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养生论文

合集下载

《中医药饮食养生学》论文

《中医药饮食养生学》论文

《中医药饮食养生学》题目:浅谈中医药四季养生学系别:财经系专业班级:国贸班学生学号:学生姓名:小芳指导老师:陆萍内容摘要:随着生活水平地提高,人们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越来越重视身体地健康,重视寻找益寿延年等养生之道.世界各民族,因其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社会制度、生活习俗不同,其养生之道也不相同.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关键词:养生、四时、春季、夏季、秋季、冬季、顺应、饮食什么是养生?什么是中医养生之道?养生,就是保养生命.养生之道就是保养生命地道理与方法.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生命规律,寻找增强生命活力,预防疾病地方法,同时探索衰老地机理以及益寿延年地原则与理论地一门学科,其学说科学实用,是中国医药文化之精粹.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一、中医养生之道地特点、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养生,又称为摄生、道生、保生等.摄生即摄纳生命,是说自己地寿命掌握在自己手里,如果注意养生,便可长寿,“度百岁而去,终其天年”.如果不注意养生,就会“半百而衰,夭折而去”.人地寿命是有极限地,这是自然规律.中医养生顺应规律,追求长寿但不追求长生不老.、强调精神方面地养生中医认为,人地情志即精神世界是非常重要地.精神地调养是养生地一个重要环节.避免不良精神刺激,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是中医养生遵循地原则之一.《黄帝内经》说:“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志意和”与人群中个体地气质、性别、年龄、经历、文化思想修养等密切相关.人们应善于自我心理调摄,消除不良刺激,保持良好心态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中医养生之道地措施顺时养生即顺应四时气候,阴阳变化规律,从精神、起居、饮食、运动等方面综合调养地养生方法.其宗旨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正如《黄帝内经》里所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顺四时而适寒暑”,这是中医养生学里地一条极其重要地原则,也可以说是长寿地法宝. 四时养生,就是指按照一年四季气候阴阳变化地规律和特点进行调养,从而达到养生和延年益寿地目地.四季春、夏、秋、冬,四时寒热温凉地变化,是一年中阴阳消长形成地.冬至阳生,由春到夏是阳长阴消地过程,所以有春之温,夏之热;夏至阴生,由秋至冬是阴长阳消地过程,所以有秋之凉,冬之寒.人类作为自然界地一部分,不能脱离客观自然条件而生存,而是要顺应四时地变化以调摄人体,以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气血充盛、经络通达、情志舒畅地养生保健目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人体四季如何养生?中医观点是天人合一,如《内经》上说,人体要顺天时,即顺五运六气地变化,其秘决关键是顺应四时阴阳之气地变化,人体才能长久地保持健康;因此,人体养生一定要注意从春季开始.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春季】气温湿度适中,重在养肝人体新陈代谢最为活跃地时期,常言道“百草回生,百病易发”,特别要注意起居劳作、精神调摄,关键是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萌生地特点,使自己地精神、情志、气血也能像春天地气候那样舒展畅达、生机勃发.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春天气温适中,湿度也适合睡眠,加上春天比冬天夜短,故有春困,能“春眠不觉晓”.在春季,起居宜早睡早起,保持每天有充足睡眠;午饭半小时后应适当小憩,一般以半小时或四十分钟为宜;房间注意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坚持锻炼身体,根据自己年龄、体质,选择慢跑、散步、保健操等适当地锻炼项目.春季养生秘决在注意保持体内地阳气.中医认为,养阳重在养肝.春季保肝十分重要,饮食做到均衡,多吃新鲜蔬菜,少吃酸、辣及油炸、烤、煎食品,勤喝水、少饮酒.平时调理好情绪,每天保持有个好心情.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夏季】暑气伤身适度运动食清淡重在清心夏季应以清淡爽口,又能刺激食欲地饮食为主,具有清热去暑功效地食物有茄子、鲜藕、绿豆芽、丝瓜、黄瓜、冬瓜、西瓜、西红柿等.夏季西瓜、西红柿多食,可生津止渴.老人应少吃油腻食物,体弱者应避免食用冷饮及生冷瓜果,以免引起消化功能障碍.中医认为,通过饮食调配,既可补充人体因大量出汗而导致地营养损失,又能有效避免肠道疾病地发生,同时还益于调节体温、消除疲劳.夏季睡眠养生,要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地规律.《黄帝内经》中说:“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意指夏季要早点起床,以顺应阳气地充盈;晚些入睡,以顺应阴气地不足.夏季多阳光,但不要厌恶日长天热,仍要适当运动.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秋季】旧病易发,调和阴阳宜养津,重在润肺秋天从立秋开始,历经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等诸节气,其中地秋分为季节气候地转变环节.秋季气候处于“阳消阴长”地过渡阶段.立秋至处暑,天气以湿气并重为特点,故有“秋老虎”之说.白露过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容易伤风感冒,许多旧病也易复发,故被称为“多事之秋”.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中医医书记载,“盖晨起食粥,推陈出新,利膈养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补不小.”建议根据自身实际选择不同地粥食用,如百合红枣糯米粥滋阴养胃,扁豆粥健脾和中,生姜粥御寒止呕,胡桃粥润肺防燥,菊花粥明目养神,山楂粥化痰消食,山药粥健脾固肠,甘菊枸杞粥滋补肝肾.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冬季】寒气袭人敛阴护阳活气血重在补肾从立冬开始,经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直至立春前一天是冬季.冬季“寒”, 寒气袭人,是气候变化地特点.人体新陈代谢变缓,虽说可以保存体力,但也降低人体抵抗疾病地能力.有关统计数据表明,世界上大多数地区地死亡率,都以冬季为最高,此季也是心脑血管病、呼吸道疾病地高发时段.中医认为,“冬者,天地闭藏”,即是说冬季万物闭藏,自然界阴盛阳衰,各种动植物都潜藏阳气,以待来春.因此,冬季养生应注重敛阴护阳:尽量早睡晚起,保持较长地休息时间,使意志安静,人体潜伏地阳气不受干扰;坚持适当锻炼,但要注意做好充分地准备活动,锻炼后要及时擦干汗液;注意背部保暖,背部是“阳中之阳”,风寒等极易通过人体背部侵入而引发疾病,老人、儿童及体弱者尤其应注意避寒就暖.冬季是进补地好季节,进补要顺应自然,注意养阳.根据中医“虚则补之,寒则温之”地原则,冬季要多吃温、热性质地食物,提高机体地耐寒力.狗肉、羊肉是老人冬季滋补佳品,此外每天晨起服人参酒一小杯,可防风、御寒、活血.将牛肉切小块,加黄酒、葱、姜用砂锅炖烂,食肉喝汤,可益气止渴、滋养脾胃.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三、四季养生食谱、春季早春饮食取温避凉.早春应适当吃些春笋、香椿、菠菜、柳芽、荠菜、葱、姜、蒜、韭菜、芥菜等偏于温补地蔬菜和野菜,不能一味食用人参等温热补品,以免春季气温逐渐上升,加重身体内热,损伤到人体正气;应少食黄瓜、冬瓜、茄子、绿豆等性凉食物.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晚春饮食宜清补,可以适当选择甘蔗汁、荠菜、百合、螺、鸭肉、苦瓜、紫菜、海带、海蜇、绿豆等平补食物,少食辛辣、黏冷、肥腻之物.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夏季夏季是阳气最盛地季节,此时也是人体新陈代谢最旺盛地时候,人体出汗过多而容易丢失津液,因此夏季养生应该以清淡食物为主,避免伤津耗气.夏季饮食多清淡.夏季署热,人地脾胃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应适当吃些清热解毒地食物,蔬菜类如茼蒿、芹菜、小白菜、香菜、苦瓜、竹笋、黄瓜、冬瓜等;鱼类如青鱼、鲫鱼、鲢鱼等,这些食物能起到清热解署、消除疲劳地作用,对中署和肠道疾病有一定地预防作用. 夏季饮食宜补气.可适当选择一些滋阴补气地食物,如胡萝卜、菠菜、桂圆、荔枝、花生、番茄等.多食,杂粮,蔬果以寒其体,但生冷瓜果当适可而止,不可过食,以免过于寒凉,损伤脾胃.夏季心气旺盛,易伤人气阴,在这个季节里,应以补气养阴、清署热为主,如冬瓜、西瓜、莲藕、鸭肉等,不宜多食温补、滋腻厚味之品.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秋季秋季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此时人体也应顺应四时变化地规律,进入保护阴气地时机,在饮食方面应以防燥养阴、滋阴润肺为主.入秋饮食宜甘润.宜多选甘寒滋润之品,如银耳、梨、葡萄、糯米、甘蔗、豆浆、莲藕、菠菜、猪肺等,这些食物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地作用.应少食葱、姜、辣椒等辛味之品.秋季饮食宜滋补.秋季引补是中医养生要旨之一,为冬令进补打好基础,避免冬季虚不受补地发生,可适当服用百合、川贝等中药材,对于缓解秋燥有良效.秋季宜少辛增酸.秋天要少吃一些蒜、韭菜、辣椒等辛味之品,以免伤及肺气;要多吃一些酸味地水果和蔬菜,要选择葡萄、芒果、山楂等酸味食品,以防秋燥.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冬季冬季是万物生机潜伏闭藏地季节,此时天寒地冻人体血液循环减慢.中医认为,此时寒邪强盛,易伤及人体阳气,因此,冬季养生重在滋补.冬季饮食宜滋补.冬季饮食养生地基本原则是要顺应体内阳气地潜藏,敛阳护阴.可适当选用羊肉、狗肉、虾、桂圆、栗子、甲鱼等食物;多吃些薯类,如甘薯、马铃薯等;蔬菜类如大白菜、白萝卜、绿豆芽等.冬季忌食寒性物.冬三月草凋零、冰冻虫伏,是自然界万物闭藏地季节,人地阳气也要潜藏于内,脾胃功能相对虚弱,若再食寒凉,宜损伤脾胃阳气.因些冬季应少吃荸荠、柿子、生萝卜、西瓜等性凉地食物.同时,不要吃得过饱,以免引起气血运行不畅,更不要饮酒御寒.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参考文献:、[明]张景岳《类经·摄生类·不治已病治未病》.、[宋]张杲《医说》.。

