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上古音研究共26页

合集下载

音韵学第十章 上古音的声调

音韵学第十章    上古音的声调

第十章上古音的声调第一节清人对上古声调的研究上古声调的研究象上古韵部的研究一样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明代陈第认为上古没有声调,例如他在《毛诗古音考》中于“怒”字下这样注道:上声。

颜师古《匡缪正俗》曰:‚怒,古读有二音,但知有去声者,失其真也。

今除‘逢彼之怒’、‘将子无怒’、‘畏此谴怒’、‘宜无悔怒’皆去声,不录,录其上声。

‛愚谓颜氏之言固善,然四声之说起于后世,古人之诗取其可歌、可咏,岂屑屑毫厘,若经生为耶?且上、去二音,亦轻重之间耳。

清人基本上都认为上古有声调,但对上古声调特色及多少的看法则各有不同,主要可以分为三派。

一派以顾炎武、江永为代表,他们都是用中古的四声去看待上古的四声。

一派以段玉裁为代表,他认为上古没有去声。

一派以王念孙、江有诰为代表,他们主张上古有平上去入四个调类。

一、顾炎武的“四声一贯”说顾炎武对上古声调的主张是“四声一贯”,他在《音学五书·音论·古人四声一贯》中说: 四声之论虽起於江左,然古人之诗已自有迟疾轻重之分;故平多韵平,仄多韵仄。

亦有不尽然者,而上或转为平,去或转为平上,入或转为平上去,则在歌者之抑扬高下而已,故四声可以并用。

‚骐骝是中,騧骊是骖;龙盾之合,鋈以觼軜;言念君子,温其在邑;方何为期,胡然我念之?‛‚合、軜、邑、念‛四字皆平而韵‚骖‛。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发、烈、褐‛三字皆去而韵‚岁‛。

今之学者必曰:此字元有三音,有两音,故可通用(吴才老《韵补》实始此说),不知古人何尝屑屑於此哉?一字之中自有平上去入,今一一取而注之,字愈多,音愈杂,而学者愈迷,不识其本。

此所谓大道以多歧亡羊者也。

……平上去三声固多通贯,惟入声似觉差殊。

然而‚祝‛之为‚州‛,见于《榖梁》;‚蒲‛之为‚亳‛,见于《公羊》;‚趋‛之为‚促‛,见于《周礼》;‚提‛之为‚折‛,见于《檀弓》。

若此之类,不可悉数。

迨至六朝,诗律渐工,韵分已密,而唐人功令犹许通用,故《广韵》中有一字而收之三声四声者。

上古音声调研究概述

上古音声调研究概述

上古音聲調研究概述關於上古音的研究,主要起源于宋代而發展於明代,清代則是上古音研究更為發達的時期。

但是以往有關上古音研究的重點都在於上古的韻部以及聲類,相比之下,上古聲調的研究顯得薄弱一些。

有關上古音聲調的一些基本問題更是眾說紛紜,目前還沒有形成一定的定論。

一般認為研究上古音聲調始於明代學者陳第,但也有人持不同看法,例如周祖庠先生在《新著音韻學》一書中便提到宋代吳棫在《韻補》中便提到上古平上去入四聲可以“通轉”,即可以通押;南宋程迥《古韻通式》提出“四聲互用,切響同用”的觀點。

但是詳細論述上古聲調,提出明確觀點並產生一定影響的卻是始於明代陳第,至今已經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了。

在這四百多年的時間中上古聲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是上古語音中究竟有沒有聲調?另一方面就是上古聲調到底有哪幾個調類?下面便大體以時間先後為順序對歷代學者研究上古音聲調的情況加以評述。

1、陳第的“古無四聲”說。

明代學者陳第持有“古無四聲”說,他在其《讀詩拙言》中說:“四聲之辨,古人未有。

中原音韻,此類實多。

雖說必以平旪平、仄旪仄也,無異以今泥古乎?”又在《毛詩古音考》中說:“四聲之說起於後世,古人之詩取其可歌可詠,豈屑屑毫釐若經生為耶?且去入二音,亦輕重之間耳。

”(見卷一,“怒”字下)由以上兩條可見陳第是不承認上古有聲調的,他這樣認為可能是出於以下方面的考慮:四聲既然“起自江左”當然不會是古己有之。

顯然,陳氏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四聲是六朝人的發現,而非他們的創造。

因此.事實上聲調並非“起自江左”,而是“古己有之”的一種語言現象。

而且後代學者的研究也證明瞭上古聲調是確實存在的。

當然,也有人持有不同看法,認為陳氏“去入二音亦輕重之間”實際上便是承認上古具有聲調的,只是認為某些字的聲調與後世不盡相同而已(見王延模《上古聲調研究綜述》,現代語文,2008)。

