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 11 送东阳马生序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 11 送东阳马生序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 11 送东阳马生序一. 教材分析《送东阳马生序》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明代文学家宋濂。

这篇文章是宋濂为送别他的朋友东阳马生而作的序文,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既能够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也能够启发他们对人生的思考。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对于这篇文章,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理解,体会到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人生的感悟。

但是,对于一些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他们可能还不够熟悉,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文章。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送东阳马生序》。

2.能够理解并欣赏课文中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人生的感悟。

3.能够掌握并运用一些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送东阳马生序》。

2.难点:理解并欣赏课文中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人生的感悟,以及掌握并运用一些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实践法:通过朗读和写作,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文言文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六. 教学准备1.课文:《送东阳马生序》2.参考资料:关于宋濂和《送东阳马生序》的相关介绍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音乐,营造一种离别的情境,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曾经离别的朋友,你们之间是否也有深厚的友谊?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投影仪展示课文《送东阳马生序》,并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操练(15分钟)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些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11《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积累重要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劝学”的主题。

2.反复诵读,注意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体会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

3.学习作者勤勉治学、不怕吃苦的精神,培养正确的苦乐观,珍惜当下,努力学习。

【重难点】1.积累重要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劝学”的主题。

2.反复诵读,注意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体会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有人爱好唱歌、跳舞、下棋、旅行等等,心中有爱好,也便有了信念和坚守。

有这样一个人,他叫宋濂,明代开国文臣之首,他爱好读书。

穿过时光隧道,我们不妨与宋濂对话,感受其求学之路,探求古仁人之心!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篇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

(教师在导入前可与学生对话,激发学生兴趣,引起阅读期待。

)二、学习目标课件出示——1.了解作者;积累重要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劝学”的主题。

2.反复诵读,注意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体会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

3.学习作者勤勉治学、不怕吃苦的精神,培养正确的苦乐观,珍惜当下,努力学习。

第一课时三、预学展示1.作者简介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属浙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与刘基、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其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

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

著有《宋学士文集》。

2.知识链接:序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书序比较早,多为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缘起等,如《太史公自序》。

赠序,即临别赠言,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它始于唐代,一般是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的某种思想感情。

序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文体,内容多为勉励、称许、推重之辞,本文即属于此类。

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11.送东阳马生序一、课前说明1.教材分析:《送东阳马生序》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的文章都是传统名篇,内涵丰富而深刻。

阅读这些经典作品,可以让学生汲取思想精华,获得情感激励,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学会选择和坚守。

本文是作者写给同乡后学马君则的一篇赠别之序,主要进述了自己年轻时艰苦学习的经历,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有所成就,作者现身说法,娓娓道来,情真意切,语重心长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学习本课,既能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文言语感,训练文言文阅读能力,更能从作者刻苦求学的经历中获得启发,认识到发奋读书的重要性,养成勤奋好学的习惯。

2.学情分析:现在的学生大多家境优越,少有吃苦的经历,缺少勤奋的态度,意志的磨练更是无从谈起。

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发掘其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刻苦勤奋、好学上进的教育。

作为九年级的学生,他们在两年多的古文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本文除个别难懂的字句外,大部分都能理解。

由于生活阅历所限,学生对作者生活经历及其感悟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必须精心组合学习内容,灵活设计教学过程,组织学生合作研讨,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涵。

3.教法学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

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基于以上要求,教学中我选择了诵读法、讲授法、自学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多种方式的诵读,培养学生文言语感,促进阅读理解;通过教师的讲解点拨,引领学生走进作品,深入思考;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疑难,培育素养。

本节课在学法指导和学习习惯培养方面重点落实以下几点:(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一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一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一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送东阳马生序》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意义;(2)对李时中的心理、人物描写和铺陈手法有深刻理解;(3)了解宋代的文化背景,并对宋代文学有初步认识。

2.思想与情感:(1)引导学生树立敬业爱学的精神;(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审美能力;(3)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学生能够全面掌握《送东阳马生序》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意义,读懂文章中的人物描写和铺陈手法。

2. 帮助学生了解宋代的文化背景,并对宋代文学有初步认识。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送东阳马生序》是写给东阳人马生的一篇序言,由宋代文学家李时中所写。

