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课:法律专题

合集下载

思修课法律经典案例分析(3篇)

思修课法律经典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思修课作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道德观念和思辨能力。

通过分析经典法律案例,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法律精神,提高法律素养。

本文将选取一起具有代表性的法律案例,结合思修课的教学要求,进行深入剖析。

二、案例简介案例名称:张三偷窃案基本案情:张三,男,25岁,无业。

因生活困难,张三多次盗窃他人财物,涉案金额达5万元。

案发后,张三被公安机关抓获,并依法对其进行了审判。

三、案例分析1. 法律角度(1)犯罪构成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在本案中,张三多次盗窃他人财物,其行为符合盗窃罪的构成要件。

(2)刑事责任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在本案中,张三盗窃他人财物,涉案金额达5万元,属于数额巨大,依法应当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 思想政治教育角度(1)法律意识教育本案中,张三因生活困难而走上盗窃之路,反映出其法律意识淡薄。

通过分析此案,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法律对公民行为的规范作用,提高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2)道德观念教育张三的盗窃行为不仅侵犯了他人财产权益,还破坏了社会秩序。

通过分析此案,可以使学生认识到道德观念在法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做到遵纪守法。

(3)思辨能力培养在分析本案时,学生需要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如犯罪原因、法律适用、社会影响等。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案例启示1. 加强法律意识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素养。

2. 强化道德观念培养,引导公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大一思修常考法律知识点

大一思修常考法律知识点

大一思修常考法律知识点在大一思修这门课上,法律知识点是我们经常需要掌握和理解的内容。

下面将介绍一些大一思修中常考的法律知识点,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宪法和法律的基本概念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一切法律的最高准则。

法律是国家制定和颁布的强制性规范,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基础。

宪法和法律的基本概念是学习法律的基础,对于理解和运用法律具有重要意义。

二、法律的分类法律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常见的法律分类包括行政法、刑法、民法、商法等。

不同的法律分类对应着不同的法律领域和规范对象,掌握不同法律分类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有助于深入理解法律的运行机制。

三、法律的适用法律的适用是指在具体案件中如何正确使用和解释法律,确保法律的公正和合理。

法律的适用涉及到法律解释的原则、法律规则的解读和运用等内容,是法律实践中的重要环节。

四、法律责任的主体和客体法律责任的主体是指可以承担法律责任的主要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法律责任的客体是指需要承担责任的违法行为、事物或者事件。

了解法律责任的主体和客体对于判断案件中的责任归属和处理程序具有重要意义。

五、法律权利和义务法律权利是指个人或者组织在法律保护下所享有的一定范围内的权益,而法律义务是指个人或者组织应当按照法律规定履行的责任和义务。

法律权利和义务是法律规范个体行为的基础,同时也是社会秩序的维护和实现的前提。

六、合同法基本原则合同是指自愿订立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

合同法是调整合同关系的专门法律。

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包括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等。

了解合同法的基本原则有助于正确理解和适用合同法的规定。

七、民事责任与民事赔偿民事责任是指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违反合同等行为所产生的法律后果。

民事赔偿是民事责任的一种具体形式,包括经济赔偿、精神损害赔偿等。

学习民事责任和民事赔偿有助于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之间的纠纷和矛盾。

八、刑法基本原则刑法是调整国家对犯罪行为的制裁和社会秩序的维护的法律。

思修课_法律案件分析(3篇)

思修课_法律案件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思修课作为一门公共课,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

在课程学习中,通过对实际法律案件的分析,可以加深学生对法律的理解,提高法律素养。

本文将以一个具体的法律案件为例,分析其背后的法律问题和道德伦理问题。

二、案件背景2019年,某市发生了一起因邻里纠纷引发的故意伤害案件。

被害人甲与嫌疑人乙系邻居,两人因邻里纠纷产生矛盾。

一天,甲在乙家门口与其发生争吵,双方情绪激动。

在争吵过程中,乙持刀将甲刺伤,致甲重伤。

此案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三、法律分析1. 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在本案中,嫌疑人乙故意伤害被害人甲,致甲重伤,其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

根据法律规定,乙应承担刑事责任。

2. 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六条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根据法律规定,乙在故意伤害甲的过程中,侵害了甲的生命健康权,应承担民事责任。

四、道德伦理分析1. 邻里关系邻里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关系到社会和谐与稳定。

