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灌溉试验站网工作方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灌溉试验站网工作方案
篇一:土壤例行监测实施方案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实施方案
1、监测范围
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辖的全部地市(州),其中北京、天津和上海各选择2个地市级行政区。

每个地市(州)选择3个当地主要的蔬菜种植基地作为监测区域。

蔬菜作物包括:果菜类(番茄、茄子、黄瓜、冬瓜等等)、叶菜类(白菜、油菜、茼蒿等等)、根茎类(莴苣、萝卜、洋葱、竹笋、洋葱、花椰菜等等)
2、基本情况调查
在采样开始前,进行基本情况调查,内容包括:(1)农业生产情况
种植品种、耕作制度、灌溉方式、灌溉水来源、单位面积产量;农用化学品使用情况等。

(2)农药使用情况
调查当地使用主要农药品种、数量和污染情况。

(3)污染源调查
污染源数量、类型及分布等,找出影响最大的污染来源。

3、布点、采样和制样(1)布点和采样
蔬菜种植基地按网格布点,网格尺度按100m?100m设定。


中随机(随机数的获得可以利用掷骰子、抽签、查随机数表的方法)抽取5个地块,在每个监测地块的中心部位布设1个采样点。

采集0~
20cm表层土壤。

每份样品采样量为2kg。

采样前记录点位坐标,拍摄照片。

要求所选的3个蔬菜种植基地在行政区域、蔬菜品种或土壤类型上有明显不同。

(2)样品制备
①风干样品的制备
风干:在风干室将土样放置于风干盘中,除去土壤中混杂的砖瓦石块、石灰结核,根茎动植物残体等,摊成2~3
厘米的薄层,经常翻动。

半干状态时,用木棍压碎或用两个木铲搓碎土样,置阴凉处自然风干。

粗磨并分样:粗磨后过2mm筛的样品全部置于无色聚乙烯薄膜上,充分搅拌、混合直至均匀,用四分法弃取、称重,保留三份样品,其中一份500克样品置于棕色磨口玻璃瓶中,注明国家样品库样品(2mm);另一份500克样品置于棕色磨口玻璃瓶中,注明省级样品库样品(2mm);剩余样品称重(保留大约分析用量四倍的土样),研磨过1mm尼龙筛后分成两份。

一份装瓶备分析用(1mm),粗磨样可直接用于土壤pH、阳离子交换量等项目的分析。

另一份继续进行细磨。

细磨并分样:用玛瑙球磨机或手工研磨到土样全部通过孔径毫米(60目)的尼龙筛,四分法弃取,保留足够量的土样、称重、装瓶备分析用();剩余样品继续研磨至全部通过孔径毫米(100目)的尼龙筛,装瓶备用()。

②新鲜样品的制备
为分析测定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有机项目,应采集新鲜土样,土样采集后应始终在低于4℃暗处冷藏,并在7天内进行前处理,40天之内完成分析。

4、监测项目
土壤理化指标:土壤pH、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

无机污染物:镉、汞、砷、铅、铬、铜、锌、镍、锰、钴、钒、银、铊和锑。

有机污染物:六六六、滴滴涕、苯并[a]芘、氯丹、七氯、代森锌。

根据当地特有的污染物选择上述未列入的特征污染物开展监测。

(注:各省市区对未开展监测的项目请用附件详细说明未开展监测的原因。


5、监测时间和频次
1~8月,监测一次。

避免在施用农药、化肥后立即采样。

6、分析方法执行《关于印发<2011年全国土壤环境质量例行监测工作方案的通知>》(总站生字[2011]161号),没有列入
的项目的监测方法执行《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样品分析测试技术规定》(国家环保总局,2006a)。

7、评价标准及方法(1)评价标准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执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标准,对于GB15618没有的评价标准执行《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评价技术规定》(环发[2008]39号)。

篇二:全国土壤墒情监测工作方案
全国土壤墒情监测工作方案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我国旱灾频发重发,干旱缺水问题日益突出。

为做好土壤墒情监测工作,应对旱灾威胁,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各级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土壤墒情监测,大力推进监测站(点)建设,建立健全国家、省、县三级墒情监测网络体系,扩大覆盖土壤墒情监测规模和
范围。

