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园的碎梦——废名小说《桃园》解读

合集下载

废名小说《桃园》解读

废名小说《桃园》解读

废名小说《桃园》解读内容摘要:废名早期的“诗化田园小说”精心建构了一个“桃源世界”,但这个“桃源世界”其实蕴含着生活的大悲苦。

《桃园》就是这样一篇颇为晦涩的小说,是一篇表面看去充满美和爱,实则以美与丑、善与恶、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对抗及其悲剧性的结局,体现出深刻的痛苦感的作品。

《桃园》中有密集的象征与隐喻,这在废名的小说中是不多见的。

小说采取了近似意识流的写作手法,使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解读小说中父女二人的幻想与梦境,就能够发现人物内心世界的隐秘。

关键词:废名《桃园》象征精神分析幻想与梦境废名是上世纪20年代走上文坛的很独特的作家。

他早期以《竹林的故事》、《柚子》、《浣衣母》、《河上柳》、《桥》等作品开创的“诗化田园小说”,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是很有影响的。

废名的小说多取材于家乡的小桥流水、枫柳沙滩、暮鼓晨钟,赞誉者称之为有田园牧歌式的恬静气息,有如陶诗一般的冲淡隐逸的气息,甚至还有佛家禅理蕴含其中。

刘西渭评价废名:“他真正在创造,遂乃具有强烈的个性,不和时代为伍,自有他永生的角落,成为少数人流连忘返的桃源”[1]。

这个“少数人流连忘返的桃源”,就是他精心建构的小说世界。

但废名笔下的“桃源世界”毕竟不同于那个“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早有人看出他写的是一个桃花源式的幻梦,里面夹杂着悲愁之音。

朱光潜说他是“愁苦之音以华贵出之”[2],朱光潜描述废名所说:“你别看六朝人的词藻那样富丽,他们的内心,实有一种深刻的苦痛”[3],废名自己的小说又何尝不是如此,他也是以词藻的华丽来掩饰或回避内心的痛苦,所以他的小说往往是有大悲苦在的,只是读者常常被牧歌式的景象、纯美的人物所吸引,忽略了蕴含其中的苦痛。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废名小说的独特的叙事方法:他的小说淡化情节,注重意境,注重写人物随处生发的感觉、思想,如感觉和思想的串联,非常类似西方的意识流手法,又具有中国古典诗歌的凝练和跳跃性,画面转换频繁,常常缺乏过渡,文句跳荡,故意留下许多省略、空白……这些都造成了他小说的晦涩难懂,影响了读者对其中内蕴的苦痛的感受和理解。

读废名的《桃园》

读废名的《桃园》

读废名的《桃园》《桃园》的主人公是王老大。

看看废名写了一个怎样的王老大吧:1、中年,丧妻,穷困潦倒,只有间茅草屋住。

2、有个女儿还是病入膏肓,估计不久于人世。

3、本人嗜酒如命,基本上算是一个酒鬼。

4、职业是桃园管理者兼桃子小贩,而且没有别的谋生手段,倒了冬天,不长桃子的时候,只能坐吃山空。

5、被别人欠钱不还。

6、桃园紧靠杀场,估计风水也不会好。

无论放到什么时代,这样的人都是一个可怜的人,虽然他的名字听上去很威武——王老大。

从文本中,除了这些,我们实在无法获得更多的关于王老大生活很快乐很幸福的信息。

我们只能知道,王老大是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老百姓,没有任何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没有改变自己命运的能力,而且他活在世上的这些年里面,也没有遇到过能改善他生活的机遇。

我们能知道的,曾经进入过他的生活的人只有两个,他的妻子和他的女儿。

他的妻子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死掉了,他的女儿似乎也没有多少日头可以见到。

无论生活多么悲惨,都不是打倒一个人的最终理由。

但是如果一个人的心死掉了,那么这个人活着也就是僵尸一具了。

废名似乎就在做着把王老大变成一个僵尸的工作。

王老大的生活是有希望的,虽然不是能够让他的生活变得更轻松愉快,但是至少是能够让他的生活不至于僵死。

他的希望就是他的女儿,一个眼神清澈,无比宽容,聪明安静,还能偶尔说出一些很有诗意的话的女孩。

王老大很爱他的女儿,我们在文本中看到过他打他的妻子,但是没有看到过他打他的女儿,即使是酒后。

王老大对女儿的那句“不要说话,一睡就睡着了”;摸着女儿脑壳悄悄流泪的动作;女儿一句“桃子好吃”都能让他感觉是“一声霹雳”,这就是一个把所有爱全部付出的形象啊。

王老大早就知道女儿会病死掉,他就更加用全力去爱着她,呵护着她。

可怜天下父母心!废名写小说有一个特点,他不光创造了他小说中的人物,他更是创造了他们的生活。

朱光潜这个话说得很对:“废名先生不能成为一个循规蹈矩的小说家,因为他在心境原型上是一个极端的内倾者。

废名小说《桃园》解读

废名小说《桃园》解读
学 教育
废名小说《桃 园》解读
回 郁 宝华
内容摘要 :废名早 期的“诗 化田园小说”精心建构 了一个 “桃源世界”,但这个 “桃源世界”其 实蕴含着 生活的 大悲苦 。《桃 园》就是这样一篇颇为晦涩的小说 ,是一篇表面看去充满美和爱 ,实则 以美与丑、善与恶、理 想与现 实的激烈对抗及其 悲剧性的结局,体现 出深刻 的痛苦感的作 品。《桃 园》中有 密集 的象征 与隐喻,这在废名 的小 说 中是不 多见 的。小说采取 了近似意识流 的写作手法 ,使用精神分析 的方法 ,解读小说 中父女二人 的幻想与梦 境 ,就能够发现人物 内心世界 的隐秘。
但废 名笔下 的“桃源 世界 ”毕竟不 同于那个“黄发垂 髫并 怡 然 自乐 ”的世 外桃 源 ,早有 人看 出他写 的是 一个桃 花源式 的幻 梦 ,里 面夹 杂着悲 愁之音 。朱 光潜说 他是 “愁苦之 音 以华 贵 出 之 ”[21,朱光 潜描述废 名所说 :“你别看 六朝人 的词 藻那 样富丽 , 他们 的 内心 ,实 有一种 深刻 的苦痛 ”[31,废名 自己的小 说 又何尝 不是如此 ,他也是 以词藻 的华 丽来掩饰 或回避 内心 的痛苦 ,所 以他 的小说往往是 有大悲苦在 的 ,只是读者常 常被牧歌式 的景 象 、纯美 的人 物所吸 引 ,忽 略了蕴含其 中的苦痛 。还有一 个原 因 就是 ,废名小说 的独特 的叙事方法 :他 的小说 淡化情节 ,注重意 境 ,注重 写人物 随处 生发 的感觉 、思 想 ,如感 觉和 思想 的串联 , 非常类似 西方 的意识 流手法 ,又具有 中国古典诗歌 的凝练 和跳 跃 性 ,画面 转换频 繁 ,常 常缺乏 过渡 ,文 句跳荡 ,故意 留下许 多 省略 、空 白……这 些都 造成 了他小说 的晦涩难懂 ,影 响了读 者 对其 中内蕴 的苦痛 的感 受和理解 。

