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原文翻译94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篇一:《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大家好,今天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黄帝内经》原文和译文。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是中医理论的重要依据。

它包括了《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全书共81篇。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黄帝内经》的原文。

《黄帝内经》原文采用古文体系,有些篇章的句子结构复杂,需要仔细推敲才能读懂。

在阅读原文时,我们需要具备一定的汉字功底和古文阅读能力。

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原文的注释和解释,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内涵。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黄帝内经》的译文。

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现代汉语对于《黄帝内经》的翻译也在不断进步。

现代的译者们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文字翻译,还要考虑文化背景和学术价值等方面的因素。

因此,现代的译本更加符合当代人的阅读需求,也更能真实地传递原作的思想内涵。

总体来看,无论是原文还是译本,都有其独特的学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在学习和阅读《黄帝内经》时,我们需要全面考虑这些因素,以真正领略其深厚的学术思想和文化内涵。

要点分析:本文侧重介绍《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分别从原文和译文的特点和学术价值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比较。

用词正式、知识性强,比较适合中高年级的学生阅读。

篇二:《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分析大家好,今天我想谈一下《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的一些具体问题。

作为一本古代文献,我们在学习和阅读《黄帝内经》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我们需要注意到《黄帝内经》的语言和文化背景。

该书写成于几千年前,其语言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较大的差异,因此我们需要具备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和汉字功底。

同时,我们也要了解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书中所呈现的思想和观点。

其次,我们需要注意到《黄帝内经》中的术语和理论体系。

中医学是一门独特的学问,其理论和术语体系与现代医学有很大不同。

在学习和阅读《黄帝内经》时,我们需要了解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术语,以便更好地理解书中所涉及的内容。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黄帝内经》----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一说,《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我国最早的典籍之一,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

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也亦非一人。

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口耳相传,经道家、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而成的黄老著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是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也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一说,《黄帝内经》为秦汉代黄老学派所著。

寓古时黄帝岐伯君臣问答,对话式医学论文风格,体裁独特。

以道家阴阳、五行、养身学说以及天文历法等内容,运用皇帝宫大内保存的历代医学方面的资料及当时人群在健康与医学实践上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积极倡导重视预防及非医学技术干预的养身延年术。

介绍及论证了从生活习惯干预到心理干预、从经络原理到经络治病术、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到使用药物原则及注意事项等内容,是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所以被称为医之始祖。

内容广博,被誉为综合性百科全书。

1主要内容《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

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基本精神及主要内容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

黄帝内经全文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全文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全文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是一本古代的中医经典,包括两部分,分别是《素问》和《灵枢》。

以下是部分黄帝内经的原文及译文:
1.《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原文:天风解堵,地风解濡,人风解肌。

人合于四时之大变者,天风解肌,地风解肌……风者,人之所以在天地之间也。

译文:天风能治疗肌肉的疼痛和僵硬,地风能治疗湿气的滞留,人风能治疗肌肤病。

人类与四季轮换相适应,天风可治疗肌肤病,地风可治疗湿气滞留……风,是人存在于天地之间的因素。

2.《素问·生气通天论》
原文:夫生气之亏,上工于神枢,下系于肌肉,其寿命早衰,肺气先丧。

译文:生命力不足,首先影响人的精神,然后影响到肌肉,导致寿命缩短,肺气先衰。

3.《灵枢·本神》
原文:人有五脏,五脏之合气为阳,阳和盛,则五脏皆受气,血脉和行。

译文:人体有五个脏器,五脏合理的气血流动是阳气,阳气充足时,五脏都能正常接受气血的滋养,血脉流通顺畅。

以上是黄帝内经部分文段原文及译文,这本经典的内容非常丰富,对于中医学和人体健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黄帝内经》----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一说,《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我国最早的典籍之一,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

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也亦非一人。

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口耳相传,经道家、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而成的黄老著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是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也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一说,《黄帝内经》为秦汉代黄老学派所著。

寓古时黄帝岐伯君臣问答,对话式医学论文风格,体裁独特。

以道家阴阳、五行、养身学说以及天文历法等内容,运用皇帝宫大内保存的历代医学方面的资料及当时人群在健康与医学实践上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积极倡导重视预防及非医学技术干预的养身延年术。

