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bf3e1dd9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25.png)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计算机应用基础》已成为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公共课程。
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着重使学生了解计算机文化在信息社会中的作用,初步掌握计算机的基本使用方法,具备在计算机的单机和网络操作环境中使用应用程序的能力,并对计算机安全维护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一、课程性质⑴课程名称:计算机应用基础⑵适用专业:中等职业学校各专业二、面向对象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三、课程说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能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熟练掌握Windows 7、Word2010、Excel 2010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技巧,以及初步了解PowerPoint2010、多媒体信息处理、因特网应用基本知识,具备初步计算机操作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它计算机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四、课程目标1、知道《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性质、地位和独立价值。
知道这门学科的研究范围、学科进展和未来方向。
2、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应用领域,计算机中数的表示方法;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信息在计算机内的表示以及计算机系统的安全防护。
3、全面掌握Windows 7操作系统的基本组成和操作、熟练掌握一种汉字输入方法,学会文件和文件夹的建立、复制、移动、删除等一系列操作,学会对磁盘的格式化等基本操作,学会使用回收站、剪贴板和控制面板,学会安装Windows 7操作系统4、全面掌握Word 2010 的各项功能,菜单工具栏、常用工具栏和格式工具栏的使用。
掌握文档的录入、编辑、排版操作,表格的制作和图文混排,样式和模板的使用以及邮件合并。
5、全面掌握Excel 2010的各项功能,菜单工具栏、常用工具栏和格式工具栏的使用。
掌握数据的运算与输入,常用的工作表函数,公式的输入和公式中坐标的引用。
学会制作图表,数据排序、筛选、分类汇总等操作,学会Excel在管理中的应用。
6、了解PowerPoint2010的各项功能,演示文稿的制作、超链接技术和放映;了解对多媒体的基本处理技术。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1ab6dc2f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5c.png)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准则,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学生进一步了解、认识和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应用、网络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技能,初步掌握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以项目教学为主的教学,学生在经历做项目的过程中,尝试在实践中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构建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发布信息过程中的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并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养成崇尚科学与热爱计算机学科的精神,养成认真学习、勇于实践、独立思考的习惯,养成精益求精和团结协作的作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内容标准项目名称工作任务内容标准活动设计参考课时项目一认识计算机任务1初识计算机了解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系统的组成,以及计算机系统各主要设备;能描述计算机主要部件在系统中的关系及采用任务驱动、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小组呈现的方法4作用。
任务2 计算机发展及应用领域1、了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过程及趋势,能知道各阶段发展的主要特点;2、了解计算机在现代社会的工作与生活中的各类应用;能理解数据与信息的概念及数据在计算机中的处理过程采用任务驱动、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的学习方法。
4项目二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使用任务1认识计算机操作系统1、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列举常用操作系统的特点和功能,能知道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运行中的作用;2、能理解文件和文件夹的概念与作用,能掌握文件和文件夹的基本操作。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c4190b42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03.png)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n:Computer n Technology" Curriculum StandardsXXXSeptember 20121.Course NatureComputer n Technology" is an introductory course on computer knowledge。
It focuses on learning and cultivating basic knowledge。
basic concepts。
and basic nal skills of computers。
while also introducing practical are usage and cutting-edge knowledge of computer n XXX of the basic working principles of computers.Through this course。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master basic knowledge of computer development and n。
system n。
commonly used input methods。
daily maintenance。
XXX。
They should also be able to XXX used are in modern office settings such as word processing。
table design。
n。
online browsing。
and email XXX' understanding of computers。
improve their computern skills and techniques。
and lay a good XXX qualities。
the XXX nal abilities。
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
![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cf201825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98.png)