《桃园》个人赏析

《桃园》个人赏析

《桃园》个人赏析《桃园》:作者废名,原名冯文炳。

这是一篇以美和爱为主题的小说,发表于二十年代。

废名的作品以抒情见长,童年湖北家乡的小桥流水沙滩枫柳,禅宗圣地四祖寺和五祖寺,给他留下了终生受用的文学回忆。

《桃园》主人公是一个十三岁的小姑娘王阿毛。

她是一个病孩,但她的心中总是充满着美,充满着对美的渴望和追求,永远有一个充满生机的春天。

她喜欢枝叶繁茂的桃树,而不喜欢它的凋谢。

秋天到了,她渴望在桃园中有橘树。

她不理解世界上为什么有不和谐的行为:她父亲打她母亲,而母亲则把父亲关在门外。

小女孩的父亲王老大种植着桃园,对他的孩子倾注着深厚的爱,甚至把他的酒瓶连同打酒的钱去换她所要的“桃子”,但他并不理解他的孩子的爱美的心理。

小说表现了功利观念会破坏美的思想。

作者注意开掘人物的心灵世界,在写作中应用了西方现代派的一些技法。

小女孩始终只有心理活动,作者用意识流的手法表现了这一心理过程。

景物描写,也明显的带有主观的感觉色彩,给人以一种新鲜的、强烈的感受。

语言凝炼,风格清峻淡雅;但有时也失于晦涩。

此外《桃园》还是一篇很独特的小说,它飘渺、空灵。

但因吾辈才学疏浅,主要从人物形象和诗意语言的角度做浅显的赏析。

初读废名的小说,感觉无法走进他的心灵世界。

那山水诗一般行云流水、简约幽深的文字,那恬淡自然、如梦如幻的意境,与我们阅读经验中的现代文学作品的宏大叙事相去甚远,却又是那样深深地吸引着我。

有人评价废名“奇古之貌,似螳螂,眼镜下有同情的悲泪”,正是《桃园》让我读出了废名的“悲泪”,以及他古典的温情与悲悯。

从形象角度赏析:从形象上看,王老大并不是一个阿毛心中最完美的父亲,就像文中写的一样,阿毛不明白为什么世界上会有不和谐的行为,她的父亲打她的母亲。

父亲还是个嗜酒的人,把自己的酒瓶子看的很重要,经常会喝醉了酒。

京派文学理论家叶公超曾说过:“废名是一个极其特殊的作家,他的人物往往是在他观察过社会、人生之后,对自己对人生、对文化的感受,综合塑造出来的;是他个人意想中的人物,对他而言,比我们一般人眼中所见的人更为真实”。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桃园》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桃园》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桃园》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桃园废名王老大只有一个女孩儿阿毛,一十三岁,病了差不多半个月了。

王老大一向以种桃为业,住的地方就叫做桃园。

桃园简直是王老大的另一个名字,在这小小的县城里再没有别个地方种了这么多的桃子。

桃园孤单得很,唯一的邻家是县衙门。

衙门口的那一座照墙,望去已经不显其堂皇了,一眨眼就要钻进地底里去似的。

照墙外是杀人的刑场。

说不定王老大得了这么一大块地就因为与刑场接壤哩。

这里,倘不是有人来栽树木,也只会让野草生长下去。

桃园的一边是城墙。

城墙上的游人可以随手摘他的桃子吃,这常惹得王老大发牢骚。

他的阿毛倒不大在乎,她还替城墙栽了一些牵牛花,花开的时候,许多女孩子跑来玩,兜了花回去。

这是深秋的黄昏。

阿毛病了,坐在门槛上,望着爸爸取水。

桃园里面有一口井。

爸爸担着水桶在林子里穿来穿去,把背弓了一弓,就挨不到树叶子了。

桃树,长大了的不算,又栽了小桃。

阿毛真是爱极了桃树。

阿毛用她的小手摸过这许多的树,不,这一棵一棵的树是阿毛一手抱大的!——是爸爸拿水浇得这么大吗?她记起城外山上满山的坟,她的妈妈也是其中一个,——妈妈的坟就在这里不好吗?爸爸为什么同妈妈打架呢?有一回一箩桃子都被踢翻了,阿毛一个一个的朝萝里拣!……桃树已经不大经得起风,叶子吹落不少,没有精神。

桃树仿佛也知道了,阿毛姑娘今天一天不想端碗扒饭吃哩。

阿毛低声的说了一句:“桃树你是不是也害病哩。

”“阿毛,进去,到屋子里去,外面风很凉。

”王老大走到了门口,低下眼睛看他的阿毛。

爸爸实在是好,阿毛可要哭了!——当初为什么同妈妈打架呢?半夜三更还要上街去,家里喝了不算,还要到酒馆里去喝!但妈妈明知道爸爸在外面没有回,也不应该老早就把门关起来!妈妈现在也要可怜爸爸罢。

“这个死人的地方鬼也晓得骗人!张四说他今天下午来,到了这么时候影子也不看见他一个!”“张四叔还差我们钱吗?”阿毛轻声的说。

“怎么说不差呢?差两吊。

”这时月亮才真个亮起来,就在桃树之上,屋子里也铺了一地。

废名小说《桃园》解读

废名小说《桃园》解读

内容摘要:废名早期的“诗化田园小说”精心建构了一个 “桃源世界”,但这个“桃源世界”其实蕴含着生活的大悲苦。

《桃园》就是这样一篇颇为晦涩的小说,是一篇表面看去充满美 和爱,实则以美与丑、善与恶、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对抗及其悲剧 性的结局,体现出深刻的痛苦感的作品。

