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战略是刀尖上的哲学——《全球视野中的中国国家安全战略》(上卷)自序
论当代中国的全球治理观
![论当代中国的全球治理观](https://img.taocdn.com/s3/m/00c6d53b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38.png)
论当代中国的全球治理观作者:师学伟沈霜霜来源:《西部学刊》2022年第09期摘要:近年来,面对日益突出的全球性问题,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展现了大国的责任、使命和担当。
面对当前全球治理面临的新环境和新挑战,开辟全球治理的新路径,开创中国引领全球治理的新篇章和新历史,从而构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国际话语权。
依托于对外交战略的谋划、对国家利益的追求和对大国关系的重构,中国的全球治理观得以落地。
在推进全球治理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中国全球治理观的价值理念,即从和谐世界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全球治理向制度化方向迈进,逐步明晰全球治理竞争的实质是国际制度竞争,逐步形成了既顺应世界大势发展需求又适应中国发展需要的全球治理观。
关键词:中国;全球治理观;话语权建构;价值理念中图分类号:D8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09-0031-04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习近平新时代国家治理思想研究”(编号:18AKS014)、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的全球正义问题研究”(编号:21YJA720004)的阶段性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发展面临的和平赤字、发展赤字、信任赤字和治理赤字的严峻挑战,中国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中国不仅要成为全球治理的参与者,更要成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推动者、建设者和贡献者。
一、中国全球治理观的话语权构建伴随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全球治理逐步成为时代发展的需要。
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稳步提升和对自身全球定位的积极变化,中国对全球治理给予了更多关注,努力为应对全球性问题和挑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面对当前全球治理面临的新环境和新挑战,构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国际话语权,逐步形成了对相关问题的新观点、新看法和新主张。
从中国视角来看,全球治理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新的原则、机制、方法和活动,其核心是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和人类的共同利益的统一。
形势与政策_遏制与应对--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的中国含义及我国的应对
![形势与政策_遏制与应对--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的中国含义及我国的应对](https://img.taocdn.com/s3/m/80cb96d7910ef12d2af9e776.png)
2、“和谐世界” 政治上,致力于实现 各国和谐相处。积极 倡导多边主义 经济上,致力于实现 各国互利共赢 安全上,致力于实现 各国互信协作 文化上,努力实现不 同文明相互促进
3、我国所倡导的新安全观的核心是:互信、 互利、平等、合作。其主要内容是:共 同利益是地区安全的根本保证,相互信 任是地区安全的政治基础,安全合作是 地区安全的首要条件,平等协商是地区 安全的基本原则。
4、党的十六大在坚持“和平、发展、合作” 的宗旨下,把新时期我国的外交战略概括 为“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 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
5、对美遏制战略的应对 首先,积极推动与美国的战略合作,与美 国建立建设性的合作关系,避免双方正面 冲突,增强利益的交汇点。 其次,中国积极倡导中美之间建立各种沟 通机制和渠道。
二、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应对
中国的国家安全重心正在由着重维护 国家生存利益向着重维护国家发展利益转 变,与此相关联,发展对外关系的战略基 点由基于共同的威胁向基于共同发展转变。
1、冷战后特别是二十一世纪 新的战略环境 一是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国 家与国家之间很难完全隔开 二是现代战争手段正在走向 战争目的的反面 三是如果确有“共同威胁”, 就是全人类的共同威胁
美国决心加强与日本的战略和军事联盟,明确将这 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打造成美国的亚洲之“锚”, 美国的如意算盘是在亚太地区建立一个以美日安保 为核心,包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在内的一个从 属于北约的“小北约”, 利用印度的崛起,支持和怂恿印度,建立日印联盟, 在经济、科技、军事等关键领域,遏制中国的崛起
美国决心加强与日本的战略和军事联盟明确将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打造成美国的亚洲之?锚?美国的如意算盘是在亚太地区建立一个以美日安保为核心包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在内的一个从属于北约的?小北约?利用印度的崛起支持和怂恿印度建立日印联盟在经济科技军事等关键领域遏制中国的崛起美国不断强化对台湾问题的干预美国力图保持海峡两岸?不统不独不战不和?的?现状?以谋取最大利益美国干涉台湾问题的战略策略是
战略思维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
![战略思维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a6491385561252d381eb6e8a.png)
战略思维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作者:张占斌杜庆昊史毅来源:《商业文化》2019年第32期面对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面对各种难以预见的风险和挑战,肩负繁重执政使命的中国共产党人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要不断开辟前进道路、创造光荣业绩,迫切需要增强斗争本领、永葆斗争精神,迫切需要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迫切需要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把握规律,不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
当前,全党正在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牢牢把握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牢牢把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伟大梦想共同奋斗的根本任务,努力实现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作表率的具体目标,都离不开科学思维的指导。
为此,本刊特别开辟“提高科学思维能力”专栏,分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六个专题连续进行学理阐释,以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高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论述,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今天刊发第一个专题,就如何提高战略思维能力进行研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观大势、谋全局,注重运用战略思维治国理政,在解决突出问题中实现战略突破,在把握战略全局中推进各项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通过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做到知行合一,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
新时代,提升战略思维能力,对于我们更好地观察和把握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战略思维的深刻内涵和时代意蕴战略思维能力,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战略思维。
毛泽东同志强调,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有“战略头脑”,即战略思维能力。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2015年版)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2015年版)](https://img.taocdn.com/s3/m/dea1c0c1360cba1aa811dae0.png)
第一节 外交和国际战略形成的依据
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美国的超强实力 ◇ 文化实力:6000所大学;巨额教育经费;主要 近代科技创新;主要诺贝尔奖得主; ◇ 科技实力:科技费用大,主要领域均处于领先 ◇ 制度实力: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社会管理等 各个方面都是制度的主要发布者;
在上世纪50年代,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 毛泽东的科学分析是:新的世界大战既有可能 发生也有可能防止;中国应在做好战争准备的 同时努力发展自己。
界英 大国 战对 的第 想三 像次 图世
第一节 外交和国际战略形成的依据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毛泽东对世界形势的分析及战略选择
进入上世纪60年代后,毛泽东根据当时的 战争与和平形势的深刻变化,为我国外交提出 了“两个中间地带”战略。(P229)
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机遇和挑战并存 ◇ 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其根本动力 ◇ 新科技革命是重要的推动力 ◇ 经济全球化进程不会改变
第一节 外交和国际战略形成的依据
三、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战略机遇期的概念
战略的宽泛定义为统领性的、全局性的、 左右胜败的谋略、方案和对策。而战略机遇 期则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生存、发展或实现 某些方面重大突破时所面临的有利时期。
(p243-244) ◇ 要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 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 同体 不对抗 不结盟
不针对第三国
第二节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三、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如何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可持续性通史:从思想到实践》札记
![《可持续性通史:从思想到实践》札记](https://img.taocdn.com/s3/m/0bb179ab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4f.png)
《可持续性通史:从思想到实践》读书札记目录一、内容简述 (2)1.1 书籍简介 (3)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4)二、可持续性的起源与发展 (6)2.1 可持续性概念的提出 (7)2.2 可持续性的历史演变 (9)2.3 可持续性的主要流派与理论 (10)三、思想层面的可持续性 (11)3.1 人类中心主义 (13)3.2 自然中心主义 (14)3.3 生态伦理学 (15)3.4 社会生态学 (17)四、实践层面的可持续性 (18)4.1 经济领域的可持续性 (19)4.1.1 循环经济 (20)4.1.2 绿色经济 (22)4.2 社会领域的可持续性 (23)4.2.1 可持续城市 (24)4.2.2 可持续社区 (26)4.3 生态领域的可持续性 (27)4.3.1 保护生物学 (28)4.3.2 生态修复 (30)五、可持续性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31)5.1 可持续性的主要挑战 (33)5.1.1 经济压力 (34)5.1.2 政策困境 (35)5.1.3 技术瓶颈 (36)5.2 可持续性的未来趋势 (37)5.2.1 低碳发展 (39)5.2.2 碳中和 (40)5.2.3 全球治理 (41)六、结论 (43)6.1 本书总结 (44)6.2 研究展望 (45)一、内容简述《可持续性通史:从思想到实践》是一部全面探讨可持续性发展的著作,该书深入剖析了可持续性理念的形成、演变及其实践应用。
本读书札记旨在简要概括该书的核心内容,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其主旨。
引言部分:本书开篇介绍了全球面临的环境和社会挑战,阐述了可持续性理念提出的背景及重要性。
