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信息经济学重点知识点,推荐文档
信息经济学重点必背
风险与不确定性的概念与区别:已知其结果的概率分布函数的不确定性,或者根据对于事实的客观分类有能力计算出概率的随机状态,称为风险;如果不知其结果的概率分布函数,或者不能以某种实际概率值表述可能产生结果的随机状态,称之为不确定性。
弗兰克.奈特认为:风险与不确定性的主要区别在于人们是否了解不确定性事件结果的概率分布函数。
1、风险偏好的三种类型:风险厌恶,风险爱好,风险中性⑴风险厌恶者:当面临多种同样预期收益的投机方式时,风险厌恶者总是选择有较大确定性而不是较小确定性的投机方式。
⑵风险爱好者:当面临多种同样预期收益的投机方式时,风险爱好者总是选择具有较小确定结果而不是较大确定性的投机方式。
⑶风险中性者:他们对风险没有明显的偏好,他们既接受无风险的较大的收益,也愿意接受具有风险的不确定的随机收益,风险对其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因素。
2、风险转移有那些制度?⑴保险公司,它为社会提供两类保险市场:完全保险市场和不完全保险市场。
⑵股票市场,通过一般股票市场,企业家可以从大量不可保险的可能陷阱中解脱出来。
⑶其他风险转移制度:成本保利合同、期货合同、破产法和有有限责任法3、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局中人、行动、信息、策略、收益、均衡和结果(其中局中人、策略、收益是最基本的要素)。
4、如果两个博弈的局中人的策略组合分别构成各自的支配性策略,那么这个组合被定义为纳什均衡的主要特征:⑴Nash均衡可能是高成本的;⑵可能不存在纳什均衡;⑶Nash 均衡可能有多重解。
5、逆向选择的概念、内容及其应用?⑴信息经济学将由于非对称信息而导致交易一方面临不利的选择环境,称为“逆向选择”。
⑵旧汽车(柠檬)市场模型提出了三个重要的结论:①在非对称信息市场中,商品质量依赖于价格,这是“便宜没好货”的标准经济学解释;②非对称信息导致市场上买主和卖主的数量要比完全信息结构下少很多,甚至非常少,因为交易市场的运行是低效率的;③逆向选择可能导致市场失灵。
⑶逆向选择的解决方法:保证书、品牌、连锁经营、许可证、信息披露与中介制度6、信号发送的概念、内容及其应用?⑴市场上这种由信息较多的一方主动提供信息给信息较少的一方,从而形成市场交易的机会,就是信息经济学中的“信号发送”。
信息经济学复习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一、重要概念:1、马尔萨克:1959年马尔萨克发表《信息经济学评论》,标志着微观信息经济学的产生,是微观信息经济学最为重要的三个奠基人之一。
2、马克卢普:1962年出版《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一书,标志着宏观信息经济学的产生,首次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
3、波拉特:1977年出版九卷本的《信息经济》,论述了信息经济和信息产业的概念、测算方法。
(他将经济领域分为物质、能源转换领域和信息转换领域,将信息部门划分为第一信息部门和第二信息部门,提出了第四产业即信息业的观念,并提出了波拉特测度体系。
)4、信息经济学:信息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信息活动的经济问题和经济活动中的信息问题的综合性经济学科。
简言之,是一门研究经济活动中的信息现象及其规律的经济学。
5、信息:广义:a本体论(客观):信息是客观世界中事物运动的状态和运动方式,是事物特征的一种表现;b认识论(主观):信息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和运动方式的反应,是主观认识。
狭义:信息是一种消息、信号、数据、资料,俗称“音信”“消息”6、完全信息:指市场参加者拥有对于某种经济环境状态的全部知识。
7、不完全信息:指市场参加者不拥有某种经济环境状态的全部知识。
8、公共信息:就是指市场参加者都具有共同的市场知识。
(这种共同的市场知识、共同知识或共同认识,就是能够被所有的市场参加者获取的所有相关信息。
)9、私人信息:是指个别市场参加者所拥有的具有独占性的市场知识。
10、对称信息:对称信息是指在某种相互对应的经济人关系中,对应双方都掌握由对方所具备的信息度量,也就是对应双方都了解对方所具备的知识和所处的经济环境。
11、不对称信息:是指相互对应的经济人之间不作对称分布的有关某些事件的知识或概率分布。
或者说,某些市场参加者拥有,而另一些市场参加者不拥有的信息。
12、委托——代理关系:市场参加者之间信息差别的一种社会契约形式。
它是掌握较多信息的代理人通过合同或其他经济关系与掌握较少信息的委托人之间开展的各种经济活动。
信息经济学重点整理
信息经济学重点整理信息经济学第二章信息经济学基本原理1、简述信息的不完全与非对称及其产生的原因。
答:在现实经济环境中,市场参与者一般情况下不拥有某种经济环境的全部信息,同时,市场参与者拥有的信息也是有差异的,这种信息存在规律称为信息不完全与非对称原理。
信息不完全的原因:(1)人的认识能力的限制;(2)信息的滞后性的限制;(3)掌握和使用信息是要花费时间、精力和费用的,必须要考虑由此而得到的效益。
信息非对称的原因:(1)不同行业的劳动者在不同的信息领域或者不同时期,产生了不同的信息优势和劣势,这意味信息非对称性的存在。
(2)专业化的生产的信息差别严重地导致了信息的非对称性的存在。
(3)私人信息的存在导致了信息的非对称性。
2、简述信息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应用范围。
答:(1)信息不完全与非对称原理的应用范围:主要应用于“微观信息经济学”或“不对称信息经济学”的研究中。
(2)信息共享与再生原理的应用范围:即应用在以信息为要素的经济活动中,也应用在以信息活动为对象的经济分析中。
(3)信息公共物品原理的应用范围:为信息商品的生产与定价、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4)信息商品原理的应用范围:为信息商品的供需与消费、信息商品的生产与定价、信息商品市场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5)信息产业边际收益递增原理的应用范围:为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化、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等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第三章信息与非合作博弈理论1、简述博弈论的含义。
答:博弈论,英文为game theory,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候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的,是专门研究博弈如何出现均衡的规律的学科。
博弈论的相关概念包括:参与人、行动、战略、信息、共同知识、支付函数、结果、均衡。
4、简述纳什均衡的含义。
答:在有n个参与人的战略式表述博弈G={S1,S2 ,…Sn;u1,u2,…,un}中,战略组合s*= (s1 *,s2 *,…,sn*)是一个纳什均衡,如果对于每一个i, si*是给定其他参与人的选择s-i*=(s1*,…,si-1*,si+1*,…,sn*)的情况下,第i个人的最优战略,即ui (si*,s-i*)≥ui (si,s-i*) , si*∈Si*,i∈Γ或者另一种表达式:s i*是下述最大化问题的解:s i*∈argmax u i(s1*,…,s i-1*,s i,s i+1*,…,s n*), s i*∈S i*, i=1,2,…,n 因此,当且仅当没有一个参与人能从单方面背离某个策略组合的预见中增加自己的得益时,这个策略组合就是纳什均衡。
