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蛋白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与检测

合集下载

荧光蛋白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与检测

荧光蛋白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与检测

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与检测一、背景介绍1.绿色荧光蛋白1955年,Davenport和Nicol 在太平洋海里的一种发光生物—维多利亚水母(Aequorea victoria)中发现并发表了荧光蛋白的生物发光现象,但是对生物发光现象的机理并不了解。

1962年,日本科学家下村修在水母中纯化鉴定出了一种能催化化学发光的蛋白质分子并将其命名为aequorin,aequorin能将化学能转化为光能,从而产生出波长为470nm的蓝色光(lmax=470nm),但是水母发出的光是独有的绿色,因此水母发光的蛋白质并非aequorin。

与此同时,发现和分离了一个受紫外线激发能发出绿色荧光的蛋白质—绿色荧光蛋白(GFP)。

1971年,Morin和Hastings提出了GFP这个名称。

1985到1992年间,科学家Douglas Prasher 测定完成了aequorin 和GFP的基因和蛋白质序列,并通过蛋白质序列分析和核磁共振分光术(NMR spectroscopy)确定了GFP发光位点。

1994年,美国科学家钱永健开始改造GFP,目前所用的大多数是钱永健实验室改造后的变种,有的荧光更强,有的可激活、变色。

1996年,解析得到了GFP的晶体结构,它的发光过程是也在日后的应用中得到了解答。

纵观整个过程,从1961年到1974年,下村修的研究遥遥领先,却很少有人注意。

在1974年以后,特别是八十年代后,绿色荧光蛋白的研究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发展。

绿色荧光蛋白,分子质量约为28kDa,由238个氨基酸构成,第65~67位氨基酸(Ser-Tyr-Gly)形成发光团,经共价键连接而成对羟苯甲基咪唑烷酮,它可以被光激发产生荧光,是主要发光的位置。

绿色荧光蛋白分子的形状呈圆柱形,就像一个桶,发光的基团位于桶中央,因此,它可形象地比喻成一个装有色素的“油漆桶”。

其发光团的形成不具有物种专一性,发出的荧光稳定,且不需要依赖其他基质而发光。

绿色荧光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克隆表达

绿色荧光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克隆表达
菌体内成功诱导表达。
实验用品
PEGFP -N3模板、菌株E. coli DH5 α、E. coli BL21 、质粒 pET28a 、 限制性内切酶 EcoRⅠ、 Hind Ⅲ、T4 DNA连接酶、1 kb DNA ladder
DNA 凝胶回收试剂盒及质粒小提试剂盒、DNA 纯化试剂盒及 IPTG、 PCR用试剂、卡那霉素、琼脂糖及 PCR 合成引物等、蛋白胨、酵母浸出 粉、琼脂粉等。
转化 筛选及复筛及酶切验证
PCR检测 IPTG诱导表达
SDS-PAGE检测目的蛋白
包涵体检测 分离纯化
电泳检测 酶切
pET28a质粒酶切位点选择
实验用品及方法介绍
方法介绍
研究绿色荧光蛋白在大肠杆菌体内的基因克隆和表达。通过质粒重 组形成所需要的重组质粒pET-28a-GFP,将重组质粒导入大肠杆菌 体内,通过酶切、PCR及用IPTG诱导检测是否在大肠杆菌体内诱导 表达成功。根据电泳结果及荧光现象得出结论,重组质粒在大肠杆

1 实验背景
2 实验用品及方法介绍

3 实验流程
4 实验原理
5 具体实验步骤
6 实验结果预测
7 参考文献
实验背景
2008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由 日本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和美籍华裔科学 家钱永健获得,他们三人在发现和研究绿色荧光蛋白(GFP)方 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目前应用较多的是GFP的突变体—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简称EGFP)。 EGFP将GFP的第64位氨基酸苯丙氨酸突变成为亮氨酸,从而发射出的荧光 强度比GFP大6倍以上。
所以,EGFP比GFP更适合作为报告基因来研究基因表达、调控、细胞 分化及蛋白质在生物体内的定位和转运等

红色荧光蛋白(RFP)的原核表达

红色荧光蛋白(RFP)的原核表达

红色荧光蛋白(RFP)的原核表达报告题目红色荧光蛋白(RFP)的原核表达作者姓名饶慧班级学号0802班/*************指导教师王友如完成时间2011年02月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目录引言 (1)1实验材料及实验仪器 (4)1.1实验材料 (4)1.2实验仪器 (5)2实验方法 (7)2.1 重组质粒的构建 (7)2.2工程菌株的活化 (7)2.3诱导表达 (8)2.4 SDS-PAGE检测表达蛋白 (8)3 结果与分析 (9)总结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13)红色荧光蛋白的原核表达饶慧(指导老师:王友如)(湖北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0802班湖北黄石435002)摘要实验目的:研究红色荧光蛋白(Red Fluorescent Protein,RFP)基因在大肠杆菌中原核表达。

实验方法:通过分别将DH-5ɑ(pDsRed-N1)和DH-5ɑ (pET-28ɑ)提取质粒、酶切并连接形成重组质粒pET-28a-RFP,将重组质粒通过转化的方法把含红色荧光蛋白(RFP)外源基因转入大肠杆菌体内进行表达,再用IPTG诱导RFP 基因表达,可以看到显现红色,最后根据SDS-PAGE电泳结果,判断RFP基因在大肠杆菌中是否成功表达。

