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废名乡土小说
以《桥》为例浅析后五四时期废名的小说创作
内容摘要:20年代中期以后,左翼文学成为文学主流,而以自由主义作家为代表的非主流文学仍然坚守艺术与人道的立场,传承五四精神与作风进行文学创作,废名就位于其列。
从作家创作的心态方面来看,废名后五四时期的创作“躲避了伟大的时代”,体现了废名当时的出世精神,但一个作家是不可能完全脱离这个时代的,作品中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的入世精神。
关键词:废名后五四时期出世入世菅伟薇以《桥》为例浅析后五四时期废名的小说创作一.后五四时期的废名及其作品20年代中期以来政治和社会方面的一系列变动带来了文学革命的转向,当时以左翼为代表的主流文学,把功利性的崇高理想和社会使命作为其重心,反映集体的目标。
然而,以自由主义作家为代表的非主流文学,仍坚守艺术与人道的立场,传承五四精神与作风进行文学创造。
而废名因其风骨独特,作品风格平淡隐逸位于其列。
废名是现代田园诗化小说的开拓者,他的田园小说显现了和当时主流文学完全不同的审美和价值取向。
废名栖身于这种文学,在审美的道路上将目光越过现有的一切,回到诗性的乡土中国,争取一块“自己园地”以“诗意地栖身”。
1927年,军阀张作霖入北京,改北京大学为京师大学堂。
废名对此不满,休学一年。
其间迁入西山正黄旗村,终日沉思默想,心情苦闷。
此时常谈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和李义山的作品。
同时,与同乡熊十力交往密切,这期间常到熊处谈论儒道异同等事。
1928年,北京大学校名恢复,废名回校复学。
在这以后,他阅读了大量的欧洲文学和俄国文学作品,对他的创作有一定的影响,但他仍然保持着中国文学的历史传统。
这时,他对杜甫研究,也颇有兴趣。
1929年,北京大学毕业后,经周作人的推荐,废名在北京大学国文系教书,担任讲师,讲李义山、温庭筠的作品。
除了教学之外,废名还勤于创作,以废名为笔名发表了许多作品,主要成就在小说方面。
1928年至1932年,废名先后出版短篇小说集《桃园》、《枣》以及长篇小说《桥》和《莫须有先生传》。
这些小说,题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反映知识分子的生活,叙述乡村的平凡人事。
探析废名前期乡土小说中的田园牧歌风格
探析废名前期乡土小说中的田园牧歌风格——以《竹林的故事》为例Xe10260127 王挺Xe10260129 吴文琴摘要:兴起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京派,是现代文学史中最为重要的流派之一。
而京派小说家以大量的篇幅描绘了乡村生活特有的风俗画,表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人性美。
其中,废名的乡土小说清新淡雅,质朴敦厚,仿佛是一首婉转悠扬的田园牧歌,而描绘得和谐、纯朴的乡土生活,以此表现本真人性以及对生命存在的深切关注和思考,传达出对传统乡土文化的认同,寄托自己的文化理想。
关键词:京派乡土小说废名田园牧歌式的风格《竹林的故事》30年代在中国北方以《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水星》《文学杂志》为主要阵地,形成了一个作家群,一般称为“京派”也称“北方作家群”。
而该派的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凌叔华、林徽因、萧乾、芦焚、李健吾等。
京派小说家们在他们的作品中更多的展示的乡土文化的韵味,如沈从文笔下之湘西,废名笔下之黄梅,芦焚笔下之果园城等。
其主要创作特点是:以小说、散文为主,描写中国乡村的风俗人情,针对现代社会的道德沦丧,加强对民族性格心理的探求深度,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将传统与现代、雅与俗各种因素整合起来,形成一种具有独特中国文化风貌的文学形态。
京派作品大多接近自然、田园与农村,有“采菊东篱下”的隐居情境,包涵着田园牧歌般的文化价值底蕴,他们更把东方情调的诗情画意融合在乡风民俗的从容隽逸的描绘之中,形成一种洋溢着古典式的和谐和浪漫性的超越的人间写实情致。
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湖北黄梅人,我国著名的现代小说家、诗人、学者,人们称他是30年代京派小说的鼻祖、“中国现代第一个田园小说家”等,曾任北大中文系教授。
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他的小说融西方现代小说技法和中国古典诗文笔调于一炉,文辞简约幽深,兼具平淡朴讷和生辣奇僻之美。
这种独特的创作风格人称“废名风”,对沈从文、汪曾祺等作家产生过影响。
婉转悠扬的田园牧歌_废名乡土小说探析
收稿日期:2010-03-10作者简介:陈晓超(1980-),女,辽宁营口人,营口职业技术学院,助教,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0年第3期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NO.32010(总69期)JOURNAL OF LIAONING TEACHERS COLLEGE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General No.69婉转悠扬的田园牧歌———废名乡土小说探析陈晓超(营口职业技术学院,辽宁营口115000)摘要:废名乡土小说清新淡雅,质朴敦厚,仿佛是一首婉转悠扬的田园牧歌,写出了宗法农村的萧条和农民的苦难。
