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的民族关系

合集下载

2023年安徽历史中考总复习专题: 中国古代的边疆管理,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2023年安徽历史中考总复习专题: 中国古代的边疆管理,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特点 ①治理体系日益完备(设置专门机构);②因地制宜,因俗而治;③注重维护中央权威;④突出有效、 直接的统治;⑤注重边疆地区的军事防卫功能;⑥贯彻“夷夏之辨”的思想;⑦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调 整,具有历史继承性,在继承中创新;⑧始终在“大一统”思想的指导下推行边疆政策。
中国古代的边疆治理政策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扩大了国家疆域,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地 区的开发和经济文化的发展;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巩固了国防;加强了边疆地区与内地的联系,强 化民族认同,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巩固(民族融合);有利于与世界的交流交往。
取材料中某一观点的部分观点作为论点,这样会导致论文的论点残缺,进而导致论证角
度狭窄,论证过程无法展开。
知识梳理 █ 中国古代的边疆治理
核心概念 考点知识链接
考点突破
设立不同的机构 以加强行政管辖
派驻军队,完善边 疆防御体系
实施宽松的文化传播 政策
逐渐弱化华 夷之别
制定笼络和安抚少数 民族上层的各项政策
知识梳理
核心概念
考点突破
█ 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
习题对点训练
(2022.1·浙江高考·7)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疆域广大,
民族众多,推进了新的民族融合。下列关于元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举措,叙述正确的

A.首次设立枢密院主管军事
B.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C.确定行省之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道、州、县
但或表最态主的要依的据原。因还是:中国各族人民为祖国的统一而进时行候了一长定期要的做共到同言努简意力赅;并中要国用的专传业统术文语化表
发三要挥从了依巨据大、的重积要极性作、用必要;性中、国可人能民性在、特危定害的性地等角理度环境下述大。力开发经济,发展生产;历代统治者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归纳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1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主要是相互融合的过程。

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之间不断的爆发战争,由于农耕文明较之游牧文明先进,所以即便农耕文明军事失利,国破家亡,最后也会将征服者同化,最后融为一体。

形成了目前我国的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社会格局。

这些长期共同生活在一片国土上的各个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

一、民族融合的含义、主要方式和意义:见上文表述。

二、民族关系的特点、主要表现形式及历代中央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政策)特点: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表现:一是战争:①民族掠夺战争。

②民族征服战争。

③平定民族叛乱的战争。

④反抗民族压迫的民族起义。

⑤反对外来侵略的民族自卫战争。

二是和平:①和亲。

②贸易。

③会盟。

④通贡。

处理方式(政策):①战争。

②设管理机构。

③册封。

④和亲。

⑤会盟(“议和”)。

⑥互市。

⑦防御(如迁民屯边,修筑长城等)三、历代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的管辖(史实可略?)东北:①唐:设黑水、忽汗州都督府。

②元:设辽阳行省。

③明:设奴儿干都司。

④清:设盛京、吉林、黑龙江三个将军辖区。

西北(新疆):①西汉:前60年,设西域都护。

②东汉:班超经营西域,重设西域都护。

③唐:设安西、北庭都护府。

④元:设岭北行省。

⑤清:设乌里雅苏台将军(管理蒙古各部)、伊犁将军(辖整个新疆地区)。

西藏:①元:中央设宣政院管辖西藏。

②明:设卫所,建立僧官制度。

③清:确立对_、班禅册封制度;设驻藏大臣;金瓶掣签制度;设理藩院。

西南(云贵川):①西汉:汉武帝在西南夷设郡县。

②三国:蜀国任用少数民族首领做官。

③唐: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④元:设云南、四川行省;建立土司制度。

⑤明:实行土司制度;贵州“改土归流”后成为省级行政单位。

⑥清:雍正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

台湾:(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依据有:①三国吴:230年,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②隋: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程标准】1、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2、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目标导航】1、了解汉朝北逐匈奴,凿通西域,打通丝绸之路,派使臣出使大秦的史实。

(时空观念)2、了解汉、唐两朝和周边民族及邻近各国的关系,认识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开放时期,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情况。

(史料实证)3、了解历朝历代为我国统一以及多民族国家重建作出的贡献。

(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重点:古代民族政策、边疆管理制度及对外关系的体制。

难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角度秦朝两汉中央民族事务机构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民族关系北方逐匈奴,修筑长城⑴汉初,朝廷对北方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⑵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取得大胜;⑶东汉初,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

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取胜后刻铭燕然山。

北匈奴数败之后,西迁远方南方抚夷、越,在今天的两广地区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西方西北生活着羌、氐等民族⑴西汉在河西走廊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合称“河西四郡”,成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⑵西汉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东北生活着夫余、乌桓等民族西汉设护乌桓校尉此外,汉朝政府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课前案有效预习1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1.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

2.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西北设安西、北庭大都护府,北方设安北、单于大都护府,东北设安东大都护府,南方设安南大都护府。

3.宋朝的民族关系主要是与北方的契丹、女真、党项、蒙古等族及其所建立的政权之间的关系。

(一)汉朝的对外交往1.打通陆、海两个通道⑴陆路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9)蒙古族:发展(12世纪)、建立政权(1206)、统 一全国(1279)、分裂(14世纪末)
;宁波出海捕鱼 宁波出海捕鱼

