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生物大灭绝探秘(8)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生物大灭绝探秘(8)
胡经国
十四、生物的大灭绝与大爆发
1、古生物化石揭示生命史的三个特点
据介绍(201006),美国著名古生物学家古尔德(Stephen Jay Gould)在他的《熊猫的拇指》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古生物化石揭示的生命史至少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稳定性。

物种并不像达尔文所言,处于一个逐渐进化的过程中。

它们出现和消失时的外形几乎一样。

二是突然出现。

物种是突然出现的,并且已经“完全定型”。

三是物种的大灭绝与大爆发。

生物的大灭绝与大爆发,是生命史中周期性发生的事件,并不是像达尔文所说的“适者生存”。

其灭绝与否,靠的是机遇,而不是“适与不适”。

2、古生物化石缺少中间演化系列之密
据认为,古生物化石缺少中间演化系列,是古生物学界的一个秘密。

古尔德说,古生物学家所画出的生物进化树,除了树枝的梢头是真的以外,其它部分都是根据想象画出来的。

达尔文对此的解释是,化石是有缺失的,就像一本书,我们只见到了其中的几页。

但是,地球这个浩大的“图书馆”,如此众多的生物,为什么我们见到的都是“缺页的书”?
古尔德替达尔文解围,提出了“间断平衡”理论。

他说,达尔文没有错,生物的进化是存在的。

但是进化不是渐进式的,进化是在极短的时间内突飞猛进地完成的;而其余时间则呈现出稳定和静止的状态,两者交互进行。

对于中间化石缺乏,古尔德是这样解释的:进化和新种的产生,不可能发生在一个物种主要群体所在的核心地区(因为这里没有隔离机制),而只能发生在边缘群体所在的边缘地区。

在那里,生存压力大,环境复杂,物种的变异容易遇到适应的环境,边缘的隔离作用使变异得以保存和发展,进而成为新种。

但是,最终能够成为化石的,应该是核心地区主要群体中的生物;因为它们数量大、分布集中。

相反,由于处于边缘正在演化的群体,能够成为化石的机会很少,因而我们也就没有运气见到这样的化石了。

古尔德智慧地回答了“中间化石缺乏”的责问,弥补了进化论的缺陷。

3、生物大灭绝之后为何是新物种大爆发?
生物大灭绝之后为何是新物种大爆发?据认为,这个问题又可以用古尔德的理论加以解释:在处于核心地区的主要种群灭亡以后,边缘变异的种群进入中心地区的方式,应该是如入无人之境似的一拥而入。

