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吴茱萸在方剂中的配伍意义
中药吴茱萸配伍作用和功效
中药吴茱萸配伍作用和功效
中药吴茱萸配伍作用和功效
配伍效用
吴茱萸配伍大枣:吴茱萸温肝暖脾、降逆止呕;大枣甘温补脾和胃、养血安神.吴茱萸得大枣则温散而不燥烈大枣得吴茱萸则益气养血而不壅滞.二药合用有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功效用于治疗脾胃虚寒之胃脘疼痛、妊娠恶阻以及厥阴头痛、干呕等症。
吴茱萸配伍当归:吴茱萸辛热燥烈疏肝行气、温中散寒善下行温肝肾、暖胞宫;当归辛甘而温补血行血为妇科养血调经之常用之品.吴茱萸得当归则温散而不伤阴血当归得吴茱萸则补血
而不凝滞.二药伍用其温经活血、调经止痛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疗月经延期、量少而黑、少腹冷痛因冲任虚寒所致者以及寒滞肝脉之疝气疼痛。
吴茱萸配伍党参:吴茱萸辛苦性热芳香而燥入肝、脾、胃经有温肝暖脾、降逆止呕、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功;党参补中益气、养血生津。
二者合用温中寓补有散寒补虚之功效用于治疗胃中虚寒之食谷欲吐、胸膈满闷;肝寒犯胃之呃逆吞酸以及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
吴茱萸配伍生姜:吴茱萸温中下气而降逆;生姜温胃散寒而止呕.二者合用有温胃散寒、降逆止呕之功效用于治疗胃寒呕吐或厥阴头痛呕吐涎沫者。
吴茱萸配伍小茴香:吴茱萸散寒除湿;小茴香散寒止痛.二者合用有散寒除湿、行气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下焦寒湿所致之脘腹疼痛、疝痛、及宫寒不孕、月经不调、痛经等因寒而致者。
花语谷官网的医学信息及健康食疗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的依据。
任何健康问题应咨询专业医护人员,任何疾病的治疗请遵医嘱。
终极护花任务:爱自己,就从实际出发,谨遵医嘱。
对于疾病,不粗心大意、不推延、不放弃希望,勇敢面对,用爱来温暖寂静的世界,用心来呵护内心的花田。
【经方习读】吴茱萸汤
【经方习读】吴茱萸汤《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伤寒论:243)吴茱萸汤方(简便记忆:吴姜大人)吴茱萸一升(洗) 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功效配伍】吴茱萸汤温中和胃,降逆止呕。
方中以吴茱萸辛苦热为主药,既能降肝胃寒逆以祛浊阴,又能疏肝解郁以调达气机,《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
”重用生姜六两助吴茱萸温胃散寒,化饮降逆止呕。
人参、大枣甘平补益胃气。
诸药合用,温胃散寒,降逆止呕,但以降肝胃寒逆见长。
上四味药,水煮,去滓,温服,一日三次。
【方证论治辨析】吴茱萸汤治阳明病,胃寒食谷欲呕证。
症见食谷欲呕,或服药后呕吐加重者。
食谷欲呕,病位有中焦、上焦之异,病性亦有寒热之别。
据《伤寒论》第190条云:“阳明病,不能食者,名中寒。
”本证当属阳明寒呕。
大凡中焦有寒,或中焦有寒饮,皆可出现食谷欲呕,因中焦有寒,脾不能运化,胃不能纳谷以降,浊阴反而上逆。
故治用吴茱萸汤温中和胃,降逆止呕。
若服吴茱萸汤后,呕吐反加剧者,盖上焦有热,胃失和降,致食谷欲呕或呕吐,则治宜清热和胃,降逆止呕,当另择善方;假若上焦有热,医者不察,反服用吴茱萸汤,是以热治热,胃拒而不纳,必致呕逆加剧。
【原文】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伤寒论:309)吴茱萸汤治寒邪犯胃吐利证。
症见呕吐,下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
本条以少阴病冠首者,因吐利、手足逆冷诸症,类似少阴阳衰阴盛证,治用吴茱萸汤而不用四逆汤,因病属寒邪犯胃的阳明中寒证。
由于脾胃虚寒,升降失职,浊阴不降而上逆,故呕吐;脾虚清气不升而下陷,故下利。
胃虚寒郁,阳气不达四肢,故手足逆冷。
本证阴邪虽盛,但阳气未衰,阳气尚能与阴邪抗争,病见心烦躁扰,难以忍受,故曰“烦躁欲死”。
因病属阳明中寒升降逆乱,故治用吴茱萸汤温中散寒降逆。
吴茱萸汤的功效与作用
吴茱萸汤的功效与作用在中国的许多药学著作中,吴茱萸汤总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早在很久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把它投入到医学中了,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它的一些相关信息。
【处方】桔梗(去苗)、防风(去苗.叉)、干姜(炮)、甘草(炙)、当归(去苗.微炒)、细辛(去苗),各半两;熟干地黄三分,吴茱萸(汤洗七遍.微炒)二两。
【炮制】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治妇人脏气本虚,宿挟风泠,胸膈满痛,呕吐恶心,饮食减少,身面虚浮,恶寒战栗,或泄痢不止,少气羸困,及因而生产,脏气暴虚,邪冷内胜,宿疾转甚,并皆治之。
【用法用量】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八分,细滤去渣,热服,空心,食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处方】吴茱萸6克(汤洗七遍)人参4克生姜8克大枣12枚(擘)【功能主治】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治胃中虚寒,食谷欲呕,或呕而胸满,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厥阴头痛,吐涎沫。
【用法用量】上四味,以水1升,煮取4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日服三次。
【备注】方中吴茱萸温肝暖胃,散寒降浊为君;重用生姜辛散寒邪,温胃止呕为臣,人参、大枣补虚益胃,甘缓和中,共为佐、使。
诸药合用,共奏温补降逆之功。
【摘录】《伤寒论》【处方】吴茱萸6克防风桔梗干姜甘草细辛当归各3克干地黄9克【制法】上八味,哎咀。
【功能主治】养血温经散寒。
治妇人先有寒冷,胸满痛,或心腹刺痛,或呕吐食少,或下痢,呼吸短促,产后益剧者。
【用法用量】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服。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三【处方】吴茱萸半夏小麦各9克甘草人参桂心各3克大枣20枚生姜24克【制法】上八味,哎咀。