介绍及论证了从生活习惯干预到心理干预、从经络原理到经络治病术、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到使用药物原则及注意事项等内容,是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所以被称为医之始祖。

内容广博,被誉为综合性百科全书。

1主要内容《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

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基本精神及主要内容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

黄帝内经原文及反译

黄帝内经原文及反译

黄帝内经及释义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医学经典,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

下面是其中一个例子的原文和白话释义:原文:凡刺之道,毋令过隅,毋失中宜,毋妄为也。

勇而行之,死生以之,不可不慎也。

白话释义:刺络治疗的方法,不能偏离目标,不能失去正常的刺激点,也不能随意乱来。

必须勇敢地实行,因为这关系到生命安全,所以必须谨慎小心。

原文:阳气者,天之所与,常与之,故不去;阴气者,地之所化,常归之,故随形而去。

故人藏精气于阴,以成其形,藏荣华于阳,以生其身。

白话释义:阳气是来自天空的气息,始终伴随着人体,不离不弃;阴气则源自大地,一直在改变着,如同万物生长、衰老、死亡一样。

因此,人体的精华与气息主要储存在体内的阴部,以保持身体健康和形态完整。

而人体的荣华则储存在体表的阳部,以保持生命力和身体的活力。

原文:故藏精于髓,以成其形;藏之于脏,则失去其真;藏荣于外,则身有余而形不足。

故先天之气盛,则耳目聪明,骨髓强健,肌肉坚固,发指有力;后天之气旺,则志意满怀,气血充盈,容貌姿态俊秀。

白话释义:因此,人体的精华主要储存在骨髓中,以维持身体的形态和健康。

如果把精华储存在脏器中,则会失去其本质。

而人体的荣耀则体现在外部,如果荣耀过度,则身体将变得虚浮而形态不足。

因此,如果出生时先天之气足够充沛,那么人的五官会非常灵敏,骨骼和髓质也会非常强健,肌肉也很坚固有力。

而如果后天之气得到充分滋养,则人的意志会更加坚定,气血也会更加充盈,容貌和姿态也会更加俊秀。

原文:夫形具而神显,则为悦人所爱;形消而神隐,则为忧人所弃。

故形与神俱全,然后可以保持生命的长久。

形神不分,必至短命而夭折。

故道家讲究“神明自得”,佛家则强调“禅定养神”、“施无畏布施”等方法来滋养精神。

白话释义:如果身体健康精神饱满,那么这个人会很受欢迎;相反,如果身体衰弱精神涣散,那么这个人很容易被遗忘和遗弃。

因此,只有身体和精神都健全完整,才能保持长寿。

而如果身体和精神缺陷,则会导致短暂的生命和夭折。

黄帝内经准确译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准确译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经典典籍,涵盖了中医的各个方面,包括脏腑、经络、气血、病因、病机、诊法、治则、药物、针灸等等。

下面是我根据已经给出的文段,继续续写下去。

原文:帝曰:愿闻脉之上下,何谓逆?何谓顺?岐伯曰: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是故寸口以应人迎,脉法也。

译文:黄帝问:我想听听脉搏的上下搏动,什么是逆脉?什么是顺脉?岐伯回答说:足部的三阳经,从头走向足部,足部的三阴经,从足走向腹部,因此寸口脉应与人迎脉相应,这是脉法的原理。

注释:这段原文是黄帝问岐伯关于脉搏的上下搏动的问题,岐伯解释了三阳经和三阴经的走向,并指出寸口脉应与人迎脉相应。

这是中医诊脉的基础知识之一。

黄帝内经,又称《黄帝内经素问》和《灵枢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医学的鼻祖。

它是由古代中国伟大的医学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军事家、文化名人等多学科交叉的杰出代表——黄帝所著。

黄帝内经的内容涵盖了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预防保健等方面,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帝内经的准确译文及译文如下:1. 《黄帝内经素问》:这是一部关于中医基本理论的著作,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诊断学说、治疗学说等内容。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充分理解古代汉语的词义和语法结构,同时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将原文的意思准确地传达给读者。

2. 《灵枢经》:这是一部关于中医临床实践的著作,主要包括针灸学、推拿学、方剂学、养生学等内容。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关注原文中的针灸穴位名称、手法描述、药物名称等专业术语的准确性,同时注意保持原文的叙述风格和逻辑结构。

