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激发创新活力突破创新的体制机制瓶颈
人才工作交流会议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人才工作交流会议,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人才强市战略,总结过去一年人才工作取得的成果,分析当前人才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进一步明确下一步工作重点,推动我市人才工作再上新台阶。
在此,我代表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人才工作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一、过去一年人才工作取得的成绩过去一年,我市人才工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坚持以人为本、人才优先的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
1. 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突破。
我们紧紧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引进了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创新创业人才。
同时,加强本土人才培养,通过开展各类培训、职称评审、技能竞赛等活动,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2. 人才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我们制定了一系列人才政策,如高层次人才引进、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支持等,为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同时,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为我市人才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3. 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取得新进展。
我们深入推进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人才评价机制,破除人才发展瓶颈,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同时,加强人才服务体系建设,为人才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
4. 人才工作社会氛围日益浓厚。
我们广泛开展人才宣传活动,树立了一批优秀人才典型,营造了尊重人才、爱才敬才的社会氛围。
二、当前人才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竞争日趋激烈。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充分认识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1. 全球人才竞争加剧。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人才竞争日益激烈。
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提高我市人才队伍的整体竞争力。
2. 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需求提出新要求。
随着我市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我们要紧紧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人才支撑。
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的建议
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的建议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成为当务之急。
只有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才能推动科技发展和经济增长。
以下是我对于深化科技体制、激发创新活力的一些建议。
首先,加大科研经费投入。
科研经费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只有充足的科研经费投入,才能吸引更多的科研人员投身创新工作。
因此,应该进一步加大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提高科研经费的比例,并且优化科研经费的使用方式,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其次,科研评价体系。
当前,科研评价体系普遍存在以发表论文为导向的问题,导致了科研人员的浮躁和功利心态。
为了激发创新活力,应当逐步改变评价指标,鼓励创新成果的产出和应用,注重企业和社会的实际需求。
同时,科研评价应该更加注重质量而非数量,鼓励创新思维和跨学科研究,提高创新的质量和水平。
第三,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当前,科技资源的配置存在浪费和重复的问题,导致了不必要的资源争夺和竞争。
为了激发创新活力,应该通过建立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促进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同时,要加强对科技创新的管理,提高研发项目的选择和组织能力,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重复。
第四,科技管理体制。
科技管理体制应该更加简化高效,鼓励科技创新和激发创新活力。
当前,科技管理部门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繁琐的审批程序、重复的管理职能和缺乏激励机制等。
因此,应当通过简化审批程序、优化管理职能、建立激励机制等方式,科技管理体制,提高科技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第五,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人才是创新活力的核心。
为了激发创新活力,应该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
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加强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在人才引进方面,要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华工作,并且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研究条件。
最后,加强政策支持和保护。
政策支持和保护是激发创新活力的重要手段。
为了吸引更多的创新投资和创新人才,应该加大对创新项目和创新企业的财政支持,并且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确保创新成果得到充分的保护和利用。
深化开放合作作为推进自主创新的应有之义
深化开放合作作为推进自主创新的应有之义十四五期间,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交汇期,也是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关键时期。
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面向现代化建设总体目标要求,着眼应对瓶颈制约和风险挑战,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扩大开放拓展创新空间,完善融通创新生态,提升新型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加速汇聚资本、数据、人才等要素,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近年来一批国家创新平台建成并投入使用,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持续提升,高校院所等基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我国创新体系建设持续完善,为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打下坚实基础。
一、深化开放合作作为推进自主创新的应有之义(一)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供思想指引以科技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成为破解各国关心的一些重要全球性问题的必由之路。
