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园》个人赏析

合集下载

桃园观后感

桃园观后感

《桃园》写的是平淡的故事,刻画了两个平淡的人。

一个是王老大,另一个是阿毛。

不论是王老大还是阿毛,桃园和桃子似乎是他们唯一的牵挂。

桃园和桃子不仅仅是故事的起点,更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从桃园的篱墙,再到摘桃吃桃,还有最后的玻璃桃子。

全文最令人印象深刻就是那颗玻璃桃子,只是因为女儿说了一句“桃子好吃”,但早已过了产桃子的季节,做父亲的王老大竟然用空酒瓶再贴些铜子,换回来一个玻璃桃子。

这颗玻璃桃子不但但体现他对他女儿阿毛的爱,更是父爱的体现,是他内心细腻的表现。

但是这颗充满爱意的桃子被街头嬉戏的孩子撞碎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留下了余年,让人去遐想。

王老大可能会生气,会很难过······
另一个感人的是父女间相濡以沫的爱。

在文章的开头就交代了阿毛的病。

但是全文却没有直接说作为一个父亲王老大对女儿病情的关心。

却从字里行间流露出父爱,王老大为什么会买醉?不仅是怀念死去的妻子,更是为阿毛病情的担忧。

同样的,阿毛关爱着父亲,看到爱酒的父亲酒瓶已经空了,便竭力劝父亲去买。

他们虽然生活艰辛却深爱着彼此,过着平淡却幸福的生活,这便足矣。

废名《桃园》要素关系论文

废名《桃园》要素关系论文

废名《桃园》要素关系论文摘要:废名的《桃园》中,各要素本身是有其隐喻功能的,要素之间又构成了语义网络的系统,结合起来表现作者的意指。

语言符号组合、聚合的相对自由,必然带来语符能指、所指两层面结合的灵活。

描写分析“桃子”“桃园”这一特定语符组合、聚合轴向的关系,以及其能指与所指结合情况,是揭示《桃园》的篇章意义系统的关键。

在此,综合与分析的考察视角都是同等重要的。

综合视角是将整个语篇看作一封闭系统,运用接换检验法进行分析;分析视角则在于确定最基本单位,用假设演绎法推导单位之间关系,这样的研究路径对科学描写文本叙事话语的篇章语义系统有重要价值。

《桃园》的要素关系和语义网络还有待进一步探析。

关键词:桃园;桃子;要素一、提取要素清单短篇小说《桃园》叙述的故事都涉及一个语符:桃,加之小说题为《桃园》,据此,“桃”在小说篇章语义的构建中有重要意指功能。

语符学认为,任何语篇都可被看作一个符号系统。

其整体又可分为表达层面和内容层面。

为使两个层面所有实质都被识别出来,就要找出既能使语言符号形式互相区别,又能使语言符号内容互相区别的那些对立要素及其特征。

这种区别性特征即叶尔姆斯列夫所说的要素功能。

运用语符学方法分析语篇意义的第一步是提取要素清单。

首先,以种桃为业的王老大经营着杀场附近的一片桃园,生病的女儿一生中的快乐和忧郁都隐含在桃园中。

文中以“桃”为主体的字词共出现62次,详细见下表:字词出现次数字词出现次数桃子31桃花2桃园14小桃1桃树6摘桃1桃叶4红桃1桃2所以,“桃子”和“桃园”可以作为关键要素提取。

其次,篇章中写桃园的同时多处出现了“日头”,“日头”的出现对于写桃园应该具有辅助功能,可以作为要素。

众所周知傍晚的天空是红色的,篇章中写“日头”多是“红”色的;“桃子”成熟后多汁味道鲜美,果肉多是红色。

而“牵牛花”和“橘子”的出现应该与“桃园桃子”形成了对立互补的关系,分析它们的内涵有助于进一步揭示文本的意指。

阅读理解桃园

阅读理解桃园

阅读理解桃园阅读理解:《桃园》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琐事所困扰,渴望逃离城市的喧嚣,寻找一片宁静的天堂。

此时,阅读《桃园》便成为了一种理想的慰藉方式。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魅力,带领我们走进了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让我们在阅读中体验到了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桃园》讲述了一个关于桃源村的故事,这个村庄隐藏在群山之间,风景如画,宛如人间仙境。

在这里,人们过着简单而纯朴的生活,与大自然和谐共生。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各有各的生活轨迹,却共同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和善良。

正是这种美好和善良,让桃源村成为了一个理想中的乌托邦,让读者为之向往。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仿佛可以闻到桃源村中清新的空气,看到那漫山遍野的桃花。

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理想的世界中,远离了现实的烦恼和压力。

在桃源村中,人们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和谐,他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这种人文关怀和团结互助的精神,也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渴望的。

除了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桃园》还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情感刻画,展现了人物内心的世界。

作品中的主人公经历了许多磨难和挫折,但他们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心态,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也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需要的。

通过阅读《桃园》,我们不仅能够得到心灵的慰藉和放松,还能够领悟到许多人生的真谛。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忙于追求名利和物质享受,而忽略了内心的需求。

阅读《桃园》让我们意识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来自于内心的平静和对生活的热爱。

只有当我们放下心中的执念和欲望,才能真正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总之,《桃园》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和情感力量的作品。

