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熊十力哲学思想理论渊源

合集下载

中国哲学史5-4熊十力

中国哲学史5-4熊十力

一,"心境不离"的认识主客体 关系论
熊十力所说的"境"指认识客体或认识对象;"心" 熊十力所说的" 指认识客体或认识对象;" 指认识主体或认识能力. 1,境不离心 在熊十力看来,境是离不开心的,不存在离心而 独存的境. 2,心不离境 既然境不能离心而独存,那么,心是否能离境而 独起呢?熊十力认为,这个问题需要分析. 3,心境是相反相成的总体 在熊十力看来,境不离心,心不离境,心境本来 就是一个相反相成的总体,心与境的矛盾运动推动着 认识的发展.
三,"体用不二"的主要内容
本体是清静的全体. 本体是绝对的. 本体是超空间的,即没有形相,是幽 隐的. 本体是超时间的,即无始无终,永恒 存在的. 本体是变与不变的统一.
第三节 "翕辟成变"的宇宙论 翕辟成变"
一,翕辟的根据,含义以及各自 的作用
根据:熊十力指出,翕辟的根据在于本 体.本体是无能而无所不能的.说它 "无能",因为它"不是超脱于万殊的 无能",因为它" 功用或一切行之上而为创造者" 功用或一切行之上而为创造者",即不 能离用而为独立的主宰,说它" 能离用而为独立的主宰,说它"无不 能",因为它"显现为万殊的功用或一 ,因为它" 切行",即表现为用.正因为它" 切行",即表现为用.正因为它"无不 能",所以又可把本体称作"能变"或 ,所以又可把本体称作"能变" "恒转". 恒转"
3,"体"指本体,"用"指现象.如三国 指本体," 魏王弼发挥老子思想,把世界的本体规 定为无,认为"不能舍无以为体" 定为无,认为"不能舍无以为体".程 朱理学以" 朱理学以"理"为体,以"象"为用. 为体,以" 认为" 认为"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 体用一源,显微无间" 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北宋王安石认 为"体者,元气之不动;用者,冲气运 行于天地之间" 行于天地之间",认为不动的元气是本 体,运行的冲气是元气的功用.孙中山 说:" 说:"何谓体?即物质.何谓用?即精 神." 神."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是什么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是什么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是什么熊十力哲学思想,是中国儒学研究的一个新的高度。

要仔细理解熊十力哲学思想,应从三个大方向入手。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熊十力的哲学思想是什么,一起来看看吧。

熊十力哲学思想介绍其一为重立大本·重开大用。

熊十力始终以探寻宇宙人生之大本大源为己任,即帮助人类寻找失落了的自我。

在他的认知中,哲学之根本任务即为“明示本体”,哲学须“以本体论为其领域”。

人的生命创造活动,以及道德自我完善的活动,即为“本体”及其实践,也即为人的最高本质,涵盖天地万物,主导自然宇宙。

熊十力强调道德(或者社会)之践履同良知、仁心之一致,工夫和本体的一致,外王和内圣的一致。

在中国儒学史上,熊十力第一次公开以“本休论”之名目标志其儒家哲学体系。

他强调“一本”、“见体”及“究体”。

熊十力凭借其本体论统摄宇宙论、人生论及知识论、治化论等等。

儒学本体论不只是讨论宇宙生化之过程与根源,尤其关怀人性以及全面发展之问题,人存在的意义、价值与功能之问题。

其二为深于知化·长于语变。

熊十力之“体用不二”论,以及“翕辟成变”论之“深于知化”与“长于语变”,是世人所公认的。

熊氏认为,所有物理现象与心理现象,皆是无自性、无实体的,不过人类执着视这些假象为真实存在。

而真实存在的仅有一个本体,既为宇宙万象之本原,又为人们反求自识之绝对真理。

熊十力哲学本体论之最高范畴充满人性,极具人格特征,为理论理性、实践理性与情感之统一。

与此同时,熊氏亦认为,要维护“人道之尊”,就必须破除出世、造物主及委心任运思想,必须自强不息,积极入世。

其三为冥悟证会·性修不二。

在熊十力的认知中,真理本身是无所谓科学和玄学之分的,然而,就学者之研究对象而言,似乎应作出区别。

同时他强调玄学不废理性思辨,亦不排斥量智,而必须超越这两者,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

玄学方法无疑是一种与天道合一之大彻大悟。

熊十力哲学思想,在现代哲学史上,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同时他的思想也有利于中华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从形而上的本体到形而下的宇宙人生_熊十力的形而上学思想研究_李蜀人

从形而上的本体到形而下的宇宙人生_熊十力的形而上学思想研究_李蜀人

·中国哲学·从形而上的本体到形而下的宇宙人生———熊十力的形而上学思想研究李蜀人近代以来,随着中国文化大门的打开、西方哲学思想的大量引进,人们开始用新的观点和方法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加以批评反省和重新解释,这是现代中国哲学的一个显著特点。

也就是说,现代中国哲学始终是介于传统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之间的哲学,它肩负着改造传统中国哲学、融合西方哲学的双重使命。

在现代中国哲学史上,我们已经找不出一个没有受到西方哲学思想影响的哲学家了。

因此,中学与西学的关系始终是现代中国哲学中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在这个关系里,以前的研究大都着眼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或西学为体、中学为用这样的抽象问题,给人以大而无当的空洞感觉。

因此,具体而深入地研究这一关系在某个哲学问题上的表现,就成为当今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中的一个新动向;尤其是涉及哲学基础的形而上学,在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中意义更为重要。

一在现代中国哲学史上,熊十力无疑是一个不可能绕过的人物。

特别在形而上学研究上,其乃最为用心者。

熊十力的思想经历了一个从佛学到儒学的过程。

他侵染佛学数十年,受其影响很深。

对于佛学所追求的思维方式以及其研究对象,他是基本认可的。

他说:“佛学于内心之照察,与人生之体验,宇宙之解析,真理之证会,皆有其特殊独到处。

”(熊十力,1985年,第3页。

下引熊十力文献仅注年份和页码)所以,可以这样说,佛学的思维方式和基本思想大致规定了熊十力以后研究哲学的方向和对象。

比如,心物关系、宇宙人生这些在佛学中重要的问题,也是他一生所关注的问题。

而要研究这些,按照佛学的思想,则首先必须看空世界的一切。

因为佛学认为现象世界是变动不居的,而变动不居的则是虚假的。

佛学从一开始就具有某种超越经验或感知世界的先验思路。

这种思维方式深刻地影响了熊十力形而上学思想的建立。

他认可大乘空宗的性德思想和有宗的真如思想,因为在他看来,这些就应该是宇宙万物的基础和根据,也是宇宙万物人生的意义所在,更是哲学之为哲学的根本所在。

谈熊十力先生其“体用一如”思想

谈熊十力先生其“体用一如”思想

智库时代 ·225·智库论坛谈熊十力先生其“体用一如”思想王 宁(河北大学,河北保定 071000)摘要:熊十力先生是我国现代哲学史上最具有原创力、影响力的哲学家,以《周易》为其哲学思想的核心基础,全新开创了“体用一如”的哲学系统,并以此奠定了现代新儒学思潮的哲学形而上学基础。

他的“体用不二”之论,成为整个当代新儒学思潮“重立大本、重开大用”和“保内圣,开新外王”之滥觞,亦成为这一思潮的基本思想间架。

关键词:熊十力;体用一如中图分类号:B-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18)28-0225-002读熊老先生的生平和他人的语录,无不点明熊老先生的“孤冷、狂傲”。

所以带着这样一种印象读了熊老先生的《新唯实论》,而先生的孤冷狂傲却是真性的狂放。

也唯有熊老先生能有底气说出“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

一、熊老先生之治学熊十力先生是我国现代哲学史上最具有原创力、影响力的哲学家。

纵观他整个人生,不管是自学经典,抑或是参军,或是在三十多之时弃戎从文。

熊老先生的才思和智慧都以其积极的方式正面迎接之。

在西学冲击、中学无力还击之时,熊老先生立志“自家”以《周易》为其哲学思想的核心基础,引佛入儒,全新开创了“体用一如”的哲学系统,并以此奠定了现代新儒学思潮的哲学形而上学基础。

