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感悟教学 优化教学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重感悟教学优化教学环境
感悟即感受领悟,是人们对某一事物心领神会的一种境界。面壁三日,恍然大悟;涵泳品味,豁然贯通;得意忘言,妙然心悟。这都是对感悟现象的形象描述。语文教学中的感悟包括:语义感悟、语情感悟、语境感悟、语法感悟等。这里所说的悟,指的是对语言信息理解上的一种特殊的思维现象,是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里所引述的那种“自然灵气,不思而至”“须其自来,不以力构”的思维睿智。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做到语义、语情、语境、语法的有效感悟,就能优化语文教学的情境,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实现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能力。而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出来的。作为语文学科,要想在有限的范文中培养出学生的能力,首先要改革以教师讲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
以在反复阅读中感悟文章的内涵,使学生由被动读转变为主动欣赏,从而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古人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即是说人们在被感动时才能动真情。语文教学亦如此,学生只有亲自感悟,才能产生兴趣,才能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语情感悟尤其重要。语情感悟是通过语义来实现的,但语情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并不等同于语义本身。因为语情理解离开了语言接受主体的神会和感悟,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到位。正如王国维所云:“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天人合一”、“神与物游”,就是对这种现象的经典性概括。而当人们通过阅读去感悟
别人的语情信息时,又不可避免地带进读者的主观情绪,自然就会出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奇观。古人常用“言不尽意”来形容语言表达的困难。这里的“意”其实主要指的是一种感情,一种只可意会的无限悠远的内涵。有人说:文学即人学,人学即情学。
在文学家的笔端,有时“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大千世界中,人是极具情意化的精灵,人对大千世界万事万物的直接观照诉诸于语言的载体,必然会带上极具情意化的色彩。但是,情感永远大于语言。在某种意义上说,“真感情”不是作家写出来的,也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心灵感悟出来的。而这种感悟,只有通过反复阅读揣摩,才能使语言接受者用心灵拥抱语言时达到思维和情感的震颤。这种震颤看来虽然难以靠阅读者的主观意识去准确的定位和调控,但它是感觉、知觉、记忆、联想、领悟等综合作用的集成,是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是一种近乎“跟着感觉走”的心理沟通与语情禅悟。心理学与美学的思维方式为这种语情感悟大开了方便之门,使人们从体味言外之意、话外之旨、文外之致入手,利用通感和顿悟,去心领神会语情的内涵,收到以少胜多、神与物游、言有尽而悟无穷的语情理解效果。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那种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所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这里提到的“那种愉悦”,其实就是审美对象作用于审美主体之后产生的一种情感活动,是产生于语情感悟基础上的特殊心灵感应现
象。“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里,刘勰不仅指出语言创造中的情感作用,而且也注意到了语情感悟在学习情境中的重要意义。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位善于以情染景的教师,一位善于借助于语言的内在情感去触动学生心灵的教师,他就有可能创造出高质量的教学情境。
语情信息的传递,有时还在于语境。语词运用是否准确,语言色彩是否得体,语句表达是否流畅,语体风格是否成熟,其最终的衡量标准往往决定于语境。语情是一种境界,对于这种境界的理解,任何殚思竭虑的理性分析都不可能收到最佳的理解效果。因为,这种理性分析虽然可使人处于高度的有意识注意之中,这时,他们的思维也许是精确的、谨严的、规范的,但绝不是自由的、遐想的和通感般的妙悟,所以也不可能真正找到一种自然的语情感悟的灵气与天机。而语情感悟恰恰在“悟”字上着力,强调一种灵性。因为在阅读思维中,有意识固然是重要的,但感悟则更是一块无垠的绿洲。“无意于佳乃佳”,才是语情感悟的上乘之境。神智会于气韵,性灵钟于境界,只有这样,阅读教学才会出现一种神思潇洒的思维状态,这种情境下生成的课堂教学的悟性理解,才可能是最富有创造力的一瞬。天机灵气似乎不期而至,妙悟佳思仿佛灵山飞来,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最佳境界。
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教师对诵读指导得体,领悟启迪有法,很容易使学生进入语文学习的“迷狂”状态,即我们常说的语情感悟的最佳情境。试想,一篇好文章,不读何以明其言?不读何以晓其义?不读
何以感其情?不读何以悟其旨?而这些只有通过高质量的阅读才能形成。现代文的阅读如此,古文阅读也如此。古人所云“勤于读书,逸于作文”的说法是语文学习的至理名言。
语情信息理解上的“感悟现象”,阅读中语情感悟能力培养的规律和奥秘,这些从表面看似乎是“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东西其实都是人们认识实践的结果,自然也就必然有其规律可循。作为语文教师,如能根据语情信息的感悟特点,通过指导和强化阅读,尝试做点启迪禅悟的思索与探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语文教学,或许就有可能出现一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