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定义和本质

合集下载

第三章美的本质

第三章美的本质

梅花的形象不等于梅花。美是客观
的观点,其错误是把“象”和“物” 混淆
起来了。“物”是实在的世界,“象” 是
知觉的世界。形象——这种非实在 的形式是不能离开人的意识的,包 含有人的创造。借郑板桥的话,物 的形象不是机械反映的“眼中之竹”, 而是主动、创造性看后形成的“胸中 之竹”。 •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 影、雾气,皆浮动于疏技密叶之 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 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
• 心和物不是两个东西。马祖道一说:“凡所见色,皆是 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象世界
•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 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 。意象是美的本体,意象 也是艺术的本体 。
• 中国美学在意象的一个最一般的规定就是情景交融。王 夫之说“情景名为二”,好像是两个东西,“而实不可 离” 。
•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 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 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来看此花时,此花 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 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王阳明《传习录》)
(二)主观论
主观论认为,美在心,即美是主 体心灵的产物。
高尔泰认为是美感决定美: “客观的美并不存在,美只要有
人感受到它,它就存在,不被 人感到,它就不存在。” “人的心灵,是自然美之源泉, 也是艺术美之源泉” “美与美感虽然体现在人物双方, 但是绝不可能把它们割裂开来。”
• “我们凝望着星星。星星是无言的,冷漠的,按照大 自然的律令运动着,然而我们觉得星星美丽,因为 它纯洁,冷静,深远。实际上,纯洁,冷静,深 远,……等等,和星星无关,因为这是人的概念。 星星自身原始地存在着,无所谓冷静,纯洁,深远。 它们是无情的,因为它们没有意识,它们是自然。”

美的诞生及其意义

美的诞生及其意义

系被视为一种美,体现了人类社会的温暖和互助精神。
情感表达的纯真之美
02
情感是人类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纯真、真挚的情感表达被视
为一种美,能够触动人心、引发共鸣。
爱情与美的关系
03
爱情是人类情感中最为复杂、最为美妙的一种,被视为情感之
美的典范,体现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05 美的价值意义
提升个人审美素养
树成荫,秋天的红叶满山,冬天的皑皑白雪,都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生
机与韵律。
动植物形态之美
千姿百态的动物
从威武的狮子、优雅的天鹅到灵巧的 猴子、绚丽的孔雀,动物界的多样性 和独特性展现了生命的活力和创造力 。
丰富多彩的植物
从参天大树到小草小花,从热带雨林 到寒带苔原,植物以其多彩多姿的形 态和色彩装点着地球,让人们感受到 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自然风光之美
01
壮丽的山川
如崇山峻岭、广袤的平原、蜿蜒的河流等,它们以雄浑的气势和多彩的
姿态展示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02
迷人的天象
如日出日落、云卷云舒、繁星闪烁等,它们以瞬息万变和绚丽多彩吸引
着人们的目光,让人感受到宇宙的浩瀚与神季节都有独特的美景。春天的花朵竞相开放,夏天的绿
艺术创作中常运用对比手法来突出 主题和强化艺术效果,同时也要注 意调和对比因素,避免过度刺激。
对称与均衡
艺术作品在构图和造型上常追 求对称与均衡,以营造稳定和 协调的视觉感受。
节奏与韵律
艺术创作中的节奏和韵律能够 赋予作品生命力和动感,增强
艺术感染力。
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
艺术鉴赏力的培养
通过学习和实践,人们可以逐渐提高艺术鉴赏力,更好地 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

美的本质与特征讲解

美的本质与特征讲解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鹤冲天
柳永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 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何 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 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 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 低唱。
“意境” “形神兼备”
(三)感染性
美的感染性是指美
具有一种使人感动 的特性。它意味着 一种精神性快感。 这种快感不同于生 物本能的满足,而 是一种精神的愉悦 和升华。
(四)无功利性
1、主体的无功利性 在审美活动中主体的现实 功利性考虑被忘却,在对 美对象的静观中获得自由。 2、客体的无功利性 客体的直观形象执著地从 功利性中超脱出来,抢夺 观察者注意的中心。
苏轼《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 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 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虞美人· 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 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 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巷 戴望舒
像梦中飘过 消散了,甚至她的 一枝丁香地, 太息般的眼光 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丁香般的惆怅。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撑着油纸伞,独自 到了颓圮的篱墙, 彷徨在悠长、悠长 走尽这雨巷。 又寂寥的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我希望飘过 消了她的颜色, 一个丁香一样地 散了她的芬芳, 结着愁怨的姑娘。

对美的本质的理解

对美的本质的理解

谈谈对美的本质的理解两千多年来,不少哲学家、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为了揭开美的奥秘,曾经从不同角度进行过艰苦探索,提出了种种关于美的本质的见解,综合起来主要有六种。

(1)从客体上探寻美的本质,认为美是事物的某种属性主张从美的事物本事去寻找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说成是事物的某种属性、形式、结构或法则等。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美体现着合理的或理想的数量关系,美同事物的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均衡、对比、比例、和谐分不开,提出“一切立方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①亚里士多德强调美在于事物“体积与安排”的“整一性”,认为美在于事物的形式、比例。

英国威廉荷珈兹指出,构成美的事物有六条原则,即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

他认为曲线是美的线条,比任何直线更能创造美,在优美的形体上直线最少,最美的线条是蛇形线。

英国博克认为美是事物本身的性质。

他说“所谓美,是指事物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莫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上述哲学家、美学家肯定美是来自客观事物本身,坚持了美的客观质性,引导人们到客观事物中区探求,美的本质,这是正确的,有积极作用。

但是,他们仅仅把美看做事物本身的某种特性,割断了美和人、社会的联系,对没的本质的认识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相当空洞肤浅。

(2)从主观上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是某种客观精神或者主观精神古希腊柏拉图提出美是理念。