这样,就在未来的化石中现出了新物种“大爆发”的局面。

想象一下大灭绝之后的世界吧。

昔日处于霸主地位的生物消失了,广阔的
空间也就是大部分生态位都空出来了,等待“新主人”入住。

这对于那些过去处于边缘、受到压抑、而在生物大灭绝中又侥幸存活过来的生物,又是怎样的机遇呀,这怎能不迎来生命的“狂欢节”,新物种的大爆发呢。

想象一下,在人类灭绝以后,其它生物会怎样地“狂欢”呢?
4、“渐变论”与“突变论”
据认为,达尔文的进化论是一种“渐变论”。

他信奉“自然不产生飞跃”的理念。

而古尔德的“间断平衡”理论,则是一种折中,是对“渐变论”的修复。

与“渐变论”针锋相对的,是“突变论”,或称之为“灾变论”。

19世纪初,以法国科学家居维叶为代表的灾变论,曾经占据了主流地位。

他说:“不同的地层结构是由于发生过多次洪水灾变,而不同地层中的不同生物化石,则是在每一次灾变之后重新创造的。


渐变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地质学家莱伊尔。

他有句名言:“现在是理解过去的钥匙”;意思是说,现在的原因,也是过去的原因。

自然界受着均一的规律支配,现在的地质地貌是由过去的变化一点一点累积而成的。

二者争论的焦点是:自然的变化究竟是突然的还是逐渐发生的呢?
“渐变论”一度成为科学界的统治思想,莱伊尔被称为“地质学之父”。

他的《地质学原理》被誉为奠定了地质学的基础。

想一想,这也很好理解。

因为,按照“渐变论”的思路来理解世界,显然要比把突变的因素加进去容易得多。

理解了现在,就等于理解了过去和未来。

科学家们心中窃喜:天下竟有这样的好事。

古尔德的“间断平衡理论”很好地回答了对进化论的质疑,但是没有回答为何会有“生物大灭绝”。

5、恐龙灭绝的小行星撞击说
恐龙曾经雄霸地球,但是在白垩纪末(距今6500万年前)它们突然灭绝了。

据估计,对恐龙灭绝原因的解答大约有100多种。

如今大多数科学家,越来越趋向于接受一种“小行星撞击地球”引发灾变的说法。

有的科学家,还算出了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周期。

每隔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几亿年的周期,就有不同大小的小行星撞上地球,带来不同级别的灾难。

宇宙无限,意味着可能无限。

导致恐龙灭绝的那次撞击,是一颗直径达10公里、重达1兆吨的小行星撞上了地球;其威力相当于千万颗广岛级的原子弹爆炸。

但是,并不是这次撞击直接杀死了恐龙和其它生物,而是撞击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造成了生物大灭绝。

例如,撞击形成的冲天粉尘,上升至大气圈同温层,遮天蔽日,数月不散,阳光无法照射地球,大地进入冬天,植物死亡,食物链崩溃,陆生动物开始灭绝。

不过,两极地区的动植物对于长达数月的黑暗,早已适应(因为极夜),所以得以存活。

同时,大量的硫化物和氮化物进入海洋表层,使海洋酸化,导致生活在表层和浅海的海洋生物灭绝。

不过,深海中的生物躲过了这一劫。

这就解释了白垩纪的生物,为什么有的灭绝了,有的却存活下来了。

6、生物发展史的“突变+渐变”模式
以往的生物发展史过分强调“渐变”,否定“突变”。

而有关文献作者,则倾向于生物发展史采取的是“突变+渐变”模式。

不仅生物发展史采取“突变+渐变”模式,而且地球地貌的演变,也应该是采取这种模式的。

该作者多次走过“川藏线”,对于这条线路上的“突变”现象印象深刻。

“川藏线”两旁的雪山上有冰川;冰川的末端有冰川融水形成的堰塞湖。

在晴朗的夏日,冰川会突然断裂,一跃而下,冲开阻挡,造成湖水的溃决。

咆哮而下的洪水对河谷的改造,是平时河水的侵蚀所根本不能比拟的。

西藏的米堆冰川、则隆弄冰川等,都曾经数次发生过这样的事件。

汶川大地震使两个山头合二为一,“渐变”永远也做不到。

可以说对于地球地貌的塑造,“突变”贡献更大。

人类社会的发展何尝又不是这样。

革命来临,社会巨变;积怨释放,恢复常态。

科学的发展也是遵照“突变+渐变”的发展模式的。

既然诸事如此,“突变+渐变”是不是事物发展的一个普遍规律呢?
十五、地球进入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时期
据报道(20100728),在地质史上,由于地质变化和大灾变,生物经历过5次自然大灭绝。

现在,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使物种灭绝速度比自然灭绝速度快了1000倍,地球进入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时期。

不少专家呼吁保护生物多样性。

1、平均每小时就有一个物种灭绝
《自然》杂志称,在50年以后,有100多万种陆地生物将从地球上消失。

因为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物种灭绝速度比自然灭绝速度快了1000倍,平均每小时就有1个物种灭绝。

生物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长期稳定期与短期剧变期总是在相互交替,生物灭绝也以不同的规模出现。

在稳定期内,平均新生率远远大于平均灭绝率,总的平均灭绝率维持在一个低水平上,这种低水平灭绝被称为背景灭绝。

与此相对应,在剧变期内,许多生物门类在短期内大量灭绝,生物演化进程突然中断,使灭绝率突然升高,而新生率则降得很低,这种大规模的生物绝灭被称为集群灭绝或大绝灭。

据统计,自寒武纪以来,明显的生物灭绝事件发生了15次。

其中,重大集群灭绝事件有5次。

科学家一直在研究生物大灭绝的起因和规律,并提出了多种解释,比如小行星撞击、宇宙射线变强、火山喷发、气候变化、大气成分变化、海洋盐度变化、地磁变化等。

以前的生物大灭绝,都属于自然灾害。

但是,这第六次生五大灭绝却是人为灾害。

有专家指出:“我们正在经历的生物大灭绝,比地球生命史上其它生物大灭绝事件更为恶劣。


2、15589个物种受到灭绝威胁
全世界有多少个物种呢?有的说150万种,也有的说170万种,甚至200万种。

这些数字是指已知的物种,还有很多物种还没有被发现,实际数字会远远大于现在。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隔几年就发布一部全球物种状况红皮书。