请同学们回忆并谈谈序言和序言的作用。

2.知识讲解(1)语言艺术的魅力所在1. 长句和短句的运用李时中在文中的运用了很多的长句和短句的句式,使句子的呼之欲出,让读者有一种句转诠畅的感受。

2.比喻和夸张的手法2.1比喻李时中在文中使用了很多的比喻来描绘自己的思想,增加了文章的思想艺术的深度。

2.2夸张李时中在文中运用了很多夸张的手法,细节描写的过度和拖沓,让读者能够真正的感受到文章的深度。

(2)人物描写和铺陈手法的运用1.人物描写文章在描写东阳人马生的时候将其形貌、品性、气质等多方面进行了具体细致的描写,使得人物更加形象、鲜活和具体。

2.铺陈手法文章利用了铺陈手法,让整篇文章像一个蜿蜒的山路,慢慢铺陈开来,使读者生动的感受到,整篇文章就像在一场思想的游戏,在文学的世界里舞动。

(3)文化背景分析在宋代文化背景下,《送东阳马生序》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儒家文化的精神状态。

文章在对东阳、马生之间的小小事情进行深入的分析、解释之后,给了一种敬重和钦佩之情。

这也正是儒家中人伦尊严、互相尊重的精神所在。

3.学生活动阅读文章、分析文章语言艺术、人物描写和铺陈手法的运用、了解文化背景和儒家文化的精神。

4.讲评阅读文章之后,老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比喻、夸张等语言艺术手法,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铺陈手法,并解释文化背景、人伦尊严、互相尊重等。

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实词的用法,积累相应的文言知识;2.学习文章用对比手法表现主题的方法;3.体会作者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学生勤奋学习的。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课前预习1.解决字词障碍①把课下注释的拼音标注在原文中②把“读读写写”勾画在原文中,并注音③识记,自检,明天听写检测学生按照预习任务完成二、导入问:你知道古往今来有哪些勤奋苦读的人物与故事明确:苏秦以铁锥刺股,发愤不已;路温舒取水中蒲叶,抄录《尚书》;朱买臣、李密负薪挂角,且行且读;车胤、孙康囊萤映雪,苦学不辍。

师总结:古语云: “自古雄才多磨难。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这些仁人志士以勤奋为基石铺就成功之路,千百年来,这些光辉形象一直在用他们自身的行为劝勉我们要努力学习。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宋濂的读书求学之路。

学生倾听、思考、回答三、文体知识、作者简介师:文章的标题是《送东阳马生序》,什么叫做序呢?序: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书序,即序言,相当于前言(序)、后记(跋)。

赠序,即临别赠言。

内容多为安慰、勉励、祝愿、惜别的话。

马生指的是宋濂的同乡马君则,生是古时候对晚辈读书人的称呼。

这篇文章就是宋濂送给东阳县青年马君则的文章。

师:那宋濂是谁,他为什么要写这一篇赠序呢?作者简介:生跳读、细读,思考、交流、讨论宋濂(1310─1381) ,字景濂,号潜溪,谥号文宪。

明初著名文学家。

他很受朱元璋器重,命为江南儒学提举,替太子讲经。

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

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背景: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他应诏从家乡浦江(今属浙江)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明太祖朱元璋。

其时,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

宋濂了解他是个“善学者”,便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珍惜现有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 第三单元《11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教案(1)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 第三单元《11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教案(1)
板书
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并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合理借鉴。
2.体会本文“劝学”的主旨。
3.学习古人不怕吃苦、勤勉治学的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培养正确的苦乐观,努力学习。
教学策略
学习策略
1.教学策略:训练与练习策略、启发式教学策略、情境教学。
2.学习策略:诵读法、讨论探究法、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记笔记)、组织策略(列提纲、画图表、画思维导图)。
2.依据以下材料,自主立意,并以宋濂的故事为例子写一个议论文片段。不少于200字。
一个贫穷的孩子为什么在山路上读着借来的书而不觉其苦?一群面带菜色的学者为什么埋首于卷册间却能自得其乐?因为他们找到了蕴藏其间的趣味。
其实,生活中做许多事情都是如此。发现趣味,就是发现事物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性。发现了趣味,艰苦的生活就有了快乐。
1.小组交流探讨完成问题1。
2.总结回顾,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现对比手法在《送东阳马生序》等课文的运用。
完成教学目标1和3。
达标
检测
根据材料,完成写作任务:
1.根据下面材料,请用对比手法完成一个写人的片段作文。
车站里,两个女孩子坐在候车室等车。左边的女孩身穿超短裙,蹬着一双镶满水钻的高跟鞋,手里摆弄着一部昂贵的手机;右边的女孩,穿着一件白色衬衫和一条洗得发白的牛仔裤,脚上只有一双同样陈旧的布鞋,手里只攥着一部老式的旧手机。一位拄着拐杖的老婆婆向她俩伸出了缺了一个口的瓷碗。左边的女孩捂着鼻子厌恶地扭过了头。右边的女孩掏出一张十元钱,轻轻地放进了碗里。
课题名称
送东阳马生序
学时
课标要求
1.翻译重点句子,积累特殊句式
2.学习多种表现手法结合和对比中见精神的写法。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11.送东阳马生序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11.送东阳马生序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11.送东
阳马生序
《送东阳马生序》这篇的序言是宋濂给他的同乡马君则写的。