《桃园》中有密集的象 征与隐喻,这在废名的小说中是不多见的。

小说采取了近似意识 流的写作手法,使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解读小说中父女二人的幻 想与梦境,就能够发现人物内心世界的隐秘。

关键词:废名 《桃园》 象征 精神分析 幻想与梦境 废名是上世纪 20 年代走上文坛的很独特的作家。

他早期以 《竹林的故事》、《柚子》、《浣衣母》、《河上柳》、《桥》 等作品开创的“诗化田园小说”,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是很有 影响的。

废名的小说多取材于家乡的小桥流水、枫柳沙滩、暮鼓 晨钟,赞誉者称之为有田园牧歌式的恬静气息,有如陶诗一般的 冲淡隐逸的气息,甚至还有佛家禅理蕴含其中。

刘西渭评价废 名:“他真正在创造,遂乃具有强烈的个性,不和时代为伍,自 有他永生的角落,成为少数人流连忘返的桃源” [1] 。

这个“ 人流连忘返的桃源”,就是他精心建构的小说世界。

但废名笔下的“桃源世界”毕竟不同于那个“黄发垂髫并怡 然自乐”的世外桃源,早有人看出他写的是一个桃花源式的幻 梦,里面夹杂着悲愁之音。

朱光潜说他是“愁苦之音以华贵出 之” [2] ,朱光潜描述废名所说:“你别看六朝人的词藻那样富 丽,他们的内心,实有一种废名小说桃园 解读少数深刻的苦痛” [3] ,废名自己的小说又何尝不是如此,他也是以词藻的华丽来掩饰或回避内心的痛苦,所以他的小说往往是有大悲苦在的,只是读者常常被牧歌式的景象、纯美的人物所吸引,忽略了蕴含其中的苦痛。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废名小说的独特的叙事方法:他的小说淡化情节,注重意境,注重写人物随处生发的感觉、思想,如感觉和思想的串联,非常类似西方的意识流手法,又具有中国古典诗歌的凝练和跳跃性,画面转换频繁,常常缺乏过渡,文句跳荡,故意留下许多省略、空白……这些都造成了他小说的晦涩难懂,影响了读者对其中内蕴的苦痛的感受和理解。

废名桃园阅读理解

废名桃园阅读理解

废名桃园阅读理解
《废名桃园》是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名叫废名的农民在废弃的桃园里种植果树,最终获得成功的故事。

以下是对该小说的阅读理解:
1. 主题:该小说的主题是“勤劳和坚持可以克服困难”。

通过废名的努力和坚持,他成功地将废弃的桃园变成了一个美丽的果园。

2. 人物:废名是一个勤劳、坚韧不拔的人物。

尽管他遇到了许多困难,但他从不放弃,一直努力工作,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3. 环境:废弃的桃园是一个荒芜、荒凉的地方。

然而,废名并没有被这个地方吓倒,而是看到了它的潜力,并开始了自己的种植计划。

4. 情节:该小说的情节比较简单,主要讲述了废名在废弃的桃园里种植果树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许多困难,但最终克服了它们,并成功地将桃园变成了一个美丽的果园。

5. 语言:该小说的语言简洁明了,没有使用过多的修辞手法。

作者通过简单的语言描述了废名的经历和感受,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到故事中的情感。

《废名桃园》是一篇充满正能量的小说,它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就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废名小说《桃园》的意象分析

废名小说《桃园》的意象分析

废名小说《桃园》的意象分析摘要:废名的《桃园》这篇小说,情节性不强,读来也是比较晦涩难懂,小说当中的种种意象的使用,为我们留一下一个又一个的谜团,但这些意象同样也是解开这些谜团的钥匙。

想要解读这篇小说,对意象的分析就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废名;《桃园》;意象正文:废名的小说《桃园》在开篇首先对其中人物的大体情况以及故事发生地所处的环境做了简单的介绍。

提到了王老大和他病了半个月的一十三岁的女儿,“他们住的地方叫做桃园”。

看到“桃园”,不难使人想到“桃源”,一个理想中美好的地方。

王老大是以种桃为业的,他在园子里种下了很多的桃子,“桃子”是这篇小说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意象,贯穿了全文。

在中国,桃子自古就象征着长寿,是吉祥安康的祝福。

陈澔也在《礼记集说》中提到:“桃性避恶,鬼神畏之”。

桃子是可以驱除疾病与灾祸的,“桃子”象征着美好的祝愿,更是王老大的女儿对于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但她却还是在这桃园中得了病,而且很严重,可见心中对美好的向往也只能是一种向往,是无法实现的。

或许是因为“桃园孤单的很”吧,唯一的邻家是县衙门,还有一大块地还与杀场相接壤,不远处的山上又是满山的坟。

文中这些意象的出现显然是与桃园大相径庭的。

县衙的威严肃穆使得桃园很孤单,本来就没有什么人气,再加上杀场与坟山的存在,更使桃园弥漫着阴森森的恐怖气息。

杀场坟山与桃园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可见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

桃园孤单,桃园里的人亦是孤单,王老大的女儿阿毛内心的孤独寂寞是可想而知的。

桃园的篱墙的一边又是城墙,城墙上的游人可以随手摘桃子吃,想必阿毛对这些游人一定是羡慕的吧,他们是健康幸福的,和好友们一同出来游玩该是多么的快乐。

城墙上还会有很多女孩子跑来玩,这就更突显出了阿毛的孤独。

但阿毛替城墙栽了一些牵牛花,牵牛花会一直往上爬,爬到游人当中去。

或许阿毛会幻想着自己就是这牵牛花,爬到了城墙上面可以和那些女孩子一起玩耍。

牵牛花这一意象仍是表现了阿毛对美好快乐生活的向往,牵牛花向上生长的动力,便是阿毛所寄予的希望。

废名小说桃园解读

废名小说桃园解读

废名小说桃园解读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废名小说《桃园》解读内容摘要:废名早期的“诗化田园小说”精心建构了一个“桃源世界”,但这个“桃源世界”其实蕴含着生活的大悲苦。

《桃园》就是这样一篇颇为晦涩的小说,是一篇表面看去充满美和爱,实则以美与丑、善与恶、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对抗及其悲剧性的结局,体现出深刻的痛苦感的作品。