信息经济学书籍摘抄笔记(3篇)
第1篇一、引言1.1 信息经济学的定义信息经济学是研究信息在资源配置、决策制定和市场竞争中的作用及其影响的经济学科。
它关注信息作为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的特性,以及信息在信息市场、产品市场和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1.2 信息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信息经济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信息经济学的理论体系逐渐完善。
近年来,信息经济学已成为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分支,对经济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信息经济学的基本概念2.1 信息信息是指对决策者有用的知识、数据、事实和观点。
信息具有价值、稀缺性和可传递性等特点。
2.2 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参与者之间在信息占有上存在差异。
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市场失灵,如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
2.3 信号传递信号传递是指市场参与者通过发送信号来传递自己的信息。
信号传递有助于缓解信息不对称,提高市场效率。
2.4 机制设计机制设计是指设计一套规则和约束条件,以实现特定经济目标。
机制设计在信息经济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三、信息经济学的主要理论3.1 信息市场理论信息市场理论研究信息商品的生产、分配和消费。
该理论认为,信息商品具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特性,其生产、分配和消费受到市场机制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影响。
3.2 信息不对称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研究信息不对称对市场效率的影响。
该理论认为,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市场失灵,如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
为了缓解信息不对称,市场参与者需要通过信号传递、筛选和激励机制等手段。
3.3 机制设计理论机制设计理论研究如何设计有效的机制来激励市场参与者实现特定经济目标。
该理论在信息经济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如设计激励机制、拍卖机制等。
四、信息经济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4.1 金融市场信息经济学在金融市场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信息不对称、信号传递和机制设计的研究。
例如,研究如何设计有效的金融产品、如何识别和防范金融风险等。
信息经济学重点
信息经济学重点在当今数字化和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正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它研究的是信息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价值以及如何对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利用。
信息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信息不对称。
简单来说,就是在市场交易中,买卖双方所掌握的信息存在差异。
比如,在二手车市场,卖家往往比买家更了解车辆的真实状况。
这种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
逆向选择指的是质量差的商品把质量好的商品挤出市场,因为买家无法准确判断商品质量,只能根据平均质量出价,导致高质量商品的卖家不愿意出售。
道德风险则是指交易达成后,一方的行为可能改变,给另一方带来损失。
比如,购买保险后,投保人可能不再像之前那样谨慎行事。
信息的价值评估是信息经济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信息并非是免费的,获取、处理和传递信息都需要成本。
然而,准确和有用的信息能为决策者带来巨大的收益。
比如,企业在决定是否投资一个新项目时,全面准确的市场调研信息可能决定了投资的成败。
如何确定信息的价值,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如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以及对决策的影响程度等。
信息产权也是信息经济学的一个关键问题。
信息具有可复制性和传播性,这使得界定和保护信息产权变得复杂。
在互联网时代,知识产权的保护尤为重要。
例如,软件、音乐、影视作品等数字内容容易被未经授权地复制和传播,这不仅损害了创作者的利益,也不利于创新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信息市场的效率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信息市场不同于传统的商品市场,存在着特殊的供求关系和价格形成机制。
信息的供给方可能面临着如何将信息有效传递给需求方的挑战,而需求方则需要在众多的信息中筛选出有用的部分。
此外,信息市场还可能存在着垄断和不完全竞争的情况,影响市场效率的发挥。
信息经济学在企业管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企业需要有效地收集、处理和利用内部和外部的信息,以制定战略、优化决策和提高竞争力。
例如,通过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客户需求和行为,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
信息经济学知识点归纳
信息经济学知识点归纳信息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信息在经济活动中的价值、成本、效益以及相关决策的学科。
它融合了经济学、信息科学和管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对于理解现代经济运行和企业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信息经济学中一些关键知识点的归纳。
一、信息的经济价值信息具有经济价值,因为它能够减少不确定性,帮助决策者做出更明智的选择,从而提高经济效率和效益。
在市场交易中,拥有更多准确信息的一方往往能够占据优势,获取更高的收益。
