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土家族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土家族丧葬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为例

土家族丧葬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为例胡程恩李素秋史廷婧叶豫锦向阳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摘要:土家族丧葬文化,是土家族在特定的地理、历史环境下形成的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本文献综述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为例,从多角度探讨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土家族丧葬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土家族丧葬;传承;变化前言土家族在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习俗,拥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在现代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探索土家传统丧葬文化内涵与发展变化,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一、土家族丧葬发展基本情况简介土家族,一个古老而新兴的民族。
“古老”是因为“土家人”是古代“賨人”的后裔,“新兴”是因为“土家人”虽然存在千百年,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才获得了正式称谓。
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土家族已形成绚丽多彩的文化和独特的风俗习惯。
土家族丧葬文化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
土家先民曾实行火葬、岩墓葬、悬棺葬,他们哀悼死者的方式之一是“击鼓踏厉而歌,叫啸以兴哀”;而后受汉族丧葬习俗的影响,逐渐采用土葬,但他们保留了先民悼念死者的方式,以跳丧、歌丧来哀悼死者,慰藉生者。
土家族现存的许多地名,诸如“箱子岩”、“仙人洞”、“蛮王坟”、“棺木岩”等,都是对曾有过岩墓葬、悬棺葬习俗的最好记录。
“绕棺”和“跳丧”就是土家族至今依然保存的古老葬俗。
新中国成立以后,土家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而对外界开放给土家传统文化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土家丧葬文化在与汉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丧葬文化的交流中,相互借鉴,不断传承发展。
二、土家族丧葬文化在传承中的特色及其变化(一)特色土司时期由老土司主持葬礼,一般土司会假扮亡人,围绕“哈哈台”转圈出门,死者子女跟随土司哭丧,老土司唱丧歌,吹牛角,哭唱哀鸣,极为悲痛,历时几天几夜。
然后将装好遗体的棺木抬上山埋葬。
近代以来,以宣恩县为例,丧葬活动由“道士先生”主持,由道士根据主人家境做不同等级的道场,有“小十王”、“大十王”、“隔夜素堂”、“一竖桅”、“二竖桅”、“七竖桅”等。
恩施市的民间文化与传统工艺

恩施市的民间文化与传统工艺恩施市位于中国湖北省西部,是一个拥有丰富民间文化和传统工艺的地区。
恩施市的民间文化是当地人民智慧和劳动的结晶,传统工艺则是他们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技艺。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介绍恩施市的民间文化与传统工艺,并探讨其对当地社会和经济的重要性。
恩施市的民间文化是一种富有特色的文化现象,它涵盖了许多方面,如音乐、舞蹈、戏剧、手工艺等等。
其中,著名的土家族、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文化对民间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土家族和苗族是恩施市最具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他们保留了丰富多样的传统乐器和音乐曲调。
土家族的“花鼓舞”以其独特的舞蹈姿态和喜庆的氛围吸引了众多游客,而苗族的“踩竹竿舞”则以节奏明快、热情洋溢的表演形式赢得了人们的称赞。
这些民间艺术形式不仅体现了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也反映了他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此外,恩施市的民间文化还体现在各种戏剧形式中。
其中,木偶戏、皮影戏和豫剧是最具代表性的几种。
木偶戏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表演形式,通过手工制作的木偶,演员们将故事情节生动地诠释出来。
皮影戏则是通过将泥片制成的人物形象放置于背景灯光下,通过演员的灯影变化,再加上配音,形成了独特的表演形式。
豫剧是湖北地区的一种剧种,它的音乐和表演风格都十分独特。
这些戏剧形式不仅为当地人们提供了良好的娱乐方式,也成为了传承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
除了戏剧和音乐舞蹈,恩施市还有许多传统的手工艺品制作技艺。
它们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