在传统意义的象征艺术手法基础上,局部借鉴现代表现手法,形成其在现代小说中的独特地位。
关键词:田园风味;散文化与诗化;象征主义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898(2010)03—0017—02一、“五四”时期的散文创作大家该算周作人了。
他冲淡平和的美文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作家,俞平伯、朱自清等大散文家无一不受其影响。
但这都是在散文小品领域内的继承,而在小说领域内继承这种美学风格的作家算废名为首创。
废名极力描绘出乡村水榭田畴的自然美,那往往是一种远离尘嚣的纷乱的静美,一种笼罩在安谧气氛中农村的古朴美:小河、木桥、碧绿的菜畦、低矮的城垣、叫人无风自凉的菱荡。
他的人物,就生息在这样的环境之中,一切都透出既清新又古老的气息,尤其因为这是古老中国的农村,由交通阻断和重重屏障造成的与外界的隔绝,近代历史所显露的特别迟缓的发展速度与生活节奏的确常常使人造成如入“桃花源”的印象。
然而,更能显示这种田园风味的,还是演变于这自然环境中的人情世态以及风俗画的描绘。
《柚子》就是以无限眷恋和凄楚的心情,回忆了往昔与表妹在农村一起度过的无忧无虑的生活:那每逢年底外祖为他们做的包饧糖,到山顶折来如火般鲜红的杜鹃花,在水边将碧绿的湖草用剪刀修成唱戏的胡子以及夏夜稻场上男女孩子所做的不同游戏……所有这一切画面,都是以安定、自足的农村生活作为底色。
竹林的故事赏析
竹林的故事赏析《竹林的故事》赏析谁能把小说写得像诗、像散文一样优美,谁的小说平淡如水、没有高潮也一样有吸引力,废名创造了这个奇迹,作为一位乡土文学作家,废名的作品并不像别的乡土文学家那样写实,而是写“飘”。
他的小说情节淡化,不见大起大落,只是写了平凡人的平凡生活,语言简朴优美,抒情依连,盈溢着田园牧歌式的恬静气息。
废名的作品“有一种隐逸的情调,有一种冲淡如陶诗、清澈如溪流的风格。
”而《竹林的故事》正是他这一风格的体现。
《竹林的故事》讲的是三姑娘的故事,她和家人住在竹林里,父亲很早去世,留下她与母亲两个人。
她的生活平淡如水,每天种菜卖菜,侍奉母亲,不喜欢热闹,也不爱梳妆打扮。
后来嫁了人,也还是过着平凡的把家持道的生活。
小说没有高低起伏的情节,全文如一条浅溪缓缓流动,但却给人一种心灵的享受,让人爱不释手。
同样的乡土题材,可废名却不像别的乡土文学家一样,揭露农村的愚昧无知,批判封建残留思想的丑陋,他笔下的“乡土”,没有宗法制农村的天灾与人祸,横暴与屈辱,而代之以由灵性化的自然、自然化的人生交织出来的“一切农村寂静的美”与“平凡的人性美”,字里行间都渗透着禅意。
废名是一位性情温和、不喜交接、崇尚禅道的作家,他滞溺禅道后,喜欢以打坐入定的玄妙方式来体验生活,在他的小说创造中,则以随缘任事的恬淡心境,以直观了悟、清静无为的方式去照观、把握世界与人生。
因而他的作品无不带有禅道的影子,又或者说,他创作小说的本意就是为了宣扬禅道。
三姑娘是作者刻意创造出来的一位完美女子,但是作者并没有从外貌上描写三姑娘,而是着力刻画出一个有着“月色一般”清静、如“栖在竹林的雀子”一般淑静的三姑娘,她不喜热闹,勤劳善良,纯美得让买菜的顾客掏出铜子也会自惭俗气。
作者先是写了小时候的三姑娘,一个活泼乖巧而又恬静的小女孩,跟着爸爸去打鱼,就安静地看着爸爸,只有鱼上了钩,“三姑娘小小的手掌,这时才跟着她的欢呼的叫声热闹起来,”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的形象栩栩如生;有时候她又会把爸爸忘记了,“只是不停地抠土,嘴里还低声的歌唱,头毛低到眼边,才把脑壳一扬”,一个乖巧恬静的小女孩呈现在我们面前。
冯文炳(废名)小说的思想特色与艺术特色
冯文炳(废名)小说的思想特色与艺术特色冯文炳(废名)小说的思想特色:
(1)表现出他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关注,对乡民命运的同情,较多的流露出对旧制度、旧礼教的不满。
如《柚子》。
(2)对一些善良的乡村小人物关爱,赞美他们纯朴的人性美和古朴的生活方式。
如《竹林的故事》《桃园》。
(3)田园山水之美有人物性情之美相得益彰。
对于佳山秀水的留恋,加浓了废名小说的隐逸倾向,长篇小说《桥》中表现最为充分。
冯文炳小说的艺术特色:
(1)抒情小说,浪漫特色,充满恬淡清逸的抒情色彩,洋溢着田园牧歌的静雅气氛,传达出远离尘嚣的浪漫主义气息,从中透出一种悠悠的感伤。
(2)诗话小说,意境冲淡而诗情浓郁。
自觉地把小说当成诗,追求独特的意境、独特的神韵。
(3)结构上大多属于散文化的小说结构,不重情节而重情绪、意境的渲染,颇具古典诗词含蓄而有跳跃性的特点。
废名二十年代的乡土小说简评
欲 闪露” 的阶段 , 这也有一个过程 。他 的部分作品显得奇僻晦涩。他写就 了一种 非写实非浪漫 、 似写 实似 浪漫的 田园诗 , 是淡
薄的现 实主 义和素雅的浪漫主义的交融。
关键词 : 名 ; 废 乡土 小 说 ; 实主 义 ; 漫 主 义 现 浪
, 曙光还 在前 面 。就 废名 而言 , 本是 受 文 过 , 名 的作 品 , 他 废 是充 满 了一 切农 村 寂静 的美 。差 不 学革 命 的鼓 舞 和推 动 来 到北 京 的青 年 , 这 时 的 创 多 每篇都 可 以看 见一 个 我 们 所 熟悉 的农 民 , 一 个 他 有 作, 是面对 现实 的 , 时甚至 是对 现实 的深 刻 和独 到 我们 所生 长 的乡村 。如我 们 同样 生 活过 来 的活 到那 有
神庙 的 和 尚》、 河 上 柳》 写 的 也 是 平 凡 人 的 平 凡 兵 士 , 者对她 一 往情 深 , 她 誉 为 人们 “ 共 的母 《 描 作 把 公
收 稿 日期 :09— 2—1 20 0 5
