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理论基础(1讲)
第一讲中医养生学-概述.ppt
▪ 不以损害他人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有辨别真伪、美丑、荣辱、是非的能 力;按社会公认的准则约束、支配自己的言行。
第一节 中医养生及其相关概念
❖ 世界卫生组织衡量健康的一些具体标志:
▪ 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 ▪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不挑剔; ▪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 ▪ 5.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抵抗力; ▪ 6.体重适当,体态匀称,头、臂、臀比例协调; ▪ 7.眼睛明亮,反映敏锐,眼睑不发炎; ▪ 8.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 ▪ 9.头发光洁,无头屑; ▪ 10.肌肉、皮肤富弹性,走路轻松。
第一节 中医养生及其相关概念
15% 现代社会符合健康标准者占人群总数的
左右。
疾病: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发生
的生命活动障碍过程。在此过程中,机体对病因及其损伤发生
抗损伤反应;组织细胞发生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
患者出现各种症状、体征及社会行为的异常,人们对环境适应
能力降低和劳动能力减弱乃至消失。
▪ 说得快: • 思维敏捷,口齿伶俐。
▪ 走得快: • 行走自如,步履轻盈。
第一节 中医养生及其相关概念
❖ “三良好”——心理、社会适应能力、道德健康 ▪ 良好的个性人格: • 情绪稳定,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胸怀坦荡, 豁达乐观。 ▪ 良好的处世能力: • 观察问题客观、现实,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能适应复杂 的社会环境。 ▪ 良好的人际关系: • 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对人际关系充满热情。
第一节中医养生及其相关概念
❖健康与亚健康
▪ 健康 • 没病可以看作是健康吗? • 指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而 不仅仅是单纯的没有生理疾病或身体虚弱的状态。 • 指身体、心理、道德、社会适应完全处于良好的状 态,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没有生理疾病或虚弱状态。
中医养生文化的理论基础培训ppt课件
. 五行的这种生克关系是 “顺次相生,隔一相克 ”。循环无端,往复无穷。
. 作用的顺序为: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中医养生文化的理论基础
15
• 在五行生克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 我” ,“我生” 的关系; 生我者为“母”,我生 者为“子” 。任何一“行”,都具有“我克” , “克我” 的关系, 我克者为我所胜,克我者为我 所不胜。
中医养生文化的理论基础
77
. 2、阴阳学说 . ⑴阴阳是对事物属性的抽象概括
. 阴阳作为自然界整体结构的一种符号模型,最早 见于八卦之中。
.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 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的对立双方,或者 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属性的 抽象概括。
中医养生文化的理论基础
8
. ⑵阴阳属性的划分原则和方法 . 阴阳的划分是应用 “取类比象”的方法, 有
中医养生文化的理论基础
20
. 3、指导诊断和治疗
.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取决于邪气和正气双方 的矛盾斗争。正气在发病上居主导地位。
. 正气的盛衰可以从面色、形态、声音、神志、脉 象等方面表现出来。通过望闻问切可知内脏之盛 衰、气血之虚实、邪气之浅深。其中以神志和脉
象尤为重要。
. 治疗的目的旨在疏其血气,令其和平。气得其和 为正气,失其和为邪气。
• 五行学说的核心在于它能以五行之间的生克 乘侮规律来探索、阐释复杂系统内部各事物 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在此基础上体现出来 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自我调控机制。
中医养生文化的理论基础
17
• 三、气一元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1、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
中医养生学ppt课件
CHAPTER 06
中医养生学案例分享
个人养生经验分享
1 2
坚持锻炼
通过适当的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增强抵抗力。
饮食调理
注重饮食卫生,避免暴饮暴食,保持饮食平衡。
3
精神调养
保持乐观心态,避免情绪波动,有助于身心健康 。
中医养生成功案例展示
案例一
01