比如,草编艺术是恩施市的一张名片,它以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材料,经过独特的编织工艺制成。
草编作品不仅在恩施市享有盛名,也在国内外展示和销售。
另外,剪纸艺术也是恩施市的一大特色。
通过纸张上的剪刀,艺术家们可以制作出形象逼真、寓意深刻的剪纸作品。
这些传统手工艺品不仅是文化遗产的传承,也是当地人民生活的一种重要来源。
恩施市的民间文化和传统工艺对当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恩施地区土家族傩戏面具的保护与传承

试点论坛shi dian lun tan322恩施地区土家族傩戏面具的保护与传承◎戴馨瑀摘要:傩文化是一种远古的原始文化,在我们国家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巫傩文化的渐渐融入民俗之中,广泛的分布于民间。
傩文化中,人们大多认为面具作为一种神的物化符号,成为人神沟通的桥梁。
关键词:恩施;土家族傩戏;傩戏面具;文化;保护与传承一、恩施地区土家族傩戏面具发展现状由于经济、文化、物质、信息的高速发展。
与旧时期的“傩戏”文化相比,已经大变样了,交通带来的便利也开始日渐的拉近这恩施当地山民与山外的距离,老百姓们的日子也越过越好,大众对于“还愿”的热情也是大不如前,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们大多开始走出山外,受到了当代文化的影响,生活方式也是越来越城市化,他们对于“傩戏”相关的事情也不太感兴趣,老一辈的傩艺人也因为年纪的原因渐渐地离开了他们经营了无数个年头的“傩戏”。
被命名为恩施市民间艺术家且掌握上百种傩面具制作工艺的傩戏大师已过世,面对傩戏的逐渐衰败,傩戏面具的保护与传承也更为艰难。
二、恩施地区土家族傩戏土家族傩戏又叫作“傩堂戏”“端公戏”,它总是与“冲傩还愿”的习俗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很少单独当作是表演演出来展示。
所谓“冲傩”是指遇到一些碰到天灾人祸的人,请当地大师来来祈镶斋蘸,驱鬼逐疫,将灾祸“冲”开,而还愿是指在冲傩前对神灵许愿,请神灵到傩堂来受祭,以此来偿还心愿。
土家族傩戏是在傩仪、傩舞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它集戏剧、音乐、祭祀、美术等艺术形式为一体,融合了土家人的原始信仰和生活习俗,兼备了娱神及娱人性质的祭祀风俗歌舞。
土家族傩堂戏在演出时通常都是佩戴着面具表演的,往往都是通过面具来区分傩戏中的角色。
面具的角色直接反映了傩戏人物的性格,让观众很快进入戏剧的情节。
土家族傩戏班子的声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面具的质量,因此傩戏面具在土家族傩堂戏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恩施地区土家族傩戏面具土家族的傩戏面具是土家族傩文化中最具象最直观的象征符号,它直接反映了土家族傩文化的发展状况和兴衰历程。
恩施土家族民族服饰传承与发展的探究

土家族民族服饰传承与发展的探究任何地域任何民族的服饰习俗都与它的历史发展,地理环境以及时代变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如何传承和保护土家族服饰已成为了当代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传播以及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任务。
鄂西土家族地区是中国土家民族的发源地及土家族文化的发祥地。
在历史长河中,土家族人创造出了独特灿烂的文化,而土家族服饰文化又集中展现了土家族人的生产生活、审美情趣和民族习惯。
民族服饰是一个民族形象的标志。
现如今,土家族地区随着时代的变迁及汉文化,多元文化的融合发展,传统民族服饰习俗已经在人们的脑海里淡忘,这个民族也已渐渐失去了个性,失去了文化。
近年来,恩施州政府,为了推介土家族民族文化,打造土家特色旅游文化,对土家族服饰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开发,但收效甚微,除了社会发展的必然,人们对土家族服饰文化的认识不足成了限制土家族服饰发展的瓶颈。
追其因,服饰发展的首要因素就是因为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其次才是审美情趣和民族习惯的影响。
所以,土家族服饰发展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制约。
第一,多元文化冲击的影响。
土家族地区地处湘鄂川黔四省交界处,东南西北多元文化的交融造成了土家族地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土家族服饰受汉、苗、侗等民族的影响较大,多元文化的冲击让土家族文化特别是土家族服饰文化很难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再就是受历朝历代政府的民族政策影响,处于过渡地区的土家族地区,社会发展和文化独立受到了很大的压制,土家族服饰文化更是被快速同化,很难保留自己民族独立的个性。
第二,理论研究的偏离影响了土家族服饰文化的传承。
伴随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很多学者在史料和物证缺少的情况下,不立足土家族文化根本,功力性的掺杂侗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元素,延伸市场流行元素,把民族服饰混乱发展,成为了如今的样式繁杂,品种多样的土家族服饰,这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制约了土家族服饰的传承和发展。
第三,社会功用的缺失限制了土家族服饰文化的发展。
目前,土家族服饰主要用于演出、节庆活动及影视、文化节目录制现场,那么其作用显而易见,仅是文化符号在对外宣传时的显性展示。
