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研究概况

合集下载

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其糖代谢特征分析

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其糖代谢特征分析

引言:
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该病的发生与遗 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为了深入研究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和治 疗方法,建立可靠的动物模型是至关重要的。大鼠作为常用的实验动物,具有易 饲养、易繁殖、费用低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研究中。
在本次演示中,我们通过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的方法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 型,并对其糖代谢特征进行分析。
谢谢观看
实验组(n=18)360±406.5±0.810.6±2.7*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胰岛素抵抗与胰岛细胞功能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的HOMA-IR显著升高(P<0.05),而ISI显著降低 (P<0.05),表明实验组大鼠存在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细胞功能受损。结果如表2 所示。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的体重和血糖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而对 照组大鼠的体重和血糖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结果如表1所示。
表1:两组大鼠体重与血糖水平 比较(x±s)
组别体重(g)FPG(415±355.0±0.67.8±1.9
表2:两组大鼠胰岛素抵抗与胰 岛细胞功能比较(x±s)
组别HOMA-IRISI
对照组(n=19) 1.9±0.416.4±3.8
实验组(n=18)3.6±0.89.5±2.7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4、讨论
本研究成功建立了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并发现模型大鼠的体重、血糖水平 和胰岛素抵抗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胰岛细胞功能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这 些结果表明,建立的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符合临床2型糖尿病的特征,为研究该病 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提供了可靠的动物模型。然而,建模过程中可能受到某些因素 影响,如STZ剂量、注射途径等。

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的建立

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的建立

内容提要糖尿病是一类由遗传、环境、免疫等因素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近年来发病率显著上升,2003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报告全球糖尿病病人已超过1.94亿,预计到2025年这个数字将增加近一倍(3.33亿)。

其中2型糖尿病的发生,在国外占整个糖尿病比例的85%~95%以上,而国内则更高,达98%以上。

因此,建立比较理想的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对于糖尿病防治药物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采用先高脂喂养实验动物一段时间再给予链脲佐菌素(STZ)的方法建立糖尿病动物模型。

研究结果表明:高脂喂养SD大鼠28天后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 40mg/kg,可以建立稳定的具有高血脂和胰岛素抵抗为特征的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高脂喂养ICR小鼠21天后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100mg/kg,可以建立稳定的具有高血脂和胰岛素抵抗为特征的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在链脲佐菌素和高脂饮食协同作用下可肝脏、肾脏和胸腺等器官指数发生改变;综合分析用大鼠比用小鼠建立糖尿病动物模型更有优势。

因此,本研究已经成功建立了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并且筛选出最佳的实验动物。

关键词:糖尿病;动物模型;大鼠;小鼠;链脲佐菌素;血糖;胰岛素英文缩写DM糖尿病NIDDM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DDM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STZ链脲佐菌素TC总胆固醇TG甘油三酯LDL低密度脂蛋白HDL高密度脂蛋白ip腹腔注射iv静脉注射sc皮下注射IR胰岛素抵抗INS胰岛素敏感指数GFR肾小球滤过率Ccr肌酸清除率ESRD终末期肾病DN糖尿病肾病DR 糖尿病性视网膜并发症SCH 慢性持续性高血糖症IDF 国际糖尿病联盟目录引言 (1)第一部分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建立 (12)实验器材与方法 (12)结果 (17)第二部分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的建立 (20)实验器材与方法 (20)结果 (23)讨论 (27)结论 (36)参考文献 (37)附图 (42)中文摘要 (1)ABSTRACT (4)致谢导师及作者简介引言糖尿病是一类由遗传、环境、免疫等因素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Ⅱ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摘要: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慢性病之一,而Ⅱ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总数的90%~95%左右。

建立合适的Ⅱ型糖尿病动物模型是阐明其发病机制的前提条件。

因此,该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糖尿病研究中常用的动物模型,对发展新型Ⅱ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的研究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Ⅱ型糖尿病;动物模型;模型构建Research Progress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 Type ⅡDiabetic Animal ModelLIU Shu—YunAbstract: Diabetes mellitus,the endocrine and metabolic diseases,is characterized by hyperglycemia. It is one of the most prevalent chronic diseases that threat to human health,and type 2 diabetes accounted for 90% -95% of the total diabetes. The animal model of type 2 diabetes provide the important precondition to many scholars in study of the pathogenesis and mechanism of diabetes.Therefore,this article reviews a number of animal models of T2DM commonly used according to the articles that have been published both inside country and abroad,which will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ype II diabetic animal models.Key Words:Type Ⅱ Diabetes Mellitus, Animal model,Model construction糖尿病( Diabetes mellitus,DM) 是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的内分泌代谢性慢性疾病,其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

2型糖尿病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研究进展

一:糖尿病诊断标准:1、有糖尿病症状,并且随机血糖≥11.1mmol/L。

随机血糖是指就餐后任意时间的血糖值,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包括多尿、烦渴和无其它诱因的体重下降。