在最近的物种红色名录中,有15589个物种受到灭绝威胁。

其中,包括12%的鸟类、23%的兽类、32%的两栖类、25%的裸子植物、52%的苏铁类、42%的龟鳖类、18%的鲨鱼鳐类、27%的东非淡水鱼。

3、生物多样性正面临五大威胁
地球环境形势为何如此严峻?专家总结出主要有以下五个原因:第一,生态环境的丧失或破碎化;第二,外来物种的入侵;第三,环境污染;第四,人口爆炸;第五,过度利用。

据认为,要了解物种灭绝后的危害有多大,首先要认识物种的遗传多样性。

比如,两棵草长得很像,肉眼分不出来,但是在遗传基因上它们毫无疑问有区别。

这就是个体的唯一性。

现在,科学家可以通过高分辨率的分子标记技术来区别个体。

大家都很熟悉袁隆平院士对提高水稻产量的贡献;但是如果没有非常难找的野生稻做杂交,他也不可能有现在的成就。

矮秆基因对推动中国粮食产量提高,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基因可能会改变一个国家的经济形势。

因为,在一个生态系统里,每一个物种都有它的特殊功能。

每灭绝一个物种,就有几个、几十个物种的生存受到影响。

十六、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正在进行
据报道(20100812),地球正在经历第六次物种大灭绝。

这并不是耸人听闻的言论,而是“有科学依据的事实”。

专家指出,目前,来自各个国家的科学家都在对物种进行观测和保护。

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表明,地球已经进入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时期。

而且,生物栖息地的流失和退化、外来物种入侵、气候变化、资源过度开采、环境污染和野生动物疾病等六大因素,造成了人类活动对地球的重大影响,加快了物种灭绝的速度。

国外有科学家建议,现在人类已成为地球的主宰,不妨称现在这个时代为“人类世”。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类活动对地球物种生存的影响。

专家指出,我们现在仍然处于地球生物多样性演变的历史时期,而物种灭绝速度大大加快也是一个客观事实。

自从距今 5.4亿年前地球进入显生宙以来,在生命进化过程中,共发生过15次生物灭绝事件。

其中,发生过5次生物大灭绝事件。

这样的生物大灭绝事件延续的时间比较长,可能是几十万年或几百万年。

至于第六次生物大灭绝会延续多久,目前还很难预测。

1、物种灭绝:一个并不可怕的概念
专家表示,从地球有生命起源至今,已经38亿年了。

地球生物演化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不断进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一条有起伏的、不断变化的轨迹。

其中,不乏生物灭绝的现象,有小规模的和大规模的。

因此,物种灭绝是非常正常、非常自然的现象。

就单个物种来说,不同的物种拥有不同的特性。

有的物种,拥有庞大的种群和广泛的分布空间,生存率很高,能够演化很长的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或许能够躲避地球发生的各种灾变,成为后续的物种主力军。

而有的物种,则对环境要求很高,一旦地球发生突变,它们的适应能力很差。

因此,不同物种的演化时间是不同的。

往往那些不太适应环境的生物先灭绝,随后会腾出广阔的生态空间,给更具有发展潜力的生物生存和发展。

虽然生物灭绝是带有悲剧性的,但是对新生生物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生物的基因,就是在生和灭的不断演变过程中,不断更新的。

专家指出,物种灭绝原因多种多样。

可能既跟地球内部系统的气候变化或自然灾变有关;也可能作为太阳系的一部分,跟地球与太阳的角度、地球轨迹的变动和轴心的变化有关;也可能跟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有关。

