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辉:从《清明上河图》看宋朝
清明上河宋代繁华与社会生活的缩影

清明上河宋代繁华与社会生活的缩影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而《清明上河图》作为宋代绘画的代表之作,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城市繁华景象。
本文将以《清明上河图》为依据,探讨宋代的繁华和社会生活的缩影。
一、城市景象的繁华《清明上河图》以细腻入微的手法刻画了北宋东京城(今河南开封)的繁华景象。
整幅画面充满了人群和各类建筑物,在这其中展现着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繁忙的商业活动。
人们在街道上来来往往,商贩们挤在街头呼唤着自己的商品,人们穿着色彩鲜艳的衣物,彰显了宋代城市的繁荣。
二、商业繁荣的象征在《清明上河图》中,商业活动几乎遍布了整个画面。
可以看到,河道两岸的码头上停满了船只,商贩们在码头上忙着卸货,人们在附近的市场上购买商品。
这表明宋代以商业为基础的经济体系极为繁荣发达。
经济的繁荣也带来了社会的繁华,城市的人口急速增长,社会的消费力也不断提高。
三、文化艺术的繁盛宋代是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顶峰时期,这种繁盛的景象也在《清明上河图》中得以体现。
画中可以看到有人在街头唱戏、作曲,还有专门的戏曲班子在表演,城市里还有高高的楼阁和宴会场所。
这些元素彰显了宋代文化艺术的繁盛和人们对美的追求。
四、社会阶层的差距尽管宋代繁华繁忙,但社会上的阶层差距也是显而易见的。
在《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有官员、富商、庶民以及乞丐等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彼此间明显地区分开来。
官员们骑着官方提供的轿子,富商也是衣冠楚楚,而庶民则衣着朴素,生活质朴,乞丐则面目憔悴,衣衫褴褛。
这种社会阶层的差距是当时社会所固有的问题,也是当时繁华背后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五、农田与农耕文明尽管《清明上河图》主题是城市繁华,但没有忽略农村的生活场景。
在画中可以看到田地里的农民们正在务农,繁忙的田间劳作与城市中熙熙攘攘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显示了宋代农耕文明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农民的劳作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六、社会习俗与节日庆典《清明上河图》中还展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社会习俗和节日庆典。
由清明上河图看宋朝的商业繁荣和城市生活

由《清明上河图》解析宋朝的商业繁荣和城市生活之案例上海市南汇第二中学朱幸华一、案例背景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好奇心强,探究欲旺盛,但知识储备和社会阅历均相对有限,所以从方法层面讲,初中阶段的教学目标是初步掌握了解历史事实的基本方法。
比如,懂得历史不是凭空想象而来的,它来源于证据,历史教学非常讲求“史由证来,证史一致”,实物、文献、口传史料等都是记录历史的重要证据,而小说、戏剧、绘画、建筑等也是人们了解历史的窗口。
在20世纪,以图像证史似乎成了历史学家天经地义的责任。
赫伊津哈明确指出,视觉图像是历史灵感的唯一源泉。
在他看来,历史意识是一种产生于图像的视像。
鉴于绘画的这一作用,我在上七年级《商业的繁荣与城市生活》这一课时便以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绘制的不朽杰作《清明上河图》为线索,加上一定的文献史料,以“画”说史!《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它是一幅用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长卷风俗画,通过对市俗生活的细致描绘,生动地再现了北宋汴京承平时期的繁荣景象,对于研究宋代的商业和城市生活有非常高的历史价值,以下就是我在课堂上运用此画讲述本课的案例。
二、案例过程整堂课采用情境体验教学法,以穿越时光隧道,进入画卷,回到宋朝进行一日游为情境,结合《清明上河图》及其他图画和文献资料,从衣、食、住、行等方面讲述宋朝的商业和城市生活。
1、衣进入画面,设置情境:旁人用惊讶的目光看着你,为什么?生:我们穿着校服呢,和他们的衣服完全不一样!师:那他们穿的是什么样的衣服呢?出示《清明上河图》中的以下截图,同时出示《晋祠宋代彩塑》,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中人物的服饰,并与唐朝的服饰作一对比。
经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观察,能总结出宋女装的特点:对襟、瘦长、窄袖、交领(类似现在的高领);宋代男装的特点:一般多穿交领或圆领的长袍,袖口短窄,腰部扎有腰带,做事的时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带上。
师(设置情境):那你得赶紧换一身衣服,免得被围观了,在宋朝有卖衣服的店吗?出示以下截图,鉴于文字较小,故在画面上用文字标识。
从清明上河看宋代都市生活的百态与变迁

