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读书笔记 作业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一:“《诗经》和远古神话”的读书笔记每一本书都有那么多的字数,如果也有那多人数的读者读出不同的韵味,那么文学精髓的长河将源远流长。通过对“《诗经》与远古神话”这个专题学习之后,我感觉自己又学到了很多知识,感觉自己的文学视野又宽阔了许多,对我国《诗经》的博大精深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以及远古神话的奇妙之处,都让我感触颇多,我被文学强烈的魅力所深深震撼。以下就是我对本专题学习的切身体会。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四言诗的形成,翻开了中国文学史上光辉的一页,标志着原始诗歌的终结,古典诗歌时代的开始。四言诗的结集,是中国诗歌史、文学史、文化史上的一件震古烁今的大事。《诗经》正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以四言诗为主的乐歌总集,它不仅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重要源头,而且对我国文学和文化有着难以估量的深远影响。《诗经》辑录了春秋中叶以前的诗歌305篇,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先秦时代称“诗”或“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称为“三百篇”。
《诗经》是周王朝乐官,在王官行人采诗和公卿列士献诗基础上搜集、整理,编选而成,各篇都是合乐的,《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陕西和甘肃东部,北到河北西南,东至山东,南及江汉流域。诗同乐不能分。在中国文学史这条长河中,我们不可追溯其源头,也不能确定它起源的年代。我们虽然有文字的记载,但是却不过是对那段美丽的梦幻的追忆。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中国的文学史是一批无可估量的财富。在绵延不断的文学传统中,《诗经》与神话故事特别的富有情趣,让人痴迷。
让我先来谈谈从学习《诗经》得到的乐趣吧。《诗经》包含的思想内容非常的丰富,它涉及到涉及婚恋、农事、征役、赞颂、怨刺、周民族的史诗等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十分的令人寻味。像《子矜》里
的“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写出了女主人等待恋人时焦灼万分的情状,然那个我深感爱情的伟大。《诗经》是在中国文学史上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奠基之作。,作为一部乐歌总集,它的作品不一,低于不同,内容当然也是不同的,这就造成了风格上的多样性。读诗经真的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我从这个专题中了解了很多我以前在学习中不知道的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这让我的视野得了极大的扩展。原来一部以诗歌集著称的《诗经》,有着让人佩服的精神理念。那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诗经》从各个方面主要描写了我国西周数百年的社会现实生活,真实、深刻、广泛而多彩,尤其是其中的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直接坦率,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劳动和生活、喜诗经》的修辞手法也是那样的令人称赞,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是《诗经》艺术上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所谓“赋”,指的时一种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就是比喻或比拟,用形象的事物打比方,兴,就是托物起兴,先用他物起头,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里我举一个《诗经》中用比的运用,如“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王风·采葛》)。当然在诗经中与比的修辞手法一样,赋,和兴的应用都是很多的,有各样的形式。在《诗经》中,常常这三种修辞手法结合在一起使用。爱和憎恨、痛苦和希望。诗经》的修辞手法也是那样的令人称赞,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是《诗经》艺术上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所谓“赋”,指的时一种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就是比喻或比拟,用形象的事物打比方,兴,就是托物起兴,先用他物起头,
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里我举一个《诗经》中用比的运用,如“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王风·采葛》)。当然在诗经中与比的修辞手法一样,赋,和兴的应用都是很多的,有各样的形式。在《诗经》中,常常这三种修辞手法结合在一起使用。诗经》的修辞手法也是那样的令人称赞,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是《诗经》艺术上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所谓“赋”,指的时一种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就是比喻或比拟,用形象的事物打比方,兴,就是托物起兴,先用他物起头,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里我举一个《诗经》中用比的运用,如“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王风·采葛》)。当然在诗经中与比的修辞手法一样,赋,和兴的应用都是很多的,有各样的形式,在《诗经》中,常常这三种修辞手法结合在一起使用。总而言之,《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它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方面,有着深广的影响。
先民们面对种种自然和社会现象,如天地形成、日月运行、风云雷电等等,都使原始人迷惑惊异甚至恐惧不安,于是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凭借自身的生活体验,创造出人格化的神的形象,并由此造出神的故事。神话分类是神话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国的神话研究者如茅盾、林惠祥、谷德明等,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多种分类方法。郭预衡《中国文学史》分为四类:自然神话、创世神话、3.英雄神话、传奇神话。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分为五类:1、创世神话2、始祖神话3、洪水神话4、战争神话5、发明创造神话。我们古老的神话不仅仅让人很神往,却也蕴含着民族精神。其一、是忧患意识,来源于艰苦的生存环境。先秦远古时代,又是一个战争频繁的年代,在这种残酷无情的战争中,人们的生死存亡在此一举,因而人们的其
忧患意识并不亚于对洪水猛兽的恐惧。其二、是对百姓民众生命的爱护和尊重。像女娲补天。其三、是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秩序的反抗。在后世文学中,神话精神得到延续和光大,其对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一是直接影响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表现手法,欣赏效果等,即提供了创作原型。神话也是那样源远流传的,直到今天我们也会将某些意愿融于神话中。我国的嫦娥奔古时候科学很不发达,人们对于现状的困难都寄托于神话,希望神话中的人或物会出现,来解救他们。这也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月计划就是对远古神话的一种美好愿望。这就有了神话的思维模式。一是以己观物、以己感物。在感知自然时,将自身属性不自觉的移到自然之上,这在解释自然现象时尤为突出。二是具体、形象的思维。先民的思维还不能脱离具体的物象,不能脱离那些具体的感性的材料。三是浓烈的情感体验,如《精卫填海》。四是象征和隐喻。即指某种具体的物象和某种特定意义之间的联系,如《夸父逐日》,此“日”即象征黄帝。在现在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神话也逐渐的退却了。其中大部逐渐散失,有一部分为史家、思想家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历史化。还有一部分为道教所利用,改造为仙话。神话在当日的氏族成员看来,是一种十分真实的知识,或者是非常严肃的信仰,有的甚至是无上神圣的教言,是不可亵渎、凛遵不苟的大经大法。正因为如此,神话在长期的口头传播中才具有相当牢固的稳定性。神话在当日的氏族成员看来,是一种十分真实的知识,或者是非常严肃的信仰,有的甚至是无上神圣的教言,是不可亵渎、凛遵不苟的大经大法。正因为如此,神话在长期的口头传播中才具有相当牢固的稳定性。郭预衡《中国文学史》则将神话的价值概括为四个方面:
①艺术奇葩
②认识价值
③审美价值
④浪漫主义源头神话的保存和演变