中医药美容论文:养生之美(合集5篇)

中医药美容论文:养生之美(合集5篇)

中医药美容论文:养生之美(合集5篇)第一篇:中医药美容论文:养生之美养生之美硕人其颀,衣锦褧衣。

齐侯之子,卫侯之妻。

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

四牡有骄,朱幩镳镳。

翟茀以朝。

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

施罛濊濊,鳣鲔发发。

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硕人》(选自《诗经》)翻阅古代诗词,我们会发现古人对美人的描写往往不只局限于五官脸孔,例如从《诗经》的这一选段中我们就可以看到,《硕人》对美人的描述有双手白嫩,肤质细腻,脖颈粉白,牙齿雪白齐整,额头方正,蛾眉幼细,笑靥如花,眼送秋波……美有着如此丰富的内涵。

这也会让我们不进好奇古人是如何追求美的呢?古代会有哪些美容方法呢?我想这一切一定离不开中医药美容。

在我看来,人的美不止于身体发肤的美丽,更是内在与外在的和谐统一,是由内而发的美丽,这便是养生之美。

养生之美不急躁,不冒进,即使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现代社会中,也不断寻求生活之美,食物之美,追求“慢生活”。

谈到养生,在中医药美容中,我认为我们不能忽视的便是食物对于身体的各种益处,这在多朝代的史书上或各种古代医学书籍上都有较多的记载。

以下是几个我常吃或喜爱的食物,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常食荔枝,补脑健身……”,《随身居饮食谱》也有记载:“荔枝甘温而香,通神益智,填精充液,辟臭止痛,滋心营,养肝血,果中美品,鲜者尤佳。

”现代医学认为,荔枝含多种维生素以及果胶、游离氨基酸、蛋白质,铁、磷、钙等多种元素。

并研究证明,荔枝有补肾、改善肝功能、加速毒素排除、促进细胞生成、使皮肤细嫩等作用,达到排毒养颜的效果。

对于蜂蜜《神农本草经》记载:“久服强志轻身,不老延年。

” 蜂蜜味甘,性平,近代医学研究证明,蜂蜜中的主要成分葡萄糖和果糖,很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常吃蜂蜜能达到排出毒素、美容养颜的效果,对防治心血管疾病和神经衰弱等症也很有好处。

关于中医养生论文大全

关于中医养生论文大全

关于中医养生论文大全中医如何养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关于中医养生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你,欢迎大家的阅读参考。

中医养生论文范文1 浅论中医养生保健【摘要】科学运用中医来调养身体,可以减少疾病,精力充沛,保持健康。

本文对中医养生进行了研究和讨论。

中医养生保健贵在养德,重在有规律的运动,保持心理健康,合理饮食,平衡的饮食;注重起居保健养生,遵循自然规律和人体自身的节奏,建立合理的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益于健康。

【关键词】中医养生;贵在养德;合理饮食;遵循规律;有益健康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和品味的提高,从而对养生保健和预防越来越关注。