2、空腹血糖≥7.0mmol/L,空腹状态定义为至少8小时内无热量摄入。

3、OGTT时二小时血糖≥11.1mmol/L。

OGTT仍然按WHO的要求进行。

符合上述标准之一的患者,在次日复诊仍符合三条标准之一者即诊断为糖尿病。

二:Ⅱ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的建立给家兔饲以高糖、高脂诱发糖尿病饲料(10%猪油、37%白蔗糖混合53%基础饲料)单笼饲养,每只动物每天约喂食100g饲料,自由饮水,室温18~25℃,实验期为32周。

结果发现,高糖高脂饲料对新西兰兔具有脂肪毒性和葡萄糖毒性,损害胰岛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可诱发较明显的糖尿病。

在喂食高糖、高脂饲料后,新西兰兔血糖、血脂持续升高,与人类Ⅱ型糖尿病具有高度近似性。

三、检测指标(一)一般性指标糖尿病时会导致动物摄食量、饮水量增加和血清葡萄糖、胆固醇、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糖化血红蛋白、乳酸分泌增高,而血清胰岛素、红细胞胰岛素受体最大亲和力、糖耐量降低。

测定上述指标可反映实验动物是否产生高血糖或患糖尿病。

(二)其他生化和免疫学指标可应用ELISA测定TNF-α、INF-γ、IL-4等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IgE(反映细胞凋亡情况);还可测定内皮素(ET)和NO(反映氧自由基产生情况)、Ang-Ⅱ和(AT-1)mRNA(反映血管变化及间接反映氧自由基产生情况)、IGF-1即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瘦素(了解胰岛素的分泌,间接反映氧自由基情况)、AGEs即糖基化产物(反映体内氧化应激和糖基化反应情况)、PAH即苯丙氨酸羟化酶(反映糖异生的快慢)、GAD即谷氨酸脱羧酶抗体(该抗体阳性,表明细胞自身免疫性破坏)、胰岛素抗体(抗体阳性,说明胰岛素分泌不足)、C肽(反映胰岛β细胞的功能)等。

四:检测指标1糖化血红蛋白测定(GHb):糖化血红蛋白是血中葡萄糖与红细胞的血红蛋白相结合的产物,也是由血红蛋白A组成的某些特殊分子部位与葡萄糖经过缓慢而不可逆的非酶促反应结合而成.糖化血红蛋白的多少与血中葡萄糖含量的高低成正比的关糖化血红蛋白(GHbA1c)的水平高低主要取决于血液中的血糖浓度和血红蛋白与血糖作用时间的长短。

自发性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

自发性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

自发性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
自发性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
糖尿病的患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已成为全球重点关注的公共性卫生问题.糖尿病动物模型可以部分模拟人的糖尿病状态,广泛应用于对糖尿病病因与治疗方法方面的研究与分析.非人灵长类动物在生理学、遗传学及生物学等特性方面与人类极相似,是生命科学及生物医药研究与开发方面是不可替代的实验动物.文章旨在对自发糖尿病动物模型,特别是非人灵长类糖尿病动物模型进行综述.
作者:万玉玲刘晓明 WAN Yu-ling LIU Xiao-ming 作者单位:广东省昆虫研究所,广州,510260 刊名:医学综述ISTIC英文刊名:MEDICAL RECAPITULATE 年,卷(期):2008 14(14) 分类号:Q95 关键词: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非人灵长类动物。

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中对胰岛素升高机制的初步探讨的开题报告

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中对胰岛素升高机制的初步探讨的开题报告

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中对胰岛素升高机制的初步探讨
的开题报告
糖尿病是一种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组织胰岛素不敏感导致的高血糖症。

其中,2型糖尿病占据了大多数病例。

研究2型糖尿病的动物模型,是了解疾病机制以及开发新的治疗手段的重要途径。

本研究主要以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为研究对象,初步探讨了该模型中胰岛素升高的机制。

首先,我们将从实验上确定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

该模型通常采用高脂饮食喂养鼠类,再注射低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诱导胰岛素抵抗。

通过检测餐后血糖水平和胰岛素抵抗指标,确认模型建立成功。

其次,我们将通过检测血浆中多个激素的含量,探讨该模型中胰岛素升高的机制。

预计在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中,血浆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瘦素等激素的含量将显著升高。

该结果将进一步提示这些激素在模型的胰岛素升高中具有重要作用。

最后,我们将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探究这些激素对相关蛋白的表达及信号通路的调节。

尤其是探究IGF-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在该模型中的变化情况以及分析IGF-1R信号通路的影响。

这将为更深入地理解疾病机制提供参考。

本研究的实验方案和结果,将加深我们对2型糖尿病的理解和治疗方法的研究。

2型糖尿病鼠类模型的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鼠类模型的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鼠类模型的研究进展高秀莹,周迎生【摘要】【摘要】小鼠、大鼠糖尿病模型对基础与临床防治研究十分重要,不同的研究目标对应不同的动物模型载体。