土家族历史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州一、简介恩施土家族是中华大家庭中的一员,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发达的文化。
早在二千多年前,在湘西、鄂西就出现了他们的身影。
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土家族以勤劳和智慧,铸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在我国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土家族没有确定的族称,不过由于其历史渊源、居住地、白虎图腾等,被人们称呼为“廪君种”、“巴郡南郡蛮”、“白虎夷”等,从中也可见古代汉人对土家族的偏见。
到了明末清楚,大量汉人迁入土家族地区,为了区别于汉族,才出现了土家族这个族称。
在1956年10月,土家族被国务院正式确认为单一的少数民族,土家族得以正式成为56个少数民族的一员。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于1983年8月19日,是共和国最年轻的自治州。
位于中国湖北省西南部,地处云贵高原的东延部分,西面和北面邻接重庆市,东临宜昌市,南邻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东北接神农架林区。
辖恩施、利川两个县级市和巴东、来凤、咸丰、建始、鹤峰、宣恩6个县。
自治州首府为恩施市,面积24111平方千米。
截止2010年末,人口约394万,其中汉族约占45%,土家族约占46%,苗族约占6.5%。
春秋为巴国地。
1949年设恩施专区。
1970年改称恩施地区。
1983年臵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993年4月改现名。
属鄂西南山地,有“山原”之称。
二、自然资源恩施州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境内森林茂密,植被良好,全州森林覆盖率达61.62%,素有"鄂西林海"、"天然植物园"、"华中药库"的美誉。
已知的植物品种达3000余种,树种资源占全国现有的七分之一,其中有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树种3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药用植物达50多种。
有第四纪冰川时期幸存下来的被称为"活化石"的"水杉",有珍贵的珙桐、银杏、台湾杉等,植物中有不少名贵中药材,如:黄连、党参、当归等,不仅种类多,而且产量高。
恩施风俗文化

恩施风俗文化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鄂西南、东接荆楚、西联川渝、南通湘粤、北接三峡,居住着以土家族、苗族为主体的390多万各族人民,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恩施文化有其自身的传统性、民族性、开放性和独特性下面我们来看看底蕴深厚的恩施文化。
恩施是土家族的农民——巴人的发祥地和成长的摇篮。
早在上古时期,巴人的先祖国统一禀君部落便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潮流中,巴文化、巴楚文化、巴蜀文化、汉文化在恩施的不同历史时期相互影响,融汇与贯。
同时,佛、道、儒、巫文化共同生存,特征鲜明。
巴文化是巴国王族和巴地各族所共同创造的全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其社会结构的总和,巴文化和主要代表有巴渝舞、即古代巴渝地区民间武舞、舞凡刚烈、音乐铿气将有力后被更句为“昭武舞”、“宣武舞”。
在民间,巴渝舞遗风犹有,川东巴人后商的踏踢舞、摆手舞、腰鼓舞、盾牌舞,就是古代巴渝舞的流变,现在的薅草锣鼓、花鼓洞、花灯碉、莲花落、川剧帮腔、川江号子、船2号子、带动号子、翻山铰子等都和巴渝舞曲密不可分.“巴乡情,即古代巴人的酒.此酒名贵,饮誉遐迩。
清酒酿造时间长,冬酿夏热,色情味重,为酒中上品。
巴人风情——巴人有古村,凝重的民风,历来崇尚勇武。
巴人神话,有“比翼齐飞”,“巴蛇吞象”,“白虎神话”巴人英雄神话有:“禀君传奇",巴人神女传奇有“巫山神女”,“盐水神女"。
恩施是巴文化的策源地,民族文化艺术十分丰富。
史载“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巴人踏蹄,伐鼓祭祀”,这是土家族先民——巴人征战,祭祀中文化艺术活动的纪实.这些艺术活动传承至今,就形成了“无事不歌舞”的民族风俗文化.被誉为“历史悠久成东方情人节"的“土家女儿会",现已成为传统文化精品,成为恩施市民俗节诚意中的盛会,被中外来宾誉为了解恩施民俗文化的大舞台。
恩施属山区巨陵地带,海拔1000—1500m之间,境内山峦重叠,山势险峻,沟壑纵横,溪河密布.是典型的亚热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于农人选物和果木的生长,药材十分丰富.恩施地区有神奇的山水风光,如利川腾龙洞、沐抚大峡谷、梭布垭石林这是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恩施最全民俗文化

恩施民俗风情一、恩施土家族历史民俗文化白虎图腾:根据汉文文献记载和潘光旦先生的推断,可能在4200年前的夏代初年,出现了巴人的第一个君王——廪君,标志着巴人已进入父系氏族向奴隶制过渡的时代。
廪君乃巴氏之子务相,一般认为,廪为虎之意,廪君即虎君。
白虎巴人主要有五姓:巴、樊、曋、相、郑。
白虎巴人一直崇拜白虎,视白虎为图腾和神灵,认为廪君就是白虎的化身,其宗教信仰都打上了白虎的烙印,作为勇敢、力量的象征,做为胜利之魂来进行礼赞,体现了君廪勇武奋进的精神,还体现了整个部落坚毅、刚猛、豪爽的特质,构成了巴文化的基本特征。
二、恩施民歌1、《龙船调》:是利川民歌,现为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
特点:歌词质相通俗,朗朗上口,衬词特多,音乐旋律起伏悠扬,音域宽广,高亢婉转。