,我何以摆脱猎物的命运? 一桩新闻 小女孩和家长失散了,便衣警察走过来,小朋友我送你回家吧,小女孩怒斥:“走开,骗子!”便衣很委屈,我不是骗子我是警察啊,小女孩更怕了,“骗子都说自己是警察!”便衣晃晃件,你看我是真的,小女孩撇撇嘴,朝向栏杆上的小广告,“妈妈说,最 骗人的就是件”。 一则笑话 窃贼用入室偷的钱去买烟,烟是假的。烟主乐滋滋去买水果,秤是黑的。果商替家里去买肉,肉注过水。肉贩子正数钞票,制服从天而降,罚款。城管拿罚来的钱去药店,药是过期的。药老板正准备打烊,手机响,老婆哭家里失窃 谁酝酿了这样的活法?谁制造了这样 的游戏? 谁能说服大家换个逻辑,取消饥饿的欲望和抢劫的眼神?谁来平息这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精神骚乱?谁替我们在垃圾上铺种花草,谁为我们娶回远去的童话? 我们如何才能安然无恙? 谁能发明一种催眠,让坏心眼一发芽即昏昏欲睡?谁能设计一种篱笆,让恶和恶、善和善单独在一 起就像幼儿园里的大小班?或学《木偶奇遇记》里的皮诺乔,一动邪念,鼻子就嗖嗖蹿出去。 童话的迷人,因为她有一个灿烂的人生公式,逻辑简单,命运可靠,前途像小蝌蚪找妈妈一样光明,晶莹就是光明。 人,何时能把自己送回去呢?还回得去吗? 生存在当代截面上 ? 傍晚,沿故宫外河沿, 遛弯。 蓦地,一群念头像蚯蚓纷纷钻出来:你说不才百余年嘛,人间咋就弄成了这模样?多少千年秉承的东西,到这儿就突然拐了弯,改了辙,换了理秦汉的月亮还挂在那儿,但眼皮下已面目全非你说,那和珅要是哪天醒来到王府井转转,会怎样表情?屁股冒烟的车在他眼里会不会是骡马新品种? 一个汉朝人和一个明朝人,对调一下位置,也能活,眼前景象和风物不至于太陌生,生存内容和规矩也差不离儿。但一个古人若来到今天,恐怕呆若木鸡,腿都迈不开了。 现代生存的复杂性,足以让最聪明的古人变成白痴。 那么,我们能适应几百年后的世界吗? 难说,于之而言,我们也是古人。 由此想到一个逻辑:生活,从前不是这样子,未来也不是这样子,仅仅现在,只有今天,才是今天这样子!那么,我们正如火如荼的所有游戏,政治、经济、文化、伦理、标榜、时尚一切一切,皆当代截面上的可怜风景,皆历史的散曲儿 弹指间,即吟罢作废,形同儿戏,犹如舞台上古装戏的热闹。 后世看我们,若今生看古人。 想到这儿,我突然觉得眼前的景象很滑稽:立交桥,红绿灯,广告牌,刹车线,广楼巍厦,大屏幕上的股市盘和周杰伦 它们并非从来就有,也不会永远有。我所知的是:一切偶然,一切疾匆。 想起莎士比亚对时代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 一物。” 那么,时间深处有没有更牢固和可靠之物?于人生而言,哪些元素更值得亲近和秉持呢? 我想,若一个人更多地和“经典”“永恒”打交道,而非仅滞留在当代截面上只厮磨于时代游戏,那么,其人生也就倾向了立体,趋于饱满,有了更多的安全感和归巢感。如此,你栖息和消费的即仅非当代, 而是整个人类家园和丰饶的历代菁华。无形中,你的“一辈子”与人类的“一辈子”,即有了某种精神和美学的联络,即有了更大的资源和背景支持,即不枉世间走一遭。 因为你上下通了,你和底座有了关系,仿佛枝找到了根。否则,人生即显得矮、薄、单,有点轻,有点亏。像无土栽培的花。 何以称得上“永恒”和“经典”呢? 我想,这大概算一个办法:在天堂或地狱,当你遇见一个宋朝人或元朝人,若你说的他能懂、他说的你也懂,那这个事就是永恒的。比如说天气、煮茶、下棋,比如说音乐、书法、爱情否则,即当代截面上的,昙花一现,靠不住。比如你说向雷锋同志学习,说 行车单双号,说华尔街金融风暴,人家就听不懂。 以上例子算玩笑,但思路是认真的。 我突发奇想:你说,人间是否已无须大刀阔斧地生产和改造,只需修复与还原即可?比如还原水、空气、山林,还原房屋和街道的宽松,还原人生的醉意朦胧和晨暮散步,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和古老秩序? 我 怎么动辄念叨古时候呢? 大概,它意味着游戏之单纯、程序之简明,意味着一种悠闲、朴拙和谦卑的生存精神。 它让人活得省心,省劲。不复杂,不折腾。 至于古代的利益争斗和营生哲学,和现代比,简直童话水平。 看看那些成语吧,什么郑人买履、掩耳盗铃,什么草船借箭、蒋干盗书真是可 爱至极,憨厚死了。 连《周易》和孔子的深邃,都透着婴儿般的清澈。 变和巨变是一种意义,不变和少变也是种意义。 在追求“变”的同时,我们有无智慧收留一种“不变”,养护和传递一种“常在”呢?我们有无能力打通并维系一种“过去、现在、未来”的联系呢?并充满敬畏和喜悦地活在 这样的秩序中,享受由“完整”“安宁”带来的好处? 人生被猎物化 ? 你说,那“人造鸡蛋”是咋整的?那烂皮鞋咋就煮成了胶囊和果冻?你说,谁第一个想起用甲醛喂海鲜的呢?你说,怎样让王八仨月长一年的个他们咋就这么聪明、化学使得这么好呢? 人人都是发明家、魔术师,人人被逼成 了质检员、化验工。 这是个人人成精的时代。 你不精,就会被精吃掉。 