2、顧炎武的“四聲一貫”說。

明末清初學者顧炎武持有“四聲一貫”說,他在其論著《音學五書·音論》中說:“四聲之論,雖起於江左,然古人之詩已自有遲疾輕重之分,故平多韻平,仄多韻仄。

上古音常识

上古音常识

上古音常识
证明材料:
谐声: 喻母三等字 云 王 匣母字 魂 皇
域 烨
或 华
上古音常识
古读材料 喻母三等字 有 营 於 古读在匣母 或 还 乎
上古音常识
五、喻四归定
即中古的喻母四等字,在上古应属定母。这也是曾运乾提 出来的。 谐声: 喻母四等字 炎 俞 弋 定母字 谈 偷 代
上古音常识
古读:古读“易”为“狄”。“易”,以豉切,喻四;狄, 徒歷切,定母。 声训:《释名· 释亲属》:“妻之姊妹曰姨。姨,弟也。言 与己妻相长弟也。”“姨”,以脂切,喻四,“弟”,徒礼切, 定母。
上古音常识
异文: 《诗经· 郑风· 清人》:“左旋右抽。”,“抽”,《说文》 引作“搯”。中古时,“抽”;徹母,“搯”,透母。 方言: 甘肃、陕西等地读“斫”为“tuo‟”。厦门、潮汕、临川等 方言,大多仍读舌上为舌头。 借词: 日本语、朝鲜语中的汉语借词,也都将舌上音读为舌头音。
三、娘日归泥
这是近人章炳麟提出来的。 所谓“娘日归泥”,是说上古没有“娘”、“日”二母, 它们是后来从“泥”中分化出来的,在上古都属于“泥”母。
上古音常识
3、旁对转 通过旁转然后再对转的语音变化现象称为旁对转。 具有旁对转关系的字,其韵部也是相近的。 柔,幽部日母;弱,药部日母。幽药旁对转。
了解上古音常识对于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的重要性
一、准确理解叠韵双声的连绵词
“犹豫”为双声连绵字,以声取义,本无定字,故亦作 “犹与”、“由与”、“尤与”、“犹夷”等。旧说以“犹”、 “豫”为二兽名,性皆多疑,非是。参阅清黄生《义府· 犹豫》。 (《汉语大词典》,5/95)另见《郭在贻文集· 一· 534页》)
上古音常识
入声。 阴阳对转:“溝、購、構、媾、觏”等字属侯部,“講、 耩”等字属东部。 阴入对转:“是、提、题、缇、醍”等属支部,“寔、湜” 等属锡部,又是阴入对转。 2、旁转 是指从某一阴声韵(或者阳声韵、入声韵)转变为与之相 近的另一阴声韵(或者另一阳声韵、入声韵)。引起这种变化 的原因,是由于这个字的主要元音发生了前后或高低的变化。 因而,旁转关系也就是主要元音相近(有韵尾则韵尾相同的) 关系。 分,文部(帮母);半,元部(帮母)。文元旁转。 幺,宵部(影母);幼,幽部(影母)。宵幽旁转。

清代古音学研究新探

清代古音学研究新探

清代古音学研究新探作者:王敏赵晓庆来源:《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8年第03期摘要:张民权教授所著《万光泰音韵学稿本整理与研究》将清代著名诗人、学者万光泰七种鲜为人知的音韵学稿本辑录成册,以丰富的文献资料加以整理考释,系统发掘万光泰的音韵学思想、方法及研究成果,为学界提供了一批新材料。

该书考释精审,资料丰富,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万光泰音韵学稿本;考释;价值中图分类号:H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558(2018)03-0006-07宋代吴棫考证《诗经》古音,以《广韵》系统为途径上推古音,尝试为古音分部,奠定古音学的基础[1]。

顾炎武为清代古音学开山祖师,离析《唐韵》建立上古韵十部。

嗣后江永将真元分立、侵谈分立,得古韵十三部;段玉裁把支脂之三分、真文分立、侯部独立,分古韵为十七部;孔广森独立冬部,分出古韵十八部;王念孙、江有诰把侵谈二部入声缉盍独立,各分古韵为二十一部[2];姚文田、刘逢禄分二十六部,黄侃分二十八部,王力受章太炎的队部启发,设立微部,分古韵成三十部。

从顾炎武起,古韵部划分渐为科学精密[3],每一次韵部的划分都是古音学史的一次进步。

然而,张民权教授的《万光泰音韵学稿本整理与研究》一书揭示:在顾炎武与江永之间的乾隆初,秀水诗派中坚诗人万光泰在古音学研究上有重大贡献,其研究成果多方面独步一时。

万光泰在顾炎武古音十部基础上,进一步离合今韵以求古音,分古韵为十九部,其中如支脂之三分、真文元三分、鱼侯幽宵四部划分等都在江永、段玉裁之前,他还从脂部分出至未废三部,这三部相当于王力的质部、物部和月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万光泰率先将-t尾入声韵独立了。

