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婚礼习俗的变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以来婚礼习俗的变迁

组长:耿佳琪指导老师:左彩英

组员:沈佳,徐露,羌芸等18人

研究背景

•婚姻是家庭的基础,又是人生的大事,对于婚姻问题的探讨,一直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是一个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在研究这一问题时,学者们主要侧重于婚姻制度和婚姻习俗的研究。

婚礼习俗包含了丰富的关于时代社会生活的、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因此对婚礼习俗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并了解家庭成员间角色的转化、认定,以及社会关系的调节、重整。本次研究通过对婚礼中包含的文化含义和社会功能,揭示婚礼习俗的的发展状况及其社会风尚。

研究过程

常州婚俗演变

旧时,常州地区男女婚配讲究门当户对,男女年龄一般在18~20岁左右。先请媒人说亲,双方满意后,由女方出具年庚八字,男方经卜者合婚,如无"冲克",择吉日将"下聘"定亲。次日,男女双方向亲友"报喜"。

迎娶前,男方择定吉日"送日贴"。婚前一日,女方将日常用品如瓷器、漆器、铜锡器等嫁妆送至男家,即"铺行嫁"。迎娶时,富裕人家用花轿或大船,前挂红灯,鼓乐前导。新娘上轿时由其舅父抱入轿中,新娘在路上要号淘大哭,俗谓"哭发"。一般平民多用小轿或小车、小船迎接,礼仪甚简。

花轿至男家,新郎、新娘执"红绿牵巾" "拜堂"。新人入洞房并坐新床上,饮交杯酒;然后由福寿双全的长者"撒帐"。新人向戚族尊长"见礼"后,大宴宾客。宴后宾客还要"闹新房"。

婚后三五天或一月,新婿备礼物随妻回娘家"回门",岳家设盛宴"请女婿"。再数日,男方邀请女方亲属,设盛筵"会亲"。女儿出嫁后第一年的"立夏",女家要做夏天的衣服及置办竹席、凉枕、扇子等夏令用品去探望女儿,俗称"送夏"。

1917年,常州已有"文明结婚",也称"新式结婚"。新郎西装革覆,新娘穿礼服、披白色兜纱,礼仪从简。

解放后,男女青年相识后,经接触了解,若双方认为满意,由双方家长商定婚期,一般定在节假日或逢八的日子进行,俗称"

若要发,不脱八"。然后男方布置新房,置办家具及生活用品,向亲朋好友散发喜糖。婚礼宴请有的借饭店或宾馆举行,婚宴少则三五桌,多则几十桌不等,有的利用婚假外出旅行结婚,也有参加集体婚礼的。结婚仪式日益简化。

常州结婚习俗

•1、新娘从他们家门出来,你把她抱上车,到了新房抱下车,不要沾地。 2、迎回新娘入新房时不直入洞房,需一对新人先向坐在客厅的男方父母敬茶并改口。父母喝茶后表示祝福并给一对新人喜封。新人方始在众人祝福中进入洞房。并在洞房中饮食端入的红枣或汤圆。 3、结婚当天的子孙桶

