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教育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为适应这一趋势,我们应在生物教学中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等,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归纳实际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的改革。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自然科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科学之一,生物科学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并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作为新形势下的生物教师,应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改变过去课堂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内容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实施过程中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状况,仔细研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学生从原有的课堂圈子中“解放出来”。
充分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展现与培养。
以下是我在生物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一、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指的是教师真正“放权”给学生,不要一味地教师“教”,学生“学”,而应该认识到学生在学习中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获得知识的主体。
教师只起到“领路人”的作用。
教改后的生物内容简短而丰富,并且配有一些生动的“画面”。
那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自己阅读、自己理
解、自己动手、自己研究、自己总结。
不过,教师在“放权”的同时,一定要发挥好指导的作用,适当的调动一下课堂气氛,因势利导的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培养学生养成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比如: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时”,教师应在课前指导学生:(1)学生4—5人组成一个生物小组,并指定小组长,在课前捕捉鼠妇若干(注意不要破坏学校或家里的花坛或草坪),让他们留心观察鼠妇的生活环境。
(2)启发学生提出“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是什么?”的问题时,在课堂上教师可让学生互相交流一下鼠妇生活环境的特征,进一步启发学生提出“鼠妇生活的主要环境因素可能是什么”的假设,进一步让学生自己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二、在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还应注重他们的科学素养。
因为生物科学素养不仅包括生物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也包括能力,还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新教科书中的阅读短文形式各异、丰富多样,为学生提供了更深更新的学习活动。
比如:课外阅读《关爱生物》让学生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知道关爱珍稀动、植物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
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普普通通,并不起眼,但它们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应该得到我们的关爱。
也许今天路边的一种无名小草,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挽救人类生命的“灵丹妙药”。
关爱身边的生物,就是关爱人类自己!再比如:《建好自然保护区——给生物一个家》让学生了解一些珍稀的野生动植物正在
面临危险,人类要想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人类必须保护生物的生存环境,给它们一个家,让它们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这样人类才能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课外阅读的目的是反映现代化生物学的迅猛发展,让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联系生产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更多的知识。
三、让学生注重科学探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教改后的生物,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科学探究通常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
比如:在探究“蛆是从哪儿来的?”这个问题时就应该:(1)提出问题:当你观察到腐烂的肉上有一些蛆的时候,可能会提出:“蛆是从哪儿来的?”的问题。
(2)作出假设:假设是对问题的一种可能的解释。
假设虽然不是事实,但也不是毫无根据的猜想。
例如:根据上述问题,你可能作出“蛆是由腐烂的肉变来的。
”(3)实验:将两块大小相同的猪肉分别放在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碗里,其中一个碗口覆盖有纱布,另一个碗口敞开(这是对照实验)。
在实施计划时,通过进一步观察,调查或实验,记录几天内猪肉腐烂、有无蛆产生等相关数据和现象。
(4)得出结论:“腐烂的肉不会产生蛆。
”的结论。
(5)表达交流:在科学探究中,还要善于与他人交流和合作。
在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是基础;观察、实验、调查等是获得事实和证据的多种途径;推理判断是得出结论的主要过程。
在科学探究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己在学习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
学习兴趣是人的活动的一种动力,它体现着对人的活动的激励作用。
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有效手段是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让他们主动学习探索,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疑问,在阅读中促进思考问题的能力,进而到课本中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的观点和思路,从而培养学生读书思考的质疑解惑的能力和探究问题答案的能力,发挥和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改变学习过程中的被动状态,形成“我要学”的积极状态,能以饱满的激情和探索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五、要让学生从亲身实践、体验中获得知识。
在以往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大多数学生认为生物学是一门副科,记一记,背一背就可以了,显然这种学习生物学的方法无法引起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
更无法引导学生去探索生物学的种种奥秘。
因此,生物教学应注重生活考察,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探索研究,将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中的现象或问题有机地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比如:在学习了两栖类动物后,我让同学们探究“蛙眼是否能看到物体”这一问题。
甲组同学用细线拴上死昆虫在青蛙眼前晃动,青蛙则跃起捕食,乙组同学用细线拴上死昆虫在青蛙眼前一动不动,青蛙则不捕食它。
从而同学们得出结论:蛙眼只对活动的物体有反应,对静止的目标视而不见。
我又进一步告诉同学们:科学家研制成功的“电子蛙眼”用来对起飞和降落的飞机进行监视,当发现飞机可能发生互撞时,能及时发出警报。
这种“电子蛙眼”就是根据“蛙眼对活动着的物体特别敏感”的原理仿造的。
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总之,素质教育下的生物教学,生物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的科学创新意识和素养,才能为生物创新教育提供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师在讲深讲透教材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活动的广泛性,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创设良好的参与情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表达自己的意见,体验成功的喜悦,锻炼他们的能力,增进他们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