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教学实录
《送东阳马生序》省公开课一等奖课堂实录
《送东阳马生序》省公开课一等奖课堂实录目标预设】1.通过变换角色体验等形式,感受宋濂的苦乐观2.领悟“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求学态度3.把握写作目的,领会写法的作用【教学设想】1.教学构思:这篇文章理解难度不大,文章除了个别难懂词句没有注释外,其他都比较容易理解。
文章思路清晰,开篇提出“嗜学”,通篇运用了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层层展开,并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
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由词句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充分体遵循新课标指导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理念,设置使他们感兴趣的话题的理念,力争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2.教学方法:讨论点拨法、延伸拓展法、质疑法3.课型:教读课4.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师:古今中外,家境贫寒,但是勤奋好学,终成大器的人屡见不鲜,同学们能举出相关的例子吗?生:爱迪生。
生:陈景润。
生:囊萤夜读的故事。
生:程门立雪的故事。
师:今天我们也来结识一位这样的人,看看他是怎样克服艰难困苦、自强不息,成为明代大学士的。
(师板书题目及作者,并出示课件,了解作者。
)生读:宋濂(1310—1381),明初著名文学家。
官至翰林学士。
著作收入《宋学士文集》。
师: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
课文中的生字词比较多,请看屏幕,你会读吗?嗜学shì叩问kòu叱咄chì duō皲裂jūn至舍shè僵劲jìng媵人yìng烨然yè皆被绮绣pī俟其欣悦sì以衾拥覆qīn缊袍敝衣yùn bì负箧曳屣qiè xǐ右备容臭xiù(一生读,教师纠正,后齐读两遍。
)二、读通文意师:请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请你边读课文边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要求能理解大意,归纳一下本文的重要语言现象。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实录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实录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送东阳马生序》教学实录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文学家张暹的一篇肺腑之言,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局势和政治风气的感慨和思考,是一篇具有历史价值和思想深度的文章。
本文将介绍《送东阳马生序》的教学实录,以帮助八年级下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文学经典。
一、课前准备《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古文课文,讲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的观察和思考,强调了政治清明和风气正派的重要性。
在上课之前,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相关资料和教学设计,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这篇文章的世界。
首先,教师可以准备一份简要的文章概述,让学生了解整篇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同时,也可以介绍一些作者的背景和历史背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此外,还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相关的课外读物或文化背景知识,以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和文化素养。
二、课堂教学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意识。
具体来说,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引导学生朗读和解读文章: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大声朗读整篇文章,并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情节、形式和语言特点。
随后,可以逐句解读课文,让学生了解每个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以加深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在解读完文章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问答互动等活动,以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和阅读兴趣。
例如,可以让学生就文章中的政治风气、社会状况、个人品质等方面进行讨论和思考,以了解作者的思想意图和历史价值。
3、引导学生进行扩展阅读和写作:在讨论和思考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课外读物或写作任务,以帮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文章的内容和思想。
例如,可以让学生阅读其他同期的文学代表作品,或者让他们就政治风气、个人品质等方面进行写作,以展现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三、课后拓展在课程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支持性的拓展活动和作业,以帮助他们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欣赏。
《送东阳马生序》优秀教学实录
【《送东阳马生序》优秀教学实录】设计理念:本课是九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此阶段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但很多学习文言文的习惯还没有定型并内化为能力。
因此,本课的设计我继续坚持文言文以读为主,积累为重点的理念。
并以板块的模式,展示学习文言文的步骤和读书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积累与能力的培养,过程与方法的引导,并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通过课文分析过程的展示,让学生明白怎样读懂一篇文章。
3、理解写作手法的运用对于表现文章主旨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奋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材。
过程与方法以读为主,随着学生读的不断深入,分析课文,感悟主旨。
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激发学生乐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作者求学之志和劝勉之情。
