人互相学习,著名文化人士纷至沓来。
3.街道景观:绘画中描绘了繁忙的街道、市场和桥梁,反映了宋代都市的生活气息。
四、农村社会与农业经济1.农具与耕作方式:农民使用犁等传统农具进行耕作,种植多样化的农作物。
2.村庄组织与社会关系:村庄是基本单位,农民通过土地所属向官庄缴税。
3.农村生活:描绘了丰收的场景和欢乐的民间节日,反映了农民对丰收生活的渴望。
五、手工业与商业活动1.手工业者与商贾:宋代手工业发达,草木染料加工、刺绣等技艺十分出色;商贾在城市中担当重要角色。
2.工匠技艺:清明上河图展示了各类手工制品和作坊,如造船、制陶等行业。
3.商业交易:市场中充满各类商品和顾客,反映了当时物质文明水平高度发达。
六、社会生活与人情世故1.人际关系:图中呈现了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描绘了人们的生活习俗与礼仪。
2.娱乐休闲:民间娱乐活动丰富多样,如龙舟竞赛、观看戏曲等。
七、宗教信仰与文化习俗1.宋代佛教:大量书法碑刻和佛寺景象出现在清明上河图中,反映了当时佛教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2.文化节庆:绘画描绘了传统节日庆典场景,如元宵节等。
清明上河图作为一幅历史画作,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宋代社会面貌的珍贵信息。
通过深入研究该画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生方面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城市经济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观察,了解宋代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体验探究文物是感知和学习历史的重要途径及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解读文献资料,初步学会用文献资料与文物资料相互印证的方法,认识宋朝是我国古代继隋唐之后经济和文化科技继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朝代。
引导学生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欣赏与探究,感受祖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体悟祖国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认识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历史与现实价值,树立保护文物、保护历史遗迹的意识。
教学课时:l课时教学重点:了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所反映出的宋代城市经济发展状况。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从《清明上河图》这类文物中提取、考证历史有效信息的方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前:向学生发放《清明上河图》复印件教师导入新课:北宋晚期即徽宗时期的画家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历史风俗画。
提到这幅画,同学们会说:太熟悉了。
是的,现在以《清明上河图》为装饰的产品有很多,如以《清明上河图》为背景的家具、扑克、火花等等(课件演示:家具、扑克、火花上的《清明上河图》,图1~3,图片详见附件中的课件,下同。
)。
师:说实话,《清明上河图》这件文物真的是非常伟大。
整幅图就像一部百科全书,如果要研究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船舶制造、桥梁建造等,都需要借助这幅图,例如研究数学史,图中的一个场景就为我们认识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算盘,提供了珍贵资料。
同学们请看发给你们的《清明上河图》的第一页(图4),这里有一个开药铺的赵太丞家。
就在这家药铺的柜台上面,有一把15档的穿档算盘(课件演示:算盘)。
经过放大可看出,算盘中有一道横梁把珠统分为上下两部分(穿档),15串算珠内贯直柱(“档”),基本与现代算盘无异。
这可能是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算盘了。
下面咱们再看看图中的这条船(课件演示:船,图5)。
从这条船上,我们可以看出当时船舶发展的许多技术成就。
仔细看,船板上有一排钉子。
这可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连接工艺,叫钉接榫合,即船板使用长钉连接,钉是从船壳外向里钉进。
