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美的本质
中外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浅谈我的看法

就中外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浅谈我的看法广告0602班潘蔚 12号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以及美起源于什么,尽管古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作出了多种多样有关美的本质的学说如:“美在形式”说、“美在主观”说、“美在统一”说等等,但至今都还没有一个学术上的标准答案。
以下是三种中外美学家对美的本质的代表性学说,以及我的粗浅看法。
一、“美在形式”说:从客观世界的自然特征角度探求美的本质。
西方美学史中,美在形式即形式美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美学思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早在18世纪,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创建美学学科的时候,就在感性学的意义上关注美的问题。
此后,形式与感性的关系就一直是美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自费希特以来,在审美与艺术研究中,“自下而上”的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审美经验受到了重视。
康德把美与崇高相区分,认为与美基于形式不同,崇高是无形式的,因为它是混乱的、不规则的与无秩序的。
在康德那里,真、善、美之间有了明晰的分界,艺术也不等同于真理。
康德为西方形式美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而在现代,西方形式美学又有了新的发展,如结构主义美学、分析美学与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等的产生。
贝尔的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的见解,是一种“审美的感人的形式”,既不同于纯形式,但也没有完全放弃形式,然而也有别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而“格式塔”概念更强调经验的整体性。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代表阿恩海姆在其《艺术与视知觉》中把美归结为某种“力的结构”,认为组织良好的视觉形式可使人产生快感,一个艺术作品的实体就是它的视觉外现形式。
以塞尚为代表的后期印象主义艺术既强调形式感,也看重色彩感。
现代美学倾向于把美看成是情感的形式,但这种观点也有自身的问题,难免被超越。
我的看法:“美在形式”这一学说观点是从客观事物的自然特征角度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的本质就在对象的自然物质形式中,美是事物的某种属性或性质之间的某种关系。
我认为这种观点在肯定美在客观事物本身方面有合理之处,就如一幅画并不意味着什么,它的图形结构是一种存在的状态,它形式美或不美完全是人类主观的产物。
谈谈对美的本质理解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谈谈对美的本质理解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美的本质古希腊圣哲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辩论“什么是美?”,最终未能给出一个终极而本质的定义,不得不慨叹:“美是难的”。
直到科学昌明,哲学繁荣的现在,“美是什么”的问题仍是一个难解的“斯芬克司之谜”,仍在无休止的争论中。
虽然无数的哲学家,美学家,思想家为了揭开美的奥秘,曾经从不同的途径进行过艰苦的探索,并提出了种种当时在他们看来最为理想的答案。
但他们都未能最终摘下这颗美学皇冠上的明珠。
回答“美是什么”之所以困难,是因为它所要求的并不是对个别对象作审美判断或作经验性的描述,而是要求在各种美的对象中找出美的普遍本质,或者在与非审美对象的比较中找出其特殊的本质。
美并不是固定的,形而上的,在美的概念下,包含着各种性质上极不相同的事物。
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如日月星辰,花草树木,各种劳动产品以至人物的品质、动作、相貌、表情、风度等等,都可以作为审美对象,都可以是美的事物。
要在这些性质上极不相同的各种事物中概括出美的普遍本质,当然是极困难的。
再则,美还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变化而相应地发展和变化着。
在动态的时空结构中,由于时代和社会的不同,美的内涵极其价值意义也就很不一样。
综上,正是美的概念内涵的宽泛性、复杂性甚至变易性给美的本质笼上了一层神秘的难以揭去的面纱。
有人认为美是主观的,他们认为只有人的主观情感,意识与对象结合起来,达到主客观的统一才能产生美,按他们的说法就是“椅子不为人坐就不成为椅子”。
但这个观点遭到“客观论”者的反对,他们认为一个事物能不能成为审美对象,光有主体条件还不行,还需要对象上的某些东西,即这些事物本身具有的某种客观的审美性质或素质。
浅谈对美的本质理解

浅谈对美的本质理解美学中美有很多含义,如优美,审美对象,美得事物,美感的含义等等。
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以及美起源于什么,尽管两千多年来,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为了揭开美的奥秘,曾经从不同角度进行过艰苦探索,提出了种种关于美的本质的见解,但至今都还没有一个学术上的标准答案,他们提出的观点,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4种:一、从客观精神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客观理性、绝对精神等。
主张从美的事物本事去寻找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说成是事物的某种属性、形式、结构或法则等。
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是理念,只有美的理念才是真正的、永恒的美。
他认为美的理念是不依赖具体的美的事物的“美本身”,一切具体事物只有以美的理念才能成为美。
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认为美是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但在这个统一体中感性形式是从属于理性内容的,是绝对精神的一种显现,美的本质在于理念,在于绝对精神。
亚里士多德强调美在于事物“体积与安排”的“整一性”,认为美在于事物的形式、比例。
英国威廉荷珈兹指出,构成美的事物有六条原则,即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
他认为曲线是美的线条,比任何直线更能创造美,在优美的形体上直线最少,最美的线条是蛇形线。
英国博克认为美是事物本身的性质。
他说“所谓美,是指事物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莫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上述哲学家、美学家肯定美是来自客观事物本身,坚持了美的客观质性,引导人们到客观事物中区探求,美的本质,这是正确的,有积极作用。
但是,他们仅仅把美看做事物本身的某种特性,割断了美和人、社会的联系,对没的本质的认识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相当空洞肤浅。
二、从主观心理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主观意识、审美感受等。
有的美学家、哲学家不是从客观精神方面而是从主观精神方面去寻找美的本质,认为美是人的主观感受。
例如休谟认为美的本质是人的情感愉快;康德认为美的本质是主观情感;叔本华认为是意志;弗洛伊德认为是性本能;桑塔耶那认为是快感;克罗齐认为是直觉。
美的本质论大致包括