从清明上河看宋代都市生活的百态与变迁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都市化程度较高的时代。
而《清明上河图》作为宋代都市生活的杰出代表,展现了宋代都市百态与变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清明上河图》所呈现的宋代都市生活,通过对细节的观察和解读,揭示出其中的一些特点和变化。
首先,我们可以从人物形象入手,观察《清明上河图》中的不同人物群体。
图中满城的人群熙熙攘攘,可以看到街头巷尾的各色人物,包括市民、官员、工匠、商人等等。
这些人物形象在细节上描绘得非常生动,形态各异,展现出了宋代都市生活的多样性。
比如,有些人物穿着华丽的官服,象征着他们在社会地位上的显著差异。
而另一些人则身穿朴素的衣服,代表着他们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
此外,还可以看到一些商贩、手工艺人等,他们在图中的展现为宋代都市经济的繁荣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其次,通过细节观察,我们还可以发现宋代都市生活中的一些变迁。
《清明上河图》中的场景包括了街道、房屋、商铺等,展示了宋代都市建筑和城市规划的特点和变化。
例如,图中可以看到街道两旁的房屋多为木质结构,却分为上下两层,窗户和阳台的设计也颇具特色。
这些建筑风格体现出了宋代都市建筑的风貌,也反映出了宋代都市化程度的提高。
另外,图中展示了众多商铺和摊贩,这些商业活动的繁荣也印证了宋代都市经济的兴盛。
除了人物形象和建筑景观,我们还可以从绘画技法和细节描绘等方面来观察《清明上河图》所传达的信息。
该画作运用了透视法和远近法等绘画技法,使整幅画作显得更加逼真。
此外,画中的人物、动物、建筑物等都被绘制得非常精细,充满了生活气息。
细节上的描绘更是使得观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宋代都市生活的百态。
比如,可以看到一些人物在队伍中交谈或者行走,展示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互动和交流。
这些细节的描绘让观者能够更加贴近宋代都市生活的场景,感受到其真实性和多样性。
综上所述,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观察和解读,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宋代都市生活的百态与变迁。
从《清明上河图》看宋朝社会生活

35神州文化从《清明上河图》看宋朝社会生活张福利陕西省西安高新唐南中学摘要:《清明上河图》不仅是一件享誉中外的艺术品,更是一卷记载中国城市发展历史的宝贵资料。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以社会学家般的眼光对社会和人文的深入解剖,还原了一千年前中华国都的繁荣状况和鲜活的市民生活。
本文通过对《清明上河图》这一画卷里面的一些细节进行分析,来展现汴京这座“新城市”在经济、人文和管理体制诸方面的运行状况。
进而说明北宋时期的城市管理及社会状况。
关键词:历史地位;城市经济;城市管理体制;社会各界;启示《清明上河图》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价值《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该画卷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
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清明上河图》所反映的北宋末期的景象,是经过一百五十年的逐步演变而形成的,也是经过画家长期细心观察、分析、综合、整理,再加上超凡的艺术技巧才能达致的。
雷绍锋说:张择端精心布局谋篇、缜密经营位置,使人能不费力地阅读农村、浏览汴河、欣赏闹市,每段都饱含生活,构成完整故事情节。
正因如此,它不但是世界级艺术也是世界城市文明史的重要部分,是世界文明鲜有的珍宝。
《清明上河图》中的城市经济及商贸活动北宋自开国以来,由于统治思想的转变,逐渐发展出新经济与城市管治的新政策,为新的城乡关系及新型城市化创造条件。
《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北宋首都开封(汴京)印证了中国这一时代的城市化及新城市文明的特征,由商贸、制造业、娱乐和服务业所孕育出来的新城市经济及城市文明,已凌驾于传统的行政功能,为中国传统城市文明在性质、内容和空间格局上加添了新的内容。
1.货运方式及工具汴京在货运上,主要靠太平车。
它是由多至二十头驴或骡拉的载重大车,最多可载四十石。
由《清明上河图》分析宋代文化发展