在本案中,甲与乙因邻里纠纷产生矛盾,最终导致悲剧发生。

这警示我们要尊重邻里,和睦相处,避免因小事引发严重后果。

2. 亲情观念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亲情观念是维系家庭关系的重要因素。

在本案中,甲因邻里纠纷遭受伤害,其家庭和亲朋好友均受到严重影响。

这提醒我们要珍惜亲情,关爱家人,避免因琐事损害家庭和谐。

3. 社会责任作为社会成员,每个人都有责任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

在本案中,嫌疑人乙因一时冲动,导致他人受伤,不仅损害了被害人的合法权益,还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了痛苦。

这警示我们要增强社会责任感,遵纪守法,关爱他人。

五、结论通过对本案的法律和道德伦理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工具。

思修分析法律案例(3篇)

思修分析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张三,男,30岁,某公司职员。

2021年10月某日,张三驾驶一辆小型轿车在市区行驶。

当行驶至某路段时,与一辆电动自行车发生碰撞,导致电动自行车驾驶员受伤,车辆损坏。

事故发生后,张三未停车查看情况,也未报警,而是驾车逃离现场。

次日,警方根据现场痕迹和目击者证言,将张三抓获。

二、案例分析1. 张三的行为是否构成交通肇事逃逸?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条的规定:“发生交通事故,当事人应当立即停车,保护现场,救助受伤人员,并迅速报告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

”张三在事故发生后,未停车查看情况,也未报警,而是驾车逃离现场,其行为已构成交通肇事逃逸。

2. 张三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交通肇事逃逸,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本案中,张三在事故发生后逃逸,且未及时救助受伤人员,其行为已构成交通肇事逃逸罪。

3. 张三的刑事责任如何承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的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本案中,张三在事故发生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可认定为自首,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4. 张三的民事责任如何承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规定,张三在事故中负有直接过错,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本案中,张三应赔偿受伤人员的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等损失。

三、案例启示1. 遵守交通法规,安全驾驶。

交通事故的发生往往源于驾驶员的疏忽和违法行为,遵守交通法规,安全驾驶是预防交通事故的关键。

2. 发生事故后,及时停车、报警、救助受伤人员。

事故发生后,驾驶员应立即停车,保护现场,救助受伤人员,并迅速报警,这是法律规定的义务。

思修课法律案例分析(3篇)

思修课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思修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法律案例分析,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法律条文,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治素养。

本文将以一起合同纠纷案为例,分析相关法律问题,探讨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二、案例背景2019年,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了一份购销合同,约定甲公司向乙公司购买一批货物,总价为100万元。

合同约定了货物的质量标准、交付时间、付款方式等条款。

然而,在货物交付过程中,甲公司发现乙公司提供的货物存在质量问题,与合同约定的质量标准不符。

甲公司多次与乙公司协商解决,但乙公司拒绝承担违约责任。

无奈之下,甲公司向法院提起诉讼。

三、案例分析1. 合同效力问题首先,需要确定合同是否有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条规定,合同是平等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在本案中,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的购销合同符合合同法的基本要求,合同有效。

2. 违约责任问题其次,分析乙公司是否存在违约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在本案中,乙公司提供的货物存在质量问题,与合同约定的质量标准不符,构成违约。

3. 损害赔偿问题甲公司因乙公司的违约行为遭受了损失,包括货物本身的损失、检验费用、诉讼费用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给对方造成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

4. 诉讼时效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

思修课程法律案例分析(3篇)

思修课程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思修课程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观念。

法律案例分析是思修课程的重要内容,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深入了解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

本文以“刘某诉张某名誉权纠纷案”为例,对法律案例分析进行探讨。

二、案情简介原告刘某与被告张某系邻居关系。

某日,张某在家中宴请亲朋好友,酒后酒后失态,在网络上发布了一条侮辱刘某的言论。

该言论迅速在网络上传播,严重损害了刘某的名誉。

刘某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张某停止侵害、赔礼道歉、消除影响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

三、案件焦点1. 被告张某的行为是否构成名誉权侵权?2. 法院应如何判决?四、案例分析(一)被告张某的行为是否构成名誉权侵权?1. 名誉权的定义名誉权是指个人享有的、他人不得侵犯的、有关个人品德、才能、声望等方面的权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24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2. 被告张某的行为是否构成名誉权侵权?根据案情,被告张某在酒后发布侮辱刘某的言论,该言论在网络上迅速传播,严重损害了刘某的名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24条规定,张某的行为已构成名誉权侵权。