学界一般认为段玉裁将质部合于真部,是入声质部从脂部分出的开始,到王念孙将它完全独立成至部,然而这项研究当以万光泰十九部为嚆矢。

万光泰坚持真谆(文)分立,又将未类独立,较早解决了文部的阴阳对转问题。

由此,可知万光泰之卓识及成就。

清代古音研究鸟瞰

清代古音研究鸟瞰
孔广森,山东曲阜人,是戴震的弟子,他在继承师说的基 础上,明确建立了阴阳对转理论。孔广森把古韵分为十八部, 其中阴声韵九部,阳声韵九部,分别构成九对阴阳对转关系: 歌元、支耕、脂真、鱼阳、侯东、幽冬、宵侵、之蒸、叶谈, 他利用阴阳对转的理论来解释《诗经》押韵和谐声中的一些现 象。例如:《诗经·邶风·北门》押敦、遗、摧,可是敦字属真 部,遗、摧属脂部,这就叫脂真对转。孔氏的这一理论对其后 的章太炎、黄侃等人的古音构拟产生了重要影响。
端(知、照) 精(庄) 帮(非)

透(彻、穿、审) 清(初) 滂(敷)
晓(群)定 定(澄、神、禅) 从(床) 并(奉)


心(山、邪) 明(微)

泥(娘、日)
这三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直到今天,仍然被许多学者看重。 六 古音声调研究
古音声调研究方面,清代学者也作了许多努力。段玉裁具 有开创之功,首先提出上古声调和《广韵》不同,汉初以前的 汉语没有去声,只是到魏晋以后,许多原来上声、入声的字才 转变为去声,因而,上古声调只有平、上、入三声,这一见解 当时许多学者并不赞成,但近现代许多学者如章太炎、王力等 已经接受了这个观点;江有诰对上古声调的研究也卓有贡献, 一开始他认为古无四声,反复推敲之后,他认为古人确有四声, 并作了《唐韵四声正》这部专著,并指出四声与韵部的搭配并 不一致,有些韵部四声具备,而有些韵部只具备三声 (平、上、去)、或两声(去、入),或一声(平),对入声进行 了专门研究,做成了《入声表》,得到段玉裁的高度评价。王念 孙关于上古声调的主张大体与江氏相同,既古有平、上、去、 入四声。但黄侃作《诗音上作平证》则认为上古声调只有平、 入两个声调,可谓独树一帜,具有很大的创新价值。
语言学习
84
综合天地 2009.04

《诗经》和上古音

《诗经》和上古音

幻灯片1《诗经》和上古音(一)上古的韵部(二)上古的聲母(三)《诗经》的用韻(四)雙聲疊韻和古音通假幻灯片2(一)上古的韵部·定义●韵部:是指押韵字的归类,互相押韵的字合在一起,原则上就是一个韵部。

●注意:●(1)“韵”区别声调;“韵部”不区别声调和韵头(介音),只要韵腹(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

●(2)中古音一般說韻,上古音一般說韻部。

具体到某个字,中古一般说“×韵”,上古则说“×部”。

幻灯片3(一)上古的韵部·研究历史·朱熹的叶音說●叶(xié)音:由于語言的發展,原本和諧的《詩經》韻腳,讀起來不太協調了。

南北朝時期,人們為了說明《詩經》押韻和諧,于是改讀某些韻腳字以求和諧。

這就是所謂的“協句”。

唐代陸德明稱之為“協韻”。

到了宋代朱熹全面采用這種方法來說明《詩經》的用韻情況,稱之為“叶音”。

叶音是由于古人不懂古今語音的不同而采用的一種改讀《詩經》韻腳字的錯誤方法,是不科學的,在清代已經受到學者的徹底批判。

幻灯片4(一)上古韵部·研究历史·朱熹叶音例证●教材542页例证解读:●《诗经·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朱熹:“采,叶此礼反(qǐ);友,叶羽已反(yǐ)。

”●《诗经·邶风·瓠有苦叶》:“招招舟子,人涉卬否。

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朱熹:“友,叶羽轨反(wěi)。

”幻灯片5(一)上古韵部·研究历史·叶音说的本质及影响●本质:强改字音以求叶韵,并非真正探明了《诗经》的本音。

●错误:对于古韵采取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不懂得古韵是发展变化的。

●影响很坏。

如: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这样标注前面所举两章诗的韵部:《关雎》章:韵读:之部——采(此止反)、友(音以);《瓠有苦叶》章:韵读:之部——子、否(音痞)、否、友(音以)。