养生,顾名思义,就是保养生命和调养身体的意思。

中医认为养,就是保养,调养和补养的意思;生就是生命,生存和生长的意思。

中医养生就是在中医理论知识的引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调节身体,使身体不受疾病的困扰,同时增进健康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中医养生是遵循传统中医理论,对人体科学悉心照料后保持健康成长,中医养生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坚持中医养生,可以使我们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不仅如此,还可以减少疾病,让我们精力充沛,可以更好的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

因此,我们应该对中医养生进行学习和探究。

1 中医养生保健贵在养德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美德一直是我们修身律己的法宝之一。

中医养生最宝贵的也是养德。

古代医书中早就指出,预防疾病,增强体质和颐养生命的主要条件是要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

不仅如此,道家学术理论也认为养生保健的关键是德育方面。

所以,不管是古代医书还是道家理论,他们对中医养生保健的论述都有一个相同点就是美德。

纵观历史,只有拥有美德的人,他们大多数是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

2 中医养生关键在于运动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

中医理论下的运动养生是人们经过很长时间的实践活动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和宝贵经验。

运动可以促进人体血液循环,相当于药用价值;运动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

中医饮食营养与养生保健论文

中医饮食营养与养生保健论文

中医饮食营养与养生保健论文第一篇:中医饮食营养与养生保健论文论中医艾灸养生与保健【摘要】中医养生和保健实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生命规律、衰老机制以及养生原则和养生保健方法,以自我调节为主要手段,以推迟衰老,延年益寿为目的的多种保健方法的综合。

本文结合课堂所学与资料查询,对中医在艾灸养生方面做了一定研究,并得出一些生活中常用的养生方法。

【关键词】中医养生;艾灸;健康艾灸产生于中国远古时代,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宋代《扁鹊心书》云:“人于无病时常灸,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由于灸能益气温阳,而人身的阳气有“卫外而为固”的作用,若能使阳气保持常盛,正气充足,则病邪不易侵犯,身体就会健康。

可见针灸既是一种自古历代相传的古老医术,又是一种可以经常使用的调节人体阴阳的保健手段。

一、艾灸疗法的起源艾灸疗法起源于——艾灸疗法的下限也不会晚于西周,在春秋战国时代已颇为流行春秋时代的《诗经·采葛》载:“彼采艾兮”,西汉毛亨和毛茛传释:“艾所以疗疾”。

从远古时代实际临床运用早于文字记载的特点来看,艾灸疗法的下限也不会晚于西周。

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卷18载西戎的卜法:“以艾灼羊髀骨,视其兆,谓之死跋焦”。

以此印证,我国殷商以前的甲骨卜法,也可以用艾作燃料。

《孟子·离娄篇》载:“今之欲王音,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可见艾灸疗法在春秋战国时代已颇为流行,因此,用艾灸治病的起源也当在西周之前。

二、艾灸的作用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宦游吴蜀,体上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疬瘟疟之气不能着人。

”他经常自灸,加上其他保健措施,结果活了一百零一岁。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焘在《外台秘要》中说“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暗。

阳气逐渐衰弱,所以三里下气也。

”这是说三十岁以上的人阳气逐渐衰弱,灸三里可补气壮阳,不然会出现气短两眼昏花等衰弱现象。

中医饮食养生原则及学术特点论文[5篇]

中医饮食养生原则及学术特点论文[5篇]

中医饮食养生原则及学术特点论文[5篇]第一篇:中医饮食养生原则及学术特点论文第1篇:浅谈中医饮食养生的原则养生,又称摄生,是保养身体的各种方法的总称,包括精神、运动、功法、饮食等方面。

所谓“自古名医多长寿”历代名医们在养生保健方面,都有自身独特的经验。

其中,饮食养生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最为息息相关的养生方法。

因为饮食是人体补充营养、维持生命的一个基本手段,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源泉,中医认为“药补不如食补”也就是提倡在日常饮食中进行饮食养生,对身体进行调养。

因此在中医理论中,饮食养生是早已有之。

1饮食养生渊薮中医的饮食养生与中华文明的饮食文化是共生共存的。

在夏朝时期,就已开始有了酿酒工艺,而商王汤的宰相伊尹所制作的具有治疗功效的汤液,成为了中医汤剂的鼻袓。

春秋战国时期,饮食在养生保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五十二病方》中,应用的近250种药物中就包括了谷、菜、果、禽、兽、鱼、虫等食物。

《内经?藏气法时论》记载:“毒药攻邪,五谷为食,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以补益精气。

”明确对药物(毒药)和食物的功用做出了区分,对于日常饮食在养生保健中的作用进行了分类,形成了类似于今天营养金字塔的饮食养生指导方案。

汉代出现了我国最早的饮食学专著《神农食经》,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神农黄帝食禁》共七卷,可惜早已失传。

在其他医学著作中也有很多关于饮食养生的记载《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50余种药用食物。

随着饮食养生的逐渐发展,到了晋隋时期,葛洪的〈(肘后方》、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都出现了用动物内脏辅助治疗相关疾病的“以脏补脏”的篇章。

唐?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有“养老食方”其弟子孟说在其学术思想的基础上,著有《补养方》,收入食药治法138条。

宋元时期,随着社会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在医药卫生、养生保健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宋代官方出版的方剂专书《太平圣惠方》中也收载了许多摄生保健的内容,尤其注意药物与食物相结合的方法,如记述了各种药粥、药酒等。

中医养生论文

中医养生论文

中医养生:重在整体与系统性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提高,人们对养生越来越重视。

中医养生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各种方法调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

本文从养生的意义、方法以及全面性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人们提供一种科学、有效的养生保健方法。

一、养生的意义1. 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

古代认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一个整体,精气神的统一体对健康长寿起重要作用。

遵循中医养生的方法,对人体健康长寿有重要的作用。

2. 张景岳曾说:“然则人之气数,固有定期,而长短不齐者,有出于禀受,有因于人为。

故惟智者不以人欲害其天真,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寿,而尽终其天年,此圣智之所同也。

”这段话表明了养生的重要性和方法。

二、养生的方法1. 调摄情志: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过之则易伤五脏,致人以病。

中医认为人的情志变化虽是人体正常的情感表现,但亦须有度。

因此,调摄情志是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

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和喜怒:喜怒之情人皆有之,古人认为喜贵于调和,而怒宜于戒除。

喜也应适中适度,不宜过甚。

愤怒是历代养生家最忌的一种情绪,因为怒能伤肝、伤心、伤胃、伤脑、伤肾,还会引起皮肤枯干、毛发憔悴、筋脉拘挛等症。

所以,调摄情志时要注意避免过激的情绪波动。

(2)制怒气:怒气是一种伤人害己的有害情绪,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

制怒气的方法有多种,如转移、释放、让步、想象、避免;用情志相克:恐克喜,悲克怒,喜克忧,以达到平和求安的目的。

(3)防惊恐:防惊恐亦是一种极易对人体产生伤害的有害情绪之一,往往惊恐导致心神失守,肾气不固,而易出现惊慌、失眠,二便失禁等情况,甚至可见到严重的突发性昏厥等症状。