【功能主治】治久寒,胸胁逆满,不能食。
【用法用量】以酒500毫升,水3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服。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处方】吴茱萸(汤淘,炒)厚朴(生姜制)官桂(去皮)干姜(炮)各60克白术陈皮(去白)蜀椒(去子)各15克【制法】上药为末。
24、肝胃虚寒上逆基础方:吴茱萸汤
24、肝胃虚寒上逆基础方:吴茱萸汤肝胃虚寒是一种常见的中医辩证类型,主要表现为肝气不舒、脾胃功能减弱、阳气不足等症状。
对于这种病症,中医药学中有一种基础方剂被广泛使用,那就是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汤方是由吴茱萸、干姜、陈皮、生姜等药物组成的,其中吴茱萸是君药,干姜、陈皮、生姜是臣药,而甘草则是佐药。
君药在方剂中起着主导作用,它具有疏肝理气、温中散寒的功效。
吴茱萸是一味温中药,能够温暖肝胃,促进消化功能,调节脾胃功能,使之恢复正常。
同时,吴茱萸还具有行气解郁的作用,可以缓解肝气郁结引起的不适症状,如胸闷、脘腹胀痛等。
因此,吴茱萸在吴茱萸汤方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臣药在方剂中起到辅助君药的作用,它们具有协同作用,能够增强君药的功效。
干姜、陈皮、生姜都是温中散寒的药物,可以帮助吴茱萸温暖肝胃,促进消化功能。
同时,这些药物还具有行气解郁、理气健脾的作用,可以缓解胸闷、脘腹胀痛等症状,调节脾胃功能。
佐药在方剂中起到调和其他药物的作用,它能够增加方剂的稳定性,并且减少其他药物的副作用。
甘草是一味常用的佐药,它具有调和药物性味的作用,可以减轻吴茱萸和臣药的刺激性,使方剂更加温和。
此外,甘草还具有补中益气、和中缓急的作用,可以加强吴茱萸汤方的整体功效。
总结来说,吴茱萸汤方剂中的君药吴茱萸、臣药干姜、陈皮、生姜以及佐药甘草在药物配伍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它们相互协同,共同发挥作用,达到温暖肝胃、疏通气机、调节脾胃功能的目的。
因此,在中药方剂中,药物的君臣佐使关系非常重要,合理搭配各种药物,才能发挥最好的疗效。
吴茱萸汤方剂是一种经典的方剂,主要适用于肝胃虚寒上逆的病症。
根据中医理论,肝胃虚寒上逆的病症主要表现为胸闷、脘腹胀痛、食欲不振、呕吐等症状。
这种病症的发生与肝胃功能减弱、阳气不足有关。
吴茱萸汤方剂中的药物具有温中散寒、行气解郁的作用,可以调理肝胃,促进消化功能,缓解胸闷、脘腹胀痛等症状。
根据中药的药性归经,吴茱萸属于温中药,归于肝经;干姜、陈皮、生姜属于温中药,归于胃经;甘草属于平和药,归于脾、肺经。
吴茱萸汤的功能主治
吴茱萸汤的功能主治吴茱萸汤简介吴茱萸汤,是一种传统中医药方剂,由吴茱萸、生姜和大枣等组成,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范围。
吴茱萸汤在中医理论中被归类为温阳化滞的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寒凝血滞引起的疼痛症状,并能够提高人体的免疫力,调节内分泌平衡,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吴茱萸汤的功能吴茱萸汤在中医学中有着多种功能主治,下面将详细介绍吴茱萸汤的功能及其主要治疗的疾病。
1.缓解胸腹疼痛–吴茱萸汤可以温阳化寒,活血通络,对于胸腹疼痛有良好的缓解作用。
–主治胃寒胀痛、腹痛腹胀、胸肋疼痛等疾病,能够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不良症状。
2.调节经期–吴茱萸汤有助于调节月经周期,缓解痛经及闭经等症状。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妇科疾病,能够活血化瘀,改善经血不畅引起的身体不适。
3.提高免疫力–吴茱萸汤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增加抵抗力,预防感冒等疾病。
–主要用于感冒、风寒感冒等疾病,能够温中散寒,改善身体寒冷症状,提高机体免疫力。
4.祛湿化痰–吴茱萸汤有一定的祛湿化痰功效,对湿寒痰饮引起的痰喘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主要用于咳嗽、痰喘、气滞痰阻等疾病,能够活血通络,化痰散结,改善胸闷咳嗽症状。
5.调节内分泌平衡–吴茱萸汤可以调节内分泌功能,改善女性月经不调、内分泌失调等疾病。
–主要用于月经不调、内分泌失调、面部色斑等疾病,能够调理卵巢功能,平衡激素水平。
吴茱萸汤的用法与用量1.用法–将吴茱萸、生姜、大枣等药材放入煲汤锅中,加入适量清水。
–以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慢炖煮1小时左右。
–调入适量蜂蜜或冰糖,根据个人口味酌情添加。
–每日服用1-2次,最好在饭前服用。
2.用量–吴茱萸约10克,生姜约15克,大枣约5枚。
–根据个人情况及医生建议适量增减。
注意事项在服用吴茱萸汤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孕妇禁用–孕妇不宜使用吴茱萸汤,以免影响胎儿的发育。
2.慎用超量–每次剂量不宜过量,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3.遵医嘱–在使用吴茱萸汤时,应根据医生的指导和处方用药,不可自行增加或减少剂量。
吴茱萸汤主治三经寒邪与吴茱萸破阴实
吴茱萸汤主治三经寒邪与吴茱萸破阴实吴茱萸汤与吴茱萸破阴实”的药物里,吴茱萸破阴实的效力是非常具代表性的。
像附子,还分心在补阳气,吴茱萸它是“只专心在破阴实上”,效果是非常顶级的。
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小半夏汤主之。
吴茱萸汤方: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劈)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食谷欲呕。
很多“吐”的症状,是有事没事都乱吐的,像小柴胡汤证的话,不吃饭也会吐。
可是吴茱萸汤的症状是“平常没事,但吃了饭,就要吐”。
所以,这里的食谷欲呕它本身就是一个辨证点,可以跟很多其它的吐区分开,“吃了饭才吐”,这是一个特征。
“属阳明也”,这个“属阳明也”,历代的很多注家都有意见:“吴茱萸汤是厥阴的药,怎么会是属阳明?”我觉得我们不需要这么苛求。
张仲景他〈阳明篇〉写到这么多次“阳明”,“阳明”常常在张仲景的语感,就是表示“消化轴”──这个病是在消化系统的病──我们这样想就好了。