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计算机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为其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的主要任务包括: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和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熟练运用办公软件进行文字处理、数据处理和演示文稿制作;具备网络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网络操作和信息获取;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和计算机伦理道德观念。
二、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计算机的发展、特点、分类和应用领域。
2、熟悉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包括硬件和软件。
3、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常见操作系统的操作方法。
4、理解办公软件的功能和操作流程。
5、知晓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和常用网络服务。
(二)技能目标1、能够熟练进行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如开机、关机、鼠标和键盘的使用等。
2、熟练安装和使用常用的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
3、运用办公软件进行高效的文字处理、表格制作和演示文稿设计。
4、掌握网络连接和设置,能够利用网络获取和交流信息。
(三)素养目标1、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能够主动获取和利用信息。
2、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在计算机应用中发挥创造性。
3、树立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
三、课程内容(一)计算机基础知识1、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特点和分类。
2、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包括硬件(中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和软件(系统软件、应用软件)。
3、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数据表示。
(二)操作系统1、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功能。
2、 Windows 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如桌面管理、文件和文件夹操作、系统设置等。
(三)办公软件1、 Word 文字处理软件:文档的创建、编辑、格式设置、页面布局、表格制作等。
2、 Excel 电子表格软件:工作表的创建、数据输入与编辑、公式与函数的应用、数据图表的制作等。
2024精选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案
![2024精选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08096bf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e0.png)
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能够 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需求。
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
教学内容与安排
计算机基础知识
包括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计算机的组 成与原理、数制与编码等基础知识。
常见操作系统类型
02
介绍Windows、Linux、macOS等常见操作系统的特点和适用
场景。
操作系统基本操作
03
演示并讲解操作系统的启动、关闭理软件
介绍Word等文字处理 软件的基本功能和操 作技巧,如文档编辑 、排版、打印等。
表格处理软件
介绍Excel等表格处理 软件的基本功能和操 作技巧,如数据录入 、公式计算、图表制 作等。
详细设计
对每个模块进行详细设计,包括算法、数据结构、接口等,形成详细 设计文档。
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
软件测试
通过黑盒测试、白盒测试、灰盒测试等方法,对软件进行功能测 试、性能测试、安全测试等,确保软件质量符合预期。
质量保证
采用代码审查、持续集成、自动化测试等手段,确保软件开发过程 中的质量可控。
问题跟踪与解决
2024精选中职计算 机基础课程教案
目录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计算机基础知识 • 网络基础知识 • 编程语言入门 • 数据库应用基础 • 软件开发流程与方法 • 职业素养与团队协作
01
课程介绍与目标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目的
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常用软件的使用、网络基 础等知识与技能。
《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bb8c8e622b160b4e777fcf07.png)
《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计算机应用专业)永年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2014年9月10日《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一、概述(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应用性很强的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程,贯彻以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为重点,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指导思想。
在教学中要根据中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就业岗位需求组织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继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程设计基本理念。
注重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个性发展;以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充分体会有关平面设计的重要性;注重学科渗透,关注科技发展,有机结合时代的新产品;创造团结协作的氛围,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从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应知能力;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
(三)课程设计思路。
该课程是依据“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以能力目标指导下,基于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基于生产过程的工作项目设置的。
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的项目中学会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
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中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项目设计以生产过程为线索来进行。
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课程目标(一)课程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从整体上对计算机基础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有初步认识,它为后续计算机课程及其它相关课程打下基础。