作者给他这篇文章是为了鼓励他勤奋地学习,但是其含义并没有直接说明,而是于他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经验,巧妙而隐含地,轻松而友好地语句中充满了贤者的智慧。

以下是课件为您推荐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11.送东阳马生序。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及文体特征。

2.反复朗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3.感知作者求学的艰辛和勤奋,学习作者的求学精神。

一、导入新课
古语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翻开历史画卷,不少仁人志士以勤奋为基石铺就成功之路:苏秦以铁锥刺股,发愤不已;路温舒取水中蒲叶,抄录《尚书》;朱买臣、李密负薪挂角,且行且读;车胤、孙康囊萤映雪,苦学不辍;祖逖呕心沥血,夜半闻鸡起舞;周恩来披肝沥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千百年来,众多的光辉形象一直在用他们自
身的行为劝勉我们要努力学习。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宋濂的读书求学之路。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优质教案

11送东阳马生序宋濂◇教材分析◇《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给同乡马君则写的临别赠言。

作者叙述了自己在求学生涯中的艰难经历和学习态度,旨在勉励马君则专心学习、刻苦攻读,以期学有所成。

教学时引导学生历史地辩证地认识课文思想内容,让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的实际,体会古今教育制度的改革,从而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努力学习。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2.理清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

3.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大意。

2.通过反复诵读,增强文言文语感,理清行文思路。

3.通过合作式、研究式学习,探究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刻苦求学,努力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人生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难点◇1.重点:(1)翻译、背诵课文,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文章的对比手法。

2.难点:理解作者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后生勤奋学习的。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这些都说明了经历苦难并非坏事。

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苦难就会成为走向成功的垫脚石。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送东阳马生序》,也说明了这个道理。

二、预习检测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俟.(sì)砚.(yàn)嗜.(shì)学逾.(yú)约叱咄..(chìduō) 负箧.(qiè)曳屣..(yèxǐ) 皲.(jūn)裂媵.(yìng)人烨.(yè)然持汤沃.(wò)灌以衾.(qīn)拥覆绮.(qǐ)绣缊.(yùn)袍敝衣容臭.(xiù)既加冠.(guān) 僵劲.(jìng) 冻馁.(něi)2.了解作者。

11、部编九下《送东阳马生序》精品教案

11、部编九下《送东阳马生序》精品教案

11※送东阳马生序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积累文言文词语。

2.掌握作者求学的主要经历,理清文章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3.学习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作者好学精神与求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重点难点重点:1.翻译、理解、背诵课文,学习作者执著的求学精神。

2.学习文章对比手法。

难点:学习作者的求学精神与求学态度。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古语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翻开历史画卷,不少仁人志士以勤奋为基石铺就成功之路:苏秦以铁锥刺股,发愤不已;路温舒取水中蒲叶,抄录《尚书》;朱买臣、李密负薪挂角,且行且读;车胤、孙康囊萤映雪,苦学不辍;祖逖呕心沥血,夜半闻鸡起舞;周恩来披肝沥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千百年来,众多的光辉形象一直在用他们自身的行为劝勉我们要努力学习。

今天,让我们通过明初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一起走进宋濂的读书求学之路。

预习展示(一)介绍作者。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

浦江(今浙江义乌)人,明初文学家。

自幼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一生刻苦学习,“自少立志,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德为己任,为学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