要充分利用现代监测和信息设备,全面提升监测效率和服务能力。

逐步完善主要农作物墒情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墒情评价规范化和科学化。

强化现代高新技术应用,提高墒情监测的时效性、针对性和科学性,为指导农业生产、防灾减灾、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土壤墒情监测要以服务农业生产为宗旨,以土壤和作物为对象,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覆盖全国粮食主产区和干旱易发区。

通过采用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等现代高新技术手段,突出土壤墒情监测关键技术环节,实现定点、定期监测。

分析汇总土壤墒情数据,评价作物需水情况,及时提出应对措施建议。

建立墒情定期会商和报告制度,提高时效性和结果表达的可视化程度。

二、基本原则
(一)代表性。

土壤墒情监测站(点)要充分考虑区域内主导作物、气候条件、灌排条件、土壤类型等因素合理布局,确保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

(二)及时性。

土壤墒情监测要做到及时、快速、准确,出现旱涝灾情,应加大监测频率,旱涝灾情不迟报、不漏报;关键农时季节,应及时汇总相关信息,重大农事活动前有信息;日常监测工作,坚持定期采样,快速分析、及时汇总、
按时上报。

(三)规范性。

建立土壤墒情监测工作制度和责任制度,做到工作人员相对固定,设施设备配置齐全,监测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确保监测数据可靠、调查内容详实、评价结论科学。

三、重点工作
(一)监测点布设
选择区域范围内代表性强,当地政府重视,土肥水工作基础好,技术力量强,能够长期坚持的县承担土壤墒情监测工作。

以县为基本单元,根据气候类型、地形地貌、作物布局、灌排条件、土壤类型、生产水平等因素,选择有代表性
的农田,平均每10万亩耕地设立1个农田监测点(每个县不少于5个)。

农田监测点应设立在作物集中连片、种植模式相对一致的地块。

采用统一编号,设立标志牌。

开展基本情况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种植制度、灌排条件、地力等级、产量水平等;测定不同层次土壤质地、容重、田间持水量等指标;拍摄景观照片,建立监测点档案。

(二)数据采集
1、监测指标。

一般按0~20cm、20~40cm、40~60cm、60~100cm四个层次监测土壤含水量,其中,0~20cm、20~40cm为必测层。

播种出苗期时,加测0~10cm土层。

特殊作物根据其需水特性和根系分布深度确定监测层次和深度。

同时调查观测气象、作物表象、干土层厚度、田面开裂、灌溉、农事操作等相关数据。

水田淹水时监测淹水深度、排水状况等。

2、采集方法。

固定监测:埋设固定
式自动监测设备,传感器分别埋入土层深度10cm、30cm、50cm、80cm处进行监测,采用无线通讯方式将监测数据实时上传到“全国土壤墒情监测系统”,并做好定期校正和维护保养。

流动监测:配备便携式监测仪器和交通工具,在监测点地块,以GPS仪定位点为中心,长方形地块采用“S”法,近似正方形田块采用“X”法或棋盘形采样法确定5个以上数据采集点进行监测,求平均值。

3、采集时间。

每月10日、25日进行调查监测,在关键农时季节和发生旱涝灾情时,加大重点作物、重点区域监测频率和密度。

(三)指标体系建立
分不同气候区域、土壤类型、种植作物开展墒情指标试验研究,建立主要作物土壤墒情指标体系。

1、资料收集。

主要包括本地区主要作物种类、分布区域、播种面积和耕作制度;作物不同生育阶段需水规律和灌溉试验研究结果;主要作物不同生育阶
段气候特征和变化规律;农田水利设施条件和作物灌溉制度等。

收集或测定主要耕作土壤的质地、容重、田间持水量、凋萎系数和土壤毛管断裂含水量等数据。

2、田间试验。

设置不同水分条件处理,定期测定土壤含水量,观测记载作物生长期间的各生长发育指标和作物受旱表象,建立不同土壤含水量与作物生长发育和旱涝表象之间的数据关系。

3、建立指标体系。

通过对已有资料和田间试验结果的分析整理,总结不同土层深度主要作物不同生育期土壤适宜相对含水量,以及作物受旱和受涝表象指标,经专家会商形成土壤墒情评价指标体系。

(四)墒情评价
按照耕地利用类型确定评价等级标准,根据土壤水分、作物表象、生产状况
等因素综合评价墒情等级。

各地可参照以下指标和原则进行评价,并逐步
建立本区域墒情评价指标体系。

1、水浇地和旱地:
渍涝:土壤水分饱和,田面出现积水,持续超过3天;不能播种,作物生长停滞。

过多:土壤水分超过作物播种出苗或生长发育适宜含水量上限(通常为土壤相对含水量大于80%),田面积水3天内可排除,对作物播种或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适宜:土壤水分满足作物播种出苗或生长发育需求(通常为土壤相对含水量60%~80%),有利于作物正常生长。