2、《柑子树》:是表性很强的优秀民歌。
“柑子树来柑子叶,干姊干妹舍不得。
柑子成树树成林,干姊干妹长成人。
柑子结果姐出门,干姊干妹两离分。
”《柑子树》歌词巧妙运用谐音来咏叹干姊干妹的情恋,表达了土家先民对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强烈追求。
3、《巴东石工号子》:表现石工在撬石、拖石、抬石时配合劳动节奏喊唱的歌谣,7个土家汉子每人一根木棍在手,喊出一声高过一声的号子,用洪亮高亢的气势唱出了土家石工的齐心协力与乐天精神。
三、土家风俗、节日1、女儿会:源远流长的“女儿会”是恩施土家人的民族盛会,是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性民族传统节日之一。
时间一般在农历七月十二日,最初流行于恩施石灰窑、大山顶一带,如今已发展成为全州性的民族节日。
被誉为“土家情人节”的女儿会,保存着古代巴人原始婚俗的遗风,传递着土家人真、善、美的脉博与灵魂。
是恩施土家族人自发形成的以赶集为借口、以对歌为形式、以情爱为目的的自主择偶方式。
如果两情相悦,就牵手到树林里、小溪旁、山坡上去幽会,乃至定下终身。
2、月半节:又称“鬼节”、“亡人节”,时间为农历七月十二,土家人素有“年小月半大”之说。
其主要活动是祭祖,祭祖时烧纸钱,表示对已故亲人的哀悼。
土家族民俗文化变迁

土家习俗演变过程
土家摆手舞
土家习俗演变过程
• 第二阶段—— “改土归流”以后
清雍正年间在土家族地区实行了“改土归流”政策, 即中央派流官取代土司长成为当地的首领。这一时期引起 了土家族地区政治经济的巨大变革。 在服饰方面,将男女服饰分开,改变了“男女服饰不 分”的状况。在装饰方面,强制男人剃头,留满清发型, 女士长发蓄辫等。
土家族族源
土家族族源
一、古代巴人后裔 二、土著先民的后裔 三、唐代中叶由贵州 迁入的乌蛮的一部分 四、来自江西彭氏的后裔
土家族传统习俗的特点及其变迁
土家族传统习俗的特点
非凡性在长期的共同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习俗,这
些习俗显著地区别于其他民族。
普遍性土家族习俗在内部成员中广泛存在而且共同遵守。 内控性土家族习俗在民族内部被视为严格的行为规范而得到
• 与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族习俗对比
土家族习俗既远离了土家族传统文化特征,又未完全与汉文 化趋同,正处于“不华不夷间”即“二者皆有二者都不是” 的格局。对于这一现象,笔者冒昧的将其称为“习俗架空”。 所谓习俗架空,是指一种习俗由于受到自身或外界条件的影 响而发生变迁,既失去了该习俗原有的特征,又未与其他习 俗完全一致的文化现象。
土家族简介
土家族简介
• 土家族是湘、鄂、渝、 黔毗连地带的一支历史 悠久的少数民族,主要 居住在湖南、湖北、贵 州三省及重庆市的51 个县市(区)。有湖北 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 州所辖的恩施市、利川 市、建始、巴东、宣恩、 咸丰、鹤峰、来凤县。
土家族简介
• 土家族基本特点为:“有独立的语言, 传统的节日,古朴的歌舞、精美的工艺、 奇特的乐奏、哭唱的婚丧、特殊的信仰、 自尊的禁忌、顽强的民族意识和悠久的历 史遗迹”等。
恩施土家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35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01恩施土家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袁慧婷摘 要:恩施是土家族人民聚居的地区,同时也是有着丰富民歌文化的地区,在新时期如何更好地实现土家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认为,在民歌传承与发展的途径上,需要从多角度进行考虑,如利用第三产业促进民歌传播、建立民歌研究机构,推动理论建设等,只有运用多元化的途径,才能够形成有效传承与发展机制。
关键词:恩施;土家族民歌;传承与发展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袁慧婷(1987-),女,中南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引 言中国民歌源远流长,且由于地域性、民族性的差异较大,因而展现出五彩纷呈、百花齐放的态势。
[1]它不仅高度地反映出了人们的生活期待和美好理想,更是对地域发展历史和民族性格情怀的真实写照。
恩施是土家族人民世代居住的区域,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民歌作为土家族人民抒情寄志、书写时代变化的主要形式,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社会与娱乐功能。
在当今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时代境遇下,如何从传承与发展的角度看待土家族民歌,对于推动地域民间音乐文化发展和实现民族文化自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即从这一视角出发,在概述恩施土家族民歌的基础上,对当下民歌传承与发展的现状进行探讨,并提出新时期恩施土家族民歌传承与发展的路径。
一、恩施土家族民歌概述(一)体裁与题材恩施土家族民歌的体裁整体上可以分为三种,即劳动号子、山歌与小调。
劳动号子主要在土家族生产活动中运用,根据不同的用途而产生不同题材的号子民歌。
主要的题材有船工号子、石工号子、打油号子等。
从号子民歌题材多样性的角度看,土家族人民非常重视号子民歌在生产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人们通过号子可以起到鼓舞劳动情绪和调节身体疲劳的作用;山歌是土家族人民在山间、田间劳作时所唱的歌曲,同时也具有娱乐性的功能。
从题材上看,根据劳作的特点可分为采茶歌、砍柴歌、放牛歌等不同的类型,这些山歌的特点在于运用现成的曲调进行填词,有着较强的即兴性。