美的本质论大致包括
关于美的本质,有不同的学说和理论。
以下是其中四种主要的学说:
1. 主观说:这种观点认为美是主观的,强调美感是人的主观感受。
美感的产生完全取决于个人的情感体验和认知,因此美的本质存在于人的主观世界中。
例如,高尔太认为,“美,只要人感受到它,它就存在,不被人感受到,它就不存在。
”
2. 客观说:这种观点认为美是客观的,美存在于客观事物本身,与人的主观愿望和情感无关。
蔡仪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他认为美在于客观事物的典型性,即能在个别性中反映出种类的普遍性。
3. 主客观统一说:这种观点认为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的产生既与客观事物有关,也与人的主观意识和情感体验有关。
朱光潜在这种观点中强调,美离不开客观,但单纯的客观事物并不成为美,需要在其中加入主观意识形态的作用。
4. 客观性与社会性统一说:这种观点认为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李泽厚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他认为美既具有客观性,因为美的存在需要以客观的自然事物作为条件;同时又具有社会性,因为美包含着日益发展的丰富具体的无限存在。
这些学说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美的本质,每一种观点都有其理论基础和解释力。
然而,美的本质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问题,不同的学派和理论可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因此,美的本质是一
个具有争议性和多样性的主题,不同的观点和学说都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美是什么?-美是主客观统一的

李泽厚的美学思想
美的哲学的核心在于主体对应的美的事物。李泽厚将实 践引入了有关美的本质的思考中,提出“自然的人化”与 “人的自然化”,说明了无论是主体或客体都是在“人化 自然”的过程中生成的,人和自然间首先是实践的关系, 其次才是审美的关系,主客体之所以能够在审美活动中获 得统一,其根本原因在于人类有生产劳动的社会实践活动 作为中介【5】。因此,美是包含现实生活发展的本质、规律 和理想而用感官可以直接感知的具体形象。 他认为应该从人类最基本的实践——人对自然的社会性 的生产活动中来讲美的规律,说明美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形成实践美学派。
思考三:
因此,美形成于整个实践过程,从“美的需求——美的 关系——美的感知”,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人的一种生存形 式或存在方式,是人类与自然间相互沟通、交融、和解的 一种内在的运作机制。 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实践每一个具体环节也在不 断发展改变,但美始终是人类对自身本质力量的积极体验 过程。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美存在于实践中。
Thanks.
09旅管 钟竹岭 杨文彩
李泽厚的美学思想
李泽厚的“主客观统一”也在于实践,但美只在于生产 实践、物质劳动,而非艺术实践、精神劳动。因为人类的 生产主要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而艺 术生产、精神活动单独来看,也必须通过物质材料将意识 物化,所创造的艺术品也是某种物质存在,也可说是生产, 但其本质与前者却有根本不同。物质生产在社会生活中是 属于经济基础的一种“物质变革”,而艺术生产则是属于 上层建筑并远离基础的一种“思想形式”,两者必须严格 区分清楚【6】。
我国关于美学哲学的研究与讨论在集中在五十至八十年 代,并在“美是主观还是客观”的问题上展开激烈的争论, 甚至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其中朱光潜作为中国美学的开创者提出“主客观统一” 的理论,并在后期将马克思哲学引入美学,使主客观统一 论更加完备。随后李泽厚、蒋孔阳、朱立元、杨恩寰等学 者在其基础上不断从新的角度进行尝试,初步形成了我国 美学哲学体系。
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的关系

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的关系—读朱光潜《谈美》所悟内容提要:美作为人类可以反映到的事物的一种属性,上是一种关系属性,由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定义结合笔者对美的感受以及对朱光潜《谈美》的感悟。
《谈美》是朱光潜先生建立其早期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之一。
全书以“谈美”为“免俗”、“人心净化”的目标出发,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阐述,结合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一是“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二是“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三是“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可以总结出二者本质都是源于认识实践都是在关系中被认识或者是存在着的以及在被需要的时候其属性方才体现出来是一种非物质性的客观存在。
可阐释美和人本质的关系。
关键词:认识实践关系被需要一在实践中感受美和人本身的价值我的导师在上宋画的时候,为了强调文人风骨,流露出人对美的主观的理解。
而著名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也曾说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以物观物则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所以如果从主观去看的话,那么美一定是带有个人情感倾向或者是价值观认识的。
这使我想到了王阳明的你不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寂的话。
虽然是唯心主义,但是我觉得美确实是我们内心对外界事物的感受而我们另一位老师对于美就比较客观,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就像古希腊的先贤们所说的一样。
朱先生在谈美中阐释了他的人格理想、审美理想,提出了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人生的艺术化”。
马克思也认为人是可以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的。
所以若想将人生艺术化,必然存在对自身或者对世界的改造。
谈美第十三章《“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与模仿》说传达的方法在于练习和模仿,绘画和作文均是如此。
凡是艺术家都必须有一半是诗人,一般是匠人。
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
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
人在劳动中获得价值和美需要在实践中认识一样事物在某些方面总是存在着共同性比如书画作品总是从临摹开始然后熟悉然后创作然后创新然后美就产生了所以说美可以是一直存在的也可以被创造出来但都是在实践中被感知的也是万事万物的本质所在人创造了美因为自然的美是通过人的感知而称之为美的所以美是通过劳动和实践创造的而人本身也是由于劳动而有了价值和意义所以说人的价值和美的价值在某些意义上是一样的都是被创造出来的世间万物都可以成为美那么归结于实践也是有理由的二在关系中认识美和人类自身我们人有多种属性,不可能每种属性均与美的形成有关。
朱光潜《论美》赏析