这项技术在唐朝已得到应用,1960年和1973年江苏出土的两艘唐代木船上都使用了穿插铁钉的搭接技术,发展至宋代,这项技术更加成熟。
而那时欧洲国家的船板仍用皮条和绳索绑扎,还不会用钉榫连接。
这印证了宋朝时中国的造船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
这是《清明上河图》与船舶建造学关系的重要一例。
好啦,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的城市经济(课件演示:本课课题)。
新课讲授师:说到城市经济,我就想起了一个词:“坊市”。
“坊”是居民区,“市”是商业区。
这在学习唐都长安时大家了解过(课件演示:唐朝的坊市,图6),想必我们西安的同学都不陌生。
那我的问题就出来啦:关于唐朝的“坊”和“市”,你们知道的有哪些呢?哪位同学先来说说“坊”?生:唐朝的居民区分为大小不等的114个“坊”,其中面积最小的坊只开一个坊门,而积居中的坊东、西各有一个坊门,面积最大的坊是在东、南、西、北都开有一个坊门。
每个坊两个相对的坊门之间连接有道路,是坊内的主要街道,大坊的坊门间是两条相互交叉的十字街。
坊内这条横街和十字街以外的街道,称为“巷”或“曲”。
“坊”与“坊”之间,“坊”与“市”之间,都要用高大的“坊墙”或“市墙”隔开。
师:说得很具体。
这使我想起了西安的钟鼓楼。
钟和鼓原本都是乐器,以后逐渐用于报时,钟鼓楼(课件演示:西安钟鼓楼,图7)即成为报时建筑。
唐长安就对居民生活实行严格的晨钟暮鼓制度。
每天早起鸣钟,各坊坊门随着城门同时开启,百姓可以上街活动;每天日落鼓响,各坊坊门随着城门同时关闭,实行宵禁,禁止行人上街。
违者称为“犯夜”,要受拘禁。
同样,市的聚散也依鼓钲而行,根据《唐六典》记载(课件演示:材料一):“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
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下面,哪位同学再来说说“市”?生:唐朝主要有“东市”和“西市”两个商业区。
两市的四面都设有高大的“市墙”,与周边的“坊”隔开。
市墙四面设门,由司市掌管锁钥。
市内,井字形街道将其分为九部分,各市按照同类而聚的原则进行商业活动。
师:也就是说,你若是个唐朝商人,想要在都城长安经商,那就必须在政府规定的时间、选择政府规定的地域,摆上一个固定的摊位,出售政府批准的商品。
这不由使我们联想到《木兰辞》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的景象。
可见唐朝的“市”还保留了些许汉代“市”的影子。
师: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坊市制度,其实质是一种在空间和时间上对城市生活加以限制的封闭型管理体制,它的最大作用莫过于创设了一个封闭的法治的城市商业空间。
所以,(课件演示:材料二、三)唐人一方面赞叹“长安大道横九天”的浩荡之势;另一方面又感慨长安城是“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过细、过死的管理,已成为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到了北宋,上述这些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请观察《清明上河图》(图8)后回答这一问题。
生:第一,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坊墙”或“市墙”都没有了,居民区与商业区交叉存在(课件演示:住宅和商铺混居,图8)。
第二,东京城内的店铺大都临街开设。
也就是说,东京城内的坊区和市区,不再“泾渭分明”(课件演示:北宋东京城布局示意图,图9)。
师:是的,在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中“坊墙”或“市墙”均被拆毁,坊市的界限不复存在了。
空间限制既被打破,那对坊市的时间限制呢?根据宋敏求《春明退朝录》中记载(课件演示:材料四)的“二纪以来,不闻钟鼓之声”看,宋神宗时已有二三十年(1 2年为一纪)没有敲钟击鼓了,可见各项管制是在H益松弛,这点在下面还要详细提到。
那么,替代“坊市”制度的是什么呢?就是“街市”制度:城市中居民区与商业区交叉存在,并逐渐连成一片,居民众多的小巷不再相互隔离而直通大街,从而使大街小巷的畅通结构取代了旧有的封闭结构。
(课件演示板书:1.经营场所:街市制代替坊市制)师:我们再仔细看看《清明上河图》的第一页(图10、11),与前代相比,宋代的“街市”还有什么变化呢?生:(自由回答)。
师:我们还可以看到,很多商店的铺面上都有用于招徕顾客的招牌和幌子。
招牌最初是一种无字的布帘,以后帘上逐渐题了店铺名号,继而又被题了文字的木牌代替,多用以指示店铺的名称和字号,也可称为牌匾。