恩施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恩施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历史上,土家族先民被称为“蛮”或“夷”。
宋代以前,居住在xx地区的土家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
宋代以后,土家族就单独被称为“土丁”、“土人”、“土民”或“土蛮”等。
改土归流后,随着汉族移民的增加,“土”、“客”、“苗”往往对举,以对xx地区的土家、汉、苗三族进行区分。
“土家”作为族称,是在较晚时期出现的。
民国时期的《咸丰县志》将土司后裔的“支庶之家”称为“土家”,而将当地汉族移民称为“客家”。
土家族大姓主要有田、向、覃、彭、冉、李、杨、刘、王、陈、赵、黄等。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组织了五次调查,于19xx年x月,确定了土家族的民族成分。
19xx年x月x日,中共中央统战部电告xx省委和xx、xx、xx 省委统战部,确定土家族为单一民族。
随着土家族的被确认,土家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享受到了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各项权利。
根据湘西地区土家族、苗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杂居局面,以及土家、苗族人民的意愿,本着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原则,经国务院批准,于19xx年x月xx日把原x西苗族自治州(19xx 年建立)改为x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此后,鄂西南、渝东南、黔东北的土家族人民不断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要求。
恩施市的民族风情与民间艺术

恩施市的民族风情与民间艺术恩施市位于湖北省西部,是一个具有丰富民族风情和民间艺术的地方。
恩施市被誉为“中国民族文化的摇篮”,这里保存着浓厚的少数民族特色,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形式,展现了独特的魅力和魅力。
本文将介绍恩施市的民族风情和民间艺术,带您领略这个地区的独特之处。
恩施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有土家族、苗族、汉族、苗族等多个民族。
每个民族都保留着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
首先,我们来介绍土家族,土家族是恩施市最大的民族群体,以勤劳善良、热情好客而闻名,他们崇尚劳动,尊重老人,热爱生活。
土家族有自己的独特服饰,女性常穿着鲜艳的蓝色上衣和黑色长裙,给人一种朴实而美丽的感觉。
他们还有丰富多样的舞蹈形式,如锅碗瓢盆舞、牛背竹马舞等,这些舞蹈展示了土家族的勤劳和乐观精神。
接下来,我们来介绍苗族,苗族是恩施市的又一个重要民族群体,他们以善歌、善舞、善织而闻名。
苗族的女性喜欢穿着鲜艳多彩的服饰,常以红色和蓝色为主色调,给人一种热情奔放的感觉。
苗族人民热爱歌唱,他们有着独特的嗓音和歌曲,唱出了大自然的美丽和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此外,苗族还擅长制作银饰品和刺绣,他们制作的银戒、耳环和刺绣服饰工艺精湛,富有装饰性和美感。
除了土家族和苗族,恩施市的汉族群体也有着自己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
汉族人民一直倡导勤劳致富的传统,他们善于农业生产,擅长制作糕点和手工艺品。
恩施市的汉族人民还有丰富多样的民间舞蹈和音乐形式,如武术表演、健身舞、豫剧等。
除了民族风情,恩施市还以其独特的民间艺术而闻名。
恩施市有着悠久的纸雕、剪纸、刺绣等传统工艺,这些民间艺术形式不仅具有观赏价值,更代表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恩施市的纸雕以其细腻的工艺和丰富的图案而闻名,常常被用于节日庆典和家庭装饰。
总的来说,恩施市的民族风情与民间艺术给人一种独特的感觉。
不同民族的聚居和相互融合既丰富了这片土地的文化底蕴,也展示了中国多元文化的魅力。
恩施市的民族风情和民间艺术不仅是当地人民的瑰宝,也是我们国家宝贵的文化遗产。
如何传承与保护土家民族服饰

如何传承与保护土家民族服饰服饰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民族的传统服饰是一个民族最直观的象征,是无声却明白无误的一种身份的定位,也是区别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
土家族作为恩施州的主体民族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厚的物质财富,也形成了自己民族独特的地域文化,其中包含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
然而,随着时代的流动和社会的变迁,土家族传统服饰受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已经难见踪迹。
作为正在着手建设民族文化大州的全国最年轻的自治州,我们面临着如何传承与发展土家族传统服饰的重要课题。
本文拟就土家族传统服饰的特征演变、传承方式、保护展开简要论述,对如何传承与保护土家族传统服饰提出拙见。
土家族传统服饰的特征及演变人类对服饰的要求有生理方面的物质性和心理方面的精神性。
物质性表现为衣物实用性和科学性,即衣服保暖、透气、散垫、防护肌体、便于活动等物理、化学性能。
土家族服饰兼具渝、黔、湘、鄂地区各民族服饰的特征。
有“尚检朴”的总体特征。
据土家族聚居地方志载:土家族服饰“俗尚检朴”,“无一切奢靡之风”;“男女作苦与共,俗不尚衣冠”;土民“不尚服饰”;“男女垂髻,短衣跣足,以布勒额,喜斑烂服色。