因此,注意防惊恐也是养生的重要方面。

(4)制忧愁:忧愁对人体健康影响很大,特别是老年人由于神气已衰,精气亏虚常易发生忧愁悲苦之事,忧愁不已又会进一步损伤神气,加速衰老进程。

因此,老年人要注意制忧愁悲愁,以免损害身心健康。

中医养生大学论文范文参考

中医养生大学论文范文参考

中医养生大学论文范文参考中医养生学是是一门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中医养生在增进人类健康、延年益寿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中医养生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中医养生论文范文篇1浅谈回族药膳与饮食养生教学设计摘要:本研究以宁夏医科大学选修课“回族药膳与饮食养生”为例,探讨其教学设计策略,旨在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索精神。

关键词:选修课;回族药膳与饮食养生;教学设计回族是一个注重健康的民族,全国第三、四次人口普查发现,宁夏的百岁老人中,回族老人占绝大多数[1]。

究其长寿因素,良好的饮食习惯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回族的饮食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养生哲学,食与疗密切相关,“以食养病,以食代药,医食同源”,是我国养生学界的瑰宝。

在历代的回医回药著作中,饮食疗法都作为防病治病的一种重要方式,它既是回医回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回族文化的主要承载者,更是健康饮食理念的重要内容。

本项目致力于从生活化的角度,面向本校大学生开展选修课“回族药膳与饮食养生”,采用“以身探索”的教学方法,引领医学生体会回族饮食文化的丰富内涵,同时本课程又是学校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意义重大。

一、整合教学内容(一)合理设计内容体系由于本课程暂无固定教材,授课内容由本项目成员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选材,并参照《中医饮食调护》(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郭瑞华主编)的章节设计,对整理后的教学内容分门别类。

本课程共分为四大部分:“一、回族饮食养生理念”、“二、常用食材、药材的分类、性质、功用、现代研究”、“三、回族药膳、民间食疗方的类型、功用、制作方法及现代营养分析”、“四、常见病症饮食调护方法”。

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对知识的实际应用,以实际案例为主线,讲授药膳的具体应用,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将前面已经学习的内容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将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创新体例设计每章内容均以实例或现象、或民俗谚语为引导,提出问题,然后引出正文内容。

浅谈中药养生保健论文范文

浅谈中药养生保健论文范文

浅谈中药养生保健论文范文中药养生疗法,就是是中药学宝库中的一块灿烂艳丽的瑰宝,又是养生学宝库中的一颗光辉夺目的明珠。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浅谈中药养生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药养生论文篇一:《浅谈中药养生》摘要:综观古今,中药养生疗法,源远流长,即是中药学宝库中的一块灿烂艳丽的瑰宝,又是养生学宝库中的一颗光耀夺目的明珠。

文章详细的谈到了中药养生的概念以及意义和作用,更重点谈及了中药与食疗、中药与药酒、中药与膏方等。

总结了养生的重要性。

关键字:中药与食疗;膏方;药酒;中药与养生1中药养生的意义和作用提高人类的寿限起到积极的作用小而言之,有利于身心健康,益寿延年;利于陶冶情操,修养身心。

大而言之,有利于群体健康,社会和谐。

并且,它的意义还因人而异:对于健康人群,让他们防范于未然;对于亚健康者,让他们防微杜渐;对于患病之人,让他们祛病康复;对于不治之症者,让他们带病延年。

中药养生无疑会对促进我们民族的健康、延缓衰老[1]。

2中药药性的简介中药的药性,是指中药所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性质。

实际上中药还有平性,也就是说中药的性质可以分为寒、凉、平、温、热五种特性。

中药的性质主要是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的治疗效应概括而来,根据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2,3]。

中药不同药性的作用:(1)寒凉性质的中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养阴或补阴等作用,主要用于热证或机能亢进的疾病。

(2)温性的中药,具有散寒、温里、化湿、行气、补阳等作用,主要用于寒症或机能减退的症候。

(3)平性中药,药性平和,多为滋补药,用于体质衰弱,用寒凉或温热性质中药所不能适应者[2]。

3养生,从脚做起泡脚的时候添加药剂能起到辅助作用:盐泡:温水中加入两大匙盐巴,盐有消炎杀菌、通便、泻火的效果。

爬山累了,脚肿脚胀加盐泡脚很好。

姜泡:温水中加入几块打扁的老姜生姜,姜有散寒、除湿、活血的作用,治疗感冒效果好。

酒泡:温水中加入一瓶米酒,或用其他酒类,可促进血液循环。

中医养生学论文

中医养生学论文

中医养生学论文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关于人体生命养护的理论原则及经验方法的知识体系。

以下这几篇中医养生学论文范文是有论文动力从网上收集并整理的,如需更多的中医养生学论文,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免费咨询。

【中医养生学论文范文】试论《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摘要:《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著作,其中的辩证法思想渗透各个学科,尤其对中医学的深远不可小视。

张景岳说得好:“医易相通,理无二致”。

今就《周易》哲学的“天人相应”、“居安思危”、“潜龙勿用”、“反身修德”,与中医养生的“四气调神”、“防微杜渐”、“不妄作劳”、“德全不危”作一浅探,以明《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巨大贡献。

《周易》是古代著名的哲学著作,自古以来,倍受推崇,被尊为群经之首。

正如《四库提要》所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

”[1]显而易见,《周易》是中华民族公认的古老文化的奠基石,当然中医学也不会例外。

明代张景岳说得好:“医易相通,理无二致”、“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医不可以无易,易不可以无医。

”[2]可见中医学从一开始就与《周易》结下了不解之缘,今就《周易》与中医养生作一浅探,以求学者之斧正。

一、《周易》“天人相应”与中医“四气调神”“天人相应”是《周易》哲学思想的精髓,被誉为“最古老的宇宙哲学”。

《丰卦·彖传》即蕴涵这一奥义:“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人与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是人类生命赖以生存的外在环境,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及其组成部分,定当受自然的支配与制约,因而人类只有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而变化,才能与天地日月共存,达到颐养天年的最终目的。

中医养生完全吸收了《周易》这一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四气调神”的养生观点。

《内经》认为:春三月为万物发陈的季节,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三月为万物番秀的季节,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秋三月,其气容平,应“早卧早起,与鸡具兴,使志安宁”;冬三月,其气闭藏,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志若伏若匿。