例如,在股票市场中,投资者如果能够提前获取关于公司业绩的准确信息,就可以做出更有利的投资决策,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
而在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准确的市场需求信息能够帮助企业合理安排生产,避免库存积压和资源浪费。
二、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指在交易中,一方比另一方拥有更多或更准确的信息。
这是信息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会导致市场失灵和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常见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包括:1、逆向选择:在交易之前,信息劣势方无法准确判断商品或服务的质量,导致优质商品或服务被挤出市场,而劣质商品或服务充斥市场。
例如,在二手车市场上,卖家通常比买家更了解车辆的真实状况,买家由于担心买到质量差的车辆,可能会压低价格,从而使得质量好的车辆难以出售。
2、道德风险:在交易之后,信息优势方可能会采取不利于信息劣势方的行动。
比如,在保险市场上,投保人在购买保险后可能会降低防范风险的努力程度,因为他们知道一旦发生损失,将由保险公司承担。
为了应对信息不对称问题,市场会产生一些机制,如信号传递和信息甄别。
信号传递是指信息优势方主动向信息劣势方传递信息,以显示自己的优势。
比如,求职者通过获得高学历来向雇主传递自己能力强的信号。
信息甄别则是指信息劣势方通过设计一些机制来获取信息优势方的真实信息,比如保险公司要求投保人进行体检来确定其健康状况。
三、委托代理问题委托代理关系广泛存在于经济生活中,例如股东与经理、雇主与员工等。
在这种关系中,委托人委托代理人代表自己行使某些权利和履行某些职责,但代理人可能会为了自身利益而偏离委托人的目标,从而产生委托代理问题。
信息经济学复习资料
信息经济学复习资料第一部分:信息经济学的定义与基本概念一、信息经济学的定义信息经济学是研究信息在市场交易中的作用以及信息不对称对经济行为的影响的经济学分支。
它主要关注信息的不完全性、信息的获取、处理和传播以及信息在市场中的价值。
信息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包括信息成本、信息价值、信息不对称、信息筛选、信息市场等。
二、信息经济学的起源与发展信息经济学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经济学家开始关注信息在市场交易中的作用。
20世纪60年代,乔治·阿克洛夫、迈克尔·斯宾塞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等经济学家提出了信息不对称理论,这是信息经济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信息不对称理论指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市场可能会出现失灵,导致资源配置效率降低。
三、信息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 信息不对称:指交易双方在信息获取和处理上的差异。
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市场失灵,如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2. 逆向选择: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市场上优质商品被劣质商品挤出,导致市场质量下降。
3. 道德风险: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交易一方可能利用信息优势采取对另一方不利的行动,导致资源配置效率降低。
4. 信息筛选:指交易双方通过各种手段获取、处理和传播信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的影响。
5. 信息市场:指专门从事信息交易的市场,如股市、房地产市场等。
6. 信息成本:指获取、处理和传播信息所需的成本,包括时间、人力、物力等。
7. 信息价值:指信息对决策者而言的效用,包括提高决策质量、降低风险等。
信息经济学复习资料第一部分:信息经济学的定义与基本概念一、信息经济学的定义信息经济学是研究信息在市场交易中的作用以及信息不对称对经济行为的影响的经济学分支。
它主要关注信息的不完全性、信息的获取、处理和传播以及信息在市场中的价值。
信息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包括信息成本、信息价值、信息不对称、信息筛选、信息市场等。
二、信息经济学的起源与发展信息经济学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经济学家开始关注信息在市场交易中的作用。
信息经济学知识点
信息经济学导论一、微观信息经济学(名)微观信息经济学是从微观经济学中分化、独立出来的。
信息在传统微观经济学中是一个常数,认为信息总是充分、完备的,得到它不需要任何成本。
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和日益发达,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发现信息在经济活动中是一个重要的变量,它常常不充分、不完备,得到它需要成本,且分布是不对称的。
这样,建立在完全信息假设之上的原有的一些结论就需要做一些相应的改变。
微观信息经济学是经济学一种新的透视或分析方法,它主要研究市场信息对经济行为的影响及其后果,以及用经济学的眼光来研究信息。
它与理论信息经济学有重叠之处。
二、宏观信息经济学(名)宏观信息经济学至今还没有足够的依据能被视为一种新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
信息对宏观经济总量的影响很复杂,目前研究还不多。
但是,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以及信息经济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作用等这类研究,却日益增加。
宏观信息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国家的和世界的信息产业、信息贸易等经济问题。
信息经济的研究是宏观信息经济学的重点领域。
宏观信息经济学与应用信息经济学有重叠之处。
但宏观信息经济学不研究企业范围的信息经济问题,与应用信息经济学还是有区别的。
三、“信息经济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概念,首先是一个名叫斯蒂格勒(G.j.Stigler )的美国人提出来的。
(填空题)1959 年,马夏克《信息经济学评论》一文的发表,标志着信息经济学的产生。
1961 年,他在美国《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以“信息经济学”为题的著名论文。
他在文章中,研究了信息的成本和价值,信息对价格、工资及其对生产要素的影响,第一次将信息作为经济活动的要素和经济运行当中的机制来加以研究。
在宏观上,为信息经济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的人,则是美国人马克卢普( F.Machlup )。
