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保健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医养生理论
摘要:中医养生和保健: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生命规律、衰老机制以及养
生原则和养生保健方法,以自我调摄为主要手段,以推迟衰老,延年益寿为目的的多种保健方法的综合。
中医养生方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与历代医家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反复探索、求证,逐步认识与实践后形成的,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
中医药文化凝聚了中国优秀文化的养生之精髓,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时刻与健康相关联,本文主要讲述了关于食与行,我们需要注意的养生之道。
关键词:药膳、中医养生、行为养生、四季养生
一、药膳
1、特点
(1)、辨证施膳:气虚——参枣米饭、山药汤圆、茯苓包子、益脾饼、大枣粥
血虚——大枣、花生、桂圆、枸杞子
阴虚——生熟地、制首乌、百合、麦冬、龟板胶
阳虚——羊肉、狗肉、鹿茸、鹿角胶
(2)、因时施膳 :春季是万物生发的季节。
外界温暖的气候影响着一切生物,善于养生的人们也应根据这‘时令的特点,进行适宜的调养,以保障生命的正常活动,后世养生家提出的“春宜甘平”的养生法。
其性味甘平或有清肝作用的药物和食物有:茯苓、山药、薏苡仁、莲子、胡萝卜、菠菜、鱼鳔、银耳、木耳、牛乳、枸杞、荠菜、马兰头、芹菜、小白菜、荸荠、菊花脑等。
对于肝气不旺、气血两虚者,亦可选择黄芪、当归、人参、桂圆、乌骨鸡等进补,以助肝气顺应自然而正常升发。
夏季是一年巾天气最热的季节,也是万物生长最茂盛的时令,夏天三个月中,是万
物繁荣秀丽的季节,其时天空热气下降,地气因而上升,自然界植物大多开花结果。
夏季对五脏中心的功能活动有一定帮助,夏季的药膳食疗就应当注意到这一特点现实生
活中,夏季膳食还是以甘寒清凉为宜,再适当地加些清心火的食物,以防中暑。
所以,
夏令宜选择甘寒清补之品,如西瓜、黄瓜、绿豆、冬瓜、丝瓜、西红柿、杨梅、鳝鱼、
玉竹、百合、薏米、黄精、石斛、麦冬、沙参、太子参、西洋参、枸杞等。
秋季,炎暑渐消,金风送爽,万物由生长渐趋凋谢,处于收获的季节。
人体也同
样处于收获时期。
机体已由活跃、外向、支付阶段,转变过渡到沉静、内向、积蓄的
阶段。
由于夏季消耗多吸收少,秋季要重视补充营养,调整机能,为冬季的藏精做好
充分准备。
秋天阳气由升浮趋于沉降,生理功能趋于平静,气候逐渐转凉。
此时,宜
注意补益甘味以益气。
秋季制作药膳常选的药物和食物有百合、沙参、麦冬、阿胶、石
斛、银耳、甘蔗、柿子、梨、荸荠、菠萝、香蕉等。
冬季,气候由凉爽转为寒冷,自然界万物凋谢;朔风凛冽,甚至大雪纷飞,银装
素裹,有些生物则自行蛰伏(亦谓冬眠)。
《黄帝内经》概括冬季特点称“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
意思是说,冬季三个月,自然界万物处于闭藏状态,气候严寒,水结冰,地冻裂,阴寒盛,阳气衰。
故冬季药膳应很好地保护阳气,祛除阴寒,宜遵循温补的原则。
冬季对五脏中肾的功能活动有一定帮助,所谓“肾气旺于冬”。
又因咸能人肾,肾主蛰藏,咸多伤肾,故冬季药膳不宜用咸太过。
冬季药膳尤要注意温补肾阳,以助肾藏精气,从而化生气血津液,促进脏腑的生理功能。
但要注意制作药膳选择药物和食物时应温而不散、热而不燥,如牛肉、羊肉、狗肉、桂圆、红枣、核桃肉、鹿茸、胎盘、冬虫夏草、人参、肉苁蓉、桑寄生等。
药膳顺乎自然,除了顺应四时气候外,还应顺应四方地理。
这在中国烹饪的风味流派里已经得到充分的体现。
中国素称烹饪王国,菜肴丰富多彩,口味各具特色,以至形成菜系、风味,与各地地理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药膳亦然。
譬如西北地区,地处多高原,而气候亦较寒冷、干燥,药膳宜温、宜润。
因为地区寒凉,易伤人体阳气,故宜用温性的药物和食物制作药膳以胜寒凉之气,又由于多风致燥,燥则易伤人体阴液,伤阴液则易使人皮肤、粘膜干燥,故宜用滋润的药物和食物制作药膳以胜其干燥。
其具体药物和食物可参照秋季和冬季选择有关补品。
2、药膳的意义和作用
药膳不仅应用于家庭个人,更应应用到一些中医医疗机构,因为那里有着各类不同的病人,怎样的病人应该用什么药膳,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和医院配膳室(营养室)的具体烹调下,满足病人的要求。
但尽管大家认为药膳对养生保健有着重要的意义,可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能够开展中医药膳的中医院还是比较少。
其次,药膳的作用:一是预防疾病,增强体质;二是治疗疾病,康复保健;三是延年益寿,美容抗衰。
随找经济不断的发展,药膳在人们的生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医院的医药养身的发展必将是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
