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蛋白(整理)
荧光 蛋白 定量
荧光蛋白定量荧光蛋白定量荧光蛋白(fluorescent protein,FP)是一类具有荧光特性的蛋白质分子,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研究中。
荧光蛋白的定量是指对荧光蛋白的含量进行精确测量和分析的过程。
本文将介绍荧光蛋白定量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一、荧光蛋白定量的原理荧光蛋白定量的原理基于荧光现象。
荧光蛋白在受到激发光的照射后,会发出一种特定波长的荧光信号。
这种荧光信号可以通过荧光光谱仪等设备进行检测和定量。
荧光蛋白的定量可以通过测量荧光信号的强度来实现。
二、荧光蛋白定量的方法1. 荧光光谱法:利用荧光光谱仪测量荧光蛋白产生的荧光信号,通过峰值的强度和位置来定量。
这种方法适用于单一种类的荧光蛋白。
2. 荧光强度法:利用荧光信号的强度来定量荧光蛋白的含量。
可以通过与标准曲线比较,或者与内标物进行内标法定量。
3. 蛋白质定量法:通过测量蛋白质的总量来间接定量荧光蛋白的含量。
常用的方法包括BCA法、Lowry法和Bradford法等。
三、荧光蛋白定量的应用1. 荧光蛋白标记法:荧光蛋白可以与其他分子(如抗体、药物等)进行标记,用于生物学实验中的染色和追踪。
荧光蛋白定量可以确定标记物的含量,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 荧光蛋白表达定量:荧光蛋白在基因工程中常用作报告基因,用于检测目标基因的表达情况。
通过定量荧光蛋白的含量,可以了解目标基因的表达水平。
3. 荧光蛋白定量在药物筛选中的应用:荧光蛋白可以用于检测药物对特定分子的结合情况,通过定量荧光蛋白的含量,可以评估药物的结合能力和抑制效果。
4. 荧光蛋白定量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荧光蛋白可以用于检测环境中的有害物质,通过定量荧光蛋白的含量,可以评估环境的污染程度和危害程度。
荧光蛋白定量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对于研究结果的可靠性至关重要。
因此,在进行荧光蛋白定量实验时,需要注意实验条件的控制、标准曲线的建立和内标物的选择。
同时,还可以结合其他分析方法,如Western blot和质谱等,来验证荧光蛋白定量的结果。
荧光蛋白
Martin Chalfie
马丁-查尔菲展示了 绿色荧光蛋白作为 各种生物现象的亮 光基因标签的价值。
Roger Y Tsien
钱永健的巨大贡献在 于,他使科学从红到 蓝的颜色,并开发了 很多使用工具,这使 得绿色荧光蛋白技术 的应用非常简单。
相对分子质量小,对细胞无毒性 检测方便,可直接用于活体测定(只需紫外光或蓝光激发,即可
发出绿色荧光) 无种属特异性,也没有细胞种类和位置的限制 不受假阳性干扰,灵敏度高(由于其他生物本身不含有GFP,因
此不会出现假阳性结果)
GFP的改进
Heim等(1995)采用定点突变的方式,把 第65位丝氨酸换成苏氨酸或胱氨酸,荧 光强度提高了4~6倍。后来的研究中用 到的GFP突变体都是在此基础上通过改变 若干碱基而得到的。
一 GFP的研究历史
1962年,下村修和约翰森等在《细胞和比较生理学杂志》 上报道,他们分离纯化了水母(Aequorea victoria)中发 光蛋白水母素。
1963年,下村修和约翰森在《科学》杂志报道钙和水母 素发光的关系。
Ridgway和Ashley 提出可以用水母素来检测钙浓度,创 造了检测钙的新方法。钙离子是生物体内的重要信号分 子,水母素成为第一个有空间分辨能力的钙检测方法, 是目前仍用的方法之一。
1974年,下村修和约翰森纯化了绿色蛋 白,即以后的绿色荧光蛋白GFP。
Morin和Hastings提出水母素和GFP之间可 以发生能量转移。水母素在钙刺激下发 光,其能量可转移到GFP,刺激GFP发光。 这是物理化学中知道的荧光共振能量转 移(FRET)在生物中的发现。
1985年普腊石和日裔科学家Satoshi Inouye独立 根据蛋白质顺序拿到了水母素的基因(准确地 说是cDNA)。1992年,普腊石拿到了GFP的 基因。
荧光蛋白 (整理)
荧光一、定义荧光(fluorescence )又作“萤光”,是指一种光致发光的冷发光现象。
当某种常温物质经某种波长的入射光(通常是紫外线或X射线)照射,吸收光能后进入激发态,并且立即退激发并发出比入射光的的波长长的出射光(通常波长在可见光波段);而且一旦停止入射光,发光现象也随之立即消失。
具有这种性质的出射光就被称之为荧光。
二、原理光照射到某些原子时,光的能量使原子核周围的一些电子由原来的轨道跃迁到了能量更高的轨道,即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单线态或第二激发单线态等。
第一激发单线态或第二激发单线态等是不稳定的,所以会恢复基态,当电子由第一激发单线态恢复到基态时,能量会以光的形式释放,所以产生荧光。
荧光是物质吸收光照或者其他电磁辐射后发出的光。
大多数情况下,发光波长比吸收波长较长,能量更低。
但是,当吸收强度较大时,可能发生双光子吸收现象,导致辐射波长短于吸收波长的情况发射。
当辐射波长与吸收波长相等时,既是共振荧光。
荧光强度:荧光强度与该种物质的荧光量子产率、消光系数以及含量等因素有关。
荧光量子产率Q:量子产率表示物质将吸收的光能转化为荧光的本领,是荧光物质发出光子数与吸收光子数的比值。
荧光蛋白分子的亮度由其量子产率与消光系数的乘积决定,与成像检测灵敏度密切相关。
三、荧光蛋白1、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在光谱的绿光区(500nm-525nm)已经发现了多种荧光蛋白,而且来源广泛,包括不同种属的Aequorea 、桡足类动物、文昌鱼以及珊瑚。
然而多数有齐聚反应,即使最好的荧光蛋白与EGFP相比,也没有明显的优点。
或许目前活细胞成像最好的选择是GFP衍生的Emerald(祖母绿),它与EGFP的特性相似。
Emerald包含F64L 和S65T突变,另外还有四个点突变从而改进了折叠、37℃时的突变率以及亮度。
虽然Emerald比EGFP更有效,但含有快速光漂白成分,可能在某些环境下其定量成像会受到影响。
荧光蛋白发光原理
荧光蛋白发光原理荧光蛋白是一种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中广泛应用的蛋白质。
它具有独特的发光性质,可以自发地发出可见光,因此被广泛用于生物成像、分子探针、蛋白质标记等方面。