吴茱萸这味药,我们先讲大概的部分:吴茱萸的药性基本上是辛热的,归经是归在厥阴肝经,这个药它是走肝经的。
男人的疝气或是女人的子宫发炎──男人的疝气先不讲──女人的子宫发炎,属于阴症的很多,这时候吴茱萸就是一个会用到的药,它可以通这整条的足厥阴肝经。
它的药性是辛热的,在我们现在说的所谓“破阴实”的药物里,吴茱萸破阴实的效力是非常具代表性的。
像附子,还分心在补阳气,吴茱萸它是“只专心在破阴实上”,效果是非常顶级的。
今天放眼望去,阴实的人非常多,所以吴茱萸简直可以说是现代人的好朋友。
我觉得对很多现在的妇女而言,妇女之宝已经不是四物汤了,只要你会用,妇女之宝是吴茱萸啊!好多妇女病在今天都牵涉到吴茱萸了。
古时候不是这样的;今天的人很阴实。
如果单纯拿附子去煮汤的话,吃起来就像洋芋一样,没什么味道的。
可是吴茱萸的味道是又呛又辣的,有的人也说它有一股“臊”味,喜欢的人说是咖啡味,不喜欢的人说它是臊臭、有一股苦臭味。
吴茱萸的配伍应用与禁忌
吴茱萸的配伍应用与禁忌本品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vodiarutaecarpa(Juss.) Benth.、石虎Evodiarutaecarpa(Juss.) Benth.var.off ie in al is(Do de) Huang或疏毛吴茱萸Evodiarutaecarpa(Juss.) Benth.var.bodin ieri(Do de)Huang的干燥将近成熟果实。
主产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陕西、浙江、四川等地。
8~11月果实尚未开裂时,剪下果枝,晒干或低温干燥,除去枝、叶、果梗等杂质。
【处方用名】吴茱萸、吴萸、淡吴萸、炒吴萸、炙吴萸。
【饮片特征及鉴别】吴萸呈球形或略呈五角状扁球形,直径2~5mm。
表面暗黄绿色至褐色,粗糙,有多数点状突起或凹下的油点。
顶端有五角星状的裂隙,基部残留被有黄色茸毛的果梗。
质硬而脆,横切面可见子房·5室,每室有淡黄色种子1~2粒。
气芳香浓郁,味辛辣而苦。
【性味归经及功能】本品味辛,苦,性热。
有小毒。
归肝、肾、脾、胃经。
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用法用量】1.5~5g,水煎服。
外用适量。
对阴虚有热忌用。
【药理作用】临床观察吴萸有健胃、镇痛、止干呕和止嗳酸等功效。
实验方面对本品的药理研究还很不充分,初步发展吴茱萸有利尿作用,服后尿量增加30%。
吴茱萸汤对大肠杆菌有强力的抑制作用(但煎煮过浓则失效),并对猪蛔虫有显著杀虫效力。
【临床应用及配伍经验】1.寒凝疼痛本品辛散苦降,火热燥烈而祛寒,主人肝经,能散肝经之寒邪,又能疏肝气之郁滞,为治肝寒气滞诸痛之要药。
用于寒凝疼痛,用吴茱萸散寒止痛,常配伍入参、生姜、小茴香、高良姜等;肝胃虚寒浊阴上流厥阴头痛者,配伍入参、生姜;寒滞肝脉,疝气腹痛者,配伍木香、小茴香、川楝子;冲任虚寒,经寒腹痛,月经后期者,配伍当归、川芎、桂枝;寒湿脚气者,配伍木瓜、槟榔、苏叶。
2.呕吐本品苦能降逆止呕,热能温中散寒,用于胸腹胀满,呕吐吞酸之证。
吴茱萸常用的中药方及其配伍增效减毒研究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2019 年第 6 卷第 19 期2019 Vol.6 No.19161吴茱萸常用的中药方及其配伍增效减毒研究王 岩,和会静,郭 峰(河北省唐县中医医院,河北 保定 072350)【摘要】吴茱萸为芸香科落叶灌木或乔木吴茱萸、石虎或疏毛吴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实。
功效散寒止痛,疏肝下气,燥湿止呕,助阳止泻。
吴茱萸主治寒凝疼痛,胁痛,呕吐吞酸,虚寒泄泻。
还可取本品研细末,用米醋调敷涌泉穴,治口疮和高血压等。
本文主要对加味吴茱萸汤中药方及其配伍增效减毒进行研究。
【关键词】吴茱萸;中药方;配伍;增效减毒【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19.161.01吴茱萸[Euodia rutaecarpa (Juss ) Benth]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属植物干燥将近成熟的果实,产地为贵州铜仁地区,自身有着气芳香浓郁特点,在味道方面有着辛、热、苦,有小毒、肾经,功能以温中止痛,并且自身有着止呕、止泄等功能。
并且在很多方面都是用于治疗寒湿脚气、经性腹疼、呕吐、外窗口疮等症状。
现代药理表明,吴茱萸果自身蕴含的化学种类也是比较多的,主要是包括香豆素、甾体、精油等相关成分,在当前吴茱萸自身的压力成分研究主要是对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进行研究 总结。
1 吴茱萸中药方的临证配伍禁忌吴茱萸味辛,气极浊劣,苦味伤脾,下气最速,多服则泄人元气,故脾虚肠弱,运化不足者不可使用。
如临床表现为中气不足,气短乏力,腹部坠胀,食纳无味,或脾虚泄泻,大便稀溏,肌肉瘦削,脉极细弱无力等症者应忌用。
吴茱萸以蓼实为之使;恶丹参、消石、白垩;畏紫石英。
不适合和甘草共同服用,吴茱萸生物碱是可以和甘草酸产生沉淀反应,能够使吴茱萸有效降低疗效。
吴茱萸可使外周血管扩张,不适合和肾上腺素和甲肾上腺素配合使用,避免对抗前者升压等作用,其中苯海拉明是可以有效对抗吴茱萸降血压效果。
吴茱萸汤深度解析
吴茱萸汤深度解析从一个案例说起某,男,30岁,已婚,门诊号493501960年4月1日就诊。
患者自1956年起,偶有不定时恶心呕吐,吐出未消化食物。
在1957年3月,转为每晨发作,先有腹胀感,继以喷射性呕吐,吐出黄色粘液,味酸,每次持续10~40分钟,吐后舒适轻快,饮食如常,无不适感。
大便稀薄,有脓血,(从1952年至今患阿米巴痢疾)工作劳累或脑力过度时,常有头晕感。
往有游走性关节疼痛史。
1942年曾发生过偶发性呕吐,后即自愈;1943年经胃肠造影,印象为“胃溃疡”,此后呕吐时发时止。
1956年发现血压过高,偶伴有头晕,曾服降血压药物如利血平,寿比南等后,血压基本转为正常。
1957年发生规律性呕吐后,先后曾用制酸剂、镇静剂、解痉剂、针灸、电睡眠、理疗,奴佛卡因肾囊封闭及静脉封闭,以及改变生活条件与作息睡眠时间等多种疗法;又曾服中药旋复代赭石汤、六君子汤、理中汤、左金丸、四神丸等加减,最多者达百余剂,有时稍轻快,中间曾有19日未曾呕吐,以后仍复发如前,继续治疗终未见效。
曾请外科会诊数次,均建议剖腹检查,未经同意而止。
入院后体检与实验室检查,无特殊发现。
经胃液分析:游离酸及总酸度均显著增高达145~150°,且成急升曲线。
胃肠造影:胃显示瀑布型,胃窦及十二指肠球向下,胃位置极高,大弯最低界在髂骨上七横指,大弯与小弯无任何颠倒现象,胃轮廓整齐,无特异发现。
诊断为瀑布状吐。
治疗经过:根据病史,起病已三年余,呕吐涎沫,面色呈红紫而稍晦,语声虽响亮而气似短促,脉沉弦细,按之稍弱。
…脉证合参,显属阴证、虚证无疑。