幻灯片6(一)上古韵部·研究历史·韻部研究●明末古音学家陈第,坚决反对朱熹的叶音说。

清代的上古音研究

清代的上古音研究
重唇与轻唇的分化条件是合口三等。凡合口三 等的双唇字,到了后来一律变为唇齿音。唇音 分化的时期不晚于12世纪。
舌头音分化为舌上音知彻澄的原因是受了舌面 元音的同化,而变成舌面辅音。其分化时代大 约在6世纪。(见王力《汉语史稿》)
顧炎武 1613—1682 蘇州昆山
戴震 1724—1777 徽州府休宁县隆阜 今属黄山市屯溪区
上古声母
钱大昕的卓越贡献 古無輕脣音:“凡輕脣之音,古讀為重脣。”
全清 帮 [p] 非 [pf]
次清 滂 [p‘] 敷 [pf‘]
全浊 並 [b] 奉 [v]
次浊 明 [m] 微[ ]
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徹澄三母,以今 音讀之與照穿牀無別也,求之古音則與端 透定無異。”
錢氏探討古聲母的方法 1、以經典異文為證 2、以古人注音為證 3、以方言為證
段玉裁
1735~1815 江苏金坛人, 龚自珍外公。
王念孙 (1744 —— 1832),字 怀祖。
江苏高邮人。
王引之之父。
钱大昕 1728—1804 江苏嘉定 今上海嘉定人。
顧炎武最先運用這種方法,撰《古音表》, 分古韻為10部。
江永在顧的基礎上做了更細密的考求,分古 韻為13部。
諧聲類推法
在造字之初,諧聲Βιβλιοθήκη (形聲字)的聲符代 表形聲字的實際讀音。從同一聲符得聲的 諧聲字,讀音往往相同或相近。
段玉裁首創“同諧聲者必同部”之法,將 同聲符的諧聲字歸入同一韻部。
此法的好處在於:1、便於將更多的字歸部; 2、初學的古音學的人可按諧聲關係推知韻 部。
清代的上古音研究
周秦古音
清代上古音研究的三个方面
上古韵分部 上古声调 上古声母
上古韵分部
方法: 1、诗经韵脚系联法 2、谐声类推法 3、古今音对比分析,离析唐韵,看语音发展

汉语音韵学参考书目

汉语音韵学参考书目
2003/8
廈門
十三劃
傳統音韻學實用教程
鄒曉麗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2/5
上海
廈門音系及其音韻聲調之構造與性質
羅常培
古亭書屋
1975/3
台北
新校宋本廣韻
洪葉文化
2001/9
台北
新編中原音韻概要
陳新雄
學海出版社
2001/5
台北
當代中國音韻學
李葆嘉
廣東教育出版社
1998/10
肇慶
經典釋文音系
邵榮芬
學海出版社
梅祖麟
商務印書館
2000/10
北京
清代上古音聲紐研究史論
李葆嘉
五南出版社
1996/6
台北
清代古音學
王力
中華書局
1992/8
北京
清代前期古音學研究
張民權
北京廣播學院
2002/9
北京
第十五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逢甲大學中文系主編
逢甲大學
1997/5
台中
第五屆國際暨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陳新雄
新竹師範學院語教系
中華書局
1958பைடு நூலகம்7
台北
語言學綱要
葉蜚聲、徐通鏘
書林出板社
1993/3
台北
語言學論文集
張清常
商務印書館
1993/10
北京
語言學叢論
林語堂
文星書店
1967/5
台北
說文通訓定聲
朱駿聲
藝文印書館
1971/9
台北
說文解字注
段玉裁
藝文印書館
1970/6
台北
說文解字音韻表

(二十六)上古音简说

(二十六)上古音简说

:《汉语语音史》,诗经时代二十九部 汉语语音史》,诗经时代二十九部, 王 力:《汉语语音史》,诗经时代二十九部,楚辞时代三 十部。 十部。 罗常培、周祖谟、周法高:三十一部。 罗常培、周祖谟、周法高:三十一部。 李新魁:《汉语音韵学》,三十六部。 李新魁:《汉语音韵学》,三十六部。 :《汉语音韵学》,三十六部
3.娘日归泥(上古“ 3.娘日归泥(上古“泥、娘、日”三声母不分) 娘日归泥 三声母不分)
章太炎《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 章太炎《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古音有舌头泥纽,其后别 古音有舌头泥纽, 则舌上有娘纽,半舌半齿有日纽,于古皆泥纽也。 之,则舌上有娘纽,半舌半齿有日纽,于古皆泥纽也。” 泥(泥),尼声(娘); ),尼声( 尼声 仍(日),乃声(泥) ),乃声( 乃声
(二十六) 上古音简说史的分期 1.上古音 1.上古音
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以诗经、 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以诗经、楚辞等文献材料反映出来的 语音为代表。 语音为代表。 上古音是清代以来的学者们根据上古文献材料研究出来的。 上古音是清代以来的学者们根据上古文献材料研究出来的。
五、上古的声调问题
1.考察上古声调的材料 考察上古声调的材料 诗经押韵情况与中古基本一致。 :《伐檀》一诗共有三章, 诗经押韵情况与中古基本一致。如:《伐檀》一诗共有三章, 伐檀 第一章韵字“檀、干、涟、廛、貆、餐”都是中古的平声字。 第一章韵字“ 都是中古的平声字。 第二章韵字“ 都是中古的入声字。 第二章韵字“辐、侧、直、亿、特、食”都是中古的入声字。 第三章韵字“ 都是中古的平声字。 第三章韵字“轮、漘、沦、囷、鹑、飧”都是中古的平声字。 也有四声混押的情况,去声字与入声字混押,上声字与平声字 也有四声混押的情况,去声字与入声字混押, 混押,平声去声混押,等等。有人据此提出各种看法。 混押,平声去声混押,等等。有人据此提出各种看法。 段玉裁提出上古无去声。 段玉裁提出上古无去声。 江有诰提出上古有四声。 江有诰提出上古有四声。 黄侃主张古有平、入二声。王力主张古有平入二声, 黄侃主张古有平、入二声。王力主张古有平入二声,但各分长 短,并解释上古到中古的声调演变情况:长平为平,短平后 并解释上古到中古的声调演变情况:长平为平, 变为上,长入后变为去,短入为入。 变为上,长入后变为去,短入为入。