随着人口增长、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加剧,人类亟需寻求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可持续性发展应运而生,并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共识。
可持续性思想的发展历程:书中详细阐述了可持续性思想的发展历程。
从古代的环保思想到现代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再到全球范围内对可持续发展的广泛讨论和达成共识,书中介绍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与实践。
国家安全蓝皮书发布,《南方周末》被点名
![国家安全蓝皮书发布,《南方周末》被点名](https://img.taocdn.com/s3/m/08d0540479563c1ec5da717f.png)
国家安全蓝皮书发布,《南方周末》被点名中国首部国家安全蓝皮书《中国国家安全研究报告(2014)》5月6日在北京发布。
蓝皮书再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性质,强调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警惕西方国家对中国输出民主、和平演变,并举《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一事为例,称西方国家以民主为名,干涉中国内政,2013年1月美国借中国《南方周末》报“元旦献词”风波指责中国的民主政治体制。
《国家安全蓝皮书:中国国家安全研究报告(2014)》由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编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
5月6日,由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和中国社科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2014年国家安全蓝皮书——《中国国家安全研究报告(2014)》(刘慧主编、赵晓春副主编)发布暨中国国家安全形势评估与展望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专家称根据中央会议和文件指出,中国国安委的基本性质和定位已经十分明确,即:它是国家安全的最高决策机构,也是议事协调机构,具有最高的权威性。
蓝皮书按年度以中国国家安全为中心,对过去一年的中国国家安全形势,包括国际安全形势与国内安全形势进行全面回顾、评估与分析,并就中国面临的安全挑战提出对策思考。
蓝皮书指出,中国意识形态安全总体稳定,但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特别是西方国家民主输出、西方国家文化霸权、网络信息舆论多元传播、宗教渗透等对中国意识形态安全等构成严重威胁。
专家认为,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是有效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之举。
蓝皮书指出,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中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严峻挑战:(一)西方国家民主输出对中国政治思想构成威胁。
西方国家利用现代传媒和文化产品输出,大肆宣扬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质疑中国的改革开放,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性质,目的是为了与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相配合以瓦解社会主义。
西方国家以民主为名,干涉中国内政。
比如,2013年1月,美国借中国《南方周末》报“元旦献词”风波指责中国的民主政治体制。
亚太竞争性区域主义及其地缘影响
![亚太竞争性区域主义及其地缘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6c855f96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25.png)
第29卷㊀第5期太㊀㊀平㊀㊀洋㊀㊀学㊀㊀报Vol 29,No 52021年5月PACIFICJOURNALMay2021DOI:10.14015/j.cnki.1004-8049.2021.05.001姚全㊁郑先武: 亚太竞争性区域主义及其地缘影响 ,‘太平洋学报“,2021年第5期,第1-14页㊂YAOQuan,ZHENGXianwu, CompetitiveRegionalismintheAsia⁃PacificandItsGeopoliticalInfluence, PacificJournal,Vol.29,No.5,2021,pp.1-14.亚太竞争性区域主义及其地缘影响姚㊀全1㊀郑先武1(1.南京大学,江苏南京210023)摘要:随着世界权力中心发生转移,世界回归大国竞争,大国回归区域竞争,亚太区域成为大国竞争的前沿阵地㊂大国以区域制度为载体和工具展开战略竞争,出现了竞争性区域主义新现象,其表现出区域重叠㊁功能重叠及大国互斥的鲜明特点,且呈现出轴辐型㊁同心圆型与相交型三大形态类型,构成亚太竞争性区域主义的基本内涵㊂新建竞争性区域制度㊁扩大区域制度㊁阻止竞争对手建立竞争性区域制度,以及破坏竞争对手已经建立的竞争性区域制度成为大国区域竞争的主要路径选择㊂大国在亚太区域竞争的过程也重塑亚太区域秩序㊂一方面,能够维持区域安全稳定,促进区域制度创新;但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区域发展碎片化及区域认同悬浮化,阻碍区域一体化的发展㊂关键词:竞争性区域主义;大国竞争;区域制度;区域秩序;共同体中图分类号:D814.1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4-8049(2021)05-0001-14收稿日期:2021⁃01⁃07;修订日期:2021⁃04⁃25㊂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印太战略下 东盟中心地位 重构与中国 东盟共建 海上丝绸之路 研究 (20&ZD14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㊂作者简介:姚全(1986 ),男,福建古田人,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博士后,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国际区域治理㊁国际战略;郑先武(1969 ),男,河南原阳人,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国际关系史专业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东亚区域合作㊁安全理论㊂∗感谢‘太平洋学报“编辑部和匿名审稿专家提出的建设性修改意见,文中错漏均由笔者负责㊂①㊀郑先武: 东南亚早期区域合作:历史演进与规范建构 ,‘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第6期,第203页㊂②㊀张云: 新冠疫情下全球治理的区域转向与中国的战略选项 ,‘当代亚太“,2020年第3期,第142页㊂随着冷战结束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区域主义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其带来的直接结果是区域组织㊁区域合作机制的数量大幅增长㊂近些年来全球化逆动, 回到区域 更成为未来国际局势最有可能的图景,①中美 贸易战 和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既有全球治理体系的衰退,区域愈发成为国家关系的重要舞台㊂②无论区域制度规模如何,均成为大国相互竞争的重要平台,大国借助区域制度进行权力角逐和利益争夺㊂国家间的区域合作从属于国家间的区域竞争,国际社会出现了竞争性区域主义现象㊂而大国在亚太的区域制度竞争最为激烈,这在亚太区域三大不同层次均有鲜明体现(参见表1)㊂然而,这些不同层次㊁不同区域范围制度之间的竞争存在哪些共同特点,呈现哪几种形态类型,大国主要采取哪些区域竞争的手段,对区太平洋学报㊀第29卷域秩序造成哪些影响,学术界尚未从区域主义视角对这些问题进行充分的理论阐释㊂因此,本文将以大国在亚太区域的区域竞争为切入点并结合具体分析案例,回答以上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以进一步丰富竞争性区域主义概念的内涵,并尝试构建一种理论分析框架㊂表1 亚太不同区域层次的区域制度竞争①区域层次区域制度竞争区域间 一带一路 倡议与 印太战略 ;TPP/CPTPP与RCEP;APRSAF与APSCO区域(含次区域) 东盟+中日韩 (下文简称 10+3 )与东亚峰会(从 10+6 到 10+8 );中美日印韩澳分别与东盟组成的 东盟+1 对话机制;AMF㊁EAEG未成功建立微区域美日印韩澳分别与湄公河五国建立的区域合作机制㊁澜湄合作机制㊁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㊀㊀资料来源:笔者自制一㊁既有研究及其不足当前,大国竞争成为国内外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但鲜有从国际区域层面进行分析和探讨㊂既有研究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类:第一,以中美战略竞争作为大国竞争最主要的分析对象,研究中美战略竞争的发展过程㊁特点㊁本质㊁限度㊁影响,以及对中美战略竞争进行管理的建议等㊂第二,以大国竞争为时代背景,分析第三国㊁区域政府组织的立场和态度,以及在此背景下其所采取的或者应该采取的战略选择和所扮演的角色分析㊂第三,提出新的研究视角分析大国竞争的内容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㊂②从总体上看,有关大国竞争的既有研究内容丰富,分析深入,但也存在以下不足:从研究层次看,既有研究从国家层面分析大国竞争的态势,从国际秩序㊁国际格局与国际体系层面分析大国竞争带来的影响,忽视了大国以区域为平台所展开的战略竞争;从研究领域看,从政治㊁经济㊁军事和意识形态等各自独立的领域研究大国竞争,缺乏各个领域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从研究方法看,分析某一个大国的外交政策㊁对外战略或者以大国竞争为背景分析第三方国家或区域组织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战略,容易陷入一种静态的分析方法,缺乏大国㊁区域政府组织,以及中小国家之间变化的㊁互动的关系分析㊂因此,本文引入竞争性区域主义的概念,分析亚太不同区域层次区域制度之间的竞争性互动关系,探讨大国区域竞争如何影响区域秩序㊂竞争性区域主义的既有研究主要涉及以下三大学科领域:一是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㊂ 竞争性区域主义 概念源于20世纪90年代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探讨分别以美国和欧盟为首的区域一体化之间的竞争,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在深化区域主义进程中的作用㊂进入21世纪,区域主义快速发展,多哈回合贸易谈判停滞,区域贸易集团之间的竞争也更加明显㊂2008年在位于日本东京的早稻田大学召开了关于竞争性区域主义的国际专题研讨会;2009年,米瑞娅㊃索利斯(MireyaSolís)等学者主编的专著以自由贸易协定扩散为切入视角,重点评估环太平洋国家自由贸易协定政策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外部竞争压2①②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rans⁃PacificPartnershipAgree⁃ment,下文简称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om⁃prehensiveProgressiveTrans⁃PacificPartnership,下文简称CPTP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egionalComprehensiveEconomicPartner⁃ship,下文简称RCEP);日本主导的亚太地区空间机构论坛(Asia⁃PacificRegionalSpaceAgencyForum,下文简称APRSAF);中国主导的亚太空间合作组织(Asia⁃PacificSpaceCooperationOrganization,下文简称APSCO);亚洲货币基金组织(AsianMonetaryFund,下文简称AMF);东亚经济集团(EastAsianEconomicGroup,下文简称EAEG)㊂PatrickPorter, AdviceforaDarkAge:ManagingGreatPowerCompetition, WashingtonQuarterly,Vol.42,No.1,2019,pp.7-22;AlexanderKorolev, ShrinkingRoomforHedging:System-UnitDynamicsandBehaviorofSmallerPowers, InternationalRelationsoftheAsia-Pacific,Vol.19,No.3,2019,pp.419-452;吴心伯: 论中美战略竞争 ,‘世界经济与政治“,2020年第5期,第96-130页等㊂第5期㊀姚㊀全等:亚太竞争性区域主义及其地缘影响力的影响㊂①二是城市发展与区域规划领域㊂2000年,美国托莱多大学的琳达㊃麦卡锡(LindaMcCar⁃thy)将竞争性区域主义引入城市发展与区域规划领域,认为区域内各个行为体通过互相协作,能够增强区域整体的竞争力,进而使区域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全球竞争㊂在全球化时代,城市 区域协调网络的兴起又会导致区域之间的竞争,形成竞争性区域主义现象㊂②三是国际关系领域㊂竞争性区域主义被引入国际关系领域的时间最晚,用以解释全球范围内各个区域都存在的竞争性区域主义现象㊂例如在非洲大陆,不同动机㊁不同合作理念的政府间机构之间相互竞争,甚至威胁了非洲大陆的和平与安全㊂③在亚太(东亚)区域,区域主义具有鲜明的民族国家特征 放大的民族主义 ㊁国家中心主义的过度发展,成为竞争性区域主义产生的政治根源,这些区域主义自诞生起就带有竞争性质㊂大国强调以区域机制作为竞争平台,以此服务自身的国家利益,而不是真正为了促进多边团结,造成多重制度框架相互竞争导致 制度过剩 ,形成 竞争性的地区主义 