3. 黄帝内经的翻译要求:由于黄帝内经是一部古代医学经典,其语言特点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忠实原文:翻译时要尽量保持原文的意义和风格,避免随意增删或篡改原文内容。

(2)注重专业性:黄帝内经涉及许多中医专业术语和概念,翻译时需要具备一定的中医专业知识,确保译文的准确性。

黄帝内经原文、译文及鲜读

黄帝内经原文、译文及鲜读

黄帝内经原文、译文及鲜读《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的奠基之作。

它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共有五十篇。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黄帝内经》的原文、译文以及一些相关参考内容。

《黄帝内经素问》是《内经》中的第一部分,共有六十六篇。

其中,《素问·上古天真论》开篇以述说上古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健康观念,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全书通过问题与回答的形式,阐述了人体构造、生理功能、疾病形成及预防、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其语言思辨深邃,文字精练,被称为是中医理论的宝库。

《黄帝内经灵枢》是《内经》中的第二部分,共有八十一篇。

其中,《灵枢·本神》是本书开篇的篇章,讨论了人体的精神活动与精神疾病的病因病机。

全书以经络、穴位、络脉等为基础,详述了人体的构造和运行机制。

它对经络学说的建立和阐述,为中医学的脉学和针灸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理论的重要代表之一,在早期医学著作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力。

其原文使用的是古文汉字,研读过程相对困难。

以下是《黄帝内经》中的一段原文以及相应的译文参考: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考无穷年,制于天地之间。

今释尧舜之道,忘远圣之事,肆意妄行,自令失道,灭其真性,亡其真气,予之疫疠,失之常度,彰我大愚。

愿闻真人之道,何如而可得?”岐伯答曰:“夫道者,不可虚居,虚居则失其所生。

所生者天地,天地者阴阳,阴阳者五行,五行者万物之纲纪。

所以动植穑与水火同宜,庶几无疾病也。

“译文:黄帝问岐伯说:“我听说上古时有真人,能够掌握天地,把握阴阳,控制呼吸和精气,独立守护神明,肌肉骨骼完整,因此能够长寿,活到无穷年。

现在人们已经抛弃了尧舜的教诲,忽视了古圣的教导,任意妄为,自己失去了正道,破坏了真正的本性,损失了真正的精气,给自己带来疾病之害,失去了身体的平衡,我们这些人真是太愚昧了。

黄帝内经原文与翻译

黄帝内经原文与翻译

黄帝内经原文与翻译《黄帝内经》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下面给大家带来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医学巨著,集汉以前医学之大成。

它的成书标志着我国古老的医学体系,由单纯的医疗知识积累,发展为系统的医学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一直以来被尊为“医学之宗”、“群经之祖”。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二部,每部各81篇,共计162篇。

是一部以医学理论为主,多学科互相渗透、相互融合的文献汇编。

《黄帝内经》不仅记载了我国古代当时的社会背景、意识形态、学派主张及医学成就,也为数千年来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黄帝内经》还是养生保健的鼻祖。

《黄帝内经》开篇是上古天真论,讲的是如何正确养生保健,以活到天年。

天年就是人的自然寿命,即120-150岁。

几千年来,《黄帝内经》的医学理论,一直指导着中医理论的发展和中医临床实践。

中国历代名医都是在《黄帝内经》的理论指导下,创新发展中医的。

比如“经方之祖”汉代医圣张仲景,其撰写的《伤寒杂病论》,就是继承了《黄帝内经》的医学成果。

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朱丹溪,以前是浙江义乌有名的讼师(就是现在的律师)。

因其父母、妻子等好几个亲人,都死在庸医的手里,所以发愤学医。

朱丹溪4 0岁后才开始学医,他就是从《黄帝内经》入手学医的。

后来朱丹溪创立了滋阴学说,被后世誉为“滋阴派”的创始人。

朱丹溪在继承《黄帝内经》的学术成果基础上,成立了自己的学术流派,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朱丹溪也因此成为中国医学史上著名的医学家。

朱丹溪弟子门人等将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以及平素所述篆写编辑成书,即《丹溪心法》。