2、学习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感知文中作者的求学精神。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点拨法3、延伸拓展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师:同学们,今天有机会能和大家合作学习,我感到特别的高兴,大家高兴不高兴呀?(高兴)那就请大家在学习过程中拿出你们的热情,勇敢的说出你们的见解,好吗?(学生回答的声音大)你们的热情和勇敢我感受到了,相信今天我们的合作学习一定会成功的。
(学生回答的声音小)你们的热情老师没有感受到,能不能让老师感受一下你们的热情和勇敢呀?师:那就让我们随着课文《送东阳马生序》走回到宋濂的求学时代,看看宋濂是如何求学的吧! (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教学活动活动一:识读(咬文嚼字做积累)1、学生第一次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完课文后停下来。
(幻灯片)师:今天我们的学生表现的特别好,不仅仅学习许多生字,而且通过交流,还学到了很多学习的方法,老师相信这些方法会对我们今后的学习有很多的帮助的。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送东阳马生序》教学实录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实录师:现在我们进行交流。
生1:我被“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感动。
一个“走”字,一个“稍”字,充分体现了他的诚实守信。
生2:我被“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感动。
如果是我的话,别说手指冻僵了,只要是稍微冷一点,我都会去烤火,等暖和了再写。
他因为家里穷,没有火烤,手冻僵了也不停下来,太让人感动了。
生3:“家贫,无以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也让我感动。
如果是我的话,没有书读,也许就不读。
即使借来读,我也就读读而已,不会抄下来的。
一本一本的书抄下来,好难呀,何况以前还是用毛笔写字?生4:“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也让人感动。
走那么远去向有学问的人请教,实在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现在老师就在身边,都懒得去问,不懂就任由它不懂。
生5:“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从“立侍”、“俯身倾耳”,可以看出他对老师特别尊敬,这点也让我感动。
还有,从“倾耳”也看出他听讲非常的认真,不像我们常常上课开小差。
生6:“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色愈恭,礼愈至”也进一步可以看出他对老师非常的尊敬,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也让人感动。
要是我的话,看到老师发脾气了,再也不敢问了。
正因为他这样勤学好问,才会“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生7:“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太让人感动了。
如果不是为了求学,怎么会“足肤皲裂而不知”?生8:“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我们有的同学,虽然家庭条件不是很好,但是,看到别人穿名牌,便也缠着父母要买名牌。
而宋濂从不跟别人比吃穿,只把精力放在学习上。
师:宋濂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被他一个个解决了。
初二语文公开课教案送东阳马生序教案(精选10篇)
初二语文公开课教案送东阳马生序教案(精选10篇)初二语文公开课教案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11、能正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2、熟练地背诵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3、了解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经历,激励学生发愤读书,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1、翻译并背诵全文。
2、学习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态度。
1、扫除字词障碍。
2、熟读课文。
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翻译课文,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一、导入人到读书年龄,当入学从师,古来如此。
如今更提倡终身学习,可见学习之重要。
然而莘莘学子,读到头来,其结果却迥然有异。
有十年寒窗,一举成名者;有孜孜以求,出人头地者;有碌碌无为,鲜有所获者;有半途而废,不得善终者……究其原因,除却客观因素而外,恐怕是主观勤苦程度不同使然。
因此前人有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苦作舟”。
今天我们学习明朝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其中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教师板书课题)二、正音正字叩(kòu)问叱(chì) 咄(duō)俟(sì)负箧(qiè)曳(yè)屣(xǐ)皲(jūn)裂媵(yìng)人以衾(qīn)拥覆皆被(pī)绮绣容臭(xiù)烨(yè)然缊(yùn)袍敝(bì)衣强调学生读一读,最好当堂写一写,真正收到实效。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四、解词析句教师指导学生重点掌握难懂的实词(特别是古今意义发生变化的)和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
在理解上要求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天大寒,砚冰坚走送之不敢稍逾约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援疑质理俟其欣悦四支僵劲不能动主人日再食同舍生皆被绮绣,腰白玉之环2、解释下列文言语句:手自笔录……弗之怠……余因得遍观群书。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援疑质理。
卒获有所闻。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4 送东阳马生序课堂实录及反思 新人教版
《送东阳马生序》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准确、熟练地诵读课文。
3.学习用对比来表现中心的手法。
4.了解“书序”和“赠序”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合作探究领会作者的良苦用心。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勉励学生刻苦学习的用意,并能学习这种刻苦勤奋的美德。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的内容,领悟作者的用意。
难点运用对比来表现中心的手法,体会这种手法的表达较果。
教学突破本文是一篇赠序,作者想通过它来劝慰马生勤奋学习。