论清代上古声纽研究

论清代上古声纽研究

论清代上古声纽研究
李葆嘉
【期刊名称】《语言研究》
【年(卷),期】1992()2
【摘要】本主旨在探讨清代学者上古声纽研究学术史,并对其作出总体评价。

纵观有清二百余年,顾炎武初悟古无轻唇,毛奇龄始倡声韵兼治,徐用锡论舌上古读舌头,江永以混转释字母与古声扞格,此为古声研究之萌发初探期。

戴震定二十位创流转模式,钱大昕以四个发明立归并模式,段玉裁古双声论多承师说,钱坫以诗经求三代雅声,又李元古声互通说、夏燮字母合用证,此为古声研究之立论创说期。

邹汉勋构设诗双声二十纽,章炳麟熔归并与流转于一炉,黄侃略同邹氏,贯通古今音,十九纽与闽南方音冥合。

此为古声研究之系统集成期。

【总页数】13页(P137-149)
【关键词】上古声纽;方音;清代学者;古音研究;流转模式;顾炎武;互通;系统集成;古音学;学术史
【作者】李葆嘉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
【相关文献】
1.民国时期上古声纽研究的特点 [J], 王任赵;乔秋颖
2.从同源词的初度和再度系联看语义的系统性--以上古声纽帮滂並、韵部鱼铎阳语词为例 [J], 凌丽君
3.黄侃"无声字多音说"与上古声纽研究 [J], 乔永
4.民国时期对上古牙喉音声纽的研究 [J], 乔秋颖;王任赵
5.方以智《通雅》与上古声纽研究 [J], 周远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音韵学:上古音研究概说

音韵学:上古音研究概说

陽聲十部 寒(元) 先(真) 痕(文) 青(耕) 唐(陽) 東
冬 登(蒸) 覃(侵) 添(談)
入聲十部 曷(月) 屑(質) 沒(物) 錫 鐸 屋
沃 德(職) 合(緝) 帖(葉)
3、王力
《詩經》分29部,戰國分30部,區別在與冬、
侵是否合併。
王力在《漢語音韻學》裏說“這三十部比黃侃多 了兩部”,即分開了沃、覺(江有誥已經分出覺 部,但黃侃局于古本韻的限制,只在一四等韻範 圍內設置古韻部,覺是二等韻,故在黃侃系統中 不能獨立)及脂、微。
《關雎》之“采友”,《詩本音》“古音以考友字, 詩凡十見,楚辭一見,並同,後人混入四十四有 韻。”
顧炎武把上古音分為十部,每部列舉所 包含的《廣韻》韻目,代表該部的範圍:
第一部:東冬鐘江。
第二部:支半脂之微齊佳皆灰咍尤半,祭泰夬 廢,此部配臻攝、山攝、梗攝的入聲。
第三部:魚虞模麻半侯,配通攝、江攝、宕攝 入聲之半,梗攝入聲大部。
陰聲:歌類、支類、脂類、魚類、侯類、 幽類、宵類、之類、合類。
孔廣森在古韻分部上的貢獻是:東、冬分部
孔廣森將《廣韻》冬韻字和東韻三等字從諸家的 東部中獨立出來,立為冬部。他認為冬類字“古 音與東鐘大殊,而與侵聲最近,與蒸聲稍 遠。……蓋東為侯之陽聲,冬為幽之陽聲”。
《邶風·綠衣》第四章協“風心”;《小雅·何 人斯》第協四章“風南心。”
上去三聲外,其他有平上去入四聲。 2)至、祭:只有去聲和入聲。(後來的觀點認為這
兩部都是入聲:至部(質部)配脂、真;祭部 (月部)配歌、元) 3、入聲:盍部、緝部,只有入聲。(後來分別配陽 聲談部、侵部) 晚年接受孔廣森東、冬分立的觀點,分古韻二十 二部。
江有誥的古韻分部:
1、陰聲:之、幽、宵、侯、魚、歌、支、脂、祭;