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培养学生自觉使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和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计算机成为学生获取知识,提高素质的有力工具,通过行动导向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积极的行动意识和职业规划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后续课程学习作前期准备,为学生顶岗就业夯实基础。
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92f36464650e52ea5418982b.png)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一、适用对象中等职业教育层次的学生。
二、课程性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准则,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三、参考学时72学时。
四、学分学分。
五、课程目标1.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应用、网络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技能,使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
2. 使学生能够根据职业需求运用计算机,体验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发布信息的过程,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意识。
3. 使学生树立知识产权意识,了解并能够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依法进行信息技术活动。
知识目标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中的与实际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根据职业需求运用计算的能力,通过使用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发布信息的过程,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团结协作的学习方法和工作态度,为其终身学校和发展奠定基础。
技能目标通过对课程的学习,认识计算机操作系统使用、Internet应用、文字处理软件应用、电子表格处理软件应用、多媒体软件应用、演示文稿软件应用等常用计算机基本知识。
六、设计思路1. 对知识的教学要求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
了解:指对知识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
理解:指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有一定的理性认识,能用正确的语言进行叙述和解释。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解决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应用问题。
2. 对技能的教学要求分为会操作和熟练操作两个层次。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5e3b2885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c2.png)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本文档旨在规范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指导,确保课程的质量和一致性。
以下是本文档的详细内容:1.课程目标1.1 理解计算机基础概念和原理1.2 掌握常见的计算机操作和应用技能1.3 能够运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和问题解决1.4 培养计算机安全与隐私保护意识1.5 培养计算机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2.课程内容2.1 计算机基础知识2.1.1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概念2.1.2 计算机的组成和运行原理2.1.3 计算机的存储和输入输出设备2.2 操作系统基础2.2.1 常见操作系统的功能和特点2.2.2 操作系统的安装和配置2.2.3 操作系统的文件管理和备份2.3 办公软件应用2.3.1 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和功能2.3.2 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操作和功能2.3.3 演示文稿软件的基本操作和功能2.3.4 信息管理软件的基本操作和功能2.4 网络和互联网应用2.4.1 网络基础知识和网络安全2.4.2 常见网络服务和应用2.4.3 互联网搜索和信息检索技巧2.4.4 电子邮件和即时通信工具的使用2.5 数据库管理与使用2.5.1 数据库基础知识和数据模型2.5.2 数据库的设计与管理2.5.3 数据库的查询与报表2.5.4 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2.6 编程基础2.6.1 编程语言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6.2 算法和流程图的设计2.6.3 常见编程语言的语法和语义3.教学要求3.1 确保安全。
教师要注意计算机和网络的安全防护,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安全意识。
3.2 实战操作。
教师应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3.3 综合应用。
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3.4 创新创业。
教师应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
本文档涉及附件:附件1、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附件2、基础知识练习题集附件3、实践操作指南附件4、课程案例分析附件5、评价和考核要求法律名词及注释:1.版权:著作权法保护著作权人对其所创作的作品的权益,包括复制、发行、表演等权利。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8717c862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50.png)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⅛E述(一)课程性质与定位1.《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我校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通用素质课,是技能培养类课程;2.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3.学生在学习了计算机应用基础之后,他应该能做这样一些事情:他能够利用它学习其他计算机课程;用它作为工具来学习其他的非计算机课程;用它来与其他的同学、老师或者朋友们交流信息;用它来进行网络信息传递;用它为将来的工作服务,还要用它为将来的生活方方面面服务。
因此,我们认为,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培养目标是用计算机处理日常事务,同时还要培养基本信息处理能力及信息素养。
二、课程设计基础理念基于对这门课的培养目标的分析,确定本门课程的设计理念有这样三点:一是以应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所谓以应用为出发点,就是要紧紧盯在应用上,把对学生有用的东西做选择的标准,所以要调研企业、毕业生和在校生,但是还要把这些东西很好的应用到工作和生活中去,这就是所谓的落脚点。
从这一点来体现它的职业性;二是要以学习能力的培养为核心。
这门课程是工具,但它不是为工具而工具,它有很好的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因为计算机知识以及技术更新速度非常之快,恰好用它来培养学生的能力。
所以通过对专业负责人和职业岗位人的调研,来充分考虑它对能力的培养,以体现它的开放性。
三是以方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着眼点。