他的“体用不二”之论,成为整个当代新儒学思潮“重立大本、重开大用”和“保内圣,开新外王”的滥觞,亦成为这一思潮的基本思想间架。

但是于初次读熊老先生的著作的我来说,除其哲学体系之外,最为吸引我的或是更为震撼的是熊老先生的立志学习之论述。

熊老先生在其多部著作、文章中反复强调了立志之于学者的重要性。

他说:“学者必养成挺然绝俗之姿,必具囊括大宇之概,规模宏拓,智虑深远,不贪小成,不甘凡近,万能不极深研几之功,认继往开来之事。

”而熊老先生所提倡的基本的治学态度和基本方法便是静思力践。

“若如今士子,以从事于肤泛驳杂之见闻为学,则乃学其所学、而非吾所谓学。

熊十力先生体用不二思想评述精选文档

熊十力先生体用不二思想评述精选文档

熊十力先生“体用不二”思想评述熊十力先生是中国著名的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中国儒家文化的基础上,借用了西方哲学中的本体与现象论,对佛教的唯识论进行了新的诠释。

熊先生在《新维识论》中提出了“体用不二”的思想,意在寻找宇宙之本源、人生之真谛,“体用不二”四字包含着他对宇宙本体论以及人生论的深刻思考,最终目的在于解决当时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使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找回迷失的自我。

一、体用相互区别而又相即不离1、体与用相互区别“体”与“用”是中国哲学中的一对基本范畴,是两个概念,是相互区别的,既然二者是不同的,那么何谓“体”?何谓“用”?(1)“体”字释义。

熊十力先生在《新维识论》中说道:“在宇宙论中,赅万有而言其本原,则云本体”[1],这里的“体”指本体、本质,是宇宙之心,本体是万理之源,万德之端,万化之始,是大千世界中一切存在的基础和根源。

[2]本体不是“外在的物事”。

它是“无形相的,无质碍的,是绝对的,是全的,是清静的,是刚健的” [3]本体是抽象的、无形的,是不可捉摸的。

本体是动静一体的,所谓动是指本体是变化不息的,所谓静是指本体是比较稳固的,所以是集不变与变易为一体的,熊先生将本体的这一特征总结为“恒转”。

(2)“用”字释义。

用是指“功用”“作用”“势用” [4],在《新维识论》一书中,熊十力先生提到:“用者,言乎本体之流行,状夫本体之发现” [5],功用是真实的,是有形相的。

用大体上相当于西方哲学中的“现象”,由于功用是有动势的,不是固定不变的,所以较之现象,功用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2、体与用相即不离体用相即不离是指“体”与“用”是分不开的,没有体也没有用,也没有离开功用而独立存在的本体。

“体用一原,显微无间”。

“体”是“用”的依托,“用”是“体”的显现。

也就是熊先生所说的“即用显体”。

就像大海水与众沤,众沤以大海水为本体,大海水以众沤为功用,大海水的特性显现在众沤之中,众沤是大海的显像。

又如麻与绳子,麻是绳子的本体,绳子是麻的功用,麻把绳子的特性展现出来。

熊十力哲学研究

熊十力哲学研究

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熊十力哲学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哲学指导教师:***2001.6.1摘要摘要本文从熊十力哲学的论学背景与思想渊源入手,合乎逻辑地揭示出熊十力哲学的体系结构。

“体用不二”、“翕辟成变”、“反求自识”的哲学宗纲所彰显的正是熊氏哲学作为完整体系形态的主要内容,熊十力是现代新儒家形上追求的第一人,其哲学奠定了现代新儒家的形上基础。

熊氏哲学的突出贡献在于以本体论为基点来解决中国哲学的现代化问题。

艇十力指出:“见体之路”是现代人安身立命的根本途径,他以现代哲学的方法改铸传统儒学的心性论.使本体与方法合而为一,为突破传统哲学走向现代化打开了一条思维路向。

这一传统“心性论”的现代阐释,强调以本心、仁体、宇宙大生命为“宇宙之基源”,无疑高扬了人的主体性,为人的自尊、自信、自重找到哲学依据,从终极层面上为解决“意义的危机”开启了有效的途径。

熊氏为寻求中国文化的现实出路而主张“革治不如革心”,自有其理论的局限性,但问题的提出却具有重大的现代价值与意义。

木本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熊十力哲学的论学背景与思想渊源。

第二部分,详细论述了熊十力哲学以“体用不二”统贯始终的体系结构。

“体用不二’以明体”,阐述了本体论的内容;“翕辟成变’以示用”,是宇宙论的阐发:…反求实证’以归心”,是其心性论的表述。

第三部分,分析了熊十力哲学的现代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熊十力新儒学、√现代价值V;L二....——————————.——....—.———.—...................................................——.—————一一瓤1.,AbstractTobeginwiththetheory’sbackgroundandthoughtorigin,thearticlelogicallyrevealsthestructureofXiongshili’sphilosophysystem.ThemaincontentofXiongshili’sphilosophyisunityofsubstanceandfunction,closingandopeningproducechange,andknowingonesel[AmongtheNewConfucians,Xiongshiliisthefirstmantopursuemetaphysics.andhisphilosophysettledthemetaphysicalbasisfortheNewConfucianismTheoutstandingcontributionofXiong’sphilosophyistomakesubstancetosolvetheproblemofChinesephilosophymodernization.Xiongpointedoutthatthewayofseekingsubstanceisthebasicwayformodernmanconductingoneselfinsociety.XiongreconstructedthetraditionalConfucian’sMindandXingtheorybythemodernphilosophyway,andopenedathinkingwayfortraditionalphilosophytomodernization.HisphilosophyemphasizedthatOriginalMind,HumanityandUniversalLifearethebasis.Thus,itraisedthesubjecthighandfoundthephilosophybasisforpeople’sself-respect,self-con耐enceandself-possession.Xiong’salsoinitiatestheeffectiveapproachtosolvethesensecrisis.Histheoryhaslimitation,butitalsohasgreatmeaningandmodernvalue.Thearticleincludesthreeparts:PartoneintroducesthebackgroundandthoughtoriginofXiong’stheory.ParttwodiscussesthestructureofunityofsubstanceandfunctionindetailUnityofsubstanceandfunctionistheontologicalcontent;thetheorythatclosingandopeningproducechangeexplainstheuniversalview;knowingoneselfandpositivismexpresstheMindandXingtheory.PartthreeanalyzesthemodernvalueandmeaningKeywords:XiongShiLiNewConfucianismmodernvalueⅡl、■熊十力(1884-1968)原名继智、升恒,字子真,号十力,后以号为名,湖北黄冈人,是我国现代哲学史上最具原创性的哲学家。

近代哲学大师熊十力简介

近代哲学大师熊十力简介
归乡教书。
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后,熊十力参加了光复黄州的斗争,
接着奔赴武昌,担任湖北督军府参谋。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
熊十力隐居寺庙,研究先秦诸子和西方哲学。1917年孙中山掀起
护法运动,熊十力闻讯前往湖南,支援护法军北上,接着又奔赴
广州,帮助孙中山筹画革命事业。1918年,护法运动宣告失败,
产党的好朋友。在学术上,他注重自己的思想与中国现实相结合,
为增强民族自信心而建立民族哲学体系。他反对全盘西化,主张
既融合西方科学思想,又继承东方哲学的骨髓与形貌,发展了自
己30年代的思想体系。为使人们普遍了解他的思想,他又把《新
唯识论》由文言本改写为白话本,写出《读经示要》等专著。
抗日战争胜利后,熊十力辗转四川、湖北、北平、浙江、广
中华书局开始出版《熊十力论著集》。
著,并删定印行了《新唯识论》(1953年版)。从1954年起,熊十
力移居上海,专事著述,陆续出版《原儒》(1956年版)、《体
用论》( 1958年版)、《明心篇》( 《乾坤衍》
1959年版) 等鸿学巨著。熊十力的晚年偏重于中国传统哲学的
研究,并由资产阶级哲学思想向唯物主义过渡;在学术上,他倡
想发生了很大变化,步步背弃前说,由佛转儒。1926年他完成第
二部《唯识学概论》,1930年又出版的《唯识论》都是这方面转
化的表现。在北大期间,他还删注过《因明大疏》,讲解因明之
学等。
由于用脑过度,熊十力神经衰弱,病疾缠身,不得不赴杭 州
休养治疗。虽然病了,他的思维是无法停止活动的,在梁漱溟、
议建立专门的哲学研究机构,百家争鸣、中西兼通;在政治上,
他提出“马克思主义毕竟宜中国化”的主张,反对“左”倾及兴起