古代汉语常识之上古音

古代汉语常识之上古音
今音学是以《切韵》一系的韵书和等韵图为主 要材料,研究中古时期的语音系统。
(三)北音学(近古音)
现代学者以元代《中原音韵》为主要研究对 象研究近古(元明清)的语音系统。这门学问 称北音学。
《中原音韵》音系是现代的北京语音系统 (国语、普通话)的直接来源。
传统音韵学没有“北音学”,由于古人崇古, 元明清的学者当时的语音不屑一顾,不研究当 代音。
“古音十大家” (+钱大昕)
阴声韵 之ə
无韵尾
幽u 宵ô
侯o
鱼a
支e
韵尾 i
歌 ai 脂 ei
微 əi
入声韵 职 ək
韵尾 -k
觉 uk 药 ôk
屋 ok
铎 ak
锡 ek
韵尾 -t
月 at 质 et 物 ət
韵尾 -p
缉 əp 叶 ap
阳声韵 蒸 əŋ
韵尾 -ŋ
冬 uŋ
东 oŋ 阳 aŋ 耕 eŋ
参考资料:
①《实用汉语音韵学》第235页至266页。沈祥 源、杨子仪主编,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②《实用音韵学》第296页至329页 殷焕先, 董绍克编,齐鲁书社1990年
③《反切概说》第211页至268页 林序达。四 川人民出版社。1982
三 上古音(古音学)
一、《诗经》用韵——上古音韵部
(一)考求上古声母的依据。
考求上古声母,大约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依据:
1、形声系统
以“工”为声符的字,有:贡、缸、江、杠、 功……
2、异文
后人引用前人的文章语句,某些字与原书中 的字可能不一样,用了另外的字来代替,这 种情况叫做“异文”。异文当然是字形不同, 而读音相同。由于语音的发展变化,异文也 有可以到后来读音相同。

上古声母

上古声母

证明材料
异文: 《诗经·郑风·清人》:“左旋右抽。”,
“抽”,《说文》引作“搯”。中古时, “抽”;徹母,“搯”,透母。 《尚书·禹贡》:“导菏泽,被孟猪。”, 《史记·夏本纪》作“明都”。
证明材料
方言:
甘肃、陕西等地读“斫”为[tuo]。厦门、 潮汕、临川等方言,大多仍读舌上为舌 头。
重唇音;“捧”,属滂母,重唇音。
证明材料
异文: 《庄子·逍遥游》:“汾水之阳”,司马彪
本又作“盆水之阳”; 《论语·雍也》:“文质彬彬”,许慎《说
文》引作“文质份份”。
证明材料
方言验证: 吴方言、广东话、客家话等,都不同程度地
保留有重唇痕迹。特别是厦门话,至今没有 轻唇音。 房,厦门话读[pɔŋ]或[paŋ],福州话读为 [puŋ];“肥”,厦门话读[pui],福州读 [puei]。
证明材料
谐声偏旁: “涅”从“日”声,中古属泥母;乃,中古属
泥母,仍,中古属日母。 声训: 《释名》:“男,任也”;“尔,昵
也。”“男”、“昵”,中古属泥母; “任”、“尔”,中古属日母。 方言: 现代闽方言、粤方言仍无“日”母。
喻三归匣
这是近代音韵学家曾运乾在他 的《喻母古读考》一文中提出 来的。也就是说,喻母三等字 (曾运乾称为“於”母,今多 称作“云”母)是从古代的匣 母中分化出来的。
“宏通严谨”。他重视 师承,但不墨守师说, 常以“刻苦为人,殷勤 传学”以自警。虽是名 声赫赫之学者,且身体
殁于南京,年仅49岁。 虚弱,仍致力学术而不
倦,“惟以观天下书未
遍,不得妄下雌黄”,
发愿50岁后才著书。
黄侃在音韵学方面的贡献
所治文字、声韵、训诂之学,远绍汉唐,近 承乾嘉,多有创见,自成一家。

清代古音学家对上古音研究的贡献——以朱骏声的古音通转研究为例

清代古音学家对上古音研究的贡献——以朱骏声的古音通转研究为例

作者: 孙强
作者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
出版物刊名: 山东社会科学
页码: 181-185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8期
主题词: 通转;韵部;音系;清代古音学
摘要:清代古音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顾炎武系统地研究了《诗经》的用韵,确立了古韵十部。