实验结果:结果显示构建的重组质粒pET-28ɑ-RFP在E.coli中成功表达。

关键词红色荧光蛋白;质粒重组;原核表达;诱导表达分子生物学综合实验Prokaryote Expression of Red Fluorescent Protein (RFP)Rao Hui(Class 0802, College of Biology Science ,Hu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ngshi,Hubei,4350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xpression of the RFP gene in the E.coli. Methods: Extract the plasmid of the DH-5ɑ (pDsRed-N1) and DH-5ɑ(pET-28ɑ).Then the two plasmids are cut by enzyme and are connected to form pET-28a-RFP recombined plasmid. Guiding the recombined plasmid, which contains exogenous genes of RFP, into E.coli for expression, through transformative method. The expression of RFP gene can be induced by the IPTG and then we can see red. Finally, judging whether the RFP gene has expressed successfully in E.coli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SDS-PAGE electrophoresis. Result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pET-28ɑ-RFP recombined plasmid has successfully expressed in E.coli.Keywords Red Fluorescent Protein; Recombined Plasmid; Prokaryote Expression; Induced Expression红色荧光蛋白的原核表达饶慧(指导老师:王友如)(湖北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0802班湖北黄石435002)引言基因标记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荧光蛋白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与检测

荧光蛋白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与检测

1μL 1μL 0.2μL
12.3μL 20μL 5min 45s 45s 120s 10min 无限制
}
29次循环
PCR扩增完后可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看是否有目的基 因。
6.目的基因的诱导表达——IPTG诱导表达
1.取含有重组质粒pET-28a的BL21(DE)菌株的单菌落,接种于 20mL含100μg/mL卡那霉素的LB液体培养基,37℃培养过夜。同 时取只含质粒载体pET-28a的BL21(DE)菌株的单菌落做实验对照。 2.分别取过夜培养物100μL接种于10mL含100μg/mL卡那霉素的 LB液体培养基(实验组转接两瓶),37℃恒温培养1~2h。当细菌 浓度A600达到0.4~0.6时,分别取出样品1mL作为IPTG诱导前的样 品,其余样品中添加100mmol/L的IPTG至终浓度为2mmol/L,其 中一瓶实验组不加IPTG的对照。继续培养,分别在1、2、3h和过 夜培养后各取1mL样品,作为诱导后的样品。
GFP各种突变体
GFP工作原理
• GFP形状呈圆柱形,如一个桶,负责发光的基团位于桶中 央,因此,GFP可形象地比喻成一个装有色素的“油漆桶”。 装在“桶”中的发光基团对蓝色光照特别敏感。当它受到蓝 光照射时,会吸收蓝光的部分能量,然后发射出绿色的荧 光。利用这一性质,生物学家们可以用绿色荧光蛋白来标 记几乎任何生物分子或细胞,然后在蓝光照射下进行显微 镜观察。原本黑暗或透明的视场马上变得星光点点——那 是被标记了的活动目标。
所用器材:
恒温水浴锅、EP管、微量移液器、PCR仪、His-Tag亲 和纯化柱等。
所用培养基:
LB培养基、麦康凯培养基
时间安排:
第一天:PCR获得目的基因,验证; 第二天:目的基因、pET-28a质粒双酶切,连接; E.coliBL21(DE)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第三天:重组质粒的转化; 第四、五天:重组子的筛选与验证:酶切验证和PCR验 证; 第六天:目的基因诱导表达; 第七天:目的蛋白的检测; 第八天:目的蛋白的纯化。

红色荧光的实验报告

红色荧光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红色荧光蛋白的制备方法。

2. 研究红色荧光蛋白的光谱特性。

3. 了解红色荧光蛋白在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红色荧光蛋白是一种能够在活细胞中发出红色荧光的蛋白质。

通过将基因工程方法引入红色荧光蛋白基因,可以将其表达在生物体内,实现对生物体的荧光标记。

本实验通过构建表达红色荧光蛋白的重组质粒,将其转化到大肠杆菌中,通过诱导表达和纯化,得到红色荧光蛋白。

通过对红色荧光蛋白进行光谱分析,研究其激发光谱、发射光谱等特性。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1)表达红色荧光蛋白的重组质粒;(2)大肠杆菌;(3)LB培养基;(4)IPTG(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5)蛋白酶抑制剂;(6)凝胶渗透色谱柱;(7)透析袋;(8)分光光度计;(9)荧光光谱仪。

2. 仪器:(1)PCR仪;(2)电泳仪;(3)凝胶成像系统;(4)恒温培养箱;(5)低温离心机;(6)涡流式混合器;(7)超纯水系统。

四、实验步骤1. 重组质粒的构建与转化(1)PCR扩增红色荧光蛋白基因;(2)将扩增得到的红色荧光蛋白基因克隆到表达载体上;(3)将构建好的重组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中。

2. 红色荧光蛋白的表达与纯化(1)将转化成功的菌株接种于LB培养基中,37℃恒温培养过夜;(2)将过夜培养的菌株接种于LB培养基中,加入IPTG诱导表达;(3)收集表达产物,用低温离心机离心分离;(4)加入蛋白酶抑制剂,防止蛋白降解;(5)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柱进行纯化。

3. 红色荧光蛋白的光谱特性研究(1)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红色荧光蛋白的吸光度;(2)利用荧光光谱仪测定红色荧光蛋白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3)分析红色荧光蛋白的光谱特性。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1. 红色荧光蛋白的表达与纯化通过PCR、克隆和转化等步骤,成功构建了表达红色荧光蛋白的重组质粒。

通过IPTG诱导表达,获得了红色荧光蛋白。

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柱进行纯化,得到了纯度较高的红色荧光蛋白。

化学生物学综合创新设计实验——大肠杆菌中表达绿色荧光蛋白

化学生物学综合创新设计实验——大肠杆菌中表达绿色荧光蛋白

3 试 剂与 仪 器
31 试剂 . 高保真 Tq酶 ,N P , T 卡那霉 素, a d T sI G, P 氯 化钙 ,4D A连接酶 , T N 限制性内切酶 Bm 和 Hn I a HI idI I
( a a a , 脂糖 , 乙啶 ,C 纯化试剂 盒 ( m g i TK R )琼 溴 PR O eaBo
18 6