根据证状与《伤寒论》阴篇“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颇相吻合… 予大剂加味吴茱萸汤。
处方:吴茱萸24克生姜30克大枣12个法半夏12克党参30克服一剂后呕吐即止,原方再服20余剂,追踪观察3月余,未见复发。
方药组成吴茱萸汤在《伤寒论》阳明病、少阴病,厥阴病三篇兼见,有温中补虚,和胃降逆之功,主治阳明、少阴、厥阴三经的虚寒证,为后世温中散寒止呕止痛的基本方。
谈黄连、吴茱萸药对在方剂配伍中的意义
Key words:Coptis;Evodia;Zuojin pills;Herb pairs;Compatibility of medicines
左金 丸是 应用 “反佐 法 ”的经 典 方剂 ,原 文 “左 金 丸 ,治 肝火 。一 名 回令 丸 ,黄 连六 两 ,吴 茱 萸 一 两 或 半 两 ,上 为末 ,水 丸 或蒸 饼 丸 ,白汤 下 五 十 丸。”此 方 由 黄 连 、吴茱 萸组成 ,具有 清 泻肝 火 ,降逆 止 呕 的功 效 ,主治 肝火 犯 胃证 。《药鉴 》赞其 为“吞 吐酸水 之 神方 ”。我们 认为 黄连 、吴茱萸作 为核心药对 治疗肝 火犯 胃证及 其类 方 中具 有重要 的配伍 意义 ,现试从 以下方面进 行探讨 。 1 黄连 、吴茱 萸药 对的 方剂 配伍 理论
吴茱萸为治中寒气逆之要药
吴茱萸为治中寒气逆之要药吴茱萸汤方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掰)。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本经》谓“吴茱萸,味辛,温。
主温中,下气……逐风邪,开腠理”,此药味辛且极苦,温中散寒而尤善降气,为治中寒气逆之要药。
重用生姜,也是温胃降逆;人参、大枣补气补津和脾胃。
吴茱萸汤在《伤寒论》中出现三次,除了阳明篇的243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还有少阴篇的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和厥阴篇的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我们知道,同一首方,相同的药物组成,就有其相对稳定的综合功效,对人体产生相同性质的影响。
所以,这三处使用吴茱萸汤的方证,治疗的都是病人内在与之相应的同一种病机,这也就是所谓的“异病同治”,其内在的“同”也就是“知犯何逆”之所在。
那么,什么样的病机,会产生这三类表现的病情呢?小编:推导过程就省略了,没有一定基础的读者读起来也没什么乐趣,有兴趣的读者可以选择购书查看详情。
以方测证,可知此证为寒气凝阻气机,导致气机上逆。
这三条吴茱萸汤证都以明确的气机上逆表现为主证,我们在临床中如果遇到与此描述相同的病证,再确定病性整体属寒,应用此方一般应该会有很好的疗效。
但这样我们“见病知源”了吗?“知犯何逆”了吗?吴茱萸汤只能治疗这三种病证吗?这种原书三处出现且主治证不尽相同的方剂,其“方证”不“唯一”,正好可以作为“见病知源”的切入点,所以我们不妨尝试“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继续寻求此强烈的气机上逆是何道理。
首先要在仲景书中寻找其他的依据。
我们看仲景书中还有两处使用吴茱萸,一处是厥阴篇“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据此可知吴茱萸加生姜治“内有久寒”,可证前述吴茱萸汤证的病机为寒凝于内而引起的气机上逆。
另一处是《金匮要略》中的“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中的温经汤证。
浅谈吴茱萸在方剂中的配伍意义(一)
浅谈吴茱萸在方剂中的配伍意义(一)【摘要】吴茱萸是临床常用药物,在许多方剂中均有配伍,其主要配伍意义表现在通痹止痛、暖肝止痛、温脾暖胃、温肾助阳、温暖胞宫、温中止泻、降逆止呕、温脏杀虫、引火下行、佐制寒凉、引经报使等方面。
【关键词】吴茱萸;方剂;配伍的意义吴茱萸,味辛、苦,性热,有小毒。
归脾、胃、肾经。
《神农本草经》言其:“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
”其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在许多方剂中皆有配伍应用。
现将吴茱萸在方剂中的配伍意义阐述如下。
1通痹止痛寒邪伤于人体后,因“寒性凝滞”,痹遏胸阳,“不通则痛”,而导致胸部憋闷疼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等症。
吴茱萸味辛,性热,辛热祛寒,温通行散,以收“通则不痛”之功。
故《本经》言其止痛,《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亦言本品可用治:“胸中冷气闭塞而不利,……心气刺疼而不止。
”如《圣济总录》之茱萸丸,即以本品配伍桂心、当归,以辛温散寒,通阳开痹而止痛,用治心中寒,心背彻痛等症。
又如《明医指掌》治寒厥心痛之草豆蔻丸,亦取其散寒通痹止痛之用。
2暖肝散寒《内经》曰:“肝主筋。
”若寒凝肝脉,气机郁滞则可导致寒疝疼痛等症,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即强调“治疝皆归肝经”。
又《仁术便览·疝病》也言:“皆以为寒。
专主肝经。
”然吴茱萸主入肝经,性味辛热,既可散肝经之寒邪,又可疏肝气之郁滞,故为肝寒气滞诸痛之主药。
临证多用本品伍以川楝子、木香、茴香、桂心、生姜、清酒等辛散温通之药,以行气疏肝散寒止痛。
3温脾暖胃吴茱萸味辛性热,可入脾胃二经,以辛散中焦之寒而温暖脾胃。
《神农本草经疏》曰:“凡脾胃之气,喜温而恶寒,寒则中气不能运化,……或为腹内绞痛,……(本品)辛温暖脾胃而散寒,则中自温,气自下,而诸证悉除”。
4温肾助阳吴茱萸性味辛热入肾经,善祛肾经之寒。
故《普济方》之吴茱萸丸即是以本品与蜀椒、干姜相伍则寒祛而气化得复,津液可藏,以治因寒客下焦而致小便多利者。
药理研究证明家兔口服吴茱萸煎剂有利尿作用;健康人试服也有利尿作用〔1〕。
吴茱萸汤的功能主治
吴茱萸汤的功能主治吴茱萸汤简介吴茱萸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由古代医家张仲景所创,属于方剂中的八正祛邪方之一。
该方剂组方简单,用药独特,具有明确的功效与主治,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吴茱萸汤的组成和用药吴茱萸汤的组成主要包括吴茱萸、附子(炮制)、生姜、大枣。
其用药特点如下:1.吴茱萸:是本方剂的主药,具有温暖脾胃、祛寒湿的功效。
2.附子(炮制):是本方剂的辅药,能温阳消寒、散寒止痛。
3.生姜:是本方剂的佐药,具有温中止呕、化湿健脾的作用。
4.大枣:是本方剂的使药,有调和其他药物的功效。
以上药物配伍合理,相互协同作用,共同发挥吴茱萸汤的功效。