《桃园》中有密集的象征与隐喻,这在废名的小说中是不多见的。

小说采取了近似意识流的写作手法,使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解读小说中父女二人的幻想与梦境,就能够发现人物内心世界的隐秘。

关键词:废名《桃园》象征精神分析幻想与梦境废名是上世纪20年代走上文坛的很独特的作家。

他早期以《竹林的故事》、《柚子》、《浣衣母》、《河上柳》、《桥》等作品开创的“诗化田园小说”,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是很有影响的。

废名的小说多取材于家乡的小桥流水、枫柳沙滩、暮鼓晨钟,赞誉者称之为有田园牧歌式的恬静气息,有如陶诗一般的冲淡隐逸的气息,甚至还有佛家禅理蕴含其中。

刘西渭评价废名:“他真正在创造,遂乃具有强烈的个性,不和时代为伍,自有他永生的角落,成为少数人流连忘返的桃源”[1]。

这个“少数人流连忘返的桃源”,就是他精心建构的小说世界。

但废名笔下的“桃源世界”毕竟不同于那个“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早有人看出他写的是一个桃花源式的幻梦,里面夹杂着悲愁之音。

朱光潜说他是“愁苦之音以华贵出之”[2],朱光潜描述废名所说:“你别看六朝人的词藻那样富丽,他们的内心,实有一种深刻的苦痛”[3],废名自己的小说又何尝不是如此,他也是以词藻的华丽来掩饰或回避内心的痛苦,所以他的小说往往是有大悲苦在的,只是读者常常被牧歌式的景象、纯美的人物所吸引,忽略了蕴含其中的苦痛。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废名小说的独特的叙事方法:他的小说淡化情节,注重意境,注重写人物随处生发的感觉、思想,如感觉和思想的串联,非常类似西方的意识流手法,又具有中国古典诗歌的凝练和跳跃性,画面转换频繁,常常缺乏过渡,文句跳荡,故意留下许多省略、空白……这些都造成了他小说的晦涩难懂,影响了读者对其中内蕴的苦痛的感受和理解。

废名小说《桃园》解读

废名小说《桃园》解读

废名小说《桃园》解读
废名是中国网络文学界的一个知名作家,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其中《桃园》是一部
备受关注和赞誉的作品。

本文将对《桃园》进行解读,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这部小说。

《桃园》讲述了一个故事,主人公是一个年轻的农民,他在一片荒地上建立了自己的
农场,不断种植着各种作物。

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但是他坚持不懈
地努力,最终获得了成功。

这个故事的主题是努力工作、坚持不懈、追求自由与幸福。

在小说中,作者用了很多象征、隐喻和比喻来表达主题。

比如,他把农民的一天比作
一年,用这种方式表现出了农民的辛苦劳动和付出。

作者还通过描述农民的收获,表达了
坚持不懈和追求成功的价值。

除了主题外,小说中还有很多有趣的人物和情节。

一个值得注意的是,小说中的人物
都很接近生活,他们的性格和行为非常真实,就像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人一样。

这让读者感
觉更加亲切和自然,深入体验到了小说所描述的情感和境界。

此外,小说中还有很多反映社会问题的元素。

作者并没有全然肯定农民劳动的价值,
他描绘了农民在生产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压力。

这样的描写既表现了他们的勤劳和坚韧,也暴露了他们处于一种不公平的境地。

这对于提高人们的社会意识和改善社会环境有着很
大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桃园》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小说,它通过深入的人物刻画,鲜明的情节结
构和精妙的语言技巧,展现了人们在追求自由与幸福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同时
也向人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努力工作、坚持不懈、追求自由与幸福。

以废名的《桃园》

以废名的《桃园》

三、意象的隱喻功能與小說人物創造
阿毛和玻璃桃子互相作用和互相滲透 的兩個意象是整篇小說的核心,在小說整體 的藝術效果構成中起到了核心的作用,人物 是附屬於此的。 廢名在《桃園》中追求意象隱喻的藝 術效果,同時在創作中實踐,又自覺地追求 現代性。

四、意象的隱喻功能與“想以某種語氣說話”
京派的理論家和作家們認為,藝術是獨立的,
不必為藝術而藝術,也不必為人生而藝術。 正如周作人所表述的,應該以個人為主人, 表現情思而成為藝術,得到一種共鳴與感興, 使其精神生活充實而豐富。京派既堅持古典 主義情懷,同時在創作實踐中,有自覺地追 求現代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小說互文性與散文互文性的比較
Any
text is constructed as a mosaic of quotations; any text is the absorp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another. The notion intertextuality replaces that of intersubjectivity ,and poetic language is read as at least double
意境和格調:藝術價值的主要來 源
——沈從文《菜園》的文本分析

一、藝術指向何處? 1、以往確實有研究者認為此作 觸及到了血腥屠殺的主題。 2、《菜園》的藝術指向在於營 造一個典雅優美的意境,傳達出 厚重久遠的文化格調,以及飄散 出複雜難言的美學體驗。
二、依託中國古典文學文化所營造的互文藝
術 “互文性”概念: “較晚的文本對較早的文 本特徵的同化”。(克利斯蒂瓦語)優秀的 作家能夠變“影響的焦慮”為創造的愉悅。 沈從文就是這樣的作家。

废名小说《桃园》解读

废名小说《桃园》解读

废名小说《桃园》解读内容摘要:废名早期的“诗化田园小说”精心建构了一个“桃源世界”,但这个“桃源世界”其实蕴含着生活的大悲苦。

《桃园》就是这样一篇颇为晦涩的小说,是一篇表面看去充满美和爱,实则以美与丑、善与恶、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对抗及其悲剧性的结局,体现出深刻的痛苦感的作品。

《桃园》中有密集的象征与隐喻,这在废名的小说中是不多见的。

小说采取了近似意识流的写作手法,使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解读小说中父女二人的幻想与梦境,就能够发现人物内心世界的隐秘。

关键词:废名《桃园》象征精神分析幻想与梦境废名是上世纪20年代走上文坛的很独特的作家。

他早期以《竹林的故事》、《柚子》、《浣衣母》、《河上柳》、《桥》等作品开创的“诗化田园小说”,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是很有影响的。