要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着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共同应对未来发展、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人类健康、气候变化等人类共同挑战,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惠及其他更多国家和人民,推动全球范围平衡发展。
深刻认识到,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既是我国广泛吸纳全球力量提高我国创新水平的需要,也是携手全球应对共同挑战的需要。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持续推进扩大开放、兼容并蓄,在开放创新中提升自己、实现更高层次的自主创新。
科学技术是全世界科学家们相互学习、彼此互鉴、接力传递、共同创造的成果。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
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创新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加快流动,各国经济科技联系更加紧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所有创新难题。
回顾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发展历程,是开放合作的受益者,也是开放合作的大力推动者。
加快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
加快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强调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这是从党和国家战略发展全局的高度对全面创新体制机制进行的改革谋划和系统部署,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举措,为塑造全面创新发展新优势新动能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实现了从跟跑逐步向并跑、领跑的转变,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由2012年的第34位上升至2023年的第12位。
也要看到,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同世界先进水平仍有差距,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
新征程上,我国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迫切需要发挥好创新“增量器”作用,找准全面创新的方向和重点,通过改革的有力举措,促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充分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以深化改革促全面创新活力,向全面创新要高质量发展动力。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党的二十大突出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并对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作出系统的战略部署。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基础上,根据全面创新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进行顶层设计和组织保障,统筹推进发展体系、运行机制、资源配置、完善制度等方面的深化改革,进一步打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的堵点卡点,促进三者协同发力、一体融合发展,最终形成系统完备、灵活高效的全面创新发展格局。
以教育之强成就人才之强,赋能科技之强。
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主要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尤其是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
教学改革中需要突破的关键瓶颈有哪些
教学改革中需要突破的关键瓶颈有哪些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学改革则是推动教育进步的重要动力。
然而,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瓶颈,这些瓶颈制约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那么,教学改革中需要突破的关键瓶颈究竟有哪些呢?首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学改革面临的一大瓶颈。
长期以来,传统的教育观念注重知识的传授,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主要标准。
这种观念导致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则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要实现教学改革的成功,我们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这需要教师、家长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摒弃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
其次,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也是教学改革中的一个关键瓶颈。
当前的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学科之间的割裂,缺乏综合性和实践性。
一些课程内容陈旧,与现实社会的需求脱节,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为了突破这一瓶颈,我们需要对课程进行优化和整合,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实际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同时,要鼓励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突出学校的特色和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选择。
再者,教学方法的单一和僵化是教学改革不可忽视的瓶颈。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则是听众。
这种“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需要推广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项目式学习等。
这些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自主探究能力。
此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我们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手段,丰富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过程。
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是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瓶颈之一。
着力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着力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近年来,我国发展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着力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已成为深化改革、提高竞争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加强改革顶层设计改革是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的基础和前提。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主要是体制机制问题,这就需要加强改革顶层设计。