1962 年,马克卢普在他的《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分析了知识生产和分配的经济特征和经济规律,阐明了知识产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信息经济学所有要点
填空题1.社会经济生活分散化、多样化、小规模化、非群体的趋势日益加强。
2.按成本的功能,信息产品的成本可划分为开发成本、初始成本、操作成本和维修成本。
3.关于价格离散的原因,斯蒂格勒归纳为如下四个因素:搜寻成本、知识老化、买主和卖主的身份变化、市场规模4.信息获得的四种渠道:个人信息源、商业信息源、公众信息源、经验信息源5.信息市场管理的经济办法(经济杠杆):价格、税收、信贷与利率、利润6.信息资源配置的经济手段具有的主要功能:调节功能、控制功能、核算功能、监督功能7.马克卢普把知识产业划分为教育、研究与开发、通信媒介、信息处理设备、信息处理服务等五个部门。
知识产业是一类为他人或为自己所用而生产知识、从事信息服务或生产信息产品的机构、厂商、单位组织和部门,有时候是个人和家庭。
8.信息产业结构:信息处理产业、信息传输产业、信息获取产业、信息应用产业9.微观经济学中四种典型的激励机制:租金、劳动工资、目标产量承包、分成制10.人类历史上四次信息革命: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文字及书写的产生、印刷术的发明、计算机技术的诞生名词解释题1.外部效应:是指未能适当的反映市场中的经济活动主体间的相互影响,没有在正常的价格体系中得到反映的一个经济活动者对其他活动者福利的影响,即一方对另一方的非市场的影响。
2.信息市场:从广义上说,信息市场不仅是指信息商品交换的场所,而且还包括购买信息商品的用户及其与信息生产者、经营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即信息商品从生产到消费之间的整个流通过程和领域,是信息商品供求关系的总和。
3.资源:是在一定科学技术条件下,能够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用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达到一定量的,可被人类开发利用的客观存在。
4.市场失灵: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市场机制常常无法有效地自动配置资源,从而使的放任的自由市场均衡偏离帕累托最优。
5.自然垄断:是指生产一种商品所使用的技术可以导致一个市场上只有一个厂商或只有很少几个厂商。
信息经济学重点(已整理)
1、信息的含义与特征含义:信息就是传递中的知识差;在经济活动过程中,信息是存在于信息源与用户之间经济知识度的逻辑差,它表明经济信息存在的事实和度量。
特征:(1)信息具有普遍性、客观性、主观性(2)信息具有整体性、层次性、不完全性(3)信息具有动态性、时效性(4)信息具有依存性、可传递性、可共享性(5)信息具有可生产性、经济性2、信息经济的含义与特征含义:信息经济(Information Economy)是指以信息为经济活动的基础,以信息产业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的一种社会经济形态。
特征:(1)信息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经济资源(2)现代信息技术成为经济生活中的主要技术(3)产品中的信息成分大于质能成分(4)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3、信息共享与再生原理内容:信息可以由多人在同一时期或不同时期占有和使用,而不改变其价值及性质,并且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可以在原有信息基础上产生新的信息,信息的这种经济规律称为信息共享与再生原理。
信息的共享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同一信息可以为许多人所共享;二是同一信息可以为不同时期的人所共享。
应用范围:信息共享与再生原理的应用范围及其广泛,既应用在以信息为要素的经济活动中,如信息商品的价值与价格、信息商品市场、信息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研究,也应用在以信息活动为对象的经济分析中,如信息产业与信息化、信息经济、网络经济等方面的研究。
4、信息公共物品原理内容:信息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所以,信息属于公共物品,信息的这种经济现象称为信息公共物品原理。
信息可以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两类。
应用范围:信息属于公共物品,因而,在信息生产和信息资源建设上需要政府的介入,并需要政府在预算上给予资助,同时,也使信息资源的共享成为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
因此,信息公共物品原理主要为信息商品的生产与定价、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5、信息商品原理内容:信息是商品,而且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与一般的物质商品相比较具有不同的经济特性,信息的这种经济规律称为信息商品原理。
信息经济学学习笔记+复习提纲
信息经济学一、名词解释1.信息经济(Information Economy)是指以信息为经济活动的基础,以信息产业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的一种社会经济形态。
2.信息经济学是以信息和信息经济为研究对象,研究经济活动中的信息问题和信息或信息活动中的经济问题的基本理论、运行机制、运作方法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3.边际收益递增:指在提高资源效率方面的投资越多,经过一段特定的时期(主要指新产品或新服务的研究和开发时间)后获得的收益也越来越多。
4.信息产业边际收益递增原理:在信息产业的发展中,随着投入的持续增加,获得的收入的增长是不断扩大的经济规律。
5.团队:(Team)指的就是一组独立地选择各自的努力水平,创造一个共同产出的代理人。
6.逆向选择:是在签订合同之前,委托人不知道代理人的类型,也就是说,代理人已经掌握某些委托人不了解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可能对委托人是不利的。
处于信息优势的代理人可能采取有利于自己的行动,而委托人则由于信息劣势而处于对己不利的选择位置上。
7.委托-代理关系:一般的委托-代理关系泛指在任何一种涉及不对称信息的交易(合同、协议)中参与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掌握信息多、处于信息优势的一方称为代理人,掌握信息少、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称为委托人。
简单的说,“知情者”是代理人,“不知情者”是委托人。
也就是说,只要在建立或签订合同前后,市场参加者双方掌握的信息不对称,这种经济关系都可以被认为属于委托-代理关系。
8.(非)完全信息:指市场参与者(没有)掌握某种经济环境的全部知识9.非对称信息:指在某种相互对应得市场参与者之间,没有对称分布的信息,也就是说双方中的一方不了解另一方所具有的知识和所处的经济环境。