朱光潜《论美》赏析摘要:一、朱光潜简介及《论美》背景二、本书特点与价值三、书中的核心观点四、美的实践与应用五、总结与启示正文:一、朱光潜简介及《论美》背景朱光潜(1897-1986),原名朱光,字孟实,中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在美学领域,朱光潜有着丰富的研究成果和广泛的影响。
而《论美》则是他在1932年留学期间完成的一部著作。
这本书以轻松愉快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读者解释了美的本质、审美观念和艺术创作等方面的内容。
二、本书特点与价值《论美》作为朱光潜美学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具有以下特点:1.口语化:朱光潜运用了一种类似朋友间畅谈的口吻,使得抽象的美学理论变得生动易懂。
2.实例丰富:书中穿插了大量生动的例子,既有文学作品的分析,也有日常生活的观察,使得美学理论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3.深入浅出:朱光潜将复杂的美学问题分解为一个个小问题,逐步剖析,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逐渐理解美的内涵。
4.实践性强:书中不仅探讨了美的理论,还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审美方法和艺术创作建议。
三、书中的核心观点1.美的本质:朱光潜认为,美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一种审美评价。
2.审美观念:不同文化和历史阶段的审美观念有所不同,但都有其内在的合理性。
3.艺术创作:艺术创作应遵循自然规律,表达真情实感,注重形式美和内容美的统一。
4.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对于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四、美的实践与应用在《论美》一书中,朱光潜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审美方法和创作建议,如:1.观察生活:关注生活中的点滴之美,培养自己的审美眼光。
2.学习传统文化:借鉴古典艺术的精华,提升自己的审美修养。
3.注重情感表达:在创作中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使作品具有感染力。
4.注重形式美:在艺术创作中,形式美与内容美相辅相成,共同提升作品的价值。
五、总结与启示《论美》作为朱光潜美学思想的重要篇章,对于广大读者来说,既有理论指导作用,又有实践应用价值。
《谈美书简》读后感

《谈美书简》读后感
《谈美书简》是朱光潜先生的一部美学著作,阅读后让我深受启发。
在这本书中,朱光潜先生以深入浅出的方式阐述了美的本质、美感的形成以及艺术与美的关系等问题。
他通过书信的形式,与读者进行了一场关于美的对话,让我感受到了美学的魅力和深度。
书中的观点独到而深刻,让我对美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朱光潜先生认为,美不仅仅是外在形式的美,更是内在精神的体现。
他强调了美感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指出美感是在人与对象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
这使我明白了美是一种主观的感受,但同时也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
书中对于艺术创作的分析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朱光潜先生强调了艺术作品的创造性和表现力,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升华和超越。
他还探讨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指出艺术应该贴近生活,但又要超越生活的平庸。
通过阅读《谈美书简》,我不仅获得了美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启发了我对生活中美的思考和感悟。
让我学会用更加敏锐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美,用更加丰富的内心去感受美的存在。
《谈美书简》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启示的书籍,对于热爱美学和追求美的人来说,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
它不仅能够提升我们的审美素养,还能引导我们在生活中追求更高层次的美。
怎么认识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

怎么认识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美是什么,被美学家们称为一个无法猜破的谜。
而人是什么同样是一个使人类思想家们伤透了脑筋的课题。
在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内在的关联?美作为人类可以反映到的事物的一种属性,上是一种关系属性,由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定义结合笔者对美的感受以及对朱光潜《谈美》的感悟。
《谈美》是朱光潜先生建立其早期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之一。
全书以“谈美”为“免俗”、“人心净化”的目标出发,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阐述,结合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 可以总结出二者本质都是源于认识实践都是在关系中被认识或者是存在着的以及在被需要的时候其属性方才体现出来是一种非物质性的客观存在。
可阐释美和人本质的关系。
美的含义可以分成日常生活的美和美学理论中的美。
日常生活中美的含义就是好看的、好听的、令人满意的东西,或是美好的事物等等。
美学理论的美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美指一种与崇高并列的美学范畴,也称之为优美。
广义的美指一切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或一切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所共有的本质,相当于美的本质、审美价值和审美对象。
最开始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其实就是关于狭义的美,即优美的探讨,直到18世纪崇高及丑等进入了人的审美视野之后,美才具有了广义的美的含义。
从马克思的理论来讲,现实的人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决不是一种单纯孤立的个体存在,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在自己和他人的活动中感受到自己人的存在,每一个人都是他人与类之间的媒介,是对他人的人的本质的补充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因而在每一个人的生命表现中都直接创造了他人的生命的表现。
同时也直接证实和实现了自己的真正的本质,即他的人的本质和社会的本质。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马克思明确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本质是自由,美的本质也是自由。
美是客观存在的,美是不可捉摸的。
从柏拉图提出“美本身”的概念,任何事物都可能成为审美对象。
朱光潜: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1.古典主义:美在物体形式2.新柏拉图主义和理性主义:美在完善3.英国经验主义:美感即快感,美即愉快4.德国古典美学:美在理性内容表现于感性形式5.俄国现实主义:美是生活。
1.古典主义:美在物质形式古希腊人:把美局限于造型艺术,很少有人就诗和一般文学来谈美,因为用语文来描绘形象是间接的,不是能凭借感官直接感受的,而是须通过理智的。
美只在整体与各部分的比例搭配上,如平衡、对称、变化、整齐之类。
亚里士多德:和谐感和节奏感是人爱好文艺的原因之一。
美就在于体积大小和秩序。
罗马时代,西塞罗:物体各部分的一种妥当的安排,配合到一种悦目的颜色上去,就叫作美。
十八世纪英国画家霍嘉兹《美的分析》:最美的线形势蜿蜒形的曲线,因为它最符合“寓变化于整齐”的原则。
同时代的英国经验派美学家伯克在《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起源》:美的主要特征在于细小和柔弱。
启蒙运动时代:文克尔曼认为:希腊造型艺术所表现的最高的美的理想是“高贵的单纯,静谧的伟大”,单纯到像“没有味道的清水”,静谧到没有表情。
这种最高的美的理想主要体现在形体的轮廓和线条上,所以他也辛苦钻研希腊艺术作品的线条,得出的结论是:一个物体的形式是由线条决定的,这些线条经常改变他们的中心,因此决不形成一个圆形的部分,在性质上是椭圆形的,在这个椭圆的性质上,它们颇类似希腊花瓶的轮廓。
莱辛《拉奥孔》:只有绘画描绘各部分在空间里同时存在的物体的静态,才宜于表现美,诗则叙述在时间上先后承续的动作,不宜于描绘物体形状,所以也就不宜于表现美。
如果诗要勉强写物体美,只有化静为动,化美为媚(动态美)或是只写美的效果而不是写美本身。
组件莱辛还是以为美在物体形式。
德国古典美学的最大代表之一康德:美只是由感官直接感受到的美,也就是物体及其运动的形式美。
美不涉及利害计较、欲望和目的,也不涉及概念或抽象思考的结论。
美只在形式,不涉及内容意义,一涉及内容意义,美就不是“纯粹的”而是“依存的”。
结合中外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结合中外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谈谈我个人的看法2009-5-16 2009-5-16 0:05:37 心情:幸福天气:晴温度:℃一、美的本质美学范畴内关于美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指审美对象,即什么是美;二是指美的本质,即美是什么;三是指与丑相对立的美学基本范畴,即狭义的美。
其中关于美的本质的问题,一直是美学家关注和争论不休的焦点问题。
(一)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美的本质在于探索审美对象为什么是美的,即美的根源何在的问题,古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多种探索。
按照美在主观还是美在客观大致可分为四种观点:第一种是从客观精神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客观理性、绝对精神等。
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是理念,只有美的理念才是真正的、永恒的美。
他认为美的理念是不依赖具体的美的事物的“美本身”,一切具体事物只有以美的理念才能成为美。
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认为美是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但在这个统一体中感性形式是从属于理性内容的,是绝对精神的一种显现,美的本质在于理念,在于绝对精神。
第二种是从主观心理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主观意识、审美感受等。
休谟认为美的本质是人的情感愉快;康德认为美的本质是主观情感;叔本华认为是意志;弗洛伊德认为是性本能;桑塔耶那认为是快感;克罗齐认为是直觉。
这些观点虽然涉及到审美心理学问题,并在揭示美的社会性能方面有合理之处,但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他们抽象地发展了主观能动的方面,而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没有看到主观心理是客观物质现实的反映。
第三种观点是从客观世界的自然特征出发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的本质就在对象的自然物质形式中,美是事物的某种属性或性质之间的某种关系。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就在于事物的感性形式,在于事物外在形式的“秩序、匀称、明确”,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某种形式规则;博克认为美是事物的某些属性——细小、光滑、比例匀称等。
美的本质和特征

