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
资源禀赋视角下绿色福利的创新模式选择:自主创新还是技术引进?
![资源禀赋视角下绿色福利的创新模式选择:自主创新还是技术引进?](https://img.taocdn.com/s3/m/c910b25f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fc.png)
资源禀赋视角下绿色福利的创新模式选择:自主创新还是技术引进?摘要:绿色福利创新模式是一种引人注目的话题,因为它与生态保护和贫困问题相关。
本文以资源禀赋视角为出发点,探讨绿色福利创新模式的选择,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两种模式逐一解析其优劣。
本文发现,虽然自主创新具有更好的技术适应性和发展潜力,但一些因素如技术门槛的提高、成本问题等,使得技术引进仍然是当前的创新方式。
因此,本文提出未来应把握好两种创新方式的平衡,优化技术引进的实现条件,以推动绿色福利创新的加速发展。
关键词:绿色福利,创新模式,自主创新,技术引进,资源禀赋一、绪论绿色福利创新模式涉及到与生态保护和贫困问题相关的技术和政策内容,成为现代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是论文研究的重要内容。
绿色福利指的是在保障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福利的前提下构建社会安全网。
我国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人民对环境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同时,中国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超过环境问题同样引起广泛关注。
如何在环保和贫困之间达到平衡,构建绿色福利,是摆在决策者和研究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本文从资源禀赋视角入手,分析绿色福利创新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及其优劣势,并提出未来发展方向的参考意见。
文章包含如下几部分:1.资源禀赋视角下绿色福利创新模式的概念及意义2.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绿色福利创新模式的优劣势3.资源禀赋视角下的绿色福利创新模式选择的原则和实践二、资源禀赋视角下绿色福利创新模式的概念及意义资源禀赋指的是地理、人文、科技、自然等方面的资源及其剥夺情况,长期以来资源的禀赋情况会对国家、城市等地区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资源禀赋也是研究绿色福利创新模式的必要视角。
绿色福利是指在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和贫困人口得到帮助的前提下,利用可再生资源和绿色技术创造的社会福利。
绿色福利创新模式的选择和实践,不仅关系到环保事业的推进和社会福利的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推进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安全稳定,是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发展模式。
机械制造业的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
![机械制造业的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05736062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d5.png)
机械制造业的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机械制造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机械制造企业需要不断引进先进技术,同时也要积极进行自主创新,以保持竞争力和实现长期发展。
本文将探讨机械制造业的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一、技术引进的重要性技术引进是机械制造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引进先进技术,企业可以快速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提高竞争力。
技术引进还可以帮助企业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和运营模式,促进企业的现代化转型。
此外,技术引进还可以帮助企业拓宽市场,提升产品附加值,实现产业升级。
二、技术引进的途径1. 合作交流:机械制造企业可以通过与国内外科研机构、高校以及其他企业进行合作交流,共享技术资源和研发成果。
合作交流可以帮助企业快速获取先进技术和信息,缩短自主研发周期。
2. 收购并购:通过收购并购其他技术先进的企业,机械制造企业可以快速获取先进技术和市场资源,实现跨越式发展。
并购不仅可以引进技术,还可以吸纳高水平的人才和管理经验,提升企业整体实力。
3. 技术引进项目:政府和行业协会可以组织技术引进项目,为机械制造企业提供技术引进的支持和指导。
通过技术引进项目,企业可以规避技术风险,降低技术引进成本。
三、自主创新的必要性技术引进虽然重要,但机械制造企业也不能过于依赖技术引进。
只有不断进行自主创新,才能真正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自主创新可以改进现有技术和产品,推动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
同时,自主创新还可以提高企业的科技含量,培养自主品牌,实现长远发展。
四、自主创新的路径1. 加强研发投入:机械制造企业应该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科研人员的素质和水平。
企业可以组建研发团队,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加强技术创新能力。
2. 建立创新体系:企业可以建立完善的创新体系,设立专门的创新研发部门,建立科技创新基地,搭建创新平台。
同时,企业还可以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引导员工参与创新活动。
自主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
![自主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3ce48fb9e314332396893c9.png)
'■■■■■■■
1 9 8 1 至1 9 8 8由于统计 制度 而缺乏的数据 ,可 以用国家财政拨 款 用于科学研究经费 的支 出额 来代 替 , 1 9 8 9至 2 0 1 0 全 国 R& D
差a t ) 的平稳性进行检验 , 结果 见表 2 。
表 2 残差项的 / k EG 检 验 结 果
变 量
e t
经费则取 自中国科技统计 网。 三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 c P t ) , 用 于 消除价格 因素影 响。为消除物 价因素影响且容易得到平稳 序
巨大 , 碳减排和环境保护的压力依然很大 。而要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依靠技术进步 , 特别是 自主技术创新与研发 。
二、 文 献 综 述
应用 , 即技术成果 的转 化 、 技术要 素同其他要素 的
代一国经济增长 的主要源泉 。
三、 数 据 与模 型
技术 引进主要 是指通过技 术贸 易与 外商 直接投 资的途径
对他国或地区研究开发成果吸收和利用。技术引进对于后 发国
1 、 数 据 选择
本文选取 1 9 8 5 年至 2 0 1 0 年如下变量进行分 历年技术 引进 合同金额 ( T E C H) , 用 以衡 量我国主
家是必 要的 , 通过 引进 发达国家 的先进技术 , 有利于缩短 同这 些国家的差距 , 还可以利用后发优势 , 开 放市场 , 从技术引进的 “ 外溢效应 ” 中受益 , 以形成 自己的 比较 优势 。早期关于技术 引 进的理论研 究主要 是技术传播理 论 ,侧重于技术转移 的性质 、
一
进步 问题 , 学者们认为东亚地 区国家由于充分利月
产业转移 与技 术外溢效应 ,其制造业技术革新 的
技术引进技术创新能力提升
![技术引进技术创新能力提升](https://img.taocdn.com/s3/m/92cdb542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e3.png)
技术引进技术创新能力提升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技术引进已成为许多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创新资源,加快产品升级换代的速度,提高竞争力。
本文将探讨技术引进对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并分析其在实践中的关键问题。
一、技术引进的意义技术引进是指通过吸收外部先进技术,运用到自身生产与经营活动中的过程。
这种方式可以帮助企业快速获取先进的技术经验与知识,缩短技术研发周期,降低创新风险。
技术引进能够带来以下几个重要的意义:1. 提升企业技术水平:技术引进可以使企业迅速获取新技术,学习先进生产经营理念,并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创新,从而提高整体技术水平。
2. 加快产品升级换代:通过技术引进,企业可以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从而加快产品升级换代的速度,满足市场需求变化的要求。
3. 增强市场竞争力:技术引进可以提高企业的技术能力和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拓展市场份额,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技术引进的过程技术引进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技术需求分析:企业首先需要明确自身的技术需求,明确技术引进的目标和方向。
2. 搜集信息与评估:企业需要通过市场调研、专家咨询等渠道搜集相关技术信息,并进行技术评估和选择。
3. 技术引进合作谈判:根据技术引进需求,企业可选择与技术提供方展开合作谈判,明确技术引进的合作方式与模式。
4. 技术适应与融合:企业在引进技术后,需要将技术与自身产业链、企业文化相适应,进行整合与融合。
5. 技术创新与应用:技术引进并非简单的复制与模仿,企业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将引进的技术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推动企业的发展。
三、技术引进的关键问题在技术引进过程中,存在一些关键问题需要注意解决:1. 技术适应性问题:企业在技术引进后,需要适应新技术的要求,对组织结构、人员素质、流程管理等进行相应调整,以确保技术的发挥。
2. 自主创新能力问题:技术引进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停止自主创新,相反,技术引进应该成为企业自主创新的基础和动力。
关于我国的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
![关于我国的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80be59806529647d272852c5.png)
科技 论 坛 l{ 1
关于我 国 的技术引进 和技术创新
郭 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呼伦 贝尔学院 , 内蒙古 呼伦 贝尔 0 10 ) 20 8