知识文库 第18期15由《清明上河图》分析宋代文化发展季子怡我国古代历史时期,物质文化以及精神文化发展最快的时期非北宋时期莫属,在当时时期的城市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等都为其当时的绘画艺术的开拓了较为新颖的领域,并且在当时也出现过很大优秀的绘画作品,以丰富市井生活内容为主题的作内容也成为当时画家们所描绘的新方向。
以《清明上河图》为代表,其描绘了当时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在清明时节,汴河两岸的多彩风光,其艺术价值是非常高的,并且为后代子孙也留下了更加丰富且客观的历史资料,能够将宋代的文化发展价值表达的淋漓尽致。
文章就主要通过对《清明上河图》进行分析,从中明确宋代文化的发展历程,真正将其文化价值展示出来。
1 《清明上河图》中展示出当时市井的概况 一提到《清明上河图》,大家都会相对那副宽约25.2厘米,长约525厘米的以宋代市井视角所描绘的较为繁华的清明时节的景物。
该作品是以长卷的形式所表现的,运用了三点透视构图的形式,能够更加活灵活现的展示出北宋时期汴河两岸城市的生活面貌,而该作品在中国甚至是世界绘画史上都是非常独特且独一无二的存在,有着一定的历史价值以及艺术性价值,更能展现出艺术与文化间的相互结合。
《清明上河图》其全图分为三部分,包括汴京郊外的风景、汴河两岸风貌以及城内的街市繁华。
在汴京郊野风景当中,呈现疏林薄雾的表现,其中有几家茅舍、几艘草桥和几颗老树,在一片柳林当中枝头呈现嫩绿色,给人一种春寒料峭的感觉,但也逐渐呈现出大地回春的场景。
在对环境与人物的刻画当中,能够更好的衬托出清明时节特定的时间以及风俗特点。
在汴河两岸,同图中可以看到汴河码头的场景,当时汴河属于北宋国家漕运枢纽,更是商业交通的要道,所以图中能够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的画面,在画面当中有的人在茶馆间休息,有的在算命,还有的在饭铺吃饭。
在汴河上横跨在一座规模较为宏大的木质拱桥,其整体结构精巧且形式也很优美。
在大桥附近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
在这个位置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而且在桥头也布遍刀剪摊、饮食摊以不同的杂货摊等,这部分事业水陆交通的会合点,也是整个画面中最为中心的环境。
从艺术瑰宝《清明上河图》看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

从艺术瑰宝《清明上河图》看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作者:丁为新来源:《华夏地理中文版》2015年第10期《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的艺术瑰宝,它生动描绘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经济发展情况。
宋代交通的发展,经济观念的变化,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加上与商共利思想的出现,将宋代的商品经济推向了高速发展的道路。
经济基础不仅决定上层建筑,也会对当时的文化水平造成影响。
《清明上河图》所展现的,不仅是宋代昌盛的文化艺术,还有繁荣的商品经济。
一、《清明上河图》概况《清明上河图》最早版本为北宋画家张择端所作,原画长528厘米,高24.8厘米,是伟大的现实主义画作,是我国乃至世界画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画家在《清明上河图》中生动地将日常的所见所闻搬进了画作之中,画中内容繁多,有人814人,船只28艘,房屋30多栋,车20辆,牲畜60多头,形同各异,栩栩如生。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时期汴京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及社会繁荣景象,历来是专家、学者研究当时社会风情、社会政治等历史情况的第一手资料。
二、从《清明上河图》看宋代商品经济在封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尤为受人关注,已经呈现繁荣的景象,商品经济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纵观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是商品经济第一次发展高峰,唐宋生产力的提高带来了商品经济第二次发展高峰,而明代生产力大幅提高,政治上的一定宽松,让商品经济迎来了第三次发展高峰。
在三次高峰中,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尤其是在当时商品经济一度发展迟滞缓慢的情况下,宋代的发展无异于发生了一场“商业革命”,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生机。
交通的发展和便利是商品经济得以繁荣的重要保障。
在交通运输发展上,不仅局限在车、马等陆地的道路修建和出行工具的发展,还有船只、河流等水路运输的发展。
《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多达20辆的车和28只的船,这些车和船形态各异,不仅有有勾栏无前后板,用来拉货的小型太平车,还有串车和江州车,据记载“蜀相诸葛亮之出征,始造木牛流马以运饷,盖巴蜀道阻,便于登故耳。
综合探究四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练习)

综合探究四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试卷一、选择题1.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时期,宋代高度发达的社会文明,也反映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而。
生活在宋代开封的普通市民能做到()①跟随高僧鉴真东渡口本②去大相国寺参加庙会,观看杂技表演③和朋友们一起玩蹴鞠④去瓦子里摆摊卖饮食A. 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②④D. ①③④2.《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而今重文轻武,老伯是按院题的,若武职官出名自辩,他们不容起来,反致激怒弄坏了事。
”这种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统治时期。
A.赵构B.李世民C.元昊D.赵匡胤3.宋代军队战斗力低下,与辽、西夏、金的战争往往以付出一定的代价议和,最终被少数民族所灭。
然而,历史学家陈寅恪对宋代文化给以极高赞誉:“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宋代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开拓创新的史学著作,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确属中国文化之瑰宝。
由此观之,宋代()A.文武兼备B.重文轻武C.重武轻文D.以文驭武4、宋代市民日常生活丰富多彩,生活在宋代东京的普通市民,不可能有的生活经历是()A. 去瓦舍勾栏欣赏各种表演B. 元旦时放烟花爆竹C. 和朋友们一起玩蹴鞠D. 观看《窦娥冤》杂剧5. 宋代张喻的一首《蚕妇》诗:“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诗中辛苦劳作的蚕妇却穿不起丝绸的农服。
你知道宋朝的大众化衣料是A.麻布B.丝绸C.化纤布D.棉布6. 宋朝时期,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A.市B.瓦子C.勾栏D.邸店7. 某同学举办主题为“多彩的城市生活”图文展览。
“闲听瓦内讲评书,粉怪传奇胜翻读。
打诨烟花皆悦众,全凭利口誉京都”。
这首诗与下列哪一幅图片搭配在一起最合适?()A.唐都长安B.北宋开封C.元朝大都D.明朝北京8. 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根本原因是()A.各民族的交融进一步加强B.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C.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繁荣D.城市的繁荣,社会经济的发展9 . 根据《东京梦华录》记载,瓦肆中的娱乐活动多种多样,有小唱、散乐、舞旋、杂剧、傀儡、影戏表演等,令人流连忘返。
画卷的延展——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宫廷绘画