他早在《大希庇阿斯篇》中讨论了美的本质问题。

苏格拉底问美是什么。

希庇阿斯答“美就是一位漂亮的小姐”。

苏格拉底不同意这个说法,他强调应该把“美本身”与“美的东西”区别开来。

有的美学家、哲学家不是从客观精神方面而是从主观精神方面去寻找美的本质,认为美是人的主观感受。

然而也有些人认为美是精神的产物,这是一种唯心论。

列宁指出,唯心主义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这株活树上一朵不结实的花。

唯心主义美学家对美的本质的探讨,是人类对美的本质认识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

这种观点使得人们不再仅仅从物质客体方面去寻找美的本质,从而把人类对美的本质的认识推向前进。

(最新整理)第一章美的本质和特征

(最新整理)第一章美的本质和特征
(1)美产生于劳动 (2)在美的产生过程中,实用价值先于审美
价值
好用--------好看
2021/7/26
8
下一页
美产生于劳动
2021/7/26
9
好用
好看
2021/7/26
10
二、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问题,是一个探讨事物之所以美的 原因与特质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试图给美下 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义的问题。
膳食,满足人们饮食的需要,有实用价值,是善
也是美,“美与善同意”。另有解释说,“美”
就是羊头或羊角为装饰的人,还有解释说,“大”
是由“火”演变而来,故“美”是火烧羊,是味
美。
2021/7/26
心灵感受—实用价值 5
哲学、美学意义上“美”:
• 凡是客观上与人构成一定的审美关系,能够引起
人们审美感受的具体形象,称为美。
• a.休谟·马歇尔的“美在愉快”说
• “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于 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见出一种不同的美”
• b.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的“美在无意 识的欲望”说
2021/7/26
15
(4)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求美
• 狄德罗的“美在关系”。 (5)从社会生活来探索美的本质的有:
2021/7/26
30
• 恩格斯则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 则对资本主义的丑恶从两个方面作了深 刻剖析。说资产阶级“在这种贪得无厌 和利欲熏心的情况下,人的心灵的任何 活动都不可能是清白的。”不过,在这 里,马克思、恩格斯都是从一种理论和 概念上对丑进行分析。
• (6)由上所述,我们可以给丑下如下一 个定义: 丑是在感性的形式中包含着一种对生活、 对人的本质具有否定意义的东西。

美学概论知识点

美学概论知识点

美学概论知识点 The final edition was revised on December 14th, 2020.第二章一、美的本质1、从物质世界中去探寻美的本源美是事物本身所固有一种物质属性,如自然属性、形式特点、典型性等,是独立于人类主观意识之外的一种客观存在,不受主体的偏见和个人爱好的影响。

(1)“美在形式”说美是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形式、结构、属性、特质和法则。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英】荷迦兹《美的分析》【美】克莱夫·贝尔:美是“有意味的形式”。

(2)“美在典型”说美是典型,是同类事物中最富于特殊性、最有代表性的事物。

【古希腊】苏格拉底【法】孟德斯鸠【美】朗洛伊斯2、从精神世界探讨美的本源认为美不是客观地存在于物,不是物固有的属性和特质,而是精神介于物的结果,精神是第一性的,把美归结为一种精神现象或精神属性。

(1)“美在理念”说客观唯心主义:把外在于人的某种绝对观念看成是美的本源。

【古希腊】柏拉图【中世纪】圣·托马斯·阿奎那【德】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2)“美在主观”说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心灵如意识情感、想象、直觉等看成是美的本源。

【英】休谟【英】科林伍德【意】克罗齐3、从主客观关系探寻美的本源美既不在客观,也不在主观,而在主客观的关系上,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1)“美在关系”说着眼于事物内部的关系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

认为美与不美并不完全取决于事物本身,而是要看它与人及其周围其它的事物所形成的关系。

【法】狄德罗(2)“美在生活”说强调美是一种客观社会存在,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强调美存在于审美主体对客体(审美对象)的审美实践活动。

【俄】车尔尼雪夫斯基4、从社会实践活动去探讨美的本源【德】马克思美的根源在社会实践,美的根源不在自然物质属性,不在客观精神,不在主观心理,也不在主观心理与客观事物的统一,它的根源深深地蕴藏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

美学的定义与范围

美学的定义与范围

美学的定义与范围
美学是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即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

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

美学属哲学二级学科,需要扎实的哲学功底,它既是一门思辨的学科,又是一门感性的学科。

美学与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等有着紧密联系。

美学的定义和范畴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中有所不同,但它通常着眼于审美经验和美的创造,以及美学经验的目的和意义。

从哲学的角度看,美学包括三个主要方面:美的本质、美的形式和美的发展。

美的本质指的是我们对美的理解和认知,包括对审美体验的深度理解和主观感受。

美的形式则是指美的表现形式,包括绘画、音乐、文学、戏剧等艺术形式,以及建筑、设计、时尚等实际应用。

美的发展则是指美学在历史和文化背景中的进化和变化,包括美学传统、美学观念和美学范式的变化。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美学可以理解为一种情感和认知的体验。

美学体验通常伴随着愉悦、兴奋、感动等情感,以及对材料、形式、意图等认知的抽象化。

美学体验的研究着眼于人类情感机制和感知经验的心理学分析,探索人类对美的反应和评价。

从文化学的角度看,美学可以理解为一种文化生产和创造的过程。

美学创造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展现出不同的特点和意义。

美学体验和美学创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美学创造受助于人类对美的感知和体验,另一方面美学创造通过创意和实践的方式引导人类审美趋向。

总之,美学的定义和理解需要从哲学、心理学和文化学的多个角度来分析和探讨。

美学不仅仅是对艺术的理解和评价,更是人类对美的认知、体验和创造的重要方面。

第一章 美及美的本质

第一章 美及美的本质

第一章美及美的本质第一章美及其本质美是什么?第一节美学史上的几种观点一、从物的客观属性和特征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1.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和谐。

2.苏格拉底:美是合适,美是有用3.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学生。

美就在事物之中,主要是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

4.博克:18世纪经验主义美学家博克认为:“我们所谓美,是指物体中能引起爱和类似情感的某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5.羊大为美。

二、从精神本体和主观心理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1.美是理念2.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3. 休谟:美是主观观念4. 美恶皆在其心三、从主客二体关系考察美的本质1.狄德罗的美在关系。

2.朱光潜:美在心与物的关系上。

3.李泽厚先生: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第二节美的根源一、劳动使劳动过程和劳动动作成为审美对象二、劳动使劳动工具成为审美对象三、劳动使劳动产品成为审美对象四、社会生产实践是美的终极根源第三节美的本质一、什么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人的本质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理解。

1.从人不同于动物的物种特征来理解,在于“自由”“自觉”。

2.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美的本质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第四节美的特征一、非功利性(一)客观对象不直接唤起主体的实际利益需要。

(二)主体对客体不作实际功利性评价二、形象性(一)美以形象呈现(二)美的形象依赖于人的直觉感悟三、感染性四、创造性第五节美与真、善的关系一、美和真、善的区别二、美与真、善的联系 1.美以真为基础,离不开真。