我想起了唐僧肉和《西游记》,里头最缺的是人,最盛的是妖。 人生,被猎物化,被拖进了丛林。 人人自危,人人忧愁,随时随地欲和全世界斗智斗勇。 人人过着一种防御性生活。人人都在挖战壕,筑工事,然后跳 进去。 这种苦力,这种为假想敌实施的备战,让人生元气大损,奄奄 一息。 这不是生活,这只是紧张地准备生活。 生活和准备生活是两回事。 不是肇事者,就是受害者和潜在受害者,无路可逃。 村里人在小河边琢磨红心鸭蛋。城里人在车间里配制婴儿奶粉。 皆绞尽脑汁,皆茅塞顿开,皆肆无忌惮。 正像歌里唱的:大家一起来,一起来 这是个怎样的循环?怎样的生存共同体?怎样同归于尽的游戏? 我们的底限在哪儿?这筐还有底、还能盛东西吗?老祖宗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有人听吗? 有谁暴喝一声“停” 让大家都罢手? 想起电影里常有的一情景:彼此给对方酒里埋了毒,又笑 盈盈举杯邀明月,自以为聪明,自以为笑到最后 他妈的,天真哪儿去了? 每个故乡都在消逝 ? ? 我要还家,我要转回故乡。 我要在故乡的天空下,沉默寡言或大声谈吐。 海子 1 先讲个笑话。 一人号啕大哭,问究竟,答:把钱借给一个朋友,谁知他拿去整容了。 在《城市的世界》中,作者安 东尼·奥罗姆说了一件事:帕特丽夏和儿时的邻居惊闻老房子即将拆除,立即动身,千里迢迢去看一眼曾生活的地方。他感叹:“对我们这些局外人而言,那房子不过一种有形的物体罢了,但对于他们,却是人生的一部分。” 这样的心急、这样的驰往和刻不容缓,我深有体会。 现代拆迁的效率太 可怕了,灰飞烟灭即一夜之间。来不及探亲,来不及告别,来不及救出一件遗物。对一位孝子来说,不能送终的遗憾,会让他失声痛哭。 2006年,在做唐山大地震30年纪念节目时,我看到一位母亲动情地向儿子描述:“地震前,唐山非常美,老矿务局辖区有花园,有洋房,最漂亮的是铁菩萨山下 的交际处工人文化宫里可真美啊,有座露天舞台,还有古典欧式的花墙,爬满了青藤 开滦矿务局有带跳台的游泳池,有个带落地窗的漂亮大舞厅 ” 大地震的可怕在于,它将生活连根拔起,摧毁着物象和视觉记忆的全部基础。做那组电视节目时,竟连一幅旧城容颜的都难觅。 1976年后,新一代唐 山人对故乡几乎完全失忆。几年前,一位美国摄影家把1972年偶经此地时拍摄的照片送来展出,全唐山沸腾了,睹物思情,许多老人泣不成声。因为丧失了家的原址,30年来,百万唐山人虽同有一个祭日,却无私人意义的祭奠地点。对亡灵的召唤,一直是十字路口一堆堆凌乱的纸灰。 一代人的祭 日,一代人的乡愁。 比地震更可怕的,是一场叫“现代化改造”的人工手术。一次城市研讨会上,有建设部官员忿忿地说:中国,正变成由1000个雷同城市组成的国家。 如果说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只能指认和珍藏一个故乡,且故乡信息又是各自独立、不可混淆的,那么,面对千篇一律、形同 神似的1000个城市,我们还有使用“故乡”一词的勇气和依据吗?我们还有抒情的可能和心灵基础吗? 是的,1000座镜像被打碎了,碾成粉,又从同一个模具里脱胎出来,此即“日新月异”“翻天覆地”下的中国城市新族。它们不再是一个个、一座座,而是身穿统一制服的克隆军团,是一个时代 的集体分泌物。 每个故乡都在沦陷,每个故乡都因整容而毁容。 读过昆明诗人于坚一篇访谈,印象颇深。于坚是个热爱故乡的人,曾用很多美文描绘身边的风物。但10年后,他叹息:“一个焕然一新的故乡,令我的写作就像一种谎言。” 是的,“90后”一代肯定认为于坚在撒谎、在梦呓。因为 他说的内容,现实视野中根本没有对应物。该文还引了他朋友的议论:“周雷说:如果一个人突然在解放后失忆,再在今年醒来,他不可能找到家,无论他出生在昆明哪个角落。 杜览争辩道:不可能,15年前失忆,现在肯定都找不到。 ” 这不仅是诗人的尴尬,而且是时代所有人的遭遇。相对而 言,昆明的被篡改程度还算轻的。 2 “故乡”,不仅仅是个地址和空间,它是有容颜和记忆能量、有年轮和光阴故事的,它需要视觉凭,需要岁月依据,需要细节支撑,哪怕蛛丝马迹,哪怕一井一石一树否则,一个游子何以与眼前的景象相认?何以肯定此即梦牵魂绕的旧影?此即替自己收藏童年、 见青春的地方? 当眼前事物与记忆完全不符,当往事的青苔被抹干净,当没有一样东西提醒你曾与之耳鬓厮磨、朝夕相处它还能让你激动吗?还有人生地点的意义吗? 那不过是个供地图使用、供言谈消费的地址而已。就像的车站名,你若以为它们都代表“地点”并试图消费其实体,即大错特错了: “公主坟”其实无坟,“九棵树”其实无树,“苹果园”其实无园,“隆福寺”其实无寺 “地址”或许和“地点”重 合,比如“前门大街”,但它本身不等于地点,只象征方位、坐标和地理路线。而地点是个生活空间,是个有根、有物象、有丰富内涵的信息体,它繁殖记忆与情感,承载着人生活 动和岁月内容。比如你说“什刹海”“南锣鼓巷”“鲁迅故居”,即活生生的地点,去了便会收获你想要的东西。再比如传说中的“香格里拉”,即是个被精神命名的地点,而非地址即使你永远无法抵达,只能诗意消费,也