这门课程在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老师和学生,对老师和学生进行认真调研,怎样方便学生学、老师教,就采取怎样的方式,并且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间特别重视操作,以体现它的实践性。
三、课程目标(一)课程总体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通过课程的实施,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使学生的知识、情感、技能得到全面发展,既为今后的专业核心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知识与技能基础,又培养良好的态度,为其将来从事专业活动和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
(二)课程具体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8d1a8ae4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87.png)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1.1 课程名称1.2 课程目标1.3 课程内容1.4 课程要求二、计算机基础知识2.1 计算机硬件①中央处理器②存储设备③输入设备④输出设备⑤其他辅助设备2.2 计算机软件①操作系统②应用软件③网络软件三、计算机操作基础3.1 计算机基本操作①开机与关机②界面介绍③文件管理④快捷键的使用3.2 文字处理软件①基本操作与编辑②格式设置③插入图片与表格④应用实例3.3 幻灯片制作软件①幻灯片布局②图形与动画效果③演讲技巧3.4 数据库操作①数据库基础知识②数据表的创建与编辑③数据库查询与检索④数据报表的四、网络基础知识4.1 网络概念①网络的定义②网络的分类③网络拓扑结构4.2 网络协议① TCP/IP协议② HTTP协议③ FTP协议④ DNS协议4.3 网络安全①防火墙②权限管理③密码安全④防护五、法律与伦理5.1 网络法律①网络言论自由②网络侵权③网络安全法5.2 伦理意识与人文素养①网络使用规范②网络道德③网络信息倫理6、本文档涉及附件:6.1 附件1:课程教材清单6.2 附件2:课程示例实验报告7、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7.1 网络言论自由:指个体在网络空间自由表达意见、交流信息的权利。
7.2 网络侵权:指在互联网上对他人信息、知识产权的侵犯行为。
7.3 网络安全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于2016年11月7日通过的维护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
7.4 网络使用规范:指个体在网络环境中应遵守的行为准则。
7.5 网络道德:指在使用网络时应遵循的公认的道德标准。
7.6 网络信息伦理:指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中的伦理道德和社会公正问题。
2024版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课件
![2024版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3e455a2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3c.png)
社交媒体与网络营销
探讨社交媒体和网络营销的基本原理和策 略,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社交媒体和网络工 具进行个人品牌建设和营销推广。
THANKS
感谢观看
数据输入与编辑
掌握Excel的基本操作,包括工作簿的创建、 打开、保存等,以及工作表的选择、重命名、 删除等。
学习如何在Excel中输入各种类型的数据,包 括文本、数字、日期等,并能进行复制、粘 贴、删除等操作。
格式设置与美化
数据分析与处理
掌握如何设置单元格格式,包括字体、字号、 颜色、边框等,以及如何使用条件格式突出 显示特定数据。
佳路径,按前后顺序发送信号。 • 交换机(Switch):可以为接入交换机的任意两个网络节点提供独享的电信号通路。 • 服务器(Server):指的是网络环境下为客户机提供某种服务的专用计算机,服务器安装有网络操作系统和各
种服务器应用系统软件的服务器软件.服务器具有高速CPU运算能力、长时间可靠运行、强大I/O外部数据吞吐 能力以及更好的扩展性.
广域网(WAN)
范围从几十千米到几千千米,甚至上万千米,可以覆盖一个国家、地区 或横跨几个洲,形成国际性的远程计算机网络。
03
互联网(Internet)
由全球范围内的大量计算机网络通过路由器等网络设备互联而成,是一
个全球性的计算机网络。
常见网络设备与功能介绍
• 网卡(NIC):计算机与网络相连的接口电路,又称网络适配器或网络接口卡。 • 路由器(Router):连接因特网中各局域网、广域网的设备,它会根据信道的情况自动选择和设定路由,以最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计 算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 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教材结构与内容概述
《计算机基础及应用》课程标准
![《计算机基础及应用》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39d0fbb5d4d8d15abf234e02.png)
《计算机基础及应用》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和任务:(一)课程性质:《计算机基础及应用》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它是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掌握使用计算机的技能而开设的。
(二)课程任务:本课程是一门有关计算机知识的入门课程,主要着重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和培养,并兼顾实用软件的使用和计算机应用领域前沿知识的介绍,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计算机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了解当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微型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方法,了解并掌握文字编辑、电子表格、电子演示文稿、网络使用、多媒体等软件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了解信息安全的知识。
(二)能力目标:学生学习强调以自学为主、动手为主,必须加强上机实验。
课堂上认真听讲,理解各个知识要点,注意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掌握操作步骤,上机时认真实践,完成各个实验任务。
平时多接触计算机的书刊文摘,多用计算机,多使用新的软件。
(三)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一)理论教学第一篇计算机基础知识一、教学内容1.计算机的基本概念1.1 计算机的发展过程、分类、应用范围及特点1.2 信息的基本概念2.计算机系统的组成2.1 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各部件的主要功能2.2 数据存储设备的使用2.3 计算机软件3.信息编码3.1 数值在计算机中的表示方式3.2 字符编码4.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组成4.1 计算机硬件组成4.2 微型计算机系统4.3 常用外部设备4.4 微型计算机的主要性能指标及配置5.多媒体技术的基本知识5.1 多媒体技术的概念及其应用5.2 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构成5.3 多媒体设备的种类二、教学要求了解计算机的发展与分类、计算机的主要用途、信息的基本概念;理解计算机的主要特点。
了解硬件系统的组成及各个部件的主要功能,指令、程序、软件的概念以及软件的分类;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计算机数据存储的基本概念。
职业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
![职业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696b042cbe1e650e52ea99d0.png)
课程代码:XXXXXXXXXX《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Curriculum Standards(2016年修订)XXXXX职业技术学院1.课程设置概述1.1 课程在相关专业中的性质与定位《计算机基础》是全院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是一门实践技能很强的课程。