画卷的延展——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宫廷绘画
佚名
【期刊名称】《紫禁城》
【年(卷),期】2013(000)004
【摘要】故宫博物院藏传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是一幅集人物、牲畜、山水、界画大成的风俗画,其图卷在中国美术史和文化史中的重要地位早已被半个世纪多以来的学术研究证实。
……然而从学术批评眼光去看,《清明上河图》尚存许多未解决或有争议的基本问题。
【总页数】16页(P104-11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9.49
【相关文献】
1.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文人绘画的艺术诉求 [J], 李平;文亚楠;罗圈芝
2.试论北宋宫廷花鸟画与民间花鸟画的互动——以易元吉绘画为例 [J], 胡友慧
3.宋代宫廷绘画中的历史记忆\r——以《清明上河图》为例 [J], 吴章进
4.宋代宫廷绘画中的历史记忆——以《清明上河图》为例 [J], 吴章进[1]
5.宋代绘画的"写实"画风研究——以北宋的宫廷花鸟画为例 [J], 张红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城市经济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城市经济《清明上河图》⽣动记录了中国⼗⼆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民的⽣活状况。
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状况的写照。
中国⼗⼤传世名画之⼀的《清明上河图》,是⼀幅反应了北宋时期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的画作。
这部作品,也是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物。
清明上河图如果要研究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船舶臸造、桥梁建造等,都需要借助这幅图。
它全⾯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张择端(北宋)宣和年间任翰林待诏,擅画楼观、屋宇、林⽊、⼈物。
所作风俗画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刻画细致,界画精确,⾖⼈⼨马,形象如⽣。
唐宋城市考接下来,就请⼤家跟随⼩编⼀起,从《清明上河图》对北宋的城市经济做进⼀步的了解。
说到城市经济,不得不提起⼀个词——“坊市”。
“坊”是居民区,“市”是商业区。
唐代“坊市”在北宋之前的唐朝,居民区分为⼤⼩不等的114个坊,其中⾯积最⼩的坊只开⼀个坊门,⽽居中的坊东、西各有⼀个坊门,⾯积最⼤的坊是在东、南、西、北都开有⼀个坊门。
每个坊两个相对的坊门之间连接有道路,是坊内的主要街道,⼤坊的坊门间是两条相互交叉的⼗字街。
坊内这条横街和⼗字街以外的街道,称为“巷”或“曲”。
“坊”与“坊”之间,“坊”与“市”之间,都要⽤⾼⼤的“坊墙”或“市墙”隔开。
唐代长安城平⾯图唐长安就对居民⽣活实⾏严格的晨钟暮⿎制度。
每天早起鸣钟,各坊坊门随着城门同时开启,百姓可以上街活动。
每天⽇落⿎响,各坊坊门随着城门同时关闭,实⾏宵禁,禁⽌⾏⼈上街。
唐六典》记载:“凡市,违者称为“犯夜”,要受拘禁。
同样,“市”的聚散也依⿎钲⽽⾏,根据《唐六典》记载:以⽇中击⿎三百声⽽众以会。
⽇⼊前七刻,击钲三百声⽽众以散。
”唐朝主要有“东市”和“西市”两个商业区。
两市的四⾯都设有⾼⼤的“市墙”,与周边的“坊”隔开。
市墙四⾯设门,由司市掌管锁钥。
市内井字形街道将其分为九部分,各市按照同类⽽聚的原则进⾏商业活动。
综合探究四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 同步练习--人教版(新课标)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