”《长阳县志》记载:土家以布衣为庶人,而绮罗淫且侈矣。
长邑衣饰近古,贫者多以本地布纺织家布机布为常服,妇女荆钗布裙者十之八九,然亦绸布相间,无整套绸缎者。
嫁娶间尚华丽,然银器、绸绫外无他饰。
夏唯葛麻,冬鲜羊裘,女功除纺织外甚勤苦,而不以蚕为事,盖荆桑叶薄,至长阳更薄,故丝不甚可贵,亦地气使然,非惰也。
解放以前大段时间里,土家人多用自织、自染的土布(家机布)做衣料。
男子多穿黑色或蓝色,女子将布染成“鹿子闹莲”、“喜鹊闹梅”、“双凤朝阳”等富有喜色的图案。
男式服饰的基本特色是:上衣为“琵琶襟”,后来逐渐穿对襟短衫和无领满襟短衣;缠腰布带;裤子肥大,裤脚大而短,皆为青、蓝布色,多打绑腿;头包青丝帕或五六尺长的白布,呈“人”字形;脚穿偏耳草鞋、满耳草鞋、布鞋或钉鞋。
恩施土家族文化综述

恩施土家族文化综述恩施土家族文化研究综述摘要:恩施的土家族文化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在恩施旅游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土家族的相关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方的特色吸引着很多游客。
这里主要综述了有关土家族文化领域的相关研究,包括一些土家族文化的介绍,土家族文化发展中的问题以及一些措施。
关键词:土家族文化,恩施,旅游业,文化传承,研究一、土家族文化的基本情况概述学术界对于文化的定义种类繁多,尚缺少一种统一的分类,一般认为,文化是人们的活动方式,这种活动的主体是作为群体或类的人,当然,这种人类活动方式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产品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文化是一种群体性标志,是与他类区别的依据。
我们可以物态文化、方式文化、精神文化等三个层面对一种人类文化进行解读和理解。
我国的土家族主要聚居在湘鄂黔地区,该地区是云贵高原余脉,山峰林立、丘陇环绕,世世代代的土家族人在这里开拓生活,在长期的历史生活中创造沉淀了独具特色的山区文化。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湘、鄂、渝三省(市)交汇处。
2003年末,恩施州总人口381.79万人,其中土家族人口169.87万人,占总人口的45%。
土家族主要分部在清江以南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和利川五县市,巴东、建始和恩施三县市的土家族占其总人口的25%至30%不等。
土家族与古代巴人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是古代巴人在融合当地其他土著部族和迁入该地区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具有多元一体的典型特征。
秦灭巴后,巴人被迫迁徙,但有一部分仍定居于湘鄂川黔毗邻地区。
其中定居于鄂西南地区的巴人构成了恩施州土家族的主源。
这部分巴人在吸收融合濮人等当地土著部族和迁入该地的汉族的基础上,大约于宋代形成了土家族。
此后,又有大批汉族和蒙古族、苗族等兄弟民族迁入恩施州境内,他们中的一部分融合到土家族中,构成了恩施州土家族的支流。
恩施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土家族文化,笔者认为恩施的土家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浅析恩施土家文化及其发展现状

浅析恩施土家文化及其发展现状作者:胡纯苑伯宁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30期摘要:我国是一个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的国度,在各个民族中间更是有着不计其数的文化形式在世代流传。
本文主要讲述恩施土家文化。
随着全球经济化发展,信息化时代的社会对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有着一定冲击力。
在历史的长河中,土家族人创造出了独特灿烂的文化,在现在同样面临着日益加剧的生存危机。
本文以土家文化作为本次的传承对象,体验了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恩施之旅。
此旅中认识了恩施土家文化,了解了土家文化的发展,做以下简单阐述。
关键词:起源;土家文化;发展现状一、土家族基本族源历史概述土家族是我国唯一一个不靠边的少数民族,生活在古往今来各种文化交汇沉积带的中心湘鄂川渝黔地区。
土家族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形成于唐末,新中国成立后,在20世纪50年代土家族成分得到了确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得到了恢复。
它是一个优秀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个重要成员。
它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土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整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家文化在中华文化的形成中贡献了自己,其发展过程可划分为羁縻时期(唐宋)、土司时期(元至清初)、改土归流至辛亥革命时期(1735-1911年辛亥革命至新中国成立前(1911-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五大阶段。
在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土家族的民族文化也得到了发扬光大。
土家族族源,尚无定论,目前处于诸说并存,其主要来源仍有以下几说:一说是古代巴人后裔。