2.美以善为依托,表现了善。

教学目的、要求:通过学习本章内容,了解美产生的根源及其本质,掌握美的特征及其与真、善的关系,培养学员的审美能力,使学员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审美的眼光发现美、欣赏美,提高学员鉴赏美的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美的本质及根源 2、美与真、善的关系课后练习:1.试举例说明如何理解美的本质。

2.试论美与丑的关系,如何理解波特莱尔的“以丑为美”?阅读书目:1.宗白华《美学散步》2.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 2 -美是什么?这个问题千百年来无数人问及。

美学基础知识

美学基础知识

美学基础知识美是什么什么是美美是人从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上获得的一种快乐感觉.美是怎样产生的人在主观上认为某种客观事物能够满足自己的某种主观需求,该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就会使人感觉到某种美.也就是说,美是人针对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产生出的主观感觉.美的本质,就是客观事物外部形态所反映出的客观事物对人的主观需求所具有的功利价值.客观事物在客观上并没有美、丑之分.一定的客观事物能够使人产生美感,其根本原因在于人的观念.人具有了一定形态的观念,就会针对一定的客观事物产生一定的主观需求.当人在主观上需要某种客观事物时,该种客观事物就会以其特有的客观形态使人产生美感.当人在主观上不需要某种客观事物时, 该种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就不能够使人感觉到美.当人对于某种客观事物的主观需求不能够及时满足时,人在主观上就会针对该客观事物产生缺憾感.人对某一客观事物的缺憾感越是强烈,该客观事物的形态特征使人产生的美感就会越是强烈.不同人的观念形态是不同的,并且每个人的观念形态总是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的. 人的观念改变了,主观需求就会随之改变,一定的客观事物给人的美感就会改变.这就是为什么一些人认为美的事物另一些人却认为不美,人们过去认为美的事物现在却认为不美的根本原因.这就是发生美感现象的基本原理.这个原理,应该是能够说清楚任何美感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变化规律.正确理解“好感”与“美感”的本质区别和正确区分客观事物的“好感”与“美感”,对于正确理解美学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好感”是功利价值的本质体现,“美感”是功利价值的外观反映.要善于把握相同的客观事物对于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功利价值.一片山花,一片彩霞,普通人感觉到的只是视觉的愉悦,再没有其他的功利价值.而对于摄影和绘画爱好者,就有了产生作品的功利价值.所以,山花和彩霞,带给普通人的只是好感,带给摄影和绘画爱好者的还有美感.只有造诣较深的劳动者和善于总结生活经验的人,才能够很好地感受到“均衡”“对称”“规整”给人的美感.对于色彩亮丽的事物,人们往往爱说“真美呀”,这是因为以前人们并没有在意区分事物给人的“好感”与“美感”的不同的.大自然馈赠给我们形形色色的美,人类文明给我们创造了缤纷多彩的美,我们日益生活在一个高度审美化了的世界中.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各样的美,如果我们凝思发问:美到底是什么想必是极其自然、也是极其合理的.伴随着对历史上各种美的定义“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教训的反思和现代科学思想从确定走向不确定,从求真走向求效的转变,近代以来,西方美学从形而上走向形而下,从本质主义走向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出现了一种美学取消主义和艺术解构主义的声浪.如狄德罗说:“我和一切对美有过着作的作家一样,首先注意到人们谈论得最多的东西,每每注定是人们知道得很少的东面,而美的性质则是其中之一……几乎所有的人都同意有美,并且只要哪儿有美,就会有许多人强烈感觉到它,而知道什么是美的人竟如此之少.”韦兹说:关于艺术,“一切美学理论试图建立一个正确的理论,便在原则上犯了错误……它们以为‘艺术'能有一个真正的或任何真实的定义,这是错误的.”“我们所要开始的问题不是‘艺术是什么',而是‘艺术究竟是何种概念’……在美学中,首先的问题便是对艺术概念的实际运用的说明,给予这个概念的实际功能一个逻辑的描述.”应当说,取消主义美学认识到美的本质的复杂性、不确定性,打破了传统美学乐观主义的梦想,也给传统美学的简单化的思维方式当头一棒,这是美学的进步.然而,它对自己所信奉的否定主义美本质观过于偏执,以致嘲笑、剥夺别人思考美之为美的权利,从而把自己推进了荒谬可笑的绝境.美学取消主义一方面认为美不可界定,另一方面又在对美作界定,这个定义即“无”.而肯定自己否定主义的美学见解事实上也是一种“有”.正如大乘佛教所勘破的那样:执物为有故是有,执物为空也是有,只有把"色即是空"的见解也空掉"空空",才是真正的空.真正的美学取消主义应当什么也不说.它既然要有所言说,并竭力要人们放弃其他美的定义,信奉它的否定主义美学定义,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美学取消主义取消美本质的研究转而走向美的具体形态的描述与分析,事实上,在对某一门类的美学资料进行选择、分析时,在对某种美学形态、审美文化加以取舍、评价时,又必然暗含、体现了自己的某种对美的看法.这种对美的看法恰恰是与否定主义的美本质观直接对立的.事实上我们看到,在“美学史”一类的形而下的描述性研究着作中,如果编着者缺少对美的一以贯之的思考,就会在评述中出现自打嘴巴的情况和“看人挑担不知重”的不负责任的现象.因为美之难解,于是干脆放弃思考,这也是美学研究中的鸵鸟行为.事实上“美是什么的问题”是回避不了的基本问题.搞美学研究不回答“美是什么”,正如搞经济学拒绝回答“商品是什么”、搞伦理学拒绝回答“什么是善”、搞哲学拒绝回答“什么是真”一样荒唐可笑.一个美本质缺席的美学理论体系是残缺不全的,一个对美本质毫无已见的美学家是不能令人信服的.人类对于事物本质的从识,始于不知,中于知,终于不知.自然科学尚且如此,社会科学更复如此.在社会科学领域,没有绝对真理,有的只是包含的绝对真理颗粒多一点的相对真理.对于“美是什么”的思考和回答也只能以此相求.取消主义美学一方面从思维的开放性否定过去种种自我封闭的美学定义,一方面又将自己否定主义的美本质观封闭起来,要别人把它当作绝对真理而放弃美本质的思考,体现了"当局者迷"式的愚蠢,任其扩散,只会阻碍美学研究的进步.