综合探究四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孟元老所著《东京梦华录》和张择端所画《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同一座都市商业繁荣的景象。
这座都市是()A. 唐代长安B. 北宋开封C. 南宋临安D. 元代大都2.下图是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图中所描绘的是()A. 农村社区B. 科技社区C. 工业社区D. 商业社区3.《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作属于()A. 人物画B. 山水画C. 风俗画D. 花鸟画4.《清明上河图》以写实的手法记录了古代开封的繁荣景象。
下列场景中不可能在画中出现的是()A. 娱乐场所瓦子表演杂剧《西厢记》B. 刘三叔精装字画铺出售唐代名家字画C. 驮运丝绸、瓷器的骆驼正在出城D. 王家锦帛铺当街而设5.宋代“瓦子”中圈出来许多专供说书、唱曲、杂剧、杂技、蹴踘等演出的圈子,称为()A. 大瓦B. 勾栏C. 下瓦D. 大相国寺6.下列节日连线正确的是()A. 家家腊月二十五,浙米如珠和豆煮﹣﹣元宵节B.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节C.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端午节D.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秋节7.这副“瓦内说书”诗配画,主要出现在下面哪个城市中?()A. 北宋东京B. 唐朝长安C. 元朝大都D. 明朝北京8.在北宋汴京和南宋临安,早茶肆、夜茶肆遍布各个街巷,瓦子相当普遍、繁盛,成为市民们流连之处。
关于“瓦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出现于繁华的大都市B. 市民阶层壮大的产物C. 是供人们娱乐的场所D. 市民买卖的固定店铺9.宋代市民日常生活丰富多彩,生活在宋代东京的普通市民,不可能有的生活经历是( )A. 去瓦舍勾栏欣赏各种表演B. 元旦时放烟花爆竹C. 观看《窦娥冤》杂剧D. 和朋友们一起玩蹴鞠二、材料分析题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宋代时,一个以拥有土地为特征的地主阶级——特别是中小地主阶层发展壮大起来,这些人经济地位高,物质生活优裕,对文化的要求高……由于土地制度的变化,宋元时期的文化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提高了。
从《清明上河图》和《东京梦华录》看北宋汴京的城市经济

从《清明上河图》和《东京梦华录》看北宋汴京的城市经济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北宋政权统治了一百六十七年(九六〇——一一二七年),在此期间,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一个发展比较突出的历史时期。
而要研究考察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对于北宋汴京(开封)城市经济的研究则又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
本文的目的,是想通过对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的研究,来考证距今近千年以前的北宋汴京的城市经济,以供研究北宋经济史者的参考。
一、《清明上河图》和《东京梦华录》在研究考察北宋汴京城市经济中的重要意义本文所要研究的北宋晚期汴京的城市经济,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
然而在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宝库中,还保存着象《清明上河图》和《东京梦华录》这样珍贵的历史瑰宝,它们描绘了北宋汴京各阶层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栩栩如生的画面,记录了当时商品经济发达的繁华景象,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形象史料和文献资料。
这里就来谈谈它们在研究北宋汴京城市经济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据这幅画后面保存下来的金代人张着的题跋说:“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也。
幼读书、游学于京师。
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
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
”这是现存有关这位画家最早的简要的记载。
元代杨准在至正十二年(一三五二年)的另一篇跋文中则说,《清明上河图》“卷前有徽庙标题”。
李祁的跋文也说:“静山周氏文府所藏《清明上河图》,乃故宋宣、政间名笔也。
”根据这些同时代人以及稍后的元朝人的题跋,可以肯定这幅画的作者张择端,是北宋末年人,曾在画院任职,擅长“界画”,特别善于画舟车、市街、城郭,桥径等,他在这幅画中所描绘的正是北宋徽宗赵佶政和、宣和年间(1111——1125)汴京城市的繁荣景象。
但画家所描绘的汴京城市的社会生活景象,究竟是当时汴京的什么地方呢?图中中心部位作者所精心刻划的那座大型木结构拱桥又是当年汴京的哪一座桥呢?弄清楚这一问题,对于进一步探讨《清明上河图》的主题思想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经济生活面貌,都有很大的用处。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的城市经济