摘 要: 技术引进 与技术创新都是 获得先进技术的手段 , 创新与引进 , 既可以相互代替 , 也可以互相补充 。国际经验 和我 国 自 身经验都 表明, 忽 视技 术引进 , 搞闭门造 车式 的独创 , 时间和成本上都是不合算的 ; 在 而忽视技 术创新 , 过度依赖 引进 , 使科技发展 陷入 引进一 又会 落后~ 引进的怪 再 圈。如何采取正确的技术发展战略, 处理好技术引进 和 自主创新 的关 系, 对实现跨越 式发展 和小康 目标 意义重大。 关键词 : 熊彼 特; 技术创新论 ; 术引进 ; 技 技术创新 国家则达到 10 至 2 0 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化、 7% 0 %; 吸收和仓 新, 引进的根本目的是提高自主研发 最新的排名显示 , 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世界 4 个 的起 点。 9 主要国家中位居第 2 位 , 8 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为 3 2加强战略性高技术研究 了保持经济增长后劲 , 提高引 进技术的适用性 , 切 战略高技术不是— 般意义上的高技术, 它建 具有前 眭和 昏 实提高“ 中国创造” 产品的出口, 深入分析我国技 立在综合性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 , 术 引进工作的效果差强人意的原 因是十分必要 关键性以及知识密集、 人才密集 、 资金密集 、 技术 的。 密集等特点, 是一国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的 集中 体现,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维护国家 合包括 :引入新产品;引进新工艺 ;开辟新市 a b L a 2 我国技术引进存在的问题 . 2 我国在技术引进的过程中 , 主要存在着两个 安全、 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 是企业获得真 场;控制 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实现企业的新组 d e 织。 创新是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的核心。 熊彼特的 方 面的 问题 : 正 国际竞争力和市场领导地位的关键核心技术。 信息技术、 生物技术、 新材料技术、 先进制造 创新经济学研究可以概论为三个理论要点 : 2.部分引进技术缺乏科学论证 , .1 2 不能体现 目前, 与自 动化技术、 资源环境技术 、 航天技术 、 能源技 创新与经济发展。经济 由于创新而得以发 适用性和先进性 引进技术的适用性和先进性如何 , 直接关系 术等已成为战略高技术。 而战略高技术的突破, 能 展, 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 。 创新的出现, 造成了对生产资料和银行的扩大需求,引起经济 到企业的引进效益。 所谓适用技术, 是指适合于本 够引领产业与技术发生跨越式发展和重大变革 。 高涨; 当创新扩展到较多企业后, 的机会就会 国、 区、 赢利 本地 本企业特定的 社会经济条件和环境条 战略高技术依赖于 自主创新 ,反映了—个国家 自 能产生最佳社会效果和经济效益的一种技术。 主创新的能力和水平。—个国家如果不掌握世界 减少, 对生产资料和银行的需求也减少 , 导致经济 件, 就有可能丧失话语权、 主动权 萎缩;经济的衰退又会促进企业家进行新的创新 因此 , 对引进技术的选择是技术引进 中—个关键 领先的战略高技术 , 以寻找盈利机会 , 从而导致下一轮经济的高涨、 收 环节。 对引进技术的选择条件, 可以归结为四大方 和自主权, 在全球竞争与合作中处于劣势。 而一国 缩, 形成了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 振兴期、 繁荣期 、 面: —是要与 自己的实力( 包括技术实力和经济实 的企业如果不能在战略高技术创新上有所作为, 衰退期和萧条期。 力) 相配合的适用性要求 , 这是第—位的。二是要 则企业就将没有真正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领导地 创新与企业家。企业家之所 以进行创新活 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发展前景。引进技术的最终 目 位而言。 因此 ,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飞速发展的 动, 在于获取潜在的经济利润或者争取带来赢利 的, 是要带动 自 身技术发展能力的提高 。 要想跻身 新形势 ,中国企业在战略高技术领域的 自 主创新 的机会, 只有创新者才是企业家。 企业家必须具备 于世界经济强国 行列 , 就必须要有自我创新的能 应面向全球技术前沿 , 着力加强关键技术与重大 并及时实现工程化 、 社会化和规模 的条件是 : 有战略眼光 , 能看到潜在利润的机会 ; 力。因此要处理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自身技术 系统集成创新, 嘶 有胆识 , 敢于冒创新的风险 ; 有组织能力 , 能动员 仓 二者的辩证关系;三是要考虑企业现有的资 产业化。 社会资金来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 金状况。四 是在利用成熟的先进技术时必须坚持 3 3实施市场驱动战略 创新与毁灭。因为经济领域的广泛性 , 创新 洋为中用 , 把引进与独创相结合, 即通过对引进技 技术创新的 实质是技术机会与市场机会的结 进行技术开发, 形成新技术。引 合, 谁能准确地把握这一结合 , 并成功地将 自 主创 不是单—存在的, 同 不 领域、 多种多样的创新因其 术的综合与延伸, 时间的长短和效果的差异导致了经济周期的不稳 进技术能否持续推动企业向前发展 , 还取决于引 新的成果引入市场 , 谁就会在创新中取得成功 , 实 定性, 呈现出长周期和短周期的差别。 经济的发展 进技术能否得到消化 、 吸收和二次仓 听 蜴 。 现创新基础上的持续发展。毕竟企业的发展终究 是以周期性的波动形式表现出来的。创新使潜在 2 .引进、 2 2 吸收基础上的自 嘶 不力 主仓 要靠市场竞争和消费者的需求来实现 ,因此在自 应当以市场为导向。 这要求我国企 的利润便成现实的利润并推动着资本主义经济的 技术引进后的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是企业 主创新过程中, 标的关键环节之一。我们应该清 业深入分析和把握市场 , 根据市场需求确定研究 发展 ,同时也使一批无法创新的企业在此过程 中 技术进步管理 目 被淘汰。创新对于资本 主义 经济和企业的发展来 醒地看到, 技术引进是自主研发的基础和补充 , 开发方向, 自 并且把市场、 科研、 、 生产 营销各个环节 说是一种“ 创造性的毁灭” 一部分企业的 。 创新, 意 主研发是技术引进的升华和飞跃 ,只有尽快地消 紧密联系起来,按照系统工程方法组织技术仓 新 味着另一部分企业的毁灭, 从而实现生产要素 ( 人 化吸收弓 进技术并使之转化为 自 的知识产权 , 工作 , I 有 遵循市场经济和技术创新的客观规律开展 依靠技术创新 , 形成核心技术, 才能提升我国企业 创新工作,形成有利于 自 主创新的组织制度和组 员、 设备、 资金等) 的重新组合。 2 我国 技术引 进的现状和问题 在市场竞争中的能力。 织体系。 如华为的研发战略是市场驱动型, 虽然华 3 加强自主创新是解决我国技术引进问题的 为公司仍然要瞄准世界顶尖技术,依然要建立一 21 .我国技术引进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 我国经济一直稳步发展 , 特 主要策略 流的研发团队, 坚 但 持不研发“ 卖不掉的世界顶尖 3 实施 自 . 1 主创新但不排除先进技术引进 水平 ” , 坚持“ 培养工程商人 而不是培养科学家” 。 别是 2 世纪 9 年代 以 , 0 O 来 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 取 得了令世人瞩 目 的成绩,这一切都与我国积极利 对中国企业而言,倡导 自 主创新绝不能抛弃 适应市场, 而不是单纯的就技术而论技术; 鼓励创 用外资 , 引进国 外的先进技术分不开。 我国目 前技 过去 中国企业赖以生存 和发展的技术引进方式 , 新, 而不搞盲 目 ; 新 这种面向 市场的自主创新机制 主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成 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 4 %左右。但 而应当采用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基础上的 自 5 主创 已经成为华为依靠 自 是我周的技术引进也存在一些问题 :我国技术对 新相结合的方式。毕竟, 与发达国家相 比, 我们在 功路径 。 事实上, 作为—个盈利主体 , 企业的研发 外依存度过高。 我国的对外技术依存度达 5 %, 0 而 许多领域的技术是落后的, 必须正视这一现实。 正 只有满足了市场需求 , 才能实现 良陛循环, 否则 自 美国、 日本仅为 5 %左右; 关键技术 自给率低。 我国 是基于此,必须反对『 f造车关起门来进行 自主 主创新将难以为继。对中国x k 制J / 而言 , ml ' - 坚持以市场 对大多数勺 来说 , 携℃ 关起门来创新到头来只 为导 向的 自主创新 能够使企业不断获得 量的积 占旧定资
浅析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
![浅析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3da1dd5bc77da26924c5b04e.png)
[摘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发展中关键的要素是[科技],而科技的进步和提高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依靠[自主创新],另外一个渠道是通过引进外资,对其溢出的技术进行吸收消化和在创新。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先进技术的大规模引用对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功不可没。
随着经济全球坏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日益迫近,参与经济全球坏、迎接只是经济的挑战是我们无法逃避的选择。
因此本文以知识经济为时代背景,以我国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工作成败得失为参照,以切实提高我国企业技术增长为目标。
本文以南平造纸厂的技术引进和亚都的创新-成长之路分析目前中国企业的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所存在的问题。
南平造纸厂通过引进技术,逐渐在国际造纸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
[关键词]技术引进自主创新影响策略引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
进入21世纪,新科技革命迅速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将深刻地改变经济个社会的面貌。
我国面临着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该如何合理调配的双重压力。
本文选择中国企业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论题,就是希望以自身所学相关的知识及现有的文献资料为蓝本进行分析,研究中国现阶段在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之间如何权衡,技术引进对中国企业技术创新有什么样的影响作用,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我们该如何解决。
并对上述作出的分析论述得出结果,提出自己的改善问题的建议。
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都是发展中国家利用世界先进技术,现实技术追赶的现实选择,在新经济时代我国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中遇到问题所需要的措施或对策都将在文章里中加以研究和说明。
这内容的研究将会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从企业自身和政府两个视角出发提出中国在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进行改进。
一、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一)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意义、现状1.技术引进的意义及现状技术引进有利于为企业赢得时间,较快地填补我技术空白,实现对国民经济和提高本国科学水平所需要的技术和技术装备以及对主要部门的技术改造,从而缩短和发达国家的经济技术差距。
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双轮驱动促发展
![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双轮驱动促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b19c3836bb4cf7ec4bfed0a7.png)
坚持自主创新,促进企业开展创新是一个企业进步的灵魂,更是一个企业兴旺兴旺的不竭动力。
在当今时代,随着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逐步加大,企业为了生存,就必须进行创新。
企业之间的竞争,从一定意义上说已经演变成企业之间创新能力的竞争。
河南省中原大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自建厂伊始就深刻的认识到创新对企业开展的极端重要性,逐步建立起了以集团公司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提高了集团公司的自主创新能力,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企业开展实际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创新之路,促使集团公司由建厂初期的一个仅仅年产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的单一所有制企业开展成了一个拥有总资产24亿元,控股3家中外合资企业,参股2家股份制公司和年产30万吨合成氨、64万吨尿素、50万吨甲醇〔在建〕、60万吨高浓度复合肥、6万吨三聚氰胺、3万吨双氧水、6000吨水质稳定剂、2000万条塑料编织袋等多种产品的大型混合所有制企业。
一、营造创新气氛,构建有利于创新的企业文化创新需要好的环境和好的气氛,好的环境和好的气氛可以激发人的创新激情。
为此,集团公司从建厂伊始就全面实施了科技兴企战略,始终把自主创新作为一种优良作风来培育。
使自主创新成为一种精神、一种品质、一种风气,成为鲜明的时代特征。
正是有了这种良好的作风,集团公司才得以通过顺利开展“打桩大会战、地下管网和设备根底大会战、建筑构筑物大会战、设备安装大会战、管道和电气仪表大会战〞等五个大会战,硬是在沙丘横陈,荆槐重生,风沙弥漫,一片荒凉的黄沙岗上建设成了一个拥有当时最具先进技术水平的现代化大型化肥企业。