通过中医养生方法,改善了长期失眠的问题。
案例二
Hale Waihona Puke 02发展现代中医养生学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压力 的增大,各种健康问题日益凸显。中医养生学以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为现代人 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健康保障途径。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要点一
原则
要点二
方法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包括顺应自然、形神共养、动静结 合、平衡阴阳等方面。其中,顺应自然是指要顺应四季变 化、昼夜更替等自然规律来调整作息和生活习惯;形神共 养则强调不仅要注重身体健康,还要注重心理健康;动静 结合则是说要有适当的运动和休息;平衡阴阳则是要通过 调理饮食、起居等方面来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
体质调理
针对不同的体质类型,中医养生提出了相应的调理方法,如饮食调理、运动调理和药物调理等。
CHAPTER 03
中医养生的方法和技术
饮食养生
01
02
03
饮食调整
根据季节、体质和病情需 要,适当调整饮食,如冬 季多吃温性食物,夏季多 吃寒性食物。
饮食规律
保持定时定量的饮食,避 免暴饮暴食,以减轻胃肠 负担,保持身体健康。
运动锻炼
根据个人兴趣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八段锦 、瑜伽等,注意不要过度劳累和受伤。
中医养生学基础理论
培养兴趣爱好:培养兴趣爱好,陶冶情
02
操,缓解压力
学会放松:学会放松,避免过度劳累,
03
保持身心健康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
04
关系,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共同进步
中医养生学的应用
养生保健
饮食养生:合 理搭配食物, 保持营养均衡
运动养生:坚 持锻炼,增强 体质
心理养生:保 持乐观心态, 减轻心理压力
起居养生:规 律作息,保证 充足睡眠
环境养生:选 择适宜居住环 境,保持空气 清新
药物养生:根 据个人体质, 合理使用中药 进行调理
疾病预防
01
饮食调理:合理搭配 食物,保持营养均衡
03
心理调适:保持心情 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02
运动锻炼:坚持锻炼, 增强体质
04
预防疾病:定期体检, 及时发现并治疗疾病
3
形体的养护包括饮食、运动、起居等方面的调养,以保持身体健康。
4
精神的调养包括情绪、心态、意志等方面的调养,以保持心理健康。
5
形神共养强调身心的协调统一,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 之一,强调运动与休息的平衡。
动是指身体运动,如散步、慢跑、瑜 伽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
静是指精神修养,如冥想、深呼吸、 打坐等,可以缓解压力,调节情绪。
动静结合可以帮助人们保持身心健 康,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养生学的主要方法
饮食养生
食物选择:选择适 合个人体质和季节 的食物
饮食搭配:注重食 物之间的搭配,达 到营养均衡
饮食规律:定时定 量,避免暴饮暴食
饮食宜忌:根据个 人体质和疾病情况, 选择合适的食物
中医养生学基础理论
A
19
4、用于疾病的诊断
望、闻、问、切,先别阴阳。
八纲辩证:至于病之阴阳,统上 六字而言,所包者广。热者为阳, 实者为阳,在表者为阳;寒者为 阴,虚者为阴,在里者为阴。
A
20
5、用于疾病的治疗——实者泻 之,虚者补之
阴阳偏盛的实证: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
阴阳偏衰的虚证:阳病治阴, 阴病治阳。
A
21
A
6
脏象经络论:五脏所恶,心恶
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 肾恶燥,是谓五恶。
精气神论
体质论
整体论
恒动论
A
7
《素问 四气调神篇》
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 万物以荣。
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
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
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
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
奉长者少。
A
儒家养生医家养生释家养房事养生推拿按摩养生针灸养生气功养生浴身养生刮痧养生脐疗与养生足心疗法与养生穴位贴敷与养生药物五行论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精气神论体质论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中医养生学
A
1
绪论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 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 之,批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 亦晚乎!