作者简介 : 陈边城( 99一 ) 男, 17 , 湖南广播 电视 大学助教 , 湖南师范大学现 当代 文学在读硕 士。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9— 12 20 )2— 0 4— 3 10 5 5 (0 9 0 0 4 0
乡土小说 , 是指 以农村 或小 市镇 的 生活 为题 材 ,
生活 。《 神 庙 的 和 尚》 火 最后 的摸 秋 和那 一 个 葫 芦
着力 于风土 人情 的描 绘 , 带有 浓 重 的乡 土 气 息 和地 两个 瓢 , 得 让 人 落 泪 。《 上 柳 》中柳 树 的被 伐 , 淡 河
总第 3 8期
S m o 3 u N .8
试论周作人对废名小说创作的影响——兼论周作人对乡土小说的倡导
试论周作人对废名小说创作的影响——兼论周作人对乡土小
说的倡导
张学敏
【期刊名称】《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29)1
【摘要】周作人在20年代关于"抒情诗的小说"和"乡土小说"写作的理论倡导着重于三点:强调乡土色彩;乡土文学是形成作家个性的一个基本要素;乡土文学是进入世界文学的一个必备条件.在废名早期的小说中有乡土写实性很强的作品,其中承载了他对乡村世界批判性的现实观照,到中后期他完全行走在他的老师周作人先生所预设的途程中,他的田园诗化小说,显示了我国现代小说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多样化风格.【总页数】4页(P9-12)
【作者】张学敏
【作者单位】天水师范学院,文史学院,甘肃,天水,741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试论乡土小说从五四时期到左翼时期的转向——以王任叔乡土小说创作流变为例[J], 白鹏
2.周作人1940年代的两次演讲——兼论周作人对“儒家”的悖反 [J], 徐从辉
3.行走在理想的边缘——浅论废名的乡土小说创作 [J], 刘攀;;
4.沈从文与废名在乡土小说创作上的差异 [J], 李磊
5."从土里滋长出来的个性"r——从周作人对乡土小说的评点看其乡土文学观 [J], 李卫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废名二十年代的乡土小说简评
总第38期Su m No.38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ournal of Hunan Radi o&Televisi on University 2009年第2期No.2.2009废名二十年代的乡土小说简评陈边城3(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湖南长沙 410004)内容摘要:废名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最早以乡土为题材的小说作家之一,他不同于同时代的乡土小说作家,而是在同样汲取古今中外文学精华的基础上,自辟蹊径。
但他并不曾完全逃避生活,他的很多作品表现出人生的困顿。
即使发展到“不欲闪露”的阶段,这也有一个过程。
他的部分作品显得奇僻晦涩。
他写就了一种非写实非浪漫、似写实似浪漫的田园诗,是淡薄的现实主义和素雅的浪漫主义的交融。
关键词:废名;乡土小说;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52(2009)02-0044-03 乡土小说,是指以农村或小市镇的生活为题材,着力于风土人情的描绘,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台静农、王鲁彦、彭家煌、许杰等作家的乡土小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古老中国的风俗画,反映了乡土世界的野蛮残酷、破败凋敝和农民生活的困顿悲惨。
坚持走自己创作道路的废名,不断突破自己和刷新自己,开辟出了自己的艺术境界。
废名二十年代的乡土小说,呈现出非写实非浪漫、似写实似浪漫的特质,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产物。
1922年废名来到北京时,正是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处在退潮的时期,但退潮并不等于衰竭,春风仍在吹拂,曙光还在前面。
就废名而言,他本是受文学革命的鼓舞和推动来到北京的青年,他这时的创作,是面对现实的,有时甚至是对现实的深刻和独到的反映。
《柚子》流露出有情人终难成眷属的遗憾和对封建制度的微愠。
《浣衣母》中的李妈以废名的婶母为原型,讲述了她从一个受尽全城尊敬的道德化身变成人皆躲之的“城外老虎”的故事,隐藏着作者对旧伦理的忧思。
废名小说《桃园》解读
废名小说《桃园》解读
废名是中国网络文学界的一个知名作家,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其中《桃园》是一部
备受关注和赞誉的作品。
本文将对《桃园》进行解读,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这部小说。
《桃园》讲述了一个故事,主人公是一个年轻的农民,他在一片荒地上建立了自己的
农场,不断种植着各种作物。
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但是他坚持不懈
地努力,最终获得了成功。
这个故事的主题是努力工作、坚持不懈、追求自由与幸福。
在小说中,作者用了很多象征、隐喻和比喻来表达主题。
比如,他把农民的一天比作
一年,用这种方式表现出了农民的辛苦劳动和付出。
作者还通过描述农民的收获,表达了
坚持不懈和追求成功的价值。
除了主题外,小说中还有很多有趣的人物和情节。
一个值得注意的是,小说中的人物