吴茱萸汤的功能主治吴茱萸汤作为一种具有明确功效的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脾胃阳虚寒湿内停引起的病症,其功能主治如下:1.温中散寒:吴茱萸具有温暖脾胃、祛寒湿的作用,可以温中散寒,主治寒湿中阻引起的脘腹冷痛、呕吐等症状。
2.脾胃健运:吴茱萸汤可以温暖脾胃,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有助于消化吸收,主治脾胃阳虚引起的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
3.祛湿化痰:有效消除湿邪,促进湿气排除,主治脾胃寒湿引起的痰湿停滞、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
4.止痛散结:吴茱萸汤可以温阳消寒,散结止痛,主治阳寒引起的胸腹疼痛、痛经等症状。
5.补气固表:吴茱萸汤具有温阳固表的功效,可以增强抵抗力,主治气虚阳虚引起的乏力、畏寒等症状。
综上所述,吴茱萸汤作为一种经典中药方剂,具有温中散寒、脾胃健运、祛湿化痰、止痛散结、补气固表等功效,适用于脾胃阳虚寒湿内停等病症的治疗。
使用吴茱萸汤的注意事项1.忌辛辣刺激性食物:使用吴茱萸汤期间,应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药效。
2.用药剂量要准确:使用吴茱萸汤时,应按照医生的指导准确使用药物,并注意剂量的准确控制。
3.对药物成分过敏者慎用:对吴茱萸、附子、生姜、大枣等药物成分过敏者,应慎用或避免使用吴茱萸汤。
4.孕妇、哺乳期妇女慎用:由于吴茱萸汤含有一些药物成分,孕妇、哺乳期妇女应在医生指导下慎用。
方剂集锦:吴茱萸汤方解
吴茱萸9克,人参9克,生姜18克,大枣4枚。
【主治】
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
食后泛泛欲呕,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胸满脘痛,巅顶头痛,畏寒肢凉,甚则伴手足逆冷,大便泄泻,烦躁不宁,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本方适用于慢性胃炎、妊娠呕吐、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头痛、耳源性眩晕等属肝胃虚寒者。
)
【正文】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用法: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
温服七合,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禁忌:胃热呕吐,阴虚呕吐,或肝阳上亢之头痛均禁用本方。
方解:本方证乃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所致。
肝胃虚寒,胃失和降,浊阴上逆,故食后泛泛欲吐,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厥阴之脉夹胃属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胃中浊阴循肝经上扰于头,故巅顶头痛;浊阴阻滞,气机不利,故胸满脘痛;肝胃虚寒,阳虚失温,故畏寒肢冷;脾胃同居中焦,胃病及脾,脾不升清,则大便泄泻;舌淡苔白滑,脉沉弦而迟等均为虚寒之象。
治宜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方中吴茱萸味辛苦而性热,归肝、脾、胃、肾经。
既能温胃暖肝以祛寒,又善和胃降逆以止呕,一药而两擅其功,是为君药。
重用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用为臣药。
吴茱萸与生姜相配,温降之力甚强。
人参甘温,益气健脾,为佐药。
大枣甘平,合人参以益脾气,生姜以调脾胃,并能调和诸药,是佐使之药。
四药配伍,温中与降逆并施,寓补益于温降之中,共奏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功。
9、肝阳虚基础方:吴茱萸汤
9、肝阳虚基础方:吴茱萸汤肝阳虚基础方:吴茱萸汤吴茱萸汤是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肝阳虚的病症。
它由君臣佐使药物组成,药性归经药味各异,相互配伍形成了独特的功能作用,能够有效地调节肝阳虚引起的病变。
在吴茱萸汤方剂中,黄芩作为君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
它能够清除体内的热毒,减轻炎症反应,并且对于肝胆湿热、黄疸等病症有着显著的疗效。
作为主药的吴茱萸,具有温阳散寒、行气活血的作用。
它能够温养肝阳,增强肝脏的功能,调节气血运行,改善血液循环,从而缓解肝阳虚引起的头晕、眩晕、月经不调等症状。
当中的佐药生姜,具有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的作用。
它能够辅助吴茱萸,增强方剂的温阳作用,同时还能够促进消化功能,缓解胃寒引起的不适感。
配伍中的使药甘草,具有调和各药的作用,可以增加方剂的稳定性,同时还能够缓解吴茱萸的苦味,提高服用的舒适度。
吴茱萸汤方剂的功能作用主要体现在调整肝阳虚引起的病变上。
肝阳虚是指肝脏阳气不足,气血运行受阻,导致身体出现一系列的症状。
吴茱萸汤方剂能够温养肝阳,调节肝气运行,改善肝脏的功能,从而缓解头晕、眩晕、月经不调等症状。
此外,吴茱萸汤方剂还能够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环,减轻肝胆湿热、黄疸等病症。
在八纲辩证方面,吴茱萸汤方剂适用于肝阳虚引起的头晕眩晕、月经不调等症状。
根据六经辩证医理,吴茱萸汤方剂属于温阳药物,适用于肝经寒湿病变引起的病症。
它能够温养肝阳,调节气血运行,从而缓解肝经寒湿所致的头晕、眩晕等症状。
在中药方剂中,药物的君臣佐使关系非常重要。
君药具有主导作用,能够发挥方剂的主要功效;臣药则具有辅助作用,能够增强君药的功效;佐药则能够调和各药之间的关系,提高方剂的疗效。
吴茱萸汤方剂中的君臣佐使药物相互配伍,协同作用,形成了独特的药效,能够有效地调节肝阳虚引起的病变。
综上所述,吴茱萸汤方剂中的君臣佐使药物在治疗肝阳虚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们的配伍组合能够发挥各自的药性,共同调节肝阳虚引起的病变,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解析名方:吴茱萸汤,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功效,肝胃虚寒者可用