8
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 万物花实。
夜卧早起,无厌于曰;使志无怒, 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 在外。此夏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 少,冬至重病。
A
9
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 地气以明。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 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 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 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 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中医养生学基础理论
中医养生学基础理论xx年xx月xx日contents •中医养生学简介•中医养生的理论基础•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中医养生的主要方法•中医养生的应用范围•中医养生学的发展前景与挑战目录01中医养生学简介中医养生学是一种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特点,以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为目的的保健学科。
中医养生学定义中医养生学注重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强调形神共养、动静结合、饮食调理、阴阳平衡等综合调养方法,以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学内涵中医养生学的定义和内涵起源中医养生学起源于先秦时期,当时的诸子百家如孔子、老子等都有关于养生的论述。
发展历程自汉代张仲景提出“伤寒论”后,中医养生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和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养生学的发展历史中医养生学的主要特点中医养生学强调人体内外环境的整体性,注重天人合一、形神合一。
整体观念中医养生学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根据个体的体质、年龄、性别、地理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调理。
辨证论治中医养生学注重预防,强调在疾病未发生时进行调理,防止疾病的发生。
预防为主中医养生学注重综合调理,包括饮食、运动、起居、情志等方面,以达到形神共养的目的。
综合调理02中医养生的理论基础阴阳平衡阴阳平衡是中医养生的核心,阴阳相互依存、互相制约,维持体内平衡。
五行相生相克五行指木、火、土、金、水,相互生克制化,与五脏六腑相关联。
阴阳五行学说五脏藏精气,六腑传化物,五脏与六腑相互关联,维持体内生理功能。
五脏六腑气血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
气血津液藏象学说经络系统经络系统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由经脉、络脉、腧穴组成。
穴位按摩通过对经络上的穴位进行按摩,达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治疗疾病的目的。
经络学说03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寒热温凉,调整作息、饮食和穿着,以适应自然规律。
中医养生学基础理论(1)
06
因人而异:根据 个人体质和健康 状况,制定个性
化的养生方案
养生方法
饮食养生:合理搭配食物, 注重营养均衡
运动养生:坚持锻炼,增强 体质
心理养生:保持乐观心态, 避免情绪波动
起居养生:规律作息,保证 充足睡眠
药物养生:根据个人体质, 合理使用中药进行调理
环境养生:选择适宜居住的 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04
保持身心健康:通过养生方法,保持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养生学的特点
01
整体观念:强调人体 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注重脏腑、气血、经
络的协调平衡
04
自然疗法:运用自然 环境和方法进行养生, 如饮食、运动、按摩
等
02
辨证论治:根据个体 差异,采用不同的养 生方法和手段
03
预防为主:强调预防疾 病的发生,注重养生保 健,提高生活质量
的生理功能。
04
阴阳五行学说认 为,人体的生理 功能是由阴阳五 行之间的相互作 用决定的,阴阳 五行之间的相互 作用形成了人体
的生理功能。
脏腑经络学说
01 脏腑:五脏六腑,包括心、 肝、脾、肺、肾、胆、胃、 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等
02 经络:十二经脉、奇经八脉、 十五络脉等,构成人体气血 运行的通道
量的目的。
养生学强调整体 观念,注重个体 差异,强调天人 合一、阴阳平衡、 脏腑调和、气血
通畅等。
养生学注重预防 为主,治疗为辅, 强调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瘥后
防复。
养生学的目的
01
预防疾病:通过养生方法,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02
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素生方法,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养生学基础理论
《中医养生学第一讲》PPT课件
养生康复教研室
课程结构
养生方法:精神养生2 、饮食养生2、药物 养生2、保健针、灸、按摩2、环境养生1、 起居作息养生1、睡眠养生1、运动养生1 、 沐浴养生1 、娱乐养生1。
辩证施养:(审因施养):因人养生2 、部 位养生2 、因时养生2、区域养生1 、体质 养生1。
养生心法:内经养生学1、诸子百家养生学 1
生命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命观(天人合一) 健康与长寿寓于和谐的方法论(中庸致用) 心理和生理综合养护的辩证法(形神共养)
第三节 学科基点:生命和寿限
一 生命 (一)生命是气的产物 (二)人身四宝:精 气 神 血
吕正操将军
二、寿限与健康
Buffon认为:动物,特别是哺乳 动物的寿命约为其生长期的5-7倍, 此称为Buffon寿命系数,对于动 物界几乎是完全适用的。一般认为, 人类的生长期约在20-25岁之间, 则人类的最高可能寿命为100-175 岁。
基本概念
养生:合理选用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 事、适寒温等保健方法,通过长期锻炼和修习, 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 寿目的的技术和方法。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探索人类生 命规律、总结中国历代心理、生理保健经验, 研究养生理论和养生技术,以实现人类增强体 质、预防疾病、延长寿命目的的实用科学。
身体好、精神好、社会幸福感
二、长寿
1 “人生七十古来稀”
2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新的年龄分段:
44岁以下为青年人,
45岁至59岁为中年人,
60岁至74岁为年轻老年人,
75岁至89岁为老年人,
9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
3 长寿之乡
中医养生学(全套课件403页)
衰老的形态特征:
(1)毛发变白和脱落; (2)皮肤干枯,肌肉萎缩; (3)髓(骨)变、齿脱落; (4)体态改变;
衰老的自我判断指标:衰老早期表现是慢性疲劳
1.清晨起床就感觉身体不适;2.搭乘公共汽车时, 不愿跑步去赶车;3.上楼或行走时,容易摔交;4. 不愿接触周围同事或上级领导;5.写文章速度减 慢,且感文笔苦涩;6.讲话经常出错,有时前言 不接后语;7.对别人的讲话或工作不放心;8.记 不住至亲好友的名字、住址和电话号码;9.厌恶 油腻食物;10.饭菜中喜爱加入浓厚的调味品; 11.双手觉得发紧、发硬;12.双眼经常好像睁不 开;13.精神不振,总想喝茶、咖啡提神;14.经 常不由自主地打呵欠;15.不由自主地用手托腮; 16.习惯于把脚放在椅子或桌子上;17.吸烟和 (或)喝酒多;18.体重下降或超重;19.经常便 秘或腹泻;20.晚间难以入睡。
《灵枢•天年篇》记载:“人之寿百岁而 死”。
《老子》则提出:“人生大期,以 百二十为限”。
中国古代医家、学者与现代研究不谋而和!