也正是靠着这种良好作风,才克服了前进道路上的一个个艰难险阻,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培育自主创新的作风,就是在广阔职工中大力倡导创新的意识,不断提高创新的能力,精心营造创新的环境。
所谓创新的意识,从根本上说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意识,就是敢闯难关、敢冒风险的意识,就是以创新的观念审时度势,以创新的勇气直面难题,以创新的勇气拥抱未来。
引进借鉴与自主创新的关系作文
![引进借鉴与自主创新的关系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e018781d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68.png)
引进借鉴与自主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战略,从国外引进技术和吸引外资,拓宽发展空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注人了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但我们在引进技术的同时更要注意自主创新。
靠依赖“引进技术”的策略来实现技术进步,不但会使我们的民族产业自觉不自觉地放弃了自主创新的机会,而且会使我们在战略上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形成对国外的技术依赖。
据权威人士透露,我国在一些科技领域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技术严重缺乏。
自1985年实施专利法以来,中国企业发明专利累计申请量约为2.2万件,而外国企业申请了14万件,是国内申请量的6.4倍。
尤其在生物、信息等领域的核心专利上,我国基本上受制于人。
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装备制造业,如航空设备、精密仪器、医疗设备、工程机械等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产品,主要依赖进口。
特别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西方国家为了在当今世界以科技竞争为关键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取得主动,仍然要以核心技术要挟我们,控制我们。
报载:交了8年的高额定金的理应属于中国的通讯卫星,至今仍静静地“躺”在美国劳拉公司的库房里,原因是美国政府不发放卫星出口许可证;中国的联想集团曾宣布斥巨资收购IBM公司已经亏损的全部PC业务,就是这么一笔前景未必明亮的企业之间的业务,竟然也遭到美国议员的阻止,理由是会对美国国家安全有潜在威胁;许多产品,西方国家是不肯卖给我们的,如大型燃汽轮机是工业发展的重要设备,无论我们出多高的价钱,没有一个西方国家愿意卖给我们。
对此,温家宝总理曾说:“中国人不能老乘飞机吃大豆”,意思是中国人不能老买美国的飞机和农产品。
由此看来,我们要摆脱西方国家的技术控制,必须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不断培养和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逐步改变对国外的技术依赖,在一些重要的技术领域实现跨越。
对此,美国兰德公司早在1980年的一份报告就提醒了我们“只有技术独立,才有经济独立,才有政治独立”。
从国防技术引进状况看自主创新的必要性
![从国防技术引进状况看自主创新的必要性](https://img.taocdn.com/s3/m/5dd9f93831126edb6f1a10de.png)
一
、
建 国前 我国国防技 术引进 情况
正 像 其 它 科 学 技 术 一 样 , 国 的 国防 技 术 也 曾 领 先 于 我
它个 别尖端兵器 。例如 ,9 8 1月至1 5年 9 苏联 先后 1 5年 0 9 9 月,
向 中 国 出 口多 套 萨 姆 一 2 地 空 导 弹 发 射 器 和 相 应 数 量 的 型
从国防技术 引进状况看 自主创新的必要性
文 I 娟 叶怀义 万
国 防 技 术 引 进 对 提 升 国 家 的 国 防 科 技 水 平 、节 约 武
二 、 国后 我 国引进 国防技术及 特征 建
新 中国成 立伊始 , 由于美 国等西方 国家的封 锁 , 国 我 不得 不从 前 苏联 、东 欧 以及其 它 发达 国家 获得 的国 防技 术。国防技术 引进主要 有武器装备 、技术 资料和军事 科技
导 弹 , 装了 中国第一 批导弹 部 队 。即使 到了中苏关 系恶 武 化 以后的16 年 , 92 苏联 仍然 向中国有偿提 供了具 有当时世
界 先 进 水 平 的 米 格 一 2 型 歼 击 机 及 其 机 载 R一 1 型空 对 空 1 3 导 弹 的技 术 资 料 与 样 品 。
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博弈分析
![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博弈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edc811f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65.png)
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博弈分析引言在当今的技术发展中,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成为了两个主要战略选择。
技术引进是指通过引进外部先进技术来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而自主创新则是指依靠自身的研发和创新能力来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
在进行技术战略选择时,企业需要进行博弈分析,权衡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的利弊,以制定最佳的技术创新战略。
技术引进定义技术引进是指将外部已有的、先进的技术引入到自身企业或产业中,以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它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购买专利或技术许可来获取先进技术;二是与外部合作伙伴建立技术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研发和学习。
优势技术引进具有以下优势:1.快速获取先进技术:通过技术引进,企业能够迅速获取到已有的先进技术,避免了自主研发的时间和成本。
2.降低技术风险:引进已经被验证过的技术,大大降低了技术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3.提升市场竞争力:利用引进的先进技术,企业可以加快产品研发和更新周期,提高产品品质和技术水平,从而在市场上占据竞争优势。
4.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技术引进往往伴随着先进的管理经验的引入,企业能够学习和借鉴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提升自身管理水平。
不足技术引进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缺少核心技术:技术引进通常只能获取到外部已有的技术,无法获得核心技术,从而难以实现自主创新和持续竞争力。
2.依赖合作伙伴:技术引进通常需要依赖外部的合作伙伴,一旦合作关系出现问题,对企业的技术供给和业务发展可能带来风险。
自主创新定义自主创新是指依靠自身的研发和创新能力,通过自主研发新产品和新技术来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
优势自主创新具有以下优势:1.拥有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够使企业拥有核心技术,从而保持竞争优势和市场份额。
2.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通过自主创新,企业不仅能够逐步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还能够培养和积累研发人才和创新文化。
3.建立品牌影响力:通过自主创新开发出独有的产品和技术,企业可以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影响力,提升市场竞争力。
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_关于新形势下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若干思考
![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_关于新形势下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若干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85a2681ffad6195f312ba652.png)
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关于新形势下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若干思考张松涛教授马克思的不朽名言告诉我们: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运动与发展的普遍规律,是指导人们积极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武器。
在人类历史上,最近300年来有过三次意义非凡的技术革命,技术革命带动产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出现巨大飞跃,进而深刻地改变了世界。
从1765年瓦特发明蒸汽机算起,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伟大变化。
在一些完全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化石能、电力、水能、风能和原子能完全代替了人力、畜力,千万种机械代替了手工劳动,农业全面实现了机械化、现代化,现代工业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极大提高,现代服务业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方面。
20世纪40 50年代开始的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航天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在80年代以后进一步向纵深发展,主要在发达国家出现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及海洋技术等,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下,形成了一系列全球范围的新的产业群,进而推动全球经济及产业结构发生深刻调整和巨大改变。
进入21世纪,全球竞争与合作在更加广阔的舞台展开。
由于科学技术的加快发展和及时应用,促使全球产业结构不断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方向转化和发展,由新技术、新产业所引发的产业部门的分化与融合,新兴产业的兴起,已成为当代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的主旋律。
随着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纳米、生命、信息、认知科学的进一步融合,正在推动人类的基本认识能力发生新的飞跃,引发新的科技革命。
这种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引领、带动和催生新的产业革命。
当前,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参与全球经济和科技竞争能力的决定性因素。
由于一些新兴产业和产品中凝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更高,由此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企业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选择
![企业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e69b482f192e45361066f5cf.png)
本 文构 建了一 个 内外部技 术的选择模 型。 【 关键词 】 创新; 自主研发 ; 技 术引进
1 . 问题 识 别 企业在进行 一个项 目时 . 采用开放 式的创新 战略 . 以利用 企业 内 外部的资源 , 确定采用何种技术资源 , 企业对项 目的投入 是有限的 . 或 者说是一个定量 。 因此企业 需要在有 限资源 的情况 下 . 判断如何 在 自 主研发和外部 引进技术之 间权衡 . 以尽 快的实现技 术的商业化 . 完成 技术创新 , 以x ( 1 ) 表示 t 时刻 , 企业 内部在项 目上的技术水平 , 以y ( t ) 表 示 t 时刻企业外 部可替代 内部技术 的技 术水平 . 讨论企业 的内外部 技 术 如何利用 .企 业的 内外技 术水平如何 决定企业 对内外部技术 的选
B
在内外部技术相互替代的情况下 . 内部技术投入时 内部技术水平 上升 . 从而是外 部引进 的技术 投入下降 , 从而能获 得的外部技术 水平 下降。 从而得到改进的模型 :
华 = my — n X y = ( m— n x ) y ④
: / l : ■ / f _ j r
… 一 .