各朝代的民族关系

各朝代的民族关系

各朝代的民族关系乐享集团公司,写于2021年6月16日各朝代的民族关系一、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1、秦与匈奴:派蒙括北击匈奴,取得河套地区,移民置县,修筑万里长城御其南下;2、汉与匈奴与西汉①西汉初期——“和亲”,贸易往来;作用:暂时缓和了匈、汉关系,但未真正解除威胁;②汉武帝时--“战争”;作用:匈奴受重创,被迫迁徙漠北;③汉元帝时--“和亲”,昭君出塞;作用:密切了汉匈关系,经济、文化来往增多,四十多年和睦相处;与东汉①东汉初年--匈奴分裂,南匈奴与汉人杂居,北匈奴仍威胁中原及西域;②东汉前期——“战争”,窦固、窦宪先后出击匈奴;作用:北匈奴政权瓦解,威胁解除;3、汉与西域与西汉①前138年和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与西域各国建立起友好关系时间、概况、意义;②前60年设西域都护府,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与东汉①东汉初年无力顾及西域,西域各国重新被匈奴控制;②汉明帝时,班超经营西域,被任命为西域都护,管辖西域;4、秦汉与越族①秦征南越;修灵渠;置岭南三郡桂林、南海、象郡;②汉武帝时,在南越设南海九郡;5、汉与西南:汉武帝设郡县;二、唐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1、与突厥①唐太宗大败东突厥,设都督府管辖;②唐太宗征服依附西突厥的高昌,置安西都护府;③唐高宗大破西突厥,西突厥灭亡;④武则天置北庭都护府,管辖西突厥故地;2、与回纥①唐太宗任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②唐玄宗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③回纥兵助唐平安史之乱;④唐肃宗开始,几次和亲;⑤回纥人来中原经商,部分贵族开始修宫殿定居;3、与靺鞨①18世纪前期,唐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都督府;②开元初,唐玄宗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4、与南诏:唐玄宗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5、与吐蕃①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和亲;②两百年间,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册命”;③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和亲;④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长庆会盟”;三、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对峙,封建生产关系传播,民族大融合1、与契丹①宋太宗两次北伐,结果失败,宋由进攻转向防御,确立了“守内虚外”的政策,把主要力量转向对人民的防范与镇压;②澶渊之盟1005年背景:1004年,辽军逼近东京,宋真宗亲征,士气大振,辽提出议和;内容:宋每年送给辽“岁币”,辽撤兵;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各守边界;影响:“岁币”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加剧了北宋的财政困难;使宋辽边境安宁,双方贸易兴旺,加强了汉族与契丹族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融合;2、与党项:元昊称帝后与宋不断交兵,双方损失很大,元昊请和1044年;①内容元昊取消帝号北宋册封其为夏国主,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岁币”;重开边境贸易;②影响:从此以后,宋夏之间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3、与女真①1127年,靖康之变,北宋灭亡;②岳飞抗金胜利原因:抗金是正义的战争,得到人民的拥护与支持;岳家军纪律严明、战斗力较强;采取了联合北方义军的正确方针;其他抗金队伍的支持与配合;评价岳飞:岳飞的抗金斗争,维护了中原与南方的先进封建文化,维护了人民的利益,所以受到人民的尊敬;其忠君思想体现出时代的悲剧;③绍兴议和1141年内容:规定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以北的土地归金朝统治;南宋皇帝向金称臣,每年向金输纳岁币;影响:确立了南宋与金的对峙局面;评价:条约给南宋人民带来了沉重负担,但在客观上,使双方减少了战争,彼此获得一个较长时期的相对安定的和平局面,有利于南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各族人民的友好交往;四、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汉族迁居边疆、开发了边疆经济;边疆各族入居中原与江南民,加强了民族融合;2、辽金时期入居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和女真人,在元朝时已被视为汉人;3、新的民族回族开始形成;4、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元朝在澎湖设巡检司,加强对琉球的管辖;五、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1、蒙古蒙古族①明初期:相对安定,永乐年间,鞑靼和瓦剌接受明封号;中期:关系紧张,瓦剌骑兵曾直抵北京,明修缮长城抵御;后期:和平友好,鞑靼首领俺答汗接受封号,恢复封贡互市;②清粉碎准噶尔部割据势力,统一天山南北,设乌里雅苏台将军和科布多参赞大臣;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1771年,渥巴锡;2、西藏维吾尔族回部平定回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设伊犁将军,统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3、西藏藏族:①明:在乌思藏设立卫所;任用藏人担任官吏;建立僧官制度;西藏各教派都一心拥护中央政府;②清确立册封制度,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管理西藏事务;建立金瓶掣签制度,加强清朝对达赖、班禅转世的监督和任授权力;4、西南①明朝――实行土司制度:永乐年间,开始改土归流;②清朝――大规模的改土归流条件: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意义:加强了清朝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割据纷争的状态,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5、东南台湾①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②1684年,设置台湾府;③意义: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六、新中国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发展繁荣;1、西藏和平解放;2、成立五个自治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地改革、民主改革;3、平等团结、共同发展,支援经济建设,改革开放;附录:1、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小结①从古至今存在的民族,如汉、维、彝、白、藏、蒙、满、羌等族;②历史上有而后来消失了的民族,如月氏、匈奴、鲜卑、竭、氐等族;③古代没有而后来逐渐形成的民族,如回族等;④现在少数民族的祖先唐朝居住在西南的南诏是彝族和白族的祖先;原来居住在色楞格河一带的回纥,后来改名回鹊,是维吾尔族的祖先;靺鞨族原居东北,唐朝时分为黑水靺鞨和粟末靺鞨,黑水靺鞨后来被称为女真,建立金国;明朝时期女真的一支建州女真建立后金,后女真改名满洲,辛亥革命后改为满族;青藏高原的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元朝时大批波斯、阿拉伯人迁人中国,与汉、蒙、维吾尔族人形成新的回族;2、我国历史上各民族大融合的三大高潮①第一次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华夏族在战争中与其他少数民族接触频繁,促进民族融合并形成第一次民族融合高潮;②第二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蜀国坚持搞好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吴国汉族和山越族共同生产,开发江南;东晋时,匈奴、鲜卑、羯、氐、羌族内迁;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趋势出现;③第三次: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封建文化,在加速自身封建化进程的同时,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特别是元的统一,使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并且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3、民族融合主要途径①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融合;②社会改革促进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等;③“和亲”促进融合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同一家”等;④战争促进融合;⑤国家统一促进融合;⑥物质文化的交流农牧业、手工业、先进生产工具、经验技术、土特产的交流等;4、中国历代疆域①商的疆域:东到大海,西到陕西西部,东北到辽宁,南到长江流域;②秦朝疆域图: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南到南海注意:灵渠、长城起止点、南方四郡;③唐朝疆域图:东到大海,西到咸海,东北到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南到南海注意:主要邻国、周边的主要少数民族、对外交通路线等;④元朝疆域图:北至阴山以北,南至南海诸岛,东北到今库页岛,西北达到新疆、中亚地区注意: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统治范围之内;⑤清朝前期疆域图: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包南海诸岛,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注意:我国封建王朝的疆域东部、东北部的变化相对较小;西部变化最大,西部疆域达至最远是在唐朝,已到咸海,最近是在秦朝,仅达陇西今甘肃临洮南;。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2.由开放走向封闭 明清以前总体上以开放为主,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
3.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 秦汉陆上丝绸之路→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举→宋元时期(海路为主)。
4.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汉朝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
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 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
燕然勒铭
窦宪出击北匈奴,取胜后 刻铭燕然山。北匈奴西迁。
汉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西域都护府
设西域都护府,作为 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河西四郡
设武威、张掖、酒 泉、敦煌四郡,为 中原前往西域要道
护乌桓都尉
大鸿胪
边疆
屯戍政策;在西域设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屯戍政策
西汉的屯田,是巩固新拓疆土 的重要措施之一。屯田卒本身,也 是边塞防御的手段之一,同时屯田 区又为徙民、设县做好了基础准 备。……西方的屯田卒,不仅从事 农业生产,而且在有战事时参加战 争。他们在西域且耕且战,对确立 汉朝在西域的统治,起到了重要的 作用。
礼部 鸿胪寺 提督四夷馆
云南
设土司
清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清朝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疆域版图
东北:《中俄尼 布楚签约》
蒙古:满蒙联姻, 加强对漠南蒙古的 控制
西北:平定漠西 蒙古准噶尔部, 土尔扈特部回归 祖国,巩固了西 北边疆。
西藏:设驻藏大 臣;册封 “达赖 喇嘛” 和“班禅 额尔德尼”
理藩院
西南:“改土归 流”,废世袭土 官,选派有任期 的流管进行管理。
乌桓
周边民族 分布
东北:夫余、乌桓 北方:匈奴 西北:羌、氐 南方:夷、越
秦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2025版高考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17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46讲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第1课时

