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菱荡谈废名小说的读法

合集下载

废名小说的语言特色

废名小说的语言特色

废名小说的语言特色废名语言奇俏精炼,字字珠玑。

他不严格讲究句子的词法语法,为了适应文章整体风格和表达至情至性的审美激动,他写“草是那么吞着阳光绿,疑心它在那里慢慢的闪跳,或者数也数不清的唧咕。

”这里第二句本来应该转换主语,他省略了这一成分,打破那些规整呆板的句法框架,形成一种迫不及待的气势,特别切合此时比拟的形象,描画出一幅春草勃发、生机盎然的景象。

作者的感情和才情避开任何既定的结构和组织,无拘无束的显现出来。

废名后期的小说开始注重对真实性的自觉追求。

此一时期,作为整体性的“菱荡”、“桥”式的仙一般的意境在已荡然无存。

他的创作是真实的、随意的。

《莫须有先生传》和《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除了“莫须有”的名字以外,其他都是他自己生活的真实记录,是自传式的小说。

此一时期,语言的无所顾忌与先期简洁、晦涩形成鲜明对照。

这一时期,废名语言的句式越来越符合常用的语法规范,语句较长,较缓,不再如先前那般短促、跳宕,用词也力避奇僻生辣。

同是写洗衣,在《菱荡》中就写得含蓄、空灵:“洗衣的多半住在西城根,河水渴了到菱荡来洗,菱荡的深处这才被他们搅动了”。

而《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则写得舒缓、明白:“洗的衣服都在石头上晾,晾干了便收拾回家了,最后洗的都是些小件了。

这里洗衣,可乐之处甚多,河上只此一家人,是其一。

因为只此一家,故格外显得河上家庭空气了。

另外便是濯其水而曝其日,石头上面一会儿把衣服都晾干了,对于慈这简直是一个意外的收获,因为在别处洗衣都要另处架竹竿晾衣了”。

《菱荡》以情景进行组织。

特点:大量的景物描写和随意的人物点染,语言清新流利。

《桥》极端俭省的文字使意象繁密、跳跃。

《莫须有先生传》用放肆的语言进行叙述,毫无节制。

《纺纸记.楔子》晦涩难懂,但语言风行水上,起落无痕。

《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为散文化小说,返璞归真,语言平易。

废名小说其实是供人鉴赏的小品和诗。

他写生活的欢乐和苦涩,静温和忧郁,寂寞和无奈,……咀嚼并表现着身边的悲欢,间或发出声声叹息。

废名生平及作品简介

废名生平及作品简介

废名(20世纪著名作家、学者)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家之一,曾为语丝社成员,师从周作人,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文学”的鼻祖。

1925年出版的《竹林的故事》是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其后,相继创作有长篇小说《莫须有先生传》(1932年)、《桥》(1926-1937年)、《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1947年)(后两部都未完成)以及短篇小说、散文、诗歌若干,且后三者皆有极高的造诣。

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将六朝文、唐诗、宋词以及现代派等观念熔于一炉,并加以实践,文辞简约幽深,兼具平淡朴讷和生辣奇僻之美。

生平年表编辑1、1901年11月9日生在湖北黄梅,家境殷实自幼多病,童年受传统私塾教育,13岁入学黄梅八角亭初级师范学校。

2、1917年考入国立湖北第一师范学校,接触新文学,被新诗迷住,立志“想把毕生的精力放在文学事业上面”。

毕业后留在武昌一所小学任教,期间开始与周作人交往。

3、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英文班,开始发表诗和小说。

在北大读书期间,广泛接触新文学人物,参加“浅草社”,投稿《语丝》。

4、1925年10月,废名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

5、1927年,张作霖下令解散北大,改组京师大学堂,废名愤而退学,卜居西山,后任教成达中学。

6、1929年,废名在重新改组的北平大学北大学院英国文学系毕业,受聘于国立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任讲师。

次年和冯至等创办《骆驼草》文学周刊并主持编务,共出刊26期。

此后教书,写作,研究学问,抗日战争期间回黄梅县教小学,写就《阿赖耶识论》。

7、1946年由俞平伯推荐受聘北大国文系副教授。

8、1949年任北大国文系教授。

9、1952年调往长春东北人民大学(后更名为吉林大学)中文系任教授。

10、1956年任中文系主任,先后被选为吉林省文联副主席,吉林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吉林省政协常委。

11、1967年10月7日,因癌症病逝于长春。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 - 形考1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 - 形考1答案

形成性考核一:闪电似的冲将过来,准对着吴老太爷坐的小箱子冲将过来!近了!近了!吴老太爷闭了眼睛,全身都抖了。

以上这段文字出自哪一部小说?A.《子夜》B.《幻灭》C.《暴风骤雨》D.《大波》正确答案: A18.【单选】当最未次开炉的那一日,是怎样地骇人的景象可!哗拉拉地腾上一道白气的时候,地面也觉得动摇。

那白气到天半便变成白云,罩住了这处所,渐渐现出绯红颜色,映得一切都如桃花。

我家的漆黑的炉子里,是躺着通红的两把剑。

你父亲用井华水慢慢地滴下去,那剑嘶嘶地吼着,慢慢转成青色了。

这样地七日七夜,就看不见了剑,细看时,却还在炉底里,纯青的,透明的,正像两条冰。

上面这段文字出自哪一篇小说?A.《铸剑》B.《理水》C.《非攻》D.《奔月》正确答案: A19.【单选】大凡做文章必须切题,文不对题,大概这篇文章总做得好,然而可惜矣。

小时跟一位儒师佛堂念书,据说这个庙里常爱闹鬼,九龄童子听讲半部鲁论,也曾执笔学为文章,但老师总是说可惜题目做得不对,言下很是叹息,有一回简直责备我连篇累牍尽是鬼话。

那么换一个题目怎么样呢,就算做的是一篇鬼话不就好了吗?可惜小孩子总是怕挨打,一点也不敢撒野,这一句言之成理的话就不晓得说了。

上面这段文字出自哪一篇作品?A.《桥》B.《呼兰河传》C.《纺纸记·楔子》D.《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正确答案: C20.【单选】菱叶差池了水面,约半荡,余则是白水。