格局;但与此同时,竞争性区域主义也为最终实现东亚自由贸易区奠定了基础,并有一定的政治与安全意义;而最新的研究成果探讨了亚洲竞争性区域主义的历史源流及最新发展趋势,并为防止亚洲竞争性地区主义滑向恶性竞争提供对策㊂④在欧亚大陆,竞争性区域主义表现为欧盟和俄罗斯在争夺周边邻国方面,推行相互竞争和排他的区域主义,展开了 一体化竞赛 ㊂⑤在南亚区域,竞争性区域主义主要反映为印度建立的南亚区域合作联盟(SAARC)㊁环印度洋联盟(IORA)㊁环孟加拉湾多领域经济技术合作倡议(BIMST⁃EC)㊁湄公河 恒河合作倡议(MGC)四大区域制度之间的相互竞争,削弱了南亚及其毗邻区域的区域多边主义㊂⑥通过梳理既有研究发现,竞争性区域主义研究从一开始的政治经济学领域陆续转向区域规划领域和国际关系领域,而自引入国关领域之后还未发展成为一项比较系统和完整的理论㊂既有研究偏向经验性的案例研究,重历史与现实的案例分析,缺乏理论上的归纳与提炼,理论发展和完善不明显,关于竞争性区域主义的理论研究较为散乱,仍然只是一些孤立㊁涣散的理论碎片,没有形成一个系统㊁成型的理论㊂鉴于此,本文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亚太区域大国区域竞争的历史和现实经验,对竞争性区域主义进行一次更为系统㊁详细的阐述与分析,进一步总结并完善亚太竞争性区域主义的理论研究分析框架㊂二㊁亚太竞争性区域主义的基本内涵在竞争性区域主义既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亚太区域主义的特点,将亚太竞争性区域主义定义为,以民族国家㊁国际组织和国家集团等为代表的行为体通过区域主义路径实现或保护3①②③④⑤⑥JensvanScherpenberg,ElkeThiel,eds.,TowardsRivalRe⁃gionalism?USandEURegionalRegulatoryRegimeBuilding,Baden-BadenNomosVerlagsgesellschaft,1997;KiichiroFukasaku,ShujiroUrata,UrataKumura,eds.,AsiaandEurope:BeyondCompetingRe⁃gionalism,SussexAcademicPress,1998;StephenWoolcock,etal., CompetingRegionalism:Patterns,EconomicImpactandImplicationsfortheMultilateralTradingSystem, Intereconomics,Vol.42,No.5,2007,pp.236-259;MireyaSolís,BarbaraStallings,SaoriN.Katadaeds.,CompetitiveRegionalism:FTADiffusioninthePacificRim,Pal⁃graveMacmillan,2009.LindaMcCarthy, CompetitiveRegionalism:BeyondIndi⁃vidualCompetition, ReviewsofEconomicDevelopmentLiteratureandPractice,No.6,2000,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37129627_Competitive_Regionalism_Beyond_Individual_Competition);罗小龙: 竞争性区域主义与区域建构研究展望 ,‘人文地理“,2012年第3期,第7-10页㊂BenediktFranke, CompetingRegionalismsinAfricaandtheContinent sEmergingSecurityArchitecture, AfricanStudiesQuarterly,Vol.9,Issue3,2007,pp.31-54.韩爱勇: 东亚地区主义何以走向衰落? ,‘外交评论(外文学院学报)“,2015年第5期,第78-80页;T.J.Pempel, Re⁃gionalDecoupling:TheAsia-PacificMinustheUSA? ThePacificReview,Vol.32,No.2,2019,pp.259-262.AndreyA.KinyakinandSvetlanaKucheriavaia, TheEuro⁃peanUnionvs.theEurasianEconomicUnion: IntegrationRace2.0? PrzegldEuropejski,No.3,2019.ArndtMichael, CompetingRegionalisminSouthAsiaandNeighbouringRegionsunderNarendraModi:NewLeadership,OldProblems, StosunkiMiędzynarodowe-iędzynarodoweenarodoweeg,Vol.51,No.4,2015,pp.179-197㊂太平洋学报㊀第29卷自身利益,削弱和排斥竞争者的影响力,造成区域主义之间相互竞争,阻碍区域一体化发展和演进的过程和状态㊂其实质是大国以区域主义为工具开展地缘竞争,国际组织或者国家集团则通过区域主义维护区域内的权力平衡㊂亚太竞争性区域主义存在区域重叠㊁功能重叠和大国互斥的鲜明特点,呈现出轴辐型㊁同心圆型㊁相交型三种不同的形态类型㊂2.1 亚太竞争性区域主义的特点(1)区域重叠竞争性区域主义最为直观的特点是区域制度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叠,即不同的竞争性区域制度之间存在相同的成员㊂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区域政府组织与域外国家组成不同的区域制度,但区域政府组织本身作为一个整体,在不同的制度安排当中保持不变,并处于中心位置㊂例如,作为区域政府组织的东盟以整体为单位参与多个区域制度,如 东盟+1 10+3 合作机制,以及东亚峰会从 10+6 扩容到 10+8 ㊂第二,国家集团与域外国家组成不同的区域制度安排,但由于国家集团并不是一个区域政府组织,在与其他域外国家组成新制度的过程中,既不能发挥主导作用,也无法处于中心位置,而是域外大国主导区域机制的发展㊂例如,在湄公河五国与域外国家所组成的区域合作机制当中,湄公河五国并不发挥主导作用,制度设计与议程设置主要依靠美日等域外大国㊂第三,某些国家同时加入了大国所主导的不同区域制度安排㊂例如,东盟的四个成员国文莱㊁马来西亚㊁新加坡㊁越南,以及日本㊁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同时是RCEP㊁TPP/CPTPP的成员国; 一带一路 倡议与 印太战略 涵盖的国家也存在部分重叠㊂前两种呈现一种比较规则的重叠形态,且重叠程度较高,而最后一种区域重叠是不规则的,重叠程度相对较低㊂但无论是哪种情况,竞争性的区域制度之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区域重叠,这与冷战时期意识形态对抗的两大阵营完全互斥㊁排他和相互独立的情况截然不同㊂(2)功能重叠区域制度安排不仅存在客观上的区域重叠,在主观上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重叠㊂尤其是当区域制度本身就是单一功能指向,那么彼此之间的功能重叠程度往往更高㊂例如,TPP和RCEP存在相同目标(即贸易自由化与经济一体化),①被认为是难以避免的二元轨道的竞争㊂日本主导的亚太地区空间机构论坛(AP⁃RSAF)与中国主导的亚太空间合作组织(APSCO)都专注于 外层空间利用 这一主题㊂即便区域制度的功能是多样化㊁综合性的,彼此之间同样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叠㊂根据东盟与域外国家对话伙伴关系概览的报告可知,东盟与中国㊁日本㊁韩国㊁美国的合作机制均围绕政治 安全㊁经济㊁社会 文化三个领域,具体的合作内容和项目存在差别,但在制度功能上并无根本上的不同㊂② 10+3 与东亚峰会 10+8 在发展愿景㊁议题设置等方面高度重合㊂和平㊁繁荣㊁进步㊁稳定是两者共同的发展愿景,金融㊁环境㊁能源㊁教育㊁疾病和自然灾害管理等具体的区域合作任务是两者共同关注的领域㊂东亚峰会通过简单地复制而不是补充或取代 10+3 ,与后者的任务重叠,这导致东亚区域架构的重复与区域功能的重叠㊂③ 一带一路 倡议与 印太战略 在政治㊁经济和社会文化领域方面都存在重叠之处,尤其经济领域的重叠较多,同时,双方都将基础设施建设放在经济领域的首要位置,美国 印太 基础设施投资策略的核心目标是与中国 一带一路 倡议展开竞争㊂④澜湄合作机制与美日印澳韩等国分别主导的湄公河区域合作机制均关注非传统安全议题,存在较大功能重叠㊂4①②③④陈淑梅㊁全毅: TPP㊁RCEP谈判与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 ,‘亚太经济“,2013年第2期,第6页㊂ExternalRelations, ASEAN,https://asean.org/asean/external-relations/,访问时间:2020年10月29日㊂JaeCheolKim, PoliticsofRegionalisminEastAsia:TheCaseoftheEastAsiaSummit, AsianPerspective,Vol.34,No.3,2010,p.132.刘飞涛: 美国 印太 基础设施投资竞争策略 ,‘国际问题研究“,2019年第4期,第1页㊂第5期㊀姚㊀全等:亚太竞争性区域主义及其地缘影响(3)大国互斥当今一切现实的地区主义实践都是由民族国家推动的 , 地区主义内部和地区主义之间充满着各民族国家与民族国家集团的相互竞争 ㊂①亚太区域大国林立,大国之间不仅存在利益矛盾,而且还受到历史恩怨的困扰㊂中美作为世界级大国存在权力的结构性矛盾,强大的国际体系的结构性规则迫使中美走向竞争,②东盟和美国之间虽然没有历史遗留问题和领土争议,东盟甚至将美国视为一个良性大国,希望美国维持在东亚的持续存在,但双方之间又存在难以彻底调和与完全相互社会化的规范矛盾㊂③因此,亚太区域发展的动力总是受国家中心逻辑控制,④本以 走向融合 为目标的区域主义发展成为竞争性的区域主义㊂在区域重叠㊁功能重叠的基础上,大国互斥使得区域制度之间的兼容性和合作性大为削弱,竞争性显著强化㊂大国互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大国各自主导区域制度安排相互独立,彼此所主导的区域制度互不包含对方,表现出明显的排他性㊂这种排他性既可能是大国将另一个作为竞争对手的大国排斥在外,也可能是大国拒绝加入对方所主导的区域制度安排,其客观结果是大国互不参与对方的制度安排,这是大国互斥的常见形态㊂例如,中日韩三国单独与东盟发起 10+1 ,美国㊁日本㊁韩国㊁澳大利亚㊁印度分别与湄公河五国建立区域合作机制,中国在泰国的建议下建立了澜湄合作机制;美国主导的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ransat⁃lanticTradeandInvestmentPartnership,简称TTIP)通过高门槛把中国排除在 带有明显俱乐部色彩 的贸易体系之外,⑤对中国参与国际竞争设置重重障碍,使中国有可能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㊂⑥对中国的战略制衡甚至 遏制 行动又迫使中国同样采用区域主义制衡美国的联盟体系,⑦但中美所主导的区域制度互不包含对方㊂第二,大国处于同一项制度安排,但互斥的大国都不发挥领导作用,而强调区域政府组织的重要地位㊂相关组织为了巩固和保持自身地位,也利用大国的彼此互斥,引入足够多的区域外大国并建立新的区域制度,形成以区域政府组织为中心的密集的区域制度网络㊂‘东盟宪章“明确将 东盟中心性 定位为共同体建设进程中各类区域制度安排的 首要驱动力量 ㊂东盟在东亚峰会的官方文件中反复以诉诸文字的方式强调东盟的核心与主体地位㊂区域重叠㊁功能重叠及大国互斥共同决定了区域制度之间的竞争性,它们既是竞争性区域主义的特点,也是其基本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㊂2.2 亚太竞争性区域主义的类型划分从区域竞争的具体形态特征方面来看,亚太竞争性区域主义呈现三大不同的形态类型㊂(1)轴辐型竞争性区域主义轴辐型竞争性区域主义存在两大核心要素:轮轴 在亚太区域表现为位于中心位置的区域政府组织或一个松散的㊁尚未制度化的国家集团;轮辐 多个与区域政府组织或国家集团建立区域制度安排的域外国家,这些域外国家通常是大国或者中等强国,它们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竞争关系㊂每一个域外国家与区域政府组织或国家集团共同组成一项区域制度安排㊂每一项区域制度安排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竞争关系(参见图1)㊂典型的例子包括,其一,东盟10国与域外大国建立区域合作机制㊂东盟作为一个区域政府组织是 轮轴 ,处于 中心位置 ,发挥 主导作用 ,以 东盟中心性 为目标和原则,与澳大利亚㊁新西兰㊁加拿大㊁日5①②③④⑤⑥⑦庞中英: 地区主义与民族主义 ,‘欧洲“,1999年第2期,第41页㊂[美]约翰㊃米尔斯海默著,王义桅㊁唐小松译:‘大国政治的悲剧“,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21页㊂张云著:‘国际政治中 弱者 的逻辑:东盟与亚太地区大国关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36-240页㊂BjörnHettneandFredrikSöderbaum, TheorisingtheRiseofRegionness, NewPoliticalEconomy,Vol.5,No.3,2000,p.465.高程: 美国主导的全球化进程受挫与中国的战略机遇 ,‘国际观察“,2018年第2期,第57页㊂申现杰㊁肖金成: 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形势与我国 一带一路 合作战略 ,‘宏观经济研究“,2014年第11期,第33页㊂BaogangHe, RegionalismasanInstrumentforGlobalPowerContestation:TheCaseofChina, AsianStudiesReview,Vol.44,No.1,2020,p.6.