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1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送东阳马生序
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背诵课文。
2.了解作者及本文的文体特征。
3.把握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朗读,增强文言文语感,进一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2.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刻苦求学,努力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理解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二课时
一、导入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去感受一下古人是怎样在艰苦的条件下发愤学习的。
二、作者简介
三、文章体裁
“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两种。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重、赞许之辞。本文即是作者勉励马生专心向学的临别赠序。
四、朗读全文,注意疑难字词的读音
五、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翻译全文
1.对照课本注释,疏通文意。
(1)补充诠释:
得:能够。 患:忧虑,担忧。
游:交际,交往。未尝:不曾,未曾。
门人:学生。或:有时。
色:神态,气色,脸色。虽:虽然。
卒:终于。愈:更加。
获:得以,能够。寓:寄居。
(2)古今异义
古义今义
走送之跑行走
持汤沃灌热水汁水
日再食第二次又一次
臭xiù香气chòu臭味
博士官位一种学位的名称(3)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
(5)倒装句式
①弗之怠 “之”是“怠”的宾语,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②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介词结构的后置,“于”相当于“向”。
2.指名逐句翻译全文,师生共同点评。
六、自由朗读课文及译文
一、自读课文,通过自学和小组讨论,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写了什么内容?能否从文中找出一句来概括?
明确:写幼年求学的艰难和自己勤奋学习的态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2.作者求学之艰表现在哪里?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一点的?
明确:
3作者为什么能克服这些困难,而“卒获有所闻”?
明确:依靠精神力量——“以中有足乐者”。
4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是为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二、本文写作特色分析
1.采用寓理于事、以事明理的方法。
文章要阐明的是学习态度问题。通过亲身经历写出切身的感受,通过事实的记叙,加以适当的描写、议论阐明刻苦求学的道理,既富有说明力,又富有感染力,让后辈从亲切委婉的故事叙述
中去领悟要义,把握学习的方法。
2.善用对比手法。如写同舍生的豪华穿戴与作者的“ 袍敝衣”形成对比,突出作者一心向学,不追求口体之奉的情况。
三、研讨探究
1.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
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可取。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生。同时尊敬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把宋濂求学与我们今天的求学比较,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甲生:我觉得作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享受,而是知识的积累和精神的充实。像今天我们周围的同学攀比思想比较严重,在生活中比享受,比谁吃得好,比谁穿得好,比谁身上的名牌东西多,相反对自己的学习不大关心,甚至不屑一顾。我们应当以此为鉴。
乙生:我觉得宋濂的求学态度很谦虚,有问题就大胆请教,不因为对方态度不好而放弃请教的要求,我们应向一切比自己强大的人学习,学习对方的优点,这种态度值得我们借鉴。
四、课外拓展
“人生当勉励”,你能说出一个名人读书或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并写出两条勉励自己的名句吗?
1.明朝文学家张溥每读书必抄录七遍,因而书斋被称为“七录斋”;悬梁刺股、囊萤映雪。
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五、教师小结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光阴一去难再见,水流东海不回头”,古人的诗句,在感叹时光飞逝之时,更多的是消极和无奈。我们当代中学生,有的不应只是感叹。天道酬勤,命运始终掌握在惜时如金、勤奋学习者的手中!同学们,要把握自己的命运,必须牢牢抓住时间!
教学这一课时,先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文言字词,疏通文意。然后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中心。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文章的中心,我引导他们分析文章的结构。在此基础上,适时地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各抒己见,以达到巩固提升的效果。课外拓展的安排也是本课的一大亮点,让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拘泥于课
本,体现了语文学习的丰富性与趣味性。最后,通过教师小结激发学生的情感,呼吁学生珍惜时间、勤奋学习,这也是本课教学的根本宗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