2025版高考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17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46讲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第1课时

2.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1)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2)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_会__盟___。 (3)南诏王曾多次被唐朝加封并遣子弟入唐学习。 (4)西北设安西、北庭都护府,北方设安北、单于都护府,东北设安 东都护府,南方设安南都护府。 (5)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
②朝贡贸易是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的,往往“厚往薄来,倍偿 其价”。
③朝贡贸易通常体现出炫耀国力的意味,是国人“一国独尊”心态 的反映。这一制度是以封建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它随着封建制度的瓦解 而走向消亡。
(3)解体原因:西方殖民扩张的冲击;体系内在的缺陷,如厚往薄来 的封建体制;清朝国力的衰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等。
2.明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1)明朝有礼部、鸿胪寺管理民族事务,还有提督__四__夷__馆___。 (2)修筑长城,并沿长城布置“九边”。 (3)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_马__市___。 (4) 在 东 北 设 都 司 、 卫 、 所 , 对 女 真 等 族 进 行 管 理 ; 在 西 南 设 _土__司___。 (5)明朝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法王”“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 等机构。
——摘编自王义康《唐代册封与 授受四夷官爵试探》
[问题1]根据史料一,概括唐代民族政策的特点。 [提示]以军事征服为基础;给少数民族首领授予官职、纳入官僚系 统;给予少数民族地区较高的自治权;设置州县加强对民族地区治理; 重视民族的平等与融合。
[史料二]宋朝的民族关系主要是与北方的契丹、女真、党项、蒙古 等族及其所建立的政权之间的关系。北宋面临来自北方的契丹族建立的 辽、西北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的威胁,战争不断。景德元年(1005年),北 宋与辽签订澶渊之盟,约为兄弟之国,之后双方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 平。北宋末年,女真族建立的金灭辽,随后发动了对北宋的战争,并攻 占开封。北宋灭亡后,宋室南渡,建立南宋。此后,南宋与金长期对 峙,或战或和。蒙古灭金后,南宋面临的主要威胁是蒙古国及之后的 元。景炎元年(1276年),元军攻下临安(今浙江杭州),南宋灭亡。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一)知识结构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我国是一个以汉民族为主体,由许多少数民族结合成的多民族国家。