通过阅读《桃园》,我们能够远离城市的喧嚣和压力,走进一个理想的世界中。

在这个世界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人性的善良,领悟到生活的真谛和意义。

废名小说《桃园》解读

废名小说《桃园》解读
学 教育
废名小说《桃 园》解读
回 郁 宝华
内容摘要 :废名早 期的“诗 化田园小说”精心建构 了一个 “桃源世界”,但这个 “桃源世界”其 实蕴含着 生活的 大悲苦 。《桃 园》就是这样一篇颇为晦涩的小说 ,是一篇表面看去充满美和爱 ,实则 以美与丑、善与恶、理 想与现 实的激烈对抗及其 悲剧性的结局,体现 出深刻 的痛苦感的作 品。《桃 园》中有 密集 的象征 与隐喻,这在废名 的小 说 中是不 多见 的。小说采取 了近似意识流 的写作手法 ,使用精神分析 的方法 ,解读小说 中父女二人 的幻想与梦 境 ,就能够发现人物 内心世界 的隐秘。
但废 名笔下 的“桃源 世界 ”毕竟不 同于那个“黄发垂 髫并 怡 然 自乐 ”的世 外桃 源 ,早有 人看 出他写 的是 一个桃 花源式 的幻 梦 ,里 面夹 杂着悲 愁之音 。朱 光潜说 他是 “愁苦之 音 以华 贵 出 之 ”[21,朱光 潜描述废 名所说 :“你别看 六朝人 的词 藻那 样富丽 , 他们 的 内心 ,实 有一种 深刻 的苦痛 ”[31,废名 自己的小 说 又何尝 不是如此 ,他也是 以词藻 的华 丽来掩饰 或回避 内心 的痛苦 ,所 以他 的小说往往是 有大悲苦在 的 ,只是读者常 常被牧歌式 的景 象 、纯美 的人 物所吸 引 ,忽 略了蕴含其 中的苦痛 。还有一 个原 因 就是 ,废名小说 的独特 的叙事方法 :他 的小说 淡化情节 ,注重意 境 ,注重 写人物 随处 生发 的感觉 、思 想 ,如感 觉和 思想 的串联 , 非常类似 西方 的意识 流手法 ,又具有 中国古典诗歌 的凝练 和跳 跃 性 ,画面 转换频 繁 ,常 常缺乏 过渡 ,文 句跳荡 ,故意 留下许 多 省略 、空 白……这 些都 造成 了他小说 的晦涩难懂 ,影 响了读 者 对其 中内蕴 的苦痛 的感 受和理解 。

《桃园》个人赏析

《桃园》个人赏析

《桃园》个人赏析《桃园》:作者废名,原名冯文炳。

这是一篇以美和爱为主题的小说,发表于二十年代。

废名的作品以抒情见长,童年湖北家乡的小桥流水沙滩枫柳,禅宗圣地四祖寺和五祖寺,给他留下了终生受用的文学回忆。

《桃园》主人公是一个十三岁的小姑娘王阿毛。

她是一个病孩,但她的心中总是充满着美,充满着对美的渴望和追求,永远有一个充满生机的春天。

她喜欢枝叶繁茂的桃树,而不喜欢它的凋谢。

秋天到了,她渴望在桃园中有橘树。

她不理解世界上为什么有不和谐的行为:她父亲打她母亲,而母亲则把父亲关在门外。

小女孩的父亲王老大种植着桃园,对他的孩子倾注着深厚的爱,甚至把他的酒瓶连同打酒的钱去换她所要的“桃子”,但他并不理解他的孩子的爱美的心理。

小说表现了功利观念会破坏美的思想。

作者注意开掘人物的心灵世界,在写作中应用了西方现代派的一些技法。

小女孩始终只有心理活动,作者用意识流的手法表现了这一心理过程。

景物描写,也明显的带有主观的感觉色彩,给人以一种新鲜的、强烈的感受。

语言凝炼,风格清峻淡雅;但有时也失于晦涩。

此外《桃园》还是一篇很独特的小说,它飘渺、空灵。

但因吾辈才学疏浅,主要从人物形象和诗意语言的角度做浅显的赏析。

初读废名的小说,感觉无法走进他的心灵世界。

那山水诗一般行云流水、简约幽深的文字,那恬淡自然、如梦如幻的意境,与我们阅读经验中的现代文学作品的宏大叙事相去甚远,却又是那样深深地吸引着我。

有人评价废名“奇古之貌,似螳螂,眼镜下有同情的悲泪”,正是《桃园》让我读出了废名的“悲泪”,以及他古典的温情与悲悯。

从形象角度赏析:从形象上看,王老大并不是一个阿毛心中最完美的父亲,就像文中写的一样,阿毛不明白为什么世界上会有不和谐的行为,她的父亲打她的母亲。

父亲还是个嗜酒的人,把自己的酒瓶子看的很重要,经常会喝醉了酒。

京派文学理论家叶公超曾说过:“废名是一个极其特殊的作家,他的人物往往是在他观察过社会、人生之后,对自己对人生、对文化的感受,综合塑造出来的;是他个人意想中的人物,对他而言,比我们一般人眼中所见的人更为真实”。

_桃子好吃_论废名_桃园_

_桃子好吃_论废名_桃园_

作家作品新论自然的,不需要雕饰的;而“画工”就是指经过了雕饰有人工的痕迹。

李贽曾这样评价过《西厢记》和《琵琶记》:“《拜月》,《西厢》,化工也;《琵琶》,画工也。

”所以,真正可以引起读者和观众共鸣的,是《西厢记》一类的“化工”,而非刻意而为的《琵琶记》一类的“画工”。

可以说,李贽的评价是精辟的,看《西厢记》除了孙飞虎事件外,整个剧情是流畅的,包括人物的唱词、情感之类。

而说《琵琶记》是“画工”一类作品,也就是说《琵琶记》有刻意为之的痕迹。

例如,《琵琶记》在结构上的特点就是它的双线交叉,一条线是蔡伯喈上京考试入赘牛府;一条线是赵五娘在家奉养公婆。

这两条线共同敷演一家的故事,共同表演一个主题。

两条线索交错发展,对比排列,产生了强烈的悲剧效果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但正是双线结构突出了作者刻意为之的痕迹和用心,也正是李卓吾所讲的画工笔墨。

