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吴茱萸在方剂中的配伍意义(一)
为什么久寒必用吴茱萸
![为什么久寒必用吴茱萸](https://img.taocdn.com/s3/m/19cf44d0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ac.png)
为什么久寒必用吴茱萸吴茱萸是治疗“内有久寒”的要药“内有久寒”,在病情上除了以疼痛为主要表现外,局部温度降低而表现为寒冷感也是不可忽视的。
这种寒冷感既可以是病人主观感觉,也可以被医者客观探及。
疼痛和寒冷的症状提示局部发生血液循环障碍,即到达该处的循环血量不足。
由此可以看出,吴茱萸具有增加病变组织血流量的特能。
其作用强度应该比桂枝生姜细辛这些温药要大得多。
否则,治疗“内有久寒”为什么不单用当归四逆汤却还要加吴茱萸生姜?很明显,这些药物治疗的力度不够充足。
吴茱萸增加病变组织血流量的特能又是全身性的,从吴茱萸汤条文来看,似乎以头部更为特长。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自不必多说了。
就其他两张含吴茱萸的处方来看,温经汤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可见病程之久;九痛丸治“又治连年积冷”,“连年”二字非短期之言。
由此可知,吴茱萸治疗的疾病多是痼疾,病程相对长且一般药物治疗不满意。
1)此药味辛且极苦外观像花椒,在大航海前,我们没有辣椒,就用吴茱萸来提供辣味的。
后来有辣椒了,做菜吴茱萸用的就少了。
现在主要是药用。
辛辣味道的药多是热性的,吴茱萸乃辛热燥药,主治在寒湿凝滞,阴虚有热者当然要避免使用。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这个用法给后人引了路。
2)吴茱萸属芸香科和枳实一样,吴茱萸也属芸香科,这一类的药物都含气味很浓的挥发油,极能宣散郁结。
说辛开苦降用在吴茱萸身上是再适合不过了。
此药不但味极苦,且味又极辛辣。
用吴茱萸宜陈久者良,就是要避免辛烈气味以适口,处方中常写“淡吴萸”就是要用热汤泡去浓烈汁用,也是此意。
《本草衍义》谓“吴茱萸下气最速”,王好古说“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宜以(吴茱萸)主之,故仲景吴茱萸汤,当归四逆汤方治厥阴,温脾胃,皆用此也”。
大凡呕逆恶心而吞酸吐酸,勿论见于何病,吴茱萸在所必用,随所见证而配伍。
要在取其辛热苦辣,用于阴寒阻滞,阳气不布达。
3)吴茱萸主含吴茱萸生物碱从吴茱萸的药性来讲,所治的高血压病当属于寒证,患者面色青白,手足寒冷,脉细弦,或伴有脘腹冷痛,或有慢性腹泻等,其舌苔必定为白滑,所治高血压当为缺血性的,因吴茱萸能够扩张血管面充血性的高血压病表现为面红目赤,性格急躁易怒,苔黄,脉弦滑有力者,这是三黄泻心汤、黄连解毒汤等方剂的适应证,一定不能使用吴茱萸汤。
中药吴茱萸配伍作用和功效
![中药吴茱萸配伍作用和功效](https://img.taocdn.com/s3/m/71b3e38c7e21af45b207a8dc.png)
中药吴茱萸配伍作用和功效
中药吴茱萸配伍作用和功效
配伍效用
吴茱萸配伍大枣:吴茱萸温肝暖脾、降逆止呕;大枣甘温补脾和胃、养血安神.吴茱萸得大枣则温散而不燥烈大枣得吴茱萸则益气养血而不壅滞.二药合用有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功效用于治疗脾胃虚寒之胃脘疼痛、妊娠恶阻以及厥阴头痛、干呕等症。
吴茱萸配伍当归:吴茱萸辛热燥烈疏肝行气、温中散寒善下行温肝肾、暖胞宫;当归辛甘而温补血行血为妇科养血调经之常用之品.吴茱萸得当归则温散而不伤阴血当归得吴茱萸则补血
而不凝滞.二药伍用其温经活血、调经止痛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疗月经延期、量少而黑、少腹冷痛因冲任虚寒所致者以及寒滞肝脉之疝气疼痛。
吴茱萸配伍党参:吴茱萸辛苦性热芳香而燥入肝、脾、胃经有温肝暖脾、降逆止呕、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功;党参补中益气、养血生津。
二者合用温中寓补有散寒补虚之功效用于治疗胃中虚寒之食谷欲吐、胸膈满闷;肝寒犯胃之呃逆吞酸以及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
吴茱萸配伍生姜:吴茱萸温中下气而降逆;生姜温胃散寒而止呕.二者合用有温胃散寒、降逆止呕之功效用于治疗胃寒呕吐或厥阴头痛呕吐涎沫者。
吴茱萸配伍小茴香:吴茱萸散寒除湿;小茴香散寒止痛.二者合用有散寒除湿、行气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下焦寒湿所致之脘腹疼痛、疝痛、及宫寒不孕、月经不调、痛经等因寒而致者。
花语谷官网的医学信息及健康食疗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的依据。
任何健康问题应咨询专业医护人员,任何疾病的治疗请遵医嘱。
终极护花任务:爱自己,就从实际出发,谨遵医嘱。
对于疾病,不粗心大意、不推延、不放弃希望,勇敢面对,用爱来温暖寂静的世界,用心来呵护内心的花田。
方剂学习:熟悉一下吴茱萸汤,理解其温中祛寒的含义
![方剂学习:熟悉一下吴茱萸汤,理解其温中祛寒的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91016e12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d0.png)
方剂学习:熟悉一下吴茱萸汤,理解其温中祛寒的含义中医方剂有一类“温中剂”,比较有名的就是理中汤之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其中的吴茱萸汤,更好地了解其温中祛寒的真实含义。
首先看看它的汤头歌诀:吴茱萸汤人参枣,重用生姜温胃好。
阳明寒呕少阴利,厥阴头痛皆能保。
从汤头歌诀可以看出,吴茱萸汤的组成有: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
其中,吴茱萸性味辛热,能入厥阴肝经,善于调治肝气上逆而致的呕利腹痛。
在《伤寒论》里,吴茱萸汤的主治就是三经寒邪,也就是阳明呕吐、厥阴头痛、少阴吐利,但都是寒邪所致。
此外,吴茱萸汤里还有一个重点,那就是吴茱萸和人参的配伍关系,由于有人参的存在,便有人认为是针对虚寒而设。
但我们深入归纳的话,就会发现全方的主证实际上都是阴寒之气上逆,这才是全方病机的重点。
其次,吴茱萸汤里还要注意生姜的用量,已经超过以和胃降逆为主的旋覆代赭汤,这也就说明了吴茱萸汤有不错的“降逆”之用,不能局限于散寒温中。