10. 对称信息:指在某种相互对应得市场参与者,双方中对应的双方都掌握有对方所具备的消息,也就是说双方都了解对方所具有的知识和所处的经济环境。
11.外生不确定性:将生成与某个经济系统自身范围之外的不确定性称为外生不确定性。
信息经济学复习资料.doc
第一章绪论1信息经济学是信息科学与紧急学相融合的产物,是对经济活动中信息因索及其影响进行经济分析的学科,也是对信息及技术与产业所改变的经济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
P12、信息经济学产生的时代特征:(1)信息、知识、智力日益成为发展的决定力量。
三者关系如此啊:知识赫尔的力都是以信息为基础的,信息通过积累、捉炼利升华即变为知识,而知识在应用屮得到激活就成为智力。
同时,知识和科力能使信息发挥更人的作用。
人类社会的发展将会越来越依赖丁•信息、知识和智力。
(2 )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经济日益成为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
(3 )信息劳动者、脑力劳动者、知识分子的作用口益增大。
(4 )社会经济生活分散化,多样化,小规模化,非群体的趋势日益加强。
P23、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奈特在其出版的《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一书中指出,“信息是一种主要的商品”,拉开了国外早期研究信息经济的序幕。
P3 1959年,美国经济学家马尔萨克发表“信息经济学评论”一文, 也是微观信息经济学诞生的标志。
1961年斯蒂格勒(微观研究范畴)发表了题为“信息经济学”的论文,研究了信息的成木和价值,以及信息对价格、工资等其他生产要索的影响,进而提出了信息搜寻理论。
马克卢普出版的《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指出知识产业与知识职业问题(宏观信息经济)。
P44、(整体的)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历史划分的三个时期:(1)史前期(20世纪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信息及信息技术未得到大的发展(2 )形成期(1959~1970年):特点:一是以信息经济学为名的学术论文具有相当的数量;二是在微观与宏观信息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多成果,为后來信息经济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 )发展期或初步发展期(1970^1979年):主婆特点冇: 一是信息经济学在微观与宏观领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而是出现了信息社会化的研究,即信息经济的社会学研究。
信息经济学重点知识点
信息经济学定义:信息经济学是信息科学与经济学相融合的产物,是对经济活动中信息因素及其影响进行经济分析的学科,也是对信息及其技术与产业所改变的经济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
信息经济学产生的时代特征:(1)信息、知识和智力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2)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经济日益成为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
(3)信息劳动者的作用日益增大。
(4)社会经济生活分散化,多样化,小规模化,非群体的趋势日益加强。
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历史的划分:♦史前期(20世纪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末)。
特点:信息和信息技术未得到发展。
♦形成期(1959~1970年前后)。
取得的成果:将信息作为经济活动的要素和经济运行的机制加以研究;以及信息系统的评价原理和方法、效用和费用的研究。
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的具体应用和基础理论。
特点:1.以信息经济学为名的学术论文具有相当的数量。
2.在微观与宏观信息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多成果,为后来信息经济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发展期或初步发展期(1970年~1979年)。
♦蓬勃(或高速)发展时期(1979年以后)。
信息经济学学科体系分类的两种主张:即按照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从市场不确定性角度构建的理论框架;或者按信息产品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来构建信息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由此形成了对信息经济研究的两种不同的思路(源于前一种主张)信息经济三分法:从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传统框架出发,将信息经济学划分为三部分:即宏观信息经济学、微观信息经济学和产业信息经济学。
优点:使得信息经济学理论体系能够较好地与传统的经济学衔接;能够清晰地勾画出微观信息经济学与宏观信息经济学之间的界限,合理的安排其理论体系与内容,且能够较好地构筑信息产业经济学体系。
信息经济二分法:按照市场的不确定性将信息经济学分为:宏观信息经济学和微观信息经济学两大部分。
优点:可以将信息经济学与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加以区别。
国内信息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一,不完全、费堆成信息经济学领域二,信息转换经济学领域的研究三,信息的经济问题研究四,信息经济的研究五,信息学与经济学之间关系的研究信息经济学研究的内容:(一)信息的经济研究(二)信息经济的研究(三)信息学与经济学间关系的研究信息经济学的分类:(一)按信息经济学研究的性质分为理论信息经济学和应用信息经济学(二)按其研究的层次或范围分为微观信息经济学与宏观信息经济学信息的定义:是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变化和特征的最新反映,以及经过传递后的再现。
信息经济学知识点