中医养生论文

中医养生论文

中医养生论文中医养生论文范文(精选5篇)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

下面是中医养生论文范文,请参考!中医养生论文篇1中医养生术疗效研讨如果阴阳不调,身体就会产生疾病;只有阴阳相互平衡,身体气血运动上下及谐,并总是处在“平衡”,才能身心健康无病。

所以,传统养生术的治病原理,必须也存在于阴阳变化之中。

对阴盛阳虚病人,就应选择练习动功,其经由练功各身体不断变化,起到舒筋活络功能,以求助阳胜阴;而对阴虚阳亢病人,则应选择练习静功,就是采取坐、卧、站等身体姿势,意念集中以及各种呼吸方法习练,以求养阴助阳。

阴阳相互平衡体现在传统养生术中就是指动作方向上与下、开与合、屈与伸、俯与仰对称;动作速度快与慢、松与紧互根互用;呼吸中呼与吸相互依存;意念导引中兴奋与抑制相依相存等。

调理脏腑身体功能活动中心是五脏,五脏作为身体化生之所,它们之间相互协调、维持人生命活动。

脏腑功能状态是否正常,决定身体身心健康及疾病,脏腑失调是身体失去身心健康病理基础。

传统养生术习练中,所有动作是以腰作为主宰命门相火旺盛,肾气则充溢。

肾阳相火是其他脏腑生理活动原动力。

中国传统医学以作为“心主身之血脉”,传统养生术习练,强化了气血运动功能,使周围毛细血管开放增多,体质强化。

五行中,肝属木,肝木喜畅达而不宜抑郁。

传统养生术注意动静结合,放松入静,能使肝气舒及条达,肝火自降。

传统养生术中许多功法。

如腹式呼吸,能使胃液等消化腺分泌增多,强化了气血循环,改变了腹内压,以此对肠胃起到“按摩”功能。

综上所述,传统体育保健能使脏腑调及,这就是传统养生术何以能全面强化体质道理。

传统养生术能使身体中枢及内分泌产生变化。

习练后作为中枢介质多巴胺活性降低。

习练者会轻松、安宁。

这意味衰老过程变慢,系统功能强化。

所以,传统养生术能够调理脏腑,延年益寿。

扶正怯邪中国传统医学以作为,元气充盈是否,能够决定人身心健康。

中医养生论文(保健营养)

中医养生论文(保健营养)

中医养生论文我国中医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

自殷商年代,人们的祈祷活动就体现了对养生的向往;春秋时期,更有道家的养生观,尤以老子和庄子的学说为代表;儒家更有孔孟学说为代表,以仁爱为核心,中庸为准则。

它采用的是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即用形象思维方式,以观察,直接领悟,去类比象的方法,研究阴阳五行,藏象气血,经络,四诊八纲等,注重整体观。

主要体现在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健康观,邪正交争,阴阳失调的疾病观和治未病,治病求本的防治观。

中医在生理上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

即心在腑为小肠,在体为脉,在窍为舌;肝在腑为胆,在体为筋,在窍为目;脾在腑为胃,在体为肉,在窍为口;肺在腑为大肠,在体为皮毛,在窍为鼻;肾在腑为膀胱,在体为骨,在窍为耳及二阴。

在病理上,中医重视某一部分的病变对其他部分的影响。

在诊断上,从整体出发,察外而知内,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

在治疗上,中医从整体出发,注意脏腑体窍之间的联系。

中医养生的诊法为望闻问切,并通过此收集病情。

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病人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性等本质做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中医养生的基本准则有六点,一是要顺应自然,注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起居有常,动静合宜,衣着适宜,调配饮食,以适应四时气候等环境的变化,还要不断调整心态,以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

二是要形神兼备,它不仅指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要注意精神的调摄,使形体强健,精神充沛,身体和精神得到协调发展,动以养形,以形劳而不倦为度,静以养神,以神清而不烦为度。

三是要保精护肾,即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来调养肾精,使精气充足,体健神旺,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四是要调养脾胃,脾胃是后天之本,脾胃协调,可促进和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五是要综合调养,即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针对人体的各个方面采取多种调养方法,包括顺四时,慎起居,调饮食,戒色欲,调情志,动形体,以及针灸,推拿按摩,药物养生等诸方面内容。

中医药养生论文(8篇3000字论文)-中医养生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中医药养生论文(8篇3000字论文)-中医养生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中医药养生论文(8篇3000字论文)-中医养生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养生作为中医学的支点之一,根于中华传统文化,随着中医药文化的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发展, 中医药养生理念不断地深入人心,。

本文整理了8篇优秀的中医药养生论文范文,希望能给大家的论文写作与研究提供一些帮助。

中医药养生论文(8篇3000字论文)之第一篇:基于健康管理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模式摘要: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民众对于养生保健的需求与日俱增,然而养生保健市场却呈现一片乱象,对中医保健技术挖掘不够,技术研究浅薄,技术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问题尤其突出。

该文提出了将健康管理引入中医药养生保健的服务模式,有利于整合本产业资源,完善政策法律环境,带来发展资金,改善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促进中医药养生保健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医药养生,养生保健,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产业中国古代即有圣人不知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上医治未病,中医治病,下医治已病等思想,都体现了现代健康管理的预防可控制健康危险因素的理念。

健康管理可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度增长,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和生活习惯,提升健康水平,摆脱亚健康状态,与中医简、验、廉、效的特点有相似性,由此中医养生保健与健康管理的相互借鉴与融合便显得尤为重要。

1 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中存在的问题1.1 中医药健康产业份额少,服务单一我国的医疗体系仅面对民众个体疾病发生后的应对,并且这个体系还面临着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用于健康服务产业现有资产的80%为占人群总数20%的病患人群服务,占人群总数80%的亚健康和健康人群的健康服务,却仍处于萌芽阶段[1],以单一中医技术为主打的如按摩、足疗、药浴、中医经络养生研究所、古方养生会所、养颜养生馆、药膳会馆等此类服务机构并不能系统地满足民众对于健康的要求,整个中医养生保健行业缺少提供整体健康解决方案,满足消费者健康需求的机构。

浅谈中药养生保健论文范文

浅谈中药养生保健论文范文

浅谈中药养生保健论文范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

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中药养生论文篇一:《浅谈中药养生》摘要:综观古今,中药养生疗法,源远流长,即是中药学宝库中的一块灿烂艳丽的瑰宝,又是养生学宝库中的一颗光耀夺目的明珠。