“幌子”原指窗帘、帷幔,古时酒店用布旗招徕顾客,所以酒旗也称“幌子”。
后来加以引申,凡商店门面上展示的标志,统称为“幌子”,主要表示经营商品的类别或不同的服务项目,也就是行标。
商店一般多用实物、装载实物的工具或实物模型做“幌子”,也有以灯具、旗帘和文字牌匾为幌子的。
你们从《清明上河图》中看到了哪些招牌和幌子呢?师生共同查找:《清明上河图》第一页上图左侧(图10)中街路北“赵太丞家”两侧有落地的招牌广告,西面“治酒所伤真方集香丸”,东面“大口中丸口肠胃口”,“五劳七伤口口口”;街南有挂着“解”字的当铺,还有“李家输卖门”“久住王员外家口”等老字号;再往北一点还有“杨家应症”“王家口明疋帛铺”“梅大夫往风”“刘家上色沉檀楝香铺”等。
《清明上河图》第一页上图右侧(图11)是写着“香茶”字样的茶肆,在桌案上摆放着茶具;茶肆隔壁挂着“正店”招牌,再往西是“孙羊店”(课件演示:相关图片)。
师:据统计,除景物的遮挡外,图中有商家设置的广告招牌23处,广告旗帜10面,灯箱广告4块,大型广告装饰彩楼、欢门5座。
北宋城市经济中广告文化的发达由此可见一斑。
商家用招牌和“幌子”做广告的策略,具体源于何时,并无统一说法,但从唐代陆龟蒙“小炉低幌还遮掩,酒滴灰香似去年”的诗句来看,不晚于唐代,招牌和“幌子”已经出现。
但如此的普及,还是北宋以后的事情。
而这也是北宋城市经济与汉唐相比,在经营手段方面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
(课件演示板书:2.经营手段:招牌幌子大行其道)师: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正店”两字旁边,大门上面的是什么呢?生:两个灯箱广告。
(课件演示:灯箱)师:刚才说到《清明上河图》中有灯箱广告4块,其中就有这两块(图11)。
问题在于:你做广告就得了,为什么非得采用灯箱的形式呢?换句话说,这灯箱是干什么用的呢?生:应该是店主人为在夜间招徕顾客用的。
师:很对,这可以说就是夜市广告。
由此,我们就进入下一个环节:北宋城市经济中,市的营业时间问题。
在北宋以前,夜市往往为官府所严禁。
人宋后,东京城夜市日益兴旺,政府亦不再禁止。
《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七》记载了宋太祖赵匡胤于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对开封府所下的诏令(课件演示:材料五):“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
”自此以后,夜市不断发展,宋徽宗年间尤盛。
可以说,夜间商业活动的出现,表明了东京城市商业贸易活动的活跃,同时,城市长期以来作为政治、军事中心而实行的严格时间管理制度,到这时由于经济因素的增强而渐渐松懈,反映出大都市经济中心地位的上升。
(课件演示板书:3.经营时间:夜市开始兴盛)师:大家再仔细看发的《清明上河图》前两页,并结合以下这段材料(课件演示:材料六),我们来继续讨论北宋“市”的经营时间,除了正常的日市和刚才说过的夜市之外,还有没有什么其他的“市”呢?材料六:“(开封城)诸门桥市井已开……酒店多点灯烛沽卖,每分不过二十文,并粥饭点心。
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
……更有御街州桥至南内前趁朝卖药及饮食者,吟叫百端。
”──《东京梦华录》卷三,“天晓诸人入市”条生:还有早市。
师:这样看来,在北宋的东京,一天24小时,几乎是时时刻刻都有市。
相较之下,北宋这种时间限制打破后城市经济的活跃程度,隋唐是难以望其项背的。
师:下面,哪位同学再来说说在这段材料里,市场内都卖什么呢?生:卖酒、粥饭点心、洗面水、汤、茶、药等。
师:在刚才这段材料中,你觉得最有意思的是卖什么的啊?生:卖洗面水的。
师:这就可以从中看出服务性行业的勃兴。
传统商业一般买卖的是普通人民生活的必需品,而到了北宋时期,商业有了巨大的发展,突出表现在服务性行业的勃兴上。
所谓服务性行业,主要是为人们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服务。
在中国古代,服务性行业主要包括饮食业、旅店业、医药业、茶坊和浴堂业、仓储租赁业以及字画装裱业等。
下面,我们先来说说饮食业。
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有一“孙家正店”(课件演示:孙家正店,图11)。
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个酒楼接待的应该是些什么人呢?证据有哪些?生:“孙家正店”接待的应该是京城中有势有财的上层社会人士。
证据:门上彩楼欢门精致,表明酒家规模大,装修豪华。
门口人流熙熙攘攘,停有许多车马,楼上高朋满座。
不远处两乘有侍女跟随的暖轿款款而来,侍女非普通百姓家所有,而且轿子在当时也是为权贵所有的交通工具。
师:同学们判断的不错,证据也比较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