本文就目前常用的2型糖尿病鼠类模型的构建、主要疾病特征及应用等进行评述,为研究者了解、选择适合的动物模型提供参考。

【期刊名称】中国实验动物学报【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6【关键词】【关键词】 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鼠类综述·进展糖尿病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据IDF统计2013年全球糖尿病患者达3.82亿,预计至2035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将增至5.92亿[1]。

在我国,糖尿病成为继肿瘤、心脑血管病之后的第三大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慢性疾病,2010年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达9240万[2],其中超过90%的患者为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建立一种既符合人类2型糖尿病发病特点,又稳定、实用的动物模型在2型糖尿病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鼠类作为目前应用最广的糖尿病动物模型,因其体积小、生长周期短、经济易得、易于实现基因修饰等,较其他种属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目前2型糖尿病鼠类模型主要分为三大类:自发性2型糖尿病模型、诱发性2型糖尿病模型、转基因/基因敲除2型糖尿病模型。

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较常用的2型糖尿病鼠类模型构建、主要疾病特征、确立标准及其应用进行概述,为研究者提供参考。

1 2型糖尿病鼠类模型分类1.1 自发性2型糖尿病模型该模型动物未经过任何有意识的人工处置,多数采用有自发性糖尿病倾向的近交系纯种动物,按照饲养条件喂养,自发成模,最接近人类疾病的发病过程。

该模型可分为肥胖自发性2型糖尿病模型和非肥胖自发性2型糖尿病模型,因2型糖尿病患者多伴肥胖,故以前者应用居多。

1.1.1 肥胖自发性2型糖尿病模型常用的肥胖自发性糖尿病模型包括单基因遗传背景的ob/ob小鼠、db/db小鼠、Zucker糖尿病肥胖大鼠(Zucker diabetic fatty rat,ZDF)和多基因背景的KK/Ay小鼠、OLETF大鼠。

2型糖尿病证病结合动物模型的研究

2型糖尿病证病结合动物模型的研究
3 空 军 4 8医 院 , 州 . 5 广 500 ) 10 0
【 摘要 】 目的
型。方法
探讨 2型糖尿病证病结合动物模 型的造模 方法 及成 模标准 , 建立 2型糖 尿病病证结 合动物模
( ) 模后 出 现 饮 水 增 多 、 量 增 多 、 长 迟 缓 、 体 消瘦 、 尾 排 便 、 尿 等 糖 尿 病 大 鼠 1造 尿 生 身 拉 排
2型糖 尿 病 证 病 结 合 动 物 模 型 的研 究
李 敬 林 王 太 一 王禄 增 董 天 宝 吴 忆 邱 乐 , , , , , , 郜凌 学
( . 宁 中医 药 大学 , 阳 l0 3 ; . 国 医科 大学 , 阳 l03 ; 1辽 沈 10 22 中 沈 102
应 用 SZ造 成 大 鼠糖 尿 病 (B T F G≥ 1 . m o L 后 应 用 中 药 造 成 中 医 阴 阳 两 虚 ; 虚 热 盛 ; 阴 两 虚 ; 67 m l ) / 阴 气 血
瘀 气滞证候模型。结果
共 同 特 征 。 阴 阳 两 虚 组 大 鼠 还 出 现 大 便 干 燥 、 红 等 征 象 ; 虚 热 盛 组 大 鼠 出 现 大 便 干 燥 、 红 等 征 象 ; 阴 两 虚 舌 阴 舌 气 组 大 鼠 出 现 精 神 萎糜 、 怠 懒 动 、 胖 大 , 津 ; 瘀 气 滞 组 大 鼠还 出 现 背 毛 减 少 、 部 毛 色 枯 黄 、 情 暴 烈 、 激 倦 舌 少 血 臀 性 易 惹 、 捉 时 叫声 频 繁 、 抗 力 大 、 击 行 为 频 繁 、 便 质 稀 色 深 、 质 暗 等 血 瘀 气 滞 气 滞 的 症 状 。 ( ) 验 室 指 标 有 捕 抵 攻 大 舌 2实 不 同 程 度 改 变 。结 论 应 用 传 统 的 糖 尿 病 造 模 方 法 与糖 尿 病 病 证 特 点 和 中 药 四 气 五 味 药 性 理 论 相 结 合 . 制 2型 研 糖尿病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具有可行性 。

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中西医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中西医研究进展