要在学习中养成朗读的好习惯,在读中理解课文的内容,并且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书序和赠序的不同。
课堂实录:师:同学们听说过“序”这种文体吗?生:(齐说)没有。
师:“序”有书序和赠序两种。
书序在书的前面,多为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缘由等;赠序用于临别,即临别赠言,内容多是劝勉、誉扬之词。
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篇赠序——《送东阳马生序》。
(老师板书课题)师:通过预习,你认为作者送给马生赠序的目的是什么?生: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有所成就。
师:对。
大家对这篇赠序的主旨理解的很正确,作者有勉励的目的。
谁你将你搜集到的和作者及写作背景相关的信息向大家介绍一下?生1: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明初文学家,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被称为“开国文臣之首”,著有《宋学士文集》。
生2:明初宋濂被征招作江南儒学提举,并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所以宋濂在朝迁中名气很大,官职显赫,马生拜谒他,就容易理解了。
生3:这篇文章是宋濂晚年写的一篇劝学文章。
当时作者已辞官应诏到应天朝见明太祖,太子学生马君则认同乡和晚辈的身份来拜见他,在他将回家探亲之前,宋濂写了这篇文章赠送给他。
师:这几位同学在课前预习中做了充分的准备,能够把作者及写作背景详细地介绍给大家,大家一定要坚持这种课外搜集信息的学习方法,对提高你们的文化素养非常有益。
现在我们来学习课文,我范读第一段,同学们注意不认识的字词,朗读的语气及停顿。
送东阳马生序 教学实录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实录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特别是古今异义词及第一次接触的文言生词。
2、把握文章的内容及行文层次。
3、欣赏作者现身说法的劝勉艺术。
过程与方法目标1、以朗读为线索串起课堂教学的所有环节,读准读顺、读懂、读出情境、读出情感,层层推进。
2、为避免课堂“死于章句”或“废于清议”,将文言词语教学与文意理解、情感把握融会贯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宋濂追求精神享受,刻苦学习的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简介作者同学们,老师跟你们说过:读好书好文,就是和许多了不起的心灵对话。
今天,我们就要通过一篇经典古文的学习,走近一位了不起的文人。
他是谁呢?他就是被朱元璋称为“开国第一文臣”,被刘伯温赞为“当今文章第一”的宋濂。
宋濂,我相信大部分同学都还是第一次听说他,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大屏幕展示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明初著名散文家。
他生活在元末明初,少时家贫,勤奋好学。
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
后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
他在文治方面对明朝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贡献,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
他著有“宋学士文集》,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
指名一生朗读屏幕上文字。
师:读得很清晰,请坐。
请同学们注意老师用红字标注的内容,从这些我们可以发现宋濂的学问不是一般的渊博。
宋濂,有这么渊博的知识,那他读书时时怎样的情形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送东阳马生序》。
板书送东阳马生序宋濂二、解题,了解文体特点师:请同学们齐读此课题。
生齐读师:同学们从这个课题中读出了哪些信息?生:这篇文章是送给“马生”的。
师:马生是他的名字吗?生:不是。
“生”,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生:书下注解有.。
师:真不错。
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师:你们还从文题中读到了什么信息?生:这是一篇序文。
《送东阳马生序》省公开课一等奖课堂实录
《送东阳马生序》省公开课一等奖课堂实录目标预设】1.通过变换角色体验等形式,感受宋濂的苦乐观2.领悟“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求学态度3.把握写作目的,领会写法的作用【教学设想】1.教学构思:这篇文章理解难度不大,文章除了个别难懂词句没有注释外,其他都比较容易理解。
文章思路清晰,开篇提出“嗜学”,通篇运用了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层层展开,并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
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由词句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充分体遵循新课标指导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理念,设置使他们感兴趣的话题的理念,力争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2.教学方法:讨论点拨法、延伸拓展法、质疑法3.课型:教读课4.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师:古今中外,家境贫寒,但是勤奋好学,终成大器的人屡见不鲜,同学们能举出相关的例子吗?生:爱迪生。
生:陈景润。
生:囊萤夜读的故事。
生:程门立雪的故事。
师:今天我们也来结识一位这样的人,看看他是怎样克服艰难困苦、自强不息,成为明代大学士的。
(师板书题目及作者,并出示课件,了解作者。
)生读:宋濂(1310—1381),明初著名文学家。
官至翰林学士。
著作收入《宋学士文集》。
师: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
课文中的生字词比较多,请看屏幕,你会读吗?嗜学shì叩问kòu叱咄chì duō皲裂jūn至舍shè僵劲jìng媵人yìng烨然yè皆被绮绣pī俟其欣悦sì以衾拥覆qīn缊袍敝衣yùn bì负箧曳屣qiè xǐ右备容臭xiù(一生读,教师纠正,后齐读两遍。
)二、读通文意师:请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请你边读课文边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要求能理解大意,归纳一下本文的重要语言现象。
《送东阳马生序》课堂教学实录
把课堂还给学生——《送东阳马生序》课堂教学实录湖北省大冶市还地桥中学肖义刚4月26日,天下着小雨。
中心学校的领导要到我校检查教学工作并深入到课堂听课。
下了第二节课后,我在办公室坐着,突然有学生来找我说,领导到了我的教室去听课了,我便面带笑容走上了讲台,开始了我的教学。
我上的课文是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在上课之前,我先讲了古代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悬梁刺股和凿壁偷光。
讲了两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后,学生们身体坐直了,眼睛也放出了光芒,精神劲儿也足了,我知道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激发,由小故事自然地导出了课文。