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

文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刘基曾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

(二)了解背景。

【老师边介绍边多媒体展示】洪武十一年(1378),即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他应召入朝晋见明太祖朱元璋。

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

宋濂了解到马生是个“善学者”,便写了这篇序文,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珍惜太学的学习条件刻苦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三)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

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优秀教案

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优秀教案

6变色龙1.语言运用:正确认读和理解“洋溢、伶俐、异想天开、无精打采”等词语。

2.思维发展:把握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

3.审美鉴赏:品析文中幽默、形象的讽刺语言,感受契诃夫小说“幽默讽刺”的艺术魅力。

4.文化传承: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培养做人正直、表里如一的品质。

理解小说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刻画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性格特征。

理解“变色龙”这一典型人物的社会意义。

1.自主法、合作法、探究法。

2.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1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只需一个词,就能创造一个形象,只需一句话,就可以创造一个短篇故事,而且是绝妙的短篇故事。

”这是高尔基对契诃夫的评价。

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这位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的大作家所写的讽刺小说《变色龙》。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疏通字词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契诃夫(1860—1904),是19世纪末具有世界声誉的俄国短篇小说大师,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戏剧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第六病室》《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万尼亚舅舅》《樱桃园》等。

(2)背景链接《变色龙》写于1884年,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

当时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为了强化反动统治,豢养了一批媚上欺下的走狗,为其镇压人民服务。

他也制定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专制主义蒙上了一层面纱。

沙皇专制警察往往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而干的却是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勾当。

《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2.生难字词(1)字音贱.(jiàn)拧.(nǐng)筛.子(shāi)坎.肩(kǎn)旗帜.(zhì) 温.情(wēn) 惦.记(diàn) 径.自(jìng)魁梧..(líng lì)..(kuí wu) 荒唐.(táng) 洋溢.(yì) 伶俐恐吓.(hè) 盛.满(chéng) 乞丐..(qǐ gài) 醋栗.(lì)戳.(chuō) 无赖.(lài) 无精打采.(cǎi) 胚.子(pēi)无缘.无故(yuán) 异.想天开(yì)(2)词义【无精打采】形容不高兴,不振作。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送东阳马生序》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第11课,选自明代文学家宋濂的《宋学士文集》。

这篇文章是宋濂为送他的好友马生序赴任东阳知县而作的一篇赠序。

文章通过叙述作者自己的学习经历和求学历程,表达了作者对友情、学业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人文价值。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同时,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的限制,他们对于文中的一些情感和哲理可能还难以深刻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人生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理解课文的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解读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友情、学业和人生的深刻感悟,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人生观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人生观念。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黑板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介绍宋濂和马生序的背景资料,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3.合作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分享学习心得。

4.启发引导: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情感体验:让学生谈谈对课文中的友情、学业和人生的感悟,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11-《送东阳马生序》教学活动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11-《送东阳马生序》教学活动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同步教学课堂活动设计【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疏通文意;2. 把握赠序的文体特点,体会本文“劝学”主旨;3. 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并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合理借鉴。

【重点难点】【重点】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疏通文意。

【难点】把握赠序的文体特点,体会本文“劝学”主旨。

【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赠序,即临别赠言。

本文是作者写给同乡后学马生的临别赠言。

想一想,作为前辈学人,作者会对后学说些什么呢?二.展示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疏通文意;2. 把握赠序的文体特点,体会本文“劝学”主旨;3. 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并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合理借鉴。

三.检查预习:1.了解作者及背景: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元末明初散文家,与刘基、高启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明太祖朱元璋重用他,命为文学顾问、江南儒学提举,并替太子讲经,推其为“开国文臣之首”。

学者称他为“太史公”。

他主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著有《宋学士全集》。

其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雍容典雅,或质朴简洁,各有特色。

背景资料:本文选自《宋濂全集》,写这篇序文时作者69岁。

洪武十一年(1378年),即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入朝晋见明太祖朱元璋,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并说自己将回乡探亲。