不足:土壤水分低于作物播种出苗或生长发育适宜含水量的下限(通常为土壤相对含水量50%~60%),不能满足作物需求,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午间叶片出现短期萎蔫、卷叶等表象。

干旱:土壤水分供应持续不足(通常为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50%),干土层深5cm以上,作物生长发育受到危害,叶片出现持续萎蔫、干枯等表象。

严重干旱:土壤水分供应持续不足,干土层深10cm以上,作物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危害,干枯死亡。

2、水田:
渍涝:淹水深度20cm以上,三天内不能排出,严重危害作物生长。

过多:淹水深度8~20cm,三天内不能排出,危害作物生长。

适宜:淹水深度0~8cm,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

不足:田面无水、开裂,裂缝宽1cm 以下,午间高温,禾苗出现萎蔫,影响作物生长。

干旱:田间严重开裂,裂缝宽1cm 以上,禾苗出现卷叶,叶尖干枯,危害作物生长。

严重干旱:土壤水分供应持续不足,禾苗干枯死亡。

(五)信息编报
1、信息汇总。

省、地、县各级监测单位每年1月更新行政区内耕地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等基本情况表格,每月
10日、25日按时更新主要作物播种面积及对应耕地类型的墒情等级面积和比例等。

出现旱涝灾情要及时上报。

墒情监测点在每月10日和25日开展监测,将作物长相长势、降水、灌排情况、农事措施等调查数据于当天录入“全国土壤墒情监测系统”。

固定自动监测和流动自动监测土壤含水量数据采用无线通讯方式实时上传到“全国土壤墒情监测系统”,非自动监测应在采样日2天内录入“全国土壤墒情监测系统”。

烘干法测定的土壤含水量须转化为体积含水量。

2、墒情会商。

在关键农时季节或发生重大旱涝灾情时,应组织有关专家开展墒情会商。

根据监测结果、农业生产、天气变化和水源设施等情况,对墒情进行综合会商判断,提出相关对策措施建议。

3、报告编写。

各级土壤墒情监测单位按监测类型区和主导作物进行数据归类、汇总、分析和评价,按照统一格式
撰写墒情监测简报。

内容包括:作物生长情况、土壤水分状况和墒情等级、天气状况、同比、环比墒情变化趋势及预测、对策措施建议以及相关图表等。

如果监测区域内发生旱涝等灾害,还应包括不同耕地类型受害程度和面积、可能造成的损失和补救措施等。

墒情报告应由专业技术人员编写,并由单位技术负责人或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审核签批。

篇三:开发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
附件:
2010年全省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以下简称两大平原试验区)建设,进一步提升全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水平,结合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发展
现代化大农业为目标,着力加快基础建设、结构调整、科技支撑和改革创新步伐,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推动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二、主要目标
一是两大平原区粮食总产占全省的90%以上,带动全省粮食生产登上900亿斤新台阶。

二是两大平原区畜牧业、劳务产业、绿色食品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质量效益有新的提高,对经济发展牵动能力大幅度增强。

畜牧业产值、劳务收入、绿色食品产量占全省比重92%、89%和%,分别比上年提高2、7和个百分点。

三是两大平原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个百分点。

四是深化农林试点改革,其中完善3项,试点152项。

三、重点任务
(一)继续实施十大重点工程
1、水利化工程
一是建设旱涝保收田。

通过重点建设西部松嫩平原尼尔基5个灌区和东部三江平原14个灌区工程,全年新增旱涝保收田500万亩,其中新增水田灌溉面积200万亩,新增旱田节水灌溉面积300万亩,改善水田灌溉面积300万亩。

二是建设控制性枢纽和重点水源工程。

重点建设七台河市桃山水库二期等9座水库工程;建设依兰县宏兴等7个列入国家规划的小水电工程;建设东宁县东升水电站等6个社会融资水电站工程;建设双鸭山市引松入双工程等6处引调水工程。

三是开展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完成列入国家专项规划内的177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新开工68座重要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