荧光蛋白的发光原理是什么呢?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一、荧光蛋白的结构荧光蛋白是一种由23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单体蛋白质。
它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色团、环肽和β桶。
其中色团是荧光蛋白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决定其发光性质的关键因素。
色团位于荧光蛋白的中心位置,由三个氨基酸残基(丙氨酸、谷氨酸和精氨酸)组成。
这三个氨基酸残基在空间上形成一个类似芳香族化合物苯环的结构,被称为苯并环。
环肽是连接色团和β桶的部分,它可以保持色团在正确位置,并且在荧光蛋白受到激发时传递能量。
β桶是荧光蛋白的骨架结构,由11个β折叠片组成。
它们排列成一个圆柱形的结构,将色团包裹在内部,形成了一个孔道。
二、荧光蛋白的发光机制荧光蛋白的发光机制可以分为三个步骤:激发、转移和发射。
1. 激发当荧光蛋白受到紫外线或蓝色光的照射时,色团中的精氨酸残基会吸收能量并被激发到高能态。
这个过程称为激发。
2. 能量转移被激发的精氨酸残基会将其能量传递给周围的谷氨酸残基。
谷氨酸残基接收到能量后也会被激发到高能态,并将其能量传递给相邻的丙氨酸残基。
这个过程称为共振能量转移。
它使得整个色团中所有三个氨基酸残基都处于高能态,并在短时间内达到平衡状态。
此时,荧光蛋白处于激发态。
3. 发射当荧光蛋白处于激发态时,其会自发地向低能态转移,并释放出能量。
这个过程称为荧光发射。
在荧光发射的过程中,色团中的精氨酸残基会回到基态,并释放出一束可见光。
这束可见光的波长取决于荧光蛋白的结构和组成。
三、影响荧光蛋白发光强度的因素1. 激发波长激发波长是指将荧光蛋白激发到高能态所需的波长。
不同类型的荧光蛋白具有不同的激发波长,通常在紫外线或蓝色光范围内。
2. 发射波长发射波长是指从高能态到达低能态所释放出来的可见光的波长。
多种荧光蛋白
多种荧光蛋白荧光蛋白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研究的蛋白质,它们能够发出绿色、黄色、橙色、红色等不同颜色的荧光,被广泛应用于生物成像、蛋白质定位、蛋白质相互作用等领域。
本文将按照荧光蛋白的类别进行介绍。
1. 绿色荧光蛋白绿色荧光蛋白(GFP)是最早被发现的荧光蛋白,它能够发出绿色荧光。
GFP的发现和研究为生物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工具,它可以被用于研究蛋白质的定位、表达、交互等方面。
GFP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它被广泛应用于生物成像、蛋白质定位、蛋白质相互作用等领域。
2. 黄色荧光蛋白黄色荧光蛋白(YFP)是一种能够发出黄色荧光的荧光蛋白,它是GFP的变种。
YFP的发现和研究为生物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工具,它可以被用于研究蛋白质的定位、表达、交互等方面。
YFP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它被广泛应用于生物成像、蛋白质定位、蛋白质相互作用等领域。
3. 橙色荧光蛋白橙色荧光蛋白(OFP)是一种能够发出橙色荧光的荧光蛋白,它是GFP的变种。
OFP的发现和研究为生物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工具,它可以被用于研究蛋白质的定位、表达、交互等方面。
OFP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它被广泛应用于生物成像、蛋白质定位、蛋白质相互作用等领域。
4. 红色荧光蛋白红色荧光蛋白(RFP)是一种能够发出红色荧光的荧光蛋白,它是GFP的变种。
RFP的发现和研究为生物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工具,它可以被用于研究蛋白质的定位、表达、交互等方面。
RFP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它被广泛应用于生物成像、蛋白质定位、蛋白质相互作用等领域。
总结荧光蛋白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研究的蛋白质,它们能够发出绿色、黄色、橙色、红色等不同颜色的荧光。
不同颜色的荧光蛋白在生物学研究中有着不同的应用,它们可以被用于研究蛋白质的定位、表达、交互等方面。
荧光蛋白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它们被广泛应用于生物成像、蛋白质定位、蛋白质相互作用等领域。
荧光蛋白
荧光蛋白的发展简史
2
荧光蛋白的结构
3
荧光蛋白的分类
4
荧光蛋白的应用
5
结 论 与 展 望
下村修
• 1962年在维多利亚多管水母体内 发现了绿色荧光蛋白( GFP ),并 进行纯化。
马丁·沙尔菲
• 第一次运用绿色荧光蛋白 这个神奇工具投入试验研 究。
钱永健
• 1994年,改造GFP,使 其荧光变强、变色。
图2.Azurite突变体 图3. EBFP2 突变体
荧光蛋白的应用
• 红色系列荧光蛋白
对于橙色与红色系列荧光蛋白,较早报道的红色荧光蛋白(DsRed)的突变体有 mBanana、mOrange、dTomato、mTangerine、mStrawberry 和 mCherry。这些以水 果命名的荧光蛋白表现出不同的光谱和理化特性,其中红色荧光蛋白mCherry 成熟 快、单体特性好,已被广泛应用,但它的亮度较低。
mKeima 是最早报道的大 Stokes 位移的红色荧光蛋白, 它的发射与吸收峰分别位于440 和620 nm 处。采用458 nm 的光 源同时激发CFP 与 mKeima 两个 荧光分子,能实现单光源的多色 成像及荧光相关光谱(FCS) 分析。 但 mKeima 有两个激发峰,另一 个在584 nm 处,这不利于它的 多色成像。
图8. PA-GFP的CLSM
图9. Dronpa 光致变色的性质
结论与展望
结论
本文主要介绍了荧光 蛋白的发展,结构及 分类,以及其在亮度、 Stokes 位移、光谱等 特性方面的研究与发 展,在光转换与光激 活荧光蛋白及其在超 分辨荧光成像技术中 的应用。
展望
活体成像深度仍有局 限性,为了提高分辨率, 需要优化出更合适于活 体荧光成像的高亮度近 红外荧光蛋白分子。 新型光学成像技术迫 切需要具备新特性的荧 光分子与之结合,以更 大程度地提高成像的时 空分辨率和检测灵敏度。
荧光蛋白在细胞生物学中的应用