紧接着我让学生介绍作者宋濂,他的朝代、名号,重点突出了他的家庭状况——贫穷以及后人对他的评价“开国文臣之首”、“当今文章第一”、“太史公”,通过介绍,让学生拉近与作者的距离,对作者产生认同感;也与课文中提到的“家贫”“嗜学”并取得巨大的成就紧密相连。
了解作者后,学生大声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目的是熟悉课文内容,为后面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读了几遍课文,我布置了这样一道题,让我们跨越700年的时光,回到明代把自己想像成宋濂,“用第一人称复述求学的经历。
”这个问题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自己变成了宋濂,成了名人,那么自己求学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呢?学生很快进入了角色!教室里响起了讨论的声音,自言自语的复述声,我点了一位同学来回答问题。
在同学们的帮助下,这位同学基本上复述出来了。
在学生复述的同时,老师有意识地点到了文中重点词语如通假字、实词的理解,难句的理解。
课文的内容差不多疏通之后,我抛出了第二个问题。
请同学们概括我班“宋濂”同学读书时遇到的困难,在前面的一个同学的复述基础上,找出宋濂的困难以及怎样克服的就比较容易了。
学生们很快找到了“小时候没有书”、“求师难”、“生活上的艰辛”三件困难事以及作者是怎样克服的。
我让学生把找到的句子齐读了一遍,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更能认识到宋濂勤奋苦读的学习劲头,勇于克服困难,顽强不息的学习精神,作者以他的亲身经历,循循善诱,情深意长打动了所有的学生。
送东阳马生序课堂实录
《送东阳马生序》课堂实录(第二课时)一、温故知新。
1、提问重点词句的解释。
2、提问背诵。
3、访谈导入。
今天老师想采访一下成绩不理想的同学,请你们谈一谈自己成绩不理想的原因。
生1:我认为导致我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是我家住得离广场太近,每天晚上不是演出的就是老年人扭秧歌的,太吵了,我简直没法学习。
生2:我认为导致我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是自己太懒惰,上课不爱记笔记,作业不会写就抄别人的,数学老师说我是自欺欺人。
生3:我喜欢打游戏,本来我爸爸给我买来电脑是为了让我查找资料的,我却用来打游戏,我妈说我是玩物丧志。
师:老师的采访先告一段落,这几位同学已经给自己的病因做了诊断,想不想找到良药呢?这节课让我们从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来找找良药。
二、研读理解。
本文是一篇赠序的节选,是宋濂写给前来拜访他的同乡晚辈马君则的。
作为前辈,宋濂没有讲头头是道的大道理而主要向马君则讲述了什么内容呢?生:从“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一句中我觉得作者在文中主要叙述了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
师: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都是怎样解决的?生:“无从置书以观”求书难──“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没有书,他就借书,抄书。
他靠勤奋克服了无书之难。
生:“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他非常讲信用,别人都愿意借书给他,陈、诚信也是他解决无书之难的一个原因。
生:,“无硕师名人及游”遇到问题,没有老师指导(求师难)──“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扣问”只能到很远的地方找老师问。
生:求学难,“行深山巨谷中”路途艰难又没有交通工具,不像我们现在可以坐校车。
生:“足肤皲裂”“四支僵劲”“缊袍敝衣”穿不暖,我们这里冬天零下三十多度也非常冷,但我们穿着厚厚的羽绒服穿着雪地靴一点也不觉得冷。
生:“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可享”说明吃住条件也不好。
师:对于求学之难作者是怎样克服的?生:“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师: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对“中有足乐者”的理解吗?生:作者说“余幼时即嗜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可见他十分爱学习,把学习当做一件快乐的事情。
《送东阳马生序》优秀教案
《送东阳马生序》优秀教案《送东阳马生序》优秀教案(精选11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送东阳马生序》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送东阳马生序》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研读课文,使学生掌握几个实词和宾语前置句式。
2、研讨课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及运用对比方法来表现中心的写作能力。
3、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研读,掌握几个实词和对比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对比的作用。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二、常识简介1、宋濂:明初著名文学家,一生著作很多,曾主修《元史》与刘基、高启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有《宋学士文集》。
2、序:序是一种文体,分为书序和赠序两种。
赠序用于临别赠言,多为赞颂、勉励、祝愿、惜别之辞。
本文是宋濂在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写的,当时69岁。
3、内容:本文叙述了作者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苦,勉励马生利用太学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
三、朗读全文(学生听朗读,注意字音和停顿,理清思路)。
四、分析讨论1、学习第三段,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段。
了解宋濂为何写此赠序。
掌握几个词:谒、书、贽。
2、讨论第一段⑴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一段(思考:本段从哪几方面写作者求学的勤奋和艰苦的?)⑵组织学生讨论(四人小组):讨论题⑴:作者哪几方面写求学勤奋和艰苦?找出原句。
讨论后小结:幼时抄录之艰成年叩问之难求师奔赴之劳住读生活之苦⑶组织学生讨论,完成翻译(每大组为单位分工任务,四人小组完成翻译任务)3、分析第二段⑴学生齐读⑵提问:课文从哪几方面写太学生的优越条件?⑶通过对比作者得出什么结论?(按原文回答)⑷齐读结论句五、思考探究假若这篇文章是宋濂写给你的,你最想跟他说一句什么话?六、温馨提醒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我们每个学生的光荣任务,愿我们不畏艰苦,学有所成。
《送东阳马生序》课堂教学实录
VS
关于教育公平性的探讨
在当今社会,教育资源的分配依然存在不 公平的现象。《送东阳马生序》所描述的 教育环境虽然艰苦,但马生依然能够取得 成功。这引发了我们对于教育公平性的思 考,如何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 教育资源?