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对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是我国民族关系中的主要内容。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存在中原地区的炎帝族、黄帝族,东方地区的夷族和南方的蛮族,后来炎黄融合,逐步形成夏商时期的华夏族。

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和其他各民族接触频繁,促进了边地的开垦。

秦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两汉经营边事,如反击匈奴、派人出使西域、在西南地区设郡等,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

周边各族与汉族的交往及战争关系,表明各族日益摆脱了闭塞状态。

秦汉开创了中国两千多年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初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三国时蜀汉与南中少数民族、孙吴与山越族加强了联系,促进了当地的开发。

东汉以来,西北边睡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氏、羌陆续内迁,与汉人杂居,并分别建立十六国政权。

各国彼此攻战,但民族融合却加强了。

为适应民族融合的趋势,北魏孝文帝禁旧俗,行汉化,促进了鲜卑族及北方各族的封建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中华民族大融合的第一次高潮,这为隋的统一提供了条件。

隋唐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阶段。

各民族迅速发展,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唐朝通过战争、和亲、册封、设管理机构等方式加强了与周边各民族的关系。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形成中华民族大融合的第二次高潮。

明朝与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等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清承明制,所不同的是清有理藩院管理少数民族,清朝努力经营边疆,使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获得较大发展,国家统一更加巩固。

1.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多民族融合的开始:华夏族(汉族的前身);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和其它各民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秦的统一标志着我国多民族封建国家已初步建立,标志着以华夏族为主干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开始成立。

2014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2014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昭君出塞
文成公主入藏
岳飞抗金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仔细观察上、下两组图片,说一说这两组图片 分别反映了民族关系的什么特点?
从“秦王扫六合”到唐朝的“和同为一家”,再到清朝 的“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历朝历代对于民族关 系战和的处理,无不尽显统治者的雄才伟略和民族融合。
民元 明 清
三、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发展 对新疆:唐太宗和武则天设置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 事机构。 对西藏:两者关系是“和同为一家”最典型的事件是 文成 公主入藏
四、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和民族关系发展) 元朝开始管辖 西藏 、 台湾 , 最能体现“民族关系发展”特点的是 回族 形成
秦汉时期我国的民族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即南 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加强,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北 方边境则是战争不断。
1、上图“张骞通西域”中的西 域 是指我国的哪一地区? 新疆
2、下图中的哪一字母代表着 “西域”? B
C D B
A
西汉
3、有人说图一反映的事件为 西汉政府拓展疆域奠定了基 础,请用史实说明。
材料三
仅公元前119年,汉朝“军士死者数万
人”, ……“天下马少,匹二十万”。武帝后期, 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内外遍烽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为了应付长年战争,“百姓流离”,“海内虚耗,
户口减半”。 纪》) 材料四 昭君和亲后,边城晏闭,牛马布野, 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 ——《汉书·匈奴传赞》
材料一: 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 咸称天子神,往古不得俱。 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 ----柳宗元 1、柳宗元诗中所说的“文皇”“天可汗”是指谁? 唐太宗 材料二: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材料一中的“夷狄千群趋” “献号天可汗”与唐朝实施的何种政策有关?试举一例 与此政策有关的事件。 开明的民族政策;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和亲) 3、上述两则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怎样的时代特征? 繁荣

中国民族关系史专题讲义

中国民族关系史专题讲义

中国民族关系史专题讲义中国民族关系史是一个广阔而复杂的领域,涉及多个民族之间的互动、融合、冲突和和解。

以下是一份简要的专题讲义大纲,概述了中国民族关系史的主要时期和特点:一、古代民族关系(远古至秦汉时期)原始社会的部落联盟与融合夏、商、周时期的华夏族与其他族群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间的民族交融秦汉时期的统一与边疆民族政策二、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民族融合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迁徙与文化交融隋朝的统一与民族政策的调整唐朝的盛世与多民族融合的特点三、宋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宋朝的民族政策与辽金西夏的关系元朝的统治与蒙古族对中国的影响明朝的民族政策与对外关系清朝的满汉融合与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四、近现代民族关系的变迁晚清的民族觉醒与民族主义兴起民国时期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的演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改革开放以来的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发展五、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与发展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民族关系的现代挑战与对策在讲授这一专题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历史背景:每个时期的民族关系都与其历史背景紧密相关,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

多元一体: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体现了多元文化的共存与交流,不同民族之间既有冲突也有融合。

政策影响:历代政府的民族政策对民族关系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这些政策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理念和社会状况。

现实意义:研究历史民族关系对于理解当前民族问题和制定相关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这份讲义只是一个大致框架,具体内容需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需求进行详细展开。

最新复习教案: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人教版)

最新复习教案: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人教版)

专题二、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和外交关系民族关系:主要形式有战争,册封、和亲、经济文化交流;和平为主流,历代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行政管理(台湾、西藏、新疆、蒙古)一、中国历代民族关系特征1、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秦发动对匈奴和越族的战争,修筑长城。

西汉初年与匈奴和亲,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解决匈奴问题。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五胡内迁”;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迁都洛阳,以利对中原的控制,客观上有利于吸收先进的中原文明。

改汉姓、穿汉服、讲汉语、与汉人通婚等,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3、唐朝通过和亲、册封、会盟等和平方式与少数民族交往⑴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西北少数民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⑵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青藏高原。