荧光蛋白在细胞生物学中的应用荧光蛋白(Fluorescent Protein,简称FP)是一种能够自发发射绿色光的蛋白质,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细胞生物学中。
它通过标记蛋白质、表达特定基因等方法,帮助科学家们观察细胞内分子的运动和互动,揭示生命的奥秘。
一、荧光蛋白的发现荧光蛋白最早发现于海葵,由日本科学家上田英寿于1961年发现。
上田利用UV光照射海葵的蛋白质,使其发射出绿色光芒。
这项研究开创了细胞标记的新时代。
后来,科学家发现荧光蛋白并不局限于海葵,许多物种都可以分泌这种神奇的蛋白质。
以青蛙黑脂肪细胞表达重组绿色荧光蛋白(recombinant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简称rGFP)为例,可以在细胞内直接观察蛋白质运动以及互相作用的行为。
这一发现在细胞生物学领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并在细胞物理学、分子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荧光蛋白的基本原理荧光蛋白是一种生物发光染料。
它由一个β桶型的结构组成,中心是一个色氨酸残基,周围有11种不同的丙氨酸染色基团。
当光照射到这些染色基团时,它们会吸收光的能量,并释放出一个高能电子。
该电子随后会被传递到色氨酸残基上,释放出一束特定波长的荧光光。
荧光蛋白的行为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环境、 pH值、类似荧光素的色素和其它静电基团的存在。
但是,较为普遍的是,普通的荧光蛋白因环境的不同而发射的光是单一的绿色。
此外,在高温、低氧等恶劣环境下,荧光蛋白的荧光效率会下降。
三、荧光蛋白的应用1. 在体内标记某一分子荧光蛋白可以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加入到动物或人体细胞内,作为某一个分子的标记。
比如利用绿色荧光蛋白标记肝带状病毒中的核酸,以便直接观察病毒的复制过程。
通过观察荧光信号的强度和时间变化,可以获得关于分子的很多信息,例如空间位置、分布情况和动态变化等。
2. 诊断疾病荧光蛋白在诊断疾病方面也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例如:可以通过将荧光蛋白与抗体结合,制成检测试剂盒,用于检测蛋白质或病毒的存在与否;或在很小很深的病灶内,通过荧光信号的强度来成像,辅助手术医生进行诊疗。
荧光蛋白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荧光蛋白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2. 掌握荧光蛋白表达、纯化和检测的方法。
3. 分析荧光蛋白在不同条件下的表达水平。
4. 探讨荧光蛋白在细胞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荧光蛋白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发出荧光的蛋白质,广泛应用于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领域。
荧光蛋白的发光机制是:当蛋白质分子吸收特定波长的光子后,其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然后以发射光子的形式释放能量,产生荧光。
三、实验材料1. 荧光蛋白基因(如绿色荧光蛋白GFP)2. 表达载体(如pET28a)3. E. coli感受态细胞4. DNA重组克隆试剂盒5. 转化试剂盒6. 限制性内切酶7. 连接酶8. 蛋白质纯化试剂盒9. 荧光显微镜10.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四、实验方法1. 荧光蛋白基因克隆(1)设计引物:根据荧光蛋白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引物,用于扩增目的基因。
(2)PCR扩增:以荧光蛋白基因作为模板,进行PCR扩增。
(3)克隆:将扩增得到的荧光蛋白基因克隆到表达载体上。
2. 荧光蛋白表达(1)转化:将重组质粒转化到E. coli感受态细胞中。
(2)诱导表达:在适当的温度和IPTG浓度下诱导荧光蛋白表达。
(3)收集菌体:离心收集表达荧光蛋白的菌体。
3. 荧光蛋白纯化(1)超声破碎:将收集到的菌体进行超声破碎。
(2)亲和层析:利用荧光蛋白与亲和树脂的结合特性,进行亲和层析纯化。
(3)洗脱和收集:用适当的洗脱液洗脱纯化的荧光蛋白,收集洗脱液。
4. 荧光蛋白检测(1)紫外-可见光谱:检测纯化荧光蛋白的浓度和纯度。
(2)荧光光谱:检测纯化荧光蛋白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3)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蛋白在细胞中的表达和定位。
5. 荧光蛋白应用(1)细胞培养:将荧光蛋白表达载体转染到细胞中,观察荧光蛋白在细胞中的表达和定位。
(2)共聚焦显微镜: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荧光蛋白在细胞中的动态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荧光蛋白基因克隆成功克隆了荧光蛋白基因,并在载体上得到表达。
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亚细胞定位[整理版]
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亚细胞定位一、原理利用绿色荧光蛋白(GFP)来示踪胞内蛋白的技术。
利用GFP融合蛋白技术来进行活细胞定位研究是目前较为通行的一种方法,在光镜水平进行研究,不需要制样,没有非特异性标记的影响。
并且GFP的分子量为27kD,经激光扫描共聚集显微镜激光照射后,可产生一种绿色荧光,从而对蛋白质进行精确定位。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e, LSCM, 以下简称共聚焦显微镜)因其独特的设计原理,有效地排除了非焦平面信息,提高了分辨率及对比度,使图像更为精确清晰,因此极其适于进行活细胞内蛋白质、核酸等定位及活体动态研究。
二、主要步骤1.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①引物设计利用引物设计软件,根据pEGFP-N1的酶切位点设计目的基因引物:②载体构建将PCR产物酶切后插入pEGFP-N1,得到表达目的基因与EGFP融合蛋白质的真核表达载体。