1、美与美的东西
• (1)美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 律,也即美的本质,是指凡是美的事物都必须具有的某 种质的规定性,是美的东西之所以是美的根本原因和依 据。
• (2)美的东西是指现实世界中存在着的各式各样的美 的事物。
• 美不是事物的某种物质属性,本来就不是一种“东西”, 因而无法把美当成是某种美的东西。美虽然具有一定的 物质条件,但美却不只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我们不 能用某种固定的东西、固定的味或色或声来说明美,因 此,美不是美的东西。
48
(3)第三次美学论争,20世纪90年代,实践美 学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
• 古典美学与现代美学之争,与现代美学接 轨。
• 后实践美学认为审美不是与实践、现实同 一,实践、现实是异化活动,审美超越现 实,克服异化;不是主体性活动,而是主 体间性活动,总之,审美是自由的生存方 式和超越的体验方式。
49
74在千百年漫长的岁月里美一直都是被人们作为一个核心的甚至唯一纯粹的美学范畴来思索来探personplaceobjectperceptualexperiencepleasuremeaningsatisfaction75从宇宙法则来看美是和谐76从生命的特质来看美必须富有生气77从人类劳动来看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78从社会实践来看美具有共同性和相对性79从心理感知来看美具有愉悦性动情性80从认识论角度来看美是理性和感性的完美结合81从人类学来看美的原型是女性和儿童
• (1)在道德评价中论美 • 许慎《说文解字》“美与善同意”。 • 孔子提倡“尊五美”,既“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
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明显指的是五种德行。 • (2)在人物品藻中论美 • 孔子在《论语·子路》讲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朱光潜《谈美》经典摘抄

朱光潜《谈美》经典摘抄朱光潜先生是20世纪著名的文化学者,也是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
在其著作《谈美》中,他通过对艺术和美学的研究,深入剖析了美的本质和内在价值,并给出了自己对美的独特看法。
以下是本人对《谈美》的经典摘抄:一、关于美的本质1. 美是一种优美的感官体验,是一种广泛的人类情感和体验。
它不只是存在于艺术品中的,也可以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情境和景物之中。
2. 美并不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而是一种主观的体验,需要人们的审美情感来感知。
因此,美不能单纯地用客观的标准或者公式来定义。
3. 美不应该仅仅被理解为艺术和美学的问题,而应该被视为广泛的人类情感和体验的问题。
二、关于艺术和审美体验1. 艺术不应该只被理解为一种艺术作品,而应该被视为一种艺术创作的过程和结果。
2. 人们能够欣赏和感知美,是因为人类具备了某种审美能力,通过这种能力可以识别、感知和欣赏艺术品的美。
3. 艺术是一种传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通过艺术作品,艺术家能够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同时也能带给观众独特的美的体验。
三、关于美的价值1. 美并不是一种无用的东西,它具有许多实际的价值,比如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体验和情感修养,同时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和人类的本质。
2. 美的价值不应该只被看作是单纯的艺术价值,而应该被视为广泛的文化价值,涵盖了许多方面,比如历史、哲学、宗教等。
3. 美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任何人都可能享受到美的体验和价值,不论其身处何种文化或社会环境中。
总之,朱光潜先生在《谈美》这本著作中,不仅仅是通过深入探讨美学和艺术的概念,更是通过多维度的视角和丰富的理论背景,阐述了美的本质、艺术和审美体验、美的价值等诸多话题。
在当今社会中,美的概念和价值已经成为一个广泛关注的话题,我们应该更多地借鉴和吸收朱光潜先生的思想,来进一步认识和理解美的本质和价值。
美的本质问题