西




2 3卷
显微镜检测表达情况。
t ,N P t ( . m 1 ,0 ue x d T s L 2 0m o) 1 B fr , L 2x X f2 普通 Tq a 酶 02 ( . U , . 25 )去离子水 1. 。反应条件 同4 1 33 . 中条件。将反应后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 电泳检测 , 如果
验步骤。
收稿 日期 : 1 —0 2 1 6—2 0 5 ‘
笔者在任课教师 以往从事科研 的基础上 一 设计 ,
了该综 合 创 新 实 验 , 绿 色 荧 光 蛋 白基 因 将 插 入 p T 8 表达系统 , E 2a 进行绿色荧光蛋 白表达 , 并使用荧光
基金项 目: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 (09 X 72 — 0 ) 河南农业大学博士启动项 目(00 1 1 。 20 Z 0 43 03 ; 3 307 ) 作者简介 : 赵仲麟(9 O )男 , 1 一 , 辽宁鞍山人 , 8 讲师 , , 博士 主要从事化学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的科研与教学工作。 通讯作者: 袁超。
江西农 业学报 2 1 ,3 8 :6 0 1 2 ( ) 17~18 6
AeaAgiu ua in x t rc h reJa g i
化 学生 物 学综 合创 新 设计 实验

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克隆与表达

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克隆与表达

/view/992207.ht m /view/2261117.h tm 郝福英 周先碗 朱玉贤 主编《基础分子生物 学实验》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年11月第 一版


实验仪器 实验材料 实验试剂

将pET-28a-GFP重组质粒转化入表达菌株 · 制备BL21(DE3)菌株的感受态细胞

10uL BL21(DE3)菌液接入3mL LB液体培养基,摇床培养过夜
二次活化:1:50比例接入新的试管摇床培养2h
1.5mL冰上10min
4 度,4000r/min离心2min收集细胞
涂平板: a)分别取50、100、150uL加入重组质粒的感 受态细胞悬液涂布于含抗生素的平板 b)抗生素板+IPTG+100uL重组质粒的感受态 细胞悬液 c)对照组感受态细胞100uL+抗生素平板 d)正面向上放置片刻,后37度倒置培养20h
重组阳性克隆菌接至3mL LB(Kan)液体培养基中,37度 培养16h 过夜菌1:50比例接种至4支试管中(每支试管含3mL LB(Kan)),扩大培养2h,测量A600值为0.5,停止 分别使用IPTG(最后总浓度为1mmol/L)诱导 0,2,4h 离心并照相
丝氨酸-酪氨酸-甘氨酸 生色基团 蛋白质折叠,生色基团得以“亲密接触”, 经环化形成咪唑酮,并发生脱水反应。但此 时还不能发射荧光,只有当有分子氧存在的 条件下,发生氧化脱氢,方能导致绿色荧光蛋 白发色团的“成熟”,形成可发射荧光的形 式。

蓝光、绿光与黄光 基因克隆 变体

分子标记 药物筛选 融合抗体 生物传感器 信号传导

标记!
真核细胞表达载体,pEGFP-N3载体上携带 有EGFP蛋白表达基因 很强的复制能力 高效的功能强大的启动子SV40和PCMV 多克隆位点 具有neo基因,可以采用G418来筛选已成 功转染了该载体的靶细胞

大肠杆菌荧光染色方法

大肠杆菌荧光染色方法

大肠杆菌荧光染色方法1.引言1.1 概述大肠杆菌荧光染色方法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技术,用于检测和观察大肠杆菌的存在和分布情况。

大肠杆菌作为一种常见的肠道细菌,对于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快速、准确地检测大肠杆菌的存在是非常重要的。

荧光染色技术是一种基于分子生物学原理的方法,通过将荧光染料与目标菌株的特定成分或结构相互作用来实现细胞的染色。

相比传统的染色方法,荧光染色具有显著的优势,如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直观的成像效果。

因此,荧光染色方法在大肠杆菌的检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介绍大肠杆菌荧光染色方法的原理、优点和应用前景。

首先,我们将详细阐述大肠杆菌的重要性,包括其在人类肠道和环境中的分布情况以及与人类健康相关的疾病。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介绍荧光染色方法的原理,包括选择合适的荧光染料和适当的染色条件,以达到对大肠杆菌的准确和可靠的染色结果。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荧光染色方法的优点,如高灵敏度可以提高大肠杆菌的检测效率,高特异性可避免误判,直观的成像效果方便观察和分析。

此外,我们还将展望这种方法在临床诊断、食品安全监测、环境卫生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希望能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总之,本文将全面介绍大肠杆菌荧光染色方法,旨在推广和应用这一技术,在大肠杆菌相关领域的检测和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保障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做出贡献。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小节。

在概述部分,我们将介绍大肠杆菌荧光染色方法的背景和意义。

随后,在文章结构部分,我们将详细介绍本文的组织结构和各节的内容。

最后,在目的部分,我们将阐述本文的主要目的和意义。

正文部分主要分为两个小节,分别是大肠杆菌的重要性和荧光染色的原理。

在大肠杆菌的重要性部分,我们将介绍大肠杆菌在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和广泛应用领域。