l
I
l
l
墨
常数 m表示外部引进技术水平 的增 长 . n 表示 内部技术水 平对外 部 引进技术 的替代 。 最终得 到对企 业内、 外 部技术水 由x = m/ r l 。 y 巾确定的四个区域中质点的轨线运动方向组合分析 ( 口一艘 ) ⑤ 从图 3 . 5 中. 可以分析质点在经过 x = m / n , y = a / b 时的运动方 向, 由 于沿着垂线 X - n d n 时. d y / d t = O 。 因此质 点在经过 这条垂 线时 , 竖直方 向 其 中, x ( o ) =x 0 , y ( 0 ) = y 0 , 且a , b , I T I , n 都是常数。 上受力为零 . 质点 只受 到水 平方 向的力 。 质点将水平 穿过 x = m / n , 同理 2 . 模 型 的 图 形 分 析 质点将垂直穿过 y = a / b 为 了知 道内外部技 术水平能否 达到均衡水平 . 如果是 的话 . 那企 在模型中 , 有两个 静止 点( O , O ) 和( r r d n , a / b ) , 在( O , 0 ) 点附近 , 可 以看出 业可能对一种技术 同时进行研发和引进 . 要达 到这种状态就是两种来 所有的质点 由于受到 向上和 向右的力 .都是 向远离它 的方 向来 运动 源的技术水平在某一时刻都不在增长 . 这样 内部研 究和外部研究达到 的. 在( m / n , a / b ) 点 附近 。 质点 的运 动取决于它最初所 在 的区域 , 加入质 的技术水平就一样 。 即d x / d t = O . d y / d t = 0 , 因此可 以得模 型的均衡点 。 对 点从区域 B开始运动 . 它受 到向下和 向左 的力 的影 响 , 向静止 点( m / n , 模型 , 令⑤ 的右端均为 0 , 同是解 出 x , y 。得 到平 面中 的静 止点 , x , y ) = a , b ) 靠近 . 在接近点( m / n , a / b ) 时d x / d t , d y / d t 接近 于 0 , 在质 点经过点( m / n , ( 0 , o ) 与x , y ) = ( m / n , a / b ) 沿着平 面上 的竖直 线 x = m / n和 x 轴, 外部 引进技 a , b ) 后。 是进入 区域 A还是进入 区域 D, 将取决 于初 始点的位置 , 以及 术水平增 长率 d y / d t = O ; 沿 着平 面上的水 平线 v = a / b和 y 轴. 内部 技术 a与 b 。 I T I 与 n的相对大小 , 质点一旦 进入 区域 A或 D , 将远 离静止点 , 水平增长率 d x / d t - O 如果最初两种技术水平处于均衡点 的话 .那么两 所 以两个静 止点都是不稳定 的
技术创新对知识型劳动力需求的影响研究——自主创新与引进创新的双重视角
![技术创新对知识型劳动力需求的影响研究——自主创新与引进创新的双重视角](https://img.taocdn.com/s3/m/2499ec76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fe.png)
收稿日期:2023-12-09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异质性人工智能模式对人力资本的结构性替代与再配置效应研究 (项目编号:72073082)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 合村并居 后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分化与集聚效应研究 (项目编号:22YJC790101)的阶段性成果㊂作者简介:郭怡笛(1993 ),女,山东东营人,经济学博士,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劳动就业与公共经济学㊂撒凯悦(1990 ),本文通讯作者,女,山东德州人,经济学博士,山东工商学院金融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劳动就业与公共经济学㊂技术创新对知识型劳动力需求的影响研究自主创新与引进创新的双重视角郭怡笛1,撒凯悦2(1.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北京100095;2.山东工商学院金融学院,山东烟台264003)[摘㊀要]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积累都是城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但现有研究并未就二者之间的关系形成共识,且未区分自主型技术创新和引进型技术创新对于知识型劳动力影响的差异㊂通过构建基于任务框架的理论模型,并使用PCSE模型㊁固定效应模型㊁工具变量法研究了技术创新对知识型劳动力需求的影响㊂结果发现:自主型技术创新对知识型劳动力的相对需求有显著的正效应,而引进型技术创新对知识型劳动力相对需求的影响为负㊂此外,研究还发现,技术创新对知识型劳动力相对需求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和群体异质性:东部地区的自主型技术创新存在技能偏向的特点,但其引进型技术创新在抑制低水平人力资本就业的同时,也相对降低了对高水平人力资本的需求;在两种技术创新的共同作用下,中部地区对低水平人力资本的需求有所上升,而西部地区则呈现出偏向高水平人力资本的趋势㊂总体结果表明,现阶段技术创新尚未对我国劳动力市场产生极化效应㊂[关键词]自主型技术创新;引进型技术创新;知识型劳动力[中图分类号]F241.21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2095-7416(2024)03-0022-16㊀㊀一㊁引言当前经济发展整体向技术创新驱动方向转换,具体表现为以物联网㊁机械智能㊁人工智能等为载体的技术投入在大数据和先进算法的支撑下进入生产过程㊂这一重大变革将会引起产业分工在上一轮科技革命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生调整,并重塑劳动力市场结构㊂在这一阶段,工业生产正在逐步由传统制造模式转变为智能制造模式,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生产将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㊃22㊃第30卷第3期2024年5月山东工会论坛ShandongTradeUnions TribuneVol.30No.3May.2024生产,形成智能化作业的新型生产方式㊂在该模式下,一方面,无论是前期研究试验工作,还是产品的开发及后期配置工作,每个生产环节都对知识和技能要素的投入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对知识型劳动力的需求无疑将发生重要变化;另一方面,引进型技术创新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推进,2006 2022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从2473亿美元增加到7606亿美元,增长了两倍有余㊂当前引进型技术创新主要包括技术贸易和技术投资两种方式:前者是指引进的成熟技术凝结在进口商品中,其特点在于已标准化且可复制;后者是指将先进的核心技术引进并融入生产过程,与知识型或技能型劳动力耦合提升生产效率,从而实现技术革新[1]㊂我国各地区在经济实力㊁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故在引进型技术创新的选择上具有区域异质性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张,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劳动力群体迅速壮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7 2022年,知识型劳动力占全体劳动力的比重由2.3%增长至11.6%,并存在持续增长的趋势㊂全球技术变革背景下,技术创新的演进促使我国就业结构发生变化,知识型劳动力的就业形势将如何变化成为亟待探索的重要问题㊂我们将技术创新区分为自主型技术创新与引进型技术创新,深入探究这两类技术创新对知识型劳动力群体的需求有何影响,本文的边际贡献主要有二:一是明确了自主型创新和引进型创新两类技术创新对知识型劳动力需求的影响,二是探究了异质性人力资本在技术创新驱动下表现出的就业的区域差异,丰富了新技术革命对就业结构影响的相关研究,为劳动力结构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㊂二㊁相关文献回顾重大的技术变革必然会对劳动力市场造成冲击[2],现有文献已经就传统技术进步对就业均衡[3-5]及就业结构[6-7]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分析论证㊂关于智能化背景下技术创新的发展前景,一些学者对 机器换人 理论持支持态度[8-10],认为技术冲击将对就业产生显著而持久的破坏;与之相反,对技术创新持乐观态度的研究也不在少数[11-12],这类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创新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的方式获取额外利润,从而激励企业扩大再生产,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13];二是技术创新带动了相关产业链和新部门的发展,这种就业创造机制为被挤出市场的劳动力群体提供补偿[14]㊂但更多研究指出,技术创新(包括最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对于就业的影响并非单一的传导路径,而更贴近一种多重动态反馈:短期内,技术创新的确会挤出部分就业岗位,提高生产率,同时降低生产成本;长期内,逐渐成熟的新技术将创造出大量相关的工作岗位,形成新的产业,从而容纳更多劳动力参与就业[15]㊂就技术创新对知识型劳动力的影响而言,在对马克思关于 复杂劳动 的定义进行解释时,有学者认为可将复杂劳动扩展至直接生产过程之外的 科学劳动 这一范畴,即凝结了大量R&D投入的新产品,也必然蕴含着比社会平均劳动更为复杂和价值更高的劳动[16]㊂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深入发展, 边际成本递增 的概念已经被颠覆,不同于传统物质资本,信息化产品具备创新性和积累性的特征,尽管对劳动要素存在替代,但依然不能撼动工业规模化生产的特征[17]㊂将这一观点延伸至当前智能化技术革命时期,关于被技术创新挤出的这部分就业群体,一些学者认为将导致就业金字塔内部空心化[18-21];另一些学者则认同技术创新将导致就业单向极化的现象,其中㊃32㊃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 假说在经济学界占据主流地位,该假说认为技术创新倾向于增加对高学历㊁高技能的劳动力需求,而非知识型劳动力因不能适应市场发展而遭到淘汰[22-23]㊂这些观点较为一致的部分在于,技术创新对知识型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偏向于正向效应,即无论哪一时期,知识型和技能型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和工资总是增加的㊂然而,随着智能化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可能对当前的就业结构产生冲击,改变传统理论中对就业极化的认识㊂从引进型技术创新的视角看待这一问题,根据内生增长理论,先进技术的引进是生产率增长和创新发展的动力[24],与自主研发带来的影响类似,对劳动力需求存在双向效应[25-28]㊂一些研究结果表明,技术创新含量较高的进口商品总体上会使技术进步偏向知识型劳动力,从而增加对该群体的相对需求,对我国就业结构的优化具有正向影响[29-30];此外,从技术进步偏向性的视角出发,一些学者发现,研发类外资在短期内促进技术进步偏向劳动,工人受教育程度会抑制技术进步偏向资本[31]㊂另一种观点认为,不同的技术引进对本土劳动力结构的影响存在差异,通过对H-O贸易理论和Feenstra-Hanson外包理论的验证,相关文献发现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中,中间品的进口显著抑制了高技能工人就业比例的提升,而外商直接投资对该群体的就业效应则表现为促进[32]㊂通过对现有研究进行梳理,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目前国内外普遍认同技术创新对劳动力需求存在 