废名的小说多取材于家乡的小桥流水、枫柳沙滩、暮鼓晨钟,赞誉者称之为有田园牧歌式的恬静气息,有如陶诗一般的冲淡隐逸的气息,甚至还有佛家禅理蕴含其中。

刘西渭评价废名:“他真正在创造,遂乃具有强烈的个性,不和时代为伍,自有他永生的角落,成为少数人流连忘返的桃源”[1]。

这个“少数人流连忘返的桃源”,就是他精心建构的小说世界。

但废名笔下的“桃源世界”毕竟不同于那个“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早有人看出他写的是一个桃花源式的幻梦,里面夹杂着悲愁之音。

朱光潜说他是“愁苦之音以华贵出之”[2],朱光潜描述废名所说:“你别看六朝人的词藻那样富丽,他们的内心,实有一种深刻的苦痛”[3],废名自己的小说又何尝不是如此,他也是以词藻的华丽来掩饰或回避内心的痛苦,所以他的小说往往是有大悲苦在的,只是读者常常被牧歌式的景象、纯美的人物所吸引,忽略了蕴含其中的苦痛。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废名小说的独特的叙事方法:他的小说淡化情节,注重意境,注重写人物随处生发的感觉、思想,如感觉和思想的串联,非常类似西方的意识流手法,又具有中国古典诗歌的凝练和跳跃性,画面转换频繁,常常缺乏过渡,文句跳荡,故意留下许多省略、空白……这些都造成了他小说的晦涩难懂,影响了读者对其中内蕴的苦痛的感受和理解。

废名小说《桃园》解读

废名小说《桃园》解读

废名小说《桃园》解读内容摘要:废名早期的“诗化田园小说”精心建构了一个“桃源世界”,但这个“桃源世界”其实蕴含着生活的大悲苦。

《桃园》就是这样一篇颇为晦涩的小说,是一篇表面看去充满美和爱,实则以美与丑、善与恶、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对抗及其悲剧性的结局,体现出深刻的痛苦感的作品。

《桃园》中有密集的象征与隐喻,这在废名的小说中是不多见的。

小说采取了近似意识流的写作手法,使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解读小说中父女二人的幻想与梦境,就能够发现人物内心世界的隐秘。

关键词:废名《桃园》象征精神分析幻想与梦境废名是上世纪20年代走上文坛的很独特的作家。

他早期以《竹林的故事》、《柚子》、《浣衣母》、《河上柳》、《桥》等作品开创的“诗化田园小说”,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是很有影响的。

废名的小说多取材于家乡的小桥流水、枫柳沙滩、暮鼓晨钟,赞誉者称之为有田园牧歌式的恬静气息,有如陶诗一般的冲淡隐逸的气息,甚至还有佛家禅理蕴含其中。

刘西渭评价废名:“他真正在创造,遂乃具有强烈的个性,不和时代为伍,自有他永生的角落,成为少数人流连忘返的桃源”[1]。

这个“少数人流连忘返的桃源”,就是他精心建构的小说世界。

但废名笔下的“桃源世界”毕竟不同于那个“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早有人看出他写的是一个桃花源式的幻梦,里面夹杂着悲愁之音。

朱光潜说他是“愁苦之音以华贵出之”[2],朱光潜描述废名所说:“你别看六朝人的词藻那样富丽,他们的内心,实有一种深刻的苦痛”[3],废名自己的小说又何尝不是如此,他也是以词藻的华丽来掩饰或回避内心的痛苦,所以他的小说往往是有大悲苦在的,只是读者常常被牧歌式的景象、纯美的人物所吸引,忽略了蕴含其中的苦痛。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废名小说的独特的叙事方法:他的小说淡化情节,注重意境,注重写人物随处生发的感觉、思想,如感觉和思想的串联,非常类似西方的意识流手法,又具有中国古典诗歌的凝练和跳跃性,画面转换频繁,常常缺乏过渡,文句跳荡,故意留下许多省略、空白……这些都造成了他小说的晦涩难懂,影响了读者对其中内蕴的苦痛的感受和理解。

废名小说《桃园》解读

废名小说《桃园》解读

废名小说《桃园》解读废名小说《桃园》解读内容摘要:废名早期的“诗化田园小说”精心建构了一个“桃源世界”,但这个“桃源世界”其实蕴含着生活的大悲苦。

《桃园》就是这样一篇颇为晦涩的小说,是一篇表面看去充满美和爱,实则以美与丑、善与恶、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对抗及其悲剧性的结局,体现出深刻的痛苦感的作品。

《桃园》中有密集的象征与隐喻,这在废名的小说中是不多见的。

小说采取了近似意识流的写作手法,使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解读小说中父女二人的幻想与梦境,就能够发现人物内心世界的隐秘。

关键词:废名《桃园》象征精神分析幻想与梦境废名是上世纪20年代走上文坛的很独特的作家。

他早期以《竹林的故事》、《柚子》、《浣衣母》、《河上柳》、《桥》等作品开创的“诗化田园小说”,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是很有影响的。

废名的小说多取材于家乡的小桥流水、枫柳沙滩、暮鼓晨钟,赞誉者称之为有田园牧歌式的恬静气息,有如陶诗一般的冲淡隐逸的气息,甚至还有佛家禅理蕴含其中。

刘西渭评价废名:“他真正在创造,遂乃具有强烈的个性,不和时代为伍,自有他永生的角落,成为少数人流连忘返的桃源”[1]。

这个“少数人流连忘返的桃源”,就是他精心建构的小说世界。

但废名笔下的“桃源世界”毕竟不同于那个“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早有人看出他写的是一个桃花源式的幻梦,里面夹杂着悲愁之音。

朱光潜说他是“愁苦之音以华贵出之”[2],朱光潜描述废名所说:“你别看六朝人的词藻那样富丽,他们的内心,实有一种深刻的苦痛”[3],废名自己的小说又何尝不是如此,他也是以词藻的华丽来掩饰或回避内心的痛苦,所以他的小说往往是有大悲苦在的,只是读者常常被牧歌式的景象、纯美的人物所吸引,忽略了蕴含其中的苦痛。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废名小说的独特的叙事方法:他的小说淡化情节,注重意境,注重写人物随处生发的感觉、思想,如感觉和思想的串联,非常类似西方的意识流手法,又具有中国古典诗歌的凝练和跳跃性,画面转换频繁,常常缺乏过渡,文句跳荡,故意留下许多省略、空白……这些都造成了他小说的晦涩难懂,影响了读者对其中内蕴的苦痛的感受和理解。