太平洋学报㊀第29卷本㊁美国㊁韩国㊁印度㊁中国和俄罗斯等域外作为 轮辐 的国家建立外部对话伙伴关系,甚至成立了自由贸易区㊂但每一个 东盟+1 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竞争,其中某一个 东盟+1 有新的变化或进展,可能引发其他的 东盟+1 机制产生相应的连锁反应㊂例如,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东盟 中国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2003年,日本㊁印度紧跟其后,也与东盟签署了类似的经济合作框架协议;2004年11月,澳大利亚㊁新西兰与东盟签署了提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联合声明,2005年12月,韩国也与东盟签署了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而且这些国家在不同程度上都参考㊁借鉴了东盟 中国自贸区谈判模式㊂其二,湄公河五国与域外国家建立的区域合作机制㊂在湄公河区域,日本㊁澳大利亚㊁韩国㊁印度和美国均与湄公河国家建立了合作机制,而澜湄合作机制2016年正式启动㊂湄公河五国虽然不是一个区域政府组织,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与域外大国建立合作机制,也展现出明显的轴辐形态㊂只是湄公河五国并不能发挥 领导作用 ,域外大国主导着合作机制的发展㊂虽然域外大国之间的资源禀赋㊁技术优势㊁地缘位置皆不相同,存在优势互补的可能,可能以对湄公河国家开展援助为共同目标,但大国间的优势互补让位于同质竞争,大国主导的合作机制在成立之初就带有竞争性动机,尤其是美湄合作机制,带有强烈的制衡中国的色彩㊂而湄公河国家也满足于域外国家间竞争给本区域带来的多方收益,因而各个区域合作机制无法兼容,并且随着中美竞争的加剧,澜湄合作机制与美湄合作机制之间的竞争也呈加剧之势㊂(2)同心圆型竞争性区域主义同心圆型竞争性区域主义代表不同规模的区域制度形成嵌套,即新建立㊁扩容的区域制度在成员上完全包含了原有区域制度,并彼此共存,形成了一组同心圆结构(参见图2)㊂同心圆扩展的过程就是成员国之间竞争的过程㊂将同心圆型竞争性区域主义与轴辐型竞争性区域主义进行对比,能更好地理解两者各自突出的图1㊀轴辐型竞争性区域主义资料来源:笔者自制特点㊂首先,在区域中心问题上,轴辐型竞争性区域主义的区域中心有可能是一个作为 小强权 的区域政府组织,也有可能是一个松散的区域国家集团,偏向于形态意义上的中心,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不处于中心地位,也无法发挥领导作用;同心圆在对外扩员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区域政府组织的区域中心地位,不仅仅是形态意义上的中心位置,而且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也处于中心位置,能够决定扩容的成员国对象㊁区域组织的目标和愿景等,发挥较强的领导作用㊂其次,在区域制度的组建形态上,轴辐型是由中心向四周扩散发展的,轮辐国家并不同时归属于一个区域组织,每一个轴辐都是独立存在的;而同心圆型是朝着成员数量增加㊁区域范围扩大的方向发展的,扩容后的㊁更大规模的区域新制度完全包含了区域制度原来的所有成员㊂最后,在区域制度组建的时间序列上,同心圆型的扩容有一种明显的 时间 规模 逻辑,最先成立的区域制度即内圆,其规模最小㊁包含的成员国数量最少;而由于权力平衡的需要,同心圆逐步外扩,最晚成立的区域制度即外圆,其规模最大㊁包含的成员国数量最多㊂而轴辐型竞争性区域主义的每一轴辐单独存在,彼此或许有合作,但并不相互融合,没有随时间推移导致规模不断扩大的特点㊂例如,东亚峰会从 10+6 扩6第5期㊀姚㊀全等:亚太竞争性区域主义及其地缘影响容为 10+8 ,完全涵盖了 10+3 的所有成员,三者在外部形态上表现出同心圆型外扩的特点㊂ 东盟具有最高的中心性 ,①其扩容过程被认为是所有大国在亚太区域影响力的相互平衡,是一种 包容性制度平衡 的构建过程㊂②图2㊀同心圆型竞争性区域主义资料来源:笔者自制(3)相交型竞争性区域主义轴辐型和同心圆型竞争性区域主义其实是比较特殊的两种竞争性区域主义类型,它们都体现出独特的形态特征,在竞争性区域主义的实际分型中所占比例并不高㊂更为常见的形态是相交型的竞争性区域主义,主要表现为大国(或区域政府组织)引领一个区域组织或区域制度安排建设,另一个大国发起一项带有针对性竞争目标的㊁同质的区域制度安排,竞争性大国不属同一项区域制度范围之内,互不参与对方组建的区域制度㊂双方主导的区域制度所覆盖的区域范围通常比较广泛,包含的成员国数量众多,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叠,但又不完全重合,只有部分国家同时是两个区域制度的成员(参见图3)㊂典型例子主要包括:其一,原美国主导的TPP与东盟主导的㊁中国发挥重要作用的RCEP之间的竞争㊂两者包含众多相同的成员国,大范围区域重叠,但两者之间 最重要的不同是TPP不包括中国,而RCEP将美国排除在外 ,舆论普遍认为,TPP和RCEP是美中两个大国在亚太区域的势力范围争夺㊂③美国退出TPP后,TPP转型为日本主导的CPTPP,日本同是图3㊀相交型竞争性区域主义资料来源:笔者自制CPTPP与RCEP的成员国,但日本在CPTPP之中是主导国家,而在RCEP则无法发挥主导作用,日本势必将更多的精力投入CPTPP的建设㊂其二,APRSAF与APSCO之间的竞争㊂APRSAF成立于1993年,由日本和东道国组织联合举办年度会议,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空间机构㊁政府机构㊁国际组织㊁私营公司㊁大学和研究机构参加相关会议㊂④APSCO于2008年正式成立,总部设在北京,共有11个成员国,是政府间的区域组织㊂由于激烈的竞争和变化持续存在,中日两国国家安全空间范式的转变只会加深两国的警惕和竞争㊂无论是APRSAF还是APSCO,都不大可能成为空间合作的平台㊂⑤其三,中国发起的 一带一路 倡议与美国主导的 印太战略 ㊂ 一带一路 倡议和 印太战略 作为大规模的区域间治理模式,不可避免地相互重叠,其中,东南亚是最重要的重叠区域,也是中美竞争最激烈的舞台㊂制衡中国是美国出台 印太战略 的 最现实原因,也是最直接和7①②③④⑤董贺: 东盟的中心地位:一个网络视角的分析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9年第7期,第77页㊂KaiHe,InstitutionalBalancingintheAsiaPacific:EconomicinterdependenceandChina srise,Routledge,2009,pp.144-145.张梅: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 主要看点及与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的比较 ,‘国际论坛“,2013年第6期,第51页㊂ AboutAPRSAF, APRSAF,https://www.aprsaf.org/a⁃bout/,访问时间:2020年11月2日㊂SaadiaM.Pekkanen, ChinaandJapanVietoShapeAsia sApproachtoOuterSpace, Forbes,October31,2016,https://www.forbes.com/sites/saadiampekkanen/2016/10/31/china-and-japan-vie-to-shape-asias-approach-to-outer-space/#5246f9a62606.。
CPTPP知识产权规则及我国的应对研究
![CPTPP知识产权规则及我国的应对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205d497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d2.png)
摘要2018年3月8日,CPTPP的11国代表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举行了签字仪式,TPP 在一度消沉、不被看好的背景下终于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自此进入了国内立法审批阶段,如果顺利,将在2019年正式生效实施。
CPTPP的内容非常广泛,除了聚焦于传统FTA模式的贸易投资领域,还包括了与贸易投资有关的所有议题,涉及金融服务、企业管理、竞争政策、劳工和环境保护等,议题的内容和覆盖面超越了目前大部分的FTA,成为迄今为止最高标准、最全面的区域贸易协定。
知识产权作为CPTPP的重要章节,体现了当今全球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最新趋势。
知识产权的谈判曾被奥巴马称为最艰难、最具争议的议题,CPTPP知识产权规则的高标准具体体现在:商标权领域,将声音、气味纳入可申请商标注册的范围,对驰名商标的保护不要求注册为前提,认可和保护地理标志;专利权的强保护条款包括了扩大可专利客体范围,细化专利申请、审查相关程序,加强药品数据和生物制药数据保护;著作权领域,扩大了版权人复制权权利内容,延长了版权和相关权利保护期限,规定了网络服务提供商侵权责任;CPTPP还规定了严格的执法措施,例如扩大边境措施的适用范围,加大民事损害赔偿,降低刑事处罚的门槛等,这些条款明显具有TRIPS-plus的法律性质。
无论未来我国是否加入CPTPP,其对我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影响和释放出的正面信号不容小觑,现在美国虽退出了TPP,但它对我国的围追堵截没有停止,我国应持平和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注重研究国内外立法,完善国内相关法律,为我国知识产权的创新发展和强国建设营造有利的环境。
只有相互合作和互谅互让,各成员国之间才能实现共赢的效果,从而加快区域一体化的进程。
【关键词】CPTPP TPP知识产权高标准强保护AbstractOn March8,2018,representatives from11countries of CPTPP held a signing ceremony in Santiago,which is the capital of Chile.TPP has finally made substantive progress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depression and unpopularity.Since then,it has entered domestic legislative approval stage.If it goes smoothly,it will be put into effect in2019.CPTPP is very broad, except to focusing the trade and investment areas in the traditional model of FTA,include all the issues associated with trade finance,which involve financial services,corporate management,competition policies,labor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the content and the coverage of the issues beyond most of FTA,which is now the highest standard and the most comprehensive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As an important chapter of CPTPP,intellectual property reflects the latest trend of interna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in the world. The negotia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has always been the point of contention among the members,which has been referred to as the most difficult and most contentious issue by Obama,the high standard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ules of CPTPP is embodi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in the field of trademark right,sound and smell are included in the scope of trademark registration that can be applied for,the cross-class protection of unregistered well-known trademarks is allowed,and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are recognized and protected. The strong protection clauses of patent right include expanding the scope of objects,refining the application and review procedures,and strengthening the protection of drug data and pharmaceuticals data.In the field of copyright,copyright owners have expanded the content of copyright reproduction,expanded the protection period of copyright and related rights, and stipulated the liability of network service providers for infringement;CPTPP also stipulates the strict law enforcement measures,such as expanding the scope of application about border measures,increasing civil damages,and reducing the threshold of the criminal sanctions,etc,these terms clearly have the legal nature of the TRIPS-plus.Whether our country will join CPTPP in the future or not,its impact on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 our country and the positive signals that it has released is not to be underestimated,but now that the United States has dropped out of the TPP,it has not stopped the China's siege,and China should be equal and positive,to focus on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legislation,to improve the domestic laws,to create a favorable environment for our country's innovation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It's just the cooperation and mutual understanding between countries,and the results of a win-win for the country,to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regional integration.