三、 汴京的商人和行会组织
• 北宋汴京是全国商业中心, 不但有本地的坐 商, 而且有外地的客商。这些客商既有南方 来的, 也有北方来的;不但有本国的, 而且 还有外国的。《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正 在鱼贯而出东角子门的骆驼队, 就是来京做 买卖的北方客商。被称为沙漠之舟的骆驼, 结队而行, 正反映了通过这些北方商人的媒 介, 北宋与当时西北地区如西夏、西辽之间 的商业往来和经济联系是何等的密切。
二、汴京城内商业的户数、种类
• 北宋汴京商业手的户数, 据元丰八年(1085 年)的材料说, 当时加入行会组织的“ 诸色 行户” , 总共有六千四百多户。据《续资治 通鉴长编》卷二六二, 熙宁八年四月癸未条 所记载, 汴京至少有一百六十多个行业。这 充分反映了当时汴京城内商业的内部分工 已相当细致, 同时也表明了商品经济的发达。 而在汴京的一百几十个行业中,尤以酒楼, 各种饮食店, 瓦肆和妓院最为旺盛。它的发 达也是汴京商业繁荣的一个反映。
综上所述, 说明汴京是当时国内外 贸易的中心。
四、坊市分区制的破坏
• 随着汴京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商人社会 地位的提高, 从唐代末年开始动摇了的所谓 “ 坊市分区制” , 在北宋年间被冲破了。 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 汴京已经到 处设有商店, 商店都朝街巷敞开其门户。如 图中的旧京城内外, 到处店铺林立, 酒蟠招 展。不必说旧京城内是一家店铺连着一家 店铺, 就是旧京城外的汴河两岸也是店铺成 行, 兴旺非凡。由此说明当时汴京已不再存 在“ 坊市分区制” 了。
辽西夏的崛起和强大
辽
辽
西夏
北宋
北宋时通东京各运河图
北宋时期汴水运输量表
年代 汴水运输量 材料来源 马端临:《文献 通考· 国用考 三· 漕运》 马端临:《文献 通考· 国用考 三· 漕运》 《宋史· 卷三三 一· 孙长卿传》 宋太宗太平兴国 4000000石 六年(公元 981年) 宋太宗至道初年 5800000石 (公元995年) 宋仁宗时(公元 8000000石 1023年~ 1063年)
清明上河图与北宋社会生活展示

清明上河图与北宋社会生活展示北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正是在这个时期,北宋社会生活达到了巅峰,而《清明上河图》正是对北宋社会生活的一幅绝妙的展示。
这幅画作由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所绘制,其以细腻的笔触和精彩的布局,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繁华与热闹。
在整个画面中,可以看到人物、建筑、船舶等各个元素的多样性和繁复性,这无疑是对北宋社会生活的一个真实而立体的展示。
首先,从人物角度看,《清明上河图》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表现了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的生活场景。
画面中可以看到有官员、百姓、商人等不同类别的人物,他们或骑马、或步行、或乘船,展现了北宋时期各个社会群体的生活状况。
与此同时,画中还呈现了丰富多样的社交活动,如人们在街上谈笑风生、商贩们的招牌挂满于街头、棋局正在充满激情的进行着等等。
这些生动的描绘不仅使观者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热闹与活力,也通过细节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多样性和繁荣。
其次,笔者发现,《清明上河图》还通过细致入微的建筑细节展示了北宋社会生活的丰富与兴盛。
画面中,以河道为中轴线,两岸建筑错落有致,形成了一幅独特的城市景观。
观者可以看到各种不同风格的建筑,有官府、寺庙、商铺、民居等等。
这些建筑不仅展现了北宋时期建筑风貌的多样性,也反映了当时城市规模的扩张和发展。
可以说,这些建筑细节是对北宋社会生活的一种视觉上的展示,使观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期的城市繁荣与热闹。
此外,船舶也是《清明上河图》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展现了当时北宋城市的繁忙交通和水运贸易。
在画面中,可以看到河道上来往的各种大小船只,有货船、渡船、竹筏等。
这些船只代表着当时北宋城市的重要交通方式,同时也反映了北宋城市繁荣的商业贸易活动。
观者通过这些船只的描绘,可以想象到北宋时期的贸易往来和港口的繁忙景象。
综上所述,从人物、建筑和船舶等不同角度来看,《清明上河图》以其细致入微的描绘和独特的布局方式,展示了北宋社会生活的丰富与兴盛。
从这幅画作中,观者不仅可以感受到北宋时期人们的生活场景,也可以想象到当时北宋城市的繁荣景象。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的市井文化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的市井文化一、引言北宋是一个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空前发展的历史时期,是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城市的迅猛发展,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使新兴的市民阶层地位日益上升。
同时,市井文化也是从北宋开始繁荣发展的,它直接影响到了宋代市民的精神消费,它标志着市民阶层独立性的形成。
市井,含有“街市、市场”以及“粗俗鄙陋”之意。
市井文化是一种生活化、自然化、无序化的自然文化,它是指产生于街区小巷、带有商业倾向、通俗浅近、充满变幻而杂乱无章的一种市民文化。
它反映着市民真实的日常生活和心态,表现出浅近而表面化的喜怒哀乐。
它自由闲散缺乏庄严,缺少深刻性和心灵冲击力,“没有现实与历史的深层次的忧患,更没有血与火的悲剧意识。
”而市井文化在绘画艺术中的典型表现就是风俗画。
北宋风俗画的兴盛是世俗化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它作为世俗艺术的表达形式之一,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对世俗之美的肯定和对现实生活的赞美,《清明上河图》正是其代表作。
《清明上河图》是由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所画,它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时节汴河及其两岸的风光。
作者以全景式构图展现了12 世纪我国都市各阶层人物的生活状况和社会风貌。
此图不仅具有极大的艺术价值,也蕴含了无尽的文化价值,其中的场景真实地再现了京城汴梁的市井风情。
本文从《清明上河图》出发,浅谈北宋的市井文化及其繁荣发展的原因。
二、《清明上河图》及北宋市井文化1.《清明上河图》简介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作品,原画长528.7厘米,高24.8厘米,绢本设色;该画卷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描绘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的繁华和热闹的景象和优美的自然风光。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清明上河图与北宋社会生活