此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吴茱萸汤的“三经”病机:一是阳明病,可见有进食后欲呕,这是由于中焦虚寒,导致胃气上逆而呕吐,往往伴有吞酸。
既然是中焦虚寒,这种痛就有点喜温喜按,同时伴有畏寒肢冷。
这个方面,既有胃气虚寒而致的浊阴上逆,又有肝胃不和的进食后欲呕吞酸;二是厥阴病,这里主要是厥阴头痛的问题,这是中焦的浊阴之气沿着厥阴经上逆巅顶,于是便出现巅顶痛、干呕而吐涎沫。
三是少阴病,这一点稍微难理解一些,也就是《伤寒论》原文说的“手足逆冷、烦躁欲死,吴茱萸汤主之”。
需要注意的是,此处的手足逆冷还不是厥逆,主要还是阳气不能布散,四肢不得温煦。
其伴有的心烦,属于阴寒内盛后出现的阴躁。
总结起来,这三经的病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浊阴之气上逆,或者说肝胃之气上逆,治法上当然就要降浊阴之逆了。
吴茱萸汤针对的手足逆冷,和少阴病的四逆汤也需要区分开来。
四逆汤针对心肾阳虚而设,吴茱萸汤则针对少阴、厥阴、阳明三经浊阴之气上逆而设,这是它们最大的不同。
24、肝胃虚寒上逆基础方:吴茱萸汤
![24、肝胃虚寒上逆基础方:吴茱萸汤](https://img.taocdn.com/s3/m/c340dd0b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0c70867.png)
24、肝胃虚寒上逆基础方:吴茱萸汤肝胃虚寒是一种常见的中医辩证类型,主要表现为肝气不舒、脾胃功能减弱、阳气不足等症状。
对于这种病症,中医药学中有一种基础方剂被广泛使用,那就是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汤方是由吴茱萸、干姜、陈皮、生姜等药物组成的,其中吴茱萸是君药,干姜、陈皮、生姜是臣药,而甘草则是佐药。
君药在方剂中起着主导作用,它具有疏肝理气、温中散寒的功效。
吴茱萸是一味温中药,能够温暖肝胃,促进消化功能,调节脾胃功能,使之恢复正常。
同时,吴茱萸还具有行气解郁的作用,可以缓解肝气郁结引起的不适症状,如胸闷、脘腹胀痛等。
因此,吴茱萸在吴茱萸汤方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臣药在方剂中起到辅助君药的作用,它们具有协同作用,能够增强君药的功效。
干姜、陈皮、生姜都是温中散寒的药物,可以帮助吴茱萸温暖肝胃,促进消化功能。
同时,这些药物还具有行气解郁、理气健脾的作用,可以缓解胸闷、脘腹胀痛等症状,调节脾胃功能。
佐药在方剂中起到调和其他药物的作用,它能够增加方剂的稳定性,并且减少其他药物的副作用。
甘草是一味常用的佐药,它具有调和药物性味的作用,可以减轻吴茱萸和臣药的刺激性,使方剂更加温和。
此外,甘草还具有补中益气、和中缓急的作用,可以加强吴茱萸汤方的整体功效。
总结来说,吴茱萸汤方剂中的君药吴茱萸、臣药干姜、陈皮、生姜以及佐药甘草在药物配伍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它们相互协同,共同发挥作用,达到温暖肝胃、疏通气机、调节脾胃功能的目的。
因此,在中药方剂中,药物的君臣佐使关系非常重要,合理搭配各种药物,才能发挥最好的疗效。
吴茱萸汤方剂是一种经典的方剂,主要适用于肝胃虚寒上逆的病症。
根据中医理论,肝胃虚寒上逆的病症主要表现为胸闷、脘腹胀痛、食欲不振、呕吐等症状。
这种病症的发生与肝胃功能减弱、阳气不足有关。
吴茱萸汤方剂中的药物具有温中散寒、行气解郁的作用,可以调理肝胃,促进消化功能,缓解胸闷、脘腹胀痛等症状。
根据中药的药性归经,吴茱萸属于温中药,归于肝经;干姜、陈皮、生姜属于温中药,归于胃经;甘草属于平和药,归于脾、肺经。
吴茱萸汤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
![吴茱萸汤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https://img.taocdn.com/s3/m/17ff1dca195f312b3069a505.png)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吴茱萸汤的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用法用量
导语:在中国的许多药学着作中,吴茱萸汤总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早在很久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把它投入到医学中了,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它的一
在中国的许多药学着作中,吴茱萸汤总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早在很久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把它投入到医学中了,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它的一些相关信息。
小麦各9克甘草人参桂心各3克大枣20枚生姜24克
陈皮(去白)蜀椒(去子)各15克
炙甘草人参白茯苓白芷广陈皮各等分
【制法】上锉为末。
【功能主治】治厥阴经头风头痛,四肢厥冷,呕吐涎沫。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食后服。
【摘录】《审视瑶函》卷三
【处方】当归肉桂吴茱萸丹皮半夏(制)麦冬各6克防风细辛藁本干姜茯苓木香炙甘草各3克
【功能主治】祛风散寒,温经止痛。
治妇女经行腹痛,胞中不虚,惟受风寒为病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医宗金鉴》卷四十四
【处方】黄芪40克,川芎40克,炙甘草60克,吴茱萸(汤泡)20克。
【功能主治】益气固胎。
主气血两虚。
【用法用量】上为末,每服8克,温酒调下。
【摘录】《卫生宝鉴》卷十八
看了上面的文章我们知道,吴茱萸汤结合了几种中药材的功效,将生活常识分享。
吴茱萸的配伍应用与禁忌
![吴茱萸的配伍应用与禁忌](https://img.taocdn.com/s3/m/9545c778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38.png)