太阳当顶时,林茂无鸟声,过路人不见水的过去。

如果是熟客,绕到进口的地方进去玩,一眼要上下闪,天与水。

停了脚,水里唧唧响,——水仿佛是这一个一个的声音填的!偏头,或者看见一人钓鱼,钓鱼的只看他的一根线。

一声不响的你又走出来了。

好比是进城去,到了街上你还是菱荡的过客。

以上这段文字出自哪一篇小说?A.《纺纸记》B.《故乡》C.《菱荡》D.《大淖记事》正确答案: C21.【判断】这篇小说体现出鲁迅“外冷内热”的总体特征。

小说里吕纬甫的无聊、虚无的“迁坟”事件,内里包孕的其实是对手足亲情的怀念和珍重以及对生命的热爱和眷恋。

《菱荡》阅读答案-周作人曾经把废名小说的风格用“平淡朴讷”四个字加以概括

《菱荡》阅读答案-周作人曾经把废名小说的风格用“平淡朴讷”四个字加以概括

《菱荡》阅读答案-周作人曾经把废名小说的风格用“平淡朴讷”四个字加以概括(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唐诗宋词、古文名句、古诗试题、古人列传、作文大全、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励志名言、好词好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ang poems and Song poems, ancient famous sentences, ancient poetry test questions, ancient biographies, composition books, novel reading, prose reading,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goodsentenc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菱荡》阅读答案-周作人曾经把废名小说的风格用“平淡朴讷”四个字加以概括菱荡废名陶家村在菱荡圩的坝上,离城不过半里,下坝过桥,走一个沙洲,到城西门。

废名的小说艺术

废名的小说艺术

废名的小说艺术作者:田广来源:《语文建设》2010年第01期在中国现代文坛,不乏个性鲜明、风格独特的小说家,如果要问其中最“另类”的是哪一位,那么我的回答是:废名。

对于很多当代读者来说,这是一个陌生的名字,然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废名却是一位举足轻重的小说家,对“京派”小说乃至中国现代抒情写意小说流派的开创居功至伟,影响甚大,因此废名之“名”是不可“废”的,是需要后世铭记的。

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出生于湖北省黄梅县城一个小康之家。

黄梅是佛教禅宗五祖弘忍当年悟道传法之处,家乡的佛禅文化对废名日后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北京大学英国文学系毕业后,废名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同时进行文学创作以及美学和杜甫、鲁迅研究。

废名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他是一位诗人,一生创作诗歌逾500首,其诗意象独特,富有哲理,常被归入现代派之列,《街头》《理发店》《灯》《十二月十九夜》等都是现代新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废名是一位小说家,其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1925)、《桃园》(1928)和《枣》,(1931)以及长篇小说《桥》(1932)、《莫须有先生传》(1932)和《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1947年6月至1948年11月连载于《文学杂志》)。

废名一般被看做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兴盛一时的乡土小说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但如果仅仅以“乡土小说”来界定和解读废名,是远远不够的。

用杨义先生的话说,废名的小说实在是“别有风姿,难以言喻”。

废名的作品向来以晦涩著称,他的诗歌被认为“难以捉摸,无一首可解”,有人称之为“迷人而难启的黑箱”。

诗歌是如此,那么小说怎么样呢?据废名的恩师周作人讲,当年曾有人在学生中作过调查,结果“废名君的文章是第一名的难懂”。

平心而论,废名的小说并不全是晦涩的,事实上他早期的短篇小说大都清新明快、质朴自然,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采用的是写实笔法,较少有阅读上的障碍;要说晦涩,则首推《莫须有先生传》,通篇是梦呓似的自言自语,读来犹如天书;代表作《桥》则介于两端之间。

废名诗歌和小说关系探析

废名诗歌和小说关系探析

出 人 在 现 实社 会 中 的文 化 精 神 苦 闷 。深 入 阅读 废 名 的 诗 歌 和 小 说 会 发 现 其 诗 歌 和 小 说 之 间 存 在 着 一 定 的 内
在 关 系 。这 种 关 系 主要 体 现 在 三 个 方 面 :一 是 作 品 与 现 实 的关 系 ,及 由此 所 形 成 的 作 品 风 格 方 面 的联 系 ;
二 是 废 名 的 诗 歌是 其 小 说 的哲 学 注 脚 ,而 小 说 是 他 诗 歌 所 揭 示 的 文 学 观 、人 生 观 的 形 象 解 说 ;三 是 废 名 诗
歌 和 小 说 在 情感 特 征上 都 充 满 着 悲 哀 、孤 独 和 寂 寞 的 审 美情 感底 色 。
关 键 词 :废 名 ;诗 歌 ;小 说
第二 十 九 卷 第 七 期 2 0 1 4年 7月








V01 . 29 NO. 7
J OURNAL OF CHUXI ONG NORM AL UNI VERS I TY
J u 1 . 2 01 4
废 名 诗 歌 和 小 说 关 系 探 析
赵 彬
( 吉 林 大 学 ,吉 林 长 春 1 3 0 0 1 2) 摘 要 :废 名 是 中 国现 代 文 学 史 上 特 立 独 行 的小 说 家 与 诗 人 。他 以 诗 的 意 境 写 小 说 ,而 诗 歌 中 却 流 露
中 图分 类 号 :1 2 0 6 . 6 文 章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 6 7 1—7 4 0 6( 2 0 1 4 )0 7 —0 0 4 0 —0 4
废名 ( 1 9 O 1 —1 9 6 7 ) ,湖 北 省 黄 梅 人 ,原 名 冯 文 炳 ,是 中 国现 代 文 学 史 上 一 位 特 立 独 行 的小 说 家 与 诗 人 ,但 他 在 本 质 上 更 是 一 个 诗 人 。 因为 他 虽 然 以小 说 著称 于 世 ,人 们 透 过 他 小 说 的 外 衣 ,看 到 的 却 是 渗 透 在 其 中 诗 的 精 魂 。他 的 小 说 充满 了诗 的 意 境 ,常 被 称 为 诗 体 小 说 ,即 “自觉 将 古 典 诗 歌 的意 境 引 入 小 说 , 是 废 名 对 现 代 中 国小 说 的贡 献 。 ” E l _ 废 名 因 此 也 常 被 称 为 诗 体小 说 家 。 由于 废 名 作 小 说 的 同时 也 在 作 诗 ,他 作 诗 的时 间 起 于 2 O世 纪 2 0 年 代 ,终 于 5 0年 代 ,和 他 作 小 说 的 时 间 基 本 上 是 一 致 的 , 因此其 诗 歌 和 小 说 之 间应 该 有 着 些 内在 的 联 系 。本 文 正 是 本 着 这 样 的 初 衷 , 来尝试性地 探索废 名诗 歌和 小说 之 间的关 系 , 以期 全 面 认 识 废 名 的 文 学 创 作 所 构 筑 的 文 化 精 神 世 界 。经 过 探 析 发 现 ,废 名 诗 歌 和 小 说 之 间 确 实 存 在 着 一 定 内在 关 系 ,这 种 关 系 主 要 体 现 在三个方面 : 首 先 是 作 品与 现 实 的关 系 ,及 由此 所 形 成 的作 品风 格 方 面 的联 系 。我 们 知 道 废 名 的 小 说 创 作 分 为 前 期 、 中期 和 后 期 三 个 时 期 。从 其 小 说 反 映现 实 内容 即与 现 实 的关 系 看 ,他 早 期 的 《 讲 究 的信 封 》 、《 浣衣母》 、《 病 》 等 小 说 ,是 属 于直 面现 实 人 生 、关 注 现 实 的现 实 主 义 倾 向 色 彩很 浓 的作 品 。从 风 格 来 看 ,是 属 于 现 实 主