三、诱导性2 型糖尿病动物模型
• 诱导性2 型糖尿病动物模型是通过物理、化学、生物 等致病因素人工诱发出具有糖尿病特征的动物模型。 • 1.高脂饲料诱导,此类模型可表现为高体重、高血脂、 高胰岛素血症和糖耐量增高等胰岛素抵抗的特征 • 例如:葛学美用脂肪占总热能的45.5%的高脂饮食成 功地诱发了C57BL /6J小鼠产生2型糖尿病,并可使 小鼠血清胰岛素水平不断提高,血糖升高,小鼠体重 超常,伴血脂明显差异 • 邬云红以脂肪热量比为65% 的高脂饲料喂养Wistar 大鼠20 周,出现空腹血清胰岛素、空腹血糖明显升 高,胰岛素敏感指数明显降低。
2. 药物诱导:链脲佐菌素( streptozotcin,STZ) 是 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糖尿病动物模型化学诱导剂, 它对一些种属的动物胰岛β细胞有选择地破坏,可 以使猴、狗、羊、兔、大鼠、小鼠等实验动产生1 型或2 型糖尿病. 有研究表明:给小鼠腹腔注射STZ 65mg/kg ,可致 空腹血糖明显上升,不同剂量和不同时期给予 STZ 可造成不同严重程度的2 型糖尿病; 用STZ 处理的新生大鼠在成年后将呈现典型的2 型糖尿 病表现。 乔凤霞和申竹芳给地鼠多次腹腔注射STZ 40 mg/kg , 结果动物中大部分血糖、血清甘油三脂和胆固醇 均升高。
二、转基因性2 型糖尿病动物模型
• 在动物原来遗传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改变某种基因的表达 水平以建立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 • 胰岛素受体底物- 2 基因敲除( IRS -2)小鼠可出现显著 的葡萄糖耐量受损,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从而 引发2 型糖尿病 • 此外,IRS -1 和β细胞葡萄糖激酶( GK) 双基因敲除( GK -IRS -1 )小鼠,IR - /IRS - 1 双基因敲除杂合体小鼠 均可出现高血糖,并随着年龄发展为显性糖尿病。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证候演变与相关方药作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证候演变与相关方药作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证候演变与相关方药作用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已成为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据统计,全球患有糖尿病的人数已经超过了4.15亿,其中2型糖尿病占比较高。

2型糖尿病的特点是胰岛素抵抗,即机体细胞不能有效地利用胰岛素,导致血糖升高。

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因此深入研究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抵抗机制以及相关方药的作用机制具有很高的临床和科学意义。

目前,大鼠常常作为研究2型糖尿病的实验动物模型,因为大鼠的胰岛素和糖脂代谢与人类较为相似,且能够很好地模拟人类2型糖尿病的病理生理过程。

本研究主要通过建立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观察其证候演变过程,并深入研究相关方药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准确的药物指导。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 建立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

选用雄性SD大鼠,通过高脂高糖饲料和低剂量链脲佐菌素诱导,建立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

2. 观察大鼠证候演变过程。

通过测定血糖、胰岛素、胆固醇、三酰甘油等生化指标,以及糖化血红蛋白、组织学检查等方法,观察大鼠证候演变过程。

3. 研究相关方药的作用机制。

本研究将从药物治疗、分子生物学角度研究相关方药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的作用机制。

主要包括药物干预后大鼠生化指标的变化,以及相关基因表达变化等。

三、预期结果本研究通过建立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观察大鼠证候演变过程,并深入研究相关方药的作用机制,预期可以得到以下结果。

1. 成功建立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并观察大鼠证候演变过程,得到较为准确的模型。

2. 通过生化指标测定和组织学检查,深入了解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的病理生理机制与证候演变过程。

3. 通过相关方药的药物干预和基因表达研究,揭示相关方药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准确的药物指导。

四、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本研究的意义和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的建立

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的建立

内容提要糖尿病是一类由遗传、环境、免疫等因素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近年来发病率显著上升,2003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报告全球糖尿病病人已超过1.94亿,预计到2025年这个数字将增加近一倍(3.33亿)。

其中2型糖尿病的发生,在国外占整个糖尿病比例的85%~95%以上,而国内则更高,达98%以上。

因此,建立比较理想的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对于糖尿病防治药物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采用先高脂喂养实验动物一段时间再给予链脲佐菌素(STZ)的方法建立糖尿病动物模型。

研究结果表明:高脂喂养SD大鼠28天后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 40mg/kg,可以建立稳定的具有高血脂和胰岛素抵抗为特征的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高脂喂养ICR小鼠21天后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100mg/kg,可以建立稳定的具有高血脂和胰岛素抵抗为特征的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在链脲佐菌素和高脂饮食协同作用下可肝脏、肾脏和胸腺等器官指数发生改变;综合分析用大鼠比用小鼠建立糖尿病动物模型更有优势。

因此,本研究已经成功建立了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并且筛选出最佳的实验动物。

关键词:糖尿病;动物模型;大鼠;小鼠;链脲佐菌素;血糖;胰岛素英文缩写DM糖尿病NIDDM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DDM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STZ链脲佐菌素TC总胆固醇TG甘油三酯LDL低密度脂蛋白HDL高密度脂蛋白ip腹腔注射iv静脉注射sc皮下注射IR胰岛素抵抗INS胰岛素敏感指数GFR肾小球滤过率Ccr肌酸清除率ESRD终末期肾病DN糖尿病肾病DR 糖尿病性视网膜并发症SCH 慢性持续性高血糖症IDF 国际糖尿病联盟目录引言 (1)第一部分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建立 (12)实验器材与方法 (12)结果 (17)第二部分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的建立 (20)实验器材与方法 (20)结果 (23)讨论 (27)结论 (36)参考文献 (37)附图 (42)中文摘要 (1)ABSTRACT (4)致谢导师及作者简介引言糖尿病是一类由遗传、环境、免疫等因素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Ⅱ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摘要: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慢性病之一,而Ⅱ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总数的90%~95%左右。