读《桃园》,品留白

读《桃园》,品留白

读《桃园》,品留白废名是上世纪20年代走上文坛的很独特的作家。

他早期以《竹林的故事》、《柚子》、《浣衣母》、《河上柳》、《桥》等作品开创的“诗化田园小说”,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是很有影响的。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是废名的一部小说《桃园》,从留白来读这部小说的美。

开篇,作者就给了我们一个充满遐想的地方“桃园孤单得很,唯一的邻家是县衙门”。

这句中“孤单的很”和“唯一的邻居”给人的感觉就是荒凉,瞬间,很多荒凉的场景就会出现在脑海中。

事实上,那句“桃园孤单的很”会时不时的出现在我的脑海中,看似简单的话语,却有着无穷的遐想空间。

其实初读这句,我有些不明白,那就是县衙门周围为什么会孤单呢?接下来,作者给了我们答案:衙门口有那一座“照墙”,照墙外是杀场,这里,倘不是有人来栽树木,也只会让野草生长下去。

原来,门口就是杀场,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杀场的阴暗气息肯定重,那荒凉是必然的,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写出了这部小说悲惨的基调。

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有两位,分别是“王老大”和王老大的女儿“阿毛”。

当我读完第一遍的时候,我整个人是懵的,用佶屈聱牙来形容这部小说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因为那些字我都认识,那他们组合在一起说的什么,除了挥之不去的悲哀气氛,我却什么都不知道,甚至不知道作者想表达什么!是王老大和他的女儿阿毛之间存在着的一种浑然天成的、亘古不移的父女亲情?还是女儿阿毛纯真、善良、多思、易感的天性?抑或是作者过于悲观过于彷徨了?后来,经过反复的读,我终于在其中品出了一丝不一样的东西。

这部小说写于1927年9月,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很多流传广泛的作品必然有着浓厚的隐喻和象征意味。

这样再读,我终于读出来了不一样的东西。

桃园是故事的发生地,是王老大和女儿阿毛生活的地方,更是人物无法摆脱的宿命的象征。

作者总是将相反的笔墨集中在同一事物:生与死、孤单与热闹、春的绚烂与秋的肃杀、遗世独立与无处不在的统治力量,在作品中形成巨大的张力,含蓄而深刻地传达出人生冷酷的意味,在这些隐晦中预言着死亡的到来是不可避免的。

传统_桃文化_的扭曲与丧失_废名_桃园_解读

传统_桃文化_的扭曲与丧失_废名_桃园_解读
名作欣赏
Masterpieces Review
传统“桃文化”的 扭曲与丧失
—— 废 名《桃园》解读
管新福
废名原名冯文炳(1901-1967),湖北黄 梅县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集《竹林的故事》 《桃园》《枣》,及长篇小说《桥》《莫须有 先生传》等。他是早期“乡土文学”的代表作 家之一,更是“京派”小说的祖师和中坚骨 干,富有才情,创作极具个性。废名师承周作 人,深受周氏“平和冲淡”文风的影响,周氏 也对爱徒赞许有加,认为其作品只宜于“坐在 树阴下”阅读。以其创作论之,他常以故土的 社会生活作题材,家乡的风俗人情,水光山 色,屡屡被他摹画在自己的文字之中,文本流 露出较为浓郁的田园风味。但是废名小说却是 “涩”得出了名的,其师周作人也认为:“废 名君的文章近一二年来很被称为晦涩,并且以 后似乎更转入神秘不可解的一路上去了。”① 其 文本连周氏也觉得“涩”,则一般读者当不好 理解。可是废名却不以为然地说:“有许多人 说我的文章obscure,看不出我的意思,但我自 己是怎样的用心,要把我的心幕逐渐展出来, 我甚至疑心太clear得厉害。”② 评论家刘西渭 (李健吾)似是废名的知音,他说:“无论如 何,一般人认为隐晦的,有时正相反,却是少 数人的星光。”③ 对废名或是如此,但就一般读 者而言,当去读废名小说的时候,怎一个 “涩”字了得?我们可能只有用新批评 的“细 读”方法才能捕捉到废名小说的精要。但真正
了传统文化阵营。病重的阿毛由桃树想到了橘 树,阿毛的病色是橘子色的,没有生机的黄, 王老大对此没有办法,虽然关心着女儿的病 情,却没有钱带女儿出去治病,只有用一颗爱 女的心安慰着女儿,让女儿静心睡养,希冀十 五到庙会求拜神佛之佑,以换取女儿病体的 康复。
另之,民众对父女俩守护桃园的良行不了 解,也不支持,他们持一种冷然的旁观眼光来 看待阿毛父女俩的三间茅屋:“这上面为什么 也有一个茅屋呢?行人终于这样免不出出 惊。”充当旁观者的行人,大多是乡间民众, 他们对阿毛父女俩的生活境况惊奇不已,蒙昧 冷漠,还往往自以为高明。在他们观念里,桃 园是在杀场上种植起来的,杀场是人不可逗留 的地方,充满险恶,鬼气,在这种地方居住简 直不可理喻。阿毛家的三间茅屋,孤零零的在 世人眼里伫立着。小说接着利用阿毛的回忆, 剪接了一幕阿毛布施桃实给化缘尼姑的镜头:

桃园的碎梦——废名小说《桃园》解读

桃园的碎梦——废名小说《桃园》解读

桃园的碎梦——废名小说《桃园》解读初读废名的小说,感觉无法走进他的心灵世界。

那山水诗一般行云流水、简约幽深的文字,那恬淡自然、如梦如幻的意境,与我们阅读经验中的现代文学作品的宏大叙事相去甚远,却又是那样深深地吸引着我。

有人评价废名“奇古之貌,似螳螂,眼镜下有同情的悲泪”,正是《桃园》让我读出了废名的“悲泪”,以及他古典的温情与悲悯。

一、幻灭的希望与苦难的生存1.桃园印象与阿毛失神的梦桃园仿佛是一方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孤单得很。