(二)法院应如何判决?1. 停止侵害法院应判决被告张某停止侵害刘某的名誉权,不得再发布侮辱刘某的言论。

2. 赔礼道歉法院应判决被告张某在公开场合向刘某赔礼道歉,消除影响。

3. 消除影响法院应判决被告张某采取必要措施,消除因侵权行为给刘某名誉造成的负面影响。

4. 精神损害抚慰金法院应判决被告张某赔偿刘某精神损害抚慰金,以弥补刘某因侵权行为所遭受的精神痛苦。

五、案例分析总结通过“刘某诉张某名誉权纠纷案”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名誉权是公民的一项重要权利,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侵犯。

2. 在网络环境下,公民应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不得发布侮辱、诽谤等侵权言论。

3. 法院在审理名誉权纠纷案件时,应依法保护公民的名誉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大学思修课_法律案例(3篇)

大学思修课_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网络侵权行为也随之而来,其中大学生网络侵权现象尤为突出。

本文将以一起大学生网络侵权案例为切入点,分析网络侵权行为的法律问题,并探讨如何防范和解决此类问题。

二、案例背景2019年,某高校大学生小张在未经他人同意的情况下,将同学小李的个人信息(姓名、照片、联系方式等)发布在网络上,并对其进行了恶搞。

此举引起了小李的不满,小李将小张诉至法院,要求小张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精神损失费。

三、案例分析1. 网络侵权行为的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规定,网络侵权行为是指在网络环境下,行为人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在本案中,小张未经小李同意,将其个人信息发布在网络上,并对其进行恶搞,侵犯了小李的隐私权和名誉权,构成了网络侵权行为。

2. 网络侵权责任的承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规定,网络侵权行为人应当承担停止侵权、赔偿损失等责任。

在本案中,法院判决小张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小李精神损失费。

3. 网络侵权行为的原因分析(1)法律意识淡薄:部分大学生对网络侵权行为缺乏了解,认为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侵权行为不会受到法律制裁。

(2)道德观念缺失:部分大学生缺乏道德修养,不尊重他人隐私和名誉,将网络侵权行为视为一种娱乐方式。

(3)网络监管力度不足:网络平台对用户发布内容的监管力度不够,导致侵权行为难以得到有效遏制。

四、防范与解决措施1. 加强法律教育:高校应加强法律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其了解网络侵权行为的法律后果。

2. 强化道德教育:高校应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使其自觉尊重他人隐私和名誉。

3. 完善网络监管制度:网络平台应加强内容审核,及时发现和删除侵权信息,对侵权行为进行处罚。

4. 建立维权机制:大学生应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当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及时向有关部门投诉举报。

五、结论网络侵权行为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

思修课法律典型案例范文(3篇)

思修课法律典型案例范文(3篇)

第1篇一、引言思修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法律典型案例的分析,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法律条文,提高法律素养。

本文以“高空抛物”事件为例,分析该事件的法律问题,旨在提高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和遵守法律的自觉性。

二、案例背景2018年6月,某城市一小区发生了一起高空抛物事件。

一名女子从楼上将一个装有玻璃瓶的塑料袋扔下,导致楼下一位行人头部受伤。

经调查,该女子是因为家庭琐事与邻居发生争执,一时冲动才做出了这一行为。

该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引发了人们对高空抛物这一法律问题的思考。

三、案例分析1. 高空抛物行为的法律性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的规定,高空抛物行为属于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高空抛物行为具有以下特征:(1)故意性: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危害公共安全,仍然故意为之。

(2)公共性:行为人实施高空抛物行为,危害的对象是不特定多数人。

(3)危险性:高空抛物行为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如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

2. 高空抛物行为的法律责任(1)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的规定,高空抛物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具体刑罚包括拘役、管制、有期徒刑等。

(2)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十六条的规定,高空抛物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行为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受害人有权利要求侵权人赔偿损失。

(3)行政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高空抛物行为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3. 高空抛物事件的预防与治理(1)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媒体、社区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高空抛物行为的危害,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

(2)完善法律法规:针对高空抛物行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3)加强监管:政府部门要加强对高空抛物行为的监管,及时发现、查处违法行为。

思修常见法律案例分析(3篇)

思修常见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引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修”)是高等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公共课,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法治意识,提高法律素养。

本篇将通过对几个常见的法律案例进行分析,探讨思修课程中涉及的法律问题,以期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案例一:盗窃案【案情简介】小明(化名)是一名大学生,为了筹集学费和生活费,盗窃了学校附近一家超市的1000元现金。

后被超市监控录像抓获,公安机关将其逮捕。

【案例分析】1.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 道德分析:小明为了个人利益,触犯了刑法,损害了他人和社会的利益。