建立合适的Ⅱ型糖尿病动物模型是阐明其发病机制的前提条件。

因此,该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糖尿病研究中常用的动物模型,对发展新型Ⅱ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的研究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Ⅱ型糖尿病;动物模型;模型构建Research Progress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 TypeⅡ Diabetic Animal ModelLIU Shu—Yun(Lab of Transplant Engineering and Immunology West China Hospital,Sichuan University 2013224070006)Abstract: Diabetes mellitus,the endocrine and metabolic diseases,is characterized by hyperglycemia. It is one of the most prevalent chronic diseases that threat to human health,and type 2 diabetes accounted for 90% -95% of the total diabetes. The animal model of type 2 diabetes provide the important precondition to many scholars in study of the pathogenesis and mechanism of diabetes.Therefore,this article reviews a number of animal models of T2DM commonly used according to the articles that have been published both inside country and abroad,which will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ype II diabetic animal models.Key Words:Type Ⅱ Diabetes Mellitus, Animal model,Model construction糖尿病( Diabetes mellitus,DM) 是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的内分泌代谢性慢性疾病,其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

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中西医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中西医研究进展
故, 此类模 型成模 特征及 成模 时 间不尽 相 同。 葛 学美 等 用 脂 肪 占总 热 能 的 4 . % 的 高脂 55
饮 食 成 功 地 诱 发 了 C 7 L6 5 B / J小 鼠产 生 2型 糖 尿
的动物模 型 。这种模 型产 生 疾病 的原 因清楚 ( 由转
2型糖 尿 病 的发病 率 逐 年 增 高 , 目前 的 治疗 方 法主 要 以西 药 降 糖 为 主 , 中药 改 善 症 状 为 主 , 中西 医结合 不仅 良好 控 制 血 糖 , 且 从 整 体 调 节 、 本 而 标
作用 。
胰岛素受体底物 一 基 因敲除 ( S一 / 2 I R 2一 一) 小 鼠可 出现 显著 的 葡 萄糖 耐 量 受 损 , 岛 素抵 抗 和 胰
综 述

2型 糖 尿 病 动 物 模 型 中 西 医研 究 进 展
赵 玉立 郭俊 杰 吕蕾 刘 亚丽 郭鹏 云
【 关键词 】 2型糖尿病 ; 动物模 型 ; 中西医结合 【 中图分类号 】R 8 . 【 5 7 1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7 6 1 ( 0 2 0 0 4 — 3 6 3— 6 3 2 1 ) 6— 5 1 0
Wi a 肥胖 大 鼠 、 t k o gE asT k si aF t sr t Os aL n vn o uhm a y u t
双基 因敲 除杂 合体 小 鼠均 可 出 现 高血 糖 , 随 着 并

年 龄发 展为 显性 糖尿 病
观 察发 现骨 骼肌 特异性 胰 岛素样 生长 因子 1受
素 含量 显著 升高 。
( L T ) 尿病 大 鼠、 o OEF 糖 Gt o—K kzk ( K) 鼠 、 ai i G 大 a D a e s D ) 鼠 、 b s ( B) 鼠 、 o no—K i t (B 小 be O ee O 小 Tr t o K ( T—K 小 鼠 、 aoaS i t Y sd ( S 小 鼠 K) N g hb a au a N Y) a 等 。虽 自发 性 动 物 模 型 已被 应 用 于 医学 研 究 的 不

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研究概况

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研究概况

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研究概况【摘要】目的:综述近年来2型糖尿病(T2DM)大鼠模型的研究进展及对其优缺点进行评价和未来同类模型的展望。

方法:主要对T2DM大鼠模型的建立技术和方法进行综合性评价。

结果:T2DM大鼠模型目前可以分为自发性T2DM 和实验性T2DM模型,且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结论:经过综合评价研究,认为各种建模方法均有优缺点,目前较认可的是实验性T2DM大鼠模型,因价格低廉,造模方便而广受欢迎,但仍缺乏一定的造模标准。

【关键词】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研究概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等发生了很大改变,糖尿病发病率显著上升,尤其T2DM占了较高比例,大概占了糖尿病发病率的90%。

T2DM是因人体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或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继而引发糖、蛋白质、脂肪和水电解质等代谢紊乱所导致的疾病。

患者典型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表现,同时还伴有身体消瘦、疲乏、烦躁、口渴等临床症状。