简析熊十力的道德与文化思想研究

简析熊十力的道德与文化思想研究

简析熊十力的道德与文化思想研究
熊十力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文化学者,其道德与文化思想一直备受学术界和社会关注。

熊十力的理论体系源于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当代现实的深刻反思,他试图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智慧的运用,构建一种新的道德伦理观,以应对当代社会价值体系的困扰和文化认同的困惑。

本文将从熊十力的著作入手,对其道德与文化思想进行简要的分析和研究。

一、熊十力的传统文化启蒙与当代价值观念
熊十力一直致力于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并试图在当代价值观念体系中发挥作用。

在他看来,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重要来源,但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存在种种冲突和困惑。

熊十力试图通过对传统文化的重新理解和参照,构建一种符合当代社会需求的伦理观和价值观念。

二、熊十力的道德重建与伦理观念
在熊十力看来,道德重建是当代社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传统的道德体系在当代社会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惑,因此需要对其进行重新思考和重构。

在他的著作中,熊十力试图通过对传统道德观念的深入挖掘和对当代社会需求的深入理解,建构一种新的道德伦理观念。

熊十力提出了“仁爱道德”、“天人合一”等重要概念,并试图通过这些概念来重新诠释传统道德观念,并为当代社会建构一种新的伦理观念体系。

他认为,道德的本质是对他人的仁爱和对天地的敬畏,这种道德观念可以成为当代社会的道德准则,指导人们的行为和思考。

三、熊十力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在当代全球化的浪潮下,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成为了当代社会的重要议题。

熊十力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文化根基和文化精神,应当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这对于维护民族文化的特性和传承中国文化的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课件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课件

03
1906年毕业,旋入武昌文普通中学堂深造, 1907年因参与反清革命事泄而逃亡日本。
生平简介
1913年回国后,投身军旅生活,曾任陆军第二十五混成协教练官、两湖巡阅使督练公所参谋长等职。 1922年退出军界,定居上海,从事哲学研究。 1928年应邀赴广州中山大学任教。
生平简介
1932年返回武昌, 闭门著书。
在本体论上,熊十力强调“体用不二”,认为本 体与现象、本质与现象不可分割,本体是现象的 根源和本质。
认识论
认识论定义
认识论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来源、范围、方法和标准的哲学分的统一,认为经验认识和直觉认识 都是必要的,前者是知识的来源,后者是知识的升华。
熊十力与黑格尔
黑格尔主张辩证法和历史观,而熊十 力则强调形而上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两者在哲学方法上有所不同。
与中国其他哲学家的比较
熊十力与朱熹
朱熹主张理气论和格物致知,而熊十力则强调本体论和心性论,两者在哲学重心上有所不同。
熊十力与王阳明
王阳明主张心即理和知行合一,而熊十力则注重本体论和形而上学的构建,两者在哲学体系上存在差 异。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ppt课件
目录
• 熊十力简介 • 熊十力的哲学体系 • 熊十力的主要思想 • 熊十力思想的影响 • 熊十力与其他哲学家的比较 • 熊十力思想的局限与不足
01
熊十力简介
生平简介
01 1884年出生于湖北黄冈,幼年便熟读四书五经。
02 1899年考中秀才,1903年考取湖北文普通中学 堂,开始接受新式教育。
与现代哲学家的比较
熊十力与冯友兰
冯友兰主张新实在论和人生哲学,而 熊十力则强调本体论和形而上学的构 建,两者在哲学重心上有所不同。

熊十力“智识合一”论探析

熊十力“智识合一”论探析

熊十力“智识合一”论探析作者:郭淑新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05期关键词: 熊十力; 智识合一; 世界哲学摘要: 中国近现代哲学是在中西文化碰撞、交汇的年代,以“比较哲学”的视域和面目展示自身的。

这一时期,熊十力构建了一个自“五四”以来中国传统气息甚为浓郁的哲学体系,但却对西方哲学给予中国哲学的影响乃至刺激作出了适当的反应。

他在《明心篇》中提出的“智识合一”论,在立足于本民族哲学的基点上,尽可能地借鉴、通达他民族的哲学智慧,对当下以及未来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予以形而上的思考和回答,从而凸显了其“世界哲学”意识。

中图分类号: B26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12435(2009)05053406Analysis of Xiong Shili’s Unity of Wisdom and KnowledgeGUO Shuxin(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3, China)Key words: Xiong Shili; unity of wisdom and knowledge; global philosophyAbstract: Chinese modern philosophy presents itself by the view and appearance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 in the era when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western culture struck and integrated with each other. In this era, Xion Shili constructed a philosophical system with plenty of Chinese tradition since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but responded properly to the impact and stimulation of the western culture. His idea, the unity of wisdom and knowledge in his book Ming Xin, based on native philosophy, learns from other countries’ philosophical wisdom and responds to the common problem at present and in the future metaphysically. By this way,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global philosophy has been highlighted.中国近现代哲学的“比较哲学”视域,不仅拓宽了中国哲学的研究视野,也凸显了其鲜明的兼容并包的跨文化特征。

熊十力经学哲学化思想简述

熊十力经学哲学化思想简述

合理 地 位 ,熊 十力先 生 提 出了 “ 哲 学 就 是 经 学 ” 的命 题 。虽 然 熊 治 化 的道路 。在熊 十 力 先 生 《 读 经 示 要》 这一 著 作 中 ,其 将 “ 六 十力 先 生 以 “ 新 唯识 论 ” 走 人 大 家 的视 野 ,但 其 始 终 坚持 其 “ 唯 经 ” 的主 旨概 括为 “ 内圣 外王 ” 。 识学 ”是 归宗 于 《 大 易》 ,植 根 于 《 六经》 ,开 始 其援 佛 人 儒 的历 熊 十力先 生在 《 读经 示要 》 中将 儒 家 “ 六经 ” 的 “ 内圣 外 王 程 。并且 对 “ 六经” 以及 “ 六 经 ” 之 间 的关 系 与 主 旨 “ 内圣 外 之 道” 从 九个 方面进 行 了归 纳 和 总结 : ( 1 ) “ 以仁 为体 ” ;( 2 ) 王 ” 进行 了简 单 的梳 理和 说 明。在 熊十力 先 生看 来 , “ 哲学 就 是究 “ 格物 为用 ” ;( 3 )“ 成 恕均 平为 经 ” ;( 4 )“ 随 时更 化 为权 ” ;( 5 ) 体之 学 ” ,“ 六 经 ” 与 西 方 哲学 一 样 ,富有 本 体 论 ,宇 宙 论 思 想 ,
关键 词 : 熊十力 经 学; 内圣外 王 中图 分类 号 :B 2 6 文献标 识码 :A
文 章编 号 :1 6 7 2- 5 8 3 2( 2 0 1 7 )0 3— 0 2 1 3— 0 1
熊十 力先 生在 其 万年 归 宗 与大 儒 ,其 代表 作 有 《 原 儒》 、《 读 经学典 籍 ,是通 过 对传 统 经 学 经 典 的 解 构 以重 构 传 统 经 学 思 想 。 经 示要 》 、《 体 用论 》 、《 明心 篇》 《 论 六 经 》 等 ,其 主 旨是 阐述 中 这 样 以来 ,传统 经典 就成 为现 代 新 儒 家 借 以 发 挥 自己 义理 思 想 的 国传统 的 经学 思想 。先 生 放 眼 于 “ 现代 哲 学 ” 用新 的 眼光 重 新 审 材 料工 具 。