清明上河图与北宋社会生活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历史上一幅著名的绘画作品。
它是北宋时期绘制的一幅河图,反映了当时北宋社会生活的繁荣和多样性。
首先,清明上河图以河为背景,展现了北宋时期东京(今天的开封)繁忙的城市生活。
图中可以看到大量游船在河上穿梭,人们在岸上行走,车马喧哗。
这表明了北宋时期经济繁荣的景象。
东京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人们聚集的地方。
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繁华景象证明了这一点。
其次,清明上河图中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当时北宋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
图中可以看到商人出售货物,文人吟诗作画,官吏和士兵巡逻,平民百姓赶集购物。
这些人物的丰富多样性反映了北宋社会的组成。
商人、文人、官吏和士兵等代表了不同的社会角色和身份。
这些人物的描绘也表现了宋代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和社会的开放性。
此外,清明上河图也生动地展示了北宋时期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
图中可见市场、宫殿、桥梁、酒楼等各种建筑物。
这些建筑物不仅构成了城市的面貌,也反映了北宋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市场是人们交易和购物的地方,宫殿是皇帝居住和办公的地方,桥梁连接着各个区域,酒楼则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
这些建筑物的呈现使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北宋时期的城市环境和人们的日常生活。
最后,清明上河图也通过绘画技巧表现了北宋社会的创新和发展。
图中利用透视和远近法来增强画面的立体感和深度感,使观者可以更真实地感受到当时的社会场景。
同时,清明上河图还运用了细腻的线条和色彩,使整个画面显得精致而细腻。
这些技巧的运用不仅展示了当时绘画艺术的水平,也体现了北宋社会的艺术和文化水平。
清明上河图被公认为中国古代绘画的杰作之一。
总之,清明上河图通过细腻的绘画技巧和丰富多样的画面,展示了北宋时期东京的繁荣景象和多元社会生活。
它是一幅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绘画作品,为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生活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通过观看清明上河图,我们可以感受到北宋时期社会的变迁和发展,也能够领略到古代中国社会的繁荣与多样性。
从《清明上河图》看宋代艺术生态

从《清明上河图》看宋代艺术生态作者:暂无来源:《公关世界·下半月》 2018年第5期《清明上河图》无疑是中国古代绘画作品中的经典之作,一般认为《清明上河图》是描绘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的风光,图中所绘可与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相关内容相对照。
开卷处画汴京近郊,疏林薄雾,农舍田畴,往来行人中夹杂着踏青扫墓归来的轿乘和长途跋涉的行旅; 中段写汴河沿岸景物,河中漕船上下,其“虹桥”一段为全画高潮,车马行人,南来北往; 后段写市区街道,房屋鳞次栉比,各行各业应有尽有。
在表现手法上,此图采用了传统的手卷形式,全图以不断移动视点的方法来摄取所需的景象,所绘景物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和谐地组织成统一整体。
画面细节刻画真实细微,画中人物多达500 余人,不唯衣着不同,神情气质也各异,且穿插安排着各种活动。
这幅作品可说是巨细无遗、无所不包地完整记录了宋代都市生活的全貌。
的确,在反映宋代社会生活和物质文明的广阔性与多样性等方面,《清明上河图》有着文字难以替代的文献史料价值,是了解12 世纪中国城市生活的极其重要的形象资料。
《清明上河图》无疑是一幅风俗画,作者为画院画师,画法属于严谨精细一路,也就是说它是一幅题材俗、作者俗、体裁俗的“大俗”之作。
从这个意义上说,《清明上河图》的确算得是大俗而成为经典的独特例子。
一《清明上河图》的“俗”与宋朝所具有的同一特质有密切的关系。
张光直先生指出:“文明没有财富是建立不起来的”,我们要认识中国文明的特点,关键就是要看“它的财富是怎样积累起来,同时,又是用什么手段把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里的”。
那么,中国历代王朝是怎样累积并集中财富的呢? 主要是“借政治的程序( 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 而不借技术或商业的程序( 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上) 造成的”。
从张光直先生这段话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认识,文明大体上可以区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侧重于政治程序的,一种是侧重于技术和商业程序的,就二者谁更具有“俗”的特点而言,无疑是后者。
从《清明上河图》的绘画风格谈宋代风俗画的艺术成就