1.信息经济分析的主要对象是社会信息;2.市场信息的表现形式为:同质信息与异质信息、公共信息与私人信息、完全信息与不完全信息、对称信息与不对称信息四种基本形式;信息与经济的关系:(1)首先,信息对经济决策的作用(2)其次,信息是现代经济的重要资源和投入要素(3)再次,信息和信息服务正在成为商品,形成产业(4)最后,信息部门、信息服务活动需要用经济学的理论方法进行指导和研究,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3.信息经济学诞生的标志:1959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马尔萨克(J. Marschak)发表了《信息经济学家评论》一文,提出了最优信息系统理论,研究了经济学特有的信息范畴问题,使用了信息经济学一词,标志着信息经济学的正式诞生4.几个著名的信息经济学家:斯蒂格勒、凡勃伦、马尔萨克5.我国信息经济学发展的特点:①从信息系统经济问题的研究扩展到信息网络经济问题的研究;②从应用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扩展到理论信息经济学的研究,使我国在信息经济学领域的理论研究跟国际的理论研究相接轨;③从单一的信息产业和信息市场的研究扩展到全方位的多样化的信息经济问题的研究,使信息经济学理论对我国各行业的发展能发挥更多的指导作用;④加强了信息经济学理论在我国的实证研究。
6.信息经济学的理论框架:(1)不完全信息理论。
不完全信息理论主要着眼于经济活动中的信息因素,而不是信息或信息活动中的经济问题,其核心是在不完全信息和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对传统经济学理论进行补充和修正。
(2)信息系统的经济理论(3)信息经济与信息产业研究(4)信息服务与管理的经济研究7.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1)信息与信息活动的经济研究:①信息商品与信息市场。
②信息与信息活动的经济条件。
③信息资源的开发、管理、分配与利用。
④信息经济效益评价。
(2)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研究:①信息产业、信息经济的结构与规律。
②信息经济与信息产业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条件。
(3)经济活动的信息因素研究:①信息对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的作用与影响。
信息经济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信息的定义:信息是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变化和特征的最新反映以及经过传递后的再现;信息是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形式反映出来,是事物存在的状态、运动形式、运动规律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表征。
信息的性质:1、普遍性2、客观性3、无限性4、依附性(载体不可分性)5、可度量性6、可传输性7、动态性8、层次性信息的分类:(1)按社会性分类:社会信息和自然信息。
(2)按空间状态分类:宏观信息、中观信息和微观信息。
(3)按时间性分类:历史信息、现实信息和预测信息。
(4)按载体分类:文字信息、声像信息和实物信息。
(5)按是否为公众知晓分类:公共信息和私有信息(隐蔽信息)。
信息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信息经济学是信息科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
20世纪后半叶以来,社会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社会经济的信息化。
信息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
发达国家信息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已超过50%。
1959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马尔萨克发表了《评信息经济学》一文,标志着信息经济学学科的诞生。
1961年斯蒂格勒、1962年马克卢普、1970年后阿罗等相继在信息经济学领域发表了重要观点。
我国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
(P4)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信息的经济研究2.信息经济的研究3.信息(或信息学)与经济(或经济学)间关系的研究第二章不确定性、风险与信息风险与不确定性的主要区别在于:人们是否了解不确定性事件结果的概率分布函数。
已知其结果的概率分布函数的不确定性,或者根据对事实的客观分类有能力计算出概率的随机状态,称为风险。
不知其结果的概率分布函数,或者不能(至少在目前条件下还不能)以某种实际概率值表述可能产出结果的随机状态,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不确定性。
风险的量化(或风险的大小)是指:(1)某种选择行为的可能的坏结果会给消费者造成的利益受损程度。
(2)某种选择行为的坏结果产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期望值:期望值是不确定条件下某一行为或事件的所有可能结果的加权平均,权数是每一结果发生的概率。
(完整版)信息经济学的内容与知识体系
阐述信息经济学的内容与知识体系一、广义信息经济学知识体系一些学者指出,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范畴要大得多,如果从广义上讲,除了包括狭义的信息经济学部分外,信息经济学还应该包括许多内容,大致有如下三个组成部分(孙立武,2004)。
(1)信息技术:如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信息系统技术、计算机技术。
(2)信息政策:国家宏观政策、相关产业政策、微观经济学政策。
(3)相关学科:制度经济学、不确定经济学、信息社会学、发展经济学、情报学等。
这些部分都涉及信息要素,或是研究技术手段,将改变信息传输过程;或是探讨信息政策,分析宏观产业、微观政策的信号;或是探讨有关学科,这些学科隐含或强调某种信息假设下的管理理念和技术。
因此,从广义上讲,这些研究部分都可以称为信息经济学,如图1.1所示。
图1.1 广义信息经济学根据图1.1可知,由于广义信息经济学知识体系涵盖众多学科与技术,因此在关于信息经济学课程的学习中,只要是以狭义信息经学内容为主。
二、狭义信息经济学知识体系当前狭义的信息经济学知识体系构建主要依照两种研究思路,即信息经济学的“三分法”和信息经济学的“二分法”。
1. 信息经济学的“三分法”即从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传统框架出发,将信息经济学划分为三个部分:微观信息经济学、宏观信息经济学和产业信息经济学。
微观信息经济学主要由斯蒂格勒的研究成果出发形成的,而宏观信息经济学和产业信息经济学则是由马克卢普的研究成果出发发展形成的。
其中强调信息产业的作用,将其研究提取出来,也可称为中观信息经济学或信息产业经济学,如图1.2所示。
图1.2 信息经济学“三分法”理论体系微观信息经济学主要以个别市场主体为基本分析单位,考证信息市场均衡、劳动市场供给、消费者行为以及市场机制等一系列微观经济问题的影响,重点分析信息资源配置和微观信息市场的效率问题,具体又可以分为“信息的经济分析”、“一定信息条件下的经济研究”和“信息系统研究”三个方面。
宏观信息经济学则从国家和世界经济的层面出发,论证信息对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影响,研究信息与财政政策、金融制度之间的关系,探讨信息在宏观经济政策制定中的作用,国际信息经济与本国信息经济的关系等等,即关于国家及国际信息经济的研究。