认为土家族的自称与历史上巴人活动的有些地名读音相近,巴人崇虎与土家族相同,巴人的一些姓氏与土家族的一些姓氏相同等等。
二说是土著先民的后裔。
认为最早定居湘西的先民是土家族的主要来源之一。
从龙山里耶、大庸占人堤等地出土的新石器文化遗址证明,湘西很早就有古人类活动,很多土家语地名至今犹存,说明这些地方最早应该是土家族先民开辟和居住的。
三说是唐代中叶由贵州迁入的鸟蛮的一部分。
湖北恩施土家族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湖北恩施土家族民俗文化调查报告近年来,州城民族文化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三有”。
1、民族文化保护有阵地。
目前,州城民族文化保护主要有三大阵地。
一大阵地是文化馆、博物馆和非遗保护中心等文化场所。
州、市文化馆,州博物馆、施南府民俗博物馆,市非遗保护传承展演中心以及部分非遗保护传承基地等文化场所,分别以保护民族文艺、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这种“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保护方式,既能发挥专业人才的主动性,又能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
二大阵地是以文化旅游为主题的旅游景点。
通过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恩施土司城、恩施女儿城、恩施柳州城等旅游景点客观上成为州城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要阵地,分别以保护土司文化、民俗文化、覃氏家族文化为主题。
实践证明,二者的深度融合是切实增强旅游文化内涵的重要方式,也是有效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三大阵地是机关、学校、社区、企业、军营等公共场所。
近两年,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活动为契机,州城深入开展民族文化“六进”(进机关、进乡村、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军营)活动,全方位、多层次推动民族文化保护工作,使这些公共场所都成为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要场所。
2、民族文化保护有成果。
近年来,州城民族文化保护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是恩施土司城、恩施州博物馆、施南府民俗博物馆收藏、陈列了大批民族文物,通过静态保护的方式保存了反映全州少数民族历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二是以民族歌舞、民族工艺为代表的民族文化与群众文化有机结合,通过动态保护的方式将《龙船调》《黄四姐》和摆手舞、打莲湘等打造成州城具有民族特色的广场文化。
三是精心打造了《武陵绝响》《黄四姐》等民族歌舞剧目,将民族文化搬上了舞台。
四是陆续开发了西兰卡普、刺绣、雕刻、编织等民族工艺品,将民族文化融入实物。
五是组织出版了《土家族研究丛书》《恩施州民族研究丛书》《恩施州民间文化丛书》和县市《民族民间文化丛书》,将民族文化载入书籍。
六是组织拍摄了《神话恩施》《四季清江》等电视专题片,录制了《恩施州民间艺术·传统舞蹈系列》《恩施州原生态演唱民歌精选》等DVD,使民族文化录入了影像。
恩施风俗文化

恩施风俗文化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湖北省西部的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地处长江中游,盘踞于湖北、重庆、湖南的交汇处。
自古以来,恩施就是土家族、苗族的聚居地,这里的风俗文化自然充满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一、婚俗文化恩施地区的婚姻习俗和汉族大致相同,但仍有独特之处。
土家族和苗族女子十分尊重自己的父母,嫁出去后也必须回娘家拜访。
土家族婚礼通常是在农闲时期的大后年,称之为“姨婚”。
在此期间,新娘要先离开娘家,举行一段时间的“离院试福”活动,然后方可返回相夫教子。
新娘子不得到夫家“走门”,而是由新郎去迎亲,新娘要蒙上面纱,在婚礼当日才能揭开。
苗族的婚俗则有“爬堂”等特殊仪式。
在这个仪式上,男女双方都要表现出敬意和水平,女方要能够完成所有层层堆积的门槛,男方则要承担好家庭责任和照顾妻子的义务。
二、节庆文化恩施的节庆文化举办时,极其盛大,内容也十分独特。
土家族的“火把节”是其中之一,这是一项庆祝开春即将到来的传统活动。
活动中,当地彝族和苗族民众会手举火把,跳着舞曲,狂欢庆祝。
同样,每年正月十五日,民间的“闹青年节”活动也十分有名,年轻人在古庙里舞狮、舞龙、打榔,场面十分喧闹。
三、服饰文化恩施地区的服饰文化虽不如婚俗和节庆活动那样大规模,却依然别具风味。
土家族的传统服饰十分华丽绚烂,尤其以土家族的“花毛衣”最为著名,其用料是西南地区的虎带、羊毛等,织造精细、颜色鲜艳,非常漂亮。
在苗族地区,苗族姑娘的头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在传统文化中,苗族姑娘的头饰非常独特,精美绝伦。
头饰上饰有羽毛、银元等装饰,让苗族女子看起来更加高贵大方。
四、民间文学恩施地区的民间文学非常独特,其口头表现形式多采多姿,例如苗族地区的“花车歌”就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种。
这种歌谣通常使用苗族的语言,歌曲内容讲述了苗族民众的生活历程和传统文化,表达了他们的感情和愿望。
这种歌谣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非常重要。
总之,恩施的风俗文化非常独特、多姿多彩,丰富多样。
恩施最悠久风俗习惯

恩施最悠久风俗习惯
恩施地区是湖北省的一个地级市,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和传统风俗惯。