其实,只要我们不过于求全,认识到任何学说建构只是相对真理的探索,人们顺着"美是什么"的思路作些新的思考又何妨呢题:美的合理定义美的合理定义应是:美是事物中使人产生愉快的当时的部分.其中的“愉快”,是人的舒服、满足、高兴、欢乐、愉快之类心情的缩略称,它包括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愉悦快慰在内.此定义表明,美之所指,是事物中的部分;事物中的任何部分,就其本身而言,无论怎么说都不可以称之为美,但是,当事物中的部分被人感受并使人产生愉快时,它就成为感受者的美了;美具有当时性,只存在于使人产生愉快的当时,是与感受者的愉快共存亡的:随愉快的产生而产生,随愉快的消失而消失.一、美应指事物中的部分而言.“美是事物中使人产生愉快的当时的部分”定义明确地表明,美之所指,是“事物中……的部分”.这里所说的事物,与一般的用法一样,含义为世间可被无依附地指称的东西,如地球、山、水、花、理论和想法等等.当人们感到这样的事物美时,这美就是指其中的部分而言的,如张三说一朵花美,美就指花的部分如使张三产生愉快的花的颜色.在这里面,事物是花,事物中的部分是花的颜色.要特别引起注意的是,还有一种做法是把这里的“花的颜色”当作事物看待,显然,此事物已非同一般即已不再是可被无依附地指称的东西了,因指称时必须依附于“花”.应当看到,即使把不是可被无依附地指称的“花的颜色”当作事物看待,美也依然是事物中的部分,只不过这“部分”已处于极端的状态即已达极限,已等同于“整体”了.显而易见,不管我们怎样看待“事物”, 美之所指无例外地都是事物中的部分.把美之所指,也就是把定义中的属概念,说为事物中的部分,这是从事实中来并且完全符合于事实的表述.请看看世上所有的美吧,有哪一个不是指着事物中的部分而言的我们不妨举几个具体的例子来谈谈.例一是,当许多人看一幅画美时,各人心中的美之所指,大凡都不是画的全部,比如通常是不涉及画料的化学组成方面的东西的,也不包括画中未被看到或者根本看不到的其他一些东西,而只是指眼睛所及的画中的某部分,如有的指画之色彩,有的指画之布局,有的指画之神态,有的指画之作者名字等等,所有这些所指即画之色彩、画之布局、画之神态和画之作者名字等等,都只是整幅画中的部分.例二是,一些人说山美,就可能有因山的形态而言的,有因山的轮廓而言的,有因山中的瀑布而言的,有因山腰的草木而言的,有因山体的颜色而言的,如此等等,山芯的岩石泥土和山间的飞蝇爬虫之类东西一般都与之无缘,其中山的形态、山的轮廓、山中的瀑布、山腰的草木和山体的颜色等等,也都只是山中的部分.例三是,人们说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美,就可能甲因计策的结构而生,乙因谋略的脉络而生,丙因孔明的运筹而生,丁因述计的语言而生……其中计策的结构、谋略的脉络、孔明的运筹和述计的语言等,无不为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这一事物中的部分.关于事物中的部分,还须作一点说明,那就是所说的“部分”只有在“事物中”的限制,而却无大小之分.当我们说山中的瀑布、山腰的草木和山体的颜色三者各为山中的部分时,并不意味着它们两者或三者合起来就不能作为山中的部分.在不同的情形中,“部分”这一表述虽同,但其所包含的东西却有别.于是就很明显,不论一个事物中的多少东西或什么样的东西使人产生愉快,都可说成是事物中的部分使人产生愉快.关于美之所指,历史上有过很多说法,如有说是“东西”的,有说是“物质”的,有说是“外物”的,有说是“事物的形式”的,也有说是事物的“属性”的,还有说是事物的“那种特质”的,五花八门,不一而足.这些说法虽各有一定的道理,分别符合一些事实情况,但却全都不确切.举例说,“东西”有过于含糊之嫌, “物质”用以指“计策的结构、谋略的脉络、孔明的运筹和述计的语言”等等显然不妥,“属性”和“那种特质”则不能准确地指说“画之作者名字”、“山中的瀑布”和“山腰的草木”.——很明显,除了“事物中的部分”,再也找不出什么说法能把美之所指准确明白地表达出来了.我们知道,“部分”是相对于“整体”而言的,事物中的部分,是事物整体中的一块,可大可小,可此可彼,可实可虚,既能包含人们曾经使用过的所有说法中的合理内容,又能包含被它们遗漏的任何有用成份,完全可把美之所指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二事物中的任何部分,就其本身而言,无论怎么说都不可以称之为美,但是,当事物中的部分被人感受并使人产生愉快时,它就成为感受者的美了.在这里应加说明的是,使美与愉快联系,不是我的发现,而是从人们已有的见解中筛选出来的.在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美学着作中,把美与愉快联系起来的陈述已多到恐怕谁也说不清有多少的地步.我把愉快与美的联系筛选出来并在定义中使用,当然也是根据事实情况审慎确定的,在使用时,我还给“愉快”到底应指什么作了明确的说明.如上面已经提到过的,定义中的“愉快”是由事物引起的人的舒服、满足、高兴、欢乐、愉快之类心情的缩略称,它包括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愉悦快慰在内.我以前还曾说过,人的生理快感的产生,由人的生物学特性决定,而影响到精神上愉悦快慰的因素却很复杂,有生理方面的因素,更有世界观、社会经历、文化素养以及当时的环境、心境等等诸多其他主客观方面的因素.愉快,是上述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这些因素方面的原因,使得不同的人感受同一对象时有些会产生出愉快来而有些却不会,即使同一个人,对同一对象也可能有时会产生愉快而有时却不会,于是就会出现美的因人而异和因时而异现象.这些现象正是这里说到的诸多因素的不同及其变化所造成的.当然,美也会因物而异,而其原因则在于事物或者说“事物中的部分”不同.——从中可以看出,美的因人、因时、因物而异诸现象的出现,都能在“美是事物中使人产生愉快的当时的部分”定义中得到很好的说明.应当指出,“愉快”是个谁都能明白的东西.人们在感受任何事物的过程中,是不是产生了“愉快”,单靠直觉就能明白,而无需去考虑即无需通过其他的描述或者说明去确定,大人如此,小孩如此,甚至连婴儿也不例外.襁褓中的婴儿,一吮到奶头,愉快之情就溢于眉眼,而当受到针刺时,马上就哇哇大哭,一脸的不愉快即呈人前.连襁褓中的婴儿都能明白的“愉快”,恐怕是没有人会搞不清楚的了.愉快与美联系着,应是大家都亲历过的事情.在人类的活动中,当事物通过人的感官作用于人时,就会引起人的一些反应,此时,事物要是使人产生了愉快,那么人就会觉得这事物中有美:事物的哪个部分使人产生愉快,它的哪个部分就是美.世间所有的美都是这样形成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美是“事物中的部分”与“感受者的愉快”两者结合的产物.这里的问题还可以这样来理解:美不是固定地存在于事物中的东西,而是一种在一定的条件下出现的东西;美要是出现了,就一定出现于事物之中,同时能被人真实地感受到;事物中的部分之所以会成为美,显然是因为它使感受到它的人产生了愉快.在美与愉快关系的问题上,不但先前的一些研究者们已经明白,而且当今的许多人也是很清楚的.