双面效应 ,作为影响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技术创新不仅会对劳动力就业产生直接的替代效应,也会通过提高生产率㊁降低成本等方式增加就业需求,因此技术创新对就业的净效应分析尚未形成较为统一的观点;第二,现有成果一般认同自主技术创新有利于提高对知识型劳动力的相对需求,但对技术创新是否会引起就业极化尚未形成一致判断;第三,在智能化与开放化双重背景下,现有研究尚未区分自主型技术创新和引进型技术创新对于知识型劳动力的异质性影响,可能会造成关于就业资源分配效应的研究结论存在偏差㊂因此,我们将从自主型创新和引进型创新的双重视角出发,探讨两类技术创新对知识型劳动力需求的异质性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究技术创新对劳动力影响的区域异质性和群体异质性㊂三㊁理论分析基于Acemoglu和Restrepo的高㊁低技能工人替代对比框架,我们构建了一个基于任务框架的数理模型,从理论层面分析自主型和引进型技术创新对知识型劳动力需求的影响㊂假设生产函数中的投入要素包括知识型劳动力与非知识型劳动力㊁自主型和引进型两类智能化技术以及传统物质资本,构建Cobb-Douglas生产函数:lnY=ʏN0yx()dx(1)(),令M规定工作式中,Y表示总产量,yx()表示单位工作任务x的产出㊂定义Mɪ0,N任务的复杂程度,将x<M部分的工作任务定义为简单工作,由非知识型劳动力完成;将x⩾M部分的工作任务定义为复杂工作,由知识型劳动力完成㊂知识型劳动力与非知识型劳动力的差异[]上,非知识型劳动力具有比较优势,在主要表现为他们的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异,在0,J㊃42㊃J,N(]上,知识型劳动力具有比较优势㊂由于不是所有的工作任务都能被物质资本替代,故定义界限I1ɪ0,N(),I2ɪI1,N(),I3ɪI2,N(),将工作任务分为可以被替代的部分0,Ii[]和不能被替代的部分Ii,N[],i=1,2,3,具体地,根据技术创新的发展情况,假设0,I1[]部分由传统物质资本完成,I2,minJ,M{}(]部分由自主型技术创新完成,M,I3(]部分由引进型技术创新完成,不能被替代的部分均由劳动力完成㊂在对工作任务产出的短期均衡分析中,定义市场出清状态下非知识型劳动力的均衡工资率为Wφ,生产率为γφ;知识型劳动力的均衡工资率为Wλ,生产率为γλ㊂将传统物质资本的生产率标准化为1,自主型技术创新的生产率为γrd,引进型技术创新的生产率为γfrd,物质资本租金率为R㊂将工作任务划分给上述投入要素后,可以确定工作任务x的均衡价格px(),在此基础上,推导Cobb-Douglas总产出函数,以明确物质资本与劳动力的相对需求量,将最终产品的价格标准化为1,有:ʏNN-1lnpx()dx=0(2)ʏI1N-1lnRdx+ʏI2I1lnWφ-lnγφx()[]dx+ʏminJ,M{}I2lnR-lnγrd[]dx+ʏMminJ,M{}lnWλ-lnγλx()[]dx+ʏI3MlnR-lnγfrd()dx+ʏNI3lnWλ-lnγλx()[]dx=0(3)资本市场与劳动力市场出清时,完成单位工作任务x对传统物质资本的需求量为YR,对自主型技术创新的需求量为Y㊃γrdR,对引进型技术创新的需求量为Y㊃γfrdR,对知识型劳动力的需求量为Y㊃γλWλ,对非知识型劳动力的需求量为Y㊃γφWφ,将要素需求与它们所分配的工作任务范围相结合,可以得到均衡状态下的要素总需求Lφ㊁Lλ㊁K:Lφ=YWφʏI2I1γφx()dx(4)Lλ=YWλʏMminJ,M{}γλx()dx+ʏNI3γλx()dx[](5)K=YRI1+minJ,M{}-I2()γrd+I3-M()γfrd[](6)因此,式(3)即可转变为Cobb-Douglas生产函数:Y=ε㊃KI1-N+1+minJ,M{}-I2+I3-M()㊃Lφ()I2-I1()㊃Lλ()M-minJ,M{}+N-I3()(7)ε=I1-N+1()ln1ΓK+ʏI2I1lnγφx()ΓLdx+minJ,M{}-I2()lnγrdΓK+ʏMminJ,M{}γλx()ΓHdx+I3-M()lnγfrdΓK+ʏNI3lnγλx()ΓHdx(8)㊃52㊃ΓK=K㊃RY,ΓH=Lλ㊃WλY,ΓL=Lφ㊃WφY(9)minJ,M{}和I3分别界定了均衡状态中相较于自主型和引进型技术创新而言,知识型劳动力具备比较优势的范围,为进一步明确自主型技术创新的发展程度及其对知识型劳动力的影响方向,重点考虑minJ,M{}=J的情况㊂基于以上对工作任务的分类,均衡状态下,物质资本在区间0,I1[]ɣI2,J[]ɣM,I3[]内存在比较优势,厂商会优先选择物质资本进行生产㊂因此知识型劳动力执行的工作任务范围为J,M(]ɣI3,N(]㊂此外,J㊁I2和I3的选择取决于要素价格,当简单工作中创新成本Rγrd较低时,厂商倾向于扩大技术生产范围,以挤出非知识型劳动力;当复杂工作中创新成本Rγfrd较低时,厂商倾向于提高I3,以挤出知识型劳动力,具体分析如下:dlnLλdJ=-γλJ()+lnWλγλJ()-lnRγrd(10)dlnLλdI3=-γλI3()+lnWλγλI3()-lnRγfrd(11)将式(10)进行分解,有-γλJ()<0,即自主型技术创新对知识型劳动力存在替代效应,除此之外,根据前提假设,知识型劳动力在简单工作中具备高于自主型技术创新的比较优势,因此lnWλγλJ()-lnRγrd>0,可理解为技术进步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从而对知识型劳动力的就业产生了正向推动,最终,自主型技术创新对知识型劳动力的影响取决于以上两种效应抵消后的净值㊂同理,将式(11)进行分解,得到-γλI3()<0,此为引进型技术创新对知识型劳动力的替代效应,而lnWλγλI3()与lnRγfrd的大小取决于引进型技术创新的发展程度㊂在产业集聚的发达地区,贸易开放程度往往较高,将国外先进技术引进并融入生产中,使得物质资本生产率有所上升,当其超过知识型劳动力的生产率时,lnWλγλI3()-lnRγfrd<0,即发达地区引进的技术创新趋于挤出知识型劳动力,而在欠发达地区,出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存在引进技术与生产活动不能完全适配的情况,物质资本对知识型劳动力的替代被削弱,即lnWλγλI3()-lnRγfrd>0,对于知识型劳动力的影响取决于正负效应抵消后的净值㊂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假设H1㊁H2㊂H1:技术创新具备资本偏向与劳动偏向两个特征,自主型技术创新将促进知识型劳动力就业,而引进型技术创新则对其产生抑制效应㊂H2: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在劳动力市场完善程度㊁创新支持力度和对外贸易依存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技术创新对知识型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㊂㊃62㊃四㊁模型构建与实证检验(一)模型构建与数据准备基于上述理论分析,区分自主型创新和引进型创新,并分阶段引入解释变量,构建技术创新影响我国知识型劳动力需求的回归方程如下:lshit=β0+β1rdit+ðjδjXit+υi+μt+εit(12)lshit=β0+β1rdit+β2frdit+ðjδjXit+υi+μt+εit(13)其中,lsh为知识型劳动力的相对需求,知识型劳动力通常被定义为完成高等教育的已就业劳动力,因此我们选取大学本科及以上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占其他教育水平劳动力的比重作为各省知识型劳动力相对需求的衡量指标㊂rd为研发经费投入强度㊂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领域,智能化的蓬勃发展必须建立在改进算法㊁提升数据处理能力等技术基石之上,技术开发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某地区研究经费的投入能够直接反映出该地区技术创新和智能化发展的情况,因此我们选取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的省级数据,以此代表技术创新的自主研发力度㊂frd为进口技术依存度㊂参考Lichtenberg和Potterie[33]以及李平和许家云[34]的计算方法构建该指标:rdft=ðjmjtrdimpjtyjt(14)式中,rdft为本国的技术进口总量,mjt为本国在t时期自j国的进口总量,rdimpjt为t时期j国的R&D资本存量,yjt为t时期j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考察包括OECD国家㊁俄罗斯㊁新加坡等34个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且与中国大陆贸易往来较为密切的国家及地区㊂考虑到构建省级面板数据的需要,将式(14)转变为:frdit=rdftyt㊃mitðimit(15)式中,yt为本国的国内生产总值,mitðimit为t时期i地区对外贸易进口额与全国对外贸易进口额之比,以此作为权重与rdftyt相乘,得到省级进口技术依存度frdit㊂考虑到省级层面的其他因素也会对知识型劳动力需求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遗漏既影响rd和frd,又影响lsh的变量将会使估计系数产生较大偏误,因此回归方程中加入控制变量:(1)资本存量(lnk):参照张军等[35]的方法,本文以1978年为基期使用永续盘存法对我国29个地区的物质资本存量进行估计①;(2)人均生产总值(lny):各地区实际人均生产总值(以2007年为基期),代表地区人均收入水平②;(3)互联网普及率(Intnet),参照Böckerman等的观点[20],目前自动化及智能科技的创新与信息化的发展关系密切,智能产品的应用必须依靠网络技术的普及,互联网㊃72㊃普及情况能够代表地区的创新性㊁智能化活动的发展程度③;(4)外商直接投资(fdi):选取实际利用外商投资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以此衡量各地区外商投资水平;(5)城镇化水平(urban):选取各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以此衡量各地区的城镇化水平;(6)政府参与度(gov):选取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占地方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地区政府的经济参与度;(7)教育投入(edu):教育投入是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指标,选取地方财政教育支出占比进行衡量㊂我们构建了2007 2016年29个省级行政区的平衡面板数据(西藏㊁重庆因相关数据缺失未纳入样本),数据来源于OECDiLibrary数据库㊁‘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1949 1999)“‘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及各省统计年鉴,缺失值采用插值法补充㊂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1㊂表1 变量描述性统计变量观测量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知识型劳动力相对需求(lsh)2900.0733710.0855790.00830.5967R&D经费投入强度(rd)2901.4659661.1303880.218.76进口技术依存度(frd)2900.2101550.2345740.00631.172资本存量的对数(lnk)2908.818140.9440686.239310.8593人均生产总值的对数(lny)29010.338980.5344988.971811.5871互联网普及率(intnet)2900.3914410.1666190.060.778外商直接投资(fdi)2900.0406760.0407630.00030.1872城镇化水平(urban)2900.5311250.1401210.28250.8961政府参与度(gov)2900.2247620.0978950.08740.6269教育投入(edu)2900.1680950.0248630.09890.2222(二)基准回归根据上述实证模型,对省级面板数据进行混合回归,利用最小二乘虚拟变量(LSDV)方法,观察到几乎所有个体虚拟变量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故认为存在个体固定效应㊂进一步地,Hausman检验显示,x2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表示应采取固定效应模型(FE)进行估计,相关结果报告在表2中㊂在固定效应模型下,若R&D经费投入力度提高1%,知识型劳动力的相对需求提高2.39%左右,当进口技术依存度提高1%,知识型劳动力的相对需求会降低5.58%㊂在此基础上,经过Wald检验,发现模型扰动项存在组间异方差,但不存在组间同期相关,故采用面板校正的标准差估计(PCSE)方法,以得到较为稳健的估计结果㊂首先就自主型技术创新对知识型劳动力的影响进行检验,结果标记为PCSE(1)㊂回归结果表明,当R&D经费投入力度提高1%时,知识型劳动力的相对需求会提高6.21%,即提高自主研发投入力度能够提高对高学㊃82㊃历劳动力的相对需求,这一结论与Acemoglu和Restrepo[36]㊁孙早和侯玉琳[7]的研究发现相吻合,这说明自主研发将有效提高对知识型劳动力的相对需求,从而优化就业结构㊂表2 