吴茱萸的配伍应用与禁忌本品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vodiarutaecarpa(Juss.) Benth.、石虎Evodiarutaecarpa(Juss.) Benth.var.off ie in al is(Do de) Huang或疏毛吴茱萸Evodiarutaecarpa(Juss.) Benth.var.bodin ieri(Do de)Huang的干燥将近成熟果实。
主产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陕西、浙江、四川等地。
8~11月果实尚未开裂时,剪下果枝,晒干或低温干燥,除去枝、叶、果梗等杂质。
【处方用名】吴茱萸、吴萸、淡吴萸、炒吴萸、炙吴萸。
【饮片特征及鉴别】吴萸呈球形或略呈五角状扁球形,直径2~5mm。
表面暗黄绿色至褐色,粗糙,有多数点状突起或凹下的油点。
顶端有五角星状的裂隙,基部残留被有黄色茸毛的果梗。
质硬而脆,横切面可见子房·5室,每室有淡黄色种子1~2粒。
气芳香浓郁,味辛辣而苦。
【性味归经及功能】本品味辛,苦,性热。
有小毒。
归肝、肾、脾、胃经。
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用法用量】1.5~5g,水煎服。
外用适量。
对阴虚有热忌用。
【药理作用】临床观察吴萸有健胃、镇痛、止干呕和止嗳酸等功效。
实验方面对本品的药理研究还很不充分,初步发展吴茱萸有利尿作用,服后尿量增加30%。
吴茱萸汤对大肠杆菌有强力的抑制作用(但煎煮过浓则失效),并对猪蛔虫有显著杀虫效力。
【临床应用及配伍经验】1.寒凝疼痛本品辛散苦降,火热燥烈而祛寒,主人肝经,能散肝经之寒邪,又能疏肝气之郁滞,为治肝寒气滞诸痛之要药。
用于寒凝疼痛,用吴茱萸散寒止痛,常配伍入参、生姜、小茴香、高良姜等;肝胃虚寒浊阴上流厥阴头痛者,配伍入参、生姜;寒滞肝脉,疝气腹痛者,配伍木香、小茴香、川楝子;冲任虚寒,经寒腹痛,月经后期者,配伍当归、川芎、桂枝;寒湿脚气者,配伍木瓜、槟榔、苏叶。
2.呕吐本品苦能降逆止呕,热能温中散寒,用于胸腹胀满,呕吐吞酸之证。
谈黄连、吴茱萸药对在方剂配伍中的意义
![谈黄连、吴茱萸药对在方剂配伍中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d176f817f242336c1eb95ec6.png)
Key words:Coptis;Evodia;Zuojin pills;Herb pairs;Compatibility of medicines
左金 丸是 应用 “反佐 法 ”的经 典 方剂 ,原 文 “左 金 丸 ,治 肝火 。一 名 回令 丸 ,黄 连六 两 ,吴 茱 萸 一 两 或 半 两 ,上 为末 ,水 丸 或蒸 饼 丸 ,白汤 下 五 十 丸。”此 方 由 黄 连 、吴茱 萸组成 ,具有 清 泻肝 火 ,降逆 止 呕 的功 效 ,主治 肝火 犯 胃证 。《药鉴 》赞其 为“吞 吐酸水 之 神方 ”。我们 认为 黄连 、吴茱萸作 为核心药对 治疗肝 火犯 胃证及 其类 方 中具 有重要 的配伍 意义 ,现试从 以下方面进 行探讨 。 1 黄连 、吴茱 萸药 对的 方剂 配伍 理论
吴茱萸为治中寒气逆之要药
![吴茱萸为治中寒气逆之要药](https://img.taocdn.com/s3/m/f0239275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7e.png)
吴茱萸为治中寒气逆之要药吴茱萸汤方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掰)。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本经》谓“吴茱萸,味辛,温。
主温中,下气……逐风邪,开腠理”,此药味辛且极苦,温中散寒而尤善降气,为治中寒气逆之要药。
重用生姜,也是温胃降逆;人参、大枣补气补津和脾胃。
吴茱萸汤在《伤寒论》中出现三次,除了阳明篇的243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还有少阴篇的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和厥阴篇的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我们知道,同一首方,相同的药物组成,就有其相对稳定的综合功效,对人体产生相同性质的影响。
所以,这三处使用吴茱萸汤的方证,治疗的都是病人内在与之相应的同一种病机,这也就是所谓的“异病同治”,其内在的“同”也就是“知犯何逆”之所在。
那么,什么样的病机,会产生这三类表现的病情呢?小编:推导过程就省略了,没有一定基础的读者读起来也没什么乐趣,有兴趣的读者可以选择购书查看详情。
以方测证,可知此证为寒气凝阻气机,导致气机上逆。
这三条吴茱萸汤证都以明确的气机上逆表现为主证,我们在临床中如果遇到与此描述相同的病证,再确定病性整体属寒,应用此方一般应该会有很好的疗效。
但这样我们“见病知源”了吗?“知犯何逆”了吗?吴茱萸汤只能治疗这三种病证吗?这种原书三处出现且主治证不尽相同的方剂,其“方证”不“唯一”,正好可以作为“见病知源”的切入点,所以我们不妨尝试“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继续寻求此强烈的气机上逆是何道理。
首先要在仲景书中寻找其他的依据。
我们看仲景书中还有两处使用吴茱萸,一处是厥阴篇“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据此可知吴茱萸加生姜治“内有久寒”,可证前述吴茱萸汤证的病机为寒凝于内而引起的气机上逆。
另一处是《金匮要略》中的“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中的温经汤证。
阳明篇笔记吴茱萸汤与吴茱萸(一)
![阳明篇笔记吴茱萸汤与吴茱萸(一)](https://img.taocdn.com/s3/m/c6a82cb9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21.png)
阳明篇笔记吴茱萸汤与吴茱萸(一)《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小半夏汤主之。
吴茱萸汤方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劈)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食谷欲呕。
很多「吐」的症状,是有事没事都乱吐的,像小柴胡汤证的话,不吃饭也会吐。
可是吴茱萸汤的症状是「平常没事,但吃了饭,就要吐」。
所以,这里的食谷欲呕它本身就是一个辨证点,可以跟很多其他的吐区分开,「吃了饭才吐」,这是一个特征。
属阳明也。
这个属阳明也,历代的很多注家都有意见:「吴茱萸汤是厥阴的药,怎么会是属阳明?」我觉得我们不需要这么苛求。