不过从网上的讨论看,仍不乏有持异议者在,较为典型的是,有人曾以现实中有悲剧美而对定义提出质疑,也有人因它不分美感与快感而觉得其不妥.下面分别就这两方面的问题谈点意见.1.有许多人认为悲剧美中的美不与愉快合拍,而却是与悲或痛苦等等联系的.应当指出,这样地看问题是理解和认识上的偏差所致.悲剧美是“剧”美而非“悲”美,即不是悲苦所产生的美,而却是“悲剧”艺术的令人满意或者舒服而形成的美.当然,这种满意或者舒服有时会有一定的悲伴随着,但这悲显然不是美之缘起.事实上,悲是无论如何悲不出美来的,只有“愉快”在这里是满意或舒服才能“愉快”出美来.要是悲能悲出美来,那么,痛苦、木讷、呆滞、哀怨、恸哭等等就都可和美联系上了,于是,美就既对应着愉快,又对应着愉快负面的东西,天下还会有不美的东西在吗请想想,现实中会有这种所触皆美的事吗很明显,对于感到一个“悲剧”中有美的人来说,美一定不在使人伤心流泪之“悲”,而却在使感受者感到满意或者舒服的映悲之“剧”.要是悲剧美中的悲能悲出美来,那么悲剧美就不宜叫做“悲剧美”而却应改名为“悲美”了应当指出,“悲剧美”不指世上所有的“悲剧”都会产生美,也不指一个“悲剧”对所有的人都会产生出美来.一个“悲剧”能不能对感受者产生美,要看这“悲剧”能不能使感受者产生“愉快”即产生满意或者舒服等等.显然,有关悲剧美的正确认识,可有力地支持“美是事物中使人产生愉快的当时的部分”定义.2.有朋友认为,定义美时必须区分美感与快感并有所取舍,不然的话,美的范围就被扩大了.在持有这种观点的人看来,美只与美感联系,而却不与快感联系;与美感联系的美即“美学研究的美”才叫美,而与快感联系的美即“生活之美”尽管也可被人们称为美,如“美食”、“美味”、“美事”中的美,但却不是真美;不是真美的“美”只是美的“非标准用法”或“不正常用法”.这是非常小气非常偏狭的观点,既让人莫名其妙,又完全站不住脚.首先,只把“美学研究的美”当作美,而把“生活之美”排除于美的行列之外,不但有违事实,而且也找不出任何正当的理由.美食、美味和美事中的美是人们一直都说为美的一些美,这是铁打的事实,请问有什么理由可任意地把它们不当成美事物的美不美怎么可以按是不是已被美学研究过这种事来区分其次,把愉快分为美感与快感,这是历史形成的美学研究的需要.应当看到,这种划分是人为的并且仅仅是大致上可行的.须知美感与快感互相交融着,想在彼此之间划出明确的分界,永远不可能实现.着意于把与美感联系的所谓“美学研究的美”当成美,而把与快感联系的“生活之美”当作“不正常”的或“非标准”的美从而认为它们应从美的行列中被剔除出去,如此捏成的美连界限都难以搞清,怎么可能是个合理的东西呢“美学研究的美”的范围究竟应划到哪里为止,又有谁能确定得了如果认为“美”只指“美学研究的美”,那么这“美”就会因寻求不到确切的范围而走上不能被准确认识的绝路.实际上,对于美的定义即对于说明美是怎样的东西而言,只有包括着美感和快感的“愉快”才适用.愉快是个很清晰的概念,是不是愉快,人人清楚,与愉快联系的美,也界限分明,谁都不会感到含糊.显然,把愉快与美联系在一起,丝毫不存在任何形式上的毛病.其实,这种联系还是存在了不知多少时间的事实了呢.生活之美涉及到人们每一天的生活,从量上要远远大于“美学研究的美”.其实,艺术之美要以生活之美作为基础,没有生活之美的“美”是无根之美,是跛足之美,认为只有艺术之美才叫美的做法散发着让人感到沉闷的学究气,也明显地反映出了主张者在相应见解上的幼稚.其实,美如同浩瀚的大海,其中既有鲜亮的生活之美,又有更高的艺术之美也即“美学研究的美”.美学着重于研究艺术之美而少顾和不顾此外的美,这是现行美学的个性,其出现和存在都很正常.应当明白,美学看重艺术之美根本无碍于生活之美之为美.请问凭什么要把现行的美学研究未及之美驱逐出美的行列只有包括生活之美和艺术之美在内的美才是完整的美.我们给美下定义,目的在于把语言中的美是怎样的东西说清楚,无疑应让所下的定义适合于天下所有的美.定义美不应让美只局限于某些人想当然的圈子,如果给出的定义只适合于某些人不知是因为什么原因而喜好的一部分美,那么应认为这种定义不能成立才对,怎么可以反倒认为能适合所有美的定义不妥呢因而就很明显,认为在定义美的过程中要对“愉快”作美感与快感上的区分,实不可取.以上所说的这些表明,美与不论指美感还是指快感的“愉快”联系,既能在道理上通顺,又能与客观事实符合.看来,“美是事物中使人产生愉快的当时的部分”定义应是一个合理的定义.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上,所有的美都必定是“事物中使人产生愉快的当时的部分”,而所有的“事物中使人产生愉快的当时的部分”也都可称为美.请朋友们看看,对之能不能举出反例来哪怕只是一个要是举不出,就说明这一定义是与事实完全符合的,即是合理的或者说是正确的.美感的形成原理美感是怎样形成的美是对人的主观需求有功利价值的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特征使人产生出的一种快乐感觉.也就是说:人认为能够满足自己主观需求的客观事物,其外部形态就会使人感觉到美;人认为不能够满足自己主观需求的客观事物,其外部形态就不会使人感觉到美;人认为对自己的主观需求会造成利益上的损害的客观事物,其外部形态就会使人感觉到丑.美又称为人对客观事物的美感.人的主观感觉的产生,是以人的观念形态为根据的.不同的人,观念形态是不同的,不同的观念形态构成了不同人特有的“自我”形态,并且每个人的观念形态又总是在不同程度地发生着变化.这就是为什么一些人认为美的事物另一些人却认为不美,人们过去认为美的事物现在却认为不美的根本原因.教育人们形成合理的观念形态,使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合理的主观愿望和主观需求,正是观念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正是社会美育的基本课题.美学,不应该属于哲学的范畴.美学的基本任务,应该是根据人们已经确定的处于主流地位或先进地位的社会观念文化,创造出相应的造美技术,为人们确立的社会生活形态创造出更多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具有强烈美感的文化事物,在促进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的过程中为人们创造出更多的生活愉悦.美感好感缺憾感观念形态什么是美,美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有的客观事物能够使人感觉到美,有的客观事物不能够使人感觉到美为什么有些人认为美的事物,另一些人却认为不美为什么过去人们认为美的一些事物,现在又认为不美了对于这些关于美学现象的最普通的问题,从来都是那些善于思考问题的人们非常关注的.从古到今,曾有许多人用超人的智慧和努力来试图圆满地解答这个问题.然而,到目前为止,这个看似非常普通的问题仍然没有被任何人真正解决.三,主观感觉人以主观需求为根据,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感觉行为现象,称为人的主观感觉.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觉主要有两种形态,这就是“快乐感觉”和与其相对立的。