06
总结回顾与作业布置
回顾本次课程内容
文章内容梳理
回顾《送东阳马生序》的 主要内容,包括作者与马 生的交往背景、文章所表 达的情感和主题等。
情感体验
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深 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变 化,加深对文本情感内涵 的理解。
分享个人感悟与体会
自我反思
学生结合个人经历和思考,分享阅读 《送东阳马生序》后的感悟和体会, 如对求学之路的认识、对师生情谊的 珍视等。
情感共鸣
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感悟应用于 实际生活中,如珍惜师生情谊、坚持 求学之路等,实现知识的迁移和拓展 。
03
知识点讲解与拓展
古代礼仪制度介绍
尊卑有序
古代礼仪制度强调尊卑有序,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身份有着严 格的区分。这种尊卑观念在《送东阳马生序》中也有所体现,例 如文中提到“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 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这里描述了作者对老师的尊敬和谦逊。
礼仪繁琐
古代礼仪制度繁琐复杂,包括祭祀、朝拜、婚丧嫁娶等各个方面 。在《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详细描述了自己从师学习的过程 和所受到的礼遇,如“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 降辞色。”这些描写反映了古代礼仪制度的严格和细致。
历史典故及名人轶事
刻苦求学
在《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刻苦求学的重要性。他描述了自己在求学过程中所遇 到的种种困难和挑战,如“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这些描写展 示了作者坚韧不拔的求学精神和毅力。
《送东阳马生序》省公开课一等奖课程实录
《送东阳马生序》省公开课一等奖课程实
录
简介
本文档记录了一次省级公开课的一等奖课程实录,主题为《送东阳马生序》。
目标
通过此次公开课,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深入了解、分析和欣赏中国古代名著《送东阳马生序》。
内容
课程导入
在课程导入部分,我们使用了简短的视频片段和相关图片,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激发他们对《送东阳马生序》的好奇心。
内容分析
随后,我们深入分析了《送东阳马生序》的背景、作者及其作品的意义。
通过阅读原文,学生们学会了如何理解和解读古代文学作品。
反思与讨论
我们鼓励学生们发表个人见解,倡导进行思辨式讨论。
学生们
积极参与,彼此交流,对于马生序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意义有了更深
入的理解。
创作实践
在课程的最后,我们鼓励学生们动手创作,以自己的方式表达
对《送东阳马生序》的理解和情感。
学生们的作品充满了创意和个性,展示了他们对古代文化的独特理解。
总结
通过这次省级公开课,《送东阳马生序》的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激发了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提高了文学素养和
文化认知。
我们将继续致力于为学生们提供更多优质的文学教育资源。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教学实录和反思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实录与反思教学目标1.学习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通过诵读,感悟文章,把握文章主旨。
3.学习“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求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至背诵,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学习作者的好学精神和求学态度。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刻苦学习的艰辛。
课堂实录一、导入,谈勤学。
师:古今中外,家境贫寒,但是勤奋好学,终成大器的人屡见不鲜,同学们能举出相关的例子吗?生1:春秋时代,有孔子韦编三绝。
生2:战国时期,有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
生3:晋代,有车胤囊萤,孙康映雪。
生4:西汉,有匡衡凿壁偷光。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在困境中求学不辍的故事。
请大家打开课文《送东阳马生序》,看看作者是如何求学的吧!(师板书题目及作者)二、介绍,知背景。
师:请同学们看到课文注释①,对本文的作者和文体先有一个了解。
谁来给我们读一下作者简介?生: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明初文学家。
师:好。
后面接着介绍了课题中的“东阳”,是地名,现在浙江省,这是作者的家乡。
还有“生”,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文中的“马生”,就是指姓马的后生,他和作者宋濂是老乡。
下面,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序”,是什么意思。
生:序,文体名,一般用以陈述创作主旨、创作经过等。
唐初,亲友离别,赠言规勉,又有赠序。
本文即是一篇赠序。
师:好。
其实,序,现在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
赠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赠序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是“赠言”的意思。
《送东阳马生序》是作者给同乡(东阳)一位姓马的晚辈(马生)的临别赠言(序)。
师:本文写于洪武十一年(1378)。
这一年,辞官归里的宋濂又从家乡到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当时是国都)朝见朱元璋。
八下24课《送东阳马生序》课堂实录及反思
八下24课《送东阳马生序》课堂实录及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准确、熟练地诵读课文。
3.学习用对比来表现中心的手法。
4.了解“书序”和“赠序”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合作探究领会作者的良苦用心。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勉励学生刻苦学习的用意,并能学习这种刻苦勤奋的美德。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的内容,领悟作者的用意。
难点运用对比来表现中心的手法,体会这种手法的表达较果。
教学突破是一篇赠序,作者想通过它来劝慰马生勤奋学习。
要在学习中养成朗读的好习惯,在读中理解课文的内容,并且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书序和赠序的不同。
课堂实录:师:同学们听说过“序”这种文体吗?生:(齐说)没有。
师:“序”有书序和赠序两种。
书序在书的前面,多为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缘由等;赠序用于临别,即临别赠言,内容多是劝勉、誉扬之词。
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篇赠序——《送东阳马生序》。
(老师板书课题)师:通过预习,你认为作者送给马生赠序的目的是什么?生: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有所成就。