2.转染真核细胞当细胞生长到对数生长期时,接种到共聚焦显微镜专用的玻璃底培养皿(35mm petri dish,10 mm Microwell)中,培养过夜。
当细胞贴壁率达到30%~50%时,将表达载体质粒2ug和脂质体(Lipofectamine2000) 2ml分别溶于100 ml无抗生素、无血清的DMEM培养基中,充分混匀后,室温放置15 min,再将两种溶液充分混匀,室温放置30 min。
同时用无血清、无抗生素的DMEM洗涤待转染的培养细胞2~3次,向DNA-脂质体混合物中加入800 ml无抗生素、无血清的DMEM培养基,混合后加入到培养细胞中。
培养皿放入37℃孵箱孵育6~8 hr后吸去双无培养液,加入2~3 ml含抗生素和10% FCS的DMEM完全培养基,继续培养24~72 hr。
4.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将上述细胞分别在24、、36、48、72小时用共焦显微镜观察,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激发波长为488nm,采取图像。
荧光蛋白发光原理
荧光蛋白发光原理引言荧光蛋白(Fluorescent Protein,FP)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生物界的蛋白质,具有自身特异的发光性质。
荧光蛋白最早于1962年被发现,并因其独特的发光性质而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
荧光蛋白不仅可以作为标记物用于生物成像、细胞追踪等领域,还可以通过工程改造应用于药物筛选、基因表达调控等研究领域。
荧光蛋白的结构荧光蛋白是一种由238-23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链,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多种类型和亚型。
其中最常见且最重要的类型是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它具有天然的自主发光能力。
GFP由11个β折叠片段(β-strands)和一个α-螺旋(α-helix)组成,这些结构元素通过大量氢键和其他非共价相互作用稳定在一起。
其中一个β折叠片段形成了一个具有环状结构的“酚环”(Phenolic Ring),在荧光蛋白的发光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荧光蛋白的发光原理荧光蛋白的发光原理可以归结为三个基本步骤:吸收、激发和发射。
1. 吸收当荧光蛋白暴露在紫外线或蓝绿光等特定波长的激发光下时,它会吸收能量并将电子从基态(Ground State)激发到高能级的激发态(Excited State)。
这个过程是通过吸收激发光波长处于可见或近紫外区域的电子跃迁来实现的。
2. 激发在激发态,荧光蛋白中的某些氨基酸残基(通常是芳香族氨基酸,如苯丙氨酸、色氨酸等)会接受到能量,并将其传递给“酚环”中的一个色氨酸残基。
这个色氨酸残基被称为“调节剂”(Chromophore),是荧光产生的关键结构。
当调节剂接受到能量后,它会发生构象改变,从最初的非发光构象转变为一个高度扭曲的发光构象。
这个过程被称为“内转换”(Internal Conversion),是荧光蛋白发光的第一个关键步骤。
3. 发射在内转换之后,调节剂会再次发生构象改变,并释放出一部分能量。
这个能量以荧光的形式从荧光蛋白中释放出来,形成可见光谱范围内的荧光信号。
荧光蛋白
简介
荧光蛋白在某种定义下可以 说是革新了生物学研究—— 运用荧光蛋白可以观测到细 胞的活动,可以标记表达蛋 白,可以进行深入的蛋白质 组学实验等等。特别是在癌 症研究的过程中,由于荧光 蛋白的出现使得科学家们能 够观测到肿瘤细胞的具体活 动,比如肿瘤细胞的成长、 入侵、转移和新生。
1.分子标记
3.融合抗体
近二十年来,抗体生成技术有了飞速发展,已经从细胞工程抗体(杂交瘤技 术单克隆抗体)发展到了第三代抗体:基因工程抗体,尤其是噬菌体抗体库技术的 出现,解决了人源抗体的研制问题,促进了各种性能优良抗体以及具有多种功能 的抗体融合蛋白的开发。单链抗体(Single-chainvariablefrag ment,ScFv)是研 究得较多的一种小分子抗体,其优越在于可在宿主细胞内大量表达,易于基因工 程操作,尤其易于构建抗体融合蛋白。近年来,关于绿色荧光蛋白融合单链抗体 的报道很多。而且国内也有相关报道,如程虹等报道将抗肝癌单链双功能抗体融 合GFP真核表达载体并导人小鼠成纤维细胞NIH3T3表达并获得成功。因融合抗 体具有与抗原结合及发射荧光两种特性,故这一人工分子可用做免疫染色的检测 试剂,直接应用于流式细胞仪和免疫荧光的标记及肿瘤的检测等等。[7] 由于技 术上的的原因,一般融合抗体均置于原核表达系统如E.coli中表达。为便于表达 蛋白的分离纯化,一般在单链抗体的N端或C端插入6×His序列,便于用Ni-NTA 亲和层析柱纯化目标蛋白。但这一技术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抗体分子内存在二 硫键,而在原核表达系统内由于抗体不能正确折叠,容易形成包涵体,表达出来 的目标蛋白无活性,需要在氧化还原体系中进行复性。但近来也有报道在动物细 胞细胞质中成功表达出具有抗原结合活性的单链抗体。若能成功解决融合抗体的 表达问题,则在免疫染色及肿瘤检测这一领域融合抗体将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
荧光蛋白发光综述
荧光蛋白发光综述概述荧光蛋白(Fluorescent Protein,简称FP)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蛋白质分子,是生物体内发光的重要成分。
荧光蛋白因其出色的荧光特性,使其在生物体内作为标记分子被广泛应用于生物成像、生物传感等领域。
本篇文档旨在对荧光蛋白发光的相关原理、特性、应用进行综述。
荧光蛋白发光原理荧光蛋白的发光原理来源于其结构上不寻常的芳香族氨基酸残基,即苯环类物质的氧化形成内酰胺环(chromophore)的化学反应过程。
当荧光蛋白被紫外线或蓝光激发时,荧光蛋白内的染色体蛋白分子发生结构变化,使内酰胺环从原来的蓝黄色变成绿色的荧光,从而发生发光现象。
荧光蛋白的特性荧光蛋白具有以下特性:1.光谱性质分布广泛。
荧光蛋白可以通过改变其结构或化学性质来改变其发光的光谱性质,以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体内标记。
2.发光强度高。
荧光蛋白发光强度高,因此可以在低浓度下进行检测。
3.可以与其他分子结合。