一方面,要深入分析改革的要求和面临的挑战,把握改革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完善改革的制度机制,加强改革的协调性,确保改革为实践所接受。
二、坚持市场导向市场是资源配置的重要途径,市场导向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率和竞争力的关键。
要着力完善市场机制,推进市场化改革,加强市场监管,努力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同时,还要加强国际市场的开发和拓展,提高我国在全球市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三、激发创新活力创新是推动发展、增强竞争力的重要力量,要激发创新活力。
一方面,要加强基础研究,构建完备的创新生态体系,推动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高科技创新的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还要引导企业增加创新投入,培育创新文化,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创新发展的新优势。
四、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服务是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要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同时,还要加强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力量建设,发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的积极作用。
总之,着力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改革、提高竞争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希望广大干部群众勇于创新,紧扣实际,积极推进各项改革,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优势。
供给侧改革学习心得标准(二篇)
供给侧改革学习心得标准供给侧改革是指通过优化供给结构和提高供给质量,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以激发市场活力、增强供给活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目标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
作为一个普通公民,我也对供给侧改革进行了一些学习和思考,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供给侧改革需要建立在深刻理解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点的基础上。
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了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也从数量增长转向了质量提升。
因此,在供给侧改革中,需要注重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有效性,而不仅仅关注供给的数量扩大。
这就需要深入研究和理解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以便能够正确地引导改革方向。
其次,供给侧改革需要突出市场机制的作用。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价格的形成和调节,可以有效地引导供求双方的行为,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因此,在供给侧改革中,需要加强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市场机制,避免行政干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更大的决定性作用。
同时,也需要加强监管,防止市场失灵和市场扭曲。
再次,供给侧改革需要注重创新驱动。
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
供给侧改革要鼓励创新,破除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创新的热情和活力。
同时,还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技术创新的产业化水平,培育和壮大新兴产业。
另外,供给侧改革要注重产业转型升级。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进一步深化,不同产业之间的差距逐渐凸显,一些传统支柱产业面临着转型困境。
供给侧改革要注重推动优势产业发展,破除落后产能,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同时,还要着力解决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促进产业间的协同发展,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的优化和完善。
最后,供给侧改革要注重实施创新和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在供给侧改革中,政府需要发挥积极的作用,制定和实施有力的政策措施。
这些政策措施包括减税降费、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等。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国家规范性文件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这是中央在新的发展阶段确立的立足全局、面向全球、聚焦关键、带动整体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为加快实施这一战略,特制定本纲要。
一、战略背景创新驱动就是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和文化创新相结合,推动发展方式向依靠持续的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升转变,促进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精细、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
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
国家力量的核心支撑是科技创新能力。
创新强则国运昌,创新弱则国运殆。
我国近代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是与历次科技革命失之交臂,导致科技弱、国力弱。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真正用好科学技术这个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和有力杠杆。
创新驱动是世界大势所趋。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军事变革加速演进,科学探索从微观到宇观各个尺度上向纵深拓展,以智能、绿色、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革命将引发国际产业分工重大调整,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正在重塑世界竞争格局、改变国家力量对比,创新驱动成为许多国家谋求竞争优势的核心战略。
我国既面临赶超跨越的难得历史机遇,也面临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
惟有勇立世界科技创新潮头,才能赢得发展主动权,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创新驱动是发展形势所迫。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发展动力不断减弱,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为继。
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打造发展新引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持续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开辟我国发展的新空间,实现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双目标”。