《丹溪心法》是祖国医学宝库里的一部重要著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丹溪心法》全面反映了朱丹溪治疗杂病的经验,对后世医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总之,继承、创新中医理论和中医临床实践,离不开《黄帝内经》这个“医学之宗”、“群经之祖”。

黄帝内经原文、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译文《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四时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长收藏的根本。

所以,圣人遵循这一规律,在春夏之时重视保护阳气,秋冬之节重视固护阴气,与万物共同顺应四时生长收藏规律。

违反这个规律,就破坏了生命的根本,摧残身体本元。

因此,天地四时阴阳之气的变化是万物终而复始的本源,一旦违反,就会变生灾害;顺从这一规律则不会发生重病,这样才可谓掌握了养生之道,圣人能够奉行这一道理和规律,而愚昧的人则背道而驰。

人若能顺从阴阳则生,违背阴阳则死,顺从它就会平调,违背它就会出现逆乱。

如果把违逆当成顺从,就会使人体与自然界失去协调而变成为相互格拒。

所以圣人不是得病了再去治疗,而是在没有发病之前就积极预防和调节身体,这如同一个国家,在未出现混乱之前就加以治理,并积极予以防止的道理一样。

如果疾病已经形成后再治疗,动乱已发生再加以治理,这就好像口渴了才去挖井,临阵格斗才去铸造兵器,岂不是太晚了吗?顺应四时阴阳养生以及治未病的重要性。

完整版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完整版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完整版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也是中医的根基之一,其原文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

下面是完整版黄帝内经的原文及译文:一、素问1.《五运行大论》“天之所以为天者,其高以显,地之所以为地者,其厚以载,四时之运行,日月之明见,五运六气,不可不通。

”“有五脏与其应五时,有五味与其应五脏,有五色与其应五脏,有五音与其应五脏,有五位与其应五方。

”2. 《四气调神大论》“病有三因,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

”“天者,阴阳、寒暑、四时之应也;地者,高下、大小、远近、坚弱之应也。

”3. 《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天地者,阴阳之体也。

”“动静之数,日月之明,风雨之节,不可不察也。

”4. 《至真要大论》“至真者,道也。

道者,自然之纲纪也。

”“治未病,防已病,此之谓真。

”5. 《调经论》“盖人有五脏六腑,皆藏精神,五脏之气通于上,五腑之气通于下。

”“是故,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6. 《平人气象论》“人有五官五户,皆通于志。

志者,精神之主也。

”“夏为火,火者盛也,故夏气渐炎,水涸土裂,气交于中,故始于心。

”7. 《玉机真脏论》“天食精气,地食精华,精气上升,精华下降。

”“故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行伤筋,久立伤骨,此四者不可不察也。

”8. 《八正神明论》“阴阳不和,邪正相摩,则上下相困,脉为病象。

”“太阳为天,少阳为日,阳明为宅,厥阴为门,少阴为炉,太阴为宫。

”二、灵枢1.《本神论》“盖人有五脏、五腑、六腑、七窍、八风、九竅、十二经脉,此为本体。

”“五官五声,声则心使之,神则脾养之,磨则肝助之,味则脾化之,色则肺主之。

”2.《逆顺肥瘦大论》“阴阳不和,邪气乘之,则疾至而不可治。

”“以真气治身者,食饮为本,运动为用。

”3.《经络》“五输:太阳为热,阳明为燥,少阴为寒,太阴为湿,少阳为风。

黄帝内经全文完整版 黄帝内经原文全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全文完整版 黄帝内经原文全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全文完整版黄帝内经原文全文及译文【译文】古代的轩辕黄帝,生来就异常聪灵,还在襁褓之中便能说话,幼年时期思维十分敏捷,理解事物相当迅速,长大以后为人笃实敦厚,做事勤勉英明,在功德成就之际,得到百姓推奉,登上了天子之位。

在公务之余,便向天师岐伯询问道:我听说上古时期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而且行动不显衰老;现在的人,年龄刚到半百,而行动却已都显出衰老的迹象了。

这是由于时代不同了呢,还是由于人们违背了养生之道呢?岐伯回答说:上古时期的人,他们大都懂得养生之道,能够遵守天地阴阳的自然规律,适应四季时令的天气变化,饮食有节制,起居有法度,不过度劳作,因此能够使身体与精神和谐统一,从而尽享自然的寿命,活到百岁才离开人世。