国开作业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第一次形考任务(占总成绩的15%)54参考(含答案)

国开作业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第一次形考任务(占总成绩的15%)54参考(含答案)

题目:《铸剑》中的眉间尺对老鼠忽憎忽怜,说明他的性情____选项A:刚愎选项B:大度选项C:胆怯选项D:优柔答案:优柔题目:周作人说“这是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是指____选项A:《阿Q正传》选项B:《狂人日记》选项C:《铸剑》选项D:《在酒楼上》答案:《在酒楼上》题目:下面鲁迅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在酒楼上》的一组是____选项A:吕纬甫“我”长富长庚阿顺阿昭选项B:吕纬甫“我”长富干瘪脸的少年黑的人选项C:吕纬甫“我”阿顺阿发老奶奶选项D:吕纬甫“我”顺姑尺儿长庚长富答案:吕纬甫“我”顺姑尺儿长庚长富题目:黑色人要替眉间尺报杀父之仇,要眉间尺的两件东西是____。

选项A:眉间尺的雌剑和青衣选项B:眉间尺的雌剑和头选项C:眉间尺的雄剑和头选项D:眉间尺的青剑和青衣答案:眉间尺的雌剑和头题目:废名小说《菱荡》几乎没有故事,一切依赖____来组织,大量的景物描写和随意的人物点染是其特点。

选项A:情境选项B:人物选项C:情节选项D:意识流答案:情境题目:下面废名的作品中,与《桥》在语言上几乎完全相反的,用可以称为放肆的文字进行叙述的长篇小说是____。

选项A:《浣衣母》选项B:《纺纸记》选项C:《莫须有先生传》选项D:《竹林的故事》答案:《莫须有先生传》题目:“1933年在将来的中国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子夜》的出版。

”这句话是____对《子夜》的高度评价。

选项A:鲁迅选项B:胡适选项C:郭沬若选项D:瞿秋白答案:瞿秋白题目:都属于《子夜》中的人物的一组是____选项A:吴荪甫、吴老太爷、杜竹斋、林佩瑶、徐素丽、朱吟秋。

试析废名小说的语言风格

试析废名小说的语言风格

试析废名小说的语言风格作者:张瑞芹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36期摘要:废名是现代文学史上有着独特语言个性的作家,其写小说通过刻意的精雕细琢、简约的句式、充满诗意的典故以及大量的联想的运用,使其小说拥有一种涩味的美,并形成了简约、含蓄、充满跳跃感的语言风格。

关键词:废名;小说;语言风格作者简介:张瑞芹(1990-),女,汉族,江西人,华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主要从事现代文学方向研究。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6-0-01废名的小说语言风格总体一致,其中以《竹林的故事》和《桥》为代表的小说语言更朴实无华,而后期的《莫须有先生传》语言更典雅蕴藉,但总的呈现出简约、含蓄、晦涩的风格。

本文试图运用黎运汉《汉语风格探索》的相关知识从语汇、句式、修辞三个方面解析废名小说的这种风格。

一、词汇选用的日常性废名曾说:“我分明地受了中国诗词的影响,我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绝句二十个字,或二十八个字,成功一首诗,我的一篇小说,篇幅当然长得多,实是用写绝句的方法写的,不肯浪费语言。

” 他的小说确实注重精雕细琢。

如在动词的选用上,《桥·“送牛”》“三哑——他是怎样的欢喜,一面走,一面总是笑,扁担简直是他的翅膀,飞”。

《讲究的信封》“书刚拿到手上,不知不觉也就从那没有密合的地方拆开,他突然被一声霹雳惊着似的,把书摔在桌上,自己坐在椅上!”“飞”、“摔”都是常用字,但这几个字将这些句子写活了,并赋予自然生命感。

废名的创作多源于家乡黄梅的生活。

于是在词语的选用上,作者又着力表现着家乡的生活场景。

他喜用俚语,将这类词引入诗境,从而生成具有张力的语境。

他用略带湖北口音的语言加上俚俗词语给我们描绘出他世界里的图景。

如《桥·茶铺》“这个癞痢婆扫了我的兴,记得有一回,现在想不起来为了什么忽然想到了,想到野外解溲觉得很是一个豪兴——”他也喜用日常生活中的名词,如“坟”、“灯”、“桥”、“塔”、“坦”、“黄昏”,这些名词作为一个个意象频繁的出现,构成了一种清淡悠远的意境。

废名及其文学创作

废名及其文学创作

废名及其作品风格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家之一,曾为语丝社成员,师从周作人,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文学”的鼻祖。

1925年出版的《竹林的故事》是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其后,相继创作有长篇小说《莫须有先生传》(1932年)、《桥》(1926-1937年)、《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1947年)(后两部都未完成)以及短篇小说、散文、诗歌若干,且后三者皆有极高的造诣。

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将六朝文、唐诗、宋词以及现代派等观念熔于一炉,并加以实践,文辞简约幽深,兼具平淡朴讷和生辣奇僻之美。

其作品风格如下:一是散文化倾向。

废名的诗往往是兴笔所致,挥洒自如,行乎当行,止乎当止。

同时废名又是运用经济的文字,废名说:“我过去写的新诗,比起随地吐痰来,是惜墨如金哩!”(废名:《谈谈新诗》)废名将古文言字词运用到新诗的语句当中并活用典故,即是极大的尝试和探索。

如“我学一个摘花高处赌身轻”,将吴梅村的诗句直接引入,嫁接得多么自然,毫不费力气。

二是以禅写诗。

1922年废名怀着一颗极大的向往之心来到北京,不久却是面临新文学阵营分裂、论争之时,于是陷入极度苦闷之中。

随后1927年张作霖率军进入北京,北平文人纷纷南下,北方文坛显得格外冷清寂寞,废名不能“直面惨淡的人生”,心理由苦闷趋于封闭,性格更内向,思维方式侧重于内省,在急剧变化的时代洪流中废名找不到可辩清方向的思想作指导,于是躲进西山参禅悟道。

汪曾祺、卞之琳都曾以此时的废名为原型刻画一个“深山隐者”形象。

此时废名思想艺术的变化很明显表现在他的小说《桥》和《莫须有先生传》上,以至他的朋友温源宁教授怀疑他受英国的詹姆斯·乔伊斯、弗吉尼亚·伍尔芙等小说大家的影响,然而不单是小说,这一变化也表现在这一时期的诗歌上。

至此废名诗风大变,内容颇费读者猜详。

废名以禅写诗,读者应该以禅读诗。

苏轼说:“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

国家开放大学22春“汉语言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期末考试高频考点版(带答案)试卷号1

国家开放大学22春“汉语言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期末考试高频考点版(带答案)试卷号1