都很接近生活,他们的性格和行为非常真实,就像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人一样。
这让读者感
觉更加亲切和自然,深入体验到了小说所描述的情感和境界。
此外,小说中还有很多反映社会问题的元素。
作者并没有全然肯定农民劳动的价值,
他描绘了农民在生产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压力。
这样的描写既表现了他们的勤劳和坚韧,也暴露了他们处于一种不公平的境地。
这对于提高人们的社会意识和改善社会环境有着很
大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桃园》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小说,它通过深入的人物刻画,鲜明的情节结
构和精妙的语言技巧,展现了人们在追求自由与幸福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同时
也向人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努力工作、坚持不懈、追求自由与幸福。
读废名《竹林的故事》
读废名《竹林的故事》《竹林的故事》是废名的乡土抒情小说中的代表作,也是新文学初期最富有诗情画意和青春气息的作品之一。
小说以竹林为背景,描述了农家女阿三从童年到结婚的几个生活片段,塑造出了一个贤惠乖巧的女性形象。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把眼光聚焦在作者所营造的优美宁静的情境中,周作人曾评价过这篇小说是“坐在树荫下来读”的。
确实,一口气读下来,这篇小说真的很美,无论是生成于作者笔下清幽的竹林、还是活在作者笔下淳朴善良的人儿,都透着一股清新的味道。
自古以来,中国人情感的表达都非常含蓄,甚至稍显笨拙。
就像小说中的三姑娘和她母亲一样,母女两人相依为命,相互爱着,却都不善于表达,总归于沉默。
然而误解与隔膜就在沉默的滋养下日渐生根、发芽并且壮大。
除去与母亲相差三十岁的代沟不说,三姑娘本是一个沉默寡言,不爱说话,非常害羞的人儿。
自己善良,较真,却又从来不为自己的做法解释。
所以她以自己的方式为妈妈付出,虽然不被理解。
而母亲是一个没有受过什么教育,迷信鬼神的封建传统妇女,落后,固执使得她也无法理解女儿,只是同样以自己的方式深深地爱着女儿。
这读起来不禁让人深感惋惜。
可是,为什么内心的感应如此强烈呢?我不禁想到了现在和我相依为命的爸爸。
小孩子一般都比较喜欢粘着妈妈,我也一样,从小到大,我就比较亲近妈妈。
妈妈是一个受了教育的人,思想比爸爸前进,随着年龄的增加,我更加觉得和妈妈有更多的共同语言,而和爸爸基本上没什么话说。
妈妈的离开,从此没有了第三个人来调解,我和爸爸之间只能逐渐疏远,疏远。
爸爸是个脾气很暴躁的人,这份感受在妈妈刚离开我们的那段时间我最记忆深刻。
那段时间,爸爸沉浸于打牌,爱抽烟,还很容易发脾气,无论是冲我,还是冲着奶奶,谁都不能跟他顶嘴。
有时候看着爸爸这样子,我感觉好失望,但更加感到心疼。
很多次我都想学着电视里面的懂事小孩一样,给爸爸说一段感人的话,鼓励爸爸振作起来。
可是我从来没有过把这个想法要付诸行动的勇气,我会觉得很害羞。
废名
调表现尚没有被现代社会污染的宗法制农村世界,表现带有古民风采的人物的淳朴美德,展示农村的老翁、妇女、小儿女的天真善良的灵魂,流露出一种寂静的美,笼罩着淡淡的忧郁与悲哀,具有一种田园诗般的宁静、和谐、幻美的
韵味,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别具一格。
其次,小说诗化、散文化,具有独特的文体价值。
废名的小说不重视故事情节,而具有散文化的倾向,并且深受中国古典诗文的影响,语言精炼、浓缩,充满了跳跃、省略和空白,擅长直接引古诗入小说,将现代白话和古典诗词融在了一起,营造出一种诗的意境。
第三,重视意境的营造,充满了诗情画意。
一个普通的生活场景,在废名的笔下就能够化为一个空灵的意境,充满了诗情画意。
可能是因为受到了宗教文化和传统隐逸文化的影响,小说同时还有一种出世的味道在里面,具有一定的消极避世倾向。
第四,受佛教和禅宗的影响,追求禅趣和玄学意味。
废名的小说对沈从文等作家产生过一定影响,为中国现代小说贡献出一种奇特的诗体形式。
(8)乡土小说2
《李妈》:商业文明的渗透下给古老的乡村带来的人心的 震荡和异化
《童年的悲哀》 :阿成哥 《小小的心》阿品 三、《野火》时期
1936年,鲁彦的中篇《乡下》以及随后的长篇《野火》, 反映了农村中的斗争与反抗。 《乡下》:阿毛、阿利、三品个贫苦农民
史家庄,史奶奶,长工三哑叔 “送牛” 《桥》(下)十年之后, 温厚贤惠的琴子和天真活泼的细竹 小林 :“我每逢看见了一个女人的父母, 则我对于这位姑娘不愿多所瞻仰,仿佛把 她的美都失掉了,尤其是知道了他的父亲, 越看越看出相象的地方来,说不出来的难 受,简直的无容身之地,想到退避。 ” “我仿佛觉得女子应该长在花园里。”
哲思和诗思融入到日常的生活描写 卞之琳称《莫须有先生传》“对当时的所谓 ‘世道人心’笑骂由之,嘲人嘲己,装痴 买傻,随口捉弄今人古人,雅俗并列”, 是废名的“另一小说写作奇峰。” 《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写于40年代。基 本是废名生活的自传。 小说所采用的是实录的形式,用日记的方 式记录了战争期间莫须有在乡间躲避战乱 的一短生活,因此文笔一改《莫须有先生 传》的晦涩。 避寇犹如归家——“莫须有先生”的诗意哲 学
《菱荡》
“菱荡圩算不得大圩,花篮的形状,花篮 里却没有装一朵花,从底绿起,——若是 荞麦或油菜花开的时候,那又尽是花 了。„„菱荡属陶家村,周围常青树的矮 林,密得很。走在坝上,望见白水的一角。 荡岸,绿草散着野花,成一个圈圈。两个 通口,一个连菜园,陈聋子种的几畦园也 在这里。” 陈聋子 、二老爹