现在的人却不是这样的,把浓酒当作浆汤来饮用,把放纵的行为当作生活的常态,醉酒之后还去妄行房事,在追求嗜欲中使他们的精气衰竭,在纵情声色中使他们的真元耗尽,不懂得保持体内精气的盈满,不能够节制体内精神,一味地追求感官的快乐,违背了生命真正快乐的大道,作息毫无规律,因此活到半百就都出现了衰老的迹象了。

上古时期,对通晓养生之道的圣人的教诲,人们都能遵守。

对于一切乘虚而入使人致病的外来邪气,都能适时避开,思想上能清净淡泊,无所欲求,真气深藏体内而和顺不乱,精神持守于内而不耗散,那么病邪又怎么能侵害人的身体呢?正因为如此,他们神志悠闲,无欲无求,心性平和,无忧无虑,身体虽然要劳作,但不过分倦怠。

真气和谐平顺,每个人都能实现愿望。

因而人们能够吃什么都觉得甜美,穿什么都觉得舒适,喜欢他们的习俗,彼此之间并不介意对方地位的高低,民众都很自然淳朴。

因此过度的欲求不会干扰他们的视听,淫乱邪说也不能惑乱他们的心志,无论是愚笨的人还是聪明的人,也无论是贤能的人还是不肖的人,都不去追求酒色的享乐,因而合乎养生之道。

他们都能活过百岁而行动毫无衰老迹象,就是由于他们道德完备而毫无偏颇。

《黄帝内经》原文

《黄帝内经》原文

《黄帝内经》原文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寒伤形,热伤气。

气伤痛,形伤肿。

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写。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

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

医之始祖——《黄帝内经》原文、白话文及感悟

医之始祖——《黄帝内经》原文、白话文及感悟

医之始祖——《黄帝内经》原文、白话文及感悟(一)黄帝内经素问卷第一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

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鬼)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

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其)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目录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离合篇第六------------------------------ 阴阳别论篇第七------------------------------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五藏生成篇第十------------------------------ 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热论篇第三十一------------------------------ 刺热篇第三十二------------------------------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疟论篇第三十五------------------------------ 刺疟篇第三十六------------------------------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欬论篇第三十八------------------------------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腹中论篇第四十------------------------------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风论篇第四十二------------------------------痹论篇第四十三------------------------------ 痿论篇第四十四------------------------------ 厥论篇第四十五------------------------------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脉解篇第四十九------------------------------ 刺要论篇第五十------------------------------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针解篇第五十四------------------------------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骨空论篇第六十------------------------------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五常致大论篇第七十------------------------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刺法论篇第七十二---------------------------本病论篇第七十三---------------------------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示从容论第七十六---------------------------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征四失论篇第七十八------------------------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方盛衰论篇第八十---------------------------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灵枢·本藏·《黄帝内经》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灵枢·本藏·《黄帝内经》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灵枢·本藏·《黄帝内经》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灵枢·本藏《黄帝内经》黄帝问于岐伯曰: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

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

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

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

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

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

寒温和则六府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

此人之常平也。

五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

六府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

〔注释〕奉:养也。

周:周全、维护之意。

营:营运。

阴阳:指三阴三阳经脉。

温:温养。

分肉:肌肉有分理,故又称分肉。

肥:肥沃,引申为滋润。

腠理:泛指皮肤、肌肉、脏腑的纹理。

司:掌管。

开合:指腠理汗孔的开合功能。

志意:指人体的自控调节功能,属于神气。

御:统管、驾驭。

魂魄:精神意识的一部分,中医认为“肝藏魂”,“肺藏魄”。

营:营运。

复:往复。

阴阳:指内外。

解利:通利。

专直:专心致志。

化谷:消化谷物。

常平:即正常人。

(王庆其)〔鉴赏〕本篇节选自《灵枢》。

经文阐述了血气精神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此四者是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质,它们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

经脉是血气运行之道,通过经脉将血气敷布到全身,从而达到濡润筋骨、滑利关节的作用。

卫气行于阳,具有温煦肌肉、充善皮肤、滋润腠理、主司开合的作用,所以卫气可以抵御外邪的侵入。

志意在此概括了神气的作用。

神气不仅可调节、控制精神魂魄的活动,还能调节机体对外界寒热变化的适应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本节蕴含了《内经》作者对健康的深刻理解。