其行为违背了诚实守信、公平正义的道德原则。

3. 思修启示:思修课程应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做到知法、懂法、守法。

同时,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案例二:交通肇事案【案情简介】李先生(化名)酒后驾驶,与一辆电动车发生碰撞,造成电动车驾驶员重伤。

经鉴定,李先生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

【案例分析】1.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2. 道德分析:李先生酒后驾驶,不仅危害了自己的生命安全,还对他人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其行为违背了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道德原则。

3. 思修启示:思修课程应加强交通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和道德素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酒后驾驶的危害,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关爱生命。

思修课程法律案例分析(3篇)

思修课程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个人隐私权问题日益突出。

本案例选取了一起因网络曝光他人隐私而引发的侵犯隐私权案件,旨在通过对该案例的分析,提高学生对于隐私权法律保护的认识。

二、案情简介原告甲,女,24岁,是一名普通大学生。

被告乙,男,28岁,是一名网络博主。

2020年5月,被告乙在未经原告甲同意的情况下,在个人社交媒体账号上发布了原告甲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照片、联系方式等。

该信息迅速在网络上传播,给原告甲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和负面影响。

原告甲得知情况后,多次与被告乙协商要求删除相关信息,但被告乙置之不理。

无奈之下,原告甲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被告乙停止侵权行为,删除相关内容,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

三、法律分析1.隐私权法律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收集、处理、传播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本案中,被告乙未经原告甲同意,在网络上发布了原告甲的个人信息,侵犯了原告甲的隐私权。

2.侵权责任的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三条规定:“侵害他人隐私权的,应当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本案中,被告乙的行为已构成对原告甲隐私权的侵犯,应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3.赔偿责任的承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九条规定:“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财产损失的,依照其他法律的规定承担民事责任;造成精神损害的,依照本法第一百二十三条的规定承担民事责任。

”本案中,被告乙的侵权行为给原告甲造成了精神损害,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四、判决结果法院审理后认为,被告乙的行为已构成对原告甲隐私权的侵犯,依法应承担停止侵害、删除相关内容、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等民事责任。

据此,法院判决被告乙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删除原告甲的个人信息,并赔偿原告甲精神损害抚慰金人民币1万元。

五、案例启示1.提高隐私保护意识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日益增加。

思修课程法律案例分析(3篇)

思修课程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思修课程,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能够增强法律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本文将通过对一起典型法律案例的分析,探讨思修课程中法律知识的应用。

二、案例背景2019年,某高校大学生小王(化名)在校园内捡到一部价值5000元的手机。

小王想将手机据为己有,但在犹豫之际,他想起在思修课程中学到的法律知识。

经过深思熟虑,小王决定将手机归还失主。

然而,失主并不知情,小王在归还手机的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问题。

三、案例分析1. 案例涉及的法律问题(1)物权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37条规定:“占有物的所有权人或者其他权利人,因占有物的灭失、毁损或者被侵占,请求返还占有物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支持。

”本案中,小王捡到的手机属于失主的占有物,小王应当将手机归还给失主。

(2)侵权责任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36条规定:“因故意或者过失侵害他人财产,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本案中,小王捡到手机后,若将其据为己有,则可能构成对失主财产的侵占,需要承担侵权责任。

2. 思修课程中的法律知识应用(1)物权法原则在思修课程中,我们学习了物权法的基本原则,即“占有即所有”。

小王通过学习,明白了占有他人财物必须取得所有权人的同意,否则可能侵犯他人权益。

(2)法律意识思修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自觉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

小王在捡到手机后,通过回忆课程内容,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侵犯他人权益,从而决定将手机归还失主。

(3)道德修养思修课程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学会尊重他人权益。

小王在捡到手机后,考虑到失主的痛苦,决定将手机归还,体现了良好的道德修养。

四、结论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思修课程中的法律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学习思修课程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法律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做到学以致用。

思修课的法律案例分析(3篇)

思修课的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原告李某某,男,28岁,汉族,某市某区居民。

被告张某某,男,32岁,汉族,某市某区居民。

两被告系邻居关系。

2019年6月,李某某在自家花园内种植了一株树木,由于树木生长迅速,树枝伸入张某某的院墙内,影响了张某某的正常生活。

张某某遂要求李某某将树枝砍掉,李某某拒绝,双方发生纠纷。

后张某某将李某某诉至法院,要求李某某赔偿其因此遭受的损失。

二、争议焦点1. 李某某种植的树木是否侵犯了张某某的财产权?2. 如果李某某的树木侵犯了张某某的财产权,李某某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三、法律分析1. 关于树木种植侵犯财产权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破坏国家、集体、他人的财产。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害国家、集体、他人的合法权益。