选择一些合适的动物模型进行动物试验成了我们研究糖尿病的良好途径,我们可以从中比较一些糖尿病药物的作用效果以及其药动学的特点,在临床用药上对评价某套治疗方案的可行性及预后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

目前研究的临床T2DM动物模型主要集中在大鼠上,这可能是由于大鼠作为T2DM动物模型相对较稳定且与人T2DM表现相似的优点。

因此我们在下面综述近几年来国内外有关临床T2DM大鼠模型研究的情况。

总体上来说,目前临床T2DM研究的大鼠模型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自发性T2DM大鼠模型,另一类则是实验性T2DM大鼠模型,考虑到成本及方便程度,目前以后者居多。

1 实验性T2DM大鼠模型1.1 单纯高脂高糖引发的T2DM 在试验中,通过较长时间给予大鼠过量的高糖高脂饮食,发现能够诱导出较满意的T2DM大鼠模型,从而能为进一步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目前认为其机理可能是高糖高脂饲料会导致胰岛B细胞超负荷,进而使胰岛细胞发生损伤、萎缩甚至死亡,胰岛的功能因此下降,继而建立起伴胰岛素抵抗的T2DM模型。

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01 摘要
目录
02 引言
03 研究现状
05
人工模拟2型糖尿病 动物模型
04
自发性2型糖尿病动 物模型
06
基因工程2型糖尿病 动物模型
目录
07 其他类型2型糖尿病 动物模型
09 研究不足
08 研究方法与成果 010 参考内容
摘要
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严重影响全球公共健康。为了深 入探讨其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案,研究者们建立了各种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本次 演示综述了近年来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包括自发糖尿病模型、人工 模拟糖尿病模型、基因工程糖尿病模型和其他类型糖尿病模型,分析了这些模型 的特点、应用和局限性,并探讨了今后研究的方向和意义。
三、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的实验设 计与结果分析
在建立型糖尿病动物模型时,研究者们通常会进行一系列实验设计,包括测 定动物的体重、血糖、胰岛素水平等生化指标,以及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等。根 据实验结果,研究者们可以分析型糖尿病的发生机制、探讨疾病的干预措施并评 估药物治疗的效果。
例如,在肥胖诱导的型糖尿病动物模型中,通过给予高脂饮食并测定动物的 血糖、胰岛素水平等指标,研究者们发现高脂饮食可引起肥胖小鼠的胰岛素抵抗 和β细胞功能衰物模型在研究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和防治策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有的肥胖诱导、遗传诱导和化学药物诱导的型糖尿病动物模型都具有一定特点 和应用范围。然而,仍需进一步完善现有动物模型的种类和品质,以适应不同研 究方向的需求。
例如,可以探索更加精准的基因编辑技术,构建具有人源性基因突变的型糖 尿病动物模型,以深入研究基因突变与糖尿病的关系。另外,在未来的研究中, 可以结合新型技术如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等,从多角度探讨型糖尿病的发病机 制和药物作用机制。加强干细胞治疗、免疫治疗等新型治疗手段的研究,为型糖 尿病的治疗提供更多可能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研究概况高秀娟马会霞江春花(华北煤炭医学院中医学系河北唐山063000)[关键词]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633(2009)06-783-03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紊乱疾病,世界范围内约有1.7亿患者,其中2型糖尿病(T2D M)占整体糖尿病的90%以上,可靠的动物模型是研究T2D M发生机制及新的干预措施的重要手段。

目前制备T2D M模型应用的动物种类多种多样,动物种属的选择非常重要,其中鼠科动物由于具有体积小,生殖周期短,容易通过饲料、药物处理或遗传方法诱导疾病等优势,被广泛的应用于T2D M模型的制备中,它是人类研究T2D M的强有力的工具。

下面就应用鼠科动物制备T2D M模型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仅供参考。

1自发性动物模型1.1自发性2型糖尿病大鼠主要包括G/K大鼠(Goto-K ak2 izaki R at)、OLETF大鼠(O tsuka Long Evans To kushi ba F atty R at)、Z DF大鼠(Zuke r d i abe ti c fatty R a t)等,这类动物多数肥胖,有明显的高胰岛素血症,类似人类2型糖尿病的发病特征,国外研发口服抗糖尿病及并发症的新药多选用这类动物[1]。

1.1.1G/K大鼠。

G/K大鼠是日本的一大鼠品系,是一种常用的自发性非肥胖型T2D M实验动物模型,其特点是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出现早[2]。

其发病机制可能是骨骼的糖元合成酶不能有效地将多余的葡萄糖转化为糖元贮存起来,从而使动物出现高血糖。

G/K大鼠的特征有,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受损,B细胞数目减少,肝脏对胰岛素的敏感程度降低导致肝糖生成过多等,此外具有与人类T2D M微血管并发症相似的改变。