结合中外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结合中外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结合中外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谈谈我个人的看法2009-5-16 2009-5-16 0:05:37 心情:幸福天气:晴温度:℃一、美的本质美学范畴内关于美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指审美对象,即什么是美;二是指美的本质,即美是什么;三是指与丑相对立的美学基本范畴,即狭义的美。

其中关于美的本质的问题,一直是美学家关注和争论不休的焦点问题。

(一)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美的本质在于探索审美对象为什么是美的,即美的根源何在的问题,古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多种探索。

按照美在主观还是美在客观大致可分为四种观点:第一种是从客观精神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客观理性、绝对精神等。

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是理念,只有美的理念才是真正的、永恒的美。

他认为美的理念是不依赖具体的美的事物的“美本身”,一切具体事物只有以美的理念才能成为美。

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认为美是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但在这个统一体中感性形式是从属于理性内容的,是绝对精神的一种显现,美的本质在于理念,在于绝对精神。

第二种是从主观心理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主观意识、审美感受等。

休谟认为美的本质是人的情感愉快;康德认为美的本质是主观情感;叔本华认为是意志;弗洛伊德认为是性本能;桑塔耶那认为是快感;克罗齐认为是直觉。

这些观点虽然涉及到审美心理学问题,并在揭示美的社会性能方面有合理之处,但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他们抽象地发展了主观能动的方面,而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没有看到主观心理是客观物质现实的反映。

第三种观点是从客观世界的自然特征出发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的本质就在对象的自然物质形式中,美是事物的某种属性或性质之间的某种关系。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就在于事物的感性形式,在于事物外在形式的“秩序、匀称、明确”,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某种形式规则;博克认为美是事物的某些属性——细小、光滑、比例匀称等。

黑格尔美学观点浅析

黑格尔美学观点浅析

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
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性格寓言式的抽象品。” 明确性(特殊性)。在诸多性格特征中必须有一个主要的、占主导地位 的性格。否则,性格就无重点,无确定性。 坚定性。人物始终一贯忠实于自己的特点、忠实于自己的“情致”,具 有独立自主性。它有自己的性格发展逻辑,根据自己的意志发出动作。在性 格发展的每个阶段,虽然有矛盾的对立和转化,但人物始终保持自己的统一 性和内在发展的必然性。
理想性格需具有以上三个特征,艺术表现出这样的性格
,才真正实现了艺术的理想,创造出艺术的美。理想的 性格的“主要原则就是要有一个丰富充实的心胸,而这 心胸中要有一种本身得到定性的有关本质的情致,完全 渗透到整个内心世界里。艺术不仅要把这情致本身,而 且要把这种渗透过程都表现出来。”
②理想环境: 黑格尔论环境时,涉及这样几个概念:一般世界状况、情境、 情致。 一般世界状况指一般背景,时代背景或社会背景,精神文化生 活。如法律、道德伦理、宗教、习俗等信条、理想。它们是绝对精 神的外化,又称普遍力量。一般世界状况包括自然、现实的物质关 系、精神关系的总和。人与这个总和发生联系,并在其中活动着, 这个总和也是性格形成、展开的基础、背景条件。 情境是指一般世界状况的具体化,引起人物动作、展示性格的 “机缘”,人物性格产生活动的具体背景。是一般世界状况具体化 、特殊化,更特殊具体的前提,环境的个性化表现,导致冲突,引 起动作。 情致是普遍力量或一般世界状况在人的个性中的体现。一般世 界状况内化为人的主观情绪、人生态度、价值尺度、渗透在人的内 心世界当中。这种内在的情绪力量即情致。它既是理性的,又是意 志的。一般世界状况具体化为客观情境,同时也内化为主观方面的 “情致”,外在“情境”引起内在情致的矛盾冲突,艺术形象、艺 术典型是性格与社会力量的统一。

康德对美的定义

康德对美的定义

康德对美的定义“美是什么?”在一千个人的眼中,也许会有一千种答案,但是从康德那里,我们得到了最本质的回答。

有人说,美就是指“美丽的花朵,可爱的孩子”这类形象;也有人说,美就是那些高深莫测的科学知识;还有人说,美就是对于某些人而言具有高尚、不凡品格的事物。

然而,康德给出了自己的定义,美就是“经验的对象化,感性显现的愉快状态”。

美不仅仅存在于外部世界中,它与我们的内心息息相关。

美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是由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创造的。

所以,美的最终根源,在于人们的社会实践。

康德认为,“艺术家只有通过想象和思维才能理解美。

”例如,一棵树,当你看到这棵树的时候,你是否有过惊叹的感受?如果你还不能够领略到这种审美的愉悦,那么请再仔细地观察一下这棵树。

观察树叶的形状、粗细、疏密,你是否感受到了大自然神奇的魅力?如果你已经感觉到了这种审美愉悦,那么恭喜你,你正在接近美的边缘。

如果你能够将你的审美经验转化为审美意识,那么你已经跨越了审美的门槛,真正走进了美的领域。

“美即理念。

”“美的事物不在客体,乃在主体”。

美的最初起源,来自于人们对某件事物或者某种品格的欣赏。

在很多时候,美表现在一个人身上,并不是因为他长得有多漂亮,而是因为他的某些优秀的品质令人折服,引起了人们的敬佩之情。

康德说:“自由并非人类的特权,而是一切人的权利。

”在现实生活中,美往往需要自由的心灵去发现,去欣赏。

我们常常都被那些俊男靓女所吸引,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外貌有多么地迷人,而是因为他们拥有独特的气质,正是这种气质,征服了我们的心灵。