当前,我国创新驱动发展已具备发力加速的基础。
经过多年努力,科技发展正在进入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的跃升期,科研体系日益完备,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快速提升。
经济转型升级、民生持续改善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对创新提出了巨大需求。
深化改革激发活力
深化改革激发活力改革是历史的潮流,也是时代的需要。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深化改革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深化改革如何激发活力,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一、创新改革机制,激发市场活力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创新改革机制是关键之一。
政府应当建立更加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为市场提供更大的活力空间。
通过简政放权、优化政策环境,企业将能够更加自由地创新和发展。
此外,政府还可以加强对市场经济的监管,确保公平竞争,维护市场秩序,激发市场活力。
二、推动科技创新,激发创业活力科技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深化改革应当注重培养科技人才,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提供更多的科研支持和资源保障。
同时,还要打造创新的创业环境,简化创业流程,减少创业者的经济负担,为创新创业提供更多动力和机会。
三、改革教育体制,激发人才活力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深化改革应当聚焦教育领域,改革教育体制,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性。
通过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创新实践,为社会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能力。
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全民活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多地激发全民的活力。
通过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和法治环境,为每个人提供更多机会和平等发展的空间。
同时,还要加强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的力度,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作用。
五、推进文化改革,激发创造活力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也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进文化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我们应当注重保护传统文化的本土特色,推动现代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通过文艺作品的创作,传媒的引导,我们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活力,推动社会文化的进步。
六、加强国际合作,激发外部活力深化改革不仅要关注国内的改革举措,还要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和科技创新竞争,吸引外资和外来人才,为国内市场注入更多活力和动力。
创新改革的申论作文
创新改革的申论作文在当今社会发展的高速时代,创新和改革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创新改革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社会制度变革的重要路径。
然而,在推动创新改革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发挥各方力量的作用,深化改革、突破瓶颈、激发创新活力。
首先,创新改革需要深化现有政策体系。
当前,我国的创新政策正在不断完善,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创新驱动发展还面临着一些体制机制问题。
因此,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要针对这些问题持续推进政策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为创新活动提供更加有利的环境。
其次,创新改革需要突破思维定式。
思维定式是制约创新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过去的发展中,我们有很多优秀的技术和产品,但由于思维定式的影响,很难推广应用。
因此,我们要鼓励大胆尝试、勇于突破,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积极引入新技术、新理念,开拓创新改革的新路径。
再次,创新改革需要激发创新活力。
创新源于人,激发人的创新活力是推动创新改革的核心要素。
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创新人才,提供更好的创新环境和激励机制,鼓励人们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勇于创新。
同时,要加强国内外交流合作,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到我国参与创新改革,为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最后,创新改革需要营造创新文化。
创新文化是创新改革的土壤,它包括鼓励创新、尊重创新、包容失败等方面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我们要建立开放包容的科研环境,鼓励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培养,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创新带来的机遇和成果。
总之,创新改革是实现国家发展目标的必由之路。
我们需要深化政策改革、突破思维定式、激发创新活力、营造创新文化,为创新改革提供持续的动力和支持。
只有不断推进创新改革,我们才能实现经济发展的新突破,让优秀的创新成果造福于人民,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的美好愿景。
座谈会上的交流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座谈会,共同探讨如何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科技事业迈向新的高度。
在此,我非常荣幸能代表全体与会人员,发表一些交流意见。
首先,我想强调的是,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在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我国必须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一、提高科技创新意识,树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1. 增强创新意识。
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灵魂,我们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创新、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良好氛围。
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树立“敢为人先”的精神,勇于挑战传统观念,敢于突破关键技术。
2.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我国政府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实现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二、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1. 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