又如,《琵琶记》有的版本中保留了作者运用大量骈语来描写蔡伯喈参加考试的情景,与整个戏剧很不和谐,这是作者卖弄文采之作,李卓吾认为应该删掉。

《元本琵琶记校注》中即删掉了此情景。

在蔡公蔡婆去世后,赵五娘贫穷交加,无力埋葬公婆,只好以罗裙包土筑坟,此情节虽然很感人,但是生活的可能性被抽掉了,缺少生活的真实感,显出人工的痕迹。

从艺术手法上看,高明作《琵琶记》,是站在一个统治者的角度,塑造了他所希望的人物形象,以及他所需要的故事情节,“载道”之心多于“抒情”,这与王实甫作《西厢记》的立场角度是不同的,因此对于李贽为何评其为“画工”就更加可以理解了。

被称为“南戏之祖”的《琵琶记》在中国古代戏曲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宣扬的伦理思想受到统治者推崇,明太祖曾盛誉《琵琶记》是“山珍海错,贵富家不可无”。

但作者在揭示孝子贤妻的同时,也揭示了封建伦理本身存在的矛盾,展示由于封建伦理而产生的社会悲剧,给予观众强烈的震撼。

参考文献:[1]戴不凡.论古典名著琵琶记[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2]高明著,钱南扬编.元本琵琶记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3]侯百朋.琵琶记资料汇编[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4]高明著,冯俊杰评注.六十种曲评注[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5]王庆芳.论《琵琶记》中的伦理纲常矛盾及其缘由[J].孝感学院学报,2002.10.[6]张婷婷.当是其妙处不传———管窥《琵琶记》的悲剧性[J].史教资料,2008.06.[7]刁国利.试论《琵琶记》中蔡伯喈形象的悲剧意蕴[J].中国古代文学研究,2009.01.[8]张宇.吻合与冲突———李渔戏曲结构论与《琵琶记》的相互比对[J].戏剧文学,2010.02.内容摘要:废名的《桃园》是一篇韵味无穷的小说。

废名小说《桃园》的意象分析

废名小说《桃园》的意象分析

废名小说《桃园》的意象分析摘要:废名的《桃园》这篇小说,情节性不强,读来也是比较晦涩难懂,小说当中的种种意象的使用,为我们留一下一个又一个的谜团,但这些意象同样也是解开这些谜团的钥匙。

想要解读这篇小说,对意象的分析就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废名;《桃园》;意象正文:废名的小说《桃园》在开篇首先对其中人物的大体情况以及故事发生地所处的环境做了简单的介绍。

提到了王老大和他病了半个月的一十三岁的女儿,“他们住的地方叫做桃园”。

看到“桃园”,不难使人想到“桃源”,一个理想中美好的地方。

王老大是以种桃为业的,他在园子里种下了很多的桃子,“桃子”是这篇小说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意象,贯穿了全文。

在中国,桃子自古就象征着长寿,是吉祥安康的祝福。

陈澔也在《礼记集说》中提到:“桃性避恶,鬼神畏之”。

桃子是可以驱除疾病与灾祸的,“桃子”象征着美好的祝愿,更是王老大的女儿对于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但她却还是在这桃园中得了病,而且很严重,可见心中对美好的向往也只能是一种向往,是无法实现的。

或许是因为“桃园孤单的很”吧,唯一的邻家是县衙门,还有一大块地还与杀场相接壤,不远处的山上又是满山的坟。

文中这些意象的出现显然是与桃园大相径庭的。

县衙的威严肃穆使得桃园很孤单,本来就没有什么人气,再加上杀场与坟山的存在,更使桃园弥漫着阴森森的恐怖气息。

杀场坟山与桃园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可见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