所以,我们应该用一颗纯洁的心去看待事物,不要被欲望所左右,这样才能更加接近美。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你能做到这几点,那么距离美就不远了。

“美不是在物质实体中找到的,而是在生命中寻得的。

”“美不是知性直观,而是理性直观,美的规律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

”我们往往都认为自己对美的追求十分苛刻,其实,那些虚荣、浮躁、矫饰的东西,都属于外在的美,而真正美丽的事物,应该是那些既符合自然之道,又体现人文精神的东西。

美的真正含义

美的真正含义

美的真正含义美,令人神往,使人陶醉。

我们可以对个别感性事务或具体一样东西作出审美判断,亦或是经验性的描述。

但,什么是美?这需要从美意识的起源来研究。

美意识的起源是美学上的一个重要问题。

日本学者笠原仲二认为:“美起源于人的感官的愉悦”。

《说文解字》提到,“美,甘也,从羊大。

”原始人认为,羊长得肥大就美,因为肥大的羊与人的感性需要有直接关系。

首先是美味的直接生理快感,进而使人产生愉悦感,满足感。

“色”的本意为“性欲”,实际上指的是属于女性的一切特性,如丰腴的肉体、纤细的四肢、令人喜爱的容姿、温柔娴雅的举止、魅人的嗓音、华丽的装饰等等。

所以美的概念是,对引起人们美感的客观事物共同本质属性的概括。

对于美的本质,长期以来众说纷坛,争鸣激烈。

简要的介绍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美是主观的,美是人人都知道的,但是对于美的看法,并不是所有人都相同的……美食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

吕荧曾在《美学问题》中这么说。

美由心生,这是偏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第二种观点、认为美是客观的,既是美在于事务的自然属性。

蔡仪在《新美学》中说:“物的形象是不依赖鉴赏者的人而存在,物的形象的美也是不依赖于鉴赏者的人而存在的”。

美的东西就是典型的东西,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

这种观点忽略了人对客观认识的一面。

第三种观点、认为美就是主客观的统一。

朱光潜说:美的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状适合主观中方面的意识形态。

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想的那种特质。

即美必须是以客观的自然事物为条件,并必须与人的主观意识结合起来,在主观意识的作用下,使“物”变成“物的形象”,才能产生美。

这种观点仍然未摆脱美食心灵创造的模式。

第四种观点、认为美食主客观和社会性的统一。

李泽厚给美的定义是“美就是包含着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而有着具体可感形态的现实生活现象,简言之,美就是蕴藏着真正的社会深度和人生真理的生活形象。

美是真理的形象。

”这种观点被大多数人结束。

对美的定义的认识和理解

对美的定义的认识和理解

对美的定义的认识和理解关于美的定义,美的释意有几方面:⑴指味、色、声、态的好.如:美味;美观;良辰美景.《史记·吴太伯世家》:“见舞《大武》,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⑵指才德或品质的好。

如:美德;价廉物美.《管子·五行》:“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

"王勃《滕王阁序》:“宾主尽东南之美。

”⑶善事;好事.《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⑷赞美;称美.《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

”⑸喜欢;称心。

《醒世恒言·马当神风送滕王阁》:“满座之人见王勃年少,却又面生,心各不美。

”以上总结为一句,美的定义为:人对自己的需求被满足时所产生的愉悦反应的反应,即对美感的反应.从事这个设计这个专业,需要掌握基本的对美的认识和理解.儿童时,觉得玩具是美的。

有自己的兴趣时,觉得画笔是美的。

拿着画笔,觉得自己所画的是美的。

上学时,觉得有朋友一起玩耍是美的。

劳累时,觉得放假是美的.小时候,觉得长大后的未来是美的.长大后,期待更久后自己创造出的美好生活。

从小学美术的我,需要整理自己这么多年来对美这个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小时候,画着儿童画,自己有无数的想法在头脑中,得过许多奖,也许那时候大人们对自己的作品感到很美。

高中时,画了许多素描,色彩,速写,觉得能把它们都画得好,就是真正造出了美。

写意的画法和写生的画法都能创造出美,所以让自己觉得美并不是绝对的.到了大学,看到许多新奇的作品和事物,自己在茫然中的时候,感到自己对这些如此陌生,感到自己的创新少之又少。

时刻去告诫自己不能去依赖某些东西.应该需要怎么去进步呢?要在大学中去积累,创造出更好的东西。

涌现出更多好的想法。

也出去旅游过,看见过一些奇山妙水,在国家森林公园中呼吸大自然的空气,那种惬意让人不自然的感觉到大自然的美,站在高山上远眺,在船中漂流,感受奇观》自然所创造出的事物,体会其中的特点与形态,也许这就是美吧。

what is beauty演讲稿

what is beauty演讲稿
wht is beuty演讲 稿大纲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添加目录项标题 演讲稿的主体
演讲稿的开场 演讲稿的结尾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பைடு நூலகம்演讲稿的开场
引入主题
开场白:通过幽默提问或故事引 发听众兴趣
目的阐述:明确演讲的目的和主 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主题的背景 和重要性
呼吁听众思考美的本质
总结演讲内容回 顾美的不同定义 和表现形式
强调个人对美的 理解和感悟引导 听众思考自己的 认知
鼓励听众在生活 中发现美珍惜美 好时刻积极面对 人生
呼吁听众保持对 美的追求和探索 不断拓展自己的 视野和认知
感谢观看
汇报人:
探讨美的意义
美的定义:美的本质和内涵
美的价值:美的意义和作用
美的表现:美的形式和表现方 式
美的追求:美的追求和实现途 径
04
演讲稿的结尾
总结观点
重申主题:对美的定义进 行总结和阐述
强调个人观点:表达自己 对美的独特理解和看法
激励听众:激发听众对美 的追求和探索
感谢听众:表达对听众的 感谢和敬意
引导思考:提出与主题相关的问 题引发听众思考
提出论点
开场白:吸引听众注意力引发兴趣 提出论点:明确演讲主题阐述观点 背景介绍:提供相关背景信息增加说服力 引导论证:引导听众逐步接受论点展开论证
03
演讲稿的主体
阐述美的定义
美的定义:美是一种主观感受是对事物或现象的欣赏和喜爱 美的标准:美的标准因人而异没有统一的标准 美的表现:美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多种感官来表现 美的价值:美具有审美价值可以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谈谈对美的本质理解