(二)寿命
寿命是指从出生经过发育,成长,成熟, 老化以至死前机体生存的时间,通常以 年龄作为衡量寿命长短的尺度。
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寿命有一定的差别,因此 在比较某个地区或某个社会的人类寿命时,通 常采用平均寿命。
二、以预防为主为理论核心 临床医学的任务是促进疾病向健康转化,而 中医养生学的任务是“治未病”,体现了 “预防为主”的理论核心,包括“未病先 防”“已病防变”“病后防复”等内容。
三、以综合施养为原则 人类健康长寿并非一朝一夕,一功一法的摄 养就能实现的,而是要针对不同的个体及同 一个体的各个方面采取多种调养方法,持之 以恒地进行综合施养,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
第十章 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第一节
的休息可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脑力,但如果。劳逸,适 度过长时间,过于劳累和过于安逸敬仰都不利于健康,均可 导致脏腑及其经络气血精,的市场引发疾病。
4)病理产物性病因:是指六淫七情等致病因素在引起疾病 发生的过程中形成的痰饮、淤血、结石等病理性产物,这些 产物形成后,又反过来作用于人体,干扰机体的正常功能, 加重疾病的变化,从而引起新的病变。 5)其他病因:包括外伤、寄生虫、胎传、毒邪、药邪等致 病因素,形成各种损伤皮肉筋骨和脏腑气血,形成病症。
(五)气血津液学说
气、血、精、津液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分“先天之气、后天之气”。气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 气化、营养等作用。血、精、津液皆由气所化生。血为脉道 中运行的红色液体;精是由气化生的精微物质;津液则可理 解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六)经络学说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 通道。经络系统包括经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 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大多循行于人体深部,有确定的循行路 径;络脉是经脉的小分支,循行于较浅部位(即十五别络、 浮络、孙络),及其连属组织(十二经筋、十皮部)。
十二经脉包括: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
(七)发病与病因
发病是指疾病的发生,中医认为,发病是正气与邪气斗争的 过程。人体对外界致病因素的防御能力称为正气,导致疾病 因素称为邪气。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正气充足 能够抵御邪气入侵,不易发病,即使发病也能较好地祛除病 邪。正气相对虚弱,抵御邪气能力下降,邪气入侵成功,破 坏人体阴阳平衡,从而导致至发生疾病发生。
临床常用的辩证方法:八纲辩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 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辩证、经络辨证。
中医养生学讲座课件资料
五行理论认为自然界中的木、火 、土、金、水五种元素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对人体健康产生影 响。
脏腑经络理论
脏腑调理
中医认为五脏(心、肝、脾、肺、肾 )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 胱、三焦)是人体的重要器官,通过 调理脏腑功能,维持身体健康。
经络通畅
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保持 经络通畅对于调节身体机能、预防疾 病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词
食物寒热温凉,需合理搭配
详细描述
中医认为食物有寒、热、温、凉四种性质,不同性质的食 物对人体的作用也有所不同。应根据季节和体质情况合理 搭配食物,以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
运动养生
总结词
适量运动,强身健体
详细描述
中医认为“动则生阳”,适量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强 身健体。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八段 锦、散步等,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身体损伤。