原文中“人之常平”,即指健康无病之人。

健康的标准是什么?本篇提出了一个“和”字,即“血和”、“卫气和”、“志意和”、“寒温和”。

其中“血和”、“卫气和”,可概括为血气运行和畅;“志意和”,可以理解为精神活动正常;“寒温和”,意指人能适应外界寒温环境。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及译文一、原文(部分)“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昔在黄帝”:“昔”就是过去的意思,这里说的就是从前有黄帝这么一个人。

黄帝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呢。

“生而神灵”:他一生下来就特别神奇灵异。

就好像自带一种超能力,跟普通的小婴儿可不一样哦。

“弱而能言”:“弱”指的是幼年时期,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能说话啦。

一般的小孩可能要到一岁多才开始咿咿呀呀学话,黄帝很小就可以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啦。

“幼而徇齐”:“幼”就是再长大一点的时候。

“徇齐”表示他非常聪明,做事情能够快速地跟别人达成一致,理解能力很强,学东西快得很。

“长而敦敏”:“长”就是长大成年了。

“敦”就是敦厚、诚实,“敏”表示敏捷。

就是说黄帝长大了,为人既诚实厚道又思维敏捷,办事效率高。

“成而登天”:“成”表示黄帝成年后成就了一番大事业,“登天”这里有一种成为天子、统治天下的意思,也就是他成为了伟大的君主。

从前有黄帝这个人,他刚生下来就显得很神奇灵异,幼年的时候就能够说话,稍微长大一点就聪明伶俐、善解人意,成年之后既敦厚诚实又思维敏捷,到后来成就了大业,成为了天子统治天下。

二、原文(继续部分)“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乃问于天师曰”:“乃”就是于是,黄帝于是就向天师发问。

这天师可是很厉害的人物,就像那种超级智慧的大师。

“余闻上古之人”:“余”就是我,黄帝说我听说上古时候的人啊。

“上古”就是很久很久以前,像远古时代。

“春秋皆度百岁”:“春秋”在这里指的是年龄,就是说上古的人年龄都能活到一百岁。

这可不得了,一百岁还能活得很健康呢。

“而动作不衰”:而且行动、做事的时候身体都不会衰弱无力。

就像我们现在看到的有些老人,八九十岁还能健步如飞,上古的人一百岁都能这样。

“今时之人”:现在的人。

黄帝这是把上古的人和现在的人做对比呢。

“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现在的人啊,才五十岁,行动做事就都已经衰弱无力了。

黄帝内经原文及翻译

黄帝内经原文及翻译

黄帝内经原文及翻译《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黄帝内经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参考!原文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补。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

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

八八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演。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

黄帝内经翻译

黄帝内经翻译

黄帝内经翻译《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医学圣典。

它包含了五篇,分别是《素问》、《灵枢》、《针灸甲乙经》、《药性动力篇》和《毒医经》。

下面是《黄帝内经》的翻译。

《黄帝内经·素问》问:刺结而针不入,师言:“人有诸痛,皆先生于络脉,络脉者,皆聚于荥穴。

”黄帝质问师言:“络脉为何?”师言:“络脉者,血之浊气也。

血者,人之精气也。

气为血舍,血舍为气主。

故必须疏泄络脉,以通其气血。

气血通畅,则病可除矣。

”《黄帝内经·灵枢》问:人之道得失同也,病之道得失异也。

治病之法,必先摄其形体,正其饮食,养其精神,调其五脏。

五脏者,人体之象也。

故五脏平衡,则气血和畅,病自愈;五脏不和,则气血阻塞,病加重。

故当治病之时,需先辩证定病因,以施相应的治疗措施。

《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问:依我看来,针灸是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

其原理是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调节人体的经络,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能改善气血循环,促进治疗效果。

而针灸的操作技巧也非常讲究,需要有深厚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黄帝内经·药性动力篇》问:药物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性能和作用。