谈谈对美的本质理解

美的本质古希腊圣哲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辩论“什么是美?”,最终未能给出一个终极而本质的定义,不得不慨叹:“美是难的”。

直到科学昌明,哲学繁荣的现在,“美是什么”的问题仍是一个难解的“斯芬克司之谜”,仍在无休止的争论中。

虽然无数的哲学家,美学家,思想家为了揭开美的奥秘,曾经从不同的途径进行过艰苦的探索,并提出了种种当时在他们看来最为理想的答案。

但他们都未能最终摘下这颗美学皇冠上的明珠。

回答“美是什么”之所以困难,是因为它所要求的并不是对个别对象作审美判断或作经验性的描述,而是要求在各种美的对象中找出美的普遍本质,或者在与非审美对象的比较中找出其特殊的本质。

美并不是固定的,形而上的,在美的概念下,包含着各种性质上极不相同的事物。

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如日月星辰,花草树木,各种劳动产品以至人物的品质、动作、相貌、表情、风度等等,都可以作为审美对象,都可以是美的事物。

要在这些性质上极不相同的各种事物中概括出美的普遍本质,当然是极困难的。

再则,美还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变化而相应地发展和变化着。

在动态的时空结构中,由于时代和社会的不同,美的内涵极其价值意义也就很不一样。

综上,正是美的概念内涵的宽泛性、复杂性甚至变易性给美的本质笼上了一层神秘的难以揭去的面纱。

有人认为美是主观的,他们认为只有人的主观情感,意识与对象结合起来,达到主客观的统一才能产生美,按他们的说法就是“椅子不为人坐就不成为椅子”。

但这个观点遭到“客观论”者的反对,他们认为一个事物能不能成为审美对象,光有主体条件还不行,还需要对象上的某些东西,即这些事物本身具有的某种客观的审美性质或素质。

于是他们反驳说:“为什么我们要坐在椅子上,不坐在一堆泥土上,因为泥土不具有椅子的可坐性。

”那么到底什么是所谓的“审美性质”或“素质”呢?为什么各种对称、均衡、节奏、秩序……能给我们美感,而丑陋、荒谬、芜杂却不能呢?把它归结为“无意”、“理性”、“鬼斧神工”吗?显然不行。

第二章__美的本质

第二章__美的本质

美的概念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2)哲学思想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和柏拉图的理式的不同:
绝对精神 最高真实 理式 唯一真实
在现实中
发展变化
与现实割裂
永恒不变
黑格尔的美学建立在他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和辩证法的基础上。 美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A:美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 抽象的思想要借助感性形象来体现。 B: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 理念:绝对精神,最高的真实——内容 • 感性显现:外形,其结果是一件艺术品——形式
八仙过海
全真教
①“道”是宇宙万物的 本体和生命; ②道是“无”和 “有”、“虚”与 “实”的统一。
道生一、一生二、二 生三、三生万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萧呵!寥呵!独立而 不改,可以为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强名之 曰道” 。 “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
逍遥游
①无所用其用而只以自身为用的精神的自由 超脱; ②与大自然生命融为一体。 ③游的目的是要达到“妙”的境界:去人复 天,与天相和,与道合一。
具体操作上:“心斋”、“坐忘”
A:消解生理欲望; B:消解心与物相接时的智识活动; C:消除物我二元对立; D:消解技术对心的制约。
柏拉图学园遗址
回提纲
(2)西方美学史上第一篇专门研究美的著作 —— 《大希庇阿斯篇》
书中柏拉图本人始终没有出场,担任 主角的大部分是苏格拉底。他通过苏 格拉底和希庇阿斯的对话说明自己的 观点。
回提纲

《大希庇阿斯篇》--
对美的本质的思考
Socrates
S 美 是 什 么 ?
P.K.
Hippias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的定义和本质
美是一种忘我的时空,现在你不存在了,而是沉浸在对方身上,融入对方,这是一种必须身临其境才能触及的浩瀚莫测的意境。

所有的美都可以用此概念来检验。

前几天,我突然遇到了红日,这是一次奇妙的经历;与表面上看起来阴沉的外部世界比,它是如此的独特,以至于我无法将目光从它上面移开。

否则,你怎么能给美下定义并解释它呢?如果它不是身临其境的,你就永远无法触及它复杂浩瀚的美。

为什么?由于美是广袤而深邃的,蕴涵而情趣,博大精深而不可言喻。

那些说从一粒谷粒中看到整个世界,也许可以,但美一定不能被看到。

因为如果你自己不沉浸在那一个时空,你就不会触及到美的顶峰,尽管你将自己融入到你思想的想象和推理中,就像在《红楼梦》
中,在爱因斯坦的公式中,在其他人的成就中,但你不是源于那一瞬间的亲历者,你真的无法触摸到他们经历中的震撼之美。

这有点儿荣格的高峰体验,只有通过一个人的美感对对方进行深刻全面的理解,才能触及到美的本质,就如同不对红日有着深刻而意义非凡的探求,无法欣赏到它的美一样。

Definition and nature of beauty
Beauty is a kind of selfless time and space, now you do not exist, but immersed in each other, into each other, this is a must be personally accessible to the vast unfathomable artistic conception.
All beauty can be tested by this concept. A few days ago, I suddenly met the red sun, which is a wonderful experience; It's so unique compared to the seemingly gloomy outside world that I can't take my eyes off it. Otherwise, how can you define beauty and explain it? If it's not immersive, you'll never reach its vast, complex beauty. Why is that? Because beauty is vast and profound, implication and appeal, the extensive and profound and unpredictable. Those who say to see the whole world in a grain of grain may, but beauty must not be seen. Because if you don't immersed in a time, you won't reach the pinnacle of beauty, though you will yourself into your thoughts imagination and reasoning, as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in Einstein's formula, in the achievements of others, but you're not from that moment, you really can't touch them experience the beauty of the shock.
This is a kind of Jungian peak experience. Only through a deep and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one's aesthetic sense can one touch the essence of beauty, just as one cannot appreciate the beauty of the red sun without a deep and meaningful explora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