文章详细的谈到了中药养生的概念以及意义和作用,更重点谈及了中药与食疗、中药与药酒、中药与膏方等。

总结了养生的重要性。

关键字:中药与食疗;膏方;药酒;中药与养生1中药养生的意义和作用提高人类的寿限起到积极的作用小而言之,有利于身心健康,益寿延年;利于陶冶情操,修养身心。

大而言之,有利于群体健康,社会和谐。

并且,它的意义还因人而异:对于健康人群,让他们防范于未然;对于亚健康者,让他们防微杜渐;对于患病之人,让他们祛病康复;对于不治之症者,让他们带病延年。

中药养生无疑会对促进我们民族的健康、延缓衰老[1]。

2中药药性的简介中药的药性,是指中药所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性质。

实际上中药还有平性,也就是说中药的性质可以分为寒、凉、平、温、热五种特性。

中药的性质主要是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的治疗效应概括而来,根据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2,3]。

中药不同药性的作用:(1)寒凉性质的中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养阴或补阴等作用,主要用于热证或机能亢进的疾病。

(2)温性的中药,具有散寒、温里、化湿、行气、补阳等作用,主要用于寒症或机能减退的症候。

(3)平性中药,药性平和,多为滋补药,用于体质衰弱,用寒凉或温热性质中药所不能适应者[2]。

3养生,从脚做起泡脚的时候添加药剂能起到辅助作用:盐泡:温水中加入两大匙盐巴,盐有消炎杀菌、通便、泻火的效果。

爬山累了,脚肿脚胀加盐泡脚很好。

姜泡:温水中加入几块打扁的老姜生姜,姜有散寒、除湿、活血的作用,治疗感冒效果好。

酒泡:温水中加入一瓶米酒,或用其他酒类,可促进血液循环。

1000字中医养生之道论文该怎么写

1000字中医养生之道论文该怎么写

1000字中医养生之道论文该怎么写中医养生主要是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疗活动,那1000字中医养生论文该怎么写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1000字中医养生论文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1000字中医养生论文范文篇一:《中医养生浅说》一、养生之要,首当养心中医认为,心者,五脏六腑之主。

心主神明。

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虽然出之于脑,实赖心脏所主宰。

心者,君火也,人身之活动生机,气机运行的推动力无不凭借心火的温煦推动。

我此处所讲的心,主要指一个人的思维、心态、乃至于智慧。

一个能够自觉保有长久健康的人必然是一个不乏智慧的人,这不光指他掌握保健养生的知识,更在于其为人处世,其品格、涵养、胸怀,都必然同时具备了有助于身心健康的素质。

内经上说,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正气存内,邪安从来?而一个人,若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其实是一个世界观的问题,对于人生的得失荣辱都能够正确看待,拿得起更放得下。

能够认识到生命的真实要义,分得清生命中的轻重缓急,并具备良好的情绪掌控的能力,或者说,思想深处闪烁着理性的光辉。

能使得心如寒潭鹤影,事来心随现,事去心随空,不会让心理活动超越自身可以承受的限度,甚至于发展成为挥之不去妨碍心理健康的阴影。

中医说,怒则气逆,伤肝,喜则气缓,伤心,思则气结,伤脾,悲则气消,伤肺,惊恐则气下,伤肾。

总之,情志的变化超过正常的度,都可以转化为危害健康的致病因子。

而要获得能够宠辱不惊,临危不乱的定力,谈何容易。

医生经常在临床工作中告诫病人条畅情志、心态平和等等,往往会被病人一笑置之。

因为在很多人的认识里边,叫做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些人,其实从来没有真正意识到可以通过提升个人的涵养,完善自己的人格最终可以改善自己的性情,从而对自己的健康有所贡献。

养心,不光是预防心理疾病,现代心身医学的研究成果已经明确告诉我们,几乎所有的躯体上慢性疾病的发生都和我们的心理失衡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中医药与养生保健探讨论文

中医药与养生保健探讨论文

中医药与养生保健探讨论文中医药与养生保健探讨论文养生,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

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中医药与养生保健探讨论文,欢迎阅读。

【摘要】中医药学经历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预防医学思想及有效的防治原则。

《黄帝黄帝内经》中先民们就提出了“上工治未病”的养生防病谋略。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向好的发展,国民生活水平逐步进入小康。

人们对养生保健的意识及需求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中医药以其先进朴素的中医系统理论及丰富易得无毒无害纯天然的各种中药资源,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和追捧。

【关键词】中医药预防保健养生保健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之一,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中医对保健的研究积累了很多经验,两千多年前的《黄帝黄帝内经》开创了中医养生保健的先河,历朝历代的众多医、佛、道家亦对养生之道作过深刻而详细的发掘与论述,现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医养生理论。

再结合丰富的中药资源,使中医养生保健更显得朴素而神秘。

养生一词,最初出自《管子》,表达的是保养生命以达长寿的意思。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健康及长寿是人们一贯追求和向往的美好愿望,故此养生保健文化才得到了持续不断的丰富与发展,养生的理念遍布全世界[1]。

中医药养生荟萃了我国人民经年积累的多种防病健身的方法,综合了儒、道、佛与诸子百家的精华,堪称我国之瑰宝。

中医药养生学倡导: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与愈后防复,这一思想也是符合现代养生的潮流趋势、体显了绿色保健的养生理念。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及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各种因个体因素、环境因素而滋生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亚健康疾病的发病率呈大幅上升之势。

成为危害广大民众健康的主要杀手[2]。

同时,医疗费用的恶性膨胀亦引起了严重的医疗危机,看病贵、看病难已成为我国最为热点的社会问题。

这些因素导致了人们对养生保健充满空前的热情。

中医养生学论文

中医养生学论文

中医养生学论文【摘要】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来讲,养生讲究辨证施用、三因(因人、因地、因时)制宜,注重辨别人们的体质特点,并根据体质特点、所处地理环境特点、发病季节的气候特点,辩证用药调理。

本文阐述了不同体质的养成、变化和养生原则,并根据自身属于气虚体质的特点,从自己本身的饮食、生活和药理保健出发,结合中医体质养生思想体系的内容,提出合适的养生改进措施,从而达到保持身体健康,机体功能正常的状态。

【关键词】气虚体质养生思想改进措施【正文】一、体质是先天禀赋加后天养成所谓体质,是指在人的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物质代谢和性格心理方面,综合的、固有的一些特质。

一方面,遗传因素是决定体质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后天生活环境对体质的形成与发展始终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另一方面,在个体体质的发展过程中,生活条件、饮食构成、地理环境、季节变化以及社会文化因素都可产生一定的制约性影响,有时甚至可起到决定性作用。

遗传因素使个体体质具有明显的差异,而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因素的作用下,又使某些人群的体质具有趋同性。

因此,养生要因人而异,有的放矢,体现个体差异,绝不能所有的人都按照相同的方法养生保健。

为了养生有规矩、有原则、有方向,我们把体质进行大致分类。

一般来说,中国人的体质可分为平和体质、阳虚体质、气虚体质、痰湿体质、阴虚体质、湿热体质、阴虚体质、血瘀体质、气郁体质等。

就正常个人而言,不太可能是单纯的阳虚体质、气虚体质、痰湿体质、阴虚体质等,更为常见的是各种体质间的间夹、混合。

但是,每个人的体质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也具有一定范围内的动态可变性、可调性。