药性是指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方式,而药力是指药物对病理变化的影响力。

药物应根据病情选择,尽量避免副作用。

对于药物的使用,要谨慎操作,遵循医学原则。

《黄帝内经·毒医经》问:毒性药物是指对人体有害的药物。

在使用毒性药物时,需要格外谨慎。

毒性药物应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避免误伤患者。

在使用毒性药物进行治疗时要注意剂量和时机,并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

总结:《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的宝贵遗产,对于我们现代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强调了治病需全面辨证施治的原则,提出了“和血舍主”、“辨证论治”等重要理论,为中医学的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黄帝内经》的翻译和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精髓,提高中医学的研究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一、原文1. 上古天真论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2. 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3. 生气通天论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二、译文1. 上古天真论黄帝说:我听说上古时代有真人,他们能够把握天地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身体肌肉如同一体,因此能够长寿到天地一般,没有终老的时候,这就是他们的养生之道。

2. 四气调神大论春季的三个月,是万物生长的季节,天地都充满生机,万物都繁荣生长。

在这个时候,人们应该早睡早起,在庭院中漫步,披散头发,放松身体,让心情愉悦,顺应春天的气息,这就是养生的方法。

3. 生气通天论自古以来,能够与天地相通的人,他们的生命之本在于阴阳。

在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九州的气候、九窍的感应、五脏的功能、十二节的变化,都与天气相通。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一、原文1. 上古天真论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2. 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3. 生气通天论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二、译文1. 上古天真论黄帝说:我听说上古时代有真人,他们能够把握天地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身体肌肉如同一体,因此能够长寿到天地一般,没有终老的时候,这就是他们的养生之道。

2. 四气调神大论春季的三个月,是万物生长的季节,天地都充满生机,万物都繁荣生长。

在这个时候,人们应该早睡早起,在庭院中漫步,披散头发,放松身体,让心情愉悦,顺应春天的气息,这就是养生的方法。

黄帝内经全集原文与译文

黄帝内经全集原文与译文

黄帝内经全集原文与译文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
奠基之作。

它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其中《素问》主
要讲述了医学理论和诊断治疗原则,而《灵枢》则涵盖了人体结构、生理功能、疾病分类等内容。

黄帝内经的原文是使用古代汉字书写的,下面是一个简单的示例:
《素问·至真要大论》。

黄帝问曰,余闻天地之气,岁运之行也,阴阳之应,藏精之会也,夫子以为奈何?岐伯对曰,气之和者,志意专直,不欲饮食,
不欲言笑,不欲出入,不欲卧起,当是之时,神气自守,邪不能干犯,病安从来。

黄帝内经的译文是将原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或其他语言的版本,
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学习。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示例:
《素问·至真要大论》。

黄帝问道,我听说天地之间存在着气的流动,岁运的循环,阴
阳的相互作用,以及精气的聚合。

先生对此有何看法?岐伯回答道,当气和畅的时候,人的心志专一,不贪食,不妄言笑,不频繁出入,不随意卧起。

在这个时候,神气自然守护身体,邪气无法侵袭,疾
病也就不易发生。

当然,黄帝内经的原文和译文有很多版本和不同的翻译者,每
个版本和翻译者的表达方式可能会有所差异。

因此,如果你对黄帝
内经感兴趣,建议你查阅多个版本的原文和译文,以便全面理解其
内容和含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文:刺家不诊,听病者言。