王老大和女儿阿毛住在这里,过着隐逸一般的生活。

在阿毛眼中,天就是桃,就是桃叶,桃园就是整个世界。

她曾经想过种橘树,但“眼睛里立刻又是一园的桃叶”。

春天桃花满树,阿毛“小小的心儿实是满了一个红字”;秋天的月亮照彻她的心儿,阿毛睁大了的眼睛叫月亮装满了。

她用小手抱大一棵又一棵桃树,捧出鲜红的桃子送给尼姑,“风吹到井里去了她喜欢”。

桃园承载着阿毛每一分快乐的记忆与思绪,她常常失神于桃园在诗意的梦中。

诗情画意之外,桃园偏紧邻衙门与杀场,“‘杀’字偏风一般的自然而然的向你的耳朵吹,打冷噤,有如是点点无数的鬼哭的凝和”,“夜半的衙门更锣响”。

周围的鬼哭和杀戮给静谧而诗意的桃园蒙上了一层悲惨恐怖的色调。

这里本该是“让野草生长下去”的荒地。

桃园里的阿毛,心事也是满满的:妈妈的坟就在这园里不好吗?爸爸为什么同妈妈打架呢?阿毛病了,怕了,睡不着了,桃园上空飘浮着淡淡的忧愁与哀伤。

桃园是美好的,但桃园在静止中沉淀着病痛与死亡哀歌。

阿毛是纯净善良的,但她小小的心儿却悄悄承担了家庭的不幸。

在废名孤寂的古典美学世界,桃园的景况和阿毛的心事是他对世界和人生的整体隐喻——人性是美好的,人类的灵魂中渴望自然的回归,渴望平淡而真实的美,而现实社会中的强权和暴力挤压着美好的人性,给人的心灵带来恐惧与不安,给人以梦想的幻灭和病痛的折磨。

2.破碎的桃子与王老大破碎的心王老大以种桃为业,以桃园为家,“担着水桶林子里穿来穿去”,“月亮底下归他的家,是惯事”。

废名小说桃园解读

废名小说桃园解读

废名小说桃园解读 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废名小说《桃园》解读内容摘要:废名早期的“诗化田园小说”精心建构了一个“桃源世界”,但这个“桃源世界”其实蕴含着生活的大悲苦。

《桃园》就是这样一篇颇为晦涩的小说,是一篇表面看去充满美和爱,实则以美与丑、善与恶、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对抗及其悲剧性的结局,体现出深刻的痛苦感的作品。

《桃园》中有密集的象征与隐喻,这在废名的小说中是不多见的。

小说采取了近似意识流的写作手法,使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解读小说中父女二人的幻想与梦境,就能够发现人物内心世界的隐秘。

关键词:废名《桃园》象征精神分析幻想与梦境废名是上世纪20年代走上文坛的很独特的作家。

他早期以《竹林的故事》、《柚子》、《浣衣母》、《河上柳》、《桥》等作品开创的“诗化田园小说”,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是很有影响的。

废名的小说多取材于家乡的小桥流水、枫柳沙滩、暮鼓晨钟,赞誉者称之为有田园牧歌式的恬静气息,有如陶诗一般的冲淡隐逸的气息,甚至还有佛家禅理蕴含其中。

刘西渭评价废名:“他真正在创造,遂乃具有强烈的个性,不和时代为伍,自有他永生的角落,成为少数人流连忘返的桃源”[1]。

这个“少数人流连忘返的桃源”,就是他精心建构的小说世界。

但废名笔下的“桃源世界”毕竟不同于那个“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早有人看出他写的是一个桃花源式的幻梦,里面夹杂着悲愁之音。

朱光潜说他是“愁苦之音以华贵出之”[2],朱光潜描述废名所说:“你别看六朝人的词藻那样富丽,他们的内心,实有一种深刻的苦痛”[3],废名自己的小说又何尝不是如此,他也是以词藻的华丽来掩饰或回避内心的痛苦,所以他的小说往往是有大悲苦在的,只是读者常常被牧歌式的景象、纯美的人物所吸引,忽略了蕴含其中的苦痛。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废名小说的独特的叙事方法:他的小说淡化情节,注重意境,注重写人物随处生发的感觉、思想,如感觉和思想的串联,非常类似西方的意识流手法,又具有中国古典诗歌的凝练和跳跃性,画面转换频繁,常常缺乏过渡,文句跳荡,故意留下许多省略、空白……这些都造成了他小说的晦涩难懂,影响了读者对其中内蕴的苦痛的感受和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园的碎梦——废名小说《桃园》解读
初读废名的小说,感觉无法走进他的心灵世界。

那山水诗一般行云流水、简约幽深的文字,那恬淡自然、如梦如幻的意境,与我们阅读经验中的现代文学作品的宏大叙事相去甚远,却又是那样深深地吸引着我。

有人评价废名“奇古之貌,似螳螂,眼镜下有同情的悲泪”,正是《桃园》让我读出了废名的“悲泪”,以及他古典的温情与悲悯。

一、幻灭的希望与苦难的生存
1.桃园印象与阿毛失神的梦
桃园仿佛是一方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孤单得很。

王老大和女儿阿毛住在这里,过着隐逸一般的生活。

在阿毛眼中,天就是桃,就是桃叶,桃园就是整个世界。

她曾经想过种橘树,但“眼睛里立刻又是一园的桃叶”。

春天桃花满树,阿毛“小小的心儿实是满了一个红字”;秋天的月亮照彻她的心儿,阿毛睁大了的眼睛叫月亮装满了。

她用小手抱大一棵又一棵桃树,捧出鲜红的桃子送给尼姑,“风吹到井里去了她喜欢”。

桃园承载着阿毛每一分快乐的记忆与思绪,她常常失神于桃园在诗意的梦中。

诗情画意之外,桃园偏紧邻衙门与杀场,“‘杀’字偏风一般的自然而然的向你的耳朵吹,打冷噤,有如是点点无数的鬼哭的凝和”,“夜半的衙门更锣响”。

周围的鬼哭和杀戮给静谧而诗意的桃园蒙上了一层悲惨恐怖的色调。

这里本该是“让野草生长下去”的荒地。

桃园里的阿毛,心事也是满满的:妈妈的坟就在这园里不好吗?爸爸为什么同妈妈打架呢?阿毛病了,怕了,睡不着了,桃园上空飘浮着淡淡的忧愁与哀伤。

桃园是美好的,但桃园在静止中沉淀着病痛与死亡哀歌。

阿毛是纯净善良的,但她小小的心儿却悄悄承担了家庭的不幸。

在废名孤寂的古典美学世界,桃园的景况和阿毛的心事是他对世界和人生的整体隐喻——人性是美好的,人类的灵魂中渴望自然的回归,渴望平淡而真实的美,而现实社会中的强权和暴力挤压着美好的人性,给人的心灵带来恐惧与不安,给人以梦想的幻灭和病痛的折磨。

