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模拟试题附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南北方经济发展的差距加大
12.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一段空隙,上面写有“楚河”“汉界”字样,这是以棋比喻历史上的“楚汉之争”。这场战争发生在 ( )
A.商纣和周武王间B.夏桀和商汤间C.秦二世和陈胜间D.项羽和刘邦间
13.东汉中期,几个皇帝都是幼年即位,皇太后、太皇太后临朝听政。她们的父辈、兄弟以外戚身份操控皇帝,行使皇权。外戚任用亲信,相互排挤,从中央到地方构建家族势力,导致朝政混乱,官场风气败坏。这段文字说明的是
A.统一国家的建立B.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D.中华文明的起源
21.“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是诗人李白写的《古风》诗句,描述了秦王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气势。下列对秦朝统一中国的表述正确的是
A.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B.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
A.西域都护B.刺史C.伊犁将军D.澎湖巡检司
24.下面时间轴示意图,哪一字母所代表时期的史实在《史记》这部史学名著中能查阅到
A.A
B.B
C.C
D.D
25.东汉刘秀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
A.光武中兴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文景之治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B
4.修建骊山陵墓、长城和驰道以及阿房宫可以看出,秦的暴政最突出的表现是
A.沉重的赋税B.繁重的徭役C.残酷的刑罚D.可怕的殉葬
5.“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下列人物中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李冰B.蔡伦C.祖冲之D.毕昇
6.1973年,在威海市发现了一个秦代铁权(见下图),上有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百姓)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指隗状)、绾(指王绾),法度量则不壹(统一),嫌疑者皆明壹之。”从这篇铭文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由材料中“董仲舒的策论;汉代讲经图;五铢钱图片;霍去病墓资料”等信息可知,都是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故B符合题意;董仲舒和霍去病是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人物,排除ACD。故选B。
2.A
解析:A
【解析】
A.加强文化控制B.分封,行郡县
C.加速国家统一进程D.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16.公元前112年汉武帝颁布《罢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汉武帝这一措施
A.使许多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B.导致农民纷纷弃农经商
C.导致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削弱了D.是巩固大一统局面的措施之一
C.巩固了我国大一统的局面,进入鼎盛时期
D.促进了我国北方各民族的交融
2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改变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货币作为标准,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秦国所使用的货币是
A.五铢钱B.刀币C.半两钱D.布币
23.下图中,政府在标★号的区域设立的管辖机构是
A.推翻了秦朝的统治B.因秦朝的残暴统治而引起
C.领导人是陈胜吴广D.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的标志性事件
3.在谈到秦朝郡县制时,柳宗元说:“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从制”,“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柳宗元的观点是()
A.郡县制推动了秦朝的统一B.郡县制强化了君主专制
C.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D.郡县制有利于民族融合
16.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汉朝初期货币可以私铸,政府对经济掌控的能力影响下降,不利于中央集权。汉武帝禁止民间铸钱和地方郡国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目的就是为了加强中央对货币铸造权的掌控,最终加强中央集权,实现经济大一统,故排除C,D符合题意;汉武帝的措施就是要改变富商大贾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局面,排除A;汉武帝的措施实际是压制商业的发展,起到稳定农业和安定人心的效果,排除B。故选D。
6.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①项,秦代铁权上提到“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反映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史实。故①项正确。②项,“立号为皇帝”反映了秦始皇确立了皇帝称号。故②项正确。③项,“法度量则不壹,嫌疑者皆明壹之”,说明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针对当时天下度量衡不一的情况,命令丞相隗状、王绾统一-度量衡。故③项正确。④开凿了灵渠,材料中没有体现,故④项错误,综上所述,①②③正确,故选A。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刘邦推翻了秦朝的统治,A项符合题意;大泽乡起义因秦朝的残暴统治而引起;领导人是陈胜吴广;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的标志性事件。由此分析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3.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文信息可知,这段话的意思是郡县制就像人的肩膀,臂膀上的手指要服从身体的指挥,这里的“身体”是指皇权;“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指通过郡县制,皇帝能够控制四方。故C项符合题意,ABD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本题应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
11.C
解析: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故C符合题意;A项北方各族人民因战乱大量南迁是东汉末年衰败的表现;B项汉族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说法错误,东汉的都城在洛阳;D项南北方经济发展的差距加大说法不符合史实,由此分析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解析】
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河,项羽破釜沉舟,巨鹿一战,项羽起义军以少胜多,大破秦军.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起义军取得大败秦军主力的决定性战役,故选C。
10.A
解析: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的是秦始皇的相关知识,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了东方六国,统一了全国,李白描绘到:“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BCD都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是A。