在头,头疾痛,为藏针之,刺至骨,病已,止。

无伤骨肉及皮,皮者道也。

阳刺,入一傍四处,治寒热。

深专者,刺大脏,迫脏刺背,背俞也。

刺之迫脏,脏会,腹中寒热去而止。

与刺之要,发针而浅出血。

治痈肿者,刺痈上,视痈小大深浅刺。

刺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内针为故止。

病在少腹有积,刺皮①以下,至少腹而止;刺侠脊两傍四椎间,刺两髂髎季胁肋间,导腹中气热下已。

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刺少腹两股间,刺腰髁骨间,刺而多之,尽炅病已。

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

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炅,病已止。

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伤于寒湿。

刺大分、小分③,多发针而深之,以热为故;无伤筋骨,伤筋骨痈发若变诸分尽热,病已止。

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

深者刺,无伤脉肉为故,其道大分小分,骨热病已止。

病在诸阳脉,且寒且热,诸分且寒且热,名曰狂。

刺之虚脉,视分尽热,病已止。

病初发,岁一发,不治,月一发,不治,月四五发,名日癫病。

刺诸分诸脉,其无寒者以针调之,病已止。

病风且寒且热,炅汗出,一日数过,先刺诸分理络脉;汗出且寒且热,三日一刺,百日而已。

病大风,骨节重,须眉堕,名曰大风。

刺肌肉为故,汗出百日,刺骨髓,汗出百日,凡二百日,须眉生而止针。

翻译:那些精通针刺技术的大夫并不完全受诊脉所限而是在听取患者自诉病痛后,即可以用针刺治疗。

这是因为这种医生用针取穴精确熟练,经验非常丰富的缘故。

如果患者自诉病在头部,而且头痛得很厉害,就可以针刺头部的穴位,针刺到骨,病就可以痊愈。

但针刺时选用针具和进针深浅都要得当,不要损伤骨肉和皮肤,因为皮肤是针刺进出必经的道路,以尤其要注意让它免受损伤阳刺之法,是中间直刺一针,左右斜刺四针,治疗寒热的疾患。

若病邪深专攻内脏,当刺五脏的募穴;邪气进迫五脏,当刺背部的五脏腧穴,邪气迫脏而针刺背腧,是因为背腧是脏器聚会的地方。

待腹中寒热消除之后,针刺就可以停止。

针刺的要领,是出针使其稍微出一点血。

治疗痈肿,应刺痈肿的部位,并根据其大小决定针刺的深浅。

刺大的痈肿,宜多出血,对小的深部痈肿要深刺,一定要端直进针,以达到病所为止。

病在少腹而有积聚,应刺腹部皮肉丰厚之处以下的部位,向下直到少腹为止;再针第四椎间两旁的穴位和髂骨两侧的居髎穴以及季胁肋间的穴位,以引导腹中热气下行,则病可以痊愈。

病在少腹,腹痛且大小便不通,病名叫做疝,是受寒所致。

应针刺少腹到两大腿内侧间以及腰部和髁骨间穴位,针刺穴位要多,到少腹部都出现热感,病就痊愈了。

病在筋,筋脉拘挛,关节疼痛,不能行动,病名为筋痹。

应针刺在患病的筋上,由于筋脉在分肉之间,与骨相连,所以针从分肉间刺入,应注意不能刺伤骨。

待有病的筋脉出现热感,说明病已痊愈,可以停止针刺。

病在肌肤,周身肌肤疼痛,病名为肌痹,这是被寒湿之邪侵犯所致。

应针刺大小肌肉会合之处,取穴要多,进针要深,以局部产生热感为度。

不要伤及筋骨,若损伤了筋骨,就会引起痈肿或其他病变。

待各肌肉会合之处都出现热感,说明病已痊愈,可以停止针刺。

病在骨,肢体沉重不能抬举,骨髓深处感到酸痛,局部寒冷,病名为骨痹。

治疗时应深刺,以不伤血脉肌肉为度。

针刺的通道在大小分肉之间,待骨部感到发热,说明病已痊愈,可以停止针刺。

病在手足三阳经脉,出现或寒或热的症状,同时各分肉之间也有或寒或热的感觉,这叫狂病。

针刺用泻法,使阳脉的邪气外泄,观察各处分肉,若全部出现热感,说明病已痊愈,应该停止针刺。

有一种病,初起每年发作一次,若不治疗,则变为每月发作一次;若仍不治疗,则每月发作三、四次,这叫做癫病。

治疗时应针刺各大小分肉以及各部经脉,若没有寒冷的症状,可用针刺调治,直到病愈为止。

因受风而得病,出现时寒时热的征象,热则汗出,一日发作数次,应先刺分肉皮肤和脉络;若依然汗出,时寒时热,应当三天针治一次,治疗到一百天,病就会痊愈。

如果是疠风病邪造成的病变,则出现骨节沉重,胡须眉毛逐渐脱落,这种病叫做“大风”病。

治疗这种病,应以针刺肌肉为原则,使患者出汗,连续治疗一百天后,再针刺骨髓,仍然要让患者出汗,连续治疗一百天。

这样,前后共治疗二百天,出现这种情况需要等胡须眉毛重新生长出来才可以停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