贵州师范大学题目:美的本质课程名称:美学任课教师:刘罡姓名:罗安兴学号:XXXXXXXX年级:2010 级专业:XXXXXXXXXX学院:XXXXXXXXX教师评分:——罗安兴摘要:什么是美?“美”是一个复杂的概念。
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从古至今都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而恰恰本质问题又是最为重要的美学问题。
本文以中国当代美学的四种观点与叶朗教授的美学观点,作为理论切入点,来论证美的本质问题。
我认为美的概念只能放在一个一个单独的人身上,而不能把它放在一群人或者整个社会,如果把美放在一个社会的广度去论证美的问题,那么这个问题将永远也没有统一的答案。
关键词:美本质主观客观叶朗的本质问题,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第一个提出。
柏拉图用,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对话的方式,讨论了这个问题。
[1]希柏拉图认为,“美”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几乎是无法说清楚的。
在此篇中,苏格拉底否定了希庇阿斯所有关于对美是什么的回答。
[2]柏拉图用这样的方式告诉了我们,美的复杂性。
中国当代美学有四种观点,或者说是四个派别,是在20世纪50年代的第一次美学大讨论中,围绕着美得本质问题而逐渐形成。
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国当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美学热”,各种观点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各种观点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3]1、主观论美学主观论美学把美学定位于主观意识,提出了“美是人的概念,美是人的社会意识。
”[4]其代表人物是吕荧和高尔泰。
主观论美学认为,客观的美是不存在的,人们感觉到的美才存在,客观事物美不美全在于主体的主观感受,凡是能被人感觉到的美,就存在,凡是不能被人感觉到的就不存在。
所以,这一派是以主观感觉来判断美的。
就其优点来说,强调了在审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就其缺点来说,由于太过于强调个人的感觉,是得这种观点有失偏颇。
所以对于这种说法我并不赞同,因为美得产生是需要客观现实作为基础,如果说万物都不存在,只留下一个人类,在漆黑空间,上不顶天,下不着地的,那如何能使这个人产生美的感觉了?当然,人作为审美的主体其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朱光潜《论美》赏析

朱光潜《论美》赏析摘要:一、引言1.朱光潜简介2.《论美》背景及重要性二、内容概述1.书中的主要观点2.文艺美学的探讨三、朱光潜的文艺美学思想1.美的本质2.艺术与现实的关系3.创作的自由与责任四、实例分析1.文学作品的美的体现2.艺术家的审美追求五、结论1.朱光潜的美学贡献2.对当代文艺创作的启示正文:朱光潜,我国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他的著作《论美》是一部深入浅出、引人深思的文艺美学经典之作。
在这部作品中,朱光潜以平实的语言、独特的视角,对美的本质、艺术的创作与欣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读者展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美学画卷。
朱光潜在《论美》中提出,美是事物的本质属性,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独特认识和把握。
他强调,艺术创作不仅是表现美,更是对美的发现和挖掘。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朱光潜对艺术与现实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剖析。
他认为,艺术并非脱离现实的空中楼阁,而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审美创造。
艺术家通过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将生活中的点滴之美提炼升华为艺术之美,从而使观众得以领略生活的美好。
在书中,朱光潜还谈到了创作的自由与责任。
他认为,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应保持独立的精神品格,勇于创新,追求个性的表达。
同时,艺术家也要承担起传递真善美的责任,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这一观点在当今文艺创作中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朱光潜的《论美》中,还穿插了大量生动幽默的实例和精心筛选的经验,使得抽象的美学理论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
例如,他通过分析文学作品,阐述了美的体现和艺术家的审美追求。
他指出,文学作品中的美不仅体现在故事情节、人物塑造上,更在于作者独特的审美视角和表达方式。
艺术家应努力寻找自己的审美追求,以此为引导,创作出具有个性和时代特色的作品。
总之,朱光潜的《论美》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美学经典。
它不仅概括了朱光潜的美学思想,也为当代文艺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朱光潜美学思想总结

朱光潜美学思想总结朱光潜是20世纪中国美学界的重要人物,他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并结合西方美学思想,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
以下是对朱光潜美学思想的1000字总结:朱光潜的美学思想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
他主张以传统文化为根基,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开拓创新。
他认为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美学体系,有助于培养个体的审美情趣和品味。
他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绘画和艺术理论方面,他尤其重视唐宋文化的研究,认为唐宋文化是中国美学的巅峰之作。
朱光潜美学思想的核心观点之一是“和谐之美”。
他认为和谐是美的基本属性,也是美的最高境界。
和谐之美是指一种全面和谐、多样和谐、内外和谐的美感体验。
他认为一切美的事物都具备和谐之美,包括音乐、绘画、建筑等艺术形式,以及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和谐。
他强调,和谐之美是追求美感的基本准则。
朱光潜在美学思想中还提出了“双幂”美学理论。
“双幂”美学理论是他对美的本质和特性的解释。
他认为美是存在于客观事物和主体感知中的一种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美的产生需要客观事物的美质和主体的感知能力共同作用。
他认为,美有两种姿态,一种是事物本身的美质,另一种是主体的美感体验。
只有在这种双重的美感体验中,美才能得以实现。
朱光潜在美学思想中还强调了“情感”的重要性。
他认为,情感是美的核心和灵魂,只有情感的参与和体验,才能真正感受到美的魅力。
他主张以情动人,以情感化,以情境、意境、画面和形象的堆积来表现美。
他提出了“省思贵在情,作品美在情”的主张,强调情感的质量和深度对美的表现具有决定性作用。
朱光潜美学思想中还探讨了审美的主体和客体问题。
他认为,审美活动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主体是感知和理解美的人,客体是被感知和理解的事物。
他强调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主张审美是主体积极主动地与事物进行交流与感悟的过程。
他还提出了“心物交感”的观点,认为美的产生需要主体的投入和参与,要求主体具备一定的审美素质和修养。
朱光潜谈美:“美”是什么?