2、农机化工程
一是组建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

新建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290个,项目区新增1276台210马力以上进口大型拖拉机、2042台(套)配套农具
及国内农业机械装备4338台(套),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95%以上,农机标准化作业水平达到95%。

二加快水稻全程机械化。

在项目县新增水稻插秧机5000台,
中马力拖拉机及配套农具2500台(套),水稻收获机1000台。

力争项目县水稻机插和机收程度达到68%。

3、沃土工程
一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

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面积7500万亩,其中统一供肥2100万亩,带动全省实施面积9000万亩,肥料利用率提高8-10个百分点。

二是开展地力补偿试点。

选择呼兰、双城、肇东、绥棱、望奎15个县(市、区)开展耕地地力补偿试点,试点面积扩大到3万亩。

三是改造中低产田。

改造面积230万亩,其中在肇东、明水、青冈、望奎、北林、依安、龙江、呼兰、巴彦、双城、集贤、肇州等县(市、区)建设玉米高产田80万亩,在宝清、汤原、密山、虎
林、桦南、桦川、富锦、宁安、依兰、阿城、五常、肇源等县(市)建设水稻高产田70万亩,在嫩江、五大连池、孙吴、逊克、北安、爱辉、嘉荫、大兴安岭等县市区建设麦豆轮作示范区30万亩,建设大豆基地20万亩。

四是加快土地整理。

继续做好2009年度三江平原东部地区土地整理重大工程项目下摆的后续工作;完成2008年实施的三江平原东部地区土地整理重大工程收尾工作;根据国家批复的三江平原东部地区土地整理重大工程实施方案,围绕已建成或在建水利骨干工程做好2010年度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的编报和项目实施。

4、畜牧产业建设工程
一是扩充生产总量。

两大平原区奶牛存栏227万头,比2009年增长10%;生猪出栏3310万头,同比增长%。

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350万吨、92万吨和620万吨,同比分别增长%、
%和%。

二是推进规模饲养。

两大平原区新建改扩建2000头以上生猪规模场1387个;新建改扩建150头以上奶牛规模场430个。

三是加快品种改良。

实施弗莱维赫乳肉兼用型牛改良,完成推广冻精3万剂,力争再从南美进口弗莱维赫公母牛各30头,加快乳肉兼用型牛改良步伐。

四是强化疫病防控。

坚持集中免疫和常年补针相结合,做到“应免尽免,不留空档”,应免率均达到100%,同时继续保持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情稳定。

五是加强草原保护和饲料产业建设。

改良草原250万亩,完成人工种草95万亩。

购置青黄贮机械500台,建设青贮窖70万立方米,新增青贮玉米20万亩。

松嫩平原全部实现禁牧。

积极发展饲料工业,全年饲料产量达到650万吨。

5、农业产业化工程
到年底,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完成销
售收入1100亿元,实现利税10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和%;牵动基地面积8100万亩,带动农户255万户,户均增收2100元,同比分别增长8%、%和8%。

6、科技创新工程
一是加快新品种培育。

实施现代种业科技创新试点,计划招标选育玉米、水稻、大豆等作物新品种20个。

建设良种繁育基地20个,面积46万亩,年产粮食作物种子亿公斤、种薯5400万公斤。

二是加快创新平台建设。

强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重点启动大豆、玉米、水稻科技创新中心,在齐齐哈尔市、哈尔滨、绥化、佳木斯等地市建立原原种基地。

实施转基因重大专项,加强安全监管,开展好大豆、玉米转基因品种研究和各阶段的试验。

三是加快农业机械研发。

力争研发立项30个左右,有多功能联合整地机、系列全面耕耘机、高速气吸精密播种机等机型实现批量生产,用于生产试验和示范。

---------------------------------精选公文范文-------------------------- 四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继续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实施“百日科技服务”行动和超级稻“双增一百”科技行动,建设五大粮食作物万亩以上高产创建核心示范点350个,辐射面积5350万亩。

全省推广五大粮食作物高产栽培技术模式亿亩。

7、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一是扩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范围,启动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试点,重点抓好36个国家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建设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标准化中心5个,完成县级22个中心补配套建设。

二是建设省级应急预警与控制指挥中心1个,有害生物灾害预警与控制站28个,有害生物乡镇监控点100个,外来有害生物
----------------精选公文范文---------------- 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