师:对。
大家对这篇赠序的主旨理解的很正确,作者有勉励的目的。
谁你将你搜集到的和作者及写作背景相关的信息向大家介绍一下?生1: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明初文学家,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被称为“开国文臣之首”,著有《宋学士文集》。
生2:明初宋濂被征招作江南儒学提举,并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所以宋濂在朝迁中名气很大,官职显赫,马生拜谒他,就容易理解了。
生3:这篇文章是宋濂晚年写的一篇劝学文章。
当时作者已辞官应诏到应天朝见明太祖,太子学生马君则认同乡和晚辈的身份来拜见他,在他将回家探亲之前,宋濂写了这篇文章赠送给他。
师:这几位同学在课前预习中做了充分的准备,能够把作者及写作背景详细地介绍给大家,大家一定要坚持这种课外搜集信息的学习方法,对提高你们的文化素养非常有益。
送东阳马生序课堂实录
《送东阳马生序》课堂教学实录教学设想:1.教学构思:这篇文章字词难度不大,除了一些重点词句,其他都比较容易理解。
文章思路清晰,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层层展开,并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
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主要贯穿朗读,以朗读带动文章理解。
2.教学方法:讨论点拨法、质疑法、延伸拓展法3.课型:讨论展示课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
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二、预习检测1、预习检测评价展现:优秀小组和优秀个人。
(老师用小黑板展示)师:预习情况整体较好的是三组和五组。
2、共性问题:(老师用小黑板展示检测题)。
①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②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一名学生主动上台展示:生:曾经跑到百里外,拿着经书向有知识的前辈请教。
生:同住的学生都穿着华丽的衣服,带着红带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佩带白玉做的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佩戴着香袋,光彩照人宛如神仙。
师:这位同学翻译的很准确,但翻译一定还是要落实到每一个字。
同学们以后翻译课文要尽量做到“信”、“达”“雅”标准修改自己的译文。
最重要的就是“信”,即准确,不漏字,也不随便添加。
3、老师指导点评,评出展示分2分。
三、展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小黑板)1.落实翻译中的遗漏问题。
2.领悟“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求学态度3.感受宋濂的苦乐观四、讨论展示环节师:同学们请看到导学练案的三道讨论题。
讨论时间8分钟,然后每三组展示同一问题,各组板书展示2分钟,各组再派代表作口头展示。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阅读次数:149]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目标: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培养古文自读能力。
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体会并学习古人刻苦学习和虚心求师的精神。
学?..•[阅读次数:247]目的要求: 1、了解作者宋濂和本文的写作背景2、积累重点词语及通假字等 3、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4、感受名人的人格魅力并从中受到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第一段具体叙述早年不畏困苦、勤奋学习的经过。
2.难点:对比手法说明“勤且艰”及主语...•[阅读次数:160]一、学习目标:1.我能了解文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培养古文的阅读能力。
2.学习古人求知若渴,克服艰难困苦勤奋学习的精神。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学习用对比手法来表现中心的写法,培养古文的阅读能力。
三、自主学习 1、课文第一节作者写自身经历?..•[阅读次数:109]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 1.我能熟记生字词,并读准字音。
2.我能理清思路,理解全文。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诵读课文,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文实词和虚词,培养古文阅读能力。
三、自主学习1.为下列黑体字注音:嗜学(...•[阅读次数:442]21与朱元思书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课文中的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感受文中所描写的富春江独特的自然美景。
过程与方法1.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2.理解作者创设的意境,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读...•[阅读次数:456]【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熟读成诵。
2.掌握常用的一些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用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直至全文成诵。
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培养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以记叙为主,适当加以议论和间以形象?..•[阅读次数:575]利津县虎滩乡中学语文教师胡振叶【目标预设】1.通过变换角色体验等形式,感受宋濂的苦乐观2.领悟“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求学态度3.把握写作目的,领会写法的作用【教学设想】1.教学构思:这篇文章理解难度不大,文章除了个别难懂词句没有注释外,其他都比较?..•[阅读次数:1609]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教学稿【学习内容】苏教版八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掌握文中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东阳马生序》课堂实录
户木中学姚红丽
教学目标:
1、理解内容,领悟道理
2、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
3、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奋求学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难点:
领悟道理,学习说理方法
教学手段、方法:自疑自探、步步提升
教学过程实录:
一、导入:
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想在明年的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吗?你们想知道成功的秘诀吗?
