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一下语文12种阅读工具图(比思维导图还管用)教师必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必备:12个阅读工具
阅读教学,重在阅读能力的培养。可是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思维导图”是一种很好的培养载体,但是单纯的“思维导图”已无法满足教学需要。我在“思维导图”的基础上进行改善,设计出新的图形和表格,统称为“新图表”。这些图表通俗易懂、形象有趣,学生通过填写关键词句、概括小标题的方式运用。这个过程使学生的思维进程完全可视化,既便于我们实施监测,又直观地呈现出文本关键内容,有着梳理和传达信息的作用,便于学习交流和反馈。
下面,我就结合实际课例(未标明出处的统一默认为人教版),谈谈“新图表”的几种类型和具体用法。
1、圆中圆
这类“新图表”大圆带着小圆,或大圆连接很多小圆,十分简单、实用。教学中,图形可以依据文本进行设计,具体叫法也可随用随取。如果学生是第一次填写的话,需要我们先示范,降低难度。一步步地,通过填写、交流、改进,学生逐步提取文本的关键信息,同时梳理文本的主要内容。比如下面的图表,我取名“理由圈”。
教学五年级下册的《丝绸之路》时,学生可先默读课文2~13自然段,再填写“理由圈1”,感受“丝绸之路”的伟大。再如教学五年级下册的《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时,为了充分感受严监生的“吝啬”与“小气”,学生围绕“有钱”这一关键词默读课文,搜集信息,填写“理由圈2”,证明严监生家的富有。学生发现主角那么有钱却还如此小气,更能体会到文本的讽刺效果,人物的形象也因此更加丰满。
除了“理由圈”,我们还有“趣事圈”。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的《太空生活趣事多》时,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默读课文,并填写“趣事圈”,品味太空生活的趣味。
能运用“圈”进行学习的课文很多,教学时围绕关键词填写即可。
比如二年级上册《北京》的关键词是“爱”,二年级下册《北京亮起来了》的关键词是“亮”,六年级下册《跨越百年的美丽》的关键词是“美丽”,三年级上册《香港,璀璨的明珠》的关键词是“明珠”,五年级下册《彩色的非洲》的关键词是“色彩斑斓”......
二年级上册的《我选我》,还可利用“理由圈”进行拓展练习,实现和口语交际的链接。
2、组合圆形
这类“新图表”在拓展阅读、群文阅读以及片段对比阅读中常常用到。图中的交叉部分代表相同点,未交叉的部分代表不同点。学生通过填写“交叉圆”“同心圆”比较文本内容与形式的异同,让它们各自的特点变得清晰、易懂。同心
3、圆串圆
三年级下册的《检阅》《争吵》等课文描写了角色的一连串想法。为此可设计一种“新图表”——“想法串”来体会人物内心的矛盾、纠结,并让学生迁移运用到习作中,以“想法串”的表达形式描写心理活动,让习作明显增色。
4、形象圆
图中的“人物”并不特指人,可以是物,可以是景。根据文本和学情需要,图中各项内容都可进行修改和补充:
教学六年级上册的《少年闰土》时,可设计为“闰土肖像画”;教学三年级上册的《赵州桥》时,可设计为“赵州桥明信片”;用于五年级上册的《松鼠》时,可改为“松鼠自荐信”;用于五年级下册的《“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时,可做成“人物素描”;用于六年级上册的《詹天佑》时,可改为“年度人物推荐”。
此外,还可设计成“成长档案”“×××大揭秘”等各种形式。
5、对照图
对于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四年级上册《颐和园》这样“移步换景”并以游览方式为叙述顺序的文章,可以设计一些表示“线路”的图表,如“旅游攻略”“导游图”“指示牌”……帮助学生梳理文本,创设学习情境。
6、线路图
对于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四年级上册《颐和园》这样“移步换景”并以游览方式为叙述顺序的文章,可以设计一些表示“线路”的图表,如“旅游攻略”“导游图”“指示牌”……帮助学生梳理文本,创设学习情境。
7、相似格
对于片段结构相似的单篇课文或表达形式相似的群文,教学时可以尝试运用“相似格”介入阅读过程。
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的选读课文《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时,学生先默读第3、4 自然段,圈画关键词,完成“相似格”的填写;接着选择其中一种动物讲一讲,突出“有趣”;然后通过“相似格”发现文本在表达上的独到之处。
如六年级下册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对于文中的三个事例,也可以利用“相似格”进行梳理,继而发现写作的奥秘。再如部编本一年级下册的《小猴子下山》《棉花姑娘》,学生在读好课文、充分理解后,借助“相似格”(见下图)可发现文本的表达特点,并进行课文复述。
8、日志单
对于长课文,学生需要把它们读短、读精练,表格的介入与梳理起到关键作用。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的《女娲补天》时,通过填写“女娲日志”,学生跳出文字进行直观的学习与思考。此外教学《西门豹》《夸父追日》等文本时都可以设计类似“日志单”的学习活动。
9、概念图
像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这类说明性文章,通过“概念图”的整理,学生能理清思路,产生直观的认识,这有助于培养低段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概念图”更是“班级读书会”交流课外共读书目时的必备良方。阅读《幸福的大桌子》时,可以带领学生制作“幸福”的概念图;阅读《火鞋与风鞋》时,可以制作“好父亲”的概念图。
10、情节梯
针对四年级下册的《文成公主进藏》、五年级下册的《半截蜡烛》、六年级上册的《最后一头战象》《金色的脚印》等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的文章,用画“情节梯”的方式来感知文本内容是十分必要的。
例如教学四年级下册选读课文《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时,学生默读3~8自然段,概括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它们写在“情节梯”上(建议用“谁干什么”或“怎么样”的方式),并借助“情节梯”讲一讲课文的主要内容。
11、情绪图
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时,可让学生画一画“情绪图”,让人物内心的情绪变化像心电图般直观呈现。再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的选读课文《剥豆》时,可让学生画一画母亲的心理活动图,通过图式感悟母亲矛盾、纠结的内心。
12、鱼骨图
鱼骨图”适合做小标题概括。如针对五年级下册的《晏子使楚》,填写“鱼骨图1”时,“上骨”写楚王的刁难,“下骨”写晏子的应对,两者互相呼应。当然还可以写得更详细些,就像“鱼骨图2”,使用时摘录词句进行交流讨论。对于《丝绸之路》《将相和》等课文,也同样适合让“鱼骨图”介入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