我们要按照国家战略需求,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2. 强化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我们要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培养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提高我国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3.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关键核心技术是制约我国科技发展的瓶颈,我们要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三、优化创新环境,激发科技创新活力1. 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我们要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加大对创新型企业、创新创业人才的扶持力度,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
2. 优化创新生态。
我们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
3.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我们要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
四、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提升我国科技创新国际影响力1. 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
我们要加强与国际科技组织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国科技创新成果在国际舞台上展示。
推进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创新动力活力的思考与建议
第一作者简介:钟太贤,1964年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现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管理部副总工程师兼项目管理一处处长,长期从事油气田开发技术研究及科技项目管理工作。
E-mail:ztx@1 “十二五”科技创新取得重要进展, 有力支撑引领了公司主营业务稳健发展“十二五”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创新的方针政策。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把创新摆在公司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将科技创新作为应对低油价挑战、推动公司稳健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坚持“主营业务战略驱动、发展目标导向、顶层设计”的科技发展理念,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以国家专项为龙头、公司专项为核心、重大技术现场试验为抓手、基础超前共性项目为引领,实施“优势领域持续领先、赶超领域实现跨越、超前储备领域抢占制高点”科技创新三大工程,推行“设计一体化、组织一体化、实施一体化、目标一体化”四个一体化的重大科技专项攻关新模式,着力解决研究与应用两张皮和科技项目重复分散等问题,攻克制约主营业务发展的关键瓶颈技术,取得了系列重要理论技术创新成果,公司科技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为实现公司主营业务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1]。
在勘探开发领域,一是创新“古裂陷、古丘滩体、古隆起、古圈闭”等“四古”要素为核心的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理论,指导发现了我国地层最古老、单体规模最大的安岳大气田,这是我国天然气发展史上最重大的科学发现;二是创新形成了以“精细水驱挖潜、二类油层聚驱、三元复合驱工业化配套技术”为核心的新一代高含水老油田提高采收率配套技术,有力支撑了大庆油田可持续发展,主力油田采收率突破50%,比国外同类油田高出10~15个百分点,持续保持国际领先水平;三是创新特低渗透—致密油气成藏地质理论,攻克了直井多层、水平井多段体积压裂技术,创建了致密气藏规模效益开发模式,有力支撑了长庆油田5000×104t 快速上产,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尚勇:以改革点燃释放创新活力
化法 和科 研 成果 转 化 实 施 细 则 , 打破 阻 』 僻 技 术 成 果 转 化
的瓶颈 , J l J f 1 知识产权保护 , 完善促进企 、 I 创 新 的 税 收
政策 , 机卡 勾、人 _ 才 ‘ 、装 置 、资 金 、项 卜 1 部充 分活 跃起 来 ,
完 善 科研 人 带 成 果转 移 的体 制 机 制 , 实现科研 人 在
构和学术活动的直接干预 ; 优 化 学 术 民主环 境 , 必 须大 力 倡 导 科 学 面前 人 人平 等 , 鼓 励 学 术争 鸣和 质 疑批 判 ;
优 化学 术诚信 环境 , 树 立 良好 学 风 ;优 化 人 才 成 长 环 境 ,促 进 优 秀科 研 人才 脱 颖 而 出 。
四璎 着 力解 决科 技 评 价导 向 问题 。科 技评 价 是 激 发
一
类 型 创 新 活 力和 创 新 主 体 , 科 学 分类 、差 别评 价 的 科 技
评 价 体 系。 点 在 评 价 标 准 改 革 、校 J 卜、 八文 导 向偏 差 , 全 面 落 实 评 价 自主 权 , 建 立 市 场 评价 技 术 创新 成 果 的 机 制 ,强化 第 一 方 砰价 等 厅而综 合 施 策 。 了 婴 突破 科 研 成 转 化 的 体 制 机 制 障 碍 。 接
打通 从 科 技 强 到 产业 强 、经 济 强 、 燃 释 放创 新活 力 , } J : 一 切创 新源 泉充 分涌流 。自
要 着 力解 决创 新 资源 配 置 碎 片 化 和 效 率 不 高 的 问
题 。要 把 科 技 体 制 改革 措 施 落 实到 位 , 解 决 创 新 资 源 分 散 重复 问题 ,彻 底 改变 政 出 多门 、 九 龙治 水 的科 技 管 格 局 。 加 大 对皋 础学 科 和科 技 前 沿 领 域 研 究 的 稳 定 支持
沈阳 三学三提升三突破 内容
沈阳三学三提升三突破内容沈阳,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近年来,沈阳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三学三提升三突破”的发展战略,旨在推动沈阳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城市形象的提升。
一、三学“三学”是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学习沈阳市委七届十次全会精神。
这是党中央和沈阳市委对于沈阳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通过深入学习,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领会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学习沈阳市委七届十次全会精神,围绕“改革创新、高质量发展、人民满意生活”三大目标,确保全会精神在沈阳落地生根。
二、三提升“三提升”是指提升发展质量、提升城市品质、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在提升发展质量方面,沈阳市将加快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培养,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在提升城市品质方面,沈阳市将加大城市环境整治力度,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改善市民居住环境。
在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方面,沈阳市将加大民生投入,提升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水平,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三、三突破“三突破”是指突破发展瓶颈、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突破改革创新壁垒。
在突破发展瓶颈方面,沈阳市将加大投资力度,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在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方面,沈阳市将深化改革,破除各种不合理制度和机制性障碍,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在突破改革创新壁垒方面,沈阳市将加强创新驱动,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沈阳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学三提升三突破”发展战略,将为沈阳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牢记使命、砥砺前行,沈阳市将能够更好地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