该桶一般用红色塑料桶,外面用大红布包裹。桶内放置8样物品。

分别为:红花生、红枣、桂圆、五个红鸭蛋、爆米花、(有的人放莲心)一捆筷子、一包卫生纸、柏树枝一小捆。

•4、结婚当天的两个红塑料盆、两个红塑料桶

①一个红塑料盆中放置的是新娘帮阿公、阿婆买的各一双的皮鞋

和袜子及两双拖鞋。(我觉得这么多盆里放不下,)另一个盆中放置的是健康秤、万年青一盆。;两盆中均放置些红枣子、桂圆及

柏树枝(小捆)。并覆盖红喜字在上面。

②红塑料桶两个各放置8斤米。一个桶中上面放置的是小孩的鞋

子、帽子及小兜肚。另一个桶的上面放置的是红枣、桂圆。两桶上面均放置柏树枝(小捆)和红喜字。

•5、婚礼迎亲当天新房门口(或单元门门口)放置两捆用毛豆节杆,(现在用节节高)并用红绳扎制,放置红纸。新人从燃烧着的通道中走过

6、随车的有一床红色百子图被子、一床绿色龙凤图被子。一对婚鞋

7、新房的床要由双方父母都健在并养有男孩的女性铺床。铺床人要送喜封。铺床的人是男方亲属,缝被子的是女方亲属,所封被子不能打结。

8、男方在从姑娘房里接新娘出来的时候要先在客厅和新娘一起跪拜新娘家长,听了训话,喝了早生贵子汤才能走.新娘离开娘家不可以回头看,代表不走回头路.结婚当天,生肖属虎的和侧身人(死了老公或老婆的,或是离婚的)不能进新房.因为有晦气.被子里和马桶里的鸡蛋和瓜果不能被新郎和新娘以外的人吃,因为那是不吉利的,意思是叫人断子绝孙.结婚当天找个属相好的,夫妻都健在的长辈先进新房压压气场.以后夫妻双方能白头到老.

20世纪50—90年代婚礼习俗

上个世界50、60年代的夫妻大都没有经历过什么正式的结婚仪式,请来请朋好友,新人面对毛主席的画像鞠躬,由证婚人征婚就算完事

了。所谓的婚宴也特别地简朴,一般老百姓的标准就是发一点糖果和花生给亲朋好友就行了,最多也不过是在家里或食堂家两个菜一起喝喝酒聊聊天就可以了。直到70年代,这种简单的婚礼依然流行。这是哪个时代特定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氛围决定的。

从70年代到80年代初开始,出现了婚礼要有的“三大件”的流行趋势。最初的“三大件”是指手表、自行车、缝纫机。虽然都只是生活的必需品,却非平常日子能够随便买的,因为就当时的经济水平来说,买这样三样东西就得花掉新郎好几年的积蓄。从8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三大件”的内容又逐渐变为电视机、冰箱、洗衣机、录像机一类的兼用电器了。

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中国的很多地方,结婚开始流行到饭店摆酒席,也流行起婚纱摄影和婚礼录像。在今天看来,当时的婚礼也许会有点令人忍俊不禁:红色喜联,喜字,锣鼓喧天,新人先是送糖,再点烟,上茶水,收礼钱——应的是“下聘礼、坐花轿、吹吹打打娶新娘,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闹洞房。”的传统婚礼习俗;可是看看新人的装扮,新郎西装领带,新娘婚纱摇曳,是西式的行头。但仔细看看,新郎外边是西装,腰里却缠着红布腰带,那是中国式的吉祥,新娘的婚纱也不是纯粹的西式婚纱了,更习惯了红色婚礼的中国人讲白色改成了粉红色,

21世纪后婚礼习俗

进入了21世纪,庞大的结婚市场也催化了婚庆公司这一新兴的行业,越来越多的新人开始愿意接受专业的服务。婚庆公司生意日益

红火,但他们也遇到了一个不小的难题:能提供的婚典大同小异,而新人们的要求却越来越“刁钻”。长长的迎亲车队,酒店门口手捧鲜花的新人,这一种千篇一律的婚礼已经不受青睐了,办一场时尚、别致的个性婚礼成了许多年轻人的首选,比如:又用上了花轿、白马,有的把车队改成了黄包车、摩托车等新鲜的招数以不是鲜为人知的了

21世纪婚宴的个性张扬,从简朴到奢华,从单一到个性,中国新人的婚礼正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着趣味变迁。

聘礼情况调查

•通过这次调查的感想:自周代礼服的出现,婚礼服应运而生,经历秦汉唐宋的发展,汉族女性婚礼服在明清达到一个高峰,在人们生活中已基本形成了一个婚礼服体系。汉族女性婚礼服在各个朝代、时期都有所差异,但这种差异仅仅是一种缓慢自然的演变。而辛亥革命的爆发使我国遭遇到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服饰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