⑶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后,多次派使者向唐朝求婚,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他。

夫妇二人为促进吐蕃的经济进步和文化发展、为密切唐朝和吐蕃的交流、增强汉藏人民的友好做出了贡献。

唐中宗时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后来尺带珠丹上书唐朝时说唐与吐蕃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4、两宋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既有战争,也有和平相处,但和平占主流。

10世纪初,契丹杰出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后改为辽。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后辽军大举攻宋,辽宋议和,史称澶渊之盟。

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建立西夏。

连年与宋交战,后来,双方议和。

12世纪初期,女真的杰出首领阿骨打,在会宁称帝,国号金。

金先灭辽,又于1127年灭亡北宋。

宋高宗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金军继续南下,南宋抗战派将领英勇抵抗,抗金名将岳飞是这一时期杰出的英雄人物。

1141年,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界线。

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5、元、明、清:加强行政管辖,巩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

元朝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元朝实行“行省制”将西藏、云南、辽阳、岭北等边陲地区都置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专题3: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史

专题3: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史
雅克萨之战
战争
战争
7xP103
7xP105
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大致以和平往来为主题
秦汉时期——开始对外交往(丝绸之路的开辟) 隋唐时期——对外交往频繁(玄奘、鉴真)
明朝前期——主动对外交往(郑和下西洋)
清朝前期——对外交往中断(闭关锁国政策)
中 国 古 代 的 民 族 关 系 和 对 外 关 系
考点回顾
考点回顾
红海沿岸
非洲东海岸
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谈一谈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给了你哪些启示?
中 国 古 代 的 对 外 关 系
对外开放有利于经济的繁荣和发展,闭关锁 国只会与世隔绝,落后于世界潮流。 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 重要条件。 我国应该继续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加强国际 合作与交流等。
1895年,日本占领台湾, 1945年台湾回归。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
230年,孙权派卫温率 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 造成台湾与大陆分离现状。
元朝设置 澎湖巡检司管辖琉球
新中国民族关系

民族分布格局:以汉族为主体,各民族大 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一、中国历代民族关系特征 1.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①秦发动对匈奴的战争,修筑长城。 ②西汉初年与匈奴和亲。汉武帝对匈奴用兵以解决匈 奴问题。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五胡”内迁、孝 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 3.唐朝通过和亲等方式与边疆少数民族的交往。 4.两宋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既有战争,也有和 平相处,和平占主流。 5.元明清:加强行政管辖,巩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
朝代 民族(地区) 秦 汉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三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史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三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史

历史专题复习三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史知识梳理一、历代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的管辖交流和及汉族与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交流概况:1、秦朝:为了抵御匈奴,修筑长城。

2、两汉:(1)汉武帝时派兵北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并开通了西汉联系西域以至中亚各地的通道。

(2)对西域各族,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以后,中原内地的冶金、凿井等手工技术陆续西传,西域的葡萄、苜蓿等经济作物落户中原。

汉宣帝时设置西域都护(新疆正式归属中央)。

东汉明帝时,班超出使西域,进一步加强了汉族与西域各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3)汉武帝时,加强与西南少数民族(“西南夷”)的交流,使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得到较快的发展。

(4)汉武帝时,加强对东北少数民族(“东胡”)的治理。

3、三国:①“诸葛亮治蜀”(七擒七纵孟获)加强了南中八郡(云南、贵州、四川西南部)各民族的交流。

②孙权开发江南,强迫南方的山越人进入平原屯田,与当地汉族人共同居住。

4、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胡人汉服、汉人胡食、汉族改变席地而坐的习惯等)5、唐朝:(1)民族关系:由于统治者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之间相互交融,关系融洽。

(2)民族政策:“羁縻州”(“全其部落,顺其土俗”)它的建立体现了一国多制的精神和唐代政治开明的特色。

(3)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吐蕃)促进了民族融合。

6、两宋:两宋在与辽、西夏和金和解后,都在双方的边界开辟互相贸易的场所加强交流。

7、元朝:(1)民族分化政策——“四等人”。

(2)西藏作为地方的特别行政区,由设在中央的宣政院进行管理,西藏从此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3)新的民族——“回族”形成。

8、明朝——设乌斯藏都指挥使司监督西藏地方行政事务。

9、清朝——(1)清初册封达赖。

(2)雍正时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同处理西藏事务。

(3)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4)平定大小和卓木叛乱。

把天山南北合称“新疆”,设置伊犁将军进行管辖。

中国历代的民族关系

中国历代的民族关系

参考答案
• 依据:在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互相杂居、 互相同化、互相影响;近代以来,我国各 民族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革命战争中结 成深厚友谊。
• 目的: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实现各 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资治通鉴北篇》卷150
• 材料三:燕蓟之地陷于胡虏且百年而忘南顾之心者,戎狄之 法大率简易,盐曲俱贱,科役不烦故也。
——《武溪集·论河北榷盐》
回答:①辽实行南北双轨政治制度的原因是什么?评价其历 史作用?②材料三所述燕蓟之民忘“南顾之心“的原因是否 全面?为什么?
参考答案
• ①契丹征服者一时尚不能适应被征服地 区先进的封建文明,于是因地制宜, “因俗而治”,实行双轨政治制度分别 管理,这种承认汉法,设立南面官的做 法,实际上是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和 保护,并促进了契丹社会向封建过渡, 有利于民族融合。
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 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 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 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 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 互动,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 回答: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的依据是什么,目的是什么。(6分)
明朝:后期,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 各部。1616年,建立后金并誓师攻打明朝,夺 取辽东七十多城。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国号 为清。
1644年:山海关会战后清军入关。不久,顺治 帝迁都北京。
二、民族关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1、关于民族关系的基本观点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
庭,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和合作是历 史的主流。