戴震精通等韵学理,明确地以阴、阳、入三声相配,以此阐明古韵内部结构关系。

段玉裁的古韵十七部更加精密,进一步确立了上古音系的框架。

孔广森提出了阴阳对转理论。

语音的演变历史是通过系统性的变化规律而达到新的平衡,形成新的系统,因此,古音通转展示了上古音之间系统的对应关系。

朱骏声采纳前代古音学家的研究成果,系统研究应用了古音通转理论。

朱骏声的古韵十八部和十个入声分部共二十八部,揭示了上古音严密的系统性。

清代古音学

清代古音学

3段玉裁《六书音韵表》
• 清代学者对于汉语的音义关系已经有了理 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明确认识,所以卓有成就的语文学家, 大都在音韵学上潜心用功,二以段氏所得 尤多。罗常培先生说:“自明迄清学者研 究周秦古音有六大贡献,而段氏一人居其 二。”
• 段玉裁在音韵学方面的成绩主要有:第一, 把古韵分六类十七部。 段玉裁在顾、江的 基础上,博稽文献,析其异同,进而将之 脂支三部分立,并从真部分出文部,从幽部 分出侯部,创为十七部,按音理使邻韵者 以类相从,划归为六类。从段玉裁创立十 七部说开化寺,我们对上古韵母系统才有 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后来诸家分部的学说, 其实都是对段玉裁的补充。
清代古音学
• 形成:传统语言学三大部门的发展 是相互 联系相互制约的。由于顾炎武、江永、段 玉裁、戴震等人在上古音研究方面的重大 突破,并建立一个完整科学的古音系统使 得整个清代语言学发生了变革。下面将就 其重要的著作及观点予以分析评述。
1. 顾炎武的《音学五书》
• 顾炎武是清代古音学的开创人,他“潜 心声韵几十年,作《音学五书》,而古音 乃大明于天下”。《音学五书》是研究古 音的奠基之作,其中以《诗本音》、和 《古音表》最为重要,《诗本音》是《古 音表》的根据,《古音表》是《诗本音》 的归纳。
5.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
• 清代语言学家在声母研究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只 有钱大昕一人,他在古声类研究方面有开创之功。 钱大昕的语言学论述多散见于《十驾斋养新录》 和《潜研堂文集》中,而《十驾斋养新录》卷五 完事讨论音韵的,其中以《古无轻唇音》和《舌 音类隔之说不可信》最为著名。他集中解决了两 大问题:一、古无轻唇音。“凡轻唇之音,古读 皆为重唇。”(《四声切韵表凡例》);二、 “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以今音读之, 与照穿床无别也,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 钱大昕还提到“古人多舌音,后代多变齿音,不 独知彻澄三母为然,”也就是说古代“章”、 “昌”、“船”等生母的字也有不少归舌头音。

音韵学上古音到中古音PPT课件

音韵学上古音到中古音PPT课件

.
26
• b. 从韵头和韵腹角度分类
• 开合:开口韵:没有u 韵头、也不以u 作韵腹的 韵

合口韵:u 作韵头或韵腹的韵母
• 四等:涉及韵头和韵腹。一二四等是主要元音 的问题,三等是韵头i的问题。
• 洪细:江永《音学辨微》说,一等洪大,二等
次大,三四皆细,而四等尤细。一二等为洪音, 三四等为细音,因为一二等的韵腹是开口度大的 元音,三四等的韵腹是开口度小的元音。如山摄, 一等韵寒桓韵腹是后ɑ,二等韵山删韵腹是前a, 三等韵仙元韵腹是ɛ和ɐ,四等韵先韵腹是e。
.
5
• 同一个组的反切上字注同一个声母。例如: “可”枯我切,“枯”苦胡切,“苦”康 杜切,“康”苦冈切,由此可以推断 “可”、“枯”、“苦”和“康”注同一 个声类。“空”苦红切、“楷”苦骇切、 “口”苦后切、“客”苦兼切、“牵”苦 坚切,由此可以推断“空”、“楷”、 “口”、“客”、“牵”五个反切上字和 “苦”属于同一声类,因此和“可”、 “枯”、“康”也属于同一声类。
.
32
《广韵》的韵母
• 1. 《广韵》的韵类 • 陈澧用系联法对《广韵》每一韵中的反切下字进行系联,
结果发现有些韵只含有一个韵类,有些则含有两个、三个甚 至四个韵类,206韵中共含有311个韵类。继陈澧之后,高本 汉、白涤洲、黄侃、周祖谟、李荣和邵荣芬等人也先后对 《广韵》的韵类作了较系统的研究,所得的结果不尽相同。 其中高本汉研究的结果是290类,白涤洲使用统计法研究的 结果也是290类 ,黄侃研究的结果是335类,周祖谟的研究结 果是324类,李荣的研究结果是334类 ,邵荣芬的研究结果是 326类 。王力在他的《汉语音韵学》及《汉语史稿》中基本 采用的是高本汉和白涤州的分类。董同龢则基本上坚持的是 陈澧的分类。目前学术界多采用比较简单的290类的说法。