国家开放大学22春“汉语言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期末考试高频考点版(带答案)一.综合考核(共50题)1.莫言是首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A.对B.错参考答案:A2.“我在少年时,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可怜。

可不料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

”——鲁迅《在酒楼上》谈谈这段话的含义。

参考答案:①这是吕纬甫对自己可悲人生的自责、自讽。

②吕纬甫在“五四”落潮期的“敷敷衍衍,模模糊糊”的颓废状态,就像蜂蝇一样不得不盘旋回来。

然而,他原先曾是激进的热血青年,现在却消沉、颓唐了。

③吕纬甫实际上是“我”的另一个化身。

(或:吕是“我”审视和批判的对象。

)3.下列作品属于铁凝创作的小说有()。

A.《孕妇和牛》B.《玫瑰门》C.《玉卿嫂》D.《恋爱的季节》参考答案:AB4.《在酒楼上》的作者是()。

A.老舍B.张爱玲C.赵树理D.鲁迅5.《在酒楼上》中的吕维甫在学生时代曾经是一名革命的闯将。

()A.对B.错参考答案:A6.《正红旗下》里写得最为传神的人物是二哥福海,小说里有两处突出的场面描写是()。

A.请安B.当油漆匠C.加入白莲教D.洗三参考答案:AD7.《许三观卖血记》一共有39章。

()A.对B.错参考答案:B8.阅读《孕妇和牛》中“孕妇对字的摹写”这一部分,分析小说在热爱原始生命的延续的主题下,出现了“石碑”、“文字”等关于历史、文明的标志,是为了表达什么?参考答案:①小说的主题是赞美原始的生命,同时借助“石碑”等意象对现代文明发出了质询。

②“文字”在这里成为某种文化的象征。

③历史是在不断的前进,恰如人类的文明一样。

孕妇摹写字的过程,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

9.七公公是下列作品()中的人物。

C.《许三观卖血记》D.《棋王》参考答案:A10.《许三观卖血记》的对话描写不多,场景描写居多。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填空选择题全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填空选择题全

1、周作人说“这是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是指鲁迅作品______。

2、《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做的第一件“无聊的事”是为他三岁的弟弟______。

3、《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做的第二件“无聊的事”是送剪绒花给______。

4、《铸剑》选自鲁迅的历史小说集______。

5、《铸剑》中的两个复仇人是______。

6、《伤逝》的女主人公是______。

7、废名原名叫______。

8、1929年,废名出版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是______。

9、《子夜》中吴老太爷的“护身法宝”是______。

10、钱良材是茅盾的______中主要人物之一。

11、______是沈从文“湘西世界”的集中代表,体现着他的人生理想和文学理想。

12、《边城》中,大佬与二佬的父亲是______。

13、沈从文的湘西题材创作可分为“现实”和“怀旧”两种情况,《萧萧》和《丈夫》可视为______题材。

14、老舍的小说______讲述了一个满族北京市民衰败的故事。

15、“她不但自己爱赊,而且颇看不起不敢赊,不喜欢赊的亲友。

虽然没有明说,她大概可是这么想:不赊东西,白作旗人!”这个“她”是《正红旗下》中______。

16、萧红的《呼兰河传》是描写童年生活的______小说。

17、萧红不仅创作了《呼兰河传》,还有代表作中篇______。

18、《呼兰河传》中,祖父用黄泥裹起来烧了给我吃的第一只是掉在井里的______,第二只是掉在井里的鸭子。

19、小团圆媳妇是萧红小说______中的人物。

20、《倾城之恋》是一个______之间的双城故事。

21、《倾城之恋》中男女主人公相识的介绍人是______。

22、《倾城之恋》中的女主人公是出身破落大族的闺秀______。

23、《倾城之恋》中的男主人公是阔绰的华侨子弟______24、《金锁记》的主人公是______。

25、《金锁记》中曹七巧的女儿叫______。

26、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金锁记》是一个关于______的故事,而《倾城之恋》是一个关于“逃离”的故事。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教学辅导辅导一·《故里三陈》》导读一、思考与理解(注意结合作品)1.《故里三陈》塑造了故乡三个姓陈的能人巧人形象,三篇写法各有不同。

其中《陈小手》一篇写男性产科医生陈小手的经历与命运。

小说开头就交待男性产科医生在当地绝无仅有,同时也是被人瞧不起的一个职业。

但陈小手不仅不以为然,而且敬业,手艺高超。

小说简单交待了陈小手的经历,也就是他的与众不同,却并未交待他为何要做产科医生。

后半部分详细描写给团长太太接生的经过,最后轻描淡写地安排了陈小手的结局:仅仅因为他出于职业需要接触了团长太太的身体,这样一个有个性有手艺而又敬业的能人,被团长一枪打死。

《陈小手》是汪曾祺的奇作。

团长的一声枪响,洞穿了汪曾祺刻意营构的平淡与和谐。

陈小手的一汪鲜血足够将流氓时代的丑恶真实地映现在广袤的天幕上。

但作者不敢为此投射人性之光。

他随手牵来冷峻的布幔,轻轻地将这一汪鲜血掩住,然后心平气和地这样结束全文:“团长觉得怪委屈。

”简直需要一种大痛苦大刻毒大觉悟,才能在加此暴烈的地方写出如此平和的奇文,它给读者的震憾是深长持久的。

这是汪曾祺文学创作中最为奇崛最为辉惶的一笔,尽管还有点遮遮掩掩躲躲闪闪,可总算是显出了一点想直面人生的姿态。

有人说他写男女之情是“发乎情,止乎礼”,我看他写到暴力与黑暗时,他是发乎恐惧,止乎斯文。

他对自己的恐惧感感到恐惧。

刚刚掀开一角,就闭目塞听,撒手而去,然后忙于洗手整衣,恢复士大夫的斯文风度。

凡是威胁到斯文风度的恐惧,他要么忘掉,要么化掉,即使忘不掉化不掉,也只能按下不表。

他是一个有教养的人,任何时候都不能呲牙咧嘴呼天抢地。

他给自己定位为小悲小欢的写手。

在文学作品中,制度暴力总是以人格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它不可抗拒的威力几与军事暴力相一致。

陈四常年深陷在平静卑琐的瓦匠生活中,只在每年一次的赛会上以出神入化的高跷表演体会到人生的辉煌。

然而那个体制中的头面人物乔三太爷一个巴掌就将他的辉煌打得粉碎,从此他永远告别了这种充满仪式感和艺术气息的表演,生命进入了漫长的黑暗和卑琐之中(《故里三陈·陈四》)。