熊十力历史哲学思想

熊十力历史哲学思想

本体是现象的基础和本质,现 象是本体的表现和反映。
本体和现象是同一的,没有本 质上的区别。
人们对于本体的认识可以通过 对于现象的研究和探索来实现 。
以“变易不已”为核心的辩证法
强调事物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
变化是永不停息的,事物在不断变化中实现自身 的发展和进化。
变化是具有普遍性的,它贯穿于宇宙万物的始终 。
熊十力历史哲学思想
2023-11-06
目录
• 引言 • 熊十力历史哲学思想的形成 • 熊十力历史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 • 熊十力历史哲学思想的影响与评价 • 熊十力历史哲学思想的现代意义与价值 • 研究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动机
背景
熊十力作为20世纪中国重要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其历史哲学思想具有独特性 和深刻性。
03
熊十力历史哲学思想的核 心内容
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宇宙论
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的。
人应该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追求共同发展 。
强调宇宙是一个整体,人与天地万物共
以“体用不二”为核心的本体论
强调本体与现象的关系是相互 依存、不可分割的。
文化观
教育观
熊十力认为中华文化是世 界上最优秀的文化之一, 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 造力,应该得到传承和发 展。
熊十力主张通过教育培养 人们的道德意识和人文精 神,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 和思想水平。
研究不足与展望
研究不足
目前对熊十力历史哲学思想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 处,例如研究不够深入、缺乏系统性、缺乏实证研究 等。
对当代新儒学的发展
理论基础
熊十力的历史哲学思想为当代新儒学的发展 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强调儒家思想的 内在超越性和道德主体的自由意志,为新儒 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熊十力论“学”思想初窥

熊十力论“学”思想初窥

熊十力论“学”思想初窥王 彪熊十力作为中国现代思想史上最富有原创性的哲学家之一,其一生之形迹与学问历来为人所折服。

他学崇二王,泛滥佛老,标榜自强不息的生命精神。

因其生命的真实与恢宏所陶铸成的独特人格形态,故而在他整个治学问道的生命中无处不彰显着“熊氏体用”关系的风格特点。

本文通过检寻熊著中有关其论学之文,对其进行考量,认为熊十力论学亦有其内在的逻辑主线而非泛言。

熊氏通过辨学,确立以正德立本之学为宗极,融贯中西,以求会通,以达通识之材地,而熊十力这种关于论学的思想,通身彰显着其以“体用不二”而又“于用显体”的思想特点。

一、体道立本乃真学问由于熊十力处在“以追求科学知识为主要特征的西方文化与以成就德性为最终目的的儒家文化”相冲突而引起中国知识分子生命困惑的时代,他不可避免地要对中西文化的对冲提出自己的解决之道。

同时作为当代真正能承续儒家道统的天才哲人,作为做“生命的学问”的儒者,他又有着理性而强烈的承继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熊十力在肯定西方文化的同时又坚信学问不只是纯粹的知识,学问应是跟人的生命与德行交融而不可析分的。

他言:“真学问,不是只有许多知识,便足云学。

智必造其极,足以会散著之知,而得其通。

理必究其原,足以汇万殊之理,而有所归。

根据经验,以极乎穷玄造微。

敦笃践履,以究于尽性至命。

通智慧、道德、生活而为一,始可云真学问。

”只有真正将知识、德慧与生命融会贯通而无间,敦笃践履于日常云为之际,以穷达“尽心,知性,知天”者,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学问,才称得上是最高的智慧。

这样才可以维系人们的身心,充实人们的生活,进而达到举世习焉而皆安之的理想状态,才能立人极而体常道。

如果人们一味以浮浅杂乱的知识为矜尚,以广闻博览为时务,耽忱于虚浮琐碎的文句而不知道反躬体悟自性,只知向外索求,终究只是小知间间,永远沉沦于支离琐碎的偏执之见中而不能涵养德慧,进而放失本真自性,不能体悟常道。

这样会使“人生遂囿于有限之域,而不得游于无待,以寓诸无穷”。

探析熊十力哲学思想理论渊源

探析熊十力哲学思想理论渊源

探析熊十力哲学思想理论渊源熊十力先生是20世纪中国最具有原创性的哲学思想家,是现代中国少有的几位构建了自己哲学体系的哲学家之一。

是一位特立独行、无所依傍的怪杰,更是一位具有平民性格,狂放不羁的性情中人。

他的哲学具有深刻的思辨性和形而上的气质。

都说一个人的思想与他的早年经历是分不开的,我想这在熊先生身上可见一斑。

一、青少年时期的生命体验熊十力是著名学者里经历颇多坎坷,又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位哲学家。

他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幼时在通晓经史、学宗程朱的父亲身边读书,父亲去世后,被其兄长送到他父亲的朋友何先生那里免费上学。

何先生也是学宗程朱,非礼不履,主张变法。

熊十力在何先生那里读了半年,最终离开。

这时的熊十力性格张狂简脱,又自学自识,懂得了人禽之别,领悟到真我才能实现人生价值和完成上天赋予吾人的使命。

同时他趋新交友,市场购书借阅,将“先天下之忧而忧”作为座右铭。

与何自新、王汉、何焜阁的相识,使熊十力走上了反革命的道路,积极的参加科学补习社、群学社、日知会,甚至还自己组织了讲习社。

其时思想受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之书的影响,去武昌当小兵,成为学界与军界的纽带,传播着思想,成为武昌革命的奠基者和源泉。

幼年时父亲为其埋下的程朱思想得不到伸张应用,令熊十力困苦不堪,转向了佛学以逃避当下的困境。

以我看来,熊十力先生对佛学的学习并非出于喜爱和认同,加之早年学习的动荡,大多数时间都是熊十力自己阅读领悟或与友交流,所以没有明确的学术传承感和对老师的崇拜感,这对他日后离开师门,弃佛入儒有着先天性的影响。

二、《唯实论》之前的学术思源熊十力先生虽自小生活在社会底层,但很早就养成了爱读书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关注着社会的现实问题。