张仲景他〈阳明篇〉写到这么多次「阳明」,「阳明」常常在张仲景的语感,就是表示「消化轴」──这个病是在消化系统的病──我们这样想就好了。
吴茱萸这味药,我们先讲最大概的部分:吴茱萸,基本上它的药性是辛热的,归经是归在厥阴肝经,这个药它是走肝经的。
男人的疝气或是女人的子宫发炎──男人的疝气先不讲──女人的子宫发炎,属于阴症的很多,这时候吴茱萸就是一个会用到的药,它可以通这整条的足厥阴肝经。
它的药性是辛热的,在我们现在说的所谓「破阴实」的药物里,吴茱萸破阴实的效力是非常具代表性的。
像附子,还分心在补阳气,吴茱萸它是「只专心在破阴实上」,效果是非常顶级的。
我们今天放眼望去,阴实的人非常多,所以吴茱萸简直可以说是现代人的好朋友。
我觉得对很多现在的妇女而言,妇女之宝已经不是四物汤了,只要你会用,妇女之宝是吴茱萸啊!好多妇女病在今天都牵涉到吴茱萸了。
古时候不是这样的;今天的人很阴实。
吴茱萸vs.附子附子这个东西,如果单纯去煮汤的话,它吃起来就像洋芋一样,没什么味道的。
可是吴茱萸的味道就是又呛又辣的,有的人也说它有一股「臊」味,喜欢的人说是咖啡味,不喜欢的人说它是臊臭、有一股苦臭味。
然后它又辛辣辛辣的,它的这个辛辣味,我们说本身就是容平气的调性;而它的树,据说树皮不是褐色的,而是绿色的;吴茱萸又长在它的树梢头。
吴茱萸汤的功能主治
![吴茱萸汤的功能主治](https://img.taocdn.com/s3/m/4551670a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fc.png)
吴茱萸汤的功能主治吴茱萸汤简介吴茱萸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由古代医家张仲景所创,属于方剂中的八正祛邪方之一。
该方剂组方简单,用药独特,具有明确的功效与主治,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吴茱萸汤的组成和用药吴茱萸汤的组成主要包括吴茱萸、附子(炮制)、生姜、大枣。
其用药特点如下:1.吴茱萸:是本方剂的主药,具有温暖脾胃、祛寒湿的功效。
2.附子(炮制):是本方剂的辅药,能温阳消寒、散寒止痛。
3.生姜:是本方剂的佐药,具有温中止呕、化湿健脾的作用。
4.大枣:是本方剂的使药,有调和其他药物的功效。
以上药物配伍合理,相互协同作用,共同发挥吴茱萸汤的功效。
吴茱萸汤的功能主治吴茱萸汤作为一种具有明确功效的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脾胃阳虚寒湿内停引起的病症,其功能主治如下:1.温中散寒:吴茱萸具有温暖脾胃、祛寒湿的作用,可以温中散寒,主治寒湿中阻引起的脘腹冷痛、呕吐等症状。
2.脾胃健运:吴茱萸汤可以温暖脾胃,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有助于消化吸收,主治脾胃阳虚引起的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
3.祛湿化痰:有效消除湿邪,促进湿气排除,主治脾胃寒湿引起的痰湿停滞、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
4.止痛散结:吴茱萸汤可以温阳消寒,散结止痛,主治阳寒引起的胸腹疼痛、痛经等症状。
5.补气固表:吴茱萸汤具有温阳固表的功效,可以增强抵抗力,主治气虚阳虚引起的乏力、畏寒等症状。
综上所述,吴茱萸汤作为一种经典中药方剂,具有温中散寒、脾胃健运、祛湿化痰、止痛散结、补气固表等功效,适用于脾胃阳虚寒湿内停等病症的治疗。
使用吴茱萸汤的注意事项1.忌辛辣刺激性食物:使用吴茱萸汤期间,应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药效。
2.用药剂量要准确:使用吴茱萸汤时,应按照医生的指导准确使用药物,并注意剂量的准确控制。
3.对药物成分过敏者慎用:对吴茱萸、附子、生姜、大枣等药物成分过敏者,应慎用或避免使用吴茱萸汤。
4.孕妇、哺乳期妇女慎用:由于吴茱萸汤含有一些药物成分,孕妇、哺乳期妇女应在医生指导下慎用。
中医《方剂学》温里剂(温中祛寒)——吴茱萸汤(《伤寒论》)
![中医《方剂学》温里剂(温中祛寒)——吴茱萸汤(《伤寒论》)](https://img.taocdn.com/s3/m/588c025e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94.png)
中医《方剂学》温里剂(温中祛寒)——吴茱萸汤(《伤寒论》)一、组成吴茱萸一升,汤洗(3克)、人参三两(6克)、大枣十二枚,擘(四枚)生姜切,六两(18克)。
二、用法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三、歌括1.吴茱萸汤吴茱萸汤参枣姜,肝胃虚寒此方良;阳明寒呕少阴利,厥阴头痛亦堪尝。
2.吴莱萸加生姜半夏汤若加半夏能降逆,化痰止呕功力强。
四、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五、主治1.胃中虚寒,食谷欲呕,胸膈满闷,或胃痛,吞酸嘈杂。
2.厥阴头痛,干呕吐沫。
3.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
六、方解吴茱萸汤主治虽有病在阳明、少阴、顾阴之别,但其证都有呕吐。
《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所以无论是胸膈满闷,厥阴头痛,还是手足逆冷,烦躁欲死,皆与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有关。
吴茱萸味辛而苦,性燥热,既有温胃散寒,开郁化滞之功,又具下气降浊之用,所以作为本方君药。
人参大补元气,兼能益阴,用为臣药,补胃之虚。
生姜温胃散寒,大枣益气滋脾,以助君臣药温胃补虚;姜、枣相合,还能调和营卫,皆是佐药之义。
如此配伍,共奏温中补虚,消阴扶阳之功,使逆气平,呕吐止,余证亦除。
但呕吐吞酸有寒热之异,临证必须以呕吐涎沫,舌质不红,苔白滑,脉细迟或弦细不数为据。
若吐利而无手足逆冷,烦躁欲死等证,可以党参加量代人参。
七、文献摘录(方论)柯琴曰:“少阴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此方主之。
按少阴病,吐利,烦躁四逆者死,此何复出治方?要知欲死是不死之机,四逆是兼胫臂言,手足只指手掌言,稍甚微甚之别矣。
…少阴之生气注于肝,阴盛水寒,则肝气不舒而木郁,故烦躁;肝血不荣于四末,故冷;水欲出地而不得出,则中土不宁,故吐利耳。
病本在肾,而病机在肝,不得相生之机,故欲死。
势必温补少阴之少火,以开厥阴之出路,生死关头,非用气味之雄者,不足以当绝处逢生之任也。