废名

废名

静寂意境的营造是这个时期小说的另一个美学特征。《菱荡》中的陶家 村一年四季总 是那样的宁静,它深藏在茂密的树林之中,一道河水,一个水洲使它远 离县城的喧嚣与热闹,偶尔听得见深林中斧头砍树的声响,水的唧唧声 以及聋子、张大嫂们那些似断非断的三两声打趣,给人一种“蝉噪林愈 静,鸟鸣山更幽”的感觉,一切最终还是消融在无垠的静谧之中。 废名笔下的人物大多是老人、孩子及天真少女,即使是青壮年却也是半 聋半哑,如《菱荡》中的陈聋子,《桥》中的三哑等,他们的单纯、质 朴、少受尘世污染,更具自然本性,他们没有如簧的巧舌去制造那些令 人作呕的噪音,他们精神丰富而形式却简单宁静。陈聋子便具有极强的 象征意义,因为耳聋,他的世界永远是宁静的,尘世的噪音唯他能充耳 不闻,也不见他轻易说话,唯其如此,他才能真正地守自己的本真心, 才能自由地去体认世界万物的真如本相。在静中弥漫着一股孤独、清冷 的氛围,透露出一种孤寂之感,是废名意境的重要特点。在废名作品中, 他大量使用坟、送路灯、落日、箫、孤雁、庙檐上的风铃、碑、树荫等 意象符号,以造成一种神秘、清幽、孤独的气氛。
作品思想
废名禅学思想由“观心看净”到“无相无念无住”的转变,导致其创作由空灵 静寂转向自由洒脱,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 《竹林的故事》、《桃园》、《枣》、《桥》是第一阶段的代表作。这一时期 的小说从整体上看是远离现实人生和当代社会问题的,即使有,却也何其微弱, 尤其是越到后来,我们几乎找不到半点当时甚为时尚的作家主观的对于现实人 生的哀愁或者抗议。《菱荡》所描绘的完全是一幅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 源。 小说《桥》更是废名精心营造的通向宁静禅境的美丽桥梁。作品中的史家庄, 处处是“东方朔日暖,柳下惠风和”式的平和宁静,人们男耕女织、知足常乐, 人性淳美,古风习习。小林、琴子、细竹无论是儿时还是长大后均天真、纯朴, 他们和睦相处,一反一般小说中所描写的那种三角恋爱的生活模式,丝毫没有 情人与情敌之间的种种猜测、怀疑与色心斗角。废名只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幅静 美的中国画,却并不引导人们去着力思考社会现实问题。

快乐的儒家精神——废名《菱荡》中的意象新解

快乐的儒家精神——废名《菱荡》中的意象新解

值在观赏 , 菱却可食用 , 尤其荒年 , 可救饥民性命 。
作 品, 浣衣母 》《 如《 、 四火》 , 等 但更 醉心于乡村 的
美, 乡村宗法社会所蕴含的和乐并 未被悲剧 和眼 泪冲淡 , 这种地方可见废名的个性。
古时候有“ 畜菱” “ 、种菱” 之举 。《 书 ・ 汉 龚遂传》 :
周作人是儒家的儒家不喜怪力乱庄讲静观默察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废名向往的神故周作人喜欢佛教的戒律因为他从戒律中看是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是活泼泼的生之到了生活常识看到了礼看到了生活的艺术
维普资讯
第2 8卷第 4 期
2006年 7月
渤海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 学版 )
摘 要 :菱荡” 聋子” 菱 荡》 “ 和“ 是《 的两个关键性意象,菱荡” “ 代表 着世俗、 实用,聋子” “ 代表着“ 封 闭” 快乐, 、 二者共同体现着废名的追求和乐的精神世界。《 菱荡》 并非一般 田园牧歌 , 作者的用意在 自 我
修 为, 这与儒 家修 齐治平 思想一 脉 相承 。 ’
荡》 也可采取这种方法 。 《 菱荡》 创作于 12 年 1 月 , 97 0 收人小说集《 桃 园》 。该作最能代表废名早期风格 , 乡村 人事 , 儿 女翁媪 , 冲淡平和 , 低徊婉转。此作历来为读者所 喜爱 , 誉其为有诗意 , 美不胜收。近年更有人从禅
宗的立场出发 , 中寻绎 出作者与佛教文化的联 从 系, 此均有益于作 品的传播和解读 。但若从 意象 出发 , 深入挖掘主要意象背后的意 蕴 , 则当别有洞 天, 直抵废名的精神世界 。
J u a o oa Unvri (oil c ne o r l f hi i syS c i c) n B e t aS e
Vl . 8 No. 0 2 1 4

国家开放大学智慧树知到“汉语言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网课测试题答案卷5

国家开放大学智慧树知到“汉语言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网课测试题答案卷5

国家开放大学智慧树知到“汉语言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网课测试题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第1卷一.综合考核(共10题)1.小说《棋王》反映的社会背景?2.周作人最欣赏废名作品的()。

A.理趣B.禅趣C.涩味D.京味3.《许三观卖血记》是一篇()小说。

A.长篇B.中篇C.短篇D.中长篇4.《许三观卖血记》一共有39章。

()A.对B.错5.《在酒楼上》是属于()较强的作品。

A.记叙B.抒情C.思乡D.回忆6.下列作家中()的小说被称为“诗化风情小说”A.林白B.阿城C.汪曾祺D.鲁迅7.收在《彷徨》的,与《在酒楼上》同时期的关于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有()。

A.《孔乙己》B.《孤独者》C.《离婚》D.《伤近》8.下列作品属于铁凝创作的小说有()。

A.《孕妇和牛》B.《玫瑰门》C.《玉卿嫂》D.《恋爱的季节》9.废名小说《菱荡》几乎没有故事,一切依赖()组织。

A.情节B.人物C.情境D.意识10.“不作俗人,哪儿会知道这般乐趣?家破人亡,平了头每日荷锄,却自有真人生在里面,识到了,便是幸,即是福。

衣食是本,自有人类,就是每日在忙这个”———阿城《棋王》结合作品,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它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创作观?第1卷参考答案一.综合考核1.参考答案:《棋王》是当代作家阿城的一部短篇小说。

小说被视作是新时期“寻根文学”的发韧之作。

故事讲述了知青“棋呆子”王一生四处寻找对手下棋、拼棋的故事。

小说语言抛弃了20世纪80年代惯有的语言逻辑转而回归宋明小说的语境之中,朴实而飘逸俊美。

2.参考答案:ABC3.参考答案:A4.参考答案:B5.参考答案:B6.参考答案:C7.参考答案:BD8.参考答案:AB9.参考答案:C10.参考答案:①“乐趣”指下棋的精神世界,“真人生”指普通人平凡的生活。

②这段话借“我”之口反映了阿城对现实人生的看法,表现了对普通人生的肯定。

③普通人的人生本就是幸福的,只因人们未认识到,所以才生在福中不知福。

废名与沈从文小说创作的差异

废名与沈从文小说创作的差异

废名与沈从文小说创作的差异【摘要】废名和沈从文作为京派的两大家,在创作上有很多共同的特点。

但是两人在文学接受上确是不同的效果,从而使得人们着力于小说创作上的差异。

两人不同的文化生活背景、价值观念,导致了不同小说特点。

【关键词】废名;沈从文;传统;差异废名和沈从文是京派的代表作家,具有明显的联系。

两人都以自己的创作实绩奠定和发展京派小说,两人小说在很多方面的共通之处,成为了京派小说的重要特点。

一、对现代文明的规避与厌恶,对传统文明的眷念与向往对现代文明的表现和向往,是现代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