同时,推动发展质量的提升、城市品质的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将进一步改善沈阳的发展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对优质充足、高品质、多样化的社会服务需求也更为迫切,需要进一步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
通过创新民生科技,提供更多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社会服务。
一、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多年来,我国一直存在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其中一个重要症结就在于科技创新链条上存在着诸多体制机制关卡,创新和转化各个环节衔接不够紧密。
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
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完善点火系,把创新驱动的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打通通道,要强化企业成果转化的主体地位。
要提高普惠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坚持结构性减税方向,逐步将国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方式转变为以普惠性财税政策为主。
要完善企业研发费用计核方法,调整目录管理方式,扩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适用范围。
要健全优先使用创新产品的采购政策,建立健全符合国际规则的支持采购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政策体系,落实和完善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相关措施,加大创新产品和服务的采购力度。
打通通道,要激发科技人员转化成果的积极性。
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形成推动科技创新强大合力。
要提高骨干团队、主要发明人受益比例;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让发明人拥有成果所有权。
要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坚持长期产权激励与现金奖励并举,探索对科技人员实施股权、期权和分红权激励,加大在专利权、著作权、植物新品种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等知识产权及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的股权、岗位分红权等方面的激励力度。
40个“讲创新”的好句子,助力改革创新
40个“讲创新”的好句子,助力改革创新1.改革再深入,以改革引领创新;思想再解放,以开放促进创新;标准再提升,以标杆激发创新。
2.坚持用战斗力标准评价创新成果,坚持用战斗力标准转化创新成果,坚持用战斗力标准检验创新成果。
3.激发创新热情,挖掘创新潜力,提高创新能力,破解创新难题,评判创新成效,转化创新成果。
4.关键原始创新的策源之地,产业技术创新的蝶变之地,创新人才集聚的凤栖之地,创新活力喷涌的饶沃之地。
5.以更强的创新自觉补短板、强弱项,以更多的创新硬招增动力、激活力,以更大的创新定力抓落实、求实效。
6.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创新是高品质生活的“载体”,创新是高水平治理的“大脑”。
7.营造“鼓励创新、虽败犹荣”的创新氛围,出台“允许试错、不行再来”的创新措施。
8.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抓创新,以“慢不得”的危机感抓创新,以“坐不住”的责任感抓创新。
9.浓厚的氛围,激发了官兵锐意创新的潜能;丰硕的成果,彰显出实践创新的巨大能量。
10.善抓科技创新的“牛鼻子”,善落科技创新的“关键子”,善破科技创新的“瓶颈口”。
11.创新发展要在思想上破冰,创新发展要在行动上突围,创新发展要在改革上发力。
12.科学布局科技创新团队,科学组织科技创新团队,科学评价科技创新团队。
13.牢牢把握创新目标方向,着力构建创新基础平台,加快完善创新政策环境。
14.在头脑里树立创新思维,在行动上拿出创新魄力,在工作上探索创新招法。
15.着力集聚创新的“种子”,着力培厚创新的“土壤”,着力当好创新的“园丁”。
16.释放科技创新“新信号”,牵住科技创新“牛鼻子”,激发科技创新“原动力”。
17.突破创新转型的“瓶颈”,突破创新发展的“短板”,打通创新驱动的“触点”。
18.冲破阻挡创新的“大山”,突破限制创新的“峡谷”,打破制约创新的“枷锁”。
19.持续开掘创新“富矿”,努力打通创新“堵点”,不断消除创新“栅栏”。
20.“怕”字当头不敢创新,“稳”字作祟不会创新,“等”字作梗不善创新。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公布日期】2016.05.19•【文号】•【施行日期】2016.05.19•【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2016年5月19日)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这是中央在新的发展阶段确立的立足全局、面向全球、聚焦关键、带动整体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为加快实施这一战略,特制定本纲要。
一、战略背景创新驱动就是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和文化创新相结合,推动发展方式向依靠持续的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升转变,促进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精细、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
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
国家力量的核心支撑是科技创新能力。
创新强则国运昌,创新弱则国运殆。
我国近代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是与历次科技革命失之交臂,导致科技弱、国力弱。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真正用好科学技术这个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和有力杠杆。
创新驱动是世界大势所趋。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军事变革加速演进,科学探索从微观到宇观各个尺度上向纵深拓展,以智能、绿色、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革命将引发国际产业分工重大调整,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正在重塑世界竞争格局、改变国家力量对比,创新驱动成为许多国家谋求竞争优势的核心战略。
我国既面临赶超跨越的难得历史机遇,也面临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
惟有勇立世界科技创新潮头,才能赢得发展主动权,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创新驱动是发展形势所迫。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发展动力不断减弱,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为继。
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打造发展新引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持续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开辟我国发展的新空间,实现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双目标”。
以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机理、瓶颈与路径