王鲁彦的小说创作
王鲁彦(1901-1944)浙江镇 海人 原名王衡 ,自取笔名鲁彦。 鲁迅称他为“吾家彦弟” 。 短篇小说集有《柚子》、《黄 金》、《童年的悲哀》、《小 小的心》、《我们的喇叭》等 八个集子,另外还有中篇小说 《乡下》和长篇小说《野火》。
浅谈废名乡土小说
浅谈废名乡土小说乡土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总体说来,乡土小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类是鲁迅式的乡土小说,一类是左翼式的,另一类则是田园牧歌式的。
废名,一位特立独行的作家,在诗歌、散文、小说、评论各方面都有所涉及,然而他却是以小说出名的。
大体说来,他的小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写知识分子生活的,另一类则是写故乡风土人情的。
比较二者,显然后者更具重要地位。
虽是乡土小说,然而他的乡土小说又是与众不同的。
他并不像鲁迅一类着意于揭露民间疾苦,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态去批判国民性,而是以田园诗的格调来描写乡土风情。
因此,他的乡土小说并不同于以往的乡土小说,而是别具一格,开创一种田园牧歌式的乡土小说。
在废名的乡土文学作品中,少年和姑娘在夕阳下逗留嬉戏、行人挑夫在杨柳树下乘凉喝茶,农家乐的一派祥和而繁忙的快乐景象完全抹去了现代农村中血腥的一面,谱写出一曲远离尘嚣的田园牧歌。
其实,说是田园牧歌却是与我印象中的田园有所区别的。
印象中的田园始于陶渊明的田园诗歌,小说与诗歌自然是不同的,可是总归是田园吧!然而刚开始在读废名小说时,我却仍然有点迷茫,若不是听老师所说,我大概也想不到“田园牧歌”一词。
仔细想来,应该是因为废名小说中那种晦涩的语言和独特文本误导了我,或许还有别的什么东西。
于是在借鉴于他人的看法及自身的反复品味中对于废名的乡土小说终于有了那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松散的结构,淡化的情节读废名的小说其实是一件费神的事儿,我们已经习惯于具有严密结构和完整故事情节的传统小说模式。
而废名的小说恰恰是与这种传统相反的。
他的小说虽然短小却是漫无章法的,没有一个完整的中心。
而是由一个个小片段粘连起来的,但仍然不统一,甚至有些支离破碎的感觉。
看他的小说我就会想起当初学外国文学史时所接触到的“意识流”的作家作品来。
我想若是划分流派,废名大概也是属于意识流派的吧。
比如《桥》,它以空间来构架文章结构,以景物描写为主题,可是在这样的描写中既不是为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也不是为了塑造什么人物形象,倒是营造了某种道不明的意境。
读废名《竹林的故事》
读废名《竹林的故事》第一篇:读废名《竹林的故事》读废名《竹林的故事》《竹林的故事》是废名的乡土抒情小说中的代表作,也是新文学初期最富有诗情画意和青春气息的作品之一。
小说以竹林为背景,描述了农家女阿三从童年到结婚的几个生活片段,塑造出了一个贤惠乖巧的女性形象。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把眼光聚焦在作者所营造的优美宁静的情境中,周作人曾评价过这篇小说是“坐在树荫下来读”的。
确实,一口气读下来,这篇小说真的很美,无论是生成于作者笔下清幽的竹林、还是活在作者笔下淳朴善良的人儿,都透着一股清新的味道。
自古以来,中国人情感的表达都非常含蓄,甚至稍显笨拙。
就像小说中的三姑娘和她母亲一样,母女两人相依为命,相互爱着,却都不善于表达,总归于沉默。
然而误解与隔膜就在沉默的滋养下日渐生根、发芽并且壮大。
除去与母亲相差三十岁的代沟不说,三姑娘本是一个沉默寡言,不爱说话,非常害羞的人儿。
自己善良,较真,却又从来不为自己的做法解释。
所以她以自己的方式为妈妈付出,虽然不被理解。
而母亲是一个没有受过什么教育,迷信鬼神的封建传统妇女,落后,固执使得她也无法理解女儿,只是同样以自己的方式深深地爱着女儿。
这读起来不禁让人深感惋惜。
可是,为什么内心的感应如此强烈呢?我不禁想到了现在和我相依为命的爸爸。
小孩子一般都比较喜欢粘着妈妈,我也一样,从小到大,我就比较亲近妈妈。
妈妈是一个受了教育的人,思想比爸爸前进,随着年龄的增加,我更加觉得和妈妈有更多的共同语言,而和爸爸基本上没什么话说。
妈妈的离开,从此没有了第三个人来调解,我和爸爸之间只能逐渐疏远,疏远。
爸爸是个脾气很暴躁的人,这份感受在妈妈刚离开我们的那段时间我最记忆深刻。
那段时间,爸爸沉浸于打牌,爱抽烟,还很容易发脾气,无论是冲我,还是冲着奶奶,谁都不能跟他顶嘴。
有时候看着爸爸这样子,我感觉好失望,但更加感到心疼。
很多次我都想学着电视里面的懂事小孩一样,给爸爸说一段感人的话,鼓励爸爸振作起来。
废名小说《桃园》解读
废名小说《桃园》解读内容摘要:废名早期的“诗化田园小说”精心建构了一个“桃源世界”,但这个“桃源世界”其实蕴含着生活的大悲苦。
《桃园》就是这样一篇颇为晦涩的小说,是一篇表面看去充满美和爱,实则以美与丑、善与恶、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对抗及其悲剧性的结局,体现出深刻的痛苦感的作品。
《桃园》中有密集的象征与隐喻,这在废名的小说中是不多见的。
小说采取了近似意识流的写作手法,使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解读小说中父女二人的幻想与梦境,就能够发现人物内心世界的隐秘。
关键词:废名《桃园》象征精神分析幻想与梦境废名是上世纪20年代走上文坛的很独特的作家。