总结词
晨起睡前,按摩身体
详细描述
中医提倡晨起睡前按摩身体,如按摩腹部、捏脊、搓脚心 等,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身体免疫力。
总结词
顺应自然,调整作息
详细描述
中医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应顺应自然规律调整作息时 间,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规律的作息,以维护身体健康。
精神养生
总结词
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波动
详细描述
面临挑战
中医养生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传统与现代的融合问题、人才培养问 题、政策支持问题等。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克服这些挑战,推动中医养生的健 康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体质学说
体质分类
中医将人体体质分为九种类型,包括平和质、气虚质、阳虚 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和特禀质。
中医养生学基础理论
修身养性
通过学习、修养和实践,提高自我认知和情 绪管理能力。
社交活动
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与家人和朋友交流,分 享快乐和烦恼。
休闲娱乐
适当进行休闲娱乐活动,如旅游、阅读、音 乐等,以放松身心并缓解压力。
05
中医养生的现代发展
中医养生的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进展
中医养生科学研究涵盖了从微观的基因组学到宏观的系 统生物学等多个层面,探讨了中医养生的作用机制和实 际应用效果。
要点一
形体健康
中医认为形体是人体健康的物质基础,因此养生方法应注 重维护形体健康。例如,适当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 强肌肉力量和关节灵活性等。
要点二
精神调养
除了形体健康外,精神调养也是养生的重要方面。中医认 为精神活动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因此应注重调节情绪, 保持心情愉悦和稳定。
综合调理
• 综合调理: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养生方法应该综 合调理身体的各个方面。例如,饮食起居、药物调理、针灸按 摩等都可以结合起来,以达到更好的养生效果。
在医生指导下,选用八珍丸、十全大补丸等中药进行调理 。
3. 针灸按摩
选用合适的穴位进行针灸按摩,以促进气血生成。
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补养策略,王五身体逐渐康复,气血不足 症状也有所改善。
THANKS
感谢观看
脏腑经络学说
脏腑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部各个器官和组织之间通过经络系统相互连接、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复杂 的网络。中医养生学注重调理脏腑功能,保持经络畅通,以达到预防疾病、保持身体健康的目的。
中医养生学的重要性
01
预防疾病
中医养生学强调预防为主,通过调理饮食、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等措施
,预防疾病的发生。这对于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压力大、环境污染严重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预测人寿常用下列三种方法:
(1)性成熟期的8—10倍:14—15岁× (8--10) 112----150岁(性成熟理论) (2)生长发育期5—7倍: 20—22岁× (5—7) 100—154岁 (3)细胞分裂次数(50次)×平均分裂 期(2.4年)=120岁 (细胞传代次数)
2、寿限
如:皮肤衰老常分为
1、随龄老化(自然老化) 2、光老化
3、不良的习惯
4、地球引力
二、养生抗衰老应该从青少年时代做起