以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机理、瓶颈与路径1. 科技创新发展的机理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相互作用。
知识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技术创新则是知识创新的应用。
知识创新为技术创新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而技术创新则推动了知识创新的发展。
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科技创新的进程。
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调整。
科技创新通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优化资源配置等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
科技创新也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有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人才流动与创新能力提升。
科技创新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参与,人才的流动和集聚对于提高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国际合作、人才引进等途径,可以促进全球范围内的人才交流与合作,提高整体创新能力。
政策环境与科技创新。
政府在科技创新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制定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提供资金支持、建立创新平台等方式,可以为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激发企业和个人的创新活力。
科技创新发展的机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
要实现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目标,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政策环境,激发创新活力,推动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
1.1 科技创新的概念与内涵科技创新是一个涉及多个领域的综合性概念,它主要是指通过科技手段,包括科学研究、技术研发、技术改进和技术应用等,实现生产力的提升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
科技创新具有多方面的内涵和特点。
科技创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不仅仅是新技术的发明或发现,更在于这些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不断优化和创新。
这一过程涉及到科技知识的产生、传播和应用,以及与之相关的制度、管理和文化等方面的创新。
科技创新强调主体多元性和参与广泛性,科技创新的主体包括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等,各方的参与和协作对于推动科技创新至关重要。
这种多元主体的互动合作促进了知识的流动和共享,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广东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
广东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广东自贸试验区是我国为进一步推进对外开放、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发展而设立的一个特殊经济区域。
自贸试验区以创新机制、体制、政策为核心,旨在加强国内外市场的交流与合作,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国内产业升级与外部市场对接。
总体目标广东自贸试验区的总体目标是建设成为中国特色自贸试验区示范区,全面落实高水平开放政策,培育新的国际竞争优势,推动广东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制度创新广东自贸试验区将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推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
在贸易便利化方面,将推行“一窗通办”服务模式,简化企业办事流程,提高通关效率;在投资便利化方面,将取消对外商投资准入限制,鼓励外商投资,推动投资自由化;在金融创新方面,将推进人民币跨境业务发展,加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推进金融开放和创新。
二、拓展开放广东自贸试验区将积极拓展国际贸易合作,增强与境外市场的对接能力。
将进一步降低关税壁垒,扩大开放领域,促进自由贸易;将加强与香港和澳门的经济合作,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深化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合作,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通过这些举措,将进一步提高广东自贸试验区的国际竞争力。
三、创新驱动广东自贸试验区将以创新为动力,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
将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培育创新型企业,推动科技与经济的融合;将建设创新创业园区,提供优良的创新创业环境;将鼓励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运用,增强企业的创新活力。
四、加强产业协同广东自贸试验区将注重产业协同发展,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将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培育金融、航运、物流等高端服务产业;将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加强创新能力,推动制造业向高端、智能化发展;将促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
五、改善营商环境广东自贸试验区将加强营商环境建设,提升市场主体的安全感和获得感。
将构建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环境,加大执法监管力度,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将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压缩企业办事时间,提高政务效能;将建立健全信用体系,推动社会诚信建设。
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引擎,而创新则是激发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在当前快速变革的时代背景下,深化改革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
本文将从改革的意义、激发创新活力的途径以及改革与创新的关系等方面,探讨深化改革如何激发创新活力。
一、改革的意义改革是高效实施国家治理的核心要素。
改革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促使社会制度、观念和体制发生重大转变。
通过改革,我们可以不断解放生产力,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此外,改革还能加强社会公平,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因此,深化改革成为推动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强大力量。
二、激发创新活力的途径1.建立和完善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激发创新活力的重要保障,只有通过市场激励机制,才能释放创新的动力。
因此,在改革过程中,我们需要建立和完善各种市场机制,使市场能够更好地为创新提供支持。
这包括通过营造公平竞争环境,降低准入门槛,优化产权保护机制等方式,吸引各类主体参与创新活动,推动创新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2.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创新核心是知识产权的创造和保护。
为了激发创新活力,我们需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