不过用药应注意以下事项:因人而异、因时而宜、掌握剂量、合理配伍、科学烹制
二、中医养生
在中医药文化中,饮食对人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说:“饮食者,人之命脉也”。
古人认为,饮食能资养人的血气,人体摄入食物后,五谷之精气就充足,气血就旺盛,筋骨就强壮。
饮食得宜,可以摄取各种养分,延年益寿,饮食失当,又是致病折寿的原因。
所以,光从口味出发来考虑饮食问题,是很不够的,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1.少量多餐,反对暴饮暴食。
因为人体是一个平衡的整体,能量的贮存、转化、利用也要不断地在更新过程中保持平衡,适量的运动是维持这一平衡的必要条件。
应该做到饱中有饥,饥中有饱。
吃得太饱,加重胃肠负担,对消化不利,特别在临睡前尤为不宜,能量过剩,除造成身体肥胖外,还可导致多种疾病。
2.注意五味平和,勿使过偏。
《黄帝内经》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食物有甘、酸、苦、辛、咸五味,古人主张饮食的五味要配合得当。
大凡古人调和食物,按五行
归类,酸属春,苦属夏,辛属秋,咸属冬,所以,春、夏、秋、冬四季分别用酸、苦、辛、咸四味调和食品。
现代医学认为:酸辛太过,会诱发或加重溃疡病;食用糖过量,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病、近视、龋齿都有密切关系。
3.注意肉类卫生,少食肉。
我国养生学家历来主张饮食宜清淡,忌味重肥浓。
孙思邈的《千金要方》说:“厨膳勿使脯肉常盈,常令俭约为佳”,“善养性者常须少食肉,多食饭”,“凡可食之肉本无毒,或自死及着疫死,则有毒,食之者心困闷而吐利(痢)。
”二是说,宜常食新鲜蔬果、杂粮等营养丰富而易吸收的食物。
少吃些肉,多吃些蔬菜、水果等其他有益食物是很重要的。
清淡的食物,一般都有利于消化吸收,而且可防止多种疾病。
多吃肉,特别是肥肉,容易引起心血管系统的疾病。
所以饮食结构以素为主,以荤为辅,荤素同食,比较合理。
4.饮食要合乎时序,注意时令。
调和饮食滋味,要合乎时序,注意时令,以饮食养生疗疾,也要顺应自然规律和调顺四时的原则。
《礼记?内则》上说:“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
”元代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也论及饮食与四时、气候的关系,并对四时的主食提出了他的主张:春宜食麦,夏宜食绿豆、菽,秋宜食麻,冬宜食黍。
炎暑之季,切忌过食生冷与油腻厚味,宜食甘寒、利湿清暑少油之品,常可选食西瓜、冬瓜、白兰瓜等瓜果,常饮绿豆汤,并以灯心、竹叶、酸梅水、冰糖煎水代茶饮用,取其清热、解暑利湿、养阴益气之攻。
秋气凉燥,当少食辛燥,选用蜂蜜、秋梨等柔润之物,山药、苡米等健脾补胃之品。
冬季万物潜藏,天寒地冻,阴盛阳衰,进食胡桃、羊肉之类,自可补肾助阳,以迎来年。
5.饮食时精神要愉快,勿抑郁,勿动怒。
平静愉快的情绪有利于消化功能正常进行,食前和食中保持这种情绪,对健康有重要的意义。
清朝李渔说:“怒时食物易下而难消,哀时食物难消亦难下。
”忽思慧说:“薄滋味,省思考,节嗜欲,戒喜怒。
”心情开朗,精神愉快,是养身的第一要诀。
吃饭的时候,如争吵动怒,或内心郁塞,都会影响消化,导致各种疾病。
6.食后的卫生和保健。
孙思邈说:“食毕当漱口,令人牙齿不败。
口香……饭已,以手摩面及腹,令津液通流。
”又说:“中食后,还以热手摩腹,行一二百步;缓缓行,勿令气急,……饱食不宜急行。
”养生之道,不能饱食便卧及终日久坐,都有损长寿。
食后应缓行数百步,并以此为修身养性之快事。
常言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忽思慧说:“凡食讫,温水漱口。
令人无齿疾口臭。
”“凡清晨刷牙,不如夜刷牙,齿疾不生。
”饭后缓行、食后忌卧、饭后摩腹等观点,现在已经成为一般的保健常识。
中医养生是指通过保养、调养、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尽终其天年的目的。
中医养生其实很简单,它不是要你特意去做一件与日常生活无关的事,养生恰恰就是日常生活,就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总结
综上所述,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天人合一,天人相应。
自然界的节气变化,会影响到人体的身心健康。
所谓养生之道就是顺应自然变化,“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
我们应当在了解和掌握握自然界气候变化规律的基础上,顺应阴阳
的变化,以中医养生的理论,顺阴阳而调摄机体,以维持天人相谐,阴阳两衡,预防疾病,延年益寿。
参考文献
《中医康复食疗药膳特色和展望》叶锦先药膳食疗研究;2001年01期
《中医食疗药膳的应用及发展前景》项平药膳食疗;2002年11期
《黄帝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