随后,在荧光染色的原理部分,我们将详细讲解大肠杆菌荧光染色方法的原理、步骤和关键技术。

IPTG诱导剂在不同的诱导时间内对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的影响

IPTG诱导剂在不同的诱导时间内对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的影响

设计一张表格用于在实验时记录数据:
(记录数据) 记录数据)
IPTG诱导剂诱 诱导剂诱 导时间 0(H) 1 (H) 2(H) 4(H) 所得照片中绿色荧光强度( 所得照片中绿色荧光强度(用+ 表示程度) 表示程度)
结果预测
• 在IPTG诱导剂诱导时, 诱导剂诱导时, 诱导剂诱导时 当时间为4小时的时候 小时的时候, 当时间为 小时的时候, 照片中绿色荧光强度最大, 照片中绿色荧光强度最大,
• 6.用移液管分别取 用移液管分别取1.5ml,放在离心机中离 用移液管分别取 , 心5min,去除上清(转速 ,去除上清(转速10000rpm) , ) 收集沉淀,再重复一次收集沉淀。 收集沉淀,再重复一次收集沉淀。 • 7.再用移液器分别取 再用移液器分别取IPTG诱导培养液 诱导培养液20µl 再用移液器分别取 诱导培养液 涂布在含Kan+的固体培养基上,再在恒 涂布在含 +的固体培养基上, 温培养箱37℃培养20小时 小时。 温培养箱37℃培养20小时。 • 8.观察蛋白表达,用手持式紫外灯紫外线 观察蛋白表达, 观察蛋白表达 照射菌体沉淀及培养平板,可以看到绿色 照射菌体沉淀及培养平板, 荧光。 荧光。分别对均匀涂布的平板以及表达蛋 白的样品管照相,保存照片。 白的样品管TG诱导剂诱导时, 诱导剂诱导时, 诱导剂诱导时 如果时间过短, 如果时间过短,则使绿色荧 光蛋白基因不能很好的表达。 光蛋白基因不能很好的表达。 所以在实验中当诱导4个小时 所以在实验中当诱导 个小时 的时候, 的时候,绿色荧光蛋白表达 最强。 最强。
• 荧光基团的形成就是从这个螺旋开始 桶的顶部由3 的,桶的顶部由 个短的垂直片段覆 底部由一个短的垂直片段覆盖, 盖,底部由一个短的垂直片段覆盖, 对荧光活性很重要的生色团则位于大 空腔内。 空腔内。发色团是由其蛋白质内部第 65-67位的 位的Ser-Tyr-Gly自身环化和氧 位的 自身环化和氧 化形成.并且 并且, 化形成 并且,对荧光活性很重要的生 色团则位于大空腔内。 色团则位于大空腔内。

rfp红色荧光蛋白实验方法

rfp红色荧光蛋白实验方法

rfp红色荧光蛋白实验方法
RFP红色荧光蛋白的实验方法主要是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将含有荧光蛋白基因的质粒进行体外转化和克隆化,从而在受体细胞中表达出红色荧光蛋白。

具体步骤如下:
1. 提取质粒:从DH-5α大肠杆菌中提取质粒pET-28a,并构建重组质粒pET-28a-RFP,将含红色荧光蛋白(RFP)基因的片段插入到质粒pET-28a中。

2. 活化菌种:将重组质粒pET-28a-RFP转入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中,通过热激法或化学法等方法使细胞吸收重组质粒。

3. IPTG诱导:在含有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培养基中加入IPTG诱导剂,以促进RFP基因的表达。

4. 蛋白质提取和纯化:收集表达红色荧光蛋白的大肠杆菌细胞,通过细胞破碎、离心等方法提取和纯化红色荧光蛋白。

5. SDS-PAGE检测:通过SDS-PAGE电泳技术检测表达出的红色荧光蛋白分子量,确认其是否成功表达。

6. 结果分析与处理:根据实验结果分析重组质粒是否成功转化、RFP基因是否成功表达以及表达产物的纯度和含量等指标,并进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步骤仅是基本流程,实际操作中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同时,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安全问题,如使用菌种的安全性、操作过程中的无菌技术等。

分子生物学实验设计实验

分子生物学实验设计实验

分子生物学实验设计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设计实验题目: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绿色荧光基因(EGFP)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专业:生态学教师:吴传芳姓名/学号:余光辉/20方成/20一、实验目的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绿色荧光蛋白二、实验流程三、实验试剂、材料及步骤(一)质粒DNA的提取1.原理碱裂解法是一种应用最为广泛的制备质粒DNA的方法,其基本原理为:当菌体在NaOH和SDS溶液中裂解时,蛋白质与DNA发生变性,当加入中和液后,质粒DNA分子能够迅速复性,呈溶解状态,离心时留在上清中;蛋白质与染色体DNA不变性而呈絮状,离心时可沉淀下来。

经过苯酚、氯仿抽提,RNA酶消化和乙醇沉淀等简单步骤去除残余蛋白质和RNA,所得纯化的质粒DNA已可满足细菌转化、DNA片段的分离和酶切、常规亚克隆及探针标记等要求2.试剂LB培养液:胰蛋白胨(Tryptone)10g,酵母提取物(Yeastextract)5g,NaCl5g,琼脂(固体培养基)15g,用1NNaOH调pH7.5。

溶液Ⅰ:50mmol/L葡萄糖,10mmol/EDTA-Na,25mmol/LTris-HCl(pH8.0)溶液Ⅱ:0.4mol/LNaOH,2%SDS临用前1:1配制。

溶液Ⅲ:5mol/L醋酸钾60ml冰醋酸11.5ml双蒸水28.5ml卡那霉素(20mg/mL)抽提液(饱和酚:氯仿:异戊醇=25:24:1)无水乙醇70%乙醇TE缓冲液或ddH2O培养含有pET28a质粒和pEGFP-N3质粒的大肠杆菌收集裂解细菌、分离纯化质粒DNApET-28a-EGFP的表达及观察重组DNA的转化及重组子的鉴定质粒DNA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及重组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3.材料含质粒pET-28a和pEGFP-N3菌液1.5ml塑料离心管EP管架微量取液器和取液器吸头常用玻璃器皿4.实验步骤(1)将带有质粒pET-28a和pEGFP-N3的大肠杆菌接种在液体培养基中(加氨苄青霉素50g/mL),37℃培养过夜(2)取培养菌液1.5mL置Eppendorf小管中,10000rpm2min,弃上清液(3)加入100L溶液I,漩涡器上充分混匀,在室温下放置10min(4)加入200L新配制的溶液Ⅱ,轻轻翻转2~3次,使之混匀,冰上放置5min(5)加入150L冰冷的溶液Ⅲ,加盖后温和颠倒数次使混匀,产生白色絮状物,冰上放置15min (6)10000rpm5min,取上清液于另一干净的离心管中(7)向上清液中加入等体积(约400L)酚/氯仿/异戊醇(25:24:1,v/v),振荡混匀,10000rpm10min,将上清液转移至新的离心管中(8)加入等体积(约370L)氯仿/异戊醇(24:1),混匀,离心2min,取上清液于新离心管中(9)向上清液加入2倍体积无水乙醇,混匀,-200C放置1h (10)12000rpm5min,倒去上清液,把离心管倒扣在吸水纸上,吸干液体(11)加0.8mL70%乙醇,离心1min,倒去上清液,真空抽干或室温自然干燥30min(12)加30LddH2O,-200C保存备用5.注意(1)饱和酚(取下层)单独吸200L,氯仿:异戊醇(24:1)吸200L(2)制备质粒过程中,所有操作必须缓和,不要剧烈振荡(特别是加入溶液II和III),以避免机械剪切力对DNA的断裂作用(二)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1.原理在质粒提取的过程中,由于操作原因,提取的质粒可能有三种:线性DNA、开环DNA、闭环超螺旋DNA。