宋濂了解他是个“善学者”,便写下这篇序文,勉励他珍惜太学的条件,刻苦学习。

四. 课堂活动:活动一:熟读课文: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标注字音及断句。

明确:字音:嗜.学(shì)加冠.(guān) 叩.问(kòu) 叱咄..(chì duō) 俟(sì) 负箧.(qiè) 曳(yè)屣(xǐ)皲.裂(jūn) 媵.人(yìng) 缊.袍(yùn) 容臭.(xiù) 烨.然(yè)耄.老(mào) 谬.称(miù) 廪.稍(lǐn)裘.葛之遗.(qiú)(wèi) 冻馁.(něi) 皆被绮..绣(pī)(qǐ)断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初中语文]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初中语文]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掌握文中重要词语和特殊句式,疏通文意。

2.诵读课文,明确作者求学中遇到的困难。

3.学习对比手法,把握赠序的文体特点,体会“劝学”主旨。

4.学习作者勤奋刻苦的求学精神,培养正确的苦乐观,珍惜当下,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1.熟读课文,掌握文中重要词语和特殊句式,疏通文意。

2.诵读课文,明确作者求学中遇到的困难。

3.学习作者勤奋刻苦的求学精神,培养正确的苦乐观,珍惜当下,努力学习。

【教学难点】学习对比手法,把握赠序的文体特点,体会“劝学”主旨。

【教学资源】PPT、多媒体【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演读法;合作讨论法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布置任务同学们,今天距离中考只剩下X天了,很多同学在学习上产生了困惑和迷茫。

今天老师为大家请来了一位优秀的学霸——宋濂,召开一场“学习经验分享会”,讲述寒门学子的逆袭之路,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做好笔记,总结经验,为学弟学妹传经送宝。

“学习经验分享会”流程:1.忆求学经历2.比今昔条件3.传青云之志二、预习检测课前已经让同学们完成文言文知识卡片,现在检测大家的掌握程度。

1.字音卡嗜(shì)怠(dài)冠(ɡuān)侍(shì)叱咄(chìduō)俟(sì)箧(qiè)曳(yè)屣(xǐ)皲(jūn)媵(yìnɡ)衾(qīn)食(sì)被(pī)绮(qǐ)臭(xiù)烨(yè)缊(yùn)耄(mào)缀(zhuì)谬(miù)廪(lǐn)裘葛(qiúɡě)遗(wèi)馁(něi)厦(shà)朝(cháo)谒(yè)撰(zhuàn)贽(zhì)2.通假字卡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语文九年级下册

《送东阳马生序》精品实用高效教学设计【导入新课】“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明代大学问家宋濂在家境贫寒,自身又体弱多病的情况下,一心向学,排除万难,终于学有所成,青史留名,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奋斗之歌。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宋濂的求学之路,看看他经历了哪些磨难,又是怎样克服的。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文体;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2、掌握借事说理和对比的表现手法,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3、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苦乐观。

【作者简介】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元末明初文学家,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明太祖朱元璋推其为“开国文臣之首”。

年老辞官回乡,不久因长孙宋慎列入胡惟庸党,全家谪往茂州,中途病死夔州。

宋濂坚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强调“辞达”,注意“通变”,要求“因事感触”而为文。

【写作背景】明洪武年间,宋濂官至翰林学士,洪武十年(1377)辞官。

第二年,宋濂至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太祖朱元璋。

其时,在国子监读书的东阳人马君则,以同乡晚辈的身份前来拜访,宋濂就写了这篇文章赠送给他。

【文体知识】序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

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字音字形】嗜(shì)学俟(sì)衾(qīn)容臭(xiù)加冠(ɡuān) 叱咄(chì duō) 负箧(qiè) 曳屣(xǐ)皲(jūn)裂媵(yìng)人烨(yè)然缊(yùn)袍耄(mào)老廪(lǐn) 冻馁(něi) 谬(miù)称撰(zhuàn) 贽(zhì)【朗读停顿】(1)余/因得/遍观群书。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牠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背诵课文。

2 .了解作者及本文的文体特征。

3 .把握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增强文言文语感,进一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2 .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刻苦求学,努力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V W |F >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 ▲ \ \ \/淤教学重点占4 I j夕 VI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曲警^)尸理解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丄 ■ ■ ■11送东阳马生序教学基本过程■A* ■ w•第一课时•一、导入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孟子也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vj ).^2苦难为动力,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去感受一下古人是怎样在艰苦的条件下发愤学习的。