荧光蛋白可以与其他分子结合,如酶、抗体等,以达到定位、观察等目的。
4.双光子吸收。
荧光蛋白可通过双光子吸收技术,在低波长激发条件下发射绿色荧光,克服了普通荧光染料激发强度过低等问题。
荧光蛋白在生物标记和成像中的应用荧光蛋白因为其特殊的化学结构和强的荧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生物标记和成像的领域中。
通过利用荧光蛋白将其连接到所需生物物质上,可以进行细胞、组织和器官在生理活动、发育、病理变化中的追踪和观察,同时荧光蛋白还可以用于微量、高通量的系统生物学中。
极大地促进了相关领域的发展。
荧光蛋白因其独特的结构以及优异的荧光特性而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作为生物标记和成像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荧光蛋白的应用将在未来继续得到广泛的推广和研究。
荧光蛋白
绿色荧光蛋白开放分类:化学奖相关背景知识技术植物生理学科学自然科学绿色萤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简称GFP,这种蛋白质最早是由下村修等人在1962年在一种学名Aequorea victoria的水母中发现。
其基因所产生的蛋白质,在蓝色波长范围的光线激发下,会发出绿色萤光。
由于具有自发荧光等特性,在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GFP作为一种报告分子,在检测蛋白表达、蛋白和细胞荧光示踪、研究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和构象变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绿色荧光蛋白- 简介及其发光机理绿色荧光蛋白(GreenFluorescent Protein,简称GFP)是一种在美国西北海岸所盛产的水母中所发现的一种蛋白质。
这类学名为Aequorea victoria的水母有着美丽的外表,生存历史超过1.6亿年。
1962年,下村修正是在这种水母的发光器官内发现天然绿色荧光蛋白。
它之所以能够发光,是因在其包含238个氨基酸的序列中,第65至67个氨基酸(丝氨酸—酪氨酸—甘氨酸)残基,可自发地形成一种荧光发色团。
当蛋白质链折叠时,这段被深埋在蛋白质内部的氨基酸片段,得以“亲密接触”,导致经环化形成咪唑酮,并发生脱水反应。
但此时还不能发射荧光,只有当有分子氧存在的条件下,发生氧化脱氢,方能导致绿色荧光蛋白发色团的“成熟”,形成可发射荧光的形式。
上述绿色荧光蛋白发色团的形成过程,系由几位科学家分别研究完成的。
绿色荧光蛋白不仅无毒,而且不需要借助其他辅酶,自身就能发光,可以让科学家在分子水平上研究活细胞的动态过程。
当绿色荧光蛋白的基因和我们感兴趣的有机体内所拟研究的蛋白质基因相融合时,蛋白质既能保持其原有的活性,绿色荧光蛋白的发光能力也不受影响。
通过显微镜观察这种发光的“标签”,科学家就能做到对蛋白质的位置、运动、活性以及相互作用等一目了然。
在一个活体中有数万种不同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精细地控制着重要的化学进程。
荧光蛋白参数绿色荧光蛋白计算公式
荧光蛋白参数绿色荧光蛋白计算公式1. 荧光蛋白简介荧光蛋白(Fluorescent protein,FP)是一种天然存在于某些动植物等生物体内,具有荧光发射能力的蛋白质。
它们有着复杂的结构和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生物技术等领域。
其中,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也是最常见的一种荧光蛋白。
2. GFP的特征GFP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在紫外光作用下,能够发射出稳定的绿色荧光;- GFP分子中有一个色素基团,称为香豆素(chromophore),它是荧光的主要来源;- GFP的分子量为27kDa,由238个氨基酸组成,结构非常稳定;- GFP的荧光发射峰为509nm,与其吸收峰相差约30nm;- GFP的荧光强度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温度、pH值、离子浓度等。
3. GFP参数计算为了更好地了解GFP的性质和应用,我们需要计算一些关键的参数。
下面是常见的几个参数及其计算方法:3.1. 色素基团的构象GFP的香豆素色素基团是荧光的主要来源,因此了解它的构象非常重要。
其中最重要的参数是内环部分的键长和键角。
内环存在两种共振式:高能和低能共振式。
其键长和键角分别记为r和θ,则高能共振式基态能量为E1=-πc^2/2r^2,低能共振式基态能量为E2=πc^2/2r^2(1-cosθ)。
因此,内环的基态能量是Emin=E1cos^2(θ/2)+E2sin^2(θ/2)。
实际计算时,通常采用分子动力学(Molecular Dynamics,MD)方法,模拟GFP分子中香豆素色素基团的构象变化。
3.2. 构象与荧光发射内环的构象对GFP的荧光性质影响非常大。
例如,在GFP分子中,香豆素基团紧密嵌入蛋白质的肽链中,使其无法自由旋转。
因此,荧光发射峰和吸收峰之间的距离很小,即Stokes位移很小。
该参数通常用以下公式计算:Stokes Shift = λ_emit - λ_abs,其中λ_emit是荧光发射峰值波长,λ_abs是吸收峰值波长。
荧光蛋白(整理)
荧光一、定义荧光(fluorescence )又作“萤光”,就是指一种光致发光得冷发光现象。
当某种常温物质经某种波长得入射光(通常就是紫外线或X射线)照射,吸收光能后进入激发态,并且立即退激发并发出比入射光得得波长长得出射光(通常波长在可见光波段);而且一旦停止入射光,发光现象也随之立即消失。
具有这种性质得出射光就被称之为荧光。
二、原理光照射到某些原子时,光得能量使原子核周围得一些电子由原来得轨道跃迁到了能量更高得轨道,即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单线态或第二激发单线态等。
第一激发单线态或第二激发单线态等就是不稳定得,所以会恢复基态,当电子由第一激发单线态恢复到基态时,能量会以光得形式释放,所以产生荧光。
荧光就是物质吸收光照或者其她电磁辐射后发出得光。
大多数情况下,发光波长比吸收波长较长,能量更低。
但就是,当吸收强度较大时,可能发生双光子吸收现象,导致辐射波长短于吸收波长得情况发射。
当辐射波长与吸收波长相等时,既就是共振荧光。
荧光强度:荧光强度与该种物质得荧光量子产率、消光系数以及含量等因素有关。