绿色荧光蛋白(GFP)原核表达分析

绿色荧光蛋白(GFP)原核表达分析

石河子大学分子生物学实验结课论文绿色荧光蛋白(GFP)原核表达分析学生姓名学号专业年级、班级指导教师所在学院中国·新疆·石河子2016年1月绿色荧光蛋白(GFP)原核表达分析摘要:本实验主要探讨目的蛋白(GFP)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的情况以及鉴定目的蛋白形成的是包涵体还是可溶性蛋白。

本实验先对菌液进行培养、活化、然后采用IPTG分别对其不同时间点的诱导,用SDS-PAGE来确定目的蛋白的可溶性及其分子量,掌握GFP 诱导不同时间的表达情况的检测方法。

关键词:绿色荧光蛋白;SDS-PAGE;原核表达1 前言1.1实验目的掌握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的原理和操作方法;了解重组载体的构建方法;锻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设计与优化实验的能力;加强学生对化学生物学中常用研究方法的认知。

1.2实验背景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 是源于多管水母属等海洋无脊椎动物的发光蛋白,其在蓝光或紫外光下可发出明亮的绿色荧光,可以作为报告基因检测蛋白的特异性表达或进行细胞定位研究。

与以往lacZ、CAT 等报告基因相比,有很多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GFP 不具有种属依赖性,在多种原核和真核生物细胞中都表达;荧光强度高,稳定性高;不需要反应底物与其他辅助因子,受蓝光激发产生绿色荧光,尤其适用于体内的即时检测;另外GFP 分子量小,易于融合,适用于多种转化方式,对受体无毒害,安全可靠;并且通过替换一些特殊氨基酸,可以使之产生不同颜色的光,从而适应不同的研究需要。

正是由于GFP 检测具有高灵敏度,操作简单,无需使用同位素等优点,近年来广泛用于基因的表达与调控、蛋白质的定位、转移以及相互作用、信号传递、转染与转化,以及细胞的分离与纯化等研究领域。

绿色荧光蛋白还在监测目的基因表达、研究细胞内物质代谢及追踪细胞系的分化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

采用GFP作为标记基因,可直接收集转化细胞供实验,缩短了筛选时间、减少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并可作为活体标记,为研究发育的基因调控和分子机制提供了一种简洁有效的手段。

实用文档之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克隆、表达和粗提取

实用文档之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克隆、表达和粗提取

实用文档之"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克隆、表达和粗提取"南方医科大学2011预防医学(卫生检验检疫)摘要目的:研究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基因克隆与重组表达,以及对其进行粗提取。

方法:从 E.coli DH5ɑ中用碱提取质粒的方法提取质粒pEGFP-N3和质粒pET-28a。

然后用质粒DNA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对已经提取的产物进行电泳,确定从大肠杆菌中成功提取了质粒。

再用限制性内切酶BamHI 和NotI对成功提取的质粒进行酶切,并对酶切后的质粒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用以确定已经提取了GFP基因。

将含有GFP基因的质粒转化到感受态细胞E.coli BL-21中,用LB培养基对转化后的E.coli 进行扩大培养。

用IPTG诱导GFP基因表达可以看到浅绿色菌落。

最后对绿色荧光蛋白进行粗提取。

结论:本实验有助于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为进一步的实验奠定基础。

关键词: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克隆重组表达转化粗提取1目录1 前言 (4)2 实验目的 (6)3 实验设备 (6)4 材料及试剂 (7)5 实验操作步骤 (7)5.1操作流程 (7)5.2质粒DNA的分离与纯化 (8)5.2.1 质粒的培养 (8)5.2.2 质粒的DNA的碱提取法 (8)5.2.3 质粒DNA的鉴定与纯化 (9)25.3酶切及连接 (11)5.3.1 双酶切 (11)5.3.2 回收酶切产物(采用DNA回收试剂盒进行回收) (12)5.3.3 连接 (13)5.4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 (13)5.4.1 LB(Luria-Bertain)液体和固体培养基的配制(参考附录) (13)5.4.2.感受态细胞的制备(CaCl2法) (13)5.4.3 转化涂板 (14)5.5GFP蛋白的诱导表达 (15)5.6绿色荧光蛋白的粗提取 (15)参考文献 (16)附录 (17)1LB培养基的配制: (17)2.溶液Ⅰ (18)3.溶液Ⅱ (18)4.溶液Ⅲ(100ML) (18)5.DN ASE-FREE RN ASE A (18)6.TE缓冲液(P H8.0) (18)7.20×TBE (18)8.G ENE F INDER-溴酚蓝上样缓冲液 (19)9.PEGFP-N3质粒全图谱 (19)10.P ET-28A质粒全图谱 (20)31 前言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是一类存在于包括水母、水螅和珊瑚等腔肠动物体内的生物发光蛋白。