二、作者简介夕 i\三、文章体裁. ...................... _________ ]、\ “,、….-“序”是一种文体。

有书序和赠序两种。

本文是一篇赠序。

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重、赞许之辞。

本文即是丄ip作者勉励马生专心向学的临别赠序。

四、朗读全文,注意疑难字词的读音嗜学shi怠ddi绮绣qi绵袍川口• ■ ■ ■-加冠gudn叱咄呦duo俟其欣悦si» • • •辱人沁容冬小睜然斥石由读「范读、指名读、齐读结合。

■1.对照课本注释,疏通文意。

(1)补充诠释:得:能够。

患:忧虑,担忧游:交际,交往。

未尝:不曾,未曾。

门人:学生。

或:有时。

色:神态, 气色,脸色。

虽:虽然。

卒:终于。

愈:更加。

获:得以, 能够。

寓:寄居。

■(2)古今异义古义今义 走送之 跑 ”1十行走 持汤沃灌 热水 汁水 日再食 第二次M 1又一次臭xiu香气chou 臭味/ - ‘一种学位的名称博士 官位,五、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翻译全文(3) —词多义J 足肤皴裂阿不知却 (久而乃和•连词,不译,弗g 怠 指代“抄书“这件事 走iig 代词,代指书 之]益慕玄贤之道 结构助词,的■当余之从师也 结构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致书孕观来*目的连词 以书也余把 «nr以衾拥覆用级介词]孕中有足乐者因为 不敢出一言以复表修饰,不译 、倾耳以请念修饰琏接状语等屮心语(4) 词类活用 (5)倒装句式① 弗之怠 “之”是“怠”的宾语,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 I g前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东阳马生序
教学目标
1、了解“赠序”这种文体的特点。

2、在讨论中体会对比手法的好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文言词汇。

4、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心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赠序”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
l、掌握古今异义的实词。

2、体会对比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简介作者: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金华)人。

早年家境贫寒,因能刻苦自学,终以文名称世。

元末被举荐为翰林院编修,固辞不就。

隐居山中,潜心著述。

明初应聘到应天(今南京)任江南儒学提举,后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一,参与明初礼制重建,受到明达祖朱元璋的器重。

后因事牵扯连贬谪四处茂州,客死茂州。

作品有《宋学士全集》。

2、简介序
序是古文的一种文体,送别时賹之言明序。

古人送别时,往往以诗相赠,有时还给这些诗写上一篇序,以介绍有关情况。

唐初以后,单独写的临别赠言的文章也叫序,内容多是勉励、劝慰兼抒发自己胸臆,或对某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叫赠序。

本文就是的名士宋濂写给同乡晚辈的一篇赠序。

3、我国古代文化中刻苦求学的故事
囊萤映雪:囊萤,以囊盛萤。

《晋书·东胤传》:“(胤)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以照书,以认继日焉。

”《尚友录》卷四:“孙康,晋京北人,性敏好学,家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


悬梁刺股:《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

”《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址三引《汉书》:“孙花色品种字文宝,发学,晨夕不休。

乃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时大儒。


凿壁偷光:又作穿壁引光。

《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画荻教子:《宋史欧阳修传》:“(修)四岁而孤。

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

家贫,至以获画地学书。

二、初读课文,理解词句
1.读准字音。

(1)默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对照课下注释,扫除读音障碍。

(2)师集中纠正易读错的字音。

嗜学(shì)逾约(yú)加冠(ɡuān)硕师(shu ò)
叱咄(chì duō)负箧(qiè)曳屣(yè xǐ)皲裂(j ūn)
媵人(yìnɡ)绮绣(qǐ)烨然(yè)缊袍(y ùn)
耄老(mào)谬称(miù)廪稍(lǐn)冻馁(n ěi)
谒(yè)俟其欣悦(sì)裘葛之遗(wèi)
撰长书以为贽(zhuàn)(zhì)
2.理解词意。

(1)生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自主理解词意。

(参见《此处为所用参考书名》本课“句段精析”栏目)
(2)师明确重点词语的意思。

(1)通假字。

①四支僵劲不能动(“支”同“肢”,肢体)②同舍生皆被绮绣(“被”同“披”,穿)
③与之论辨(“辨”同“辩”,辩驳)
三、分析文章,把握文章内容
1.宋濂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
明确:(1)家贫,少年得书之难:常借书于人,手自笔录,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