只有让人们在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中感受到公平和收益,才能激励创新主体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创新活动中。
3.打破既得利益格局深化改革就意味着要突破既得利益的束缚,打破各种利益固化的格局。
只有摒弃陈旧的观念和模式,敢于冒险、追求卓越,才能在创新上迈出更大的步伐。
因此,在改革过程中,需要着力解决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分配问题,打破垄断和行业壁垒,为创新者提供发展的空间和机遇。
三、改革与创新的关系改革和创新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改革提供了创新的土壤,而创新则为改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动力。
深化改革可以打破传统观念和体制限制,为创新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而创新则为改革注入新的动力,推动改革更好地走向深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改革激发创新活力突破创新的体制机制瓶颈
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攻坚期,成绩有目共睹。
《201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权威公布,我国在全球科技创新领域排名29位,是发展中国家的领头羊。
但我国在创新制度(包括监管环境、商务环境等)、市场成熟度(包括信贷、投资等)等方面与全球领先水平差距仍较大。
实际上就整个社会经济系统而言,“创新驱动乏力”仍然是转型阶段的严峻挑战。
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并未伴随着突破性的技术创新,从而无法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或将延误我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发展进程。
“创新驱动乏力”,究其根本原因是传统体制机制的束缚。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研发投入资金巨大但结构失衡,并未带来高质量的创新产出。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报,2014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R&D)达到1.3万亿元,占GDP比重2.09%;全时研发人员总量达到380万人年,位居世界第一。
如果从研发投入看,我国已经趋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研发资金的利用效率却令人堪忧。
从科技产出看,国家知识产权局最新数据,2014年我国专利申请受理量达92.8万件,同比增
长12.5%,高居世界第一位,并且已经连续四年高居世界首位,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9件。
单纯看专利数量,我国确实可以称得上是专利大国,但是我国专利质量依然落后于美、德、日等创新强国。
从发明专利的持有情况看,我国发明专利申请的授权率并不高,只占到申请量的约1/4。
全部有效发明专利中,国外企业持有数量仍占一半;国内发明专利中近1/3由“三资”企业拥有;在国内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最多的10家企业中,内资企业不足一半。
从专利权维持年限看,专利权维持有效的时间越长,表明其创造经济效益的时间越长,市场价值越高。
我国有效发明专利中,维持年限五年以下的占55.3%,有效期超过十年的只占5.5%,远低于国外平均26.1%的占比。
大多数产业尚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原因在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元器件、关键材料等大多依赖进口。
一言蔽之,专利重数量不重质量的问题突出,凸显市场创新环境的扭曲。
在为我国科技投入产出规模大幅攀升而欢呼之时,应该更加关注隐藏在这些科技统计指标里的结构性问题。
必须认识到,改善科技投入产出的结构远比扩大科技投入产出规模难得多。
二是科技管理体制滞后,创新主体之间未能形成创新合力。
宏观上,体制分割、机制僵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
各自为政,没有形成自主创新的合力。
一方面,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自成一体、缺乏分工合作,完整的知识创新体系尚未形成。
多年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是在相互独立的管理体制下平行发展的。
教育部所属高校有“211”、“985”工程,而中科院有自己的“知识创新工程”。
尽管这些项目建设都已取得重大成就,但两套运行系统独立存在也带来诸多问题。
在项目立项和经费投入上存在不必要的重复,使得有限投入没有发挥出更大效益,创新资源也无法得到有效的配置。
人才战中更是你争我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创新资源的浪费。
高校和院所由于体制分割,捏不成拳头,形不成合力,科技优势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另一方面,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较为严重。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研究、开发和生产相互脱节,研究机构和企业在组织上、空间上、产权上相互分离,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与合作。
研究课题的立项和选题往往是政府科技管理部门而不是源于企业的现实需求,通常是专家出题、专家解题、专家评审、专家获奖,“从文献中来、到实验室中去”的模式,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研究开发与成果产业化脱节、自主研发与引进技术消化吸收脱节,不利于形成合力发挥整体效益。
科技资源分散使用和低水平重复配置,使得科技进步对经济贡献率难以提高。
根据美国商务部2012年发布的《知识产权与美国经济:产业聚焦》报告显示,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每年为
美国经济贡献超过5万亿美元,约占GDP的34.8%,欧洲为40%,中国则不到27%。
三是知识产权保护滞后,发明人利益保障不力,全社会缺乏创新动力。
我国专利制度有先天缺陷。
它诞生于计划经济时期,并不是以保护发明人的合法权益为根本目的,更强调发明人应当对社会作出更多贡献。
没有充分考虑发明人所承担的风险,对专利期保护过后所产生的不利后果缺乏关注。
专利失效后,不但不能有效转化、推广,而且会变成真正的“死亡”技术,因为在专利丧失保护之后,谁也不会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去研发出让别人无偿享用的技术。
正像当年开发VCD技术的万燕集团一样,由于VCD 技术没有专利保护,所以在研发出来后,被众多厂家仿冒,使投入巨额资金开发的万燕集团,不能收回开发成本,最终倒闭。
美国专利制度是先授权,再公开,而且有审查时间的限制,因此专利在保密状态下的审查受外界干扰影响很小,发明的审查授权公正有保障,专利权人有足够长的时间获取回报。
而我国的专利制度是发明专利申请满18个月后公开,审查没有时限,发明的审查授权公正很难保障。
发明申请即使最终授权,发明人也会因侵权产品遍布市场,侵权人获得巨大收益,市场机会消失。
发明人会因受到侵权无力追诉、维权成本极高、专利费用急剧增加等一系列
不利因素,导致无法获得应有的回报,血本无归,甚至债台高筑。
反而利益相关方、专利侵权人获得巨大收益。
这也是我国专利申请众多,但最后成功推广转化为产品让老百姓受益少之又少的重要原因。
在这样的体制机制下,难以想象能诞生如乔布斯那样对世界技术进步有重大影响的技术发明人。
四是市场环境不健全,政策导向扭曲,导致企业创新动力不足。
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大的障碍是市场环境不健全。
一方面,部分重要资源的价格不能反映其稀缺性和外部性,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片面追求速度。
另一方面,许多政策还是投资激励,各级政府掌控土地资源和政策资源等,采取零地价和减免税等政策吸引投资,使得部分领域的企业倾向于从政策优惠中获利。
如房地产业、金融业的利润率远高于高技术产业,一些企业不愿意费力搞创新,甚至不愿意做实业。
当前我国市场环境不健全的“乱象”体现在:低成本竞争,高资源消耗,零成本污染,代工、抄袭模仿、行业行政垄断和地方保护。
这些扭曲市场的问题不解决,真正内在的创新动力根本无从谈起。
创新往往意味着不确定性和失败。
在一个不尽完善的市场中,创新并非是企业发展的理性选择。
只有当市场秩序趋于公平规范时,企业才会有真正内在的创新压力和创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