吴茱萸辛苦大热,禀东方之气色,入通于肝,肝温则木得遂其生矣。
9、肝阳虚基础方:吴茱萸汤
![9、肝阳虚基础方:吴茱萸汤](https://img.taocdn.com/s3/m/a0dd1af9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a1.png)
9、肝阳虚基础方:吴茱萸汤肝阳虚基础方:吴茱萸汤吴茱萸汤是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肝阳虚的病症。
它由君臣佐使药物组成,药性归经药味各异,相互配伍形成了独特的功能作用,能够有效地调节肝阳虚引起的病变。
在吴茱萸汤方剂中,黄芩作为君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
它能够清除体内的热毒,减轻炎症反应,并且对于肝胆湿热、黄疸等病症有着显著的疗效。
作为主药的吴茱萸,具有温阳散寒、行气活血的作用。
它能够温养肝阳,增强肝脏的功能,调节气血运行,改善血液循环,从而缓解肝阳虚引起的头晕、眩晕、月经不调等症状。
当中的佐药生姜,具有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的作用。
它能够辅助吴茱萸,增强方剂的温阳作用,同时还能够促进消化功能,缓解胃寒引起的不适感。
配伍中的使药甘草,具有调和各药的作用,可以增加方剂的稳定性,同时还能够缓解吴茱萸的苦味,提高服用的舒适度。
吴茱萸汤方剂的功能作用主要体现在调整肝阳虚引起的病变上。
肝阳虚是指肝脏阳气不足,气血运行受阻,导致身体出现一系列的症状。
吴茱萸汤方剂能够温养肝阳,调节肝气运行,改善肝脏的功能,从而缓解头晕、眩晕、月经不调等症状。
此外,吴茱萸汤方剂还能够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环,减轻肝胆湿热、黄疸等病症。
在八纲辩证方面,吴茱萸汤方剂适用于肝阳虚引起的头晕眩晕、月经不调等症状。
根据六经辩证医理,吴茱萸汤方剂属于温阳药物,适用于肝经寒湿病变引起的病症。
它能够温养肝阳,调节气血运行,从而缓解肝经寒湿所致的头晕、眩晕等症状。
在中药方剂中,药物的君臣佐使关系非常重要。
君药具有主导作用,能够发挥方剂的主要功效;臣药则具有辅助作用,能够增强君药的功效;佐药则能够调和各药之间的关系,提高方剂的疗效。
吴茱萸汤方剂中的君臣佐使药物相互配伍,协同作用,形成了独特的药效,能够有效地调节肝阳虚引起的病变。
综上所述,吴茱萸汤方剂中的君臣佐使药物在治疗肝阳虚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们的配伍组合能够发挥各自的药性,共同调节肝阳虚引起的病变,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解析名方:吴茱萸汤,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功效,肝胃虚寒者可用
![解析名方:吴茱萸汤,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功效,肝胃虚寒者可用](https://img.taocdn.com/s3/m/10cd4a13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86.png)
解析名方:吴茱萸汤,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功效,肝胃虚寒者可用大家好,我是中医老刘今天给大家讲讲名方:吴茱萸汤此方出自《伤寒论》,原文如下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243)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
日三服。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309)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378)2、难点一、吴茱萸汤证究竟是阳明病?还是少阴病?还是厥阴病?亦或是杂病?二、吴茱萸汤证的特异性的表现究竟是什么?是呕吐吗?三、第378条为什么只吐涎沫?会不会吐食物呢?3、讲解在《伤寒杂病论》中,吴茱萸汤证的条文如上,阳明病、少阴病、厥阴病篇各1条,杂病的呕吐1条。
是否可以认为阳明病、少阴病、厥阴病和杂病都有吴茱萸汤证呢?看起来确实如此,比如第243条“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语气是很肯定的,属阳明,就是阳明病。
同样,第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语气也是很肯定的,就是少阴病。
反倒是第378条没有说是属厥阴或者厥阴病,但从实际内容来看,却只有这一条是真正的厥阴病。
那我们就要弄清楚,吴茱萸汤证的特异性的表现是什么?从上述4条原文来看,共有的表现是呕吐。
呕吐是吴茱萸汤证的特异性表现吗?也就是说见到呕吐就能用吴茱萸汤吗?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呕吐的实际病位在胃,病机是胃气上逆。
也就是说,吴茱萸汤证可以有呕吐,甚至可以说,吴茱萸汤证必须有呕吐,但呕吐却并不都吴茱萸汤证。
那吴茱萸汤治疗的呕吐有什么特征呢?吴茱萸汤治疗的呕吐必须是肝寒犯胃的呕吐,导致胃气上逆而呕吐的原因是肝寒,即只有肝寒犯胃导致的呕吐才是吴茱萸汤证。
吴茱萸汤证的呕吐必须有肝寒的特征,在呕吐的同时伴有肝寒的特征才是吴茱萸汤证的特异性构成要素。
那么,肝寒的特征又是什么呢?一般而言,就是在肝经循行的部位出现胀痛等,同时有寒象,如怕冷、手足寒冷、呕吐物清稀,甚至冰凉、舌质淡苔白等。
(中医杂谈)浅谈吴茱萸汤
![(中医杂谈)浅谈吴茱萸汤](https://img.taocdn.com/s3/m/eeaa332e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aa.png)
(中医杂谈)浅谈吴茱萸汤蓝月提示:健康靠自己生命属于你检查不成病千万别侥幸异常小指标生病慢悄悄耐心学一点减少大风险劝君提升健康管理学习意识耐心看一篇完整的健康科普这对大家都好!吃饭后就恶心,想吐,有时候还干呕;常常是手脚怕冷不说,时常感到胃里满满的;常常是吃完就会拉肚子,头还疼,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医院各项指标都很好,到底是得了邪病还是……?实际上这些症状在古中医看来是属于脾胃虚寒、浊阴上逆的症状!那么,今晚凡是有这类症状还找不到原因的伙伴,不容错过!跟您聊聊古经方:“吴茱萸汤”一、吴茱萸汤组成剂量:吴茱萸9克、人参9克、生姜18克、大枣4枚。