桃园孤单,桃园里的人亦是孤单,王老大的女儿阿毛内心的孤独寂寞是可想而知的。

桃园的篱墙的一边又是城墙,城墙上的游人可以随手摘桃子吃,想必阿毛对这些游人一定是羡慕的吧,他们是健康幸福的,和好友们一同出来游玩该是多么的快乐。

城墙上还会有很多女孩子跑来玩,这就更突显出了阿毛的孤独。

但阿毛替城墙栽了一些牵牛花,牵牛花会一直往上爬,爬到游人当中去。

或许阿毛会幻想着自己就是这牵牛花,爬到了城墙上面可以和那些女孩子一起玩耍。

牵牛花这一意象仍是表现了阿毛对美好快乐生活的向往,牵牛花向上生长的动力,便是阿毛所寄予的希望。

废名《桃园》解析——与鲁迅《故乡》比较

废名《桃园》解析——与鲁迅《故乡》比较
三 、形 象描写与事件 关联 《桃 园》给读 者印象最深 的是桃 子的形象 。《故乡》里的润土也 同 样 给 人 留下 了不 可 磨 灭 的 印象 。这 是 为 什 么 呢 ?不 难 想 出 ,两 篇 小 说 都 同时有着不 同凡 响 的形 象描 写 。桃 子形 象 串联 起叙 述 的主要 内 容 。王老 大的女儿 生活在爸 爸的桃 园里 ,她 的经 历和愿望 都与桃 园 有关 ,王老大 的生活和命运也都 和桃子 、桃 园息息 相关。这种叙事 的 线索 ,自然地 将读者 的关 注引 向桃子 ,以小说结 尾王 老大上街 为 女 儿买桃子 ,但是 “哈哈哈 ,桃 子玻璃作 的 !”玻璃 做的桃子被撞 碎 了 , “桃子 是一个孩子撞 跌 了的 ,他的 C,JL没有声 响的碎 了,同王老大 双 眼对双 眼。”读者阅读 了这样 的场景 ,在脑海 中再 现 出玻璃桃子被撞 碎 的形象 ,自然地会 联想 到王 老大 的家里 还有他 的女 儿阿 毛 ,阿 毛 在生病 ,不吃饭 ;此时 ,街 上被撞碎 的玻璃桃子 与家里 的阿毛在朦胧 的叙述语 境 中发 生关联 ,读 者在直觉 中感到 阿毛生命发生 不可逆 转 的变故 ,在这 样的关联 中产 生哀伤 、失落等 复杂感受也不足为奇 。玻 璃做 的桃 子和生 病的阿 毛这 两个形 象描写 相互 交错着 ,促 使 了事 件 相关联 。以这样 的形象描 写来看待《桃 园》中的形 象 ,我们发现 ,病 中 阿毛 和街上 的王老 大手 里 的玻璃桃 子这 两个形 象描 写具有 扩张 意 象的特点 。但是我们应该 注意到这两个 意象是在《桃 园》这个独 立的 世界 中存 在 的。越出这个世 界这两 个意象和事 件就不 能相 互关联 , 也不 可能无 限地 繁殖 。如果我们再 与鲁迅 的《故乡》相 比较的话 ,就 会发现这 两篇小说 的相 似之处 。不 同的是 《故乡》中少年 的润土与中 年 的润 土 相 互 关 联 ,是 在 两 个 空 间 和两 个 时 间 概 念 里 存 在 着 。 四 、结 语 废名 的《桃园》是一 篇很 独特的小说 ,飘渺 ,空灵 。历来 批评 家也 众说 纷纭 。鲁迅 的《故 乡》同样也最 富有鲁 迅气 质 ,其韵 味也历 久而 弥新 ,被读者反 复阅读 。本文通 过对 两篇小 说的对 比和 系统 的解 读 或许还会 获得 以往没有 过的意外 的收获。同时也再次证 明了在今天 的文 学理论和 文学批评 的视野 中 ,废名和鲁 迅两位大 家永远能 占有 一 席 之地 。

桃园的碎梦——废名小说《桃园》解读

桃园的碎梦——废名小说《桃园》解读

桃园的碎梦——废名小说《桃园》解读初读废名的小说,感觉无法走进他的心灵世界。

那山水诗一般行云流水、简约幽深的文字,那恬淡自然、如梦如幻的意境,与我们阅读经验中的现代文学作品的宏大叙事相去甚远,却又是那样深深地吸引着我。

有人评价废名“奇古之貌,似螳螂,眼镜下有同情的悲泪”,正是《桃园》让我读出了废名的“悲泪”,以及他古典的温情与悲悯。

一、幻灭的希望与苦难的生存1.桃园印象与阿毛失神的梦桃园仿佛是一方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孤单得很。

王老大和女儿阿毛住在这里,过着隐逸一般的生活。

在阿毛眼中,天就是桃,就是桃叶,桃园就是整个世界。

她曾经想过种橘树,但“眼睛里立刻又是一园的桃叶”。

春天桃花满树,阿毛“小小的心儿实是满了一个红字”;秋天的月亮照彻她的心儿,阿毛睁大了的眼睛叫月亮装满了。

她用小手抱大一棵又一棵桃树,捧出鲜红的桃子送给尼姑,“风吹到井里去了她喜欢”。

桃园承载着阿毛每一分快乐的记忆与思绪,她常常失神于桃园在诗意的梦中。

诗情画意之外,桃园偏紧邻衙门与杀场,“‘杀’字偏风一般的自然而然的向你的耳朵吹,打冷噤,有如是点点无数的鬼哭的凝和”,“夜半的衙门更锣响”。

周围的鬼哭和杀戮给静谧而诗意的桃园蒙上了一层悲惨恐怖的色调。

这里本该是“让野草生长下去”的荒地。

桃园里的阿毛,心事也是满满的:妈妈的坟就在这园里不好吗?爸爸为什么同妈妈打架呢?阿毛病了,怕了,睡不着了,桃园上空飘浮着淡淡的忧愁与哀伤。

桃园是美好的,但桃园在静止中沉淀着病痛与死亡哀歌。

阿毛是纯净善良的,但她小小的心儿却悄悄承担了家庭的不幸。

在废名孤寂的古典美学世界,桃园的景况和阿毛的心事是他对世界和人生的整体隐喻——人性是美好的,人类的灵魂中渴望自然的回归,渴望平淡而真实的美,而现实社会中的强权和暴力挤压着美好的人性,给人的心灵带来恐惧与不安,给人以梦想的幻灭和病痛的折磨。

2.破碎的桃子与王老大破碎的心王老大以种桃为业,以桃园为家,“担着水桶林子里穿来穿去”,“月亮底下归他的家,是惯事”。

废名小说桃园解读

废名小说桃园解读

废名小说桃园解读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废名小说《桃园》解读内容摘要:废名早期的“诗化田园小说”精心建构了一个“桃源世界”,但这个“桃源世界”其实蕴含着生活的大悲苦。