基准回归估计结果PCSE(1)PCSE(2)PCSE(3)PCSE(4)FErd0.0621∗∗∗(0.00503)0.0592∗∗∗(0.00637)0.0563∗∗∗(0.00632)0.0548∗∗∗(0.00597)0.0239∗∗∗(0.00580)frd0.0246(0.0193)-0.0441∗(0.0238)-0.0558∗(0.0305)lnk-0.0115∗∗∗(0.00342)-0.0100∗∗∗(0.00328)0.0109(0.0202)lny-0.00214(0.0148)-0.00695(0.0146)-0.175∗∗∗(0.0375)intnet0.0167(0.0377)0.0494(0.0377)-0.130∗∗(0.0607)fdi-0.117(0.117)0.0397(0.126)0.0746(0.102)urban0.183∗∗∗(0.0651)0.209∗∗∗(0.0576)-0.457∗∗∗(0.116)gov0.161∗∗∗(0.0312)0.178∗∗∗(0.0350)-0.0169(0.0645)edu-0.0370(0.0949)0.0337(0.106)-0.144(0.131)cons-0.0344∗∗∗(0.00893)-0.0377∗∗∗(0.00852)-0.0169(0.123)-0.0106(0.121)1.929∗∗∗(0.302)时间因素是是是是是N290290290290290R-sq0.7640.7670.8490.8520.758注:系数下方括号内为变量的标准误,∗㊁∗∗㊁∗∗∗分别表示在10%㊁5%㊁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㊂进一步地,就自主型和引进型技术创新对知识型劳动力需求的双向影响进行检验㊂在回归方程中加入进口技术依存度(frd)这一变量,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添加控制变量,以减少遗漏变量的可能,回归结果见PCSE(2) PCSE(4)㊂PCSE(2)的结果表明,rd的影响系数为5.92%,frd系㊃92㊃数的绝对值较固定效应模型有所下降,为2.46%且不显著,更加符合理论预期㊂随着控制变量的增加,R&D经费投入强度(rd)依然会提高对知识型劳动力的相对需求,但回归系数降为5.48%,而进口技术依存度(frd)的上升则对知识型劳动力就业存在显著的负向作用,回归系数为-4.41%,其原因可能在于,引进型技术具有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特点,可能会对知识型劳动力产生替代效应,假设H1得证㊂(三)稳健性检验尽管使用面板校正标准误进行最小二乘估计,以及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变量进行回归,并对各种可能影响回归结果的变量加以控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遗漏变量偏误,但知识型劳动力就业与技术创新之间仍存在潜在反向因果关系,这是因为一方面技术创新可能影响知识型劳动力的需求,另一方面知识型劳动力就业的相对增加也有助于促进技术创新,特别是自主型技术创新㊂为了解决上述内生性问题,引入两个工具变量:以地方财政科学技术投入占比(lfe)作为rd的工具变量,以对外开放程度(open),即地区进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作为frd的工具变量㊂有效的工具变量需要满足两个核心假定:一是相关性假定,即地方财政科学技术投入占比与地方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高度相关㊁对外开放程度与引进技术进口总量高度相关,显然二者符合这一假定;二是外生性假定,即工具变量与扰动项不相关,虽然在恰好识别的情况下很难进行这一检验,但逻辑分析可以得知,地方财政科技支出主要受到财政分权㊁地方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程度等政策性因素的影响,外生性较强,通常仅通过影响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影响知识型劳动力的需求,而对外开放程度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和国家对外政策,主要通过技术进口因素对知识型劳动力需求产生影响,因此相对外生㊂另外,鉴于模型中已经控制了资本存量㊁人均生产总值㊁外商直接投资㊁城镇化水平等反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变量,可以有效避免地方财政科学技术投入占比和对外开放程度通过其他潜在渠道影响知识型劳动力需求㊂综合上述分析,将地方财政科学技术投入占比和对外开放程度作为工具变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㊂Hausman检验分别在5%和1%的显著性水平上认为rd与frd均为内生变量,且工具变量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二者皆不为弱工具变量㊂使用二阶段最小二乘(2SLS)方法进行估计,结果报告在表3中,分别标记为(1)与(2),两个核心解释变量的系数符号及显著程度与上述基本回归保持一致,数值基本合理㊂为进一步验证实证结论的合理性,在前文所选取的变量基础上,替换数据形式,将比值形式的变量替换为绝对量,用CPI指数(以2007年为基期)平减后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报告在表3第(3)列㊂可见,地区R&D经费支出每增加1万元,知识型劳动力的需求将提高0.2人,引进技术所蕴含的R&D经费投入每增加1万元,知识型劳动力的需求将降低0.5人,支持本文基本结论㊂此外,我们还担心核心解释变量的选取仍可能导致回归结果偏误,故对替换核心变量的指标进行稳健性检验㊂高技术产业是应用尖端技术从事生产活动的产业,包括医药制造业㊁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㊁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㊁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㊁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以及信息化学品制造业六个主要行业,具备知识密集㊁技术密集㊁研发投入强度大的特㊃03㊃。
企业创新策略选择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
![企业创新策略选择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https://img.taocdn.com/s3/m/4ce6d5ca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d7.png)
企业创新策略选择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周圣强【摘要】文章基于博弈视角,探讨了企业在技术获取上的“自制”与“外购”策略性行为.首先构建一个基础性的博弈矩阵;其后在技术供给约束条件下,构建以不确定性为特征的古诺模型,求解纳什均衡;最后进一步放松假设,构建了以交替研发为特征的模型,考察企业存在产品更新背景下的策略性行为选择.研究表明,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并不存在孰优孰劣问题,企业策略选择具有阶段性特征,短期内技术引进具有优势,而长期来看自主研发是占优策略.文章还发现企业决策受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知识溢出、创新价值、竞争者研发投入、技术周期、利率等.通过联系实际,研究试图解释国内技术引进怪圈现象,认为企业只有在不同阶段转变技术获取策略才能赢得竞争.【期刊名称】《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年(卷),期】2017(000)003【总页数】6页(P18-23)【关键词】自主研发;技术引进;技术创新;企业决策【作者】周圣强【作者单位】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广东广州5104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73.1企业竞争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产品竞争,其中包括了新产品引入时机的竞争。
例如,丰田1997年实现油电混合动力汽车量产,直到2006年第一款混合动力汽车才在中国上市。
而在中国大范围推广混合动力汽车则可以说从2015年才开始。
可以看到,产品的引入存在时机选择策略问题,该问题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已有部分学者开展了相关研究。
Kamien& Schwartz(1972)的研究发现企业会通过战略性调整创新周期以应对市场竞争不同局面。
Mansfield(1988)通过实证考察了企业创新周期的策略性选择的存在。
Barzel(1968)研究了企业的创新引入时机,发现企业并非在对于企业或社会的最优时间点引入创新,往往偏好于提前引入。
技术引进有利于企业快速进入新领域,获得市场先机,但难以打造核心竞争力。
自主研发有利于企业保护产权,构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但周期较长。
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取舍探究资料
![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取舍探究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2fbc2f8f121dd36a22d8223.png)
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取舍探究韩帅斌(注:林毅夫《中国经济专题》平时作业,抄袭后果自负)本文分析了单纯的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对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然后分析了两者的合理安排带来的经济效果,得出发展中国家按照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在初期以技术引进为主,随着经济发展逐步过渡到自主研发创新,就不会陷入技术引进依赖而落后于发达国家,从而实现经济独立,跨入发达国家行列。
并据此对我国当前发展提出了一定建议。
关键词:技术引进自主创新比较优势一.技术的重要性按照经济增长理论,影响一个经济体增长的因素包括生产要素、产业结构、技术和制度安排等,但是生产要素的增长如劳动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而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往往是技术提升的结果,制度安排也往往是适应于经济体的禀赋结构的1,只有技术才会在知识的不断积累下得到持续的提高而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因此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在于技术的进步。