”在本案中,李某某种植的树木伸入张某某的院墙内,影响了张某某的正常生活,侵犯了张某某的财产权。

2. 关于侵权责任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六条第一款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在本案中,李某某种植的树木伸入张某某的院墙内,给张某某的生活带来了不便,李某某存在过错。

因此,李某某应承担侵权责任。

3. 关于赔偿范围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十九条第一款规定:“侵害他人财产权益的,应当赔偿损失。

”在本案中,李某某应赔偿张某某因此遭受的损失,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项:(1)树木砍伐费用;(2)树木损失价值;(3)因树木影响正常生活所造成的其他损失。

四、判决结果法院经审理认为,李某某种植的树木伸入张某某的院墙内,侵犯了张某某的财产权,李某某应承担侵权责任。

据此,法院判决:1. 李某某在本判决生效后十日内将伸入张某某院墙内的树木砍掉;2. 李某某赔偿张某某树木砍伐费用、树木损失价值及其他损失共计人民币5000元。

五、案例分析本案涉及邻里纠纷,主要焦点在于树木种植是否侵犯了邻居的财产权以及侵权责任的承担。

思修案例法律分析(3篇)

思修案例法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思修,即思想道德修养,是高等教育中一门重要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案例,对思修课程中的法律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二、案例背景某高校学生李某,因家庭经济困难,向学校申请助学贷款。

在贷款过程中,李某得知银行规定助学贷款利率较低,但需提供一定的担保。

李某考虑到自己的信用状况不佳,难以找到合适的担保人,便产生了欺诈银行的念头。

他伪造了一份虚假的担保合同,向银行申请了助学贷款。

在贷款到手后,李某并未按照约定用途使用贷款,而是将其用于购买奢侈品和偿还其他债务。

三、案例涉及的法律问题1. 欺诈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在本案例中,李某通过伪造担保合同,骗取银行助学贷款,其行为已构成诈骗罪。

2. 伪造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条规定,伪造、变造、买卖或者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在本案例中,李某伪造了担保合同,其行为已构成伪造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

3. 助学贷款违规使用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助学贷款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借款人应当按照贷款合同约定的用途使用助学贷款,不得挪用、截留、侵占或者用于其他非法用途。

在本案例中,李某将助学贷款用于购买奢侈品和偿还其他债务,其行为已构成助学贷款违规使用罪。

四、案例分析1. 欺诈罪的法律分析李某通过伪造担保合同,骗取银行助学贷款,其行为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首先,李某有诈骗的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侵害银行利益,仍然故意为之。

思修课析法律案例(3篇)

思修课析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思修课作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

法律案例是思修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深入了解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养。

本文将结合一个典型的法律案例,从思修课的角度进行剖析,以期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素养。

二、案例背景某高校大学生小王,因家境贫寒,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利用网络兼职做代购。

在一次代购过程中,小王遇到了一位自称是香港商人的客户,客户声称需要大量购买某品牌化妆品,并承诺支付高额报酬。

小王在未核实客户身份的情况下,将化妆品寄往香港。

然而,在收到货款后,客户却消失无踪。

小王意识到自己被骗,遂报警。

经调查,警方发现这位“香港商人”实际上是境外诈骗团伙成员。

三、案例分析1. 法律角度(1)小王涉嫌诈骗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小王在未核实客户身份的情况下,将化妆品寄往香港,涉嫌诈骗。

(2)境外诈骗团伙成员涉嫌诈骗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境外诈骗团伙成员在我国境内实施诈骗行为,依照我国刑法追究刑事责任。

2. 思修课角度(1)诚信意识。

小王在代购过程中,未核实客户身份,存在侥幸心理,导致被骗。

这表明他在诚信意识方面存在缺陷。

思修课应加强诚信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法律意识。

小王在遇到诈骗后,及时报警,表明他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

但他在代购过程中,未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存在违法行为。

思修课应加强法律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3)道德素养。

小王在代购过程中,未核实客户身份,存在道德风险。

思修课应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四、启示与建议1. 加强诚信教育。

思修课应将诚信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诚信意识。

思修课法律经典案例分析(3篇)

思修课法律经典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思修课,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公共课程。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法律意识,提高道德素质。

本案例分析将以一起经典的交通事故案件为例,探讨法律在维护公民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方面的作用。