尽管说衰老和死亡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一个人出生后就注定要老要死,但在一定条 件下,这个过程可以延缓,衰老速度可以减 慢。 懂得养生保健的人与不摄生的人相比,其寿 命及衰老的表现有显著差别。 中老年后机体免疫机能开始衰退,对癌症等 疾病的易感性明显增加,其死亡率也明显增 高。调查显示:60岁以上的人比15—49岁的 人患病的死亡率高32倍,比50—59岁的人高 5.5倍 。
(一)社会原因 防治疾病,延缓衰老增年益寿。 《素问、疏五过论》指出:“故人贵脱势,虽不中 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由于社会地位的急剧 变化,会给人带来精种和形体衰老。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很多精神疾病和身体疾病,都 与激烈的竞争,过度紧张和社会生活有直接的关系, 如美国有一个调查资料发现65%的病人与社会环境、 失业、工作不顺利、家庭不和等因素有关。不合理 的社会制度,落后的意识形态,以及人与人之间种 种斗争矛盾等,都可使人体代谢功能紊乱,导致早 衰。
三、现代医学的衰老学说
(一)“寿斑”是衰老的象征
人老了,在皮肤上特别是脸上产生黑褐色的斑块, 人称“寿斑”,这是衰老的象征。人体在代谢过程 中,会连续不断地产生损害自身的毒性产物和自由 基,并广泛地参与生理和病理过程,寿斑就是自由 基及其诱导的氧化反应长期毒害的结果,青壮年时 期,体内具有消灭自由基,抗过氧化作用的酶—即 过氧化物歧化酶(SOD)很多,活力也强,它可以 阻止自由基的形成。老年时,这种酶的活动能力降 低了,因此自由基相对增加,从而使不饱和的脂肪 酸被自由基氧化而形成“类脂褐色素”它在皮肤下 面积存而显出“寿斑”。
养生抗衰老,固然对中老年人来说是非常重要 的,其实应该从青少年时代就做起。 如规律的生活习惯;良好的饮食习惯;忌吸烟 与酗酒;保持乐观的心态等等这些看似生活细 节,往往对养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因此养生抗老的知识,对个人、社会及 人类都有重大的实践意义,俗话说得好, “无病无痛就是福”,疾病造成机体的 痛苦,有时用先进的科学方法,和药物 也解决不了。“钱可以买到药品但买不 到健康”,更买不到生命。
总之,现代医学衰老学说归纳为三方 面,第一遗传论。第二环境论,如污染、 药物,辐射。第三综合论,综合各种衰 老学说有关内容,如代谢,中枢神经, 内分泌功能减退,衰老色素学说等等。 以上这些学说虽无定论,但从不同角度 和深度,反映了衰老这一复杂的生命现 象的某一侧面或层次的部分真理
四、早衰的原因
中医养生学的含义:是在中医理论
指导下,探索人类生命规律,总结 中国历代心理、生理保健经验,研 究养生理论和养生技术,以实现人 类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长寿命 目的实用科学。 保健:指集体和个人所采取的医疗 预防和卫生防疫相结合的综合措施。 养生与保健就个体保健角度而言, 两词的含义基本上一致。
2、寿限
我国解放前平均寿命为35岁,目前公布 已提高至69岁,根据84年公布的资料, 我国60岁以上者约为八千多万人,仅占 总人口的8%因此还不属于老年型国家, 但在一些沿海城市,近年来由于经济发 展,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改 善,老龄人口比例大,如广州、上海都属 老年型城市。“平均寿命”常反映一个 国家和一个社会的医疗发展水平。
所以,这就是老年时皮肤上长出“寿斑” 的原因。如果这种褐色素物质在神经细 胞和心脏等细胞内积蓄着,就会妨碍人 体内细胞的正常代谢功能的进行,从而 引起整个机体的衰老,最后导致死亡。 我们平时所看到的只是面部、手臂上的, 其实,身体内的神经细胞,心脏细胞中 也有。
(二)关于衰老的八种学说
这是个热 门课题,其学说多达100多种,现将有关主 要的介绍如下: 自体中毒学说。 自由基学说。 体细胞突变说。 脑细胞衰老说 另外还有,交联学说,自身免疫学说,内 分泌衰退说,神经系统功能衰退说等等
中西医结合养生抗衰老 ——相关 理论
一.人生的自然历程
(生命期):
一个人整个的一生,其变化的图形好似向上 投掷标枪的轨迹,从出生到16岁时,其速度 很快,以后就减慢,约到20岁时达到平稳, 35岁左右并没有感到机能上有什么变化,35 岁—40岁以后机能即开始下降,男性可能比 女性迟,60—70岁以后下降速度要比50—60 岁时快得多。
第二节 养生抗衰老
中西医结合养生抗衰老 ——概述
一、衰老概念 长、发育到成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 产生一系列生理、生化和形态学上的变 化,导致整个形态、结构和功能逐渐衰 退或老化的现象,也可以说衰老是对
衰老,是生物发展的必然规律,生物生
机体在生殖成熟期后,对疾病的易 感性越来越增加的总变化的概括。
(四)各器官系统生理功能的变化