现代小说之所以称为“现代”,在很大程度上是冲破传统的桎梏,表现现代的内容和主题。

现代小说发展之初,所表现出来的对现代文明的歌颂与赞美,以及其后对现代文明的困惑和怀疑,其围绕的中心都是现代。

而废名和沈从文等京派的小说,却拥有着明显的“反现代”意味。

在他们的小说中很少见现代文明的因子,他们似乎在有意识的规避对现代文明的描绘,却在着力的描写远离现代文明的而传统小山村。

但是,他们的小说又和旧式的小说不同。

因为他们的小说,所描绘的内容在实质上已不再是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宣传,而是一种新的价值观念。

废名和沈从文在传统的文化和生活中,发现了新的东西。

作为一个现代作家,他们的这种“反现代”,表现出的是他们对现代在中国的不同理解。

他们看到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之初,是以一种物质的方式进入中国,虽然大多数的知识分子想要用现代的文明来改造中国人的思想和观念,但并没有取得成功。

在当时,现代文明对于中国的真正实绩是一个物质喧嚣的社会,带给大多数中国人的是拜物的意识和虚伪浮躁的心态。

而此时的废名和沈从文的小说中都有部分内容是对现代文明所带给人的扭曲的描写。

在沈从文的《八骏图》中,对于达士和教授们一帮所谓现代人的描绘,把他们虚伪、做作和窥视的内心展露无遗。

达士出游,每天都会给他的未婚妻写信,他一开始以局外人的身份来看待教授甲乙丙丁们的行为,他嘲笑他们的对一位美女的各种态度和感情。

结合废名的创作,谈谈对汪曾祺称废名的小说为“作为抒情诗的散文化小说”的理解

结合废名的创作,谈谈对汪曾祺称废名的小说为“作为抒情诗的散文化小说”的理解

结合废名的创作,谈谈对汪曾祺称废名的小说为“作为抒情诗的散文化小说”的理解废名被认为是周作人的弟子,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代表作家。

代表作有《竹林的故事》《桥》《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

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而且具有抒情诗的特征,其独特的创作风格人称“废名风”,对沈从文、汪曾祺等作家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1)象征性散文化风格将散文借鉴到小说中来,是废名独具魅力的创意。

废名作为中国最后一批接受传统私塾教育的子弟,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传统散文很自然地触动了废名写小说的灵感。

废名笔下的人物大多是老人、孩子及天真少女,即使是青壮年却也是半聋半哑,如《菱荡》中的陈聋子,《桥》中的三哑等,他们单纯、质朴、少受尘世污染,更具自然本性,他们精神丰富而形式却简单宁静。

陈聋子便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因为耳聋,他的世界永远是宁静的,尘世的噪音唯他能充耳不闻,也不见他轻易说话,正因如此,他才能真正地守住自己的本真心,才能自由地去体认世界万物的本相。

在废名作品中,他大量使用坟、送路灯、落日、箫、孤雁、庙檐上的风铃、碑、树荫等意象符号,以造成一种神秘、清幽、孤独的气氛。

(2)空灵诗意境界的营造1922年废名怀着一颗极大的向往之心来到北京,不久却面临新文学阵营分裂、论争,于是陷入极度苦闷之中。

此时废名思想艺术的变化很明显表现在他的小说《桥》上,小说《桥》是废名精心营造的通向宁静禅境的美丽桥梁。

作品中的史家庄,处处是“东方朔日暖,柳下惠风和”式的平和宁静,人们男耕女织、知足常乐,人性淳美,古风习习。

小林、琴子、细竹无论是儿时还是长大后均天真、纯朴,他们和睦相处,一反一般小说中所描写的那种三角*恋爱的生活模式,丝毫没有情人与情敌之间的种种猜测、怀疑与勾心斗角。

(3)篇幅短小,语言精练废名的短篇,大多是千字文。

即使长篇《桥》,也是短篇的钩连。

随着人物的行踪,或一个场景,或一段对白,独立成篇,各有意境,各有妙趣。

废名小说中的禅宗思想

废名小说中的禅宗思想

废名小说中的禅宗思想摘要:废名小说中的禅宗思想先后经历了多个阶段,其写作风格也愈加呈现出空灵、静寂与洒脱自由之感。

本文围绕着废名小说中禅宗思想进行了专项研究,希望能够进一步探析废名小说写作风格上的演变历程。

关键词:废名小说;禅宗思想引言:在废名创作的《桥》《竹林的故事》《菱荡》这些经典著作当中,无一不透露着禅宗思想的内涵。

尤其在其后期著作当中,字里行间的禅宗思想印记体现的更加显而易见。

由此可见,针对废名小说中的禅宗思想发展脉络进行研究,可以同时获得文学上的滋养以及禅宗思想的熏陶。

一、“世界”即“佛”即“我”禅宗思想认为“世界”即“佛”即“我”,这三者是相互融合、整体划一的。

如果我想成佛,不用做任何刀削斧凿,也不必等到来世,只要把握住“我”即是成“佛”。

在废名小说中,虽然多次提到寺庙、僧人、和尚等场所或者修行者。

但僧人、和尚每天并非过着晨钟暮鼓,与佛像、残香为伍的生活,更多的是过关寄情于山水之间、超然于世外的现实生活。

例如在《桥沙滩》当中,描写了琴子在沙滩与一位尼姑相遇,老尼向其讲述了一位老汉寻找“真心人”并与其一同修行的故事,因为这则故事发生于庵堂,体现出庵堂即是两位凡人成佛之地,充分体现出废名小说当中“修心以成佛”这一禅宗思想。

在中国历史社会,曾经一度将“忠”“孝”神圣化。

当时,人由原本的“自然本体”被定义成为“伦理本体”,个体生命因此变得十分微弱,甚至可以随时被摧毁。

废名幼年时期虽然体弱多病,但其个体意识便已然觉醒,而且随着其年龄、阅历的不断增长,不仅更加关注自己内心世界与个人生活感受,对于生命也产生了更加深刻的敬畏之情,变得更加珍视生命、尊重生命。

在阅读其小说的过程中中,时常可以看到废名对个体自由的坚持、对个体生命意义的认同以及反对战争的思想,这些文字无一不代表着“世界”即“佛”即“我”这一禅宗思想的。

二、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禅宗主张人们在修行时,应当顺应人体基本生理欲求,甚至建议修行者注重个体生活品质。