《桃园》就是这样一篇颇为晦涩的小说,是一篇表面看去充满美和爱,实则以美与丑、善与恶、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对抗及其悲剧性的结局,体现出深刻的痛苦感的作品。

《桃园》中有密集的象征与隐喻,这在废名的小说中是不多见的。

小说采取了近似意识流的写作手法,使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解读小说中父女二人的幻想与梦境,就能够发现人物内心世界的隐秘。

关键词:废名《桃园》象征精神分析幻想与梦境废名是上世纪20年代走上文坛的很独特的作家。

他早期以《竹林的故事》、《柚子》、《浣衣母》、《河上柳》、《桥》等作品开创的“诗化田园小说”,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是很有影响的。

废名的小说多取材于家乡的小桥流水、枫柳沙滩、暮鼓晨钟,赞誉者称之为有田园牧歌式的恬静气息,有如陶诗一般的冲淡隐逸的气息,甚至还有佛家禅理蕴含其中。

刘西渭评价废名:“他真正在创造,遂乃具有强烈的个性,不和时代为伍,自有他永生的角落,成为少数人流连忘返的桃源”[1]。

这个“少数人流连忘返的桃源”,就是他精心建构的小说世界。

但废名笔下的“桃源世界”毕竟不同于那个“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早有人看出他写的是一个桃花源式的幻梦,里面夹杂着悲愁之音。

朱光潜说他是“愁苦之音以华贵出之”[2],朱光潜描述废名所说:“你别看六朝人的词藻那样富丽,他们的内心,实有一种深刻的苦痛”[3],废名自己的小说又何尝不是如此,他也是以词藻的华丽来掩饰或回避内心的痛苦,所以他的小说往往是有大悲苦在的,只是读者常常被牧歌式的景象、纯美的人物所吸引,忽略了蕴含其中的苦痛。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废名小说的独特的叙事方法:他的小说淡化情节,注重意境,注重写人物随处生发的感觉、思想,如感觉和思想的串联,非常类似西方的意识流手法,又具有中国古典诗歌的凝练和跳跃性,画面转换频繁,常常缺乏过渡,文句跳荡,故意留下许多省略、空白……这些都造成了他小说的晦涩难懂,影响了读者对其中内蕴的苦痛的感受和理解。

废名小说《桃园》解读

废名小说《桃园》解读

废名小说《桃园》解读
废名是中国网络文学界的一个知名作家,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其中《桃园》是一部
备受关注和赞誉的作品。

本文将对《桃园》进行解读,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这部小说。

《桃园》讲述了一个故事,主人公是一个年轻的农民,他在一片荒地上建立了自己的
农场,不断种植着各种作物。

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但是他坚持不懈
地努力,最终获得了成功。

这个故事的主题是努力工作、坚持不懈、追求自由与幸福。

在小说中,作者用了很多象征、隐喻和比喻来表达主题。

比如,他把农民的一天比作
一年,用这种方式表现出了农民的辛苦劳动和付出。

作者还通过描述农民的收获,表达了
坚持不懈和追求成功的价值。

除了主题外,小说中还有很多有趣的人物和情节。

一个值得注意的是,小说中的人物
都很接近生活,他们的性格和行为非常真实,就像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人一样。

这让读者感
觉更加亲切和自然,深入体验到了小说所描述的情感和境界。

此外,小说中还有很多反映社会问题的元素。

作者并没有全然肯定农民劳动的价值,
他描绘了农民在生产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压力。

这样的描写既表现了他们的勤劳和坚韧,也暴露了他们处于一种不公平的境地。

这对于提高人们的社会意识和改善社会环境有着很
大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桃园》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小说,它通过深入的人物刻画,鲜明的情节结
构和精妙的语言技巧,展现了人们在追求自由与幸福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同时
也向人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努力工作、坚持不懈、追求自由与幸福。

以废名的《桃园》

以废名的《桃园》

三、意象的隱喻功能與小說人物創造
阿毛和玻璃桃子互相作用和互相滲透 的兩個意象是整篇小說的核心,在小說整體 的藝術效果構成中起到了核心的作用,人物 是附屬於此的。 廢名在《桃園》中追求意象隱喻的藝 術效果,同時在創作中實踐,又自覺地追求 現代性。

四、意象的隱喻功能與“想以某種語氣說話”
京派的理論家和作家們認為,藝術是獨立的,
不必為藝術而藝術,也不必為人生而藝術。 正如周作人所表述的,應該以個人為主人, 表現情思而成為藝術,得到一種共鳴與感興, 使其精神生活充實而豐富。京派既堅持古典 主義情懷,同時在創作實踐中,有自覺地追 求現代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小說互文性與散文互文性的比較
Any
text is constructed as a mosaic of quotations; any text is the absorp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another. The notion intertextuality replaces that of intersubjectivity ,and poetic language is read as at least double
意境和格調:藝術價值的主要來 源
——沈從文《菜園》的文本分析

一、藝術指向何處? 1、以往確實有研究者認為此作 觸及到了血腥屠殺的主題。 2、《菜園》的藝術指向在於營 造一個典雅優美的意境,傳達出 厚重久遠的文化格調,以及飄散 出複雜難言的美學體驗。
二、依託中國古典文學文化所營造的互文藝
術 “互文性”概念: “較晚的文本對較早的文 本特徵的同化”。(克利斯蒂瓦語)優秀的 作家能夠變“影響的焦慮”為創造的愉悅。 沈從文就是這樣的作家。