骨组织形态学和生物力学分析显示,非肥胖的2型糖尿病G/K大鼠有明显的骨代谢紊乱,骨强度明显降低[3]。

近来的研究表明G/K大鼠子一代的胰岛及胰腺血流量的增加有赖于迷走神经[4]。

G/K大鼠子一代轻度高血糖、葡萄糖耐受受损伤。

在病理性的腹腔葡萄糖耐量出现后一周测其胰岛及整个胰腺的血流量,发现其血流量增加、胰岛所占胰腺血流量增加,切断腹腔双侧迷走神经,胰岛及胰腺血流量降低。

Pa rt haB认为G/K是研究糖尿病最好的动物模型,但是其发病过程中B细胞数目降低后有一个增殖的过程,这与人类发病情况有很大不同,也是限制G/K大鼠应用的关键[5]。

1.1.2OL ETF大鼠。

OLETF大鼠是最近常用的T2D M动物模型。

其特点是:轻度肥胖、高胰岛素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

史红莉等[6]研究发现14周的OL ETF大鼠已存在胰岛素抵抗,体重和腹内脂肪重量增加,同时存在三酰甘油和胆固醇的增高。

大鼠在24周龄时发病率为100%。

组织学研究发现此种大鼠胰腺呈进行性纤维化,并可出现肾脏并发症,其与T2D M患者的病理变化极为相似。

1.1.3Z DF大鼠。

Z DF肥胖T2D M大鼠是良好的肥胖型T2D M 的动物模型。

该动物易发展为肾微血管病变。

此种大鼠由于瘦素受体突变导致多食、肥胖,同时伴有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高脂血症、中度高血压,较接近于人的胰岛素抵抗同时伴有高血压的患者,可作为胰岛素抵抗的动物模型。

一般8~10周出现糖尿病,有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如多饮、多尿、体重增加缓慢等,并可出现神经病变[7]。

对fa/fa ZDF的胰岛分离,测其磷酸肌酐(P I)水解及胰岛素分泌反应,结果磷酸脂酶C调节的胰岛P I水解和高血糖刺激的胰岛素释放增加,这二者的增加能先于糖尿病被检测出来。

因此P I水解的变化可能是Z DF大鼠胰岛素抵抗的原因[8]。

1.1.4肥胖。

W istar糖尿病大鼠(o beseW i star fa tty rats)该品系动物T2D M实验动物模型的特征为甘油三酯生成过量,但机体对其分解的能力却受到了损伤,这种损伤是因低密度脂蛋白不易移去甘油三酯和机体不易移去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另外果糖能够进一步增加肝甘油三酯产生,导致高甘油三酯恶化[9]。

1.2自发性T2D M小鼠主要包括D i abetes(DB)小鼠、Obese (OB)小鼠、Toronto-KK(T-KK)小鼠、Nagoya Shi bata Yasuda (NS Y)小鼠等。

1.2.1db小鼠。

db小鼠是l epti n受体基因缺陷导致的先天肥胖性T2D M小鼠,其发病过程与人T2D M非常相似,是国际上广为采用的研究T2D M的动物模型[10]。

其瘦素受体基因失去功能,在出生后2周内就发生高胰岛素血症,3~4周发展为肥胖,4 ~8周后就发展为非常严重的高血糖症,其间有胰岛素抵抗发生,B细胞功能衰竭,一般在10个月内死亡,可发生明显的肾病。

1.2.2ob小鼠模型。

o b小鼠模型是一种瘦素受体与瘦素基因均发生变异的模型,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表现为饮食过量,3~ 4周发展为高胰岛素血症伴发胰岛素抵抗,最后发展为非常严重的糖尿病。

1.2.3KK糖尿病小鼠。

1941年K#Ko ndo用日本商人的小鼠原种(Kansukabe群)培育而成的,该动物对胰岛素不敏感,对葡萄糖耐量小,糖尿病发病率高,以具有轻度肥胖、高胰岛素抵抗和高血糖症的特征。

KK小鼠对胰岛素有轻度抗性,易于出现类似糖尿病肾病的肾脏损害[11]。

1.2.4NSY小鼠(Nagoya-sh i bata-yas uda)。

NS Y小鼠发展为糖尿病的速度相对较为缓慢,具有年龄依赖性,年龄在糖尿病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作用,12周龄后,胰岛素抵抗也不是很明显,其与人类疾病情况相似,减肥食谱的摄入能减轻其疾病状态,高脂食品能够加速疾病的发生过程,并且会出现胰岛素分泌不足及胰岛素作用受损现象[12]。

胰岛素含量36周龄后显著增加,NS Y小鼠将有助于人们对T2D M遗传学倾向及病理发生的进一步研究。

2诱发性动物模型2.1高脂饲料喂养近年来实验研究发现高脂膳食可诱发T2D M,为深入研究T2D M的发病机制,阐明营养因素与糖尿病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线索及实验依据,也为广泛开展T2D M的实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动物模型。

高脂饮食可诱发糖尿病的报道很多,脂肪在食物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脂肪提供的热量可高达59%(主要为X-6多不饱和脂肪酸),碳水化物仅提供20%左右的热量;在高果糖饲料中,碳水化物提供70%左右的热量(主要是果糖)。