他早年涉学极广,除幼时受父亲影响,他也读过介绍西方科学知识或社会政风的《格致启蒙》之类的书,及维新变法的论文。

少年时与王汉、何焜阁雄姿英发,指点江山时便时常借题发挥《易经》内思想,可见《易经》于熊十力接触之早,以及熊十力对《易经》思想的认识和把握。

传统哲学与现代新儒学之融通——读郭齐勇教授《熊十力哲学研究》

传统哲学与现代新儒学之融通——读郭齐勇教授《熊十力哲学研究》

收稿日期:2022-06-16作者简介:徐默苒(1994 ㊀),郑州大学哲学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㊂传统哲学与现代新儒学之融通读郭齐勇教授‘熊十力哲学研究“徐默苒(郑州大学哲学学院,河南郑州㊀450001)关键词:郭齐勇;熊十力哲学;儒佛道融会;现代新儒家摘㊀要:在现代中国各种哲学思潮起伏交错之中,能够较好解决传统与现代关系问题的哲学思想,尤以熊十力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家为主流,而郭齐勇教授长久以来的学术重点即是对熊十力哲学思想的研究㊂从熊十力哲学内容上来看,郭齐勇教授以本体 宇宙论为生命的万化之源㊁万有之基,研究熊十力先继承后批判的唯识佛学的思想过程,借传统儒学之经典复归初始,重新厘清了熊十力创制自我的特别气韵;从熊十力与现代其他新儒家的激烈文化冲突中来看,通过对中西文化之差别的深刻反思,摆脱学者主观情绪的偏见,分析研究了现代新儒者们真正意义上的 新融和 ,以展现中国现代民族文化之新意㊂中图分类号:G250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3-1588(2022)07-0124-05㊀㊀几十年来,随着中国哲学研究的深化,对熊十力先生哲学思想的研究是一个充满挑战㊁不断抽丝剥茧的艰巨历程,郭齐勇教授是其中的领航者㊂郭齐勇教授是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及国学院教授㊁博士生导师,曾任国际中国哲学会(ISCP )会长与副执行长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㊁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现为国家社科基金评委㊁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㊁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㊁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是现代儒学具有开拓性研究精神的著名学者㊂郭齐勇教授从其博士论文‘熊十力思想研究“开始,即深入思考中国现代哲学思潮的特有风貌,这种儒学现代性的重建是以 五四运动 为文化背景的开放下产生的, 我们认为现代新儒家思潮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它是对于 五四 新文化运动激烈反传统的一种保守的回应,也代表了中国传统哲学力图适应现代㊁走向世界的一种努力㊂ [1]重温郭齐勇教授的著作‘熊十力哲学研究“,结合熊十力思想体系建构的历程,以其他有关熊十力思想研究为补充,运用文献综合研究方法,既是对熊十力哲学主体思想的再次梳理,更是回望了现代新儒学发展中散发出的独特魅力㊂新儒家在复杂多变的情势下依然以民族为大任的使命感,对当下构建中国文化思想路径具有启迪作用㊂1㊀儒家 道统 学脉与新儒家之真性情㊀㊀熊十力生活在社会出现大变动的时期,由于经济㊁政治的落后,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形势十分严峻㊂熊十力出身农村,家境贫寒,他的年少时充满了贫穷与无奈经历,外部与自我生长环境严峻的双重体验,使熊十力很早便感受到了他人难以体会的生命自觉和对探讨宇宙人生终极存在的心路感触㊂熊十力曾在‘船山学自记“中记述自己进入有关本体论思考的缘由: 余少失怙,贫不能问学,年十三岁,登高而伤秋毫,时喟然叹曰:此秋毫始为茂草,春夏时,吸收水土空气诸成分,而油然滋荣者也㊂未几,零落为秋毫,刹那刹那,将秋毫且不可得,求其原质,亦复无有㊂三界诸有为相,皆可作如是观㊂顿悟万有皆幻㊂由是放浪形骸,妄骋淫佚,久之觉其烦恼,更进求安心立命之道㊂因悟幻不自有,必依于真㊂如无真者,觉幻是谁?泯此觉相,幻复何有?以有能觉,幻相斯起㊂此能觉者,是名真我㊂时则以情器为泡影,索真宰于寂灭,一念不生,虚空粉碎,以此为至道之归矣㊂既而猛然有省曰,果幻相为多事者,421第42卷第7期河南图书馆学刊2022年7月云何依真起幻?既依真起幻,云何断幻求真?幻如可断者,即不应起,起已可断者,断必复起㊂又舍幻求真者,是真幻不相干,云何求真?种种疑虑,莫获正解,以是身心无主,不得安稳㊂乃忽读‘王船山遗书“,得悟道器一元,幽明一物㊂全道全器,原一诚而无幻;即幽即明,本一贯而何断?天在人,不遗人以同天;道在我,赖有我以凝道㊂斯乃衡阳之宝筏㊁洙泗之薪传也㊂ [2]㊀㊀喟然而叹之伤秋毫,是因熊十力觉察生存之根本所含的有限性,欲求将真我能够安心立命㊂入佛门㊁入宗教,助人去实现终极关怀㊂而‘王船山遗书“使熊十力悟到了道与器本无二,天在人,道在我,可以超越有限的 我 以得同天凝道之真我,在天道与真我同一中来安顿自我[3]㊂㊀㊀思考人生终极关怀问题大致来看可分为两类:一是顿悟万有皆幻㊂虽佛教说无,此 无 没有依据,没有实体所承托,不过是因缘和合所引发的因果轮回,这样的个体生命因无所依而变得消极涣散,即使暂时忘却了世间的烦恼,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安心立命问题㊂二是得悟道器一元,幽明一物㊂由于在佛教中并不能找寻身心之主,不得安稳,进而转求王夫之,接续了传统儒家天人合一理论㊂体是存在的根本依据,用是由本体所展现的功能与现象,本体与功用如同大海与众沤,体用本无二㊂这样的体用论为儒家所推崇,儒家的天与道即是本体的呈现㊂郭齐勇先生也认为熊十力的本体是将天地万物㊁宇宙人生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又是内在的道德主体㊁主客内外合一的 生命本体 ㊂㊀㊀在郭齐勇教授看来,中年时的熊十力处于沉潜冥思㊁自立权衡的时期,此时 五四运动 所带来的新思潮的涌入,使曲折多变的历史路径又焕发了新的光芒㊂ 熊十力先生以大无畏力,平章华梵,融会佛儒,自创新论,于西化之风狂飙突进之年代,为改造东方旧学,开辟新途,可谓辜往直勇,用心良苦㊂ [4]而到了晚年时的熊十力,将天下庶民的忧虑,民族文化的危亡与屈折的生活经历在其特立独行的品格下,融化在了他自己的哲学思想中,以孤芳自赏的傲气展现出那个时代新儒家的真性情㊂2㊀传统与现代哲学融合之努力2.1㊀新旧唯识差别与儒佛心性论异同考辨㊀㊀法相唯识学以其大乘佛学三大体系之一的属性被后世所关注㊂以熊十力为代表的新儒家对唯识学有了新的阐释和理解,在印度佛学㊁西方理性思想㊁中国传统文化的糅合下,熊十力的思想推陈出新,并由此达到了熊氏哲学思想体系至高之处㊂㊀㊀然而,同一时期的其他学界有为人士并不赞同熊十力果敢创新的学术思想㊂与熊十力一同求师的有吕澂㊁王恩洋㊁刘定权等,在老师欧阳竟无(欧阳渐)的授意下,刘定权回应熊氏而另作‘破新唯识论“,熊十力勇猛不迫,围绕此次论战又作了‘破破新唯识论“以反击,后期加入论战的还有本是其他学派的太虚和其弟子印顺㊂此次激烈的学术之争,首先是由于对 性体 中 性觉 与 性寂 的分歧㊂欧阳竟无派与法相唯识学思想相一致,在心性本然即净的基础上,法相唯识学主张自性涅槃,强调修行乃为一缓慢工夫之路;而熊十力将 性空 寂静 等抽离出来,站在那时儒家学派的角度上观望群芳,得出此 心性 非 空 ,而是 实 的,是非 静 而 动 的;另外,欧阳竟无派对熊氏所称儒家本性之 仁 与佛家之 寂 能否等量齐观也产生了不同看法㊂其次是对 心体 的状态是完整形成一体还是零落拼凑㊁散漫各处的分歧㊂熊氏认为心体即性体,这是一个整体而不能割裂开来,并且这一本心有其实在性,具有变现世界的功能;佛家看待此世界如同幻象, 我 等世界中的一切皆由各种因缘和合而成,彼此间的由条件相框互相制约着彼此,因此万物不过是许多 空 的聚合而已㊂再次是熊氏还谈到了道德理性的阐发,此种道德意识的出现是直接明了还是繁琐迂回,熊十力也在著作中对他人有所答复㊂㊀㊀法相唯识学既有可吸收之处,也有需改造之点㊂郭齐勇教授认为 熊十力对法相唯识基本精神㊁基本理论㊁基本方法的汲取和改造是全面的㊂就 万有论 来说,心王与心所㊁色法与心法㊁能缘于所缘㊁无为法于宇宙法的宇宙构成论,都深刻地影响了熊氏 以阿赖耶识作为宇宙的根源㊁万有的总体,森罗万象无不是阿赖耶的变现,无疑是熊氏 心体 论的原型之一㊂ [5]熊十力一生学术思想浩瀚,涉猎范围甚广,其既拥有鲜明的佛教思想,然亦是现代新儒家的代表性人物,熊十力将佛学进行了 改造 与新的诠释,儒佛在人性本善和个人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㊁体悟天道方面,都可达成一致㊂熊十力受唯识学复兴之风的影响而研读佛典㊁钻研佛学,在支那内学院求学于法相唯识学所带来的感导,也反映出熊521徐默苒:传统哲学与现代新儒学之融通㊀氏借批判唯识学,乃至佛教空㊁有两宗的不足而阐发其自我目的,在新儒家卷入近代佛学争论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㊂2.2㊀熊十力易学思想之特性㊀㊀除了上述佛学观,熊十力先生认为自己 生性疏脱,少时喜老庄 ,中年游心于佛,久之皈向孔学‘大易“㊂其借易学阐发自己的心学本体论与方法论,易学作为其思想渊源亦被学界所认同㊂熊十力易学的核心是对 易之体 与 易之蕴 的创造性阐发㊂一方面,熊十力既是早期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另一方面其也深受易学生生变化之性的熏陶㊂熊十力取孔子的 天何言哉 和‘易“家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摆脱逻辑思想的束缚,多以暗含㊁多义的比兴语言表达自己形而上学的意涵,提升道德人格感染力,达至 乾元性海 之境㊂㊀㊀其实,从早期的‘新唯识论“开始,熊十力即已归本易学,并以易学建构体系,透过易的乾㊁坤两大原则,用以比配心与物(精神与物质),而其功用为一种辟㊁翕的动能,并且以易学体系涵摄中㊁西,融摄儒家与佛家唯识学思想,建构一大体系;以易之变易㊁不易精神,收摄佛学的无常变易之法,并以易学为宗,平章儒家的汉学与宋学㊂ 易体 与 易道 所要解决的是超越性的精神世界与现实人生世界的关系问题㊂㊀㊀ 乾元性海是回归对本体论的探讨, 翕辟成变 则是熊十力对宇宙论进行的新的诠释㊂他认为,世间宇宙的万象不过是本体所含 功能 的显现而已,此种 功能 即是 非常 之 恒转 ,不易与变易中存在两种恒转形式:一是易学中所得出的翕辟成变说,二是佛教提出的刹那生灭说㊂此 恒转 非一般意义的 位移 ,它是真实的㊂将‘大易“‘中庸“与华严宗㊁禅宗相融摄,此类特性即体现出刚健有力的创制性精神㊂2.3㊀ 涤除玄览㊁明觉澄然 之道家观㊀㊀郭齐勇教授所理解的涤除知见,不是对世间一切知识都不理会,而是在作本体玄思时,不能随知见支配㊂任何冥思都使人超逾当下,趋于玄远,把握永恒,倾听未来,体悟吾人与世界的真实关系㊂而道家澄心凝思的玄观,给予熊十力深深的启发[6]㊂㊀㊀从中国哲学史的历程中回看,早在魏晋时期就出现了王弼㊁郭象这些翩翩风度的名流士族,他们崇尚思想的自由与处世的洒脱,虽然从哲学的思想根底看外来的佛学与魏晋玄学有很大的不同,但在南北朝分裂与民族矛盾深陷的大背景下,玄学与佛学并为一谈,即融摄了老庄崇尚无为逍遥的气禀,是中国传统哲学具有独特气质的代表性时期㊂这种独特之中包含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者们以 