解析名方:吴茱萸汤,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功效,肝胃虚寒者可用大家好,我是中医老刘今天给大家讲讲名方:吴茱萸汤此方出自《伤寒论》,原文如下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243)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
日三服。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309)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378)2、难点一、吴茱萸汤证究竟是阳明病?还是少阴病?还是厥阴病?亦或是杂病?二、吴茱萸汤证的特异性的表现究竟是什么?是呕吐吗?三、第378条为什么只吐涎沫?会不会吐食物呢?3、讲解在《伤寒杂病论》中,吴茱萸汤证的条文如上,阳明病、少阴病、厥阴病篇各1条,杂病的呕吐1条。
是否可以认为阳明病、少阴病、厥阴病和杂病都有吴茱萸汤证呢?看起来确实如此,比如第243条“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语气是很肯定的,属阳明,就是阳明病。
同样,第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语气也是很肯定的,就是少阴病。
反倒是第378条没有说是属厥阴或者厥阴病,但从实际内容来看,却只有这一条是真正的厥阴病。
那我们就要弄清楚,吴茱萸汤证的特异性的表现是什么?从上述4条原文来看,共有的表现是呕吐。
呕吐是吴茱萸汤证的特异性表现吗?也就是说见到呕吐就能用吴茱萸汤吗?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呕吐的实际病位在胃,病机是胃气上逆。
也就是说,吴茱萸汤证可以有呕吐,甚至可以说,吴茱萸汤证必须有呕吐,但呕吐却并不都吴茱萸汤证。
那吴茱萸汤治疗的呕吐有什么特征呢?吴茱萸汤治疗的呕吐必须是肝寒犯胃的呕吐,导致胃气上逆而呕吐的原因是肝寒,即只有肝寒犯胃导致的呕吐才是吴茱萸汤证。
吴茱萸汤证的呕吐必须有肝寒的特征,在呕吐的同时伴有肝寒的特征才是吴茱萸汤证的特异性构成要素。
那么,肝寒的特征又是什么呢?一般而言,就是在肝经循行的部位出现胀痛等,同时有寒象,如怕冷、手足寒冷、呕吐物清稀,甚至冰凉、舌质淡苔白等。
吴茱萸、当归药对的配伍研究的开题报告
吴茱萸、当归药对的配伍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中药配伍是中医药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临床应用中常常采用多味药物配伍使用。
其中,吴茱萸和当归两味药物被广泛应用于妇科病的治疗中,并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吴茱萸主要治疗症状包括月经不调、腹胀、腰痛等,而当归则主要用于治疗妇科病、贫血等。
吴茱萸和当归是两味具有典型中药特性的药物,它们的配伍应用是符合中药配方的原理的,然而,在配伍应用中,它们的用量、配比等因素也会直接影响其药效的发挥。
因此,对于吴茱萸、当归药对的配伍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研究,探究吴茱萸、当归两味药物在不同比例配伍下对妇科病的治疗作用及其药效成分的变化,为吴茱萸、当归药对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1. 选取适合的材料:选取合格的吴茱萸、当归药材,并进行质量检验。
2. 制备各种不同配伍比例的吴茱萸、当归药对。
3. 建立实验动物模型: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治疗组A、治疗组B、治疗组C,将模型组、治疗组A、治疗组B、治疗组C动物行流产手术,模型组不加药物,治疗组A、治疗组B、治疗组C口服不同比例的吴茱萸、当归药对。
4. 观察治疗效果:观察并记录各组动物的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计数、紫癜大小和消失时间等指标,分析和比较治疗效果。
5. 对药效成分进行分析:在实验结束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各组药物提取液中的有效成分进行分析。
四、预期结果及意义通过不同配伍比例的吴茱萸、当归药对的实验对比,可对吴茱萸、当归药对的合理配伍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针对不同配伍下的药效成分变化,可以为中药研制及药物设计提供新思路,促进中药现代化研究和开发。
吴茱萸汤条文解析及应用实例
吴茱萸汤条文解析及应用实例吴茱萸汤是一种中药方剂,主要成分有吴茱萸、桂枝、人参和甘草等,是治疗阳虚内寒证的一种有效方法。
吴茱萸汤条文解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该方剂的组成和作用,进而更准确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一、条文解析吴茱萸汤的经典条文记录在《伤寒杂病论》中,条文如下:太阳病。
下之后,七八日,中颜色微黄者,属阳明;色黄中等者,属少阳;色黄微赤者,属太阳也。
太阳与阳明合病,身热恶寒,时时有寒汗,心烦不安,食饮如故,大便自调者,兼夹少阳证者,为峻法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方剂主要成分:吴茱萸(9克)、桂枝(6克)、生姜(3片)、大枣(4枚)、甘草(3克)、人参(9克)、炙草(3克)。
关键药材作用:1. 吴茱萸:温阳化寒,散寒止痛。
2. 桂枝:发汗解表,温经散寒。
3. 人参:补中益气,调理脾胃,增强人体免疫力。
4. 甘草:调和诸药,增加口感,调理气血。
二、应用实例1. 病历描述:一名53岁男性,患有阴虚内寒、脾胃虚弱、四肢乏力等多种病症,服药效果不佳。
2. 处理方法:根据该患者的病情和症状,可以考虑使用吴茱萸汤治疗。
首先要明确的是,吴茱萸汤主要适用于阳虚内寒证,需要与病情和症状匹配才能发挥最好的疗效。
具体处理方法如下:配制吴茱萸汤。
按照原方,选用优质吴茱萸、桂枝、人参、甘草等中药材,进行药物配制。
服用吴茱萸汤。
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病情和症状等因素,确定剂量和用药时机。
通常建议患者空腹服药,每日3次,每次1剂,至少服用7天以上。
3. 治疗效果:经过7天的治疗后,该患者的症状明显减轻,精神状态也明显改善。
体格检查显示他的肤色逐渐恢复正常,四肢乏力和脾胃虚弱等症状明显减轻。
同时,他也不再感到身体虚弱和疲劳,精力逐渐恢复。