【Key words】CPTPP;TPP;Intellectual Property;High Standard;Strong Protection目录引言 (1)(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1)(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2)(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5)(四)主要创新与不足 (6)一、CPTPP简介 (7)(一)CPTPP的产生背景 (7)(二)CPTPP的产生、发展及特点 (8)1.P4协议的产生 (8)2.TPP的发展与扩大 (8)3.CPTPP的签署 (10)4.CPTPP的特点 (11)(三)CPTPP各国利益博弈分析 (12)1.美国退出TPP的原因 (12)2.日本执着于没有美国的TPP (13)3.加拿大关键时刻掉链子 (14)4.其他伙伴充满期待 (14)二、CPTPP知识产权重点条款分析 (15)(一)商标和地理标志方面 (15)1.声音、气味可申请商标注册 (15)2.驰名商标的升级保护 (17)3.保护和认可地理标志 (17)(二)专利和试验数据 (18)1.新增可授予专利的客体 (18)2.细化专利申请、审查相关程序 (19)3.对药品试验数据提供保护 (20)(三)版权和相关权利 (21)1.扩大版权人复制权内容 (21)2.延长版权和相关权利保护期 (22)3.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的侵权责任 (23)(四)执法措施 (24)1.加大民事损害赔偿 (24)2.边境措施的适用 (25)3.降低刑事程序和处罚的门槛 (25)三、对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影响 (28)(一)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立法现状 (28)(二)CPTPP对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影响 (30)四、我国应对CPTPP的对策建议 (32)(一)适时调整国内知识产权相关法律 (32)(二)推进自贸协定谈判 (33)(三)提高知识产权领域的硬实力和软实力 (33)(四)使知识产权战略在国际战略中处于优先发展的地位 (34)结语 (35)参考文献 (37)致谢 (39)引言引言(一)选题背景与意义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末的百年历程中,知识产权从国内立法走向了国际合作的道路。
2019年高考作文热点素材:中美贸易战
![2019年高考作文热点素材:中美贸易战](https://img.taocdn.com/s3/m/e28924fdaa00b52acfc7ca84.png)
高考热点素材贸易战美方不要低估中方反制能力 (1)从特朗普访日看美日关系的“异化” (2)美方应当想到中国有稀土这张牌 (3)联邦快递错投华为包裹只是“疏漏”吗 (4)信用破产是最大的破产 (5)被掩盖的美国经济问题 (6)背离时代精神必自食其果 (7)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 (8)中国正在诠释,从容也是一种勇气 (9)人类世来了人类的责任更大了 (10)美方不要低估中方反制能力“不愿打,不怕打,不得不打”!面对美国挑起对华经贸摩擦,中国政府始终坚持原则立场。
美方一次又一次宣布加征关税,中国一次又一次不得不采取反制措施。
全世界都看到,美方手段一步步加码,不仅上调关税,而且试图用尽蛮力扭曲全球供应链,“剥夺”牵系中国企业生存的技术产品供应,其霸道行径令全球哗然。
美国决策圈的一些人眼中只有自己——自己的利益,自以为全能的本领,狂傲得不可一世。
为了一己之私,他们在全球供应链上呼风唤雨,臆想着“伟大而优先”的他们可以左右一切。
然而,只要是学过牛顿定律的人都懂得,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相伴相生,而且大小相等。
随着美国一些政客不停发出极限施压的叫嚣,人们愈加关心中国会拿出哪些“王牌”作为回应。
国外不少媒体的目光投向稀土,有分析认为“中国对稀土市场的主导地位,已赋予北京还击之道”。
中国是世界第一稀土生产大国,也是世界最大的稀土材料供应国,而很多发达国家是稀土需求大国。
加强稀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中国和整个世界经济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中国一直秉持开放、协同、共享的方针推动稀土产业发展。
中国坚持稀土资源优先服务国内需要的原则,愿意满足世界各国对于稀土资源的正当需求,乐见本国稀土资源及稀土产品被用于制造各类先进产品,更好满足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稀土是否会成为中国反制美方无端打压的反制武器?答案并不玄奥。
这是产业分工高度全球化的时代,没有协同合作就没有发展进步。
稀土元素被誉为现代工业的“维生素”,在冶金、石化、光学、激光、储氢、显示面板、磁性材料等现代工业领域均有广泛应用。
美国亚太战略新走势及对中国安全的影响_以地缘理论为视角
![美国亚太战略新走势及对中国安全的影响_以地缘理论为视角](https://img.taocdn.com/s3/m/9cc5d73fa32d7375a41780e8.png)
收稿日期:2012-06-12作者简介:赵洪艳(1988-),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政治研究。
美国亚太战略新走势及对中国安全的影响———以地缘理论为视角赵洪艳(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西安710062)“在二战结束以后的整个冷战时期,欧洲是美苏两超争霸世界的焦点和中心。
冷战结束后,特别是近年来,欧洲虽然仍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点,但随着国际形势与世界力量格局的演变,尤其是随着亚洲政治、经济、战略地位剧升,亚太地区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大为提高,其全球战略部署的重心逐渐向亚太转移。
”[1]中国地处东亚,濒临太平洋西岸,属欧亚大陆边缘地带,是亚太地区的主要国家之一。
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等实力大幅度提升,地区影响力不断上升。
中美之间地缘关系特殊,利益相关,合作与矛盾并存。
所以,“美国在这一地区(亚太)如何举动,对中国的地缘政治具有重大关系。
”[2]23在当今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关注美国动态维护本国利益有其必要性。
一、美国亚太战略的理论依据之一:地缘理论地缘政治学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
弗里德里希·拉策尔提出“国家有机体”论,被称为“地缘政治学之父”。
鲁道夫·契伦秉承了拉策尔引入政治地理学中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强大国家的政府别无选择,他们必须严格服从一个必要的法则,即必须关注本国边界周围的情况并使其保持在对自己有利的状态。
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地缘政治理论基础对美国的地缘战略的形成有深刻的影响。
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认为,亚欧大陆之间,从东欧平原一直延伸到西伯利亚平原的广阔地域,是世界政治的中枢地域,是大陆的心脏。
这一地域占据了战略中心位置,并拥有丰富的资源。
而且,这一地区被“内新月”地区反过来所包围,即包括欧亚大陆边缘的那些国家,如德国、土耳其、印度和中国。
“内新月”地区反过来又被“外新月”地区包围,包括英国、南非和日本等。
因此,麦金德在《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中提出:“谁统治东欧,谁就能控制大陆心脏;谁统治大陆心脏,谁就能控制欧亚大陆;谁控制欧亚大陆,谁就能统治整个世界。
中国的亚洲新战略
![中国的亚洲新战略](https://img.taocdn.com/s3/m/0fbaee7e915f804d2b16c1ca.png)
中国的亚洲新战略作者:李北方来源:《党员文摘》2014年第08期中国刚刚经历了一个多事之春。
在内部,一系列暴力恐怖事件以前所未见的频次发生;在外部,有来自日本、菲律宾、越南等邻国各种形式的挑衅。
在这些问题的背后,闪现着同一个“幽灵”。
在前不久举行的第四次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上,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国作主旨发言,其中谈到,“不能一个国家安全而其他国家不安全,一部分国家安全而另一部分国家不安全,更不能牺牲别国安全谋求自身所谓绝对安全”,“反对为一己之私挑起事端、激化矛盾,反对以邻为壑、损人利己”。
这些表述绵里藏针,明眼人一看便知,直指站在中国内外问题背后的那个“幽灵”,也就是美国。
邻国的挑衅是美国所谓“亚太再平衡”战略支持下的产物,美国与“三股势力”的联系也是人所共知的。
菲律宾抓捕中国渔民、越南排华浪潮等事件发生之后,有不少人议论,中国会不会针对这些国家进行反制。
中国没有这么做,中国也不应该这么做。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中国应着力破解最紧要的环节。
而且,中国已经拿出了一套系统的应对方略。
过去一些年向美国“一边倒”的对外战略,造成了中美之间畸形的政治经济关系,已经成为中国的沉重负担。
首先是美元外汇问题。
李克强总理不久前在访问非洲时谈到,“比较多的外汇储备已经是我们很大的负担,因为它要变成本国的基础货币,会影响通货膨胀”。
人民币自发行之日起便不与任何贵金属挂钩,人民币币值完全以国家信用作为担保,是为主权货币。
但强制结汇等政策使外汇储备增加,成了事实上的人民币基础货币发行方式,中国现在保有近四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意味着相应地发行了二三十万亿元人民币的基础货币。
这种联系侵蚀了中国的货币主权,政府部分丧失了通过自主的货币政策调控经济的能力,同时还严重加剧了通货膨胀,高房价、高物价等均与此有关。
遏制美国霸权的第一步就是瓦解美元霸权。
在中俄刚刚达成的双边协议中,包括巨额能源交易在内的贸易都可能绕开美元,采取本币结算的方式。
新发展格局下海关运用系统观念推进各类“新生产要素”在境内外高效配置的思考
![新发展格局下海关运用系统观念推进各类“新生产要素”在境内外高效配置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531c79ce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fd.png)
∗作者简介:孙锋锋,南京海关所属苏州海关一级主办;伏宣宇,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辛泽宇,南京海关所属苏州海关四级主办㊂①2021年3月19日,国家信息中心在‘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及特征“研究中提出,传统要素主要指劳动力㊁资本以及土地㊂新型要素主要指数据㊁信息㊁知识,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㊁信息㊁知识所带来的影响力将不亚于甚至超过土地㊁劳动力和资本三大生产要素,成为不可替代的新的生产要素㊂https://www ndrc gov cn/xxgk/jd/wsdwhfz/202103/t20210319_1269838 html?code=&state=123新发展格局下海关运用系统观念推进各类 新生产要素 在境内外高效配置的思考孙锋锋㊀伏宣宇㊀辛泽宇∗㊀摘㊀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数据㊁技术㊁规则㊁知识产权㊁卫生㊁环保等为代表的 新生产要素 在全球跨境贸易中的占比日益扩大;提前谋划上述新生产要素在跨境配置过程中的规制,对于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意义重大㊂立足海关职能,总结现阶段新生产要素在跨境贸易中的特点,分析其与海关规制中存在的特殊矛盾,提出运用系统观念,通过前瞻性思考㊁全局性谋划㊁战略性布局㊁整体性推进,探索出一条具有 中国特色 的新生产要素的海关治理途径㊂关键词:新生产要素;系统观念;跨境贸易;海关治理㊀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数据㊁技术㊁规则㊁知识㊁环保等为代表的 新生产要素 ①深刻影响㊁日益主导着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体系的分工,各类新生产要素在66新发展格局下海关运用系统观念推进各类 新生产要素 在境内外高效配置的思考我国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大,②对全球跨境贸易影响力显著提升,③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影响深远㊂海关处在 国内国际双循环 的交汇枢纽,亟需密切关注㊁准确把握各类新生产要素在境内外配置的特征与动向,不断优化职能,促进其在境内外高质量高效率配置,在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更大作为㊂一㊁ 新生产要素 在跨境贸易中呈现的特点生产要素的形态随着经济发展的时代特征不断变迁㊂农业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土地㊁劳动力,工业时代重要的生产要素是资本㊁技术㊁管理等;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现阶段生产要素的内涵和外延正在被重塑,数据㊁标准㊁规则㊁知识等新生产要素直接或间接地参与跨境贸易㊂这些新生产要素虽然表现形式不同,有的直接物化在跨境商品(物品)㊁跨境服务中,有的则以其他形式单独表现出来;但是都有着和传统生产要素完全不同的特点,分析这些特点对于海关准确把握这些新生产要素的内在需求,提升治理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㊂(一)要素构成动态复杂在全球贸易中,新生产要素有的能够直接通过信息化方式㊁数据流等形式跨境流动,也有间接 物化 到进出口实体货物中的部分,且所占贸易整体价值的比率在显而易见地增长,对贸易关系的影响愈来愈大㊂与此同时,要素的种类㊁质量㊁状态在 科技变革 与 大数据 加持下 日新月异 读秒更迭 ,不断地有 新内涵 新萌芽 被纳入境内外新生产要素的范畴之中㊂例如,随着全球碳交易规模日益增大,跨越关境的碳交易将可能对海关规制提出新要求㊂(二)要素流动高效快捷新生产要素的存在形式大多有别于传统的货物贸易,生产关系的发生基于网络和数据,具有 易传输㊁易存储㊁易传播㊁易计算㊁易应用 