生齐答:想!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聆听明代开国文臣之首的肺腑之言,了解他的成功之路,从中我们就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
二、共同制定学习目标:
师:上节课我们完成了朗读课文,积累词语,疏通文意的任务,并对“序”这种文体有了初步的了解。
同学们认为这节课我们应该完成哪些学习任务呢?
点拨:结合题目质疑
生1:我们想知道宋濂为什么给马生写这篇赠序?
生2:我觉得这节课我们应该要知道这篇赠序的主要内容,并学习其中的道理。
师:刚才两名同学是从课文内容的角度来质疑的,那么从写作手法的角度,我们可以学些什么呢?
生3:我们应该学习本文对比的写作手法。
师板书目标。
三、质疑问难:
针对课文内容,你在课下读书时还有何困惑?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生1:作者为什么要“行深山巨谷中”求学,这是真的吗?
生2解疑:因为古代交通不便。
生3解疑:因为古代学校大多建在偏僻的地方,比如说山上。
师(赞许):说的有道理。
同学们还有问题吗?
生4:作者说“先达德隆望尊”可又说“未尝稍降辞色”“遇其叱咄”,这是不是矛盾,这能说是一个好老师吗?
生5解疑:严师出高徒,严厉的老师绝对是好老师。
生6:可是我们喜欢老师态度和蔼些。
师:是啊,现在提倡师生关系平等,老师也希望和同学们做朋友,但时代不同,师生关系也不同,尊敬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一点在什么时候也不会变。
四、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师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
1、作者为什么给马生写赠序?
2、概括这篇序的主要内容。
(点拨:注意文中总结性的议论句)
同桌交流,回答。
生1:作者希望马生能进一步刻苦向学,实际上也是让更多的年轻人好好学习。
生2:作者说“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所以,这篇课文主要讲作者求学的艰难和作者的勤奋学习的经历。
生3:我也是这样概括的,但我是根据“余之勤且艰若此”这句话来概括的。
师:同学们同意他们说的吗?
生:同意。
师: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概括内容,当然我们要采用最准确、最全面的方法。
刚才两名同学的方法都是可以概括内容的。
那么,宋濂遇到了哪些困难?他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二)重点研讨:
1、读懂人物,明白道理
(1)讲述故事,体验人物
创设情境提示:(出示大屏幕)
故事1、我是宋濂,今天跟大家讲讲我小时候读书的故事。
那个时候……
故事2、就这样,我长大了,成年以后的我……
故事3、这一段经历是我刻骨铭心的,那个冬天……
故事4、我的生活过得异常艰苦,那时候我寄居在……
师:请在小组内交流,用生动的语言讲故事并概括“为学之难”,展示时讲其中一个故事。
学生交流,准备展示(一人讲故事,一个上台板书为学之难)
生1板书:抄书难
生2讲故事:
在座的老师、同学,你们好。
免贵姓宋名廉,浦江人士,今浙江义乌人。
如今,蒙圣上恩典在太学任职已数年,贵为太子太傅,事业有成,有车有房。
今天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我少年时期艰苦读书的一些情况。
那个时候,也就是我幼年时期,就非常的爱好读书,当然并不是因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而去读,而是为我大明之崛起而读书的。
可是天不作美,我的家境就像小葱拌豆腐般一清二白,根本无力买到书,难道我就因此而放弃读书吗?不,不可能,因为我知道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终于天无绝人之路,经过我的不懈努力,我借到拉第一本书,功夫不负有心人随之我又借到了第二本,第三本……借来以后我便用手亲自来抄写,计算着时日按时归还,春秋季节还好,可是到了冬季,天气寒冷,气温骤降,寒风凌烈,鹅毛般的大雪铺天盖地的蜂拥而下,家中没有可以用来供暖用的火炉,我的手被冻得僵硬而不能自持,手指丝毫不能弯曲和伸直,可是我却从未放下我手中那支正在抄书的笔,因为我志做一棵参天树,而不是一株默默无闻的小草……抄完以后,我便马不停蹄的去送还给人家,丝毫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于是我在人们心中树立了良好的信誉,人们纷纷愿意借书给我,所以我的童年才得以博览群书,这也为我今后的文学造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此我送给大家6+4个字:人无信而不立(自学成才)