正因为体质的相对可变、可调性,才使体质养生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通过调养,使体质向好的方面转化。

体质养生就是顺应体质的稳定性,优化体质的特点,改善体质不好的变化和明显的偏颇。

中医养生很早就认识到了体质的变化决定健康的变化这一点,因此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体质。

浅谈中医养生知识大学生论文范文

浅谈中医养生知识大学生论文范文

浅谈中医养生知识大学生论文范文现如今,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中医养生越来越成为热门话题。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医养生论文的范文,供大家参考。

中医养生论文篇1浅谈中医养生伦理【摘要】中医养生思想源远流长,自古有之,历经几千年的积淀,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养生方法,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

【关键词】中医;养生;伦理中医养生思想源远流长,自古有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医养生思想是在中华传统文化大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传统文化的洗礼和熏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

1中医养生的伦理意蕴1.1中医养生的内涵所谓“生”,是指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

养生一词,源出自《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

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讲求天人之和,注重四时之变,保持阴阳平衡,实现培养生机、健康精神、延年益寿的目的,从而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达到“治未病”的境界。

养生是为了个人的健康和长寿,但健康和长寿从来就不单单是人体本身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每天摄入多少蛋白质这么简单的事情。

也就是说养生不能仅仅囿于人体生物模式之下,其与外在客观条件密不可分。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养生理论就认识到了自然环境与健康长寿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吕氏春秋》中论述了水质与健康的关系:“轻水所多秃与瘿人,重水所多�与�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疽与痤人,苦水所多�与伛人。

”[1]《黄帝内经》则提出了地理环境与健康长寿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认为优美的环境、适宜的水土有利于人的健康和长寿。

中国先哲还认识到了健康长寿与先天遗传有着密切的关联:“先天强厚者多寿,先天薄弱者多夭。

”[2]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养生学作为极具生命活力的古老学科,注重客观因素在健康长寿中的作用并不是它的最大特点。

事实上,中国养生学所关注的重点完全是如何在已然的客观条件中去努力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通过节约、慎用生命的能量,以达到祛病延年的养生目的。

浅谈中药养生

浅谈中药养生

课程论文首页浅谈中药养生刘帅阳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但是由于现代人生活节奏快,社会压力大,身心失调的状况日益突出,树立健康正确的养生观,认识养生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关键词:养生,养生观,中药,重要性0 引言度百岁而动作不衰[1]。

健康长寿是人类自古以来追求的目标,人们发现,在现实生活中,想要实现这个目标很难。

人的健康需要管理,想要保持良好的状态,就必须在养生方面下功夫,不是随便就能获得良好的健康状态。

因而,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养生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养生观。

1 中医养生1。

1历史渊源养生,又称养性,颐养等,即今所谓“保健".自古以来,我国即非常重视选用中药以保健身体和延缓老化[2]。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3]。

枣和稻都是造酒的原料,冬天酿酒,次春才能喝,所以叫“春酒”.介是祈求的意思;眉寿,则是长寿,人老眉长,所以称长寿为“眉寿"。

由此可知,早在西周时代,就已经服用春酒来达到养生长寿的目的。

《黄帝内经》充分认识到养生的重要性,并在整体恒动的自然观与生命观的指导下,提出了“全方位的康寿养生观”,建立了“顺应自然-——身心健康---心理道德完善-——适应社会”的康寿养生模式。

从顺自然、宜饮食、节房事、适劳逸、调情志、避邪气、治未病、慎服药、重康复、三因施养等!" 个方面的养生法则,为中医养生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养生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4]。

中国的养生著作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让我们有了比较明确的养生方向。

1。

2中药养生求本中药养生求本,就是说,采用中药来调理保健人体必须抓住每一个人的体虚本质,针对本质进行中药调理。

中医认为,同一本质的体虚,也可能产生若干不同的临床表现。

例如:肾精不足症,这种本质的体虚在成年人往往见到早衰,呈现头发脱落,牙齿摇动,耳鸣作响,健忘恍惚,下肢无力等不同的临床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养生论文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中医养生学论文
【摘要】
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来讲,养生讲究辨证施用、三因(因人、因地、因时)制宜,注重辨别人们的体质特点,并根据体质特点、所处地理环境特点、发病季节的气候特点,辩证用药调理。

本文阐述了不同体质的养成、变化和养生原则,并根据自身属于气虚体质的特点,从自己本身的饮食、生活和药理保健出发,结合中医体质养生思想体系的内容,提出合适的养生改进措施,从而达到保持身体健康,机体功能正常的状态。

【关键词】民以食为天药食同源无为而治
【正文】
名以食为天:从古至今,关于饮食的话题和食材的研究一向被人所津津乐道,也因此探究出了不少由饮食入手的养生之道。

饮食搭配和调养得当,可以充分地补充我们日常活动所需的营养,提高我们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使我们身体健康、延年益寿。

正如《寿亲养老新书》所说:“主身者神,养气者精,益精者气,资气者食。

食者生民之大,活人之本也”,饮食是人赖以生存之本,合理地调配饮食,才能固气养精,供给五脏六腑的正常运作,长期合理的饮食规划,从长远看来对身体的衰老有一定的抵抗作用。

从饮食的过程来说,饮食要“定时”,即三餐要有规律。

规律的饮食能使脾胃更好地消化和吸收食物,供给身体所需的养分。

在学习和工作中忙碌的我们常常忽略早餐的重要性,或是畏寒索性睡过了早餐的时间,三餐的时间也比较随性,无规律可言,长此以往会损害营养的吸收效率和消化的程度,对身体的损害是可观的。

饮食也要“定量”。

看见喜爱的食物就多食甚至到饱胀的程度,不喜欢就少食,这样的偏食和过量饮食都是不对的。

吃得太多会加重脾胃的负担,使脾胃超负荷地工作,使胃壁变薄,胃粘膜受到损伤。

《内经·素问》中提到的“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正是这个道理。

饮食也不可过于追求速度。

饮食应当细嚼慢咽,充分发挥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从而减轻脾胃的负担,提高消化吸收的效率。

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学习和工作再忙碌,我们也不应该牺牲饮食的时间来增加工作效率,只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反效果。