在应用吴茱萸汤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症状来确定具体的治疗方案,同时要注意掌握剂量和用药时机,以避免出现过量、急剧变化等不良反应。
此外,治疗期间也需要加强患者的营养和调理,帮助他们更好地恢复健康。
一周一方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原来可以这么广
一周一方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原来可以这么广吴茱萸汤是中国传统草药方剂之一,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
它由吴茱萸、生姜、陈皮、人参、炙甘草等多种中草药组成,被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和症状。
它深受中医界和患者的喜爱,并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吴茱萸汤最早出现在《伤寒杂病论》一书中,被用于清热解毒、温中散寒的功效。
传统上,吴茱萸汤主要用于治疗伤寒、黄疸以及其他急性感染性疾病。
它能够清热解毒,减轻病症,加快康复。
同时,吴茱萸汤还具有活血化瘀、消积、调理脾胃等作用,被广泛用于中医治疗。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草药疗效的认可和对传统中医疗法的重新关注,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除了传统的治疗感染性疾病,吴茱萸汤还被用于治疗更广泛的病症。
首先,吴茱萸汤被广泛应用于调理胃肠功能。
在中医理论中,吴茱萸汤主要用于温中健脾、行气调中,对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许多患者通过吴茱萸汤治疗,改善了肠胃功能,消化吸收能力得到了提升,食欲也得到了恢复。
其次,吴茱萸汤还广泛应用于调理血液循环系统。
根据中医理论,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异常是很多疾病的根源。
吴茱萸汤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输送,加快病变组织的修复。
因此,吴茱萸汤被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导致的血液循环不畅,如心脑血管疾病、痛风等。
此外,吴茱萸汤还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
中医理论认为,吴茱萸汤能够温通经络,益气活血,对于神经系统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例如,吴茱萸汤可以用于治疗中风后遗症、神经衰弱、焦虑抑郁等症状。
通过调理气血,吴茱萸汤不仅可以改善症状,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吴茱萸汤还可用于调理女性生殖系统。
中医理论认为,女性生殖系统的疾病与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有关。
吴茱萸汤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调理女性子宫、卵巢等器官的功能,改善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肌瘤等问题。
许多女性通过吴茱萸汤得到了疾病的缓解和康复。
总结起来,吴茱萸汤作为传统中药方剂,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广泛。
浅谈吴茱萸在方剂中的配伍意义
浅谈吴茱萸在方剂中的配伍意义(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吴茱萸是临床常用药物,在许多方剂中均有配伍,其主要配伍意义表现在通痹止痛、暖肝止痛、温脾暖胃、温肾助阳、温暖胞宫、温中止泻、降逆止呕、温脏杀虫、引火下行、佐制寒凉、引经报使等方面。
【关键词】吴茱萸;方剂;配伍的意义吴茱萸,味辛、苦,性热,有小毒。
归脾、胃、肾经。
《神农本草经》言其:“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
”其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在许多方剂中皆有配伍应用。
现将吴茱萸在方剂中的配伍意义阐述如下。
1 通痹止痛寒邪伤于人体后,因“寒性凝滞”,痹遏胸阳,“不通则痛”,而导致胸部憋闷疼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等症。
吴茱萸味辛,性热,辛热祛寒,温通行散,以收“通则不痛”之功。
故《本经》言其止痛,《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亦言本品可用治:“胸中冷气闭塞而不利,……心气刺疼而不止。
”如《圣济总录》之茱萸丸,即以本品配伍桂心、当归,以辛温散寒,通阳开痹而止痛,用治心中寒,心背彻痛等症。
又如《明医指掌》治寒厥心痛之草豆蔻丸,亦取其散寒通痹止痛之用。
2 暖肝散寒《内经》曰:“肝主筋。
”若寒凝肝脉,气机郁滞则可导致寒疝疼痛等症,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即强调“治疝皆归肝经”。
又《仁术便览·疝病》也言:“皆以为寒。
专主肝经。
”然吴茱萸主入肝经,性味辛热,既可散肝经之寒邪,又可疏肝气之郁滞,故为肝寒气滞诸痛之主药。
临证多用本品伍以川楝子、木香、茴香、桂心、生姜、清酒等辛散温通之药,以行气疏肝散寒止痛。
3 温脾暖胃吴茱萸味辛性热,可入脾胃二经,以辛散中焦之寒而温暖脾胃。
《神农本草经疏》曰:“凡脾胃之气,喜温而恶寒,寒则中气不能运化,……或为腹内绞痛,……(本品)辛温暖脾胃而散寒,则中自温,气自下,而诸证悉除”。
4 温肾助阳吴茱萸性味辛热入肾经,善祛肾经之寒。
故《普济方》之吴茱萸丸即是以本品与蜀椒、干姜相伍则寒祛而气化得复,津液可藏,以治因寒客下焦而致小便多利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吴茱萸在方剂中的配伍意义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吴茱萸是临床常用药物,在许多方剂中均有配伍,其主要配伍意义表现在通痹止痛、暖肝止痛、温脾暖胃、温肾助阳、温暖胞宫、温中止泻、降逆止呕、温脏杀虫、引火下行、佐制寒凉、引经报使等方面。
【关键词】吴茱萸;方剂;配伍的意义
吴茱萸,味辛、苦,性热,有小毒。
归脾、胃、肾经。