博弈论信息经济学知识点DOC.doc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完全信息静态博弈考察占优战略均衡概念及求解解题思路:理性参与人做出是最优选择,该博弈存在占优战略均衡,据此可知答案为(3)。
考察重复剔除劣战略占优战略均衡概念及求解说明:考察重复剔除劣战略,求解占优均衡的方法。
答案:(U,L)下面考察PNE及其解法妻子丈夫(a )请检验,纳什均衡(最优战略组合)是同生共死;均衡结果是同生,或者共死; (b )请检验,占优均衡(占优战略组合)是坚强活着;均衡结果是同生(互相煎熬); (c )请检验,纳什均衡(最优战略组合)是你死我活;均衡结果是死活,或者活死; 显然,(c )情形之下,二人之间的仇恨比(b )中更深。
一些类型的博弈中,PNE 未必存在。
以下考察MNE 及其解法说明:猜谜游戏,是一种典型的零和博弈。
这类博弈没有纯战略NE ,但是却存在混合战略(c ) 活着-1,-16,0死了 0,6 0,0(b )活着 死了 活着 0,0 6,0 死了0,60,0(a )活着 死了 活着 2,2 -6,0 死了 0,-6 0,0NE。
希望大家通过这个例子,加深对NE的概念及NE存在性定理的理解。
同时,混合战略NE求解也是本题考察点。
以下两个例子,与此相同,供大家练习使用。
模型化如下博弈:两个小朋友一起做猜拳游戏,每人有三个纯战略:石头、剪刀、布。
胜负规则为:石头胜剪刀,剪刀胜布,布胜石头,如二人出手相同则未分胜负。
二人同时出手。
胜者的支付为1,负者的支付为-1,未分胜负时支付均为0。
(1)请写出该博弈的支付矩阵,并判断其是否存在占优战略均衡。
(2)该博弈是否存在纯战略纳什均衡,是否存在混合战略纳什均衡?如果存在,请写出。
下例来自张维迎,P131。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弈论”课程中有这样一道练习题:如果给你两个师的兵力,你来当司令,任务是攻克“敌人”占据的一座城市。
而敌人的守备是三个师,规定双方的兵力只可整师调动,通往城市的道路有甲、乙两条,当你发起攻击时,若你的兵力超过敌人你就获胜;若你的兵力比敌人守备部队兵力少或者相等,你就失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经济学定义:信息经济学是信息科学与经济学相融合的产物,是对经济活动中信息因素及其影响进行经济分析的学科,也是对信息及其技术与产业所改变的经济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
信息经济学产生的时代特征:(1)信息、知识和智力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2)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经济日益成为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
(3)信息劳动者的作用日益增大。
(4)社会经济生活分散化,多样化,小规模化,非群体的趋势日益加强。
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历史的划分:♦史前期(20世纪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末)。
特点:信息和信息技术未得到发展。
♦形成期(1959~1970年前后)。
取得的成果:将信息作为经济活动的要素和经济运行的机制加以研究;以及信息系统的评价原理和方法、效用和费用的研究。
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的具体应用和基础理论。
特点:1.以信息经济学为名的学术论文具有相当的数量。
2.在微观与宏观信息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多成果,为后来信息经济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发展期或初步发展期(1970年~1979年)。
♦蓬勃(或高速)发展时期(1979年以后)。
信息经济学学科体系分类的两种主张:即按照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从市场不确定性角度构建的理论框架;或者按信息产品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来构建信息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由此形成了对信息经济研究的两种不同的思路(源于前一种主张)信息经济三分法:从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传统框架出发,将信息经济学划分为三部分:即宏观信息经济学、微观信息经济学和产业信息经济学。
优点:使得信息经济学理论体系能够较好地与传统的经济学衔接;能够清晰地勾画出微观信息经济学与宏观信息经济学之间的界限,合理的安排其理论体系与内容,且能够较好地构筑信息产业经济学体系。
信息经济二分法:按照市场的不确定性将信息经济学分为:宏观信息经济学和微观信息经济学两大部分。
优点:可以将信息经济学与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加以区别。
国内信息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一,不完全、费堆成信息经济学领域二,信息转换经济学领域的研究三,信息的经济问题研究四,信息经济的研究五,信息学与经济学之间关系的研究信息经济学研究的内容:(一)信息的经济研究(二)信息经济的研究(三)信息学与经济学间关系的研究信息经济学的分类:(一)按信息经济学研究的性质分为理论信息经济学和应用信息经济学(二)按其研究的层次或范围分为微观信息经济学与宏观信息经济学信息的定义:是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变化和特征的最新反映,以及经过传递后的再现。
是通过一定物质载体形式反映出来的事物存在的状态、运动形式、运动规律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表征。
三种不同含义的信息:(1)自在信息(2)积存信息(3)自为信息自在信息向自为信息的转化以积存信息的存在为条件。
从自在信息中获取更多有用的自为信息,是信息资源的开发过程。
信息的特征:普遍性、客观性、无限性、动态性、依附性、可度量性、传递性。
信息商品的个性特征:1,在形态上,信息商品一般是通过实物载体表现出来,在传播过程中,其转移价值远远高于物质商品中的转移价值。
2,信息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间接性、参与性和多元性。
3,信息商品在价值上具有可积累性、再生性和排他性,在流通中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4,信息商品具有共享性。
信息商品价值分类:效用价值、费用价值、效益价值。
效益价值和效用价值的区别和联系:信息商品的效益价值和效用价值都是指信息商品的货币化的使用价值,其效益价值在绝对量上比效用价值小,原因在于前者扣除了成本,即效益是信息商品在消费中实现的净效益。
信息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征:共享性或非对称性、潜在性、层次性、时效性。
信息商品的成本结构与一般物质商品不同,它具有高固定成本和低边际成本的特性信息商品价格分析的依据:信息商品价格分析,主要是依据信息商品的特点及与有关方面的利益关系。
信息商品与普通商品的特点的区别:1,信息商品的非物质性、非消耗性、非占有性以及作为准公共物品的相关特性。