有关研究表明,在过去的5.4亿年里,每隔6200万年地球就会经历一次物种大灭绝。

这就与太阳系偏离银河系中心的周期性规律,发生了巧合。

此外,每250万年哺乳动物会经历一次大灭绝。

这种变化与地球轨道的变动和轴心变化的重合的变动周期有关。

过去5次生物大灭绝,既有地外因素,也有地内因素,如小行星撞击、海平面降低、火山喷发等。

这些生物的重大灭绝事件,无一例外是由一系列因素综合造成的;同时也与生物本身在进化过程中不适应环境、自身生理状况变化有关系。

2、物种灭绝速率大大超过临界点100万分之10
科学界有这样一种估算标准,保证物种灭绝的速率保持在一个适度的比例;比较合理比例的是100万分之1,最大不要超过100万分之10,这是一个临界点。

但是根据已经披露的数据,现在物种灭绝的速率,相对于过去5次大灭绝的化石记录而言,提高了100~1000倍,大大超过了临界点。

由此产生的后果极其严重,是很恐怖的。

专家指出:一块化石的背后大约代表了10000个生物个体。

显然,化石记录不能完整反映生物种类灭绝的速度。

但是,综合全球近年来统计的数据,仍然能清楚地表明,物种灭绝的速度“前所未有”。

根据化石记录,无脊椎动物的平均生存时间,即从起源到灭亡,据估计大约是500~1000万年;而哺乳动物的生命周期则快得多,通常是100~200万年。

科学家表示,正常的物种灭绝速率应该是一个物种存活100万年,即1年灭绝的物种为10~25个之间。

然而,现在物种灭绝的速度,预计是正常速度的100~1000倍。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对物种灭绝速度进行了估测,认为当今地球每1小时就有3种生物灭绝,也就是1天灭绝72种生物,一年灭绝26280种生物。

也许物种灭绝的确切速率难以计算,但是科学家的研究证明,大多数生物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列出了具有权威性的濒危动物“红色名单”。

同时,该组织估计,全球大约有16300种动植物物种,已经处在灭绝的边缘,而41000多种生物则受到生存的威胁。

该组织还表示,全球1/8的鸟
类,1/3的两栖动物,1/5是哺乳动物,1/4是珊瑚类以及1/2的海龟类,处于危险之中;70%的植物也处于不同程度的危险之中。

3、原因:人类活动是主要影响因素
过去5次生物大灭绝,无一例外都是自然界主导的,而全球统计数据显示,人类正成为此次物种大灭绝的主导。

尽管我们现在好像感觉不出来,但是如果看一下南美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过去生物多样性保持比较好的地区的变化,那么就会发现,由于环境变化、极端气候增多而对当地物种造成的惊人变化,这种变化显然是令人感到恐怖的。

在200~300年前,人类工业化的社会发展进程,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高;地球人口不断增加,人类活动范围越来越大;而大量砍伐森林,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给地球造成很大创伤。

冯伟民介绍,最近几年感受到的极端气候情况,大都与人类活动有非常大的关系。

美国杜克大学著名生物学家斯图亚特·皮姆认为,如果物种以这样的速度减少下去,那么到2050年,目前的1/4~1/2的物种,将会灭绝或濒临灭绝。

而且,更为可怕的是,新物种的产生需要很长时间和大量空间。

但是,现在到处都在人的管理下,自然环境越来越差,生物失去了自然进化的环境和条件,物种在不断地自然死亡,却很难有新的物种产生。

大量生物将在第六次生物大灭绝中消失,却很难像前五次那样产生新的物种。

地球生态系统远比想象的脆弱;当它被损害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体系崩溃。

4、保持生物多样性
要使地球的生物多样性保持一种平衡状态,适应人类的发展。

这个任务是非常艰巨的。

人类本身面临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控制人类自身人口的增长,同时采用有效有序合理的生产方式。

要想把物种灭绝的速率控制到一定范围内,就必须要充分意识到,过往的生产方式尽管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但是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我们现在的地球鸟语花香,这和过去的环境是截然不同的。

生命在进化过程中不断改造着地球表面。

地球环境现在呈现的多样性,是经历了无数灾变以后不断演化的结果。

不仅是科学家,所有人都应该了解地球环境演变的历史和生物多样性的发展过程,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转变生产方式,或许是拯救地球最重要的方法。

建立一种资源发展和经济发展保持双赢的生产方式,才是当务之急。

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我们会找到新的观念、生产方式和经济运作理念吗?
2011年12月22日编写于重庆
2020年9月18日修改于重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