二战之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为了谋求经济增长,除了充分利用生产要素并调整制度安排外,积极推动本国技术水平的提升来促进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技术水平的提高主要包括两个途径,一是从发达国家直接进行技术引进,二是自主研发进行技术创新。
两者带来的技术提高都能促进国家的经济增长,但由于两者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且最终结果都是技术水平的提高,因此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但由于对技术掌握的1林毅夫中国经济专题主动性和自主性不同,两者又会存在一定的差别。
发展中国家对技术提高面临这两个选择,由于两者之间的差别,不同的选择对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影响也不尽相同。
二.技术引进的作用途径技术引进通常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发展本国经济与科学技术,有重点、有选择地引进外国先进科学技术成果,以迅速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主要通过直接购买和外资直接投资等方式来实现技术的跨越发展2。
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技术引进以相对自主研发来说较低的成本将发达国家的技术直接应用于本国的经济发展中来,让落后的经济体也能得益于技术的进步,从而推动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资本迅速积累。
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
![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e30fa838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18.png)
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技术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引进和技术的创新。
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是两个不同但又相互关联的概念,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来探讨技术发展的现状和未来。
一、技术引进的现状技术引进是指吸收外国先进技术经验并运用于本国技术的过程,可以是通过国际贸易实现的,也可以是通过合资、许可、转让等形式实现的。
在当今世界,技术引进已经成为各国发展技术的一个重要渠道。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的规模迅速扩大,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技术在国际贸易中成为一种主要的交换方式。
技术引进成为了各国之间一种互利合作的方式。
技术引进可以让本国企业更快地学习和掌握外国先进技术,降低产品成本和提高市场竞争力。
同时,技术引进也可以让外国企业在本国获得更广阔的市场机会。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技术引进最为活跃的国家之一。
中国政府积极引进各类先进技术,通过技术引进带动国内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
中国在技术引进方面的努力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的。
二、技术创新的现状技术创新是指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自主探索和实践,开发出新的技术或改进现有技术,实现技术的革新或变革的过程。
技术创新是推动各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当前,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各国发展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
在技术创新方面,中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与技术创新密不可分。
中国从2016年开始启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动高端制造业、数字经济、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高品质产业的发展,助推中国科技进步和整体竞争力。
中国在技术近期创新和未来趋势的探索和实践中,已经越来越引人注意,并且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热点之一。
三、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的关系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两者之间并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关联的。
技术引进可以为技术创新提供基础和契机。
技术引进可以使企业快速获得外国先进技术,为创新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条件。
通过引进先进技术,企业可以了解到全球最新的研究成果和高端技术应用实践经验,这可以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技术基础。
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河南金龙精密铜管集团自主创新战略案例分析
![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河南金龙精密铜管集团自主创新战略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f77fe7fa417866fb84a8e60.png)
2 0正 01
V ol 9. No. _2 8
Au g.,2 0 01
8月
从 技 术 引进 到 自主 创 新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河南 金 龙 精 密铜 管集 团 自主 创 新 战 略案 例 分 析
王文亮, 刘 岩
( 南 农 业 大 学 信 息 与 管理 科 学 学 院 , 州 4 0 0 ) 河 郑 5 02
是 企业 实现 自主 创 新 的重 要 保 证 ; 以设 备 为载 体 的先 进 技 术 的 消 化 吸 收 是 企 业 发 展 的 有 效 途 径 ; 术 引 对 技 进 、 化 吸 收 后 的持 续创 新 是 企 业 实现 从 引进 向创 新 跨 越 的 关键 ; 消 战略 创 新 是 企业 发 展 壮 大 的必 由之 路 。
次 创新 , 者 当 产业 沿 着 技 术 轨 迹 上 升 时 , 后 企 业 虽 或 落 通 过 多次 技 术 引 进 、 化 吸 收 和 改 进 , 资 源 积 累和 技 消 其 术能 力 还 是 跟 不 上 产 业 技 术 的进 步 , 会 出 现 引 就
股份 有 限公 司在 技 术 引进 、 消化 吸收 和再 创 新 中的 成 功经验 , 认为 自主 创 新 的核 心 内涵 是形 成 自主 知 识产 权 , 以多种 形式 引进 国外技 术 , 应 提高企 业 自身
经济和提高本 国科技水 平进 而开发先 进生产技术 的一
种 重 要学 习 手 段 L 。然 而 在 现 实 当 中 , 个 国 家 的技 1 ] 各
术引进效果却存在较大的差异 。我国学者吴 晓波提 出 了一个适合发展 中国家的二次创新动态模式 , 模仿 即“ 创新—— 创 造性 模 仿—— 改进 性创 新— —后 二 次创 新” 。并且进一 步指 出 :如果落后 企业没 有通 过消化 “ 吸收来 积累技术 能力和 资源、 无力 进行技术 改进与二
科技创新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的选择
![科技创新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的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3afa2b07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64.png)
科技创新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的选择在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科技创新对于一个国家或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而在科技创新过程中,选择自主研发还是技术引进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就科技创新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这两种选择进行探讨,并给出一些指导意见。
一、自主研发的优势自主研发是指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对前沿技术进行研究和创新,以自主掌握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
首先,自主研发能够提升企业或国家的创新能力。
通过自主研发,可以提高技术水平,培养创新型人才,增强企业或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在技术上保持竞争优势。
其次,自主研发有助于保护知识产权。
依靠自主研发,企业或国家可以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避免知识产权的侵权和泄露风险,确保在市场竞争中的合法权益。
此外,自主研发有利于科技资源的积累和集聚。
通过长期的自主研发,企业或国家可以积累丰富的科技资源,形成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进一步提升创新实力。
二、技术引进的优势技术引进是指通过引进外部先进技术,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首先,技术引进能够快速获取新技术和知识。
在科技发展速度极快的情况下,通过技术引进可以快速跨越技术鸿沟,获取最新的科技成果,缩短技术研发周期。
其次,技术引进有助于降低研发风险和成本。
相比于自主研发,技术引进可以避免重复投入,减少研发风险和投资成本,降低企业或国家的创新压力。
此外,技术引进可以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通过技术引进,企业或国家可以与国际先进科技机构和企业展开合作,加强技术交流,提高创新能力,实现互利共赢。
三、选择的权衡与建议在科技创新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的选择上,需要权衡各种因素,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合理决策。
首先,需要考虑技术的先进性与可获得性。
对于一些尖端技术和研究领域,自主研发可能是唯一的选择;而对于一些常规技术或已经被广泛应用的技术,技术引进可能更为合适。
其次,需要考虑创新能力和资源实力。