他早期以《竹林的故事》、《柚子》、《浣衣母》、《河上柳》、《桥》等作品开创的“诗化田园小说”,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是很有影响的。
废名的小说多取材于家乡的小桥流水、枫柳沙滩、暮鼓晨钟,赞誉者称之为有田园牧歌式的恬静气息,有如陶诗一般的冲淡隐逸的气息,甚至还有佛家禅理蕴含其中。
刘西渭评价废名:“他真正在创造,遂乃具有强烈的个性,不和时代为伍,自有他永生的角落,成为少数人流连忘返的桃源”[1]。
这个“少数人流连忘返的桃源”,就是他精心建构的小说世界。
但废名笔下的“桃源世界”毕竟不同于那个“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早有人看出他写的是一个桃花源式的幻梦,里面夹杂着悲愁之音。
朱光潜说他是“愁苦之音以华贵出之”[2],朱光潜描述废名所说:“你别看六朝人的词藻那样富丽,他们的内心,实有一种深刻的苦痛”[3],废名自己的小说又何尝不是如此,他也是以词藻的华丽来掩饰或回避内心的痛苦,所以他的小说往往是有大悲苦在的,只是读者常常被牧歌式的景象、纯美的人物所吸引,忽略了蕴含其中的苦痛。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废名小说的独特的叙事方法:他的小说淡化情节,注重意境,注重写人物随处生发的感觉、思想,如感觉和思想的串联,非常类似西方的意识流手法,又具有中国古典诗歌的凝练和跳跃性,画面转换频繁,常常缺乏过渡,文句跳荡,故意留下许多省略、空白……这些都造成了他小说的晦涩难懂,影响了读者对其中内蕴的苦痛的感受和理解。
废名小说《桃园》解读
废名小说《桃园》解读废名小说《桃园》解读内容摘要:废名早期的“诗化田园小说”精心建构了一个“桃源世界”,但这个“桃源世界”其实蕴含着生活的大悲苦。
《桃园》就是这样一篇颇为晦涩的小说,是一篇表面看去充满美和爱,实则以美与丑、善与恶、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对抗及其悲剧性的结局,体现出深刻的痛苦感的作品。
《桃园》中有密集的象征与隐喻,这在废名的小说中是不多见的。
小说采取了近似意识流的写作手法,使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解读小说中父女二人的幻想与梦境,就能够发现人物内心世界的隐秘。
关键词:废名《桃园》象征精神分析幻想与梦境废名是上世纪20年代走上文坛的很独特的作家。
他早期以《竹林的故事》、《柚子》、《浣衣母》、《河上柳》、《桥》等作品开创的“诗化田园小说”,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是很有影响的。
废名的小说多取材于家乡的小桥流水、枫柳沙滩、暮鼓晨钟,赞誉者称之为有田园牧歌式的恬静气息,有如陶诗一般的冲淡隐逸的气息,甚至还有佛家禅理蕴含其中。
刘西渭评价废名:“他真正在创造,遂乃具有强烈的个性,不和时代为伍,自有他永生的角落,成为少数人流连忘返的桃源”[1]。
这个“少数人流连忘返的桃源”,就是他精心建构的小说世界。
但废名笔下的“桃源世界”毕竟不同于那个“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早有人看出他写的是一个桃花源式的幻梦,里面夹杂着悲愁之音。
朱光潜说他是“愁苦之音以华贵出之”[2],朱光潜描述废名所说:“你别看六朝人的词藻那样富丽,他们的内心,实有一种深刻的苦痛”[3],废名自己的小说又何尝不是如此,他也是以词藻的华丽来掩饰或回避内心的痛苦,所以他的小说往往是有大悲苦在的,只是读者常常被牧歌式的景象、纯美的人物所吸引,忽略了蕴含其中的苦痛。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废名小说的独特的叙事方法:他的小说淡化情节,注重意境,注重写人物随处生发的感觉、思想,如感觉和思想的串联,非常类似西方的意识流手法,又具有中国古典诗歌的凝练和跳跃性,画面转换频繁,常常缺乏过渡,文句跳荡,故意留下许多省略、空白……这些都造成了他小说的晦涩难懂,影响了读者对其中内蕴的苦痛的感受和理解。
婉转悠扬的田园牧歌——废名乡土小说探析
而 当李 妈容 纳 了一个 中 年 汉 子 , 切 的一 切 全 都 被 一 打乱 了 , 至 就 在 她 的 “ 金 时 代 ” 表 面 的安 闲 也 甚 黄 , 无法 掩 饰她 内心 的孤 寂 和 寂 寞 。 因 此 , 良风 美 俗 为 传统 的法则 和伦 理所 遮 蔽 , 风 可 爱 的地 方 也 会 有 古
中显露 了劳动人 民之间情谊 的笃厚 、 淳朴 。在其他
篇中 , 我们 都 可 以看 到 废 名 以欣 赏 的 态 度对 美 好 的 风俗 人 情 、 劳 动 人 民 的 心 灵 美 进 行 开 掘 和 描 写 。 对
活 给他 们 带来 的精 神 困扰 。正 因为 这 样 , 使 得 诗 就 情 画 意 、 璞 归真 的美景 中 , 免流 露 出淡淡 的哀 愁 返 不
《 柚子 》 是 以无 限眷 恋 和 凄楚 的心 情 , 就 回忆 了 往昔
与表妹 在农 村一 起 度 过 的无 忧 无 虑 的 生 活 : 每 逢 那 年底外 祖 为 他们 做 的包 饧糖 , 山顶 折 来 如 火 般 鲜 到
一
、
“ 四 ” 期 的散 文 创 作 大 家 该 算 周 作 人 五 时
如《 竹林 的故事 》 , 中 三姑 娘 与 寡 母 相 依 为命 的那 份
了。他 冲淡 平 和 的 美 文 深 深 地 影 响 了几 代 中 国作 家 , 平 伯 、 自清 等大散 文 家无 一不 受 其影 响 。但 俞 朱
是古 老 中 国 的农 村 , 由交通 阻 断 和重 重 屏 障 造 成 的
与外 界 的 隔绝 , 代 历 史所 显 露 的 特别 迟 缓 的 发 展 近 速度 与 生 活 节 奏 的 确 常 常 使 人 造 成 如 人 “ 花 源 ” 桃 的 印象 。然 而 , 能显示 这 种 境 中 的人 情 世 态 以及 风 俗 画 的 描 绘 。