同时,饮食也提倡“专致”。

也就是说饮食要一心一意,不可一心二用甚至一心多用。

许多人以为这么做是节省节省时间和提高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其实不然。

饮食的过程中血液大量回流到消化道以促进吸收,脑部的血液供给就相应减少了。

边饮食边工作,不仅此时的工作效率低,并且影响了肠胃的运作,可谓得不偿失。

根据季节来划分,一年四季中饮食要顺从春夏秋冬的交替而做出相应的改变,以适应身体四季的不同需求,正是所谓的“因时养生”。

因时养生,就是按照时令节气的阴阳变化规律,运用相应的养生手段保证健康长寿的方法。

这种“天人相应,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是中国养生学的一大特色。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古人总结出的四季养生方法是科学的阐释。

首先,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而不宜食酸收之味。

春夏之际正是由寒转暖、大地回温、阳气聚敛之时,故调阳是顺应气节的养生之
道。

在饮食方面,酸味入肝,且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且足以影响脾胃的适化功能,正如《摄生消息论》所说:“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增甘,以养脾气。

”反过来说,春季养生应多食麦、枣、豉、花生、葱、香菜等,以扶阳气。

其次,夏季气候炎热,阳盛于外。

根据五行学说而言,夏时心火当令,心火过旺则克肺金,故助心气而制肺气是顺应夏季特质特征的体现。

从饮食上来说,夏季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饮食也不可贪图一时之快而过寒。

西瓜、绿豆汤等都是解外热的佳品,但不宜冰镇以免寒气损伤脾胃。

最后,根据五脏六腑的不同需求来划分,中医讲究“五色入五脏”。

五色是指赤青黄白黑,可以滋补心肝脾肺肾。

人体作为一个内外统一的有机整体,通过五色和身体调和并顺应五态,就可以调整人的容颜和身体。

药食同源:药物与饮食来源同出一辙,五谷(麦、黍、稷、谷、豆)、五果(桃、李、杏、栗、枣)、五菜(葵、藿、薤、葱、韭)、五畜(鸡、羊、牛、马、猪)等,既是食用之物,又是健身之药,健身以扶正,亦有祛邪之力。

从狭义上讲,蔬菜瓜果,肉禽蛋鱼之类为常用膳食;由广义上看,举凡能滋养脾胃,补益正气,健身强壮之品,皆可谓“药”。

利用食物防病治病,就地取材,简便易行,实惠经济,既无某些中药之苦口之味,又无某些西药副作用之弊,人乐于食而有祛病之效。

大家知道,中医治病最主要的手段是中药和针灸。

中药多属天然药物,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而可供人类饮食的食物,同样来源于自然界的动物、植物及部分矿物质,因此,中药和食物的来源是相同的。

有些东西,只能用来治病,就称为药物,有些东西只能作饮食之用,就称为饮食物。

但其中的大部分东西,既有治病的作用,同样也能当作饮食之用,叫做药食两用。

由于它们都有治病功能,所以药物和食物的界限不是十分清楚的。

比如橘子、粳米、赤小豆、龙眼肉、山楂、乌梅、核桃、杏仁、饴糖、花椒、小茴香、桂皮、砂仁、南瓜子、蜂蜜等等,它们既属于中药,有良好的治病疗效,又是大家经常吃的富有营养的可口食品。

知道了中药和饮食物的来源和作用以及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我们就不难理解药食同源的说法了。

药膳是中国传统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是以药物和食物为原料,经过烹饪加工制成的一种具有食疗作用的膳食。

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既具有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因此,药膳是一种兼有药物功效和食品美味的特殊膳食。

它可以使食用者得到美食享受,又在享受中,使其身体得到滋补,疾病得到治疗。

无为而治:“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出自《老子》,无为而治不是让我们对自己的身体不管不顾,而是提醒我们应该以最适合最稳定的方式来调节自己的身体。

这样我们才能使我们的身体保持最好的状态面对每一天。

什么叫无为而治就是说要遵守自然的规律,而不是自己主观地蛮干与妄为。

比如,秋风一来就把落叶全扫光,而你连着扫一个月可能都扫不干净。

大自然的规律不会在乎这么点儿人力,也不会疼惜你付出多大的代价。

所谓道“以万物为刍狗”,就是说大自然无所谓仁慈和仁爱,对待万物就像对待草狗一样。

但是,大自然这种无情其实正是一种大情,这就是自然的规律。

人们如果顺应自然,不去勾心斗角,也没有高低之分、贵贱之别,就能活得非常自在,就不会生病。

作家王蒙曾就养生之道请教过着名学者周谷城先生,周谷城的回答只有一句话:我的养生之道就是“不养生”。

王蒙大受启发,联想到生活中有不少人,有的吃补药吃出了大病,有的练气功练得走火入魔,有的炼丹服药把自己毒死,有的练长跑把自己累死,都是因为养生过头的缘故。

养生过头的人,往往失去了人生的不少乐趣。

舒松年先生在一篇文章里说,他有一位年近花甲的姓冯的朋友,冯先生人生的一切为了两个字——“长寿”,为了长寿,他一生兢兢业业,诚惶诚恐,大事小事都不敢随便,唯一信奉的就是“静坐养生”。

多活动怕伤筋骨,多说话怕伤神,多唱歌怕损喉,跳舞怕扭腰,读书怕坏眼,下棋打牌怕得高血压,饮食吃素不沾荤,对素菜也百般挑剔,怕不洁吃了危害生命。

冯先生把一切美味佳肴、一切文娱体育活动、一切兴趣爱好都看成危害生命的杀手,像他一样活下去,即使活到一百岁又能有什么意义
“不养生”其实并不是真的不养生,不过是主张自然、自由、轻松地生活,反对因“养生”而把人的生活弄得紧张、呆板、忙碌、谨小慎微;主张人的生活应该自然、自由、放松一点,不要过于做作、“雕凿”。

俄国学者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一种诗的金刚石,只要是天生的,它就用不着像巴西的矿砂中掏来的金刚石一样,花长时间去琢磨。


中国传统养生理论认为人和自然都是“气”的产物,人处在天地之间,生活与自然环境之中,只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存在。

因此,人与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同受阴阳五行的制约,并遵循自然的规律。

《灵枢》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的论述,就概要地阐述了这些规律。

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的身体与病理变化的观点。

唐代着名养生家认为“养生调节之怡,不妄做劳,永保康宁”《素问·生气通天论注》。

老子的“无为而治”包括“治身”与“治国”两方面的含义,其中“治身”是根本,以“养生”为基本出发点。

圣人按“道”的无为法则养生蓄德,最终达到与“道”同一、像“道”一样长久。

圣人按“无为”法则治理天下,让百姓们回到万物初生时的混沌状态,满足于粗陋的生活,保全精神,颐养天年。

圣人与百姓都顺应“无为”法则,都能长生,就是天下大治。

【参考文献】
《健康养生》王蒙
《寿亲养老新书》陈直原着邹铉增续,张成博
《药食同源.食物卷》李乾构
《道德经》老子李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