本课程是新生入校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建立计算机作为现代社会的一门基本工具的意识,使学生掌握当前社会各个领域必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具备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的获取、处理、传递及应用的基本技能,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本保障,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
1.2 本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1.2.1 突出学生主体,注重技能培养,回归能力本位《计算机基础》注重计算机技术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方法和技能的应用及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演示、讨论下使其自主地、熟练地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2.2 尊重个体差异,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倡导“自主学习”,以“任务驱动”的方式促使学生获取技能。
启发学生对设定任务积极思考,分析出多种解决方案,勇敢表达自己的思想,尊重个体差异。
将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终结性评价注重检测学生的实践技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1.2.3 整合课程资源,开放创新教学,拓展学习渠道通过课堂讲解、演示、讨论、操作、成果汇报等促进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实际技能的运用。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不断改进教学方式,通过多媒体、网络、音像等组织学生学习鲜活的实例,采用互动式教学使学生得到模拟训练,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4 模拟真实工作情景,设置工作任务本课程模拟公司办公自动化里的信息处理员设计学习情境,再将情境分解成若干个真实的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充分体现实际操作,技能应用。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81783840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ca.png)
XXXX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全校各专业教学的必修公共课程,是学生基本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基础课程,影响力大、受益面广,也是我校重点建设课程之一。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也是为后续课程和专业学习奠定坚实的计算机技能基础。
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准则,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了解网络、数据库、多媒体技术等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和相关技术,具有良好的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呈现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1 .知道《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性质、地位和独立价值。
知道这门学科的研究范围、学科进展和未来方向。
2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应用领域,数的进位制和计算机中数的表示方法;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信息在计算机内的表示以及计算机系统的安全防护。
3 .全面掌握WindoWS2007操作系统的基本组成和操作、熟练掌握一种汉字输入方法,学会文件和文件夹的建立、复制、移动、删除等一系列操作,学会对磁盘的格式化等基本操作,学会使用回收站、剪贴板和控制面板,学会安装WindOWS2007操作系统4 .全面掌握Word2007的各项功能,菜单工具栏、常用工具栏和格式工具栏的使用。
掌握文档的录入、编辑、排版操作,表格的制作和图文混排,样式和模板的使用以及邮件合并的操作。
5 .全面掌握EXCel2007的各项功能,菜单工具栏、常用工具栏和格式工具栏的使用。
掌握数据的运算与输入,常用的工作表函数,公式的输入和公式中坐标的引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计算机应用基础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
适用专业:各专业通用
说明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各专业计算机公共课。
它的应用水平直接反映了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在国家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中,计算机应用基础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许多非计算机专业,如航空、财会、数控、电子、建筑等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
本课程正是以立足于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学生自身素质为重点,着重满足各类专业学生的培养需要而开设的。
本课程采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式教学法,利用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将学习活动过程的设计融入教学过程中,以使学生借助教师的指导能够独立地完成学习活动,《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内容比较杂、多,但中专的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单元为主,按照教学内容设立单元项目,把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关于计算机应用技能的掌握,分为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应用、演示文稿制作、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网络交流、等七个单元项目,涵盖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知识点,同时确定了每一个单元项目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能力,根据能力的要求,将每个单元项目又划分为若干个工作任务。
项目划分好后,教师要进行课前教学准备工作。
在每一个单元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自己先将项目设计开发出来,为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做好案例的准备工作。
在项目实施前,教师可以向学生作简要的实施动员工作,向学生说明项目的意义与作用,引导学生上网欣赏优秀的作品,收集相关资料,从而激发学生完成项目开发的兴趣。
针对项目的难度不同,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稿、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等项目的实施由每个学生独立完成,而针对网络技术、网络交流等稍大的项目成立项目小组,推选小组负责人,制定计划,并落实分工,参考项目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个人能力,确定小组成员(一般4-5人)。