废名小说《桃园》解读

废名小说《桃园》解读

废名小说《桃园》解读内容摘要:废名早期的“诗化田园小说”精心建构了一个“桃源世界”,但这个“桃源世界”其实蕴含着生活的大悲苦。

《桃园》就是这样一篇颇为晦涩的小说,是一篇表面看去充满美和爱,实则以美与丑、善与恶、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对抗及其悲剧性的结局,体现出深刻的痛苦感的作品。

《桃园》中有密集的象征与隐喻,这在废名的小说中是不多见的。

小说采取了近似意识流的写作手法,使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解读小说中父女二人的幻想与梦境,就能够发现人物内心世界的隐秘。

关键词:废名《桃园》象征精神分析幻想与梦境废名是上世纪20年代走上文坛的很独特的作家。

他早期以《竹林的故事》、《柚子》、《浣衣母》、《河上柳》、《桥》等作品开创的“诗化田园小说”,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是很有影响的。

废名的小说多取材于家乡的小桥流水、枫柳沙滩、暮鼓晨钟,赞誉者称之为有田园牧歌式的恬静气息,有如陶诗一般的冲淡隐逸的气息,甚至还有佛家禅理蕴含其中。

刘西渭评价废名:“他真正在创造,遂乃具有强烈的个性,不和时代为伍,自有他永生的角落,成为少数人流连忘返的桃源”[1]。

这个“少数人流连忘返的桃源”,就是他精心建构的小说世界。

但废名笔下的“桃源世界”毕竟不同于那个“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早有人看出他写的是一个桃花源式的幻梦,里面夹杂着悲愁之音。

朱光潜说他是“愁苦之音以华贵出之”[2],朱光潜描述废名所说:“你别看六朝人的词藻那样富丽,他们的内心,实有一种深刻的苦痛”[3],废名自己的小说又何尝不是如此,他也是以词藻的华丽来掩饰或回避内心的痛苦,所以他的小说往往是有大悲苦在的,只是读者常常被牧歌式的景象、纯美的人物所吸引,忽略了蕴含其中的苦痛。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废名小说的独特的叙事方法:他的小说淡化情节,注重意境,注重写人物随处生发的感觉、思想,如感觉和思想的串联,非常类似西方的意识流手法,又具有中国古典诗歌的凝练和跳跃性,画面转换频繁,常常缺乏过渡,文句跳荡,故意留下许多省略、空白……这些都造成了他小说的晦涩难懂,影响了读者对其中内蕴的苦痛的感受和理解。

读《桃园》,品留白

读《桃园》,品留白

读《桃园》,品留白废名是上世纪20年代走上文坛的很独特的作家。

他早期以《竹林的故事》、《柚子》、《浣衣母》、《河上柳》、《桥》等作品开创的“诗化田园小说”,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是很有影响的。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是废名的一部小说《桃园》,从留白来读这部小说的美。

开篇,作者就给了我们一个充满遐想的地方“桃园孤单得很,唯一的邻家是县衙门”。

这句中“孤单的很”和“唯一的邻居”给人的感觉就是荒凉,瞬间,很多荒凉的场景就会出现在脑海中。

事实上,那句“桃园孤单的很”会时不时的出现在我的脑海中,看似简单的话语,却有着无穷的遐想空间。

其实初读这句,我有些不明白,那就是县衙门周围为什么会孤单呢?接下来,作者给了我们答案:衙门口有那一座“照墙”,照墙外是杀场,这里,倘不是有人来栽树木,也只会让野草生长下去。

原来,门口就是杀场,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杀场的阴暗气息肯定重,那荒凉是必然的,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写出了这部小说悲惨的基调。

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有两位,分别是“王老大”和王老大的女儿“阿毛”。

当我读完第一遍的时候,我整个人是懵的,用佶屈聱牙来形容这部小说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因为那些字我都认识,那他们组合在一起说的什么,除了挥之不去的悲哀气氛,我却什么都不知道,甚至不知道作者想表达什么!是王老大和他的女儿阿毛之间存在着的一种浑然天成的、亘古不移的父女亲情?还是女儿阿毛纯真、善良、多思、易感的天性?抑或是作者过于悲观过于彷徨了?后来,经过反复的读,我终于在其中品出了一丝不一样的东西。

这部小说写于1927年9月,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很多流传广泛的作品必然有着浓厚的隐喻和象征意味。

这样再读,我终于读出来了不一样的东西。

桃园是故事的发生地,是王老大和女儿阿毛生活的地方,更是人物无法摆脱的宿命的象征。

作者总是将相反的笔墨集中在同一事物:生与死、孤单与热闹、春的绚烂与秋的肃杀、遗世独立与无处不在的统治力量,在作品中形成巨大的张力,含蓄而深刻地传达出人生冷酷的意味,在这些隐晦中预言着死亡的到来是不可避免的。

废名小说桃园解读

废名小说桃园解读

废名小说桃园解读 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废名小说《桃园》解读内容摘要:废名早期的“诗化田园小说”精心建构了一个“桃源世界”,但这个“桃源世界”其实蕴含着生活的大悲苦。

《桃园》就是这样一篇颇为晦涩的小说,是一篇表面看去充满美和爱,实则以美与丑、善与恶、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对抗及其悲剧性的结局,体现出深刻的痛苦感的作品。