废名小说静穆和谐的乡土镜像
2011/11废名小说静穆和谐的乡土镜像邹昊摘要:废名的乡土小说写作,是在意欲独立营造文学的梦境,塑造一种“静穆、和谐、优美、典雅”的乡土中国镜像。
为了实现对这种诗意乡土中国镜像的建构,废名建构了属于自己的乡土小说艺术观并将这种艺术观念实践于具体的乡土小说书写之中。
废名认为,小说写作绝对不能是对现实生活的简单模仿,而是在与现实生活拉开一定距离之后所进行的审美性观照,只有如此,小说写作才能获得“诗意”与“梦幻”般的艺术世界;而这这种艺术世界,才能是“美”的世界。
本文即意在通过结合废名具体的乡土小说文本,在“文学梦境的追求”、“叙述静穆和谐的乡土镜像”、“独特意境的营造”三个具体的角度上,展开对废名乡土小说艺术观的探析。
关键词:废名;乡土小说;艺术观解构中图分类号:I2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90X (2011)11-212-02作者:南昌航空大学研究员;江西,南昌,3300631967年9月4日,当一辆平板车拉着一个人的遗体缓缓离开吉林大学校区的时候,或许看到的人均不会联想到那个躺在平板车上的“人”是废名。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不能不提的独特的存在,废名的一生绝对是寂寞的,犹如他的乡土小说文本一样,带给他者的感觉均是“静淡寂寥”。
废名乡土小说写作的艺术观源于周作人,这似乎有着明显的事实作为证明。
最早于1922年,当废名还是武昌第一师范学校的一名学生之时,废名即与周作人通信联系;在这一年,废名考入北京大学之后,更是在多方面得到了周作人的照顾与提携;周作人还公开宣称废名是自己的得意门生之一。
废名对周作人的学问文章也特别欣羡,曾赠对联给予周作人“微言欣其知之为悔,道心恻于人不胜天”;而这一对联则让周作人感怀,认为:“废名的赞美虽是过量,但他实在是知道我的意思之一人”。
[1]以至于沈从文都这样说:“(两个人在写作上用的是)同样的眼,同样的心。
”[2]但是,源自于周作人却并不意味着等同于周作人。
浅析京派的乡土文学创作——以废名、沈从文为例
浅 析 京 派 氏 的 乡 - 文 I - 学 创 作
以废 名 、 从 文 为 例 沈
刘 华
( 京 师 范 大学 文学 院 , 苏 南 京 南 江 摘 要 : 派是现 代 文 学 史上最 为 重要 的流 派之 一 。 京 2 5 0 1 0 ) 1
因 此 他 们 把 目 光 投 向 了 古 老 中 国 最 广 大 的 土 地 — — 乡
京 派 的 文 学 创 作 大 多 以 乡 土 文 学 为 主 。 究 京 派 的 乡 土 研 文 学 . 从 他 们 的 乡土 文 学观 及 其 创 作 实绩 两 个 角度 进 须 行 考 查 。 文 以 废 名 、 从 文 为 例 . 析 京 派 的 乡 土 文 学 本 沈 分
创作。 关 键 词 : 派 乡土 文 学 观 乡 土 文 学 创 作 京
通 过 恢 复 传 统 文 化 、恢 复 传 统 精 神 来 恢 复 民 族 的 精 神 气
③ 沈 伯俊 . 葛 亮 是 “ 忠” 语 文知 识 ,0 7 , 1 诸 愚 吗. 20年 第
期 . l —1 第 4 5页 .
⑩ ⑧ 许蓉生蜀 汉政权重 要官员的地域构成及 变化— —
兼 议 诸 葛 亮 的 “ 和 ” 神 . 南 民族 大 学 学 报 ・ 文 社 科 贵 精 西 人
的 自称 。 沈 从 文 就 曾经 说 :请 你 试 从 我 的 作 品 里 找 出 两 “
个短 篇 对 照 看看 , 《 子 》 《 骏 图》 看 , 可 明 白对 从 柏 同 八 看 就
年 代 活跃 在 北 平 和 天 津 等北 方 城 市 的 自由 主 义 作 家 群 。 这 一 文 学 派 系 的 命 名 跟 三 十 年 代 初 发 生 于 上 海 与 北 平 两 个 城 市 作家 的 文学 论 争直 接 相关 。 以沈从 文 为 代 表 的北 方 自由主 义作 家对 当时方 兴 未艾 的左 翼 文学 、时 髦 的现 代 派 文 学 及 流 行 的 商 业 化 文 学 都 相 当 反 感 ,而 力 图 与 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废名乡土小说
乡土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总体说来,乡土小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类是鲁迅式的乡土小说,一类是左翼式的,另一类则是田园牧歌式的。
废名,一位特立独行的作家,在诗歌、散文、小说、评论各方面都有所涉及,然而他却是以小说出名的。
大体说来,他的小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写知识分子生活的,另一类则是写故乡风土人情的。
比较二者,显然后者更具重要地位。
虽是乡土小说,然而他的乡土小说又是与众不同的。
他并不像鲁迅一类着意于揭露民间疾苦,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态去批判国民性,而是以田园诗的格调来描写乡土风情。
因此,他的乡土小说并不同于以往的乡土小说,而是别具一格,开创一种田园牧歌式的乡土小说。
在废名的乡土文学作品中,少年和姑娘在夕阳下逗留嬉戏、行人挑夫在杨柳树下乘凉喝茶,农家乐的一派祥和而繁忙的快乐景象完全抹去了现代农村中血腥的一面,谱写出一曲远离尘嚣的田园牧歌。
其实,说是田园牧歌却是与我印象中的田园有所区别的。
印象中的田园始于陶渊明的田园诗歌,小说与诗歌自然是不同的,可是总归是田园吧!然而刚开始在读废名小说时,我却仍然有点迷茫,若不是听老师所说,我大概也想不到“田园牧歌”一词。