荧光量子产率Q:量子产率表示物质将吸收得光能转化为荧光得本领,就是荧光物质发出光子数与吸收光子数得比值。
荧光蛋白分子得亮度由其量子产率与消光系数得乘积决定,与成像检测灵敏度密切相关。
三、荧光蛋白1、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在光谱得绿光区(500nm525nm)已经发现了多种荧光蛋白,而且来源广泛,包括不同种属得Aequorea 、桡足类动物、文昌鱼以及珊瑚。
然而多数有齐聚反应,即使最好得荧光蛋白与EGFP相比,也没有明显得优点。
或许目前活细胞成像最好得选择就是GFP衍生得Emerald(祖母绿),它与EGFP得特性相似。
Emerald包含F64L与S65T突变,另外还有四个点突变从而改进了折叠、37℃时得突变率以及亮度。
虽然Emerald比EGFP更有效,但含有快速光漂白成分,可能在某些环境下其定量成像会受到影响。
荧光蛋白(整理)
荧光一、定义荧光(fluorescence )又作“萤光”,是指一种光致发光的冷发光现象。
当某种常温物质经某种波长的入射光(通常是紫外线或X射线)照射,吸收光能后进入激发态,并且立即退激发并发出比入射光的的波长长的出射光(通常波长在可见光波段);而且一旦停止入射光,发光现象也随之立即消失。
具有这种性质的出射光就被称之为荧光。
二、原理光照射到某些原子时,光的能量使原子核周围的一些电子由原来的轨道跃迁到了能量更高的轨道,即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单线态或第二激发单线态等。
第一激发单线态或第二激发单线态等是不稳定的,所以会恢复基态,当电子由第一激发单线态恢复到基态时,能量会以光的形式释放,所以产生荧光。
荧光是物质吸收光照或者其他电磁辐射后发出的光。
大多数情况下,发光波长比吸收波长较长,能量更低。
但是,当吸收强度较大时,可能发生双光子吸收现象,导致辐射波长短于吸收波长的情况发射。
当辐射波长与吸收波长相等时,既是共振荧光。
荧光强度:荧光强度与该种物质的荧光量子产率、消光系数以及含量等因素有关。
荧光量子产率Q:量子产率表示物质将吸收的光能转化为荧光的本领,是荧光物质发出光子数与吸收光子数的比值。
荧光蛋白分子的亮度由其量子产率与消光系数的乘积决定,与成像检测灵敏度密切相关。
三、荧光蛋白1、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在光谱的绿光区(500nm-525nm)已经发现了多种荧光蛋白,而且来源广泛,包括不同种属的Aequorea 、桡足类动物、文昌鱼以及珊瑚。
然而多数有齐聚反应,即使最好的荧光蛋白与EGFP相比,也没有明显的优点。
或许目前活细胞成像最好的选择是GFP衍生的Emerald(祖母绿),它与EGFP的特性相似。
Emerald包含F64L 和S65T突变,另外还有四个点突变从而改进了折叠、37℃时的突变率以及亮度。
虽然Emerald比EGFP更有效,但含有快速光漂白成分,可能在某些环境下其定量成像会受到影响。
荧光蛋白--(整理)
荧光蛋白--(整理)荧光一、定义荧光(fluorescence )又作“萤光”,是指一种光致发光的冷发光现象。
当某种常温物质经某种波长的入射光(通常是紫外线或X射线)照射,吸收光能后进入激发态,并且立即退激发并发出比入射光的的波长长的出射光(通常波长在可见光波段);而且一旦停止入射光,发光现象也随之立即消失。
具有这种性质的出射光就被称之为荧光。
二、原理光照射到某些原子时,光的能量使原子核周围的一些电子由原来的轨道跃迁到了能量更高的轨道,即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单线态或第二激发单线态等。
第一激发单线态或第二激发单线态等是不稳定的,所以会恢复基态,当电子由第一激发单线态恢复到基态时,能量会以光的形式释放,所以产生荧光。
荧光是物质吸收光照或者其他电磁辐射后发出的光。
大多数情况下,发光波长比吸收波长较长,能量更低。
但是,当吸收强度较大时,可能发生双光子吸收现象,导致辐射波长短于吸收波长的情况发射。
当辐射波长与吸收波长相等时,既是共振荧光。
荧光强度:荧光强度与该种物质的荧光量子产率、消光系数以及含量等因素有关。
荧光量子产率Q:量子产率表示物质将吸收的光能转化为荧光的本领,是荧光物质发出光子数与吸收光子数的比值。
荧光蛋白分子的亮度由其量子产率与消光系数的乘积决定,与成像检测灵敏度密切相关。
三、荧光蛋白1、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在光谱的绿光区(500nm-525nm)已经发现了多种荧光蛋白,而且来源广泛,包括不同种属的Aequorea 、桡足类动物、文昌鱼以及珊瑚。
然而多数有齐聚反应,即使最好的荧光蛋白与EGFP相比,也没有明显的优点。
或许目前活细胞成像最好的选择是GFP衍生的Emerald(祖母绿),它与EGFP的特性相似。
Emerald包含F64L和S65T突变,另外还有四个点突变从而改进了折叠、37℃时的突变率以及亮度。
虽然Emerald比EGFP更有效,但含有快速光漂白成分,可能在某些环境下其定量成像会受到影响。
荧光蛋白
经过该过程形成可发射荧光的成熟形式。荧光蛋 白的发射光谱和性质决定于这部分生色团结构, 生色团是其蛋白质一级序列固有的,它产生荧光 不需要底物和辅助因子[1],在紫外或者蓝光下, GFP能保持较长的荧光,而不出现如荧光素荧光 淬灭的现象。另外,GFP的生色团没有物种特异 性,在翻译后的几小时内可以通过自动催化作用 合成,其生色团自身环化的动力源于荧光蛋白独 特的三维结构[1]。
[8] Keito Nishizawa, Yoichi Kita, Masahiko Kitayama, Masao Ishimoto. A red fluorescent protein, DsRed2, as a visual reporter for transient expression and stable transformation in soybean[J]. Plant Cell Rep, 2006, 25: 1355-1361. [9] Wenck, Allan R. Application of Reef Coral Fluorescent Proteins to Plant Biotechnology[J]. Clontechniques, 2006. [10] Carolien F, Rossana M, Gerar N. M, van der Krogt, Ton Bisseling, René Geurts. Use of the Fluorescent Timer DsRED-E5 as Reporter to Monitor Dynamics of Gene Activity in Plants[J]. Plant Physiology, 2004, 135: 1879-1887.