2,信息商品价值的不确定性及测度困难等。
3,信息商品使用价值的共享性、再开发性、与用户的相关性、时间滞后性和时效性等。
信息商品的价值是其价格形成的基础。
对于一次信息商品其价格主要取决于信息产品效用价值或效益价值。
对于二次信息商品它是以劳动价值为基础形成的费用价格。
有时也考虑效用,但不是决定因素。
对于三次信息商品其价格的形成要考虑其劳动价值和效用价值。
买卖双方的基本价格标准=生产成本+适当利润差别定价定义:是指质量品种完全相同的同一信息商品对不同的用户和消费者其价值不同的现象。
差别定价分类:完全价格岐视、一级价格岐视、版本划分。
对于信息商品而言,最典型的差别定价方式是版本划分信息商品收益的不确定性原因:1,价值分为三个价值2,买卖双方有一个价格标准3,信息商品共享性信息商品的供给特点:(1)生产信息商品的劳动主要是知识密集型的复杂劳动,专业性强(2)信息商品生产的风险性(3)信息商品生产的控制性(4)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一体化(生产资料是本人的知识经验及价值观念)信息商品的需求特点:(1)信息商品消费的非损耗性和积累性(2)信息商品消费的再生性(3)信息商品消费的再创造性(4)信息商品消费的时效性影响信息商品供给的因素:社会信息需求、信息生产力、信息商品的价格、信息的商品化程度。
影响信息商品需求的因素:消费者的支付能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信息技术手段。
信息系统的含义:是将信息从信息源传递给有关用户的职能系统。
它是由包括人、设备、信息传递交流过程及目的等系统对象所组成的综合体,是人们为了搜集、处理、存储、传递交流信息而建立的一种人工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向模块化、智能化、自我服务和管理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BPR(业务流程重组) 3C指的是顾客(customer)、竞争(competition)和变化(change)信息系统的特征:1>.整体性2>.环境适应性3>.用户友好性4>.系统安全性5>.系统兼容性6>.信息资源的共享性。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层次:单项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企业内集成的信息系统、企业资源计划(ERP)、企业内部网、企业外部网。
MRPⅡ(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2)的流程(制造资源信息系统)MRPⅡ的形成过程:(1)物料需求计划的提出,即根据产品的需求情况和产品结构,确定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需求数量及订货时间(2)在MRP的基础上增加了能力需求计划形成了闭环MRP(3)在闭环MRP基础上增加了经营计划、销售、成本核算、技术管理等内容,构成了完整的企业管理系统制造资源计划(MRPⅡ)。
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ning)即根据产品的需求情况和产品结构,确定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需求数量及订货时间,在满足生产需要的前提下,有效降低库存。
ERP和MRP的区别:ERP在MRPⅡ原有的基础上,向内、外两个方向延伸。
向内主张以精益生产方式改造企业生产管理系统,向外则增加战略决策功能和供应链管理功能。
MRPⅡ资源倾向于内部资源。
成本测算方法(各种方法的优缺点)1,算法模型优点:它较充分地利用了以往的经验,测算效率高并且可以在重复测算的情况下获得相同结论,受测算人员的主观影响比较小。
缺点:该方法的不足之处表现在对于特定开发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够,无法妥善处理一些异常情况,模型计算时需要输入软件规模的估计值,以及一些成本影响因子值,成本测算结果的准备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上述自变量的精确度。
2,任务分解法任务分解法的优点是开发人员多,准确率高。
缺点是割裂了信息系统开发中的有机联系,对于一些因模块间相互影响而带来的协调、管理等成本容易忽视。
任务分解法可分为“自底而上”和“自顶而下”两种方法。
自底而上测算方法的优点:可由部分开发有关的人员直接参加,由于他们对模型的理解较详细,故测算结果误差较小缺点:测算本身的成本较高,并且对于系统级的成本,往往容易忽视或不易测算准确。
自顶而下测算方法的优、缺点与自底而上方法相反。
3,专家判定法(类比法和Delphi法是其典型)Delphi法的优点在于能够充分应用专家的经验并能处理一些特定的环境影响,缺点在于专家可能具有某些偏见无法处理,同时该方法非常费时。
信息系统的经济效果是指信息系统所带来的货币成果与为此所付出的资源费用的比值。
信息系统的经济效益是指信息系统带来的成果与为此而付出的资源费用之差,投入与产出,或收益与成本之差。
经济效果和经济效益的区别和联系:经济效果着重考虑投入多少、产出多少,经济效益除此之外还要考虑收到的实际利益;经济效果的重点则在于说明经济活动的效率,经济效益的重点则在于说明经济活动的受益情况,因此可得出:经济效果是经济效益的基础,经济效益必须以一定的经济效果作为前提。
具体说,要取得经济效益(E>0),必须首先有一定的经济效果(e>1,即产出必须大于投入)。
信息系统的效益评价及其方法:按评价的时间与信息系统所处阶段的关系,可把信息系统评价分为事前评价、事中评价和事后评价。
按评价的方法所涉及的学科领域,可把经济评价方法分为专家评价法、经济模型法、运筹学评价法、其他数学评价法、组合模型法。
其中重点掌握专家评价法中的评分法、类比法和经济模型法中的费用\效益分析。
费用\效益分析法常用的评价指标有净现值(NPV)、净现值率(NPVR)和内部收益率(IRR)费用/效益分析与财务分析方法的区别费用/效益分析的评价指标:(1)净现值(NPV) (2)内部收益率(IRR) (3)净现值率(NPVR)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原则:整体性原则、可测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层次性原则。
信息搜寻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由斯蒂格勒提出的。
市场价格离散原因:1,市场是变化和分散的,而非集中统一和稳定静止的2,市场经营过程中销售条件的差别3,商品的异质性。
市场参加者是否采取搜寻行为,与边际搜寻成本和搜寻前所处的战略地位有密切关系。
招聘方和应聘方信息搜寻差异体现在那些方面?(1)招聘者和应聘者之间承担的搜寻成本非对称。
一般情况下,招聘者承担更多的费用。
(2)应聘者搜寻的目地和任务就是通过搜寻识别潜在招聘者,进而在识别出的招聘者中选择能够提供最高报酬的公司。
(3)应聘者的搜寻行动一般难以被其他活动所取代,而公司却往往可以利用提高工资率与搜寻技术的替代关系控制搜寻活动。
(4)小公司在搜寻和雇佣过程中,可以直接考察应聘者的表现;相反,应聘者也能够与公司在搜寻和雇佣过程中直接接触,以直观方式确定是否停止搜寻。
而在大公司中,招聘者一般求助于成本高且不确定因素多的评估方式来搜寻和考察应聘者。
这样的状况说明,企业招聘者的规模将导致招聘者与应聘者在搜寻方式上和搜寻效果上存在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