2.破碎的桃子与王老大破碎的心
王老大以种桃为业,以桃园为家,“担着水桶林子里穿来穿去”,“月亮底下归他的家,是惯事”。

处于社会底层的他,尽管辛勤劳碌,却也只能在被人遗弃的桃园和女儿勉强度日。

阿毛是王老大唯一的精神寄托,父女之间有着深深的亲情。

“就王老大说,世上只有三间草房,他同他的阿毛
睡在里面,他也着实难过,那是因为阿毛睡不着了”。

看着女儿日渐消瘦的面容,王老大难过却无能为力,顶多就是让阿毛到屋里去,让阿毛吃点什么。

“王老大这样的人,大概要喝了一肚子酒才不是醉汉”。

他对这个世界的苦难经历得太多,感受得太多,他清醒地体会到了人生的悲哀与无奈,对这个世界充满绝望。

“桃子好吃。


阿毛并不是说话说给爸爸听,但这是一声霹雳,爸爸的眼睛简直呆住了,突然一张,——上是屋顶。

种桃子的王老大,将女儿的梦话误解为女儿最想吃桃子,内心感到深深的震撼。

当王老大为女儿买来两只不能吃的玻璃桃子时,却被一个孩子撞跌了:
他,他的小小的心儿没有声响的碎了,同王老大双眼对双眼。

种桃人为女儿吃不到桃子而悔恨,倾尽所有买了假桃子给女儿看看也好,却被摔碎了。

无言的苦涩与悲哀中,其实王老大的心的确是没有声响的碎了!
如果说阿毛象征着人性自然之美向往的落空,王老大的叙述视角则象征着人世间的困苦和人类生存的现实困境。

人们忍受着在底层挣扎的疲惫与痛苦,小心翼翼的呵护生存的
希望,希望却在霎那间意想不到的破灭,一种说不出的悲凉和惆怅油然而生。

二、“诗化小说”抒情诗的诗境
1.行文的简约与跳跃
文言文的简约诗化与现代白话的灵动跳跃在废名的小说中得到了奇妙的糅合,构成了古典美学的精神气质。

作为废名抒情诗“诗化小说”的代表作,《桃园》的语言清新流利,含蓄自然,毫无雕饰与做作,不经意间呈现出一种圆熟的透明与纯净。

例如:
当那春天,桃花遍树,阿毛高高的望着园里的爸爸道:“爸爸,我们桃园两个日头。


话这样说,小小的心儿实是满了一个红字。

你这日头,阿毛消瘦得多了,你一点也不减你的颜色!
随着人物思绪的跳跃,这段话行文也呈现出一种诗性的跃动:句子与句子之间思路断隔,生活的情景幻化飘忽转换的意象。

直觉的印象性用词“小小的心儿”、“满了”、“一点也不减”使行文显得更加自由灵动。

又如:
王老大一门闩把月光都闩出去了。

月光透明无形的,但在废名的笔下变得可触可感可“闩”,变得真实而生动,这种写法显得月光特别多、特别美。

孩子们并不都是笑,——桃子是一个孩子撞跌了的,他,他的小小的心儿没有声响的碎了,同王老大双眼对双眼。

故事结尾出乎意料,耐人回味。

平淡质朴的语言中又兼具生辣奇僻之美,透着一股情绪的质感与力量。

2.故事情节的含蓄与淡化
废名认为,“人生的意义本来不在它的故事,在于渲染这故事的手法”。

从文章的叙事方式上看,他“丢开一切浮华的事态与粗浅而直接深入人的心灵深处。


《桃园》故事情节展开是随意的,流动的,每一笔都自然而明澈:
阿毛用了她的小手摸过这许多的树,不,这一棵一棵的树是阿毛一手抱大的!——是爸爸拿水浇得这么大吗?她记起城外山上满山的坟,她的妈妈也有一个,——妈妈的坟就在这园里不好吗?爸爸为什么同妈妈打架呢?有一回一箩
桃子都踢翻了,阿毛一个一个的朝箩里拣!天狗真个把日头吃了怎么办呢?……
父母的争执、母亲的离世、幸福与忧伤都在阿毛的心事中含蓄的交代出来。

至于王老大和阿毛为什么生活在桃园里,母亲是怎么死的,阿毛的病情发展怎样,作品中都没有叙述。

全文故事情节与桃园景色的描写和阿毛的意识流动紧紧融为一体,稍有波动的情节冲突也只是在某个点上作短暂停留。

桃园始终如坟场般寂静,没有一丁点声响,但我们在桃子摔碎的余音中,咀嚼体会到了生活背后真实的苦涩和伤感。

正因为如此,阿毛的病才更让人牵肠挂肚,父女俩的结局才更让人难以释怀。

3.情景交融的诗境
桃园的故事里没有社会的矛盾与冲突。

废名虽然体恤到社会底层的疾苦,却力求以抒情诗的笔调将人间的疾苦进行艺术化的处理,冲淡对疾病痛苦和生活艰难的渲染,在情景交融中努力寻找人物心灵深处的诗意与美感。

他写父女俩朴实而善良,写阿毛心中的淡淡忧伤,写王老大默默的无奈,甚至骗子张四在废名笔下都有着小人物可爱可笑的一面。

这也是废名心中的世界:尽管有哀伤与无奈,但自然是美好的,人性更是美好的。

城墙上的牵牛花、西山的落日、秋深的黄昏、天上的半个月亮、古旧的城墙和绿茵茵的青苔,桃园中的景物如同阿
毛的记忆一样恬淡自然。

当阿毛病了时,“桃树已经不大经得起风,叶子吹落不少,无有精神”;当阿毛怕了时,“城垛子,一直排;立刻可以伸起来,故意缩着那么矮,而又使劲的白,是衙门的墙;簇簇的瓦,成了乌云,黑不了青天”。

桃园与阿毛的心意和生命相互沟通,仿佛达到一种自然与人生、梦与真和谐交融的境界。

结语:
桃园的故事是一个现代语境下希望幻灭与生存困境的故事,恬淡自然的景色与人物心灵深处的诗意与美感融合在一起,营造出古典语境下抒情诗一般诗境。

“蒸溜诗意,一清如水”的诗境不只是在桃园里,更在废名的心中:除了古典的温情与悲悯,还有一种对世俗的禅意的超脱。

或许这也是古典美学绵延不绝的文学气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