《桃园》中有密集的象征与隐喻,这在废名的小说中是不多见的。

小说采取了近似意识流的写作手法,使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解读小说中父女二人的幻想与梦境,就能够发现人物内心世界的隐秘。

关键词:废名《桃园》象征精神分析幻想与梦境废名是上世纪20年代走上文坛的很独特的作家。

他早期以《竹林的故事》、《柚子》、《浣衣母》、《河上柳》、《桥》等作品开创的“诗化田园小说”,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是很有影响的。

废名的小说多取材于家乡的小桥流水、枫柳沙滩、暮鼓晨钟,赞誉者称之为有田园牧歌式的恬静气息,有如陶诗一般的冲淡隐逸的气息,甚至还有佛家禅理蕴含其中。

刘西渭评价废名:“他真正在创造,遂乃具有强烈的个性,不和时代为伍,自有他永生的角落,成为少数人流连忘返的桃源”[1]。

这个“少数人流连忘返的桃源”,就是他精心建构的小说世界。

但废名笔下的“桃源世界”毕竟不同于那个“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早有人看出他写的是一个桃花源式的幻梦,里面夹杂着悲愁之音。

朱光潜说他是“愁苦之音以华贵出之”[2],朱光潜描述废名所说:“你别看六朝人的词藻那样富丽,他们的内心,实有一种深刻的苦痛”[3],废名自己的小说又何尝不是如此,他也是以词藻的华丽来掩饰或回避内心的痛苦,所以他的小说往往是有大悲苦在的,只是读者常常被牧歌式的景象、纯美的人物所吸引,忽略了蕴含其中的苦痛。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废名小说的独特的叙事方法:他的小说淡化情节,注重意境,注重写人物随处生发的感觉、思想,如感觉和思想的串联,非常类似西方的意识流手法,又具有中国古典诗歌的凝练和跳跃性,画面转换频繁,常常缺乏过渡,文句跳荡,故意留下许多省略、空白……这些都造成了他小说的晦涩难懂,影响了读者对其中内蕴的苦痛的感受和理解。

小说桃园文章参考答案

小说桃园文章参考答案

小说桃园文章参考答案桃园文章参考答案桃园是一篇富有哲理和情感的小说,通过描述主人公的成长和人生经历,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坚韧和追求真理的力量。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桃园这篇小说的主题和内涵。

首先,桃园这个地方象征着人们内心深处的美好愿望和追求。

在小说中,桃园是一个理想的乐土,有着美丽的景色和丰饶的果实。

主人公在桃园中度过了童年时光,那里是他最纯真、最快乐的时刻。

桃园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上的存在,更是人们心灵的寄托和向往。

它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象征了人们对自由、平等和和谐社会的渴望。

其次,桃园这个地方也是一个成长和教育的场所。

主人公在桃园中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和熏陶,学会了尊重他人、关爱自然和追求真理。

桃园中的长者们教导主人公道德和智慧,引导他走上正确的道路。

桃园中的自然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资源,主人公通过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和生命的循环,学会了尊重和保护环境。

桃园给予主人公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更是一种人生的智慧和价值观。

桃园还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和改变现实的力量。

在小说中,主人公离开了桃园,进入了一个充满世俗纷争和矛盾的社会。

然而,他并没有放弃对美好社会的追求,而是以桃园中的智慧和勇气,积极参与社会改革和公正事业。

他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为社会带来了希望和变革。

桃园的精神和力量激励着主人公,让他勇敢地面对挑战和困难,坚持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

最后,桃园还寓意着人们对人生意义和幸福的思考。

在桃园中,主人公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幸福的本质。

他认识到,真正的幸福不是来自于物质的享受和权力的追逐,而是来自于内心的宁静和与他人的和谐。

他通过与桃园中的长者们的交流和思考,明白了人生的真谛和价值。

桃园给予了主人公智慧和勇气,让他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和幸福的来源。

综上所述,桃园是一篇富有哲理和情感的小说,通过描述主人公的成长和人生经历,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坚韧和追求真理的力量。

桃园象征着人们内心深处的美好愿望和追求,是一个成长和教育的场所,也是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和改变现实的力量。

抒写人性真情 营构优美意境——小说《桃园》的诗意追求

抒写人性真情  营构优美意境——小说《桃园》的诗意追求

抒写人性真情营构优美意境——小说《桃园》的诗意追求张从容
【期刊名称】《中文自修:中学版》
【年(卷),期】1996(000)004
【摘要】中国是个诗歌的国度,且以抒情诗为核心。

这不仅形成了一种传统的抒情性文化氛围,也构筑了长期积淀在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深层中的抒情心态。

这种抒情心态对各种艺术形式都有极强的同化力。

这样,以叙事见长的小说便也注入了抒情的成份。

早在“五·四”时期,诸多作家便把小说艺术与诗歌艺术的融合作为自觉的追求。

废名便是较有实绩的倡导者和探索者之一。

他以其独具特色的田园小说创作,为小说中的诗意追求和诗情的抒发,开通了道路。

【总页数】2页(P43-44)
【作者】张从容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
【相关文献】
1.沈从文小说《萧萧》中美与哀的诗意抒写
2.荒原上的诗意追求:中国现代诗歌的城市抒写
3.浅论王维写景诗意境的营构
4.诗性气质与诗意建构\r——论陶晶孙早期小说的诗意境界
5.用诗意抒写生活——试论肖矛的艺术追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园》个人赏析
《桃园》:作者废名,原名冯文炳。