无为 为循的政治抱负和找寻生命活动意义的过程,一种个体与人生相交融的情境所在㊂㊀㊀熊十力哲学对老庄思想吸收与改造究竟有何种意义,也是郭齐勇教授研究的重点㊂同是传统经典,熊十力对道家思想所持的态度与易学略有差别㊂老庄本体之有无观,熊十力既汲取又改造㊂ 老氏之无非空无也㊂本性虚寂,故说为无,儒者亦非不言无,‘中庸“言天性曰 无声无臭至矣 ㊂但儒者不偏着在无上,与老氏又有别㊂ 熊氏文章中多有批评道家,并且在郭齐勇教授看来,熊十力肯定道家的道之有无本体论和超本体论的价值㊂儒家的 仁 诚 是化生万物的根本依据,这是从 有 的一面,而道家之 道 既包含现实界的 有 ,也存在通往恒常性之 无 ㊂此外,郭齐勇教授也提到熊十力批评了以虚无为本的老庄宇宙 人生论思想,此种思想下满是消极无为厌世的感触㊂有批评,就有吸收,在新儒家试图以佛㊁道弥补儒家理论之不足以及遭受西方文化冲击的时代背景下,熊十力先生阐发其 新唯识论 思想体系,亦是研究现代哲学复兴的必达之路㊂进入现代,东方文明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在诸种纷然杂陈㊁神秘怪诞的状态下,儒学㊁佛学与道学在新儒家的笔中隐含着对于话语的论定所导致的种种染污异化独有的反思,蕴涵存在的回归之道㊂3㊀熊十力与同时期新儒家之比较㊀㊀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在以 五四运动 为背景的思想浪潮中,激荡着现代批评的传统和以传统批评现代的双向交互的文化新运动㊂传统夹杂着不适应当世价值的思想理路,而现代思想的冲击让哲学的发展陷入窘境㊂㊀㊀与熊十力年纪相仿的冯友兰㊁金岳霖㊁贺麟等诸位哲学思想家,对中西文化交融进行了深刻的反思㊂欧美文化的袭来,重新找寻安心立命㊁寻找终极关怀的问题意识出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动摇,自我意识的丧失,传统哲学㊁宗教观等世界观的迷621徐默苒:传统哲学与现代新儒学之融通惘,此种情景下的现代新儒家们在缝隙之中看到了希望 他们摆脱情绪化的对峙,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 新的综合 ,即在吸收融化㊁超越扬弃中外文化遗产的基础上,重建民族文化精神[7]㊂为解决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熊十力与其他诸位新儒家们在哲学思想的阐述上殊途同归㊂㊀㊀在郭齐勇教授看来,熊十力哲学的中心范畴是 本心 仁体 ,范畴体系围绕 体与用 而展开;冯友兰哲学的中心范畴是 理 气 道体 大全 ,范畴体系围绕 理与气 而展开[8]㊂熊十力哲学研究的重点是对本体论展开的,在 本体 中生发出 大用 ,此种本体不是脱离于宇宙人生之上的 绝对精神 ,而是如‘大易“之中刚健有力㊁生生不息之本体,这种活泼泼的本体以 即体即用 体用不二 为本㊂在西方外来精神文化的映射下,熊十力哲学也有柏格森的影子,但是他批评西方生命哲学将本能㊁欲望等与形骸俱始得习气作为生命力的本质去看待㊂此时儒家的道德自性融在了熊十力哲学之中,幻化成为一种新的生命力的存在并映射到天地万物之中㊂冯友兰站在实用主义的角度批评中国传统哲学形而上的不切实际,但也认为这种哲学的引导能够给人安身立命的慰藉㊂金岳霖把 道 作本体,他在‘论道“里同样认为现有的世界是生生不息运动变化着的,在这种 生生之变 中蕴含着 道 的规律,存在着具体事物中共相与殊相的矛盾㊂同样,熊十力认为本体至虚至静而生生化化无穷无尽是含藏万德故;动而不暂留,新新而起,因此得以显现仁的本体㊂㊀㊀作为熊十力的学生,唐君毅㊁牟宗三和徐复观将老师的哲学思想带入了港台地区,甚至在海内外掀起了中国现代哲学人文精神的风潮㊂从西方思想中汲取力量,再由熊十力等人创制后重新分享于世界,是现代哲学独有的魅力所在,也是包容与开放的文化场景的显现㊂首先,熊十力与唐君毅哲学思想也存在很大分歧:郭齐勇教授在二者有关心与性㊁科学真理与玄学真理㊁思辨与体认的关系问题时指出: 唐君毅考虑的是如何从分析科学中之概念㊁假说以汇归或依附于玄学,即科学真理与哲学真理的流通问题㊂熊十力则批评近世学术,重客观而黜主观,虽于物理多所甄明,而于宇宙真理㊁人生真性之体验,恐日益疏隔而陷于迷离状态矣㊂ [9]其次,对于儒家之 性 的思考,唐君毅与熊十力均站在了相同的立场上,唐君毅认为儒家最为圆融,因其 天心神性,本心本性,佛心佛性,皆同依于人观 人之成圣,所根据之有体有用之同一形上实在,或神圣心体 之异相,而有之异名㊂ [10]再次,从陆王心学思想理路出发,熊十力与牟宗三思路一致,有关心性本体之不二,心性之中可取其能动的㊁道德情绪之价值的一面,由心性本体所涵盖的道德情感是进行道德实践的内在生命力,从而推动了熊十力关于 性智 之 智的直觉 彰显,形成思孟学 陆王心学相一体的道德哲学㊂最后,徐复观与熊十力都反对传统的专制主义,但儒家思想不是专制主义的附庸,儒家之 仁 即是 诚 的主要内容, 诚 是 仁 外在实践的表露㊂将个体的生命与群体间的生命结合在一起,这是中国哲学的特性,继而融会出现代中国哲学特有的风度㊂㊀㊀尽管在中国现代哲学漫长且艰辛的发展历程中,不同的思想家们因有不同的性格㊁出身背景等对中国现代思潮阐发出各自不同的思想注解,但面对从传统到现代的必然性进程,如果没有创造性的转换,没有新儒家们逐渐形成的特有风度,势必会在历史前进的脚步中面临巨大的阻碍㊂在维护儒家传统㊁反对全盘西化的意义上,现代儒家有其保守的一面,也有选择性地吸收西方哲学文化㊂作为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熊十力融会传统儒佛道思想,阐发 新论 ,发扬以民族为大任的使命精神,这不仅体现在熊十力身上,与其同时期的新儒家们一并发出了强大的号召力㊂4㊀余论㊀㊀上述是对郭齐勇教授所著‘熊十力哲学研究“的梳理与解读,熊十力哲学接续了文人士族极高的文化修养,在融会佛教㊁中国传统儒道二家与中西文化的基础上渐渐形成了自领风骚的哲学思想体系㊂于浩浩数十年的学海中苦心研究,熊十力先生受尽身体与精神上的重重苦难,从最初1926年创作的‘唯识学概论“,到1932年‘新唯识论“文言文体版的出现,对自我 新唯识论 哲学体系的建构一直从未停息,并不断地创新㊁充实自己独到的观点㊂在1944年出版的‘新唯识论“语体文本和接续的‘读经示要“,熊十力表明其逐渐摆脱了纯粹佛学的思想理路,转而归心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㊂当前,对熊十力的哲学研究,仍有许多学者愿意深入其中探寻理721徐默苒:传统哲学与现代新儒学之融通㊀论来源和把握其整体思想脉络,对熊氏思想的研究依然是现代中国哲学思想界的一大关注点㊂熊十力研究成果丰硕,只是因其思想体系的庞杂以及处于特殊时期的一些因素,导致对熊十力哲学思想的研究陷入困境,对于解决深层次问题仍处在百废待兴时期㊂㊀㊀郭齐勇教授所著的‘熊十力哲学研究“一书较全面与系统地涵盖了熊十力哲学主要内容,是深刻研究熊十力思想体系的典范之本㊂在郭齐勇教授大量阅读文献㊁实地访查的基础上,一方面清晰再现了熊十力哲学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表达了熊十力对待传统与现代哲学的特有姿态,对当下甚至未来中国哲学发展路程给予许多深刻的反思,体现出熊十力哲学应有之价值,更是体现了熊十力哲学对天人性命关注和社会人文的关怀㊂㊀㊀从熊十力哲学的主要内容看,虽复杂晦涩,但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较明显的触类旁通之考量,也有对现代文化冲突之思考㊂熊十力认为自己 余年四十以前,于儒学犹无甚解悟,及深玩佛家唯识论,渐发其短,不当墨守,而求真之念益迫,姑置无着㊁世亲,上穷龙树㊁提婆之法,于空教四论备费钻研㊂ 于是,熊十力放弃了仅仅只对佛学形而上的苦苦追寻,由向往彼世的人生态度转向了在社会现实中体悟真正的 识 ,由本体与大用存在之 空 转向了以儒家易学为基础的本体宇宙论与生生之性的有机阐释㊂㊀㊀熊十力哲学的广集深奥可总结为三个方面:一是体与用㊂ 体 用 在熊十力心中并无二类,从本体的存在而阐发出 用 的功能,如大海之于众沤并无形而上的本质差别㊂二是基于佛教对人生性命的体悟㊂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来,佛教中国化在发展历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熊十力早年在南京内学院长时期学习佛教唯识学,佛教思想是其最初阐释哲学思考的理论方向㊂熊十力对旧的唯识学理论有所不满,于是在唯识学方面提出了独到见解并狂放不羁地称自己的学识为 新唯识论 ,但由此引发了维护正统 唯识学 一派的严厉指责与学术纷争,而道家的 道体 令熊十力找到了体与用与道家血脉相连的理论支撑㊂老庄对 无 有精神超越境界之逍遥无所待的生命态度,在肯定 有 的现实存在中对个体自由的无限追寻,熊十力利用郭象将现实世界中的名教纲常抽离出来,将个体性上升为宇宙之本体,在此之中进行批判与重塑㊂三是儒学中的经学与易学㊂熊氏以 六经注我 的态度从经学中钻研其中深细,用德治反法治,在有关功利问题上严辨公私,并提出了政治 历史哲学的主张㊂另外,其归宗‘大易“作其本体论与方法论的指导,从探究本源引出对存在根据的问题㊂㊀㊀从熊十力哲学意义上看,他的哲学思想体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的最早尝试,其中不免有些体系庞大和 系统化 构建仍需完善,但熊十力哲学亦是 保守 与 开放 看似矛盾的创新思维方式的体现㊂这种模式下的理论构建注重现实的变革和传统延续的关系问题,不仅创造性地汲取了西方哲学思想的养分,也从自身传统文化中发凿出仍有刚健生命力的智慧之因,认识到使中国摆脱理论困境的出路不能仅靠感性认识外来世界,更须经过自我生命的体验与情感价值的体悟才能发现尚可延续的价值源泉㊂这是 跳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二元对立,重新思考东亚㊁中华精神文明与现代化㊁现代性的关系问题 [11]的突破性尝试㊂㊀㊀郭齐勇教授对于熊十力哲学的研究,为现代新儒学具有张力的一面作了总结㊂将熊十力哲学放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交融历程之中,重估熊十力哲学思想的历史意义,探求熊十力哲学在现代儒学思潮中重要的学术价值㊂此种交融是在现代哲学冲突与传统哲学体系崩坏的碰撞中形成的,对于创建本体论㊁宇宙观㊁心性论㊁人生论等赋予了新的诠释,并用一位哲学思想家的目光重塑时代新的见解㊂参考文献:[1]㊀方克立.关于现代新儒家研究的几个问题[J].天津社会科学,1988(4):18-24.[2]㊀熊十力.熊十力全集(第1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5-6.[3]㊀王德峰.哲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119-120.[4][5][6][7][8][9]㊀郭齐勇.熊十力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9,117,232,236,238-239,252.[10]㊀唐君毅.唐君毅全集(第26卷)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下[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6:268.[11]㊀郭齐勇.中国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165.(编校:周雪芹)821徐默苒:传统哲学与现代新儒学之融通。