绿色荧光蛋白(EGFP)克隆并在大肠杆菌表达

绿色荧光蛋白(EGFP)克隆并在大肠杆菌表达

绿色荧光蛋白(EGFP)克隆并在大肠杆菌表达详细项目实施计划书生物技术1001班①EGFP基因完整的序列: ATGGTGAGCAAGGGCGAGGAGCTGTTCACCGGGGTGGTGCCCATCCTGGTCGAGCTGGACGGCGACGTA AACGGCCACAAGTTCAGCGTGTCCGGCGAGGGCGAGGGCGATGCCACCTACGGCAAGCTGACCCTGAAG TTCATCTGCACCACCGGCAAGCTGCCCGTGCCCTGGCCCACCCTCGTGACCACCCTGACCTACGGCGTG CAGTGCTTCAGCCGCTACCCCGACCACATGAAGCAGCACGACTTCTTCAAGTCCGCCATGCCCGAAGGC TACGTCCAGGAGCGCACCATCTTCTTCAAGGACGACGGCAACTACAAGACCCGCGCCGAGGTGAAGTTC GAGGGCGACACCCTGGTGAACCGCATCGAGCTGAAGGGCATCGACTTCAAGGAGGACGGCAACATCCTG GGGCACAAGCTGGAGTACAACTACAACAGCCACAACGTCTATATCATGGCCGACAAGCAGAAGAACGGC ATCAAGGTGAACTTCAAGATCCGCCACAACATCGAGGACGGCAGCGTGCAGCTCGCCGACCACTACCAG CAGAACACCCCCATCGGCGACGGCCCCGTGCTGCTGCCCGACAACCACTACCTGAGCACCCAGTCCGCC CTGAGCAAAGACCCCAACGAGAAGCGCGATCACATGGTCCTGCTGGAGTTCGTGACCGCCGCCGGGATC ACTCTCGGCATGGACGAGCTGTACAAGTA②PCR引物引物序列(5’-3’)酶切位点描述Pl GAC GGATCC ATGGTGAGCAAGGGCGAGGABamHI5’GFP geneP2GCC GAATTC TTACTTGTACAGCTCGTCCATG EcoR I 3’GFP gene实验使用的EGFP蛋白取自原核-真核穿梭质粒pEGFP-NB3B的蛋白质编码序列。

绿色荧光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分子实验设计

绿色荧光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分子实验设计

绿色荧光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张历涵2013141241098彭千2013141241068一、质粒转化入感受态细胞并培养1、原理实验室提供的质粒首先要转入大肠杆菌进行培养与增殖,制备出感受态的细胞,我们就可以方便的将需克隆的质粒导入其中,使其繁殖,就能获得大量质粒。

所谓感受态,是指细菌生长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培养物,只有某一生长阶段中的细菌才能作为转化的受体,能接受外源DNA而不将其降解的生理状态。

感受态形成后,细胞生理状态会发生改变,出现各种蛋白质和酶,负责供体DNA 的结合和加工等。

细胞表面正电荷增加,通透性增加,形成能接受外来的DNA 分子的受体位点等。

本实验为了把外源DNA(重组质粒)引入大肠杆菌,就必须先制备能吸收外来DNA分子的感受态细胞。

2、实验步骤2.1 DH-5α和BL-21感受态细胞的制备(1)将0~4 ℃保存的DH-5α和BL-21菌种分别接种在LB液体培养基中37 ℃下250 r/min过夜培养16 h 。

(2)将分别接种过夜菌:LB按1:50的比例接种于2 mL的LB液体培养基中,37 ℃活化培养2~3 h至OD=0.3~0.5 。

(3)取1.5 mL菌液转入EP管中,置于冰上10 min, 然后于4 ℃下5000 r/min 离心5 min。

弃上清液,沉淀加入0.1 mL预冷的0.1 mol/L CaCl2缓和悬菌。

冰上放置15-30 min后,4 ℃下5000 r/min离心10 min。

(4)弃上清液,沉淀用0.1 mL预冷的0.1 mol/L CaCl2(含15%甘油)缓和悬菌,放在-20 ℃冰箱内保存。

2.2 感受态细胞的转化(1)取制备好的感受态细胞100 μl,冰上解冻,均匀悬浮。

(2)加入2 μl酶连产物,轻轻混匀,冰上静置10-30 min。

(3)42 ℃水浴中热击70 sec后,冰上放置2 min。

(4)加入200 μl LB液体培养基,37 ℃,50-100 rpm振荡培养1 h。

绿色荧光蛋白的诱导表达与观察(1)

绿色荧光蛋白的诱导表达与观察(1)

实验试剂与仪器
1. 2. 3. 4. 5. 6. 7. LB液体培养基(卡那抗性) pET28-GFP菌液(BL21菌株) IPTG 低温摇床 分光光度计 离心机 荧光显微镜
实验步骤
1. 将2 ml pET28-GFP菌液转接至50 ml LB液体培养基中,37℃振荡摇菌2-3小时; 2. 分光光度计测菌液OD值,当OD值达到0.4-1之间时可进行诱导; 3. 向菌液中加入25 ul IPTG母液(1 M/L)至终浓度为0.5mM; 4. 28 ℃ 诱导过夜。 5. 第二天离心收集菌体于-20 ℃保存。
3. 表达载体pET-28a
4. 荧光显微镜是以紫外线为光源, 用以照射被检物体, 使之发出 荧光, 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物体的形状及其所在位置。荧光显微 镜用于研究细胞内物质的吸收、运输、化学物质的分布及定位等。 5.最早出现的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是由下 村修等人在1962年在一种学名Aequorea victoria的水母中发现,之 后又在海洋珊瑚虫中分离得到了第二种GFP。其中水母GFP是由238 氨基酸组成的单体蛋白质,分子量约27KD,GFP荧光的产生主要是 在氧气存在下,分子内第67位的甘氨酸的酰胺对第65位丝氨酸的羧 基的亲核攻击形成第5位碳原子咪唑基,第66位酪氨酸的α-2β键脱 氢反应之后,导致芳香团与咪唑基结合,这样GFP分子中就形成对 羧基苯甲酸唑环酮生色团发出荧光。
绿色荧光蛋白的诱导表达与观察
实验目的
1. 掌握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蛋白表达的实验方 法和实验方法
2. 了解原核表达的原理和荧光显微镜的工作 原理
实验பைடு நூலகம்理
1. E . coli 表达系统 E . coli 是重要的原核表达体系。在重组基因转化 入E . coli 菌株以后,通过温度的控制,诱导其在宿主 菌内表达目的蛋白质(绿色荧光蛋白),并通过荧光 显微镜进行观察。 2. 外源基因的诱导表达 提高外源基因表达水平的基本手段之一,就是将 宿主菌的生长与外源基因的表达分成两个阶段,以减 轻宿主菌的负荷。常用的有温度诱导和药物诱导。本 实验采用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昔(IPTG)诱导外源 基因表达。不同的表达质粒表达方法并不完全相同, 因启动子不同,诱导表达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与检测一、背景介绍1.绿色荧光蛋白1955年,Davenport和Nicol 在太平洋海里的一种发光生物—维多利亚水母(Aequorea victoria)中发现并发表了荧光蛋白的生物发光现象,但是对生物发光现象的机理并不了解。