《神农本草经》言其:“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
”其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在许多方剂中皆有配伍应用。
现将吴茱萸在方剂中的配伍意义阐述如下。
1 通痹止痛
寒邪伤于人体后,因“寒性凝滞”,痹遏胸阳,“不通则痛”,而导致胸部憋闷疼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等症。
吴茱萸味辛,性热,辛热祛寒,温通行散,以收“通则不痛”之功。
故《本经》言其止痛,《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亦言本品可用治:“胸中冷气闭塞而不利,……心气刺疼而不止。
”如《圣济总录》之茱萸丸,即以本品配伍桂心、当归,以辛温散寒,通阳开痹而止痛,用治心中寒,心背彻痛等症。
又如《明医指掌》治寒厥心痛之草豆蔻丸,亦取其散寒通痹止痛之用。
2 暖肝散寒
《内经》曰:“肝主筋。
”若寒凝肝脉,气机郁滞则可导致寒疝疼痛等症,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即强调“治疝皆归肝经”。
又《仁术便览·疝病》也言:“皆以为寒。
专主肝经。
”然吴茱萸主入肝经,性味辛热,既可散肝经之寒邪,又可疏肝气之郁滞,故为肝寒气滞诸痛之主药。
临证多用本品伍以川楝子、木香、茴香、桂心、生姜、清酒等辛散温通之药,以行气疏肝散寒止痛。
3 温脾暖胃
吴茱萸味辛性热,可入脾胃二经,以辛散中焦之寒而温暖脾胃。
《神农本草经疏》曰:“凡脾胃之气,喜温而恶寒,寒则中气不能运化,……或为腹内绞痛,……(本品)辛温暖脾胃而散寒,则中自温,气自下,而诸证悉除”。
4 温肾助阳
吴茱萸性味辛热入肾经,善祛肾经之寒。
故《普济方》之吴茱萸丸即是以本品与蜀椒、干姜相伍则寒祛而气化得复,津液可藏,以治因寒客下焦而致小便多利者。
药理研究证明家兔口服吴茱萸煎剂有利尿作用;健康人试服也有利尿作用[1]。
笔者认为本品之利尿之功与五苓散之桂枝相同,因其性味辛热,又入肾经,可温阳化气以利水也。
可见因吴茱萸可散肾经之寒而复肾阳气化之功,而可用于治疗因寒客下焦而致小便异常。
5 温暖胞宫
女子胞是发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
若寒凝胞宫可致月经不调,痛经,崩漏,不孕等症。
吴茱萸辛热可暖胞宫以祛其寒,如《金匮要略》之温经汤,即以本品为君,伍以桂枝、当归、芍药、阿胶、川芎等以温经散寒,祛瘀养血而疗诸证。
据临床报道,刘氏以温经汤随症加减治疗寒凝胞宫型原发性痛经35例。
总有效88.6%[2]。
再如《仁斋直指方》之艾附暖宫丸亦是以其与艾叶、香附、续断、当归、川芎、肉桂、芍药相配,以暖胞温经调经,用治胞宫虚冷所致之带下白淫,倦怠无力,肚腹时痛,久无子息诸症。
另外《妇人良方》之茱萸丸也以本品伍以川椒为丸以锦囊纳阴中,以令阴温,开子脏而治妇人阴寒,十年无子者。
6 温中止泻
吴茱萸味辛苦性热,辛热散寒,苦温燥湿,故寒湿所致之泄泻亦可用之。
《和剂局方》之戊己丸,以其与黄连、白芍相伍,用治脾受湿气所致泄利不止,米谷迟化等症。
《医垒元戎》之小己寒丸,也以本品伍以苍术、艾叶、陈皮等以疗因脾胃积冷,中寒而洞泄倦怠,不思饮食者。
《得配本草》亦言其与六神曲相伍可治暴泄不止。
本品既入脾经又入肾经,与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等温阳补火,涩肠止泻之品相伍,以治因脾肾虚寒所致之五更泻。
方如四神丸。
7 降逆止呕
吴茱萸气味俱厚,厚则善降,且入胃经,故可降逆止呕。
《景岳全书·本草正》言本品:“味辛苦,气味俱厚,升少降多……治胸膈停塞,胀满痞塞,化滞消食……呕逆。
”《本草便读》亦云:“吴茱萸辛苦而温,
芳香而燥,本为肝之主药,而入脾胃者,以脾喜香燥,胃喜降下也。
其性下气极速,极能宣散郁结……呕吐吞酸,胸满诸病,均可治之。
”诚如后者所言,本品辛热苦燥,对于因寒而致呕吐吞酸者用之颇佳。
8 引火下行
《本草备要》言吴茱萸:“性虽热,而能引火下行。
”以其气味俱厚,善降故也。
如《濒湖集简方》以本品为末,醋调涂足心,以引火下行而治口疮,口疳及咽喉作痛等。
现代报道有以本品治口腔炎者,亦有治高血压者,如商翠莲等,将吴茱萸细末10g~20g用醋调,每晚临睡前敷入脐中,用麝香虎骨膏固定,3天换药1次,1月为一疗程,连用2个疗程。
治疗60例高血压患者,治愈42例,有效1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33%[3]。
然亦有以吴茱萸注射液静注麻醉大鼠(2g/kg)和狗(0.025g/kg)有明显升压作用的报道[4]。
可见本品对血压有双向调节作用。
笔者认为其降压者,以其气味俱厚而善降以引火下行故也,其升压者以其辛热为阳,升散故也。
9 佐制寒凉
肝为刚脏,主疏泄,喜条达舒畅而恶抑郁。
若治肝火上亢而过用寒凉药,则会郁遏肝气,导致肝气郁滞。
吴茱萸味辛能散,入肝经,可疏肝气之郁滞,使肝气条达。
于诸寒凉药中伍之,则可泻火而无凉遏之弊。
如左金丸即以本品与六倍之黄连相伍,即不伤黄连泻火之力,又可使全方不致寒凉太过而郁遏肝气,变生它症。
陈艳芬等观察到黄连、吴茱萸6∶1配伍能明显减轻热证模型中大鼠的急性胃黏膜损伤,而1∶6配伍则无效[5]。
可知左金丸中起主要治疗作用者为黄连,
吴茱萸为辅助之用。
10 引经报使
《得配本草》言本品得东方震气,直入厥阴。
《本草求真》亦曰其专入肝,兼入脾、胃、肾、膀胱经等。
所以历代医家多有用其引药入肝经者,如《丹溪心法》言:“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厥阴吴茱萸。
”《本草蒙筌》亦言本品:“厥阴头疼,引经必用。
”故大凡邪在厥阴多可用本品为引经药。
吴茱萸汤不仅主治中焦虚寒,浊阴上逆之呕吐,也主治厥阴之寒气上攻所致的干呕、吐涎沫、头痛,吴茱萸主入肝经,既温肝降逆,又引药入肝,使肝之阴寒去,逆气平,而诸症除。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930.
[2]刘国跃,刘丽斌.温经汤治疗寒凝胞中型原发性痛经35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4,25(2):26.
[3]商翠莲,李敏.吴茱萸贴敷神阙穴治疗高血压60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3,12(2):44.
[4]鲁耀邦.吴茱萸的心血管药理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5,11(1):19.
[5]陈艳芬,陈蔚文,李茹柳.大鼠寒热型胃黏膜损伤模型的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2,18(2):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