熊十力

熊十力

熊十力先生是狭义新儒学本体论学说的奠基人,创立了“新唯识论”的思想体系。

他的学说主要受佛教、《周易》、帕格森的生命哲学等思想的影响,比梁漱溟先生的理论学说更加系统,更加深入。

先来谈谈熊先生的本体论学说。

他的本体论学说以“体用不二”为核心,认为“本体”以及“用”是不可分离的,否认两重化的世界,只承认一个世界。

熊先生认为“本体”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他认为本体是宇宙万有本源,世界的终极依据,是理想完满的境界,清净无染,也包括“本心”。

其次,它认为本体区别于心物现象,是绝对的,他无形无相,无空间性,恒久永存,具有超越性质。

再者,受《周易》等影响,熊先生认为本体是是辩证的,因为其清净刚健的自性,所以它是静止不动的,即“不易”,又由于其是万物本源,所以会通过变动不居的心物现象表现出来,换句话来说,本体是动与静的统一,是变与常的统一,不能用形而上学的静止观看待这个问题。

可以看出,熊先生对于本体的看法融合了佛教所说的“恒转”,(“恒”则是“非断”,生灭相续,“转”是“非常”,显示能变特性)、生命哲学所说的“生命”的绵延动态,以及儒学所说的本心。

而“体”便是没有自性,即不能单独存在的心物现象,用西方的术语来讲,也就是说抽象与具体不可分离。

体用的关系便是上述所说的“体用不二”,要认识这层关系,熊先生提出要先扫荡“物相”以及“心相”。

扫除“物相”即批评把事物本身看成真实存在,把物质作为世界本源的唯物主义观点。

在说明“物相”并非客观存在时,熊先生举了有关于“坚白瓶”的例子,他采取佛教用语,认为“因缘所生法,所见即是无”,若离开了习心,即认识主体的心,离开了眼识看到的白相和身识触摸的坚相,即离开这些感觉经验,瓶境实际上便是空无的,所以仅仅只是物质根本不能成为万物的起源。

而破除“心相”指反对把事物看成感觉经验的唯心主义本体论观点。

熊先生认为“心”分为两种,一种是万物本源,道德源泉的“本心”,属于本体,另一种则是上文所说的习心,它是认知主体的本心,局限于感觉经验范围内,与物质现象相对而起,与“物相”相对而言,“心相”便是由习心以“物相”为条件,变现而来的。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中年融佛入儒、自创理论体系时期(1920——1949)