废名(冯文炳)先生作品

废名(冯文炳)先生作品

废名(冯文炳)先生作品:
上海开明书店1931年版,废名:《枣》
上海开明书店1932年版,废名:《桥》
上海开明书店1932年版,废名:《莫须有先生传》
北京新民印书馆1944年版,废名:《谈新诗》
北京新民印书馆1944年版,废名、开元:《水边》
汉口大楚报社1945年版,废名著、开元编:《招隐集》
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年版,废名著、开元编:《跟青年谈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废名著、开元编:《废名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版,冯文炳:《谈新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冯文炳:《冯文炳选集》
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冯文炳:《废名选集》
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冯文炳:《废名散文选》
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冯思纯编:《废名短篇小说集》
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废名:《阿赖耶识论》
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止庵编:《废名文集》
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版,废名著,黎娜编《菱荡》
《竹林的故事》
《河上柳》
《菱荡》
《桥》
《浪子的笔记》
《去乡》
《毛儿的爸爸》
《阿妹》
《桃园》
《感谢河喜悦》
《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纺纸记》、《芭蕉梦》《阿赖耶识论》、《一个中国人民读了新民主主义论后欢喜的话》《古代的人民文艺——诗经讲稿》《杜甫论》《杜甫的诗》《跟青年谈鲁迅》、外3篇《鲁迅的小说》、《鲁迅研究》、《新民歌讲稿》《歌颂篇三百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眼花叶梦中星光——从《菱荡》谈废名小说的读法关键词:菱荡审美梦小说学提要:废名的小说《菱荡》淡化故事性,在细微的片段场景中对日常生活作了想象的表达,表现出浓郁的诗意,反映了废名以梦为真实的艺术追求。

只有整体理解废名小说精神和建立废名小说学才能更好理解《菱荡》。

废名小说学应该包括以梦为真实的艺术观、以诗法入小说的表现法、禅宗式审美感受方式,加上作家独特的审美趣味等等。

从众说纷纭的《菱荡》解读现象可以知道,建立完整、有效的废名小说学非常必要,而且十分迫切。

废名在现代文学中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的小说自产生之日起,不乏赏音。

比如刘西渭认为世上虽然有比他通俗的,伟大的,生动的,新颖而且时髦的作家,“然而很少一位像他更是他自己的。

”1朱光潜认为他的小说《桥》:“撇开浮面动作的平铺直叙而着重生活的揭露”,“偏重人物对于自然景物的反应”,“充满的是诗境,是画境,是禅趣”。

2但是他的小说由于太过“苦心孤诣”,只成为少数人的星光,多数读者则感叹其小说晦涩难懂。

实际上,他的小说描写的不过是乡村翁媪,说的也不过是蓝天白云之下,青山绿水之间的琐事,不曾超过普通人经验世界,但他的小说确确实实又难以用常识的理来揣度。

我们只有超越生活的庸常,越过凡俗才能直达其如诗的梦境。

本文试以小说《菱荡》为例进入废名的艺术世界,一窥废名小说堂奥。

一《桥》是废名小说的集大成者,最能体现废名小说那如诗如梦的特色。

实际上这种特色是经过了由《竹林的故事》向《枣》、《桃园》的发展,再向长篇小说《桥》发展的过程。

长篇小说《桥》故事性与前相比大大减弱,人物的现实关系越来越简化,作者善于在片段的生活场景中,突出人物内心的感应状况。

正如朱光潜所说:“(《桥》)偏重人物对于自然景物的反应”,“充满的是诗境,是画境,是禅趣”。

小说虽然借小林与琴、细竹两个姑娘的感情纠葛为故事框架,作者重点却在于人物对外在事物的婉妙体悟,甚至包括对人物的微妙关系的心灵感应。

事件的连续性常被心灵空间的延展所打破,小说与其说是展示生活事件,不如说是以慧眼去烛照藏匿在生活片段场景中的人生意趣,由此构筑了一个乌托邦的诗意世界。

废名最初的几小说集《竹林的故事》、《桃园》甚至包括《枣》是有故事的,儿时的生活回忆成为小说的主体,在城乡文化对立的空间中,寄托了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对于乡村古老文化逝去的悲哀。

作者以温煦之笔叙写乡村翁媪之事,表达乡土儿女之情。

他那偏重于抒情的乡村生活赞歌表达了作者对未遭现代文明侵染的田园乡村生活的向往。

这些作品有写实成分,也有故事性,但作者那身处都市的人生寂寞是借用回忆方式展现的,暗示了他未来的写作方向,那就是用心灵照亮现实,小说中本不浓厚的故事和也不复杂的人际关系被充满了哀愁的心灵所笼罩。

长篇小说《桥》连不多的故事和简单的现实关系也退去,小说中小林儿童时代的生活描写,成人后与琴姑娘、细竹三人微妙的两性关系的展现,成为小说内容展开的背景。

小说更多的是呈现人物面对一个个的人生之“境”时的心灵反应。

应该说这种写作是由前面的写作倾向中导引出来的。

《菱荡》是短篇小说集《枣》中的一篇,却明显地表现出后来的长篇小说《桥》的一些特性。

《菱荡》通篇没有完整的故事,主要描绘了陶家村地方风物,四时佳景。

一方面与早期小说描写田园牧歌的倾向相联系,另一方面在淡化故事,突出小说的诗境方面则通向了《桥》的写作。

与其它作品相比,《菱荡》已经没有了早期作品那种清幽的故事和叙事者对于人事强烈的感受性。

在《菱荡》里陶家村的翠竹绿水,小桥孤塔,共同构成了以菱荡为中心封闭的生活空间,在统一、宁静、和谐的生活情境中暗示着作者的人生态度。

废名美化了他的乡村生活与自然景观,在一定意义上流露出他对故乡、乡间父老以及千百年来形成的古老淳朴的民间风习的热爱。

作者沉浸于陶家村的四时佳气中,留连于菱荡映照出的人生景致。

叙述者没有寻出一个能连缀成片的人生故事,却用一双慧眼于万般变化的景致中体会一种静谧的人生气氛和人生意味。

这分明是一种诗的写法,小说少了一分人间烟火气,多了一些想像和主观感兴。

隐藏在背后的叙述者时时在感受着四时佳兴,体味着陈聋子们那单纯而又饱满的人生情怀。

其实叙述者、陈聋子就是《桥》中那慧质兰心的小林、细竹、琴的前身。

他们面对生活场景时婉妙的心灵感悟,正是颇具诗兴的小林们所擅长的。

二《菱荡》到底怎么读?许多论者从废名所受的文化影响解读小说中人物、物象和小说意蕴。

这篇小说由于缺少故事基本要素,其形式与内容一反常规,给这部小说的阅读带来歧义。

由于废名对佛学有独到的理解,他本人在日常生活中有打坐禅修的经历,更兼以他出生在禅宗重镇的湖北黄梅,所以人们更愿意从他小说中寻求禅宗意味。

有人认为“他的小说以生动的人物形象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实际、很生活化的关于‘禅’的解释”。