的特征,能够以指数级速度迅速渗透入应用场景中㊂随着数字化技术应用的深入推广,新生产要素在跨境流动过程中,不再依赖实体介质存在㊁流通和交易,脱离了有形的 货款交易 以合同为单元 等路径,脱离了纸面凭证㊁运输工具等有形物理媒介的束缚,突破了物理的国界㊁地域限制,能够在境内外迅捷发挥要素的作用㊂(三)要素供给主体多元在传统跨境贸易场景中,进出境货物㊁物品的主体往往是以跨国企业为代表的进出口收发76②③以数据为例,根据中国信通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1)“显示,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附加值达到39 2万亿元,数字经济占GDP比重提升至38 6%㊂以数据为例,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贸易总额下降9%,数字贸易逆势增长3 8%,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㊂货人㊂新生产要素的供给主体相对更加多元,如涉及到疫苗研制㊁3D打印等技术要素,其供给主体往往以国内外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呈现;涉及到软件服务㊁数据采集等信息数据要素,其供给主体除了软件企业还有一些自然人;对商品生产制造至关重要的技术标准等要素,其供给主体除了大型企业㊁行业协会㊁国际组织,甚至包括一国政府等等㊂(四)要素变化隐蔽难测新生产要素因构成复杂㊁流动快速,导致难以预见㊁难以计量,因此跨境贸易流动中也呈现价值不易界定㊁不易保护㊁安全风险难以评估等特点㊂如生物疫苗㊁高科技设备等,在跨国交易价值中包含大量新生产要素附加值,如非提前关注或经主体声明则难以有效确认,不利于海关等税收征管部门采取税收等管制措施㊂此外,部分拥有新生产要素的主体,在跨境转移过程中还会因为默许知识㊁商业机密㊁合理避税等 趋利避害 约定俗成 ,未能对科技㊁海关㊁外汇等监管部门主动告知,造成监管盲区㊂二㊁现阶段海关管制方式与新生产要素跨境高效配置间存在的突出矛盾改革开放40多年来,海关顺应开放型经济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不断调整自身业务架构和监管模式,逐步总结出一套适应跨境商品流动的监管体系,如税收征管㊁风险管理㊁加工贸易监管㊁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制度等,解决了有效监管和高效运作的主要矛盾,有力推动了开放型经济的发展㊂但是,新生产要素因其自身的特点,亦或是游离在海关规制之外,亦或是受海关 嵌入式 条块监管模式所累,无法实现安全前提下的高效率㊁高质量配置,不利于新发展格局下的贸易强国建设㊂(一)新生产要素的蓬勃发展与海关长远规划存在的不匹配现阶段,随着中国经济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对各类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提出更高要求;④面对构建 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使命,新生产要素在全要素跨境配置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相关部门已经采取措施加强对新生产要素的管制㊂⑤海关总署虽然在‘ 十四五 海关发展规划“提出 健全支持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发展管理机制 ,但是对新生产要素在跨境贸易中的发展趋势着墨不多,对与货物贸易紧密相关的数据㊁技术㊁标准等新生产要素研究不够深入,深层次思考㊁长远规划还不够充分,未能针对新生产要素这一必将影响未来跨境贸易方式的关键 变量 ,提前谋划应对措施㊁提出解决方案㊂海关作为跨境贸易重要的监管部门之一,如果没有从现在开始提前谋划㊁未雨绸缪,未来必将对各类新生产要素的高效配86④⑤‘中共中央㊀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2020年3月30日)“,http://www gov cn/zhengce/2020-04/09/content_5500622 htm‘关于 十四五 期间支持科技创新进口税收政策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关税 2021 24号),http://gss mof gov cn/gzdt/zhengcefabu/202104/t20210427_3693272 htm新发展格局下海关运用系统观念推进各类 新生产要素 在境内外高效配置的思考置造成制约㊂(二)新生产要素的特殊形态与海关制度体系存在不适应新生产要素普遍具有 无形物 的特征,而对 无形物 的管制㊁征税和统计一直是海关的薄弱环节㊂按照职权法定原则,‘海关法“‘关税条例“等相关规定为海关对有形货物实施管制和征税提供了依据,也在特许权使用等方面进行了规制;但是对于通过网络传输的数字化产品(如软件㊁测试数据等),海关却没有征税依据㊂导致同样作为数字化产品,有形和无形两种不同传输方式,造成完全不同的税负㊂此外,海关现行的外贸统计数据基于企业申报的报关单数据,进出境的新生产要素目前无法进行有效归类㊁也没有专门的统计方式,有可能造成此类贸易数据的遗漏,不利于国家准确全面掌握整体外贸形势变化情况,无法开展针对性研究㊁制订宏观政策㊂(三)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与海关监管模式存在不协调新生产要素具有通过跨境流动㊁自由竞价,最大化实现资源市场化配置的特性,对外界的管制环境要求较高㊂目前海关监管思路与现行制度仍着眼于制造业货物㊁物品的进出,因事设岗㊁垂直监管㊁风险防控的管理模式和 嵌入式 监管方式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㊂例如,跨国药企在开展测试研发过程中,需要跨境流转原料药㊁测试药,在向海关申报并接受贸管㊁征税㊁统计等规制过程中,手续往往特别复杂,往往确认一个HS编码就 大费周章 ,与高效的研发需求完全不匹配㊂虽然现在海关通过探索保税研发等制度工具进行创新监管,但是由于个别上位法规的限制,企业依然反映 不解渴 ㊂该类货物(或物品)跨境流动,反映的是知识这种新生产要素广泛化㊁常态化的国界合作;本质上是,海关仍沿用管货物的常规思维对待 物化 后的知识这种新生产要素,对发展造成 桎梏 ㊂(四)新生产要素的安全风险与海关安全监管要求存在不适应新生产要素日益成为 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中的关键 变量 ,但是由于其隐蔽㊁变化等特点,对国门安全带来的风险往往具有穿透性和扩大性,而海关目前的安全监管的重心还局限在口岸这一狭窄时空,如何有效防范跨境领域新生产要素的风险,是一个不小的课题㊂例如,2018年,科技部首次公布对华大基因㊁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等6家机构违反涉及人类遗传资源采集㊁收集㊁买卖㊁出口㊁出境审批给予行政处罚(案件中的人类遗传物质主要为人血及其检测数据),监管部门未能在口岸环节第一时间阻止其跨境流转,案件的后果和影响已经无法挽回㊂此案中的人类遗传物质本质就是 知识 这种新生产要素极其 物化 后的表现形式㊂此外,企业 趋利避害 的主观意向与新生产要素的隐蔽性,导致所有权归属与主客体界定难度较大,追查责任形成的法律震慑㊁有效管控手段的办法相对不足㊂96三㊁海关运用系统观念推进各类新生产要素在境内外高效配置的路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 坚持系统观念 作为我国 十四五 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反映了运用系统观念统筹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㊂海关也应当自觉运用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顺应新生产要素在境内外高效配置的实际需求,变革海关现行的管理思维㊁制度体系㊁监管模式等,不断提升海关对新生产要素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在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㊂(一)加强前瞻性思考,积极应对全球贸易格局的变化加强前瞻性思考,要求我们坚持用全面㊁辩证㊁长远的眼光看问题,把历史㊁现实㊁未来贯通起来审视,把近期㊁中期㊁远期的目标统筹起来谋划㊂当前,受新冠疫情冲击,跨国企业全球化战线的战略收缩㊁政府维护全球化的政策资源减少㊁国内民众内向化等等倾向,导致西方发达国家跨国企业主导的全球化产业分别面临规模缩减㊁范围缩小和形式变化㊂中国的 全球制造工厂 也因为 贸易安全 的原因有所动摇,跨境中间品贸易的规模可能缩减,但是新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将迎来新的契机,中国制造有望顺势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㊂面对全球贸易的新变化,海关唯有准确识变㊁科学应变㊁主动求变,持续深化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稳步拓展规则㊁规制㊁管理㊁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水平,才能在危机中育先机㊁于变局中开新局,推动开放型经济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㊂一是准确识别各类新生产要素的特征㊂海关应当紧扣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前研究其对全球跨境贸易的影响,梳理未来影响跨境贸易新产业㊁新业态和新方式,对其中蕴含的以数据㊁科技㊁标准等各类新生产要素的表现形式㊁本质特征等等开展基础理论研究,⑥为海关等国家监管部门开展全方位治理奠定坚实基础㊂二是科学应对各类新生产要素的需求㊂海关应当加大工作调研和研究分析力度,全方位把握各类新生产要素在通关㊁结算㊁税政等方面的实际需求,结合国家在管制方面的目标,顺应发展趋势㊁紧贴实际需求,站在更高层次,科学审视谋划㊂三是主动针对新生产要素开展变革㊂海关应当在全通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的基础上,精准对接跨境领域制约各类新生产要素高效配置的堵点㊁难点,找准海关工作的切入点,超前布局,以深化改革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㊁激发新发展活力,塑造外贸竞争新优势㊂(二)加强全局性谋划,坚持 安全 与 发展 的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越开放越要重视安全,越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 ㊂海关在运用系统观07⑥例如,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分别于2013年㊁2014年和2017年发布‘美国与全球数字贸易1“‘美国与全球数字贸易2“和‘全球数字贸易1:市场机遇与主要贸易限制“对数字贸易开展研究㊂新发展格局下海关运用系统观念推进各类 新生产要素 在境内外高效配置的思考念推进各类新生产要素在境内外高效配置过程中,也必须立足于发展全局看问题,牢牢把握这一原则,处理好 管得住 和 放得开 的辩证关系㊂首先必须坚守安全底线㊂对照总体国家安全观,分析新生产要素可能对国门安全带来的风险,针对性应对,有利于下一步促进新生产要素更为安全地在境内外配置㊂要高度重视经济安全㊂例如,我国在加入WTO时接受1998年WTO部长会议通过的‘全球电子商务宣言“,对以网络传输方式实现的跨境数字产品交易暂免征收关税,但不免除国内增值税㊂但是,随着数据在跨境贸易中的占比越来越高以及跨国数字企业的避税安排,英法等国已经开始征收单边的数字服务税,⑦应当提前关注数据贸易可能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冲击和威胁,对应开展税政研究㊂要密切关注科技安全㊂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但同时也是一把 双刃剑 ,如果无法有效监管,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觑㊂例如,2019年,美国政府企图禁止华为使用蓝牙㊁WIFI等技术标准,几乎对华为手机造成毁灭性打击,技术标准在全球贸易中的重要影响可见一斑㊂对于上述行业标准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应当密切关注其可能对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前预判㊂要妥善处置社会安全㊂部分新生产要素对安全的影响不仅仅局限在口岸环节,可能传导至境内,诱发社会不稳定因素㊂例如,通过跨境传输的3D打印枪支电子图纸㊁木马程序等,如果不引起足够重视,可能影响社会安全稳定㊂对此,海关等国家监管部门必须在法律法规㊁监管方式方法等方面提前适应上述新变化,针对性作出调整㊂此外,监管过程中还必须关注新生产要素可能带来的文化安全㊁信息安全等㊂其次应顺应市场化导向㊂要素市场化配置是解决经济结构性矛盾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㊂海关等跨境监管部门在筑牢国门安全㊁防范化解风险的同时,应认真梳理新生产要素在跨境配置中需求,充分发挥其主动性㊁积极性㊁创造性,促进其跨境高效配置㊂需保证便利需求㊂新生产要素普遍以数据㊁技术等形式存在,流动传输速度远远高于货物和服务的流转,需要 减少干预滞阻㊁简化审批手续 来发挥其优势,应当以 顺势管理㊁整体管理㊁专业管理 理念,完善信任机制与容错机制,打造数据主体共享平台,支持该类要素在可控范围内自由流动㊂特别是针对数据这一特殊要素,应实施分级分类管理的制度,既不能因担心国家安全而完全阻止跨境数据流动,也不能完全实施跨境数据自由流动㊂应研究减税需求㊂部分新生产要素以 无形 价值附加在 有形 货物当中,目前多以特许权使用费形式参与商品流动㊂值得一提的是,疫苗研制㊁锂电技术等新生产要素,在 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支持创新驱动与17⑦目前的跨境交易无须依赖实体即可完成在线交易,而传统经济下的通过判定常设机构方有征税权的税收规则对跨境在线交易显得无能为力;同时数字经济价值的创造有别于传统经济,更多地依赖于无形资产和用户参与,这会导致利润征税地和价值创造地的错位,如果企业在用户价值创造地没有设立常设机构,虽然用户参与为企业创造了价值㊁带来了利润,但依据现有的税收规则,用户所在国对该企业没有税收管辖权,无法对其利润征税;更进一步,即使企业在用户所在地设立了常设机构,但在计算企业向每个国家应缴纳的税款数额时,并没有考虑用户参与所创造的价值㊂基于上述原因,欧盟决定征收数字服务税,数字服务税由用户所在地的欧盟成员国征收,用户所在地可以通过IP地址或其他更精确的定位方法来确定;税额的确定只与用户的参与活动有关,如欧盟用户通过设备看广告的频率㊁打开界面的频率等因素决定了应纳税额㊂绿色低碳发展 促进产业链㊁供应链稳定 