功能主治: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用于脾胃虚寒或肝经寒气上逆,而见吞酸嘈杂,或头顶痛、干呕吐涎沫.。
这个方的典型特征是:干呕,吐涎沫,头顶痛,手脚凉,胃怕寒凉。
适应病症:1、阳明胃寒,食谷欲呕吐,或者胃脘作痛,吞酸嘈杂。
2、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
3、厥阴干呕,吐涎沫而头痛者。
二、吴茱萸汤加减适合哪些病症?1、胃寒:胃痛时用热物捂按则减轻。
服用别药无效。
吴茱萸9克、人参9克、生姜15克、大枣4枚。
2、慢性胃炎:饮食不容易消化,经常容易呕吐。
胃难受,四肢凉。
吴茱萸9克、人参9克、生姜15克、大枣4枚、加党参15克、反酸加黄连2克。
如果喝凉水后,吐水者,也适用这个方子。
3、头顶头痛:头顶头痛也叫巅顶痛。
痛的时候,呕吐吐涎沫。
时发时止。
怕冷,大便溏稀。
辩证为厥阴肝经引发的头痛。
吴茱萸9克、生姜18克、大枣4枚,拿掉人参,换成党参15克、加干姜15克。
4、眩晕症:医院诊断为内耳眩晕症。
症状为眩晕、耳鸣,天旋地转、吃饭则呕吐,反复发作,欲坐不能坐,欲躺不能躺。
吴茱萸汤加半夏10克。
(最好用姜半夏)5、房事后头痛热痛,呕吐严重。
吴茱萸10克、党参10克、生姜10克、大枣9枚、当归10克、白芍10克,熬10付,一付熬出两袋,吃药后一个半小时后吃金匮肾气丸。
课后福利1、急性扁桃体炎:小柴胡汤加减方柴胡10克、黄芩12克、党参12克、炙甘草6克、姜半夏15克、生姜10克、红枣8克、生石膏15—30克、蒲公英30克、桔梗20克、牛蒡子10克、元参9克、当归6克、连翘9克、金银花15克。
一周一方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原来可以这么广
![一周一方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原来可以这么广](https://img.taocdn.com/s3/m/99fc41e7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22.png)
一周一方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原来可以这么广吴茱萸汤是中国传统草药方剂之一,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
它由吴茱萸、生姜、陈皮、人参、炙甘草等多种中草药组成,被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和症状。
它深受中医界和患者的喜爱,并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吴茱萸汤最早出现在《伤寒杂病论》一书中,被用于清热解毒、温中散寒的功效。
传统上,吴茱萸汤主要用于治疗伤寒、黄疸以及其他急性感染性疾病。
它能够清热解毒,减轻病症,加快康复。
同时,吴茱萸汤还具有活血化瘀、消积、调理脾胃等作用,被广泛用于中医治疗。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草药疗效的认可和对传统中医疗法的重新关注,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除了传统的治疗感染性疾病,吴茱萸汤还被用于治疗更广泛的病症。
首先,吴茱萸汤被广泛应用于调理胃肠功能。
在中医理论中,吴茱萸汤主要用于温中健脾、行气调中,对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许多患者通过吴茱萸汤治疗,改善了肠胃功能,消化吸收能力得到了提升,食欲也得到了恢复。
其次,吴茱萸汤还广泛应用于调理血液循环系统。
根据中医理论,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异常是很多疾病的根源。
吴茱萸汤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输送,加快病变组织的修复。
因此,吴茱萸汤被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导致的血液循环不畅,如心脑血管疾病、痛风等。
此外,吴茱萸汤还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
中医理论认为,吴茱萸汤能够温通经络,益气活血,对于神经系统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例如,吴茱萸汤可以用于治疗中风后遗症、神经衰弱、焦虑抑郁等症状。
通过调理气血,吴茱萸汤不仅可以改善症状,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吴茱萸汤还可用于调理女性生殖系统。
中医理论认为,女性生殖系统的疾病与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有关。
吴茱萸汤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调理女性子宫、卵巢等器官的功能,改善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肌瘤等问题。
许多女性通过吴茱萸汤得到了疾病的缓解和康复。
总结起来,吴茱萸汤作为传统中药方剂,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广泛。
四味中药组成一个方剂,吴茱萸汤,对失眠效...
![四味中药组成一个方剂,吴茱萸汤,对失眠效...](https://img.taocdn.com/s3/m/50660b8f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22.png)
四味中药组成一个方剂,吴茱萸汤,对失眠效...
四味中药组成一个方剂,吴茱萸汤,对失眠效果往往意想不到。
吴茱萸汤里有:吴茱萸、生姜、人参、大枣。
方中吴茱萸温胃暖肝,降逆止呕;配以大剂量生姜,散寒止呕;再配以人参、大枣补虚和中。
全方具有温中补虚,散寒降逆的功效。
主要治疗:不能食,食即呕吐,呕吐物腐之气味,或吐痰涎清水,或伴有胃脘痛不适,喜温喜按,甚则手足厥冷等。
之前有一位女性失眠患者,45岁。
患者素体虚弱,一个月前失眠,甚则彻夜难眠,近日尤甚,初服安定、利眠宁等尚能睡1~3小时,其后服3~5片亦无济于事,反而昏沉无力,不能劳作。