朱光潜谈美:“美”是什么?“美”⽣于美感经验,在昨天的分享中,我们了解了“美感”,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谈“美”。
01什么是美?有的⼈认为,美是物所固有的。
这种观点认为,⼈事物的美丑是与⽣俱来的,与旁观者的看法⽆关,所以许多科学家会去研究最美的颜⾊是红⾊还是蓝⾊;最美的形体是曲线还是直线;最美的⾳调是G调还是F调。
但不管是什么物品,都会存在争议,因为“美”没有像⾼矮那样,有⼀个公认的评判标准,所以这样的说法⽋妥。
⼤卫哲学家认为,美是⼼的产物。
康德认为⼈⼼的构造是类似的,所以美的判断是主观的⽽⼜普遍的;⿊格尔认为美是在个别事物上见出“概念”或理想;托尔斯泰以为美的事物都含有宗教和道德的教训……哲学家们在同⼀种观点的指导下,还是会出现不同的答案,这其中的问题在于他们都太过于理性。
艺术的欣赏是情感的⽽不是理智的,我们凭的是直觉,⽽不是下判断。
芭蕾舞作者认为,美是物与⼼的融合。
美感起于形相的直觉。
美之中要有⼈情也要有物理,⼆者缺⼀都不能见出美。
当外物原来是散漫混乱的时候,经过知觉的综合作⽤,才能现出形相来。
形相是⼼灵从混乱的⾃然中所创造成的整体。
02美与⾃然⼈们常常说的“⾃然美”有两种意义。
常态美⾃然本⽆真伪,真伪是科学家分别出来以便利思想的;⾃然本⽆善恶,善恶是伦理学家所分别出来以规范⼈类⽣活的。
同理,⾃然也本⽆美丑,美丑是观赏者凭⾃⼰的情趣见出来的。
⾃然界唯⼀固有的分别,是常态与变态的分别。
通常“⾃然美”就是指事物的常态,“⾃然丑”就是指事物的变态。
俄罗斯极光⾃然美的难,难在件件都合式。
⾼低合式的,⼤⼩不合式;⼤⼩合式的,肥瘦或不合式。
所谓“式”就是标准,就是常态,就是最普遍的性质。
⾃然美为许多最普遍的性质之总和,就每个独⽴的性质说,它是最普遍的,但是就总和说,它却不可多得,所以成为理想,为⼈称美。
艺术美艺术的美丑和⾃然的美丑是两件事,⾃然美可以化为艺术丑,⽐如,灵魂画⼿可以把很美⼭⽔风景临摹成灵魂画作;当然⾃然丑也可以变成艺术美,⼀个畸形的葫芦,经过艺术家的点⾦之⼿也能变成杰出的画作,所以艺术的美不是仅仅从摹仿⾃然美得来的。
谈美朱光潜读书笔记

谈美朱光潜读书笔记谈美朱光潜读书笔记篇1《谈美》是朱光潜先生于1933年撰写的一本美学入门书籍。
这本书以轻松幽默的笔触,深入浅出地探讨了美学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和现实应用等问题。
阅读这本书,我深感其内容丰富、深入浅出,不仅为我打开了美学的大门,也让我对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朱光潜先生在书中提出了“慢慢走,欣赏啊!”这一著名观点,告诫人们在欣赏美的过程中,不能急功近利,而应该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去品味。
这也使我意识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过于匆忙,忽视了身边的美好。
我们应该学会放慢生活节奏,去发现、去欣赏身边的美。
书中还提到了“自然美”和“人造美”的概念。
朱光潜先生认为,自然美是超越功利性的,而人造美则是基于功利目的的。
这个观点让我反思自己在审美过程中的态度。
在欣赏自然风景时,我常常被其美貌所吸引,而忽视了自然的本质和价值。
在面对人造景观时,我则更关注其功能和实用性。
这种以功利为目的的审美方式,往往会使我们忽视掉许多美好的事物。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艺术与人生”的关系。
朱光潜先生认为,艺术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同时也能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这个观点让我重新审视了艺术在生活中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艺术似乎被边缘化,而实用主义价值观占据了主导地位。
我们应该重新认识艺术的价值,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总之,《谈美》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美学入门书籍。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美学知识,还帮助我们认识到了美的价值。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美学的重要性,并学会了如何去欣赏美、创造美。
谈美朱光潜读书笔记篇2朱光潜的《谈美》是一部深入浅出地探讨美学问题的经典之作。
该书以“怎么写”和“说什么”为纲,阐述了美学的基本原理和观念,为读者提供了很多有关艺术、文学和人生的思考。
在阅读《谈美》的过程中,我深感朱光潜对美学的理解深刻而独到。
他强调美学不仅仅是关于艺术和文学的理论,更是关乎人生和道德的实践。
朱光潜谈美的主要内容