鲁瑾等[15]采用占摄入热卡61%的高脂饮食(主要是饱和脂肪酸的动物脂肪,其中蛋白质占19%,碳水化合物占20%,脂肪占61%),饲养动物7周后,大鼠出现了高胰岛素血症,并且葡萄糖-胰岛素耐量实验显示产生明显的胰岛素抵抗,是一个可靠的由高脂饮食造成的胰岛素抵抗模型。

葛学美等[16]用脂肪占总热能的45.5%的高脂饮食成功地诱发了C57BL/6J小鼠产生T2D M,并可使小鼠血清胰岛素水平不断提高,血糖升高,小鼠体重超常,伴血脂明显差异。

2.2药物诱导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 i n,STZ)诱导T2D M大鼠或小鼠动物模型,是目前糖尿病动物实验研究中应用最多的方法,S TZ对实验动物的胰岛B细胞具有高度选择性毒性作用,对组织毒性小,诱发动物糖尿病模型成功率高,且一般不表现自发性缓解,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化学诱导剂。

2.2.1腹腔注射。

腹腔注射方法中主要包含以下几种不同的方法:高脂饲料加小剂量S TZ联合诱发:本法最常用,造模的方法有两种:一种为先用高脂饲料喂养高脂饲料饲养2~4周后,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一般为15~45m g/kg)诱导大鼠T2D M模型[17~19]。

周迎生选用S D大鼠适应性饲养1周后称体重,喂以高脂饲料,即普通饲料中加入20%的脂肪(50%猪油和50%蛋黄粉)和20%蔗糖,4周后禁食不禁水16小时,一次性腹腔注射低剂量S TZ45m g/kg,3天后测血糖,以空腹血糖\ 10.0mm ol/L为模型成功标准。

此种方法高脂饲料造成外周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加之S TZ破坏一部分胰岛B细胞功能,因此其模型比较接近于人T2D M。

一种为先腹腔注射STZ,然后再以高脂饲料喂养,杜丽坤等[20]将大鼠将大鼠每日按25mg/kg腹腔内注射STZ连续3d,1周后测葡萄糖耐量异常者,再继续喂高脂饲料8周。

M as i e llo等[21]对3月龄W istar在应用STZ之前,给予适当剂量(230m g/kg)的烟酰胺,部分保护胰岛B细胞的功能,使动物最大程度地产生中等的、稳定的高血糖症,制造出一种新的T2D M实验动物模型,在症状上比其他可利用的实验动物模型更接近人类糖尿病。

2.2.2尾静脉注射。

即大鼠或小鼠经高脂饲料喂养后, STZ15m g/kg一次性尾静脉注射,或普通饲料喂养,STZ50m g/kg 一次性尾静脉注射。

崔明霞等[22]将大鼠高脂饲料喂养后,均自尾静脉注射STZ25m g/kg,成功的诱导出糖尿病性肥胖的大鼠模型。

2.3药物+手术先将大鼠进行右肾脏切除,2周后用STZ35m g/kg一次性腹腔注射,也有研究是把大鼠进行右肾脏切除后,立即腹腔注射STZ45mg/kg。

药物诱导糖尿病动物模型的成功率受诸多因素影响,例如给药方法、给药剂量、S TZ的不同溶剂、大鼠品种以及体重因素等。

目前STZ的剂量大小还没有统一的认识,造模成功率报道也不尽相同,一般认为剂量过小造模成功率较低,剂量过大则容易形成1型糖尿病模型。

李桂云等[22]将4周龄SPF级雄性SD大鼠高糖高脂饲料喂养4周,分别按30m g/kg、40m g/kg、50mg/kg体重剂量腹腔注射S TZ建立T2D M大鼠模型,结果:40m g/kg剂量组大鼠的成模率最高(73. 3%),成模大鼠具有胰岛素抵抗、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和血脂紊乱的T2D M临床特征,高血糖持续时间最长、最稳定(到实验结束模型稳定至少28天)。

30mg/kg剂量组大鼠成模率只有40%,成模大鼠于实验结束血糖水平已基本恢复正常,50m g/kg 剂量组成模大鼠倾向于1型糖尿病。

认为短期高糖高脂饮食联合STZ腹腔注射建立T2D M SD大鼠模型的STZ最佳注射剂量为40m g/kg。

宋立江等[23]研究了不同溶剂溶解S TZ对造模成功率的影响。

用p H4.5柠檬酸PBS、p H5.5H anks、p H7.0H anks、p H7.0生理盐水4种溶剂,溶解链脲佐菌素小鼠腹腔注射,结果p H4.5柠檬酸PBS造模成功率高达86.7%,认为p H4.5柠檬酸PBS可以作为理想的溶剂。

郭学军等[24]W istar大鼠成模率和死亡率均高于SD大鼠。

选用中剂量给药及两次给药的方式可提高SD大鼠成模率,并降低死亡率,维持时间较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