到红色荧光信号,而液泡中检测不到荧光信号。 近年来,随着植物转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红色 荧光蛋白作为报告基因在大豆[8]、玉米[9]、番茄 [10]、水稻[11; 12]等植物中的应用都有所报道。 Wench[9]用含有DsRed的载体转化玉米,得到肉 眼可见红色荧光的愈伤组织,并且发现转DsRed 玉米的纯合株比杂合株荧光强度更强。
荧光蛋白的名词解释
荧光蛋白的名词解释荧光蛋白是一类在生物体内具有发光性质的蛋白质。
它们能够吸收外部光能量,并在经过反向电子跃迁后发出可见光,常见的颜色有绿色、黄色和红色。
荧光蛋白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中,对于生物体的光学研究和标记具有重要意义。
荧光蛋白最早是在一种海洋生物——荧光海藻中被发现的。
这类海藻具有发光性质,而且在黑暗中闪烁着绿色的光芒,引人注目。
经过科学家们的深入研究,发现这一发光现象是由荧光蛋白所引起的。
荧光蛋白是一种由蛋白质和非蛋白质部分组成的复合物,蛋白质部分称为“载体”,而非蛋白质部分则为“色团”。
荧光蛋白的发光机制是一种自然的光转换过程。
当荧光蛋白吸收外部的光能量时,能量会引发荧光蛋白内部的电子发生跃迁,并释放出光能。
这种现象被称为“荧光”。
荧光蛋白通过吸收紫外光或蓝光,能够发射出绿光,甚至能够经过基因工程技术的改造,发射出多种颜色的光。
这种特性使得荧光蛋白成为许多领域研究的重要工具。
荧光蛋白在生物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将荧光蛋白与细胞或生物体内的特定分子结合,可以实现对分子的标记和追踪。
例如,科研人员可以通过将荧光蛋白与蛋白质结合,观察蛋白质在细胞内的运动和分布方式,以研究其功能和作用机制。
此外,荧光蛋白还可以用于探测和监测生物体内的生理过程,如细胞凋亡、钙离子浓度、酸碱度等。
在医学领域,荧光蛋白的应用更广泛。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科学家们可以将荧光蛋白转移到人体细胞中,实现对细胞和组织的可视化观察。
这为疾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
例如,在肿瘤治疗中,荧光蛋白可以用于标记和追踪癌细胞的位置和扩散情况,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进行手术切除。
此外,荧光蛋白还可以辅助药物的筛选和监测,在药物研发中发挥重要作用。
除了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应用,荧光蛋白还被广泛用于环境科学和食品安全等领域的研究。
例如,通过将荧光蛋白与微生物结合,可以实现对污染物的生物降解过程的监测和追踪。
在食品安全方面,荧光蛋白可以用于检测食物中的有害物质或微生物的存在,为保障食品质量提供了新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1.0 可编辑可修改荧光一、定义荧光(fluorescence )又作“萤光”,是指一种光致发光的冷发光现象。
当某种常温物质经某种波长的入射光(通常是紫外线或X射线)照射,吸收光能后进入激发态,并且立即退激发并发出比入射光的的波长长的出射光(通常波长在可见光波段);而且一旦停止入射光,发光现象也随之立即消失。
具有这种性质的出射光就被称之为荧光。
二、原理光照射到某些原子时,光的能量使原子核周围的一些电子由原来的轨道跃迁到了能量更高的轨道,即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单线态或第二激发单线态等。
第一激发单线态或第二激发单线态等是不稳定的,所以会恢复基态,当电子由第一激发单线态恢复到基态时,能量会以光的形式释放,所以产生荧光。
荧光是物质吸收光照或者其他电磁辐射后发出的光。
大多数情况下,发光波长比吸收波长较长,能量更低。
但是,当吸收强度较大时,可能发生双光子吸收现象,导致辐射波长短于吸收波长的情况发射。
当辐射波长与吸收波长相等时,既是共振荧光。
荧光强度:荧光强度与该种物质的荧光量子产率、消光系数以及含量等因素有关。
荧光量子产率Q:量子产率表示物质将吸收的光能转化为荧光的本领,是荧光物质发出光子数与吸收光子数的比值。
荧光蛋白分子的亮度由其量子产率与消光系数的乘积决定,与成像检测灵敏度密切相关。
三、荧光蛋白1、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在光谱的绿光区(500nm-525nm)已经发现了多种荧光蛋白,而且来源广泛,包括不同种属的Aequorea 、桡足类动物、文昌鱼以及珊瑚。
然而多数有齐聚反应,即使最好的荧光蛋白与EGFP相比,也没有明显的优点。
或许目前活细胞成像最好的选择是GFP衍生的Emerald(祖母绿),它与EGFP的特性相似。
Emerald包含F64L 和S65T突变,另外还有四个点突变从而改进了折叠、37℃时的突变率以及亮度。
虽然Emerald比EGFP更有效,但含有快速光漂白成分,可能在某些环境下其定量成像会受到影响。
下面主要介绍GFP及其衍生型荧光蛋白:(1)来源绿色荧光蛋白最早由美籍日裔科学家下村修于1962年在水母中发现。
这种蛋白质在蓝色波长范围的光照激发下发出绿色荧光,其发光过程需要冷光蛋白质Aequorin的帮助,而且,这个冷光蛋白质可与钙离子(Ca2+)相互作用。
在水母中发现的野生型绿色荧光蛋白的分子量较小,仅为27~30kDa,而编码GFP的基因序列也很短,为。
(2)性质GFP由23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GFP序列中的65-67位残基(Ser65-Tyr66-Gly67)可自发形成荧光发色基团——对羟基苯咪唑啉酮GFP的激发光谱在400nm附近有一个主激发峰,在470nm附近有一个次激发峰。
发射光谱在505nm附近有一尖锐的主发射峰,在540nm附近有一肩峰GFP的化学性质相当稳定,无光漂白现象(Photobleaching),用甲醛固定和石蜡包埋亦不影响其荧光性质。
在细胞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领域中,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常被用作报告基因。
(3)野生型野生型GFP(wild type GFP, wtGFP)从一开始就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而且被用作新型的简单报告基因及体内标记,但GFP在异源生物体中的表达并非那么简单。
例如,研究人员很早就发现需要在较高的温度下孵育才能在细胞或生物体中表达GFP,并且wtGFP在37℃的热稳定性差。
这些都阻碍了它在转基因中的应用。
这些难题促使人们进一步筛选分离wtGFP的变体。
现在,人们已经找到了荧光强度更强且更耐热的变体。
这些变体多数为经突变的脱辅基蛋白,它们可防止高温导致的错误折叠。
近年来出现的新型wtGFP基因突变体的激发和发射谱发生了改变,热稳定性和荧光强度得到了提高,GFP报告基因在小鼠中的应用就是以这些变体作为基础的。