中国历史中的民族与民族关系

中国历史中的民族与民族关系

中国历史中的民族与民族关系引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

几千年来,中国各个民族在共同的土地上和谐共处、互通有无,形成了独特的民族与民族关系。

本文将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分析中国历史中的民族与民族关系,探讨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启示。

一、古代中国的民族融合与统一在古代中国的历史中,各个民族之间进行了长期的融合与交流。

从夏、商、周三代开始,中国各民族逐渐融合为一个整体,形成了华夏文明的基础。

尤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各个民族间的交往频繁,互相借鉴,相互融合,促进了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举例来说,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的兴起,可谓是各个民族思想汇聚交流的结果。

儒、墨、法、道等不同的思想流派,代表着不同的地域和民族,但通过互相的借鉴与对话,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有风貌。

同时,中国古代积极进行的各族融合政策也为民族和睦相处提供了基础。

例如秦朝的“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举措,使各个民族在日常生活、语言文字、法律制度等方面有了较高的一致性,加强了民族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这样的融合与统一为后来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中国历史中的民族融合与冲突然而,中国历史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民族之间的冲突。

在中国历史的某些时期,一些外族侵略者对中原地区发动了战争,导致了大规模的民族冲突。

例如,元朝时期的蒙古族统治,对汉族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在这一时期,汉族和蒙古族之间的矛盾激化,导致了社会不稳定和民族分裂的情况。

然而,即使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统治者也努力寻求汉蒙融合的方式,通过文化交流和婚姻联姻等手段来促进民族和谐。

类似的民族冲突还出现在明清时期的满族统治时期。

由于满族统治者的政策和统治手段的不同,满汉之间产生了一定的冲突。

然而,事实证明,中国历史上的这些民族冲突最终都被统一的中国文化和民族认同所化解,中国社会始终能够恢复和谐与稳定。

三、当代中国的民族与民族关系在中国的现代历史中,尤其是20世纪以来,中国的民族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专题1 民族关系提纲

专题1 民族关系提纲

专题一之中国历代民族关系班级姓名【中考考点】1、知道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与中央关系的变化;2、知道西藏、新疆与中央关系发展的史实;3、知道少数民族发展融合的阶段以及少数民族与汉族文明融合的方式;4、知道新中国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政策。

【知识梳理】一、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朝代特征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历史和文化上虽然发展程度不同,但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对共同发展、共同缔造伟大的中国,都有重要的贡献。

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抗压迫和外来侵略,构成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

1.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开始与周边各族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兼并战争逐步融合。

这一融合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建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奠定了基础。

2.秦汉时期: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①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秦朝统一越族,开灵渠,设南海郡,促进了当地开发和经济发展。

(漳州——闽越族)②西部的贸易和交流:西汉时,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同西域的贸易和交流。

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标志着新疆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③北方边境的战争:秦统一后,修长城、派兵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

西汉时与匈奴和战并举,汉初几代皇帝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皆因国力不足;汉武帝时期国力大盛,卫青、霍去病三次大败匈奴。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1)五胡内迁: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吸引不断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与汉族在北方杂居相处,彼此交往,民族融合成为历史趋势。

他们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方面,相互渗透,取长补短,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到北朝后期,北方实现了民族大融合。

4.隋唐时期:(1)中央政权与边境地区联系加强。

如唐政府在边境地区设置了许多管理机构、册封了一些少数民族首领、实行和亲政策等(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

第六章 第6、7节 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第六章 第6、7节 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第六章第5、6节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考点:全部基础网络:(见《优化方案》重点、难点、考点解析:1、主要封建王朝的民族关系及政策特征比较①秦汉时期主要表现为对少数民族的军事征服,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时期;②三国两晋南北朝表现为少数民族内迁,并建立与汉政权并立的政权,促进了民族融合;③隋唐主要表现为中央政府对周边少数民族的有效管理,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时期;④五代和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强大,威胁中原汉政权,但促进了其自身的封建化及民族融合;⑤元明清是多民族统一国家巩固时期,特别清代前期反对外来侵略和反对民族分裂的斗争,维护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

2、我国古代外交关系发展变化和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及影响(1)明清以前,基本采取对外开放政策。

决定这一政策的基本因素有三:一是国家强盛,经济文化各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二是海陆交通发达,航海技术进步;三是封建统治阶级实施开明政策。

这种对外交往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即政治军事外交往来;经济贸易往来;科技文化交流和发展。

(2)明清时期,对外政策由对外开放转为闭关自守。

实行闭关政策是落后的封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所谓闭关自守政策,即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有:①从主观因素看:a.从明朝中后期开始。

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古老的中国封建制度开始走向衰落。

封建统治者只能依靠强化君主专制,加强特务统治,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等手段来维持封建统治,封建统治者必然害怕和拒绝任何新事物的传人。

b.几千年来我国经济结构是小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物产丰盈无所不有。

在落后闭塞的经济基础上产生出因循守旧、骄傲自大和闭关自守的思想。

②从客观因素看:a、从明中期到清前期,中国先后遭到外国骚扰和侵略;沙俄侵略我国某某流域。

倭寇侵扰东南沿海,葡萄牙占据澳门,荷兰侵占某某。

为了防御外国侵扰,封建统治者采取了消极的“闭关自守政策”。

b.清政府建立了对全国的统治后,各地反清斗争持续不断.东南沿海一带的反清斗争更是此伏彼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