这是一篇以美和爱为主题的小说,发表于二十年代。

废名的作品以抒情见长,童年湖北家乡的小桥流水沙滩枫柳,禅宗圣地四祖寺和五祖寺,给他留下了终生受用的文学回忆。

《桃园》主人公是一个十三岁的小姑娘王阿毛。

她是一个病孩,但她的心中总是充满着美,充满着对美的渴望和追求,永远有一个充满生机的春天。

她喜欢枝叶繁茂的桃树,而不喜欢它的凋谢。

秋天到了,她渴望在桃园中有橘树。

她不理解世界上为什么有不和谐的行为:她父亲打她母亲,而母亲则把父亲关在门外。

小女孩的父亲王老大种植着桃园,对他的孩子倾注着深厚的爱,甚至把他的酒瓶连同打酒的钱去换她所要的“桃子”,但他并不理解他的孩子的爱美的心理。

小说表现了功利观念会破坏美的思想。

作者注意开掘人物的心灵世界,在写作中应用了西方现代派的一些技法。

小女孩始终只有心理活动,作者用意识流的手法表现了这一心理过程。

景物描写,也明显的带有主观的感觉色彩,给人以一种新鲜的、强烈的感受。

语言凝炼,风格清峻淡雅;但有时也失于晦涩。

此外《桃园》还是一篇很独特的小说,它飘渺、空灵。

但因吾辈才学疏浅,主要从人物形象和诗意语言的角度做浅显的赏析。

初读废名的小说,感觉无法走进他的心灵世界。

那山水诗一般行云流水、简约幽深的文字,那恬淡自然、如梦如幻的意境,与我们阅读经验中的现代文学作品的宏大叙事相去甚远,却又是那样深深地吸引着我。

有人评价废名“奇古之貌,似螳螂,眼镜下有同情的悲泪”,正是《桃园》让我读出了废名的“悲泪”,以及他古典的温情与悲悯。

从形象角度赏析:
从形象上看,王老大并不是一个阿毛心中最完美的父亲,就像文中写的一样,阿毛不明白为什么世界上会有不和谐的行为,她的父亲打她的母亲。

父亲还是个嗜酒的人,把自己的酒瓶子看的很重要,经常会喝醉了酒。

京派文学理论家叶公超曾说过:“废名是一个极其特殊的作家,他的人物往往是在他观察过社会、人生之后,对自己对人生、对文化的感受,综合塑造出来的;是他个人意想中的人物,对他而言,比我们一般人眼中所见的人更为真实”。

可以说王老大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小人物,过着自己平凡简单的日子。

从“诗化小说”“诗境”的角度进行赏析:
1.行文的简约与跳跃
文言文的简约诗化与现代白话的灵动跳跃在废名的小说中得到了奇妙的糅合,构成了古典美学的精神气质。

作为废名抒情诗“诗化小说”的代表作,《桃园》的语言清新流利,含蓄自然,毫无雕饰与做作,不经意间呈现出一种圆熟的透明与纯净。

例如:
当那春天,桃花遍树,阿毛高高的望着园里的爸爸道:
“爸爸,我们桃园两个日头。


话这样说,小小的心儿实是满了一个红字。

直觉的印象性用词“小小的心儿”、“满了”、“一点也不减”使行文显得更加自由灵动。

又如:王老大一门闩把月光都闩出去了。

月光透明无形的,但在废名的笔下变得可触可感可“闩”,变得真实而生动,这种写法显得月光特别多、特别美。

2.。

故事情节的含蓄与淡化
废名认为,“人生的意义本来不在它的故事,在于渲染这故事的手法”。

从文章的叙事方式上看,他“丢开一切浮华的事态与粗浅而直接深入人的心灵深处。

”《桃园》故事情节展开是随意的,流动的,每一笔都自然而明澈:
阿毛用了她的小手摸过这许多的树,不,这一棵一棵的树是阿毛一手抱大的!——是爸爸拿水浇得这么大吗?她记起城外山上满山的坟,她的妈妈也有一个,——妈妈的坟就在这园里不好吗?爸爸为什么同妈妈打架呢?有一回一箩桃子都踢翻了,阿毛一个一个的朝箩里拣!天狗真个把日头吃了怎么办呢?……
父母的争执、母亲的离世、幸福与忧伤都在阿毛的心事中含蓄的交代出来。

至于王老大和阿毛为什么生活在桃园里,母亲是怎么死的,阿毛的病情发展怎样,作品中都没有叙述。

全文故事情节与桃园景色的描写和阿毛的意识流动紧紧融为一体,稍有波动的情节冲突也只是在某个点上作短暂停留。

3.情景交融的诗境
桃园的故事里没有社会的矛盾与冲突。

废名虽然体恤到社会底层的疾苦,却力求以抒情诗的笔调将人间的疾苦进行艺术化的处理,冲淡对疾病痛苦和生活艰难的渲染,在情景交融中努力寻找人物心灵深处的诗意与美感。

他写父女俩朴实而善良,写阿毛心中的淡淡忧伤,写王老大默默的无奈,甚至骗子张四在废名笔下都有着小人物可爱可笑的一面。

这也是废名心中的世界:尽管有哀伤与无奈,但自然是美好的,人性更是美好的。

结语:
桃园的故事是一个现代语境下希望幻灭与生存困境的故事,恬淡自然的景色与人物心灵深处的诗意与美感融合在一起,营造出古典语境下抒情诗一般诗境。

“蒸溜诗意,一清如水”的诗境不只是在桃园里,更在废名的心中:除了古典的温情与悲悯,还有一种对世俗的禅意的超脱。

或许这也是古典美学绵延不绝的文学气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