生边听边笑,鼓掌。
师点评:贡北北同学不愧为咱们班的才子,这节课我再送给你一个称号:幽默大师。
生3板书:叩问难
生4讲故事:
就这样,我长大了,成年以后的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但由于条件艰苦,没有大师、名人为我辅导,与我交流,我只得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去请教当地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请教,向他请教的人还真是多哩,挤满了整个屋子,他说话的声音,表情都很严肃,向他问问题时身子轻轻弯下,耳朵稍稍侧着,恭恭敬敬的不敢有一点不周到,有时他对我大声呵斥,为了学到知识,我一句话都不敢顶撞,会更加恭顺,等他高兴了,就再去请教,你
可能会说,在老师面前这样毕恭毕敬,“不敢出一言”,是不是太迂腐了。
但名师难求啊,要知道人的成长成才离不开老师。
一个没有教师、没有知识、不尊敬教师的社会,不过是一片贫瘠的荒漠。
正是因为我尊重老师,勤学好问,所以我即使愚笨,最终还是有所收获。
生鼓掌。
师点评:故事讲得很形象。
宋濂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叩问课”,看看宋濂,想想我们,有没有需要学习的?
生5板书:奔走苦
生6讲故事:这一段经历是我刻骨铭心的,那个冬天,寒风凛冽,地上的积雪有好几尺深,我孤零零地走在求学的路上,地上的积雪没过了我的膝盖,脚上的皮肤都冻裂了,我却一点儿也没有察觉。
到了住的地方,手脚早已冻僵了,一点儿感觉也没有了,一动也不能动,幸好侍女给我送来热水,冰凉的手脚在热水中浸泡,我才知道我还有手有脚。
用被子紧紧裹住身体,很久很久我才暖和过来。
有人问我,你不觉得苦吗?我说,不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生鼓掌。
师点评:加入了自己的想象,更加生动具体了。
生7板书:生活苦
生8讲故事:
我的生活过得异常艰苦,那时候我寄居在一间破旧的旅店里,旅店的主人每天给我两顿饭,由于条件艰苦,没有鱼肉这样的美味。
穿衣也不尽人意,别人穿得好华丽,而我却穿着破袍旧衣。
每天就是这样重复着我的学习生活,可能你觉得我很寒酸,可是,我知道只有学习才是我想要的,吃穿差点儿没有什么关系。
师点评:是啊,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理解到位,表述清楚流畅。
师:那么,在宋濂的学习经历中,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2)、品读课文,感动人物
句式:我被“”感动,因为,我认为他的成功离不开。
学生细读课文,交流回答。
生1:我被“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感动,因为学习条件如此恶劣,宋濂却坚持下来,不像我稍微冷点,有点儿困难,就想放弃,我认为他的成功离不开他的刻苦努力与毅力。
生2:我被“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感动,因为平时老师经常教育我们要勤学好问,他能主动问老师问题,还能在老师批评的情况下更加恭敬地请教,我非常敬佩。
我认为他的成功离不开他的勤学好问。
生3:……
2、学习对比的说理方法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无奔走之劳
无从致书以观…..不敢稍违约。
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
师提问:运用对比有什么好处呢?
同桌交流。
生答:用太多学生们学习条件的优越和作者自己学习条件低劣形成对比,表明作者精神的富有和志趣的高尚,说明学业能否有成就,取决于主观努力,增强文章感染力和说服力,
五、总结收获:
学生结全本节课学习内容总结学习收获。
生1:同学之间不应该比吃穿,应该比学习。
生2:我们应学习宋濂刻苦学习的精神,争取中考取得优异成绩。
生3:我平时不爱问问题,我应该向宋濂学习,要勤学好问。
……
师总结: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勤奋学习是取得成绩的根源。
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主观是否努力,与客观学习生活条件关系不大。
在学习中我们要有苦中作乐,以苦为乐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应该要好好珍惜我们现有的优越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努力学习。
六、布置作业:
搜集古人嗜学事例。
结束语:
愿我们同学们能在知识的海洋中驾驭刻苦之舟,满载勤奋、专心的读书品质,乘风破浪,期待同学们“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