如果企业或国家拥有雄厚的创新能力和研发资源,可以优先考虑自主研发;如果资源有限或迫切需要新技术提升竞争力,可以选择技术引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中国经济问题研究课程论文浅析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姓名:***学号:GS********专业:微电子专业学院:计算机学院六队浅析中国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摘要:中国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是一个对立而又统一的过程,中国从改革开放至今,通过用市场换技术等等方式,加快了中国的经济与技术发展,但问题越来越严重,国家过度依赖技术引进,造成技术研发团队创新能力一直处于低水平,社会支持不够,造成现在中国的技术引进,再引进,成为一个恶性循环,最过中国下大力气,从全民意识,经济投入,过程监管等等,从国策上进行宏观调控,中国自主创新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
从当年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近日“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到的“提高中国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在数十年的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历史过程中,科技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借助科技加速发展进程的我们一直被一个问题所困扰:如何正确处理“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的关系?一方面,后进的国家往往需要从模仿先发者起步,才能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创新体系,另一方面,当先进国家开始感受到后进国家的某种威胁时,往往会设置技术壁垒来限制技术在国际间的自由流动,从而为后进国家带来自主创新的内在需求。
国内那些高举自主创新大旗的企业,如华为、中兴等,本身也正是最主动地利用国际科技资源、最积极地走向国际市场的企业。
然而,一个数据却令人忧虑。
2002年,中国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的经费投入比例是1∶0.08,换句话说,中国人每投入一块钱引进技术,只花八分钱做消化吸收。
相比之下,在类似发展阶段时,中国近邻韩国的这一比例在1:5至1:8之间。
中国一百多年引进技术的历史已经充分显示,一厢情愿地想以市场换技术,却不在研发上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做法,只会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引进技术和外资也被当作各级政府的政绩,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
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我国仍主要靠廉价劳动力、资源消耗、土地占用和优惠政策赢得竞争优势,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低端位置。
当前,我国产业发展和升级对技术需求呈现加快增长的趋势,如果经济沿用“市场换技术”的方式推进技术进步,必将难以承受大量引进技术的巨额成本。
同时,这种模式带来一系列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
这种模式导致的另外一种结果是:我国的汽车、机床、纺织行业所需要的先进设备70%、集成电路设备90%、高端医疗设备95%以上、光纤设备100%需要进口,电视、手机、DVD的“心脏”全是别人的,我国发明专利有世界影响的只占0.2%。
另外,拥有技术优势的国家从国家战略出发会对转让技术持谨慎或封锁的态度,继续从国外引进更先进的技术的障碍和难度增加。
无论从我国工业化进程和业已形成的经济、科技基础看,还是从国际竞争加剧的形势看,我国都到了加快形成自主创新能力的阶段。
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是对立而又统一的,看待问题要全面。
所有置身全球化时代的人,都有一个痛彻感受:这是一场不见战火的弱肉强食之战,是一场以和平方式进行的更为严酷的优胜劣汰,世界近代史上又一次大国兴衰更替,已在中国这个曾繁华落尽、如今已艰难走上崛起之路的文明古国的土地上,开始了依然带着冰霜冷雪的坚强萌芽。
以往二十八年,中国通过越来越开放的国门,越来越深入的改革,大量引进先进技术,迅速走上了工业化道路,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
当“中国制造”成为中国水平代名词时,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将开始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新型国家一个重要标志,是极强的自主创新能力,而中国二十八年经济发展,走的是技术引进之路。
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不仅是时代转换,更是思想、体制、机制、文化、以及发展模式的一次全方位变革和跨越。
自主创新是艰难的,全球化背景下的自主创新更难,不仅要建立起极富竞争力的创新体制和机制、适合创新主体萌芽和成长的环境,更要应对来自外部世界的强大竞争压力,虽然压力中也蕴藏多重机遇。
国企虽是创新主体,但由于体制机制不畅,使其既缺乏创新能力,更缺乏创新动力。
中国绝大多数企业家诞生并成长于技术引进时代,并成为该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由于时代特点所限,其在文化背景、技术和资本能力、行为魄力、甚至民族精神上,都有巨大缺陷,与时代需求相差甚远。
吻合时代需求的企业及企业家,寥若星辰,基本处于萌芽之中,无法形成强大的新生力量,使创新主体出现真空。
中国从事研发活动的人3850万,占全球第一位,直接从事研发的人1093万,占全球第二位,研发投入总额占全球第六位,但技术能力是多年积累的结果,不会一蹴而就,因此中国核心专利很少。
在高新技术领域,发达国家的核心专利占90%,中国的技术装备也主要依赖进口。
就创新动力看,少部分企业有动力,如华为、中兴等,大部分企业动力不足。
技术创新主体全世界来看主要是大企业,因其研发能力强,规模大,利于分摊研发成本。
但我国多数大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因其主要是国企和外商投资企业,民营大企业相对较少,这就引出一些问题: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来自母体,在中国的研发层次和投入有限,主要针对中国市场做适应性研发,创新动力不足;国企研发动力也不足。
大型国企依靠垄断生存和发展,自主创新市场压力不足。
内部机制也不利于创新。
国企老总多为任期制,创新虽有利于提升企业长远竞争力,但短期表现为投入使利润下降,且存在技术和时间风险,国企老总的明智选择是不搞或少搞研发。
中国政府已提出要成为创新型国家,但要落实这一战略,当务之急是通过体制改革,解决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企业创新动力不足问题,同时大力发展民营大企业。
创新能力取决于人才资源,尤其高端人才,中国从钱学森时代开始,许多顶尖人才都是引进的归国学者。
高端人才是全球稀缺资源,所以一定要搞清楚高端人才来中国,主要障碍是什么。
我们曾做过调查,个人所得税过高、子女入学受教育、配偶工作与生活条件,是主要制约因素。
政府已想了很多办法解决问题,但还需更好的办法,必须找到一条出路。
创新能力还取决于体制和文化。
就体制而言,研发成果出来后得不到保护,创新动力会受打击。
美国有一整套创新体制,即风险投资加创新企业加资本市场加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可使创新成果迅速产业化。
中国自主创新刚起步,近十年看无论动力还是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都有很大差距。
中国是后发国家,一直在追赶别人,这是一次艰难的跨越。
技术进步从引进到创新是逐渐演进,却是两种发展模式,重要的是观念不同。
虽然二者都是技术进步手段,但创新能产生知识产权,获得创新利润。
从国家层面看,我国仍处在技术引进时代,企业因此缺乏创新动力,只有技术引进成本高于创新成本,创新动力才会高涨。
创新时代的特点是技术引进成本越来越高,与发达国家技术水平接近,解决了创新的外部压力,企业家对创新带给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有清醒认识;人力资源、技术信息、成果产业化能力等,都围绕创新机制展开。
创新机制包括国家政策导向、创新资源、技术和人力储备、完善的金融市场和成果保护机制、创新动力和能力、资本投入及成果产业化能力。
自主创新首先是改革现行教育体制,使学生不仅有考试能力更有创新能力。
人才衡量标准也要变,有探索就会有失败,要有容忍失败的宽容机制,以此带来全新教育体制和人才评价体系,最终建立起创新文化。
促进创新型企业成长要两条脚走路:一是让有创新能力的大企业增强创新动力,主要通过加快大中型国企改革来实现;二是为创新型中小企业迅速成长创造条件。
小企业应降低注册门槛,拓展创新型企业融资渠道,如获得种子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发行企业债、上市融资、担保贷款等。
还要大力培养一批合格的研发和管理人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也十分重要。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一定要加强,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这是个矛盾问题。
知识产权具有垄断性,市场常质疑其定价的合理性,但要想鼓励创新必须保护知识产权。
我国这些年做了很多工作,相关法律也很先进,但执法效果很差,这是一条漫长的路,中国还是个总体法制都需完善的发展中国家。
对知识收费也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对公众的教育将经历漫长时间;其次是对高端人才的吸引,需一套制度来保障,很多国家都有成功经验可借鉴。
美国的研发是政府支持,市场提供激励,很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企业因此获利。
美国有两大特点:很多政府研发项目都由政府提供资助,或通过政府采购提供研发激励;还有高效的资本市场,形成了创新企业加风险投资加资本市场的独特模式。
日本、韩国对研发活动提供补贴,并组织一些行业大企业,形成官产学联合体,在共性技术领域取得突破。
韩国企业对创新高度重视,韩国在创新上之所以比中国做得好,主要是压力比中国大。
韩国人均GDP已达上万美元,只有创新才有发展空间;韩国企业民族精神也很强,创新动力比中国强,中国需更多有民族精神的企业家出现。
我们的不足首先是企业能力不如韩。
中国虽有一些大企业,但成长不是靠创新驱动而是靠行政垄断,加之治理结构有缺陷,在创新方面与世界同行相比,有很大差距;其次是韩国在创新道路上比中国起步早,在制造业上有完整的产业链,而中国刚将制造业搞上来,这是发展阶段带来的差距;中国支持研发的配套产业还未起来,政策环境虽有改善,但产业和人才环境、资本市场等,都有很大差距,包括知识产权保护。
令人欣慰的是,政府对自主创新的全力倡导和推动,民众创新意识的觉醒和提升,都为一个新时代的带来,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量。
但尽快出台一套符合自主创新需求的总创新制度,使创新主体尽快萌芽并成长起来,为自主创新奠定坚实基础,是眼下最重要而迫切的事。
参考文献[1] 刘国新;李兴文;国内外关于自主创新的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年02期[2] 潘光辉;企业与政府在自主创新体系中的角色[J];科学经济社会;2007年02期[3] 徐建龙;詹红岩;青海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4] 王玉;文丰;企业持续自主技术创新的研究:概念、关键因素、路径选择[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年07期[5] 宋河发;穆荣平;任中保;自主创新及创新自主性测度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年06期[6] 谢金虎;浦东从技术产品引进为主转向引进与自主创新并重[N];中国贸易报;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