朱光潜谈美的主要内容
作为一位文化领袖和学者,朱光潜的著作涉及诗歌、绘画、音乐、舞蹈等各个方面的美学问题。
他认为,美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感知和创造中的力量,它是人类文化和艺术的基础。
在他的著作中,朱光潜探讨了美的本质、美的审美标准、美的表现形式等问题。
他认为,美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是对事物真正的反映和体现,而不仅仅是主观的感觉和情感。
同时,他也批评了唯美主义和艺术浪漫主义等流派,认为它们过于局限于自我情感和感官刺激,缺乏对客观现实的真正认识和反应。
朱光潜的美学理论强调了美与人的生存和社会价值的关系,他认为美不仅是一种精神追求和艺术表现,也是一种对生命、自然和社会的关怀和热爱。
他鼓励人们通过欣赏和创造美来提高个人文化素质、增进人类共同的文化交流与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光潜:美的本质《西方美学史》第三部分十八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丙结束语第二十章关于四个关键性问题的历史小结美的本质问题文/朱光潜美的本质问题不是孤立的。
它不但牵涉到美学领域以内的一切问题,而且也要牵涉到每个时期的艺术创作实践情况以及一般文化思想情况,特别是哲学思想情况,这一切到最后都要牵涉到社会基础。
像一般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一样,美的本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方式也是受历史制约的,因而同一问题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历史内容。
这就叫做历史发展。
专就美的本质问题的历史发展来说,它主要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以及理性与感性的关系的问题。
在西方很长时期之内,内容与形式,理性因素与感性因素都是割裂开来的,各个美学流派各有所偏重。
到了十八九世纪,德国古典美学才企图达到这些对立面的统一。
美学流派甚多,对美的本质的看法也言人人殊。
但是在一团乱丝中还是可以理出一些线索来。
把次要的看法抛开,单挑出主要的看法就有五种:(1)古典主义:美在物体形式;(2)新柏拉图主义和理性主义:美在完善;(3)英国经验主义:美感即快感,美即愉快;(4)德国古典美学:美在理性内容表现于感性形式;(5)俄国现实主义:美是生活。
这五种看法的出现大致顺着时代的次序,在发展中当然有些交叉或互相影响。
现在分述如下:1.古典主义:美在物体形式美在物体形式的看法在西方是一个出现最早的看法,也是在很长时期内占统治地位的看法,一般所举的理由是:美只关形象,而形象是由感官(特别是耳目)直接感受的,所以只有可凭感官感受的物体及其运动才说得上美。
就艺术来说,古希腊人一般把美只局限于造型艺术,很少有人就诗和一般文学来谈美,因为用语文来描绘形象是间接的,不是能凭感官直接感受的,而是须通过理智的。
由于这个缘故,古代人就想到美只在物体形式上,具体地说,只在整体与各部分的比例配合上,如平衡,对称,变化,整齐之类。
古希腊人说“和谐”多于说“美”。
和谐的概念是由毕达哥拉斯学派发展出来的。
他们从自然科学观点去研究音乐,发见音乐在质的方面的差异是由声音在量(长短高低轻重)方面的比例的差异来决定的。
如果只有一个单纯的声音在量上前后无变化,就不能有和谐;要有和谐,就须在量的差异上见出适当的比例。
他们从此得到结论:“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的统一,把杂多导致统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
”这句话是希腊辩证思想的最早的文献,也是希腊美学思想的最早的文献。
它也就是后来文艺理论家所常提到的“寓变化于整齐”或“在杂多中见整一”的原则。
毕达哥拉斯学派还应用这个原则去研究建筑和雕刻等艺术,想借此寻出物体的最美的形式,“黄金分割”就是由他们发见的。
亚理斯多德基本上接受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看法。
他的《诗学》主要是分析希腊史诗和悲剧,很少用“美”字来形容这些类型的文学作品,他要求于文学的首先是真;不过他谈到和谐感和节奏感是人爱好文艺的原因之一,并且把文艺作品须是有机整体的原则提到最高的地位。
他在《诗学》第七章里明确地提到美:一个有生命的东西或是任何由各部分组成的整体,如果要显得美,就不仅要在各部分的安排上见出秩序,而且还要有一定的体积大小,因为美就在于体积大小和秩序。
体积大小合适,才可以作为由部分组成的整体来看,“秩序”就是部分与整体以及各部分彼此之间比例关系的和谐。
从此可见,亚理斯多德也还是就物体形式来谈美的。
到了罗马时代,西赛罗对他的美的定义作了一点补充:物体各部分的一种妥当的安排,配合到一种悦目的颜色上去,就叫做美。
这个定义广泛流行于古代和中世纪,圣奥古斯丁和圣托玛斯都接受了它。
到了文艺复兴时代,米琪尔·安杰罗,达·芬奇以及杜勒等艺术大师都穷毕生精力去探求所谓最美的形式。
当时论比例的专著特别流行。
十八世纪英国画家霍加兹所著的《美的分析》也完全是对物体形式的分析,他认为最美的线形是婉蜒形的曲线,因为它最符合“寓变化于整齐”的原则。
同时代的英国经验派美学家博克在《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的论美部分也还没有把“美”这个概念应用到文学上,另辟一专章来论文学。
他指出美的主要特征在于细小和柔弱,还是从形式上着眼。
在启蒙运动时代,德国出现了两部影响很大的书:文克尔曼的《古代造型艺术史》和莱辛的《拉奥孔》,文克尔曼认为希腊造型艺术所表现的最高的美的理想是“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单纯到像“没有味道的清水”,静穆到没有表情。
这种最高的美的理想主要体现在形体的轮廓和线条上,所以他也辛苦钻研希腊艺术作品的线条,所得到的结论是:一个物体的形式是由线条决定的,这些线条经常改变它们的中心,因此决不形成一个圆形的部分,在性质上总是椭圆形的。
在这个椭圆的性质上,它们颇类似希腊花瓶的轮廓。
这就是说,美由曲线形成,但各部分曲线不宜围绕同一圆心,也不形成完整的弧线而是“椭圆的”曲线。
这还是“寓变化于整齐”的原则。