等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领域中,价值占比远超传统货物,应当通过优化税政调研与政策设计,对该类要素进行合理引导与培育㊂⑧要考虑隐私需求㊂新生产要素由于网络化和便于复制的特点,其所有者往往希望得到隐藏与保护㊂例如,跨国科技企业在数字贸易过程中所收集的用户反馈信息㊁位置数据以及偏好性分析,希望得到隐私对待,海关等监管部门在落实国家对个人隐私保护各项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还要对上述跨国企业跨境传递此类数据的保护㊂(三)加强战略性布局,探索构建高效监管体制机制瞄准制约新生产要素在境内外高效配置的关键环节,进一步解放思想㊁转变理念,坚持问题导向㊁结果导向,用改革的思维和方式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㊂1 完善制度体系㊂一是明确监管职责㊂以‘海关法“修订为契机,按照职权法定原则,从立法层明确海关在跨境领域对新生产要素的规制职责㊂具体而言,可以对 进出境货物㊁物品 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扩充,明确海关对进出境 无形物 的管制权力,将数据㊁技术等新生产要素纳入其中,便于海关在口岸和互联网领域牵头强化安全准入准出风险进行分类分级地排查监管㊂同时,明确海关与科技㊁公安等监管部门的权力边界,为海关下一步建立对新生产要素的监管体系奠定法律基础㊂二是明确纳税义务㊂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新生产要素跨境流动的数量和价值将越来越大,应提前对其纳税义务开展研究,确定与进出口货物相关的数据㊁技术的应税范围,并注意考虑在RCEP㊁TPP等多边规则下,该类要素的原产地认定㊁进出口税率等内容的进一步认定㊂三是明确统计标准㊂建立健全涵盖技术㊁数据等新生产要素的现代统计制度,帮助科学全面地反映新㊁旧生产要素在我国境内外的实际流动的真实情况,为国家的宏观决策和对外谈判提供数据支撑㊂2 完善监管体系㊂一是建立安全高效的管理模式㊂顺应新生产要素对安全和便利的实际需求,将监管思路由被动防御向主动出击转变,新生产要素风险影响大㊁消除影响难㊁通关效率要求高,必须将关口前移,将风险预于国门之外;将监管重心由管制要素个体向全流程要素拓展,在企业自主申报的基础上对与新生产要素密切相关的其他要素开展比较㊁分析㊁印证,实施宏观审慎监管;将监管对象由要素本身向供应链主体转变,加强与境外海关的跨境数据交换合作,顺势形成跨境联合规制的串联管理,便利各类创新要素跨境流动㊂二是实施 备案+干预+稽核查 信任监管流程㊂强化申报主体责任,逐步探索对新生产要素进行前期自主备案,按照风险类别和征管要求进行参数通道判别;除极个别风险极高的情况需要 事中干预 外,绝大多数情况都按照 负面清单+非违规不干预 的制度设计予以接受,建立新生产要素贸易主体的 非主观故意容错免责 机制,支持防范风险的同时实现高效发展;运用集约化㊁专业化的后续稽核查模式,对新生产要素进行后续管理㊂三是构建适应新生产要素需求的管理架构㊂对照新生产要素的特征,逐步调整海关内部组织架构㊁人员配置,将现行的 决策㊁管27⑧例如,2021年7月落实‘财政部㊀海关总署㊀税务总局㊀关于 十四五 期间支持科技创新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财关税 2021 23号),由科技部㊁国家发改委等牵头部门函告海关总署名单,总署转发直属海关执行㊂新发展格局下海关运用系统观念推进各类 新生产要素 在境内外高效配置的思考理㊁执行 三级机制调整为 中心-现场 模式,引入 中台 指挥作战理念,在全国按照新生产要素的类别设置若干区域性 中台 ,接入业务数据㊁风险系统和各类信息,安排专家坐镇指挥,第一时间响应新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和隶属海关的实际需求,提供专业决策指令,增强要素治理能力㊂3 完善支撑体系㊂一是强化专业技术人才支撑㊂针对各类新生产要素组建相应的研究团队,开展专题研究,不断培养专业人才㊁提升应对能力,例如,可组建团队针对技术性贸易措施规则研究与应用,对国际标准化组织(ISO)㊁国际电工委员会(IEC)㊁国际电信联盟(ITU)㊁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㊁国际植物保护公约(IPPC)㊁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等国际分量大的组织标准开展研究,深度参与国际规则和国际标准的制定与修订;加强技术性贸易措施在影响评估㊁趋势预判㊁监测预警㊁交涉应对等关键领域,形成系统性研究成果,提升运用规则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能力㊂二是强化针对性服务支撑㊂围绕国内企业在新生产要素跨境流动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主动研究对口需求的服务举措,例如,针对出口产品的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可积极与国内有关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合作,协助高校㊁科研机构㊁出口企业等处理知识产权纠纷,维护我国企业在新生产要素领域的需求与权益㊂三是强化创新性平台支撑㊂针对部分新生产要素的特殊主体(如高校㊁初创企业等)在跨境贸易方面的薄弱环节,支持第三方构筑的创新研发平台㊁云端交互平台等特殊载体,统筹规制与引导新生产要素的发展方向,提升该类要素在可信可控范围内的集聚效应㊂如,笔者所在的南京海关所属苏州海关在服务辖区医药研发类企业发展过程中,支持综保区打造研发创新一体化服务平台,推动了医药研发企业的通关便利和集聚发展㊂(四)加强整体性推进,提升 多元共建㊁协同共治 的管理效能新生产要素在跨境流动过程中涉及的监管部门众多,目前各部门规章制度较为分散,尚未形成合力㊂需要海关㊁市场监管㊁科技㊁工信㊁公安㊁外汇等部门发挥好各自的职能优势,在统筹兼顾中实现协同发展,在扬长避短中提升整体效能,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中建立一整套支持新生产要素跨境高效配置的指导思想和监管体系㊂1 以自贸试验区为牵引,积极开展制度创新㊂自贸试验区承载着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㊁对接国际贸易投资新规则㊁塑造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战略使命㊂各监管部门应当结合各自贸试验区的产业特色,积极开展制度创新,协助支持开展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规则对接的先行先试,加速新要素主体上 云 智能集成,促进传统贸易资源通过互联网平台,深度对接数据㊁技术㊁知识产权等新生产要素,形成 泛在连接㊁数智融合㊁创新导向㊁安全可信 的运行体系,深入探索并推广适应研发创新㊁要素交互的监管新模式,适时在全国复制推广㊂2 以单一窗口为载体,提升信息互联互通效果㊂依托现有 单一窗口 基础架构与建设思路,探索将 单一窗口 功能逐步覆盖国际贸易管理全链条,参照货物实际进出境口岸,在互联网设置 数据口岸 ,接受新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向海关㊁市场监管㊁税务㊁科技㊁外汇等部门同一个窗口㊁一次性申报,打破 信息孤岛 ,实现多部门 数据共享㊁信息互通㊁结果互认 ,推动构建大数据共享交换体系,同时各相关部门对新生产要素按照法定职责进行有效监管,形成监管合力㊂37。
网络空间的发展和应对--访美国网络司令部司令、国家情报局局长和中央安全局局长保罗·M·中曾根
![网络空间的发展和应对--访美国网络司令部司令、国家情报局局长和中央安全局局长保罗·M·中曾根](https://img.taocdn.com/s3/m/91e4f206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b8.png)
保罗·M·中曾根于2018年5月就任美国网络司令部司令以及国家安全局/中央安全局局长。
他曾经在在美国、韩国、伊拉克和阿富汗担任各级军队的指挥和参谋职务,也曾两次担任参谋长联席会议参谋。
中曾根将军毕业于美国陆军战争学院、指挥与参谋学院和国防情报学院。
他拥有美国陆军战争学院、国防情报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研究生学位。
中曾根将军的奖章和勋章包括杰出服役勋章、国防高级服役勋章、功勋军团勋章、铜星勋章、国防功勋勋章、陆军嘉奖勋章、联勤成就勋章、陆军成就勋章、联合功勋单位奖、伊拉克战役勋章、阿富汗战役勋章、作战行动徽章和参谋长联席会议识别徽章。
网络空间的发展和应对——访美国网络司令部司令、国家情报局局长和中央安全局局长保罗·M·中曾根联合部队季刊:您如何看待网络空间与联合部队之间的关系?网络空间作战与其他作战领域有何不同?中曾根将军:当我们思考网络空间时,我们应该在一些基本概念上达成一致。
第一,我们的国家与其竞争对手保持着持续的联系;我们不须等这些对手主动来找我们,他们明白这一点,并一直在努力改善这种联系。
第二,我们的安全在网络空间受到挑战。
我们必须积极防御、进行侦察;要了解我们的对手在哪里及其能力;了解他们的意图。
第三,网络空间的优越性是暂时的,我们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实现这一目标,但这只是短暂的。
这就是为什么面对持续不断的威胁,我们必须不断行动,抓住和保持主动权。
为什么网络空间的威胁依然存在?它们之所以持续存在,是因为进入的门槛很低,而且这些能力很快就可以获得,并可以很容易地重新调整用途。
第四,在这个领域,优势有利于那些有主动性的人。
如果我们想在网络空间占据优势,我们就必须积极努力,要么改进防御,创造新的通道;要么提升我们的能力。
这是一个需要不断行动的领域,因为我们会从对手那里得到反应。
我们的下一步行动就源于这种反应。
与核领域不同,在核领域,我们的战略优势或力量来自拥有一种能力或武器系统,而在网络空间,使联合部队季刊■ 高端访谈用网络能力才是战略上的重要因素。
论新时代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树立
![论新时代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树立](https://img.taocdn.com/s3/m/b0863edd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1f.png)
论新时代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树立目录1. 内容概述 (2)1.1 新时代中国崛起背景 (2)1.2 负责任大国建设的历史使命 (3)1.3 研究意义 (4)2. 新时代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内涵 (5)3. 新时代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树立实践 (7)3.1 外交领域的体现 (8)3.1.1 坚持积极的国际关系理念 (10)3.1.2 推进共情共此时政构架 (11)3.1.3 参与国际组织合作 (12)3.2 经济领域的体现 (13)3.2.1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15)3.2.2 深化互利合作,助力全球发展 (16)3.2.3 推动绿色发展,践行绿色经济 (17)3.3 文化领域的体现 (18)3.3.1 弘扬中华文化 (20)3.3.2 加强文化交流合作 (20)3.3.3 倡导文明交往,提升文化软实力 (22)3.4 其他领域的体现 (23)4. 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24)4.1 国际单极格局变迁带来的挑战 (26)4.2 意识形态博弈加剧带来的挑战 (27)4.3 竞争与合作错综复杂的格局带来的挑战 (29)4.4 为负责任大国塑造提供机遇 (30)5. 展望未来 (32)1. 内容概述本文档旨在探讨和讨论新时代中国如何塑造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这一形象不仅是国际社会对中国新时代发展的期待,也是中国自身崛起过程中必须承担的国际责任。
文章首先从历史和国际政治的角度分析中国崛起的大背景,随后探讨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角色和作用,以及中国在维护全球和平、发展经济、应对气候变化等关键议题中的行动与成效。
文章将深入分析中国如何通过多边外交、国际合作、发展援助和文化交流等方式,展现出一个负责任的全球参与者形象。
文章将提出中国未来在国际舞台上进一步提升其大国形象的战略建议和行动方案。
通过这些内容,本文档旨在为理解新时代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定位和角色,以及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提供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1.1 新时代中国崛起背景新时代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树立,紧密地与中国自身的历史性发展和全球格局的深刻变化相契合。
改善中美关系需要双方相向而行
![改善中美关系需要双方相向而行](https://img.taocdn.com/s3/m/91ec5d86ddccda38366bafb3.png)
改善中美关系需要双方相向而行作者:张旭东来源:《今日中国·中文版》2021年第03期在新冠肺炎疫情和气候变化等人类面临的史无前例的危机之际,全世界都期待中美能够再次紧密合作,避免所谓“新冷战”式的大国竞争,妥善管控分歧与矛盾,引领全世界共同迎接一个值得期待的春天。
2021年是基辛格博士秘密访华50周年。
半个世纪前,在冷战的阴霾之下,中美两国突破了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不同所造成的障碍,双方的合作之手跨越了太平洋紧紧握在一起。
半个世纪后,在新冠肺炎疫情和气候变化等人类面临的史无前例的危机之际,全世界都期待中美能够再次紧密合作,避免所谓“新冷战”式的大国竞争,妥善管控分歧与矛盾,引领全世界共同迎接一个值得期待的春天。
延续冷战思维的大国竞争不得人心在特朗普政府即将下台之际,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奥布莱恩提前解密了一份题为《美国在印度-太平洋地区的战略框架》的文件。
这份由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于2017年末制定,2018年初正式被批准的战略文件,将矛头直指中国,反映了特朗普政府坚定推进同中国的大国战略竞争,试图在印太地区全方位孤立和打压中国的目标。
然而,事实证明,强行推动中美经济“脱钩”遭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许多国家都对中美战略竞争加剧可能带来的后果愈发担忧。
欧亚集团在预测2021年全球十大风险时,将中美紧张关系加剧列在第五位。
美国内部及美国的盟友和伙伴,也有很多反对声音。