王力论文:王力上古音研究

王力论文:王力上古音研究

王力论文:王力上古音研究王力论文:王力上古音研究【中文摘要】王力先生是举世公认的20世纪中国最有成就的语言学家之一,古音学是王力先生一生学术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他在古音学上的主要贡献有三个方面:(一)完成了上古韵部系统的划分工作;(二)确立了科学的构拟原则,修订了前人的古音构拟;(三)对清初以来的古音学做了全面的总结。

本论文从王力先生古韵学、古声学、古调学三个方面入手,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王力先生的古音学说做了梳理和研究,所得结论如下:一、古韵研究方面:(1)“脂微分部”自王力提出后,在学界就不断有人反对,经我们论证,反对者的意见到目前为止还不是很成熟很严谨,王力的“脂微二分”说是值得信赖的。

(2)先秦韵部不是韵摄,每一个韵部只能有一个主元音;阴声韵应该构拟成以元音收尾或没有韵尾的开口音节,入声韵应该拟为以清塞音为韵尾的闭口音节,同类相配的阴阳入三声韵部的主要元音应该相同;古音构拟应照顾到韵部的远近。

二、古声研究方面:王力确定上古声母共三十三个,他的上古声母研究主要是按照内部拟测法从中古音往上推的。

对于诸家考究古声的结论,王力只采纳了钱大昕的“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及曾运乾的“喻三归匣”说,对于章太炎的“娘日二纽归泥”说只采用一半,即并娘母于泥,对于黄氏的“照二归精”、钱氏的“照三归端”以及曾氏的“喻四归定”则持审慎的保留态度。

此外,王力不太赞成构拟复辅音声母,不肯轻易运用谐声、异文、假借、亲属语等材料去证明复辅音声母的存在,但也不反对别人这样去做,这种开明的学术态度无疑是正确的。

三、古调研究方面:上古汉语没有去声、入声分长短是王力先生的观点,笔者以为这一观点有失偏颇,上古的调类和中古的调类并无不同,就是说上古的调类也分为平上去入四类,不多也不少。

【英文摘要】Wang Li is widely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most accomplished Chinese linguists in 20th century. The research which is on old Chinese phonetics is part of his most important work, his main contribution includes three aspects in this area: (1) He completed the division in old Chinese rhyme system. (2) He established a scientificre-construction principle for old Chinese phonetics, and revised predecessors’ work. (3) HeCommented the viewpoints of others. In this thesis, Wang’stheories of old Chinese rhyme、initials and tones are studied,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1. Research on old Chinese rhyme group: (1) Wang held the opinion that脂Zhi and微Wei should be of different rhyme group, but his point was protestedcontinuously by someone else, after our demonstration, the views of opponents so far is not very mature and strict, Wang’s statement is trustworthy. (2) Each rhyme group should have only one main vowel;阴声Yinsheng should be drafted as opensyllables with vowel ending or none,入声Rusheng should beconstructed as closed syllables with stop sound ending. If阴声Yinsheng、阳声Yangsheng and入声Rusheng are at match,their main vowel should be same. The re-construction should pay much attention to the distance of each rhyme group.2. Research on old Chinese initials: Wang identified the total of old Chinese initials was thirty-three, he obtained his conclusion by using Internal fitting method ofre-construction. As far as some initials conclusions were concerned,Wang only adopted Qian Daxin’s”there were no light lip soun ds and up-tongue sounds” and Zeng Yunqian’s”云Yun group should incorporate in匣Xia group”. As to Zhang Taiyan’s”娘Niang、日Ri groupsshould incorporate in泥Ni group”,Wang only admitted娘Nianggroup should incorporate in泥Ni group. As for Huang Kan’s “庄Zhuang group should incorporate in精Jing group”、Qian Daxin’s “章Zhang group should incorporate in端Duan group” and ZengYunqian’s”以Yi group should incorporate in定Ding group”,Wang held prudent retain attitude. In addition, Wang didn’tquite agree with the re-construction of consonant cluster, noteasily use the harmonic sound materials、Variants、loancharacters、relatives language and other materials, but not object the others to do so, his attitude is undoubtedly correct.3. Research on old Chinese tones: Wang assumed that the old Chinese did not have去声Qusheng,入声Rusheng included longand short, we are against this point. We firmly believe thatthe old and medieval Chinese tones are no different, that isto say the old Chinese tones was also divided into four:平Ping,上Shang,去Qu,入Ru, not too more or too less.【关键词】王力上古音研究【采买全文】 1.3.9.9.38.8.4.8 1.3.8.1.13.7.2.1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辅导和论文发表服务.保过包发.【说明】本文仅为中国学术文献总库合作提供,无涉版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ND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清代的上古音研究
46、法律有权打破平静。——马·格林 47、在一千磅法律里,没有一盎司仁 爱。— —英国
48、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 勒 49、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 罚才能 使犯罪 得到偿 还。— —达雷 尔
50、弱者比强者更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 威·厄尔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