文克尔曼已认识到艺术美有理想或内容的一方面(如静穆,单纯,高贵,伟大),比较单讲求形式的似稍前进一步,但是他所要求的毕竟是抽象的理想表现于抽象的线条或形式,而且他反对表情,所以形式仍然是首要的。
莱辛在确定诗画界限时,本来要驳斥文克尔曼的希腊艺术不表情的看法,而实际上仍和文克尔曼站在同一个形式主义的立场上。
《拉奥孔》的结论是:只有绘画描绘各部分在空间里同时并存的物体的静态,才宜于表现美,诗则叙述在时间上先后承续的动作,不宜于描绘物体形状,所以也就不宜于表现美;如果诗要勉强写物体美,只有化静为动,化美为媚(动态美)或是只写美的效果而不写美本身。
足见莱辛还是以为美在物体形式。
德国古典美学的最大代表之一是康德。
他的美学观点中也有一方面是继承这种形式主义的。
他在《判断力批判》里所分析的美也只是由感官直接感觉到的美,也就是物体及其运动的形式美。
他在美的分析部分根本没有接触到文学,甚至很少接触到艺术。
从对物体的感官接受的直接性出发,他作出美不涉及利害计较,欲望和目的,也不涉及概念或抽象思考的结论。
美只在形式,不涉及内容意义,一涉及内容意义,美就不是“纯粹的”而是“依存的”。
他的《美的分析》可以说是形式主义美学的一套最完整的理论。
他是后来德国“形式美学”派的开山祖,也是近代资产阶级中各色各样的形式主义(例如印象主义,超现实主义,结构主义等等)的最后理论根据。
近代“实验美学”也是从这种形式主义观点出发的。
美学上的形式主义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呢?在古代,这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
人们最初在物体上看到美,只凭感官而不假思索,便以为美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这本是很自然的。
希腊人在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主要在雕刻,而雕刻一般很少表现动态,在各种艺术中表情的或叙述的因素降到最低限度。
希腊人从艺术欣赏和创作中于是形成一种看法,以为美只在“造型”上,而“造型”又主要靠线条的比例和形体轮廓的安排。
所以希腊人所爱好的美主要是所谓“造型美”,也就是形式美。
而这种形式最好是庄严静穆的,这里就有阶级根源,因为希腊奴隶主认为精神上最高的享受是像日神阿波罗那样,凭高俯视世界,无动于衷地静观世间一切事物的形象。
这种理想正是文克尔曼所说的“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
美在物体形式的看法发源于希腊,与古典主义艺术理想有血肉的因缘,原因大致就在于此。
这种看法之所以得到长远的流传,其原因大概有三种,一则希腊传统的习惯势力在西方文化各部门都很顽强,希腊人的文艺成就一直为后来人所景仰;二则美本来有形式这一方面的因素,而且形式因素是最易为人所直接感受到的;三则西方思想方法从希腊以后长久处于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辩证思想发展得很慢。
应该指出,同是形式主义在不同的时代却有不同的具体内容。
例如古代希腊人所理解的形式是与造型艺术和静穆理想密切联系的;中世纪新柏拉图派所理解的形式是与基督教神学中上帝赋形式于物质的概念密切联系的;至于近代形式主义的猖獗,则反映出资本主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分崩离析以及思想内容的贫乏和空虚。
2.新柏拉图主义和理性主义:美即完善“美即完善”说与“美在物体形式”说是既有关联而又有区别的:关联在于持“美即完善”说者大半同时持“美在物体形式”说,区别在于“持美即完善”说者还要替形式美找出一种名为“理性”的而其实是神学的基础。
这一说的创始人是新柏拉图派。
他们把柏拉图的理式说和基督教神学结合起来,认为每类事物各有一个“原型”,而这个原型是上帝在创造世间事物时所悬的一种“目的”。
上帝创造每一类事物,都分配给它在全体宇宙中它所特有的一种功能,为着尽这种功能,它就需要一种相应的形体结构。
例如动物在功能上不同于植物,而在动物之中牛又不同于马,因而在形体结构上各有不同的模样。
一件事物如果符合它那类事物所特有的形体结构或模样而完整无缺,那就算达到它的“内在目的”,就叫做“完善”(新柏拉图派有时把它叫做“适宜”),也就叫做美。
所以“美即完善”说的哲学基础是有神论和目的论。
十七八世纪西方理性主义哲学家们大半在新柏拉图派的目的论的基础上发展这种美即完善说。
他们的领袖是来布尼兹。
他把世界比作一座钟,其中每一部机器或零件各有各的功能,各有各的形式,安排得妥贴,具有一种“预定的和谐”,所以是美的。
作这种安排的当然是上帝。
他的门徒伍尔夫和鲍姆嘉通相继发挥了他的这种美学观点。
鲍姆嘉通在《美学》第一章里就说,“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这本身就是美”。
所谓“感性认识的完善”即凭感官认识到的完善,与“理性认识的完善”是对立的。
一条科学定理也是完善的,但是这种完善要通过理智思考才能认识到,至于美的事物所显出的那种完善却只须通过感官就可直接认识到。
理性派所说的“完善”实际上是指同类事物的常态。
例如人既是人,就有人这类事物所共有的常态,五官端正,四肢周全,这就是完善,也就是美;完善的反面是残缺不全或畸形,也就是丑。
这一说主要仍从物体形式着眼,强调美的感性与直接性,所以理性派大半采取“寓变化于整齐”那条形式原则。
但是它和“美在物体形式”说毕竟有所不同,认为美的形象虽是感性的,还是有它的理性基础。
美的事物符合它按本质所规定的内在目的,在这一点上就有内容意义了,所以比单纯的形式主义似乎进了一步。
但是理性派所理解的理性不是我们一般人所理解的理性,而是“天意安排”的合理性,所以它是先天的,先验的。
人生来仿佛就有一些与经验无关的“理性观念”,如康德的“先验范畴”以及“德行”,“完善”,美丑善恶之类观念。
根据这些先验的理性观念,人才可能有理性认识。
判别美丑善恶的能力也是先天的。
例如英国新柏拉图派美学家夏夫兹博里就把这种能力叫做“内在感官”或“内在眼睛”,认为“从行动,精神和性情中见出美和丑”(即善恶——引者)和“从形状,声音和颜色中见出美和丑”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由内在感官掌管的。
这样,他就把美与善以及丑与恶密切联系起来,认为它们都有“社会情感的基础”,他认识到美的形式后面有内容意义,美不只是一种自然属性,而且具有社会性,这是他的思想中的进步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