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并且进行过程性评价,帮助学生在独立研究的道路上探索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应付大量的信息,引导学生如何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内容。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独立完成项目任务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而且又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下,培养了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
总之,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的基本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本课程不是单一机械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同时向学生传授着对工作任务的理解方法,对完成工作任务流程的设计方法和完成工作任务时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应用技巧;它不再是一种向学生灌压式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一种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总结、体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和技术是会老化的,本课程力求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知识和技术自我再生、自我创新方面塑造学生,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创造、如何生存,着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课程目标与定位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我校所有各专业必须的公共基础课,直接关系到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要求,即要求毕业生能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为学生利用计算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在各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各专业学生的必修公共基础课。
虽是公共基础课,但从实践来看,一般学生均愿意多学一些计算机类的课程,所以学生都选修该课程。
当今人类社会已步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各专业的学生步入社会以后,学习、工作、生活几乎离不开计算机。
因此,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是学生的基本素质之一。
可见,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各专业毕业生应具有的知识结构的需要,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理解一些计算机的常用术语和基本概念;学生能较熟练使用WinsdowsXP操作平台,熟练掌握Office 的主要软件,对音频、视频、动画等信息能进行简单的处理,具有网络的入门知识。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获取计算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具有使用计算机工具进行文字处理、数据处理、信息获取三种能力。
总之,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实际操作能力,对于各专业以的学生而言,应具有熟练使用计算机操作系统、熟练办公软件、熟练上网操作的能力,以提高其综合素养。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总课时:108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获取计算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具有使用计算机工具进行文字处理、数据处理、信息获取三种能力。
教学方法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式。
这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分为了解、理解、掌握、学会四个层次。
这四个层次的一般涵义表述如下:
了解——是指对项目所涉及的知识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认知。
理解——是指对项目所涉及知识点涉及到的原理、方法能给予说明和解释,能提示所涉及到的有关操作步骤。
掌握——是指运用已理解的操作命令,进行WindowsXP设置和管理、Word 2003和Excel 2003的熟练使用,演示文稿和网页的制作、Internet的使用。
熟练——是指能独立地完成指定的文档编辑、表格制作和电子邮件收发等项目实际操作,并获得相关操作技能。
教学内容和要求表中的“√”号是表示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要求层次。
总之,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实际操作能力,对于各专业以的学生而言,应具有熟练使用计算机操作系统、熟练办公软件、熟练上网操作的能力,以提高其综合素养。
三、课程实施
(一)课时安排与教学建议
《计算机基础》是非计算机各专业公共必修课,系基础课程。
一般情况下,分两学期讲授,共108课时。
具体课时安排如下(理论课时在多媒体教室完成,主要工作是工作任务的布置及对学生完成的项目进行评价和总结,实训学时在计算机实训室完成,为单人单机)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表
(二)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要求
教学班是主要的教学组织,班级授课制是目前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
有条件的话,也可以采用分组教学。
上机实验是本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上机动手操作使得理论应用于实践当中。
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可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教学、阅读指导等。
借用多媒体的声像演示,对项目进行展示,提供给学生直观的理论印象。
通过实例操作,培养学生运用各应用软件的使用。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注意训练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操作问题。
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也是应用程序使用的训练过程。
评价教学方法要以实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为依据,好的教学方法应有助于学习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自己的操作动手能力。
鼓励有所创新并取得实
效的教学方法。
四、教材编写与选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要在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下,实行多样化。
申报审批的内容包括:主编和编写人员情况、编写指导思想、教材体系结构、编写体例、主要特点和样章、编写出版的时间、经费保证。
五、课程评价
这门学科的评价依据是本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要求。
考核分为机试和技能考试两部分,机试利用计算机网络考试系统进行机试考试,考试内容以操作题为主,客观题为辅;技能考试以学生完成的项目做为衡量学生完成课程目标的标准。
机试和技能考试占总成绩的比重为2:3,即机试占学期末总成绩的40%,技能考试占学期末总成绩的60%。
最后统一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的学生发放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