二、案例介绍某年某月某日,甲驾驶一辆小型客车在道路上行驶,与乙驾驶的货车发生碰撞,导致乙车严重损坏,乙受伤。

事故发生后,双方就赔偿问题产生纠纷。

甲认为,事故发生是由于乙在驾驶过程中违反交通规则,导致两车相撞,因此甲不应承担赔偿责任。

乙则认为,甲在行驶过程中超速行驶,是导致事故的主要原因,甲应承担主要赔偿责任。

三、案例分析1. 事故原因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机动车在道路上行驶,应当遵守交通信号,保持安全车距,不得超速行驶。

在本案中,甲驾驶的小型客车超速行驶,乙驾驶的货车违反交通规则,两车相撞,均存在过错。

因此,甲、乙双方均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2. 赔偿责任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十六条规定,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

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辅助器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

在本案中,乙受伤,甲、乙双方均存在过错,根据过错责任原则,甲、乙双方应根据各自的过错程度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具体赔偿金额,可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确定。

3. 案件处理在本案中,甲、乙双方在诉讼过程中,法院依法进行了审理。

根据事故原因分析及赔偿责任认定,法院判决甲承担主要赔偿责任,乙承担次要赔偿责任。

判决生效后,甲、乙双方按照法院判决履行了赔偿义务。

四、案例启示1. 提高法律意识,遵守交通规则。

本案中,甲、乙双方均因违反交通规则导致事故发生,承担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思修课法律案例分析(3篇)

思修课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张三和李四是邻居,两家住宅相邻。

近年来,由于张三在自家的土地上种植果树,果实累累,但却严重影响了李四家的采光和通风。

李四多次与张三协商,要求张三修剪果树,但张三以各种理由推脱。

最终,李四无奈之下将张三诉至法院,要求法院判决张三修剪果树,恢复采光和通风。

二、法律依据本案涉及的法律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1.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八十七条:相邻的不动产权利人应当按照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土地的原则,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共同维护相邻关系的和谐。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八十八条:不动产权利人因使用相邻不动产,给相邻权利人造成损害的,应当给予赔偿。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八十九条:不动产权利人因修建、扩建、改建等行为,影响相邻不动产权利人正常使用的,应当采取措施消除影响,造成损失的,应当给予赔偿。

三、案例分析1. 张三与李四的相邻权纠纷是否成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八十七条的规定,相邻的不动产权利人应当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共同维护相邻关系的和谐。

张三在自家的土地上种植果树,虽然并未直接损害李四的财产权益,但果树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李四的采光和通风,给李四的生活带来了不便。

因此,张三与李四的相邻权纠纷成立。

2. 法院是否应判决张三修剪果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八十八条的规定,不动产权利人因使用相邻不动产,给相邻权利人造成损害的,应当给予赔偿。

本案中,张三的果树严重影响了李四的采光和通风,给李四的生活带来了不便。

因此,法院应判决张三修剪果树,消除对李四的不利影响。

3. 张三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八十九条的规定,不动产权利人因修建、扩建、改建等行为,影响相邻不动产权利人正常使用的,应当采取措施消除影响,造成损失的,应当给予赔偿。

本案中,张三未采取措施消除对李四的不利影响,给李四的生活带来了不便。

因此,张三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包括修剪果树、赔偿李四因果树造成的损失等。

思修课大学生法律案例(3篇)

思修课大学生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思修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提高法治素养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通过对一起大学生法律案例的分析,探讨大学生在法律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提升策略。

二、案例背景案例一:某高校学生李某,因与同学发生纠纷,持刀将同学刺伤,造成对方重伤。

事后,李某被警方抓获,并被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

案例二:某高校学生张某,在网络论坛上发表侮辱他人言论,被侵权人起诉至法院。

法院经审理,判决张某赔偿侵权人精神损害抚慰金,并公开赔礼道歉。

三、案例分析(一)案例一:故意伤害罪1.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2. 案例评析本案中,李某因与同学发生纠纷,持刀将同学刺伤,造成对方重伤,其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

法院依法对其进行了刑事处罚,体现了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二)案例二:名誉权纠纷1.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2. 案例评析本案中,张某在网络论坛上发表侮辱他人言论,侵犯了侵权人的名誉权。

法院依法判决张某赔偿侵权人精神损害抚慰金,并公开赔礼道歉,维护了侵权人的合法权益。

四、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提升策略(一)加强法律教育1. 开设法律课程高校应开设法律课程,让大学生系统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养。

2. 开展法律讲座邀请法律专家、律师等开展法律讲座,解答大学生在法律实践中的疑问。

(二)加强法治实践1. 组织模拟法庭通过模拟法庭活动,让大学生亲身感受法律实践,提高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

思修课经典法律案例分析(3篇)

思修课经典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思修课,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门重要的公共课。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法律知识,以下将结合一起经典的案例,对法律问题进行分析。