1、心血管系统 目前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在总死亡人 数中占第一位,因此对心血管疾病的预 防与治疗是延长寿命的重要手段,衰老 时心脏指数下降,心功能,心潜力等明 显衰退,血管弹性下降以致硬化,可使 冠状动脉硬化而狭窄导致冠心病,由于 周围毛细血管弹性下降而致血压升高, 这些改变代谢方面变化
基础代谢、糖代谢、脂代谢、蛋白质、核酸 代谢、水电解质代谢、酶活性等,随着衰老 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基础代谢 所谓基础代谢就是指维持人体基本 生命活动的能量代谢,即指人处于清醒状态, 但未进行紧张的思维活动,静卧全身肌肉放 松,空腹、室温在20—22c°条件下的能量代 谢,基础代谢率以千卡/小时/平方米来表示。 成年人平均约35—37.9千卡/h/m2,一般男子 高于女子,儿童高于成年人,成年人高于老 年人,这证明老年人产能下降。
寿限与上述遗传密切相关,但与后天的生 活环境,社会安定、卫生条件不无关系,因此 古时候人的平均寿命是短的,北京周口店猿人 化石鉴定69.2%的年龄均在14岁以下,欧洲尼 安德特人的化石40%的年龄在11岁以下。欧洲 文艺复兴时人的平均寿命为35岁,19世纪初为 40岁,19世纪末则上升到45岁。目前全世界人 的平均寿命为61岁,工业发达国家男子平均寿 命为73岁,女子为78岁,世界规定假如60岁以 上老人占总人口的10%以上则称为老年型国家。 美国、日本、瑞典等均属于老年型国家。
(二)自然环境 空气清新,高寒地区,人的寿命长。空 气浑浊、炎热的地区生物、植物生长快 寿命相应短。 自然环境,空气污染,过氧化物增加, 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危害健康—早衰。 北京、郑州现在有每周空气测定。
(三)遗传因素 大量事实证明,人类的早衰和遗传有密 切的关系,因遗传特点不同,衰老速度 也不一样,先天禀赋不足:则身体憔悴, 精神萎靡,人老的就快,先天禀赋强壮, 就精力充沛,不易衰老。
(一)人生的分期
人生大致可分为三期
生长发育期 生殖期
衰老期
童年期:6→12岁 青春期:12→18岁 青春期:18→25岁 壮年:25→45岁 初老期:45→60岁 老年期:60→75岁 高龄期:75岁以上
(二)人的寿命预测
自然界各种生物的自然寿命都有一个 相当稳定的极限,其寿命的长短,是生 物种在长期的进化中逐渐形成的。如小 鼠的寿命平均为1—2年,而大鼠可达3年 左右,而鲸鱼的最大寿限可达300年。那 么人的寿命应该有多大呢?
二、人体衰老的特征
(一)精神变化 人在45岁以后出现头重脚轻,动作不灵, 反应迟钝,精神减少。 (二)外形的变化 皮肤粗糙缺乏弹性,产生皱纹,毛发稀少 和变灰白。 出现老年斑,齿龈萎缩或脱落,视力听力 肌力下降,人体缩短,脊柱弯曲。一般70岁老 年身高比青壮年时期矮6—10cm,主要因细胞 内液和体液逐渐减少,所以老年人的体重逐 渐减轻。
(四)七情太过 长期精神刺激或剧烈的精神创伤,超过 人体生理活动所能调节范围,就会引起 体内阴阳失调,脏腑经络功能紊乱,从 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心理学家的大量观察已经证实:情绪对健康 长寿有显著的影响。生理学家观察也表明, 精神情绪的反常,可促使人衰老。长寿学者 胡夫兰指出:一切对人不利的影响中,最能 使人短命夭亡的就要算不愉快的情绪和恶劣 的心情了。祖国医学《内经素问》中指出: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是身体 内伤的重要因素。情绪一般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不愉快的情绪,如愤怒、焦虑、害怕、 沮丧、悲伤、不满、恼怒等,这类属于负情 绪,负情绪会刺激人体的器官或内分泌腺, 有害健康和长寿。
糖代谢 老年人糖耐量降低,周围组织对 葡萄糖的摄取减少,胰岛素受体数目增 加,但胰岛素分泌下降,肌肉对胰岛素 的敏感性及反应性均下降,耐糖曲线似 轻度糖尿病状况。
脂代谢 随年龄的增长总血脂量增加, 三酸甘油脂及总胆固醇量增加,且有质 的改变,使之易于在血管壁沉积,引起 动脉硬化。
蛋白质及核酸代谢 在老年人的组织中蛋白质的 总浓度一般无明显改变,但血液中各种蛋白质 的比例有明显变化,如血浆总蛋白轻度减少, 主要是白蛋白减少,而球蛋白相反地增高,而 血清中某些氨基酸的含量有变化。随着年龄的 增长,核酸的浓度降低,DNA与组蛋白的结合 更紧密,从而抑制了基因表达。 其它 在水电解质平衡方面,酶的活性方面, 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如衰老时总水量下降。
2、呼吸系统
肺组织萎缩,弹力下降,使之肺 泡扩大,肺泡壁变薄,易引起老年 性肺气肿,肺活量下降的速度最快, 这可能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有关, 由于有效呼吸量的降低,减少了组 织和细胞对氧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