1962年,日本科学家下村修在水母中纯化鉴定出了一种能催化化学发光的蛋白质分子并将其命名为aequorin,aequorin能将化学能转化为光能,从而产生出波长为470nm的蓝色光(lmax=470nm),但是水母发出的光是独有的绿色,因此水母发光的蛋白质并非 aequorin。

与此同时,发现和分离了一个受紫外线激发能发出绿色荧光的蛋白质—绿色荧光蛋白(GFP)。

1971年,Morin和Hastings提出了GFP这个名称。

1985到1992年间,科学家 Douglas Prasher 测定完成了aequorin 和GFP的基因和蛋白质序列,并通过蛋白质序列分析和核磁共振分光术(NMR spectroscopy)确定了GFP发光位点。

1994年,美国科学家钱永健开始改造GFP,目前所用的大多数是钱永健实验室改造后的变种,有的荧光更强,有的可激活、变色。

1996年,解析得到了GFP的晶体结构,它的发光过程是也在日后的应用中得到了解答。

纵观整个过程,从1961年到1974年,下村修的研究遥遥领先,却很少有人注意。

在1974年以后,特别是八十年代后,绿色荧光蛋白的研究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发展。

绿色荧光蛋白,分子质量约为28kDa,由238个氨基酸构成,第65~67位氨基酸(Ser-Tyr-Gly)形成发光团,经共价键连接而成对羟苯甲基咪唑烷酮,它可以被光激发产生荧光,是主要发光的位置。

绿色荧光蛋白分子的形状呈圆柱形,就像一个桶,发光的基团位于桶中央,因此,它可形象地比喻成一个装有色素的“油漆桶”。

其发光团的形成不具有物种专一性,发出的荧光稳定,且不需要依赖其他基质而发光。

GFP的优点很多:首先,它本身稳定,不需要任何反应底物和辅助因子,且无种属限制,可在多种生物细胞中表达发出稳定荧光,在450~490nm 蓝光激发下,发光能保持 10min 以上。

其次,其分子量小,对目的基因的功能无任何影响,融合蛋白具有与GFP一样的荧光性质,对细胞没有毒性。

最后,GFP观察方便,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甚至普通显微镜都可以观察到活细胞内蛋白的变化、活动,用肉眼就可对辨别细胞是否表达及其表达水平。

作为一种新型的报告基因,绿色荧光蛋白在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利用绿色荧光蛋白的特有发光机制,可将GFP作为蛋白标签。

就是利用 DNA 重组技术,将目的基因与GFP基因构成融合基因,转染或转化至合适的细胞进行表达,而后借助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内活体中标记的蛋白质。

绿色荧光蛋白也可用于大规模药物筛选。

另外,由于绿色荧光蛋白独特的光信号传导机制及其在表达后易被周围化学环境和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的特性,极适用于成为活细胞体内的光学感受器。

近年来,由于融合抗体具有发射荧光和与抗原结合两种特性,所以将其用做免疫染色的检测试剂,直接用于流式细胞仪、免疫荧光的标记、肿瘤的检测等。

目前应用较多的是GFP的突变体—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简称EGFP)。

EGFP将GFP的第64位氨基酸苯丙氨酸突变成为亮氨酸,从而发射出的荧光强度比GFP大6倍以上。

所以,EGFP比GFP更适合作为报告基因来研究基因表达、调控、细胞分化及蛋白质在生物体内的定位和转运等EGFP (720bp)的基因片段: ATGGTGAGCAAGGGCGAGGAGCTGTTCACCGGGGTGGTGCCCATCCTGGTCGAGCTGGACGGCGACGTAAACGGCCACA AGTTCAGCGTGTCCGGCGAGGGCGAGGGCGATGCCACCTACGGCAAGCTGACCCTGAAGTTCATCTGCACCACCGGCAA GCTGCCCGTGCCCTGGCCCACCCTCGTGACCACCCTGACCTACGGCGTGCAGTGCTTCAGCCGCTACCCCGACCACATG AAGCAGCACGACTTCTTCAAGTCCGCCATGCCCGAAGGCTACGTCCAGGAGCGCACCATCTTCTTCAAGGACGACGGCA ACTACAAGACCCGCGCCGAGGTGAAGTTCGAGGGCGACACCCTGGTGAACCGCATCGAGCTGAAGGGCATCGACTTCAA GGAGGACGGCAACATCCTGGGGCACAAGCTGGAGTACAACTACAACAGCCACAACGTCTATATCATGGCCGACAAGCAG AAGAACGGCATCAAGGTGAACTTCAAGATCCGCCACAACATCGAGGACGGCAGCGTGCAGCTCGCCGACCACTACCAGC AGAACACCCCCATCGGCGACGGCCCCGTGCTGCTGCCCGACAACCACTACCTGAGCACCCAGTCCGCCCTGAGCAAAGA CCCCAACGAGAAGCGCGATCACATGGTCCTGCTGGAGTTCGTGACCGCCGCCGGGATCACTCTCGGCATGGACGAGCTG TACAAGTAA2.大肠杆菌表达载体及表达系统大肠杆菌质粒是一类独立于染色体外自主复制的双链、闭环DNA分子,大肠杆菌质粒可分为结合转移型和非结合转移型两种,非结合转移型质粒在通常培养条件下不在宿主间转移,整合到染色体上的频率也很低,具有遗传学上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又因其大小一般在2-50kb范围内,适合于制备和重组DNA的体外操作,因此几乎所有的大肠杆菌表达系统都选用非结合转移型质粒作为运载外源基因的载体,这些表达载体通过对天然质粒的改造获得。