2020年12月末,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国际问题高级研究学院教授哈尔.布兰兹和美国企业研究所研究员扎克.库珀在《外交政策》网站上撰文指出,对美国决策者来说,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如果中国是一个显而易见的全球威胁,为何美国想要建立对抗中国崛起的反华联盟会如此艰难?这两位学者认为,美国的对外战略与全球的现实严重脱节,源于两个根本性的误解:其一,美国对于中美竞争的很多看法建立在错误的假设上,即认定这是一场纯粹的两极之争,是冷战时期东西方对峙的重演;其二,美国的一些愿望,如蓬佩奥所主张的建立“民主国家新联盟”,往往反映了一个错误信念,即为了对抗中国,世界上会出现一个单一联盟。
福田赳夫评传_随笔
![福田赳夫评传_随笔](https://img.taocdn.com/s3/m/d8f1e05c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87.png)
《福田赳夫评传》阅读随笔目录一、前言 (2)1.1 作者简介 (3)1.2 作品介绍 (5)1.3 阅读建议 (6)二、福田赳夫其人 (7)2.1 生平背景 (8)2.2 政治生涯 (9)2.3 经济贡献 (10)三、福田赳夫的政治思想 (11)3.1 原则与理念 (12)3.2 对外政策 (13)3.3 社会政策 (14)四、福田赳夫的经济政策 (16)4.1 经济发展策略 (17)4.2 产业政策 (18)4.3 财政政策 (19)五、福田赳夫的外交政策 (20)5.1 日美关系 (22)5.2 日中关系 (23)5.3 地区合作 (24)六、福田赳夫的社会活动 (25)6.1 社会公益 (26)6.2 学术研究 (28)6.3 国际交流 (29)七、结论 (31)7.1 福田赳夫的历史地位 (32)7.2 对现代的启示 (33)一、前言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能够抽出时间静下心来阅读一本评传类书籍,对我而言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我有幸翻阅了由福田赳夫所著的《福田赳夫评传》,书中不仅详细记录了福田赳夫的一生,还深入剖析了他的思想、性格以及他在日本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作用。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人物的复杂。
福田赳夫是日本右翼政治家中的重要人物,他的政治生涯和言论主张在日本政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此同时,他也因其极端保守的政治立场而备受争议。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始终保持着一种客观和理性的态度,试图从多个角度去理解这位历史人物。
值得一提的是,《福田赳夫评传》的作者是一位资深的日本问题研究专家,他对福田赳夫的评价和分析既全面又深入,既有批评也有肯定。
这使得这本书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独特的阅读视角。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感福田赳夫的一生充满了曲折和变化。
他从一个年轻的志士成长为日本政界的巨头,其间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困难,但他也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和政治理想,不断为之奋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略是刀尖上的哲学——《全球视野中的中国国家安全战略》(上卷)自序1我的研究方法多不源自国际流行的理论,而是依据被人们称之为“常识”的经验事实,特别是最简单、最平常、人们天天要重复的像衣食住行这样的经验事实。
理论毕竟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
小时候给人帮忙,人家留下吃顿饭。
开始只认为这是天经地义,后来悟出“干活吃饭”是一种在尽责后应有的民主权利;而尊重别人的劳动,则是民主原则的重要体现。
这用于观察国际事务,我们发现,现在中国成长了,还进了WTO,给世界干了不少活,但结果我们得到的回报却远不足以补偿我们的劳动和资源支出。
我们用自己已十分稀少的资源和辛勤劳动为世界提供了丰富的产品和庞大的市场,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听到西方人表扬中国人“勤劳勇敢”;但当我们的国内资源已使我们的发展难以为继,从而需要更多的资源进口的时候,西方人就说“中国威胁”。
这就不公平了。
干活吃饭,这是天下最民主的道理。
可就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放到中国人身上就不行了,西方人的“自由贸易”理论就不见“普世性”了。
其实,中国也不是受到这种不公正待遇的唯一国家,当年英国就是这么对待美国的。
正是英国压迫才造成早期美国那么多有生命力的国际政治理论。
现在美国人又学着当年英国人的样子不公正地对待中国人,教训中国人。
说千道万,意思无非是让中国尽量多地在外边干活而尽量少地在外边吃饭或不吃饭,他们说这样对中国最“安全”。
这也是很不讲道理的。
因此,在发展问题上,我们学者就应当为中国说话。
为中国说话,就是为公平正义说话。
寻求公平正义是需要手段的,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与早年美国的经验一样,当代中国也意识到,为了国家统一,为了能保证稳定的能源进口,中国迫切需要拥有强大的制海权。
可已从英国人手中夺得制海权的美国人这时却忽悠咱中国人说:中国并不需要制海权;如需要,中国可以依托美国的海上力量寻求海外安全;中国应向西部内陆发展,那里才是中国“最安全”的地带。
远的不说,单就日益临近高危期的台湾问题而言,这种理论就包含着巨大的陷阱。
因为台湾问题实质就是中国制海权不足的问题。
1943年斯大林就开辟第二战场地点的分歧,告诉丘吉尔:“正因为俄国人相当单纯,因此就认为他们没有识别能力,看不见眼前的事物,那是错误的。
”2 3 斯大林这里说的“识别能力”是指用英国人所擅长的以地缘政治理论判断世界事务的能力。
这话转用于回答上述说法就是,正因为中国人相当单纯,因此就认为他们没有识别能力,看不见制海权之于中国发展的深远意义,那也是错误的。
这里我说的“识别能力”,是指英美人擅长而中国人刚起步的用地缘政治和海权理论分析世界事务的能力。
本书不仅研究这一理论,而且还要与中国人民一起提高用这些理论分析和处理世界政治的能力。
小时候记得最清楚的事,是出远门时要多带些干粮。
后来明白有多少干粮就能走多远的路。
这种来自饿肚子的经验,使我形成了现在学术研究中关于国家发展规模必须与资源规模相匹配的理论,以及在本书中反复强调并运用的国家力量伸缩极限与底线的理论。
小时候爱看世界地图,那时以为国家边界是像电影上那样谈出来的,边界线是像写描红一样画出来的。
后来看了历史书才知道,国家边界是打出来的,边界线是血染出来的。
不然为什么资源丰富地区的国家边界就犬牙交错,而资源贫乏地区的国家边界就多是直线?国际政治多是资源政治的倒影。
正如树木本身的高低决定其倒影的长短一样,不管各国外交多么变化莫测,也不论各国战略研究报告说得如何振振有词,国家资源总量决定了国力伸缩终有其不可超越的底线和极限。
基于特定资源支撑的一国人民对其生存权的捍卫态度决定该国必须坚持的战略底线,国家主权边界大体就是这条底线的终极反映。
国家的资源占有水平及基于并运用这种资源实践其发展权的国家战略能力,决定国力伸展的战略极限。
战略底线,事关国家生死存亡,公民对此比较容易形成共识;而战略极限,事关国家发展,则往往容易被渲染夸大并由此导致许多国家其兴也勃,其亡也忽。
历史上的帝国多在捍卫国家战略底线中崛起,在无节制地突破其战略极限中败亡。
毛泽东同志告诫中国人民不要作超级大国,不要称霸世界,所以才有新中国可持续的高速发展;明治天皇告诉日本国民要征服整个亚洲,要称霸世界,结果却使日本不仅成了世界唯一经历核打击的国家,其近代“成就”也随之灰飞烟灭。
因此,在战略底线和极限间,后者是战略学研究的重点,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小时候常玩“勾皮筋”游戏,那时能将一个根皮筋圈翻勾出12个花样,最后解不开对方花结的是输方,当然前提是不能将皮筋拉断。
长大了才知道,国际政治也是一个万变不离其宗的游戏,不管各国外交如何花样翻新,其极限就是不能将“皮筋”拉断。
不然,国家博弈的成本就会被推向极端,那就是世界大战。
国力收缩的底线是不能受到严重入侵。
只要研究出极限和底线这两个点,我们就会对这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做到心中有数。
游戏规则犹如国际体系,近世有拿破仑之后的维也纳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赛体系,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雅尔塔体系。
其中,法国拿破仑、德国威廉二世、希特勒、日本的东条英机等,都是硬将“皮筋圈”扯断的人;而梅特涅、美国的两位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等则是另建游戏规则的人。
打破游戏规则多需勇气,而建立这种规则却需要哲学。
打破游戏规则的多是在这场游戏中所获甚少的国家,也有的是野心过大的国家。
对于前者,国际社会尚可包容,比如苏联,它既是凡尔赛体系的打破者,又是雅尔塔体系的建立者;对于后者,则往往因其失道寡助而终成国际和平力量团结一致镇压的对象,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日法西斯的结局就是这样。
基辛格说:“可惜自俾斯麦去职后德国最欠缺的就是节制。
”4资源的绝对有限性与发展的绝对无限性的矛盾,决定了现实的世界只能是一个各国在“丢手绢”游戏中不断博弈的世界。
在20世纪末那场游戏中,“手绢”轻轻地丢在了戈尔巴乔夫的后面,大家都不告诉他,西方人还用诺贝尔奖章忽悠他,结果苏联很廉价地被忽悠倒了。
苏联倒下后,西方人在一片“快点快点捉住他”的叫喊中乘乱将北约边界推到东欧并乘科索沃战争的胜利继续向中亚挺进。
此后西方人又摆好了第二轮“丢手绢”游戏,并在开始时将“手绢”轻轻地丢在中国的后面。
当时中国人还真相信“与国际接轨”可以救中国。
科索沃战争,尤其是伊拉克战争后,中国人明白了,没有上当。
后来欧洲人又顺其“反恐”高调将“手绢”轻轻地移到小布什的后面,等美国深陷中东沼泽后,欧洲国家纷纷从伊拉克撤军并由此获得新的机会。
国际政治,不管其变化如何诡谲,说到底还是一种在总量守衡中此消彼长的力学结构。
战略是刀尖上的哲学,是国家为生存和发展与他国博弈的学问,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是要带刀子的;同时战略又是研究国家发展能力边界即底线和极限的学问,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没有哲学是不行的。
刀子容易煅造,而哲学却不能一蹴而就。
古今国家的失败多不是没有刀子而是没有哲学,其创伤恢复的速度更是取决于该国公民哲学素养的深浅。
同样的战败创伤,在黑格尔的故乡就容易平复,而在富士山脚下迄今仍在频频作痛。
尼克松是美国少有懂哲学的领袖,为了抚平越战创伤,他来北京说要与毛泽东讨论哲学问题。
柏拉图对此说得精辟:除非是哲学家们当上了王,或者是那些现今号称君主的人象真正的哲学家一样研究哲学,集权力和智慧于一身,让现在的那些只搞政治不研究哲学或者只研究哲学不搞政治的庸才统统靠边站,否则国家是永无宁日的,人类是永无宁日的。
5哲学是关于边界的学问。
朝鲜战争中,美国在时间和空间上均越过其国力极限,因而败得既没面子也没里子。
1962年10月古巴导弹危机中赫鲁晓夫将手伸出了其国力不可承受的空间极限,但这一失误很快以时间上的收缩而受到矫正,尽管失了面子却保住了里子。
在同年发生的中印之战中,毛泽东恰当地把握了国力伸缩的时间和空间:我方长距高寒的空间劣势却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大张大合的时间优势弥补,等到争执于古巴的苏、美和国会争吵不休的印度三家醒过神来,毛泽东已全胜收兵。
一仗下来,既赢了面子——中国人打出了威风和气势,也赢了里子——中国人在西南对印自卫反击战中打出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与安定。
边界既是对自己的规定也是对对立面的规定。
不懂自我规定的国家,其战略家眼中要么尽是敌人,要么全是朋友。
尼克松与前任两位罗斯福一样知道哪里是美国国力的边界,由此也知道没有中国的合作,美国力量不足以应付全球的,甚至是地区的挑战。
尼克松告诫美国人“亚洲是亚洲人的亚洲”,此后美国才得以复兴。
今天的一些美国政治家不大懂得“有多少干粮就能走多远的路”的道理,他们视国事为儿戏,也拿出了当年麦卡锡和凯南“反共”的劲头,以“反恐”划线。
他们几乎将南方世界的所有大国都列为必须打击的“邪恶轴心”,结果弄得美国国力透支和天怒人怨,其外交犹如一场闹剧。
黑格尔说,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都出现两次;马克思补充说,“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笑剧出现”。
6 美国两个布什总统与法国历史上两个拿破仑皇帝所扮演的历史角色相似,前一个是悲剧即正剧人物,后一个在政治家圈中绝对是世界级的笑剧即滑稽人物。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后者因不学习而失去了哲学。
但是,美利坚民族是有智慧的,尤其在困难的时候美国人往往会迸发出大战略的思想光芒。
想必美国人会通过尼克松前后的历史经验,很快认识到尼克松哲学对于美国的巨大意义。
哲学也是关于立场的学问。
立场是主体的基础。
立场不排斥学习,但失去立场的“学习”是要挨打的。
19世纪下半叶,中国人先是有限地向欧洲学习,结果我们因拒绝输入西洋人的鸦片而挨了“老师”的打;转学东洋日本,结果又蒙受甲午国耻。
后来人们误解是学得不够,还不够开放,还要全盘西化,中国主体意识由此受到全面冲击:个体消融主体,本能消融个体,“客观中立”说消融民族立场说,最后中国意识形态被分解得散沙一片,这为20世纪初开始,30年代末达到高潮的更大的国难在中国内部作了思想铺垫。
《辛丑条约》签订和日本全面侵华,大大激发了中国人的主体意识,这种意识在外敌不断入侵的刺激下在中国迅速成长并在延安经历了革命的洗礼,最终形成了以毛泽东思想为旗帜的主导中国前进方向的有民族风格和民族气魄的意识形态。
这种意识形态再次凝聚起中华民族打败日本侵略者,推翻“三座大山”并在朝鲜战争中教训了美国的骄横,此后便是全民族依托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复兴。
这段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立场是战略哲学的根本:失去立场,尤其是失去国家立场的战略,在国际斗争中就会异化为那种被恩格斯批评的“为了眼前暂时的利益而忘记根本大计,只图一时的成就而不顾后果”7的机会主义式的“学术技巧”。
这种貌似“中立客观”和“普世性”的哲学,如引导中国战略学研究,那就会使我们既分不清“谁是我们的敌人”,也不知道“谁是我们的朋友”,而没有对手的战略哲学,导致出的只能是没有根本利益诉求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