伴有头痛,干呕,吐涎沫,头顶有冷风感,手足寒,纳少,舌淡、苔白滑,脉沉弦。
审证求因,为中焦虚寒,寒饮上逆,心神受扰而不藏所致。
拟暖肝温胃,降逆止呕。
处方:吴茱萸、人参、桂枝、陈皮、生姜、大枣。
最初能入睡3~4小时,后坚持一段时间用药,睡眠正常,余症悉除,嘱其服补中益气丸缓补中阳。
吴茱萸汤证在《伤寒论》中凡三见:一为阳明食谷欲呕;一为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一为厥阴干呕,吐涎沫,头痛。
病机为阴寒内盛,浊阴上逆。
虽未言及不寐,然本例病机与之相同。
故以吴茱萸汤暖肝温胃,散寒降逆,配以生姜散寒止呕,人参大枣补虚和中,佐加陈皮理气祛痰饮,桂枝助阳化气,增强吴茱萸之功,故奏效迅速。
#我的门诊故事##中医#。
经方发挥——吴茱萸汤
![经方发挥——吴茱萸汤](https://img.taocdn.com/s3/m/c6bfd9d1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8e.png)
经方发挥——吴茱萸汤吴茱萸汤《伤寒论》用以治疗中、下二焦虚寒,挟浊阴上冲,所致的各种证候。
本方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组成,吴茱萸温中,下气,散寒,降逆止呕,并有止痛作用。
《本草经疏》说:“凡脾胃之气,喜温而恶寒,寒则中气不能运化,或为冷食不消,或为腹内绞痛,或寒痰停积,以致气逆发咳,五脏不利。
吴茱萸辛温,暖脾胃而散寒邪,则中自温,气自下,而诸证悉除。
”人参,大枣以益气补虚,可使中焦气盛,辅助补阳之药,以利于祛寒扶阳。
生姜有散寒止呕、降逆、逐水饮的作用。
诸药合用,成为一个温中、祛寒、补虚、降逆、止呕之剂。
可以治疗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所致的呕吐、烦躁、头痛、手足厥逆等证。
根据此方药物的性能,运用于临床以呕吐、头痛、烦燥、吐沫为主证者,但必须兼有手足厥逆、脉沉迟等虚寒脉证,不论新久,均有一定的效验。
一、呕吐(属胃寒者)由于中阳不足,胃腑虚寒,不能腐熟水谷,浊阴之气上冲,故出现呕吐。
证见食欲不佳,消化迟滞,食后呕吐,喜热怕冷,手足厥逆,脉多沉迟或虚缓无力,舌多色淡苔薄。
典型病例:杨XX,男,42岁。
偶尔食不适时即呕吐,吐出未经消化之食物及夹杂不少粘沫,吐出量并不多,为此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此延续了将近十年。
近一年多以来病情加重,发展为每日饭后隔一至二小时,即频频呕吐不休,天气寒冷时尤其严重。
曾用过不少止呕和胃健胃等药品,未曾获效。
现手足厥逆,消化迟滞,脉沉而迟。
治以吴茱萸汤。
吴茱萸12克,人参6克,生姜30克,大枣5枚服三剂后,呕吐减十分之五、六,继服三剂呕吐又复发到原来的程度。
经询问情况才知道因当时未找到生姜,而以腌姜代替,不仅无效反而又使病情反复。
后配以生姜再进四剂,呕吐减十分之七、八,饮食增加,手足厥逆好转。
宗此方化裁,共服20余剂,呕吐停止。
观察一年来,未见复发。
二、头痛吴茱萸汤治肝胃寒邪挟浊阴之气上逆,扰于清阳之府的头部而致的头痛。
痛的部位多在正额和巅顶,痛时烦躁,恶心,吐沫,常见手足厥逆,脉多迟而弱。
吴茱萸汤原文用法用量与原方组成注解
![吴茱萸汤原文用法用量与原方组成注解](https://img.taocdn.com/s3/m/891e8ee9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9e.png)
吴茱萸汤原文用法用量与原方组成注解吴茱萸汤《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用法与原方用量】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伤寒论:243)吴茱萸汤方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功效配伍】吴茱萸汤温中和胃,降逆止呕。
方中以吴茱萸辛苦热为主药,既能降肝胃寒逆以祛浊阴,又能疏肝解郁以调达气机,《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
”重用生姜六两助吴茱萸温胃散寒,化饮降逆止呕。
人参、大枣甘平补益胃气。
诸药合用,温胃散寒,降逆止呕,但以降肝胃寒逆见长。
上四味药,水煮,去滓,温服,一日三次。
【方证论治辨析】吴茱萸汤治阳明病,胃寒食谷欲呕证。
症见食谷欲呕,或服药后呕吐加重者。
食谷欲呕,病位有中焦、上焦之异,病性亦有寒热之别。
据《伤寒论》第190条云:“阳明病,不能食者,名中寒。
”本证当属阳明寒呕。
大凡中焦有寒,或中焦有寒饮,皆可出现食谷欲呕,因中焦有寒,脾不能运化,胃不能纳谷以降,浊阴反而上逆。
故治用吴茱萸汤温中和胃,降逆止呕。
若服吴茱萸汤后,呕吐反加剧者,盖上焦有热,胃失和降,致食谷欲呕或呕吐,则治宜清热和胃,降逆止呕,当另择善方;假若上焦有热,医者不察,反服用吴茱萸汤,是以热治热,胃拒而不纳,必致呕逆加剧。
【原文】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伤寒论:309)吴茱萸汤治寒邪犯胃吐利证。
症见呕吐,下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
本条以少阴病冠首者,因吐利、手足逆冷诸症,类似少阴阳衰阴盛证,治用吴茱萸汤而不用四逆汤,因病属寒邪犯胃的阳明中寒证。
由于脾胃虚寒,升降失职,浊阴不降而上逆,故呕吐;脾虚清气不升而下陷,故下利。
胃虚寒郁,阳气不达四肢,故手足逆冷。
本证阴邪虽盛,但阳气未衰,阳气尚能与阴邪抗争,病见心烦躁扰,难以忍受,故曰“烦躁欲死”。
因病属阳明中寒升降逆乱,故治用吴茱萸汤温中散寒降逆。
谈黄连 、吴茱萸药对在方剂配伍中的意义
![谈黄连 、吴茱萸药对在方剂配伍中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8a76b5c8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7e.png)
谈黄连、吴茱萸药对在方剂配伍中的意义
许燕妮;吴江峰;丁舸;郑德群
【期刊名称】《光明中医》
【年(卷),期】2018(033)014
【摘要】目的从左金丸的配伍理论、文献记载、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探讨黄连、吴茱萸作为核心药对治疗肝火犯胃证的重要性.方法通过对《中医方剂大词典》《中医药学高级丛书· 方剂学》以及CNKI数据库查找左金丸的相关文献,并进行梳理.结果黄连、吴茱萸作为核心药对广泛应用于肝火犯胃证的各类疾病.结论黄连、吴茱萸配伍治疗属于肝火犯胃证的疾病效果显著,二者缺一不可.