8.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年仅10岁的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听政。 窦太后的哥哥大将军窦宪趁机操纵朝政”可知,此内容反映了东汉中后期继位的皇帝年幼,太后依靠娘家人,导致外戚专权,故C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武将权力膨胀、地主势力增强、宦官专权,故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9.C
解析:C
5.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的信息,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的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为原料造纸,改进了造纸术,促成这一变化;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掌握造纸术的相关知识,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原材料廉价易得,便于推广。造纸术的改进为人类提供了书写的材料,便利了文化知识的保存和传播,至今依然影响着人类的社会。
4.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所给“建骊山陵墓、长城和驰道以及阿房宫”等信息,可知这些工程在修建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征发沉重的徭役,所以B符合题意;沉重的赋税说明人民受到的剥削严重,题干未体现,所以A不符合题意;残酷的刑罚说明秦朝刑罚的严苛,题干未体现,所以C不符合题意;秦代的殉葬已经不像奴隶制社会时期一样非常盛行,题干未体现,所以D不符合题意;故选B。
C.丝绸之路是联系中外的纽带,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D.以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和今新疆地区,翻越葱岭,通向西亚和欧洲
19.西汉政权在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他们继续推行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并重视“以德化民”,使国库充盈、粮仓丰裕,历史上把这局面称为( )
A.开皇之治B.文景之治C.光武中兴D.开元盛世
20.根据所学知识总结归纳某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请你仔细观察如图,总结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
14.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图片信息可知,西汉时期封国的力量大大超过了中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陆续削夺大批列侯的爵位,解除王国对中央的威胁,故C符合题意;以德化民,勤俭治国、罢兵归农,休养生息、减轻刑罚,裁减官员是汉文帝和汉景帝的统治措施,故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模拟试题附答案
一、选择题
1.七(3)班的历史兴趣小组正在进行一个小论文写作他们搜集到的材料有:金缕玉衣图片;董仲舒的策论;汉代讲经图;五铢钱图片;霍去病墓资料。最适合做他们论文题目的是
A.文景之治B.汉武帝巩固大一统C.秦统一中国D.光武中兴
2.对大泽乡起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点睛】
抓住题干图表信息“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是解题的关键,从关键词“汉武帝”的措施,排除西汉初年统治者的措施。
15.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图片可知,这是秦始皇统一货币的措施。秦统一全国后,为了巩固国家统一,秦始皇规定以秦国货币圆形方孔钱为标准样式,统一全国货币。秦始皇统一货币的措施巩固了国家统一,便利于经济的发展,故D符合题意;秦朝通过“焚书坑儒”等措施而加强文化控制,排除A;材料无关地方行政管理,排除B;统一文字是在秦灭六国实现国家统一以后的举措,统一后的官方字体是小篆,排除C。故选D。
A.涿鹿之战B.牧野之战C.巨鹿之战D.长平之战
10.“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诗中描绘了嬴政( )
A.十年征战,统一全国B.自称皇帝,君临天下
C.任免官员.中央集权D.焚书坑儒,思想专制
11.造成东汉末年衰败的政治原因是
A.北方各族人民因战乱大量南迁
B.汉族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
7.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内容“张良、萧何和韩信都是人杰,我不如他们,但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和“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可知,刘邦善于用人,所以刘邦战胜了项羽。选项C符合题意,AB项表述错误,D项是在刘邦建立西汉后实行的措施。故选C。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题干信息“我不如他们,但吾能用之”“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即项羽和刘邦在用人方面的区别。
A.外戚干政B.宦官专权C.少数民族入侵D.农民战争
14.如下图为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单位:万人),为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以德化民,勤俭治国B.罢兵归农,休养生息
C.颁推恩令,削爵夺地D.减轻刑罚,裁减官员
15.图示法可以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直观地呈现整个知识骨架。下图示体现的中心主题是秦朝
12.D
解析: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3年,刘邦出兵攻打楚国,项羽粮缺兵乏,被迫提出了“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的要求,从此就有了楚河汉界的说法。“楚河”“汉界”字样,这是象征历史上的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的“楚汉之争”。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13.A
解析:A
【解析】
【分析】
8.《后汉书》记载:章和二年(公元88年)章帝死,年仅10岁的和帝即位,窦太后wenku.baidu.com朝听政。 窦太后的哥哥大将军窦宪趁机操纵朝政,“威权震朝廷”。以上材料反映了东汉时期的历 史现象是
A.武将权力膨胀B.地主势力增强C.外戚专权D.宦官专权
9.公元前207年,项羽起义军以少胜多,大败秦军的决定性战役是( )
①统一了六国
②确立了皇帝称号
③统一了度量衡
④开凿了灵渠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7.张良、萧何和韩信都是人杰,我不如他们,但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材料说明刘邦之所以能战胜项羽,是因为
A.项羽势力不强B.项羽不会打仗
C.刘邦善于重用人才D.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17.如图是战国形势图,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了当时不同的诸侯国.其中灭掉六国,完成统一的是()
A.①B.②C.③D.④
18.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符号,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下列关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丝绸之路向内地输入的主要是丝绸
B.张骞为“丝绸之路”的开辟作出了重大贡献
【详解】
题干这段材料反映了外戚干政的史实。东汉后期,外戚、宦官的权力的起伏消长,成为了东汉后期政治的一大特点。皇帝年幼登基后,一般由皇太后主持朝政,太后依靠父兄辅政,久而久之形成了外戚专权,A符合题意;B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A。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东汉的兴衰的相关史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