理想的大肠杆菌表达载体要求具有以下特征:(1)稳定的遗传复制、传代能力,在无选择压力下能存在于大肠杆菌细胞内。

(2)具有显性的转化筛选标记。

(3)启动子的转录是可以调控的,抑制时本底转录水平较低。

(4)启动子的转录的mRNA能够在适当的位置终止,转录过程不影响表达载体的复制。

(5)具备适用于外源基因插入的酶切位点。

复制子、筛选标志、启动子、终止子和核糖体结合位点是构成表达载体的最基本元件。

大肠杆菌表达系统是基因表达技术中发展最早,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经典表达系统。

一个完整的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至少要有表达载体和宿主菌两部分构成。

为了改善表达系统的性能和对各类外源基因的适应能力,表达系统有时还需要有特定功能基因的质粒或溶源化噬箘体参与。

到目前为止已经成功发展了许多表达载体和相应的宿主菌。

由于大肠杆菌本身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加工体系相当不完善,因此不能对重组蛋白质进行修饰加工,这是大肠杆菌系统与其它表达系统相比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缺陷。

大肠杆菌的表达系统包括:Lac和Tac 表达系统,这是最早建立并得到广泛应用的表达系统,它是以大肠杆菌lac操纵子调控机理为基础设计、构建的表达系统。

PL和PR表达系统,它是以λ噬箘体早期转录启动子PL、PR 为核心构建的表达系统称为PL和PR表达系统。

T7表达系统,大肠杆菌T7噬箘体具有一套专一性非常强的转录体系,利用这一体系中的元件为基础构建的表达系统称为T7表达系统。

此外还有其他表达系统,如营养调控型、糖原调控型、pH调控型等。

3.SDS-PAGE原理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系统中引进SDS,SDS能断裂分子内和分子间氢键,破坏蛋白质的二级和三级结构,强还原剂能使半胱氨酸之间的二硫键断裂,蛋白质在一定浓度的含有强还原剂的SDS溶液中,与SDS分子按比例结合,形成带负电荷的SDS-蛋白质复合物,这种复合物由于结合大量的SDS,使蛋白质丧失了原有的电荷状态形成仅保持原有分子大小为特征的负离子团块,从而降低或消除了各种蛋白质分子之间天然的电荷差异,由于SDS与蛋白质的结合是按重量成比例的,因此在进行电泳时,蛋白质分子的迁移速度取决于分子大小。

当分子量在15KD到200KD之间时,蛋白质的迁移率和分子量的对数呈线性关系,符合下式:logMW=K-bX,式中:MW为分子量,X为迁移率,k、b均为常数,若将已知分子量的标准蛋白质的迁移率对分子量对数作图,可获得一条标准曲线,未知蛋白质在相同条件下进行电泳,根据它的电泳迁移率即可在标准曲线上求得分子量。

SDS- 聚丙烯酰胺凝胶使用一种不连续的缓冲系统。

在这一系统中,一般凝胶分为低浓度的成层胶(浓缩胶)和较高浓度的分离胶。

在电泳时, SDS-多肽复合物向两胶界面迁移,在分离胶表面形成了一个极薄的层,极大地浓缩了样品的体积,使样品在分离之前处于同一起跑线。

一般来说,在被分析的蛋白质稳定的pH范围,凡是不与SDS发生相互作用的缓冲液都可以使用,但缓冲液的选择对蛋白带的分离和电泳的速度是非常关键的。

Tris-甘氨酸系统是目前使用最多的缓冲系统。

如果要测定糖蛋白的分子量,最好采用Tris-硼酸盐缓冲系统,对于分子质量小于15kDa的蛋白样品,可以使用SDS-尿素系统,也可以采用Tris-tricine缓冲系统。

4.蛋白分离与检测蛋白质的分离方法很多,依据分子大小分离的方法包括:透析和超过滤,透析指利用蛋白质分子不能通过半透膜而与小分子分离;超滤是利用压力或离心力使小分子溶质通过半透膜而蛋白质被截留在膜上而分离。

密度梯度离心,蛋白质颗粒在具有密度梯度的介质中离心时,质量和密度大的颗粒比质量和密度小的颗粒沉降得快,且每种蛋白质颗粒沉降到与其自身密度相等的介质密度梯度时,即停止不前,最后各种蛋白质在离心管中被分离成不同的区带。

凝胶过滤,即分子排阻层析。

凝胶颗粒内部为多孔的网状结构。

大分子最先流出层析柱。

根据溶解度分离的方法包括:盐溶和盐析,中性盐在低浓度时可增加蛋白质的溶解度,即盐溶。

原因是蛋白质分子吸附盐类离子后,带电层使蛋白质分子彼此排斥,而与水分子相互作用加强;当离子强度增大到足够高时,此时与蛋白质疏水基团接触的自由水被移去以溶剂化盐离子,导致蛋白质疏水基团暴露,使蛋白质因疏水作用凝聚沉淀。

根据所带电荷分离的方法包括:电泳(净电荷、分子大小、形状),区带电泳、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PAGE)、毛细管电泳离子交换层析。

其余的方法还有吸附层析、亲和层析、高效液相层析(HPLC),快速蛋白液相层析(FPLC)等。

蛋白质的检测方法包括:凯氏定氮法,它是样品与浓硫酸共热。

含氮有机物即分解产生氨(消化),氨又与硫酸作用,变成硫酸氨。

经强碱碱化使之分解放出氨,借蒸汽将氨蒸至酸液中,根据此酸液被中和的程度可计算得样品之氮含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