(4)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现在,应用最为广泛的是红移变体增强型GFP(EGFP)。
诸如EGFP这些红移变体的最大激发峰发生红向移动,大约为490nm,这一波长也恰好是多数分光设备、流式细胞仪及共聚焦显微镜的常用波长。
EGFP有两个氨基酸突变,当被蓝光激发时,它发出的荧光要比wtGFP亮30-40倍。
wtGFP和包括EGFP在内的多数变体半衰期长,所以不适合精确追踪表达的减少或损耗。
(5)不稳定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dEGFP)为克服这一问题,人们在1998年构建了不稳定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dEGFP)。
原理就是将EGFP的cDNA融合到小鼠鸟氨酸脱羧酶(Ornithine decarboxylase, ODC)基因的C-末端。
ODC含有一个PEST序列,这个序列可促进该蛋白在细胞内的降解。
虽然,目前这些不稳定变体还没有在小鼠中应用,但这些变体有利于实时追踪基因表达动力学的研究。
(6)增强型黄色荧光蛋白(EYFP)另一种红移变体是增强型黄色荧光蛋白(EYFP),该变体有四个氨基酸突变。
在527nm时,EYFP的发射光从绿色变为黄绿色。
EYFP荧光的亮度水平与EGFP相当。
EYFP 抗酸性差、对卤化物敏感,使它的应用受到限制。
在EYFP 基础上改进的突变体mCitrine[21]和mVenus[22]是目前应用最多的黄色荧光蛋白。
(7)增强型蓝色荧光蛋白(EBFP)在光谱的另一端是蓝色/蓝绿色变体,包括增强型蓝色荧光蛋白(EBFP)变体。
它有四个氨基酸突变,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分别为380nm和440nm。
由于这些突变改进了蛋白折叠和发色团形成的效率,所以也增强了所发出荧光的亮度(与蓝色变体相比)和蛋白溶解性。
但唯一的不足之处,就是EBFP产生的荧光信号大致与wtGFP相当。
蓝色荧光蛋白发光较弱,抗光漂白和抗酸性较差,用于细胞成像时背景信号高。
针对EBFP开发的3个更亮的突变体:Azurite (亮度是EBFP 的倍)、EBFP2(亮度是EBFP的2倍,mTagBFP(亮度是EBFP的倍)。
最亮的蓝色荧光蛋白。
mTagBFP 是由红色荧光蛋白TagRFP突变而来。
(8)增强型蓝绿色(青色)荧光蛋白(ECFP)增强型蓝绿色荧光蛋白(ECFP)是发出蓝色/蓝绿色荧光的另一种变体,产生的荧光信号要比wtGFP强。
ECFP有六个氨基酸突变(表3),发射光谱从绿色迁移到蓝绿色,最大激波长在433nm(主峰)和453nm(次峰),最大发射在475nm,于510nm处有一肩峰(图11)。
ECFP另一特点是比其它蓝色/蓝绿色变体光漂白效应弱,而且比EBFP的亮度强。
值得一提的是,wtGFP的主要绿色荧光变体,如EGFP等已经在ES细胞、基因打靶和转基因小鼠研究中得到充分应用。
2、蓝色及蓝绿色荧光蛋白虽然EBFP是Aequorea GFP来源的最早的光谱变体之一,但其亮度低、光稳定性差,使其很久以来没有引起多数研究者的注意。
最近,有三个研究小组报道指出,改进的蓝色Aequorea 荧光蛋白变体与EBFP相比,亮度和光敏感性有明显增强。
这些新的变体被命名为Azurite(石青或蓝铜矿)、强力增强型蓝色荧光蛋白2(strongly enhanced blue fluorescent protein 2, SBFP2)及EBFP2,它们第一次使得活细胞在蓝色光谱区域成功地长时间成像成为可能。
即使这三种荧光蛋白在高浓度的微环境中表现出很弱的二聚体特性,但是它们能够在与亚细胞定位的靶蛋白融合中有效地发挥作用,并且它们能够很容易地通过滤光片设备与标准的BFP及4', 6-二脒基-2-苯基吲哚(4',6-diamidino-2-phenylindole, DAPI)一起成像。
所有这些BFP变体都可以通过A206K突变改造成真正的单体,而且这种突变不会影响它们的特性。
更重要的是,亮度最强、光稳定性最强的蓝色荧光蛋白EBFP2,是EGFP在活细胞中FRET的很好的供体。
3、黄色荧光蛋白荧光蛋白的改造遵循这样一个宗旨,那就是越红越好.普遍认为,长波长光子的激发对细胞和组织的光毒性小,且自体荧光和动物组织的光吸收都是最小。
这些因素意味着红色的荧光基团对比度提高(因为背景应该降低),且更适合于体内成像。
于是,荧光蛋白的改造慢慢向红色偏移。
黄色荧光蛋白最早的变体EYFP(表6)虽然仍被广泛应用,但由于其pK a值高、对卤化物敏感,导致EYFP的应用还很不理想。
单体形式的变体柠檬黄(mCitrine)和维纳斯(mVenus)是目前应用最多的黄色荧光蛋白探针,但二者都还没有商业化。
然而与之相似的,来源于Aequorea 被命名为诞生石Topaz(黄玉)的变体可从Invitrogen公司买到。
另一种很有应用潜力的黄色荧光蛋白是能量转移黄色荧光蛋白(yellow fluorescent protein for energy transfer, YPet),它经合成的DNA重排获得,与荧光激活的细胞分选术结合能够增强FRET中蓝绿色荧光蛋白和黄色荧光蛋白的配对。
YPet是已经开发的亮度最强的黄色荧光蛋白,并且有很好的光稳定性。
YPet对酸性环境的耐受性要比mVenus及其它黄色荧光蛋白变体强。
4、橙色荧光蛋白在橙色和红色波长(约560nm到650nm)光谱区仅仅开发了几种探针。
尽管如此,现有的这几种光谱型的蛋白都是从珊瑚中分离得到的,并且在多种成像情景中显现出应用潜力,但在对橙色区域荧光蛋白的命名中存在混乱。
通常被命名为红色荧光蛋白RFP的探针如DsRed、TagRFP及tdTomato,实际上具有明显的橙色多于红色的发射谱。
不考虑颜色的指示,用标准的四甲基罗丹明异硫氰酸脂(tetramethyl-rhodamine isothiocyanate, TRITC)滤光片设备,橙色光谱型的蛋白在多种颜色,如蓝绿色、绿色和红色情景中更易于成像。
5、红色荧光蛋白红色荧光蛋白(drFP583 )是人们从珊瑚虫Discosoma gen。
中克隆的一种与绿色荧光蛋白(GFP)同源的荧光蛋白,在紫外光的照射下可发射红色荧光,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它自身的缺点如寡聚化、成熟缓慢等限制了它的进一步应用。
因此,人们对它进行了一系列修饰和改进,得到了寡聚化程度低(甚至单体)和成熟速率快的突变体,Clontech公司已将一种突变体商业化,命名为DsRed。
与GFP 相比,DsRed的激发和发射波长较长,其发射峰位于培养基、组织培养器材及细胞成分等产生的荧光背景范围之外,具有较高的信噪比;而且在细胞内荧光转换效率高,更易检测。
较早报道的红色荧光蛋白(DsRed) 的突变体有mBanana、mOrange、dTomato、mTangerine、mStrawberry 和mCherry。
在活细胞及动物全身成像中需要表现较好的红色荧光蛋白,主要是由于在多种颜色成像实验中需要红色探针,另外基于较长的激发波长产生的光毒性较小,可以用来探测较深的生物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