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毒理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生物转运:化学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具有类似的机理,均是反复通过生物膜的过程,统称为生物运转。
2.2. 生物转化:环境化学物在生物体内经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并形成其衍生物的过程。
3.3.毒物:指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就能引起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伤的化学物质。
4.4.毒性:指一种物质能引起机体损害的性质和能力。
5.5.中毒:指机体受到某种化学物质的作用而产生功能性或器质性的病变。可分为急性、亚慢性、慢性中毒。
6.6. 危险度:也称危险性或风险度,指在一定暴露条件下化学物导致机体产生某种不良效应的概率,即是指某种物质在具体的接触条件下对机体造成损害可能性的定量估计。
7.7. 变态反应:指机体对环境化学物产生的一种有害免疫介导反应,又称过敏性反应。
8.8. 实验动物:指经人工培育,对其携带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来源清楚,可用于科学研究的动物。
9.9. 品系:指用计划交配的方法获得的起源于共同祖先的一群动物。同一品系的动物具有共同的遗传来源、相似的外貌特征、独特的生物学特性、稳定的遗传性能。
10.10. 清洁动物(CL)- 又称最低限度疾病动物,动物体内外不携带人畜共患疾病的病原体或动物传染病病原体。
11.11. 生殖毒理学:主要研究环境化学物对生殖细胞发生、卵细胞受精、胚胎形成、妊娠、分娩和哺乳过程的损害作用及其评定。
12.12. 安全性评价:指通过规定的毒理学试验程序和方法以及对人群效应的观察,评价某种化学物的毒性及其潜在危害,进而提出在通常的暴露条件下该物质对人体健康是否安全以及其安全接触限量。
13.16. 大气环境毒理学:是研究大气污染物对生物体,特别是对人体的损害效应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14.17.土壤: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并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具有独特的组成成分,结构和功能,是十分复杂的系统,它由固液气三相物质组成并介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之间的特殊物质体系。
18.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土壤自净能力的限度,引起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
19.土壤自净:通过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的复杂作用,使进入土壤的各种污染物逐渐转化,消失,土壤恢复到原有性状的过程。
20.石油:是生物遗骸在地层深处经过漫长岁月和极其复杂的化学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粘稠状的液体。
21. 原油:直接从油层里开采出来的石油,由许多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成分很复杂。
22.农药:指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害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的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质的一种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
23.农药残留:指农药使用后残存于生物体,农副产品和环境中的微量农药原体和有毒代谢物,降解产物,杂质的总称。
24.电离辐射指凡作用于物质并能使其发生电离现象的辐射.
25.非电离辐射是指波长大于100nm的电磁波,由于能量较低,不足以引起水和组织发生电离,因此叫非电磁辐射.
26. 赤潮:是海洋中某些微小的浮游藻类、原生动物或更小的细菌,在一定的条件下爆发性繁殖或突然性聚集,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现象。
1. 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为两类:
(1)被动转运:生物膜对物质的转运不起主动作用如简单扩散、滤过作用等。①简单扩散:生物膜两侧的化学物分子从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扩散,称为~影响因素:a.生物膜两侧化学物的浓度梯度:正相关;b.脂/水分配系数;c.化学物质的解离度和体液的PH值。
②滤过:环境化学物透过生物膜上的亲水性孔道的过程。
(2)特殊转运:生物膜对物质的转运起主动作用,如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吞噬作用和胞饮作用等。①主动运转:化学物伴随能量的消耗由低浓度处透过生物膜向高浓度处转运的过程。特点:需要载体参加;逆浓度梯度进行,需要消耗能量;载体具选择性并有一定容量;可出现竞争性抑制。②易化扩散:不易溶于脂质的化学物,利用载体由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转运的过程。特点:顺浓度梯度进行;需要载体;不需能量。③吞噬和胞饮。
2.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结合反应。影响因素:①物种差异和个体差异②饮食营养状况③年龄、性别等生理因素④代谢饱和状态⑤代谢酶的抑制和诱导
3.3. 毒性作用的类型:①局部毒性作用和全身毒性作用;②速发和迟发毒性作用;③可逆和不可逆毒性作用;④变态反应;⑤特异体质反应。
4.4. 联合作用类型的评定:①联合作用系数法—联合作用系数(k)=混合物的预期LD50/混合物实测LD50;如果混合物中的各化合物的联合毒性作用是相加作用,则k=1.一般认为k在0.4~2.5之间为相加作用,k<0.4为拮抗作用,k>2.5为协同作用。②等效应线图法--此法只能评定两种化合物的联合作用。其原理是在实验条件和解除途径相同的情况下分别求出受试的两种化合物的LD50和95%可信限。如交点落在两化合物95%可信限的上、下限连线之间,表示相加作用;如交点落在95%可信限的下限线以下,表示协同作用;如交点落在95%可信限上限线以上,表示为拮抗作用。
5. 毒性作用的机理:①直接损伤作用;②受体配体的相互作用与立体选择性作用;③干扰易兴奋细胞膜的功能;④干扰细胞能量的产生;⑤与生物大分子结合:蛋白质,核酸,脂质;⑥膜自由基损伤;⑦细胞内钙稳态失调;⑧选择性细胞死亡;⑨体细胞非致死性遗传改变;⑩诱发凋亡(程序性死亡)。
6. 微生物控制的选择:①无菌动物(GF):指体内外无任何微生物寄生虫的动物。是经人工剖腹产净化培育出来的。②悉生动物(GN):又称已知菌动物,指体内带有已知微生物的动物。③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体内无特定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动物。④清洁动物(CL)。
7. 遗传损伤类型:a.基因突变(①碱基置换②移码突变③整码突变④片断突变)b.染色体突变(①裂隙②断裂③断片和缺失④微小体⑤无着丝点环⑥环状染色体⑦双着丝点染色体⑧倒位
⑨易位⑩插入和重复⑾辐射体) c.基因组突变(①非整倍体②整倍体.)
8. 环境化学致癌物的分类:(1)按致癌作用机制分类:a.遗传毒性致癌物①直接致癌物②间接致癌物③无机致癌物;b.非遗传毒性致癌物①促长剂②激素调控剂③细胞毒剂④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⑤免疫抑制剂⑥固态物质⑦助癌物(2)按致癌作用证据分类,国际癌症研究所(IARC)对已进行致癌研究的化学物分为四类:(1)类,对人致癌性证据充分;(2)类,A组对人致癌性证据有限,但对动物致癌性证据足够,B组人致癌性证据有限,对动物致癌性证据也不充分;(3)类,现有证据未能对人类致癌性进行分级评价;(4)类,对人可能是非致癌物。
9. 母体毒性:指环境化学物在一定剂量下对受孕母体产生的损害现象。母体毒性作用与胚胎毒性作用的关系:①具有胚胎毒性作用,但无母体毒性作用。②出现胚胎毒性作用的同时也表现母体毒性作用。③不具有特定致畸作用,但可破坏母体正常正常生理稳态,对胚胎产生非特异性的损害作用,又对母体据损害作用,但二者并无直接联系。④仅具母体毒性,但不具致畸作用。⑤在一定剂量下,既不表现母体毒性,也未见致畸作用等胚胎毒性。
10. 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四步模式:①危害鉴定:属于定性的危险度评价,它要回答是否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