【总页数】2页(P2003-2004)
【作者】许燕妮;吴江峰;丁舸;郑德群
【作者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江西南昌 330004;江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江西南昌 330004;江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江西南昌 330004;景德镇
市中医院骨伤科江西景德镇 333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当归-黄芪药对在方剂配伍中的意义 [J], 许燕妮;吴江峰;丁舸
2.薄层色谱扫描法测定黄连吴茱萸药对中黄连生物碱的含量 [J], 刘法锦;孙冬梅;鲁佳慧;胥爱丽
3.中药药对的系统研究(Ⅳ)——黄连吴茱萸药对研究 [J], 陈锐娥;胡杨洋;王胜鹏;陈美婉;王一涛
4.从仲景方中生姜、大枣、甘草的使用看佐药在方剂配伍中的作用与意义 [J], 罗裕兴;毛淑敏;陈建萍
5.黄连吴茱萸药对配伍变化对黄连生物碱煎出及其对大鼠小肠吸收的影响 [J], 孙万晶;张玉杰;姚南;姜昊;汪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吴茱萸在方剂中的配伍意义
![浅谈吴茱萸在方剂中的配伍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a1e9e152312b3169a451a448.png)
浅谈吴茱萸在方剂中的配伍意义(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吴茱萸是临床常用药物,在许多方剂中均有配伍,其主要配伍意义表现在通痹止痛、暖肝止痛、温脾暖胃、温肾助阳、温暖胞宫、温中止泻、降逆止呕、温脏杀虫、引火下行、佐制寒凉、引经报使等方面。
【关键词】吴茱萸;方剂;配伍的意义吴茱萸,味辛、苦,性热,有小毒。
归脾、胃、肾经。
《神农本草经》言其:“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
”其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在许多方剂中皆有配伍应用。
现将吴茱萸在方剂中的配伍意义阐述如下。
1 通痹止痛寒邪伤于人体后,因“寒性凝滞”,痹遏胸阳,“不通则痛”,而导致胸部憋闷疼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等症。
吴茱萸味辛,性热,辛热祛寒,温通行散,以收“通则不痛”之功。
故《本经》言其止痛,《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亦言本品可用治:“胸中冷气闭塞而不利,……心气刺疼而不止。
”如《圣济总录》之茱萸丸,即以本品配伍桂心、当归,以辛温散寒,通阳开痹而止痛,用治心中寒,心背彻痛等症。
又如《明医指掌》治寒厥心痛之草豆蔻丸,亦取其散寒通痹止痛之用。
2 暖肝散寒《内经》曰:“肝主筋。
”若寒凝肝脉,气机郁滞则可导致寒疝疼痛等症,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即强调“治疝皆归肝经”。
又《仁术便览·疝病》也言:“皆以为寒。
专主肝经。
”然吴茱萸主入肝经,性味辛热,既可散肝经之寒邪,又可疏肝气之郁滞,故为肝寒气滞诸痛之主药。
临证多用本品伍以川楝子、木香、茴香、桂心、生姜、清酒等辛散温通之药,以行气疏肝散寒止痛。
3 温脾暖胃吴茱萸味辛性热,可入脾胃二经,以辛散中焦之寒而温暖脾胃。
《神农本草经疏》曰:“凡脾胃之气,喜温而恶寒,寒则中气不能运化,……或为腹内绞痛,……(本品)辛温暖脾胃而散寒,则中自温,气自下,而诸证悉除”。
4 温肾助阳吴茱萸性味辛热入肾经,善祛肾经之寒。
故《普济方》之吴茱萸丸即是以本品与蜀椒、干姜相伍则寒祛而气化得复,津液可藏,以治因寒客下焦而致小便多利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吴茱萸在方剂中的配伍意义(一)
【摘要】吴茱萸是临床常用药物,在许多方剂中均有配伍,其主要配伍意义表现在通痹止痛、暖肝止痛、温脾暖胃、温肾助阳、温暖胞宫、温中止泻、降逆止呕、温脏杀虫、引火下行、佐制寒凉、引经报使等方面。
【关键词】吴茱萸;方剂;配伍的意义
吴茱萸,味辛、苦,性热,有小毒。
归脾、胃、肾经。
《神农本草经》言其:“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
”其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在许多方剂中皆有配伍应用。
现将吴茱萸在方剂中的配伍意义阐述如下。
1通痹止痛
寒邪伤于人体后,因“寒性凝滞”,痹遏胸阳,“不通则痛”,而导致胸部憋闷疼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等症。
吴茱萸味辛,性热,辛热祛寒,温通行散,以收“通则不痛”之功。
故《本经》言其止痛,《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亦言本品可用治:“胸中冷气闭塞而不利,……心气刺疼而不止。
”如《圣济总录》之茱萸丸,即以本品配伍桂心、当归,以辛温散寒,通阳开痹而止痛,用治心中寒,心背彻痛等症。
又如《明医指掌》治寒厥心痛之草豆蔻丸,亦取其散寒通痹止痛之用。
2暖肝散寒
《内经》曰:“肝主筋。
”若寒凝肝脉,气机郁滞则可导致寒疝疼痛等症,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即强调“治疝皆归肝经”。
又《仁术便览·疝病》也言:“皆以为寒。
专主肝经。
”然吴茱萸主入肝经,性味辛热,既可散肝经之寒邪,又可疏肝气之郁滞,故为肝寒气滞诸痛之主药。
临证多用本品伍以川楝子、木香、茴香、桂心、生姜、清酒等辛散温通之药,以行气疏肝散寒止痛。
3温脾暖胃
吴茱萸味辛性热,可入脾胃二经,以辛散中焦之寒而温暖脾胃。
《神农本草经疏》曰:“凡脾胃之气,喜温而恶寒,寒则中气不能运化,……或为腹内绞痛,……(本品)辛温暖脾胃而散寒,则中自温,气自下,而诸证悉除”。
4温肾助阳
吴茱萸性味辛热入肾经,善祛肾经之寒。
故《普济方》之吴茱萸丸即是以本品与蜀椒、干姜相伍则寒祛而气化得复,津液可藏,以治因寒客下焦而致小便多利者。
药理研究证明家兔口服吴茱萸煎剂有利尿作用;健康人试服也有利尿作用〔1〕。
笔者认为本品之利尿之功与五苓散之桂枝相同,因其性味辛热,又入肾经,可温阳化气以利水也。
可见因吴茱萸可散肾经之寒而复肾阳气化之功,而可用于治疗因寒客下焦而致小便异常。
5温暖胞宫
女子胞是发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
若寒凝胞宫可致月经不调,痛经,崩漏,不孕等症。
吴茱萸辛热可暖胞宫以祛其寒,如《金匮要略》之温经汤,即以本品为君,伍以桂枝、当归、芍药、阿胶、川芎等以温经散寒,祛瘀养血而疗诸证。
据临床报道,刘氏以温经汤随症加减治疗寒凝胞宫型原发性痛经35例。
总有效88.6%〔2〕。
再如《仁斋直指方》之艾附暖宫丸亦是以其与艾叶、香附、续断、当归、川芎、肉桂、芍药相配,以暖胞温经调经,用治胞宫虚冷所致之带下白淫,倦怠无力,肚腹时痛,久无子息诸症。
另外《妇人良方》之茱萸丸也以本品伍以川椒为丸以锦囊纳阴中,以令阴温,开子脏而治妇人阴寒,十年无子者。
6温中止泻
吴茱萸味辛苦性热,辛热散寒,苦温燥湿,故寒湿所致之泄泻亦可用之。
《和剂局方》之戊己丸,以其与黄连、白芍相伍,用治脾受湿气所致泄利不止,米谷迟化等症。
《医垒元戎》之小己寒丸,也以本品伍以苍术、艾叶、陈皮等以疗因脾胃积冷,中寒而洞泄倦怠,不思饮食者。
《得配本草》亦言其与六神曲相伍可治暴泄不止。
本品既入脾经又入肾经,与补骨脂、
肉豆蔻、五味子等温阳补火,涩肠止泻之品相伍,以治因脾肾虚寒所致之五更泻。
方如四神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