仔细想来,应该是因为废名小说中那种晦涩的语言和独特文本误导了我,或许还有别的什么东西。
于是在借鉴于他人的看法及自身的反复品味中对于废名的乡土小说终于有了那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松散的结构,淡化的情节
读废名的小说其实是一件费神的事儿,我们已经习惯于具有严密结构和完整故事情节的传统小说模式。
而废名的小说恰恰是与这种传统相反的。
他的小说虽然短小却是漫无章法的,没有一个完整的中心。
而是由一个个小片段粘连起来的,但仍然不统一,甚至有些支离破碎的感觉。
看他的小说我就会想起当初学外国文学史时所接触到的“意识流”的作家作品来。
我想若是划分流派,废名大概也是属于意识流派的吧。
比如《桥》,它以空间来构架文章结构,以景物描写为主题,可是在这样的描写中既不是为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也不是为了塑造什么人物形象,倒是营造了某种道不明的意境。
而且片段之间并没有什么过渡语句,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前句还是“你这丫头!”后句便转向了八丈亭的新片段描写之中了。
这种创作意识极具跳跃性,而且没什么故事情节,无起因,无高潮,只于平淡中描写情节,前后联系不紧凑,间断性强。
因此,常常看了后面忘了前面,甚至不知道前面跟后面原来是同一篇小说里面的内容。
但是,小说因以田园景物为中心,使得他的小说很有欣赏、品味的价值。
二、散文之美,诗之意境
废名的田园小说短如散文美如诗境,这可以归结于他的语言风格。
废名小说有时清新质朴,富有诗意,有时却是奇峭孤僻,总体说来具有诗化的倾向。
在他的小说中十分注重语言的锤炼,显得简练而含蓄,极富韵味。
比如《洲》中“城墙外一切,涂上了淡淡的暮色,塔的尖端同千年矮独放光霞,终于也渐渐暗了下去,乌鸦一只只的飞
来......”,短短几句便把暮色中的北城勾画出来,更难能可贵的是于景物描写中同时营造了一种暮色苍凉的意境,他小说中的意境很优美,单是“看见一人钓鱼,钓鱼的只看见他的一根线”一句便是一个独立的意境,很有诗语言的特点。
至于语言的奇峭孤僻我想应该是由于他在小说中用了很多新奇的比喻、拟人及反传统的语言模式。
比如“水仿佛是这一个一个的声音填的”、“浅草也格外意深,帮他沉默”、“昏黑会袭在他的头上”、“一眠要上下闪,天与水”......这样的句子新颖、奇特,反常规化,得让人去自习琢磨方能解出一二。
但无论怎样,他的小说语言总是很富有诗意的,很值得让人回味。
可以说废名的小说很大程度上是以散文似的情调和诗一般的意境取胜的。
三、抽象的人物形象
按传统观点来看,人物形象的塑造无疑是小说中的一大关键点,然而废名却跳出这种格局,在他的田园小说中,我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他并不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与塑造。
如果说《桃园》、《柚子》、《浣衣母》一些少数文章中人物还算得上清晰可见的话,那么在《菱荡》、《桥》一些作品中人物形象几不可见。
这跟他淡化了的故事情节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没了故事情节便没了人物行动,自然也就没了人物形象。
就像《菱荡》中,虽有故事但情节很零散,有人物但形象却很模糊。
比如聋子摘菱角这件事描写得似有还无,他并不侧重描写摘菱角这一事件上,我们无法体会聋子的性格特征。
似乎作品中占据中心地位的是风景而非故事与人物。
废名的小说很多都是这样的。
“落山的
太阳射不过陶家村的时候,少不了有人攀了城垛子探首望水,但结果城上人望城下人,仿佛不会说水清竹叶绿——城下人亦望城下。
”这样的句子很美,很容易让人想起卞之琳的《断章》中的那种意境。
因此过多的景物描绘中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必然被淡化、被抽象化了。
四、隐含的轻微批判
关于这一点认识似乎与文章开头所说的相矛盾,毕竟他所写的是田园牧歌式的乡土小说。
既然如此,他的文学应该是表现人与自然而非人与社会。
的确,废名的小说总能以富有诗意性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一幅幅优美的田园风景图。
如《金银花》、《洲》中的“城外”,《芭茅》中的芭茅巷,《柚子》中外祖母的村庄,《浣衣母》中的桥头杨柳,这些都是极具乡村气息,我们不否认这种美。
然而,在废名小说中我们隐约可以感觉到他那种批判的态度。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归隐式的田园生活本身也是对现实不满的表现,就像陶渊明,我们不得承认他之所以归隐有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对现实的失望,这在他的诗中可见端倪。
同样,废名在对田园风光的描写,在对平凡人事的叙述中就寄寓着他的哀愁。
比如在《柚子》中就表现了作者对柚子和她母亲的惨淡生活的同情;《阿妹》一文中淡淡地流露出对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的不满;《竹林的故事》里对卖菜的三姑娘的同情也是溢于言表的。
可见,废名的某些田园小说也是寄予了一定的批判。
当然,这种不满的情绪不如鲁迅般强烈,表现得极淡,并不影响我们将他列为“田园牧歌式”一类的作家。
总之,废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特立独行的作家。
他的小说
真且美,颇具艺术审美价值,堪称“田园牧歌式”的乡土小说的杰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