3龚云普也从禅宗的角度,重新理解“菱荡”和“陈聋子”之间的关系,细致地分析出《菱荡》这篇小说所蕴含的废名禅宗式的生活观。

他说:“研究者忽视或回避了一个影响废名创作的重要因素———禅宗思想, 从而未能全面地把握废名式的小说叙事之中所蕴含的关于个体生命体验的认识, 最终也因二元对立的理性分析, 陷入了禅家所忌讳的‘无明’之境。

”只有进入禅宗文化的情境中,这样才能够“直聆禅家废名的心声”。

4夏元明则认为“《菱荡》并非一般田园牧歌,作者的用意在自我修为,这与儒家修齐治平思想一脉相承。

”5这些读法富有启示性,却将废名所受的文化思想影响代替了作家对生活的复杂感受和领悟。

说《菱荡》是禅家废名的心声,或者说它反映作者的儒家修齐治平思想,有助于揭示作家创作中的思想来源。

但都是将作家废名所受的文化影响等同于作家把握生活的审美感受,有简单之嫌。

应该说小说以宗法制度下的乡村社会为描写对象,儒家文化所影响的乡村生活景观自然成为小说人物生活的主干部分,作家对禅宗文化的深深浸染也影响了废名独特的艺术思维。

但是禅家之悟和儒家入世之乐都只是作者理解、感受生活与人生的背景,作家对人生的审美态度才是决定性的。

他的审美态度是综合性的,它将各种思想调适,形成了把握感受生活的独特方式。

《菱荡》中陶家村的安宁生活和陈聋子恬淡自适的生活态度是作者那调和、自适的审美观念的产物。

如果说小说有儒家的入世之乐那么作家剔除了现实生活的矛盾痛苦;如果说小说反映了禅家的妙悟之心,那么作家是以受到禅宗文化影响的“作家”身份,而不是从修道者的立场感受生活,少了宗教修炼的枯寂,也少了一份神秘。

作家分明以一个诗人的目光观察四时风光,体味着人与自然的和谐,欣赏着这里瓦屋与泥墙,流水绕翠竹,青菱浮满塘。

小说表达的是一种混沌的感受,写景是着眼皆春,写人紧贴着人物。

随着情境变化,无处不是生机满眼。

这里灌注了作家的梦想,人世的艰难和人生的苦难都在作者笔下化成了满眼的花叶,盈荡的诗意。

是一颗明澈纯净的心和一双善于发现的眼使得那平凡自然的景观,琐碎日常的人事都蓄满了诗意。

所以作家独特的审美感受是受到了禅宗文化影响,也与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乡村人生景象相关,但这二者又不是作家的审美感受本身。

审美感受是众多因素调和的产物,它更直接影响小说形态。

龚云普要求人们理解《菱荡》不要堕入“无明”之障,他却坚持在禅宗文化情境中理解废名的个体生命体验,这是另一种“无明”之障,即用单一思想理解复杂文学。

所以建立一种整体的有效的废名小说学,重新面对其小说和语词是十分必要的。

王岩石呼吁将“哲学的废名”与“文学的废名”分开。

他认为“废名的禅宗思想仅仅是其文学创作中的一个文学向度,与之相并列的思想因素尚有传统文学的转变与儒家传统乡土观等等,其期间不乏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思想因素。

”由此他提出要“构建符合废名文学思想特征的方法论”6这给我们建立废名小说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废名的审美感受应该包括创造性地转化传统文学,汲取禅宗文化精髓,钟情于儒家传统乡土观念,还有废名特别的艺术气质。

由《菱荡》而言,选取颇具古风的陶家村人的生活为描写对象,陶家村四时景物,风俗民情,平淡的生活,普通的人物,片段的生活景象深深渗透了作者传统的乡土意识。

陶家村人包括陈聋子本人并不具有那种慧眼,能于凡俗人生场景中发现、感受如诗画的意境。

是作家的审美意识以及内倾的个性气质,使得叙述者不断超越凡庸,直指纯美的心理真实。

作家自小所受的禅宗文化保证了他在叙写生活时,处处闪耀着空灵,于简单处包蕴丰富。

除此之外,《菱荡》还反映出作家融铸了传统文学的努力。

废名用传统的诗歌意境歌颂了原始古朴的乡土人性美,用绝句形式创作小说。

小说中叙述者在日常生活的吉光片羽中寻出了满蕴着的诗意,这里有清新的自然景观,萧散的人生景致,它是诗境、画境,也有禅趣。

所以理解《菱荡》不能纠缠于某一种思想,更不能从一般的艺术常规寻章摘句,从废名整个人和他的整个创作大背景中进入其小说,大约不会犯盲人摸象的错误。

三理解废名小说不能不理解废名的小说观。

《菱荡》完全打破了传统小说模式,在小说、散文和诗歌之间游走,究其实是他的小说观在起作用。

废名在《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中有一段话:“人生如梦”,不是说人生如梦一样是假的,是说人生如梦一样是真的,正如深山回响同你亲口说话的声音一样是物理学的真实。

镜花水月你以为是假的,其实镜花水月同你拿来有功用的火一样是光学的上的焦点,为什么是假的呢?你认火是真的,故镜花水月是真的。

在废名看来,一般情况人们感叹“人生如梦”,其前提是梦是虚假的。

而废名着重强调梦与人生同质同构,真实不虚。

梦的真实主要体现在它与人生的联系上。

周作人说:“文学不是实录,乃是一个梦:梦并不是醒生活的复写,然而离开了醒生活梦也就没有了材料”,“冯君所写多是乡村的翁媪的事,这便因为他所见的人生是这一部分——其实这一部分未始不足心代表全体”。

7这是对废名小说观的洽切解释:梦不是生活又离不开生活,它又是对生活的想象,幻化。

文学则是对梦的直呈,即文学表现人的想象与人的内心活动,也就是表现真实人生。

梦与文学、人生一样等值,写作就是瞬间心与物的交汇,是在情境中心灵对物的反应。

这样理解梦、想象与文学的关系,与文学反映论、表现论都不相同,这种文学观是内倾化的,常常造成其小说即景生情,任机随缘的特点,故而他的小说意绪纷纭,难以明确说解。

废名曾经说过:“有许多人说我的文章obscure,看不出我的意思。

但我自己是怎样的用心,要把我的心幕逐渐展开来!我甚至于疑心我太clear得厉害。

”8他的小说是他的心灵逐渐展开的产物,而不是将其感受的事物展现出来,所以他的小说远离现象世界,而近于梦幻。

读者大呼难懂理所当然。

《菱荡》不是实录生活,它是作家心中的诗,也是作家营造出来的梦幻。

虽然以宗法制度下的乡土生活为写作对象,却用诗眼幻化了生活。

小说不仅故事在退化,就是形式方面也反映出部分与部分之间缺乏现实的逻辑连贯性,句子与句子之间多有省略,思想跳跃、意蕴难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