二、案例简介某市发生了一起交通肇事逃逸案件。

案发当天,被告人李某驾驶一辆轿车与行人赵某发生碰撞,导致赵某受伤。

李某在事故发生后,没有停车救助赵某,反而驾车逃离现场。

赵某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因伤势过重死亡。

经调查,李某的逃逸行为严重阻碍了事故调查和赵某的救治。

三、法律分析1. 交通肇事逃逸的法律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交通肇事逃逸,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2. 案例中李某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逃逸李某在事故发生后,没有停车救助赵某,反而驾车逃离现场,其行为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关于交通肇事逃逸的规定。

因此,李某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逃逸。

3. 案例中李某可能面临的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李某的行为可能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处罚。

同时,考虑到李某的逃逸行为严重阻碍了事故调查和赵某的救治,属于情节严重,可能面临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处罚。

4. 案例中李某可能面临的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规定,李某在交通事故中负有赔偿责任。

赵某的死亡与李某的交通肇事逃逸行为有直接因果关系,李某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5. 案例中李某可能面临的其他法律责任李某的交通肇事逃逸行为,还可能受到行政处罚,如罚款、吊销驾驶证等。

四、案例分析1. 交通肇事逃逸的危害交通肇事逃逸行为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扰乱了社会秩序。

李某的逃逸行为不仅导致赵某无法得到及时救治,还使事故调查和责任认定变得困难,严重影响了社会公平正义。

2. 道德观念的缺失李某在事故发生后,没有停车救助赵某,反而驾车逃离现场,暴露出其道德观念的缺失。

思修法律专题案例分析(3篇)

思修法律专题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市一家知名企业,因市场环境变化和经营策略调整,决定进行裁员以降低成本。

该公司共有员工1000人,其中一线工人500人,管理人员500人。

在裁员过程中,公司采用了直接通知和公开竞聘的方式,导致部分员工对裁员决策产生不满,引发了法律冲突。

二、案例分析1. 法律冲突的表现(1)员工权益受损部分员工认为,公司在裁员过程中未充分保障其合法权益,如未按照法定程序进行裁员,未提供经济补偿,未妥善安排员工再就业等。

(2)公司经营压力公司管理层认为,裁员是公司经营策略调整的必要手段,但裁员过程中遇到了来自员工的阻力,影响了公司业务的正常开展。

2. 法律依据分析(1)劳动法相关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因经营状况发生困难,确需裁减人员的,应当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后,可以裁减人员。

(2)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四十一条第一款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3. 法律冲突的原因(1)公司决策程序不完善公司在裁员过程中,未充分听取员工意见,未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导致员工对裁员决策产生质疑。

(2)员工法律意识淡薄部分员工对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了解不足,未能有效维护自身权益。

三、解决措施1. 完善公司决策程序(1)在裁员决策前,充分听取员工意见,召开职工代表大会或工会会议,就裁员方案进行讨论。

(2)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裁员,确保裁员决策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2. 加强员工法律教育(1)定期组织员工学习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

(2)设立法律咨询热线,为员工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3. 合理补偿员工损失(1)按照法律规定,向被裁员工支付经济补偿。

(2)为被裁员工提供职业培训和再就业服务,帮助其尽快实现再就业。

4. 加强沟通协调(1)建立公司与员工之间的沟通机制,及时了解员工诉求,解决员工关心的实际问题。

思修中法律部分案例分析(3篇)

思修中法律部分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李某,男,30岁,某市一家公司员工。

2019年7月15日,李某驾驶一辆小型轿车在下班途中,因违反交通规则,与一辆电动自行车发生碰撞,导致电动自行车驾驶员受伤,两车不同程度损坏。

事故发生后,李某驾车逃离现场。

随后,李某被警方抓获,并对其进行了调查。

二、案例分析1. 法律依据本案涉及的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1)《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机动车驾驶人应当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操作规范安全驾驶、文明驾驶。

饮酒、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或者麻醉药品,或者患有妨碍安全驾驶机动车的疾病,不得驾驶机动车。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3)《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一)驾驶机动车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二)违反规定在道路上驾驶非机动车,造成交通事故的;”2. 案件分析(1)李某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二十二条规定,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违反了交通规则,存在过错。

(2)李某在事故发生后驾车逃离现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条的规定,构成交通肇事逃逸。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李某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