晚年思想变革时期(1950——1968)


一个有个性的人
2、思想渊源

佛教哲学

唯识宗 大乘空宗 宋明道学:陆王心学、程朱理学、王夫之哲学 孔子仁学 易学哲学

儒家哲学




西方哲学

达尔文的进化论:宇宙论、人生观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本体论 康德的理性哲学:认识论

《新唯识论· 功能上》(语体文本):哲学要在于万 殊证会本体,所以为众理之总会,群学之归宿也。 此体,非戏论安足处所,只要各哲学家都得涤除情 见净尽,他们到这里自有相同的证会。 ……然而此 理,毕竟是人人本来同具的。其在人,便名为性智, 总会发露的,即此发露,假名智光。哲学家如果能 保任这种智光,以对治情见,自然会与真理相应, 易言之,即此智光会自照也。假若哲学家都能恒时 保任这种智光,则彼此同证决无问题。惟其不恒保 任,所以不获同证。然虽不恒保任,却不能道他们 绝无智光发露时。因此,他们于真理,容有所见, 只其介然之明不胜情见之蔽,终自组成一套戏论, 而其一点明处反晦不障。

《尊闻录》:大抵中土学者靡不归趣于智。上稽晚 周,虽百家蜂起,要以儒、道、名、法为大宗。法 家务在用世,名家竞尚思辨,斯二者无与于智。道 家者,其言要以识本体,故主智而反知已。儒家自 仲尼,其学亦以识本体为极。而明显此体以示人, 则曰贞观贞明。贞观贞明者,智也。唯尼父规模恢 宏,智以统知,本末融摄,而未始唱反知之论,故 其弟子多能通六艺者。迄夫宋明诸儒,推本孔门, 和会于释、老,壹皆即智以言本体。周、程启其绪, 至阳明而集其大成,始拈出良知二字。良知,智也。 中土底形而上学,到阳明手里,才发挥尽致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析熊十力哲学思想理论渊源
熊十力先生是20世纪中国最具有原创性的哲学思想家,是现代中国少有的几位构建了自己哲学体系的哲学家之一。

是一位特立独行、无所依傍的怪杰,更是一位具有平民性格,狂放不羁的性情中人。

他的哲学具有深刻的思辨性和形而上的气质。

都说一个人的思想与他的早年经历是分不开的,我想这在熊先生身上可见一斑。

一、青少年时期的生命体验
熊十力是著名学者里经历颇多坎坷,又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位哲学家。

他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幼时在通晓经史、学宗程朱的父亲身边读书,父亲去世后,被其兄长送到他父亲的朋友何先生那里免费上学。

何先生也是学宗程朱,非礼不履,主张变法。

熊十力在何先生那里读了半年,最终离开。

这时的熊十力性格张狂简脱,又自学自识,懂得了人禽之别,领悟到真我才能实现人生价值和完成上天赋予吾人的使命。

同时他趋新交友,市场购书借阅,将先天下之忧而忧作为座右铭。

与何自新、王汉、何焜阁的相识,使熊十力走上了反革命的道路,积极的参加科学补习社、群学社、日知会,甚至还自己组织了讲习社。

其时思想受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之书的影响,去武昌当小兵,成为学界与军界的纽带,传播着思想,成为武昌革命的奠基者和源泉。

幼年时父亲为其埋下的程朱思想得不到伸张应用,令熊十力困苦不堪,转向了佛学以逃避当下的困境。

以我看来,熊十力先生对佛学的学习并非出于喜爱和认同,加之早年学习的动荡,大多数时间都是熊十力自己阅读领悟或与友交流,所以没有明确的学术传承感和对老师的崇拜感,这对他日后离开师门,弃佛入儒有着先天性的影响。

二、《唯实论》之前的学术思源
熊十力先生虽自小生活在社会底层,但很早就养成了爱读书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关注着社会的现实问题。

他早年涉学极广,除幼时受父亲影响,他也读过介绍西方科学知识或社会政风的《格致启蒙》之类的书,及维新变法的论文。

少年时与王汉、何焜阁雄姿英发,指点江山时便时常借题发挥《易经》内思想,可见《易经》于熊十力接触之早,以及熊十力对《易经》思想的认识和把握。

后来,渐读甚多且广,朱子的《近思录》、程颐的《程氏易传》、王船山的《周易内传》与《周易外传》。

他对程子、船山的易学思想颇有感触,并在与何自新的切磋中产生新的理解。

熊十力深觉船山易学的精察在汉宋诸儒之上,继又读了《读通鉴论》,加读《列子》,并对王阳明之良知有所启。

初闻西洋哲学唯物唯心之说,更加坚信《大易》乾坤之义。

其后续读书,在《唯实论》之前,大致均围绕以上内容。

这期间他发表了约五篇随笔,可知他于儒、释、道、耶及汉宗诸学都有初步了解、比较和研究,尽管不够成熟,但可视作他日后《新唯识论》的诞生地。

尤其《船山学自记》这篇文章,文辞典雅、意境深沉,颇能反映熊先生通过曲折、烦恼及生命悲情,转而探求人生真切问题与安心立命之道。

悟得道器一元、幽冥一物、坚持积极的人生态度。

由此不难看出,熊先生真正的兴趣点或关注点在《易》学思想上或着说在儒家学术中的易学思想影响下的学问。

从日后《新唯识论》中可以发现,熊先生常以《周易》为哲学依据。

表现对易学思想的信任。

三、易之《新唯识论》
熊十力诠释《周易》,其目的是重构传统儒家哲学,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探析中国长期停滞的根源,为中国的自强找一条出路,并打破官方儒学,建立一套自己的哲学理论体系。

从《新唯识论》到《原儒》、《乾坤衍》,易学思想始终贯穿其中,熊十力所构建的哲学体系,我们称为新儒学,但也可称为新易学体系。

在熊十力整个新儒学哲学体系里,无论来源或结构,《周易》皆可谓其主干。

其体用不二、
即体即用及翕辟成变等主要本体论观点,均来源于《周易》的生生之谓易的创新性观点,并开展其理论。

他指出本体显现为无量无边功用,所以说是变易得。

用翕辟成变的理论规定功用的普遍法则。

熊先生之本体或实体内部隐藏着矛盾与张力,两极对峙,反而相成,才有宇宙之变化。

翕与辟都是实体的功能,是同一功能的两个方面,浑一而不可分割。

辟包含着翕,翕从属于辟,辟势遍涵一切物而无所不包,势用分殊。

这便是吸收了《易传》一阖一辟谓之变的思想。

他还认为,翕即为物,是被动的;辟为心,是主动的。

此宇宙的心就存在于一切物与人自身。

熊十力主张乾坤一元论,认为万物的生成都是以禀乾以成其性,禀坤以成其表。

乾坤虽有不同性质,但都由一元实体内部所含复杂性而来。

非两物者所含的意思即乾坤的实体是一。

所以熊十力说乾元,坤元,唯是一元,不可误做二元。

他在本体论层次上主张一元论,乾元即是宇宙本体,乾坤是大用,心与物不可分。

并对唯心、唯物的一元论提出批评。

他根据心物统一的观点,强调一切物质皆有心灵,宇宙间没有无心灵之物存在。

同时,熊十力还特别强调心。

他所谓心不是别的,它就是本体。

他将宇宙本体作为人的自我与万物存有之共同实体,叫心。

这种心在创造过程中展示自己,并在生生不息的创造过程里,可以体认到即流行即主宰之宇宙大生命。

我们能认识到自己固有的心,即是自己的生命,同时认识到宇宙的大生命。

他强调万物完全拥有乾道为自己的性命,不能在万物之外另寻找独立乾道,但人拥有刚健有为的创造精神。

有学者认为,以今观之,熊十力想要重新建构儒学本体论的哲学企图,只有在易学背景框架内才得以成立。

而《周易》是《新唯识论》的哲学体系根据的主要思想来源。

他所重建的儒家哲学根本体系方向为内圣外王。

熊十力企图通过对《周易》新诠释与辩伪的方法来恢复儒学的真精神,重新构建儒学,不得不说《周易》对此起了决定作用,是为其思想理论的渊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