下面将介绍一些恩施最悠久的风俗惯。
龙船节
龙船节是恩施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会聚集在江河边观看盛大的龙船比赛。
在比赛中,鼓乐喧天,龙船扬帆起航,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居民的参与。
这一俗源自古代祈求丰收和驱邪的传统活动,如今已成为当地人民热衷的娱乐方式。
虎舞
虎舞是恩施地区另一项古老的风俗惯。
每年农历正月初五,人们会穿着虎皮制成的服装,在村庄和街道上表演舞蹈。
虎舞被视为驱邪和庆祝丰收的象征,具有祈求好运和祥瑞的意义。
这一俗传承已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纳凉晚会
纳凉晚会是夏季的一个重要传统活动。
每逢炎热的夏季晚上,人们会在村庄的广场上举办纳凉晚会,这是居民们纳凉消夏的一种方式。
晚会上,人们会聚集在一起品尝当地特色美食、观赏传统舞蹈、欣赏音乐演出等。
这一活动旨在增进邻里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同时也是大家放松心情的机会。
赛龙舟
赛龙舟是恩施地区的一项古老运动,也是一种传统竞技活动。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会组织赛龙舟比赛来庆祝端午节。
参赛队伍会用力划桨推动龙舟前进,同时鼓声震天,呼应着划桨的节奏。
这一活动弘扬了团队合作、拼搏奋进的精神,也是恩施地区的一大特色。
总结起来,恩施地区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风俗习惯。
从龙船节到虎舞,从纳凉晚会到赛龙舟,每个习俗背后都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这些风俗习惯不仅是当地人民的传统生活方式,也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
谢
观
赏
饮食变迁
• 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 饭最为常见,其菜肴以酸辣为其主
要特点。土家人还喜食油茶汤、腌 如今土家族仍然保持着原来的饮食 习惯,但同时由于各地区饮食文化
的交流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
食也逐渐向多元化发展。
• 腊肉
建筑的变迁 土 家 族 现 代 吊 脚 楼
土家族的婚嫁习俗
民族文化变迁中的所存在的问题
• 1.特色民俗文化存在失传的可 • 2.民族汉化的现象尤为突出。 能性。
• 4.极大部分土家族民众对待保
• 3.对于非物质文化传播与传承 护传承该民族的文化的意识比
所做的力度不足。
较薄弱的问题。
解决方案或建议意见
• 1.在社会层面增强大众传媒对文化的宣传力度 • 2.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 3.制定合理的开发利用规划 • 4.打响土家族文化品牌 • 5.加强对土家族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 • 6.在家庭方面加强家族传承 • 7.加强土家族旅游业的发展
恩施土家族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调研背景
•土家族人口有八百万左右,是一个历史悠 久的民族。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鄂、渝、 黔交界地带的武陵山区。呈现出大分散、 小集中的特点。随着时代的快速推进以及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民族文化传承的过 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
调研目的
探究土家族 文化的变迁
了解文化保 护与传承中 存在的问题
土家族传统建筑
摆手舞是土家族古老的传统舞蹈,摆手舞反映土
家人的生产生活。如狩猎舞表现狩猎活动和摹拟 禽兽活动姿态。包括"赶猴子"、"拖野鸡尾巴"、" 犀牛望月"、"磨鹰闪翅"、 "跳蛤蟆"等被称为中 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流传过程中, 摆手舞的地域和形式都发生了许 多的变化, 经过时间的不断推移, 人们生活的不断 提高, 与周边文化的相互交流, 民俗活动中的摆手 舞有了新的生命, 在表演主体、环境、目的、配 乐等方面发生变异, 原始摆手舞向广场摆手舞发 展, 加入操化动作, 形成大众体育健身项目。它沿 用土家摆手舞的基本动作, 并与厚重的民族文化 相结合,把土家族摆手舞以崭新的表现形式推向 了全国。在民族大学的体育活动中,土家族的摆 手舞也作为体育运动项目之一。
探究如何去 保护与传承 土家族文化
为保护与传 承文化提出 可行性建议
调研内容及项目
壹 服饰变迁 叁 建筑变迁 伍 土家族的丧葬习俗
贰 饮食变迁 肆 摆手舞 陆 土家族的婚嫁习俗
服饰变迁
比较而言,土家族服饰没有 苗族那样穿金戴银,更接近生活 型、实用型。土家族服饰见右图。
土家族服饰
到目前为止,土家族人民基本上已 经没有民族服装,见过民族服饰的人 都少之又少,已经完全被汉化。目前 土家族民族服饰穿戴情况见左图。
土家族的丧葬习俗
A
土家先民曾实行火葬、岩墓葬、 悬棺葬,他们哀悼死者的方式 之一是击鼓踏厉而歌,叫啸以 兴哀;而后受汉族丧葬习俗的 影响,逐渐采用土葬,但他们 依然保留了其先民掉念死者的 方式,以跳丧、歌丧来哀悼死 者,慰藉生者。土家族保存到 现今的古老葬俗是“绕棺”和 “跳丧”两种形式。
B
在现今土家族聚居的地区 其丧葬习俗基本得到了良 好的传承,在土家葬礼中 基本存在着流传下来的习 俗,这既是对土家族传统 文化的一种传承,也是对 祖先及逝者的尊敬。但现 在仍存在着现代文化对传 统文化冲击严重的问题, 如何在未来继续传承民族 文化值得每个土家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