(2)成年从师叩问的艰难:到百里之外的地方,恭敬虚心地请教老师。

(3)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在艰苦的学习生活中,作者怡然自乐,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艳羡,精神上的富足,战胜了物质上的贫困。

2.“今诸生学于太学”与作者儿时求学有何不同?作者写“今诸生学于太学”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诸生无冻馁之患、无奔走之劳、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不必手录书籍,这都是与作者儿时读书所不同的。

其目的是为了劝勉学生应该好好珍惜这样的环境,专心于学问,不可荒怠岁月。

3.这篇文章的题目叫《送东阳马生序》,然而文章一开篇就大量叙说作者自己的求学之苦,有人说作者写作该赠序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夸耀自己,你是如何看待这个观点的?
明确:作者在开篇便现身说法,从自己艰苦的求学经历切入,又兼及有关对比,用种种具体实在的事实说话,深寓对年轻人的殷切期望,告之以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励年轻人努力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这自然不是对自己的夸耀,正如文中结尾所说:“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四、合作探究
(一)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作者是怎样写自己的求学经历的?
答案示例:作者写自己年轻时学习的艰苦,主要写了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

开篇即点出学习上难以解决的矛盾:“家贫”和“嗜学”,由此引出了求学的艰难:常借书于人,“手自笔录”,“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因此得以“遍观群书”。

苦无名师引导,“趋百里外”,从师叩问。

经过作者的主观努力,顽强拼搏,在付出了无数艰辛的劳动,经历了无数辛酸后,终于克服了学习上“无书”和“无师”的困难,获得了知识,成为饱学之士。

作者特别渲染了从师求学的艰难:穷冬时节,穿行在深山大谷中,“足肤皲裂而不知”“四支僵劲不能动”。

生活上异常艰苦,粗茶淡饭一日也只有两顿,穿的是破衣旧袍。

但这些都未能动摇作者求学的意志。

在艰苦的学习生活中,作者怡然自乐,对同舍生的豪丽生活毫不艳羡。

精神上的富足,战胜了物质上的贫困。

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

作者最后以“勤且艰”总结了自己的学习生涯。

2.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衣饰华丽的情节?面对生活比自己好的同舍生,“余”抱什么态度?
答案示例:通过对比,写出自己生活的艰苦,突出自己学习勤奋。

态度:“略无慕艳意”。

3.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或体会。

答案示例:原因:作者从读书中得到精神上的快乐,不在意生活的贫困(或: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示例:现在的不少青少年特别讲究吃穿,穿名牌衣服,戴首饰,玩手机,无心向学。


此,我们应向作者学习:①排除不利于学习的环境的干扰;②在物质上不盲目攀比;③坚定人生追求,刻苦勤奋学习。

4.作者为什么能克服种种困难,而“卒获有所闻”?
答案示例:依靠精神力量——以中有足乐者。

5.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几个条件。

(各用四个字概括)
答案示例:①刻苦学习;②博览群书;③虚心求教;④诚实守信;⑤尊敬老师。

五、总结文言知识
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

(腰: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佩戴。

)手自笔录。

(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手:名词作动词,动手。

)戴朱缨宝饰之帽。

(宝:名词作状语,用珠宝;朱缨,名词作状语,用红缨)主人日再食。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不必若余之手录。

(手:名词作状语,用手)寓逆旅。

(寓:名词作动词,寄住) 无鲜肥滋味之享。

(鲜肥:形容词作名词,鲜鱼和肥肉)
六、巩固提升(相信自己,你会更棒!)
1、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极力渲染求学的艰辛。

2、仿照例句续写一句话,其中要举用一个古代人苦读成才的例子,语言要简明、连贯。

明代宋濂借书抄录,勤学不怠,终成诗文名家;
素材如下:
囊萤映雪——晋车胤和孙康(著名学者) 凿壁偷光——西汉匡衡(大学问家)
韦编三绝——孔子晚年读《易》(万世圣贤) 画荻教子——宋代欧阳修(文学巨匠)
断薤xiè画粥——宋代范仲淹(贤臣名士) 闻鸡起舞——晋祖逖(爱国名将)
悬梁刺股——战国苏秦的“头悬梁,锥刺股”(六国之相)
七、布置作业
学习这篇文章后,写一写你从中得到的启示、感悟,200字左右。

【设计意图】
在了解文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练笔,锻炼写作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