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秀 郭象,字子玄,河南洛阳人。西晋玄学家。少有才理,好《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向秀郭象,字子玄,河南洛阳人。西晋玄学家。少有才理,好《老》、《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郭象。郭象。字子玄。河南洛阳人。西晋玄学家。
少有才理。好《老》。《庄》。能清言。常闲居。辟司徒掾。稍迁黄门侍郎。东海王司马越引为太傅主簿。甚见亲委。任职专权。为时论所轻。尝以向秀《庄子注》为己注。述而广之。一说窃注之事。恐未必信。力倡“独化论”。主张名教即自然。为当时玄学大师。西晋末年的《庄子注》中第一次精炼提出这种思想的“ 双遣” 。“ 三翻”的典型表述。从而形成以“ 双遣” 。
“ 三翻” 为特征的重玄理论。后为佛学理论所吸收。同时也为道教义理所摄取。
中文名,郭象。别名,子玄。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洛阳。出生日期,252年。逝世日期,312年。职业,玄学家。官员。信仰,老庄学说。主要成就,清谈玄妙。代表作品,《庄子注》。官职,黄门侍郎。太傅主簿。观点,独化。玄冥。物各有性。
人物生平。郭象。字子玄。洛阳人。西晋玄学家。
以文论自娱。后辟司徒掾。稍至黄门侍郎。东海王越引为太傅主簿。甚见亲委。遂任职当权。熏灼内外。由是素论去之。永嘉末病卒。著碑论十二篇。先是。注《庄子》者数十家。莫能究其旨统。向秀于旧注外而为解义。妙演奇致。大畅玄风。惟《秋水》。《至乐》二篇未竟而秀卒。秀子幼。其义零落。然颇有别本迁流。象为人行薄。以秀义不传于世。遂窃以为己注。乃自注《秋水》。《至乐》二篇。又易《马蹄》一篇。其余众篇或点定文句而已。其后秀义别本出。
故今有向。郭二《庄》。其义一也。
综合概述据《晋书·郭象传》记载。他“少有才理。好老庄。能清言”《世说新语·文学篇》说他“才甚丰赡”。曾与善辩名士裴遐辩论。在社会上很有声望。“时人咸以为王弼之亚”。当时一些清谈名士都很推崇他。如太尉王衍常说:“听象语。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郭象早年不受州郡召。闲居在家。“以文论自娱”。后应召任司徒椽。迁黄门侍郎。又为东海王司马越所招揽。任命为太傅主簿。深得赏识和重用。
“任职当权。熏灼内外”。遭到了一些清谈名士的鄙视和非议。郭象解《庄》有明确的诠释进路:“庄子推平于天下。故每寄言以出意”①。这是说。庄子学说的内容本质上是“内圣外王之道”④。而解《庄》的方法则应当是“要其会归而遗其所寄” ③。即超越表达手段以把握精神实质。这可以说是王弼“得意忘言”说的发挥与应用。
主要成就。《郭象与魏晋玄学》向。郭哲学是道家发展阶段。
向。郭哲学有一个是“独化”。一个是“玄冥”。前者继承了先秦道家自生自化论。后者有关心灵境界的讨论。而这两点正是道家哲学的主题所在之一。体现了道家「先秦至东晋」此一历史长河中概念演变及发展脉络。魏晋玄学从何晏﹑王弼至郭象。发生了不少变化。但贯串其中的有一个共同的。而又非常现实的问题。即“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玄学理论形式的变化。是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的。
“名教”是指封建的等级名分和道德规范。“自然”是指所谓人的本初状态或自然本性。同时也指天地万物的自然天性与状态。何晏。王弼等“以无为本”的“贵无论”。开始提出自然无为。名教本于自然的观点。期望以自然统率名教。使名教复归于自然。到了阮籍。嵇康那里。由于政治斗争的复杂原因。他们突出地强调以自然为本的思想。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口号。在相当程度上冲击了名教的规范。到了西晋。清谈名士﹑
“贵族子弟”却“任自然”来骄奢淫逸﹑放荡无耻的生活乐广对这种情况提出批评说:“名教内自有乐地。
何必乃尔﹗”裴頠则著《崇有论》。从理论上用以有为本批判以无为本。提倡有为。否定无为。推崇名教。排斥自然。向秀在此之后进一步从理论上重新把名教与自然调和统一了起来却被郭象夺其名作。取而代之。郭象“独化论”是中心理论其手法原则是霸。王道。自作聪明。随意裁剪。以合己原有之心理。试举其例要。兹如下:一日“虽寄之人事﹐而本在乎天也”结果暗示他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心理主张郭象不赞成把儒教与自然对立起来的理论。
仁义等道德规范就在人的本性之中。说:“仁义自是人之情性。”。人的本性的自然发挥也一定符合儒教。表面看来借助于外力的儒教规范。其实存在于自身的自然本体之中。“牛马不辞穿落者。天命之固当也。苟当乎天命。则虽寄之人事﹐而本在乎天也。”郭象还认
为。物各有性。而“性各有分”。栽植桃树最忌常作修剪。修剪得过多。往往会妨碍到它们的发育。而梅树却恰好相反。枝叶修剪得愈利落。果实生长得愈壮硕。二日“物各有性”。人何尝不然”结果暗示他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的心理主张认为儒家教化完全合于人的自然本性。
天地间一切事物都是独自生成变化的。万物没有一个统一的根源或共同的根据。万物之间也没有任何的资助或转化关系。所以他说:“凡得之者。外不资于道。内不由于己。掘然自得而独化也”。“万物虽聚而共成乎天。而皆历然莫不独见矣”。郭象物各有性。有些需要借助礼教教化外来的力量塑造它的性格。有些却只须依仗自己的力量。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向秀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长。认清事物的本质。可以避免错误的处置。“杀牛取角”就是轻重倒置的结果。
“物各有性”。人何尝不然?三日“天理自然”。“天性所受”“谓之无为也”结果
成了暗示他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心理主张郭象还认为。物各有性。而“性各有分”。一切贵贱高下等级。都是“天理自然”。“天性所受”。人们如果“各安其天性”。则名教的秩序就自然安定了。因此。名教与自然两者是不矛盾的。他不赞成把“有为”和“无为”截然对立起来。认为人们把“无为”理解为“拱默乎山林之中”。是完全错误的。其实。所谓“无为”者乃“各用其性。
而天机玄发”;“率性而动。故谓之无为也”。即只要是顺着本性。在本性范围之内的一切活动。就是“无为”。玄学家的本体论。都不是讨论自然界或客观世界的存在问题。而是解决人的生命存在以及精神生活的问题。因此。本体问题同心灵境界问题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般说来。玄学本体论是其境界说的理论基础。而境界说则是它的完成。但是。郭象的“独化说”。却否定了玄学本体论。他既否定了董仲舒的天人目的论。又否定了王弼以“无”为本的本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