事故中电动自行车驾驶员受伤,符合“致人重伤”的构成要件。

(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条的规定,李某的行为同时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应依法受到行政处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 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 国的政体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 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 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 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 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三)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212-216) (四)我国的国家机构(216-218) (五)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
1、我国民商法律制度 2、我国行政法律制度
3、我国的经济法律制度 4、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
(六)我国的程序法律制度
1、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律制度 2、我国的行政诉讼法律制度 3、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律制度 4、我国的仲裁和调解制度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
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
准则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问题的三原则: 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与合作 各民族共同繁荣
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6、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 经济 共同发展。
司法独立之磨坊的故事
课外拓展:
1、威廉 冯洪堡:《论国家的作用》
2、熊培云:《一个村庄里的中国》《重 新发现社会》
影视欣赏:《秋菊打官司》
• 17日,高晓松出 庭接受公诉,被判 拘役6个月,罚款 4000元。
高晓松被拘6个月后今晨获释
• 2011年11月8日,高晓 松发微博称:“11月8 日,立冬,期满,归。 184天,最长的半年。 大家都好吗?外面蹉跎
吗?”
• 高晓松表示没有需要为 自己辩护,有的只是忏 悔。他愿意承担车祸中 的全部责任,并且最大 限度地赔偿受害人。并 称“酒令智昏、以我为 戒”,他愿意终身做一
违法必究,依法治国的保障
• 2011年5月8日,故 宫博物院发生展品 被盗案。5月11日, 案发58小时后,犯 罪嫌疑人石柏魁被 抓获。截至目前, 9件被盗展品中,6 件被找回。
• 5月9日晚,高晓 松驾车与三辆等红 灯的车辆相撞。经 酒精检验,高晓松 每百毫升血液中酒 精含量243.04毫克, 已构成醉酒驾车行 为。醉驾标准80 毫克
2、法律思维的特征 (1)讲法律 (2)讲证据 (3)讲程序 (4)讲法理
3、培养法律思维的途径(学法、懂法、用法)
二、了解法律制度 自觉遵守法律 (一) 宪法的特征和原则
1、宪法的特征 (1)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 方面。 (2)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 (3)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国外有趣的法律
• 阿姆斯特丹 • 在咖啡馆等公
共场合吸烟是 违法的,而吸 食大麻却是合 法的。
• 佛罗里达州
• 当地法律规 定,未婚女性 在周日进行 跳伞运动是 会被处以监 禁的。
• 意大利北部 Capri岛
• 为保护当地安静 平和的自然环境。 法律规定岛上禁 止穿着会发出噪 音的鞋子,否则
2、韩非的解释 (1)宪令著于官府。即法律必须公开公布。 (2)刑罚必于民心。即法的正当性源于民心。 (3)法加乎 奸佞。即法的功能是惩治奸佞。
3、古希腊神话阐释:正义 女神的形象
白袍(白璧无瑕) 金冠(至高无上) 盲眼(忠于事实) 宝剑(斩奸锄恶) 束棒(威震四方) 书籍(载于法典) 蛇 (不受诱惑) 狗 (不徇私情) 天平(公正无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宪法的基本原则 (1)党的领导原则 (2)人民主权原则 (3)公民权利原则 (4)法治原则 (5)民主集中制原则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人民民主专政 (1)人民民主专政的涵义: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 体。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 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 政的国家”
会被捕。
• 瑞士
• 晚上10点以后使 用抽水马桶是违 法的
2、法律的本质 (1)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 (2)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 反映,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进步性。 (3)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法律保障。
知识专题:话说法治
(一)关于法
1、汉语字意: 公平如水 明判是非 惩恶除奸
题记 人生而自由,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 [法] 卢梭
一、社会主义法律知识概论
(一)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及本质
1、特征: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法律规范(制定、认可)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法律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定义: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 实施的, 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用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 系。
个宣传普法的义工。
2011 “7·23广州陈村暴力袭警”案
• 掀翻警车捆绑民警 26农民 被公诉
• 26名被告被控妨害公务罪、 放火罪、破坏生产经营罪
新“许三多”—杭州市原副市长许迈永
钞票多、房子多、情人多 年均敛财1400万 房产有8套 情妇两位数
结束语:中国法治之路
1、普及公民的法治意识 2、提高法律工作者的法治水平 3、增强司法独立性 4、健全律师制度
(二)我国法律体系及其运行 1、我国的法律体系:(177-179) 2、我国法律的运行
(1)法律制定(提出、审议、表决、公布) (2)法律遵守(依法办事) (3)法律执行
(4 )法律适用
有法可依,依法治国的前提
(三)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加强法律修养 A、关于国家安全 1、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 2、掌握国家安全法律知识 B、培养法律思维,维护法律权威 1、法律思维的含义(1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