从《清明上河图》的绘画风格谈宋代风俗画的艺术成就
穆亚楠
【期刊名称】《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42)7
【摘要】《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它生动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的盛况,记录了中国社会历史上城市民俗的生活面貌,这在我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极为罕至的。
《清明上河图》在北宋风俗画中极具代表性意义,是北宋人物画长期发展的结果,从《清明上河图》的绘画风格可以洞悉宋代风俗画的主要特点:洗却铅华、生动写实、气韵闲淡、匠心独具、成熟完备、卓越创新。
宋代风俗画以其独特的审美追求,继承发展了前人的绘画,并为后世风俗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页数】3页(P126-128)
【作者】穆亚楠
【作者单位】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五专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22
【相关文献】
1.由《清明上河图》看市肆风俗画的艺术成就
2.简论李公麟绘画写实风格的形成与艺术成就
3.与文艺复兴绘画风格的区别及对巴洛克艺术的影响——谈埃尔·格列柯
的绘画特色4.宋代风俗画的艺术成就简述5.浅析宋代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的艺术表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下学期从《清明上河图》看宋朝教案
——历史活动课多媒体辅助教学设计方案
衡阳市田家炳实验中学李云辉
一、学习目标与任务
1、知识目标:
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简况
通过此图了解北宋有关的社会情况
2、能力目标:
学会观察、分析图像资料
展开想象,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
认识我国宋代的城市繁荣与政治经济环境的关系,与生态环境、交通运输的关系
认识我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豪感
认识我国文化遗产的价值,树立保护文物的意识
二、教学思路
巧妙发挥多媒体资源的功用,采用问题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使学生进入历史情境,学会观察图像,感受历史,提升自身人文素质。
教学流程为:
人文资料导入——问题启发——讨论探索——得出结论——总结认识
三、学习资源环境的选择
学习环境选择
Web 教室√ 校园网√ Internet网
城域网其它
学习资源内容
四、
教学过程教师行为学生行为
古诗文导入时间2~3分钟1、播放杜牧《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带学生朗读。
2、提问:“这首诗描述清明节的情景是怎样的?”
3、播放《清明上河图》,设问:“这是描写清明节的一幅画,这幅画的名称是什么?画中的情景又是怎样的呢?”导入新课1、诵
读古诗,体会诗中的情境
2、回答老师提问,进入学习情境
师生互动探索学习的过程
时间约30分钟 A 简介《清明上河图》
1、播放《清明上河图》之一及有关文字材料,设问①此图作者是谁?②描述的是哪一朝代哪一地方的景象?学生回答后,介绍文字材料
2、显示北宋地图,让学生从图中找出东京的位置,并说出今天的地名
3、显示练习题:此图属于a山水画 b 花鸟画 c 宗教画 d 风俗画
B 依图分析图片反映的北宋社会风貌
1、屏显《清明上河图》局部一
引导学生观察桥和人,设问:“此图反映了东京怎样的人口状况,桥梁结构、河道水流情况?”
3、屏显《清明上河图》局部二,引导学生观察城市建筑,城市树木,骆驼。
设问:“①东京生态环境怎样?从图中找出依据②城市建筑风格怎样?③东京出现了骆驼及少数民族人说明了什么?
4、屏显《清明上河图》局部之三,引导学生观察船舶运输。
设问:“A 此图反映北宋运输业有何重大特点?为什么?
B 显示东京河运图,学生找出东京河运路线
C 此图反映北宋的造船技术怎样?
5、屏显《清明上河图》局部之四,引导学生观察街市、店铺、交通工具、住宅。
设问:“①此图反映了北宋商业状况怎样?②人们使用的交通工具有哪些?③住宅区与商业区是分开的还是交叉的?有没有娱乐场所?
1、阅读文字材料,用心观察
2、与地理结合,动手动脑,回答老师提问
学生经观察、讨论得出下列结论:北宋东京①城市繁华,人口众多②桥梁大多是木结构③河道水流急,流量大
学生协作学习,师生互动,得出下列结论:①东京生态环境良好,依据是古木苍天,树木茂密②建筑风格独特并辨识三幅建筑图,指出哪一幅属于北宋建筑风格。
③宋代各少数民族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密切。
学生讨论得出:
特点:河运发达,船舶运输量大。
原因:a 水运造价低,运输量大b北宋由于西部战乱多,陆运受阻,水运开始发展。
北宋造船技术高超,居世界领先水平。
引导学生观察得出:北宋商业繁荣,交通工具有:马车、轿子、船舶等。
有娱乐场所。
住宅区与商业区是交叉的。
人们生活非常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